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26 16:2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大学在国家创新体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文化应该成为大学的主流文化,宽容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创新文化应该引起重视。本文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创新文化,分析了中美创新文化差异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各国竞争的核心已经转到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上来。这里所说的人才主要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中心,历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孕育新思想、新文化、新文明的摇篮。创新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引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跟美国的创新文化是分不开的。美国培养出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而我国至今还还未曾获得象征着代表国际科技发展水平的诺贝尔奖。因此,通过比较研究两国大学创新文化的差异,对于我国大学创新文化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什么是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与创新有关的概念,它与文化创新不同。很多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提出创新文化的涵义:“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活动的精神家园。简而言之,创新文化就是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2]而大学创新文化指的是:在大学这一时空范围内,营造出一种敢于冒险、善于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宽容失败的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下位概念,大学文化是大学创新文化的上位概念。大学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大学创新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态,但应该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文化的张扬、升华和浓缩,集中代表了新时期大学文化的精髓和要义。

二、美国高校创新文化研究

在国外,很少有人把大学文化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而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把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研究。在对大学文化内涵的理解中,有学者认为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校园精神、交流沟通、管理和物质环境。大学文化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的,是由清晰的使命感所统一起来的高水平的参与(engagements)、期望(expectations)和标准(standards)。

1、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美国大学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一点与美国的文化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较少的文化传统使得它在实际上不存在阻碍维护文化思想的传统。相比于中国人,他们显得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更加个人主义,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正是因为这些文化背景,使美国高校更注重以学生自身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性与创造性。

2、交叉融合的多元文化现象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美国人都是从世界各地到美国的移民的后裔,因此,美国一向以“民族熔炉”而著称于世。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纷纷涌向这片土地的同时,也把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种子播撒到了这里。各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较为宽容的特点。而美国的大学,更凸现了这种多元特征。在美国的大学里,各种肤色的人群,形态多异的装束,各种不同的语言交汇在一起,不同的教育形式、多元的师生构成、国际性的文化背景、色彩各异的教学组织方式,形成了一道多彩的风景线。

3、尊重科学,重理性分析与经验判断

美国的文化是尊重科学的,喜欢用精确的数字及精密的逻辑推理来描述世界,通过实验来得出事实的判断。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很注重科学研究的实用性。但是由于它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要将科学研究直接转化成生产力。而是注重深入的科学研究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也许是研究方向的转变。并努力将这些成果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这跟美国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鼓励追求真理,努力坚持才能达到科学的彼岸。

三、中国高校创新文化研究

通过分析美国的创新文化,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快速的发展和少量的文化沉淀,有时会让人觉得它象是在黑暗中爬行的动物。但是它的爬行在当前看来却是朝着光明的方向爬去。当然,未来的发展态势如何以我不敢妄加推断,但是我相信拥有创新能力将是个人以及国家发展的永恒动力。

1、文化传统

我国乃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但是近代的科学发展却兴起于西方。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伟大的发明,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却一直落后呢?也许是在大国的骄傲中固步自封,自以为得意而丧失了斗志。加上儒家重仕途轻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我国历来就不重视科学技术,而以仕途经济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到今天的大学校园仍然可以看到此现象,公务员热正是典型的例子。

2、学术自由观念未深入人心,导致创新精神缺失

最初的大学是由行会发展起来的,师傅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发展为大学以后,教授的权力也是相当大的。那时候的教学只根据教授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学术保有良好的纯正性。而我国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走的比美国更加迷茫。至少美国没有受“传统”的影响,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二战结束后,美国从德国“抢”了许多科学家和学者,并提供适宜的环境让他们搞科学研究。使得美国得以迅速的发展。而我国从来都没学术自由的传统,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带有政治目的的,特别是在时期迫害了一大批的学者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晚了二十年。这些方面都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我国高校深受此影响,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带有思想上的统一。这些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的文化。

3、功利主义

我国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似乎人们理解的是以金钱为中心,以利益为中心。大学里到处充斥着权力与利益之争。教授搞的不是科研,所谓的科学研究围绕的是评职称的硬性要求,而不是真正的研究。学生也同样如此,费尽心思讨好老师,或者打工赚钱,根本没有用到学习上去。在这种功利心的冲击下怎么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重视创新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大学创新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文化功能;文化引领;路径选择

