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语言的问题

学习语言的问题

时间:2023-06-26 16:2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语言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语言的问题

第1篇

语言学习理论所研究的,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大家发现,人们学习语言所遇到的问题和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是两码事。比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究竟是单句还是复句,语言学家们至今还争论不休,可是说这样的句子,没有人会感到困难。让学生在这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地方花费很多气力又有什么意思呢?人们常说的“教学”这个词固然反映了“教”与“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它多少还反映着一些旧的观念,就是把“教”放在首位。针对这种现象,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这个口号并不否定“教”的作用,而是强调要想教得好,必须适应学生学的规律,而且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了解学习语言的规律。

在研究学习语言规律的时候,人们又很快发现: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是很不相同的。对一个人来说,外语是一种陌生的事物,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掌握,而学习母语的过程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牙牙学语开始,每个人都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年龄渐长,他每天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与人交谈、发表见解……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终身的,但又是自发而朦胧的。所以如果问一个成年人他的母语能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往往自己也说不清楚。语言学习理论把前者这种有目标的、自觉的掌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学得”,把后者这种无明确目标的、自发的掌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习得”。

既然母语可以自然习得,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上语文课呢?

原来,人的一生中在语言的发展方面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3岁到6岁,这是母语能力的形成时期:另一个是中学阶段,这是母语运用的变化时期。

在母语运用的变化期――中学阶段,一个人从少年步入青年,他的视野不断扩大,思想也渐趋成熟。这时,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越来越复杂,而且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于是,他们的言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己过去的“娃娃腔”,而是要像有文化的成年人那样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力求把日益复杂的内容表达清楚,而且力求把它表达得更加完美。实际上,用语言学者的话来说,就是实现由口语风格向纯熟书面语过渡。

所以,中学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化自发为自觉科学地加速这一发展变化过程。

那么,在“语言学得”阶段,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首先,学习语言必须有个蓝本,这个蓝本就是语言运用的范例。范例是学习语言的起点。它必须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语言学习理论把这些语言的范例称为“目标语言”,而把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称为“伙伴语言”,意思是它代表着学习者和自己伙伴们交际时的语言水准。“目标语言”必定高于“伙伴语言”,否则就谈不上学习。这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条规律。

其次,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者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必须积累相当多的语言材料,还要积累必要的言语经验。语言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称为“语言输入”,把学习者说出或写出的话语称为“语言输出”。儿童学话,总是懂得多,懂得早,说得少,说得晚;成年人也是这样,在语言学习阶段,输入必须大大早于输出,输入量必须远远超过输出量。这是学习语言的第二条规律。

明白了学习语言的一般原理,就可以进一步探讨怎样学好语言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1-11-13

第2篇

论文摘要: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词汇中最为丰富,最为闪光的部分。习语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词典编纂的质量。但在一些英汉语文词典中并未对其引起重视,忽略了习语的细致处理。本文从习语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英语习语在英汉语文词典中的宏观处理和微观处理。鉴于习语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应根据词典编纂的目的认真考虑习语的确立,选择和排列,同时建议借鉴国外词典的优秀成果,在英汉语文词典中重视且提供更多的有关习语的语法搭配,语用信息和文化背景信息。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那么习语便是这镜中的明珠,是语言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它们经过世代相传,经过千锤百炼,凝成了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它们是最为地道和最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学习英语必然要涉及到英语习语的学习。可以说,熟悉和掌握英语习语与否是衡量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此,作为辅助英语学习的英汉语文词典实应重视习语信息的处理。然而,在英语单语语文词典中处理习语已并非易事,在英汉语文词典中处理习语更是难上加难。而对词典中数量虽不多,地位却颇重的习语群体处理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对习语本身的描写,也直接影响着词典编纂质量。本文拟探讨英语习语及其在英汉语文词典编纂中的处理。

一、习语的基本概念

“要在双语词典中处理好习语问题,首先要弄清习语的基本概念,因为这关系到习语地位的确认和习语条目的选择”1。

习语是语言词汇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在语义上习语是一个语义单位,也就是所谓的“长词”。下面先来看看词典中对习语的定义:

1.Any form of expressio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phrase etc., peculiar to a language; a peculiarity of phraseology that is approved by the usage of a language, and often having a significance other than its grammatical or logical on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2.An accepted phrase, construction, or expression contrary to the usual patterns of the language or having a meaning different from the language or having a meaning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l.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1972)

3.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些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短语或句子。即使你明白短语中每个单词的含义,且对语法也十分清楚,但短语的含义仍会使你感到费解。许多套语、谚语、俚语、短语动词和俗语,都存在这类问题。这样的短语或句子就是通常所说的习语。《美国成语词典》(1992)

从以上几条侧重点不同的释义中,可以总结出习语的几个特点:

首先,习语是约定俗成的,是民族文化、社会生活长期演化发展,继而影响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正是由于其是约定俗成性,习语在结构上具有相对固定性,一般不可随意拆开使用,有些习语甚至不容有任何修饰或附加成分。例如:只能说“to play the first fiddle”,但不能说“to play the first violin”;可以说“to be at liberty”,但不能说“to be at freedom”。

第二,习语在语义上具有隐含性,其意思通常不能直接从字面推得,而要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加以诠释。

有时习语的含义可以从其中一个词猜测到:如,to rack your brains 苦思冥想(与brains有关);然而,通常习语的含义同构成词语的单个单词的含义全然不同:如,a piece of cake 极容易的。

