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从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现状仍令人担忧,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本人在农村中学担任音乐教学多年,深知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几点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的所见所感:
一、导致城乡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原因: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2.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在农村,人们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统考科目的分数,音乐课考不及格没关系。正是这些认为音乐课“不长知识”的认识上的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
3.教学设施落后,音乐教师缺乏
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音乐教学以改善音乐设施。有的学校连一架风琴也没有,至于说专用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等多媒体设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尽管近年来在音乐师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师资队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音乐师资匮缺总是在近期内较难解决。为了解决音乐师资缺乏的问题,所用音乐教师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的,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
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办法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教育管理工作,适时开展课外活动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学校管理的作用愈加突出,而管理离不开制度,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学校制度管理。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要自觉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活动与实践的能力,使那些音乐尖子学生充公发挥其音乐天赋和才干,同时也可组织他们为个别差生补缺补弱,使之迎头赶上,以使两类学生都有所进步。
3.加快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现在的农村的师资虽说不像前几年那么缺,基本上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教师。但是因为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就必定决定了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就少许多,通讯、信息的闭塞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距离越拉越大。因此作为教育部门应尽量给农村音乐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也应鼓励教师参加学习。而作为音乐教育者自身更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育部门也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多种渠道来培训音乐师资,组织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音乐课教学评比活动。因此,教育部门应视农村师资引进和培训为紧迫任务,国家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4.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黔南地区,以布依族为主。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布依族人民喜欢唱歌,各地民歌曲调不尽相同,同一地区的民歌,也因歌词内容、演唱场合和歌唱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曲调,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特点。如将民歌的独特融入音乐教学中可转化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乡土意识的有用之材。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农村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此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张德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 动画音乐 音乐欣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不仅能启迪人心灵,还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体会音乐中的美,不仅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音乐体会和感悟。
但当今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中,机械的唱跳不仅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满足不了音乐教学促进情感发展的需要。《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深化这一基本理念,将动画音乐引入小学音乐欣赏课堂并将其作为创造性课程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音乐审美体验,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和艺术形象。
一、什么是动画音乐
动画音乐不是纯音乐,而是为动画作品而存在的音乐,和影视音乐类似,贯穿于动画作品当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动画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①。动画作品中的音乐可划分成为有声源型和无声源型两类。有声源型音乐参与故事情节,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无声源型音乐和故事情节的关联性较弱,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现在的动画音乐更多的是讲这两种类型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放入动画作品当中。
二、动画音乐进入小学生音乐课的可行性
(一)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一般年龄为6至12岁,这一期间的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较弱,思维特点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画音乐具有典型的象征性,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更加直观并形象地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由于动画音乐具有能把观众直接带入人物情感世界的特点,从而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更加形象地了解音乐内容的机会。不仅摆脱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音乐欣赏课内容,而且还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感受到音乐的美。
