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3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题研究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的教师教科研研究,无论在选题、研究上,还是在组织管理上,更多的是一些硬性指定,统得过死,管得过宽,如研究课题由管理者确立,参与研究的教师由管理者指定,随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期末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这种工作流程,导致了教师被动地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落实不到位,研究效果不理想,等等。如何改变教师被动地参与课题研究这一现状,让更多的教师紧贴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更好地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益?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学校专门出台了教师课题研究选择申报制度,努力改变课题研究工作流程、办法与措施,力求使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符合规律性和科学性,让更多的教师自觉主动、心情舒畅地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中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进而促使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得到自主健康发展。
二、研究行动
在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挖掘课堂教学真问题为切入点,以“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交流真成果、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按着 “培训学习,提高认识――挖掘问题,自主确立――集中开题,达成共识――实践研究,解决问题――答辩结题,成果展示”的工作流程,立目标,定措施,形成制度,规范管理,有效推进,发展创新。
(一)实施流程
1、培训学习,提高认识。由科研部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什么是教师小课题研究”、“怎样用心做好小课题研究(包括怎样去做好小课题研究的挖掘问题、选择课题、开题报告、实践研究、研讨交流、答辩结题等)”、“怎样记录《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等,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教师小课题研究才是立足自己教学实际做的“真研究”,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也是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2、挖掘问题,自主确立。引导教师从个人反思、同事座谈、学生讨论、家长反馈等方面自主排查和深度挖掘课堂教学困惑与问题,人人建立课堂教学“问题库”,从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对应确立要研究的小课题项目,随之自主选择申报。学校教育科研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每一个小课题项目,进行认真审查、评定,并通过学校文件公布教师小课题研究项目立项结果。
3、集中开题,达成共识。学校评审立项公布后,每个教师对应小课题研究项目写出开题报告,由学科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举行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人人汇报交流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与措施、研究预期成效等,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相互达成研究的共识,为实践研究做好铺垫。
4、实践研究,解决问题。引导教师紧贴课堂教学实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与措施,反复学习、实践和研究,加强同伴互助与交流,注重总结反思、改进提高,及时填写《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记录好小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为自身成长留下足迹。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座谈调研、面对面互动对话、反思交流、亮点聚焦等推进活动,及时发现“基于问题解决”的亮点加以推广,找出不足及时提出应对措施,限期改进和提升。
5、答辩结题,成果展示。我们本着“小课题研究成熟一个鉴定一个”的原则,规定小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以一学期为宜,最多一年。结题鉴定时,教师要撰写提交小课题研究报告,要求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不面面俱到,也就是抓住研究中的一个或几个感触较深的问题,有重点地阐述,实事求是的进行研究反思,形成富有个性的研究总结报告。学校组织名师和专家对教师小课题研究项目,通过汇报答辩、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课题鉴定。学校每学期一次举行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每学年一次结集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专集。
(二)保障措施
1、教师小课题研究落实实行级部主任负责制。在研究过程中,级部主任负责小课题开题把关、过程管理、周总结、月检查和全程评价;负责组织即时研讨与交流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改进的经验介绍,以及主题研讨、教学案例剖析、小课题研究活动成果推介承办,等等。同时,级部建立“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由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以及有小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也可师徒结队,帮扶研究,共进发展;
一、注重实效
教育科学研究的魅力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深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来的实效是在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重点敲在课堂教学上。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教师研究的课题到底是不是有效的?
为此,我们进行了课题统计汇总分析。
1.课题调研。通过课题的调研统计,其中,我校研究的课题共47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2项,自创本土化小课题42项。那么这些课题研究是不是真的有效?经过细致阅读教师课题研究的资料和与教师交流中发现,教师的课题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很强的科研意识,课题研究缺少针对性,也就没有了实效性。
2.从问题入手,注重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
(1)在备课中开展课题研究。既然课题的来源在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备课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我们要求教师在个人备课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问题源,将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归纳盘点,在周四周五下午的集体备课中细致分析和研究,找出共性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便形成了备课中课题研究的过程:研读文本发现问题汇总问题集体研究找出策略。在研究过程中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分学年段到各学年组参与教师们的研究。
(2)在上课中践行课题研究。我校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通过建立问题式说课、问题式上课、问题式评课的机制,实施双级听课、评课监控体系,即:领导层面和学年组层面,促进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践行课题研究,同时我们也把课题研究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3)在反思评价中提升课题研究。我们鼓励教师进行课题反思,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及时的总结经验。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经过三年的研究,以课题为呈现方式,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或矛盾作为突破口,形成符合七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目前正在启动,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方向性更明确。
3.课题研究密切联系教师本身的能力特点。
