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习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物理是初中学生科学意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的重要课程,对于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日后的成长、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个人思维的成长和发展,过多地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却忽视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会使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降低,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十分不利。
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初中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挖掘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科学划分小组,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借助生活用品,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开展。
1. 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能够快速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进入到物理实验学习过程当中,在物理实验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并在物理实验中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凹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些模拟的实验,将整个实验的过程和具体流程进行呈现,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细节和流程,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按照多媒体图像中显示的流程自主实践。
2. 科学划分小组,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初中物理合作实验的乐趣,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模式,可以首先按照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划分为A层、B层和C层三个层次。A层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1:2:1的比例将A层、B层和C层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配,使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均匀搭配,保证小组合作物理实验的开展效果和公平性。
3. 借助生活物品,联系生活实际。物理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物理学习,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借助物理原理更好地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中指出:“要善于运用身边的物品来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从而拉近物理学科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的物理知识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高中化学实验;衔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通过实验认识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并形成理论,再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探究未知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课本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化学实验,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实验不仅要求重视实验结果,而且要重视实验流程的设计、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现象的本质分析。
本文通过对初中、高中实验的对比,探讨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如何顺利与高中实验课程衔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化学实验的差异
1.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分为下列六种类型
(1)化学基本操作练习的实验
(2)阐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验证和探究实验
(3)物质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
(4)测定物质的含量和物理常数的定量实验
(5)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
(6)解决一些综合性的简单问题的设计实验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很少。但是初中学生对自然变化和化学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初中阶段的实验的重点集中在实验基础操作学习,如“药品的取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等;密切结合生活体验的实验,如“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净化黄泥水”;简单的物质制备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等;一些物质的性质验证实验,如“蛋白质的性质”以及“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这样的涉及基础理论的探究实验等。
初中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比较少,实验的流程、操作简单,突出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到物质性质验证、物质的制备、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同时与生活经验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高中实验在初中基础之上有较大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基本操作,使用的仪器比初中更复杂
高中阶段要学习更加复杂的一些操作,如萃取操作、趁热过滤、蒸馏操作、移液、滴定操作等。
实验的精度要求更高,要求学生的操作更准确。初中和高中具体的仪器使用与实验操作要求见表1和表2。
伴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式传感器实验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学课堂。该系统包括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分析软件三大部分。传感器精度高、使用方便、采样速度快,常见的传感器有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滴数传感器等。利用传感器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的物理量的变化,并数字化、图形化;有利于学生开展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探究实验,完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定量分析实验。
(2)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实验环境更加复杂
高中学习的内容远比初中丰富,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各种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反应及其副反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去验证所学的物质的性质,还要注重观察不同于课本描述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其原因。实验中学生遇到的有毒有害危险物质更多。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高度地重视实验安全,掌握各种突况的处理方法。
(3)实验现象的记录更加全面系统,实验数据的处理更复杂
初中时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即可,而高中阶段除了要记录实验现象,还要记录好实验的数据。例如反应中温度的变化、溶液pH的变化等等。其差别见表3:
(4)实验从定性延伸到定量,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
高中实验中涉及测定物质的含量、物理常数等定量实验。要从微观的、定量的、推理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的规律,发挥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些实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所得的结果与理论数值相接近,但因受设备条件的限制,采用的实验方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加上学生操作技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这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二、初中到高中化学实验衔接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和培养
