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辩论点评技巧

辩论点评技巧

时间:2023-06-25 16:3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辩论点评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辩论点评技巧

第1篇

导语:敍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扼要、凸起、吸引报酬原则,用字要制止冷清深邃,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接下来小编分享了辩论赛新闻稿范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辩论赛新闻稿

201x年10月30日18点30分,在我校J1-101举行了信息分院与财税分院的友谊辩论赛。此次辩论赛有幸邀请到学姐学长担任评委。由正方辩手组成的信息分院队和由反方辩手组成的财税分院队通过辩题“拿起与放下哪个更重要”展开激烈辩论。

比赛共分为六个环节。赛场自主席喊下开始的那一刻起就变得紧张又激烈,双方辩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却又不失风度,侃侃而谈。尤其是在最精彩的自由辩论环节,现场气氛迅速升温,精彩不停掌声不断。最后评委的现场点评亦是让在座各位尤其是辩手们获益匪浅,特别是那句“辩论考验的是辩词是否能接地气,是否符合逻辑。真正赢的一方不是谁的辩言无懈可击,而是谁更能说服对方。”最后,比赛以反方获胜而告终,被评委称小眼睛里透着杀气的正方二辩获得了最佳辩手的荣誉称号。

此次分院友谊辩论赛不仅锻炼了选手们的辩论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思维反应速度,沟通技巧,增强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更促进了分院间的沟通,巩固了友谊,展示了信息分院和财税分院同学们的风采。

辩论赛新闻稿

20xx年5月6日晚7:00青马辩论赛校级总决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的多媒体会议室拉开帷幕。公路学院的辩手观众早已到场,等待比赛开始。

这一场比赛我们对阵汽车学院,比赛如期举行,场上气氛也变得紧张而激烈。公路学院作为正方首先陈述立论,一辩辩手是哲思辩论协会的主席张天宇,他的一番慷慨陈词,引得在座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对方一辩也毫不示弱,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表现自如,灵巧地建立了己方论点,让我方辩手倍感压力。盘问环节,双方一辩的问题回答得也都很巧妙,不分上下。比赛最精彩的自由辩论环节把场上氛围拉向最高点,双方辩手都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真可谓是一场唇枪舌战呀!场下观众既而屏息凝神,既而忍俊不禁,无不感叹比赛的精彩。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比赛终于接近尾声了,评委针对双方的辩题向辩手们提出了问题,但这些问题显然难不倒辩手,他们应对得轻松自如。

紧张的评分阶段过后,比赛结果终于出来了,汽车学院赢得了本场比赛的胜利。但此时,结果已经不再重要了,我们站在了总决赛的比赛场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证明我们的实力?而这最后一场比赛,无疑是最精彩的一场比赛了,所以,公路学院已经胜利了,为我们的辩手喝彩!

第2篇

承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演讲队

协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各系学生会

活动目的 :提高学术氛围,活跃校园文化.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可以用她来寻找光明;辩论给了我们思考的心灵,我们可以用她来指导言行,本次大赛通过我校青年学生在辩论赛上进行思维的碰撞,言语的交流,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此牢牢把握高校的文化阵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口才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现个人魅力风采 :世界最具威力的三大武器:口才、金钱、核弹。其中以口才居首位。辩论能激发个人的潜能,能提高对问题的审思,更能实现跨越灵感界线的沟通。校园辩论赛发掘和激励有才华的青年学生,为他们新时期成才提供更为广阔展示自我的舞台,实现“最佳辩手”梦的飞跃。

发掘人才 :以此辩论赛为平台发掘人才为学校辩论队注入新的力量,提高辩论队的实力及水平。

活动背景:本次辩论赛主要是为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促进班级之间的友好关系,开拓同学思路,体现我们学生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提高同学辩论水平,发掘培养辩论人才。以“文明修身,你我同行”为宗旨,开展活动发扬文明修身精神,关注社会风气问题,展现学子风范。巩固学生以文明为荣的思想,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时间:十一月中旬

活动地点:11栋教学楼以及学术报告厅

活动主题 :文明修身,你我同行

参赛对象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各系辩论队

活动报名方式:以院系为单位组队,每队4人(男女不限)。报名表如下:

辩论赛报名表

说明:1、请按辩手次序认真填写相关内容;

2、如报名人数较多,请自行添加;

3、对辩题有何建议,请在备注中写清楚;

比赛流程安排:比赛分为3轮,初赛、复赛和总决赛,安排如下:

(1)

比赛采用抽签分组的方式,将各系参赛队伍分成a、b两组,每组采用单循环赛制,决出第一名进入复赛,每组以胜负计,如遇胜负场次相同,则计算总分,总分高的胜出。

(2)

复赛采用淘汰制,a组第一名对决b组第二名决出c1、c2;b组第一名对决a组第二名决出d1、d2.

(3)

决赛在11-106举行,首先由c2对决d2进行3、4名争夺战,决出辩论赛第三名、第四名,然后由嘉宾在荣誉证书上签字,并进行颁奖;

之后由c1对决d1进行1、2名争夺战,决出辩论赛第一名、第二名,然后由嘉宾在荣誉证书上签字,并进行颁奖;

最后由团委进行颁发奖品

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11月20日开幕式,地点:11-106

流程:1、趣味辩论赛

2、团委老师致辞

3、介绍参赛队伍

4、介绍评委并为校辩论队队员颁发聘书

5、评委代表发言

6、辩手代表发言

7、抽签分组

8、第一场比赛辩题抽签

此次比赛参赛队伍分别为:计算机与电子系代表队、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代表队、自动化系代表队、城市建设系代表队、外语系代表队、经济管理系代表队、新闻与法学系代表法学代表队、新闻与法学系新闻代表队、艺术设计系代表队

根据抽签,将计算机与电子系代表队等九支队为分为两组,分别为a1、a2、a3、a4;b1、b2、b3、b4、b5

具体比赛日程如下:

