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时间:2023-06-25 16:3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第1篇

摘要: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也是大学教师最根本、最神圣的使命;教师的科研水平、综合实力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

>>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辨析 谈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浅析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浅谈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 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认识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 民办本科高校教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探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论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初探 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关系 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关系 大学校长谈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探析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与教学科研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协同关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张茧,刘爱民.教学名师优先晋升教授 湖大率先出台激励措施[EB/OL].湖南:红网,2006-10-8. http:///c/2006/10/08/997398.htm.

[6]程蓉,王春,罗倩.SCI,是舞台还是羁绊[EB/OL].山东:山东大学(威海)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http:///show.jsp?aId=220&classID=050320091800675976.

[7]黎跃进.外国文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吴舜立(1962—),男,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第2篇

关键词:科研;教学;平衡关系;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许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甚至矛盾激化的态势,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是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来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的体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以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互动平衡发展的理论分析

教学和科研很早就被确定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他指出大学的功能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中心,应加强学术研究,逐渐发展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实用性和研究型人才。自此有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讨论似乎从未中断过。

国外学者对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正相关关系。认为高校教师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互相补充和促进,两个方面都能取得优异成绩。第二,负相关关系。从事教学会对科研带来负面影响,从事科研工作也会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不存在任何关联。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事业,从事它们之间的一种不会影响另一种[1]。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不同领域的两项活动。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面向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人类业已取得的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科研主要是指人们应用已经取得的知识及所具备的条件,去探求未知,发现、论证并创造新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从理论上说,大学教学与科研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一)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有专家认为,现在部分新兴学科知识的“半衰期”已经降至五年,即大学毕业五年后,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就有一半即将过时[2]。因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仅仅依赖改进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很难实现。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及时发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并主动跟踪它们,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较好地把握知识体系,从而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科研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教师不断地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确保高校稳步、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并且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力”。

2.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教学相比,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是一个探索学术发展前沿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有利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将这一宝贵财富传授给学生。教师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并带动学生参加研究项目,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可以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并且激励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不搞科学研究,不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不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组织研究性的课堂教学?[4]

3.科学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教育,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切实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新、如何谋求今后的发展。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从以前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教育转向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4.科学研究有助于保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科研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主要渠道。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认清哪些知识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从而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服务密切结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知识传授,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教学推动科研发展

现代大学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和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学和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系统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和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研究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谙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教师科研活动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加深对科研的理解,能使教师增强探索能力。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本身就具有教学相长的作用。基于课程的系统讲授,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多维思考又能反过来促进教师产生启发和灵感,从而在客观上促进科研的发展,教学可以使科研领域更加广阔,并且培养新的研究领域。#p#分页标题#e#

(三)科研和教学互动平衡发展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分割,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教学与科研两者都是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都是对知识的一种传播和交流,只不过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传播,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成功的教学与成功的科研所需要的能力是统一的,优秀的教师与成功的研究者存在一些共同的特质与能力,如高度的责任感、喜欢钻研、有耐心、坚持不懈的精神等等。大学教师的地位注定其必须身兼两职: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大学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

教学和科研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都有失偏颇。科研是教学的有力支撑,教学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上来才能相得益彰。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平衡关系的现状

(一)教学和科研失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首先是作为学术组织、教育机构而存在的,它的首要职能是教学。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在于以教学方式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活动,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的[3]。教学是大学职能中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的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然而在我国的大学中,教学在资源配置上常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倾心科研,而不愿在教学中投入过多精力,在教学和科研的两两相较中,常使教学处于为保证教学正常秩序而应付的状态,而当科研工作面临某一关键时刻时,甚至暂时放弃教学工作,发生突然调课、缺课,难保正常教学秩序。

(二)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相关系数小,科研和教学的互动作用不明显

为更深刻地了解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浙江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100位专任教师2009年度2个学期的教学评估得分和科研绩效进行了全面的相关分析。

被调查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按学期进行的,由于各教师在每个学期可能带几门课程,存在几个教学评估分,因此先对单个学期的评估成绩进行算术平均合并处理,再将2个学期的教学评估数据进行平均,获得该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数值。科研绩效数据以校科技处审核以后的科研得分为依据。

利用SPSS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两者的Pearson 相关系数。

各个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与科研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不显著,甚至出现负值,从整体上说明目前教师的科研绩效与其教学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的科研绩效与教学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仔细观察表1可以发现,各组专业课的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基础课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地,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强调专业理论性、前瞻性和实际应用性,没有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扎实研究作基础,教师就不可能对自己所教内容加以展开,也不可能深入浅出,不仅不能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更会影响教学效果。专业课的课程教学更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蕴涵着科研,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才能胜任。

三、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原因剖析

(一)评价体系的失衡是教学和科研失衡的根源

教学质量以及科研实力是当前评价高校及教师业绩的两大指标,然而两者却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通常情况下,教学工作“质”的衡量比起科研工作“量”的评判更难、更复杂,因而,科研实力被认为是评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教师职称评审中最有份量的标准。社会对高校进行评价时,科学研究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以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为例,他用“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的假设评价高校,所得结果看起来是高校分类,其实是高校科研能力的排名,完全没有考虑教学质量[5]。以科研为取向的排名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地位、教育资源配置、优秀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没有一所大学能逃避评价的导向。因此,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为适应高校竞争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对科研成果刻意追求,导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感以及外部对这种成就感的认同程度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成就感和外部认同程度,大多数教师的注意力自然会向科研倾斜。

(二)大扩招背景下,教师承受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决定教学与科研平衡的最终力量。高校的声誉和前途要求重科研,教师提高学术水平要求重科研,由于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政策的双重导向,每一位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花很大的精力投入科研,并且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大众化教育的主体,在大扩招的背景下,师资等教学资源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教师的授课负担愈益加重。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常常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几乎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教师疲于应付,未能体味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个人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常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尤其在教学与科研的难度日益增大的今天,要同时在教学与科研上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犹如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导致了两者的相互冲突和排斥。

四、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平衡协调发展的建议#p#分页标题#e#

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特点,两者存在辩证的统一关系。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是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个基本职能,应该协调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统一到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宗旨服务。

对于我国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对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定位,消除教学与科研冲突给学校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确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教学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教学工作应列为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应认真探讨并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促使科研协同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在科研与教学上的激励政策一视同仁,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的教师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施其长,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将不复存在,学校科研不仅不会降低水平,更宽松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强有力的引导、规范、保障、激励、评价等措施来保持总体上的注意力动态平衡,使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形成一种良性的协调平衡的发展态势,达到教学科研双优的目标。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建立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要求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就要减轻教学负担,为教师腾出用于科研的时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各高效扩招导致生师比上升,教师课时太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要同时搞科研和教学显得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减少教师授课时数,贯彻少讲精讲原则。大学教学应该讲框架、讲结构,讲前沿、讲争议,讲要点、讲联系,讲思路、讲方法。减少授课时数是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为教师腾出科研时间、提高学术水平的要求[6]。

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对同时肩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广大教师,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辨证关系,坚持对学生负责和学术进步的一致性,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与科研两者良性循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友,于建朝,胡宝民.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现状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0(2):155-160.