由于初三面临中考,许多学校并没有开出足够的学生实验。而是以讲实验替代学生做实验,造成很多初中毕业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非常薄弱。例如,不会正确地使用酒精灯、不能正确地使用试管夹、不会振荡试管、不清楚试管夹和坩埚钳的用途差别,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泥三角。笔者甚至见过学生做完镁与热水的反应实验后,因镁片粘在试管内壁上无法取出而束手无策。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很有必要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防止在以后的实验中出现意外。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高中由于实验使用的药品、仪器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药品分类摆放要整齐,标签向外,仪器使用前后要彻底清洗,及时地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由于高中实验中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强腐蚀性的药品。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细化安全规范,防止出现由于学生不清楚其危险而造成安全事故。
4.延续初中实验的探究要求,更好地与高中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改革 英语阅读 教学模式
1 构建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我国新课标对初中生英语阅读的要求是:能根据构词法并且联系上下文对生词进行推断和理解,能正确分析文章中各段、各句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情节,准确分析文章主题,对情节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并联想文章结局;能理解简单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汲取信息以满足阅读的目的|能够运用字典等学习工具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对初中生的单词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以外,阅读量应该超过15万词。由此一来,提升我国初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变得尤为关键,如何达到国家对初中生阅读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要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切实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渗透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取更理想的教育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有效阅读模式的过程中,不但对课堂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科学地指导、实施、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有效教学的观念,以应对学生的发展问题。正因为此,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英语教学效果都有很多帮助。
2 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以P-W-P英语阅读模式为例)
P-W-P英语阅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pre-reading(读前活动)、while-reading(读中活动)、post-reading(读后活动)。这三部分在有个字的功能和技巧,不能对每个流程进行机械的处理,而应该是更个性、更个性的一个完整的阅读程序,要从阅读教学中语料的难点、重点出发,以学生的实际要求为依据进行展开。
(一)阅读前(pre-reading)
该部分的主要目的为顺利进行阅读提供更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盈余于都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明确阅读目的
不同的阅读目的能够对阅读的方法、速度、方式起决定性作用,初中英语阅读的目的是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包括:课文大意的扫读,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以培养语感、技能和兴趣为目的精度。P-W-P中,英语教师在读前要对阅读的放射式和目的进行明确。
(2)预测阅读内容,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师要从学生知识的构成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并对未知的阅读内容进行合理预测。要善于向学生提问,例如:当要进入下一个故事情节时。向学生发文“What will happen next?”这样既能够带动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舒缓紧张的课堂气氛。
(3)扫清学生的语言障碍
这一尝试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对符号的辨认能力,这一点上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生词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所有生词,而是有针对性的学习对文章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词。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
这一部分,需要教师进行重点注意的是:辅助学生寻找作者的真实意图;提高学生阅读技巧、锻炼阅读能力;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为此,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为了实施整个阅读过程更具有有效性,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笔者实践了“扫读-跳读-细读”这一阅读流程。
(1)扫读
这一流程学生讲注意力放在文章和每段的标题上,对全文快速浏览,从而让对文章,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和判断。
(2)跳读
跳读指的是为了汲取信息,对相关符号进行辨认。跳读的过程一般都依据特的问题,教师对跳读的指导,可以有所针对的提出,例如“In which year……take phace?How many times does……occur on this page?”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3)精读
这一流程,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旨进行领会,深入分析课文,对文中各段以及各段的关系进行细致的了解。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事先制作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图标,读后让学生填写。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阅读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运用,通过前两个流程的积累和理解,学生对阅读中语言的输出也就并不困难了,并且读后活动能够组织处各种各样的形式。据此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在阅读中,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广泛的运用,利用听、说、写,使能力得以夯实。让学生对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写作进一步夯实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度推进,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种以信息化为基础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流程的超越,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致思方向。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事实上,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流程的逆序创新,即,翻转课堂实现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的流程翻转,这种创新促使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也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之中彰显出其必要性和价值性,翻转课堂的建构也将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致思方向。
一、树立“过程为本”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学生的立体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是一种结果导向,更多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则强调的是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通过信息化渠道将“学”置换到“教”之前,因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知识的接受工作,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提取有用的知识信息,并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内化过程,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如何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他人的质疑和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些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因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建构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树立“过程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居于被动接受地位,多表现为“我说你听”“我讲你写”的方式,属于一种单向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翻转课堂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也由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其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因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建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重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领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组织和指导,比如组织学生对特定内容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相关信息,建构起“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强化教育者的技术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的有力杠杆,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的实际效果。在翻转课堂的建构过程中,无论是微视频的制作还是在线作业的整理都依赖老师的技术整合能力,强化教育者的技术整合能力,提升教育者的技术水平是建构翻转课堂的关键所在。因而,在初中语文翻转课堂建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和锻炼,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学习运用软件和各种媒体工具;另一方面通过讲课竞赛的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应的教育主管单位要担负起组织工作和责任,通过设定特定主题来监督翻转课堂的建构落实情况,使教师在竞争之中求发展,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化水平。