11月24日(周二)19:00 b1 vs b2、b3 vs b4

11月31日(周二)19:00 b1 vs b3、b2 vs b5

12月3日(周四)19:00 a1 vs a2、a3 vs a4

12月8日(周二)19:00 b1 vs b5、b2 vs b4

12月10日(周四)19:00 a1 vs a3、a2 vs a4

12月15日(周二)19:00 b1 vs b4、b3 vs b5

12月17日(周四)19:00 a1 vs a4、a2vs a3

12月22日(周二)19:00 b2 vs b3、b4 vs b5

16场比赛中a组决出c1、c2,b组决出d1、d2进入复赛,复赛采用淘汰制

12月24日(周四)19:00 c1 vs d2

12月29日(周二)19:00 c2 vs d1

两场比赛胜出队伍进入冠军争夺,

1月5日(周二) 18:30 三、四名争夺;

19:30 一、二名争夺。

注:1 辩题由校学生团体联合会、演讲队及评委老师负责,同时,在比赛前5天,由比赛双方代表由抽签的方式抽取辩题。

2 初赛评委由辅导员,优秀辩手,系级学术部副部长及以上干部,专业指导老师以及外校优秀辩手组成(比赛开始前1小时不对外公布),其中初步立定邀请武警指挥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等高校校辩论队队员或优秀辩手作为初赛的评委,同时总决赛将邀请高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作为嘉宾参加此次总决赛

3 决赛评委邀请学校老师(待议)

4 每轮比赛的评委不能中途更换

5 初、复赛每场比赛的评委5名,决赛视情况而定

比赛程序 :

(一)

(1)主席介绍评判团成员

(2)介绍辩题以及辩论双方立场

(3)介绍参赛队成员

(4)介绍辩论比赛规则并宣布辩论赛开始

(5)辩论环节

(二) 主席向观众提问或是进行“点球大战”或是进行“突然反方”环节。

(三) 主席宣布复会,并邀请本场点评嘉宾点评分析本场比赛的辩题和正反双方的表现。

(四) 主席宣布比赛结果。

评判标准

1、团体部分:

(1)审题准确把握辩题内涵和外延,对所持立场能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点鲜明,对本方难点能有效处理和化解。

(2)展开对辩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在广度上展开,在深度上推进,整个辩论过程条理清晰,能给人以层层递推的美感。

(3)辩驳提问抓住对方要害,问题简单明了;回答直面问题,有理有据。注重针对辩题正面交锋。

(4)配合具有团体精神,队员间相互支持配合,论辩衔接流畅、方向统一,攻守兼备,自由辩论时发言错落有致,体现“流动的整体意识”。

(5)语言普通话标准,语速抑扬顿挫,语言流畅,富于感染力,体现国语的优美。

(6)辩风比赛中尊重对手,尊重主席、评委和观众。举止得体,显示出良好的道德修养。敢于创新,勇于表现,具有本队特有的风格,并贯穿全局。

(7)形象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体现出良好的风度和气质。

2、个人部分:由评委根据每位辩手在整场比赛中的表现,给出印象分,可参考:

(1)陈词流畅,说理透彻,用语得体;

(2)提问合适,回答中肯,反驳有力,反应机敏,幽默风趣中寓见解。

(3)台风与辩风。

3、胜负判定

1、评委的打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将其余分数相加取平均值,为该队得分

2、参赛两队中总计得分居高的一队取胜

3、如果两队得分相同,则由评判团另行投票,决定胜负

4、评委的打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将其余分数相加取平均值,为该参赛队员的得分. 如果两队员得分相同,则由评判团另行投票,决定优秀辩手和最佳辩手的人选

4、点评每场比赛有一位点评嘉宾作现场点评

奖项设置 : (一)团体奖:

1、辩论赛冠军奖(一个)

2、辩论赛亚军奖(一个)

3、辩论赛季军奖(一个)

4、优秀组织奖(一个)

(二)个人奖:

1、优秀辩手每队一名,

2、最佳辩手一名,

3、最受欢迎辩手一名

备注:本次辩论赛将给冠军队、亚军队、季军队以及优秀组织奖颁发相应的奖状,将会给本次大赛的优秀辩手、最佳辩手、最受欢迎辩手颁发相应的证书及物质奖励。

辩题:

正方代表队:

反方代表队:

请评委给胜方代表队打勾(正方 反方)

最后得分=各辩手最后得分之和+团体得分的最后得分

一、辩手评分标准(满分10分)

1、辩手个人的语言能力(3分)《通顺,得体,脱稿,肢体语言》

2、辩手个人的辩论艺术、技巧(4分)《引用,类比、社会调查》

3、辩手个人的形象、气质(3分)《衣装、发型》

辩手

语言表达能力

(3分)

辩论艺术技巧

(4分)

个人形象、气质

(3分)

辩手得分

经费预算 :

饮用茶水 10元/场 x 16场(预赛12场+复赛2场+总决赛2场)=160元

辩论赛标识牌 5元/个 x 18个=120元

决赛现场布置 200元

决赛奖品 500元

礼仪服装租借 20元/套 x 2套=40元

嘉宾及评委礼物 10元/个 x 21个(预复赛16场比赛共计16位外校嘉宾+总决赛2场5-7位嘉宾)=230元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应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46-02

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满足社会需要的精通外贸相关知识的人才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关注、探索和运用。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界定(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不论何种模式,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实施环节。只有有效实施这些环节,才能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

1.教学前的案例准备。案例教学法围绕案例来开展,选取的案例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准备好案例。考虑到类型的多样性,案例可分为引导案例、实务操作案例、角色扮演案例、辩论型案例等。教学中要根据需要编选某类合适的案例。 引导案例在教学中适用于主题的引导,例如:在“外汇倾销”的讲解上,引入当前热门话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案例,帮助顺利导入理论知识体系,以启发学生思考。角色扮演型案例,由学生按照要求来扮演角色,模拟实际活动过程,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获指角色感受的经验。例如:由学生分别扮演中美两家公司的业务代表进行价格谈判,讨论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美国公司在什么幅度内的降价仍可保持比贬值前获取更多的利润等问题。辩论型案例,指根据问题和素材,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提出对立的论点和论据,通过辩论,扩展相关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辩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利弊等。

2.学生的准备。 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课前或上课时学生的准备要求也不同。如引导型案例,需要学生课前根据题目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如角色扮演型案例,需在课前把角色扮演资料分给要出演的学生,让学生熟悉角色,必要时先进行排演。辩论型和实务操作型案例,可进行分组。分组时可实施自愿组合。针对不同案例,可以由各组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比赛抢答,也可对各个组分派不同的任务,如要求几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其他组进行评论等。