[2]李健.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 (9) : 14-15.

[3]赵俊学,李小明,崔雅茹.理顺关系 合理安排 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64-69.

[4]郝书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 42-44

第3篇

关键词:医科类高校;教学;科研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直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教学和科学的结合能够产生正面效应,促进彼此的发展。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辅助,教学和科研都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一直是高校的“主业”,而高校的科研功能主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作为医科类高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该以“教”为本,同时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服务作用,在教与研的有效结合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一、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医科类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前沿理论和技术,了解医疗卫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和思考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持续的科研活动来达到“厚积薄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积累,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传授给学术的知识始终前沿化,教师对知识的深厚积累也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再者,科研过程中,教师掌握追求真理的科研方法与教学方法不谋而合,科研方法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管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术展开研究性学习,帮助学术独立完成科研项目。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都带领自己的学术建立了科研团队,在教学中展开科研,在科研中促进教学,这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丰富的学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帮助学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医科类高校教师在指导学术展开科学研究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创新意识会更强,敢于追求真理的决心会更大,对医学类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养成,观察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都会得到培养。科研过程中,医科类高校大学生需要大量的检索医学资料、提炼医学信息、分析医学案例、运用医学技能,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激发,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三)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科类高校拥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设备多数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通过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能够形成对医学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教师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于医学设备的使用更加熟练,对设备性能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科研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医科类高校不断加大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进而也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

二、医科类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建议

(一)为教师提供科研激励保障

医科类高校必须在经费和个人晋升空间上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激励保障。医科类高校应该将办学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在科学研究上,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同时,医科类高校必须不断完善教师以科研促教学的相关规定。例如在评职称时,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手段作为评审的重要条件,要求科研成果突出并且能够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发挥科研促进教学作用的教师才能够参加副高级职称评审。在聘任新教师时,可以优先招聘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对于那些能够指导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与更大的奖励。对于参加科研项目的教师,必须带领至少两名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否则就不能结题。

(二)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优秀科研教学团队

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成正比例发展,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团队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要凸出学科特色,比如由几个学科带头人带领本学科若干名教师形成优秀的科研团队,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不断生成科研成果,并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例如在预防医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医学专业领域都可以将科研课题形成精品课程,以此来促进学校教学发展。与此同时,医科类高校还应该鼓励临床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探索医教研相融合的办法,及时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

(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改革

对于那些综合性、交叉性的科研项目,医科类高校需要减少因学科限制而导致知识割裂或重复,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衔接。医科类高校应着眼于培养复合型的综合能力强的医学人才,以便于将来能够胜任繁杂的医学岗位。此外,医科类高校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课程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科研能力的渗透,指导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医科类高校应该开设《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 《SAS 统计分析》 、《实验动物学》、《医学文献检索》和《机能实验学》等课程,建立医学教学研究室,例如将DNA 提取、PCR 等生物学常用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构建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体系

首先,医科类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选修课、专家讲座等教学活动,让学术了解科研发展的新动态,掌握最前沿的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医科类高校要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本校举办讲座,开拓学术视野,加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医科类高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于在校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与奖学金或者专项资金资助,同时,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纳入学分管理,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的大学生都可以获得学分。最后,学校的科研实验室应该向学生开放。对于学校的科研室应该制定开放的时间运行表,做好学生参与科研室开放的记录。此外,医科类高校应积极打造精品社团活动。有条件的医科类高校应该鼓励学术成立科研协会,举办科技活动竞赛,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以此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发展。

总而言之,医科类高校必须同时抓好教学和科研这两项工作,认识到教学和科研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鼓励和支持科研中促进教学发展,在推进教学改革中提升科研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冲突;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24-02

一、引言

据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人数约84.3万人,占总人数比重约62.8%[1]。可见,高校青年教师俨然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协调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关系,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高校生存与发展。每名高校教师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好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教学和研究都要撑得起来。然而,刚刚从博士毕业走入高校的青年学子如何做好角色转换,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上的矛盾与冲突,是青年教师必须直面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稳定,关系高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更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振兴。因此,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学与科研冲突问题,对我国大学的良性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表现

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首先提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应该同步开展,从而赋予了大学教师教学之外需从事科学研究的新使命[2]。虽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教学与科研具有正相关关系,也即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互相补充,齐头并进。但同时,大家也意识到,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冲突问题。这种教学-科研负相关或冲突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青年教师,特别是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的非师范类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就直接站到教学工作第一线,不论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逐步提升。职称低、教学任务重,精力和繁杂的教学任务带来教学追求上的冲突;科研方面,一部分具有国家、省级项目的青年教师,每天忙于写论文、做项目,对教学只是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目标;另一部分由于暂时未找到科研切入点,或者没有团队等原因造成科研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缺陷,频繁的量化考核带来科研追求方面严重的心理冲突;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逼迫下,会放弃两个目标而追求相对来说收益最大化的中庸状态。高校教师面对评职、工资、升职压力时,无法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高校倾向科研量化的考核制度设计,使得青年教师不得不在面对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下,做出搞好科研,教学对付的抉择,从而迷失了大学人才培养这一关键方向。这一现象在省内外高校都普遍存在,特别以兼具教学和研究重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最为突出。

三、教学和科研冲突原因分析

高校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因此,教学质量好坏应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竞争又带来对科研的倚重,特别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表现最为突出,因为教学研究型高校常常需要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有时候甚至为了生存,更加强调科研的作用,因此最容易形成教学与科研冲突问题。造成教学和科研冲突的原因,可从国家政策层面、学校发展需要层面及个人层面进行分析[3-4]。