四、建构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机制
就翻转课堂的架构而言,微视频、在线作业、自主学习环境和混合学习是它的四大内核,而其中微视频和在线作业属于信息化资源。由于不同地区信息化水平和教师素质的差异,让所有的老师都个性化地设计出一套教学微视频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建构起一套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翻转课堂的平民化和普及化。事实上,自2011年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建立翻转课堂到2013年9月“C20慕课联盟”的组建,翻转课堂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已初现端倪,但其共享范围和共享水平还亟待拓展。鉴于此,针对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我们应该建立起“翻转课堂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一定区域内中学的校级合作来合作录课,建立起微课资源共享工程,以此来化解翻转课堂高成本的缺陷,使翻转课堂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体而言,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应用信息技术和转变传统教与学地位的翻转课堂已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致思方向,我们应该以转变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升教育者的技术水平和建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抓手,积极推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概念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078-02
一、模式构建背景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施的基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优化初中生物课教学的一种具体手段。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使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是生物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向。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师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模式构建理论依据
关注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给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生物新课课型中包含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掌握生物科学概念本质的过程为主要目的课程的学习。生物课中的概念,是反映科学现象本质过程的内容,是对科学现象本质的认识。本课型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尝试根据现象不断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的过程,学习和掌握该现象的关键特征,并运用关键特征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描述。在对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中,主要受到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启示。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的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三、概念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生物学科中的概念、理论系列,以及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有较严格的学科界定。
2.针对性和目的性原则:概念课教学应深入浅出,必须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与学生思想感情相通且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不可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悖。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难点。
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态度;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
四、分析课型特点确定直观教学策略
在概念课课型中,较常使用直观教学策略,在优化概念课课堂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让形象由静变动。它符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理论认为,由于年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中,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占较大的比例。它是最基本的初级认知过程,是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概念为思维对象的抽象思维和其他各种思维方式的基础,各种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其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都依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持。因此直观形象的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思维的积极活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模式体系流程框图
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是:教师提供资源材料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以实现概念引入,接着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现概念获得,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和巩固概念。直观策略在教学过程各阶段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或用来帮助直观感知引入;或用来帮助总结分析;或用来帮助清晰示范操作;或用来做清晰引导。可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用于突破教学难点;用于巩固知识。
1.教学流程框图:
2.模式流程应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下面以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作为案例,分析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各教学流程的具体运用。本节主要是与学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怎样保持较小的体积?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细胞分裂的科学概念。
直观导入:激趣引题,联系学生已学习的知识,结合图片,直观而形象地提出问题“大象和老鼠谁的细胞体积大”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同时也引出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实现概念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引出“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活动。演示将方块模型拆分,总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红墨水浸泡的大小萝卜块的演示实验模拟细胞膜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直观而形象地放大了细胞大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强调教学情境,实现概念传递。
设计引导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细胞体积较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而引出细胞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的问题。对此学生容易想到细胞可以一分为二,即通过细胞分裂的过程完成。实现抽象加工帮助清晰地逐步形成、获得概念。
情境巩固阶段则通过课后练习题、小资料等,对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强化巩固,以实现举一反三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概念获得的基础上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细胞分裂。