(1)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经验丰富,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比较深刻,在教学中注重经验的提炼,帮助他们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刘维娜:趣味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
杨建宇:作文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梁莹莹:阅读教学情感因素的挖掘;
董晶: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2)青年教师立足于教材教法和教学基本功的研究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在课题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王欣:低年识字教学模式的研究;
孟昭旭:提高一年级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准确率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在课题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一是课题研究基本立足于教学实际,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问题意识增强了。二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加深,明确了教育科研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三是经过实践、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课题行动研究中,科研的基础知识薄弱。例如:如何立题?如何进行行动研究?如何撰写实践报告等。二是教师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就问题来解决问题,而问题只是反映了现象,并没有从实质上来解决研究的对象问题。因此,课题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研究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或成果是前人已得出的经验,缺少个性化的、符合研究者教学实际的成果。于是我们反思: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加强教师课题基础知识的培训,增强课题研究的敏感度和灵性,博观而约取、厚积而深研;另外,教师的研究要“以人为本”,要透过现象研究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采取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手段,即针对性教育,也就是探索具体学生教育的“规律”。
二、注重科学规范
1.建立健全课题组织管理机构,形成双向互动式管理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
组织结构:
建立了四级组合型科研队伍(教科研主任学科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备课组组员)和三级网络管理机构(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科研室教育科研学科组),学校教科研室制定了课题管理办法和课题管理流程,旨在提高课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挖掘现象的本源,进行课题前期调研。
在教师进行课题调研的同时,我们对全体教师也进行了一次教育科研问卷调查。共有47名教师参与了问卷调查。
从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教师对小课题研究非常认可,认为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但需要学校为教师的研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并给予支持。
2.加大培训力度,增长科研智慧。我们成立了外聘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为主的科研讲师团,定期(双周周五下午3:00)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主要围绕着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分步骤进行解析,使教师们做到了三个规范:
(1)命题规范
我校共有52名教师参与了小课题研究工作,从起初的选题,我们就非常慎重,经历了3次修改的过程。第一次教师确立的小课题名称,很不成熟,不是研究范围过大,就是研究内容含糊不清。于是,我们邀请了吉林省教育学院宋海英主任对全校教师进行指导。这次行动研究讲座,宋主任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对比,教给教师们开展行动研究的方法,并采取了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办法,与教师们一起共同切磋教育教学症结所在。当场认真评点了每位教师确定的小课题,提出改进意见。宋主任的讲座,使教师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对行动研究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于是教师们趁热打铁,对自己申报的小课题重新进行调整和修改,形成了较为规范、严密的立项课题。
(2)研究行为的规范
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行动研究。而行动研究的一般流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研究调查统计结果调整认识重新确立实施过程阶段总结成果展示课题反思下阶段目标。
按其流程每一个部分教师都应该做些什么?注重些什么?我们采取的是由骨干教师就其研究的经历对全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培训,并进行互动。通过骨干教师的亲身经历,来诊断骨干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反思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经历,取长补短,纠偏扬正,使教师们明确了研究的思路,规范了自己的研究行为。
孔祥鹏老师爱思考,在教学中,她总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能够马上解决的,她便开始琢磨问题产生的原因,逐步形成一个小的课题。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她始终本着“科学严谨、缜密规范、精益求精、研出实效”的态度,在美术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就拿她的“小学泥塑教学提高动手能力”的课题来说,无论从课题内容的确立,还是从实践过程的推进,都一丝不苟,科学规范。
她还把自己在实践研究中的感悟、心得、反思总结出来,形成“心得论语”。此外,还编撰了“制作步骤三字经”、“教学顺口溜”等等。
孔老师经常说: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思实践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依此反复,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不是空谈,而是在科学规范的前提下,认真踏实地实践,孔老师就是这样在小课题的研究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不断超越!
(3)资料规范
我校的档案材料仍然坚持一题一档的管理办法,学校材料按照制度建设、过程管理、科研成果顺序专项归档;教师的档案,每个课题均有课题编号,按照实施过程积累整理,确保做过的东西清晰地留下痕迹。另外,对于能够成体系的,同一主题下彰显教师个性的材料,我们将装订成册,珍藏保管。
3.以活动促进研究,以研究带动团队,形成学校良好的研究氛围。
我校连续三年,每学期都围绕着“新课程有效课堂策略研究”这一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每学期期末,学校还召开了小课题研究成果会,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当我们聆听着每位教师的精彩讲述时,感受到了课题研究是一种永恒的动力,是一种奋进的过程,是一种催人进步的主旋律。
这个阶段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进行的比较深入,形成了人人进行课题研究,人人搞身边课题的良好研究氛围。但我们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缺少的是对课题科学的评价。如何科学评价教师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切实起到评价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引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作到更科学,更规范,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三、注重评价
我们研制并推出了我校课题研究管理的方案和评价标准,并将课题研究与奖金挂钩,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起初,我们设计的量化考核表,线条比较粗。主要从教师的参与兴趣、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考核,目的是督促教师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在收获科研硕果,品尝研究的快乐中逐渐形成研究的习惯,变让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发生行为的转变。经历一轮的实践后,我们对教师(下转78页)(上接90页)的教育科研过程进行了再次评价。在对36名教师的档案盒进行了抽样调查与评估后,发现各课题运行的过程中,教师们能够开展富有个性的、体现个人研究特长的小课题,从教师行为到资料的汇集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但课题研究发展很不平衡,教师的研究态度与研究能力还存在很大差异。老教师优于年轻教师,他们的特点是能够静下心来钻研教学,并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搞科研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学习欠缺,思考不够,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还需指导。如何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小课题研究成为我们在研究中新生的问题。
