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3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渗透
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重点就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并不是仅限于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求穿插入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说德育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的内容。自新课改以后,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频繁,许多语文班主任教师甚至还将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之所以现今的教学目标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因为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的方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小学生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对文化课程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更是重点教学项目。但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却忽视了专项的德育教学,使得许多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另外,在目前小学的几门基础教学课程中,语文相对来说最为灵活,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其他学科的内容,这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非常多样,包括了常规的课堂讲学、课堂活动、语文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因此,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几乎贯穿语文教学的全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1.从课堂讲学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课堂讲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一项内容,占据了语文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课文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入手,传达课文所具有的教育意义,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相应品德的重要性。比如说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奕》讲述的是两个人学习下棋的故事,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认真才能够取得一定成就。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良好礼仪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
2.从课堂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更加注重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让课堂的气氛能够充分活跃起来。因此,课堂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从情景教学的角度,向学生宣传德育知识。比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军神》所表现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屹立不倒的气概,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时期先辈们应用战斗的事迹,并将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承下来。一般在课堂活动中,所要进行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采取一定的改变措施,有些课文内容并不适合开展课堂活动,所以也就难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3.从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掌握水平。一般较为常见的语文实践教学包括了作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读书活动等等,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诸如辩论比赛或者读书活动等实践教学工作都非常容易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训练,更可以加深其对相应德育知识的理解,对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多个方面,全方位地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德育素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和文化课程的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德育教育与文化课程教育同步的目的,需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从课堂讲学、课堂活动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高。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改环境下的必要措施,是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03:205-20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学 实践思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中贯彻创新教育,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要求教师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握创新教育的方向,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创新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掌握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逐渐进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在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相关的语文教学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反思,逐渐发现现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更加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的教学中侧重应试教育,逐渐地,在这样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走向一个死胡同,即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没有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去分析,学生没有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的模式之下逐渐走向语文学习的误区,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这样的教学不是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
(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还由于他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单一的讲授,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只是听老师的讲授,没有相应的探讨和深入,这样的教学的效果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教学的效果显著的提升。另外,在教学过程,教师也没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他们只是单纯的记忆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之会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和统筹,逐渐实现教学活动的优化和提升,在这样的安排下,能实现创新教学的培养目标,使语文教学走向新的高度。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和解决,真正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必须把握明确的方向
在语文教学的探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在创新教学中要抓住明确的方向,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逐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核心价值的教育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树立很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增强他们相应的审美的情趣,并善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美、书写美,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同解决问题,逐渐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具体到创新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逐渐优化教学的模式,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进而推动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在老师的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会逐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三)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顺利高效地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材,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吃透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的新颖之处、趣味之处、疑问之处等,这样做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也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逐渐提高创新能力,为之后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农村资源;课外活动;素质教育