六、模式实践的效果及认识
初中生物课堂有许多生物学基本概念。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一年多来,不断改进,使其更适应实际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模式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直接关注重要概念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精炼,也减少了学生的视听疲劳。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也减少了复习阶段的浪费性重复。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初中生物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更广泛的应用于新课的教学中,让其价值实现最大化。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解读教材,理解每一节的内涵,将“概念”广义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生为本 教学 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肩负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其方向性应该十分明确,实施课堂教学的内容观点必须十分正确,说理也应十分名目,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有的放矢地放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正面引导,重于启发,重于知行统一。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实施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可以活化我们的课堂。可以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去实施我们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呢?结合自身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感到必须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变教学理念,从以本为本转到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书本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认真研究学情,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施教学。思想品德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改变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摒弃片面的知识灌输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真正做到让学生唱“主角”,努力实践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师生平等活动的参与者,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思想品德老师要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参与、感悟,进而去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比如我在讲授“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赞不赞成过西方的节日。我将学生分成了赞成方和反对方,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表明他们各自的立场和理由,我则恰当地加以引导、点拨、评价和调控,使学生在争论中获得知识、明辨是非、启迪智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思想品德课堂绽放了生命的活力。在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组有关视频:首先是环境优美、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接着观看另一组视频:河里的水因大量污水排放而发臭变黑;工厂高高的烟囱冒出一柱柱黑烟,周围的花草树木正在枯萎;北京的沙尘暴;海啸和飓风正在吞噬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等。让学生感受到环境在不断恶化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学生的心受到了灵震撼,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预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以兴趣为先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及个性、兴趣求知欲摆在首位。”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关键是要求我们始终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其课程学习的潜在功利性则更要求我们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才可以进入和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要想让初中学生进入思想品德课堂学习的最佳学习状态,首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开课时就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出现,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之所以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与恰如其分甚至恰到好处的导入分不开的。其次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流程中持久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应该说这流程多数是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这就要求我们所设置的流程要便于有效调动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便于激发我们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那就必须使我们所呈现的流程能够与课堂的良好气氛融合在一起。而这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给人以简单的热闹所能奏效的。理想的局面应当是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互动性得到有效的落实,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的学生也生活在社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社会现象无时不在撞击着我们学生的心灵,那么我们的课堂学生也无时不在心灵的碰撞,也应该用这些资源生成出新的资源来。
三、以体验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那么我们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则必须要在我们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为学生的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上,使其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我们永远都是不能忽视的,我们要通过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一些学校,思想品德课往往人人“能上”,但上下来往往是学生个个厌学,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是不便于我们的初中学生进行体验甚至没有让学生去体验教学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更多活动的亲身体验。我认为,活动更是进行活动教学的灵魂所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以恰当的活动为载体,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春风化雨中关注生活、融入社会、感悟人生,尤其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遵行知行统一的课堂原则,要想达到知行统一,则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很好地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样要采取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的方式,这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也同样需要我们去很科学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思想品德政治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这就同样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说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是广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作为学生的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必须努力发挥其载体的作用,那样会对学生的促动更大,影响更持久,效果则会更好。将会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吴 金 怎样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J]考试周刊 2010.7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现状与对策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是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是初中学习阶段,好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记忆,并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生动形象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因此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出发,谈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其基础性和启蒙性,教学工作要以两方面内容为标准展开:一方面,提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并能利用化学知识展开一些基础解答。