(二)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动画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艺术张力。动画音乐不仅是音乐与美术的融合亦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②它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会引起听众的生理反应和感官兴奋。把动画音乐引入课堂能给学生展现出一个具体形象的人或事物,使学生对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之后,通过教师地讲解与师生互动传达所需的音乐信息,逐步让学生把之前的模糊认识上升为一个具体的认识。经过这样长期的反复进行,学生在听音乐时会主动的去感受音乐形象,体验音乐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
(三)动画音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喜爱动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便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收集学生喜爱的的动画音乐并进行整理,编辑后作为课程资源带入课堂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实践性。
(四)丰富的动画音乐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国内市场上活跃着各种丰富的动画资源。每部作品都具有独特的中国动画艺术风格,其中的音乐也流露着浓厚的中国气息。不仅如此,国内还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国外动画资源,使得可利用的动画音乐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化。利用这些丰厚的资源引入课堂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本国的艺术文化,还能让学生了解世界音乐的多元化,从而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三、如何将动画音乐运用于小学音乐欣赏课
(一)动画音乐曲目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动画音乐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音乐的效果。选择的动画音乐首先应要注意,教学的音乐内容和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选择的动画音乐应该丰富多样化。其次,应选择旋律优美或具有趣味性,节奏轻快的音乐。这样顺应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动画音乐便于学生理解,边看边听让学生容易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师生互动,以便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
(二)动画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在教学中, 应由浅到深、层层深入进行教学。首先,向学生讲述动画的基本故事情节,然后观看动画片段让学生对音乐有个大致的印象。接着,只听音乐不看画面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音乐表现要素,主要包括节奏、力度、旋律等,听完之后对音乐中的表现要素进行描述。最后,完整的再将动画片段欣赏一遍,看完之后让学生把听、看还有想象结合再一起,谈谈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既被精彩的动画吸引住,又被优美的音乐打动。教师应看动画和听音乐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的把注意力放到欣赏音乐中去。通过欣赏动画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目的。
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③。将动画音乐运用于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若能恰到好处的将其运用并使之成为学生认识音乐以及欣赏音乐的桥梁,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注释:
①肖晔:《让动画音乐走进中学课堂》,《学周刊》2012年第18期。
托尼是得州拉伯克24街第一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个顽皮的孩子在学校被称为最大的trouble(麻烦),打架是家常便饭,恶作剧也很多。由于太难管教,托尼被勒令退学一段时间,在家做反省。我去托尼家时,他已经被关了3天,母亲林迪试着为他请一位家庭音乐教师,想试试用音乐“控制”他。
对于音乐教育,我是有不少经验,可那基本上是针对听话的中国孩子。在中国,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只要被家长压在琴凳上,就得乖乖地学琴。不然回家必是一顿好说,甚至还要被打。在美国可对孩子动粗不得,根据美国儿童教育刑法第183条规定,家长对幼儿施暴要被判刑的。正是法律的制约,使美国家长对待孩子特别“宽容”。但其实,如果孩子胡闹,也是家庭最头疼的事,托尼就是其中之一。
托尼家有一台高档钢琴,音质清亮,低音沉郁,高音清脆。遗憾的是,托尼不但不喜欢这个“大家伙”,反而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他最厌恶的就是弹琴。上课后,托尼显然不在状况,不是借故喝水,就是闹着上厕所。手一会儿在背上挠挠,一会儿在头上摸摸,就是不往琴上放。1个小时的课时很快被他磨蹭光了,我这个教授级别的音乐家教面对此景,也显得颇为无奈。第2周情况也没有什么好转。对于1个小时80美金的课时费,我感到有些汗颜,但是托尼的父母好像并不以为然,还鼓励我继续尝试。
第3周,我决定转变策略。想好了对策后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托尼家。我和托尼定了条约,他需要做到的是:不准中途上厕所,不准中途吃零食,不准打求助电话。我做到的是:弹一条练习曲奖励一块糖,每节课讲一个音乐故事,课程结束后带他去河边抓鱼。托尼虽然接受了约定,但执行起来却颇有曲折。由于有弹一条练习曲给一块糖之约,他只要断断续续弹完就伸手要糖。苦于没有事先约定“质量”,我也只好就范。讲音乐故事这条就更是纠结,我的中国式英语叙事方式常常遭到他的质疑,因此故事讲述中我经常被他打断,对于个别词汇,我俩还得借助词典一通乱翻。课程结束后,我带着托尼去他家附近的小河边钓鱼,玩得很开心。我履行了约定中自己要完成的部分,托尼也终于完整地上了一节钢琴课。我不敢说他学得有多好,但至少他接受了钢琴,允许音乐走进了心灵。仅此一点,我感到非常欣慰。
经过近3个月的交往,我与托尼交上了朋友,他的琴技也有长进,不仅弹完了小汤普森第三册,还学会了中国乐曲《卖报歌》等,他自己也从音乐学习中体会到了不小的成就感。
音乐教育的比较
学音乐的目的
大多数中国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应对严酷的社会竞争。另外就是为了用音乐开商和智能,所以在教育中往往要求严格,注重训练。
美国家庭让孩子学习音乐是不以教育为目的的,他们更希望用音乐改变孩子的内心,因此会任其天性自然发展,往往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找到快乐。
谁是教育重点
中国有一部分家长往往会将自己学生时代难以实现的美梦寄予在孩子身上,因此教育的重心在自己:为孩子选择自己觉得好的老师,也常用成人的注意力和耐心要求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够勤奋,不够用心练习,但过于严格的要求往往损伤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而美国家长非常清楚教育的对象、重点是孩子本人,只有孩子从心里接纳了音乐,教育才能跨越障碍。
