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及经验

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及经验

时间:2023-06-25 16:3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及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及经验

第1篇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查分析;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甘南州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笔者从年初至今,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等方式方法,先后深入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8县市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46个乡(镇)100多个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域辽阔,地理结构比较复杂,气温差异大,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辖有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等8个县市99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662个村,29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万km2,有农牧户14.44万户,58.37万农牧业人口,202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9元。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州、市(县)乡、村组织相互联动,采取举措,积极贯彻落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一是全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组织均在地方银行备案、开设了账户;二是地方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给贫困村注入发展资金53273.42万元,完成资本积累。三是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指导村集体特别是贫困村积极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村民议事方式方法,通过“三变”模式或寻找有效经济组织即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其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甘南州8个县市全面完成农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据调查该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共清理核实资金1.2亿元,资产64.41亿元,村集体资源性资产283.84万hm2,资产主要是国家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村办公房屋及辅助设施、电脑与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文化广场、路灯、运动器材、光伏发电、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资产来源是公积公益金——政府拨款等形成资产。五是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或委托第三方记账,能够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

(二)提前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甘南州各县市、乡(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农业农村部门脱贫攻坚期间,不仅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举措。一是按照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对贫困村注入了发展资金,并建立了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进度统计制度,实行周报月通报,促进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进度;二是通过引进企业、寻找规范运行合作社等方式方法,并与其商定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按照约定兑现协议提前或按期分红;三是甘南州8县市309个贫困村中的210个“空壳村”均提前2018年全面完成消除贫困村“空壳村”任务。据目前调查统计,甘南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全州66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40万元,村均收入4.59万元。其中309个脱贫村收入1847.02万元,村均收入5.98万元;353个非脱贫村收入1192.98万元,村均收入3.38万元。从收入结构分为收入在1万以下的村64个村,1万~2万元的68个村,2万~5万元的357个村,5万元以上的17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投资入股收益、光伏发电收益、经营性资产收益、房屋出租收益等。

三、经验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甘南州、县市、乡(镇)三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期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甘南州各涉农部门及干部群众掀起了广泛学习宣传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甘办发〔2015〕50号),2016年省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相继出台的《关于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经验深入推进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甘农牧发〔2016〕16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260号)和《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发〔2017〕16号)和《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指导意见》(甘发〔2017〕44号),2018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120号)等文件政策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聚力贯彻,出台政策

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政治站位高,履职尽责,全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2016年州委州政府两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19号)和《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21号);2017年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2018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发〔2018〕6号)、州委州政府办公室印发《甘南州关于稳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8〕10号),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甘南州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方案》(州政办发〔2018〕123号),明确规定了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各县市和州、县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三)多方通力,稳步推进

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是脱贫攻坚期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村组织两委执政能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甘南州各级涉农部门单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尽职尽责,通力协作,全力指导,稳步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召开涉农部门、金融办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解决村集体在银行营业室开设银行账户难、村集体分红资金无法进账等问题。二是采取措施,通过实施项目、产业扶持等形式注入村集体发展资金,并有效指导村集体与效益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签订了入股投资协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来源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引进效益经济载体,本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理念,承接村集体投资入股或联姻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四是政府部门积极监督签订协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约定如期或提前兑现协议比例分红,确保村集体经济保值增效。

(四)核查督导,打实基础

甘南州、县市党委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针对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项脱贫攻坚主责专责工作任务,多次组织人员赴基层核查督导这三项工作,确实有力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一是各乡(镇)、村组织能够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认真执行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的《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规定,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各村组织能够在上级组织及业务单位的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治法》规定开展村集体事务工作。三是积极引导了村集体自觉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治理路子,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宣传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广度和深度不够,法治意识、爱村如家意识淡薄。二是积累微、缺管理,发展公益事业难。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弱,加之集体积累少,易出现杯水车薪情况。三是乡(镇)级无农经站,跟不上服务村集体发展需求。由于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干部素养较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也易发生村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四是村级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部分村集体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五是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重视村集体积累不够,体制管理跟不上,导致对村集体收入分净拿完思想意识严重,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五、对策措施

第2篇

关键词:遵义市;家禽产业;经验分享

1发展成效

1.1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2020年,遵义市家禽存栏1993.17万羽,其中肉鸡存栏719.38万羽,蛋鸡存栏406.13万羽;出栏2842.1万羽,禽肉产量5.14万t,禽蛋产量6.6万t,产值达25亿元。蛋鸡规模化占比为86.84%,肉鸡规模化占比为71.87%。

1.2良繁体系有序进行

目前,全市现有种禽场3家,分别是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沙种鸡场和贵州凤泰禽业有限公司。其中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原种场和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沙种鸡场共存栏竹乡鸡种鸡10万套,年孵化鸡苗约1200万羽;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沙种鸡场存栏其他品种肉鸡6万套,年孵化鸡苗约1000万羽;贵州凤泰禽业有限公司年培育销售青年育雏鸡约180万羽。

1.3经营主体培育壮大

全市经营主体有个数195个(企业和合作社个数),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分别为遵义市富华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安县利刚蛋鸡养殖贸易有限公司,其他企业105家,专业合作社90家,规模化基地189个(生态家禽为蛋鸡存栏1万羽或家禽出栏1万羽以上养殖场)。

1.4特色品牌蓬勃发展

近年来,当地打造培育了竹乡鸡、黔乡土鸡、乌鸡小厨丹霞红鸡、湄潭“徐陈板鸭”“娄山牌鲜蛋”等系列生态特色品牌,全市企业商标数共计28个。竹乡鸡于201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18年,“丹青竹乡鸡”牌乌骨鸡及绿壳蛋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2019年,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的赤水乌骨鸡及绿壳蛋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竹乡鸡、桐梓花秋土鸡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5带动农户(贫困户)成效显著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公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带动1938户,106544人;其中带动带动贫困农户9815户,26444人,实现人平均增收3200元[1]。

2主要做法

2.1强化工作部署

有关部门结合遵义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遵义市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遵义市生态家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行动方案立足于脱贫攻坚工作,规划着眼于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谋划了肉禽和蛋禽的规划布局,实现多品种兼顾、全链条布局、广区域覆盖的目标,切实推进生态家禽产业高质量有序发展。

2.2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秉承全产业链发展理念,通过饲料兽药体系、生产良繁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屠宰加工体系、产销对接体系的构建完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有家禽饲料加工厂3个,兽药厂1个,种禽场3个;依托县级兽医实验室建成15套动物疫病防控配套体系;屠宰加工体系有遵义市隆禽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建1家赤水奇垦家禽屠宰加工厂;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与重庆、成都等周边一二线城市和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倡导本地酒店、餐饮、食堂和学校使用本地优质农产品,扩大内销,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展示展销,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通线上交易通道,让产销对接渠道逐渐完善。