3.案例分析。 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分析的要求和形式也不同。辩论型的案例,正反双方的辩论过程就是一个分析讨论的过程,辩论结束后,也可再组织学生进行补充。角色扮演型的案例,学生能从角色扮演中获得体验,扮演结束后可再组织分组讨论。实务操作的案例,一般可先由学生个人分析,再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鼓励,也可由一名学生主讲,接受其他同学询问。

4.案例总结。 该阶段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教师来实施。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由教师来补充和总结。教师要适时地把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点引出,指出案例讨论思路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价,指出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必要时与学生进行再讨论,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课堂内容,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角色问题。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案例教学不再是一个单向沟通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沟通的过程。显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着参与方即主要的角色,而老师则充当着引导方即次要的角色,并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的目的却是希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自己所讲授的系统化知识。为了避免学生的主观性,教师不自觉地控制了案例教学的过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再者,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期望会影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主动性。更有甚者,学生害怕自己的观点、经验受到教师或小组成员的质疑,有时也认为自己零散的知识在案例讨论中所起作用不大,而不愿意参与讨论。

2.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问题。 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选择好合适的案例是首要条件,因为案例的适宜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目前,我们教学当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来自于图书市场上销售的案例汇编等书籍。这些案例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已成型的案例,大多是从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这些案例往往比较复杂,缺乏针对性、典型性、实践性和时效性。学生会因其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二是一些根据新闻报道、报纸评论改写而成的案例。这些案例内容较新,学生对由实事改编而成的案例有浓厚的兴趣。但这类案例由于缺少系统地加工,案例内容不完整且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导致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

3.案例教学的组织问题。国际贸易的案例往往涉及面广,跨度大,因此案例讨论过程的控制较难把握。常见的情形有:要么是提不出任何真知灼见的泛泛议论,要么是没有脱离理论主题漫无目的的谈论;要么是教师或个别学生谈得太多,讨论的内容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充当旁听者,没有积极参与讨论,走过场,存在部分教师一味地分析案例,一味地把教师的思路和想法和盘托出的现象。教师没有掌控案例讨论整个过程,讨论过程出现节奏把握凌乱,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不科学。此外,也确实存在相当部分的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的问题。学生原本一直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突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学生既缺乏心理准备,又缺少必要的知识技能,以至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此时,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加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必然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导致教学的失败。

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力求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师如能用通俗易懂,情节性强,趣味性浓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容易诱发他们对案例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因此,案例应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学生的认知度较高,便于学生理解、分析。在案例的取舍时,要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从正反不同角度更好地起到启发作用。

2.科学合理地实施案例讨论。案例讨论过程的控制要得当。这个过程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该合理分配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合理分配案例说明、讨论、点评的时间。二是要选择好第一位案例讨论发言人。第一位发言人的状态及观点对后面发言人的影响很大。三是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要做好引导,切忌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切忌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四是要善于倾听,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独到的见解要给予充分肯定。五是注意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因观点的不同而激烈争论,严重影响了教学顺利进行时,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管理。六是做好教师的总结发言和点评。对老师而言,真正的考验是最后的案例点评。老师应该有点评技巧,才能将案例点评引向深入。

3.教师要转变在教学舞台上的角色。教师要从课堂主讲人转变到案例讨论组织者的角色,在讨论、辩论和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作为支持人而不是授课人引导讨论,并且让学生就他们的观点畅所欲言,这样就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思考,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4.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目前情况,需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实践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其案例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大“双师”素质水平建设,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掌握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素质和技能要求,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林.优化案例教学的途径及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10-13.

[2]黄朴.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23-25.

[3]勇健.《市场营销》教学重在实践应用[J].山东电大学报,2001,(1):35-36.

[4]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35-37.

第4篇

根据全语言的交际教学理论,阅读要以概念知识和背景知识为先导,读者借助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预测、信息取样、验证和确认的循环往复来完成阅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交际导向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前设计听说活动以激活或补充相关的概念知识和背景知识,组织预测活动以引导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取样、验证和确认活动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听说活动为主的话题导入和读前预测阶段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阅读教学环节。

根据全语言批判性阅读理论,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阅读过程注重的是阅读的体验和创造,是创造性地理解阅读文本。换句话说,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意义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根据批判性阅读理论,学生基于自己的体验理解文本需要在阅读后有机会相互交流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批判性思维成果,因此,教师设计读后讨论、辩论、描述、叙述等语言交流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拓宽批判性思维,展示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对写作文本创造性的建构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加深阅读理解,教师应在读前和读后设计与读相关的听说活动。因此,“读”必须包括以下教学步骤,即话题导入、读前预测、快速阅读、读后讨论四个教学环节。

2 以说为主导的教学环节

根据全语言的读写观,“读写教学应该与口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对文本批判性理解能力的发展,致力于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者共同体,倾听所有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真实的听说事件与读写事件的情境中发展语言与思维”。[4]因此,在读写技能整合教学过程中,在读后和写前设计“说”的教学环节,用口语活动衔接读写,贯通读写就显得十分重要。“说”是指阅读后和写作前连贯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是对阅读话题的进一步延伸和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对写作内容的话语关注。读后讨论为写作打开思路,为写作获取素材(观点和支撑观点的论点和积累语言材料)。写前的口头作文或句单位写作等单项训练活动又是对写作文本的口头建构。读后讨论和口头作文共同解决写什么和用什么语言写的问题。

3 以写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全语言倡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重过程的写作教学关注写作全过程的教师指导。认为在写作前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收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视听、阅读、生活体验等)获得信息,对所得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综合和分析,讲解相关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确定写作题目,明确写作要求、训练写作技巧和构思写作提纲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关注学生草拟成文的全过程,随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指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还关注初稿的完善。主张学生自己或同伴的互相修改,教师则要组织和指导修改活动,对学生作品的文章结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错误进行点评等。因此,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框架下,写作教学可以划分为写前学练、初稿写作和初稿评改。

4 以读写为整合的教学模式

话题导入是指在读写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特定语言环境的话语活动。读写前话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读写动机,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读写活动产生兴趣和热情。主要教学活动有相关话题的视听活动或就某一话题的“自由”交谈。

