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3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公司审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峡财务公司 100086
[摘要]虽然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兴起的时间较短,但内部审计的发展却相对成熟,将内部审计工作以风险为导向,深入应用到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把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参与、融入到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环节,进而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风控水平的提升,促进财务公司更好地规范、稳健发展。
[
关键词 ]风险导向;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应用
随着内部审计理念的发展与延伸,内部审计早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内部控制层面,如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性等等,都已成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所以,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对经营风险的分析以及揭示等方面尤为看重。
一、财务公司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监管层面对此也高度重视,曾多次对财务公司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风控部门提出要求,并要求财务公司加强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成果的应用。一方面,风险管理状况是财务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依据和重点内容。作为风险导向审计,需重点审查与评价公司风险管理状况,作为内审机构和人员,应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风险等环节充分了解,并对其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推进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财务公司内审部门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以重要风险领域为重点,检查公司各个部门、岗位与人员是否关注了公司目标和战略,是否正确落实了风险管理程序,是否采取了有效的规避、控制或转移风险的措施,从而对其中执行不到位的事项提出审计意见并监督执行到位,从而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就财务公司目前现状而言,内部审计管理相对成熟,而风险管理尚处起步阶段,各公司风险管理方法与模式多数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摆在许多财务公司面前的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力量和资源,发挥内部审计先发优势,将内审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融合互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与支持。
(一)在财务公司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首要环节。识别风险是建立在分析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基础上的,把存在于公司的风险识别出来的过程。财务公司的外部风险就是财务公司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比如监管政策与监管方式的改变,功能定位与支持政策的调整,外部经济环境与所属集团经济形势的转变等等。内部风险就是在财务公司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信息系统主要故障或中断,人员道德品质与要求相差甚远,业务创新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等。因此,财务公司内审人员应以必要的审计程序实施为手段,分析财务公司内外部风险,检查公司是否充分、适当地确认了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判断公司是否恰当、完整的识别出风险,并把没有识别出的主要风险揭示出来,从而发挥内审的审查、评价以及监督促进功能,推动财务公司更为有效地识别风险。
(二)在财务公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首先内部审计应审查公司运用的评估风险方法,在对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评价时,应注重把握好定性与定量尺度。一般而言,定量方法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能优于定性方法。在未来的风险事项中,历史数据借鉴意义凸显时,定量评估风险方法就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它以数理统计或模型建立为依托,能够对未来风险做出评估预测;而若财务公司历史数据不足,很难量化风险,需要极高的成本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时,对定性评估方法进行选用就较为适合;为使评估结果客观性提高,采用定性方法时也需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意见。
就财务公司风险评估而言,较难的环节便是量化风险。财务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在量化识别风险过程中,可以考虑监管部门风险管理相关要求,把指标分析法运用其中,利用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开展的风险评价、监测与预警等工作(如监管采集的资本充足性、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等数据信息),利用监管指标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例如,财务公司在评估信用风险时,便可以分析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把量化的标准确定为监管标准值,对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三)在财务公司风险应对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财务公司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是结合风险的性质和承受能力进行的。财务公司内审人员受岗位特点等影响,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公司的各项业务,能够比较明白地认识管理瓶颈。内审人员在对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当和有效进行评价时,首先应该判断,所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把公司风险偏好准确反映出来,是否把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准确反映出来,同时,以识别公司缺陷为基础,判断在风险应对措施被采取之后,剩余的风险水平与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能否吻合。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面对出现风险控制措施匮乏的情况时,应以风险评估和检查结果为依据,把改进措施和建议反映出来,协助公司对风险反应方案进行完善,达到强化风险管理的目的,确保各项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综上所述,就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而言,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财务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岗位责任心和专业胜任能力,结合自己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立足独立客观视角,把具备价值的保证和咨询服务提供给管理层,从而为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贡献自己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张立民.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13(10)
[2]张晓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构建及实施研究[J].财会通讯,2013(28)
[3]李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与应用分析[J].新经济,2014(08)
[4]盛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5(15)
[5]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03)
关键字:财务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作为由企业集团组建,立足于集团、服务于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负着整合集团内部资金、为成员单位提供融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发展的责任。在企业集团快速扩张、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是财务公司防范金融风险、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对财务公司而言,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各自履行相应的职责,有效控制涵盖整个公司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公司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构建财务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五大模块:完善的组织架构、健康的内部环境和风险管理文化、科学的信息传递与风险管理流程、符合监管要求的审慎的资本管理、独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
一、构建适合财务公司特点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在公司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部门,对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和上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起决定性作用,承担最终责任。
财务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设立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等风险管理机构。
董事会是最高风险管理和决策机构,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督促和评价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董事会通常还应指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形成的风险管理文件提交董事会批准。
监事会负责风险的各种监督监察工作,全面了解公司的风险管理状况,跟踪监督董事会和高管层为完善内部控制所做的相关工作,检查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管理状况,确保配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
财务公司应当为全面风险管理设立与公司的经营规模、风险状况相适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要保证它的相对独立,要有高管层的大力支持,配备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风险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
二、培育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
财务公司应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植,积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的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绩效考核,培养公司所有人员的风险敏感度,把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融入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
当前先进的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以资本管理为核心;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统一;风险管理覆盖公司所有业务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实行“业务发展,风险先行“;风险管理独立权威;分散与集中结合,注重沟通交流等。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报告、风险控制、风险处置与补偿。
目前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企业集团内部吸收成员单位存款,为成员单位提供结算服务,向成员单位发放贷款,提供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办理委托业务等。基于此,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同时,由于财务公司受着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多个部门、多个层次的政策法规的监管,因此财务公司还要重视合规风险的管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性。
财务公司一方面要依据监管机构的风险评价体系,对自身的资产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性与流动性能力及市场敏感度等进行监测,同时也要对自身的风险如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财务公司的风险计量大多采用各种指标分析法、传统专家判断法等,近年来,对各种风险进行压力测试也是一种新的风险度量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重视。对风险的监测一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变化发展情况;二是根据风险变化及时调险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公司对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在选择这些风险应对策略时要充分考虑财务公司自身的性质特点、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效果。
四、同时满足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需要的资本管理
资本是财务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从外部监管和内部防范流动性风险来看,保持充足的资本都是财务公司安全运营的需要。财务公司应按照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按规定财务公司比照执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经营规模、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和资金运动规律,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并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充分防范流动性风险。
五、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内部审计
关键词: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委托贷款业务;可行性;风险;对策
一、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基本情况
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系铁路局所属全资子公司,主营房地产开发经营、商品房出售、出租和物业服务、园林绿化等。主要承担铁路局职工住宅代建、旧城改造、土地开发等职能,对改善铁路办公、生产及职工居住条件,提升站区服务功能和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是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目前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模式为利用铁路局现有旧站区与政府洽谈并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规定向国土局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全部返还,以用于站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对商业开发建设涉及有关费用,城市配套费用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政府招商引资和旧城区改造的优惠政策收取。在诸多优惠政策下公司只需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即可。但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资金来源局限性较大,主要是向资金结算所内部调剂流动资金。目前铁路局调剂资金量大,存调比超过60%,按照资金风险管理要求,超过60%不得发生新的调剂业务。因此房地产开发公司只能暂停资金调剂。针对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逐步拓宽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融资渠道,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拓展易于管理且较为成熟的外源融资模式,成为铁路房地产开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委托贷款业务是拓宽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融资渠道的有效方式
