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质量的要求

信息质量的要求

时间:2023-06-25 16:3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质量的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质量的要求

第1篇

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做账时应该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保持可靠和真实。

会计人员做账时不能虚构业务和数据,不应受相关人员的主观意志影响,应与企业的经营保持密切的联系,有客观依据,不主观臆造,使数据正确精准,手续齐全,资料的来源真实可靠完整。

比如企业从银行借来二十点四五万元,那么企业就应该同时增加二十点四五万的银行存款和负债,而不能记成其他的数据或是不记录。再比如,固定资产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以后,应该计提折旧,发生减值的话,还应计提减值准备。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该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并不完全等同于它们的法律实质。为了使会计核算能做到真实准确,会计人员做账时应该以经济实质为依据进行核算。最典型的就是融资租赁时。此时企业在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与该资产有关的风险和报酬,该企业在经济实质上拥有实际控制权。所以应该将该资产视为企业所有,计提减值准备等等。但在法律上,该企业可能已经拥有了该资产的所有权,也可能没有。坚持此原则可以使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记录与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保持一致。

相关性原则。是指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财务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关。

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那么会计人员就不能提供其他企业的经济信息,或是不能提供该企业与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无关的信息。可见,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那么就不满足相关性原则。

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

一、纵向可比是指同一企业在不同时间段的经济信息具有可比性,横向可比是指同一时间段下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举例来说,企业所采取的会计方法和手段如果经常变更的话,纵向可比就不能进行。只要交易或事项相同,就应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

及时性。企业记录经济信息提前或是延后都不行,应当及时。

比如,企业的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在4月21日,那么会计人员既不能在4月10日就提前估计记录,也不能拖延到5月才记账,否则就违背了及时性原则。会计信息如果过时,其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为使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能让使用者明白,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会计信息首要的要求就是可理解性。比如数据不能出错,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容易使信息使用者明白。但是信息使用者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即是对谨慎性原则很好的解释。因此,谨慎的态度是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

比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中,加速折旧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再如,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都是这一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体现。但是,会计准则却不会允许企业滥用这一原则。比如企业提前一年就大幅度计提减值准备和坏账准备,以后年度再转回。这是计提秘密准备的行为,应该避免。

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为了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务信息,简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人员应该着重反映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等有重要关联的信息。对于不是很重要的信息,可以简化处置。

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项经济业务的数量已经占很大比例或是对企业的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就会被认为是重要信息。可见,信息的重要性是从质和量的角度划分的。而且,一般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经验。

二、会计信息的这些质量要求有重要意义

首先。会计信息的这些质量要求是会计人员记账时必须遵守的原则,它们影响到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和对会计决策的判断,从而进一步可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当会计信息符合这些质量要求时,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其次,坚持会计信息的这些质量要求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使会计工作可以更加规范化,也可以健全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操守,坚持做账时使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化。

最后,可以保持会计信息前后一致,客观上促进会计工作自身的发展。如果会计信息没有这些固定的质量要求,会计人员做账时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会计信息就不能保持一致性,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信息质量要求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身边的经济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来说也就有着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有原则,主要为:

1.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是想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的反正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2.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跨级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活着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所谓可比性主要是指两方面。首先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更改。

5.实质重于形式。所谓实质重于形式是指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要求企业童工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所谓谨慎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所谓及时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在会计行业,会计的职业道德是最为基础,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原性则。所谓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3.服务性。所谓服务性是指会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若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所以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十分重要的。

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制约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是相互影响的,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原则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反过来会计职业道德有反作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实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我国的会计行业的健康、完善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完善的制约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我国会计行业之根本,更是职业之核心,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保证我国各行各业经济公平、公正、健康的发展。

首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定可靠,完整的可靠性更是制约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原则性,会计信息可靠,质量优良,具有可比性,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员具有职业道德的原则性,只有从业人员本着职业的原则性才能认真、可靠的完成其工作。其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以及谨慎性更是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服务性。第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法律的依据,体现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不断完善发展会计职业道德时代性的发展。第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后一个原则即为及时性原则,但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并且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中无私性的完善。

2.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推动作用。首先: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准则即为原则性,原则性正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先原则。其次:会计职业道德中强调从业人员的服务性,也就是要保持高度的重视心理,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也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三:会计职业道德中体现的时代性原则,更是体现时间的价值,也推动者会计尽心质量要求的相关原则的发展,使得会计行业、会计从业人员更佳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第四: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无私性最为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只要相关人员本着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当中,本着以集体利益为最终利益的无私精神,参体现真实性。

四、总结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奉献社会,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会计职业道德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注重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质量信息质量的要求的相结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大的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是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

[2]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

[3]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2000(06).

[4]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J].职业道德现状分析,2002(06).