1.从国家政策层面分析,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导向成为影响教学与科研冲突的主要原因。国家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建设科技强国,因此,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构想不断与时俱进。在推进过程中,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等等说法应运而生,对应经费投入也出现严重的非均衡化。很多高校为了生存,必须将重点放在科研上,拿项目、获得更多经费就成了大家追逐的目标,科研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教学却大大地忽视了,这也是近年来大家普遍感觉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2.从高校发展需要及政策设计层面分析,高校定位不准确、制定政策不合理等都极大地影响着教学和科研这两项大学重要职能的平衡发展。国家拨款与学校层次相关,受这一因素影响,高校政策不得不偏重科研,特别是具有博硕士点的普通高校,本来教学型是最好定位,却不得不追求成教学科研型高校,甚至科研教学型高校,拔高定位层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不再追求学校特色或学科特色,而是追求大而全。另外,高校为了在大众化教育浪潮中脱颖而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不得不通过国家级项目成功获批数量、国家级奖励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实力,这就造成高校有限经费严重偏向科研,偏向某一学科,偏向某部分优秀的研究者,从而忽视大多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忽视调动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教师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的局面。

3.从高校教师个人层面分析,在复杂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下,精神上的追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要生活,也需得到学校、社会认可,因此,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上,教师也不会脱离社会。从教学和科研工作本身分析,科研容易量化,数量和质量、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数量、获得国家、省级奖励级别、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等都能明确量化考核,作为职称评聘和工资级别的依据。而教学工作则不易量化,教学成果的好坏具有明显的复杂性,高校教师常常将教学看成了良心活儿。即使教学项目申报、教学报奖、教学名师、精品课等等,最终也必须要有一堆成果作为依据,又和科研一样了。由此造成了教师大量精力投入科研而不愿在教学上投入精力。

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协同提升的对策

作为国家人才的摇篮,高校的最终回归理念还应为“人才培养”,这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而要想理顺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关系,达到协同提升,就需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方面M行解决,找到利益的切合点,从而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化[5]。

1.从国家体制改革角度看,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政策的中心任务。要想理顺教学和科研关系,使得高校、教师都讲人才培养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上,必须使大学去行政化,彻底去除高校官本位思想,减少政府对高校的干预和控制,真正实现教授治校,让学校的管理者有充分的自决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难校评价及激励机制建立看,不同高校要充分评估自身实力,研究型大学本着国内、国际一流而努力,教学研究型大学就要充分挖掘自身在地区或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比如地矿特色、财经特色、统计特色、海洋特色等等,办成地区特色大学,从而达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的,不求大而全,而是小而精。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上,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利益,通过制度设计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协同提升的制度。对现存教学和科研管理体制中不合理之处要用于改革,将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视,建立同等考评体系,鼓励青年教师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客观的评价机制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最大程度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青年教师无论从事教学还是从事科研都有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3.从青年教师个人角度看,青年教师刚刚博士毕业,年龄在30岁左右,面临安家、结婚、生子,同时面对教学和科研压力,没有生活阅历,多重压力下往往只能疲惫应付,若是在所读博士学校工作,还能有团队共同奋斗,但若新进一所学校,没有团队,需要有个适应过程。这就要求高校给予青年教师关爱和理解同时,青年教师自身也要充分认识自我,迅速适应高校教师岗位,做好自身定位,教学上多向老教授请教,积极参与教师知识领域拓展、实践能力拓展,科研上尽早建立或加入新的团队,通过教学与科研竞赛、培训、讲座与学术交流、传帮带等形式,解决好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实现教学和科研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

[2]董秋月,郭芬云.19世纪德国大学创新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46,55.

[3]李喜林,刘海卿,曹启坤,等.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38-141.

[4]赵跃华.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趋冲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8):170-172.

[5]孙琦,张彬.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80-81.

第5篇

论文摘要:教学与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翼,做到教学和科研双赢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分析了目前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和科研与教学的相互关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活跃力量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决定高校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力军,也是科研的新生力量。面对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双重挑战,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尽快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是高校青年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1.1大多数科研水平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任务也不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创造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高,也没有重点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因此,青年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方向上扩展自己、设计自己,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也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学校很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所以高校青年教师不要错过机遇。

1.2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硬。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最重的砝码是科研成果,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在高校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出现了“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现象。为了迎合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们不得不急切地发表沦文,这些论文多为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学术垃圾”。一些人批评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术浮躁,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逼出来的。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受到了影响,而科研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1.3生活压力干扰科研

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大多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急需从经济上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对于生活磨练还不多的青年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更由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在冶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

2 青年教师提高科研途径

2.1尽快提高科研素质

在新的科研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和探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要充分应用自己全方位的知识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独自承担一个新的课题,尽快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做出真学问。

2.2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学科研双赢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年青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因素,协调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上同时获得双赢提出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和对策。譬如,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等。

2.3在科学研究中更新知识、创新方法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教师走上讲台讲课,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照本宣科,讲完走人,那就是误人子弟。作为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讲课才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够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2。4科研要与教学整合

教学和科研是一种链条式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把科研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的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解决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教学中来的前提是需要课程教师坚持科研,有主持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撑;同时有效的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结合,既支持了毕业论文,又推动了科研和教学。以教学为科研的重要归宿,既是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经济有效的科研方法,因而是高校青年教师可持续的教学与科研方法。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163-02

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说明,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只有教师的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教育的水平,保证学生发展的高度[1]。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3大重要职能,也是教师的工作内容,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高等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社会服务是高校对社会的回报,也是衡量高校社会影响力很重要的方面。教学与科研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教学、科研又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然而,不恰当的考评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使得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重科研轻教学、重社会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同时加强科学研究,达到最终服务社会的宗旨,全面提高教师内在能力,是目前高校教师甚至是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

1.1 教学为中心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大功能中,教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要看科研成果,更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对教学研究型的高校。教学是教师的工作核心,是第一位的,也是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但有些教师刻意忽视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随着高校招聘教师门槛的提高,年轻老师高学历,尤其在科研方面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老教师自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安于现状,不愿意再涉及科学研究,认为科研是年轻教师的工作,自己只要把教学搞好就行了。而近年来,我国某些高校设置了“教学型教授”,这让专心搞教学的老师看到了希望[2]。同时也导致了知识层面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走向了忽视科研能力的极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