1.委托贷款业务根据人民银行《贷款通则》,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委托人为铁路非运输企业;贷款人(受托人)为中国铁路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铁路财务公司);借款人为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2.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可行性分析(1)无需总公司审批。《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铁总财〔2015〕201号)第二十二条规定“所属企业及其控股的各级企业除银行借款(含内部调剂资金)、票据融资外的其他债务性融资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需报总公司批准:①公开市场融资;②可能涉及资产所有权转移的事项;③可能导致所属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事项;④总公司要求报批的其他事项”。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接受委托贷款,若资产负债率不超过80%则无需审批。若需要铁路局提供担保,根据《中国铁路局总公司关于规范铁路局对非运输企业担保事项的补充通知》(铁总财〔2016〕154号)“铁路局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自主决策对所属非运输企业担保事项,担保余额(不含对新增铁路基本建设担保)不得超过铁路净资产的50%,担保事项按年度向总公司报告”的规定,铁路局对委托贷款提供担保,也无需总公司审批。(2)筹资成本低。根据委托贷款操作方法,非运输企业进行委托贷款,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由委托方自行决定,受托方办理手续约需3-4个星期,降低了铁路房地产公司筹资难度,提高了效率;同时委托贷款在3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目前4.75%)的基础上还可下降10%,与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20%、且条件苛刻、监控严格等相比,筹资成本极低;最后委托贷款最长期限3年,比内部调剂资金只能使用1年且不能用于购地支出相比,有利于公司在较长时期内无需考虑资金问题而专注于项目建设及销售。(3)需要铁路局审批。《南宁铁路局重大财事项管理暂行办法》(宁铁财〔2013〕177号)第十四条规定“多元投资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借款审批权限……预计资金借入后,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或高于70%,以及资产负债率低于70%但累计借款余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逐级上报,由多元投资集团公司履行内部集体决策程序后,经局筹融资管理领导小组审查同意,提交局党政联席会审议、决定”、第十五条规定“铁路单位向社会金融机构以银行借款及公开发行融资工具以外的其分方式借入资金,其操作流程、审批权限比照银行借款办理”。目前,多元投资集团公司已撤销,可由财务处会同开发处向局筹融资管理领导小组提报委托贷款方案,审查同意后提交局党政联席会审议。(4)盘活非运输企业资产。非运输企业的资金充足,暂时处于闲置状态,若是委托贷款,支持了房地产公司的发展,盘活了委托人的资金,开辟了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筹融资新途径。同时资金成本在铁路局合并报表范围内抵销,如委托贷款9000万计算,按3年期贷款利率下降10%计算,可节省财务费用1154万元,节支效果明显;
四、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合规性分析
1.业务性质的合规性人民银行允许企业开展委托贷款业务,近几年贷款总量有明显增加,经询广西银监局、各大银行,除《贷款通则》和各银行自定管理办法外,无专门法规规范委托贷款业务。总公司现行制度无明确规定禁止铁路企业开展委托贷款,铁路财务公司已为铁路企业实施了多次委托贷款,直接证明了该业务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排除了审计风险。2.贷款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121号)第一条“各商业银行……对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项目,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房地产开发公司以自有资金支付土地出让金后,办理委托贷款支持项目启动,之后公司以销售回款支付地块土地出让金,以此规避审计风险。《关于规范推进铁路职工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铁政法〔2009〕26号)规定“要积极争取将职工住房建设纳入地方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或旧城改造计划……多渠道筹集职工住房建设启动和周转资金……”。铁路房地产公司委托贷款资金用于站区改造、职工住房拆迁安置等,相关站区改造项目已经原铁道部批准,且总公司近期鼓励和推动资本经营和土地开发。因此,委托贷款资金用途符合总公司资金政策方向。3.成功案例南宁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已取得2500万元清洁发展委托贷款;农行古城支行正在办理广西区农垦公司自有资金对其所属公司的委托贷款。
五、操作程序
(1)确定委托人、受托人。(2)确定贷款额度、年限、利率水平等。(3)联系铁路财务公司协商相关程序和手续。(4)委托人、借款人完成法人内部决策程序,向铁路财务公司申请开立结算账户。(5)铁路局完成审批决策程序。(6)委托人、借款人向铁路财务公司提交申请及资料。(7)铁路财务公司对委托人、借款人的法人资格及贷款资金用途进行合法合规性调查、审核。(8)铁路财务公司审查通过后签订合同、办理款项划转。
六、存在风险及对策
1.存在风险(1)审计风险。铁路房地产公司的委托贷款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公司资金筹集投入方案必须明确,以自有资金支付和销售回款分期分步支付土地出让金,规避审计风险。(2)到期无法偿还风险。如果三年后房地产公司无法偿还贷款,风险止于房地产公司和委托贷款的非运输企业之间,问题性质限于债权未及时清理,不涉及银行信用。可采取企业合并或办理委托贷款展期予以解决。2.防范风险对策(1)把握合规性,防范审计风险。要明确权利义务,严格限定贷款公司责任。虽然委托贷款的对象和用途等要素由委托人确定,但受托人也应对此进行审查,审查贷款用途是否符合政策,资金来源合规合法,是否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2)完善制度建设,防范法律纠纷风险。委托贷款涉及委托人,借款人,受托人等方面的关系,借款发放后,委托人对借款人使用贷款情况进行监督,自行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抵质押物状况;一般委托贷款到期后或借款人出现可能影响债权实现的情况时,根据制度及合同约定自行采取救济措施。
七、结论
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周转困难,而铁路局流动资金调剂款只能用于职工住宅建设,期限较短,不太适合房地产企业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委托贷款业务的开展能解决铁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金问题,提高筹资效率,确保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能够顺利推进,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对发展地方经济、提升铁路形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融结合;债务融资成本;持股金融机构
一、引言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015年11月18日陆家嘴跨界产融联盟成立,使民营企业产融结合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在我国实现“三去一降一补”重要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3月2日印发《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产融合作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核心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具备一定资金集中管理经验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有效提高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选择一批重点城市和重点企业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支持开展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可见,政府在企业面临持续走低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融资约束背景下,也大力支持企业走产融结合道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在我国股市低迷、资本市场不完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产融结合能否帮助企业更好地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呢?产融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又会对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当前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产融结合动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认为产融结合的动因在于:构建融资平台,实现管理和财务上的协同效应,获取超额的利润[1];借助信息和激励优势以及依靠特殊的资金借贷关系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降低外部交易的搜寻成本、签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等[2];有效支持产业资本的扩张和结构调整[3];满足融资需求,实现资产保值和发展转型等[4];缓解融资约束,实现协同效应和分散风险[5]。对于产融结合经济效果的研究主要从公司业绩、运营效率[6-7]、风险管理[8]以及缓解融资约束[9]等方面进行,尚未有文献考察产融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采用2008—2015年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数据,研究了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深度和广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总体上能够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尤其当上市公司持股上市金融机构时这种效应更加显著。同时,考虑了企业内部问题在产融结合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关系中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运用产融结合实现良好的债务融资,促进发展;同时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强化和指导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数量是产融结合程度的重要体现。由于上市公司与所持股的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能够产生较好的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且这种效应随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强。一方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处于不同行业,在业务上能够实现相互补充,互相支撑;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收益能够在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共享和互补。通过持股更多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能够产生规模经济优势。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数量越多,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就越多,可获得投资资金就越多,且持股这些金融机构使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共同受同一主体的控制,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多,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上市公司信息的成本[10]。此外,持股金融机构家数越多越能构筑更加庞大的金融关系,通过良好的金融关系能够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提供较好的便利,同时由于金融关系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愿意为上市公司提供信贷优惠,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与债务融资成本负相关。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上市公司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权,当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越高时,上市公司就越有可能进入金融机构的董事会,直接参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产生决策效应[10]。而这种决策效应使得上市公司能够更加方便地从金融机构获得债务融资,因此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加优惠的债务融资[11]。此外,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金额越大,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权越大,越能够进入到金融机构的内部高层决策系统,这就拉近了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的“信息距离”,降低了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可以与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的金融关系。这种金融关系资源能够拓宽上市公司获取债务融资渠道和提供融资便利,降低了上市公司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而随着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金额的上升,上市公司在金融机构中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越大,那么金融机构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金额与债务融资成本负相关。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单一的背景下,企业普遍面临融资约束,信贷资金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信贷资金的供给依赖于金融机构对资金需求方信息和违约可能性的了解。由于上市公司通过持股银行,拉近了银行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距离”,使上市公司能够更加便利地从银行获取更加优惠的信贷资金,降低了债务融资成本。而财务公司作为内置于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于股权连带关系,相对于外部金融机构其对集团上市成员更加了解,降低了借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能够为集团成员公司提供优惠的信贷资金[12]。此外,持股集团财务公司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传递出两种信号:一是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风险能够通过股权关联分散于集团成员中;二是集团财务公司雄厚的现金流以及较高的声誉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提供了隐形的担保。而持股证券公司、信托、基金、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虽然也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必要的债务融资,但这种融资主要来自于金融关系和金融担保效应,无法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信贷资金,因此,相对于持股这些金融机构来说,持股银行和财务公司能够更好地降低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成本。