一、文化功能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功能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由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术精神、规章制度、学生风格、环境氛围等等因素,经长期历史积淀而成,体现了大学的个性品格和整体风貌,是塑造大学个性、产生名师大家、凝聚师生员工的精神和灵魂。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核和基石是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学术自由是创新的土壤,是学术创新的制度保证和物质保证,自由的学术环境使知识创新成为可能。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赋予现代大学的使命,也是人才成长的外在动力。学术自由无法拒绝社会责任,当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时,学术自由才能够超越狭隘性,在彰显大学自身独有的创新知识和学术自由的特性的同时,履行大学引领社会、塑造公共理性的历史责任。大学管理者通过整合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核,将其转换为制度形态和物质形态,使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文化因素共同构成大学文化整体系统,并逐渐稳定为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反映和表达大学气质和性格的文化氛围,以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价值目标引导群英,从而实现个体的价值和大学的使命。

文化性是大学功能的本质特征。大学的功能表现在大学的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上,归根结底的本质规定性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入手,无论我们对大学的本质进行什么样的追问,提出怎样的解说,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这是现代大学教育必然的准确的定位,大学的一切工作无不是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大学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经历了从象牙塔到社会活动中心地位的巨大转变,成为社会知识与文化的孵化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无不是大学文化或说是大学的精神气质和社会性格的外显,因此,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文化功能必然的成为大学的本质功能,地方院校也不例外。

二、引领社会创新文化是大学的使命

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大学文化的创新性,使其从亚文化、非主流文化步入社会主流文化,对社会文化必然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思想源和文化的辐射源。随着大学在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赋予大学的责任越来越多,大学文化的辐射力也就越来越强。在文化交流与碰撞愈来愈复杂的信息时代,大学在引领先进文化、推广先进文化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是现代社会创新文化的源生地。21世纪大学已成为社会中最前沿、最开放的组织,它不仅仅是回应社会的变化,而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引领社会的文化和思潮,通过思想传播、人才输出和成果转化等方式,大学的创新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营造了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中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价值。

社会变革发展客观上需要大学文化功能对创新文化的引领,尤其是当代信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如果说农业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经验、工业社会发展依靠的是科学的话,那么,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则更主要的是依靠文化,依靠文化创新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和谐发展。

这种需求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包括人才规格和类型)的需求,经济发展对科技成果的需求,社会文化生活对先进文化理念和方式的需求,等等。更重要的是体现社会发展理想的需求,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要求高等教育实行一种文化选择,实现一种文化创造,更是一种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的文化引领。

事实上,大学作为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的特有文化机构,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发展多种可能性不断进行着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具有和谐性与包容性、先进性与前瞻性、批判性与创新性等特征,由此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不断发展着科学和技术,因此,大学具有在文化选择、文化创新中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使命,大学的文化功能本身也必然的要求大学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的主角,把引领社会创新文化作为自己不二的追求。

既然大学作为当今世界创造文明与发展科技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组织,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成长正在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作用,毫无疑问,她也能够承担起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使命。实践证明,自有大学起,人类思维的每一次惊心动魄的革命性进展,大都以大学文化的勃兴为其源泉,以大学文化的引领为其动力,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到我国的“五四”,莫不如此。

正是因为具有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和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大学成为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和世界前沿信息交汇的中心,所以,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大学文化引领功能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贡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大学与西方大学相比,除了具有垄断社会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专长和能力等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那就是从总体上讲,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国家,是纳税人,这与西方国家具有相当大比例的社会或私人办学的国情是不同的,所以,中国的大学理应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担负起引领社会创新文化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地方院校应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地方社会文化创新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地方院校文化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

制度理论重视价值观在制度演变中的作用,强调组织环境的社会和文化要素的重要性,认为制度由文化认知、规范以及强制要素构成,并与活动和资源相联系,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规则。其中,文化认知支柱为组织成员提供模式化的思想、感受和反应,从而引导其制定决策和进行其他行为,它决定了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取向。制度变迁的根源在于制度环境的变化,而且首先是从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变迁开始的。

