时间:2023-06-25 16: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人才培养;五互型;电子商务;校企合作
佛山电子商务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面临诸多瓶颈,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电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技能水平不高,很难满足当前佛山电商发展的需要。如何发挥现有人才培养机构的潜力,有效整合各种电商人才培养资源,构建全面、系统、科学、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当前佛山电商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佛山电商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佛山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主要有三类:一是电子商务运营人才,约占总需求的61.6%,具体包括网络客服人才(31.7%)、网络推广人才(17.3%)、网店运营人才(12.6%)等。二是电商技术类人才,约占总需求的35.8%,具体包括网络美工(24.9%)、网站建设(7.1%)、网络维护(3.8%)等;三是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约占总需求的2.6%。这三类不同岗位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如下:网络客服:1、熟悉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的交易流程,能熟练回复顾客咨询,协助顾客解决问题;2、利用QQ、旺旺、咚咚等在线聊天工具与顾客沟通,引导顾客在网上实施购买,促成交易愉快达成;3、协助处理售后问题,为顾客提供物流查询、订单修改、退换货等服务;4、打字速度快,沟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网络推广:1、掌握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交易规则,熟悉天猫/京东后台,能熟练运用直通车、钻展、淘宝客等各种促销工具;2、熟练运用SEO工具,增加网站流量,获得更好排名;3、创新创意能力强,能根据公司营销目标制定网络推广方案;4、能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市场分析。网店运营:1、熟悉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的平台架构、营运流程、网络推广及客户管理,管理协调能力强;2、能有效开展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策划,提升网店绩效;3、对数据敏感,能进行后台数据分析,制作分析报表,发现市场机会;4、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具有大局观与创新思维。网络美工:1、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市场眼光;2、熟练掌握CorelDraw、Photoshop、Flash、CAD等平面设计软件,能独立制作美化网络图片;3、把握消费者心理,有独到见解,创新创意能力强;4、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对工作精益求精。网页设计:1、熟练使用Photoshop、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3Dmax等常用设计制作软件;2、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3、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清晰。网络维护:1、熟练操作各种计算机软硬件,能独立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2、熟练掌握网络建设与维护的知识,能熟练进行局域网络搭建、网络设备维护和网络故障处理;3、熟练掌握网络安全与维护的知识,能确保网络系统稳定与数据安全;4、工作主动性强,安全意识高,服务态度好,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复合型电商人才:3-5年电子商务企业工作经验,熟悉天猫/京东等主流购物平台交易规则及各种促销推广工具,富有强烈的进取心及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策划能力强,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电子商务部门或店铺的综合管理。
2、佛山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
2.1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
大中专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教育的主体,近年来加大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佛山全市共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1所本科院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职院校、21所中职学校,80%以上的学校均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约为2000人。
2.2电商人才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机构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短平快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大中专院校学历教育的不足。目前佛山拥有佛山市万企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单仁资讯、佛山君桥电子商务培训学校、佛山领航电子商务培训机构等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机构数十家,大多开设短训班,注重电子商务实战技能的培养。这些机构的规模各异,小到三五人,多则几十上百人。收费水平也高低不一,从免费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
2.3电商人才企业内训
调查显示,90%以上的佛山电商企业有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业务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管授课,也有聘请外部专家授课或者选送部分优秀员工到外部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内容除了公司文化,制度纪律、职业心态、员工守则等常规内容外,主要以业务内容为主,按照不同的岗位主要有美工、客服、网络推广、店铺运营等方面。大中专教育具有培养知识系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国家承认学历,一般均考取相应资质的技能证书,但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培养内容偏重理论,实战训练相对不足。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注重实战,培训讲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讲求培训的绩效,在短期内能迅速培养出大量实战型电商人才,但培训课程缺乏连续性,培训时间较短,且大多收费昂贵。而企业内训多由企业高管或人力资源主管进行培训,与行业、岗位结合紧密,针对性强,但培训的理论性、系统性相对不足。由此可见,三大培养体系虽各有优缺点,但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佛山目前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应对不同企业对不同层次电商人才的结构化需求;现有人才培养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要充分发挥三大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就要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实现“1+1>2”的效果。
3、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按照“课程互通、师资互聘、学员互培、基地互建、利益互享”的“五互”原则打通学历教育体系,社会培训体系以及企业内训体系之间的壁垒,建立一种有利于发挥各自体系优势的更为开放有效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3.1课程互通
课程互通就是指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上,要将学历教育体系与社会培训体系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大中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时,在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岗位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按照“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核心课程支撑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在坚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吸收社会培训课程体系突出实战性的优点,直接针对电商企业的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比如不再简单开设所谓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偏理论的课程,而是针对电商实战的需要,引入淘宝大学等社会培训机构课程,直接针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运营》、《网络推广》等课程。同理,社会培训机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应借鉴高校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对学员的战略观、全局观以及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切忌把社会培训只是当成一种快餐式的培养形式。
3.2基地互建
要培养良好的实战技能,没有一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不行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一般都建有数目不等的实训室,先进的电脑与网络设备,优越的网络条件,宽敞明亮的空间环境,整齐完备的配套设施,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高校实训室优势,但往往只是模拟操作,缺乏真实的交易。企业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它们有着真实的交易环境,讲求竞争、成本与利润,但却不一定能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一种模式是把学校搬到工厂,建议“厂中校”,另一种模式是把工厂引入学校,建立“校中厂”,无论是“校中厂”或者“厂中校”,都是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场所,可同时为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有效地解决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实习实训方面的难题。
3.3师资互聘
尽管高校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社会服务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与水平,并且学校在人才选聘方面也会有意识的引进一些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但由于职业岗位的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总是能很好的满足各自的需要。比如高校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是比较注重学历与职称,而企业则更为注重员工的工作业绩,不同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使得高校很难引进到其心仪的人才,而一般的电子商务企业或培训机构也很难引进理论水平较高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加强高校与企业(培训机构)人才的互聘也许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由高水平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诊断把脉,通过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课程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当中;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聘请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开展战略设计、咨询策划、企业诊断、人才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能力。
3.4学员互培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交流,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学校通过为企业开设订单班,组织企业员工到高校进修,培训,既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与实操技能,也可以提升员工的学历层次,稳定企业的员工队伍。通过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学员互培,促进学生与企业员工理论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比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飞鱼电器共同组建飞鱼电商学院,2015年双11销售额一举突破亿元大关。
3.5利益互享
培训机构的师资大部分靠外聘,不可能保持大量常设师资,高校也很难拥有企业里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元培养,一方面使高校学生可以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而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既解决生产运营的燃眉之急,降低经营成本,又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考察人才,获取优秀的毕业生。校企双方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合作共赢,利益互享”。
4、结束语