经过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现在的综合式教学。除了教导学生各种必须的语文知识之外,小学语文中往往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常识性知识,可以称得上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为了尽可能地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教师往往引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而被很多人忽略的农村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规课外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其中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譬如教师经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大篇幅的课外阅读,积累词汇量,熟悉各种美文美句的应用,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春游活动等等。实际上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产生对语言学习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在一些常见的课外拓展中,经常可以看见教师给学生描述大自然的风光如何美丽,花是什么样的,鸟是什么样的,大树是什么样的,溪流是什么样的。学生最多只能够从图片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很难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知自然,这也是传统课外拓展活动之中的一大弊病。描述很丰满,可惜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却很骨感,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常常会导致学生对文字的美感没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文字之中描述的美妙情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真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让学生阅读再多的美文美句,学生也很难在意识中形成一种对美的直观判断,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经常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无物可写、无景可写,明明储备了一大堆美文美句,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的现象。虽然堆砌起了一大堆华美的辞藻,却根本没办法真正将文字之中的情感、艺术性表现出来,而学生自身也在这种堆积木一样的重复乏味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于文字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导致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偏低的现象。
二、农村资源的引入和应用
实际上,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只需要引入合理的资源,将学生真正带入这些情境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自然景物的美好,学生自然就能够逐渐摆脱出辞藻堆砌的怪圈。孩子永远有着最敏锐的眼睛和最纯洁的心灵,让他们感受美丽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们带入美丽之中,将他们真真切切地送入大自然的怀抱里,然后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切身感知去认识自然、感知自然、体味自然,最终写出真正由心而发的自然纯朴的文字。
农村的环境实际上就是孩子们感知自然的最好途径。因为学生尚且年幼,这个时候组织长途远游明显是不太合适的,那么将孩子们带到就近的农村去,让孩子们亲眼见证农作物的春耕秋收,见证潺潺小溪的流淌,见证鸡鸣狗吠的随和,这显然是最能够让孩子们感知自然,体会生活最好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之余,教师不妨多组织几次农村之行,将孩子们带到农家去,感受炊烟袅袅,倾听大地的脉搏,飞鸟的歌唱,亲眼看看可能从来没有见过的广袤农田。这些新奇的景象会让孩子们在心中升起对于美丽的向往和渴望,也会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那些只有在文字之中才见到过的美丽场景,从而真正地将文字之中的抽象感知和现实生活中的具象景物对应起来。做到这一点,孩子们才能知道究竟什么是姹紫嫣红,才能知道什么是鸟语花香,才能知道什么是恬淡自然。孩子们会仔细地观察每一片叶片的脉络,会追逐一只秋虫听它唱歌,会在广袤的田野里吮吸自然的味道,这样的场景会让孩子们一辈子都受益。
笔者认为,从小接受这样的自然熏陶的孩子,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往往能够更快地得到灵感,往往能够敏锐地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闪光之处,往往更能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在笔者组织过的几次农家行之后,学生往往都会有所收获,甚至会自觉地通过文字记录下这次行程的所见所闻和感悟,其中的一些词句,即便是在笔者看来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佳句。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往往还没办法把具象的美丽与文字中的描述联系到一起,他们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自然,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有效地利用农村资源,往往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瓶颈和困难也开始出现。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具体实践进行探讨。
1 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倡导全新的人才观,它从创造力的普通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认为受教育者人人皆有创造力,且能经过教育与训练提高,直至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谈及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时也强调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确立了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境界呢?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教材应用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2 教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程度不同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教学理念保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要阻碍。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逐渐得到普及,也规定了其发展的新方向。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结果。不重方法;重工具性,不重人文性;重机械化记忆,忽视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的传统观念依然牢固。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模糊,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深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追根溯源,是单纯追求高升学率、高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和个性,导致学生一味的接收来自外界的死知识,而不能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所长,提高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不仅给学生带来普遍压力、造成心理问题,而且也使教师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只是一味的固守传统。
2.1 教学模式陈旧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师的附属。课堂氛围沉闷无趣。根本原因是没有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内容的编排没有结合学生的基础进行,学生缺乏主体地位就会丧失对小学语文的兴趣,导致其创新思想和个性思维不断被扼杀。比如,某教师教学古诗江雪时,运用给诗配画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但教师不是让学生主动自我的去读书去画画,而是自己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学生只需要在下面看和听课。这样不仅使学生失去读书品味的机会,动手实践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提升。创造力和思维被固定,想象力受到严重制约。这样教学效果就大大降低。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不相信学生自身的潜力。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从而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模式。
2.2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当
如果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并杂用多种无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的进行就会举步维艰。教学创新需要在正确的理论和教学指导思想上进行。若是没有从正确教学指导方针上进行讲课,而是只进行形式上的改善,那么创新就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学生的身心、心理和个性的发展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样便可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3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1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小W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弄清楚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采用“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把重点多放在“人文因素”的培养上。小学语文教学要通过课堂氛围的感染,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语文的学习来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平衡健康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循循善诱,使学生充分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3.2 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创造
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秉承创新理念,这样不仅会使课堂耳目一新,也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只要提高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一定的创新会大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保持学习热情,对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打破常规规律,突破传统束缚
首先,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虽然以文字为主,但是作者所体现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课外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感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散发思维,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其次,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品德素质,努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能开阔视野,这样语文教学的创新才能够体现出人文理念,语文教学往往才会更能打动人心。
