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时间:2023-06-25 16:3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性消化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第1篇

    一.化学阅读的学法指导

    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学会阅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描述性的内容,要求理解能力的水平层次高。因此,学会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阅读主要有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方法分为速读、精读和读思结合。

    (一)化学阅读的三个阶段

    1 、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是对新课的预习,是一种比较粗浅的阅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通过预习提前知道学习目标,使听课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便于听课时作笔记,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正确处理听讲与记笔记的关系,提高听课的效率。 课前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泛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这节的知识点,并弄清重点、难点和疑点,把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备上课时集中精力听教师分析、讲解。

    2 、课堂阅读

    课堂的阅读指上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其目的是消化掌握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种阅读是在老师的提问和指导下进行的,有很强的针对性。 好的阅读思考题,可以指导学生沿着科学的思路进行精读、研读。在指导学生阅读中,一方面要系统地钻研教材,提出比学生课前阅读更为深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课文本身的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结构的形成。

    3 、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课后复习中进行的阅读,其目的是巩固和升华知识,其任务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做作业。在这种阅读中,要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设计,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通过作业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课文的知识结构。 在课后阅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使用有关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化学阅读的三种方法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呢?

    1 、速读

    速读是一目十行的阅读。 它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速读的技巧主要有:( 1 )意群扫描试阅读。这种阅读并不是以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掌握化学事实基本意思即可。( 2 )浏览。即对全文粗略阅读,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为目的。( 3 )跳读。即对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内容进行阅读,以便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对于速读,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可以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但速读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跳读,只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内容,对化学事实的整体概貌无法搞清;又如浏览,无法获取化学事实背后隐含的深层的东西,仅能获取知识的概貌。象采用浏览方式预习《盐类的水解》内容时,仅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1 )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 2 )强碱弱酸盐、强酸弱减盐的水解情况;( 3 )盐类水解的应用;等等。

    2 、精读

    精读一般是建立在速读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阅读。 其目的在于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精读的主要策略是学会聚焦。所谓聚焦,是指在阅读时抛开冗余信息和枝节信息,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信息上来。如在阅读《盐类的水解》时,通过速读,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盐类水解的实质上。于是,在此基础上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一内容上,深入研究课本中相关段落的内容,从而概括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有的重点知识如化学概念、原理等的阅读,都必须做到精读。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细读,反复推敲,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概念的内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时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确这些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很重要。

    3 、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从而影响对化学事实的全面深刻的感知。 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等?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二.化学记忆的学法指导

    初中化学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且属于双基范畴,是学好、用好化学的工具知识。 要记住该记的知识,必须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多种,这里只针对化学知识记忆的技巧和特点,介绍几种具体实在的方法。

    1、扣紧关键,浓缩记忆

    许多应该牢记的概念和理论,若要死记忆硬背往往事倍功半,而且遗忘快。若从概念中扣住关键的字、词进行重点记忆,即扣住重要信息,既加深了理解,又方便了记忆。 如溶解度概念只要牢记“三定一态”,便可熟记概念而应用自如。

    2、前后联想,巩固记忆

    联想是利用信息的相关性来建立某种形式和意义上的联系,以 便 需要时进行由此及彼的信息转换。主要有形象联想和放射联想。 如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联想到氢气和碳的化学性质;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可以性质为核心,联想到物质的制法、用途、鉴别、分离和贮存等。

    3、掌握规律,有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采用一定方法进行的记忆。学习化学时,将众多的知识编排整理,抓住关键,记住特征,找出规律。如在学习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时,可指导学生根据反应类型的特点将其总结为 “ 化合多变一,分解一变多,置换单对单,复分解两对换。 ”

    4 、加强实验,强化记忆

    加强实验教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化学实验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不仅可通过实验情景的联想,记忆元素知识。且有助于记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瓶底要装有少量的水(或砂),从而证明反应时放出大量热。

    5、口决韵语,灵活记忆

    编成口决的知识内容具有整齐划一的形式,朗朗上口,这样在听觉、视觉方面都有突出一般的形式,达到易记难忘。 如常见的化合价口决;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口决等。把难记的重点知识编成韵语加以记忆,更有省时、省力之效。 如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编成:复分解,两头顾;先顾头,后顾尾;顾头要看溶解性,盐碱、盐盐均可溶;可以反应再顾尾,产生气体、沉淀、水,交换离子写反应,气体沉演标箭号。

    记忆化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远不止这些,许多方法之间也有交叉,在实际运用中很少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验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尽可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化学实验的学法指导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正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也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级目标。 科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可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教师应将书本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适当增加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实验。如氯化钠溶解度的测定,回收实验室制氧气中的二氧化锰,污水 PH 值测定的环保实验等。 针对课本和习题中的问题,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给学生提供新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建立,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学好宇与掌握化学科学,除了浓厚兴趣其次就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笔者就增养才能学好高中化学浅谈如下学习方法:

一、理解双基,掌握化学用语

所谓“双基”即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它们一般都是用简明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学习时不要只局限于熟记,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准确无误地去理解。如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为“能改变”、“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质量守恒定律重点理解“参加反应”、“质量总和”、“相等”,抓住“三个守恒”(元素、原子、质量)。对双基不仅要正确理解,更重要的是应用。所谓“化学用语”是指化学科学在交流、描述及表达物质变化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化学术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要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一些物理现象性质等。有条件的话应该多动手做实验,多观察试验。当然,在高考制度下,或许明白试验是怎么一回事,能答出一些操作细节,化学变化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验之后进行总结,考试以前专门花一些时间集中复习试验。有些试验是递变实验,有些是操作细节实验,应该各有侧重点。

三、加强记忆

1、理解记忆

知识理解透彻了,记忆得快,记忆得牢。例如,我们在记忆醛类物质的性质时,先要理解醛基是醛类物质的官能团,醛基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官能团上,这时我们就可以记住醛的主要化学性质是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了高分子全连节的组成,就可以推出其体,我们理解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就能推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主要的化学性质,这样就便于记忆。

2、比较记忆

对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通过比较,可分清异同,防止干扰。例如:对同位素,同不比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种概念可列表进行对比记忆。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等可列表对比记忆,对于Na2O和Na2O2Na2CO3 和NaHCO3,有机物中的不同类物质之间都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记忆。

3、歌诀记忆

对于一些需要记忆又是无规律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可编成通俗,生动的歌诀来帮助记忆,如把过滤实验操作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六个字包括了整个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把氧化还原反应议程式配平的步骤编成歌诀,“标好价,找变化,求倍数,配其它”;把分液漏斗的操作概括为“下流上倒”;把洗气瓶的操作概括为“长进短出”。把电解池中阳极的变化编为“活性原子进,惰性离子出”等。

四、勤练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不要单纯为解题而练,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课后的练习是为课堂中作进的知识服务的,练前应回顾课堂的知识要点。分析某一习题时,要考虑用谈课堂的哪些知识要点,哪些是课堂知识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哪些是与旧知识一起综合运用。练后还要想一想哪些知识尚未应用于练习中,但还需要掌握。即练后要小结,把所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道。

五、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明。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1、记讲课提纲,解题思路,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2、老师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论据与推导论证过程。精、巧、新的解题方法。

3、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4、记要点,书上有的不必多记,可在笔记上留下空白,课后补记或对照课本复习。

5、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

6、摘录参考书上对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帮助的材料。

六、及时复习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决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帐”。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加倍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有无其他说法或证明方法?它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

3、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4、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第3篇

高中化学的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3、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构和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难点】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糖类,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人也会发胖,人体胖了,就意味着什么增多了?此时我们的基础能源——糖类,由于能量的过剩,就有转变为一种更高能量的物质——油脂。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日常生活,炒菜做饭,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 和 的统称。在室温,植物油脂通常呈,叫做油。动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脂肪。

(一)油脂的成分

油(液态,如植物油脂)

油脂 属于酯类

脂肪(固态,如动物脂肪)

如:猪油、牛油

(二)结构:(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提问】从结构上油脂属于哪一类的有机物?能否发生水解反 应,水解的油脂的结构

【讲解】油脂是 与 所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即油脂属于酯类,与用来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汽油、柴油属于烃类化合物。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为混甘油酯。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产物可以有多少种?

【讲解】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有的不饱和键越多,其熔点越低。

【设问】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与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哪种的分子中的双键会更多?

产物将是什么?

【讲解】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即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液态,即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注:植物油(双键较多)——熔点低,常温下为液态。

动物油(双键少或者没有)——熔点高,常温下为故态。

【追问】 从结构上分析,请你预测花生油可能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从性质上讲植物油和动物油哪种性质更加稳定?应当如何保存油脂?为什么?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二——“油脂的变质——酸败”

【讲解】脂酸败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不仅风味变坏,而且营养价值降低。因为酸败不仅破坏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维生素等也被破坏。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故为防止油脂的酸败,一般会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 油脂的消化过程:

【讲解】油脂消化过程主要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水解 高级脂肪酸甘油+ 高级脂肪酸 酶

甘油

【练习】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讲解】油脂存在于人体的众多细胞物质中,承当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温,维持皮肤弹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摄入体内的,油脂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体获得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

(2)脂肪酸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相当于“能量”的储存(人体的备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二氧化碳 + 水 + 热量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了解必须脂肪酸的相关内容。

【小结】油脂是一种饱和或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体通过水解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作为直接和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中其它重要细胞物质的原料,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脂肪人体必须有选择的适当摄取,特别是含有必须脂肪酸的食物。