费用导致的功利心
大多数中国家长在用微薄的收入去支付昂贵的学费,因此心中的不平很容易体现出“功利性”,总在计算投入和收获的比例是否协调,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成效便十分计较,容易出现暴躁、急进的情绪。
1 合奏教学为特色,诗乐为载体
1.1 合奏教学为特色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特别注重学生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当一群孩子共同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的交响乐就诞生了,当学习不是负担,他们就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由此看来,合奏教学正好与快乐教学的理念一拍即合。于是,笔者开展了上师大音乐学院提供理论支撑的合奏教学实践,并将她们研究的关于以和声为基础并将其简化的合奏教学方法迁移到小学音乐课堂。
1.2 诗乐为载体
在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对学习者的技能要求较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练习,相对其他音乐活动还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说合奏教学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左半边翅膀,那么,具有实效性和适宜性的教材就是学生另外一只音乐翅膀。
经过多次实践和筛选,选择了在音乐课本基础上加入易凤林老师创作的区本教材《中国唱诗班》作为校本教材。作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中国唱诗班》诗乐作品不但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而且所选的16首歌曲非常具有传唱性,旋律在清新优美的基础上简单易学,深受学生喜爱,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关注“三要素”,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数码钢琴教学中,有了教学特色和适宜的教材,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开展。节奏、音色和速度是数码钢琴学习的三要素,经过实践表明,也是合奏教学有效开展的保障。
2.1 听觉领先,节奏先行
合奏教学注重演奏的整齐度,针对这一点运用数码钢琴节拍器功能和慢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练习。节拍器的加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内心节奏感,慢练则可以帮助解决乐曲中的节奏难点,提高有效性。
《黄鹤楼》这首作品中具有附点八分音符的小节是难点节奏,笔者用节拍器给了统一的拍点,再加上=60速度进行慢练,反复几遍之后学生就能正确整齐地拍击含有附点八分音符的乐句了。难点解决之后仍在原有速度上进行歌曲范奏、旋律哼唱、全曲节奏拍击等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节奏教学。这样的方法既达到节奏要整齐统一的要求,《黄鹤楼》优美舒展的三拍子旋律也深深吸引了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边拍击节奏边轻轻摇动身体,感受合奏教学的乐趣。
2.2 尊重学生,分层教学
数码钢琴合奏教学以四声部合奏为主,依次为旋律声部、分解和弦声部(即在八度音程中用二指加入一个五音)、主和弦声部(即根据每小节第一个音为根音,向上用135指构建和声音程)和根音声部。学生根据能力大小自主分成4个小组,器乐学习能力较强的选择旋律小组,器乐学习能力较差的则可以选择只有一个单音的贝司小组。四声部的合奏教学体现了分层教学的优越性,在降低器乐教学难度的同时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悯农》是首二段体的四四拍歌曲,针对A段具有节奏简单、乐句重复较多等特点,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个人弹奏能力高低来确定声部小组的教学活动。这种自主选择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四声部确立之后,教学开展更加顺利。对于器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单手弹奏旋律非常轻松,而其他三组选用的是简化的和弦配置,有其固定模式也能很快掌握。器乐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成就感自然就提高了。当第二课时进行节奏和旋律略复杂些的B段教学时,他们饶有兴致并且学得非常快。这样的合奏模式避免了以往器乐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提供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无限空间,使他们都能在器乐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使器乐教学层次更丰富、形式更有趣且更有意义。
2.3 综合运用、注重审美
《论语·泰伯》记载:“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通过介绍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来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审美体验是音乐课价值体现的核心。因此,当乐曲合奏整齐统一之后,笔者将数码钢琴三要素结合起来运用到课堂中加深学生对歌曲风格的理解,这是数码钢琴合奏教学的提高阶段,旨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发挥合奏教学的优势,展现诗乐作品的美,从而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审美体验。
例如《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表现出作者对无休止战争的痛恨以及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家人的思念。
首先,笔者采用解说和学生讨论的方法说明这首诗用变拍子手法作曲的意图,即歌曲先是一段四四拍委婉中带点忧伤的旋律曲调,表达出征人被迫离乡的哀伤心情。间奏之后,转为二四拍,节奏更加紧凑,旋律气势更为磅礴,似乎展现了一幅古代兵荒马乱的战场画面,最后重复第一段,再一次渲染升华了诗歌悲壮、凄美的感彩。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进一步了解《出塞》的内涵及音乐处理手法。
其次,采用对比法进行速度教学,出示60、90和120三种不同的速度,学生弹奏并说出60的速度能够表现歌曲沉重悲壮的感情,但略显拖沓;120的速度够紧张,但太过活泼;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90的速度最能表现出歌曲的悲壮、哀伤和磅礴的气势。
再次,进行音色教学时,出示3种音色特点(悠扬的、短促清脆的、明亮的),要求学生在琴上用各种音色自习并选择适用于此曲的音色。学生听辨并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悠扬的弦乐音色更能表现歌曲委婉哀伤的色彩。
最后的节奏选择,笔者演示3种比较接近歌曲风格的节奏(叙事曲、进行曲及瑶族舞曲)。听辨之后学生一致否定了列队风格的进行曲节奏,在叙事曲节奏和瑶族舞曲节奏之间意见相左。有的说,叙事曲节奏舒缓低沉,适合表现歌曲;有的说,瑶族舞曲里的鼓点就像战鼓一样,节奏感强,铿锵有力,振奋人心,适合表现歌曲……看着学生各持己见的样子,笔者十分高兴。学生能在音乐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聆听、感受、分析歌曲并为获得更好的听觉效果进行思考和争论,这不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最好体现吗?