中国过去30年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发生的深刻变化,开端于真理标准讨论,以产权私有制、市场惯例和商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的变革为先导而展开的,这一伟大实践一方面深刻诠释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大学文化

的构建和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基础。

大学凝炼自身的文化品质,首要的是确立民族的、区域化的、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战略。从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构建大学的创新文化,实为国家之所需,大学自身发展之所求。确立大学的特色文化战略是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战略,正如茫茫大海上一艘失去方向的航船,要想在创新文化建设中有所建树是不可想象的。大学能引领的是它的个性文化,而不是它的普遍性文化。大学个体因其所处的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不同,自身发展的渊源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可能千人一面。地方院校所在地方的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是地方院校最宝贵的文化宝藏,地方院校所要做的也必须做的工作,就是紧扣“地方”二字,挖掘所在地方的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精华,与本校积淀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战略。

重建以“科学民主、和而不同、独具特色”为共同价值观的创新文化制度保障机制,是大学凝炼自身文化品质的根本。“科学民主、和而不同、独具特色”既是一种大学办学理念,也是创新文化的一种价值追求。当“科学民主、和而不同、独具特色”被普遍认可,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内化为一种制度文化时,就会大大提升大学整体的创新文化力和对社会的引领力。推动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是实现高校体制、机制的跨越,促进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内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大学的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保障,是现代大学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地方院校理应结合校情,围绕自己的特色文化战略重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和制度、学术组织结构和制度,教学组织结构和制度,后勤服务组织结构和制度,创新评价与激励制度,优化整合并集中有限的办学资源,实现特色文化战略目标,提升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能力。

第3篇

企业当中要想使创新文化得以发展,一定要有企业文化环境给予它有力的支持,企业文化环境包括企业内部文化环境和企业外部文化环境,保证企业文化环境的创新发展,就必然会有创新行为的出现,因此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环境。

一、改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创新文化发展

企业当中要想使创新文化得以发展,一定要有企业文化环境给予它有力的支持,企业文化环境包括企业内部文化环境和企业外部文化环境,建设企业内部文化环境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培养企业人员的创新思想,创新主体专注创新,企业发展中的创新,鼓励员工大胆创新,企业外部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有这些方面:政府对科技知识的宣传,重视教育的作用,打造企业创新环境,知识市场发展的制度完善,以上这些就是鼓励企业多方筹措、积极建设企业文化环境,打造激励研究、允许失败、敢于创造的创新环境,突破制度的局限性,给创新主体以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崇高名誉,展示创新成果,人人具备创新意识,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为基础,在社会中大力提倡创新,使得创新人才自由发展,拥有广阔的创新空间,与此同时,要把企业中勇于创新的人员工资与其所取得的成绩挂钩,在物质分配上给予倾斜,激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创新研究,依据创新成果进行人员考评,在企业创新方面加大投资。建立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力量、各个单位同时对创新行为给予奖励的制度,使创新人员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放思想,努力创新。

二、制定可行的企业创新文化目标

第一,大力引进创新人才。

企业的创新文化利用对全体职工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的创新效率得到提升,但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参与,只有企业内部拥有优秀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所以,企业应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创新人才的加入,在此基础上,企业从众多的创新人才当中选择表现优秀的人员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创新人才通常都具备一定的自身素质。第一,独立的人格,只有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达到创新的目的,独立的人格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内容,不受书本知识的限制,认为科学至上,不计个人得失,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独立研究,依据自己的思想做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性格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不懈地深入研究与探索,对创新成果进行反复论证,排除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创新成果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培养独立人格,要做到人人享有学习知识的权利。第二,自由奔放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思维奔放、精神洒脱、心地坦然。在创新活动中,自身不考虑利益得失,不被物质条件所羁绊,排除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达到思维无定式,行为无束缚。