高中化学的教学课件【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大部分通式Cn(H2O)m。糖的分类: 单糖 低聚糖 多糖

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白色晶体 ,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麦芽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 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 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 + H2O 2 C6H12O6

(麦芽糖) (葡萄糖)

二、淀粉是如何被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 和 。 其中 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 色、 气味、 味道的 状物质;

② 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 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 性(非还原性糖)

②遇碘变 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思考】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6H12O6 酒曲 2H5OH + 2CO2

三、纤维素有什么功能

水解反应:

(C6H10O5)n +n H2O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遇淀粉变蓝色的是( )

A 、KI B、I2 C KIO D、KIO3

2、下列物质能水解且水解产物有两种的是( )

A、蔗糖 B、麦芽糖 C、淀粉 D、纤维素

新制的Cu(OH)2悬浊液l银氨溶液 kNaOH溶液 j

3、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BaCl2溶液,组合正确的是( )n碘水m

mlk D、mkj C、mk B、nj

A、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入门 兴趣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62-01

初学时是要记忆一些的,包括基本概念、定义和化学式、化学反应。记住一些规律。(1)只要是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的物质产生不用怀疑和判断。(2)化合物:指由多种元素构成且一定发生过化学反应,混合物只是多种东西掺和在一起,但一定没有发生过化学反应。比方你们班里的同学虽然在一个屋子里学习但是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3)就是这种元素化合过程中失去几个电子那么该反应中总是有元素得到了这几个电子维持一种新的平衡关系,比方你有两个苹果我给你抢过来了但数量上还是两个苹果只是你没有了我有了而已。因为化学学科是有自己的语言和逻辑的。如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达。你不知道化学式怎么写,比如AB+CD=?就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些概念。但化学也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对上述的要理解、分析,如果用心很快就能找到规律,如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都有极强的规律。如果一下子没有入门,不要着急,对一些概念还没有理解,先接受下来,先要求自己记下来,再主动地去理解它,不能被动!既然你其它学科可以学得很好,化学一定也能学好,入门后还会比物理数学好理解些。但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不要消极、被动。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中常常有些个别物质性质特殊,这些特殊性最好同类似的对比起来记忆,这一点有时候在解题过程中很重要。不管怎么样,只要能用合适的方法是自己最高效、最牢固的记住并理解所学知识,那么学习就变得轻松有趣了。

学生需要做的:其实在理科当中,化学是比较偏文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熟记各种化学反应的特点,各种物质的性质,其实初中化学也就那么几类,再次,必须让学生掌握各个反应的本质,把反映的本质搞清楚,才能举一反三,一眼就看清楚到底是什么。第二,老师需要做的:在初中,老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熟记,掌握本质的基础上多做题,虽然我也不赞成题海战术,但是我还是提倡多做题,题不是随便做,而是要老师去找那些精题,去找历年的好题,并在讲课的时候点出这个题考的是什么知识,哪里出题人特别用心,哪里有陷阱,哪里学生容易犯错误,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些精题,然后再此基础上在给学生一些题,这些题要有变动,但是就是围绕着所讲的精题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消化,熟练。

要上好学生实验课,第一,用实验引导学生的兴趣;第二,将授课的内容多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对他有很大的用处;第三,授课时宜由浅入深,弄清并记熟各单元的知识点,这点很重要,很多学生就是开始懒记各单元的知识点,最后基础不牢,考试不理想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第四,如果是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所以开始阶段的测验不能过深,只能考一些基础的东西;第五,一定要求学生熟记元素符号、化合价,写熟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弄清化学符号及有关数字的意义,为了分散难点,元素符号,在第一单元时就让学生接触到第四单元课题2时就要记熟;第六,要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点很重要,你的渊博的知识、风趣语言、得体的衣着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做好这几点,才是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化学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会得到保持!

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魅力,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正是爱实验才爱化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好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并组织好化学课外活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

利用好课题45分钟,把基础知识学扎实。老师讲课时认真听,听到有用的东西就往书上记一记;记好全部的方程式;熟悉各种实验的步骤、过程;自己买练习册和全解看;多向老师问问题;会举一反三,会变通,比如书写没学过的方程式以及配平;清楚一些物质的性质。初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背诵内容比较多,因为每天都讲新课,所以每天都要复习,必须做到天天清,堂堂清,否则后面的内容越积越多,你就有负担了,另外,实验题,探究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也要稍做些课外习题,拓展一下,还有家长可以帮孩子建立错题集,让孩子巩固复习,就更好了。