3.4 善于发现教学问题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专业工作者。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能力 自身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的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将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能力主动脉可分为二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二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其实质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他们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对学生反应的敏感对比。有了这些能力和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面对变化的环境而应付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才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而不是“陶知行”。陶老认为:“人生两个宝,双手与人脑。有动手的尝试,才有真知的收获;有动手的实践,才有创造的发明。”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科研,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可以在“做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3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就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教无定式,贵在得法,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根据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现结合新课程背景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小学教师在新课改革后必须满足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到符合新课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呢?首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其次,较高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能力。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做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最后,较强的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具备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等。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课堂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应该开放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该组织好课堂教学工作,做好教学安排,合理展示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要关心和热爱学生,营造平等、轻松、愉快的氛围,对学生进行肯定,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当中。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给学生以更多的发言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要注重课堂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活用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教学方式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鲜花的清香。比如:讲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讲到诗歌,可以在教室开展诗歌朗诵会;泛读课文时,可以夹杂着录音及录像等。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
课堂练习是最有效的检验知识掌握度的手段,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以此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空前的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家庭作业质量极其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固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环节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该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语文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网络的普及,实现了学生的愿望,推动了教学发展。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中,确实发挥出了它的诸多优势,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的工具、教学手段,而不是唯一。教师不能走形式主义,让多媒体唱主角,取代常规教学。我们要把多媒体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适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时,要突出重点、难点,与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相切合。
总之,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并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摒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小学教学质量进行不断的优化,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打下语言文字基础,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以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习惯;常规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逐渐从追求表面的热闹转变到冷静思考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认识到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绝不能放松质量意识,绝不能降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发出了“理直气壮抓质量”的声音。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社会迫切需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维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记》中指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交朋友,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敬佩老师,喜欢老师,喜欢你所任教的学科,从而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取讲故事、游戏比赛、分角色表演、现场招聘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独立阅读、小组探究、汇报交流等,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感悟语言文字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保障,并持续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不遗余力地狠抓学生习惯培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笔者认为以下习惯必须强力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终身受益。
1.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训练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良好习惯,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认真听讲,认真完成当堂学习任务,做到堂堂过关,课课过关,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2.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初步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一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认真朗读课文,背诵规定篇目;二是每天坚持阅读适合少儿阅读的有益图书、报刊、杂志;三是坚持收看有益的少儿节目。四班级定期开展故事会、读书会、办手抄报等集体活动,检查、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3.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是因为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一要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务必做到“三个一”,坐姿正确;二要训练学生把字写正确、规范、工整、美观;三要训练学生掌握作业的正确格式,做到行款整齐,格式规范,卷面整洁;四要训练学生保护好书籍。我们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长期训练等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审美意识,提升语文素养。
4.养成“先做后玩”的习惯
科学安排时间,做到该完成学习任务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浅尝辄止;闲暇时由着性子玩,只要健康、安全即可。学习任务务必先完成,牢记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快乐成长的精神财富。
三、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怎样才能真正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方面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课改理论,把握课程改革目标与方向,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一方面广泛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二是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实用的教学方案,准备课件以及其他教学媒体;三是在课堂教学中牢固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讨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优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优先给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体验学习语文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丁培忠老师不仅是“内蒙古语文教学名副其实的带头人”,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地推进了全区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还凭借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上的丰硕成果,当之无愧地跻身于全国小语界著名专家行列,而且是“有很大建树的语文教育专家之一”。内蒙古教育编辑部孙志毅同志针对丁老师对全区语文教育的贡献曾做过三点精准概括:“一是丁先生大量介绍、传播了国内外母语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使我们深处边鄙之地而不感到信息的闭塞;二是丁先生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三是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中,丁先生探出一条操作性极强的实践之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这个评价依据充分,言辞朴素,赢得了熟悉丁老师的人们的普遍认可,也得到了丁老师本人的“比较赞同”。