第3篇

(一)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公告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

在决策有用这一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由一系列分层次的质量特征组成的质量体系,认为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测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可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的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同时,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

(二)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与其他概念框架不同的是,IASC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特别讨论了“真实与公允观点”,即“公允表述”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真实与公允或公允表述等概念的定义。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IASC还进一步解释了可理解性假定财务信息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愿意花费一些功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相关性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同时还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稳健、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特征,主要受到及时性、成本效益的权衡及各项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可比性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相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要求对于同类交易或事项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计量、列报。

(三)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原则公告借鉴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质量特征是对财务信息所制定的标准,确立了编报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的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

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使用者能力要求和汇总与分类;(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可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

(四)法国和德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

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但是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德国始终强调会计的国家特征,没有采用美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论述。根据德国商法和公司法中关于会计原则的规定及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方法可知,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对于所有企业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本性公司是真实性与公允性,此外也有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次要质量特征,但是德国没有将相关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另外,为了执行EEC第4号指令,德国将真实与公允列入了质量特征,但其实际执行情况值得怀疑。

(五)加拿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第1000节中的“财务报表概念”提出的会计目标既有对决策有用性的描述,又有对受托责任的描述。根据会计目标,该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主要质量特征下面还有若干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真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此外还提出信息处理的基本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及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重要性”,提倡适度运用稳健原则,但不认可秘密准备,而且经常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在各质量特征之间特别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里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正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不够全面

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C、ASB等除了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少数几项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检验性、中立性、完整性、成本与效益等原则。比如FASB、IASC、ASB等都提出了成本效益原则,认为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的成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定因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各个质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ASB等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表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体系,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简单地列举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对质量要求的内涵具体说明,也没有形象地体现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所处的高低层次及各自的重要程度,从而导致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模糊、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

(四)没有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非货币信息、未来信息及分布信息的需求,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分析,使会计信息向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种量度发展。

三、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真实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因此,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信息。将真实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符合我国会计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我国的会计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吻合,而且真实性几乎能覆盖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实性包括完整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客观中立等次级质量特征。

(二)合规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是直接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强制性。所以,合规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只有会计法规能得到会计人员的理解、对会计法规具体执行情况能够证实、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能够验证,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再加上会计法规里贯穿了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合规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三)相关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连续性。

(四)会计信息约束条件和限制性标准

第4篇

在航空企业中,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质量管理信息化仍然比较薄弱,迫切需要根据航天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质量信息化的整体方案,提高其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空产品大多都是及其复杂的,具备生产难度大、设计学科多、多型号交叉以及设计与制造并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航空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无疑给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航空企业,只有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贯通到航空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系统、生产系统和质量系统三大系统,其中质量系统是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系统,在航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的滞后,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工具缺失等都是的质量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渠道不畅通直接导致了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特别是不能对产品故障信息处理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严重阻碍了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客观上要求信息化的应用扩展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鉴于我国航空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各部门互相协作,形成整个企业上下齐心、共保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与实施的关键因素

1.获得航空企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

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高层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是与OA系统、ERP系统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的是否完备直接决定了实施的成效,并且,此系统与航空企业产品的采购、科研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售后等均息息相关,只有在高层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额协同合作。航空企业的高层担负起负责人的责任,才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建成以及高效执行。

2.选择适合航空产品特点的技术平台

正所谓,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理念需要好的平台来发挥,适合的技术平台才能够保证质量信息化建设的顺畅。针对航空产品的特点,在进行技术平台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平台是否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第二,该软件是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是否能够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第三,是否与自身的运作过程相契合等。3.重视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融入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航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时,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业务需求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协调。流程图是对相关过程进行的条理清晰的描述,而相关的过程又是进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建立工作之前必须关注流程图的制作和相关过程的设计,保证流程图所反映的过程能够符合国际通用标准ISO9001等的要求,进而将该要求融入到系统操作的过程中。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它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者决策水平,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2010年9月8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和国际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了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以取代FASB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用“如实呈报”替代了“可靠性”,等于把“可靠性”置于“相关性”之下。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会计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会计目标

早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文献都没有涉及到会计目标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得到了会计学界的重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

FASB《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FASB/IASB第8号“联合框架”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向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信息,显然是受到了FASB决策的影响。FASB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了解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资源分配决策的信息同样也有助于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因此,FASB认为没有必要将“受托责任观”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2010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同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基础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和成本限制。其中,基础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忠实表达,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成本限制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限制条件。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借鉴了国际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概念、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以此目标为导向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义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一定位基本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第十二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八个质量要求。

1.可靠性。是“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体现,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体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稳健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三、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一)基本质量特征。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重要性。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未来的品质;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检验过去的品质。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未必具有预测价值,这就要求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重要性是指对会计信息的忽略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并不应当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因为不重要的信息并不是对决策者完全无用。

2.忠实表达

忠实表达,即忠实地表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包括有完整性、中立性和准确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完整性要求会计信息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所有方面的信息。中立性是指在获得、选择、表述会计信息时,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断和偏见,不追求特定的目的。准确性不等于绝对精确,但如果数量的描述清晰准确,估计时采用的法则正确,方法的选择没有错误,即符合准确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FASB和IASB用忠实表达替代了原有的可靠性,而且将实质重于形式、审慎性、可验证性排除在外。由于实质重于形式是不言而喻的;可验证性不是会计信息必备的质量特征。审慎性造成的偏见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

