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论和实践辩论

理论和实践辩论

时间:2023-06-25 16: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论和实践辩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论和实践辩论

第1篇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学科教学中连接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桥梁。通过各种鲜活的社会实践个案,在案例教学方法中,法学专业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独立分析案件的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本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同时,不同案例的具体分析也能自然地将学生的学习视角扩展到相关法学领域,甚至更宽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

鉴于案例教学法对法学教育多层次目标实现的巨大贡献,该教学方法在当今法学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教学方法。

2法学教育中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缺陷

在传统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负责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具体讲解分析等全部工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体验到相应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在法学教育领域已经开始受到相应的批评。总体而言,法学教育中的传统案例教学法存在以下缺陷:

2.1传统“授课式”教学方式缺陷的延续:学生参与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教学方式主要以“授课式”教学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主要强调教师点对面的单纯授课,学生被动地授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信息,对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缺乏自我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训练。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引入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与社会实际案例结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讲授和分析提出质疑,以批判和怀疑的视角来授受应掌握的知识。

然而,从现实来看,法学教育中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仍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培养学生批判视角的效果。实际上,在绝大部分教师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一般只按照自己备课的资料和理顺的思路来讲解相关案例,在课堂上很少有针对案例讨论的师生互动过程。即使个别教学中存在相应的师生互动,也仅仅是教师为了检测学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的程度而进行的测验式的提问,很少涉及师生针对案例的分析而产生不同意见或对立观点的情况。因此,法学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基本上承袭了我国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式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参与程度整体不高。

2.2教学效果不深刻:传统案例教学方式的“后遗症”

在传统教师主导型案例教学方法中,由于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相当有限。学生上课时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某个案例所作的介绍、讲解和分析,但由于没有作为案例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人的角色参与其中,案例讲解分析完毕之后,应该掌握的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仅被学生浅显接受,没有留下深刻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已经学过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很可能又将“付之东流”。

3法学教育中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概述

所谓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是指由学生选取案例资源、由学生分析案例和讲解案例,并由学生对案例进行辩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案例教学方法。[1]在法学教育中,英美法系国家的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适用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优势如下。

3.1学生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增强

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参与了案例选取、案例分析、案例讲解以及案例辩论的全部过程。在这些案例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缺少学生的参与,都可能直接影响到该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

例如在案例选取这个经常为大部分法学教师所忽视的阶段中,学生在考虑一个案例是否合适作为某个法学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点的讲授资源时,应当首先考虑该案例是否充分涵盖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点内的全部有效知识内容,同时还应当就相关辅知识点的涵盖范围进行适当考虑。例如在选取公司法中有关股东派生诉讼的案例时,学生除了应注意案例中是否涉及股东持股比例、持续持股时间等知识点之外,还应注意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等知识点的内容;由于是诉讼类案例,因此,除应注意案例中的公司法基本知识点之外,还应注意案例中是否涉及诉讼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诉讼法中相关知识点的问题。

因此,从上述内容可见,案例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就案例选取阶段而言,案例选取的过程其实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牢固掌握好法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点的过程。案例分析、案例讲解以及案例辩论阶段对学生而言都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3.2教学效果深刻

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本身对于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相关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有较强的帮助作用,经过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案例分析和案例讲解等阶段,准备案例教学的主讲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点都应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与此同时,没有准备案例教学的非主讲学生在听取主讲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之后,主要通过案例辩论阶段参与该案例的学习。如果赞同主讲学生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则非主讲学生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与教师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没有太大区别。如果不赞同主讲学生的分析和讲解结果,则非主讲学生可以在该阶段与主讲学生进行相应的辩论,通过辩论来增强对相关法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当然,在教师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对教师的分析、讲解不满意时,也可以和教师进行相应的辩论。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尊重师长”的历史传统,学生很少对教师的观点与看法持怀疑态度,更遑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教师刚刚发表过的观点进行“针尖对麦芒”式的辩论。这一问题在学生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法中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准备与主讲人是学生,课堂下的听众也是学生,听众与主讲人都是平等的身份关系,因此,对于主讲学生在案例分析、讲解阶段所发生的问题,非主讲学生都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会根据所应掌握的法学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点对主讲人的案例选取的合适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通过主讲学生对案例的选取、分析和讲解以及非主讲学生与主讲学生的辩论,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案例教学法更为深刻。

4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适用

在法学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应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同时,教师在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中也应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

4.1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具体适用对象

由于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讲解能力以及辨析能力有相应较高的要求,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法最主要的适用对象是研究生(包括法学研究生与法律硕士研究生)。对于本科阶段的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学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不复杂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对非主讲的学生布置相应的提前阅读要求,以保证非主讲学生在相关案例探讨时可以与主讲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

4.2教师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的具体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

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或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特定行业或区域的发展需要。与这种应用型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其课程设置要兼顾理论性与实操性。金融学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的课程,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和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因此,如何将高大上的金融理论知识讲得更生动,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接受,是所有金融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探索教学实践,对金融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思考。

一、历史脉络法

1.教学背景。任何制度或规则的出台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对于金融学内的某些理论和制度也是如此。因此,通过叙述历史脉络的方式讲述理论或制度的诞生,为枯燥的理论配上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理论更为形象具体,无疑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

2.实施过程。历史脉络法要求教师课前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及重要人物,搜索一些相关图片,在讲授时进行多媒体放映。

3.教学案例。在讲授货币与货币制度时,可提问“货币是怎么来的?为何需要货币?假如世界上没有货币会如何?”以此引入货币的发展历史。接着展示古代货币、各种币材(如盐等)、各国的货币版式等图片。在讲述国际货币体系时引入金本位、银本位、美元本位的发展历史,过渡到The Economist杂志关于“巨无霸汉堡包指数”的由来及可行性分析。可向学生讲述2009年由中本聪提出并风靡世界多个国家一段时日的比特币的诞生及发展。最后亦可以“世界货币是否会诞生,若是,该由谁来主导?”为结尾,引起学生对货币与货币制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