第三,习语在语域上可以是谚语、俚语、套语、俗语等,可以有语体之分。

二、习语的处理

雍和明先生将国外语言词典处理习语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三种:

一是将短语习语和分句习语分开来处理,即在释文中将分句习语作为例证,并用黑体或斜体加以突出;短语习语则在词条末处理;

二是将短语习语和分句习语集中起来,一律放在词条末处理;

三是干脆将短语习语和分句习语作为与其他词目并列的独立词条处理。

第一种处理方法,雍和明先生认为与之前提到的“习语的隐含性特点似有相悖之处,因为其中的单词已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它因被赋予浓厚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成为习语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能追溯出其中某一个单词的本来意思,将它归入到该词的任何一个相关义项中也都有难以相容之处”4,如,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条习语就很难确定放入哪一个单词的哪条释义中。这样处理其实不仅在无形中加重了编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不甚易于读者查阅。第三种处理方法对于一些动词性的短语习语尚可适用,但是对其他类的习语实施起来则是困难重重。就词典编纂者而言,将直接面临词典的宏观处理问题,会使本来已令人头痛的词目排列问题更加复杂化;不仅如此,“从读者的角度看,快速直接的查阅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对于不太熟悉的习语甚至会无法查阅”5。从编纂和查阅两个实践方面看,第二种处理方法是最有可取之处的。它将习语的排列问题做了简化,只需选择一个中心词,将习语按字母顺序列在这一中心词下,也就是将习语作为内词条处理。而问题也简化为中心词的确定问题。这一方面便于词典编纂者操作,一方面便于读者查阅。这或许是为什么国内外绝大多数单语和双语词典,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及《英汉大词典》等都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反映了习语自身相对独立的特点,而且体现了语文词典编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1宏观的处理

从总体确定了将习语放置在词典中的何位置之后,继而从词典的宏观结构入手探讨习语的确立,选择以及排列。

2.1.1习语的确立和选择

英语习语是短语中的一类。从构成角度看,短语都由不同成分搭配而成。根据搭配成分结构稳定性的高低程度,可以将短语分为开放类短语和封闭类短语。前者只要语义和结构允许就可以自由组合而成,在构成上无甚限制,因而其意思清楚易辨;后者在语义和结构上则是绝对或相对固定的,在组合方式上有限制,强调“稳定性”,其意思往往从字面上很难推断。换句话说,短语中的成分可替换性越强,其开放程度就越高;反之,其开放程度就越低。当短语中的成分丧失了可替换性,它就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习语”。然而,除了这两类,英语中还存在第三类所谓的“边缘地带”的习语,指的是那些没有完全丧失,仍具备有限的可替换能力的短语。它们介于前两类之间,具有两面性。有些工具书将它们列为习语,有些工具书则不把它们列为习语。

在词典编纂实践中,一般将第一类开放类搭配按一般短语处理,不列为习语;将第二类封闭性搭配作为习语处理;而对第三类,雍和明先生提出“要在词典编纂过程中统观全局,对待同类结构和相关意义的成语要遵循‘前后互参,全书一致’的原则”6,要不都作为习语加以收录,要不全部作为一般短语处理。

解决了习语的界定问题,还要考虑习语的选择。习语的选择与词典词目的选择一样,受词典的编纂目的、服务对象、规模大小以及读者对象等因素的影响。而编纂者在收录习语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切实符合总的编纂目的。

2.1.2习语的排列

一部词典的科学性应该首先体现在词典的词目编排上。在英汉双语词典的词目编排方面,黄建华先生认为,“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即聚合程度较低的复式结构),因为单纯采取传统的单式结构,……不利于读者了解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不过,要是采取聚合程度高的复式结构,……不利于迅速索解。”7这与之前讨论的第二类处理习语的方法,即将短语习语和分句习语集中放在词条末处理是一致的。但是,习语的特殊性——“长词”使得编者不得不慎重考虑将习语归于哪个词条末处理。就此,《综合英语成语词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词典将所收条目按中心词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中心词的条目按开头字母顺序排列。中心词一般按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代词等顺序确定。

2.2微观的处理

在一般语文词典中,词典编纂者在涉及微观结构时常常尽量给词汇以丰富的信息,但对习语本身所具有的信息不够重视或有意忽略。实际上,“习语作为一个语义单位,它在微观上不但需要和单词一样的信息,又由于其形成的背景,使得习语比单词更为复杂、更具有文化内涵,因此也就需要为习语提供比单词更多的信息”8。本部分将重点讨论习语的语法搭配和语用信息及文化背景信息在词典中的处理。

2.2.1语法搭配和语用信息

前文提到,短语习语具有与单词相似的句法功能,因此也像单词一样,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但习语与其他词类的搭配远远没有词与词之间的搭配那么灵活自由,其受到的限制和搭配范围要小得多,如,动词性习语fall off one’s chair(非常惊讶)常用副词almost,nearly等修饰。在这一方面,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和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为习语提供了大量的搭配信息,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另外,与单词的处理方式一样,有的英汉语文词典采用例证来展示搭配信息,丰富了习语的意思。但由于例证本身的限制,如占篇幅等等,可以考虑采用例证和标注相结合的方法或许更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展现习语的意义,更利于读者习得。

现代语言学在近几十年快速发展,语言学家们越来越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语境下的不同功能的研究。70年代以后出版的英语语文词典也竞相增添语用方面的信息,帮助读者使用恰当的话语进行交际。有的英语习语,因其使用必须要有特定的语境或对象,如读者凭释义或对等词直接套用,不管产生的句子结构多正确,都还可能造成交际失败。语用信息直接关系到交际效果。至于语用信息的处理,可按照对单词词汇语用信息采用的方法,在词条正文后用附加信息的方式注释。