掌握本质规律、坚持归纳总结。所谓本质,就是指中学化学所要学的化学原理。中学化学所涉及到的原理并不多,因此,要掌握它们并不难。难的足要在题目迷人眼目时认清其本质,即这道题到底提供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与哪些化学原理相关,这道题想要考你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化学原理在课上可以学到的话,那么规律则需要你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这些总结不一定要写在纸上,但要常常放在心上。这样可能一开始时会让人觉得又麻烦又费时,但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化学是一门兼有文科和理科特性的科目,有很多化学性质和方程式需要记忆,同时又有很多计算题,所以也需要一定的做题量。

不过有很多东西是有共性的,所以总结归纳挺重要,比如相同颜色的有什么,同类题怎么解等。所有的原理定义必须弄清楚,因为这是最根本的,错误很多时候就是源于不熟和模棱两可,思路清晰了大方向就不会错。

总之,培养学生化学能力是化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化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和基础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触摸 享受 感悟 幸福教育 四环式

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就是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作为素质教育模式之一的幸福教育也日益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的,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要有一种幸福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高效的化学教学就是让学生踏上幸福的智慧之旅,在师生的互动中,在智慧的碰撞间,让学生每一分每一秒都体验着幸福,快乐地学习。成功只是手段,学生的幸福才是目的。那么我们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幸福教育渗透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幸福教育的“四环式”策略,即:“课前预习,触摸幸福——课堂鼓励,享受幸福——课外交流,体会幸福——作业评语,感悟幸福”。

一、课前预习 触摸幸福

课前预习能扫除新课中的障碍,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学生听课时就会感到轻松,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同学能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可以培养自学能力等。这样,学生就感到学习是快乐的。那么,怎样预习化学新课才能让学生有幸福感呢?

1、阅读:

这个环节包括4个关键字“读、划、写、记”。“读”,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写”,写下疑点,带着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阅读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作为听课的学习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2、多思:

预习要讲究方法,有的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习惯不好。预习时就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如在预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时,要思考为什么要建立“相对原子质量”这个物质的量?怎样建立?如何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它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再如预习化学计算例题时,要留意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3、补旧:

知识是相通的,在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预习某一部分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所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有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前后相连预习的好处是:①温故而知新;②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教材读活。

4、试做:

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对照教材试做课后的练习题,在试做过程中,就可检验出预习的情况。例如:对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习题试做后,就可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过滤的操作要点,②离子的检验方法,③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就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的化学学习将事半功倍。从而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初步感觉到了幸福。

二、课堂鼓励 享受幸福

课堂鼓励是直接增强学生自信心的良好途径,这种鼓励有利于学生勇敢面对接踵而来的学习困难。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思维方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备课时制定多角度、多样化的授课方法,抓住要点、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消化理解;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良好掌握,相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回答,及时给予课堂鼓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课堂的快乐,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比如:在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教师故意用一个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学生发现后,立即指出,不可行,教师此时质疑:没有长颈漏斗用普通漏斗怎样完成实验呢?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这一问题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但是,找好切入点,即不能让气体从漏斗逸出。故此,学生的思路是想办法让漏斗下端管口位于液面下,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解答了。该同学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又比如,学完盐酸的化学性质,要学习硫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强调:现在学习另一种酸——硫酸。接着,教师请同学们猜想硫酸的化学性质,一名学生站起来问:“它的化学性质应该与盐酸有相似的地方,因为他们都是酸。但它们也应该有不同的性质,因为它们是不同的酸,这些只是我的初步猜想,不敢肯定。”听后教师肯定地说,该生爱动脑筋,想法很好,她的想法对不对呢?同学们非常想知道结果,于是教师就指导学生用实验探讨研究,实验过后,结论与她的想法一致。此时,教师高度赞扬了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通过课堂鼓励,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每前进一步就是成绩。这种鼓励,使学生在群体面前产生自我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幸福。

三、课外交流 体会幸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外,更要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应鼓励其扩展知识,不要轻易自满,并应该帮助其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鼓励其成为集体的榜样,并给予相应指导;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前沿问题,与老师共同研究。对于较差学生,教师更应找其课后谈心,进行课外指导,对其难以掌握的知识以耐心讲解,鼓励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比如:第九单元溶液这一章中《溶解度》有很多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和气体又不相同,学生容易搞混。因此几个学生下课后到办公室问我,我说老师很口渴了,很想喝一杯可乐。于是我买了这瓶可乐,你们说我是轻轻打开瓶盖,还是使劲摇后再打开,我还示范了一次。学生都觉得好笑,而且都说轻轻打开,我再问“为什么?”学生都积极地告诉我,摇了之后打开来会有很多泡冒出来。问题已经引出,于是我再询问学生打开盖怎么冒出气泡了,没开盖的时候为什么看不到气泡?于是学生都可以回答我:没开盖的时候气体溶解在液体了。经过我的引导可乐是碳酸饮料后,学生都可以接受气体溶解度的概念,而且还能容易理解气体溶解度的第一个影响因素:压强。我又问:你们在家有没有烧过开水?学生都说有。于是我问他们:烧水的时候,水快开的时候你是否听到了声音,而且看到水中冒泡,但是水开了以后就没有声音了。他们细细回忆,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于是我就跟他们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如果觉得不是这样的同学回家试试。那为什么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说:加热的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随之温度的升高到冒出来了,撞击容器就发出了响声,水开了之后水中的气体几乎跑光了,所以就没泡冒也没声音了,所以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学生都听得津津乐道,回家又可以给妈妈上节课了。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就会觉得很新鲜,很好玩,觉得自己在课外已经学会了其中的化学知识,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各类学生进行课后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四、作业评语感悟幸福