为破解当前佛山电商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实战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在现有师资、基地等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出按照“课程互通、师资互聘、学员互培、基地互建、利益互享”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五互型”立体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双方在电商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方面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的共享互通,达到快速培养大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实战型电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丽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2):73-78
[2]孟娟娜.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4):61-62
[3]邓之宏,邵兵家,段建.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人才核心技能需求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36-140
[4]杨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36-39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才培养 培训
1.绪论
培训是有计划的、是用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的、是要改变行为的、是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企业员工培训是成人教育,有其独特性,与以前的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在内容上、类型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员工培训还是以教育的形式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培训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来看,必须要有针对性。处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点、方式都不同。同时又必须要有实用性。因此培训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工作岗位要求和受训员工的特点及能力来开展。培训课程里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要传授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是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也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拥有中国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对外合作的专营权。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海油已跻身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企业(Exploration & Production,简称 E&P)之列,资产规模从28亿激增至971 亿元,并由纯上游公司演变为上中下游并举兼涉足金融产业的综合型集团。中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20日,是一家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石油化工和炼油、天然气发电、LNG等能源工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化工衍生品生产的大型产业集团。辖油田建设工程公司、采油技术服务公司、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18个单位。 对其人力资源的培训及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企业员工培训研究概述
2.1 企业员工培训的特点及类型
从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来看,必须要有针对性。处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点、方式都不同。生产操作工要培训工艺流程和工作操作程序,而设备维修工要培训设备工作原理、结构、故障处理等,一线生产主管要培训如何做计划、如何协调、如何监督等管理技能。另外,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培训的内容又会不同。
从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来看,必须要有实用性。因此培训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工作岗位要求和受训员工的特点及能力来开展。培训课程里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要传授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别。
企业员工培训的类型可以按照以下角度来分。按在职情况分,可以分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非在职培训;按集中情况分,可以分为正式培训、非正式培训;按培训需求分,可以分为岗位类培训、职能类培训、课题类培训。
2.2 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各级管理层对培训的重视不足
管理层参与培训管理不多,认为培训是培训部门的事。培训部门应该搞好培训,不需要管理者参与太多。在培训需求评估时,管理者一般都是让培训部门的人直接找下属员工谈。在总公司请外部咨询师来考评所有直管领导时,24项考核指标中,管理者培养下属的得分最低。另外,管理层认为给员工培训很重要,但公司在给管理层安排培训时,总觉得自己不需要培训,经常以工作忙来回避参加培动。
(2)培训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培训项目的开展没有系统性,为培训而培训的情况较多。很多单位连年度培训计划都拿不出来,有的即使有计划,执行起来也走样了。相同业务板块下面的二级、三级、四级单位在人员培养上,有很大的差别,没有公司层面的系统协调。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上,应付工作的现象较多。培训需求调查只是发一个培训项目调查表,以大家选择多的项目为公司的培训计划;或者是要求各个部门把部门的计划报上来,整合成一个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估,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培训结束后填个表就了事。
(3)员工没有足够重视培训
员工没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主动地联系起来,没有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没有主动与主管交流个人发展的需求,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等着公司、人力资源部或领导主管安排培训。员工把培训当作一次学习机会,但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深入学习的现象不多。
对以上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原因有以下几条:
(1)公司管理者的理念没有改变过来;
(2)公司转化的氛围还不够好;
(3)公司对培训效果的衡量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4)培训各个环节的管理没有到位。
3.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及人才培养方法
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应以企业战略为指导,以远景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为方向。也就是说,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有相关性,但人力资源战略也有其独立性,因此其制定方法与一般企业战略制定方法有相似之处。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人力资源战略制定技术也可以被综合于一个三阶段决策系统之中。这一框架可以帮助战略制定者确定、评价和选择战略。
3.1 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的模型
(1)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内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IFE)和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EFE)评估企业人力资源。
(2)SWOT 分析
斯沃特(SWOT)是实力(strength)、弱点(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的英文缩略语。环境对战略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企业存在机会和面临的威胁,而企业的资源分析则在于企业拥有的实力和弱点。斯沃特分析在于提出一种分析相互交汇的复杂因素的系统方法。其目标在于分析企业的现行战略,企业具体的实力和弱点以及建议的新战略在何种程度上对所识别到的环境变化进行响应和处理。
(3)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
QSPM构成了战略制定和分析系统中的第三阶段。这一技术客观地表明了哪一种备选战略是最佳战略。QSPM 矩阵利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析的结果来客观选定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简而言之,就是依据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引进、发展、保留、激励和使用等工作进行长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4.结论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研究,规划好人力资源管理,及时有效的进行员工培训,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及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庆瑞,21 世纪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1)
[2] 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欧美发达国家产业向亚太转移的趋势愈发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导致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必然要求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事务、同时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上高层次会计人才严重缺乏。自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至今,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由54所增至189所,并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意愿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意愿更加强烈。在这一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CIMA在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21世纪最完善的商业培训体系。多年来,世界上的知名跨国公司都将其列入商业资格的首位,CIMA以其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财务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为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较宽泛的外延,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必须要善于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沟通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关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各国存在自身特色。
(一)国外研究 美国大学教育以学术研究、人才训练及社会服务为宗旨,实施专业训练,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以接受教育与训练者为中心,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根据职业结构来提供训练方案。日本高等专科学校重在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宗旨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在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使职业教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发展,目前在国际上最被普遍接受的职业教育是CIMA(管理会计师公会)、ACCA(特许会计师公会)。这类职业教育目前逐步为我国高等教育所引入,如CIMA、ACCA成建制班的设立,使我国财务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二)国内研究 与国外相比,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我国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会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方面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则,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财务管理课程理论研究与企业理财实践脱节严重。刘淑莲(2005)从财务管理学科的目标定位界定入手,根据目标定位、价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要求,提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构建模式的原则构建成四个层次: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陆正飞、辛宇(1999)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差异入手,分析了各自的侧重点以及服务方向,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的差异,并提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既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又考虑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抽象与具体程度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孙小梅(2007)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指出人才培养应在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优化的能力结构外,还应具有全面的优良素质。