(二)强化质量特征。

有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虽然不是会计信息所必须的,但是却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即强化的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是对会计信息空间上的要求,忠如实表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多种会计方法的并存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如果会计方法发生了改变,必须说明该变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可证性是指不同知识背景的独立的观察者可以对会计信息达成共识。验证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会计对象予以证实,或者采用计量模型予以间接检验。例如存货检验中的先进先出。可证性的缺失并不一定会导致信息不能使用,但是使用其却必须冒着更大的风险。

会计信息只要能够满足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便是有用的,尤其是对于用以验证已发生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信息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信息越滞后,有用性则越低。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过去会计界认为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必备特征,即不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是无用的。然而如果将难以理解的和复杂的会计信息排除在外,并不符合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因此则可理解性归入强化质量特征是适当的。会计信息能否被理解,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二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理论一般会假设会计信息使用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实现会计信息可理解件的关键就取决于会计信息本身的可理解程度。

(三)成本限制。

成本限制要求会计信息攻取成本低于会计信息所创造的收益。FASB和IASB之所以将成本限制作为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是因为会计信息即使满足了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质量特征,但是如果其成本高于收益,则是得不偿失的。

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要求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前提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因此,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脱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具体情况的。

(二)梳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各个特征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更没有明确区分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的质量要求,一旦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无法为会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因此,应当借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的方法,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为会计人员提供实务指导。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会计目标

早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文献都没有涉及到会计目标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得到了会计学界的重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

FASB《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FASB/IASB第8号“联合框架”将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向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信息,显然是受到了FASB决策的影响。FASB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了解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资源分配决策的信息同样也有助于评价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因此,FASB认为没有必要将“受托责任观”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

2010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的同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基础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和成本限制。其中,基础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忠实表达,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成本限制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限制条件。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借鉴了国际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概念、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以此目标为导向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义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一定位基本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第十二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八个质量要求。

1.可靠性。是“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体现,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体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稳健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三、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一)基本质量特征。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重要性。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未来的品质;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具有检验过去的品质。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未必具有预测价值,这就要求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重要性是指对会计信息的忽略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并不应当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因为不重要的信息并不是对决策者完全无用。

2.忠实表达

忠实表达,即忠实地表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包括有完整性、中立性和准确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完整性要求会计信息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所有方面的信息。中立性是指在获得、选择、表述会计信息时,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断和偏见,不追求特定的目的。准确性不等于绝对精确,但如果数量的描述清晰准确,估计时采用的法则正确,方法的选择没有错误,即符合准确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FASB和IASB用忠实表达替代了原有的可靠性,而且将实质重于形式、审慎性、可验证性排除在外。由于实质重于形式是不言而喻的;可验证性不是会计信息必备的质量特征。审慎性造成的偏见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

(二)强化质量特征。

有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虽然不是会计信息所必须的,但是却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即强化的质量特征。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 理解性。可比性是对会计信息空间上的要求,忠如实表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多种会计方法的并存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如果会计方法发生了改变,必须说明该变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可证性是指不同知识背景的独立的观察者可以对会计信息达成共识。验证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会计对象予以证实,或者采用计量模型予以间接检验。例如存货检验中的先进先出。可证性的缺失并不一定会导致信息不能使用,但是使用其却必须冒着更大的风险。

会计信息只要能够满足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便是有用的,尤其是对于用以验证已发生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信息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信息越滞后,有用性则越低。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过去会计界认为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必备特征,即不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是无用的。然而如果将难以理解的和复杂的会计信息排除在外,并不符合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要求。因此则可理解性归入强化质量特征是适当的。会计信息能否被理解,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二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理论一般会假设会计信息使用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实现会计信息可理解件的关键就取决于会计信息本身的可理解程度。

(三)成本限制。

成本限制要求会计信息攻取成本低于会计信息所创造的收益。FASB和IASB之所以将成本限制作为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是因为会计信息即使满足了相关性和忠实表述的质量特征,但是如果其成本高于收益,则是得不偿失的。

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要求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前提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因此,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脱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具体情况的。

(二)梳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各个特征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更没有明确区分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的质量要求,一旦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无法为会计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因此,应当借鉴FASB和IASB的第8号概念公告的方法,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为会计人员提供实务指导。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政府预算透明度与会计透明度