读前预测是指学生阅读理解开始前的准备活动。读前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阅读目的和布置阅读任务。主要教学活动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组织学生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提供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在话题语境中呈现新词,扫清阅读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快速阅读指阅读活动本身,包括学生阅读课文和师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理解性问答活动。快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本并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主要学习活动有略读了解课文大意,寻读捕捉具体信息,划分课文结构,将事件排序,回答事实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作者的深层寓意,等等。”读写技能整合教学的阅读理解一般以获取阅读文本的内容信息、训练阅写技巧和获取篇章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活动依据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具体情况设计。

读后讨论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就某一或某些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的主要任务是“口、笔头巩固阅读成果。主要学习活动有复述课文大意、讨论、辩论、讲故事、描述事物、叙述个人经历等。读后讨论是处理和转移、内化阅读获取的信息的过程,是阅读后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它既能够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阅读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活动。

写前训练指为保证写作活动顺利开展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写前训练的作用是保证作者“能”写和“会”写,主要教学活动包括学习相关的篇章写作知识和训练写作技巧(如衔接、过渡手段等)的活动,师生、学生草拟写作提纲等。有时为了降低写作难度,教师也会设计句单位写作训练活动和语篇单位的口头作文。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中;“悟性”培养;初探

既然“悟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悟性”到底是什么呢?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呢?“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由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重视“知识――训练――技能”的工具体系,又要兼顾“积累――感悟――升华”的人文体系。要大力淡化“告诉”的方式,极力强化“感悟”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途径有哪些呢?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为培养“悟性”而积蕴

叶圣陶先生说:“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造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叶老一语道破积累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知识直接或间接积累的过程。其中,又融入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积累呢?

1.点滴感知,注重实效

成语、优美句子的积累。每天布置学生记两个成语或优美的句子,并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选两名主讲进行讲解或表演点评其精要之处。这样,日积月累就“积土成山”了。

好的语段阅读能力的积累。每周布置学生搜集好的语段,然后利用周四的口语交际课分组阅读比赛评出好的,再从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等方面体会这些对阅读的重要性。如此长期坚持,也就“风雨兴焉”了。

2.采集浪花,积累资本

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论点的提炼与论据积累。我采用 早晚自习前十分钟由学生板书材料,然后启发、诱导、提论点、共同讨论之后确立最佳的;教学作文时,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积累:爱国的,理想的,成功的,创造的;富有哲理的句子,给人启迪的句子或语段,美文佳作,这些利用阅读课来完成。这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有了这些采撷到的“浪花”,“悟性”便成了“有米之炊”、成了“源头活水”,“悟性”就有了发现美的眼睛。

二、为诱发“悟性”而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指我军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而攻之,引进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则指故意避开矛盾,设计似乎与主题不相联系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辩论,在毫不预防的情况下,形成正确观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麻雀》时。

师问: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落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其中一生回答:不会,因为――我怕――怕死

另一生回答: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会搭上一条性命。

这是学生的真实的感受,然而这种感受显然是幼稚的,那么这位教师是怎样相机诱导的呢?

师:你挺会保存实力,同学们想一想,当你最珍贵的人即将失去,你还会无动于衷吗?当你的父母处于危难之时,你是挺身而出还是畏首畏尾?

很显然教师面对学生的生成并没有当机断然否定,而是机智地接过话题避开老麻雀救小麻雀话题,巧借迁移,声东击西,以自己亲人面临危难为喻,让学生感悟真情。

生:我会像老麻雀那样,老麻雀虽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没有想到那么多。

生:老麻雀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骨肉被吃,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这样,教师声东击西,巧妙迁移,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三、为培养“悟性”而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是指我军一改被动局面,突然占据有利局势主动出击,引进教学则指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教师不是敷衍塞责,而是发现这一问题潜在的价值,反客为主,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从而得到意外的收获。如;一位教师教《春笋》一课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时,忽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课文说春笋在春风中笑,它在春雨为什么不笑呢?”显然这个问题是没有预设到的,但他并没有一下否定,也没有一两句话巧妙避开,而是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一问题的潜在的价值,在稍稍犹豫片刻之后,他说:“那大家说说春笋在春雨中笑不笑呢?”学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不笑”,一派认为“笑”。争执不下,教师迅速组织学生讨论,将学生的意思引向深入。师;大家说的对,春雨中春笋肯定开心的不得了,那课文为什么不说“它在春雨中笑呢?”这时大家沉默起来,教师再次启发:“读课文第二段,也许你就能发现。”学生读了第二段后,恍然大悟:“前面说过笑了,这里想说它长了,就不能说它笑了。”这样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节外生枝,反客为主由被动变主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当。

四、为点燃“悟性”而质疑

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这就是说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需要“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巧妙设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如何质疑呢?

1.创设质疑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变为学堂,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使其民主化、平常化、和谐化。教师针对质疑的问题,让学生相互切磋,相互辩论,教师适当点拨,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文本,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人才。

2.巧设问题,善设疑点,妙设联想点

第6篇

一、课前三分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课前三分钟不仅用于学生作好上课准备,还可以利用这一点时间,让学生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老师设置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课前随机抽取一个题目,作适当准备,上课预备铃响后站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作口头讲述,学生评委作出点评并评分,每周评选出口头作文优胜者,给予表彰。依照学号顺序轮流参加,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几次锻炼机会。大家还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老师也分阶段提出口头作文的具体要求,并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一些口头作文的技巧。实践证明,这样的口头作文训练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不失为一种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二、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活动。既让学生们更好地领会了课文,又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

1.朗读和背诵。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准确精练、优美生动、形象具体。朗读和背诵课文,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增加语汇和句型贮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学生的音误和语病,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规范、更生动。

2.复述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课文内容。教学《斑羚飞渡》时,我就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复述斑羚飞渡的过程。几位被推荐在全班复述的同学,根据课文大意,结合自己的思考,讲得声情并茂,各有千秋。给全体同学强烈的感染。不管采用再现型复述还是创新型复述,都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熟悉语脉、积累语汇,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习惯。

3.问题讨论、辩论。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意,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学《猫》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他们讨论: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了,“我”将怎样想,怎样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很好地理解了文义,又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语文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上好语文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说”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故事会。讲故事是通过生动曲折而完整的情节和通俗、诙谐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的口头文学创作活动。学生参加一期一次的故事会,要搜集材料,训练准备,参加小组预赛、班内决赛。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次极好的训练和展示。