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实验活动中认识和研究物质,从而启迪思维、拓宽视野,激发交流协作,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说,实验教学以其直观、生动的教学特点,成为学习化学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升华基础理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在这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多的,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实验体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享受,开始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化学是有用的、真实的。在实验活动中,学生锻炼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享受到了获取真知的乐趣。学生不仅对化学知识有了更丰富立体的认识,还培养了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要让这一技能性学科失去意义,沦为形式。[1]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偏重。
当前初中化学实验存在一个制约实验教学效果的问题,即教师比较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导和传授,固化、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感受就是记住实验药品和实验步骤,但实际上化学实验最重要的是过程的探索问题,学生要形成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并在试验中不断总结方法,丰富学习内容。
(二)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技能训练机会较少。
部分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科考试时间,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把实验教学时间压缩,从而把很多应该学生自己做实验,出实验报告的教学内容改成演示实验,草草展示试验流程,重点让学生记住步骤,从而能顺利答出考卷上或是练习中一些数据、操作、现象等内容的标准答案,失去了在实验中获取宝贵观察和技能训练的机会,使学生虽然懂流程但无法熟练操作真实实验。
(三)重视实验结果,忽略交流讨论。
一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或是上交的实验报告,而没有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分析学生出现实验错误的具体原因,根据对实验操作的片面描述,无法了解问题出现原因,而且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在实验目的和实验内涵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学生彼此间的交流被忽视,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探索性实验为重点,巧妙设计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2]
(二)增加探究成分,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增加探究成分是指让学生重视整个化学实验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开展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做好数据记录、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最后展开评估和交流。这样的实验流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升科学素养,树立创新精神。教师还要重视实验的设计,多为学生创造探究与思考的空间,并营造学生创新的突破空间。[3]
(三)重视实验报告,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
重视实验报告,不是单一地看实验报告,而是结合学生实验过程之后的实验报告的评阅,从而对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并和实验活动结合,给予学生系统全面的评价。教师评价意见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负责的态度书写,引导学生对实验活动展开科学的总结和反思,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做出情感引导,比如说对做事马虎的学生要严肃中肯地建议其认真仔细,对于很有自己想法的学生要鼓励表扬,提升其自信心。
综上所述,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更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其综合素质,掌握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说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广.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9):29.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动教学;内涵原则;构建策略
“生成”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当代改革的热点问题,课程教学因动态生成更具有活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了解生成性教学才能构建出和谐生动的课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相对教学预设而言的,强调教学的生成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搭建,是一种开放的、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提倡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以及在未来能不断创新,成就自我。作者从多方面对生成性教学进行探究,分析构建初中信息生成性教育
策略。
1.生成性教学的含义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教师不是机械性地按预设方案来解决问题,而是因该根据自己的自身素质,根据教学场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教学更新,生成更新的教学流程。
目前,在课程和教学领域,对生成性教学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在教学目标弹性预设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最终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发展,即:生成性教学的发展教学目标,动态化的教育过程,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2.生成性教学的特点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在教育中焕发师生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不应该只拘泥于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把教学中的人,事诸多因素结合起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形成鲜活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生动性。
二、中学信息技术生成性教学的原则
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性,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初中信息教育教学时间不长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式,这对初中信息教育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需要老师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生成性教学能满足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三、初中信息技术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
1.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做好弹性预设情景教学
设置弹性教学可以消除在常规教学中师生缺乏沟通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可能。事先做好弹性的预设性教学有助于生成教学的搭建,如:在讲解用Word编辑文档的时候,教材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编辑文字、如何插入图片,如果学生按照教材一步步进行操作,创新就会受到限制,如果教师能提前做好以环保为主题的设计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收集图片,然后对图片进行设计和搭配,再结合教材一步步地进行操作,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信息技术课程要对教学流程进行灵活设计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流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灵活地设计教学流程,解决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地积累经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信息技术课变成生动性课堂。
在初中信息教育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生成性教学的优势,围绕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通过技巧性教学,情景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学会合理运用资源,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春华.试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策略[M].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2-03.