在财务会计领域,将“透明度”作为评价会计准则或者会计信息的质量指标之一。透明度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发展起步于1996年,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中提出了“透明度”一词,用以评价会计准则的质量。将透明度与可比性、充分披露一起并列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之一的“高质量”的属性。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名为《增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提出,披露本身未必会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银行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以便信息是用者恰当地评估机构的活动和风险分布。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和及时、可靠、可比、重大。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由此可见,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政府预算透明度是政府预算活动的文字记录的要求,该文字记录应及时、高效地反映政府的全部活动信息,包括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各组织的职能信息、全部收支信息,并便于社会公众获取及使用,并应对预算过程进行充分的说明,预算语言使用清楚、易懂。政府预算透明度是财政透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财政透明度是准确及时地公开政府信息,实现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能对政府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以及管理。刘笑霞、李建发(2008)认为,财政透明度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除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三个核心质量要求外,还包括可理解性、一贯性和可比性。政府预算是政府预算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一般通过文字说明和表格来体现。政府预算透明就是指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预算信息,而政府预算透明度则指其反映的程度,对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从狭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指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预算信息质量必须满足公众的透明要求,即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要求特征一般主要体现为易理解、充分性和及时性。从广义来看,政府预算透明度可视为财政透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达到的相对稳定状态,使信息需求者能对政府活动进行评价或做出相关决策,要达到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一个综合的高质量特征。因此,对于政府预算透明度而言,从信息使用者角度看,信息的及时、充分、易理解、可靠、相关显得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及时全面的公开易于信息需求者理解的预算信息,方便使用者获取关于政府及其活动的预算信息。

会计技术可被视为一种管理工具。预算透明需要借助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有效、可靠、相关的信息,譬如成本、产出等方面的数据,使得预算信息达到透明的要求,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因此良好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对预算质量有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会计具有预算监控的职能,透明的预算文件亦能为政府会计的监控奠定基础。通过预算信息及预算执行信息的对照,能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及管理水平。

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是属于现代会计体系下的两个分支,其中,政府会计体系应当由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组成 。由于在同一学科背景下,政府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都是将相关信息通过会计体系的处理后,使其能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又由于一个适用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另一个适用于企业,在具体的处理方法、内容等会有所不同。因此,会计透明度和预算透明度可以这样理解:将“透明”作为会计信息的具体要求,其中,前者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后者是要求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预算信息透明。并且,由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两者在质量要求的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以及时性为例,企业会计信息要求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政府预算信息要求及时向公众及立法部门提供报告,并使的立法机构对政府预算草案的审议有足够的时间。

二、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指标的理论基础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是产生会计政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等的基础。在企业会计的研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对立与统一的,两者都是为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增强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代价,增强可靠性则是以相关性为代价。比如:在对资产的计量中,历史成本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其相关性远不及现行成本法。而现行成本法易纵,虽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可靠性较差。通过这两大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权衡,来确定应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在政府预算中,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也是对立与统一的。例如,或有负债信息的公开与否是解决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矛盾的不同方法,对或有负债进行披露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其可靠性较差。如若强调可靠性,对未发生的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则其相关性会降低。因为在政府预算的计量、披露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立情况,所以参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设计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市场为基础、引入企业管理思想、模式等做法要求政府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签约外包等将公共活动转向私营部门以及提高部门的工作绩效等,达到“公共部门的‘市场化’”以及“脱离官僚制”。因此,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引入到政府预算透明度评价中没有背离新公共管理理论。同时对于企业会计透明度的相关研究是优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济学中将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状态定义为“缺乏透明度”(lack of transparency)、“不透明”。在私营部门中,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激励与监督,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即人主动公开其真实信息。但人只会主动公开对其有利的信息,为减少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不利影响,由独立的第三方(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通过确定企业最重要的信息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明确人的公开信息的要求,减少对人不利信息的平衡双方的矛盾,提高活动信息的透明度。

在公共部门,解决委托人和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监督,以及提高政府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政府预算信息作为描述政府计划的活动信息,在政府公共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企业财务会计的应用中,“透明”是一个内涵广泛,有极高要求的质量特征。虽然,从表面看,透明是指清楚、明晰、便于理解,但实际上,高透明的信息也就等同于高质量的信息,以提供足够有用可理解的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企业和政府作为人在满足信息的透明方面应有共通之处。同时在透明度的具体应用中,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比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更为深入有效。笔者选择借鉴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成果,对政府预算透明度进行分析符合“透明度”的本质内涵,即减少信息不对称。

实现会计信息或者政府预算信息的透明,可以从会计信息或政府预算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在企业中,企业应满足股东、债权人等权益相关者对信息的要求;在人民民主社会中,政府更应依据社会公众的需求提高政府预算信息的质量。杨克泉,吕立伟及吉昱华(2005)提出,从信息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识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同样,作为公共品的预算信息,在政府供给以及预算信息需求的相互作用下,达到预算信息的透明度。张益斌(2006)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a所决定的信息供给量Q*等于信息需求量,属于最优供给量,此时的财政透明度为T=G (Q*),其中T=G(Q)是财政透明度是财政信息供给量的函数。虽然会计信息与政府预算信息在具体的透明度要求上有差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信息供给及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为最优信息供给量。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迄今为止仍未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唯一与之较为接近的莫过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5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8项一般原则,但这些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从FASB与LASC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来看,都表现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而不是像我国那样进行简单地、并列式地列举。因此,有必要构筑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国情,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沟通世界经济的桥梁。