4.教学总结。在采用历史脉络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而面带微笑倾听,时而双眉微皱思考,仿佛置身于整个货币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采用历史脉络法的目的在于让死气沉沉的理论知识生动具体起来。因此,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整个历史脉络以及背景的情况下梳理知识,使讲述更为连贯及易于理解。若是脉络理得不顺则可能出现断层,学生也不易接受。

二、案例教学法

1.教学背景。金融学课程有着抽象性、实践性等特征,传统的纯理论、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走上社会后,面对具体的金融问题无所适从,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现状,可在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实施过程。讲述完基础理论后,教师可将选定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PPT或打印分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进行讨论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讨论结束后,教师汇总评价学生的发言。

3.教学案例。讲解信用时,以目前我国的住房和汽车按揭贷款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消费者贷款的操作方法;讲解汇率相关章节时,让学生看外汇牌价表,同时结合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分析其成因及效应;讲解衍生金融资产时,以“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航油期货交易等案例,使学生了解期货与期权的功能。

4.教学总结。在讲述案例时,学生听讲认真,同时在讨论环节畅所欲言。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案例与理论并重,案例的引申是为更好地阐述理论,因此,所选取的案例需与理论相关。二是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陈旧的案例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注意把握过程,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三、引导式辩论法

1.教学背景。笔者观察到大多数高校都会定期开展一些辩论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相关命题进行资料的查找并辩证。多数学生对辩论赛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即使熬夜查找资料,也乐此不疲。经分析,这是因为命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方法也可以被引入传统的教学中。

2.实施过程。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教师择取时下金融界的争议,由学生就这些争议自由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反两方各四名辩手,辩论过程中,教师应重在观察和倾听,根据辩手的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辩论结束后,让旁观的学生发表看法。这样既能让辩手们因为同学的关注而乐在其中,又能让观看的学生不因旁观者的身份而心不在焉。教师在辩论结束后也应适当进行总结性点评。当然,对于教学辩论法的开展,教师要进行适当地引导,以使学生更为明确方向,不至于在资料查找和辩论时出现偏题或人身攻击的现象。

3.教学案例。在讲授存款保险制度时,可提出辩题:中国现阶段是否应该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存款状况,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分析等方面进行辩论。在讲述利率这一章节时,可引入辩题:目前中国利率是否应该市场化?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利率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好处等。

4.教学总结。引入引导式辩论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致,课间没有休息,结束后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教师在组织引导式辩论时要精心布局,否则可能事倍功半。尤其要注意四点:(1)选题一定要紧跟时势;(2)要设置适当的激励机制,将辩论中学生的表现公平地记下,避免搭便车;(3)教师自己要对论题有充分的把握,层层深入,控制好节奏;(4)教师在辩论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在激辩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锤炼,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加强。

第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案例教学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这一传统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对整个社会营销人才的素质起到关键作用。该专业逐步由原来的理论教学为主向实践教学为主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而“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举例教学相比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在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运用此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运用成功案例或虚拟案例,将知识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真实工作环境,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适合当今的高职教育理念,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的原则

在进行的案例选择时,要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定位、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选择,同时应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出发,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最终选定。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市场营销案例应首选真实案例,应该是写实的,符合教学需要和时下经济发展方向的市场营销活动案例,只有案例的真实性,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仿真性,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②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案例举不胜举,涉及的领域可谓五花八门,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以较好的对应当前的营销理论,所以,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③注重案例的新颖性。选择案例时,尽可能选择新近发生的事件,这样学生的认知度比较高,觉得更贴近现实,更容易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④注重案例的理论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所以,案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其理论性,能通过市场营销案例将书本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案例之中,通过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营销中有可能面临的实际工作中各种复杂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提出正确的处理措施。⑤注重案例的先易后难。学生刚一接触营销课程,其理论与技能只是刚起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此时应选择较容易的,涉及知识点少一点的案例进行教学,随着教学进度的推力,学生在掌握了较多的理论和方法之后,就要注重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施

(1)课堂准备。案例教学时,要考虑到课时有限,所以,对于案例的熟悉以及有关理论知识的准备应该放在课前,教师应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其熟悉安全内容,并主动从书本上寻找有关知识点,提前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教学实施。①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首先,应针对案例教学目标,来确定切合实例的讨论话题,并围绕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现有技能来设计话题,并且要注重话题的复杂性、层次性和争议性。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答案思路设计一套解决的方案,激发学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促进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充分实施案例讨论。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中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充分实施讨论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解决方法的能力,也使得思路更为开阔,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决策力。在实施时,可根据情况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既能够通过每个讨论小组的代表阐述观点和论证依据,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可以节省时间,这一讨论环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各讨论小组代表陈述小组观点或现场展示策划方案,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有效补充,充分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突显小组综合实力;第二步,各讨论小组进行辩论。针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观点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就观点有异的双方指导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在座的同学可以看到哪些观点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教师还要注重适时引导和提问;第三步,班上其他同学就辩论过程进行点评或提问,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学生在进行发言时,授课教师一定要密切倾听,高度关注,这既可以表示出对学生辛苦劳动的充分尊重,还可以带动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充分理解。③客观公正的进行总结与评价。案例讨论完整结束之后,教师应进行科学总结,也可以引导学生民主评议,让学生体会教师角色。总结评价应能明确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具有独到之处,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环节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④撰写案例分析结论。课堂讨论结束后,案例分析应当得出一些恰当的结论,要形成文字形式的报告,文字报告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写,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功底,还可以发现哪些学生在这方面有何特长。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明确教师自身的地位。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和锻炼能力。教师更要是一个总结者,对学生的讨论作必要的点评、总结和归类,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可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可度,同时,教师还要明确自身地位的重要,主动深入学生中间,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3)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制度。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小组各个成员准备情况、课堂讨论情况、案例综合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参考文献:

[1]赵文颂,郑艳红. 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06)

[2]于秀芝.案例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5,(06).

