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德育学堂

高中德育学堂

时间:2023-06-25 16:3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德育学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德育学堂

第1篇

就我校目前现状,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学校已实现规模化的发展,新的三年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学校在“质”上的提升,寻求解决学校的内涵发展迫在眉睫,特别是市区高中教育格局的变化,我校生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已不复存在,因此,学校如何发展,依靠什么来发展,已经是我们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在此,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的指导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办不出高质量、产生不了良好的效益,因此,我们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和提升。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

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目的是发挥、提高和培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我校目前实际,70%以上的教师教龄都在15年以上,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独特的感受,首先,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信任和依靠他们,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个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用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力量吸引学生。其次,为教师搭建供个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平台,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师创造性的整合、补充和拓宽课程,让教师的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联系起来。其三,在管理中最大限度保护教师的自尊,激励情感,彰显价值。鼓励教师业务上精益求精,发挥潜能,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其四,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想办法解决广大教工的根本利益,关心教师疾苦,营造相对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

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关键,也是教师职业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发展,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心、去爱护、去培养。逐步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2、树立科研兴校的管理理念。

学校寻求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的软实力,教研和科研是核心,只会教书而不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是新时期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增强教研意识,提高教研素养是关键。首先,要不断转变教师的育人理念,立足校本,对教师进行思想引领,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其次,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工作机制,倡导教师全员行动,积极参加到教学科研中去。第三,建立有效的保障与评价机构,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课后辅导及教学反思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引领,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地逐步实施。

第二,加强管理的规范化,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科学的管理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管理的规范化。规范化的管理就是要求我们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应依制度去办事,依规律去办事,减少工作的随意性,注重工作的实效性。精化化管理是相对粗放式管理而提出来的,“严、勤、细、实、精”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严就是制度严谨,要求严格,措施得力,时时、事事都要体现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方略,切忌随意化、人情化,考核要以法律为准绳,以制度为依据,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把工作业绩严格地与岗位聘任、职称(职务)晋升,评优选先挂钩。

勤就是检查落实及时到位,不拖拉,不扯皮,当天的工作当天干,消除等明天的误人误己的消极观念。工作日清月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细就是把工作做细,把管理做细,杜绝出现管理空档和真空。也就要求管理工作做到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 实就是从学校、部门、年级、班级、学生实际出发,从学校发展的需求出发,把每一件事件做实,把每一项举措落到实处,想方设法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决策信息畅通、反馈准确、切合实际。精就是要求在日常管理和工作中,每一个步骤都要精正,每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是目标,追求最佳、最优、最好。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都力求精雕细琢。

第三,立足教学实际,加强校本教研,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所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学校要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当作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的目标与教师的愿景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1、以问题为抓手,立足教学实际,寻找教研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教师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当事人,教学活动的直接实践者,并拥有大量的一手教育教学资料的优势,树立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常化、习惯化,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使校本教研真正实现解决问题、改进方法、促进教学的宗旨。

2、下移教研重心,让教研工作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研究教材和教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研究学法指导,让课堂由原来的“讲堂”变为“学堂”,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把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3、教学常规常抓不懈。

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教学评价与反思入手,真正让我们的教学常规常起来,保证各项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检查和指导,要求备课组备课的过程要关注重点,关注关键,充分整合个人的思想和集体的智慧,形成对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深层次的研究,最终形成既体现个人特色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2)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堂是老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针对我校生源状况和大班额现象,坚持问题教学和分层教学至关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良好习惯。

(3)课后辅导与作业。课后辅导重点突出一个“勤”字,带着问题进教室,针对性的解决突出问题,帮助学生把具体知识提炼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对于作业,既强化课内当堂训练,又注重课后作业的质量,要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老师也要做到:有练老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4、加大培训学习力度,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因此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应把学生放在主置,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最需要的人。(1)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设计者。(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困难的帮助者。(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5、倡导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反思教学实践,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完善自己,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教师团队。

第四,关注、关心学生校园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我们的学校,70%的学生来自农村,远离父母,50%以上的学生住宿,学生的校园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将德育教育融入生活。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大课堂,日常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德育无处不在,我们应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一些校本制度,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言行礼仪、人际交往、卫生保健、公众意识加以要求,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可循、有章可遵,诸如:整理宿舍内务,不乱吃零食,不乱扔垃圾,在教室里活动,做到说话轻,走路轻等。

2、让习惯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充分发挥生活的育人功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和生活强有力的保障,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不断反复的过程,是不断培养的过程,不能奢望通过一两次活动、一两次骄正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强化,再实践、再认识、再强化的过程,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习惯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长远考虑。同时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来训练习惯的养成,在实践中抓细、抓实行为习惯的历练。

3、住宿生和校园留守生的管理是学生校园生活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三年的时间都要在这里渡过,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校内住宿学生主要通过班主任指导、帮助、监督、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校园留守生,学校要尽可能的利用校园设施和不同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让他们在校的每一天,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是师生以校园为背景,围绕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的并共享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深层次结构和核心内容,对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1、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绿色校园,以环境文化建设为保障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增强学校凝聚力,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增强学校亲和力,丰富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感染力。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增强学校影响力。

3、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园文化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渠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校园文化积淀,提升校园文化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