1.注重教育教学的效益
在语文教育的课程中教学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争取花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率,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并不能够“速成”。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要能够注重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能够注重学生字、词、句、段、篇的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同时,以教育教学效益为基本指导思想,语文教师要全身心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关注教学效果),从而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有效的促进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所谓“反思性教学”,笔者认为即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教学活动后对于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思考过程。反思性教学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增强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初中学生与其他年龄段学生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与前一教育阶段相比,初中学生无论思维活动,还是内心活动均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是,与高中学生相比,则还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发现,要想真正地了解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加强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教学反思,也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进行自我的反思,发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适时适当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另外,也可培养学生学习反思的能力。全身心地为学生做考虑,让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满意的程度。
3.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所谓“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没有范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由于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知识的扩充是必要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提升自我的素质,因为老师本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也会使教育风格更有个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重。在教学中讲究一定的策略性,也是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
二、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1.求知欲的点燃
学习有时是枯燥无味,首先,针对各个年级,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年级低一点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游戏与教学结合的方式,年级高的学生好奇心重,喜爱探索,可以采用质疑的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会到学习的乐趣。其次,以我们的生活为材料,构出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这样能更好,更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获得“双收”。
2.提问激发思维
在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是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提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仅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对于学生自己也有好处,那就是对过往学到的知识的复习,深入思考,做到温故而知新。此外,老师提出问题要具有讨论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并能够踊跃的回答,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所有人参考,研究再讨论,这样学生的灵感便如火花一样迸发,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的开发性思维,从而达到一个培养学生的良好客观思考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3.关注的生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首先,动态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更加多彩,让同学充分的融入课堂。在这过程着可能也会出现很多情况,这时老师必须冷静处理,努力的发现有价值的资源,进行适时的开导,让学生顺着老师引导的正确的这个点,更深入思考,由点到面,不断探寻。其次,老师不能对学生太过苛刻,一旦学生思维方向出现偏差就立即喝止,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不敢去想。要知道还在懵懂阶段的小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上问题,这是正常现象,作为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大胆想法先进行鼓励,这样孩子们就会敢想敢说,再来,当学生说出偏差想法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继续思考,这样便能营造出一个热烈交流的课堂来。
4.制定合理的教学流程
一、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一种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人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其具体的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人们的时间活动中,兴趣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理,同时集中注意力。具体来说,球迷看到球赛时,津津乐道、意犹未尽、喜悦兴奋的情绪,就是兴趣之体现,是球迷对球类体育项目的兴趣;还有一些人听到歌声、音乐声,便会在情绪上发生变化,这就是音乐兴趣的体现。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以实验情景模拟的方式。举例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氧气的收集和制作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正确的示范实验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去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实验后的反应,让学生根据目前初步掌握的化学知识,却结合所观察到的内容列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反应,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情景中,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列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再比如可以采取生活联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对化学课产生时时刻刻的好奇心理,进而培养兴趣。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可能与化学相关的内容,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初级的化学现象和知识,解释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后也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带到课程当中,通过讲解、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讨论相关问题。当学生的心理感觉化学就在身边,那么就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就会全身性的通过兴趣的牵引而投入到化学学习当中。
二、营造和谐氛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如果学生能够在一个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将是平时的几倍。所以在新时期,化学教师应该意识到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对确保课堂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首先,和谐的教学氛围源自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社会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在教育环节中,师生关系更为重要。新时期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以民主的教学理念为主,学生和教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化学教师要更多的给予学生肯定的激励话语,减少固定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想象限制,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天性,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需求。当学生想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专业知识来为其讲解,并保证学生的安全,而不是在过程中多次严格的纠正错误。在化学教学中,采取更多的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关系,当老师更了解学生,将更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当学生更了解老师,将更有利于学习计划的开展,利于学生对教师所将的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通过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能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的关系,比如多媒体教学方法。
三、优质教学方法指导,贯穿教学流程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心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外,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育更离不开优质教学方法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能够用精讲的方式,让学生更能把握重点,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老师应该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去实践,用更灵活、更生动的教学方式,取得举一反三、掌握知识的成功教学目的。贯穿教学流程的指导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彻底解放自己的想象空间,自己动手去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让学生用感性去探索,然后教师在给予理性的解析,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更适合新时期初中化学教育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育其根本,就是在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理念的转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通过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生动的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最后达成真正的成功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化学成绩。
