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基本方程式

化学基本方程式

时间:2023-06-25 16:3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基本方程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基本方程式

第1篇

在教学中,我们对化学变化的研究,从第二章就已经正式开始了.初始时由于学生学科知识的缺乏,我们只能用物质的名称代入进行表达——文字表达式.在学习了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以后,又演化成符号表达式,进而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最终定格成化学反应表达的终极形式——化学方程式.从表达的内容上看,方程式既是对前两种表达方式功能上的延续,也是完善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至关重要.我认为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价值应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定性的研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完善了化学用语的学习,从元素符号到化学式再到化学方程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化学研究过程,深刻认识到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要求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条件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首先,这个反应应是客观存在的,即反应物可以反应.

例如,铜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我们就不能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配平了也是错的,因为这个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

其次,反应条件的限制.有些物质在反应时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没有了条件限制,要么反应不能发生,要么就会向着另外一个方向进行,因此,让学生把握化学反应的条件,不仅是实事求是,更是尊重科学的表现.

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需要高温的条件,没有高温,反应就不能进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直接通入水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假如反应条件变成了光照和叶绿素生成物,也就变成了葡萄糖和水.

在反应条件的限制中,还有一个就是催化剂的影响.学生需要了解催化剂的特征和功能,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真正认识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是起到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作用,并不会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化学方程式还能反映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学生在书写中,能清晰地知道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从而掌握化学基本反应的类型和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清楚某些物质的状态.

在微观方面,化学方程式也可以看出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二、定量的研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

在化学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还可以明确地发现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和每一种原子的质量均不变.

例如,电解水的反应过程,2H2O通电2H2+O2.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反应过程中,氢、氧原子的个数都没有变,而且反应的实质只是两种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其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建立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的,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机理,并且能从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也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作好铺垫.

第2篇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记忆方法 关联记忆 规律记忆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化学方程式是对化学反应的准确表达方式,是学习化学必备的素质,是把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一条纽带,并且在中考中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占有相当多的分值。然而,从历年中考发现,化学用语的表达失分比例较高,主要是初中阶段化学方程式的数目多,记忆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很低。因此,如何有效记忆化学方程式便成为能否教好化学、突破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查阅有关资料,在此领域研究的较少,成功的经验不多。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点滴收获,现将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作一总结,以供商榷。 

一、分散难点,夯实基础 

一个化学方程式看似简单,实际上它其中集合了多种元素,如果把化学方程式比做一个中心,那么它的分支就包括文字表达式、元素符号、符号表达式、化合价、化学式等方面,因此要写好化学方程式必须从每一个元素着手突破。 

1.文字表达式。在开学初,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当学到第一个化学反应时还不知如何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描述,这时便把文字表达式渗透进来,使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式描述化学反应,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每学到一个化学反应都练习用文字表达式描述,课上进行描述和默写比赛,加强巩固,即使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之后也仍然坚持先写文字表达式再写化学方程式。这样做既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奠定了基础,又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化学反应。 

2.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书写化学方程式最基本的环节,对元素符号的记忆也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将需要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在教学文字表达式的最初就开始渗透,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中,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中就先记忆Mg、Fe、C、O等元素符号,这样,在正式进入元素符号的教学时,常用的27个元素符号已所剩无几了,这时再进行全面默写,很快的,所有学生便通过了记忆元素符号这一关。 

3.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正确,才能保证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化学式的书写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常用的物质化学式采用熟记,用多了自然记住,如:H■O、CO■、O■等。另一种是不常用的物质化学式掌握书写规律的方法,就是应用化合价书写,这一环节的教学非常关键,因为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式都适合用这种方法。我们在这一块的教学中放慢了进度,细心讲解,加强练习,争取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掌握。 

4.化学方程式。在前面基础牢固的前提下,进入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就是解决配平和注明条件的问题了。在配平上主要掌握最小公倍数配平法,以教材中常用的反应为例进行练习巩固,学生易于接受,不宜涉入过难,以免学生失去信心。 