[3]杨莹. 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与尝试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2-01

反思性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便迅速的发展壮大,成为被人们所熟知并热衷的教学研究课题,这样一项在国际教育教学研究上的热门研究,必定会进入更多人的探究视野,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定义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汲取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比较完整的对反思性教学进行界定,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一定义系统的说明了反思性教学中反思的主体、内容、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目的,较为全面的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界定。在全面分析、综合对比众多学者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界定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借助行动研究创造性的发现与解决整个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是在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的,并期望由此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学生学习素养提高的过程。

二、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1、语文反思性教学有助于语文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

我国学者陈向明将教师的知识分为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是一个内化、发展的过程,其间无论是教育理论内化为教育观念,还是教育观念转化为实践性知识,都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及二者的沟通和应用进行反思、修正。反思性教学不同于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倒给学生而完成任务的传统操作性教学,它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情境中面对复杂而具体的实际问题时,批判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及其依据,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甚至对自己的反思行为及方式进行反思。可见,通过这种反思,语文教师把习以为常使用的理论性知识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对象加以考察,可以认识到两种知识间的不一致,并“加以理性的控制与操作”,进而促使自己理性地、自主自觉地思维行为的本质。即语文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摆脱习惯、冲动,以审慎的态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作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在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改进措施,真正使“所倡导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沟通教师两种知识的桥梁,它不但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魏书生作为成功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也十分重视通过反思“更新、改造自己”。他提出人只有正确地分析、认识、评价自我,才能有效地更新、改造自我。他还通过写反思日记,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改变自己、改造自己、解剖自己、分析自己。他们在教学中就这样永不满足,几度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从而取得了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双重成功。

2、语文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改善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熔民族性、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人文性于一炉。语文学科也绝非是一门纯粹的认知学科,而是一门极具复杂性、综合性的学科。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了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它牵涉的许多变项多半无法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来进行,更难以沿用以往教学经验及固定的教学理论和模式。人的思维活动往往带有思维定势,会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思维定势是有效的。但对于语文教育这种复杂的问题,因为涉及到诸多因素,在解决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子问题,或者还会出现许多干扰因子迷惑我们的判断力,使人迷失方向,走入歧途。正因为如此,在长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注重对教学问题的讨论和深入反思,教学沿用旧有模式,简单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产生了负面效应。语文反思性教学在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从而改善语文教学现状,变人们观念中传统的只是基础学科的语文为内涵、外延均丰富的一门实践课程。

三、中学语文反思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反问反思法、比较反思法、辩论反思法等反思教学方法。

1、反问反思法

教师的教学目标总会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面对与教师的对话总会因为现有思维水平的欠缺与不足不能很快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或者不能完满全面的回答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运用反问反思法一步步将思考的障碍打通,以一种对不完满回答的反问语气启迪学生尽可能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向多样的角度探寻,帮助学生顺利建构出问题的答案。

2、比较反思法

比较反思法应该成为语文反思性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对课文重要语段、重要语词的分析理解中,教师通过字词句的替换,可以使学生在两相对比之下反思二者使用上的优劣,清楚的明白原文如此表达的合理效果。

第5篇

法学是关于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其对象就决定它在本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法学教学中就应始终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环节,是一个我国法学教学中尚未解决好的课题。本文中针对现行法学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弊端,探讨法学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

1、现行法学教学实践环节的弊端

现行我国法学教育体系中,从国家教育部的学科规范要求直到各法学院校的教学计划,都很强调法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模式设计,致使理论与实践处于相对脱节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实践环节缺乏的、系统的理论作指导。目前法学本科教学几乎很少研究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去培养。实际上任何一门专业均应研究这个问题,即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去培养。

(2)实践环节单一,主要只靠毕业前的两三个月毕业实习。全国各法学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毕业实习,有些院校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有些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场所一般安排在法院、检察院系统或者法律服务机构。这种毕业实习是必要的,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司法工作的实践过程。但其缺陷是,毕业实习前大多数学生对人民法院、检察院及法律服务的机构设置及工作程序并不了解,加之毕业实习时间有限,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这不符合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所具有的渐进性、反复性。

(3)除毕业实习之外,三年半的教学中一般不再安排实践环节,使理论联系实际处于自发状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师指导,大大浪费了时间。少数学生在中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到相关部门去实习,但也只能感触一些较零散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则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条件。

(4)有些法学院校结合个别相关课程,也搞一些实践活动,如法庭审判观摩或者组织学生自己搞一些模拟法庭,但并未有意识地、系统地将这些实践活动形式强制性地纳入教育计划和要求的范围。

2、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需要更新教育理念

针对现行法学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的弊端,应该强化实践环节、更新理念。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这一认识论规律作为一种普遍规律,也是法学教学的根本指导原则。实践教学环节是法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一定要把这种实践环节作为强制性要求,纳入教学计划。

第二,实践环节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若仅在毕业前安排实习,其它时间不注意实践环节或者把实践环节不落到实处,其结果只能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第三,针对学生在法学学习的不同年级段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实践环节应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即大体分为感性实践阶段和理性实践阶段。我们认为,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实践活动是属于感性实践阶段,大学本科三、四年的实践活动应属于理性实践阶段。两个阶段的实践环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实践是理性实践的基础,理性实践是感性实践的升华和目标,因此也不能在教学中忽视两阶段的内在联系。

第四,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立体、多面的,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同时实践模式应该是互动的,而不应该是静态的,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学习之间的互相促进,法学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全面地与国家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建立普遍联系,创造多维实践场所。这种立体、动态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全面地体现在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学习逐渐深入,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方面投入社会实践,建立多维实践模式。

第五,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不再是纯理论,而在理论教育中大大加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案例,从而增强理论与现实的对照,强化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内容。

3、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模式设计

根据上述教学,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如下教学实践环节:

(1)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实践及形式。大一学生的实践属于感性实践阶段。该阶段实践的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专业观念,培养专业兴趣和习惯。大一学生如果不能牢固树立专业观念,对本专业没有兴趣,将直接以后的专业课程。因此大一学生的实践应着重于如下形式:1.安排不少于五次法庭观摩活动,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案件审理或者组织学生旁听高年级学生的模拟法庭。2.组织学生围绕专业理想信念等内容进行演讲及一般性题目的辩论比赛,从训练口才、思辨能力方面培养其专业兴趣。3.组织学生召开几次专业认识恳谈会,树立其正确认识和信心。4.鼓励大一学生参与高年级学生组织的相关实践活动。5.深化教学,采用大量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接触更加真实的实践实例。6.邀请法学专家和实务方面的知名人士举办讲座,辅之我院法学教师讲座。7.在老师带领下,从事公益活动,树立其良好的人格和职业道德素质。