关 键 词 :俄罗斯 古典音乐教育 优秀传统
今年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化年,许多重要的俄罗斯文化(包括俄罗斯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和鉴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经验和特色,设想通过深入发掘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现代活力,向公众展示一个全面而又生动的俄罗斯音乐艺术大国形象,给俄罗斯文化年提供一个有益的资料借鉴,也揭示出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艺术文化教育的借鉴意义,直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还每年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二、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之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是很有典范意义的,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一)深化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要切实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要通过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把音乐艺术教育摆到突出位置。要去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让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学校,音乐课比例很少,音乐课歌声很少,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制约,高三学生的音乐活动近乎停止。这是极不应该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音乐艺术教育。同时,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是我们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关键。
(二)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们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父母和老师要充分调动大自然、言语、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艺术,鼓励学生投身艺术事业,从事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在中学和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应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政府动员,实现国民音乐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运作。近年来,我国在推行全民体育运动、实现道德纲要目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绩效。我们认为,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也需要全民动员。政府可动员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种媒体,包括宣传、文化、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宣传动员,大张声势,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把音乐艺术意识和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去,借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同一首歌》各地巡演活动、湖南卫视的“超女”海选活动等,都产生过万人空巷的艺术效应,值得总结和优化。
总之,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可以预料,经过政府的提倡和推进,发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加上吸引借鉴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注释 :
①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J].瞭望东方周刊, 2006.01.11.
②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J].人民日报,2006.06.28.
③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④网络电子读物.sycjzx.com/uploadfile/200633175935808.doc
⑤魏兰.俄罗斯传统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及近年来的发展[J].202.121.7.7/person/art/kcgg/gwjy/200509/302.html
⑥同②
⑦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bookcool.com/pdf/12/ts012100.pdf
⑩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J].人物,2006.4
同③,第7~8页
参考文献 :
[1]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国民族发祥地之一,海门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人,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不断润饰创造,清末明初,发展成为广泛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海门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长期在如画的自然环境中,造就了本地域的文化习俗,出现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海门山歌和家喻户晓的民间曲艺。海门山歌分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在田间劳动或劳动之余,即日编成,歌词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叙事山歌中的系列山歌,在人物、情节上既互相连贯,又独立成篇。海门的通东号子已成为海门的一种文化象征,成为海内外海门人确认身份的一种文化基因。作为省本土学校音乐教育的第一线实施者的音乐的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我区音乐教师结合本土文化艺术的特点进行《海门山歌进校园实践应用研究》,下面我们怎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向孩子们传承本土音乐文化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坚持音乐本位原则。选择合适的题材在利用海门童谣资源进行教学时。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必须以音乐为基础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适合学生,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选择素材时要注意将童谣的音乐元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通过相应的手段去加深和扩展孩子们对音乐受和体验。我任教的班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喜欢海门山歌,因此这些孩子会唱一些,这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本土的音乐。因此在教学海门山歌的时候我们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了低年级以教熟悉的海门童谣为主,中、高年级增加欣赏海门音乐精品、尝试用民歌曲调填词作为教学内容。让孩子们逐渐深入地了解学习海门山歌,热爱海门音乐。
二、把握教学时机,以生活意境感染学生,扩展本土生活经验
平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地方生活,了解更多的生活特色学生从中了解到海门文化的丰富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海门山歌、通东号子、通东利市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使得这个地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享受到地方文化的美好及其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在欣赏生活中学习生活,在欣赏生活时也贴近童谣,让学生借助童谣这个载体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让孩子走进本土生活,在了解、欣赏、演绎生活的同时,让学生热爱本土文化。
三、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设备。提升本土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小学的音乐课堂也不能幸免,很多同学喜欢摇滚版的《毕业生》,却不喜欢原来的曲调,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方式创作表达自己心声的歌曲。学生积极地响应。不大会记谱,教师就启发学生用录音软件把自己想好的旋律录下来,需要改动的时候又重新录制,这样这些喜欢用电脑又有条件的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使用电脑也不再是只顾着玩游戏聊天了。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选择用海门音乐的旋律来创作歌曲,但是没有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要用这些旋律来填词创作,而是“投其所好”,让孩子们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去引导学生去尝试、去创编。现在的孩子都是充满个性的,要他们接受在他们眼里是古董加老土的传统音乐文化。并真心地喜欢热爱这些前辈们的心血真的不容易。