我们认为引领小课题研究向纵身方向发展,还要在研究细节上下功夫。从选题立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材料积累等方面用科学、规范的标准指导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实效,切实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
于是,我们又重新细化了课题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关注教师研究行为,看教师发展;结果评价关注老师是否研究出有价值的东西,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从评价标准上看,对各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要求,教师在操作时也有了依据。
认真审视科研评价标准,我们追求的是科研的最高境界:严谨、求真、务实。强调的是科学、规范。在深化课题研究中,我校的科研工作也正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渐渐由过去注重单独的授课向注重科研方向发展,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不做科研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不做科研高校就无法更好的获得进步,因此高校科研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课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每个高校每个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实验课,但很多课程的实验课都是在重复上课的内容,很少有教师专门研究如何将实验课与市场相挂钩,如何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一大目标,而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将其以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让更多的教师从这一研究方式出发,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为高校实验室课改提供更多的发展路线。
一、组织立项团队,选择研究方向
为了确保实验室课程改革项目的顺利开题,作为高校科研管理者首先应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建立三级论证审批制度,先从制度上制定出一定的课题申请要求,同时将课题申请相关的事宜以及奖惩措施确定好之后,将课题申报要求下发给全校教师手中,然后采用公开招募的方式组织立项团队,实验室每年年底可以根据各自教研室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师提交相关的课题立项题目,随后上交至立项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人员组织人员进行题目的探讨,从而确定最终课题名称。所选课题根据教师上交数量和质量进行优化选择,从而确定最终有多少团队能够进入到整个课题的研究之中。
当团队教师和整体方向确定以后,团队项目领导应组织团队成员开会进行探讨,将确定好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分,制定相关的研究内容后,设计相关的研究方向,组织探讨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及研究内容,同时对课题研究的研究创新点进行探讨,最终对该课题的研究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探讨过程中,应该围绕实验室课程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有的团队最终确定课题名称为:“高校实验室走进车间课题研究”,将实验室与车间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
二、制定研究目标,探讨研究流程
当团队制定好相关的课题方向以后,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团队应该按照课题方向制定具体的研究目标以及相关的研究流程。首先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项目研究团队应该根据相关课题的内容制定相关的研究目标,比如上面所制定的那个“高校实验室走进车间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应该讲研究的目标放在如何将实验室与车间进行结合上,目前很多高校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往往都喜欢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理论验证,对学生与未来就业关心程度不够高,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也无法很快的找到相关的工作。为此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应该放在如何更好地将实验室学习与车间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感受到以后就业的氛围,从而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制定好相关的研究目标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探讨研究流程,所谓研究流程指的是在进行课题申报过程中,通过探讨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题的研究,一般来说实验课改的项目研究流程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课题题目的确定,进一步的制定相关的研究内容,为后期更好的进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是课题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实验课改内容进行收集,并制定相关的计划和预算,随后组织项目建设,并根据项目建设的内容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制定相关的课题研究策略和方针,并按照计划实施这些方针,当整个课题结束以后,应对课题项目结果进行验收,最终将整个研究结果上交后归档,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
三、加强过程监督,建立沟通机制
依据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供求双方之间的关系应该由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因此为了更好地节省经费的之处,立项项目的实验设备、基本设置的建设都应该采用招标的方式来实施,通过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条款,约束双方的行为规范。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实验课改项目的建立与管理,高校必须制定相关的采购管理办法,规定学校预算内部与外部资金的数额,并在团队成员进行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沟通机制,建立定期报告的制度,定期与小组人员进行沟通与协商,共同探讨整个课题的开展情况,并根据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供阶段性工作业绩,汇报课题开展的情况,同时如果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内容也应在沟通过程中及时上报。另外作为项目负责人不宜在交流过程中鼓动其他成员发泄情绪,告知小组成员有问题可以间协商,但工作一定要积极的开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课题申报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
总之高校实验课改的项目管理本身属于一种非常复杂却又充满乐趣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的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项目立项,作为课题申报者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该组织立项团队,选择研究方向,项目申报人应该在仔细研究实验课改的内容及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后,确定相关的研究方向及题目,为后期更好的进行课题开展打下基础,当课题内容制定好以后,接下来应进行课题团队的组建和制定相关的研究目标,在进行研究目标的时候,应按照实际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流程的设计,最后为了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的开展,课题申报人应与高校合作,加强过程监督,建立沟通机制,从而让整个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课题研究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由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参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简要谈一谈课题研究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2006年6月笔者有幸参与了“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与校本教材开发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项目批号[2006]6号。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能够参与这样一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活动,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事情。就本人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但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比我当初想像的要复杂、艰辛得多。最后,在任玲、代晓春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在课题组21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并且最后顺利结题。