2.演讲赛。演讲是一种高难度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演讲要想打动听众,鼓舞人心,必须声音洪亮、语言生动、节奏抑扬顿挫、语速快慢适中、逻辑思维严密、中心论点明确。教会学生演讲,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素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梦想剧场。一些学生崇拜影视明星,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影视演员。老师何不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走进“梦想剧场”。表演课本剧是配合课文学习的一种有趣形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文,让学生来编剧、来排演。可以是模仿,也可以是即兴表演。可以给一个开头,想象情节并表演,也可以是给一个主题,让学生尽情去发挥。谈笑之间,学生走进了梦想剧场,培养了创新精神,强化了口语交际训练。

第7篇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近年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之一。翻转课堂起源于可汗学院及其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2004年,可汗录制数学方面的教学视频,并把它放到YouTube网站上,供其亲戚家的孩子远程学习,同时也供其他有需要的人士免费观看。为了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可汗特意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可汗的视频和做法迅速得到了网络的热捧。可汗认为这种让学生在课下自定进度观看视频学习、来到课堂再与教师互动接受指导的学与教方式,使课堂更具人性化。这种将课堂内外事务“翻转”的做法是翻转课堂的雏形。其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老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则利用大量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等等[1,2]。

1园林史课程设计

园林史是园林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研究中外园林起源、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分析阐述世界不同园林体系的分异和趋同以及历代名园布局及其设计手法。课程内容涉及历史、美术、建筑、文学、生态及植物学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性较强。目前,园林史课程在各大高校均为理论课程,授课方式全部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截止2012年,全国设有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点184个,生源为理科,由于多数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加上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密集,“教师主导型”的传统授课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5]。因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园林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园林史课程改革方案

2.1课前知识传授

园林史既是园林发展史,更是人类社会进程、文明和审美发展史。世界园林体系风格多变,时间跨度大,地理分布广,各个时期名园胜景浩如烟海。因而,学习园林史,就应当要在历史、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园林的演变形式和时代特点。从东西方园林体系发展脉络和前期历史知识的储备方面,需要学生了解世界园林发展的4个阶段以及从公元前2700年到19世纪之前园林形成、生长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大背景。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东西方历代古典名园的布局情况、设计手法,以便汲取中外古典园林的艺术养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灵活应用造园技法,进而实现综合而全面的发展。从提高文化修养,开阔设计思路方面,需要学生在了解各国园林特点和差异基础上,破除国界和时代进行比较分析,从建筑、水体、植物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理解东西方园林体系发展的分异与趋同,以期吸收众家之长,为其今后的园林设计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创造设计出现代新园林。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下,依据园林史课程教材[6,7],再结合前期园林艺术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笔者的课程讲授内容包括2大模块:中国古典园林史和西方园林史。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史又分为商周园林、秦汉园林、三国、两晋、南北朝园林、隋唐园林、两宋园林、明清园林;西方园林史又分为古代园林、中世纪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几个部分。由于园林史课程内容丰富,有大量知识点需要学生了解记忆,而课时数相对少。因此,根据教学目标遴选重点内容制作成教学PPT或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课前上传至学院网站或学生QQ群,并要求带着预留问题观看学习(表1)。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还搜集、整理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并推荐参考书目供学生学习(表2)。其次,根据课程内容进展情况,提前布置研讨内容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题目,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课程任务,促进对教学视频中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交流解疑。

2.2课堂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的基本要素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8]。课堂应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探索研讨,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内化的过程。全过程通过以下4个环节实施。

2.2.1启发思考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倡导者[11]。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启发思考环节,教师根据预设思考题目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题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难度适中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授课环节,在课前预设思考题目: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原因,要求学生在预习课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论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平台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论点并及时

给予指导。除教师预设思考题目外,学生还可以将课前学习中所存在的疑惑点及探索性问题带入课堂,与师生交流学习。

2.2.2自主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9]。”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本阶段培养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学生知识结构的内化需要经过独立的思考,教师只能作为引导而不是代替。翻转课堂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环境,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探索性论点带入课堂,教师则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启发、讨论的方式,帮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如隋唐园林学习环节,预设“履道坊宅园”假象复原图创作环节,每个小组成员首先都应该通过资料查找,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理念,才会在后期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小组成员通过资料查找、沟通交流、思考辩论和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本组汇报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构建学生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2.2.3协作交流

协作交流是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通过之前自主探究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在协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深度内化。在师生、生生的交互性教学活动中,课堂互动共同认知、探索和反思。学生之间则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头脑风暴方式充分论证相应知识点和综合命题,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在“履道坊宅园”假象复原图创作环节,学生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分工协作以及最后的PPT答辩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师生共同聆听、探讨、点评。通过师生和谐顺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协作创新以及展示交流的能力。

2.2.4总结提高

翻转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其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教学能力和广博扎实的专业素养。教师应适时对学科前沿知识、课程体系、授课技巧以及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与反思,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3课后知识的评价

学习评价与考核是衡量教学活动优劣的指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表现的定量评判。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测试考核,在基于FC模式的园林史教学改革中,对课程教学考核采取了点面结合,综合考察的方式。根据园林史的知识特点和要求,实行结构分制,综合成绩由课堂答辩展示成绩、课堂问题辩论成绩、小型比赛成绩、期末开放性论文成绩和期末纸质测试成绩共同构成。

2.4课外能力的培养

风景园林学科知识体系复杂,涉及到包括生态、建筑、植物、艺术、人文、工程和技术等在内的广阔领域。随着风景园林学的范畴不断扩大,学生需要掌握比以往更加全面的知识。因此,园林史课程在完成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按照IFLA―UNESCO风景园林教育,拓展学生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文化形态史和对风景园林是一种社会艺术的理解;(2)文化和自然系统;(3)植物材料及其应用;(4)工程材料、方法、技术、建设规范和工程管理;(5)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6)各种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和调查、研究、实践;(7)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8)公共政策与法规;(9)沟通与交流能力;(10)职业道德规范与价值观[10]。

第8篇

一、何为“三点四步”

打造积极教育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核心任务.通过合作学习,构建积极课堂,是打造积极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提出了“三点四步,我的课堂”的设想.所谓“三点”,指教学管理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二是导学案的编制;三是课堂教学的组织.所谓“四步”,指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聚集目标,问题汇总;分组讨论,合作解疑;展示点评,拓展总结;变式训练,巩固升华.本课堂模式提倡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研学、课后独立整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如何落实“三点四步”

“三点四步”的组织主要分为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中合作探究两个阶段.“三点四步”积极课堂将课前、课中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从而形成课前充分预习、课上有效学习、课后轻松无负担的良性循环.