四、长期坚持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坚持不到终点,就会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意义。坚持意味着忍耐。做任何事情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愚公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静坐参禅,石壁为之感化。这样的效果,虽是不可企求的,但毕竟是坚持者才会得到的待遇。流行音乐的无孔不入,传播途径的广泛,都是本土音乐所不能及的。作为第一线音乐教育实施者的教师,要做到长期坚持下去传承这些几百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本土音乐文化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需要花费比传授其他音乐文化知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实践。专家们的研究证明:我们可以花上几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去帮助孩子们改掉坏习惯。同样的我们可以花上几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去坚持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本土童谣综合艺术表演活动,给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
我在音乐教学中发现: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了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上的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用集体舞表演,则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笔者认为: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爱的内涵诠释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增强感受生活中爱的音符和旋律,并把这种爱落实到生活之中。所以,作为教师,在现实生活中要处处给学生作出榜样,关心学生的疾苦,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这样,身教定会胜过言教的。
不可否认,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摘要: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发现音乐课堂上还是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情感为抓手,体现音乐课的本体性,体现音乐课程的本质,回归音乐教学的本位。
关键词 :音乐课堂;本位缺失;回归本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50-01
所谓“回归音乐教学本位”,是指要“还”音乐教育之“本”。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音乐教学专业化倾向,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本体性。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为本”思想应体现在: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音乐课堂中还存在过分注重“学科综合”,迷失“音乐本色”; 过分创导“兴趣气氛”,缺乏“技能支撑”;过分追求“音乐创造”,遗忘“即兴模仿”等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片面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对当今音乐课堂所流露出的种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音乐课到底怎么啦?怎样才是真正的音乐课?音乐课堂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什么?音乐课堂如何回归“本位教学”,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假和浮躁?我们是否该呼吁将“本位教学”回归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动态、开放、生成的课堂环境中摄取音乐本位教学的灵魂所在?
一、回归音乐教学本位的策略
“回归”是指要恢复音乐教育本来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和“本位”是同一意义上的两种表述方法。我们常说:“做人不能忘本”,这里指的是人的本性。音乐课要体现本体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音乐教学的本位?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开展新课程实践活动以来,表演法常常见诸于音乐课堂中,逐渐成为一种音乐教学的时尚,很多音乐教师竞相使用,乐此不疲。如果我们仅仅只为了得到课堂的热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的时髦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那表演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为纠正上述这些做法,还课堂教学的音乐性本色,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不能把音乐与表演划等号。在教学中,要摆正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做到表演是对音乐理解后情感自然地流露、动作自发地表现,而绝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由此而形成思维定势,渐而步入程式化教学。
(2)不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现在的音乐公开课上,听得最多的就是教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初听起来,似乎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若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一味听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少帮助,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2.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基础上,体现学生自主。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能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应当由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掌握。
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验,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人人得到参与、体验。这些内容学生都是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的。只有切身的实践体验,知识才会弥久不忘;只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方法才能驾轻就熟。当然,这个乐曲排练又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之后才能达成的,因此,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3.在关注音乐本位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综合。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偏离音乐本位的综合。在音乐课中体现学科综合性,我们应根据学习目标而做出合理选择,做到适可而止,不面面俱到。具体实践应该注意:
(1)不要非把音乐用语言讲清楚。音乐有其不确定性和弥散性,这才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好的音乐作品,一百个人听可能就有一百种感受和想象,即使同一首作品一个人听一百遍,也绝不会是一种感受,也许这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但我们往往想把音乐说得很清楚,讲得很透彻。殊不知,这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意义。
(2)不要非把音乐用图来解释。艺术是相通的,但艺术更是个性鲜明的。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不可替代性。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不经意间就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这段音乐的体现。因此,学生也就认为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与这幅图的表现是一致的,这幅画就是这段音乐最完美的诠释了。以致于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学生平时听音乐时,其思维就过多地在音乐与图画之间寻找想象,缺失了随机体验、创新的灵感。
4.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原则下,合理使用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本、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时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我们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
(1)必须明确多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设计课件和教学时要始终牢记课件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应该突出音乐性,而不是越俎代庖,本末倒置。
(2)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染人、打动人。而唯有如此,一首歌(乐)曲才能转化为一个具有生命震撼力的音乐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及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与文本(歌乐曲)的对话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自动放弃了主动权,丧失了自我,做了多媒体的奴隶,那课堂里美好的音乐感情、巨大的生命活力何以激越和流淌?