作者:梅基文 单位:湖北省竹山县官渡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改良;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笔者在对湛江市(以下简称“我市”)的中学的初中部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开展率普遍较低,甚至出现空白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校本实际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充分发挥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优点,架起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桥梁,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等,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现状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那么,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在我市实际开展情况如何?为此,笔者对市区四所中学的七、八年级开设生物实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一所公立重点中学,一所私立重点中学,两所普通中学)。它们的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如下表。
新课程要求对初中学生进行恰当的生物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初中生物日常教学,达到生物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开设情况不理想,原因如下。
(一)教学观念陈旧
新北师大版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但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老师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还是以应试为出发点。我市虽已把初中生物列为中考科目,但学生学习时间短(两年,四册书)、课务重、考试分值低(占部分25%),未能引起学生、家长和校领导的重视。此外,很多地区的中考仍未加入对实验操作的考核,仅仅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致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只要记住实验步骤和结论即可,实验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二)学生认知制约实验教学开展
初中生的生物学知识储备不足,社会经验不丰富,学生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十分欠缺。因此,许多学生虽把生物实验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不喜欢生物学理论学习,看完做完实验不能对现象感兴趣,对过程、结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对分析问题厌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合作意识、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对生物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待于培养。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教学课沦为活动课。
(三)大班分组实验教学的尴尬
生物实验教学课主要是培训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四中学2015级有6个平行班,每班人数50~56人。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被动的状态和难以控制的课堂纪律,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不能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评价。一方面,实验教学课一般采取的是分组实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不同,甚至出现小部分学生会游离在实验活动之外。另一方面,在实验课堂上,一般先是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这会花掉大部分时间,教师只能匆匆几句就被迫结束课堂教学任务。一堂看似热火朝天的实验课,但学生收获并不大,实验教学课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二、初中生物演示实验现状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他们以前未能发现的东西,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帮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但是,传统模式的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步骤进行一次“重复”实验,其结果是忽视了探究对学生的重要性,导致实验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毫无悬念的结果,使学生失去了通过深层探究完成自主学习的机会。实验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三、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优势结合
(一)改良初探
近年来,随着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学生实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越来越重。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实验安排情况如下表。
在减负的浪潮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并轨”作了多次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1.ABC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在课堂实验教学时间短、实验器材设备缺乏、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验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合作小组,每组6人,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人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动手能力强的为实验操作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各个岗位定期轮换,每人的各项技能都得到锻炼。
2.将演示的舞台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
在实验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做,学生跟着做,探究活动课只能算是模仿实验课。教师总是担心学生犯错,不能很好地按照规定的步骤实验,不能记住要注意的事项,忍不住再三打断学生实验。于是,学生高涨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便在老师的关怀之中渐渐熄灭。
学生最有兴趣之时,便是学生“出错”之时;学生最易出错之时,便是学生最富创造力之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大放异彩。
3.下面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的《观察种子的结构》探究活动为例谈谈实验教学过程
(1)共同确定目标。教师根据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重难点,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进行《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探究活动时,我们将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①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解剖种子,观察种子各结构的具体生理位置(鼓励方法创新);②解剖和观察大豆、花生、玉米等种子,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③用一种最简易的方法区分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教师适当的解释说明,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了解到本次实验操作的重点安排,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这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2)教给学习方法。这是从定训练目标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学生进行观察解剖活动前,教师提出问题:采用怎样的解剖角度才能更全面地呈现种子的基本结构?通过让学生在大脑中猜测、推断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学生真正动手之前就已经将各个方案进行了类比,这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也提高了正确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习前提出要求:①在实验操作之前,每人先独立思考、自学(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要点)。②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确保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并在组内进行初步汇总。整个流程下来,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负责的内容,更能站在总体的高度把握整个实验流程,使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4)成果展示。这一阶段主要是采取擂台竞技的形式,让两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实验过程和汇报成果(交流心得体会),然后全班师生对他们的展演进行评比,评出优胜奖,给予一定的鼓励。学生的实验过程不要求与课本一致,有创新的应适当加分。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将两者并轨,在有限的时间内成为课堂实验操作的主人,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知识梳理。实验完成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是不全面的、零散的,师生小结显得尤为重要。实验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适当记录,将学生探究得到的零散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准确,又系统化。
(二)思考与对策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和定位,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互相配合的课程,是推进生物素养养成的关键措施。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切实感受生物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唐新明.开启学生的心智:中学生物教育艺术探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黄南平.初中生物学生实验的现状与思考[J].宜春师专学报,1996(05).