所构建的体系如下图所示:   对所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要素说明:

一、以真实性为主的总体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在我国现阶段,甚至世界各国,都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它包含如实反映观的涵义。真实性也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以合规性为代表的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为基础,分为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多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如果说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那么合规性就是会计生命的保障。在我国,虽然人治的历史悠久漫长,但是法治的历史也同样漫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共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要素。无论是鉴定会计信息质量还是检查评价会计工作,都离不开会计法规的依据。

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即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三个特征与合规性特征的组合,是对合规性特征的强化,而后者则对真实性的实现起到支撑与保障的作用。

三、以公正性为代表的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支撑会计真实的另一块基石是会计公正。会计信息的公正性特征,同样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会计信息作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不能够只从某一利益主体的立场出发来满足其需求,致使一部分使用者受益的同时其他人受损。公正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应当与会计自身价值追求相一致。因此我们选择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就像每个行业、每个从业者都要坚持的与人格有关的道德底线一样,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不惜代价必须要坚持的底线。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会计向社会宣示的是一种公正的形象。

四、以相关性为代表的次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与合规性或公正性一样,相关性特征也需要其他特征来相衬:   首先是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其次是预测性。会计信息预测性的功能在于提供提高决策水平所需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而在差别中减少不确定的信息。再次是反馈性。反馈性或信息具有反馈价值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征。

五、将收益>成本作为约束条件

这是广泛适应性的要求。因为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收益大干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某项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首先就必须满足这个约束条件。具体说来,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传输信息的成本,及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诉讼成本、因披露过多信息而导致的竞争劣势成本,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则主要有资本配置和计价的收益以及保护消费者、公众的利益。

第9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 电子政务

1引言

1.1项目背景

2007年9月,笔者参加了XX市信息中心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担任开发方项目经理。项目作为该市政务信息化的重要试点工程,受到了市办公厅的高度重视。系统合同额500万元,开发时间一年,采用C/S架构,涉及软件、硬件,面向市信息中心及市级各机关,集密钥身份识别、信息管理、个性化客户端和WEB访问于一体。

1.2概要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以该项目为例,讨论了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该政府项目质量要求较高,采用多种方式保证了项目按质量完成。

2项目意义及项目目标

传统的政务办公系统基于纸面文件或者电子邮件往来,效率低下,且信息不利于长久保存。随着国家在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大步前进,XX市决定启动全市范围内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项目涉及市级政府机关40多家,政务办公人员3000余人,于2007年9月启动,要求在2008年10月1日投入使用。

3项目特点

系统要求实现与信息中心现有LDAP对接,自动同步有效的证书信息,通过个人CKey插入,自动验证用户证书信息,实现本地客户端的自动登录,并进入用户定制的个性化政务系统界面。另外该系统支持基于证书验证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支持现存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入。与以往同类项目相比,具有中心数据库庞大,涉及干系人较多,用户水平存在差异的特点。

4项目质量目标

招标方对项目的质量有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数据库服务器端应该稳定运行至少1000小时无故障;2.证书信息应保证与信息中心LDAP中的信息实时同步,且要求信息加密保存;3.客户端对个人CKey的插拔响应时差不超过3秒。

5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项目可以满足其明确的或隐含的要求。主要包括质量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虽然为了达到项目要求的质量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没有达到项目要求的质量会导致产品运行阶段的运维成本大幅增加,付出更大的成本代价。

5.1质量规划:

质量规划包括识别与该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以及如何满足这些标准。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意识到,如果能在质量规划阶段明确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并制定详细可行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在后面的项目实施阶段就会有效的减少返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客户满意度。在本项目中,除了要完成合同规定功能外,重要的质量标准还包括合同中明确的三点要求。

针对项目的情况,我们使用了质量检查单。质量检查单就是测试手册,里面列出了测试时需要的功能清单,以及对每个功能需要做的标准流程。检查单的内容主要依据详细项目范围说明书。

另外,为满足稳定运行至少1000小时无故障的要求,采用了双机备份、实时同步的技术,一旦服务器出现任何运行问题,系统会在3分钟内自动切换到备份服务器,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对主服务器进行维修。通过实验模拟,该技术达到质量要求,并在后续的正式运行中证明了该项技术的成功。

5.2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主要是证明项目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采用了质量审计的方法,即邀请独立的质量保证部门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结构性的审查。

要保证项目质量,尤其要得到高层的支持。为了让客户对项目保持信心,我们邀请了客户方项目经理杜某和公司高层主管参加每次质量审计会议。另外对每次审计结果,也都形成了书面文档,及时发送到客户方和公司高层主管领导手里。如此几次会议后,项目组信心十足,客户方的配合也变得十分积极。

为了保证质量审计会议发现的问题能被及时有效地管理,我们运用clearquest来管理和跟踪被发现的质量缺陷,及可能的变更。每次新版本时,测试人员都要检查已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修改。为了集中精力在主要问题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优先排序。对于优先级高的问题在每次版本更新时都要确认是否修复。