2.2.2 文化背景信息

从认知的角度看,习语的意义涉及到那些将字面意义与习语意义联系到一起的认知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普遍知识。这些机制提供了成语的语义明朗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语的意义至少有赖于三个因素:来源与目的的关系、来源领域与目的领域的系统对应以及那些与来源领域相联系的知识结构或推论。在普遍知识方面,各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等都不甚相同,不同民族的人们所习得的客观世界和因此具备的普遍知识自然存在差异。而习语的形成与该民族的生活习惯、风情民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因此,各个民族产生的习语都有各自的特色。如要更好地习得习语,不妨从来源领域及与来源领域相联系的知识结构或推论入手,将会容易及透彻得多。为此,在词典中为习语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大有可行性。而且,实验证明,理解吸收比囫囵吞枣更能维持记忆的持久性。

三、结论

本文从成语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在英汉双语词典中的宏观处理和微观处理。相对于英汉语文词典的收词量来说,习语的收录数量只占很少部分。然而这部分却是英语语言中最闪光的一部分,又是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建议词典编纂者细致地收录和处理这些习语。

参考文献

[1]3.4.5.雍和明. 试论习语及其在双语词典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辞书研究,1999 (2).

[2]8.曾东京主编. 双语词典研究.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英语;交际能力;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14-01

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延袭使用语法翻译法。很多教师认为,教英语无非是让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判定学生英语学习好与坏的标准是看其英语知识掌握的多少。这样就导致了语法学得挺好。交际中却常常出错。

一、如何学习语言

首先,我们谈谈语言的学习形式。William little 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它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语言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

关于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母语干扰问题。众所周知,早期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他们在学习母语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他们可以极其自如地学习母语,练习讲话,并竭力把所听到的语句记忆下来。换言之,他们听到的不是人工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然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于自己的母语--汉语的结构和用法。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会不时地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结构一无所知,不做分析,凭借体验切题的内容就可学好”。这时,老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逐渐地掌握语言。学习语言的方式恰似日复一日的活动:苏醒、吃饭、行走、睡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需要学习各种规则而只需练习的技能。因此,学习语言不同于诸如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的学习。

二、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虽然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形式,但毫无疑问,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精心设计的整个社会结构都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的。假如我们没有口头语言和后来的书面语言,我们就不可能创设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交往系统。可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纵观日常会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你所需要的是信息,是根据语意表达自己和与人交际,而不需要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规则。

即使本句的语调不正确,但问话是可以理解的,交际的目的也已达到,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语言为交际服务。假设你正在和你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突然他插话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谈这个问题,而应该……”。这时,你可能为朋友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而生气。这是因为你在谈话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不是说话的方式上。几乎没有人能既注重坦然的交谈又全神贯注于语言形式。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表述清楚,谈话人和听话人能相互沟通。很少有人想让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结构上。因为使用语言的真正目的是创设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渠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获取某一信息,分享一个笑话,同记一个问题或解释某一程序。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教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的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学到的语法规则,他们如何对付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由此可断然地说,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且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才能学好语言。交际不能服从于语法。只有通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学习者才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三、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语法与交际的关系

婴幼儿学习母语时,并不在意语法,最关键的是要别人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这些人文盲,终生都不会分析句子。相反,他们都可以自如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起初阶段,新事物在其脑海中几乎是一片空白,随后才有理性的分析。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在起始阶段,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与人交谈,这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许许多多的语法错误会随之而来。然而,这些错误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这时,老师应注意只要学生敢于用新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中学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学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序上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学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地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

这样,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之前,就不会学到他们应学到的东西和应掌握的技能。即使他们在结束该课程学习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结构或语法规则,也会像一些现任中学英语教师那样,不会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知道,交际是教授和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初学外语的学生。

第4篇

语言是一个只有规律,没有规则的学科。什么是规则?数学有规则,那是真理,是前人的贡献,没有例外的。什么是规律?是根据现象总结出来的一般性,是有例外的。所以,别用学数学的方法去学语言。

在研究学习语言规律的时候,人们又很快发现: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是很不相同的。对一个人来说,外语是一种陌生的事物,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掌握,而学习母语的过程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牙牙学语开始,每个人都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年龄渐长,他每天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与人交谈、发表见解……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终身的,但又是自发而朦胧的。所以如果问一个成年人他的母语能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往往自己也说不清楚。语言学习理论把前者这种有目标的、自觉的掌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学得”,把后者这种无明确目标的、自发的掌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习得”。

既然母语可以自然习得,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上语文课呢?