二、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以往多数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背符号,甚至连配平的化学计量数都要记下来,这样的记忆效率非常低,以至于某一个数字没有记住就导致整个化学方程式写不下来,越来越乏味,最终失去兴趣,成绩下降。在记忆化学方程式上我们的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学生在刚刚接触到化学时,由于化学课上的各种实验会使学生有很大的兴趣,但当接触到化学上的基本概念、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时,由于大部分学生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会导致逐渐失去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化学,记好化学方程式的前提。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逸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关联记忆。把一些相互关联的反应放在一起串联记忆,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如:“碳三角”即碳在氧气充分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继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又生成一氧化碳。 

3.规律记忆。抓住反应间的共同规律记忆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种方法适合于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如:碳酸盐与盐酸反应就会生成氯化物,水和二氧化碳,等等。 

三、课堂教学中体现化学方程式的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渗入,在教学中每当学到一个新的化学反应,都不要立即进行板演化学方程式,而是带领学生加以分析,一步一步地书写,让学生真正体验书写的过程,然后当堂练写几遍达到巩固。在教学一些相关的反应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反应间的规律或联系,寻找记忆的捷径。 

四、温故知新,熟能生巧 

第3篇

【摘要】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过关,导致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降,学习遇到障碍,甚至失去了学化学的动力。①学情分化的原因浅析;②有效进行化学用语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化学用语教学 成功 探索

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过关,导致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降,学习遇到障碍,甚至失去了学化学的动力。

1.学情分化的原因浅析

1.1 教法不当。在一、二章的教学中,教师过多重视实验教学。突出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对化学津津乐道之时,面对集中出现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理解感到手足无措,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记忆能力,违背记忆规律,突击集中教学。机械重复练习,以图一劳永逸。学生又感到化学知识难记、难以理解,甚至把化学用语同外语学习联系起来,兴趣下降。

1.2 孤立处理教材。教师对化学用语在全书中的地位,缺乏整体把握合全局理解。只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孤立传授,没有同时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同双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和应用。

1.3 贪多求全。教学中,面对众多的化学用语主次不分,对一些本应循序渐进学习的元素符号、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集中统一要求,分散了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精力和注意力,人为创设了学习上的困难。

2.有效进行化学用语教学的探索

2.1 元素符号的教学。做法:化整为零,先入为主;分散难点,循序渐进;深化理解,灵活应用。首先,第一章教学内容教少,完成教学任务后,将常见元素变成韵语,投影展示,学生会欣然发现这些常见的字母在化学学习中,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教师在及时向学生指出,掌握好元素符号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和必备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掌握好元素符号的紧迫感和内在动力。引领学生熟读,并进行书面和板演练习。制成卡片以便随时翻阅自我核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每节课前用 2-3分钟对上述元素符号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回忆、再认,强化记忆效果。当转入化学用语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可以熟练记准常见地元素符号。其次,利用第三章二节,第六章的教学机会深化元素符号的学习。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步的初步规律、元素化合价等规律同元素符号的理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 1-20号元素按其内在规律整理出"初中化学实用小元素周期表",使学生明白元素符号不但是重要的基础知识需要记忆,作为与其他知识紧密相关的技能更需要理解,最终完成元素符号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2.2 化学式的教学。做法:精讲多练、讲中求精,练中求巧、巧中求熟。教学中,以书中出现五次以上的十八中化学式为主要记忆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对象。突出化学式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一知识链中的桥梁作用。作好两个强化:①强化物质性质、分类、化合价的教学与化学式理解的训练;②强化化学式的综合运用。如利用二册教材的附表进行化学式的结合性质的书写训练,利用元素的质量比、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运算来推断物质的化学式等。

2.3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首先,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直观教学功能,强化化学方程式的有意识记。渗透到各章节的化学方程式共有一百多个,其中有57条可以由化学实验直观得出。将化学方程式的概括、书写、理解与记忆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使学生识记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其次,重视化学方程式在各章节学习中的随堂练习,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巩固练习,柔和在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始终有的放矢。如改错,填空,配平强化方程式的再认,根据化学反应的事实、形象书写化学方程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的制取、鉴别、鉴定、提纯、分离、酸碱的通性等。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把全书中的化学方程式按四个基本反庆类型整理成卡片。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结合起来,使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感到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学有所依,用有所施。实现化学用语学习的智能飞跃。

第4篇

关键词:宏微符;三重表征;化学方程式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基本的化学原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能否理解“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学习的困境