从参与的整个历练过程和切身体验来说,笔者认为,在读、讲、写三个方面都受益匪浅。“读”即广泛阅读,“讲”即课堂实践,“写”即教研提升。下面,我就课题研究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中的意义从广泛阅读、课堂实践、教研提升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广泛阅读
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是课题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后,那么,广泛阅读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要义和必经环节。就笔者来说,因为当时研究的课题任务是莎士比亚及其悲剧(跟教材的结合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是跟中学生阅读实际距离较远并且非常陌生的外国文学。为此,我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读。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从莎士比亚人物传记读起。在这方面,我阅读了童一秋主编的《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莎士比亚部分),张可、元华翻译的《读莎士比亚》等。为了精准把握整个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我在对比了两三个翻译版本后,选取了相对最能保持原著特色的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了研究戏剧语言尤其莎翁“莎化语言”的独特魅力,我还广泛地阅读了谢伦浩主编的《世界著名台词鉴赏》,刘孝通主编的《外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等。
有了广泛阅读,我对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做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
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广泛阅读会使青年教师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从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阅历、开阔视野。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
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能教书只是“匠”的话,那么,做研究就是从“匠”走向“家”最好途径了。因为有了广泛的阅读作为积淀,有了课堂的实践作为实战。就具备了使青年教师从“匠”走向“家”的重要条件了。如果对课题研究中某一个问题产生困惑,抑或产生兴趣,千万不要放手,多个心眼、多点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就有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如果能尽量形成文字的形式,这也就将会成为以后教研论文的基本雏形了。就笔者自身而言,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思考,已经形成了近四千字的单独小论文。
课题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师专业成长,帮助学校找寻到了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学校的教科研整体水平,促进了学校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为此,课题研究一直倍受学校重视。但与此同时,有些学校或某些县、市级教研主管部门由于对教科研的指导思想、操作方式等存在着严重偏差,使得教科研活动呈现出了“盲目扩张”状况。如今,学校以人人有项目或课题打造“研究型学校”、教师以主持课题把自己打造成“研究型”教师的现象“越演越热”。笔者认为,如果这种现象是自发形成的,并且是出自工作需要的,那是一种好的苗头;相反,如果是被逼上“梁山”的,就未必是好现象。学校在上级教研主管部门打造研究型、创新型校园的要求下,纷纷申报课题,目前已有泛化趋势。学校也因此追求起课题研究“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轻视了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科研实体工程建设,学校的教科研成了没有牢固根基的“悬空大楼”,就像假大款一样,穿的是名牌衣服,住的是小瓦房,吃的是“家常饭菜”。
教育研究“面子工程”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研究成果无实际应用价值,既浪费教师时间,又破坏了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几方面:一是教研主管部门对研究型学校、研究型教师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有点偏差。新课程提出的教育研究是指对教育、教学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的研究,属于小课题研究或校本研究,研究结果要对本校或其他学校有实际应用价值。而如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项目却既量多又面广,似乎是教育研究所、院校研究员研究的项目。研究既不够深度,又多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二是学校追求名牌效应。学校要想发展,就要出名。学校要出名搞成名牌学校,就不能没有几项教科研成果。为此,学校非常重视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如今很多学校都把本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与层次作为评定学校好与差的标准之一,所以学校竭力提倡教师专心搞研究,在表彰、奖励、提拔、晋升等方面学校多以教科研成果作为第一条件或重要砝码。于是造成了人人有课题的现状。只要教师人人有课题,学校自然就成了研究型学校。有了“研究型学校”这个牌子,学校就会名声在外,成了名牌学校,学校的发展就会“前途无量”。三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向学校硬性分配指标。不管学校有无需要研究的内容,被上级分配指标后,学校就得无条件地去完成,不能完成任务的,学校考核就会被扣分。因此,学校为完成任务就挖空心思找课题,进行“假研”,出假成果。如今,教科研成果“泡沫化”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地区县级申报课题一年就达几十甚至上百项。四是县域教研主管部门缺乏对教科研研究过程的指导、监管。一般情况下,教师申报的课题,县域教研主管部门审批立项后,主管部门就不再过问,不再参与过程性指导工作,导致了课题申报者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而对研究的过程并不重视,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捏造数据,东抄西抄,胡乱拼凑,课题越吹越大,成果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县域教研主管部门对课题审批的正常流程是阶段性成果上报、结题成果上报、审批结题,这种操作流程不仅给“假研”人钻了空子,也是造成教科研假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研究组成员理论水平相当缺乏,根本就无研究能力;有的自己从未写过或发表过论文,成果多是从网上搜索相关论文或案例剪辑拼凑而成的;有的干脆闭门造车,通过演绎推理形成研究成果,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而那些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实践性课题却鲜有人研究。这些研究者多似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不是出于实际工作需要而进行研究。