当然,在突出学生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情感性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把音乐的本体性放在首要位置。要正确处理技术、艺术、审美、育人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新课改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持有的实际情况,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课改的基本精神,摆正音乐教学本位的思想,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课改这条航线上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摇摆走向平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儿歌;童诗;音乐要素;审美
儿歌,又称童谣,是一种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歌曲,曲调多半较为简单,歌词亦以浅白和富教育意义,使儿童容易明白。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儿歌,这些儿歌多用儿童诗写成。童诗中所使用的语言往往比较天真、精粹,构思较新颖,能够体现出饱满的儿童情感,每一首童诗都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使他们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再加上所配旋律恰当、优美,这种童诗与音乐的巧妙结合,非常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听觉认知。音乐课堂中的这些作品,激发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于发展学生的美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来说,这些优秀的儿歌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诗与乐的结合,通俗易懂,便于记忆
“森林里有一只大白象/清晨用长鼻子摇着小铃铛/叮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叮当/摇来一群小猴子和小山羊/大白象放下了小铃铛/用鼻子把黑板挂在大树上/小猴子小山羊坐在树下/大白象讲那大海和太阳。”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音乐课,老师正带着学生学习《大白象》这首歌的歌词。《大白象》是冀教版一年级第六单元的一首用儿童诗谱写成的歌曲,共有两段歌词。歌词采用了叙事的手段,语言天真童稚,构思新颖巧妙,以童话的方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三拍子谱曲,既好听又具有很强的律动感。虽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歌的歌词略长,不易于记忆,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作品刻画的动物形象,一个个随着音乐张圆了嘴巴,睁大着眼睛,晃着小脑瓜,还能随着音乐边唱边模仿小动物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要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可以从培养孩子的兴趣或使学习内容变得有趣入手。这节课中的儿童诗运用了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小动物,描写了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场景,歌词虽长但很容易理解,理解了的内容才好记忆,这就是帮助他们记忆的原因之一。而音乐没有使用我们惯常的二拍子四拍子,而是用了西方圆舞曲中常见的三拍子,这种音乐的动感给我们听惯了“四平八稳”音乐的耳朵带来了新鲜感。这样有趣的歌曲,低年级的孩子学习起来兴趣十足,能够很快记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诗与乐的结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时期是感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最早的用嘴吸吮感知世界,用手触摸世界,再到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较理性的认识世界,这一步步的发展往往都是从直观开始的,它是一种无条件反应活动,是一种感性体验能力。儿童靠自己的感性体验在一步一步感受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感性能力。在他们感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精致而富有韵味的儿童诗配上优美的音乐,既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又使儿童在有节律的演唱中感受诗的语言并激发他们的想像。
例如《堆雪人》这首儿歌:
“大雪天,真有趣,堆雪人,做游戏。圆脑袋,大肚皮,白胖的脸,笑嘻嘻。小弟弟,小妹妹,你牵着我,我拉着你。围着雪人团团转,多么欢喜。”
这首歌曲里的儿童诗用饱满的儿童情感诉说了一个冰雪的童趣世界,歌词中圆圆的雪人、圆圆的世界,配合了“圆圆地”三拍子旋律,使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欢快地晃着脑袋唱着的同时,思绪却飞到了那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堆雪人、打雪仗、围着雪人唱着跳着……对这样的歌曲,儿童在演唱时会调动所有的感官参与,嘴里唱,耳朵听,头脑中想象,手舞足蹈,这种多方位的感受,潜在的发展了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性体验能力。
三、诗与乐的结合,发展了儿童的审美情趣
“萤火虫,萤火虫,点起一盏小灯笼,飞到西,飞到东,好像星星满天空。”
关键词:音乐课;电教媒体;兴趣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载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突出的是音乐的艺术特点,所以音乐教学应当努力使音乐的情感性和形式性获得有机地统一。运用电教媒体在音乐课上营造一系列具有浓郁审美色调的情境,使儿童既受到感情的陶冶,又获得形式技巧的训练。特别是在小学音乐课改的当代,电教媒体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动画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上《动画城》单元《唐僧骑马咚得咚》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动画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欣赏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因为是他们非常喜欢看的,又是他们熟悉的,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唱。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加强了音乐课与社会的联系,接近了音乐课与学生的距离。若不利用电教媒体,则达不到这个效果。
2 编讲故事,观察画面
《保护小羊》是一首叙事歌曲。根据歌词内容,我编了一个故事,配上画面: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升起来了,照亮了树木,照亮了草地,小鸟在欢快地歌唱,小蝴蝶们也在高兴地翩翩起舞,花儿开了,草儿绿了,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几只小羊离开了妈妈,来到了草地上,它们有的在顶角,有的在吃草,玩得可高兴了,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保护小羊》的音乐响起。通过故事和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使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歌词,感受到了音乐的形象,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3 以形象代替抽象,用动态代替静态