尽管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但这些措施和建议主要从课程体系、业务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非实质意义上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身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理念(如新《财务通则》中首次提出的社会责任、民主理财等理念)无法实施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制约着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我国目前财务人员知识水平结构参差不齐,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显露出其弊端。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不尽人意,大都将其作为会计学或财政学等专业下的一个方向,教育转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存在专业方向口径狭窄,培养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缺陷,使得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择业能力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这都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并严重限制着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总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一)培养目标不明晰 由于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学非常接近,而且与这些专业相比较,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自身特点不明显。除此之外,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二)对国际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与本质特征认识不够 许多设有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主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虽然取得成果和特色,但总体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应用性本科教育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整体的教学改革效果还不明显。
(三)国际化应用型师资队伍缺乏 教师是落实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队伍整体上还缺少国际化应用性教育的理念,对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缺少感性体验,易在教学实践中回到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四)培养模式单一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需求不相适应,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单一化、形式化问题。学校与实践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沟通,对现实经济前沿问题研究较少,实践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弱化,案例教学方法缺乏等问题极为严重,所培养的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此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品质、素质要求也渐渐成为各公司极为看重的一项用人标准。尽管我国各高校在如何提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个人品质和素质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但尚未找到有效方法。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系统性不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实践课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专业特色不明显,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四、引入CIMA的可行性分析
CIMA 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同时也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创始成员之一。目前大多数国际财务资格均面向财务会计,偏重审计,而CIMA的认证群体则以企业会计和经理为主,在培养扎实财务技能的同时,重点提高其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实现“财务支持战略决策,战略融于财务管理”。CIMA与其他会计专业团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专注于管理会计师的培养和发展,适合并不满足于掌握传统财会技能的人。完成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各个级别的资格认证后,将能综合和利用各类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和商业策略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信息和切实方案。CIMA一直以来紧密结合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商界需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
(一)CIMA理念的特色 CIMA资格不局限于会计内容,而是涵盖了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的商业知识和技能。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受到全世界的一致认可,许多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如联合利华、壳牌、福特、艾森哲等,都对CIMA资格推崇备至。CIMA一直以来紧密结合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商界需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CIMA资格认证不仅为企业衡量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依据,也为各行各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和管理精英创造展示实力的平台和个人发展的通途。
(二)CIMA与其他财务会计证书的区别 (1)目标明确,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传统的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履行反映和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而管理会计则重在面向未来,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在成为“管理会计师”之后,将决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记账先生的会计形象,而成为一位深谙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并贯彻执行的企业成员。CIMA专注于管理会计师的培养和发展,在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21世纪最完善的商业培训体系。(2)提供一种国际化的职业资格。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的总体业务重点在99%的从事商业工作的会员及学员身上,而不是仅限会计人员。这使其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职业资格,它既能够聚焦企业管理上的竞争,同时也立足于战略管理会计。整体来说,CIMA比任何其他会计机构提供更多的管理,加大管理会计,更多的项目管理和更多的策略。其国际化程度也有目共睹,CIMA学员及雇主遍布全球,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会计资格认证之一,其教学推广有现成的专业师资资源。(3)教学大纲既实用又创新。独一无二的学术培训和实践经验可以持续满足雇主所需――特许管理会计师具有推动业务发展的领导能力。这样的人才完全符合现有企业的要求。不像其他的会计资格,管理会计职业能力考试(案例研究并最终测试的专业能力)考核的是商业思维和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如分析、综合和评估。这就要求学生要顾及到所有课程讲授的商业、金融、道德和人力资源战略等问题。
五、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下,步入了国际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与国外高校在互换留学生、专家学者互访、学术研究、合作办学等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培养国际型、实务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亟待完善。可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加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的探索已经成为一个当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我国现有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显现出的弊端正好可以由CIMA理念的优势所弥补,若能借助其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国际师资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必将对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颠覆性地影响,极大地推进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基于CIMA理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2]陆正飞、辛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3期。
[3]孙小梅:《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关键词 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00-02
1 引言
随着中国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高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企业人才储备状况面临巨大挑战,然而高校毕业生却面临找工作难。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具备的专业基础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设计和制造难题,不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环境解决实际问题。
安徽理工大学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基础上[1],制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推进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批联合培养平台,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依据“卓越计划”国家通用标准对各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以及行业标准从行业层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专业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服务面向,构建机械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
融合行业需求,编制机械工程学科教育知识体系 安徽理工大学依托特色鲜明的煤炭行业办学经历和办学条件,摸索构建适合煤炭行业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教育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通识知识、工程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企业知识四个方面:通识知识和工程基础知识相对稳定;工程专业知识随煤炭行业机电装备发展逐步调整;企业知识随行业现状动态变化,知识内容随应用需求不断深入。
全面改革核心课程,动态配置自选专业课程模块,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 为适应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对机械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学校的“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正确处理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对应结合关系,结合本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对不适宜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基于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两项工程系统整合的基础上[2],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库,丰富学生的业余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资料;修订选修课程的设置,拓宽专业知识面;设置机械学科前沿讲座,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动态配置自选专业课程模块,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满足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基础上,增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系列讲座、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训练。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