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相对于上市公司持股其他金融机构,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更能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上市公司持股的金融机构既包含上市金融机构,还包括非上市金融机构。由于上市金融机构和非上市金融机构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投资者关注程度和政府监管程度方面都存在差异,使得上市公司持股这两类金融机构所传递出来的信号存在差异。在我国,存在许多地方性的银行和其他非上市金融机构,数量庞杂,且分布地域非常广泛,几乎各个地方都有其分支机构。但是,相对于非上市金融机构,由于上市金融机构参与证券市场交易,需要接受证监会、银监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对其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的监管,因此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持股上市金融机构能够为上市公司向金融机构债务融资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这为上市公司从外部金融机构获取债务融资提供了“隐性担保”和便利,能够更好地降低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4:相对于上市公司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持股上市金融机构更能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用2008—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样本数据,考察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上市公司持股上市金融机构和非上市金融机构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并经手工收集整理,而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宏观经济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同时本文删除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持股上市与非上市金融机构的数据、ST类上市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样本,最终获得了3724个样本观测值,采用Stata13.0和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债务融资成本,借鉴Pittman和Fortin[13]、李广子和刘力[14]、Minnis[15]、魏志华等[16]、陆贤伟等[17]的研究,以财务费用与负债总额之比来衡量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本文的解释变量分别为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金额、是否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以及是否持股上市金融机构;同时依据李广子和刘力[14]、蒋琰[18]、魏志华等[16]的研究,控制了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规模、债务风险、成长能力、盈利能力、上市年限、产权性质、问题、董事会和独立董事规模、股权集中度以及年度和行业等变量的影响。具体模型设计如下:Cost=琢0+琢1Number+琢2Bankers+琢3Size+琢4Lev+琢5Growth+琢6Roe+琢7Date+琢8State+琢9Duality+琢10Directors+琢11Indire+琢12First+琢13Ac+∑Year+∑Industry+着考察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金额、是否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是否持股上市金融机构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时,分别用Money、Bank、List替代Number进行回归。变量选择及其解释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差异较大,最大值0.89,最小值-1.08,均值0.04,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自身财务特征、公司治理特征以及业务特征的差异造成的。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也存在很大差异,持股最多的达到13家,最少的只有一家,而持股金融机构的金额差异则不是很大,且样本公司绝大部分是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大部分是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这是因为,在我国上市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而非上市的金融机构比较普遍,尤其是地方性银行遍布全国。此外,样本公司的财务风险、成长能力、盈利能力、上市年限、董事会规模、独董比例以及股权集中度和问题都存在较大差异。
(二)相关性分析表3报告了主要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持股上市金融机构与其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38,在5%的水平上显著,初步表明上市公司持股上市金融机构能够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但对于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家数、持股金融机构金额、是否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与其债务融资成本相关性不显著。上市公司产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债务融资成本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偿债能力、问题与其债务融资成本则显著负相关,初步表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更好地监督和评估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般地,偿债能力越强的公司其外部获取资金的能力越大,融资成本相对要低。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表4报告了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深度与广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1)显示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回归系数为-0.00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越多越能够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但这种作用不显著,有可能是因为当前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家数还普遍较少,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关系尚不稳定,加之外界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尚未发挥产融结合在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中的作用。回归结果(2)显示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金额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回归系数为-0.009,也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产融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只是这种效应还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有可能是因为当前我国股市并不稳定,近年来资本市场频繁波动,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金额尚不足以参与到金融机构的顶层决策,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权还相对较弱,未能完全发挥出产融结合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回归结果(3)则报告了上市公司是否持股上市金融机构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006,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当上市公司持股上市金融机构时能够比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更好地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回归结果(4)显示了上市公司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0001,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与持股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并没有更好地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这有可能是因为当上市公司持股银行与财务公司时,一方面银行对上市公司的情况更加了解,上市公司所有的缺陷信息都暴露在了银行面前,银行能够更加有效地监管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另一方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内部信息优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财务、业务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对其债务融资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其余控制变量如表中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四)进一步分析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管理层与股东往往存在较严重的利益摩擦和冲突。管理层受托经营公司,有其自身的个人利益,当管理层与股东冲突比较严重时,管理层很有可能作出并不理智的融资行为,增加融资成本。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拉近了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上市公司内部问题的严重程度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的成本。因此,需要考虑上市公司问题在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中的影响。如表5回归结果所示,从总体上看当上市公司问题越严重时,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金额和持股上市金融机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这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内部问题越严重时,内部经营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可能存在越多的缺陷,而持股金融机构拉近了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间的距离,使得金融机构提升其债务融资成本,以防范由于问题带来的风险。而当上市公司问题越严重时,相较于持股其他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能够更好地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这可能是因为,银行和财务公司对公司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对于管理层的资金需求及其盈利能力有较好的掌握。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8—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对其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和金额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越能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相对于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持股上市金融机构能够更加显著地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相对于持股其他金融机构,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这类金融机构并不能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总体上看,企业面临的问题越严重时持股金融机构越提高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由于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家数和金额相对较少,尚未发挥产融结合的规模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上市公司对持股金融机构的控制权还相对较弱,未能发挥融资便利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效应,因此,上市公司应该适当扩大对金融机构的持股份额和家数,以更好地利用产融结合带来的融资便利和低成本融资。(2)持股上市金融机构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传递出良好的信号,促进了债务融资,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持股上市金融机构,以便降低债务融资成本。(3)持股银行或财务公司还尚未实现低成本债务融资的效应,应该积极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加强上市公司与银行或财务公司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低成本的债务融资,提升债务融资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蔺元.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果分析:基于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视角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5):153-160.
[2]支燕,吴河北.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产融结合动因:基于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1(11):72-77.
[3]何婧,徐龙炳.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路径和影响:基于资本市场“举牌”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2(2):81-90.
[4]杜传忠,王飞,蒋伊菲.中国工业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动因及效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84-90.
[5]储俊,裴玉.我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的可行性及模式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108-112.
[6]姚德权,王帅,罗长青,等.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140-148.
[7]谭小芳,范静.产融结合型农业上市公司运营效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0):111-120.
[8]陈栋,翟进步,陈运森.参股保险业与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基于货币政策变更背景[J].保险研究,2012(2):80-88.
[9]陈孝明,田丰.金融排斥、产融结合与文化产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15(3):136-141.
[10]万良勇,廖明情,胡璟.产融结合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上市公司参股银行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2):64-72.
[11]李维安,马超.“实业+金融”的产融结合模式与企业投资效率[J].金融研究,2014(11):109-126.
[12]吴秋生,黄贤环.财务公司职能发挥与集团融资约束研究[J].经济问题,2016(6):101-108.
[13]PITTMANJ,FORTINS.Auditorchoiceandthecostofdebtcapitalfornewlypublicfirm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4,37(1):113-136.
[14]李广子,刘力.债务融资成本与民营信贷歧视[J].金融研究,2009(12):137-150.
[15]MINNISM.Thevalueoffinancialstatementverificationindebtfinancing:evidencefromprivateU.S.firm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11,49(2):457-506.
[16]魏志华,王贞洁,吴育辉,等.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J].审计研究,2012(3):98-105.
[17]陆贤伟,王建琼,董大勇.董事网络、信息传递与债务融资成本[J].管理科学,2013(3):55-64.