上述诸多现象,已完全背离了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初衷。当前的课题研究已完全变成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研究,是一种浮躁的研究,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重新审视课题研究,选择有效的课题,在实践中探究,切实重视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那么,教研主管部门如何才能确保教师申报的课题是有效课题?我认为有效课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第一,课题必须是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学生行为习惯、师生道德表现的问题及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等。第二,问题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能够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兴趣。第三,问题的脉络比较清楚,研究者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第四,研究者感到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第五,客观条件上有把握研究成功。课题研究既要立足于需要,又要考虑可能。虽然课题立足点很好,应用价值也很大,应该研究,但还必须从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来考虑是否可能或允许承担这样的研究课题。
为确保申报的课题能够顺利研究成功,教研主管部门还必须要严格把好课题主持人和成员的研究能力关。这里主要看主持人的理论水平与情况,那种得了很多论文奖而无文章发表的课题主持人,多是研究水平、理论水平空乏的人,不具有真实主持课题研究的能力,不应让其申报课题,但可让其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成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一要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二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具有组织材料和一般写作能力。
课题审批立项后,教研主管部门要定期听取课题组研究工作的汇报,加大对课题研究进程的了解与指导及监管,力争监管到位,以防空研。
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课题研究呢?在笔者看来,首先得弄明白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课题研究要把握教育现象的内部和外部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现象本质,探索教育过程,揭示教育规律。在研究中要有严肃的科学精神与态度,选择的方法要科学,依据的材料(数据、事实)必须真实、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必须做到不带主观意见,不被假象迷惑,不停留在表面现象,要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准确性。其次,要正确把握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即步骤,其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生的认知活动,它是一种预先确定目的,规划好步骤、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性活动;更是一种以发现新真理、解决新问题或寻求解决问题新方法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活动;教育课题研究是指广大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以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依据,用科学态度与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或现象,以探索、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从而发展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教育研究活动。教育研究中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由下列几个阶段构成:选定课题、申报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提交研究报告等。
总的来讲,教育领域要避免课题研究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只有教研主管部门严格把好课题审批关以及课题主持人、成员的研究能力关,同时加强对立项课题的指导与监管,才能有效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才能保证这样的课题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听说教学有效模式;课题研究效应
一、课题研究简介
1.文献综述
(1)有效教学
在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此外,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新基础教育”从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开始,经实施教学过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师提出一整套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并通过这些行为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之中,从而促进教师发展。
在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中,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克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以及教育哲学家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等,都体现了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后该理论在众多国外学者研究和运用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定义。王蔷(2002)在《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列举了行动研究的十种定义(略)后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方式(Hopkins,1985),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探究方式(Kemmis,1982),它的结果是‘改进实践’(Lewin,1946)。我们从行动研究的定义中可以发现五个重要的关键词,即:变革(change)、反思(reflection)、合作(collaboration)、专业化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改进实践(improving practice)。”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在行动研究方面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为我们开展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行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研究内容
针对课堂教学中各种课型存在的问题,本课题设置了五个子课题进行具体的探索和研究。这五个子课题构成了课题研究的一个完整体系,其研究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为了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围绕五个子课题的研究,举办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以下以笔者在广东北江中学组织的一次听说教学有效模式研讨课为例,介绍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
这是子课题主持人王锦霞老师于2012年5月10日为全市高二年级英语教师展示的一节听说教学有效模式研讨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第八册第二单元Cloning中的 listening and speaking。为了达到有效研讨的目的,笔者对这次研讨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活动内容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整个活动过程的程序如下:
1.课前
(1)问题聚焦:为了达到通过课例研讨使听说教学的有效模式得到充分的展示,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和示范性,笔者让承担上课任务的教师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①如何设计听说教学流程?
②如何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内容进行听说教学?
③如何呈现任务型听说教学过程?
④如何结合广东省的高考听说考试题型进行有效的听说考试训练?
⑤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2)自我备课和集体备课:上课教师在深入思考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自我备课,然后在教研组进行说课、广泛征求意见,通过集体备课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
2.课中
(1)问题聚焦:开始听课前,笔者同样给听课教师下发了五个让他们边听课边观察和边思考的问题。
①你认为本节课的听说教学流程设计如何?
②本节课是否充分挖掘和使用了教材内容进行听说教学?
③任务型听说教学过程是否得到充分呈现?
④结合广东省的高考听说考试题型所进行听说考试训练效果如何?
⑤本节课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效果如何?