2.3强化市场营销网络

围绕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分类开发,提高遵义市家禽品牌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要目标市场的占有率。依托上海对口帮扶渠道资源,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引进上海圣华集团在正安县注册成立遵义新景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年产30万羽鸡的养殖示范基地。该企业拿到了贵州省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活禽进沪许可,带动正安、务川及周边地区活禽直销上海。支持设立生态家禽产品展示直销专营店、专销区,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平台实体互补”的模式。目前,商品鸡已成功销往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种苗进入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白条禽入驻“饿了么”电商平台,绿壳蛋通过微信等平台销住全国各地。

2.4推行家禽政策性保险

在全面推行政策性家禽养殖保险的基础上,于2018年开始在遵义市的县(市、区)试点实施“家禽价格指数保险”,制定出台家禽价格指数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普通肉鸡和生态鸡的目标价格、个体重量、保险期限及离地价格确认,当离地价格(实际销售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由保险机构向养殖业主补齐差价。价格指数保险的实施,有效防范了家禽养殖的市场风险,有效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保证当地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2.5推广代养合作发展模式

探索推进家禽代养合作模式,并推广这种模式,以代养模式为重点发展产业。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养殖,由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签订代养合同,以“五统一”模式,即企业统一提供鸡苗、饲料、防疫、技术,统一按合同价回收产品,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户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产品按合同保底价回收,保证农户每羽鸡的利润,实现增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贫困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实施主体+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农业保险”等模式,引导农户通过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就近就业实现增收,带动农户(贫困户)发展家禽产业。

参考文献

第3篇

今天会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结合交通、公路这两个局上半年的工作总结,着重研究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7月1日召开的,“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精神;二是分析形势,选准坐标,努力完成全年的任务,打造*交通、公路的品牌,为全市由“追赶战略”到“赶超战略”的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刚才发明局长和瑞平局长把这两个局半年来的工作进行了通报,应该说两个局工作做的都很不错。下面,我想围绕“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讲以下“六个必须”:

一、“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选准新的坐标,把工作定位在全省一流上

整个上半年,交通、公路两个局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一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高速路黄河大桥18号通车,滨博北延工程进度加快,城区道路建设紧锣密鼓,乡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计划全年修建3200多公里,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强。二是工程投入越来越大。初步计算,交通公路总投资达11亿元,其中,公路6.9亿,交通3.4亿,相当于*年之前一年的总和还多。三是招商引资成绩显著。计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口13个部门列入市委公布的前20名的就占了5名,招商引资额在全市众多部门中,占五分之三,这是很不容易的,其中交通、公路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公路搞了改革,社会反映不错,尤其是交运集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风平浪静,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五是超限超载治理首战告捷,得到了国家交通部冯部长的充分肯定。六是各项突击任务完成的既快又好。可以说,哪里有重点工程,哪里有新的亮点,哪里就有两个局的身影。从新区建设到“四环五海”工程,两个部门均充当了生力军的重要角色。七是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公路局调整了中层领导班子,没有听到任何杂音,反映良好;交通局20多名科级干部全部实施了竞争上岗,其经验被市委组织部转发到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并上报省里,进行广泛推广。八是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两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创出了不少经验。九是其他各项工作均实现了新的突破。今年上半年,是省里有关部门来开会最多的一年,下半年全省前站后所现场会又要在我市召开,一年中两上局四个全省的会议在*召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总体讲,上半年,交通公路部门的工作非常不错。可概括为三句话:上级业务部门积极支持,市委市府高度重视,社会舆论有口皆碑,这就是我们价值的实现。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也是三句话:思想有待于进一步解放;市场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要求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前一段时间市委召开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应当说这次会是去年会议的延伸,也是市委发出的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新的动员令,对这次会议,交通公路部门要高度重视,能干的要找门道,会干的要借东风。可以说,这次会议就是我们眼前整理队伍,加强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要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查摆问题,制定措施,成绩面前不自满,大好形势面前要清醒,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再前进一步。会后,两个局要重点查一查“十个怎么样”和“十个是否”:一是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怎么样?是否存在“空”、“难”表现;二是工程质量怎么样?是否做到了所有工程都是优质工程、优良工程;三是各方团结怎么样?是否做到了顾全大局、形成拳头;四是各项主要指标完成的怎么样?是否做到了不断提升;五是市场手段活不活?是否实现了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六是廉政建设怎么样?是否真正做到了防微杜渐;七是安全生产怎么样?是否做到了“零”事故或者少事故;八是各项改革怎么样?是否做到了积极稳妥;九是领导班子建设怎么样?是否大大提升了队伍素质;十是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样?是否能尽快争创全国文明系统。要围绕这十个怎么样,结合上半年的工作,要自上而下搞好总结,同时要确定好下半年的奋斗目标,搞好各项定位。总的要求有四句话:过去工作是中游的,要年底争先进;过去是先进的,年底要争第一;过去是全省单打冠军的,要力争在全国争先进;过去有几个单项冠军的,要力争夺取团体冠军。

总之,只要我们锐意进取,行动一致,把争创一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扎扎实实抓落实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并实现新的突破。

二、“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立足本职,打好“百亿”工程攻坚战的第一战役

每一个同志都要有责任感、危机感、荣誉感。*要振兴,交通要先行。可以说,如果没有205国道,就难有路边的工业园;没有辛沙路,就难有毛家洼十几个项目的在谈;没有滨博高速、黄河大桥,就难有市区蒸蒸日上的建设局面;没有公路的“四环”,就难有大小水面的“五海”。从这个道理讲,我们的交通公路工作是至高无尚的,我们应该十分荣幸,所以要认清自己的责任,认清自己的份量,认清自己的地位。目前,尽管国家在调整,但我认为也是个好机遇,调整的重点是低水平建设,是重复建设,而在调整中,急需发展的是交通能源、电力、卫生、农村工作等若干方面,交通能源排在了前头,省政府召开银监会明确表态,对交通事业、能源项目抓紧排队,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靠三驾马车:一是出口,二是内需,三是投入,这三件事最主要的是投入。在投入当中,交通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今年年初定的任务,希望大家要狠抓落实。具体要求主要有四组工程:其一,在建工程要加快进度。如滨博高速北延、205国道城区段改造、大济路北段建设、乡村路改建以及四外环路建设,对这些路都要加快进度、倒排工期。特别是外环路,明年春天要召开人代会、政协会,会议之前必须确保路面通行。乡村路要力争受到省省政府、交通厅的表彰,一定要达到2800公里。其二,一批工程要及早开工。大济路从无棣向南,最好是现在就要开工,原则上讲,自北向南、先桥后路、分批分期,力争秋后全线开工,确保明年交付使用。滨港路也要确保在7月份全线开工。西客站要争取尽早开工。其他没有开工的工程下半年都要开工。其三,待批工程自己运筹。经三路、纬五路,这两条高速路我们要尽量做工作,争取年底之前开工。黄河公铁大桥也要在最近开工。其四,交办工程一丝不苟。这些都是必办工程、重点工程、亮点工程。所以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努力把它们做好,使重点工程锦上添花。具体讲,有四条:一是高度重视,二是倒排工期,三是对外招标,四是突出重点,尤其是对外招标,既可缓解财政压力、便于竞争,又可加快工程进度。