秉承工程教育理念,建设工程能力训练体系 在科学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3],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建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部分课程及工程训练体系构架。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在实践教学阶段,一方面要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另一方面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即根据机械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联合设计三类课:与专业课程同步的验证性实验(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与教学计划同步规划的课程设计(机械原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与课程体系同步规划的工程实践(工程实训、阶段性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验证性实验用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课程设计可以强化学生构思、设计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质量管理理念,构建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广大师生”的工作指导思想,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以服务化、人性化管理为核心,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以培养结果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以竞争为动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全面构建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3 “卓越计划”的实施措施
为确保“卓越计划”的开展和实施,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工程教育的精神,必须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健全考核评定办法[4]。
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构建教学―科研、学校―企业双结合的实践平台;探索和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
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 完善政策,转变观念,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拓思路,创新途径,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培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积极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制度,逐步完善工程型教师的评聘与考核等政策。
推进校企合作,构建联合培养平台 成立由企业指导教师参加的工程实践教育教研室,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方案;整合校企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资源,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教育。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推进大三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大四学生进企业工程训练力度,提升工程设计能力;以学科竞赛为手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健全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评定办法,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以“卓越计划”国家通用标准为基础,结合对矿山机电行业的分析研究,确定知识体系,并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工程能力训练体系、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作为煤炭高校,安徽理工大学一直高度注重与矿企合作,强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推进人才交流与培养,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自身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
[2]张洪田,叶树江.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59-60.
关键词:新增专业人才培养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我国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出现了很多新增专业, 如何构建新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以下就以高职工程造价新专业为例,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详细调查社会需求及岗位需要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专业,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其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专业和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对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都大有裨益。对学校来说,通过对造价领域工作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了解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对学生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新型、科学的就业观;对用人单位来说,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和需求标准,便于采取相关措施吸引广大毕业生。
1.社会需求。浙江省是建筑大省,仅2008年浙江省工程造价专业需求将远远突破5万人,而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09年浙江省工程造价师与造价员总数仅有26500人,因而浙江省工程造价人才缺口有2万多人,明显供不应求。同时根据我们三年来在全省发放的300份调查表,回收272份,统计表明,目前每个工程造价相关单位平均需求2人以上。学院还通过对浙江省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调查统计,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设置工程造价专业的仅有10家,2009年共计招生规模1209人,而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仅有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09年招生300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岗位需要。每个建设工程从开工的预算,工程进度拨款及工程竣工结算的工作都要求造价员全程参与,同时从业主到施工单位及公正方的造价咨询中心都有自己的造价员,造价员是任何一个建设项目也不能缺少的。但目前在该领域中,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参次不齐的现象十分突出,真正受过工程造价系统教育的人数相当少,而大部分是工程类、会计类、经济类的人员构成。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的不到20%,专科学历的约40%,其余主要是成人教育、技校、中专等毕业生组成。而目前在学校培养的大量“工民建”、“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他们具有相当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而在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结构相对较弱,尽管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对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但与岗位需要还是脱节。工程造价人员应该是即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并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培养专门的工程造价员就变得非常急需。
二、准确定位就业岗位和培养目标
1.明确岗位定位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中小型设计院(所) 、建筑管理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建设业主单位、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和装饰公司等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要求具有懂行业政策和建筑市场规律的能力;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与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工程预算价、竣工结算、招投标过程中的标底及投标报价制定与审查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审查、有效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按照职业归类定位于造价员这一岗位,可以分为各种工程预决算、招投标、造价咨询等不同领域。毕业后应取得造价员证书,通过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生进一步深造和锻炼,可以成为技术负责人,再发展提升考取国家注册造价师资格成为项目负责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确定培养目标
结合岗位定位,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该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既有良好的工作素质又有较强的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工程建设一线造价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熟练从事建筑、安装及高级装饰工程预、结算,以及工程投标报价与招投标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从而在毕业后可以到中小型设计院(所) 、建筑业管理企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建设业主单位、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和装饰公司从事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
三、精心构建核心能力和课程体系
1.核心能力。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工程造价类专业各就业岗位和就业领域的各项技能进行总结和分析,概括出必须要掌握的几项技能,然后找到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能力是熟练编制各类工程预决算、能进行工程标底编制和投标报价、同时熟练运用工程造价软件。要培养和达到核心能力,又必须先掌握基本能力如施工图识读能力、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熟悉工程经济知识等,同时为拓宽就业渠道,必须掌握几项拓展能力如房地产估价、工程审计、建设管理等。
2.课程体系。结合上述能力分析对应出各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此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特别注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成为以造价为专长的多面手,从而拓宽其就业范围。另外,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必须突出高职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主要专业课的课程安排上,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部分的课程,都要增加实训环节,而且形式要多样。如建筑施工技术课可以2~4周的生产实习作为其实训环节,建筑识图与构造增加课程实训、施工组织及各类预算,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预算软件课程必须开设大量上机操作学时,实践教学应达到总教学活动周数的40%以上。通过对实训环节的增强,达到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一般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就能马上胜任工作的要求。此外,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双证书”政策。因为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肯定优先选用有“职业资格证”的学生。
四、努力建设必要的师资和设施
1.进修培训。高职院校应在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到生产岗位一线去学习和交流。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对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的良好机会。不仅使学校了解社会需求,也使学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更具有针对性。
2.引进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连年扩招,教师数量已明显不足,因此在鼓励现有教师进修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才引进。高职院校的教师引进工作不必效仿普通高校“非高学历不要”的做法,我们既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引进一批有专业技术的能工巧匠,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政策,真正做到使这些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3.外聘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讲课,从理论上说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但对于外聘教师的使用必须适度,而且还要根据课程性质而定。对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尽量选用本校教师授课;对于专业课,可适当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特别是实训教学过程。