《闪烁的小星》是一首一年级的歌曲,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凭他们理解能力要一字一句唱好这首歌并非容易的事,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唱好歌曲,我运用多媒体把整首歌曲的每一句歌词都设计成一幅幅动画,“闪烁的小星,满天的繁星,眨眼的星斗,西沉的太阳,飞动的乌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理解了歌词,为了使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个直观的了解,我还把五线谱上的所有音符都设计成了一颗颗可以跳动的小星星,星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远有近,同时告诉小朋友大星星要唱得长一些,小星星要唱得短一些,离我们远的星星要唱得高一些,离我们近的要唱得低一些,使学生对音的高低、长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4 点击网站,开拓视野
所谓“回归音乐教学本位”,是指要“还”音乐教育之“本”。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音乐教学专业化倾向,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本体性。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为本”思想应体现在: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创新,学生个性张扬,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音乐课堂中还存在过分注重“学科综合”,迷失“音乐本色”; 过分创导“兴趣气氛”,缺乏“技能支撑”;过分追求“音乐创造”,遗忘“即兴模仿”等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片面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对当今音乐课堂所流露出的种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音乐课到底怎么啦?怎样才是真正的音乐课?音乐课堂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什么?音乐课堂如何回归“本位教学”,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假和浮躁?我们是否该呼吁将“本位教学”回归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动态、开放、生成的课堂环境中摄取音乐本位教学的灵魂所在?
一、回归音乐教学本位的策略
“回归”是指要恢复音乐教育本来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和“本位”是同一意义上的两种表述方法。我们常说:“做人不能忘本”,这里指的是人的本性。音乐课要体现本体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音乐教学的本位?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开展新课程实践活动以来,表演法常常见诸于音乐课堂中,逐渐成为一种音乐教学的时尚,很多音乐教师竞相使用,乐此不疲。如果我们仅仅只为了得到课堂的热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的时髦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那表演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为纠正上述这些做法,还课堂教学的音乐性本色,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不能把音乐与表演划等号。在教学中,要摆正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做到表演是对音乐理解后情感自然地流露、动作自发地表现,而绝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由此而形成思维定势,渐而步入程式化教学。
(2)不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现在的音乐公开课上,听得最多的就是教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初听起来,似乎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若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一味听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少帮助,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2.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基础上,体现学生自主。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能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应当由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掌握。
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验,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人人得到参与、体验。这些内容学生都是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的。只有切身的实践体验,知识才会弥久不忘;只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方法才能驾轻就熟。当然,这个乐曲排练又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之后才能达成的,因此,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3.在关注音乐本位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综合。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偏离音乐本位的综合。在音乐课中体现学科综合性,我们应根据学习目标而做出合理选择,做到适可而止,不面面俱到。具体实践应该注意:
(1)不要非把音乐用语言讲清楚。音乐有其不确定性和弥散性,这才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好的音乐作品,一百个人听可能就有一百种感受和想象,即使同一首作品一个人听一百遍,也绝不会是一种感受,也许这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但我们往往想把音乐说得很清楚,讲得很透彻。殊不知,这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意义。
(2)不要非把音乐用图来解释。艺术是相通的,但艺术更是个性鲜明的。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不可替代性。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不经意间就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这段音乐的体现。因此,学生也就认为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与这幅图的表现是一致的,这幅画就是这段音乐最完美的诠释了。以致于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学生平时听音乐时,其思维就过多地在音乐与图画之间寻找想象,缺失了随机体验、创新的灵感。
4.在关注音乐本位的原则下,合理使用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本、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时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我们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
(1)必须明确多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设计课件和教学时要始终牢记课件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应该突出音乐性,而不是越俎代庖,本末倒置。
(2)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染人、打动人。而唯有如此,一首歌(乐)曲才能转化为一个具有生命震撼力的音乐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及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与文本(歌乐曲)的对话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自动放弃了主动权,丧失了自我,做了多媒体的奴隶,那课堂里美好的音乐感情、巨大的生命活力何以激越和流淌?