第二,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型组织也是学习型组织,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型企业大力提倡加强自身学习,企业具备学习型组织,能使企业遇到突变时从容面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许多专家学者及企业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企业永保青春、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只有企业当中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学习型组织的顺利建设,这种学习氛围能够督促企业员工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素质,这种形势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获得创新发展。企业的创新改革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广大员工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去实践,建造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要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区别对待,采取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各个企业应合理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管理创新是将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已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现代社会中,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任何组织都要涉及到管理方面的知识和问题。管理的好与坏、专业与不专业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发展前景,所以企业的创新以管理创新为基础。管理是个永恒的主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的变化,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己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使企业和职工择员、择业空间放大,传统管理限制员工各方面自由的做法己经不能管理成为市场人、商品人的现代企业员工。因此,管理必须创新,要由传统的管事向管人转变,由限制人向激发人转变。管理创新的机制要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贡献力,提高员工和企业的亲和度;创新的管理机制必须是能够为员工提供生存空间、使每个人都对企业有归宿感的管理机制;必须是使员工有发展空间、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管理机制;必须是能给员工带来获利空间的管理机制。创新的管理机制应该把活化的劳动资本化。因此,管理创新就是向有利于激发员工而不是限制员工的转变。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尤其要研究和重视逐步商品化、市场化的人的管理,做到以能用人、以事留人、以情感人,这是创新管理的灵魂。

(作者单位:张家口通泰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第4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特点 管理创新 策略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企业家创业精神特点

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不仅包括艰苦的努力奋斗,还包括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的精神。

2.市场经济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其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

3.灵活性和竞争性

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的非主流经济,因此无法得到像国企那样的优惠政策扶植,民营企业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与此相适应,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企业用人方面,民营企业对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也一直是其明显有别于某些国有企业的内在优势。

4.家族式企业,非现代化企业制度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 无法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我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较大的限制,直至90年代中期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大部分都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家庭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优秀人才难以打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其人才劣势暴露无遗。另外,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清晰,在完成了创业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家规模之后,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5.管理不完善

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计划性不强;管理方法单调;重市场不重现场。

二、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策略

1.战略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来自于方方面面,首先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创新。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经营发展战略的创新。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制定具有独创性的经营战略。独创性是经营战略的基本特征,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应不断分析考察优秀企业,吸收他们的精华,但绝不能照搬套用,而应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战略。对此,特别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从适应环境到创造环境。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环境的变化虽然给企业带来制约和威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企业应随时密切注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分析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制订出有创新的发展战略,抓住机会让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创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供需关系正由市场短缺转向供需平衡或供过于求状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供需趋于平衡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客户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消费结构越来越复杂、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约束机制的建立等新问题。因此企业在及时研究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的经营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和营销模式,以及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实施新产品战略,力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获取最大利润的产品发展战略。

(3)空隙市场战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细分消费者群,积极寻找市场空隙,开辟空隙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空隙市场中,还没有企业或者只有很少企业参与,竞争者较少且可获得高额利润,同时也可培育成很大的市场。

(4)培育无形资源。无形资源的培育方法有两种:①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来积蓄。如为树立企业形象开展的广告和公关活动,为开发新产品而进行的科研活动等。②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积蓄,如市场部及售后人员以敬业、周到及热情的服务使顾客对本企业产生信任感等。企业经营战略创新时,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本着展望未来,着重于现在的长远打算,逐步积蓄无形资源。

(5)多元化策略的实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单靠某一产品所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在立足于当前产品的基础上,应考虑开发研制相关产业其他产品的生产或进军其他行业,发挥多元化经营的优势,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组织创新

组织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和情形而设定的。组织的结构反映了组织事业的目标、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使用的技术的性质,适合本组织的监督管理方式和协调控制的方法。组织的发展有四个主要阶段:创业阶段、集体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阶段。创业阶段的组织常常是新的小型公司,组织以机器为核心,由总管理者和工人组成。这种组织结构不需要专门化和规范化,协调和控制来自于上层。随着组织的成长,原有的简单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此时,组织从创新阶段过度到集体化阶段,组织开始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随着权力层次、工作分派及劳动分工而建立,员工与组织的使命一致并花费很长时间去协助组织的成功,规范的制度开始出现,但沟通与控制基本上不规范。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就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此时,组织需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最后阶段为精细阶段,在此阶段,社会控制和自我约束降低了增加规范控制的必要性,管理者也学会在管制中工作而不助长它,规范制度可以被管理者团队和工作人员简化和替代。为实现合作,通常需要公司跨部门形成团队,组织也可以被细分为多重部门。

3.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而从事的以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构思、开发、商业化等环节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有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个环节,谁先进行技术创新,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出成本更低、效用更大、更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反之,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按市场的规则被淘汰出局。技术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具体表现在下面三方面:

(1)要素创新。企业的运营过程实质是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要素组合能达到最佳效率。企业资源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人员等。要素创新包括材料创新、设备创新和人力资源创新。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要素组合方法是指资源要素之间的配置方法,其中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组合。

(3)产品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价格的压力,只有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成功推出新产品,企业的利润才能有保证,品牌的市场优势才能得以保持。因此产品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新产品的产生过程包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意的产生,绝大多数新产品创意来源于消费缺憾,而非技术进步。在产品创新研究的第一阶段,产品研究专家应和客户的研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紧密合作,发现并检验当前产品可能的消费缺憾;第二阶段是创意方案的选择,在众多的新产品概念中,哪些被消费者理解?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较研究,选择最优方案;第三阶段是新产品市场前景预测。在新产品研发的后期,为了获得更多市场信息以安排营销推广活动,市场研发人员应采用市场模拟模型,确定新产品的市场份额、目标人群、最佳定价等关键问题,以便新产品能顺利有效地上市,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

4.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实际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所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这里所说的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有两个层次的目标需要达到:形成现代企业应有的基本文化和拥有更为先进的创新文化。优良的公司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另外,处于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拥有能够促使企业创新的企业创新文化非常重要,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同时有助于企业的创新行为。根据不同企业的经济背景及文化差异,企业创新文化有两种模式:个体创新文化及群体创新文化。在个体创新文化下,创新者大多数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美国为此种文化的典范。在群体创新文化下,企业员工都成为创新主体参与企业创新,他们可能分散、独立地进行创新,或者共同配合进行某一项创新。群体创新容易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具有竞争性的核心凝聚力。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及WTO的冲击,我国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内外环境的分析,吸收中外优秀企业的文化精髓,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中国的海尔,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

第5篇

论文摘要: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除了是塑造企业形象,引领企业精神的灵魂之外,还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因此,在当今时代煤炭企业若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身的现代企业文化,通过新的文化理念来获取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新文化的必要性研究”为题对此展开一系列的叙述。

在当今的新时势下,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煤炭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新文化建设成为了煤炭企业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课题。因此,建立煤炭企业的新文化便具有更多的必要性了。

一、煤炭企业文化指的是什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建立初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思想、道德准则以及相关的一些历史传统在内的所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而一个企业形成的企业文化功能则是有利于企业内部的规范管理,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等等。因此,打造好的企业文化是要建立一个成功企业的重点,而也只有建立一个适应时代潮流发展和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可能实现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其文化理念相结合,从而在建立自己企业形象的同时获得广大消费者的支持。

而作为煤炭企业高层次的科学管理方法,煤炭企业文化综合包括了煤炭企业精神、煤炭企业道德、煤炭企业形象以及煤炭企业哲学等方面,它是由煤炭企业从过去的煤炭生产与经营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经过探索和积累形成的。

1.煤炭企业文化中的煤炭企业哲学

作为煤炭企业文化的核心,煤炭企业哲学是煤炭企业在生产与经营煤炭过程中的灵魂。它从煤炭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经营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指引着煤炭企业各种活动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因此,我们把煤炭企业哲学归属于高层次的煤炭企业文化范畴。而一般地,我们都认为煤炭企业哲学包括了四个哲学方面:一是煤炭企业的价值观,它是评价一个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社会活动是否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二是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哲学,它是指导煤炭的安全生产经营的重要思想;三是关于煤矿经营与管理的哲学,它是指导煤矿销售经营与科学管理的方法论。四是煤矿职工的人生哲学,它有助于职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着职工的科学工作,激励着他们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

2.煤炭企业文化中的煤炭企业道德

作为煤炭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道德与伦理准则规范体系,煤炭企业道德是规范与协调各方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它不仅是做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而且还是一个煤炭企业形象的内在组成要素,深刻地影响到企业经营目的的实现状况。

3.煤炭企业文化中的煤炭企业精神

作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的精神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长远的影响。因此,要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符合时展潮流,积极向上的煤炭企业精神。