三、“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三个”重于泰山,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交通、公路工程面广、量大、队伍繁杂,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为此,第一,要坚持质量重于泰山,力创优质工程。近几年来,从大方面讲,无论是公路,还是交通,工程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年那个耻辱的日子,我们的工程处被省里开除了重点工程招投标资格,那是历史的耻辱。从此,我们以史为鉴,发愤图强,多次拿过省里的质量杯,多数工程成为优质工程,大家几乎都成了工程专家。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工程都没有问题了,在一些个别方面我们仍然存在教训,有些质量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看看混凝土、钢筋是否达标,搅拌是否均匀。围绕质量问题,我想再提几点要求,一要注重学习调研,明确质量标准。作为交通、公路部门的领导,对灰土比例、油面密实度、二灰碎石凝固期等,应当非常熟悉,不然就说明你对工程不了解,就没有资格抓质量。二要严把九关,抓好质量措施落实。即:设计关、招标点、材料关、工艺关、质检关、结算关、监理关、验收关、公示关。对所有重点工程都要用石头树碑立传,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分管领导及负责人,把所有涉及到的工程人员都要写进去,工程好了是光荣榜,不好了就是耻辱牌。三要确保奖惩兑现,做到有章可循。交通、公路部门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风险抵押金,都要设立举报电话,都要实行“黑名单”制度,希望大家要抓好落实。第二,要坚持安全重于泰山,努力做到一票否决。要认真借鉴高速路、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做到重点工程零死亡、零事故。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严格操作规范,重在抓好苗头隐患,坚决落实事故追究制。要做到警钟常鸣、未雨绸缪,把一切工程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要坚持廉政重于泰山,确保常在河边走,坚决不湿鞋。在这方面,反面的例子不少,我们一定要以其为戒,进一步完善各种机制,防微杜渐,常抓警示教育,特别是在招标投标、工程检查验收以及各种款项收付等方面,这些烫手的山药坚决不能拿,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灭火、救灾上,要把精力和力气用在抓苗头、防微杜渐上,用在消灭问题诞生的土壤上,努力做到既能创建优质工程,又能培养优秀干部。

四、“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学会市场运作办法,坚持多元筹资,解决“瓶颈”矛盾

资金是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制约交通公路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近年来,交通、公路部门为*的发展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市委、市政府非常感谢你们。自去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市交通局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所支付的资金,就等于前十年支付资金总额的两倍。市公路局为重点工程项目贷款达6亿多元,而且目前仍在继续运作,建设资金十分紧张。面对如此困难,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巧做工作争支持。过去我们从北京到济南,从交通厅到公路局,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立项达2.8亿元,今后仍然要继续努力。二是选准项目多货款。最近,国家开发行给予*9.46亿元的项目贷款,重点是支持“四环五海”和交通公路建设。三是发动群众众人帮。既要发动群众,又做好过细的工作,为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四是市场运作广辟财源。这也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坚决破除单项思维和常规做法,强化市场化运作、向市场要资金的意识。西区地价之所以大大增值,这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四环五海”工程是密不可分的,今后我们一定要在一如既往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搞好资金运作,包括招商引资都要尽最大努力抓紧、抓好。

五、“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精诚团结,形成拳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理说过,个人要做一流工作,企业要争一流业绩,社会要创一流环境。交通、公路事业要搞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现在社会大环境很好,上边支持,下边鼓励,下一步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定要注意精减团结。是否团结,关键靠素质,交通和公路两个部门谁也离不开谁。否则,就不是顾大局的表现。横看十七市,纵观五十年,凡是交通、公路两部门关系好的,就在于领导班子素质高,在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怎样才能做到很团结呢?第一,思想上要互相信任,不能争论谁大谁小,公路要服从交通的行业管理,交通要支持公路的工作;第二,言行上要互相尊重,坚决杜绝别有用心、添油加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嗤嗤,宰相肚子能撑船,大家都要争做君子,凡是言行上有利于两个局团结的事情,大家都要大讲特讲;第三,业务上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第四,信息上要互相沟通,要避免误会,共同提高,希望大家要一如既往,发扬传统,努力争创*交通公路历史上的揩模、市直部门的楷模、全省的的楷模。

六、“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领导抓,抓领导,层层抓落实

第4篇

关键词 “一村一品”;农业品牌;产业化发展;提升路径;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274-03

自2007年初陕西省政府出台《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计划》以来,陕西省各市县区把“一村一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充分发挥农业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工作,并且成绩显著。截至2016年9月,陕西省已成功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 973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96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区)29个,其中101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同时,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861个,带动农户135万户,从业人员423万人。专业村农民纯收入10 662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同时,陕西省各市县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了“一村一品”是通过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实现生态化、产业化、工业化,从而振兴农业经济的过程。其中,品牌是核心要素,需在品牌上寻找突破,做出效果。品牌的前提应是商品,商品要打开销路,并打造品牌。农业品牌建设首先需要创建品牌、宣传品牌、展示品牌。其次,产品生产要有数量规模,有了数量规模才能增加品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升值空间。最后,提升产品的品质,好的质量是创建品牌的基础,也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靠保障,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协调好品质、品牌、产品规模的维度[1-3]。

1 西省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陕西省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境内气候差异显著。因此,陕南、陕北和关中在品牌农业方面各有优势和特色。关中农业产业带以奶畜、小麦、蔬菜、猕猴桃为主,代表品牌有陕西羊奶、秦川牛、眉县猕猴桃等;渭北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代表品牌有白水苹果、韩城花椒等;陕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马铃薯为主,代表品牌有陕北小杂粮、陕北红枣等;陕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农蚕、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代表品牌有汉中仙毫、陕南硒菇、商洛核桃等。

在陕西省农业品牌建设调研活动中,分析整理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陕西省“一村一品”在依托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品牌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已处于规模增长与质量增长并重的发展转型期,部分优势特色产业已全面向质量增长转型,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1.1 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品牌类型及地域分布