5.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验证具体的项目成果,判断是否符合有关的项目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有效地质量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与质量标准的差异,从而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考虑到项目的质量控制人员不足,为了有效的做好质量控制,要求测试工作不仅限于测试人员,而是作为全员的事情来重视。程序员提交代码前,都必须做好单元测试,填写相应单元测试报告。配置管理员会不定期的检查单元测试报告是否齐全。另外由于项目功能点较多,为避免遗漏,准备了详细的质量检查单。对每个模块,都列出了要测试的功能点及操作流程。对于其他版本则侧重于检查对上一版本的改进。

质量控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分析产生问题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该项目中使用了因果图来分析质量问题产生原因。首先列出需要分析的结果,然后结合专家意见列出各种可能原因,接着将原因分类,确定主要类别,最后再确定和主要类别相关的原因。在项目开展一段时间后,对各种引发质量问题的原因按照频次高低排列,按照帕累托图的形式排列,以便找到问题的主要原因。

6项目总结

由于在项目过程中做了有效的质量管理,项目于2008年10月1日顺利验收通过,正式上线。系统目前运行正常,且已推广到了三期阶段,扩展到了市属区县政务部门。

7结论

质量是项目三约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灵魂。项目经理不应由于其交叉学科的特点,便放弃研究,因为有效的质量管理有助于减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是一个成功项目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质量信息的相关概念及特性

 

质量信息(Quality Information,QI),就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反映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情况及其变化的各种数据、图表、图像、文字及符号的总称。

 

换句话说,从产品研发到批产、售后全过程中反映质量要求或质量动态管理的信息统称为质量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全面广泛的质量信息传输网络,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可依据质量信息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确保质量信息的统一、有效、有序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质量信息具有分散性、相关性、随机性和继承性。分散性是指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中都会产生各种质量信息;相关性是指质量信息都是在生产同类产品中产生的,必然互相关联、互相影响;随机性是指产品生产和服务中,产生的质量信息事前无法预知;继承性是指对后续的质量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量信息,我们要识别出有效的质量信息,为质量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有效的质量信息应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可获得性、时效性和安全性的特性。

 

二、目前质量信息管理现状

 

(一)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的目的

 

建立公司质量信息管理程序,对质量信息实施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质量信息管理和可靠的与顾客进行沟通的质量信息渠道,确保质量信息的准确收集、快速传递、及时处理、有效利用、妥善保存和充分共享,以促进质量活动开展的效率和对过程输出的实现,提高过程的有效性。

 

(二)质量信息管理的实施

 

首先要明确企业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一般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信息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质量信息的传递、督办和处理。采购部门负责供应商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置。销售部门负责顾客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置。其他各部门负责对发现的质量信息进行反馈,对接收的质量信息协调处置。

 

其次要对质量信息进行分类:按信息源进行划分,分为内部质量信息和外部质量信息;按信息重要度可分为A类(重大)质量信息、B类(重要)质量信息、C类(一般)质量信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同,制定相对应的处理流程和措施。

 

最重要的是质量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要以快速响应、准确无误、服务顾客为原则。这就要求各部门对发出和接收的质量信息进行登记,责任部门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实施改进,质量管理总部将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验证,确认措施有效后对问题进行关闭。

 

三、质量信息管理仍需关注的问题

 

多年来,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为了信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信息系统平台的推广、应用与完善

 

质量信息管理工作中常见的细节问题涉及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操作原因导致质量信息数据出现偏差,造成事实与数据不符、信息遗漏、信息延误等情况,如何利用质量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报送,实现信息办公一体化仍在完善、推广中。

 

(二)进一步实现信息的全面监控

 

发挥信息的全面监控作用,一方面确保基础信息齐全,内容不缺不漏,叙述完整,另一方面,逐步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和收集范围,实现质量信息在产品研发、工艺生产中由点到面的渐进式覆盖。

 

四、质量信息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质量信息与质量改进的深度结合

 

通过对信息的多次筛选、分类与比对,利用统计工具进一步分析挖掘可使用信息,找到信息数据的可疑点,并进一步落实,决定是否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科研生产过程控制有效。

 

(二)以企业质量例会为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关注度,推动问题有效处理

 

开辟企业质量例会为新的信息输出口,实现质量信息与企业质量例会的紧密结合,面向企业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通过“上期问题跟踪汇报”“产品质量情况报告”等途径推动问题及时有效处理。

 

(三)建立计算机辅助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计算机辅助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质量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这样一个系统,就是各种信息平台的整合。利用这个系统,能方便快速地收集、存储和传递各种质量信息,能准确高效地应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对质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能使各类人员方便地检索所需要的信息。

 

五、结语

 

质量信息管理是贯彻ISO9000族标准并有效实施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质量管理的一个分支,是进行决策和质量控制、实施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加强质量信息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挥信息的领航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深入分析、挖掘质量信息对质量管理的作用力,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力度,取其利、避其害,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作出贡献。