(2)课例呈现
教学流程
3.课后研讨
(1)执教者的教学反思。执教者的教学反思类似于研讨开始前的一个lead-in活动,可以为随后进行的研讨及点评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执教者的反思必须体现三方面的内容:一要说明自己如何围绕组织者在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二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本节课的得与失;三要在分析得失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悟和努力方向。只有如此,教师的反思才是深刻的和有意义的。
(2)研讨及点评。研讨及点评是课后研讨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师之间产生教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由于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听课,教师们自然聚精会神地既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和学习过程,还能够引发对自己日常教学的反思。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后研讨也自然会使听课教师有话可说,积极参与,并产生教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达到促进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成长的目的。一位听课教师在评课时说:“平时我觉得听说课非常难上,主要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听说素材,也很难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并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因此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这节课的听说教学流程设计非常清晰,对课文中听说素材的挖掘和使用充分,任务型教学特征突出,恰当地将活动任务的设计与广东省高考听说考试题型有机结合,达到了既紧密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又有效开展高考听说考试题型训练的目的。此外,本节课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针对性强,既易于操作,又能有效评价教学效果,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通过课后研讨发现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教学是课后研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因此,评课活动也必须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坚决摒弃“只讲成功之处、不谈存在问题;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教研”行为和现象。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教师,都应该关注研讨课中存在的问题。在研讨中,有的教师认为,本节课的任务型教学特征突出,但似乎对教学中任务和活动的界定不够清晰,在教学设计中既有具有交际意义、体现让学生用英语做事的真实任务,但也存在将某些以操练某种语言形式为目的的练习或活动作为任务的情况。
3.组织者的小结。组织者的小结至少也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回应课前给执教者提出的问题以及课中给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些问题执教者在教学中是否有效处理以及听课教师在研讨中是否有效涉及;二是从教研员的角度对执教者的课提出评价意见,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和提出改进建议;三是对听课教师的评课情况进行适当的小结,主要是分析教师的评课重点是否突出、评价是否中肯全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回答或说明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困惑,等等,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听课和评课的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产生的效应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在全市高中学校产生了极大的效应,在其引领和示范下,许多学校的英语教研组结合自身的实际,踊跃开展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例如:北江中学英语教研组开展了“高中英语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与教学行为研究”的课题;浈江区曲仁中学开展了“以案例研究促进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课题;韶关市第一中学开展了“新课程下三个教学环节对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 的课题;乳源高级中学开展了“民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低效或无效的归因与对策”的课题;韶关市田家炳中学开展了“基于有效教学的高中英语阅读主题式教学模式” 的课题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均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以子课题研究之一的一次听说教学有效模式探索研讨课为例,介绍了“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的研究实施情况。目前该课题已经完成了中期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中期研究成果。在后期研究中,我们将发挥课题组通力合作的整体优势,继续理清思路、积极探索实践、注重总结和反思、提高研究水平,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和如期结题。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译,L.W.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7).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有关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不可谓不多,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比赛展示或基于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等,都给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加上学习机会少,参与名额、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培训收效甚微。与这些大型的课堂教学培训相比,内容更具体、时间更短暂的“微课堂”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
“微课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微型课堂教学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课堂教学时间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较集中。授课时可以有学生授课,也可以无学生授课;可以是一课多议,即教研组一人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并参与评课,就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在甄别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启发。
“微课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内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课堂教学,确定重点研修的某一项或两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板书、提问、组织讨论、讲评、结课等教师的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然后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环节作为授课内容。如我校语文组已进行过的一些微课堂尝试: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入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研究等等,都让教师受益匪浅。
2.课前研讨。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这一内容“假如让我上,应该如何做”,每人简短陈述自己的设想,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
3.设计方案。上课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写“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教案中除了说明该技能实践构想外,还要注明设计理念、操作行为、时间分配等内容。
4.观摩展示。授课教师按教学详案进行课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对本次研练作简要解说,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以便观摩者作评价。
5.反思评析。展示教师课后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全体教师各抒己见。
6.修改再练。授课教师综合集体意见进行修改,进行第二次课堂研练。
“微课堂”的研讨活动目标明确,互动深入,耗时少,见实效,扩大了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
二、 微课题
课题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课题研究的高理论性、高专业性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类似“教育科研太深奥,我们不是那块料”、“课题研究太繁琐,耗时耗精力”的感觉,从而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缺少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课题研究更是望而兴叹。而微课题研究正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它是一种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种普及性强、基于实践的草根化研修方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从课堂走向科研的引桥。
1.研究文化做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营造校园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让青年教师就教学经验、读书心得、教育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促使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同时渗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奠定研究基础,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2.研究方式张个性。首先课题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又要符合研究规范,更要彰显教师的个性理念。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可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思考,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如我校已经进行的一些课题《一年级学生上课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研究》、《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案例研究》、《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等,就凸显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也明确了教师的研究指向。同时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动研究、案例剖析、实践反思等等;课题成果呈现方式不单一,可以是课堂教学展示、语言陈述成果、现场评价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重引领。既然是科学研究,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为尽快引领教师走上正轨,在研究初期,微课题申报评审书、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写要领;研究中期,开展研究咨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科学的辅助,增强教师微课题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微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力抓手,虽然研究范围小,成果也小,但相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几乎具备一般意义上研修模式所具备的全部特点,如集体充电、个人研修、专业引领、团队合作、沙龙研讨等内容,因此更利于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是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和多变特征,因此,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又要能满足教师内在价值和潜能实现的本性,遵循的是 “自我导向性学习”和“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