充分利用每一次批改作业的机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不同的作业评语。教师在给出作业打分的时候,也应相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兴趣。对于较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关注,较好地完成时,应适当地写入一些鼓励赞扬的语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到写作业是一件快乐而高兴的事情,并从被动学习慢慢转化为主动学习,达到质的提升,感悟到言不由衷的幸福。

例如,有些同学做书写化学方程式练习时,将两种金属元素(正价)放在一起组成化学式,我会写上这样的评语:同性可是相斥的,异性才相吸哟。这种幽默式评语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学生在做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一道题时,对于这道题,大部分同学根据化学方程式,一步步进行计算,虽然有的最后得出了结果,但是过程复杂,计算量大,很容易出现错误。有一位同学却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很快做出来了。我给这位同学写了如下评语:“你真聪明,这种方法我都没想到!赶快告诉同学们”。这样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度赞扬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独创精神。学生看了这样的评语后备受启发,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攻克新的题目。

在批改作业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适时适度地写好作业评语,这不仅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做作业是快乐的,并在评语中感悟幸福。

总之,幸福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学习知识,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快乐感、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化学复习;打好基础;能力培养

初中化学在理综学科中,中考分数相对其他学科最少,仅占50分,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化学不能充分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化学学科文理综合较强,有化学性质、反应变化规律、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记忆,某些程度上造成知识不易较快掌握。很多老师对只是一年学习的化学学科愁眉莫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引领校本教研,认为要提高中考化学成绩,在复习中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晓之以理,引领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设法引领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达到我要学好化学学科的思想状态,这是让学生学习好的前提。

二、复习时需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拼命赶进度

学生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三、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五、对难点内容加强练习

1.概念中关键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 100 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实验教学

第7篇

化学学习 学习方法 预习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要想提高预习的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学情,在预习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要使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第五单元《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导学巩固的方法。在预习导引中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什么?(2)计算的基本步骤分哪几步?(3)你认为在计算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最关键的?(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有哪一些?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老师讲解来消化,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HT〗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

三、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

四、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为了使学生所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总之,学习化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掌握了学习化学的主动权,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顺利完成九年级化学的学习。

第8篇

关键词:实验;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元素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支撑化学科学的重要本体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呈现,涵盖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四个二级主题,兼顾了物质涉猎的广度和核心物质的深度,承载了构建化学基本观念、开展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功能。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作为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而要让学生体验从已有生活经验或“前科学概念”出发,通过科学探究走进化学科学认识物质的世界,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应该如何以实验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科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探究元素,充分发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载体作用,值得深入研讨。

2 问题表象及归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其基本价值是要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其核心作用是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渗透科学探究和STS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应该突出实验教学,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可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泛化,甚至异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 目标设定欠当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避免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表述[2]。例如,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形成实验操作技能”则欠具体;如果表述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会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则不现实;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学会连接实验装置等基本实验技能”,则较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利用丰富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要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化学实验、文献研究、研讨交流、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训练科学方法;要选择联系实际的情景转化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尽管如此,毕竟教学目标的设计先于课堂教学,要及时采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的方法来反思教学目标的适宜度和达成度,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偏差。

2.2 任务分段错位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不同,发展相对而言是有顺序的,是逐步产生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都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3]。然而,任务分段错位,却是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常见根源。

从课标的角度看,有任务分段不明,导致责任不清之嫌。比如实验教学,从初中到高中都在教,可任务完成并不好。如有些内容化学学科教,物理、生物学科也教,冠之以“跨学科整合”;有些内容或许大家都注意不够,“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造成教学的浪费和空白。如果能够制定出学科效率标准,分段要求明确,便于教、便于学,也便于考,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从实施的角度看,课标安排的探究活动开放性大、实践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几乎每个活动都适合在新课和复习课阶段从不同的深度进行探索,依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例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在新课阶段,可以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渗透化学用语等,重在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课阶段,则可以讨论替代的药品或装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等,重在培养推理和预测能力。具体实践中,不少资深教师将上述内容美其名曰“链接中考”,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并不时地埋怨课时不足、学生不够用心或新教材缺少条理性等等。