学生最初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一般是通过感知宏观现象从而建立起与符号间的联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较难做到把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联系起来,他们就会采用记忆的方式去掌握化学方程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符号表征层面上陷入了困境,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困难重重。所以,了解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困难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就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困境原因的调研

1.相关研究现状

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相关的文章不少,大多出自中学教师,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为初中教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顺利掌握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采用记忆的方式学习化学,但是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大学化学系的Grigoriy Sereda认为随着高中生认识有机物的数目的增多,他们会被要求写出物质的结构并预测化学反应,而单凭记忆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越多,他们就越讨厌化学。可见把记忆与化学、记忆与化学方程式连在一起未必是件好事。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特别强调化学与记忆的关系。

2.学生问题汇总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清楚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不理解原理,死记硬背,弄混化学方程式;

(3)看不懂或者是忽略题目中的信息,提取不到有用的信息,找不到主要的反应物和产物,或是漏写反应物和生成物;

(4)不能正确分析与量有关和试剂添加顺序不同时反应的产物;

(5)遇到陌生的化学反应,不能利用反应原理分析,做不到举一反三;

(6)配平有困难,不清楚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等等。

3.困境的根源――在“宏微符”层面上对化学的认识不够

从20世纪80年代“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提出至今,对于化学“宏微符”三重表征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领会“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能帮助学生从化学学科特点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宏观、微观、符号间交错相融的关系,能养成一种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

三、基于“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建议

1.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反应宏观过程的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若学生能观察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历程,就能深切感受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有理有据的。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实验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历程,并上升至用化学的语言表示出来。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分析微观粒子重组过程,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挖掘化学知识内涵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总的结果。例如,甲烷的取代反应,可以通过对甲烷和氯气球棍模型的拆解和重新组合,形象地展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实现符号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自然转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3.结合学生的易错点,强调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数字的意义及其联系

个别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酸根离子的角码等数字概念不清。更多的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隐含的质量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不够敏感,不能发现这些数字间丰富的联系,失去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数字支撑。因此,应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种量间的丰富联系,找出其中的必然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

4.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机械的化学方程式重复记忆训练已经被证明效果甚微。化学作为实用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寻找隐藏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不再感到化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紧密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5.分类总结,把握规律

有些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点琐碎,毫无规律可言。事实则不然,虽然化学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发现规律的体验会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

6.大胆假设,勇于创新

在许多新信息新情境问题中,题目蕴含的物质变化,大多是我们是没有见过的,有些学生一碰到这样的题目就胆怯,不能静心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宏观、微观两个世界的认知和联系,进而用化学语言表达出来,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就能逐渐提高在“宏、微、符”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掌握化学用语核心部分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宏观的物质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通过符号联结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化学方程式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重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形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木技能。它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方程式教学主要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这种结果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和记忆。学生在初中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基本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样加剧了学生思维的僵化,给高中化学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因素。进入高中,学生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化学方程式的难度也有所提高。若不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仍然采用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方法学习化学方程式,则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因为学习效果不佳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笔者最近两年教高二学业水平类班级,发现学生高一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能记得的寥寥无几。在复习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复习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学生基本都是死记为主,需要几个来回默写记忆才能掌握。因此,如何在起始年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效率,无论是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来说,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效果,应该特别重视以下策略的使用。

一、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单是一个知识的再现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仅在记忆中贮存一定数量的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有产生式系统,即把组块组织起来的若干程序。学生不能完整再现化学方程式,尤其不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都与产生式系统的缺乏有关。不经历真正的知识形成过程而是简单接受的知识,是很难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一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背诵是学习化学方程式最好的方法,却从没有深入思考化学方程式各部分间的联系,没有经历一次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式系统的形成,提高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硅”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讲授硅的冶炼是利用焦炭作为还原剂与石英砂(sio2)在电炉中反应制取单质硅。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分析二氧化硅的物质类别(酸性氧化物),引导学生依据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推测二氧化硅可能的化学性质并举例(sio2+naoh——,sio2+cao——,sio2+h2o——),让学生尝试完成上述所列出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