一、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讨论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可开阔视野,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的大小与其应用的范围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础,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两个教育阶段却有明显不同,质的差异在于学前阶段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学龄阶段儿童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并有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保证,这一变化对幼儿来说是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
因此,为幼儿期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帮其顺利过渡,对于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幼儿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2008年,我园的市级科研课题《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正式立项。三年多的研究实践,在有关专家指导、学校支持及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十分顺利。这一路虽有探索时的困惑,有摸索时的失败,但只有经历才能深刻,研究才能解惑,反思方知进取。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本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确立与研究,课题立项后,于2008年2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该课题研究由吴秀芹担任课题主持人,负责督促课题的开展实施;李菊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实验的过程管理;张芳担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后勤管理;顾春霞、孙蓉蓉负责撰写阶段性计划、实施、总结;桑月负责收集相关理论,撰写实验报告;嵇清、丁卫红、吴怡桥负责实验研究、个案记录、调查问卷;顾海云负责收集相关理论、编印文集。课题组成员在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成立后迅速制订课题实验计划确定活动方案,拟定长期与近期目标,心中有方向,眼里有目标,实验老师研究热情高涨,在问题中研究,使教育科研常态化,自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进行岗前培训,提高研究人员素质。
教师队伍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了更新实验老师的观念,提高实验老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我们以课题实验为契机,对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课题实施的指导。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认真组织课题组活动。
课题组于学期初制订学期工作计划,部署一学期工作安排和重点,每单周三一次课题组集中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得失,部署下阶段工作,提出新要求。每次活动推选中心发言人,安排交流汇报内容,带动全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及时反馈。
2.观摩名师教学,更新教学理念。
课例评析、名课观摩是我园课题组常见的活动方式。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分享彼此手中收集的教学案例、论文,共赏精彩。发现有价值的资料,人手一份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名师就是名片,我们崇拜名师但绝不盲从;学习名课,收集看点,欣赏但不硬搬。课题组分阶段组织老师观摩了蒋静、陈宴、薛莲、吴佳瑛等一大批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听课是一种享受,评课更是一种提升。看名师课堂,从教学行为研究中领悟新理念,激发实验老师的研究意识与热情。
3.博采众长,推出精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我校课题组实验的关键。于是我们先后安排桑月、孙蓉蓉、顾春霞老师上县内实验评优课;安排吴怡桥、顾海云、丁卫红等实验老师上组内研讨课,加强交流、研讨,在听课、评课、反思的渐进性流程中,有目的地打造精品课例。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经验型教师学会了创新,形成了课题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幼小衔接现状。
做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调查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入学后,由于准备不充分,极不适应:环境的陌生、要求的悬殊等,使儿童生理、心理都感到负担太重,茫然无措,导致孩子体质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而产生厌学情绪损害,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念。
(四)建立课题研究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根据该课题需要及我园实际,特制定了如下制度:科研工作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职责、课题组评估细则、课题项目管理制度等。
(五)强化管理,确保质量。
1.课题研究做到定期、定时、定点,落实任务有效果,切实保证实验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活动开展采取集中与分散、集体研讨与个体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2.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学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期末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让现有资源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做到用好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园内资源,挖掘社会资源,搜集网络资源,尽量满足实验教师的工作需要。
三、辛勤耕耘,成效显著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科研辅助材料,如研究该课题所形成的课题结题报告、工作报告,幼儿入学去向调查表、家长调查问卷、“幼儿活动剪影”、“实验班教师活动剪影”、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档案、幼儿实验作业及效果检测与分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教案集锦、论文集、活动时专题研讨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等等。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
四、及时反思,总结提高
总结与反思三年时间的课题研究,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应注重衔接的双向性。
当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时,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学习、生活及能力培养是否也可以与幼儿园衔接,做到双向互补,形成体系。
(二)应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交流。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够,这主要是指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不够,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小学与幼儿教师之间除了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外,还应该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关键词 导师 汽车 实践能力 知识结构 研究方法 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都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实践人才,它们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①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加之我国加入WTO,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是和国际企业的竞争,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突破技术难关,对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因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但是这些企业认为,目前的研究毕业生素质与企业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②因此,对于我国汽车类专业学生而言,在不忽视理论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汽车类硕士生导师就面临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变化,汽车类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如何及时实现角色转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仅就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谈几点体会和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1 提高导师自身创新实践能力
1.1 提高导师自身的创新实践意识
自身具有创新实践意识是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发挥创新实践潜力的首要环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源自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需要导师的具有创新激情及实践的意识。③
1.2 提高导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由于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相比,没有系统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因此导师的责任心就更为重要。
1.3 提高导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良好的专业能力无疑是重要的。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保持处于学科研究的前沿位置,导师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要有扎实的基础,还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研究,并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
1.4 提高导师自身拿项目和取得成果的能力