品牌是“一村一品”发展成熟的根本标志。由图1可知,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类型主要是针对种植业开展的,其中关中地区从事种植业的示范村达到22个;陕北、陕南地区从事种植业的示范村分别为8个和3个;在3个地区中从事养殖业的示范村占少数,占总体产业类型的7.8%;从事“休闲+种植”的示范户陕南偏多,占总体产业类型的12.7%。而其他从事手工业、纺织业、香料生产等行业的示范村,陕南、关中地区共达到3个。

据统计,目前陕西省拥有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主导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140个,其中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58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9个,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60个。其中,临潼石榴、紫阳富硒茶、眉县猕猴桃、平利绞股蓝、洛川苹果、洛南核桃、阎良甜瓜等农业特色产品已驰名中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2 陕西省“一村一品”品牌发展特点

陕西省“一村一品”品牌发展有如下4个特点。

1.2.1 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是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中的常见模式,其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合同契约、专业合作或股份合作制等)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4]。同时,带动农户从事农业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组织形式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是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中的主要模式。截至2015年9月,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有1 739个,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有535个。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化组织中,采取合同、股份合作等模式带动农户的占比达70%以上,龙头企业每年以订单等形式采购农产品原料值超过500亿元,有效推进村企产销合作。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郭家山村就是典型的例子,该村以柑橘为主导产业,2011年成立珍珠蜜桔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0户,占从事主导产业农户数的26.3%,珍珠蜜桔专业合作社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有固定的合作,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1.2.2 服务组织带动品牌建设。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等带动农户开展互助合作,实行农产品一体化经营,以“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其发展速度快,带动能力强[5]。如榆林市榆阳区芹河乡酸梨海则村于2012年成立榆阳区飞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通过引进温室草莓栽培,注册“榆阳大漠草莓”商标,申请包装箱外观设计专利等相继吸引了60.2%农户从事该产业并入社,目前主导产业面积达到64 hm2以上,收入达到1 100万元,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54.7%;农民人均纯收入12 040元,其中从事温室种植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1.2.3 特色资源发挥品牌竞争优势。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形成“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布局。如延安市宜川县丹州镇圪崂村以鸿飞果蔬营销有限公司为依托,公司对内通过与宜川果品种植基地及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为广大种植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种植基地农户开辟绿色通道;对外利用洛川苹果的独特、优质特征参加陕西省杨凌农高会、洛川苹果节、西洽会、西部土特产洽谈会,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等相关媒体宣传吸引更多的商家合作,建立稳定供销关系。现已经成功打开了福建、厦门、长沙、广州、深圳等国内苹果销售市场,加强了华南、华东、西南等国内大型果品批发市场、超市的合作关系,旨在实现“建一个中心,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2014年该村主导产业规模已达306.67 hm2,总收入4 80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5万元,农民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6-7]。

1.2.4 休闲农业成为品牌发展载体。陕西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开发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以休闲农业为载体,开发农耕文化,进行环境建设,开发休闲、观光、传统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人们了解农业、农俗,特别是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找到了新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9年以来,陕西省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的重要内容进行扶持。截至2013年9月,陕西省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秦岭北麓从业经营收入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关中地区50%的从业经营户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8-10]。

以宝鸡市凤翔泥塑、咸阳市武功手织布为代表的“一村一品”手工艺品已经成为知名品牌。凤翔县城关镇的休闲农业集观光旅游、手工艺制作、民俗饮食文化于一体,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泥塑、剪纸、皮影等制作,同时品尝特色民俗美味豆腐宴、萝卜宴等,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方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六营泥塑因此而闻名中外,并得到传承和发展。“关中印象”咸阳市袁家村、“西府周礼”宝鸡市北郭村等已经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口碑的休闲农业品牌,使特色农耕文化与民俗礼仪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1.3 陕西省“一村一品”品牌认可度

陕西省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非常重视品牌知识的普及、品牌的培育以及品牌的申报,形成了初步的品牌效应[8]。截至2016年11月,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9.4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占到11.5%。全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 738个、绿色有机食品3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0个。

在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隶属于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2016年评估的数据中,2015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上榜品牌共378个,其中陕西省14个,位居第九;而2016年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中上榜的113个品牌中,陕西有15个,位居第二,仅次于山东。其中,品牌价值在30亿以上的有5个,分别是洛川苹果、白水苹果、周至猕猴桃、大荔冬枣和眉县猕猴桃。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65.9亿元,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以36.63亿元位列中国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这表明陕西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农产品品牌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11-13]。

尽管陕西的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全省仍然有很多“一村一品”品牌亟待做大做强,在农业品牌化建设与发展上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2 陕西省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村一品”目前已实施9年,虽然在实施县市受到了很大的效果,但全省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主要大品牌缺乏,文化内涵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认可度不高,对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陕西省横跨半干旱、半湿润、亚热带湿润等3个气候带,在农业上的资源丰富多样,特色产品在全国市场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叫得响又叫得久”的农业品牌仍很少。在“品牌化战略”这一日益被业界所推崇和采纳的理念背后,核心依然是产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矢志打造农业领域领头羊的企业而言。

2.1 大品牌缺乏

近年恚各地依托合作社大力发展产业品牌,但由于对产品内涵理解不够及对特色优势宣传不到位,农产品品牌存在多、乱、杂的现象。大多数产品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质量保证能力不强、品牌应有的效应发挥不够。就甘泉县六里峁村的主导产业反季节栽培佛手瓜和西香瓜来说,村里确实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南泥湾”,注重品牌意识,生产过程中也按规范生产,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包装,有益于避免无序竞争,维护了消费者和瓜农的利益。但是村里销售香瓜的主要渠道并非集体销售,而是个人在路边摆摊小份额的销售,调研中,村民反映这种小份额销售形式就能将自己种的瓜售空。以小见大可知,由于品牌规模较小,企业、农户等对“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其他地方也出现生产分散、产业链短、农产品增值水平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故从“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前的状况看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2.2 文化内涵不足

2.2.1 民俗文化开发欠妥。虽然有些“一村一品”示范村在开展农业品牌建设中刻意地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休闲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成效不明显。如铜川市新区咸丰路街道申河村注册了“香谷牌”莲藕,在本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分3期正在建造以历史人文内涵、乡村建筑风格与现代社会人文为背景的休闲文化村,方案虽已通过,但目前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村的修建与主导产业联系也不紧密,至今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受挫。

2.2.2 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调研中,示范村95%是农业人口,大专文化程度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37%,初中文化程度占3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5%。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新技术缺乏认识,严重地制约着“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发展。