(2)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形式。二年级学生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实践的内容应和其课程内容相结合,围绕着课程内容来设计实践内容与形式。但从全局观念来看,该阶段的实践仍处于感性实践范围,但比大一的实践已上升到更深的层次。大二学生的实践应着重如下内容和形式:1.针对其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深入研读与课程相关的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弄清法理知识和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同时设计相关案例,让学生并写出书面的分析意见,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案例研讨会。这项活动应分散在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应在教学计划中体现此内容,并要求教师在填写教学日历时,就本课程设计相应的实践模式。2.组织学生成立专业知识兴趣小组,每个月各兴趣小组将其活动内容撰写成专题,在学生班级中进行交流讨论一次。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应由专业教师指导。通过专题的讨论及编写专题报告和专题发言,使小组同学在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均得到锻炼。3.带领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活动至少五次。教师在组织旁听活动之时,要与法院审判人员联系、沟通、了解案件的基本事实以及双方争论的焦点。在学生旁听之前,带队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作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该案例事实需要哪些形式的证据来证明、该案件的法律适用涉及哪些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等。在此基础上,使去旁听的学生有备而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4.带领学生到监狱、看守所、劳动教养场所和少管场所,使其与被改造对象犯罪嫌疑人、被教养人员、少年不良行为者进行亲身接触,增加其对国家司法的权威、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以及社会阴暗面的亲身感受。以往许多法学毕业生,因未从事司法工作,从未到过这些场所,实在是一种知识的缺憾。5.组织学生到各主要行政执法部门去实际观察执法活动、旁听行政处罚听证会,如公安、城建、税务、工商、物价、环保、土地等;组织学生到行政执法机关,与经验丰富的法律实务工作者进行座谈,听取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增加学生对行政法律本身及行政实施过程的了解,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行政法、法的自觉意识。这是传统教学实践中不曾有过的形式。6.在大一基础上,继续开展专题演讲、辩论活动,并使演讲、辩论的内容注入更多的专业知识特色。7.要求学生动手,主动收集疑难案例、焦点案例,由教师参与,集中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剖析、讲解,帮助和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3)大三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形式。大三学生的实践内容与大一、二相比,应当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理性实践阶段。其标志是:法学专业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再是零散的、无序的状况,而是学生经过理论学习、思考和感性实践,已能够将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一定融合,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但这个阶段的理性实践,应为理性实践的初级阶段,应当是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的具体指导相结合。针对这一特点,大三学生的实践模式应这样设计:1.在大一、二基础,组织学生举办模拟审判,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典型案例,就案例的事实及法律运用问题,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去组织。案例中的当事人角色和司法人员角色,由学生自行安排并扮演。让学生根据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创造性地设计自己应承担角色的任务。教师在其间只起引导作用。模拟审判,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既存在事实的证明和证据的运用问题,又存在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运用问题,在法律运用上既有实体问题又有程序问题。同时还体现了审判中不同角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现场应对的逻辑思维,仪态仪表等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能力培训。2.带领学生深入劳改劳教场所,对被改造对象进行普法和帮教活动。这和大二学生去劳改劳教场所主要是参观不同,大三学生到劳改场所,是运用所学知识和靠自身的品德修养,帮教被改造人员。这一活动,应在寒暑假或五一、国庆长假期间进行。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帮教劳改人员,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方式。3.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以大三学生为主,可吸收低年级的积极分子参加,配备专门教师带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比如,参与报社的读者书信回答,在相关节假日提供街头口头咨询,利用寒暑假到边远地区进行普法宣传等活动。4.组织学生到公、检、法机关与经验丰富的法律实务工作者进行座谈。让学生事先进行讨论、收集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事先送相关机关,在相关机关实务人员做了准备后再进行座谈,会起到较好的效果。5.由教师带队到本省、本市的立法机关,与立法机关和职能部门立法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让学生从立法者的角度来了解立法者的工作特点和法律的深远作用。6.组织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大学生辩论比赛,发起组织本市法律专业辩论比赛,通过对比,刺激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驾驭理论的能力。

(4)大四学生的实习内容与形式。大四学生是本科的最后一年,此时学生要学习的专业课均要完成,学生的实习属大学本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属于理性实践的高级阶段。大四学生的专业知识应更加系统化。通过三年的实践活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大四学生的实践活动,应集中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作者认为大四学生的实践形式应在如下几个方面:1.大四学生是协助教师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实践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不仅能锻炼其组织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同时也运用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使大四学生更深体会其处于大一、大二时期间的有些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2.大四的毕业实习是列入教学大纲的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为了使实习不流于形式:一是选好实习场所,有些学生错误地选择实习,其结果是给企业义务帮助干活,与实习要求严重脱节。二是教师要与实习部门的领导讲明实习的内容和目的,要求实习指导人员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过硬的实务知识。三是学生实习前应有实习目标和计划,实习中要有实习工作内容、实习感想、实习收获的记录,实习后要有实习。同时实习结束后,应有实习经验交流。3组织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综合性包括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也是科研活动的初步实践。我们要求毕业论文要有实践价值,要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第6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理论基础与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理论、能实干、最终要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弄潮儿。这个考验是真真实实的,是激烈、残酷的,容不得半点虚假。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融理论、技能于一体的特点。除了基础课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小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流通概论》等都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得十分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既注意对实践中各种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解释,同时也注意经营知识、技术、方法与技巧的介绍,从而为学生从事流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课程的教学应当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如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调研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毛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书本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也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群体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80%的学员是参加工作后感到知识的不足,或是因为从事工作的学历要求,而来“充电”的。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目的排除了很多的幻想,更切合实际。他们学习有以下需求:(1)在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从感性认识的层面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2)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从而拓宽自己的管理思路;(3)扎扎实实地学习一些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学习者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实践性教学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学中引导他们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提倡“过程研修”,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再用理论去引领实践,让知识“盘活变现”,做到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便也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