汽车类导师由于专特殊性,特别强调和产业的结合,因此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拿新的研究课题及经费,从而有条件带动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使他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丰富充足的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的动力燃料,是研究生导师做出创新成果、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条件和坚实基础。④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及时总结,把研究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成果通过论文、专利、奖项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1 了解相关制度及流程
首先要了解自己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规定、条例以及相关操作流程,对这些规定、条例及流程,研究生导师要心中有数并能够按规完成。除了学校相关规定外,研究生导师也要有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一套“流程”。不同类的学生,具体的“流程”也应有所区别。
2.2 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及时间节点
(1)首先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修满相应课程的学分,打好专业基础。良好的基础是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求。(2)指导学生广泛地查阅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鼓励学生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文献,多渠道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术眼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献综述。(3)帮助学生学习研究课题开展需要用到的软件,在课题开展中形成科学可行的研究问题。让指导的学生参与到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从中选取某个小的方面作为具体的研究问题。(4)针对汽车类专业的特点,知会学生三年3个阶段,获得3个阶段性成果。通过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软件学习,第一学年底撰写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展课题研究,撰写中期报告;第三学年使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文章,并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答辩。
2.3 加强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必须转换思维,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与社会相联系,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努力走出去,利用自身的学术理论优势,和工矿企业中的工程师联合起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自身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⑤
3 掌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为了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优质高效地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需要在方法上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我们课题组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科背景不同,个人能力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性格不同,沟通的方式也应不同,导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沟通方式,不宜居高临下。(2)在入学时给一个完整的培养方案,让学生了解整个流程,在每学期初给每一位学生安排具体的计划,并检查和督促他们的执行情况。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对学生要进行适当的管理,但是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计划。(3)给研究新生灌输理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和原来传统教学有所不同,不完全是一个“我教你学”的过程。汽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导师并不能手把手地将创新能力交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除了需要导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自己不断领悟并提高。但是不管怎样,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导师和学生应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研究生导师要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4)导师应把学生放到实际课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5)在课题研究阶段给予学生一定的研究补贴,能让学生做到基本生活费用自理。(6)了解学生以及他们的职业目标,给予他们最好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准备。在就业过程中导师要积极主动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JG1342)
注释
① 戴敬,王石,马斌.新形势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73-475.
② 张亚丽.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65-67.
③ 谭源渊.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49-51.
一、微型课题从何产生?
1.事件发生――课题产生的触发点。课题一定是问题,但问题未必都是课题。课题一定要体现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今天有多少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乃问题,但非课题。今天为什么有5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问题就可以是课题,就可以研究。是培训通知没有到位?还是教师学习意识淡薄?是会议制度不够健全?还是培训内容不受欢迎?是培训者水平太低?还是培训时间不够合理?是教师工作量太重,还是什么特殊原因?等等,值得进行分析与研究。
2.教师个体从自身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中发掘问题。如:一数学教师发现,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困难,每次考试分数都比较低。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考试分数呢?最初教师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将“我做错的题目”,“我不会的题目”写在本上,让这些学困生记数学日记,借助数学日记这个平台,让学生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可以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写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坚持了一段时间他感受到,这个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效果,于是产生了“利用数学日记转化后进生个案的研究”。
3.来自同伴的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的研究。
4.教师自身在读书、学习后的对某种新理念、新方法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嫁接、应用。如:赏识教育在改变与转化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的应用
5.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的具体可行的子课题研究,进行建构性试验。
二、微型课题的基本理念:
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要求按照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对策即研究。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填写方案(教师个人)――课题立项(教科室确认)――交流展示(科研论坛)――课题结题(教科室确认)――成果展示。
收获即成果。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三、微型课题研究“四特点”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
短,即周期短。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想研究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
平,即平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抓住一个“实”字就能出成果:课题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快,即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活,即灵活。“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局限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它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四、微型课题应“四宜”
选题是微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那么,选题如何进行呢?
选题宜新。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题目必须新颖。这里的新颖一是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此谓“锦上添花”。二是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解决之道,即“旧瓶装新酒”。选题宜小。微型课题题目一般不宜大,即切口要小。选题过大,一是受到时间、精力、资金等限制,短期内很难取得具体成果。二是容易写得空泛,研究得不深不透,对自己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帮助。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小题目去研究,方向就会看得准确,问题可以说得深刻,结论可能下得透彻。
选题宜实。选题要注意实用价值,要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四个来源:一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带普遍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客观课题;三是带局部性、具体性的微观课题;四是教育实践中的新发现、新创造,包括空白的填补,“通说”纠正,“前说”的补充。总之,教师要多结合本职工作,多研究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选题宜熟。立足本职工作,选择熟悉的、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的课题,这是教师科研应坚持的原则。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工作熟悉,有浓厚的兴趣,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获取资料相当方便,能得到同行的指导和帮助,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五、微型课题的五个一般性属性:
1.研究对象: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找出问题,然后确定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从教师身边的、引起教者持续关注(研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小问题。
2.研究主体:教师,往往是个体,而且研究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不是外在的要求,很多是源自于教师的突发其想,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离开了这个情境,离开了某个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微型课题,在有些人面前可以就不成为问题或者是课题。
3.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