在学生完成后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评点,纠正出现的错误。结合自然界大量存在沙子的事实说明在通常条件下二氧化硅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二、利用实验事实作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化学方程式作为一种化学符号,总是与特定的化学事实、化学反应联系着,它来源于事实,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更是化学思维简约、科学的表达方式。因此,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必须讲过对化学实验事实等积极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深入挖掘化学实验的思维价值,利用实验事实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实验对化学方程式学习的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把通过实验获得的直接经验与表征符号的化学方程式联系起来,深刻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如以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例,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实验的思维价值,把学生由对实验的直观感知引向对现象本质的深入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教师演示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两者产生的气泡,使学生获得该变化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教师板书反应物(al+naoh+h2o-),引导学生分析气泡的可能组成并进行检验。学生根据反应物元素组成,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认为气泡的可能组成是氢气和氧气,教师进一步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铝只能表现还原性,而在一个反应总不能只有还原剂而没有氧化剂,因此产生的气泡只能是氢气。为了验证推理的正确性,老师可以对气泡进行检验。第三步,是一个难点,教师采用让学生阅读自学结合讲解的方式化解难点。通过读书,让学生认识另外一种生成物的组成以及名称。最后一步,让学生自己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利用熟悉的规律作类比,起到举一反三作用

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新的化学方程式难以理解,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同时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的关键内容。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中充当桥梁作用,使学生易于同化新材料。

例如在学习氯、溴、碘有关置换反应时,可在学习前复习初中阶段学习的金属活动顺序及金属间的置换规律,作为先行组织者,通过已熟悉的反应(性质)进行比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同化。

金属置换规律:活泼的金属(还原性强)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

非金属置换规律:活泼的非金属(氧化性强)置换出不活泼的非金属。

已知氧化性:cl2> br2>(cn)2>(scn)2> i2

可推知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

br2+2hi=2hbr+i2

cl2+cai2=cacl2+i2

br2+2cn-=2br-+(cn)2

(cn)2+2scn-=2cn-+(scn)2

四、合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使零散知识系统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在人类的记忆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储存的,知识的组织化水平越高,记忆效果越好。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形态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梳理这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化学反应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普遍缺乏构建知识网络图的经验,开始阶段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可以给出主要的反应物,让学生思考物质间可能存在的反应,利用箭头把能够实现转化的物质连结起来,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种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理解,同时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学生提取信息时出现的张冠李戴,即把一个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写到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的怪现象。

如在学习了氮的循环后,让学生结合对有关化学反应的认识,利用物质间的相互反应构建知识网络图。可以布置作业:利用知识网络图画出n2、no、nh3、hno3、nh4no3、nh4cl等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写出有关方程式。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作业,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方法指导,要求他们把所给出的几种物质放在适当的位置,在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之间用带箭头的直线或折线连接。

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学生必须是主动地学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只把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所涉及的转化关系用箭头连接起来,把有关方程式从书上抄过来就了事。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效率,除了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外,必须重视学习策略,通过亲身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或合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等方法,提高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程度,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第7篇

关键词:基本方法;化学用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初中化学中,很多内容都是化学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方程式、化学式等。但正是这些基本的内容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些基本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初中化学用语的教与学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巧用语言,联系生活。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物质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多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分析讲解。比如,我们在讲空气的构成时,可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一些关于空气的问题,空气是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但空气由那些物质构成,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空气成分又有你哪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章课程的兴趣。

2.用实验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要尽可以能运用实验进行操作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印象。比如在进行温度计使用实验中。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并且注意最大测量温度是多少;其次,要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最小测度是多少,在进行测量中要精确小数点;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先给同学们说清注意事项,要把温度计头部的玻璃泡全部放入水中,并且能碰到容器,等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再进行读数,读书时保持温度计在水中不动,并且视线要和温度计里的液体面平行。

3.举行化学竞赛

在进行化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统一的学习知识竞赛,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进行知识竞赛,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在学习完第二章空气和第三章氧气时,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结合起来,让每个小组出一些比较实用而且有趣的题,题型不限,然后老师组织一场化学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加深对学过知识的记忆。