4.煤炭企业文化中的煤炭企业形象

作为煤炭企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外在体现,煤炭企业形象展现出了企业的自我形象设计和社会的客观评价。良好的煤炭企业形象是以优秀的产品与令人满意的服务为基础的,它包含了外在表层与内部深层的多层次结构,也是提高一个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建立煤炭企业现代企业新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得以不断的完善。在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理念的同时,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企业的挑战,竞争时代悄然降临。然而,当今企业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在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的竞争外,它更多的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深层次较量。因此,更新企业的文化理念,与时俱进,建立新的现代企业文化显得极为迫切。

1.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引领

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阶段,企业文化早已成为了一个企业的管理范畴。而实践证明,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它自身的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所有的煤炭企业来说也是不例外的。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信任危机。对此,为了把自身的发展转回正常轨道,不少的煤炭企业纷纷进行改革,在着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大了对其自身的文化建设。这种运用新的文化管理手段大大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新文化,以其文化力来激活企业的生产力,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打造煤炭企业的管理新平台,从而能成功实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2.企业的改制带来了其机制与体制的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煤炭企业在进行一系列的改制后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新时代。而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煤炭企业的改制是要在创新与改善原来的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参与市场经济之中的挑战。而在这种改制中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大力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全力打造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企业新文化。

3.企业的目标与战略应时而变了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要推进企业的顺利发展就必须要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共同进退,互相扶持。也就是说当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所变化的时候,其企业的企业文化也要在相应的时间内做出回应,随之更新。例如,如果一个煤炭企业的原来战略目标是“以煤为本,多业并举”的话,它之前的企业文化就应该是有着很大宽容度并且多样性理念并存的,但是,如果它后来转变了其战略目标换为是“以煤为本,煤电一体”的话,那么,它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就会随之变更了。因此,既然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其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相互交融的,那么,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话,其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必须要随着其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做出改变。也只有企业在自身的变革中不断更新其自身的文化建设来与其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实施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4.职工的职业身份与思想认识有所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煤炭行业的职工身份由原来的国企人员变化为如今的社会人员,与此同时,职工的思想认识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改变了不少。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呈现出不断淡薄的趋势,其工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再加上大多数职工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的改变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而显得更加难以管理。因此在这些情况中要有效解决相应的问题就需要强大的企业文化来进行支撑了。

5.煤炭行业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是一个又苦又累而且危险度很高的行业,它需要工作人员在辛勤工作的时候还要时时关注周边的环境变化,要有随时与水、瓦斯、火、煤尘等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心理准备。因此,在所有煤炭企业当中都是十分需要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工作人员的心,鼓舞他们的斗志,使他们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能够直面灾难,勇往直前,战胜所有的不幸。

总之,如今在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与冲击的时代中,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面临着不断深化改革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新形势。而大多数煤炭企业原来的企业文化出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难以适应的局面,对此,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的新文化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因此,煤炭企业都需要提高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再认识,在继承其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实现与时俱进,丰富企业的文化内容,进一步增强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余瑞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煤炭经济研究,1989(7).

[2]陆寿荣.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1991(01).

第6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 项目管理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加, 建筑企业的生存状况会逐步好转。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开始转变观念, 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 使得竞争实力逐步增强。

一、技术创新的作用分析

比较企业竞争的非价格因素, 我们就会发现对企业信誉的比较绝对是建立在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而施工质量也是施工技术的体现, 就像已建成的建筑物只能代表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不能代表未建建筑物的质量。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创新的根本作用也就是使建筑企业技术水平能够超越自身原有水平, 进一步取得或者拉大优势地位。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原有的技术能力,获得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有两个功能: 一是能够创造充分的顾客价值, 即给顾客带来根本性的效用和好处; 二是能够创造充分的企业价值, 即帮助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或提高产品差异,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问题分析

1、项目管理创新

一是大力推广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成果, 拉动提升建筑企业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产业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适应性。建筑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影响其生产的重要因素, 故如果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生产适应性, 则同时也就提高了生产效率。