当然,在突出学生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情感性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把音乐的本体性放在首要位置。要正确处理技术、艺术、审美、育人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新课改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持有的实际情况,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课改的基本精神,摆正音乐教学本位的思想,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课改这条航线上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摇摆走向平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课 自我体验式 教学模式
对“体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观点大大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它认为,体验是主体把自身当做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使其和谐发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鉴赏、创作和表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参与。只有充分主动地参与体验,才会有精彩的表现和创造。因此,音乐教学应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核心,并将其作为师生审美交流的纽带。如何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
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改善学生课堂体验实质上就是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那么,教师如何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不失为一种快捷、直接而积极有效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欣赏画面、或采用教师演唱、演奏、讲故事等形式,以兴趣为先导,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师生很快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紧紧吸引学生的视线及注意力,使得他们对将要呈现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产生主观学习的愿望,从而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之“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我以历史故事“楚汉相争”导入: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兵败于刘邦,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虞姬等项羽睡着后,步出帐外,以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了该唱段。我让学生想象虞姬的心情,结合歌词欣赏。学生们居然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脸上愁云密布,有的则黯然神伤。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又如在《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波兰“钢琴诗人”肖邦的生平及其作品。于是,在学生进课堂时,我先播放了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中的一首《夜曲》。学生们听到平时常听的流行歌曲,既好奇又兴奋。从这张专辑的名称到周杰伦对肖邦的崇拜,我顺利地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所以整堂课学生的兴趣始终特别浓厚,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在介绍“亚洲音乐”时,我利用了以前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歌切入教学;而在介绍“非洲音乐”时,则通过出示电影《狮子王》的海报,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再到欣赏主题曲,想象演唱者的肤色、讨论演唱特点等一系列的环节导入,不仅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也为这节课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迅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聆听感悟,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之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创造的必要前提。所以,必须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觉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等,初步了解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等,获得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
其次,在初步聆听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挖掘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及其功能。如通过体验各种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其所要表达情感的变化,使学生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使音乐内化于心,透过音乐真正感悟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达到审美体验。如果是大型的音乐作品欣赏,则更需要教师在充分熟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音乐呈现的方式:是整体、片段或是一个乐句,以求得最为快捷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课前需预先多次反复聆听,深入体验,提炼、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乐句或节奏型,将其融合在感性的听觉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
例如在欣赏西贝柳斯的管弦乐曲《芬兰颂》时,由于作品篇幅比较大,所以我事先从作品中提炼出“苦难”、“斗争”、“歌颂”三个音乐主题。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乐片段与合适的主题片段进行连线,然后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三个主题各自的音乐要素和发展动机。学生通过听辨、判断、讨论和分析,很快就掌握了作品中三个重要的音乐主题。在随后的全曲欣赏过程中,学生由于对三个音乐主题已经相当熟悉,所以很快就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这样的方法使音乐鉴赏的学习更为浅显和易于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感性的认识及实实在在的内心审美体验。对于大型音乐作品,在分段欣赏之后,要尽量保证全曲欣赏的时间性。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在师生互动、交流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习的愿望,从而让课堂教学进入,稳步发展。
三、表现创造,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的平台。
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除了生动地演唱、演奏歌曲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中的创造性因素,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带领学生达到创作的愿望中。新课标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融入音乐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如引导学生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在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中,我利用鼓、锣、镲等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练习打击乐小合奏,不仅让他们认识了锣鼓谱,加深了对打击乐器的了解和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在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中欣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歌曲中四个不同的角色――魔王、父亲、儿子、叙事者,并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诵歌词。通过参与表演,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歌曲中人物的不同个性,对整首作品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在《留在记忆中的歌声――学堂乐歌》一课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旋律和歌词,创编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园歌曲。歌曲我选择的是学生普遍比较熟悉的《两只老虎》和《小星星》,并借学校120周年校庆的契机,要求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歌词内容要展现出我们五中的校训和当代学生的风貌。利用熟悉的旋律为自己创作的诗配乐,学生感觉既新奇又有趣,而分组比赛的形式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演唱热情,把课堂气氛推向了。积极向上的歌词振奋人心,学生在歌声中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也加深了他们对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更多体现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加强小组合作,增加形式的多样性,并始终遵循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总之,在以人为本的课程教育中,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弥漫着情感的音乐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丰富情感。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听赏、表现、创造等接触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自主体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中,我将继续努力充实自己的学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坚持“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让起伏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小鸟般地飞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让音乐伴随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