4.硬件条件。利用已建有的建筑材料、工程测量、施工技能、建筑机房、工程预决算等实训室作为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同时改建机房引进造价软件作为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室,增加和更新部分实验仪器设备,以提高实训效果,使工程造价专业实训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工程造价专业内容为标准,链接各现有施工单元,扩建成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同时将工程典型“案例”虚拟化,满足学生实践教学,教师“双师”能力训练。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和设计工程造价新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 ,希望对其他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有所帮助。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定要结合岗位和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核心能力,再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必须的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检查、反馈和完善,走出一条完善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创新型;英语人才;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45-02
一、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现行教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校各专业的不断扩招,使得当今人才的供求关系日趋平衡,用人单位理想的人才不仅仅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当具有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创新性的各种能力。然而,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却严重忽视了各用人单位对特殊领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专业不专,语言不精”的现象还未能根本改变。另外,很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既没有能动地反映学生群体职业要求的差异性,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语言技能的需求。这一现实情况为国内各大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其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其教学目标应瞄准人才需求市场,并最大程度地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保持同步。所以,培养创新型的英语人才是各高校应对新形势下人才就业的重中之重。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大学英语的教学体系相结合,依据语言习得的研究结果,合理选择教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重心落实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培养出的学生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具有利用语言工具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和研究者如刘润清、黄炎培、马君武等,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过研究,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为了弥补或者缩小校园英语与社会英语之间的距离,一些大学开设了多种与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将会越来越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并结合各院校所在省市的具体情况,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办法,在不断地变化中求发展。
二、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本文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主要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外英语实践活动、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资源配置和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五个方面进行。其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我校联合办学的大一到大三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课外英语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参加的校内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是指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涉及终结性评估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两大类别;教学资源配置强调教学环境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网络平台的使用和校企联合平台的搭建和利用;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涉及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1.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分为通识英语技能训练和后续课程教学两部分。通识英语技能训练主要指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化,把英语实践能力与其所学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配套光盘,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精选听力材料,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提高其听力能力。配合《大学英语口语交际策略》的内容,模拟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并且每节课前安排一至两名学生用英语做口述见闻,以此为渠道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通过学习扩充专业科技英语词汇,胜任一般性的科技文本的笔译工作。后续课程教学:开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双语选修课程和全英文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外实践。课外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利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巩固课堂所需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库资源扩大视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开设网络视频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丰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小品大赛、英语辩论赛、专业词汇百词竞赛、英文朗诵比赛、英文主持大赛、电影配音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口语能力,让学生克服口语表达的胆怯心理。
3.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教材选取:重视语言实用能力,增加听说比重,难度循环上升,内容广泛,有时代感。教学环境:各种教学资源经过整合与网络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网络支撑平台――课程教学网站。借助该网站,可以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自主学习。推进校企联合,搭建实践平台,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教学模式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定制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发挥企业以自身需求为基础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大赛,由企业“出题”、出资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活动,锻炼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评估考核方法。评估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大学英语课程现行的评估考核方式中,大部分只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严重欠缺。基于就业导向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体系,评估考核方法侧重于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与大学英语的结合,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语言的应用综合能力。
5.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除了要求“人岗匹配”即专业技能素质高外,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人文素质更高的员工更会具有培养及发展潜力。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以社会科技、职业名人、情感道德、优秀品质、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的相关内容为主。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还使学生将相关知识和能力内化升华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成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为他们成功就业铺平道路。
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教育者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高等教育的教师们既要考虑授予学生相关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其多方面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体系培育出的人才才会更加具有竞争能力,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促动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从章.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2]庞雄奇.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五大保障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刘奎颖,郄丽娜.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2).
[4]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摘 要]国际市场需要国际化涉外型人才,但我国相关专业的国际化教育难以满足涉外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文章结合国际土木工程
>> 煤炭类“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体系研究 构建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体系 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推进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涉外护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的综述 工程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研究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析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及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化财经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 民族地区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讨与研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探索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保障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沙爱民,裴建中,雷显锋,等.适应我国公路建设大发展的路桥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R].西安:长安大学,2009.
[3] 顾佩华.CDIO大纲与标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4] Crawley EF, Malmqvist J, stlund Setal.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J]. Springer, 2014.
[5] Pee SH, Leong H. Implementing Project Based Learning using CDIO Concepts[Z]. The first annual CDIO Conference, Queen's University, Ontario, Canada, 2005.