二、分散教学方式

1.分散记忆。

分散记忆,有利于把原本非常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尤其是对于初中化学的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的记忆,这些是学生最痛疼的事,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散记忆。比如,在讲解课本中第三章的元素组成一节和第四章的化学方程式一节时,如果单单的在这一节让学生对27种化学元素或者是化学方程式进行记忆,这是比较困难的,并且记忆的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所以我们可以在刚开始进行第三章课程的学习时,就让学生对这两节的内容进行复习背诵,真等到了讲解时,学生就一点点的记住了。这样既不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进程。

2.分散教学任务

这种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教学情况,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把每个阶段的任务明确化,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心。比如,我们可以把化学学习任务分成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在学习完后的第一个月对化学元素以及元素口诀进行集中记忆,让学生深刻的记在脑海中,第二个月可以专一的让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对所有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总结归纳默写,第三个月可以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记忆,每一个阶段结束后老师都可以进行一次娱乐性的比赛,分组对比学习情况。

三、规范要求

1.严格把握写作要求

对于化学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重中之重,所有的记忆,实验都是为化学的应用为准则的,而化学的运用又需要通过方程式来表达出来,所以要严格把握好学生的书写情况。比如,学生在写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写错大小写字母和数字,比如会把CO误写为Co;或者把H2SO4误写为H2SO4,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发生的错误,还有就是方程式左右两边没有配平,箭头乱标,这些都是书写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书写记忆

要想书写规范,就必须先要记牢化学方式,在记忆化学方程式中要教会学生记忆窍门,比如可以用十字交叉法,负价在右,正价在左,化合价写在上面,先约简单再交叉,数字之和化为零。

(2)书写练习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好化学方程式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化学计算。所以在每一次知识讲解后,尤其是学完了一个新的化学反应,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3)书写步骤

要清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第一,要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第二要把方程式两边的化学价配平;第三,标注好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质的状态。尤其注意的是要配平两边的量。

只有正确的读出化学元素,和化学方程式,才能够更加正确的写出来。有些同学在读化学用语时就不够严谨认真,比如,常常把FeCl2、FeCl3全部读成"氧化铁"或者是"氯化亚铁"'还有同学在读方程式时也不按照正确的要求进行,比如常常把化学方程式H2+O2=H2O读成氢加氧等于水。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所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认真改正。

3.规范实验要求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也是整个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有的结论也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来证实的,而在化学实验中,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把关,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心。比如在实验中对浓硫酸进行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倒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小,

如果在操作中,学生把水倒入浓硫酸,浓硫酸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就会让水立刻沸腾,这样就很容易让硫酸四处乱飞,伤害到学生。

四、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化学,对于老师而言,能否把化学用语有效的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能否产生对化学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对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把握好了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与学,也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运用,只要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着用,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优势,看到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于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多种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最为简明的表述是将化学基本观念分为知识类、方法类和情意类观念三个维度,继而又分为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和分类观6个方面.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教学研究价值主要有: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②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③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例,从化学学科知识、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以“问题串”形式层层展开,就如何实现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教学谈谈自己的体验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自拍视频――高锰酸钾制氧气.

问题串1:准备收集4瓶氧气,为什么才收集到第三瓶氧气,导管口就没有气泡呢?

问题串2:制取4瓶氧气至少需要多少高锰酸钾呢?如何才能知道收集一定量氧气究竟需要多少高锰酸钾呢?

设计意图:结合沪教版学生基础实验一,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引起共鸣,感受化学计算的必要性.

二、新闻链接、关注时事

观看网络视频――遥感卫星18号升空.

问题串3:已知火箭的第三级推进器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携带7t液氢时,需要多少液氧才能满足这些液氢的完全燃烧呢?如果过多或过少会出现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提问所加燃料的多或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严谨性.同时感受科技的伟大,感叹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三、复习巩固、过渡新知

化学方程式含义的教学.

问题串4:你能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设计意图:将高科技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情境,体验化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科技的观念.

问题串5:依据方程式计算,首先应充分理解方程式的含义:①从物质变化的角度,你能获得什么信息?②从物质构成的角度看这个反应方程式,你又能获得什么信息? ③从质量的角度看,你又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设计意图: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讲解时,借助“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当延伸学习内容,从物质构成角度和提供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引申出物质的质量含义,从而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方程式不仅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同时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不仅有宏观与微观的含义,同时也包含定性与定量的含义.而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具体的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例是固定且唯一的事实.