    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

    (一)在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有的地位

    在工商管理专业每门课的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成为电大课程教学的两翼。在电大的多种授课形式中,无论何种形式的授课,都必须尽可能地突出和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在《统计学原理》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了解一个企业,对其进行一个专题的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师生交流。再如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资源与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同时加入指导学生作专题调研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应遵循“建构理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边学边做,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掌握知识。如《企业文化》,我们就把“企业文化与徽文化”专题讨论会设计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深入的了解和探讨,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吸收其精华和扬弃糟粕谈看法做研究。

    (二)在实施中实行“三师”负责制

    实践性教学贯穿电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努力。实施中可实行“三师负责制”。所谓“三师”是指专业主管(系主任)、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班主任),三者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作为专业主管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负责人,他必须熟悉本专业所开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创新,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工程师。课程辅导教师是设计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知识点设计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要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实现“第二个飞跃”。但因电大的辅导教师大多是外聘的,一些课外的活动(如参观、调研等)很难与学生一起参加。这就要靠管理教师组织和督促学生来完成,管理教师的职责就是当好辅导教师的助手,成为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实施起保证作用。

    (三)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创新

    由于电大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如资金和实践基地的不足,使得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和局限,然而电大丰富的网上资源和人脉资源又使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在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上进行创新。

    1.利用学员自身优势,开展专题小组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他们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可根据学员分布情况,以一些骨干企业的学员为主组成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如《企业文化》、《统计学原理》、《流通概论》等课程,我们将学生组成了几个调研小组分头进行活动,最终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再如《企业文化》,参加本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有两个班级,一个班由辅导教师设计“了解徽商、走进徽商,传承徽商精神”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学生在从事导游工作的学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徽商商埠、商船,以及当时徽商云集的渔梁街店铺遗迹,了解当时徽商经营的盛况和他们的经营宗旨、商业道德,感悟“徽骆驼”精神,从而领悟了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精髓。另一个班则开展了“企业文化与徽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前,学员对自身所在的工商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徽文化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运用作了探讨,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写成34篇论文。研讨会上,学生们的发言有理论、有实践,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对其精华和糟粕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发扬徽文化谈了看法。在学习《市场营销学》这门课时,教师组织了从事营销工作的学员,开展了“营销经理谈营销”座谈会,让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运用课本理论进行分析,畅谈经验和教训,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提高,也给其他学员以启发。

    2.与企业联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运用学习的理论,组织学员为当地的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员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它使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实际的管理环境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掌握管理理论的实际内涵,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企业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例如:在学习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课后,为了锻炼学员的应用能力,走出校门,我们与当地最大的超市“家得利”超市,联合开展了“我为家得利献一计”活动,要求学员从消费者的角度为超市把脉诊病,以管理者的身份为超市献计献策。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地进行调查、分析、思考。活动共收到各类稿件190余篇。他们从企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宣传、商品质量、节日促销、文明经商、营业员管理,服务质量、店容店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建议和计策得到了超市领导高度的评价。他们称赞电大学员观察仔细,调查深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超市出了不少好点子,并采纳了学生们提出的不少建议,还承担了活动所需的全部经费,并给学生以奖励。

    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要提高电大学员的应用能力,应引导学员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屯溪老街的保护和开发,经营与管理一直是我市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与老街社区联合开展了“老街论坛”论文征集活动。要求学员不仅要用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而且要求广泛地学习和收集资料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己见。学员们积极性很高,为了解老街的经营管理现状,有的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学习市委书记视察老街时的即席讲话,针对问题分析探讨;有的与经营业主面对面地交流询问,更有学生曾多次站在老街口分白天和晚上观察客源情况和游客购买的物品。其中《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发展》、《老街经营管理之我见》、《从杭州河坊街看老街旅游发展》等征文对老街经营管理及旅游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大胆创意,得到了老街社区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在上《企业战略管理》课时,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和一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利弊,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经过充分准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既达到让学生在情景中学理论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最后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非常深刻和难忘。

第7篇

>> 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的反思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 我国财经类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析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供需问题 “教学学术”理念对提高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启示 美国MBA教育变革对我国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启示 我国财经类本科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浅谈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启示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 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趋势评析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研究及其对我国院校研究的启示 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测评的探讨 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查询日期:2013年10月 27日)

图1 2013年春季立命馆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

资料来源:http://ritsumei.jp/public-info/pdf/public04_11_7-3.pdf(查询日期:2013年10月27日)

立命馆大学通过100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积累,在本课教学上非常重视师生互动、学以致用和学企交流等环节,产生了“基础演习”、“实务操作演练”和“专业辩论大赛”等具有立命馆文科特色的教学成果。

基础演习。“基础演习”是立命馆大学为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每周一次,时间为一年。大一新生被分为若干个班级,由各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各负责一个班级,采用本学院所有教师共同编写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是本学院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现阶段的热点问题。基础演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并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使得学校和教师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在“基础演习”课程的时间内,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讲解图书馆的利用方法和网上资料的查阅方法。

实务操作演练。“实务操作演练”是为大三的文科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具体的场景设置和演练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例如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在每年的5月自由分组,协商一个国际经济合作的案例,各组扮演一个角色(不同国家政府的代表,企业的代表,非营利性政府组织的代表等),以所学的理论和搜集的资料为依据,通过紧张而激烈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达成期待的结果,而教师只是观摩者和建议者。大三学生通过演练可以检讨入学三年来在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上的得失,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定位增强了信心①。

专业辩论大赛。“专业辩论大赛”是为大四的文科毕业生设置的实用型专业比赛。“专业辩论大赛”最大的特色是用人单位作为观摩者或者评委加入比赛。每年的11月,立命馆大学的大四学生自由组成辩论队,针对国际焦点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或者企业实际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用人单位通过对辩论个人和团队的具体表现判断学生的个人应对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常用人单位会在辩论大赛结束后立刻与符合要求的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正是因为用人单位参与“专业辩论大赛”这个特点,每年的参赛者络绎不绝,参赛者不仅希望通过大赛提升自己的理论应用水平,更希望利用大赛这条捷径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提前完成就职活动①。