原来,人的一生中在语言的发展方面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3岁到6岁,这是母语能力的形成时期:另一个是中学阶段,这是母语运用的变化时期。

在母语运用的变化期――中学阶段,一个人从少年步入青年,他的视野不断扩大,思想也渐趋成熟。这时,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越来越复杂,而且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于是,他们的言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己过去的“娃娃腔”,而是要像有文化的成年人那样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力求把日益复杂的内容表达清楚,而且力求把它表达得更加完美。实际上,用语言学者的话来说,就是实现由口语风格向纯熟书面语过渡。

所以,中学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化自发为自觉科学地加速这一发展变化过程。

那么,在“语言学得”阶段,又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首先,学习语言必须有个蓝本,这个蓝本就是语言运用的范例。范例是学习语言的起点。它必须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语言学习理论把这些语言的范例称为“目标语言”,而把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称为“伙伴语言”,意思是它代表着学习者和自己伙伴们交际时的语言水准。“目标语言”必定高于“伙伴语言”,否则就谈不上学习。这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条规律。

其次,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必须积累相当多的语言材料,还要积累必要的言语经验。语言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称为“语言输入”,把学习者说出或写出的话语称为“语言输出”。儿童学话,总是懂得多,懂得早,说得少,说得晚;成年人也是这样,在语言学习阶段,输入必须大大早于输出,输入量必须远远超过输出量。这是学习语言的第二条规律。

明白了学习语言的一般原理,就可以进一步探讨怎样学好语言的问题。

第5篇

一、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我们谈谈语言的学习形式。William 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它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语言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

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母语干扰。众所周知,早期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他们在学习母语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他们可以极其自如地学习母语,练习讲话,并竭力把所听到的语句记忆下来。换言之,他们听到的不是人工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然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于自己的母语--汉语的结构和用法。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会不时地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结构一无所知,不做分析,凭借体验切题的内容就可学好”。这时,老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

语言是一种技能而不是充满规则和公式的学术知识。人们知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和那些没有上过学的人可以用母语自由交谈,他们用母语思维用母语讲话,甚至在睡眠过程中也会练习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逐渐地掌握语言。学习语言的方式恰似日复一日的活动:苏醒、吃饭、行走、睡觉等等。

二、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一些成年人中的文盲,终生都不会分析句子。相反,他们都可以自如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起初阶段,新事物在其脑海中几乎是一片空白,随后才有理性的分析。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在起始阶段,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与人交谈,这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许许多多的语法错误会随之而来。然而,这些错误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这时,老师应注意只要学生敢于用新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中学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学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序上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学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地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

如果在全体同学面前纠正一位腼腆同学的错误,也许他就永远不会再开口讲英语了。如果一位学生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批满了红错号“×”,他一定会感到沮丧,并会对英语弃而不学。因此,更好的做法是能容忍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要因为语法上的错误而影响其进行正常交际。

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许多句子从语法角度上去分析是不对的。但这些语句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不需只重语法而忽视习惯用法。

例如句子“他很精神”。在本句中“精神”是名词,“很”是副词。按语法规则分析,名词前不能有副词。本语句的正确说法应是“他很有精神”。然而,当人们讲到“他很精神”时,没人认为它是个错句。这是因为本句是约定俗成的。尽管它的词语搭配是错误的,但却可以被人理解,被人接受。因此,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分析和解释某些语言现象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只注重语法就只会浪费时间,而注重交际就会避免上述所讲问题的出现。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例如,中国人常问对方“你多大年纪了?”既使与对方刚刚相识,此话也无伤大雅。而对西方人,尤其是对于女士来说,是绝对忌讳的不礼貌问题。中国人在交谈时.常谈到工资收入问题。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常谈话题,它甚至可以表明对对方生活的关切。而对西方人,这样的话题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非常讨厌对方问到自己的收入问题,因为这是个人的秘密。既使父母与子女之之间也不谈这个问题。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供老师在课堂上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解释个别词句或语法结构上花费太多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第二语言的广泛接触。

这样,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之前,就不会学到他们应学到的东西和应掌握的技能。即使他们在结束该课程学习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结构或语法规则,也会像一些现任中学英语教师那样,不会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知道,交际是教授和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初学外语的学生。

第6篇

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教育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学习资源种类繁多,涵盖面广,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可应用素材;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英语视听说教学的重要载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更新、拓展知识内容,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当代青少年学生更易于接受生动形象的情景语言教学,影视资源的应用可以提升教学效果。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将影视资源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可行的且必要的举措。

2影视资源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势

影视资源的应用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营造了直观生动的语言情境,更有利于教师开展视听说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积累和掌握日常交际用语,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更新语言词汇。此外,影视资源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开拓眼界,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文学著作和与此相关的重要人物,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3影视资源内容的选择

英文影视资源题材广泛,内容繁多。如何筛选、甄别出适合英语课堂教学,能切实提升教学效果的素材,是影视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前提。在挑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医学、法律、政治类题材的影视剧中专业术语过多,句式复杂,超出中学阶段学生的英文水平,不宜适用;(2)罪案类题材的影视剧大多也不在可应用的范围内,有的过于暴力血腥,有的灰色压抑,反映的主题反面、悲观,台词中含有大量粗口、脏话;(3)历史剧同现代剧相比较,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前者并不算是理想的素材,因为体现不出语言词汇的更新;年代久远的影视剧,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4)生活类题材的影视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首选,教师可以将各类生活场景分类,截取视频,针对教学主题,应用资源;(5)动画类影片中通常用语简单易懂,语速适中,趣味性强,适合作为影视欣赏专题课的素材;(6)选取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导向的影视作品,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7)纪录片取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科技、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主题的需要选取;(8)访谈、真人秀、专题演讲都是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素材。