第11篇

会计目标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和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它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约束作用,使其能够符合目标的要求。传统上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从会计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确立的,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范式也是立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并以此建立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或是实质上的层次关系)。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以及其需求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加之未考虑信息生成和供给的实际制约因素,必然地决定了这种结构体系内容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不协调性,所以使得这种单纯地从需求着眼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可操作性,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也因此而大为削减。具体表现在:有些标准让信息提供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如“预测价值”与“中立性”等,或是给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带来困难,如对“相关性”的追求往往意味着与“可靠性”相抵触,以致信息使用者难以判断报表信息所提供质量的高低(葛家澍等,1998)。

会计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理论界已经有不少学者尝试利用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产权、契约、交易费用等,来研究会计现象,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基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的披露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最终形成,都是利益相关方不断博弈的结果。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和约束条件,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从会计信息供给和需求的互动深入论证,才能真正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结论。

二、初步结论:公正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对公正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展,由不合理到合理无限发展的过程(何建华,2004)。所谓公正,就是人们在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时,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不偏不倚,公道正直,是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报酬与贡献、奖惩与功能之间的对称关系的确认和认可(汪荣有,2004)。

公正的实体性要求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均衡,即实现多数人的福利从而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正如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中指出的:“由于社会合作存在着利益一致,它使所有人有可能通过一种比他们仅靠自己的独立生存所过的生活更好;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人对他们协力产生的较大利益怎样分配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利益冲突,需要一系列原则指导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安排中间进行选择,达到一种有关恰当的分配份额的契约。这些所需要的原则就是社会公正原则,他们提供了一种在社会基本制度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办法,确立了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罗尔斯,1971),由此可以看出,公正原则产生的基础是利益冲突的存在,公正性原则的就是实现利益均衡,获得“合作剩余”的原则。

所谓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实际上是对中立性的扩展,指的是在确认和计量事项时,应该尽可能基于客观的事实或数据;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不偏不倚、不带主观倾向;在记录和报告经营成果时,应该毫不歪曲地做真实和准确的报告和陈述(付磊、马元驹,2005),这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时,要严格遵循会计规则,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选择方法和进行会计披露时,则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会计公正可从程序公正和立场公正两个方面加以界定和解构。

(一)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解读会计具有天然的经济后果,表现在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作用于资本市场而对资源配置起作用,但早期的研究往往关注于会计对资源配置过程的效率,直到1978年,斯帝芬・A・泽弗首次提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业余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Zeff,1978)后,经济后果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为制定会计准则和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地说,经济后果就是指社会上各利益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而带来的社会后果(雷光勇,2001),这里强调的是,会计信息往往具有非公正性,因此才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可见,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个经济有效或最优化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收益和财富的分配(即谁得多少的问题),这必然会成为一个超越会计领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亨利・I沃尔克等2005)。也正是基于此,从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出发,可以认为财务会计应以“均衡利益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这实际上是要求财务会计克服其本身的不公正性,即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公正性,从而在缓解利益冲突、实现“集体理性”和“合作剩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公正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

(二)从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的比较解读公正性包括程序公正和立场公正,它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等质量特征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是要忠实的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包括公认的各项会计原则,严格执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各项程序,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见达到了也就保证了各项数据的如实反映和可核实性,这与可靠性的要求是一致的。其次,立场公正则是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报告的环节,能够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是倾向于某一方的利益,而是全面的权衡各方的利益,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共同的基本需求,实现广泛意义上的相关,而非仅仅对某一特定群体的相关,可见公正性是对相关性的升华,是更高层次上的相关。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应当是信息使用者们“普遍认可”和“一致同意”的,是会计信息最根本的要求,是其他各项质量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从这个层面上讲,可以将公正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这是因为,如果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不公正,导致一部分人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那么无论这种信息是多么相关、多么可靠,都不会被“普遍认可”(付磊、马元驹,2005);反之,倘若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实现了程序公正和立场公正,必然会被“一致同意”的。

三、深入剖析:从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互动看会计信息质量

(一)现象描述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问题的产物。现代企业的实质是一个由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缔结契约。在该契约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处于信息优势,居于人的地位;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则远离企业实体,从而处于信息劣势,居于委托人的地位,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一问题。同时,由于契约不完备、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之机会主义