二、立命馆大学教学方式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财经类高等学校虽然在招生上面对的压力相对较低,但是伴随着教育的多样化,教育资源间的竞争也将会日趋激烈,不仅将要面对来自国内综合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更大的挑战,也将要面对海外大学进一步挤压招生空间的压力。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财经类高等学校的特色教学资源,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命馆大学的本科教育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首先,大一新生在入学后,可以参考立命馆大学的“基础演习”模式设立“专业概述”课程,该课程拥有与专业课程相同的学分,有固定的教室和详细的教学计划。“专业概述”的讲述内容不仅包括大学期间课程的介绍和各项奖励措施的细节,更有必要向学生详细演示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的过程。

其次,课堂互动环节有必要继续增加,但是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可以考虑将相关课程联合,实现“大课堂”互动,让学生将相关学科交叉应用于课堂,增加趣味性,降低片面性。

再次,探索进一步提升实务型比赛的“含金量”。例如,积极承办高层次、大规模的实务型比赛,为本校学生展现自己创造有利条件。也可以考虑将实务型比赛的时间和场地与校园招聘会相结合,给学生和企业创造彼此深入了解的机会。

最后,教学改革的推进离不开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监督。学分的设定,对教学改革内容的审查、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是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

三、结语

我国财经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财经类专门人才,其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也一直把学生的期待和企业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近几年,我国的财经类高校在教学上一直坚持高水平、高标准、高层次的探索方向,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国的财经类高等学校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确保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根据社会的需要动态的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财经大学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在本科教学上的特色比较”(acjyyb2013019)。

注释:

①资料来源: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星野郁教授提供并讲解。

第8篇

我园中二班的一位家长和老师发生了小冲突。源于他的孩子本周没有能够得到五角星星。老师认为,该孩子总是抢占区域里大家共同的玩具、排队要第一、举手要第一请到,否则他情绪就不好。今天他还藏起了书架上的新书,一人躲在角落里看……因此惩罚一下。就不给星星了。家长认为,积极争取各种机会本身是值得鼓励的!如果幼儿园分给孩子每人一样的玩具、一样的新书。他们还会抢占吗?一时引得老师家长众说纷纭,似乎有点尴尬。

为此,中班年级组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正反方两队进行了题为: “孔融让梨的精神要还是不要”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要!反方的观点:不要!辩论赛经过陈述立论、破题立论、释疑解答、自由辩论、总结陈辞等环节后结束。这次辩论赛对教师、家长来说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二是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通过本次辩论赛的方式,给我们的启发有:

第一,园本理念让培训更有效。园本理念即: “为了园,在园中,基于幼儿园”,它有着“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德国哲学家哈蓓马斯认为,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地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做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因此,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实践中。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校本研究强调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3个要素。对应这3个要素,幼儿园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空间,促使他们养成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要营造促进教师彼此合作和支持的幼儿园文化,提高集体研究的水平;要最大程度争取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

第二,家园联动让活动更精彩。本案例来源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困惑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了家长等方方面面,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此,在活动中,突出了家园共育、家园联动的思想。首先,本案例直面所有的客体,不回避问题的所在,而且这种问题不仅涉及学校教育层面,电涉及家庭教育层面,只有当两种教育影响一致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其次。本案例中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型团队中, “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孩子、家长、教师的共同愿望,这是凝聚幼儿、教师、家长学习型团队的基础。

望子成龙常会使家长陷入教育误区,真诚让家长与团队合作,解决教育疑惑,提高家庭教育水准。因为,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团队集体,孩子乐意在团队中交流、分享和表现;教师迫切需要读懂孩子,需要与家长沟通;主持幼儿、教师、家长学习型团队的学习活动,能激励教师的教育钻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再次,形式特别新颖独到,把最具碰撞力的辩论赛的形式引入我们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中来,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本案例由于使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及参与人员的综合性,使话题由教育领域不断地扩展出来。由于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家长资源也在这里充分显现并与专业教育者的思想融合、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达到了精品教育的境界。

总之,环境在变,人也在变,没有人可以一成不变,可以固守过去的做法。在引导教师“快乐地工作,享受美丽人生”、体验实现智慧闪烁的快乐和专业化价值乐趣的过程中,幼儿园唯有勇于面对现实,营造学习型校园,建立共同愿景,不断地适应环境,进行自我变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五维动态考核模式

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①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构建考核模式,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对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改革考核模式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必须进行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培养具有坚定信仰、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外在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该课程承担的重大任务。因此,该课程考核必须同时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应用能力培养与提升、思想信仰状况、道德培育和行为表现的情况,知识、能力、信仰、道德、行为五个方面的考核不能偏废,当前该课程的考核模式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进行考核模式改革。

(二)思政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决定了必須进行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人力资源、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口头表达、论文写作、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组织管理、教学技能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和从事以上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作为该专业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知、能、信、德、行的主干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改革,建立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核模式,综合考查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情况,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一些学校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决定了改革之必要。

一些学校考核模式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应用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诊断轻反馈的不足,导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评价、督促、反馈和引导等功能,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态度、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的外在激励、反馈和引导,降低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不能很好地得到学生积极正面的回应,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革,使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考试改革,建构起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五维动态”考核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案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在坚持理论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思想评价与行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下,从知识、能力、道德、信仰、行为五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动态考核。

(一)确定“五维”系统的考试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课程考试要着眼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思想信仰的状况、道德水平的提升、外在行为的表现设置考核目标。据此,我们确立“五维系统”的考核目标,着重考核学生理论掌握、能力提升、思想信仰、道德水平、行为表现的状况。理论掌握维度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论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广度和灵活度。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素养。能力提升维度主要考查学生在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提高的程度,具体包括口头表达、情感沟通、教学技能、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等能力。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思想信仰维度是考查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认同及认同的程度,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和价值观,对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道德提升维度主要是考查学生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的状况,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具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匹配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行为表现维度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切实践行所确立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所信仰的意识形态、能否做到“知”和“行”的高度统一,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知行一致。“五维”系统的考核目标不是彼此孤立的,内化和外化环环相扣,五者密不可分。其中,“知”是基础,“能”是关键,“信”是保障,“德”是核心,“行”是目的。因此,必须把这五个方面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考核,不能有所偏废。