1.2 科研为中心 科学研究是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途径,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目前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合理、不全面,导致了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出现,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认为,只要拿到了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对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有更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职称评定没有问题了。而教学奖项的评选,往往也以科研水平为主要依据,依然是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的标准,大家公认的教学效果较好的老师反而评选不上,挫伤了倾心于教学工作老师的积极性,进一步导致老师无心搞教学,把精力都集中写文章和搞科研项目上。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更容易获得物质上的回报,也更容易出名和积累个人资本;而从事教学工作,则更需要默默奉献的精神。因此弘扬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对引导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3 社会服务为中心 为社会服务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农业类院校,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是责无旁贷的。但社会服务一般和经济利益挂钩,部分教师为了个人利益,个人认识有所偏斜,荒废了教学和科研,只专注于农民技术服务,开展农民培训等。

2 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辩证关系

2.1 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 高校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本科教学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活动,其教学内容应该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研究[3]。教师的科研活动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但目前教师的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存在不足的现象,尤其是本科教学。现在高校教师科研的课题更多的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相关研究,本科生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的较少,很难真正的领略高深科学的魅力。

2.2 教学和社会服务相结合 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感知力,并为进入社会做相关准备,也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顺利的融入社会,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化。但目前高校的教学和社会服务结合的不太紧密,只有教学实习的时候学生才能接触到实践,但是学生人数较多,往往都是走马观花式的,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2.3 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 目前高校的科研水平较高,但较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水平,而且目前高校职称评定与市场脱节,教师多努力写文章申请项目,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不足,另外有关政策也束缚了科技成果的转化[4]。但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广大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3 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相结合对策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顺利发展,需要学校的相关机制保架护航。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职称评定,摒弃科研一刀切的考核机制,充分肯定教学、社会服务在教师考核中的地位,努力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教师的潜能,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采用不同的针对方法。

3.1 对于刚入职的年青教师 高校要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可以采用老教师带年青教师,一对一帮扶的方法,让年青教师快速融入教学团队中来。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教学培训机会。

3.2 对于老教师 老教师教学和社会服务是个人的强项,在现代的科研研究方面有所劣势,但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科研工作应该攻克的研究课题,所以社会服务能将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东西反馈到学校教学和科研中。这样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可以通力合作,共同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就农业类院校来说,老教师社会实践知识比较丰富,要多带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对新型研究有较高的水平,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积累。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取长补短,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断的提高。

3.3 对于学生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是高校的第一服务对象,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5]。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将课堂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结合到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由教师带队,学生自发组织,利用暑假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向农户学习实践知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把学生分为创业班和创新班,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强与企业合作,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和社会服务的机会;改变课程的设置,加强实验课的比重,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加强实习的统筹安排,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实习有地方可去。

4 结语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高校的三大职能。

参考文献

[1]朱继洲,胡奈赛,王汝文,等.为青年教师发展指路引航[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115-118.

[2]刘尧.让教授的归教授-由大学设置“教学型教授”说开去[J].高校教育管理,2010,4(2):23-29.

[3]王小绪.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26(5):5-10.

第7篇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ng the common problems betwee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positive action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general strength in university,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concrete method in promoting optimum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gether.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科研;良性发展

Key words: university;edu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optimu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41-02

0引言

高校人才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高校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完成,但是,高校教师除了要承担繁重的授课、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和素质,而科研工作对高校教师聘岗、年终考核、职称评审等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处理好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权衡好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二者良性、共同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1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例如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或民办大学。由于缺乏实际的科研应用实例,教师授课时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1],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实际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引申。学生也只能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导致的结果是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迅速遗忘。因为学生没有介入到对知识的探索、理解和发现的过程当中,根本无法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样,我国也存在大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大多数教学研究型高校过于强调科研,而使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致使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2]。这些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竞争实力和排名名次,过分注重科研的功效。学校给每位教师都分配了较重的科研工作量,教师们每天忙于跑项目、做科研,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授课。而且由于不可避免的科研出差,教师无法保证正常的授课计划,不得已经常请假或调课。由于过分重视科研,最后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下降,培养的学生质量下滑。

任何一个高校只一味的重视教学或科研,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寻求教学与科研并重、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总体实力,提高学生的质量和就业水平。

2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

2.1 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不可偏颇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不分轻重,二者相得益彰[3]。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指导和推进科研的发展,是科研后备力量储备的必要途径。科研是教学的目的,对教学具有反馈作用。科研有助于完善教学系统,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得了解科学,提高学习激情,明确发展方向,有助于扩大教师的职能,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合理的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实现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对于提高教师总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都是非常关键的。

2.2 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相互渗透将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才有可能使是最基础、最抽象的课程也充满活力,而决不会是东拼西凑、照本宣科,从而让教学内容“久经不衰”[4]。因此,倡导教师将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好循环和互动。

实现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推行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得促进科研的深入发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研究的盲点,及时捕捉迸发的灵感,将其转化为科研研究的目标。

必须把自己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路介绍给学生,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知识、 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他们研究性思维的方式。这一教学过程必须是启发式、分析式、交互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2.3 积极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它以科技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爱好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科研研究水平等都要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第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励学生勇于开拓和敢于创新;第三,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学相长;第四,促进校园文化、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第五,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提高,为高校教师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3]。

2.4 优化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内容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们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也综合考查了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给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注入科研元素,结合实际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将具体科研渗透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大促进和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研究水平。

2.5 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教学科研机制科研,特别是横向课题,教师经常需要紧急出差或赶进度,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时需要调课或请假。每个高校在教学方面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师由于科研等原因在不能按期正常上课之前至少2~3个工作日内,必须亲自书写书面调课单进行调课申请。高校担心教学秩序混乱,往往在这方面经常限制教师请假或调课,导致很多课题不能按期完成,造成工期延后,甚至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从而影响教师以及学校在企业的形象。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教学科研机制,对于确实因为科研需要出差而不能按时授课的情况应该予以批准,安排教师灵活的补课时间,例如利用晚自习或学生的空余时间补课,或者由同一学科团队别的老师代授本次课程。如果教师经常或长期由于科研,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授课,学校应该根据科研的具体现状,提前安排教学计划,集中本门课程的授课安排,提早结课。

3结论

无论哪个高校,教学和科研都是一对有机的统一体,纯粹只发展教学或只发展科研的大学都不是一所优秀的教育机构[4]。教师应在实践中真正履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唯有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将教学的过程视为科研的深化,将科研的过程视为教学的准备,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而高校在探究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了解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联系,从实际出发,制定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发展机制,在保证教学和科研平衡发展的前提下,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军,党新安.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9:21.