1.“三点四步”如何落实到课前

(1)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每节课一般提前3到5天编制好导学案,并在备课组内讨论修改,完成学案的优化.预习案包含“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 自习检测”、“我的疑惑”等栏目.

(2)下发预习案.课前提前1到2天下发预习案,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在预习案的引导下,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读书,思考,查资料,并完成“自习检测”,对于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可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并记录在“我的疑惑”栏中.使学生人人带着问题进课堂.

(3)检查预习案.教师在上课前,有针对性的检查、批改学生的“预习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2.“三点四步”如何落实到课中

(1)聚集目标,汇总问题

课堂的前5分钟,教师组织全体同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评价各小组自主学习的表现,对“学习目标”中的错误进行点评,组织小组汇总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分组讨论,合作解疑

围绕学习目标,针对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应合理分配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以及实验时间,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合作学习的表现,发现问题,指导点拨,并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

(3)展示点评,拓展总结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出本组在学习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和生产的新问题.教师归纳需要展示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教师应对各组展示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完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学生合作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重难点知识进一步夯实,补充相关知识,完成拓展升华.

(4)变式训练,巩固升华

课堂留下10分钟左右,让学生完成“训练案”,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变式训练,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并加以点评.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整理归纳错题做好课后反思.

三、实践中发现的缺点

1.合作学习认识不足

许多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甚至少数学生认为合作学习轻松好玩,却不知它真正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2.课前预习有待提高

通过平时对“预习案”批改统计,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未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即使学校对各门科目的作业量和作业时间都做了严格规定,各门的作业总量还是给很多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预习,无法形成“课前充分预习、课上有效学习、课后轻松无负担”的良性循环.

3.小组合作运转不畅

在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小组分工不明确,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②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③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④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⑤合作过于频繁,热闹但无序.⑥教师一味放手,指导不足,合作没有结果等等.

四、构建积极课堂的对策

1.解放思想,明确角色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遵照这样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积极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可以是这样: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欣赏者.

2.全程参与,注意引导提升

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在课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情,指导学生一起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在课上,教师要开展多样的、生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师生共同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教师要耐心地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且机敏地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契机.课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反思,共同构建课后的反思文化,也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针对课堂放开后学生可能出现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七嘴八舌的发言,教师要能将学生思维的野马及时拉回到正道,摈弃虚假热闹,调控课堂节奏、进度,挖掘课堂深度,提升课堂高度,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的深度达成来做好引导、归正.学生的讨论交流、展示发言,由于受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的限制,其结果很可能是“萝卜炖萝卜”,教师要充分发挥“顾问”作用,抓住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能够针对学生原有的想法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矛盾,教师必须灵活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在学生的思维矛盾和正确的结论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及时拓宽、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将课堂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知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这是积极课堂能否成为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3.加强研究,合作适时适当

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下面是本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研备合作,参于合作.小组合作是积极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备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健.教师在备课要时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应该作为一名“大同学”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2)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教具也要认真准备,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

(3)宁少勿滥,抓住契机.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课堂需求,不适合合作的不安排,可要可不要合作的不安排.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

(4)合作之前,独立思考.任何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先决条件的.平时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经过自己酝酿和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才会有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基础;有了自己的观点,讨论时才会深入,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

4.合理调整,优化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实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管理、同伴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点四步”积极课堂的关键点之一.学习小组的建设要优化以下几点.

(1)优化小组人员.建议6人为一小组,受班级总人数的影响,个别小组可人数微调.2名优秀学生,是能够自学会的.2名较优学生,通过与同学讨论、老师点拨也能学会.2名待优学生,是大家帮助的对象,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及老师帮助提高成绩.学案相应进行分层,让同学有选择性的完成,即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

(2)强化角色意识.小组的组成以各科的成绩为参考,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男女生比例等.每小组设小组长一名,组员担任各学科的学科长,小组长和学科长组织协调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任务.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3)培训合作方法.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5.欣赏激励,建立评价体系

积极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积极的学生,积极课堂就成为空中楼阁.积极的学生来自何方?首先来自教师的欣赏!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欣赏者.作为一个欣赏者,首先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要尊重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差异,要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其次,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伯乐之眼,努力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从欣赏中发现学习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进步与提升.此外,要常怀一颗期待之心,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目光中成长,从而使他们能够热爱学习,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大胆展示.我们要时刻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第9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古代汉语;策略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早在2005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1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也指出,要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早进课题以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可见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而如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更是高校各任课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必修课,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为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古代汉语课程理当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研究的意识