(二)建立考试成绩动态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考试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该课程在坚持课程结果评价考核的同时,主要通过改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考核建构考试成绩动态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考核、实践成绩考核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

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课堂参与数量与质量、作业三个部分,教师做好学生的考勤记录、发言记录、作业检查记录等,为量化考核平时成绩提供依据,避免平时成绩给分的随意性,保证量化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提高平时成绩的分数值,加大平时表现考核力度,把考核动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思想信仰状况,理论掌握及运用、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写作、组织管理等能力和行为表现的考核。实践成绩考核。实践形式可采取社会调查形式完成,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该门课程方法论部分内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在社会调查中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调研课题发现的问题。具体做法:任课教师拟定实践方案,确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实践选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社会调查,完成实践报告,期末各小组制作课件,面向全班对本次社会调查的情况做总结汇报、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就汇报内容提问,汇报小组成员回答,成绩评定采取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三者分数确定本小组的最后考核得分,其中小组自评是由小组长根据其动态监控小组成员实践参与的情况给出小组每位成员的得分,以此做到成绩考核的公平公正。通過提高实践成绩的占比,建立科学的实践成绩考核方式,将考核动态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既完成对学生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课件制作、团结协作、组织管理、方法操作和理论运用等能力的考核,又完成对学生集体意识、责任感等道德素质和相应外在行为的考核。当然,实践方式不拘泥于社会调查。

期末考核。期末考核是在所有教学任务完成后的总结性考核,由于该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如果只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的实际功能和价值就会减弱,如果只重实践而轻理论,学生就会因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不能正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实践会因缺乏相应的理论做指导而出现失误。因此,考试改革在改变以往重理论轻能力弊端的基础上,不能犯矫枉过正的错误,必须做到能力考核和理论考核不可偏废。据此,该课程期末考试仍然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期末闭卷考试,实现对学生理论掌握、理论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

(三)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体比较单一,基本由教师完成。“五维系统”的考核目标及动态评价体系仅靠教师这一单一考核主体是难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课程考核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认知和互动的过程。构建包括任课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多元考核主体,变教师单独考核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考核。任课教师对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运用的灵活度进行考核,同时参与学生课堂内外实践性的考核;学生根据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及其作用发挥度,对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适应“五维动态”考核模式的配套教学改革

为了确保“五维动态”考核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配套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为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具体整合方式是:在坚持遵循课程内容内在逻辑联系的前提下,引入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事件,回应学生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对所选教材的章节体系进行取舍、提炼、整合,达到提高教学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教学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因此,该课程教学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选用以下方法: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具体做法是布置学生预习理论——学生联系实际举例分析理论——学生课堂上联系实际举例讲解理论——教师总结;二是辩论法,对于一些易产生疑惑的理论观点、看法进行生生辩论,具体做法是教师布置辩论题目——学生课前做辩论准备——课堂辩论——教师总结,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课堂即兴辩论;三是合作探究法,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案例、找出解决办法——教师总结。以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综合化。

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特别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教师加强对课件的建设,制作图文并茂、光声影三者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在理论的叙述和论证过程中穿插图片、录像、录音等资料,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该课程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二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即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媒介搜集查阅资料,完成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向网络延伸;三是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特别是运用新媒体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如建立QQ群、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师通过QQ群和微信群该课程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10篇

创新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和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创新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一般认为,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塑造,对创新活动起到促进和调控作用;二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的掌握,在创新活动中具有核心作用;三是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基础作用。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主客观条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托《公共政策学》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由于该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征,使得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公共政策理念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即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因此,公共政策课程的多元教学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培养公共管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热情、创设较好的创新环境。近年来,我们结合公共政策学课程,在公共管理相关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其目的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一)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要充分把握案例教学的准备、进行和总结三个环节。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功能,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通过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以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进入案例描述的特定情景和角色,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去面对问题并寻求答案。唯有如此,案例教学才能够是学生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我要怎么办”,从而激活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群体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这种参与起到了“角色扮演”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学的案例教学中,学生被引导进入一定的决策环境中,按角色要求去分析政策问题、提出政策方案、比较各种方案并进行择优等等,如同实际的决策者一般运筹帷幄。这种模拟无疑是能够有效地架起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既选用了“古巴导弹危机”、“中国最牛钉子户”等经典案例,同时也开发了“为什么地沟油难以禁止?”和“青海湖湟鱼保护”等本土案例,通过案例资料的阅读,各种问题的假设,课堂上激烈的讨论,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二)课堂讨论法。这种课堂讨论不同于完整的案例分析,只是在专题讨论课的进行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政策敏感度,锻炼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首先教师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对较近的话题。如,针对“禁止大学生在校外租房”问题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分析其中的缘由并在课堂讨论发言,学生能结合自己和身边的事例踊跃发言。我们也根据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等;而且根据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征,讨论“少数民族地区高考加分政策的思考”、“三江源生态保护”等等,使学生对讨论话题充满兴趣。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政策敏感度与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关注一些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在关注时事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讨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能独立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观点进行充分的肯定,对学生能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表达的观点和思想给予高度认同,即使出现有些学生的观点不成熟或错误的情况下,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合理的解释,不要简单呵斥,从而能激发学生对该教师的热爱和对所授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经常鼓励学生不仅会强化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也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这种做法,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勇于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三)社会调查法。我们在学期初,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在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定一个题目,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实践调研,获取并感知第一手资料,整理材料,并经过小组讨论写成小型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学期末制成多媒体课件,选择一位同学上讲台表述小组观点。选题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对有些不太善于在课堂发言的学生来说,也给他们创造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激发了敢于实践的勇气;同时小组群体的共同调查活动还使得学生注意彼此的合作,在充分表现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养成了团队精神。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和研究者。从学生调查的选题来看,基本能够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研,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加以联系,比如近年学生的选题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西宁市交通拥堵问题”“低保政策的实施状况”等,使他们学会用公共政策的理论和知识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了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也加深了对相关政策的认识,了解了政策的贯彻和实施状况。对于学生的调研与汇报,老师要多加赞扬,即对学生缜密的逻辑、新颖的观点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参与调研的积极性。(四)课程辩论法。为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不同班次上合堂课的机会,我们在一些班级中组织实施了课程辩论,就争论性的问题进行分班讨论,提出正反两个方面不同的观点、论据。通过提出论题,准备辩论,参与辩论,点评及总结等过程,将辩论法运用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增加班级荣誉感和归属感,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曾就“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和“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等问题展开辩论,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学生也感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现场参观法。学习公共政策课程,必须了解政策的基本过程及其环境,为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实地参观,“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逻辑的政策运行过程在具体形象的现场得以验证和固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近年来,我们结合课程内容和问题讨论,曾带学生到社区参观,通过现场观摩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让他们明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执行政策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具体政策在社区的实施现状;也在理解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有针对性的带学生到餐厨垃圾处理的企业,了解环境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分析探讨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政策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这种实地调研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乐于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开始意识到自己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了公共管理意识,深感自己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和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责任。而正是这样的观摩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大有提高。