我读过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二卷)及《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本书,听过丁老师解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材的报告,参加过丁老师主持的乌海市海勃湾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现场会,邀请丁老师到喀喇沁旗做过“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讲座。通过学习和体验,特别是结合自己从事过的语文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我以为孙志毅同志概括的这三点,恰恰明晰了教研员的职责所在和素养追求。丁老师在40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成功地践行了这些职责,为内蒙古的语文教育事业乃至全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了厚重的教研素养。从这点上说,他为语文教研员乃至各科教研员,为学校负责教学研究的同志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以为丁老师的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第三,务实的教育科研精神。丁老师设计并主持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堪称课}研究的典范。在假科研、假课题依然严重地败坏着教育科研名声的今天,丁老师及其团队务实的科研精神尤显珍贵。“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以“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为出发点,形成了“由一个目标,一个基本框架和四个结合组成的”实验构想。这个构想针对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而生成,以包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观在内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广大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若干实验学校的鼎力支持为基础。实验研究从1995年秋季开始,首轮实验就有9个盟市、2个企业的20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参与,实验班学生达到了3833名。这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群众基础牢固、实验方案翔实可行的课题。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假课题都缺失的一点,就是课题具有实在的完整的过程,有真实的科学成果。所谓“实在”,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从方案研制到建立组织,从教师培训到典型引路,从教材研究到教法应用,从日常教学到定期研讨,都留下了深深的跋涉足迹。这些足迹,在当年的实验骨干丛智芳、韩中凌等许多老师发表的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所谓“完整”,就是从课题研究构想起步,遵循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在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聚焦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改革考查办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拿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所谓成果的“真实”与“科学”,都是在“实在”与“完整”基础上的水到渠成。《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报告》《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两份文件真实地记录了课题研究的事与行,科学地分析了课题研究的知与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若干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纲要(试行)》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反映了课题研究在不同阶段上及时跟进的专业引领作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成果,《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有更多的文章佐证,恕不赘言。我这里想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重塑教育科研正面形象上的示范意义。
第四,对常规教学的密切关注与及时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教研员引领教学的主要方式。丁老师的突出之处是能够从个别案例中发现倾向性和共性的问题,能够着眼全区学科教学的发展来思考问题,能够以全国小语教学为背景提出指导意见。如从1993年开始,他连续5年跟踪撰写了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包括六年制六年级)各年级语文教学要点,就教材的使用给老师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需要有五年总体规划,需要对教材和大纲的深入研读,需要恒心和毅力。还有《对小学语文教改使用的几点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教学的几个问题》等都体现了他对教学的密切关注和及时指导。还有,他发表过大量的“课堂教学纪实与评析”,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丁老师对课堂的一往情深,对教师的真心实意,对教学的真知灼见。另外,他还经常与一线教师保持通信,或主动交流思想,或回答老师们的提问,内容涉及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等,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他都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做平易晓畅的谈话。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书收到了20封通信,读过便可体会他希望教师发展,希望教学进步的拳拳之心。他用实践启示我们:教研员和教学管理干部在深入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准确地提炼思想,要在个性指导的过程中升华普适性的主张,要在务实地化解眼前矛盾的过程中形成前瞻性的思想。
以上,是我对丁培忠老师榜样作用的肤浅思考,并以此表达对丁老师的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业评价 开放性策略 实践与思考
有专家曾经说过:“过去教科书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课程学习的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课程实践应当顺从时势发展潮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朝着多元化和开放性教学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如何,更是为了检验并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状况,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构建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和放飞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结合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试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应用空间
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往往采取“一考定调”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显示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层面评价、轻综合评价”的不良现象。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强烈感召下,科学而合理的学业评价应当是一种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活动形式。一是应用于学生的日常化作业之中。教师可把小学生作业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六个方面,并且按照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以“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四种等级作出评价。同时为增强作业评价的有效激励性,一方面可以设计“闯关积分”的趣味形式;另一方面则以加大评价密度和提升透明度,充分发挥正强化的驱动效应: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作业主要以教师作出评价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则由师生进行共同评价。二是应用于学生的课内学习之中。无论情境性还是常规性课堂活动,教师都应本着“三维目标”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活动形式进行比较与反思。三是应用于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可通过语文活动、成果展示和自主评价等形式予以评价。
二、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地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课程教学模式,而对于小学生的学业评价则往往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考试内容一般分为“基础知识”“短文阅读”和“写作”等几种模块,并且呈现出“注重选择、答案唯一”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语文学业评价应当遵循“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凸显“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的发展原则,从积累运用、阅读思考、朗读交际、作文与综合实践等诸多方面,予以综合性、全方位和多元化的积极性评价,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性基础。比如,执教者可通过口试方式来考查小学生的“朗读与交际”能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评价,可以抽签朗读有注音的简短文本;而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评价,则主要是采取看图说话、看电视说话、口述见闻以及就某一事件作简短发言等形式进行。还可通过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考查。