本文还以琼民源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加大造假成本,加强监管提出治理对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主体是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两个方面。由于对每个理性的经济个体来说,其行为动机和目的,都是使自身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无论是中国的琼民源、银广夏,还是美国的安然(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行为能满足行为主体(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两方某一方面的需要,能为其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我们称这部分经济利益为虚假信息的“租”。上市公司会从提供虚假信息中受益,然而却不能独占这部分“租”。这是由于无论审计机构默认其造假行为还是与其串谋造假,都存在着要承担诚实执业之外的风险,这种额外风险使得审计机构必然会向上市公司要求额外的“回报”,因此存在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共同分割虚假会计信息的“租”的问题,两个主体之间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利益冲突和对抗,从而产生博弈。本文依据博弈理论(GameTheory)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的两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约束下,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的过程,进而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案。
1博弈模型的建立
1•1前提假设
1)假设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均为理性的经济人,且均为非风险偏好型。
2)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即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公司股东利益完全一致。
3)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具有完全信息,即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审计机构完全有能力检查出来,不存在能力、知识和经验的不足。
4)只有当上市公司存在着披露虚假财务报告的企图时,审计机构才有可能默认其造假行为,或与之串谋进行造假。当即上市公司准备诚实地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时,审计机构不会主动要求造假。
5)设W为外界约束,即为监管部门对造假查处的力度,包括发现的概率及处罚的力度。
6)设A、B分别代表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
7)设ΔG为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额外收益,即虚假会计信息的“租”。
8)设ΔGm为上市公司支付给审计机构的虚假信息租,也即审计机构的额外收益。
9)设W为企业不诚实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审计机构诚实执业时,企业给审计机构的“惩罚”(比如解雇审计机构)所带来的负效用。
10)设P为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且0≤P≤1。
11)设Ⅰ表示当造假被发现时,有关监管部门给予上市公司的处罚。
12)设F表示当造假被发现时,有关监管部门对审计机构的处罚。上述模型中,A表示上市公司,B表示审计机构。在终结点的支付向量中,括号中第一个数字为上市公司的额外收益,第二个数字为审计机构的额外收益。上市公司的战略选择有两种,即(诚实)与(不诚实),而审计机构的战略选择有三种,即(诚实,诚实)、(不诚实,诚实)、(不诚实,不诚实)。
1•2模型讨论此博弈树存在着三个均衡战略组合:(诚实,诚实)、(不诚实,诚实)、和(不诚实,不诚实)。
上市公司是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取决于能否获得额外收益,即(ΔG-ΔGm)(1-P)-IP>0时,便会有造假的冲动。且企业允许审计机构分割的信息租为:ΔGm-W。此时,要求分割的信息租为:ΔGm>FP-W1-P(2)令ΔG*m2=FP-W1-P,即为当上市公司要求审计机构默认或与其合谋造假时,上市公司给审计机构向报酬的最低限值。低于此值,审计机构便会选择诚实执业,拒绝造假。因此,当ΔG*m1>ΔG*m2时,只要上市公司可以给予审计机构的利益的最大值大于审计机构要求利益的最小值时,博弈的最优战略组合为(不诚实,不诚实),此时,存在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可能性。换言之:ΔG*m1-ΔG*m2=ΔG-IP1-P-FP-W1-P=ΔG-(1+F)P-W1-P(3)
当(3)式值大于0时,便会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力。此差值越大,合谋进行信息造假的动力便会越强;差值为0时,双方均无虚假信息披露的动力,从而(诚实,诚实)便为最优战略选择。
1•3模型的政策启示
公式(3)得出,ΔG即虚假会计信息“租”的值不变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3)中第二项数值,来减少ΔG*m1-ΔG*m2的差,从而减少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第一,加大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即增大(3)中的Ⅰ值;第二,加大对审计机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力度,即增大(3)中的F值;第三,加大对会计报告质量检查的力度,即增大虚假信息被发现的概率,表现(3)中的P值,增大IP值同时增大;第四,减小(3)中W值,使第二项变大。W值为当上市公司意欲进行会计造假而审计机构坚持诚实执业时,上市公司给予审计机构“惩罚”(如解雇等)带来的负效用。减小W值也就意味着减小上市公司对审计机构的控制力,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即公司管理层自己聘请审计机构“监督”自己的行为,上市公司由于掌握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与审计费用标准制定等权力,是审计人员的“衣食父母”,明显处于主动控制的地位,审计机构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审计机构在同业竞争的压力下对上市公司做出让步,默认、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上市公司串谋进行会计造假活动就成为可能。
2模型检验
由于琼民源事件已经有了一个“结局”,而银广夏、安然(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事件尚在处理之中,因此,本文以琼民源事件为例对上述博弈模型进行检验:
2•1琼民源事件梗概
1993年4月30日,琼民源在深交所上市(0508)。1994年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03%,1995年每股收益尚不足1厘,是一只名符其实的垃圾股。1995年报公布时(1996年4月30日)股价为3•65元。到1997年1月22日,琼民源率公布1996年年报,称其每股收益为0•867元,比上年增长了962•33%,1996年实现利润5•7亿元,同比增长1290•68倍,资本公积金增加6•5亿元。同时,股价也从1996年4月30日3•65元飚升至1997年1月22日的26•18元[1]。经监管部门查实:琼民源1996年年报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与审计机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串谋捏造出来的,共计虚增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利用公司编造虚假利好消息,与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联手非法操纵本公司股票,民源海南公司非法获利6551万元,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非法获利6630万元,中国证监会对此事件涉案人员已作处罚:对公司原董事长马玉和判处有期徒型3年,判处原总会计师班文绍有期徒刑2年,缓期2年执行;对民源海南公司和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处以警告、没收其非法所得6651万元和6630万元,分别罚款200万元;对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处以警告、暂停其证券业务资格6个月、暂停签字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3年。
2•2模型检验
在模型检验之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媒体和官方披露的琼民源事件资料有限,有必要做假设如下:(1)由于1995年—1997年间审计机构的具体收入数字尚无详尽的报道,因此,经咨询业内资深人士后作假设如下:如果审计机构诚实执业,其正常收益约为15万元,如果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其收益约为20万元。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分给审计机构的信息租ΔGm=5万元。(2)如果上市公司有造假意图而审计机构坚持诚实执业,上市公司将于第二年解雇该审计机构,这就意味着该审计机构将会永远失去上市公司这个客户,审计机构损失的将是一个永续年金,设市场利率为2%,则由于上市公司给予审计机构的制裁而使审计机构遭受的损失为:W=15÷2%=750(万元)关于会计造假被发现的概率P。可作如下假设:我国现有上市公司1100余家,在过去多年间累计对外提供的资产评估报告、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年报、中报、季度报告等会计信息资料约有2万份。据新华社报导,国家审计署2001年组织的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抽查发现,总样本为32份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有23份严重失真,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金额达71•43亿元[2]。按此比例,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P=23÷32×100%=71•9%。截止2001年底,我国共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案37例。其中1997年及之前仅有5例,1998年8例,1999年8例,2000年10例,2001年8例[3]。据以上资料,可推断目前造假被发现的概率P=37÷(20000×71•9%)=0•26%也就是说,造假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P=1-0•26%=99•74%另外,琼民源会计造假的信息租ΔG可计算为:ΔG=上市公司额外收益+审计机构额外收益式中,上市公司额外收益=(股价增加值×流通股数)+非法获利可计算琼民源会计信息造假案中虚假会计信息的租为:ΔG=(26•18元/股-3•65元/股)×18742•35万股+6651万+5万=428921•14万元
可见,如果造假成功,琼民源公司与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的额外收益是巨大的,即近43亿元人民币。琼民源会计造假被发现后,监管部门处罚为200万元。设经刑事处罚后,该马某和班某将不得再担任原来类似的职务,年薪原是5万和3万,损失也是年金,仍设市场利率2%,他们受处罚的损失现值=(5万+3万)×(P/A,2%,20)=8×16•3514=130•81(万元)可计算Ⅰ值为(已知对其罚款200万元):Ⅰ=200万元+130•81万元=330•81万元设监管部门对审计机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为F:F=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对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如果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原本一年可承接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10笔,并设这10笔业务仅为中报和年报审计,且每笔业务诚实执业的收益均为15万元。并设每笔业务收益在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分配的比例约为7∶3,即这15万元审计费中会计师事务所收益为10•5万元,注册会计师个人所得为4•5万元。设该会计师每年只能进行一家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据前可知其年业务收入为9万元,并设其非上市公司业务一年所获得的收入为4万元,则在造假被发现之前,该签字注册会计师年收入为13万元。由于监管部门处罚给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损失(仍设利率2%):F=(15×10×0•7)÷12×6+13×(P/A,2%,3)=52•5+13×2•9410=90•73(万元)模型中的ΔG*m1-ΔG*m2值计算为:ΔG*m1-ΔG*m2=ΔG-(1+F)P-W1-P=428921•14-[(330•81+90•73)×0•26%-750]÷(1-0•26%)=429671•99(万元)(这一数值远远大于0)可见,在现有环境约束下,要想杜绝信息披露中的造假行为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监管部门公司治理相关政策在减少造假方面是无效的(需要修订)。这也就是我国继琼民源之后银广夏、麦科特等,美国继安然、世通公司后,会计造假行为仍层出不穷的原因。
本文建议: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其利用虚假消息而获得的非法收入处以相当于其非法所得额3倍的罚款;由于公司退市而对股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加大对审计机构共谋造假处罚力度,一经发现信息披露造假,便吊销该签字注册会计师和师事务所的证券业务资格;审计机构的罚款应为非法所得的10倍;加大对公布会计信息的检查力度,即增加发现信息披露造假的概率。如上例,若将P提高到75%,则上述模型结果将不同,上述数据代入ΔG*m1-ΔG*m2式为:ΔG*m1-ΔG*m2=428921•14-[(137729•8+5741•15)×75%-0]÷(1-75%)=-1491•71万元<03
关键词:集团公司 资金集中管理 有效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必须有效进行下属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才能确保集团公司的正常运营。而资金集中管理是母公司管理下属企业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集团公司的整体效益。所以,如何进行有效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成为了国内各种形式的集团公司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国内各大集团公司的发展。
一、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几种模式分析
(一)收付活动集中管理的管理模式
就目前来看,收付活动集中管理是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很多集团公司都会采取收付活动集中管理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管理之下,公司下属企业的一切收付活动都将在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各企业并不单独进行账号的设立。所以,利用该种管理模式,可以使集团公司的资金收支权得到高度集中[1]。但是,由于资金收支权完全掌握在一些经营者手中,在使用资金时需要一套繁琐的程序,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下属企业经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此外,采取该种模式难以实现企业的收支平衡,所以容易导致集团经营活动的效率被降低。
(二)建立专门财务公司的管理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大的集团公司会直接建立专门的财务公司负责进行集团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采取这种管理模式时,集团公司需要进行专门财务公司的组建和专业财务人员的招聘,同时财务公司本身也是集团公司的下属机构,但是只是专门处理集团内部的资金融通业务。而专门财务公司的建设需要经过人民银行的批准,可以将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引入到集团资金管理中。在该模式下,各下属企业拥有独立财权,可以自行管理企业的资金,并拥有资金使用的决策权。而集团公司可以通过财务管控下属企业的资金,并且不直接进行子公司的现金收支情况的干预。这种管理模式需要集团公司支付专门财务公司在职人员的职工,但可以使集团的资金高速运转起来,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从长远来看,可以更好的为集团公司创造利益。因此,建立专门财务公司也是集团公司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一个选择。
(三)引入银行功能的内部管理模式