4影视资源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1)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语言应用能力的问题,不能自然流利地用英语沟通;语言表达过程中,书面语和口语混淆、误用,习惯中式思维模式;语句的使用仅仅是单词的堆砌拼凑。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英语教学以语法作为切入点,偏重机械性重复记忆单词。为了改变现状,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笔者将影视资源应用于课堂,以记忆、模仿、配音或表演三步来展开教学。主要引用的资源取材于生活类的美剧,如《查莉成长日记》《摩登家庭》和《丑女贝蒂》等。在第一阶段,学生需要在视频文件播放的过程中,记录与话题相关的词汇和语句;随后,教师将影视资源中出现的知识内容汇总到PPT上进行讲解,比较辨析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影视剧中使用的日常交际用语。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存在一个误区,在很多问句的结尾习惯语音上扬,陈述句缺少停顿断句。在第二阶段,学生要通过模仿视频情境中的语音、语调,纠正错误的表达习惯。这个阶段的练习可以以先易后难的方式进行,先开始模仿反复出现的词、短语、简单句,而后再着手长句。接下来的第三阶段,是综合提升、成果展示的阶段。学生分组合作,互助学习,在配音或表演两项任务中选择其一,可以自主创新,对视频内容再加工,添加道具,或者另辟蹊径,自选素材进行创作。在英语配音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依赖语法或者中英转换的思维模式,而是跟随着语境进行角色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将外部的学习资源内化成习惯性的语言表达。

(2)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是语言应用能力中最基本且重要的一方面,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就需要常“练耳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带有不同口音,或者说话语速稍快的外国人士,这种情境下听到的绝不是听力考试或者教材配套光盘中播放的录制英语。所以在课堂上,听力练习素材需要从影视资源中去选取,让学生习惯真实情境中的语音、语速。大多数时候听力和口语练习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如果侧重听力方面的训练,教师可以针对所播放的视频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取答案。或者以分组的形式展开竞赛,组员分工协作,最后讨论给出答案。还可以根据中职学生所学专业,选取听力材料,创设问题和练习活动。视频的选择和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英文基础,如果授课班级的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选取的视频需要语速适中、发音清晰,多个问题中设置一个难度较高的即可。Mr.Popper’sPenguins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部英文电影,笔者截取了剧中波普先生第二次收到企鹅的情境作为听力素材,这个片段词汇简单,语速稍缓,内容有趣,符合学生当前的英文听力水平。针对这一部分,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①波普先生共收到几只企鹅?它们的名字分别叫什么?②简单描述这些企鹅各自的特点?③波普先生的儿子女儿在第一次看到企鹅后说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第一遍无字幕观看过程中,大部分已经知道了第1、2题的答案,有的做了速记。在第二遍配有英文字幕的播放中,学生通过分工的形式记下了两个孩子的对话,完成了第3题。接下来的第三遍练习,学生要核对之前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前两遍听力的基础上已经可以自主模仿片段中的台词,这正是听力练习的最佳效果。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中职学生的英文听力水平是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的。

(3)习语、俚语的积累

习语、俚语是英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经常会被使用。如果仅仅靠大量背诵,效果事倍功半。即使能听懂意思,但不会运用于实践,因为缺乏语境的语言学习太过死板。习语、俚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有的被淘汰,有的被更新。目前来说,学习这一类用语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从影视资源中去发掘素材。时下常用的习语、俚语会出现在现代影视作品中,通过影视辅助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句的适用情境,掌握语句的用法。在同步讲解过程中,笔者会向学生强调指出习语俚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让他们了解有的俚语适用于年轻或特定群体,如果对长辈,或上下级使用,会冒犯他人,造成尴尬的局面。美剧《摩登家庭》是习语、俚语使用较多的一部剧集,笔者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判断,找出哪些用语属于习语、俚语的范畴。然后再进行总结、讲解。在此基础上,学生选取所学的一个习语,分组完成简短的对话,以达到巩固加深记忆、活学活用的目的。holdyourhorses是影视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习语。在学习之初,学生推断出这句话应该归属于习语俚语的范畴,但是在意思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将该句话错误地完全对应成中文里的“悬崖勒马”。实际上,这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和holdon,bepatient是一样的。为了强化对该习语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没有直接纠正错误,而是播放了另一段出现holdyourhorses的剪辑视频,让学生通过对两个语境的比照、理解,自己总结得出它的正确意思和用法。在这之后的选词自组对话环节,很多小组都选择了该语句,并将其自然熟练应用到语言表达过程中。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借助影视资源学习掌握习语、俚语是切实有效的方式。

(4)文化、文学知识的增长

掌握好一门语言,需要对其文化环境和文学艺术有所了解。影视作品中对于英美国家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展现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欣赏影片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各类文化元素,了解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中避免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误解和阻碍。在每个话题的影视资源挑选过程中,笔者会注意选取能够体现、突出文化元素的情节、片段。在学生观看之后,针对其中所展现的某一文化要素,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展开比较、讨论,以加深理解。除了文化要素之外,影视资源的文学色彩也是非常浓厚的。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搬上了银幕,可以让读者进一步领略名著的魅力。通常在文学作品的电影欣赏课之前,笔者会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功课,对该作品以及作者进行了解;在观赏结束之后,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表演剧中某个小的精彩片段,或者以讨论的形式展开对人物或事件的分析、评价,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剧作家,了解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是学习英美文学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以此为主题,笔者开设了莎翁悲喜剧赏析课。学生在课前需要分组准备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介绍,任务的选择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课上展示阶段,要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呈现任务,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出问题,以加深对作品的了解。作品赏析环节,笔者选择了KingLear第一幕第一场中,国王让三个女儿说出对自己的爱的这一精彩片段。其中的人物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各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Loveandbesilent等一些经典台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体会到英文语句也可以简单而意味深长。文化文学知识的累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影视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能够丰富语言的学习,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李璐 单位:大连市房地产学校