三、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基本题型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由于心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生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个性鲜明,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客观差异性。我们既不能“选择”,也不能“淘汰”,更不能“拒绝”。相反,应当本着“全面发展、整体进步”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与艺术评价活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信念)、唤醒(精神)、鼓舞(行为)。”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考虑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设计出不同项目和不同要求的评价命题,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让各个层面的小学生在与命题对话中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如在教学《负荆请罪》内容后,为了帮助小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文人物故事的思想认识和深刻感悟,执教者可设计以下题目来加以考评和促进:①以真切感受分别对蔺相如或廉颇的不同做法作出积极性评价。②联系剧本中的人物和事件,简要谈谈“负荆请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义。设计如此的学业考评题型,既具开放性又显多元化,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空间,与此同时,在心智放飞和思维训练中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
四、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业评价的命题形式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意识和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被深深地打上了“霸教弱学、以教定学”的烙印,对于课程学业的评价活动同样如此,以至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并非发散性而是复制性发展。正如有人评价道:“小学生在上学前像是一个问号,而小学毕业后则成了一个感叹号”。学业评价是课程活动体系的必要组成和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下,小学语文学业命题应当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理念原则,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业考评命题活动之中,以此“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在自主命题中,一方面可以认真地学习与思考,另一方面则能够予以积极性探索。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开放性学业评价等形式载体,帮助小学生激发学趣、激活思维、挖掘潜能、发展个性,为学习活动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性元素,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念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浅谈对新课标语文教学评价的个性化特征》王力2013年6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措施 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教学。小学语文也从曾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倡导的对话式、合作探究式转化。因而探究性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新式学习方式也不断出现于小学语文课堂,以此同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许多地方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虽然也呈现出了“新”
的特点,出现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如“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的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所谓的“新”方法也不过是一种教师的刻意安排,或是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究其根本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致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抓好常规教学,保证质量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求新、求变是其主要内容,但是,课堂常规教育仍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重要保证,所以,要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我们首先就需要加强课堂的常规教育。而抓好常规教育,就需要教师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如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前几周就是教师进行常规教育的最好时机,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就可以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反馈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懂礼貌,尊敬师长,规范读写姿势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始终要坚持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常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创新,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为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二、把握目标,加强指导
把握目标也就是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认真研读语文课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目标,而不应该为了凸显自己教学的“新”而制定一些“假、大、空”,并且脱离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针对性,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和语文课文的特点,能够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还应该深入的研究学生,分析能够获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除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外,教师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上注重对学生的指导,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以此同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善于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推动往往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一个学生一旦对本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增强,学习效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剧烈发展,信息手段逐渐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逐渐增多。许多学生也许很早就知道了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加之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致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对课堂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下功夫,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够较好的预设课堂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对学生的动态进行调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善于把握课堂,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积极做出调整。并且,在教学上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设置问题,请同学回答时,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对错,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学生的勇敢,或者是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以肯定,对错误给及及时的纠正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得到了普及,这位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如何合理运用这一资源的问题上,如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上,教师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切勿导致喧宾夺主。毕竟,再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只是辅助教学,优化课堂,虽然其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教师仍然是整堂课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动摇的,无论采取怎样的现代教学手段,一定都得要注重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再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而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现代化工具都将其无法代替其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善于取舍,大胆的删减,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加强和完善课堂教学环境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的意思,老师应当多给予其鼓励,对学生能够更加关怀备至。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的问题,同时给予其奖励。只有这样,给予学生敢说、敢做的轻松小学语文教学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思想,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我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快乐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