[2]高建丽.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7):72.

第8篇

一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具体来讲,首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主要依靠的还是各种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过程把各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是传授知识最主要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开展的效果最终就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基础;第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这是很多高校都所提倡的,但相比科研来讲,教学质量的意义更大,没有扎实的教学质量作为保障,科研就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学既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的环节,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中心环节。因此,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高校自身发展与每个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高度,而是要上升为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资源的高度。或者说,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作为保障,高等教育便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国家的发展也就没有了动力可言,科技没有了创新、经济发展没有了基础,一切都无法继续进行。

二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措施

1完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质量的合理监控与评价,这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也是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系统。但纵观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教学的重视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换言之,教师讲得好,或者讲得不好,并不会影响其工作成绩的评定。因为大部分高校的职称评定,工作考核,都是依据数量的多少、参与课题研究数量的多少。津贴的发放则依据职称的高低,工龄的长短。至于说讲课讲得好不好,这个很少有人会去仔细过问,而且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无法量化,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提高没有了动力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让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能真正融入到读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中去,激励教师不断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积极提高教学质 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管理目标,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估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从而建立健全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

2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我们经常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如果只进行教学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就会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思想观念。对于高校来讲,要想提高教学水平,持续的发展高校建设水平,一样也离不开科研。因此科研与教学成为高校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科研与教学在高校中看似紧密联系,但又看似存在冲突,因此对大部分高校教师与高校本身来讲,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的话题[3]。实际上,高校的中心工作应该是教学,科研应该是能够辅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单纯的教学工作很容易让教师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而且,没有科研的指导,教学工作,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就很难把学科最前沿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因此,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发展方向,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平台,让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科研,以此来提升个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4]。

3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知识丰富、政治素养坚定的师资队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新兴高校和独立学院以及部分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其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有很大问题。比较集中的表现在:(1)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调;(2)教师整体素质不高;(3)教师归属感不强;(4)教师实践能力较差。而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言,以上每一种不足都是一种“木桶效应”,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首先要合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兼顾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发展,让一些具有传统办学优势的专业与新兴专业进行“联谊”,推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观摩,推进高校是教师队伍的快速发展;要定期派教师进入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交流,让教师能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另外,对于教师的培养,要给予更加宽松的培养环境,比如各学校需要更多的给予教学人员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支持,通过财务、教务、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定期资助一批教学研究项目,并以项目为依托,带动广大教师钻研教学工作的热情。在当前条件下,可考虑设立“人才特区”,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在教师的聘用、管理、考核、分配等方面大胆创新,逐步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效激励、能够促进学科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和促进教师多干事、干成事[5]。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6]。目前,高校扩招带来的众多问题之一就是实践教学的缺乏,很多高校盲目扩招后,学生来了,但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场地、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仪器及实践指导教师均不足。结果导致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只能在教室中接受包括理论到实践的全部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各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开展工作:(1)加强理论教学改革,培养专业实践能力;(2)加强教师知识更新制度建设,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师资准备;(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教学环境;(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改善实习教学环境;(6)加强课程设计管理,把好课程结业关;(7)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把好毕业设计关;(8)鼓励学生在大二或大三期间去生产一线工作一段时间;(9)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科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当然,实践教学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不能为了开展实践教学而开展,需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学生整体的培养体系中,完整的对待,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更好的辅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各高校务必要切实重视起来。但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各高校要从意识上给予教学工作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还要有制度作为严格的保障,通过刚性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这需要学校各部门,还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给予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工作以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的改革获得更加充足的动力支持,才能使高校教学工作健康、稳定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岳意定,隆娟洁.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2]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策略[EB].

[3]时敬华.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2).

[4]孔养涛.如何有效协调发展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1).

[5]任友洲,朱庆海,张文超.教师发展理念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2).

第9篇

关键词:新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冲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03-02

新晋本科在晋升之前,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平衡和融合。长此以往,科研与教学便产生了系列矛盾,最终导致科研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失衡。造成很多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的精力投入上形成了某种对立的关系。大部分教师做科研的功利性较强,往往是受职称评定、完成工作量等利益的驱使。变成了科研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无关,科研活动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促进作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相互矛盾,缺乏互相渗透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冲突的表现

(一)时间的分配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冲突首先表现在时间上的冲突。随着高校晋升,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显得供应不足,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日益扩大。因此,教学时间被拉长,每个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被加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据了教师的科研时间。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科研课题申报、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又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这样的时间冲突矛盾,极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科研没做好,教学也没提高的尴尬境地。

(二)经费的投入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冲突还表现在学校的经费投入上。由于,新晋本科院校是在原来高专的基础上晋升,以教学为主导致使学校的经费投入更多的倾向于教学方面。从教学设备、教师的课时津贴补助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因而,科研设备、科研奖励等方面都存在不能与之配套的现象,这大大限制了学校的科研发展。

(三)内容的脱离

新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冲突还表现为教学与科研内容的脱离。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和业务考核等原因,致使很多教师选择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很多教师是为了学术而不懈追求,同时也存在教师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这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内容与他所教授课程内容相距甚远,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毫无帮助,甚至还存在完全脱离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果指标不成正比的现象。

二、科研与教学冲突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

新晋本科院校的前身决定了教学为主导的现象,在晋升成本科院校之后,存在片面理解了“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的定位,忽视了高校的教学是体现了科研的教学这一特征,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在如何理解“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规律。这样的认识误区,在新晋的本科院校中,由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条件等因素决定,显得尤为突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是高校都需要坚持的正确方向,但不能把以教学为中心理解为单纯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若撇开科研只谈以教学为中心,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认为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削弱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二)错误认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

在一些新晋本科院校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的科研总体水平相对比较低,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因而,学校整体科研气氛不弄,科研工作在教师中往往变成了少数有科研能力教师、或需要晋升职称教师的个人行为。长此以往,在很多教师中已然形成了科研只是少数可以或者需要科研的教师的个人行为的思维惯性和认识误区。很多教师都认为,如果不是晋升职称需要,普通高校的教师没必要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当中,且长期也形成了一定的惰性,根本不想去费心费力做科研。另外,即使部分热心科研的教师,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并不能基于科研与教学互动来把握和规划自己的科研发展。如此,个人的科研往往有浓重的功力色彩且与教学脱节。