问题串6:如果有4t氢气需要多少氧气才能恰好完全燃烧?生成多少水呢? 如果有16t氧气能够供给多少氢气充分燃烧,生成的水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已知量的变换,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反应物、生成物质量间存在某种必然的且唯一的比例关系.

四、角色扮演、体现主体

问题串7:请你当回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火箭的燃料舱内携带7t液氢时,助燃仓内需要携带多少液氧才能让液氢恰好完全反应呢?

问题串8:结合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x哪来的?代表什么?4、32哪儿来的?你又是依据了什么列出了这个比例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方程式中各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自主归纳解题过程与步骤,体会化学解题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必要性.另外,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避免单一的模仿.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方程式计算就应该这样,而不是老师规定我们必须这样.

五、规范格式、完善步骤

问题串9:以上过程,大家完成的规范吗?请同学们模仿课本例题和黑板上的内容,完善自己的解题过程吧!

设计意图:用感知到的解题步骤和阅读课本例题去自我完善.

问题串10:你能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吗?

设计意图:及时地归纳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解题步骤.

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问题串11:为了使120g碳恰好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克

O2?生成物CO2的质量为多少呢?

问题串12:同学们,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计算CO2的质量吗?

问题串13: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呢?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吗?如果结合这个化学反应呢?

问题串14:正因为碳原子完全转移到CO2分子中了,即碳元素完全转移到CO2中,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就等于碳的质量,现在已知碳元素的质量,如何计算出CO2的质量呢?

设计意图:煤炭作为徐州的重要资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方程式计算在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计算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同时,发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有着共同的思想――守恒.

问题串15:请大家帮助淮安同学解决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吧!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如果准备收集这样的4瓶氧气,至少生成1.6g的氧气,需要多少高锰酸钾呢?

设计意图:回归到本节开篇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计算在解决计量问题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问题串16:同学们都采用了化学方程式计算吗?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问题串17:为什么两种计算结果不同呢?

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更能直观本质地揭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形式,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化学式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结果的差异,发现化学方程式计算更能直观本质揭示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七、课堂小结、达成共识

学生总结 :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学科观念角度.

教师总结: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可以变化,但组成物质的元素不变;物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由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但在质量等量的方面,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使得化学反应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第9篇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化学高考试题近三年大纲考点体现

考点统计

二、近几年考点频度分析

1.全频考点:物质的检验,基本仪器的使用,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元素周期律及应用(位、构、性的关系),原子组成及结构、性质,晶胞及计算,杂化理论、空间构型,盖斯定律,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及工作状态分析,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有机物性质,波谱应用。

2.高频考点: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基本操作,物质分离和提纯,NA、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电解原理工作状态分析,平衡状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盐类水解及应用,学科素养。

3.低频考点:摩尔、摩尔质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换算,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配制,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表达,胶体性质及应用,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滴定原理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热化学方程式,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4.全国新课标卷近三年没有涉及的题型:无机框图推断题,物质的组成及变化,分散系概念,饱和溶液,氧化还原方程式电子转移数目分析及计算,热化学概念,金属腐蚀与防护,最佳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离子浓度的比较及溶液中三大守恒应用,

三、2014―2015年备考策略

注重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常识、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复习,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经分析比较近几年全国理综新课标卷,化学备考应重视如下趋势:

1.数据处理能力。一是利用化学基本规律列出计算过程,通过计算给出最后结果。2014必做题26题第7小题产率的计算,28题第2小题要求分析信息算出正确的H。二是数据分析、筛选,找出其内在规律或有用信息,然后解题。如2012年的12题,寻找其内在规律进行分析解题。这类考题是学生的易错点。

2.图像分析能力。图像分析能力对考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要求较高。平时靠死记硬背,对化学原理理解不深刻的学生难以得分。2013、2014第28题,2014的第11题K■计算,图像分析仍是近年的热点,备考生需引起注意。

3.结合工艺流程图和所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综合程度高,更强调能力,仅凭记忆靠题海就可以得高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2014年工艺流程图题目没有出现,使2014年的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4.开放探究性试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时有出现,也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5.2014新变化:选择题中有机部分有2题减为1题,工艺流程图题没有出现。