(一)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甚至要敢于质疑教材大学教材不像中学那样统一,这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表现,比如古代汉语教材,目前所见的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教材当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但学者们依然指出该教材在文选、注释、常用词、通论、音读、引书、本书的内部矛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错误或可商榷之处,富金壁为此建议重新修订王力《古代汉语》,并撰写了《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该书共讨论王力《古代汉语》有关文选注释问题约630条。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妨在第一堂课布置一个课题,以所使用的教材为研究对象,去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研究意识得到了启发,创造力也会真正释放出来。(二)树立研究意识,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并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是把语言规律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尽量引导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发现问题,总结出语言规律。比如讲解《左传•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两个“请”字的用法是否相同?讲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因烧其券,民称万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一般认为,“万岁”用来指称君王,而这里的“万岁”是指孟尝君,那么“万岁”一词的词义是怎样演变的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如《左传•鞌之战》中韩厥在抓捕齐侯时的一系列动作是“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左传》的投降礼仪;讲解《战国策》的《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章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辩论技巧。总之,只要教师牢固树立寓教于研,寓研于教的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备课、讲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在主动与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知识的汲取,参与感受、发现、研究、创造的全过程”。因此,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古代汉语课程的特点,教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教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和各种学术资源网站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籍,常常会遇到字、词、句等方面的障碍,这就需要学会查阅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比如《说文解字》《字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这些语文工具书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古代汉语的好帮手。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学术网站,包括中国知网、读秀、汉典网等,还有收集了多种电子工具书的国学大师网,更是查阅古代汉语资料的快捷方便的工具。(二)教师指导学生试讲文选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试讲文选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便于开展讨论和协作,安排小组成员发言或派代表试讲。第二步,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指定文选材料,要求能准确分析文选中有突出特点的语言、文化现象及相关问题。第三步,教师督促指导各组的准备情况,适时指出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备好较高质量的讲稿或教案。第四步,各学习小组集中讨论问题,请各小组代表上台试讲,其他同学当场补充或提问。最后是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补充学生漏讲或错讲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试讲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相关资料,对相关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好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培养起对本学科的兴趣,研究性教学就无从谈起。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以下着重谈两点体会。(一)重视研究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模式不再仅仅重视结论的习得,而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把获得结论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和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是所谓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语言规律,在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解甲骨文、金文的特点,不妨先指导学生释读甲骨文、金文,再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分析出甲骨文形体结构不定型,金文的异体字相对减少,偏旁渐趋固定;甲骨文存在相当多的合文,而金文的合文大大减少;甲骨文行款无定式,金文行款渐趋固定等特点。又如讲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就不妨以《论语》为例,将《论语》中的人名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名与字之间的各种联系,同义的联系如宰予字我,反义的联系如曾皙字点,连义的联系如司马牛字耕。(二)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必须把课程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要善于把语言理论和语言实际结合起来。教师要启发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从中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母方言,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既有亲切感,又很熟悉,有强烈的兴趣和愿望去探讨未知的语言问题。方言中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现象都是有待研究的好材料,比如讲授异体字,不妨以有方言特色的俗字为例;讲授中古四声,不妨与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比较;方言中还有诸多词汇、语法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社会调查,去历史博物馆、风景区、公园、街头辨别和搜集繁体字、异体字等用字现象,分析对联中的平仄、押韵等语音现象,对保留古代语言面貌的历史遗迹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以上社会实践,学生把课堂教学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了运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研究和语言规范的社会责任感。

四、传授符合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基本手段、途径和规则。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工具课,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特点的学科,这种性质特点决定了语言学所应采取的研究方法。语言学除了采用一般科学所共有的研究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还创造了一系列特有的研究方法(如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与此同时,语言学在引进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系列同时适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实验法等。下面择取三种常用的古代汉语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一)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从大量的语言事实出发,概括出语言现象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以探讨先秦“访”字的用法为例: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句法特点来看,以上两例中的“访”的直接宾语是事,而不是人,因此第一例中有“于”字,第二例有“诸”字,“诸”是“之于”的合音,“之”指袭击郑国这件事。再考察“访”的词汇意义,第一例中,箕子是商朝遗老,不是周的官员,因此有“广泛征求意见”之义。第二例中,秦穆公向蹇叔咨询关于袭击郑国的意见,也不是简单的拜访。《说文》:“泛谋曰访。”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因此“访”在先秦的词汇意义是“广泛地征求意见,咨询对策”。通过以上对先秦“访”字词汇意义的归纳,指导学生认识到语言理论来源于语言实际,理论是在实际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总结,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出发,归纳总结语言的规律。古代汉语的内容由文选和常识部分组成。文选提供了客观的语言事实,常识是语言理论的总结,古代汉语教学应重视文选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选出发归纳出语言的规律。(二)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法在古代汉语研究中是非常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古代汉语的比较研究既有共时的比较,也有历时的比较。以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为例分析,本文先后论述了甲骨文、西周金文、先秦典籍中“于”字的用法及汉代以后介词“于”的衰落,通过历时比较,分析了动词“于”到介词“于”的演变及被介词“在”代替的过程。本文也运用了共时比较,比如动词“于”表示“往”义在《诗经》中使用了22次,而在同时期的其他典籍中很少出现,一般多用作介词。古代汉语的历时比较有不同时期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比较,共时比较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语言材料的比较,共同语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的比较,等等。(三)统计法统计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统计法应用于古代汉语研究,主要是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用以探讨语言规律的一种方法。如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列表统计了先秦部分文籍第一人称代词“我”“余”“予”“吾”“朕”“卬”“台”的出现频率,详细列出了各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百分比。通过统计,作者总结出第一人称代词在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孟子》《楚辞》等文献中的使用特点。这种通过统计方法用确切的数据说明问题,避免了主观臆断,因而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总之,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本课程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读懂相关学术论文,并为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教会学生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技能

指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就需要传授给学生有关的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完成的学术创作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需要经历选题、搜集和研读资料、论文撰写和修改等流程,以下重点介绍选题和搜集、研读资料的过程。有价值而合适的选题对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在确定题目之前,还要大量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直到最后选取一个有价值而合适的选题。有价值的选题是指选题所阐述的问题具有理论或现实的意义,合适的选题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保证写作顺利进行。选题来源既可以是平时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时发现的问题,或跟教师、同学交流时的领悟所得,也可以是社会调查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来源于教师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研读资料。在选题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选题有计划地展开资料的搜集工作。

古代汉语研究的资料,包括书面语的文献资料(包括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和口语的方言资料。文献资料主要通过广泛搜集所得,方言资料则需通过田野调查才能获得。搜集、占有充分的资料是写好论文的重要基础。在搜集资料工作基本完成后,接下来是对大量的原始资料进行研读。所谓研读是指在深入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深化,系统化,从而有所发现,萌生新的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观点亦即论点,论点一旦确立之后,就可以根据论点取舍材料,安排结构,着手撰写论文了。

参考文献:

[1]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42.

[2]富金壁.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9.

[3]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2):131-138.