三、平衡、融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合理的定位

在高校,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但绝不能互相代替。教学是科研基础和依托,是科研不断走向深入的推动力。科研是革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学校需要及时调整学校宏观政策导向,合理定位,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做到科研和教学同等重视。“仅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的大学,仅有科研成果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好的大学和好的教师,都是将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落实到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的教师”。

(二)优化教学管理和教研管理体制

新晋本科院校在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教学与科研需要统一管理。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管理统一起来,才能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的环境,不至于引导学校偏向某一方。同时,还需要建立教学和科研相互联系的管理体制,建构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

(三)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新晋本科院校中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冲突很大程度与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有很大关系。高校在考核教师时,教学质量是一个方面,往往更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如,发表文章、承担课题等,均与科研有关系。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会引导或促使教师从教学重点转向科研。因而,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冲突,需要对教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做到既重视科研指标,也注重教学指标。学校应完善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协调的科研与教学激励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将对教学质量和科研活动的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四)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相结合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具有双重身份。因此,教师研究的内容也分为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两种。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相距甚远,势必会导致两者都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者的关系平衡。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将科研内容和教学内容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科研不仅不会阻碍教学的发展,还会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过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科研有所完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第10篇

关键词:科研;教学;英语教师;考核;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31-02

一、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

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体现着大学的本质属性,也因此决定了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人才培养是根本,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条主线。

“追求卓越”应该是大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以高水平的教学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大学和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指向。大学教师要真正沉下心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上。大学教师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和服务是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是大学的根本秩序,也是教师职业的固有逻辑。

当然,大学教师的职责也不是单一的教书育人。大学作为一个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场所,肩负着创造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使命,大学教师就必须做知识创新的科研工作,才能传授比较复杂而又高深的知识;通过科研,教师可以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治学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是教师带领学生探求真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非单一的、孤立的目的和追求。

科研与教学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教学质量是保证一所大学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研则是大学保持活力的源泉。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两者互为依存。同时科研也是培养人才,提高大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了解前沿的学科知识,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保持课堂的内容丰富且具有趣味性。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进大学首先要过教学关,因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要务,当青年教师教学关过了以后,下一步能够支撑他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就是开展科学研究。

二、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英语作为中国的第二掌握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外交,还是国际金融领域,英语都显示了它强大的实用性。中国也是学习英语的“超级大国”,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公共课,还有一些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英语课。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十分关心并大力支持英语教学。在传统的教育行为中,学生受传媒(网络,电视)影响甚少,教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直接来源。但在当今的教育行为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获取信息,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处理知识,这将从根本上结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唯一阵地,以书本为源泉的传统教育形式,代之以学生为核心,以实践为参照,以社会为范畴的现代教育形式。教师不仅要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战略眼光、超前意识。尽可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新、广、杂、博、深等方面发展。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校内外的大事、要事,凭现代技术手段来占据教育的制高点。身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要具有较强的教育和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行引导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除以上对能力方面的要求,有的高校还把英语教师任课班级的四六级过级率与教师的年终成绩挂钩,这种做法使得教师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要时刻不忘四六级考试这个指挥棒。此种情况下,若再需要完成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科研任务量,英语教师的压力可以想见。

三、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状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几乎是每一位大学教师都无法绕开的问题。有教师曾抱怨:“我们一方面要做个好老师,每年的教课时数必须达到多少小时,另一方面学校对我们的科研期望值又与科研院所相当。这样下来,一些老师身心疲惫,还有一些老师则会在教学方面应付了事。”

该教师所提到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科研与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因为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长期显现,而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学校在评价教师时,更注重其数量、科研成果。

但问题是,受时间与精力的限制,论文数量是否能代表教师的科研水平,所谓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对教学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张鸣教授在《高校的困局与危境》中的这段描述也许能给出答案:高校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也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否则就会下岗。当然,如果产量高,也有奖励,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奖金甚为可观……这样一来,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围着考核指标转,以增产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争课题,跑项目,出文章,一本又一本的学术著作问世,形成了科研论著出版高峰和读者阅读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观。在这种科研成果的增产竞赛中,学风极其浮躁。从老师到学生,大家只想着早出、快出、多出成果,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因之大量问世,简单重复,低水平重复,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识性错误。”一言以蔽之:“现在的状况是,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量,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尊重学术规律,‘计划学术’、‘量化学术’盛行,通过给教师下达高指标让教师成为为‘指标’而拼命的‘学术民工’,造成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

在杨玉圣的《高校科研“去GDP化”刍议》中,他也提到,“根据高校行政最高主管部门即教育部的权威说法,‘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这是根据SCI数据库而得出的关于高校科技论文的排序结论。按照目前高校教师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而估算的话,就像我们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数量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均超过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大国一样,中国高校的文科论著产出数量也很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但是这个“第一”的含金量有多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可借鉴的做法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大学的布局与定位是非常明确的:研究型大学(如哈佛、伯克利、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的主要使命是从事前沿学术研究,其教师和研究人员除教书育人外,主要致力于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就数量而言,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也不过一百来所。其余的绝大多数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不需要在科研上投入多少精力,因为把学术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就是其主要的工作。这样一来,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往往兢兢业业于科研,教学型大学的教师一心一意于教学,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国内也已有人提出,大学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高级技师型三种,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完全一致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授必须有专业著作。后两者类型的大学则应注重教学。尤其社区学院或专科学校的教师,则应该主要考核其教学效果。不同类型的学校分流发展,对于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一刀切,全部要求论文及著述,是不合适的。

不仅不同类型的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有所差别,同一大学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也应该进行分类,制定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可以在各科教师中挑选有志于专门从事科研的老师,他们的任务就是以科学研究作为第一要务,原则上没有本科教学的任务,只有研究生培养的任务,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生,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体化。而对于教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老师,在科研方面的考核要求则应当适当放宽,使其能够专心于教学。为了实现科研教学相长,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从事科研的教师与侧重教学的教师交流研讨,让后者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最新的教学方法,然后将之付诸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后,再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经过这一过程积累沉淀形成的成果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五、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单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科研只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所履行的第二大使命,能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当然更好,但不能成为硬性指标。中国许多高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有更注重科研的倾向。从大学的使命、高校在社会组织中的定位来讲,这种做法是在远离大学自身的本质。大校要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在社会组织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尤其对于授课任务普遍高于其他学科、知识又需要不断更新的英语教师,科研考核指标更应该酌情而定。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等教育部分也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重点,要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若能将此思想真正贯彻实施,不仅大学英语,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郭雅慧.大学教师的职责[J].中国石油大学大学报,2011,(19).