2.3 技能要求模糊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是一片空白[4]。从表象上看,课程、教材安排梯度明显,由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到学生实验,到活动与探究,实验技能的“浸润式”培养无处不在。可是,具体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计划与实验,多数是下意识地认为实验做多了,技能就“迎验而生”,就会“自动化”,缺少对科学的培养途径的思考。

2.4 素材开发无度

新课程标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提供了近三十个情景素材,为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提供了线索,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其多元智能。可是情景素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一带而过;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简单“堆砌”,有的教师甚至墨守成规。由于教师专业视野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制约、素材地域普适性的欠缺、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单薄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瓶装老酒”的现象相当普遍。

3 行动策略

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强调科学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内容上要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施上要突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整体思路是重思想方法的渗透,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力求清晰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上选取以学生的活动,并以问题解决为主,特别突出教学情景的设计和实验的应用[5]。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以实验为媒介,优化课堂教学,“适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3.1 添加:探寻起点的适度,增加教学的广度和厚度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何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存在起点问题。起点不当是许多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起点的适度更是确定最佳教学思路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实验教学,必须研究起点的适度。通过改变实验组织形式,恰当增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探究实验,把操作权还给学生,既可以锤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6]。

3.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愿学”

学生一旦度过实验教学新鲜期,验证性实验由于操作程序严格,现象和结论已知,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反正书上都有,做不做一回事”。教师就必须合理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增添实验,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兴趣。例如,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可做如下改变:

甲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及选择依据

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⑥在上述药品中自选

乙组: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性质决定用途

①证明鸡蛋壳、水垢里含有碳酸钙;②除去某试剂瓶上的白膜;③酸碱式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④区分石灰石粉末与面粉

3.1.2 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使学生“乐学”、“活学”

实验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必须注意克服部分学生的游戏心理、懒惰心理,消除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依赖心理。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实验能力,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渠道,如家庭小实验、实验兴趣小组、工农业生产实践等,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以优化教学。

3.2 删减:关注容量的适度,让课堂去芜存菁,以少胜多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容量,是可取的,但是实验的增加要内化、融合,不是堆积,更不是拼凑。要防止由于探究活动的泛化,而带来的课堂臃肿、重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实验容量的适度。可以实验的“二次利用”为准绳,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实验,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实验,影响核心目标的实验更要尽量删减。

3.3 重组:琢磨顺序的适度,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

“顺序”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严格地说,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顺序应该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合,是相似相邻的教学环节的整合,是交叉重复环节的整合。

从主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要有意识地按照适度的顺序渗透化学基本观念,例如元素观、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等观念的建构;要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物质。例如,“酸”的概念学习,可以整体设计为五个阶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在“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学习中,要求“了解用pH试纸检验酸碱性的方法”;在“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要求“初步认识酸的性质”;在“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进一步完善酸的性质”,从而达到对“酸”的概念的相对完整的认识[7]。

从课时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教师如果总是“忠实教材”,“紧靠课本”,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滑坡,思维变得僵化。因此,教师只有解析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为学生提供可以适应与跨越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建构学生思维的无障碍通道。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虽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作为化学性质的最后一点呈现,但是学生已经对此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教学流程调整为:展示一瓶开盖“雪碧”,观察现象并提问归纳物理性质和检验方法引发讨论:获得结论的依据及检验实验设计的理由及有效性评价归纳部分化学性质,讨论溶解性实验设计分析溶液成分,完成石蕊变红演示实验探究变红原理小结性质与用途。

教师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内驱力形成的源泉。教学实践中,必须随时关注、分析教学内容的潜在走向,及时消除阻隔,形成教学内容的意义流动。无论是出现知识“越位”或能力“补位”现象,都会造成“亡羊补牢”的遗憾或者“削足适履”的痛苦。

3.4 分解:研究疑点的适度,使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流畅

分解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方法。“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素材,有些问题很难说清道明。处理教材时,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化解重难点,以便为当前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续教学打基础,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某些重难点的突破,可以采取“知识提前渗透,疑点适当后置”方法对待。例如,大家熟知的化学用语的教学,可以从绪言课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逐步渗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避免大量集中学习的枯燥乏味。再如,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自然提出问题:为何会产生泡沫?为何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思考,推测气体的可能成分,并设计验证方案。对于反应规律及其化学性质则需要暂时搁置。

在探索“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和发展的“基点”,让学生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讨。

参考文献:

[1]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0.

[2][4][6]王祖浩主编.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6~237.

[3]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105.

第9篇

“酸性体质”容易致病吗?

“酸性体质”并非生病原因而是结果。

有网文称,中国70%的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影响,体液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的人容易患严重疾病甚至癌症,这种说法对吗?