四、试题中值得商榷与推敲的地方

第10篇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包括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三个基本计算。利用化学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第一次涉及符号与数字的计算,也是初中化学中最基本的计算,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基础。如果学生这一关过不了的话,会影响以后的化学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类计算的教学,不要产生轻视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清三个基本计算的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的计算。

如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加”“乘”“括号”、“系数”的含义,并让学生结合实际题目进行练习。比如H2O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那么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多少,如何列算式?可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自己评议,不断地纠正错误,最后教师再强调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学生计算完H2O、O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让学生接着计算2H2O、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经过这么练习,学生大多都能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而学生在明白怎么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后再进行元素质量比的学习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分子质量中的“+”改成“:”就是元素的质量比。如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2:16。至于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可以结合数学打比方,教师不妨让学生把化合物当成整体,元素当成部分进行思考理解,这对已知物质质量计算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这类习题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课后或单元复习时要补充这类习题。建议在讲这一内容前先摸学生的数学底子,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补差,这对我们的教学会比较有利,从而不让学生因数学的缘故降低对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初中化学中,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学生首先也要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学生在进行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时常犯这种错误:把其中几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相加再跟另外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进行相比,我们要跟学生强调“各物质指每一种物质”。另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能是两种物质之间相比,学生要明确这一点,这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比较关键。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比较关键的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如果化学方程式写错了或没有配平,化学计算必然会得出错误结果。因此,一定要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要熟悉。为此,一开始教学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例题和习题进行讲解和练习。例如课本上的例题: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此题化学式多、复杂、易混淆,化学方程式需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也复杂等,学生很容易产生惧怕的心理,进而会影响到其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学习。因此,我改成这样的例题:6g木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这样的反应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步骤和方法的掌握。接下来让学生进行练习:2g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多少?此题增加一点难度即化学反应方程式需配平,但没关系,学生对这个反应比较熟悉,可以练一练。我让一个成绩中等的同学和一个成绩较弱的同学上台演练,如果他们都做好,那么全班同学基本掌握;如出了问题,那是最好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有意识地围绕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未配平化学方程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列比例式是否正确等,请成绩好的同学来修改。这样的训练不仅对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弱的同学有帮助,对成绩好的同学也是一种提升。

三、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部分计算题也是计算题的难点之一,此概念是解决计算题基础,如果对概念理解不清楚,将会严重影响到计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要让学生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之比,而不是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比;所涉及的量是质量,不是体积;三个量只要知道任意两个就可以求第三个。

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主要有这两种类型:公式的应用、溶液的稀释和配制。只要对概念理解清楚,公式的应用就比较简单基本,但有些题中隐蔽一定的迷惑因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往往被迷惑。如200C时,把20g氯化钠放入50水g中充分溶解,求其溶质质量分数(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0g)。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最后教师小结:解此题时要考虑溶液是否饱和,勿将未溶解的溶质作为溶液中的溶质。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11篇

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看,出现的化学用语有:1.元素符号(38种)与原子团符号(8种);2.原子结构示意图(18种);3.化学式(108种);4.化学方程式(62个).

新编教材不仅删去了电子式,减少了元素符号,降低了对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变的反应规律的要求,而且对单元节编排做了改进,分散了难点,选择了合理的知识梯度.

近三年江西省的中考化学用语的真题节选部分:

题1(2013年江西)江西龙虎山因特有的丹霞地貌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其红色砂砾岩由石灰岩、氢氧化铁、石膏等成分组成.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

(1)石灰岩中含有的钙元素;

(2)石膏主要成分硫酸钙中含有的阴离子;

(3)岩石呈红色是含氢氧化铁所致,氢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

题2(2014年江西)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用化学用语填空:

(1)硫的化学式;

(2)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燃烧后瓶内形成亚硫酸(H2SO3)溶液,写出溶液中氢离子的符号.

题3(2015年江西)根据图1某牙膏商标上的部分文字,用化学用语填空.

(1)图中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

(3)n个硝酸根离子的符号.

针对江西省中考特点,以及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点浅见.

1.运用兴趣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提高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可以提前逐步渗透、避免大量集中学习使学生难以接受.要让学生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教学中重视牢固地掌握元素符号,进而熟练地写出化学式,就可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编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好的记忆效果.