参考文献:

[1]段淳淳.英文电影配音与口语教学浅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第7篇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学生从已有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在适合自身的人文认知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营造优质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成功体验的激情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活了多个知识层面,以此达到轻松高效的学习目的。

一、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在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传情达意都离不开语文这一载体。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与思想成为课堂教学鲜活的事例,借以烘托课堂教学感知层面,并附以有效记忆,有利于学生从小发现和借鉴前人生存的本领和一脉相传的诸多技能。例如,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小兔运南瓜》的案例。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缺少生存的经验,并不清楚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技能,无法对比、总结哪一种方法最省力高效。如果先让学生回到家里寻求帮助,并实践后再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讨论就会非常活跃。这一事实说明:学生成功的实践经验辅助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让那些不积极实践的学生间接获取了生存的本领和技能。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让他们信服。

二、在生活中体验语境

语境是语言交流的综合氛围,如语情、语言、语意、语感以及综合思辨后的口语交际都需要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逐渐的认知、积累并有效训练。而个性的发展则要求来自环境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沟通。教学中把课本知识分解转化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附以好奇激趣的天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用语文。如低年级学习《菜园里》这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制图片并配以相关词语,学生既识了字又了解了各种蔬菜的色、形、味,同时又训练了相关的美术技巧,一举多得。学生既愿意做又乐于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开火车拓展延伸等游戏活动使知识汇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去,加深体验,总结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学交流中学习语文

新的人教版教材以字、词、句、语言的方式呈现出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各单元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语情、语境外,还必须在合理的氛围与环境中让学生表达、讨论、交流,体验生活永远离不开语文,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与自豪。例如,在一年级一册《自己去吧》这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课文的主旨意图外,还要把“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这个问题做一节专题课,让学生自我认知的语情、语景、语感和交流平台有效形成与展现。在实践中让学生大胆地思考、借鉴,发现了自己会做的事以及感悟劳动创造幸福的生存规律,使教材渗透更全、更精、更深入。

总之,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巧妙地提取合理的知识和生存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机动的创设相关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语文中体验生活、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激情。毕竟让教学轻松高效是教育工作者毕生的目标追求。

第8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翻译;直译法

1 英语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一般都短小精悍,干净利落,易懂易记,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合用来比喻事物。为了说明一件事或比喻一种形象,如果恰如其分地用上习语,就能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寥寥数字就能把意义和神情传达无余,使人留下深刻印象。鉴于英语习语的这些特点,足以见得它的重要地位,如何比较准确恰当地翻译英语习语则是学好英语习语的关键所在。本文将着重探讨一下英语习语英译汉中重要的一种翻译方法:直译法。

2 直译法

采用直译法翻译英语习语,是在不违背汉语译文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将英语习语按照英文的字面意思直译过来。这样的译文不但可以保留原文的风格、比喻和形象,还照顾了原文的语言习惯、民族文化特色,使得译文忠于原文。此外,这样的译文不但有利于读者直接体会原文所表达的字面意思,更有利于读者了解蕴涵在文字里面的异国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下面分类举几个用直译法翻译的实例。

2.1 成功的英语习语的翻译就是使译文既能充分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又不会引起误解,而且还有助于吸收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和新颖独特的语法结构及表达方法。如:

(1) 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

译: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被彻底的打败了。

在这句话中,“armed to the teeth ”就可以形象地直译为“武装到了牙齿”。这个直译就可以使读者自由地想象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而且能够使读者直接地感觉到作者说这句话时轻蔑嘲讽的语气。如果改译为“全副武装”,那种轻蔑嘲讽的语气就显得弱了许多,而且“武装到牙齿”比“全副武装”这个词更显得生动新颖。像这样可以直译的习语还有“sour grapes”,“wash one’s hand”,“new wine in old bottle”等。

这些英语习语虽然没有明显的比喻,但有着鲜明的形象。从字面上看,这类英语习语虽然不像明显包含比喻的习语那样直截了当地表意,但它们所要表达给读者的意思从字面上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以采用直译法翻译这类习语能更加直观生动地将作者的意思展现给读者。

(2) She is always as busy as a bee.

译:她一直忙的像只蜜蜂一样。

原文中用“as busy as a bee”来形容忙碌的人,直译为“忙的像只蜜蜂”形象生动地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也符合汉语的文化习惯。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得到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一刻不停地飞来飞去得有多忙碌,把忙个不停的人比做蜜蜂再也恰当不过了。如果意译为“她一直非常忙碌”就失去了原文比喻的形象生动感。可以这样直译的英语习语很多,像“as red as a rose”(红如玫瑰),“as blind as a bat”(瞎如蝙蝠),“as clear as crystal”(清如水晶),“as green as grass”(绿如青草)。

这些习语都是包含比喻的,直译可以很好地把原文的比喻体现出来,所以在文章中出现时通常采用直译的方法。

2.2 翻译本身就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流。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与文化的浓缩,它的翻译将更能促进异国文化的相互沟通与学习。在英语习语中,除了以上包含比喻的一部分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习语都隐藏着一个经典而又广泛流传的故事,因此对于这种英语习语的直接翻译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吸收。例:

(1)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2) Achilles hell ――艾基利斯的脚后跟――比喻事物或人的要害(3) Sphinx’s riddle ――斯汾克司之迷――比喻难解之迷(4) as wise as Solomon ――像所罗门一样聪明――比喻非常有智慧(5) as Judas kiss ――犹大之吻――比喻背叛行为