2.3 质量参差不齐

“一村一品”示范村调研中,有很多村的特色产业相似,如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扶风县绛帐镇凤鸣村、眉县金渠镇河底村、大寨镇蒋家寨村4个村落都以种植猕猴桃为主导产业。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得知,4个村落都注册了商标,分别是“周一村”“民香”“芳名”“昕果”,其中只有周至县周一村的猕猴桃进行了有机认证,其余3家没有任何三品一标认证;得到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认证的也只有周至县周一村猕猴桃,其余3家中眉县金渠镇河底村、大寨镇蒋家寨村猕猴桃获得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认证,而扶风县绛帐镇凤鸣村猕猴桃仅获地方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认证。从这些评定中可以看出,4家猕猴桃在产业规模大小、种植科技含量、产品机械化加工程度和品牌竞争上都有显著差距,这些都造成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难以开展品牌化建设。通过与村民座谈发现,在发展“一村一品”中,专业户对农业科技追求已成为共识,但生产中关键技术攻关跟不上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竞争力不足。

2.4 市场认可度不够

2.4.1 营销网点和队伍建设滞后问题。以汉中市南郑县牟家坝镇云峰寺村为例,该村申请注册了自有品牌“汉尚云峰”商标,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较小。为扩大销售网络,需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或者宣传队伍,这不仅是增收的现实需要,更是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长远考虑。

2.4.2 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信息、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支撑等方面的服务严重不足,无法适应企业与农民的需要,从而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农业分工与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2.4.3 产业门路多,但聚集度不高。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程度不高,与农户关系松散;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也不高,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产品的经营、销售大部分仍处于自产自销阶段,限制了区域规模的形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 陕西省农业品牌提升的基本路径

3.1 做大做强主导产品和产业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增强“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在“一村一品”多年的建设成果之中,筛选出具有品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将资源优化整合,分批次、分重点推进提升。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给予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更多提升的空间。

3.2 注重品牌的文化建设

对于品牌的建设来说,文化能够赋予品牌长久甚至永久生命力。陕西省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传承绵延数千年,如果在品牌中赋予了相应的文化内涵,那么品牌也将在历史中传承。农业的特色发展与经营离不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意。陕北黄土风情、陕南秦巴风光和关中民俗农耕是目前“一村一品”发展的特色品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文化注入,扩大休闲农业经营规模,以文化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如薰衣草庄园、葡萄庄园、猕猴桃庄园等,使消费者在文化和休闲的体验中加深对品牌的印象。同时,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这一农业品牌建设主体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3.3 提高品牌质量

稳固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质量。以品质和品位提升为重点,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注重农产品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立标准化指标体系,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创建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确保“一村一品”的质量安全。

3.4 开拓市场竞争力

3.4.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头,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发展市场潜力大、精深加工能力强、储运销售势头好的企业,使其在原有基础上集中经济、资源和技术力量。

3.4.2 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功能应该进一步拓展。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功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避免农户滞销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升消费者和种植户对品牌发展的信心。市场监管则能够维护品牌的信誉度和美誉度,防止出现品牌乱象。科技信息服务应该实现共享、高效、灵敏的信息枢纽,联接国内外市场和农业生产基地、农村和农户。

4 参考文献

[1] 晓华.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J].农村经营管理,2015(11):6-9.

[2] 白杰.以“一村一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J].农村工作通讯,2007(9):44.

[3] 张旭锋.陕西的一村一品与专业农协[J].农村经营管理,2006(10):21-22.

[4] 李惠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形式及经验[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3(3):9-10.

[5] 辛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思考[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6] 张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考:以江苏省海门山羊产业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2.

[7] 王强,孙晓明,吴远彬.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现代旅游[C]// 第五届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07.

[8] 郭晓力.浅谈发展一村一品与品牌农业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36.

[9] 王燕青,王广斌.国外“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9):906-909.

[10] 董桂芳.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1] 初丛波.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4-24.

第5篇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第6篇

同志们:

这次全县“三年绿化六十万、打造治荒第一县”造林绿化竞赛活动(以下简称“竞赛活动”)动员大会,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为了搞好这次竞赛活动,县委常委会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相关事宜,并制定出台了开展竞赛活动的《决定》和《实施方案》。希望各地各部门按照《决定》和《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搞好竞赛活动,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竞赛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县正处在全力实施“三县”建设、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展竞赛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竞赛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抢抓战略发展机遇的重要载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植树造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具有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湿地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开展竞赛活动,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为加快吉林全面振兴,国务院已批准了《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白城作为欧亚大陆桥的节点城市,是连接图们江区域与蒙古国陆路交通线的必经之地,在“长吉图”发展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白城尽快融入“长吉图”发展规划,作为全市幅员面积最大的县份,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全力加快生态建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竞赛活动,就是为了尽快改善吉林西部的生态环境,积极抢抓战略发展机遇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开展竞赛活动,是落实“根本在生态”功能定位,建设“全国绿色生态旅游县”的迫切需要。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结合县情实际,我们提出了围绕“根本在生态”功能定位,全面建设“全国绿色生态旅游县”的发展思路。三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绿色生态旅游县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的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仍是全省唯一的荒漠化县份和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县份。全县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积高达497.5万亩,占全县总幅员面积的39%以上。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4.9%,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7.6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将严重危及我省粮食主产区生产和中东部城市天气质量,对全省的生态安全也将构成威胁。另外,从近年来我县的降水量和地下水位来看,也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全县降水量仅为364.7毫米,与20年前的1990年相比,整整下降了215.5毫米。降水量的逐年锐减加之生产生活用水的逐年增加,直接造成地下水位的急速下降。2009年,全县地下平均水位是5—6米,与20年前的1990年相比整整下降了近3米。特别是县城区,地下水甚至形成了“漏斗”状。按这个趋势发展,不要说生态环境不会得以改善,就是子孙后代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同时,我县的旅游产业也是紧紧围绕生态展开的,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开展竞赛活动,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三)开展竞赛活动,是改变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一个区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品位和招商形象。总体上看,我县的城乡绿化水平还不高。主要是,城市绿化总量小、档次低,尤其是农村绿化欠帐较多、差距较大。当前,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达不到绿化标准,在所有自然屯中,也只有6个达到省级绿化标准,达标率仅为0.8%,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更加优美、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随着三一风电产业园、华仪风机制造、500千伏变电站、230万千瓦风电场开发等一批大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域外投资者将纷至沓来,陆续到**安家落户,投资发展。如果我们不尽快把生态环境搞好,将直接影响域外投资者对我县招商环境的整体评价,进而影响全县的项目招商工作。因此,开展竞赛活动,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魅力、吸引力、竞争力,增强群众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的必然要求。

总之,全县上下一定要充分认清开展竞赛活动的重大意义,尽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把竞赛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长远战略任务,作为落实“根本在生态”功能定位,建设“全国绿色生态旅游县”的重要内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决打好打胜这场造林绿化攻坚战。

二、明确任务,把握重点,扎实开展好竞赛活动

开展竞赛活动,是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定。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根据《决定》和《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五项原则”、实施“六大工程”、解决好“六个问题”。