2.根据教材分层次教学,减少坡度,循序渐进

教师应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化学用语在全册书中的地位,按照教材编排的层次,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将化学用语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①从“绪言”到第二单元第三节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

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元素符号.每节课3~5种,学生不感到负担,愿意学.

到元素、元素符号这一节,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24种元素符号,为下一节化学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从“绪言”课接触物质开始,就可注明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经常见一见,不作其它要求.等到学习化学式时,实际上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上有了发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②从第二单元第三节到第四单元第二节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

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用元素符号写化学式,用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重点,掌握好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使学生形成化学方程式的雏形.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是难点,除了讲清最小公倍数法,可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

③从第四单元第三节到第八单元,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之间关系,是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要应用必须强调理解、熟练.

3.多练多用,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不用又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娶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4.严格要求化学用语读、写的规范化

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5.掌握方法,融会贯通

化学用语的教学,除严格要求学生明确其意义外,还要求他们达到“会写、会读、会用”,并熟练的掌握这个工具.

(1)读:有些同学对元素符号的读音及化学式的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均有错误,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法,培养学生会读的能力.例如,学生把氯误读成Lu,应读作绿;氙读成山(Shan),应读作仙(Xian)有的学生把FeO、Fe2O3、Fe3O4往往都读成氧化亚铁或氧化铁,而不根据化合价和氧原子个数的差别把它们分别读为氧化亚铁,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

第12篇

一注重夯实“双基”

高三复习的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所长进。特别是在新课学习中,由于某种原因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够提供补偿学习的机会、增加迎头赶上的动力。重视基础,就是要让学生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弄通,把基本方法练熟,这在高三复习的起始阶段尤为必要。因此在例题的选编时不能贪大求全,一味求难(即偏爱大型的综合性的难题)。而应是反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体系中的基础知识,反映基本问题的基本解答方法。当然,重视基础,并不是对先前学习人为简单的重复,而应当让旧知识以新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此,应善于对知识进行重新的组织,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例如:在复习“阿伏伽德罗定律”这一重要概念时,不但要讲清概念含义,而且还要讲清“阿伏伽德罗定律”引入的过程、推论以及这一定律、推论的运用。

例1.某温度时,一定量的A的氢化物AH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可完全分解成两种气体单质。此时该容器的压强增加了75%,则A单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个A原子,AH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本题涉及阿伏伽德罗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根据题目中给定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如下推断及解答。

(1)先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AH3H2+Am

(2)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75,即为4∶7。

(3)将系数代入方程式:4AH3H2 + Am

(4)根据H守恒可确定H2系数为6,所以推出Am的系数为4,则m = 1。其化学方程式为:4AH3 ? 6H2+4Am

在习题的选择上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求解各种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即定向、定序、定法。

二、注重习题精选

在习题选择中,切忌胡乱用各种各样的练习资料作为习题课的内容,学生在各式各样的题海中无针对性、无代表作,既浪费了时间,又收效甚微,学生的学习盲目而无方向。如果教师精选典型解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发散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就可解决这一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2005年北京理综卷29)CO、CH4均为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1)等体积的CO和CH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是―――― 。

(2)已知在101kPa时,CO的燃烧热为283kJ/mol。相同条件下,若2mol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molCO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6.30倍,则C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本题是一道以“物质的量”为核心,涉及多种相关量的计算,针对性较强,难度不大。因此,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熟悉氧化还原、热化学方程式、阿伏伽德罗定律等相关知识,并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进行计算。

(1)在相同条件下,依据COCO2、CH4CO2,则等物质的量的CO和CH4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e-(CO)∶e-(CH4)=1∶4

(3)根据题意知,2molCH4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283kJ×6.30=1782.9kJ,则1molCH4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1782.9kJ,所以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CH4(g) +2O2(g) ? CO2(g) + 2H2O(g)ΔH=-891.45kJ/mol

这样的习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深度,且针对性强,学生觉得颇有兴趣,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三总复习中,习题课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怎样使学生综合水平得到提高,优化习题课是关键。作为高三化学教师,要在这一重要部分下足工夫,做到“学生出题海,教师入题海”。让学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学得轻松自如,把概念、基础知识用活,强化学生素质,摆脱题海束缚,向课堂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