[6] 陶勇芳,商存慧. 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1):81-83.
[7] 张慧平,戴波,刘娜,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38-141.
[8] 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55-157.
[9] 李竹林.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20):127-128.
[关键词]教学改革;就业导向;康复
中国分类号:H319
1. 前言
1.1 康复治疗专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的康复以及各种意外损伤、自然灾害所致伤残疾病康复,对康复技术的提升引发了康复事业发展的需求的探索和思考。同时国家对我们社区康复事业的政策关注,宏观目标明确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通过近几年现代康复事业的发展和努力,及国家对康复服务事业的扶持,加大了对社区康复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快康复卫生事业在社区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展开社区康复治疗技术服务。因此,培养以适应社区及现代康复技术市场需要的高技术性综合人才,成为高职高专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制定课程标准的发展专业目标。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现状所引起的人才供求市场需求等方面问题存在,同时,如何使得各高校(尤其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适应市场经济就业趋势的发展需求也同样存在问题。
1.1.1 改革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3],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拥有“一个专业,多种能力”;所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即可直接上岗。一般院校本科康复专业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各具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康复治疗技能人才。这些观点主要是从改革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进行思考。
1.1.2 改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专业教学应构建“双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4][1]。在“双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2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相互独立、知识整体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群所构成。这类观点认为要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进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1.3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一直以来,如何培养和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职业院校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倍加关注,如果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式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传授上,学校的毕业生将无法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我国高校必须顺应社会需要,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真正作为今后改革的重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此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1]。
2.在目前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征寻求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就业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解决方法
2.1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教育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发和提高学生职场技能的基本素养,增强进入职场的适应能力综合技能教育。通过市场调研的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培养方案、实施后实习学生和行业单位的反馈收集等方法的研究,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使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康复专业技术培养模式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使职业技能教育更符合市场化经济发展方向的需求。
2.2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核心部分,主要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体系”,在“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
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过程中,以临床工作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分析、学习、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自觉、主动性学习愿望。以理论联系实际“能用,够用”为原则,教学与操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运用理论解决康复实训操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改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符合于行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课程增设到日常学习课程中,改革课程方案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能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关键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及职场现场技术技能实践实习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现代康复治疗理念的康复职业从业人员,注重学生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领域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
2.3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实施的对策
在针对性地对实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过程中,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首先,在调研和改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应遵循市场化需求的知识技能进行传授和学习。同时加强企业行业联系,增加学生到行业职场氛围的现场体验实践次数,同时提高行业授课教师的参与教学指导,因临床指导教师缺乏带教经验[2],应对行业授课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教学指导水平进行培训提高。
3、结论
总之,根据康复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调研和方案设定,将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方案引入运用于教学课堂,使学生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和结合行业教师的执业职场经验相结合。发展“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三结合,教学课堂与行业课堂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模式,推动康复专业市场人才专业技能标准化、对口化;专业与市场对接完善,提高学生专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慎峭,金荣疆等.优化临床创新型康复人才培养体制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2):18-2
[2] 卫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2):16-2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00
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进社会不断发展,但国内高等教育体制还处于计划教育环境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方式上都呈现传统的计划性和统一性,没有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日趋综合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需求的复杂化,人为划分学科边界,形成学科壁垒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本课题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培养体系由跨学科专业申请和管理委员会的组成、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三方面构成。
1地方本科院校跨学科专业申请及管理委员会的组成11高校跨学科专业的申请
跨学科本科专业既培养跨学科人才,又开展跨学科研究,跨学科专业申请要在充分调研学校学生跨学科意向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并考察在省内院校中申请该领域的跨学科的数量及申办情况,在可行研究基础上提出跨学科专业申请。跨学科专业在没有形成规模之前,要依托在某一个院系中,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供一份建立跨学科专业的申报材料。具体内容包括:所建跨学科专业的目标,专业的价值及成立可行性分析,实证分析为什么这些价值与可行性是校内现存的专业所不能达成的;核心成员在近五年内跨学科合作研究中的经验;专业申请后第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今后五年的专业培养计划;专业第一年招生运行的预算经费以及今后的可能的经费来源;打算参与所要创建专业所需要的教师签名名单;师资管理范围内的学生数量来源、人数和可行性分析;对校内学生跨学科专业的需求情况、调查情况;对跨学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实验室等设备的预算;陈述说明所创建专业将可能对该领域带来的贡献。
12跨学科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
管理委员会主要是由主管校长、统管学校跨学科专业主管主任、各跨学科专业负责人、不同背景的学科教师、专业研究领域的成员组成。主管主任全面管理跨学科专业各项工作,分管校长和主任负责起草委员会的责任与功能、成员、报告制度,积极参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及项目与科研活动的计划与评价。主管主任需要对跨学科研究项目进行整体规划与管理,加强不同大学组织之间的协调,制订跨学科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育政策和执行计划,在委员会评价结果基础上确定新的措施与方向。
2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1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前提,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跨学科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拓宽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B成一体化的学习习惯,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培养出跨学科专业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社会需求、政治、经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等视角,掌握跨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所选的跨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让学生通过学习所选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具备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其跨学科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提高跨学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课程设置及培养途径
221跨学科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跨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课程的安排学期、学年顺序和学时分配,并明确课程设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要坚持文、理、工科相互渗透的原则,通过合理组织各类课程的安排、融合,实现文理渗透、专博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弱化专业界限的原则,增强课程横向融合,以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2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培养方案是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订出来的,能够清楚体现课程的开课学期,相互之间的衔接,并按大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按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灵活多样,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紧密衔接,能体现出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就进入实践学习环节。
第一,为了使跨学科课程体系更加清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跨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基础课程)、跨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突出跨专业特色)、跨学科综合能力选修课程模块。将跨学科选修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确立跨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程度;将非主干课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按学科相近的原则,把选修课按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列入课程设置中,注重文理渗透和理工结合,强调综合性和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将跨校和校企结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思路融入专业课程中。
第三,开设研讨课。跨学科本科专业要求学生至少必修一门方法论课程或研讨课,使学生掌握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223培养途径
跨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融合后掌握基本技能,提升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强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整个跨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关键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跨学科思想意识、知识、技能。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多学科的学习和进修,并将跨学科进修纳入教师的考核制度中,以此来激励教师去学习和进步。
第二,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首先,注重制度保障。高校应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没有后顾之忧。其次,注重教育设施的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实验室、教学实验设施设备等。加强校企、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学科研究试验基地。最后,完善跨学科教师的培养机制,调动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
第三,学生导师制。跨学科专业的学生需要安排指导教师,成立跨学科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选修跨学科课程前,须在导师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拟订一份跨学科专业课程学习计划,以便更好地建构跨学科知识体系。并提交跨学科专业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正式选修该专业。