以上前三个习语都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经典故事,后两个来源于《圣经》。由于这两部作品在英语中的特殊地位,里面的故事或人物都已经家喻户晓,所以没有必要将它们的比喻意义意译出来,读者也能对其所表达的意思一清二楚,并且直译还可以达到保留原文风格、文化交流的效果。

2.3 英语谚语是英语习语的一部分,相当一部分英语谚语也可以直译。冯庆华先生曾说:“由于大多数谚语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直译的方法,把原文的内容、形式精华都输入到译文中去,努力减少翻译的损失。”来看几个例子:

(1) Health is above wealth. 健康胜于财富。(2) Labor has a bitter root but a sweet taste. 劳动之根苦,劳动之味甘。(3) There is many a good tune played on an old fiddle. 旧琴也能奏出好乐曲。(4) Ignorance is the mother of impudence. 无知是之母。(5)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锅笑壶黑。(6) Envy is the worst disease. 妒忌是最严重的疾病。

3 小结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有很多种,上面提到的直译法是其中最重要并且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翻译方法。要贴切恰当地翻译英语习语,不光是正确选择翻译方法的问题,还要考虑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成功的习语译文不仅要体现原文习语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色彩,还要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和当时的语境,所以只有全面考虑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译文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3]罗时中:《简明英语常用成语词典》。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月。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学习 兴趣

职业教育是我国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的教育,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承载着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语文课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不但关系到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承,而且牵涉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当前,许多高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具体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神情茫然,一问三不知。更严重的是课堂纪律都不能遵守,有的说话,有的看小说,有的睡觉,还有的逃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受人欢迎的语文课堂在高职院校中已非常鲜见了,高职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生机。因此,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身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实践和体会,对此提出一些见解。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的

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职生过于注重专业课,思想上十分轻视文化基础课,认为报考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会一技之长,其他课程没必要学,尤其是一些与专业看上去似乎无关的基础文化课程。如,机械制作专业的学生质疑学习语文、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的必要性,即使迫于学校课程安排的要求、学分制考核的压力,勉强坐在教室上课,内心也根本就不想学、不想听,应付考试是一部分还在勉强学的高职学生的唯一动力,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不高。还有一些高职生,初中阶段基础差,很简单的内容都听不懂,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无从谈起了。

认知决定行动。因此,要想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应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学第一堂课和学生们共同探讨高职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要让学生听明白,职校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知识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修养的体现;学好语文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学好语文对个人的发展会有帮助,因为语文这门课程不仅有各类文化知识的承载,而且有各种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帮助学生确立高职语文课的学习目的,除了要应付考试、拿到学分外,还应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以目标为动力,以需要学变为想要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弄懂语文课堂知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学之作,但不少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上课听不懂,不能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形,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探究课文中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借助一些和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背景来激活课堂,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学习诗歌《饮酒》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入作者陶渊明的介绍,介绍他的经历、为人、才情,使得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拜心理,因为喜欢作者,所以想学习他的诗歌,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丰富的内涵,完成这课的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敏感,行为表现多样化。他们有的喜欢说,有的喜欢听;有的喜欢表现,有的不喜欢表现。每个班级的风气也不一样。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1.巧设提问,以情入境。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注意设计提问,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调整好心态、情绪、精神。讲课时,用渗透情感的语言、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预想的境界,适当引导提问,鼓励学生开动脑经,进行发言。另外,还可采取“情境模拟法”,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模拟人物的身份与口吻,配以神情动作,再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讲究板书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板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语文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应灵活多样。如: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空着不写,师生共同填空;或故意写错一两个字,让学生改错。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这些字的印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书法、画画比较好的教师,还可结合画图设计板书,充分发挥个人魅力,用才情震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重视课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的语言能带给人们愉悦、幸福和享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资料。”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课文是我们感受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某种情感、某种氛围、某种情境。在课文朗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读出声音来,尽量用感情去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安排课前小活动,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都具有独立性,都有被重视、关注的渴望。语文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可安排一些小活动,给每个学生上讲台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自然地表达自己。如采用自我介绍、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认识自己,挑战自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丰富教学手段,增添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容易好动好奇,喜欢变化、刺激的事物,语文单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随着电脑等现代化手段的普及,以声、光、电为特征的多媒体成了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使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运用课件。语文课件往往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比如在学习诗歌《山居秋暝》时,讲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多媒体课件适时链接到网上下载的一些对应的画面,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就比较感兴趣,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描述、靠学生想象和联想才能解决的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戴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索[H].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72-74.

[2]董先.对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7):23-25.

第10篇

关键词:整体语言;词汇教学;单元话题;实施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认为:“Without grammar,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英语教学的成败。

目前新版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大多是以单元话题的形式出现,并分为PartA、PartB、PartC三个部分。教材中PartA部分的语篇,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材料。但是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呈现的同时为了急于解决一个个小的词汇或语言点,对课文进行肢解,逐段呈现讲解操练,而忽视整体语境的创设,导致学生不能整体感受语言,完整理解单词及语篇。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二、依托单元话题,整体输入,在语篇中展开单词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要求发展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师在新授课时可以根据单元话题,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自由对话可以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本单元话题之间的联系,梳理有用的信息与本单元话题的联系,引出单元话题后在语篇中进行单词教学。

三、以问题和活动作为主线,在语篇中整体展开词汇教学

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整体理解之前,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融合本课的重点词汇及句型的学习,将语篇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并通过各种层次性的操练活动进行文本梳理,使语言的输出和输入成正比,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初步感知课文,整体呈现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件呈现Sally图片和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Do they like their breakfast?