倾向的存在,人便有可能凭借其具有的信息优势,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于是,委托人必然要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便产生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需求,会计信息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充当了“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管理当局通过会计信息这种替代变量,供远离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投资者了解情况,同时考虑到管理当局进行监督和进行决策需要信息,这就衍生出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和管理当局信息提供之间的供求关系(杜兴强,2002)。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而存在,其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企业各种契约的订立和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林钟高、赵宏,2001)。可以说,会计信息是契约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达成一致,实现“合作剩余”的前提;而会计信息的提供,实际上是委托人和人多次博弈的结果,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的长远利益而对投资者作出妥协和让步,以达到利益均衡。但这种均衡不具有稳定性,这是因为,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使管理当局具有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谋取私利的动机,而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又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管理当局便有破坏均衡的可能。另一方面,投资人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必然会积极地对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和监管,以满足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必要时可以行使其“终极否决权”――终止契约,解雇管理者,从而对管理当局形成威慑。可见,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两者的互动最终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生成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用户的需求质量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当局的供给质量经过多次博弈,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也是会计信息需求质量和供给质量双向逼近的过程(蒋尧明、罗新华,2003)。所谓需求质量,是指立足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极大限度的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多种需求,这种信息很好地具备了相关性、可靠性以及可理解性、可比性等一系列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但由于其没有考虑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技术的限制性、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倾向以及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等限制因素,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化境界,所以,需求质量必将趋向现实的供给质量。而供给质量则指立足于会计信息供给方的,由管理当局控制的能够满足其某种利益需要的信息质量,该需要可能是出于粉饰报表的需要,亦或是调整利润,总之能够给其带来最大的效用,它构成需要质量的制约条件。由于外部使用者和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不一致,需求质量和供给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发生对立冲突。两者又是相互制衡的,需求质量要受到诸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倾向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有限理性等供给条件的影响,会降低其标准,从而趋向供给质量;供给质量则会因为种种的规范和限制,以及惩罚机制的威胁等需求方的限制,也必然会向需求质量靠拢,而其逼近的程度取决于规范、监督和惩罚机制的有效性。需求质量和供给质量相互博弈,最终统一于现实的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具有实际意义的会计信息质量只能大体上真实可靠,基本上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实现了各方的利益均衡,即具备了公正性特征。

(二)路径实现及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建构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建构如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见图1),并对此做以下几点简要说明:

其一,利益相关方对管理当局的制约。会计信息质量是供给和需求相互博弈的结果,管理当局提供会计信息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动因在于要实现自身的利益,换句话讲,就是为了规避不提供会计信息或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可能遭受的损失,即来自市场和国家暴力机关的惩罚。前者包括由于信誉缺失而带来的客户流失、融资难度增加、股价下跌以及企业破产、经理人被解雇等;后者包括民事赔偿、刑事诉讼等。惩罚机制的有效与否,是惩罚力度和发现概率的函数,直接决定着管理当局的行为策略,并最终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其二,管理当局对会计工作的监管。众所周知,会计工作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会计规则的制定权合约可分为一般通用会计制定权和剩余会计制定权两个方面,前者指参与会计规则制定的各方关注并做出适当规定的会计事项处理规则的制定权合约安排,后者是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中未做规定的会计事项处理规则制定权以及一般通用会计规则中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会计事项处理规则选择权的合约安排(谢德仁,1997)。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就是看其是否很好的遵循了一般通用会计规则,并适当的行使了剩余规则的制定权。管理当局也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对会计工作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监管:一是法规约束,即保障会计工作遵循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道德规范,即保障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操作时是秉持公心。没有偏袒哪一方利益而侵害其它方的利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提供具备了程序公正和立场公正的特征,以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的公正性。以上监管工作的基础是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任何企业进行制度建设都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倘若一项制度的建立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这项制度是不会长久存在的。所以,要保证企业监管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完善惩罚机制,加大其违规成本,同时完善资本市场,让对会计人员的监管成为其理性选择。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FASBIASC;比较;构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标准,反应了公司等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这些年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国外的做了很多比较与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关联有一定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总体质质量和关键质量构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中提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使之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可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内在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清晰。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外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差异,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质量信息特征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

1.1主要内容的比较

《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四个方面特征,提出两项有关可靠和相关信息的约束条件: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

我国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1.2主要特征含义的比较

从以上可以看出,FASB和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虽然众多,但与中国一样,都含有几项基本的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下面便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

相关性:FASB、IASC表述为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形成一种判断,从而对经济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对相关性的要求为:会计核算要考虑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确保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满足,其主观性性较强。

可靠性:FASB与IASC对可靠性的表述基本一致,并且,FASB的可靠性还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同样,IASC的可靠性也包含了如实表达、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的内涵。中国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所确认的经济活动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显得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很强。

2.产生差异的原因

2.1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的差异

首先,这是由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有较强的干预力度,而在会计的管理体制上,业主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其对会计信息及其质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相反,在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实行自由贸易,资本市场发达,市场中有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也就造就了美国众多的民间会计组织。

2.2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质量特征是对会计目标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会计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会计质量特征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定位采用决策有用观的观点。

3.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通过以上对我国和FASB与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完善和改进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制度的成熟是会计制度成熟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使得一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符市场的要求,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制度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奠定基础。

4.结论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较发达的会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改革经济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第三,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与逻辑;第四,规定约束条件。(作者单位:1.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与比较》.财会天地,2010,(9).

[2]刘晶,胡百东.《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2009,(1).

[3]张国梅.《关于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消费导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