第11篇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教师科研定位 学术素养

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自1999年起,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二百余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1/3。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研究职能已成为当代高校及教师提升竞争力和实现社会化价值的关键,科学研究素质成为高校教师的核心要素。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首先要准确进行科研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起步晚、基础弱,存在着许多发展的困惑。如何科学定位该类院校教师科研发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定位的困惑

定位一词首先是由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在商业实战中提出的,其本意是“确定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位置”。后来人们将此概念引申,运用于公司定位、国家定位、学校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定位,是指科研在该类院校教师专业职责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以何为发展方向、形成什么特色。

关于科研在教师职责与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是困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领导、管理人员及教师的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科研是研究型大学及其教师的任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人才为重,教师教学课时多、任务重,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因此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学术训练就能够胜任高校的教学工作,成为出色的教师;人才培养周期长,教学质量不易量化,科研成果较易考量,对于提升学校层次与教师知名度教学都不如科研来得快。因此不论是从学校发展角度,还是教师考核、评聘职称角度,都应加重科研分量。因此在实践中,科研成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如果教师没有、出版著作,教师则很难获得荣誉、评聘职称。布鲁克菲尔德将此现象称为“不出版就死亡综合征”。

在科研方向问题上,由于感觉“应用”比“科学”、“研究”低一个层次,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想提高知名度,就要努力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不论是教师职称评聘还是学校宣传,都侧重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立项与获奖,核心期刊文章数量,过于强调理论的创新,忽视了教学的研究和与地方的产学研结合,因而导致一些科研的成果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应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定位的依据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定位

教师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空间担当教书育人职责的专业人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定位与其所在学校的定位有密切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此表明科学研究是所有高校的基本任务,但学校类型不同,发展定位便不相同,由此决定了教师的职责定位、科研在教师专业职责中的定位亦不相同。

大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定位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高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潘懋元教授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学术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主要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为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是学术型大学以外的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目前主要是高职高专学校。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人们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定位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从办学类型与层次上说,该类院校属于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务是以教学为主,同时也应该承担一定的应用型科研任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说,该类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它虽然面向行业,但培养的是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服务面向上说,该类院校主要为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发展服务。由此,确定了该类院校科研定位:以培养人才、服务地方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和强势的基础学科,为人才培养和地方建设服务。

(二)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内涵

高校教师是一种学术职业,学术性是高校教师的专业特质。传统的观念将学术理解为高深的学问,强调高校教师应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跨学科知识,研究侧重于专业与学科知识本身,由此便造成了教师工作中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产生了教师专业职责的矛盾。

1990年,美国前教育部长、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博耶首次赋予学术更宽泛的意义,认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来发展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递知识的学术。”他将学术划分为四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发现的学术,类似今天我们狭义理解的科学研究;综合的学术,即学科间联系的研究;应用的学术,即科研成果、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学术,即通过知识传授,传承文明。

博耶的观点拓展了学术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确定教师专业职责、科研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也是高校教师的专业职责。教师的学术素养应该渗透其中。对于培养人才而言,教师应具备教学学术素养;对于专业、学科发展而言,教师应具备发现的学术素养;对于服务社会而言,教师应具备应用的学术素养,当然,综合的学术素养对于以上任务与职责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教师的学术素养内涵不仅仅是专业化高深学问的体现,更包括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定位

(一)科研在教师专业职责中的地位

纽曼说过: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科学和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所大学要有学生。教学、科研、服务地方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但教学、科研、服务地方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面,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作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本科院校,教学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中心任务与核心职责,服务社会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内容,科研则是教学和服务地方的根基与支撑。

本科教学不同于专科教学。首先,从教学内容来说,本科教学更具有学术性。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而,本科教学中更要理清学科知识的概念与原理,体现学科理论的内在结构,反映学科研究的动向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发现与整合研究,形成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以增加教学的学术含量,提升教学的学术品位。其次,从教学活动来说,本科教学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思想品德高尚,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持续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加强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原理与方法、模式,将教师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育性知识,将教师的教育素养落到实处,以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发展。

地方化或区域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核心特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该类院校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利用学校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优势,瞄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决策制定等许多方面给地方提供理论、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由此决定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要贴近社会和市场,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热情,尤其是具有理解市场及相关行业的经验和热情,由专业向职业转化的经验以及职业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应用学术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应用科学知识的发现及技术开发和转化,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取得创新性成果,通过成果转化、宣传和贯彻,以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的方向

1.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理论与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包含综合性能力(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育性知识及有关学习的知识(教育性知识)。教学学术不是简单等同于设计精巧、效果良好的教学活动,还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是教师根据“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学者曾指出:教学是超越课堂讲授和讨论的学术活动,没有教学,大学的使命和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可能实现。英国学者瑞查德指出:“教师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可以说,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学术,教学学术也是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教师的一种“责任”。

如前所述,教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首要任务与核心职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教学进行研究,从学术的层面对教学活动做出分析、研究,通过积极反思,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者和研究者的作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追问和总结,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考察、自我监控和调适,逐步摸索出教学的规律,以增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教学学术研究,可以转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学术观念”,有效提升教学工作在教师工作中的地位,推动教师积极关注教学和研究教学,有效平衡教师工作中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学术研究,应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的重要方向。

2.应用研究。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里斯·范海斯提出:“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作为立足本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科研上不可能也不应该与老牌高校在高端科研课题或项目上竞争,而应该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研究。因此,该类院校教师科研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应坚持“服务地方”,加强科研成果、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教师应立足地方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尤其是本地特色资源,从本地区资源出发,将科研的另一主要方向定位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地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寻找相互发展的“耦合点”,选择地方经济结构、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当地社会发展推动前瞻性、先进性的服务,通过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使科研成果及时为社会所用,提升当地社会发展的档次,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科研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及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内涵决定了该类院校教师的科研地位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提供支撑。为此,教师在科研方向上应立足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以教学学术与应用研究为主,做到扎实“立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当然,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发现学术、综合学术也应是教师探索的内容。尤其对于少数高水平的教师来说,将发现研究作为科研的重点,对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此,才能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2]傅大友.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3]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4]赵临龙.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误区与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

[5]吴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初探[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3).