人体有多种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这些液体的酸碱度不同,通常用pH值来衡量。如血液的pH值应该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低于7.35会引起酸中毒,出现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高于7.45则会引起碱中毒,出现肌肉痉挛或心脏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高凌,以及第四五八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何小华都认为,“酸性体质”导致疾病的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实际上,不是“酸性体质”导致了疾病,而是患有某种疾病或服了某些药物会导致酸中毒这一结果。

武汉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教授陈瑞表示,导致身体酸度升高的疾病包括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如严重腹泻,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因为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机体代谢,或者引发代谢终产物排泄障碍,从而导致了身体酸度升高。

“‘酸性体质’理论经常靠‘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来吓唬人,但医学上并没有人体酸碱性和肿瘤诱因有关的说法。”四川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李云说,“酸性体质”理论将因果互换了,事实上,并非“酸性体质”诱发了肿瘤,而是肿瘤的生长导致了实体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

“酸碱体质”说法科学吗?

中医、西医都没有“酸碱体质”概念。

何小华救治过不少“酸中毒”病人。他认为“酸碱体质”理论是个伪命题,人体的酸碱度主要是针对于体液,不同的体液有不同的酸碱值,如血液偏碱性,而胃液则呈酸性。因此,将人类体质简单地划分为“酸性”、“碱性”并不科学。

“所谓‘酸碱体质’纯属无稽之谈。”高凌介绍说,人体有强大的缓冲系统,如果摄入酸性过多,机体会产生大量碱性成分以缓冲酸性的侵袭并将其中和,反之亦然。即使这些缓冲机制在过量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冲击下被消耗,肺部还可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以减少血液中的酸性成分,肾脏也会通过尿液来排出体内的酸性物质,从而维持身体酸碱度的稳定。

李云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都表示,医学理论中并不存在“酸碱体质”或与之类似的概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也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中医学不存在酸碱概念”,中医体质学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确定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具体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等,并无“酸碱体质”一说。

“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碱性才好。”四川华西医院营养科主任胡雯介绍说,“健康皮肤的pH值应该是呈弱酸性,因为处于弱酸性的皮肤不容易滋生细菌。”

网络上流行的“酸碱体质”检测方法是:用pH试纸测试尿液或口腔酸碱度,从而判断身体的酸碱度。李云指出,这种方法不科学,人体酸碱度需通过抽血检查多项生化指标来判断。

食物会影响身体酸碱度吗?

影响微乎其微,人体可自行调节平衡。

有网友称,谷类、肉类、蛋类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致“酸性体质”,引发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应远离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也有保健品营销宣传说,应有意识地服用“排酸”保健品和“碱性”营养剂等。

食物真的有酸碱之分吗?

“在食物的化学研究中,根据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食物可以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不同的,这些产物不仅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决定。”胡雯说。

食物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度吗?

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蔡红琳认为,食物都有一定的酸碱度,但仅仅通过食物很难直接较大幅度地影响人体体液的酸碱度。肉类、乳制品类、谷类等酸性食物被消化分解后,在人体内留下氯、硫、磷等酸性元素;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被消化分解后,在人体内会留下钠、钾、钙、镁、铁等碱性矿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很快就会被机体的缓冲系统改变,从而使机体体液维持在正常范围。

高凌指出,胃液是pH值为1~2的强酸,而胰液是pH值高达8.8的强碱,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进入肠道后又会被碱性物质中和成碱性。食物经过消化道后,其成分中的酸碱性基本消失,食物分解产生的酸碱性代谢物最多能影响尿液的酸碱度,而不会对其他部位的pH值造成影响。

何小华说,我们提倡多吃青菜、豆腐、水果等碱性食物,其实是需要其中的维生素和粗纤维等营养成分,而不是要获取“碱”成分。胡雯也强调,蔬菜和水果之所以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

“酸碱体质”理论还认为,“酸性体质”的人要补充“排酸”产品以达到“酸碱平衡”。四川华西医院公共营养师李建认为,“酸碱体质”理论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某些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药品而制造噱头,加上“酸碱平衡”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于是便俨然成为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

第10篇

常言的“吃什么补什么”是不可能的。先统一几个基本的认识:

概念

人体吃进去的任何物质,从口腔开始、 通过食管、胃、小肠、大肠、最后从排出,其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供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来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经送出体外。

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共6大类。

一般来说

人体消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2)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

重要

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属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人体吸收的主要物质与部位;

人类肠道吸收的物质归为6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水。

先看看人类小肠的结构

小肠全层从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肌肉、浆膜共4层。与食物接触的为粘膜层,粘膜有环行皱襞和小肠绒毛。