(2)What’s for Sally’s breakfast?

2.围绕两个问题,进行单词和句型的教学,解决语篇重、难点。(整体语篇分解教学)解答问题:

T:Do they like their breakfast?

S1:Yes,they do.

T:What’s for Sally’s breakfast?

S2:Milk and eggs.

S3:Bread and tomatoes.

教学bread, 并自然引入本节课语音的教学――字母组合ea在单词中的读音。由旧单词head,sweater,ready 让学生自己拼读新单词bread,并让学生找出它们共同的发音。

出示fish,shirt,sheep,shoes,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认真听,并找出它们的共同读音。

3.再次整体呈现语篇进行课文教学

笔者以Sally的一日三餐为主线,在问题的引导下有层次地出来语篇中的重、难点词汇,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整体语篇。

四、通过挖掘文本的跨文化知识学习单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文化教学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知识中蕴含的文化财富,不断渗透跨文化知识与理念,打开通向他们未知领域的世界之门,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加深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精髓。

Make a dialogue about Spring Festival.

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讨论中国春节和美国感恩节的不同,并根据所学句型,编一小段对话,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输出语言,走向语用。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总目标,立足单元话题,整体语篇,完整的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体语篇中掌握词汇和句型,实现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语文阅读;教学

一、民族地区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多采用“以讲为主”的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少数民族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讲读式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教师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讲也是难上加难,学生的阅读量仅靠教师课堂传授的一点内容,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能力,渐渐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2.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口语的训练

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而语感是学习语言的根本。学生早已习惯了“以讲带读”的学习模式,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朗读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培养语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二、提高民族地区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1.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也不用工具书查证,只读不思,读完以后不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他们使用口语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以将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与课外民族民俗表演活动形式相结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锻炼其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和对文章的见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锻炼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在阅读中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曾祥芹.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2]甘其勋.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方式与策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它能够真实地反应人们的感情。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相关研究发现:人类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学龄前,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语言基础,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如果错过了最佳的学习阶段,孩子就很容易丧失语言能力,“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此看来,幼儿园作为孩子学龄前接受教育的地方,需要更加重视幼儿的语言教育。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渐渐获得个体的直接感知。以下是我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方式与策略的理解:

一、鼓励幼儿学习语言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年龄小,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因此,一个舒适、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现在许多幼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羞涩于用语言展示自己。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变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具有技巧的提问方式,刺激幼儿的表达欲望。当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教师要学会适当地赞扬幼儿,从而帮助幼儿树立学习语言的信心。

案例:我们班有一个非常宁静乖巧的小女孩,平时很少说话,也很少举手发言,一般都是坐在那里,想着自己的事,也没有什么朋友。上课时,她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地盯着你,但当你提问她时,她却手足无措,就算知道,她也会紧张到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在班上她只有一个好朋友,只有和她一起玩时,方能看到她最开心的笑容和最好听的声音。后来多次沟通了解,得知她怕如果说出的答案不对,小朋友会嘲笑讽刺她,所以干脆不回答。事后,我让她的好朋友找了几个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的伙伴和她一起玩,经常带动她,一起讲故事一起表演,或者谈论她感兴趣的事,她也开始慢慢变得活跃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刻,及时给予她鼓励和认可。有一次区域活动时,我看到她在角色区和小伙伴们一起表演医生,那个表情、神态、语言,跟以往的她大有不同,不再是一个人的她。现在她有什么事都会主动跟教师和小朋友分享,无论开心与不

开心。

二、激l幼儿对图书的兴趣

书是培养人们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对幼儿来说,理解图书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图书,如有大量图画,并且配有适当文字的童话书,然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上多种多媒体向幼儿表达书本的内容,或者教师可以在一旁引导幼儿阅读一些简单的图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及具有针对性地向幼儿表达内容,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当幼儿能够连贯、清晰地表达书本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赞扬幼儿,从而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另外,教师在选择图书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符合幼儿兴趣的图书,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使幼儿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很好地对幼儿阅读图书起到引导作用;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仔细关注幼儿对图书的不同反应,并做好图书的补充、更新工作。

案例:为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我们建立了有趣的“语言区”和“图书角”,提供一定量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让孩子们专注地阅读。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喜欢进“语言区”,他们说:“在‘语言区’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我们班的小林不怎么爱看书,就算进到“语言区”,玩玩操作材料和写写字后,他宁愿坐在那里也不去看书。有几次,我故意跟其他小朋友分享故事,刚开始他不过来,后来听着听着,他也凑过来了,听得津津有味,当时他用很崇拜的眼神看着我。我马上告诉他,故事是要靠自己学的,可以从故事书里慢慢学,然后再像老师一样分享给大家,其他小朋友的故事也是这样慢慢学来的,你看他们是不是很厉害啊!从那次后,总会看到他坐在图书角,自己在安静地阅读,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分享故事。

三、纠正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较弱,经常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时常与幼儿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幼儿所说的内容,关注幼儿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以鼓励为出发点评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宽容的态度对幼儿语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与幼儿交流,不断与幼儿进行锻炼语言的交流,纠正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让他们互相帮助,发现彼此语言表达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而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由于每个人学习语言的环境不同,导致语言能力存在差别。幼儿园时期的语言教育在人类语言学习中十分重要,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幼儿语言学习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简单来说,教师要从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出发,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策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用高效的语言教育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