2、新材料的开发应用

工艺技术的创新( 1) 在地基基础和地下工程技术方面, 要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地基加固技术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开发使用我国特点的地基处理新技术, 如预应力管桩、大口径重荷载现浇灌注桩、深基坑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地下工程逆作法施工技术等。( 2) 上部结构施工技术方面, 在模板的使用上有台模、飞模、排架式快拆模体系、独塔式快拆模体系、升扳机整体式提升模板脚手架体系等; 在钢筋混凝土技术上, 可以在钢筋工厂生产焊接管网, 在施工现场进行钢筋焊接骨架整体安装, 可以发展高标号混凝土、商品泵送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 在结构吊装上由传统机械吊装向大型化与多机组合吊装发展, 如整体提升技术、平面滑行安装技术。(3)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它是采用现代大工业生产来建造建筑物, 使建筑生产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方式向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它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和供应的商品化、建筑施工的装配化和机械化、建筑生产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等方式, 最大限度的克服建筑业由于其产品不能移动,形体庞大, 生产具有流动性、单件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显著地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 4) 开发推广节能、低污染的环保建筑技术, 营造绿色建筑; 大力提倡智能化楼宇建造, 推广设计施工一体化施工;( 5) 发展并完善提高施工监测、材料检测、功能检测、使用寿命检测等多项测试技术。

三、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1、加强技术推广力度。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 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创新, 但问题解决了, 却无人将科技创新成果总结推广应用, 致使很多一部分花费很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仅一次使用就结束, 没有对行业的经济发展产生应有的作用。表面上看, 大中型企业都有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也有一些科技成果, 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寥寥无几。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的束之高阁, 有的自行消失, 造成长期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因此, 要加强创新成果的推广, 使创新能真正为实现企业科技进步发挥作用。

2、 大、中、小型企业确定不同的创新重点。( 1) 目前,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是建筑市场上的主体,大型企业和集团将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他们具有相对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因此, 在技术创新方面, 大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重视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和信息储备, 增强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 2) 建筑业中中小企业主要以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为主, 具有结构简单、灵活的优势, 但相对与大企业人才缺乏、资金缺乏、信息不畅、技术设备及生产手段落后。

四、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 鼓励个人成就, 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物质激励系统。能力出色的创新人员往往认为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贡献是不同的, 因此, 要对他们的个人能力予以充分的承认, 针对他们的个人成就实行差别化的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永远是激励的基础因素。采用的手段通常有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后两种是国外企业常用的激励手段, 它们把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风险激励机制。( 2) 给予创新活动足够的空间, 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创新活动往往和企业现有的经营活动不完全一致,因此应予创新人员足够的自, 使他们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创新工作。创新者的个性也较为鲜明, 应允许他们的一些反常行为。只有具有了足够宽松的创新空间,创新活动才能发展, 创新人员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聪明才智。( 3) 允许失败, 但不允许不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中间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成功创新的背后, 往往有着千百次的失败。现实中很多人否定失败的创新活动, 甚至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 创新就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不知不觉中错失了很多机会。

2、 建立适合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没有相应的环境, 新思想、新意识未必能有良好的环境进行试验和应用, 创新也就无法取代传统。所以企业必须建立新文化, 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及创新的物质形态的总和。创新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具体内容。创新文化塑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的持续创新。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常常是难以度量的, 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它们极其困难。一般来说, 创新制度对创新文化具有引导作用, 可以通过建立制度来改变企业文化, 虽然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对创新文化的形成有显著的效果。

3、以住宅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 搞好技术创新工作住宅建设正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一个系统化产业工程, 并逐渐形成住宅技术保障体系、住宅建筑体系、住宅部品体系和住宅的质量控制体系、住宅性能评定体系等五大体系。针对住宅建设中的结构体系、节能、装饰装修、使用功能、质量通病等热点和难点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将住宅工程建设的技术创新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住宅产业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化 文化建设 必要性

据有关统计,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70%源于高校[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建设亦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是我国高新技术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也是我国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之高校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淡薄,导致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高校中贯彻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使然。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功能的基础。建设知识产权文化,应当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故而,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对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知识产权文化

2003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修订案》中首次明确提出“知识产权文化”这一新概念,并把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作为WIPO工作的一项重点计划,还希望各国都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2]。所谓知识产权文化,是指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方式[3]。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应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学说、意识、习惯等;二是制度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规范、管理制度及组织机构、设施等方面[4]。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WIPO认为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各国的共同需要,可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战略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知识产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力手段的潜力。随着对知识产权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对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必要条件。