三、取得的成效及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取得的成效。一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通过课程培训,学生们开始关注一些新闻事件和身边的事情,本课程教学的影响获得了较好的延伸,取得了持续的教学效果;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得以提升,在本学院组织的“我是市长”模拟论坛中,许多学生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曾取得一等奖和二、三等奖等好成绩,也有学生在任课老师的鼓励下积极申报清华大学等学校组织的案例征集活动等;三是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小组汇报和课件展示后,许多同学都表示,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不仅认识到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也看到了课件制作、演讲和辩论中需要强化和训练的地方;四是会向老师提出他们的需求与愿望,比如希望老师能够更多的带他们进行一些现场参观,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分析一些热点问题等,从以前的“要我学习”主动变成了“我要学习”。(二)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靠《公共政策学》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和其他课程的联动效应,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要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加大案例化教学。目前的案例教学基本依赖一些教材中的案例,今后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参与案例写作,特别是需要编写一些本土化案例;三是将课程实践纳入到专业整体计划中,由于受到教师精力和科研水平等等影响,目前只是在鼓励学生撰写相关专业论文,但学生撰写和发表课程论文很少,今后要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同时把课程实践和毕业论文等有效结合起来;四是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滞后,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推广,今后要完善学校和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公共政策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了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创设了较好的创新环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和克服困难,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努力。

作者:张建英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2]刘雪明.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5(6):93-99

第11篇

以下是关于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如何在主题班会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几个观点:

一、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思想教育应像水一样无孔不入,似水一般悄然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思想趋向净化,达到育人的目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情的渗透和感化作用,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当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伟大的师生情谊,还是可以交心的朋友的时候,那么在一些问题面前,学生就更加敢于思考解决的办法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有利于班会的召开,德育教育也相对容易得多。

二、理论联系实际

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只是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最后的效果可能不是很令人满意。所以在班会的交流过程中,应该联系古今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同时也应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谈心,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那么班会的目的——德育教育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工作中,辅导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这就要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高职辅导员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辅导员只有把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个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以此,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辅导员的教育方式最重要

辅导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尤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说教式,各种创新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

(一)以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

讨论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辅导员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主题班会中参与德育方面的讨论,认真去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努力去认识知识。学生通过讨论的出来的结果具有规律性,这样也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加重对学习的兴趣。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探求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展开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演讲比赛

演讲必须组成一个综合的、统一的完整的传达系统,也就是通过演和讲一起来传达想到传达的思想与信息。它是以讲为主演为辅的,既是听觉的,又是视觉的,兼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艺术特点现实活动。演,可以给人视觉上的效果,从而把信息传到大脑,而讲,给人的是听觉效果,从而也传到大脑,所以演讲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把信息传递给接受人。在主题班会中,辅导员可以让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题,针对这一主题展开鲜明、完整的见解和主张,进行鼓动与宣传。演讲者要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达到影响、说服、感染他人的目的,最终感召同学认知。演讲需要综合知识,它既需要演讲学本身的理论和经验,又需要运用哲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写作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写演讲稿时,就要知道和学习相关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与体会,德育教育的效果也相应提高。

(三)以辩论赛的形式来教学

辩论赛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竞赛。想要赢得比赛,主要还是得看谁掌握的专业知识广。21世纪要求学校要把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成绩、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在开展主题班会的时候,辅导员可以以文化教育重要还是素质教育重要在班里开展辩论赛。辩论者想要在唇枪舌战、激烈对抗的比赛中战胜对手,他们在课余时间下足了工夫,自己认真搜集资料,参阅同学提供的资料,根据辩题组织和整理材料,撰写辩词等。这期间就加深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组织观看德育教育片

辅导员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德育影片,以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电影故事入手,以写观后感、座谈、主题团队会等形式开展影评活动,加深学生对影片是正确理解,更好地发挥影片的教育作用。

总之,德育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在主题班会中开展德育教育时,应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 探析 英译汉 技巧

    1.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

    (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

    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

    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4)状语分句汉译技巧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the shadows.

    阳光射入了它所能透过的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5)同位语分句汉译技巧。

    Mary normally a timid girl ,argued heated with them about it.

    玛丽平常是个腼腆的姑娘,现在也热烈地和他们辩论起来。

    3. 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因为英语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英语翻译还可认作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英语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少不了英语翻译,比较文学离不开英语翻译,比较语言学也需要英语翻译。英语翻译不应仅仅看作是一套规则和方法的集合体,而应看作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它们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时少走或不走弯路,而翻译实践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领会。因此任何轻视翻译理论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任何空谈理论而忽略必要的翻译实践的做法也是应该予以反对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学好英语翻译的正确态度。

    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决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东西。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受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茅盾说道:“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话文,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客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模一个急于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和许多翻译大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君.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9) :115-117

    尹祥凤, 罗凌云.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 :45-48

    秦君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