在集团公司运作中,在集团内部开立银行进行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是一种将银企模式引入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模式。而在公司内部开立的银行主要负责进行集团内部资金的调拨和结算,是集团公司的资金监控和投融资管理中心。在该模式下,公司下属成员机构拥有独立资金管理权力,可以自行进行资金的管理[2]。因此,和其他模式相比,采取该模式可以有效缩短公司资金的周转结算时间,并使公司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是,采取该模式也会提高公司资金的管理难度和成本。因此,集团公司在选择使用引入银行的内部管理模式时,需要在资金的周转计算时间和资金利用率与资金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便使集团公司获得最大收益。
(四)调拨备用资金的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在集中管理资金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期限统一为所属分支企业垫付一定数额的现金,以便为企业的运营提供备用资金。而该种管理模式被称之为调拨备用金模式,属于管理权高度集中的模式。在该模式下,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在发生现金支出后,可以凭借有关凭证到集团公司财务部报销,以便使备用资金及时得到补足。所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公司下属企业不设立财务部门。目前,这种管理模式也在很多集团公司内使用,也是集团公司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该模式对集团公司各分支机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能在同城、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中被使用。
(五)建立内部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在内部设立结算中心,并使该部门负责管理下属企业的资金收付和往来业务的结算。而结算中心仅为公司的职能机构,需要为每个下属企业设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并且严格限制各账户的资金使用范围[3]。在该模式下,公司的沉淀资金将得到最大限度减少,而成员单位的资金需求需要在告知结算中心后才能得到满足。
二、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的选择
(一)明确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选择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时,集团公司需要先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团公司将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目标。而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需要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而服务的。如果公司尚处在筹资阶段,资金集中管理工作就应该围绕着统一调度内部资金和统一对外筹资开展。而出于这种考虑,就应选择结算中心管理模式或内部银行模式。如果公司正处在投资阶段,就需要从公司整体利益角度开展投资活动,所以需要围绕着资金流向决策的制定开展资金的集中管理工作。考虑到这一问题,就应该选择内部银行模式或结算中心模式,以便完成对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二)构建完善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集团公司想要建立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还要进行完善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讲,就是从人员配置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的落实,以便使集团和各企业之间能够尽快完成沟通协调工作,继而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管理[4]。而通过建立完善的集中管理体系,也能使各成员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财务规章制度得到明确划分,从而使员工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上,则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规范资金管理工作,继而为公司经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与统筹安排
想要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集团公司还要督促各企业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而对于集团公司本身来讲,应该根据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进行用款计划的制定,从而通过编制预算方案实现对各企业现金收支和流向的严格控制。同时,为了实现对资金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的管理,集团公司还要确保各成员企业的预算计划在经过审批后才能加以执行,从而进一步确保预算计划的执行进度。此外,为了加强对大额资金的管理,集团公司需要使资金业务的透明度增强,并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统筹管理。
(四)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避免公司承担过多的资金业务风险,集团公司在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内部管理风险的控制。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建立公司内部的风险预警机制,以便使公司承担的资金管理风险得到降低。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集团公司需要从审计制度、财务核算和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并围绕着资金低风险和安全合法原则做好风险防范和识别工作。此外,集团公司还要加强对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以确保资金业务的办理能够按照流程进行。
(五)为资金集中管理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想要确保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发挥正常的作用,公司还要为资金的集中管理提供有效决策信息。具体来讲,就是公司需要建立资金管理决策体系,并实现体系的网络化建设,以便尽快获得资金流转的信息。而根据公司资金流转的实时情况,集团管理人员将能制定有效的资金管理决策。同时,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集团管理层也能进一步加强对公司资金管理风险的预测和控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集团公司来讲,资金对于公司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公司必须要做好资金的集中管理。而为了选择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集团公司需要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并构建完善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和加强对资金的预算管理与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还要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机制,并为资金集中管理提供有效决策信息,从而为构建适合公司发展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雪锋.外贸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与管理模式优化[J].国际商务财会,2011,03:50-53.
[2]高中元.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11,S1:95-97.
[3]李艳芳.银企直联: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J].河北金融,2011,09:40-41.
本文运用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和管理学理论,分析集团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关营运资金管理方案在集团企业的应用。
具体的分析思路是通过分析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及特点,再针对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解决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具体实施措施。
本文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及资金集中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模式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从七个基本方面提出了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集团企业 营运资金 管理
集团企业是由多个企业组成,具有共同利益与特殊密切关系的企业群,具有群体性、多元化、层次化、综合性的特征。
对于集团管理而言,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折射出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经济效益的大小。财务信息是决策层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集团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抓住资金管理,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提升经济效益。
集团企业资金管理趋向集权是普遍现象。但是,在国内集团企业因成员企业多,地域分布广,加之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缺失,对资金控制的能力还显不足。表现在:企业缺乏统一的资金管理模式,各子公司业务,在资金流上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产生运营风险的概率较大。有些子公司资金短缺要向银行贷款,另一些子公司资金富余却又没有合理理财,直接导致整个集团资金运营成本提高。
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营运资金内涵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广义的营运资金,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流动资产;第二,狭义的营运资金,指在某个时点上,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第三,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和”被界定为营运资金。在这里“总和”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
营运资金的一般特征:第一,周转的短期性,一般都能够在一个营业周期或者一年内回收;第二,实物形态的易变现性,企业面临暂时性资金周转困难时,可迅速变现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回笼资金;第三,数量的波动性;第四,来源的多样性;第五,实物形态的变动性,营运资金通常在现金、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和现金之间顺序转化,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循环过程,如图1-1所示。
通常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时,要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这就对营运资金管理体制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选择营运资金管理体制,关系到集团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权责利关系的明确。营运资金管理体制,可概括为三种:集权制、分权制、集权分权相结合制。对集权与分权问题的认识上,应遵循集中有分、分后有集,任何倾向极端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作为集团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类型、所处发展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评估,选择与经营实际相适应的资金管理体制。
对企业来说,资金循环与人体血液循环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保证经营活动开展,必须持有一定量营运资金。通常企业营运资金循环,是从支出现金购买原料开始,经过系列转换后,出售产品并收回现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规模、市场销售、通货膨胀、现金流量甚至行业特征等,均会成为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
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出现问题,通常是以下原因导致:第一,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信息失真;第二,缺乏事前、事中监控,出现“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第三,子公司多头开户,资金零散分布、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沉淀严重;第四,预算执行不彻底,资金管理不到位;第五,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等。
为加强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统收统支模式,现金收支权力高度集中于集团财务部门,各子公司不再单独设立账户,提高资金规模效益;第二,备用金拨付,各分支机构持支付凭证到集团财务部门报销现金支出,补足备用金额度,分支机构没有资金决策权,仅有一定的资金使用权;统收统支和备用金拨付模式,比较适宜集团内相距不远的各分支机构之间,对于独立核算子公司不太适用。第三,设立结算中心,实现集团内成员企业资金调剂、内部监控,降低财务费用;第四,开设内部银行,通过银行化管理,设立结算账户、发放内部贷款、建立信息反馈,加强资金管理;第五,设置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子公司,财务公司是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集团理财任务,实现对各分支机构的现金控制。分支机构也可以自主经营自身现金,实现双赢。
完善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第一,实施财务人员控制,对其进行有效安排,推行委派财务人员或财务总监委派制;第二,统一各分支机构账户管理和结算方式;第三,统一集团和下属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实现制度对接,推行资金和账户统一管理;第四,推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界定二到三级资金预算管理;第五,加强集团内部审计,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第六,建立集团结算中心,统一集团内部账户、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有效调剂规范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七,以零营运资金理念指导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努力缩短生产时间、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存货水平、推行零存货管理,保持资金结算畅通,加强流动负债管理。
对于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从经营全局进行思考。集团本身管理层级多,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广,其营运资金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集团必须考虑与其他内部管理系统的衔接。如何在投入最少,产出最高的原则下,寻求外部金融机构的支持。为了对集团营运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思考如何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建立对集团提供资金管理服务的全能型金融服务公司。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闲置资金,发挥作用、提高效率,降低集团资金运营成本,为集团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英,刘媛媛.营运资金安全性与管理效率评价.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2]程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评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4.