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全民参与,大办林业,大搞绿化的原则。造林绿化是全民的义务、全社会的责任。要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全县上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不讲条件,不计代价,自觉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要超前谋划,精心设计,科学编制三年总体规划和年度详细计划。不搞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适宜植树的植树,适宜造绿的造绿,适宜改造提高的改造提高。三是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活动要讲求方法,从最容易见成效的地方入手,在最难的地方突破。力争一年要有大变化,鼓舞斗志;两年要巩固提高,稳步推进;三年要集中攻坚,扩大成果。四是坚持质量并重,多措并举的原则。造林绿化既要注重数量,种树见树,造绿见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品位,提升档次;既要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更要以直观的经济利益和就业功能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合力发展生态产业。五是坚持建管结合,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原则。造林绿化难,保护成果更难。要坚持“三分建、七分管”,依靠科技育林,依靠法律管护,推动造林绿化工作逐步走上科技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实施“六大工程”:一是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要通过抓好这项工程,使县城区改头换面,让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营造出更加适宜人居、适宜投资的良好环境,争创省级园林城市。要在改造提高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城市绿地由单一品种向乔、灌、草、花相结合转变,由普通品种向珍稀品种转变,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由园林向园艺转变。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9.8%以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到8.4平方米以上;在县城内建成2个主题城市公园和宽度在50米以上的环城绿化带,让城市融入绿色园林之中;要使县城内每个住宅小区和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实现绿化覆盖,让人们生活和工作在生机盎然的美好环境之中。二是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要通过抓好这项工程,树立乡村绿色环保的崭新形象,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源动力。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大搞造林绿化。到2012年末,全县所有村屯绿化覆盖率都要达到30%以上;镇(乡、场)村两侧街路绿化都要实现全覆盖;每个镇(乡、场)、村(屯)都要建成宽度为8—20米的护镇(乡、场)林和护村(屯)林。三是实施绿色通道工程。要通过抓好这项工程,在我县境内打造出纵横交错、连绵起伏的绿色风景带,使各景区景点有机串联,形成旅游新亮点,给游人过客留下生态城市的美好印象,进而提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标准,栽大苗,栽壮苗,栽景观林,倾尽全力搞好绿色通道建设。到2012年末,全县要绿化公路、乡路271.3公里、河流24公里,建成每侧宽度最低为5米的绿化带,条件适宜的地方要达到50—100米,基本保证各路段无地、无空白点。四是实施农田防护林工程。要通过抓好这项工程,起到为农田防风固沙、保障农业生产的作用。切实加大组织实施力度,重点搞好缺网断带地段的农防林建设,真正做到成林成网、成方成块。到2012年末,全县要完成农田林网标准化1504.5亩,使全县基本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五是实施荒山荒地绿化工程。要通过抓好这项工程,栽植速生经济林,在完成治沙、治碱以及湿地保护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双重效益。要强化政策引导,大面积治理荒山荒地,大力度恢复草苇湿地,全面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效益。全县24.2万亩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要在2010年末前完成;3.18万亩的低质低产林改造任务,要在2012年末前完成。六是实施湿地恢复工程。要通过抓好这项工程,使全县湿地到2012年末扩大到33万亩,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解决好“六个问题”:一是解决好用地问题。造林绿化用地和工业项目用地都是“一号用地”,必须保证专地专用,禁止挤占挪用。凡是已经规划的林地必须用于造林,已经改变用途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强制退出。凡是治理荒漠化需要列入造林规划的,要优先保证,优先调剂。对确需占用耕地的,要用机动地或整理新开垦土地进行调整或补偿。各乡镇(场)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落实地块,搞好林地清查确权工作,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千方百计保证造林绿化需要。对造林用地有顾虑的农民,要做好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到“林茂才能粮丰”的道理,消除农民的抵触情绪。各地各部门都必须明确坚决的态度,采取过硬的措施,解决好造林绿化用地。二是解决好资金问题。造林绿化投资是公益投资,必须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上争下促,外引内联,聚集各方资金,合力改善生态环境。县发改局要牵头搞好谋划和运作,加强与市发改委的沟通配合,积极向省和国家申报“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项目,打捆向上争取资金。林业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每年都要争取到项目资金,争取的额度原则上要逐年提高。各地各部门也要加大投入,不能单纯等靠上级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整理等政策性资金都要重点向造林绿化倾斜。要拓宽融资渠道,落实补助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集聚社会闲散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投资造林绿化事业。三是解决好水源问题。要坚持引水、蓄水、提水相结合,全力为造林用水、湿地补水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要全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积极推进文牛格尺河洪水资源化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促进过境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要加快恢复现有泡沼蓄水功能,能蓄则蓄,蓄满为止。加快配套水源井建设,特别是没有自然水源的地方,必须打足水源井,确保新林、幼林能够及时浇灌“保命水”。四是解决好政策落实问题。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切实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要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只要政策允许,有经营能力,不分境内境外,不论个人集体,不管身份形式,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都可以单独或合作投资造林绿化。要落实国家和省重点生态项目扶持政策,资金可采取报帐制的方法直接补到户、补到人。要坚持“统一规划,树随地走,谁造谁有,适当补偿”的原则,任何地方、部门和个人在落实政策上,绝不允许打折扣、设障碍、拖时间,违者要严肃查处。五是解决好质量问题。造林绿化质量是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自始至终严把质量关,坚决防止“年年种树不见树”这种劳民伤财的现象发生。林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进苗、栽植、抚育等环节的跟踪监管,采取苗木政府采购、分片挂钩包保等办法,最大程度地减少质量问题,力争把每项工程都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要抓好乡土优质树种的繁育推广,提高林木适应性和生长质量。要注重引进适生珍贵树种,提升城乡绿化景观品位。积极研发推广造林绿化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六是解决好管护问题。造林绿化管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管得紧、看得住、保成活。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落实日常抚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管护措施,保护好、发展好来之不易的造林绿化成果。尤其是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公益林,要实行重点管护、全天候巡查。要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乱占林地、绿地、湿地等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制定乡规民约,营造爱林护绿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为开展竞赛活动提供坚强保证

生态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各地各部门务必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为**可持续发展负责的高度,认真对待并切实搞好竞赛活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这次竞赛活动涉及面广、战线长、时间跨度大,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县里已经成立了领导小组,我和洪贤、王琦、桂侠同志任组长,亲自抓这项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抓紧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同时,竞赛活动要与新农村建设和百镇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结合起来,与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协调推进。