第10篇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教学方法;思考

刑事诉讼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原理和实务两部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法律依据和规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对刑事诉讼课程教学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对实践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方向

过去,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教材案例为主,教师在刑事诉讼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地位。大多数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也比较单一,一般采取将课本内容分成小节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模式导致学生不能系统认识刑事诉讼程序及其运行规律。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能力很难得到提升。然而刑事诉讼法的实践性又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各种实践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匹配问题。综上,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模式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法律执业实践能力的综合类人才。

二、刑事诉讼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教学注重刑事诉讼理论讲授,而相对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导致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表现为:

(一)课程内容庞杂,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刑事诉讼法的教学内容庞杂,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具体表现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包含刑事诉讼的原则、证据、强制措施等内容,刑事案件办案流程包括侦查、、审判、执行、审判监督等各类办案流程程序。因此,教师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放在对基础知识和法条的讲解上;而教授方式又以填鸭式为主,如不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二)偏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刑事诉讼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刑事诉讼主体——公、检、法等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刑事案件的程序和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还要具备与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沟通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具备审查判断刑事诉讼证据的能力,为将来在法律工作岗位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当前以基础知识及法条讲解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1]。

(三)不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缺乏系

统性认知,更不具备处理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刑事诉讼法教学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果只注重理论教学,不与实际案例和模拟法庭相结合,不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刑事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注重实践教学,缺乏理论支撑,则实践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只会解决单个案例问题,缺乏系统性的认知,无法举一反三,难以实现培养实践性、复合型人才的目的。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提出各种教学改革措施,如,案例教学法、诊所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笔者认为,应将理论教学与案例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明理论,以理论促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办案过程中,领会控、辩、审三方角色的职责,加深刑事诉讼系统性认知,提升学生解决刑事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刑事诉讼法教学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学科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法律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主要的教学方式包括:视频、PPT、影视资料等。教师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也可以利用图书馆收录的资料,在正式授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对教材内容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教学资料所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可以改变以往的枯燥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除此之外,多媒体还使把庭审现场搬到教室变成了现实。在这样的教学应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视频资料作为辅手段,让学生边看边听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也能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印象。例如,在教学之初,学生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对公、检、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刑事诉讼的程序不清楚,笔者就借助法律节目中播出的片段辅助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力比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相关的程序,看完视频资料之后就能对所涉及的程序建立初步的认识。

(二)完善刑事诉讼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1.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衔接将刑事诉讼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一学年内完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第一学期安排理论教学部分,第二学期安排实践教学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刑事证据法的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不是对立的,应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理论教学中注意案例教学法的融入,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理论的启发和诱导,通过授课老师的重复讲解和复习回顾,让学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2.构建合理的刑事诉讼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强调理论基础在刑事诉讼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更要注重将刑事诉讼实务课程纳入教学评价的体系当中。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多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忽视了实务课程的效果评价机制;通过考试成绩、模拟法庭考核以及实习单位评价发现问题,授课教师综合上述评价机制所反馈的问题进行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保证实务教学的效果。

(三)在刑事诉讼理论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法

刑事诉讼理论教学是刑事诉讼教学的基础,在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刑事诉讼证据的理解以及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把握,以提升学生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分为讲授教学与讨论式两种,根据具体的案例和讲授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在讲解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基本知识点时以讲授教学为主。在讲授刑事证据的种类、证明标准、证明责任以及证据的审查判断和判断时,以讨论式为主,教师参与点拨和指导,案例讨论的关键在于理顺分析问题的思路,依据的法律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正确,使得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让学生寻找法律依据,进而深入理解相关理论问题[2]。

(四)组建来自真实案例的教学案例库

当前,有的教师大量采用虚拟案例、法考模拟试题案例作为模拟法庭训练的素材,以上案例要么理论性较强,要么争议较大,新型犯罪案件层出不穷,教师采用的案例大多数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组建与实际案例紧密相关的应用型教学案例库,以真实案例与审判结果为依据,为学生提升知识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

四、结合阅卷训练法和模拟法庭教学法完善刑事诉讼实践教学

刑事案件从立案到侦查终结进入审查和审判阶段,均以卷宗作为载体。因此,如何阅卷、如何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是提升刑事诉讼能力的基础。阅卷训练法是在选择典型案卷的基础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并写出阅卷报告,再由教师进行讲评的教学方法。在阅卷训练法的基础上,开展模拟法庭训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诉讼过程中,理解案件诉讼流程,掌握诉讼中的控辩审技巧。

(一)阅卷训练

在司法实践中,涉及刑事犯罪的罪名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刑事卷宗是做好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典型案卷的选择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应根据实践需要选用司法实践中的典型、难易适中、繁简得当的案例。应选用司法实践中最常见刑事案件,如:涉嫌盗窃罪、故意伤害罪、交通肇事罪、诈骗罪、抢劫罪的卷宗,卷宗可以从法院收集,教师可以对卷宗进行改动,尽可能涵盖刑事诉讼中的知识点,同时使得案例具有可辩性,利于学生掌握刑事诉讼基本理论,把握审查判断刑事证据的标准,切实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案例的选择应以以下四点作为选择标准:1.典型性。为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应将典型性作为卷宗选择的首要标准。2.简洁性。某些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众多,案情复杂,如选择此类案例,则在课堂上难以展开有效教学。3.可辩性。所选择案例应具备辩论焦点。如选择醉驾类等案例,则在庭审过程中争论焦点不多甚至根本没有争论点,则不适用于实践教学。4.完备性。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为审判程序已经结束的案件,卷宗应具备完整性,从侦查、审查、审判等环节的各类法律文书、证据应完整,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案件证据体系及基本案情。

(二)法庭规划

1.选任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且具有刑事司法实务的教师。刑事诉讼法的模拟法庭教学对教师资格要求很高,除了要求具备刑法和刑事诉讼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法律职业资格,且具有刑事司法实务的教师,否则将会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建议安排具有兼职律师经历的老师担任模拟法庭的老师,或者在法院、检察院聘请检察官和法官担任指导老师。2.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诉讼角色,涵盖各类刑事诉讼主体,除了侦查人员、公诉人、审判员、辩护人、被告人、书记员还可以包括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保证全体学生参与。根据诉讼主体不同划分为公诉组、审判组、辩护律师组等不同小组:在庭审之前公诉组应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和被害人,写好公诉审查报告、书,辩护组应写好辩护提纲、质证意见和辩护词;审判组应事先做庭前审查、庭前准备、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进行量刑,根据庭审情况对案件当庭宣判或者定期宣判[3]。庭审过程按照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过程进行庭审,教师根据庭审情况适时进行点评把控庭审节奏,根据各组提交的文书和庭审中的表现进行考核。

五、总结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以案例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提升案例推广的方式。笔者以多年的法律从业经验及课程教学中的思考,给出了完善刑事诉讼法教学的措施以及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为刑事诉讼法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崔丽.“刑事诉讼法学”浸润式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1,23(6):114-117.

[2]刘作凌.高校本科法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与运用——以“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3):73-77.

[3]王莹.高校刑事诉讼法实践教学中情景剧的运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7):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