[6]冯茁.解读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8(1).

[7]王晓瑜.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第12篇

本文从教学与科研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现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通过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具体探讨了我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协调关系,为在改革进程中如何提高高校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 高校 教师聘任制 改革 对策

世界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经济竞争趋于全球化的趋势。从世界长期的发展格局来看,人才竞争则显得尤为重要,各国都把竞争的焦点放在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高校作为培养教书育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性人才则提升到首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价体系。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是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效果,这在职称评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教师都不太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注重科研成果,大学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有成绩的老师都去做科研,年轻才刚毕业的教师形成了高校教学的主力军,这是一种非良性的高校运作模式。鉴于此,我们应该重新制定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让有实力的、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走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对于如何建立有效地教师评价体系,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有效地教师评价体系。我们不仅要在宏观政策上引导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还要对现行的教师队伍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加强提高教师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实行开始于1986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推行教师聘任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有利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一批骨干青年教师,激发了教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为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实践的实施中也碰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国由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较大,学校条件和教师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还有部分边远地区的高校实行任命制,但是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实现了聘任制度的改革。高校教师的聘任,必须通过教师职务委员会,对其教学能力、文化水平、思想政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由学校的行政领导决定最后的聘任。聘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我国高校教师自身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也出现了教师聘任终身制、教师聘任形式化等的一系列缺陷,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师聘任制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教师聘任制度。

目前,我国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本校开展了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师聘任工作制度的改革还远远未达到规范化、水平化,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岗位聘任,是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与创新。

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教学与科研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部分“211”高校教师过于关注科研成果,甚至在招聘的过程中也明确规定要求若干篇,包括核心期刊数篇,以及明确参与过国家级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特别对引进一些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有着很多优惠的条件和待遇。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符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加强高校聘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高校教师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所学校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高校教师的评聘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实现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建设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这也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与改革高校的聘任制度。

笔者于2010年09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放了题为"教师教学与科研状况"调查问卷300份,回收了258份,通过SPASS16.0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对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分析

在调查教师职务或者职称晋升时,12%的教师认为教学重要,37%的教师认为科研占主导地位,51%的教师认为二者都很重要,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科研在职务的递升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这也就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在任职过程中,更多注重科研成果的研发,而忽视了教学的成绩,甚至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授只作科研、很少上课的情况,这并不利于高校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与科研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

在问题“如果不进行本科教学,您能否在大学正常工作不受责难”中,有29.18%的教师选择了可以,70.82%的教师选择了不行;而在问题“如果不发表科研论文或从事科研项目,您能否在大学正常工作不受责难”中,8.11%的教师选择可以,90.99%的教师选择了不行。可以看出,有较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只作科研不教学在大学中也是可以生存下去的,而绝大多数教师都同意不作科研在高校中几乎不能生存下去的观点。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教师在本科教学中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开发中去了,很少有教师会把自己绝大多数时间用在备课、上课等一系列教学中。

(三)其它工作经验对教学科研的影响

65.54%的教师认为其它工作如管理、为社会其它机构提供知识服务等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或者科研工作有影响;34.64%的教师则认为二者没有冲突。可见,大多数的教师还是认为其它的工作会或多或少影响教学、科研工作,时间上会分配不均,再加上,个人的精力有限,也会导致二者的矛盾和冲突;只有1/3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协调本职工作同教学、科研的关系,甚至认为自身的工作还能为教学、科研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个人精力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在题为“从长远看,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科研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但从某一时间段来看,只能从事教学或者科研”的问题中,45.92%的教师选择了肯定的答案,54.08%的教师选择了否定。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个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同时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当中,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把精力专注于一件事情上面,这也就潜意识里让很多教师认为大学教育只能偏向于教学或者科研之一,不能二者兼顾。

三、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对策分析

教师聘任制度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是高校根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需求,对教师进行择优聘用的一种新型人才聘用制度。在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发展的今天,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些都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确立新的教师聘任标准

在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师聘任过程中,常常把学历放在聘任的首位,即把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放在第一的位置,把这作为聘任新近教师的首要标准。在很多211高校,已经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引进新来教师的标准,对一些有着卓越科研成效的教师,往往给予优越的物质条件。甚至认为一些教授只用全心全意做好科研项目,不用担任本科教学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反倒扼杀了很多大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现代社会不断的发展,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高校教学也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承担着教书的责任,还要承担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师在注重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现代社会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教学能力的提高,也要紧跟时代科学发展的步伐,站在时代科学的前沿,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学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意见和建议。

(二)严格的晋升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美国高校的教师聘任制采取的是以学术为指导、多种聘任制相结合的制度。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学术为主导。高校通过电话交谈、实地考察等一系列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科研等进行综合考核,再通过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做出最后的决定。根据科研和教学水平,授予教授和副教授以终身职称,对副教授以下的教师实行的是非升即走的模式,即教师在任职期间不能得到晋升,任期满只能离校另谋出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校教授的归宿感,稳定了高校的学术发展,同时,也鼓励年轻的教师积极发展自身能力,为高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首先,我国可以鼓励高校进行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鼓励毕业的学生走出校园,吸取他人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其次,招聘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吸收外校优秀的教师过来兼职工作,有利于开拓本校教师的知识视野,更有利于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再次,对聘任内的任职教师实行严格的管理,用合同的方式规定双方的义务和权力,包括明文规定教师的任期、工资、福利待遇等等,以及任期内教师必须完成的学术、教学成果和履行相关的职责。

(三)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培训、培养等其它相关配套措施相结合

科学、合理的工资待遇,根据社会的消费水平,工资待遇逐步提高,从物质上保证了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工资组成部分清晰、透明,没有奖金和科研提成,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合理化分配;根据职称的不同来划分教师的工资,但差距也不宜过大。学校每年应该拿出一大笔资金用来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这可以激发高校教师工资的积极性,教师的工资应该每年自动增加,以适应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也是保证教师安心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为优秀的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机制,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并且促进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对高校整体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实行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一件长远而意义重大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更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把教师的聘任制度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这需要整个社会、高校、教师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天鹰,韩敬波.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策略.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