[3]查尔斯,吉布森.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刘树海,齐二石.流程管理模式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10.
[5]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2.
[6]李易.谈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及预算.齐鲁石油化工,2008,4.
摘 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企业实力的规模化要求明显。不少企业集团从对集团整体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出发,探索能够达到优化资金收支结构、防范经营风险、增强盈利能力的资金集中管理之路。本文基于温州市国有企业集团的实践经验,对企业集团资金集 中管理领域引发的现象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重点从防范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失真、缺乏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给出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集团 资金集中管理 内部审计
随着温州市新一轮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现有市级国有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改造,打造10家左右资产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以资产营运为主要任务,对全市经济社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集团(统称市级国资营运公司)。通过这种整合与聚合,使国有企业资源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融资功能进一步拓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融资杠杆作用,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当然,随之而来的一个趋势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集团内部的资金。在大多数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也已成为一种改进管控的共识。正视各自为政模式下的种种风险,力主严谨、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大幅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并且凭借资金集中确保集团内部的生产、营销、采购、投资等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规范、控制。
一、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面临的问题
温州市于2005年建立新型国资管理体制,在国资管理、国企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温州市国企依然存在“低、小、散”以及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温州的国资和国企显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说起温州企业,人们会想起正泰、森马、德力西、华峰等民企,很少想到温州的国企。如果拿掉几家规模较大的温州国企,如资产接近百亿的温州发展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的东方集团、交通运输行业的公交长运集团等,其余国企的户均资产恐怕不到亿元。据统计,2009年,市国资委监管的173家国企总资产313亿元,户均资产仅1.81亿元。实施新一轮整合重组,是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服务温州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浙江省乃至全国,投资不足,是长期困扰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2009年温州市投资率仅为33.2%,而浙江省为47%,全国为67%。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挖掘内部潜能,提高资金利用率便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然而,温州企业集团作为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现阶段资金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资金分散、沉淀现象明显、有碍统筹科学决策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由于历史原因,温州企业集团普遍是先有子公司后有母公司,存在资源控制权和资源使用权不分离、所有者缺位、人为控制等问题,且各子公司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不集中,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二)资金使用率低,整体规模优势弱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比如: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资金管理失控严重;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居高不下,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和资金管理的分散,各子(分)公司重指标、轻监管、弱化财务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指标,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周转不畅,效率低下。企业集团出现了高存款、高贷款、高利息的“三高”现象。
(三)管理手段落后,财务信息化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市场遍布各地,需求多样化,经营跨国化,由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无法做到的。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统计、核算、传递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难以跨越管理幅度、地域分布、交通通信方面的限制,监督管理必然滞后。大多数企业对以财务管理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缺乏了解,对推行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什么条件、本企业到底应采用什么样的财务资金管理模式、财务管理软件能否切实改善财务资金管理水平等问题心中无数。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全面比较、选择和强制推行统一和适用的财务管理软件,已成为当前强化细化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四)内部监控不力,损失与浪费普遍
目前的国有企业集团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横向而言需要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纵向来说,需要层层把关,狠抓落实。本文根据对相关情况的全面落实分析,认为在进一步整合国有企业集团的背景下,应该通过进一步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等工作来提升国有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就强力推行集团资金集中管控模式,现初步就如何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提几点建议。
二、加强企业集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
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载体的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是集团母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与下属公司自主管理的结合、资金有效平衡与资本结构优化的结合、资金占用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结合、外资高效利用与风险管理的结合、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作为集团清算平台,集团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品和劳务互供,其货款全部通过中心转账结算。对外的款项收付统一在中心办理,或由中心借助商业银行的结算通道办理,通过采用“子账户零余额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账户管理模式,建立与商业银行的直连互通等管理手段,全面实现对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以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采用结算中心方式进行资金管理,设置集团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管理模式可以“四个统一”来描述,即:
(一)统一银行开户管理,确保货币资金安全。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内部控制最关键的环节。为强化货币资金的事前控制,可在健全货币资金基本内部牵制制度的基础上,撤销集团内部各单位在社会金融机构的多余账户,保留使用唯一基本付款账户及多个上划资金专户,实现资金的收支两条线。可根据本集团的实际情况,由母公司定期划拨子公司所需的运营资金,所有的收入资金则按规定的途径定期上划至母公司的账户内,从而保证集团公司对资金收付的统一、集中管理。另外,还可在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子公司可在财务公司内开设收付账户,为与集团公司内部单位间的产品劳务结算提供支持,并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以内部往来结算代替货币资金结算,实现集团内无货币资金的流转。
(二)统一资金调度,强化资金运作监管。为满足生产经营与建设的需要,统一重大资金调度权,尤其是统筹规划、控制投资规模,将资金投资引向高回报低风险的地区。同时,给予子公司日常的资金管理权限,实现集团对下属单位资金运营的有效监控,防范资金结算风险。集团公司根据子公司的年度资金预算确定子公司的资金使用规模,要求子公司按照年度资金预算编制月度资金预算,甚至将资金使用额度分解至每天,集团公司据此划拨资金。子公司的所有资金流入则通过收款专户统一上划至集团公司的账户内,由集团公司统一调配使用,从而保证集团公司对所有资金的有效控制,降低资金的外流及沉淀风险。据此,集团公司还可规划使用资金,将富余资金采取有效的运作模式,取得较好的使用收益。
(三)统一资金信贷管理,确保筹资效益和资金安全。统一内部信贷管理,通过集团财务公司集中对成员单位实行内部贷款制度,合理调节集团内部资金流向,优化资金信贷结构,为集团内部提供高质量的贷款支持。统一对外筹资职能,根据集团资金结构优化以及各单位发展的需要,统一向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筹措资金。同时,作为信贷管理的延伸,强调由集团统一对外担保,未经集团批准,各成员单位不得自行对外担保,以降低筹资成本和减少或有负债的发生,防范担保风险,确保筹资效益和安全。
(四)统一资金过程控制。在资金目标控制上,每年编制年度资金占用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挂钩。通过预算的跟踪考核,对资金从物资采购、存货的盘点和处置、产成品销售等全过程实行过程控制和管理。加强外资利用的过程管理,在引进外资时加强对有关贷款政策和利率水平的研究,把握好利用外资项目的决策关,合理确定贷款有效使用方案。注重外资风险防范和管理,利用货币调期、利率调期、提前还款、远期外汇买卖等多种形式化解外债风险。
基于以上“四个统一”,具体做法是:各分(子)公司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用于内部单位之间结算。根据集团公司的委托授权,结算中心在每日营业终了自动将子账户余额清零,资金划回总账户,作为分(子)公司的内部存款;当其余额不足以进行支付结算时,则由总账户以划回分(子)公司账户的方式予以补足,作为对分(子)公司的内部贷款。总账户统一对外计息,分(子)公司账户只反映可用额度,其资金余额只作为控制数,便于与总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及利息结算。
关键词:连锁经营项目;财务风险;控制
一、项目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项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对企业不利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财务风险。
(一)战略制定风险
“战略”一词来源于军事,逐渐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企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性的谋划。而财务战略的制定往往与企业决策层的管理风格、风险偏好及企业文化有关。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由于企业没有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而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目标,面对市场各种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难以适应其发展,对风险的反应相对滞后,使企业陷入了被动的应对当中,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市场竞争风险
在同业市场竞争中,我们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网络会所的经营内容正在向精细化、多元化方向转型,已经打破了以往行业只提供上网服务的概念,投资者一定要转变经营思路,研究市场需求,拓展经营范围,才能在新趋势下做好生产经营。同时经营业主应改善上网服务场所环境,提高舒适度,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改变以“上网费”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丰富场所功能,扩大消费人群,在完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营运(经营)资金流动性风险
营运资金风险是指因营运资金不足等原因给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之一。营运资金风险主要体现在:营运资金作为维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营运资金不足,现金循环就无法顺利完成,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提供担保风险
担保行为在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集团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或者是与紧密合作企业之间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担保。在连锁经营模式中,母子公司及各合作联营店或加盟店等之间存在担保行为。担保方与被担保方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收入和成本支出,所以经济利益的担保是一把双刃剑,保证了市场经济运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机制,但是如果在实际运用中操作不当或者没有对风险的有效识别,甚至一个小的疏忽大意都会给一个甚至几个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五)横向并购风险
横向并购也称为同业竞争对手的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如两家汽车生产公司的并购,两家石油公司的结合等。但是在企业实际并购过程中,大多出于扩大规模、吸引技术等目的,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对并购风险都要充分考虑。由于企业或中介机构对未来的风险预估不足,导致收购失败并付出沉重代价。
二、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及应对
财务风险与企业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连锁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单店规模小但整体规模大、地域分布广等特点,所以在企业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随着我国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连锁经营企业在管理上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更大的优化,比如可以时时监控各营业网点的现金流入情况。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管理仍然存在很多财务风险。所以财务的风险管理及控制仍然是现代企业长期以来觅求而永恒的主题。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一)设计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资金的收支管理制度