[3]叶春茂,冯淑辉.初中生物学科演示实验的现状与对策[J].生物学通报,2001(08).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97-02
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和引导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地理教材指的是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本(教科书)。地理教学大纲一般指出了在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内容和基本技能,多以条目形式进行规定。而教科书是将基本内容具体细化,详细阐明,对于教学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工具。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结构性衔接
1.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衔接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而普通高中地理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重要原则,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
二者对比,我们可看出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发展性、主动性,侧重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教师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和技术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激励性评价,适应了学生12-15岁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变化,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兴趣,积极探究,培养自信。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适应了高中生(15-18岁)正值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探索能力增强,对地理问题理解更为深刻,并能尝试用课本上传达的理念,分析解决某些地理问题,形成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2.地理教材的内在联系
一是知识脉络联系。按照地理学科的性质,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脉络基本相同,均是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先总后分的知识脉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架构,并逐步认识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和相互关系(见表1)。但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差异也较大,对于同一地理内容,初中教材注重地理事实知识,即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景观等;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于对地理概念的分析、地理特征的总结、地理规律的掌握、地理成因和原理的探究、地理意义的运用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系统知识。
二是知识类型联系。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使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循序渐进,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事物。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总论、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的顺序,先外后中,略外详中,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地理教材则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又要引导他们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高一的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文地理则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高二的区域地理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深刻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教材结构系统联系。初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册的结构编排几乎相同。地理课文内容,均根据每个学期学时的要求进行编写,每本教材均为4~5个单元(即章),每章题目,以粗体字配以彩色背景为标题,背景一般为照片,能反映该章主要内容,非常直观;“章”以下又分为若干节(一般3~4个),“节”以内设2~3个标题,有时下面还设小标题,每个标题下又有若干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从一个方面说明、解释标题内容。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又互相补充。
四是图像系统联系。地图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在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地理事物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地图数量众多,约有150~200幅,种类多样,功用不同。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在地理能力的培养上,均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那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高中生还要求树立人地关系的理念,培养解决问题的地理视角,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照片数量比初中教材少,但示意图、统计图、流程图的比重增加。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示意图增加,高中人文地理中统计图、流程图增加,说明对同一地理现象,初中注重静态的结果,高中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
二、初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
1.统一思想,构建全局观、整体观
当前许多完全制中学被分割成初中和高中两校,初高中分离,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仅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强调识记知识和掌握结论,没有全面认识到高中教材对同一内容的深化、细化与过程化;而某些高中教师则认为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忽视了其基础性,因此造成双方对各自教学的误解,一旦把这种思想带入教学,易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结构性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建立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全局观和整体观,认识到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连贯性和承接性,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在编写中思想高度的一致性,初中为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将初中地理内容进一步升华,即内容的承前启后,结构的统一,语言的规范等。
2.精细备课,体现衔接联系
把对教材的认识、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首先就从备课开始。当前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不备课甚至连书都可以不要,也可以上好一堂课”。但事实上,备课环节恰恰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备课:(1)备教师。教师应对同一内容进行初高中对比,分析难度、广度、能力层次要求、教学内容的穿插,运用何种教学方式;(2)备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由基础到能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3)备教学方法。对初高中生而言,均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但初中更侧重于对“表象”的认识归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较为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结论或能根据分析得出较为浅显的结论;而高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同时他们带有独立性、批判性的眼光使他们对事物本质认识更加深刻,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观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要根据各自心理发展的差异,有侧重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关注细节,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性的随时发现初高中对同一地理内容在内容表述、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重难点差异以及内容上的相互关联。高中内容以初中地理内容为基础,但增加了广度和深度,且融合了数学、物理相关知识,考察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对照高中地理教材,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又要善于挖掘,找出哪些知识点可深入挖掘,从高中教材找到一些知识性内容,为己所用,适当增加教学、考试难度,既要保证基础薄弱同学能合格通过中学会考,又要使层次较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取得理想成绩,为顺利升入高中打下良好基础。而高中教师对比初高中教材,找出学生已学知识点,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在教学中可适当简述,但对于难点及容易忘却但在高中教学中又十分必要的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应重新教学,这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