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单位,精确到具体地块。要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明确责任人,明确任务目标,明确标准时限。县领导包片、乡镇(场)领导包村、机关干部包点,一包到底,直到任务全面完成。要实行部门帮扶责任制,重点任务重点帮,难度大的地方由实力强的部门帮扶,促进活动均衡开展。要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制,各帮扶部门与所帮扶的对象负有连带责任,帮扶对象完不成任务的,同样要追究帮扶部门的责任。林业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技术服务和督查调度,及时通报各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促进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在竞赛活动中,各地各部门要注意发现和总结推广各方面的典型经验。林业部门要办好简报,组织召开现场会观摩,积极向上推荐我县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县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和鹤鸣报社等新闻媒体也要重点宣传竞赛活动的先进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活动深入开展。

四是实行奖惩机制。在三年的竞赛活动中,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实行考核评比,根据各地各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严格兑现奖惩。林业部门要抓紧拿出考核评比细则。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与林业部门组成督查组,在每年造林绿化时节,深入各地督促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各地各部门不得以无地植树、无处造林为借口,不申报、不实施造林绿化项目。对于在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的县直部门、乡镇(场)班子成员,三年内不提拔重用,主要领导就地免职;不合格的中省直单位,建议上级机关调换主要领导。三年活动结束后,县委、县政府还要隆重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活动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不仅进行物质奖励,还要记大功,授予**竞赛活动功臣,申报省、国家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

第7篇

位于北部,总面积123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8万人,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97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6、全国的1/12。“九五”初期,饮水困难人数达62.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92%以上。人畜饮水主要靠浅层地下水,但浅层地下水水资源贫乏,且均呈现高含盐、高含氟,高氟水、苦咸水分布面积620.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以上,共涉及等18个乡镇184个行政村40.08万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是我县水资源的两大特征。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兴县富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要兴富平先兴水,富平要富先富水”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九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水利事业作为振兴富平经济的首项基础工程,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重点工程来抓。特别是从年开始国家决定,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从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加强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坚持“确立新观念、开拓新项目、创建新机制、塑造新形象、谋求新发展”的五新兴水思路。推行项目带动战略,提出“政府推动、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和“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水源共享、集中连片、稳定解决、建管并重”的建设原则。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全力建设这一德政、富民工程。

二、项目计划与完成情况

一期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年度,省、市下达我县饮水解困项目计划9处工程20个项目,解决6个乡镇18个行政村2.546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一、二批12个项目1.78万人,三批8个项目0.766万人。计划总投资768.92万元(一、二批532.32万元,三批236.6万元),其投423万元(一、二批293万元,三批130万元),地方配套345.92万元(一、二批239.32万元,三批106.6万元)。同时,下达二期计划共2个项目,解决2个乡镇2个村940人饮水困难,计划总投资28.1万元,其投15.5万元,地方配套12.6万元。一期三批(含二期)设计批复总投资253.76万元,其投138.5万元,地方配套115.26万元(含二期总投资25.85万元,国投17.1万元,地方配套8.75万元),解决0.86万人饮水困难。

我县饮水解困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和设计批复,参照项目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责任和措施,积极组织实施,严格项目建设管理,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工程建设于年月开工,年月底全面竣工。共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建设年月开工,年月底竣工,完成了一期年一、二批工程建设。共建成饮水工程5处,打配机井6眼,建管理站、配水站6处,房建1168平方米,围墙1092延米,塔池7座,加压站2座,架设高低压线路7.7公里,架设变压器5台,建闸阀井、水表井等附属建筑物49座,铺设管网33.85公里,移动土方4.24万立方,投工3.26万个工日,已解决4个乡镇12个村1.78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总投资548.2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102.99%,其补293万元,占计划国投100%,地方配套255.23万元,占计划106.65%。

第二次建设年月开工,月底竣工。完成了年三批和年二期工程建设,共建饮水工程6处,打配机井3眼,建管理站4处,房建面积301平方米,塔池5座,加压站1座,架设高低压线路3.7公里,架设变压器2台,建闸阀井、水表井等附属建筑物72座,铺设管网28.87公里,围墙442延米,移动土方2.34万立方,投劳1.88万个工日。解决了5个乡镇10个行政村0.7824万人(饮水776人在改水中)的饮水困难,完成总投资258.5937万元,占批复总投资101.9%,其投138.5万元,占批复100%,地方配套120.0937万元,占批复104.19%(含二期总投资26.6874万元,国投17.1万元,地方配套9.5874万元,)。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紧紧围绕重点项目建设,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建成的供水工程已全部投入试运营,入户率达到40%;落实了管护责任,成立了9处(含11个工程)供水管理站,其中县管工程2处,乡管工程9处,招聘管理人员20人;建成了等11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集中供水工程。

三、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计委、水利部、卫生部《农村饮改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农村饮改水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对饮水项目工作的领导,保证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将饮水项目列入十项重点工程之一。在项目建设前期,县政府及时将“农村饮改水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农村饮改水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农村饮改水项目管理工作;县长,主管副县长、水务局局长副组长,政府办、水务局、财政局、计划局、卫生局、电力局、国土资源局及项目区十四个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并在县水务局下设办公室,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总工为技术总负责。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项目规划、年度计划,评审县批工程初步设计,监督工程资金,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组织管材招标、竣工资料汇编、阶段检查验收和竣工初步验收。在项目建设中,县长贺韧多次深入施工一线,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认真负责,积极配合。县水务局全力以赴,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按照项目建设要求,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及时成立了“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在项目实施中,项目办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现场办公,在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乡镇多,资金筹集量大的情况下,项目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克难攻坚,落实群众自筹,协调解决征迁、占地问题和群众投工投劳,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明确任务、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年月日,县政府及时组织召开了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明确了职责,落实了项目建设任务。县经济发展局负责投资计划的审批、进度表会签;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使用监督、报账审批表会签、审批竣工财务决算;县卫生局负责改水项目的监督管理、水质检测、改水工程进度表会签;县水务局是项目的实施单位,负责项目主管部门(市水务局)下达的项目计划和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项目实施,上报工程进度和用款计划,按程序申请报账;有关乡镇负责群众自筹的落实,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保障施工建设环境通畅。县项目办按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及时将县政府“关于年农村饮改水项目建设工作专项问题会议纪要”下发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并按照省市《细则》精神,印发了《农村饮改水项目实施方案》和《关于下达年度农村饮改水项目群筹资金计划和投工投劳计划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制订了建设任务、标准、工期等具体措施,把项目建设责任和任务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

(三)科学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一个贫困又缺水的农业大县,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是工程建设的前题和要求。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依据国家水利部《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农村饮改水项目实施管理细则》中农村人饮困难“三个一”的标准,采用集中连片供水方式,供水设施建设到自然村公共给水点,有条件的村组供水到户,水质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来我县进行实地踏勘,对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科学论证,对水源地水量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对水质做了化验,结合富平实际提出了北部山区建水窖,地区建集中供水工程,有条件的尽量采用“380岩溶水”作水源,实行水源共享,合理调配,集中连片供水的总体解决方案。按照市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县项目办及时组织召开了县、乡、村三级干部座谈会议,讨论项目工程规划方案,选择县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行项目工程施工设计。