资金集中管理主要是指现金(包括银行存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项目公司销售回笼资金由网上银行系统自动从项目公司在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划入其在集团财务公司账户,各项目公司所有预算内大额资金支出经集团公司财务会计部审核批准后,从集团财务公司账户划到其商业银行账户,并实现即时支付。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是将全国各个项目公司的资金集中到集团总部,由总部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通过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集团可以实现整个集团控股公司内部的资金资源高效整合与有效调配,,提高资金的充分使用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充分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
2.充分建立项目或子公司定额备用金管理制度
由于项目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维持各项目公司正常的现金周转,财务应建立备用金管理制度。集团备用金是集团总公司给各项目单位或工作人员备作差旅费、零星采购及其他小额开支等使用的款项。备用金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按照部门规定用途开支,不得转借给他人或挪作他用。预支备作差旅费、零星采购等用的备作金,一般按估计需用数额领取(按3~5天左右的开支总额核定),支用后一次报销,多退少补。前帐未清,不得继续预支。
(二)项目预算控制
预算是一种计划,它是企业股东对高层管理人员全年工作计划的安排,使项目管理人员为了完成任务所制定的一些指导性原则。一项预算之所以能形成正式的被执行的行动方案,那是高层管理人员对预算书里的数据作出的一种承诺,围绕这一纲领性的文件而努力工作,并与高层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一致。预算就是计划如何分配资源问题,而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预算单位体系内对各种工作进行资源的配置,而这种资源配置的结果让那些经理层的人员感到满意,因为他们不得不在预算的约束之下工作和生活,也不得不为了完成预算目标而努力去奋斗。然而,正是基于企业股东对投资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这些预算体现了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政策要求,比如要求收入最大、费用最低、利润丰富。同样企业高层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支持程度,反映了该项经营活动最终结果的重要性。比如投入大量商业广告宣传支出后,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销售收入的增加。所以高层管理者都是尽可能的平衡处理预算过程的工作,在每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全年每一个工作计划进行投资,也包括各种费用的开支。相反过多的资源投入会造成浪费,这样会给经理层带来一种松懈,同时也不会让经理层手中的资源匮乏,而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其对工作的积极参与,因为其全年工作业绩与自身利益高度正相关。
(三)建立适合企业的现代内部审计制度
1.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义,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以上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中,我们发现了长期将“监督”职能作为以往的要求取消了,提出内部审计新的基本职能,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内容,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 分析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通过建立财务结构、理财方式、财务流程、财务信息系统和金融系统,以达到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同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不相同,导致金融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处理程序、财务信息系统等也存在着差异,导致不同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模式要与现代企业的需求相一致,笔者通过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以及如何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等方面加以研究。
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中国的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的传统模式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控制系统是建立在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基础上的。该系统以政府合并为原则,企业的独立机权限少,所有企业财产是全民所有,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和制定财务决策由国家统一进行; 企业实际上是将国家行政执行人,不能处置财产,没有自我经营管理权。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自然会带来相应的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国家机关部门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政府通过制定金融系统的财务制度,组织和实施财务管理,国家直接控制财务的后果导致财务管理混乱。具体可概括如下:国家拨款,支出管理制度等。
1.统一管理模式
统一的管理模式,由企业统一管理,控制机构,调度资金管理高度集中的企业的资金,强调资金集中使用,统一的最高决策,不仅有利于部门调度的资金需求,还可以减少资金的分散性和高财务费用等问题。据发现,一些较大的,统一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由于浓度下的资产管理,工资集中控制,统一预算,控制和管理费用和营销成本,统一授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统计,降低费用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和提高物有所值。然而,并非所有统一基金管理公司有相适应,利用集中的资金,需要提供的信息和反馈渠道更加畅通,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其监管和调控手段的作用,而资金的使用能,以确保正确的决策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分级管理,统一调度模式
一些较大的集团企业或管理等资源的使用。这种模式是公司的资金分配给生产和经营单位,各部门和子公司的管理下,下属企业有相对独立的基金管理,但企业最高决策机构(股东,母公司)仍然是统一的资本的力量。这种模式和统一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是,资金分散管理的重点,资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可以有效地防止其若干附属公司,吃国家的“铁饭碗”,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公司强调在同一时间在子公司的资金分散管理,还强调了统一的企业资金的权利,以满足整体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当企业需要投资重大项目,相关的大型企业,需要很多的钱,最高的决策机构贷款的还款有权利,调动各界人士的存款或材料,以满足决策。这种模式有效地避免了资金的统一管理中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并不明显的缺点,它需要更准确的固定资本和权力的划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以防止资金“体外循环”,部门利益,防止损害整个企业的利益。
3.内部银行模式
内部银行是银行的结算系统和企业管理相结合,根据下级单位的业务范围和性质,结合的公司具体情况,以内部银行为结算中心,对下级单位的成本费用进行定额、包干会计核算,其核心内容是模拟的资本市场运作,实现有效地利用和资金管制的目标。
4.财务结算中心模式
财务结算中心的基础上为集团融资和结算公司的成员本集团内的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以减少资本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服务。财务结算中心具有以下特点:
(1)所有的企业管理都需要设置财务结算中心,它是建立在集团的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的。
(2)财务结算中心是集团内、而不是为子公司的业务单位的服务的,也不是作为附属公司基金管理职能,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这是它与财务公司的本质区别。
(3)财务结算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集团成员公司的财务结算和融资服务。
(4)财务公司是专业办理企业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是本集团成员共同的合资办理的。财务公司和财务结算中心都非常相似,可以说,财务金融公司财务结算中心的作用和功能延伸。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财务结算中心的经营单位,不具备法人资格,不直接承担盈亏责任,是一个组内的服务单位; 而财务公司则不是,它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单位,一般具有法人资格,是不是管理的功能。
二、建立自己财务管理的发展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是管理的中心,我们必须确保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科学,应该是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有严格的实施,检查,监督要到位。设立一个有效的金融中介的内部结算中心,并加强监测,实施财务信息在公司内部网络,以改善财务控制质量。实施目标管理,完善激励机制。目标管理评估的最终结果,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的核心,实现下属分支机构和控制是最好的激励机制,调动主动的运作和管理的一个部门的绩效评价,它是一种武力和约束机制。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
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式,其中包括董事长和首席财政官,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和会计组织。该组织反映了董事会的任务,它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利益。专家型,平行的总会计师兼副总经理,负责企业财务主管会计下的总经理。目前,中国的企业正在使用此设置。在本机构中业务主管负责人的财务副总裁的头衔,直接向总经理的财务状况报告。西部的民营企业,也与家长的管理风格,但为了在财务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实现第二种方法。
3.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企业组织机构,保证财务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数据源作为现代企业部门后细化分工的价值,有蔓延的趋势,每个部门的工作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使每个单独的部门是无法收集到一个完整的决策信息。企业应全面开放的业务流程分析和功能要素进行梳理,对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分析,分析各部门是否包括作业的所有功能,是否有重叠的职能等问题,和业务组织和职能调整。各种数据源的部门,涉及生产,供应,营销和财务数据,由财务部统一管理,相关业务岗位,由财政部统一领导,各部门的其他方面。全面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目标成本管理为突破口,通过层目标的实现,及时的会计,定期分析,严格考核,突破,以确保公司的整体目标。建立销售网络。完善的营销网络,改变产品的命运,在经销商手中,缺乏市场信息,传统形式的营销,开发和建设的每一个目标市场的经销商,分销商,批发商达成协议,以帮助为一体的销售人员销售网络,尽可能接近最终客户,快速敏捷的感觉方案的评估,收集市场信息和出口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传播市场信息,对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初步形成;人员自发的,主动的行为,使企业能够充分了解消费者,赢得更多的客户。
4.组织、信息工具和企业制度三位一体,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首先,在所需的会计信息的及时和系统化。财务软件的应用,改变财务管理的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使每个经济体系,以反映业务发生后立即处理会计信息,实现实时跟踪;而分散的信息不断得到巩固和集成,高数据共享的程度。系统的数据,管理者可以及时全面了解企业的最新情况,以提高其决策效率。
其次,通过财务软件程序的控制和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软件操作程序,内部审计制度等)相结合,可以大大降低在生产,加工,传输过程中由于人为干扰造成的数据会计信息失真。
再次,根据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工作人员对市场信息的类型,建立市场部门的信息基础。经过挖掘和分析,了解哪些客户喜欢的产品,能够应对媒体和预测市场供求趋势; 同时,根据数据资料库,可以让科学家以启发和灵感,并调整产品开发方向,形成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削减成本,以实现双收入目标。
第四,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在实际业务目标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业务,传达到各部门领导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所需的日常开支,各部门负责人,合理安排和本部门的开支控制在底部的心,然后每月量化,按月考核,奖罚制度评估季度的平衡结合起来,使成本有效的管理控制,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2]杨荣彦.国有企业集团经营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关键词]集团企业;集中管理;实施步骤
一、集团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强化资金控制。实现资金的合理运转
通过实施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对所属子公司或分公司资金的控制,从而能够合理、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分配。由于集团企业对外统一开户,集团企业的整体资金得到加强,诚信度得到提高,集团企业可以比较轻松地筹集到短缺资金,其所属分公司或子公司也可以通过集团公司获取所需的资金。
(二)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强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
集团企业一般管理单位较多。战略目标和经济方案要分层下达到所属子公司,需要各个分公司、子公司包括各个下级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系统的合理配合。在以上管理机制中如果财务管理系统不能及时、系统地为子公司服务,那将对整个集团公司经营战略及企业规划的有效执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集团企业完全实现财务集中管理,财务管理实现统一化,可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高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战略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财务管理体系、降低财务支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众多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失败的事例告诉我们,在集团企业财务监管不力的模式下,财务管理机制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要求,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十分必要。