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想法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思路,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做法,是一种反常规的思维方式,需要有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思维,进而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法,这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想法,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考虑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现有的小学教学中应该广泛开展,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大更广泛的空间,让学生在理解和思考问题时能够不受限制,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表达出来。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必须要足够宽阔,要有打破常规的精神和勇气,能够很好的触类旁通。这种行为和勇气,老师要更多的进行支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优势的条件。在语文学科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和训练,通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依托优质的教材和教学条件,加强对语文课文的理解,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展开联想,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自身的语言总结出来,发挥语文优势学科的地位,发掘学生的新想法、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就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去寻找和发现为什么乌鸦就可以找到这个喝水的诀窍,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寻生活中的各种小发现和小常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去了解这种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为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创造条件。这种通过课文的优秀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和创造力的方式,是很值得大家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值得好好雕琢的璞玉,所以在对待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上,每个老师应该认真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去培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同时,在开展学生创新教育时,也要不断地去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都能够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出来。希望通过各位老师的努力,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作者:安丽娟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和气小学校
(一)各个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不一
根据了解的五所小学语文成绩总体来看,教学效果总体比较好,但各个班级成绩体现不均衡的态势,有的班级成绩很好,平均分达80多分,而有的班级成绩相对较差,班级平均分只有50多分;各个题型之间的侧重点也存在严重偏差,除了看拼音填写词语这类的题目之外,其他题型类别的分数,大都不尽人意、不够理想,尤其是阅读理解题,成绩尤为不理想。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各个小学配备的教师编制来看,若按规定根据各个学校学生人数来匹配教师,教师配置上肯定会出现过多或过少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性过大造成的。这就导致了小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兼课现象也时有发生。多所学校都存在一名教师兼多种学科的现象,这样就势必导致专任教师的短缺。部分教师不具备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且专业不对口:其他学科的教师任教语文学科,或者是由于语文教学量大,学校课程安排不过来,也只能暂时用其他专业的教师代课。有些教师不懂语文教学方法,对于字词句段的解读不透彻,或者是由于教学当中的不连贯,从而导致了上一节是一节的现象,使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连贯起来,这种情形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学科教育钻研活动少
教学方法落后要想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育科学钻研活动是必须要走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这种科研活动对于小学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从经费上,经费不足而且没有经费使用自,使得小学在语文教学中,维持正常的运转都有困难,更没有多余的费用投入到科学教育研究方面;其次,从观念上,目前大部分教师认为搞科学教育研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来的,把科研看成是遥不可及的,而且不懂得怎样去做;再次,是缺少真正能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教师,科学钻研对于教师来说吸引力不大,没有人愿意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科研方面;此外,是由于小学的教师们参与活动的机会少,对科研内容了解的太少,对教科研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有想进行研究的老师也大都放弃了。
(四)办学经费紧缺,硬件配置不全,教学设施简陋
自从义务教育不收取学杂费之后,小学的费用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上级财政部门拨放到学校的费用是按照学校拥有学生数量下拨的,近年来,由于学生大量涌进市内的学校上学,小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这也就导致了按在校生数量匹配的费用也逐年减少。小学俨然成了“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所以造成教学硬件设施配置不齐全,教学设施陈旧、简陋的现象。
二、对小学语文进行督导检查目标与相应指标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为本”的评估目标
首先,在评估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起“以生为本”的督导评估目标。英国教育标准局对学校督导评估,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就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帮助学校提高语文教学的总成绩,找出不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增值。”这种在教育增值理念指导下的督导评估目标就非常准确地诠释了“以生为本”的观念。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督导评估要促进学校深化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确,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对象,育人为本是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衡量教育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发展得怎样。在小学的督导评估中,我们同样要坚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为中心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来建设,建立一支集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比较优良的语文教育教学队伍。学校在对语文教学的管理上,应当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评估指标
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是实施语文教学高效督导评估的重要依据。目前英国拥有相对完整的语文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它的框架与重点都非常看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如说在英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估过程中,评价指标就主要包含学生语文学习程度与发展、语文教育质量及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方面,主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成果、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生个人素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提高与评价的。我国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在语文教学上实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突出重点,注重导向,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培养作为重要评估目标。
三、督导评估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上的措施
对于小学语文督导评估工作,重点应当放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方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成绩、课后及时测评等工作方面,在督导评估当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使督导评估工作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动力,真正使督导评估工作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引路人,发挥其指导、促进、指引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灵活使用督导评估工作流程和方式
县市学校教育督导室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督导评估过程中,程序性和时间性比较强,但是对于乡镇学区中,我们对普通小学的督导评估完全可以安排灵活的流程和方式。总体上来说督导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督前培训—学校自评—督导复评—督后整改—督导回访的工作流程。但是由于学区所处地域的特点、全乡镇工作的统一性和对各学校情况掌握的全面准确性,在具体督导评估过程中,也可以为方便工作打破常规,进行有效的整合。例如对某所小学的硬件建设、师资配置、内配建设、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评估工作中,对于学区工作人员即使不用查阅资料,也是心知肚明,在督导复评时,就没有必要在这些方面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全乡镇统一进行的,学区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有些评估信息平时已经准确收集,督导复评时也就没有必要查阅资料了。督导复评时还可以根据当前工作重点和缓急程度,事先对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进行专项评估,然后对复评信息进行汇总,形成督导评估整体意见。
(二)突出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对于各个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学区工作人员在平时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在进行评估时,应该格外的严格,按照规定,认真、细致的完成评估。要注重评估和指导并重的理念,既要通过督导评估深刻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准确评价,又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培训,加强对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的辅导和培训,使他们能够快速的、灵活正确的运用教案上课,规范板书的书写和语言的表达,有效进行组织教学;做好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指导,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督促和指导,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