第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导,开展问题研究,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跨学科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和趣味性学习。地方高校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理兼备的知识体系,对管理机制、培养方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加强对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3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
由于跨学科专业的性质、特点、任务、作用的特殊性,我们必须根据跨学科课程自身的规律开展培养体系评价。跨学科体系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包括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大纲、课程方案、任课教师的选派、指导教师的遴选、课程设计、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学习成效、跨学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所涉及校企业联合教育的学校、学院、企业各管理部门、各管理人员都要参与到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管理工作中,以保证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由于篇幅限制,具体放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68-76
[2]缪鹏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28-30
[3]潘琰,郭飞君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B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7) 50-51
【关键词】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2-01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缺口巨大。国内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经验积累较少,急需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负责具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现就专业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以下阐述。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前承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电子等传统信息学科,衔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嵌入式设备等新兴技术学科,体现出“学科复杂交叉,技术高度集成,应用综合广泛”的特征。在充分研究了物联网专业特色和计算机类学院开办该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的前提下,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数学等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传感和软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够在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民生服务等领域中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研究与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发现并总结出4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即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重点围绕这4个方面进行。
1.知识要求
掌握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处理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软件、通信与网络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掌握数据传输与安全技术;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开发知识。
2.能力要求
具备进行物联网设备的使用、设计和制造能力,具有典型物联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具备较好的软件编程能力以及网络系统分析、设计能力,有从事物联网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开发能力,具备在物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面进行设计、集成与研发的能力;有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英文专业科技文献、并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3.素质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创新创业政策、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全球视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4.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能力。了解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内容,行业规范和章程,及发展远景等内容。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对于学生本身,行业和全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为实现上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与方式。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领域毕业生既具备服务管理机构、服务产业所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够胜任相关产品研发的工作。“厚基础”是指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基础教育平台的基础知识结构。“重实践”体现在增加本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动手实践,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课程体系
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体系与层次化认知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课程建设首先研究物联网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对物联网技术体系进行层次化建模与分析,按照自底向上方式建立对应的层次化认知模型,完成物联网理论与技术的层次化渐进式的认知方案的设计,建立分阶段的认知能力评价标准作为认知里程碑。抓住能够体现物联网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和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重点建立了分层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群和具备顶层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规范为依据,参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根据课程与实践内容的内在逻辑划分为4个专业课群组,与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各个层次形成对应关系:硬件平台类课程(感知层)、通信网络类课程(网络层)、数据处理类课程(公共管理层)、应用开发类课程(应用层)。各课程群组中的具体课程与实践环节如下:
?S硬件平台类: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5学时)、传感器节点与RFID技术(45学时)、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45学时)、物联网感知综合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S通信网络类:计算机网络(6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30学时)、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30学时)、异构网络互联与融合(30学时)应用网络程序分析与设计实习,物联网传输综合课程设计。
?S数据处理类: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45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课程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45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30学时)、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课程设计。
?S应用开发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5学时)、数据库系统原理(45学时)物联网应用开发技术(45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30学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物联网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物联网综合应用设计。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6-02
为了满足当今时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一些高校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文章将结合当今经济的进程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人近年来在专业构建中对培养措施、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实施了一系列革新以及创新,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1 规划一套合理的培养措施
1.1 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方面的合理定位与专业的生存及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找到专业的位置,细化培养方向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分为下述三种:第一种就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基础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且后劲足,学校主要为其从事研究工作以及攻读研究生做铺垫;第二种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基础还算扎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较强,毕业后基本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一些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第三种是培养技能型或者是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基础知识基本满足工作需求,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应该算是岗位群才。上述三种类型,国家重点大学主要对第一种人才进行培养,普通的本科主要对第二种人才进行培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培养第三种人才为主。
通常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锁定在:培养有一定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自动检测和仪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当代企业管理、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应用型技术
人才。
1.2 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
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向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联谊院校进行相关的调研,吸收消化他们的培养经验以及相关信息,还有当下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在实施此专业培养措施上予以革新。按照培养目标去培养学生需要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能力:对自然科学的基础掌握较为扎实,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外语能力;了解此专业方面的必备技术理论。要熟悉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还有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此专业学科的发展态势,并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2 深化教学革新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是教学革新的框架,同样也是教学革新的基础、课堂教学是课程体系下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从根本影响教学品质。为了深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全面探索相关途径,在教学方式革新上多做功课,要注意课程调整以及内容,而且还要注重革新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品质。针对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此领域发展趋势的根本上,去调整革新的思路。对培养体系里的所有课程分层次的进行考虑,分析课程内容间的相关联系,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影响,对课程内容实施全面优化。将必备的专业内容教给学生,且还要注意内容的前沿性,推陈出新,将学生需要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传授给他们。删减一些课内学时,采用CAI等当代教育体系,提升教学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给出一定的空间。
3 实践教学的革新
构建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学院要构建以教授等科研主要力量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科研队伍,深化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励中青年教师主动申报一些科研活动,学校可以拿出专项费用扶持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激励且组织教师进行校内校办产业与自动化行业的产学研基地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以及培养实践经验。
开放一些实验室,将验证实验转换成开发性的实验,且重视实验措施和最新技术相融合,很多实验都是验证类型的实验,我们要将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要让其分析实验的内在因素,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结果,在此根本上,给出新的实验目标,让学生主动设计相关的实验,且实施验证,若出现问题再研究问题的原因,直到达成设想的目标,从而去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实际动手能力,让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大脑。明确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核心的实验内容革新体系。
4 结语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革新和实践,深化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更为广泛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位达标率已经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也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从用人系统反馈的相关信息去看,用人方对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均予以好评,且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融入到自己所在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叶树江,宋起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
科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第
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
[2] 陈新岗,张莲,刘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
才培养计划的探索[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
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2010,13.