每一根绒毛由外周一层上皮细胞,中心是淋巴管组成,上皮细胞表面还有微绒毛。

有趣

这些结构使肠内的吸收面积扩大到200平方来,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连大,可以想象一餐吃的两碗饭分摊在这么大曲面积上四五个小时,营养物质的吸收一定很充分的。

而且绒毛壁的一层上皮细胞和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透过和吸收。

重要

肠腔里的任何物质,要进入人体,至少要通过5道关卡: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基底膜、间质、淋巴管外膜、淋巴管内皮细胞。

从上往下为肠腔、上皮细胞、基底膜、间质,最下为淋巴管管腔。

第一道关卡是上皮细胞,它们紧密排列着。任何物质只有先消化分解成一定大小的分子,才能通过细胞膜。

此膜本身厚7.5~10纳米,它表面有许多“通道”,大小有限,只能允许分子直径小于0.8纳米的颗粒自由出入。人吃进胃肠的任何物品,要想通过细胞膜进入血管被身体利用,只有分解成小分子才有可能。

比如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或肽,糖分解成单糖,脂肪分解成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

其中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通过细胞的主动吸收,甘油、脂肪酸、水等通过自由扩散方式吸收。

其中水的分子量为18,直径0.20纳米,葡萄糖分子量为180,直径0.72纳米,氨基酸的分子量亦不超过200,直径0.66纳米,尿素分子量60,直径0.32纳米。这些都是小分子物质,只有如此小分子的东西,才能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

而肠粘膜上皮细胞仅是第一道关卡,接着还要通过细胞下面的基底膜,淋巴管或血管的外膜、中膜、内膜共5道关卡,最后进入淋巴管或血管,被子淋巴液或血液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去发生营养作用。

一般而言

一个成人,每天小肠吸收的总量是有限的,比如,水3000毫升、糖600克、蛋白质100克、脂肪50克。超过此量、吸收不了、只能从排出了。

这样看来,“吃什么补什么”不就清楚了吗?只有能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物品才能吸收,不能分解为小分子的任何物品,只好“落花流水春去也”,“乖乖”溜出大肠去了。

例如

馒头的旅行

咬一口馒头,慢慢地咀嚼,你就可以体会到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加上唾液中的淀粉酶对馒头中淀粉的分解,使馒头中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于是就感到了甜味。

将咀嚼和分解后的馒头团下咽,通过食管(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靠管壁肌肉收缩使食物下降)到达胃。

胃里的淀粉酶再进一步分解馒头团中的淀粉,并搅拌为“食糜”,此时馒头团中曲淀粉竞全变成了小分子的葡萄糖。

胃强壮的肌肉比停地蠕动,将稀糊状的食糜,慢慢地推进入小肠。

在5到6米又细又长弯弯曲曲地盘折在一起小肠里,葡萄糖就充分被吸收进人体的血液里了。

第11篇

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三点概念要牢记: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特定的保健功效有哪些

保健食品的范围涵盖了27种功能,分别为:1. 增强免疫力;2.辅助降血脂;3.辅助降血糖;4.抗氧化;5.辅助改善记忆;6.缓解视疲劳;7.促进排铅;8.清咽;9.辅助降血压;10.改善睡眠;11.促进泌乳;12.缓解体力疲劳;13.提高缺氧耐受力;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15.减肥;16.改善生长发育;17.增加骨密度;18.改善营养性贫血;19.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20.祛痤疮;21.祛黄褐斑;22.改善皮肤水分;23.改善皮肤油分;24.调节肠道菌群;25.促进消化;26.通便;27.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要注意的是:“补脑”“提高智商”并非保健食品的功能范,我国也从未批准注册过“改善男性”的保健食品。

购买保健食品“六注意”

1.保健食品不是药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种类,不能代替药品,不能宣传疾病治疗、预防作用。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比成灵丹妙药的虚假夸大宣传。

2.别把保健食品当普通食品

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坚持正常饮食。

3.正规购买最保险

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索要正规的销售凭据,切忌通过非法的传销和会议销售等途径购买保健食品。

4.小蓝帽要看清楚

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忌盲目使用。相关产品信息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查询。

5.如有疑问上网查

选购保健食品要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可到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网站查询。

第12篇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于是很多学生产生了畏惧情绪,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不要气馁,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学会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要想提高预习的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学情,在预习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要使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第五单元《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导学巩固的方法。在预习导引中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什么?2,计算的基本步骤分哪几步?3,你认为在计算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最关键的?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有哪一些?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老师讲解来消化,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也很高。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学会观察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而不懂门道,只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教会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课题时,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描述实验现象并从现象中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好化学奠定了基础。

三、学会记忆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元素、离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离子、元素与原子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酸、碱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盐酸和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也得到培养。

四、学会解题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辩证性和创造性。同时联系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进行有益可行的拓展和迁移。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把学生领人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