县水利勘测设计队及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班子,进行了现场实地勘测,按照有关设计标准,精心进行项目工程设计,对主要供水设施蓄水池、加压站、水塔等的设计,严格采用国家标准图集;具体供水方案,因地制宜,坚持“水源共享,高水高供,低水低供,集中连片”的设计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齐全,突出我县饮水项目工程设计特点。按照分级审批程序,项目工程初步设计全部通过了市、县专家组评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管理,县项目办组织有关人员学习了《农村饮改水项目建设管理文件汇编》等省、市有关文件;向各成员单位和项目乡镇印发了《农村饮改水项目实施方案》,给施工队、技术员、监理等转发了《农村饮改水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建设管理文件。从组织机构、项目管理、计划与资金管理、奖罚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易于操作的明确规定,积极推行项目管理卡制度,逐乡、逐村建立卡片。卡片内容明确了工程措施、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解决户数、人数及完成时间等,在工程建设中严格实行“项目管理、规划到卡、按卡实施、建成消号”的制度,做到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办实、实事办好。

(四)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我县饮水解困项目资金以群筹为主,国家投资为辅,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省、市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对一期一、二批项目根据工程的难易程度,进行了个别调整;一期三批(含二期井通、西河)项目按批复实施,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投资任务。共完成投资806.8237万元,其投431.5万元,地方配套375.3237万元。解决了2.5624万人的饮水困难。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设立了农村饮水项目资金专户,项目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家投资资金的使用,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国投资金实行市级报账制,根据工程进度,项目办组织水务、计划、财政部门进行查验,汇签工程进度表,资金报账审批表,由县水务局在市水务局报账支付,国投资金主要用于工程管材、水源井、管网铺设电力设施,土建主体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为了保证自筹资金及时到位,县项目办将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并结合项目区群众收入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对自筹资金采取群众集资,工程占地、青苗赔偿、电力设施、管道土方开挖回填、投工投劳等以劳折价形式记入群众自筹,投工投劳按受益村落实,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计划全部落实后,项目办方可安排工程施工。国投资金实行市级报账制,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减少了中间环节,促进了工程进度,并由审计、财政、监察部门监督,确保了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

(五)严格管理,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对项目工程实行县级领导包干,部门领导负责,一名技术员把关,有关单位和乡镇积极配合,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参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质量标准进行项目管理,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县水务局按照有关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及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严格管理,精心施工;及时成立了“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严把工程质量关。在工程施工方面,对施工企业的资质证、设备、技术力量、业绩、资金和质量保证金等进行严格审查,选择有资质的县水利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施工。

单项工程,项目办与施工单位签订了机井、土建、安装施工合同13份,合同金额113.95万元;与供应商签订了管材合同4份,合同金额24.55万元。进行合同管理,界定工期、质量和投资,确定施工规范、质量标准,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抽调1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食宿在工地,严格按设计施工;并聘请具有监理资质、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水利监理工程师2名,进行工程质量监理,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在水源建设方面,对新打水源井出水量进行了抽水试验,确保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在工程实施中,严格按工程施工程序进行,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检,整体项目进行终检;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实行接收货验收签证;对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等,实行工程检查验收签证制度。pvc管材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经县政府采购中中心同意,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采购中心进行监督,进行了统一邀请招标采购,在资质审查中,严格审查生产企业营业证,生产合格许可证,选择正规企业产品。对所采购管材,认真核查出厂合格证,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签证制度,并按材料出入库进行管理。

(六)认真检查,严把项目验收关。农村饮水解困项目,按照《农村人饮项目验收内容和评分标准》和《农村人畜饮水项目阶段性监测与评估暂行办法》,工程建设实行分部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或交工)验收签证,单项工程竣工初验签证或竣工验收签证制度。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由承包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检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签证;单位工程(或交工)验收,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报告或申请,由县水务局项目办收集核对,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报县项目办验收;单项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进行竣工决算,报县水务局项目办审核,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价,由县项目办收集编制竣工资料,组织水利、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组成验收小组,按照《验收标准》和批准的设计,按建设规模、投资、工程量、工程效益、技术规范、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竣工初验或验收。

填写单项工程竣工初验鉴定书或竣工验收鉴定书。通过初验或竣工验收,所建11处工程质量总体评价为优良,项目投资和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工程规划布局经济合理,按设计图纸施工;配套设施齐全,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水源充足,满足用水需求;水质符合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财务帐目清楚,审计合格;国补资金足额到位,地方配套按计划落实;竣工资料齐全,按村建档建卡;落实管护责任,水费征收合理,工程效益显著。目前,工程全部成立了管理站,有专人管理,制度健全,引水入户率总体已达30%,运行良好,群众十分满意。同时,省、市、县电视台、《日报》、《日报》等新闻媒体分别就饮水工程作了专题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体现了该项目工程是关心人民疾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

(七)加强管理,发挥工程效益。工程竣工后,为了克服以往“重建轻管”的思想,县水务局及时下达了《关于成立饮改水工程管理机构及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和《农村饮改水项目管护责任书》,确定了供水工程管理权属和临时水价。真正达到“修一处工程,明晰一处产权,核定一个合理水价,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并对已建成的供水工程,要求做到“六有”: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合理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设施和工程保护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县水务局委托县水管站负责全县乡村供水管理工作,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在县水务局指导下成立饮水工程管理站进行管理;一个村或几个村集中供水工程,县水务局委托乡(镇)供水站或乡(镇)水管站进行管理,供水站站长是工程管护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该站供水工程设施的保护、维修和安全运行。项目工程建成后,成立了供水管理站负责供水工程,西村供水工程并入流曲供水管理站管理,属县管工程;等9处供水工程委托所在地乡镇政府水管站管理,属乡管工程。

在管理人员落实后,先后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在水源与水利工程、农村自来水、卫生防疫、水质监测、财务支收管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条例等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加强供水设施管护,严格操作规程;实行供水水源水质定期通报当地政府和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用水安全。严格水费收缴,实行抄表到户,按表结算,接受用户监督;水费标准由供水企业根据供水成本核定,报水务局审核,经县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目前,由于工程刚刚建成,现处于试运行阶段,制水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尚未确定,试运行期执行临时水价,待运行正常后,根据运行成本报请县水务局和物价局进行水价审批。工程运行正常后,供水单位要实行公示制度,定期对水价、水量、水费收支特别是工程折旧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公示,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减轻农民负担,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严格水费收支管理。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按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在不影响本工程维修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县水务局有权对饮水工程的折旧费和大修费进行工程间调配,以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供水事业持续发展。

四、项目效益和影响

我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充分体现了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