[3] 刘金华,高红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
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
册)[C].2012,14(6).
[4] 宋起超,葛洪军.技术应用型本科模式下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5] 张永炬,杨善晓,吴志刚,雷必成.新建地方本科院
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6] 杨莉,曹一家,黄民翔,甘德强.浙江大学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改革浅谈[A].第四届全国高等
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胡宗智(1966-),男,湖北咸宁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邹隽(1974-),男,湖北枝江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30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98-02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本科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金属材料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有着重要意义。[1]
新材料是21世纪我国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材料重要分支的金属材料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内各知名高校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近年来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构建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下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办学目标是面向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损检测及失效分析等工作。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系课题组教师经过走访调研国内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科研机构、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根据反馈的信息,经过多次反复研讨,对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许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
第一,实验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实验教学强调模仿和训练,创新内容不够;每门课程各自独立地进行相关实验教学,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实验教学工作主要由实验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师基本不参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这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师实践能力都是不利的。
第二,学生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关联少,绝大部分学生的题目在校内完成,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甚至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应用技术水平;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较长时间适应学习。
第三,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由于毕业实习经费有限,部分学生不得不外出找工作,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宽口径、厚基础、求特色、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需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结合国家“2011计划”精神及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重新优化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实习、工程训练、创新活动及师资建设等五大块组成,其框架见图1 所示。
1.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原实验教学体系中,每门专业课程均有4~10学时的实验课时,实验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验的内容仅限于刚学过的理论,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基础型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这种模式对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实质性的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对课程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造,保留部分必要的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加大了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并将以往分散于每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的实验重新优化整合,比如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学》、《金属材料热处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从原课程中分离出来,整合为独立开设的《金属材料实验技能基础》实验课,避免了这几门课程开设的部分实验内容重叠的现象。
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验。在该学期,学生已完成了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关课程基础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每个学生选择不同成分的材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的整个过程涉及到金相试样制备、热处理工艺、显微组织观察、材料性能测试等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的课程基础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
另外,无损检测作为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之一,在第六学期的后半学期开设《无损检测综合实验》,由课程主讲教师及从企业聘请的专业资质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既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又为其取得国家无损检测相关资质打下基础,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渠道。
从课程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的课程实验体系构建,奠定了“宽口径、厚基础、求特色、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2.实习体系
原实习体系由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组成,在前几年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对生产实习及金工实习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在新的实习教学体系中,认识实习替代以往的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末进行,此时的学生刚刚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而专业课程尚未开始,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充满期待但又缺乏了解。因此,精心安排认识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概念并激发其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3]
3.工程训练体系
与以往的这个实践模块相比,增加了“工程软件实训”项目,主要包含CAD/CAM与CAE两个模块,前一模块为UG 、Proe和MasterCAM应用培训,使学生熟悉CAD实体模型构建方法,具备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实体模型创建的水平;熟悉一般加工工艺参数的设定、加工模型建立、编程及仿真过程。后一模块为Ansys有限元软件应用,通过实例讲解、上机操作、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学生有限元建模和分析的技能进行训练。以上软件实训可使学生具备实体建模表达创新方案,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方案可行性的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另外,积极探索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到企业单位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直接接触企业实际生产环节的过程中完成课题内容,了解最新相关技术,激发其创新能力。
4.创新活动体系
创新活动包括普及性科技活动、课题研究及创新大赛三个层面。其中,普及性的科技月活动一年举行一次,过程经由学院组织专家宣讲学生自拟小发明小创造课题选题答辩中期汇报结题答辩及评审。课题研究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课题,在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比如功能导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天然石墨基复合负极材料研究、Ti(C,N)金属陶瓷刀具的研制等等。第三个层面是各类创新大赛,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对参加或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部分创新活动甚至可以替代学分或在综合考评中享受加分。通过多层次创新活动的开展,构建创新教育的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学院对学生创新活动实行实验室开放,优越的科研设备和仪器用于本科生科研训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5.师资建设体系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师队伍, 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对现有的实验教师有计划的送出去培训并考取相关资质;另一方面,选派年轻博士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实践教学。通过了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技能要求,增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与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更有效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创新实践。
三、结语
构建并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庞大、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长期探索。[4]同时,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不足之处尚需在今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征兵,庞兴志,邹勇志,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S1):29.
[2]胡宗智,吴敏,王燕,等.依托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