二、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必备条件
(一)实施集团企业财务集权型管理要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隶属关系明确
集团企业大多由集体总公司和全资子公司组成,集团总公司对所属分公司、子公司具有绝对管理权和裁决权。只有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制度、调配人员、资金合理调集方面顺利运行;反之,若集团公司对所属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调配权、经营管理权、收益分配权以及人事权等都无法合理控制,那么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其所属分公司、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位置分布比较集中
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一般要求所属分公司、子公司同城分布,这样便于集团企业财务总部及时落实、了解各子公司、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现状,财务管理机构易设在集团企业的中心处所,方便与分公司、子公司及时办理财务汇报和分配,相应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有的集团企业的下属子公司、分公司地域分布广泛,设立财务集中管理机制后,异地汇款很不方便,而且加大了财物的支出成本,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效率降低。
(三)集团企业本身具有良好的财务收支管理信息
集团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资金的统一管理,只有整个集团内部具有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银行信用良好,才能保证财务资金的正常运行。反之,集团企业的财务中心既不能从子公司、分公司得到资金,也无法通过银行取得资金,不能满足集团企业的资金要求。资金的统一管理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三、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具体步骤
(一)实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资金是企业生命的延续,资金流动的起始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动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资金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枢纽。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是要实现资金的有效、合理流通,保证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顺利实现。
资金的有效利用模式共分为以下几种:统一收入、统一支出、下拨备用资金、建立统一结算中心枢纽、设置集团公司内部银行、建立集团公司财务分公司。这五种理论机制各有千秋,一般来讲,当集团企业起步阶段,集团公司财务中枢机构对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有可能采取统一收入、统一支出与下拨备用资金的财务管理体系。而当集团企业步入正轨时,集团公司财务中枢机构对下属子公司、分公司就可能采取建立统一结算中心枢纽、设置集团公司内部银行结算体系。每个集团总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分公司都在集团公司内部银行开设账户。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的所有交易活动都通过内部银行来办理,用以监督和管理资金流向。子公司或分公司内部的资金余缺由集团公司总部银行进行合理调配,把剩余资金降到最低水准。而当集团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集团公司总部对旗下分公司、子公司采取建立财务公司的方式对其资金进行合理分配。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让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分公司实现其总部提出的保值增值为基础的一种形式。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把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分公司一段时期内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所发生的收入与支出全面、系统地呈现出来,便于集团公司全面、系统地了解自己旗下的分公司、子公司实现其保值增值目的的过程,从而给集团公司提供一种透明的、可信度商的资信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使集团公司能全面掌握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限度。
(三)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审计监督
集团企业会计审计制度是实施内部监管、防范与控制的有效手段。会计审计制度对旗下分公司、子公司的审计职责,包括:
1 财务审计制度内容包括:总部及旗下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现状;集团公司旗下分公司、子公司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旗下分公司财务收支状况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实效性、合法性。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预算;强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资金预算管理是指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管理经验,充分考虑到企业当前经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合理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并科学分配资金到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管理活动。资金预算不仅包括静态资金存量的反映,如资金流入或流出、资金盈余或不足,还包括动态的调整和控制,如不足部分的筹措方案和多余部分的利用方案等。企业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集团,若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将能够有力地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
资金集中管理具体的运行主要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在集团总部集中所有的资金收入,由集团总部负责拨款给其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具体运行的方式为:各地区公司为了分开管理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将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分别开设,总部账户是成员公司账户惟一可以拨付划款的账户和惟一的支出来源,确保集团总部对成员公司的集中全面控制;由集团总部账户与银行确定成员公司账户的透支额度,成员公司可以在透支额度之内进行透支付款,集团总部账户会在每日弥补成员公司账户的透支金额,实现成员公司账户零余额的目的;为了解决资金集中管理随之而来的资金调度问题,实现快速拨款,与主要银行合作,采用电子银行的方式进行网上电子划款操作,保证集团总部账户对成员公司账户的拨款在一分钟之内可以到账,避免拨款出现差错或者出现延误的状况发生。资金集中管理不仅仅包括银行存款,还包括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债务融资、境外资金、货币资金等。集团企业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结算中心
结算中心将企业内部各个分公司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闲置,使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充分发挥,主要管理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资金往来结算。结算中心的职能有:统一管理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的资金往来结算;统一为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所申请的业务资金拨款;为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平时留用的现金余额制定统一的标准;当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现金收入大于留用现金时,将多余现金存在结算中心以备统一支配;为保证各个分公司和子公司所需要的资金均能得到满足,统一进行对外筹资。
2、内部银行
内部银行是在企业内部实行模拟的银行和企业关系的一种资金管理模式,负责发行货币、结算、贷款等。其负责的主要职能有:发行企业内部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间可以流转使用的支票和货币;为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发放贷款;根据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统一由内部银行对外筹资;向各个子公司或分公司反馈其资金流通的状况。
3、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是独立于集团企业的法人企业,担负部分的银行业务,使集团的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财权独立,集团的经营者对其现金的使用不直接干涉。具体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发行股票以及债券、买卖证券等途径为集团企业融资;为集团企业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担保等;在集团内部完成结算、转账等业务,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利用闲置资金投资能带来更高经营收益的产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企业集团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虽然对资金的重要性都认同,但是,仍然缺少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现金流量观,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不能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致使资金预算误差率较大。按照资金“年预算,月平衡,周调度,日安排”的要求,如何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使财会人员从资金运用项目的单纯“把关”审定变为直接参与,变事后“监督”为立项决策,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优化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
1、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我国的集团公司大多数还未形成真正的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处于国有控股或者国有独资的模式。这样并不利于集团企业对其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资金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只有向西方国家的大型集团企业学习,建立完善一级法人的治理结构,实现产权的多元化,才有利于资金更好地管理。同时,要从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不断健全企业的资金管理体系,使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保证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回收等各个周转过程中的高效和可控性,确保制定好的各项相关制度、责任都能切实实施,提高企业整体的资金管理水平。
2、对成员公司进行财务规范化管理
集团企业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银行账户设置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规定所有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必须服从规定的财务处理流程,使用统一的会计凭证、会计科目以及会计估算、核算方法,保证各个成员公司的财务报表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使集团公司能够对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对资金的整体调配管理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3、加强对资金配置的优化管理
保证合理的资金结构,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无谓的浪费或者损失十分重要。集团企业的应付款项庞大,应通过合理的分析将可支配的资金按照紧急程度合理安排。比如要首先支付涉及民生的职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保证职工情绪的稳定性。另外,还应该控制开支,降低消耗,压缩不必要的采购成本,减少资金的支出,还可以采取一定的合法措施,例如通过大量办理银行承兑汇(手续费低)代替高利率借款,以及通过低利率外币借款代替高利率人民币借款,达到节省财务费用目的。
4、加强对资金风险控制的能力
首先,应根据公司自身的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制定包括货币资金管理、货款清收、结算管理、债务融资等一系列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地规范资金管理的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其次,公司应经常对资金的运行过程、流通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要加大检查力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力度,还可以通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企业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度是否有效,加强预防和控制,对突出问题跟踪控制,及时反馈和处理;最后,公司可以同银行对银行账户资金的划拨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这样通过外部机构的监控可以共同承担责任,进一步降低资金的风险。
5提高相关人员整体水平
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在整个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资金管理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应该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关于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对计算机方面、金融方面、信息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大概了解。所以企业也应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自身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财务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并要对员工的思想觉悟予以重视,最终使企业资金管理相关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更成功地实施企业的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 高琛: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