2.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其法律体系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基本涵盖了当今科学技术研究各领域。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具体实施,一方面,不仅保护了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创造发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使得科研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科技人员也获得了相应的精神权力和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相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生力军的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创新文化不足、忽视或弱视产权保护的现象和问题,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更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1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知识产权意识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指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认同程度、所持态度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知识产权意识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思想基础,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事务的发展和事业的成败。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导致知识产权流失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科技成果达4万多项,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大量的科技成果没有申请任何专利保护,对保护知识产权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形成“重成果,轻专利”这种政策倾向所导致的。在许多课题完成时,科技工作者只看重其在学术水平上的评价和立项部门对其完成情况的认可,没有考虑该成果能否申请专利保护并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另外,在高校职称评定中,也是以承担项目数以及科研经费、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定参数。所以许多科技成果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结果造成科技成果的资产和权利流失。

2.2创新文化不足

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属性在于创新,一切知识产权的产生本质上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文化就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即这种文化可以促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发展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我们缺乏创新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落后。而当前我国高校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尚存在着不少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高校丧失了宽松民主、愉快舒畅的科技创新氛围,严重地制约着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功能的充分发挥。

首先,功利化倾向较为突出,当前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学校档次,不少高校都在争项目、争资金、争人才。在科研方面,也都在比论文、比鉴定成果、比获奖数量等。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也是受到职称评定或相关利益的驱动,即从事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晋升职称或获取相关利益,在这种导向的背后,实质上是部分教学科研人员科学探索精神和抵御名利等外部诱惑能力的缺失。

其次,科研活动缺乏协作,在许多高校中,科技研发活动还普遍停留在低投入、单学科、小范围甚至单兵作战的基础上,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宽广视野,缺乏团队和集群的协作,缺乏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机制,缺乏高校间乃至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平台,因而局限性很大,难以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2.3管理文化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知识产权管理文化仍不健全。一方面,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不全,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而是把这项工作并入科技处管理,即使设置了也还缺少完整的制度和政策。知识产权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其业务性、法律性都很强,管理范围广,如果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就不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争取法律救济,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在技术上表现为进步,在市场上表现为独有,在法律上就应当表现为一种权利。因此,科技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管理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完善的发明创造申报、审核制度以及权利形式的选择决策制度。如当科研项目取得一定成果或完成后,课题组应向单位的主管部门申报,以便学校及时了解和审核科研成果情况,确定是申请专利还是选择其他权利形式加以保护等等。但在实践中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规章制度,自然就无履行这方面的职责。二是目前许多高校现行的成果管理仍在沿用鉴定、评奖模式没有将专利等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一些本应寻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成果以不适当的形式公之于众丧失了潜在的技术权益。

3.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1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知识产权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校是知识经济中知识创造和服务社会的中心,也是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地,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还有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其中,知识产权的创新是战略的核心,而培养懂法律、经济、管理、科技、外语的知识产权人才是自主知识产权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是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积极实施、正确管理的保障和前提。高校的职能和理念决定了它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场所,对我国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高校是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诞生的摇篮,是推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所以,高校在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大普及的浪潮中,将又一次担起重担。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对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人才和创新成果集中的高校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高校生产知识,创造知识,已成为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高校拥有一支庞大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研发人员,包括教师和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种层次的学生。他们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生产的重要主体,拥有众多的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是我国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报道,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28.6万人,共有两院院士450人,占全国院士总人数的33%;“973”项目高校首席科学家有45人,占总人数的4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44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11名。研究人员众多的高校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全国高校共有研究机构509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已有或正在启动建设4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些数字表明:高校已成为我国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科研开发的生力军。

众多的科研人员和创新成果集中的高校,相应的应该具有较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而现状却并非如此,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的状况与此是有密切的关系的。由此,我们有必要将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起点和重点放在高校,特别是研究型的高等院校。以最贴近智力创新人群的方式,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成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科研人群中的知识产权文化。

3.3高校的知识产权文化现状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如上所述,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创新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成果保护不力等问题,其症结在于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缺失。首先在制度层面的知识产权文化上,由于缺少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或者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缺少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即使出了成果,也多是了事,而不是去申请专利,进而进行成果转化。学校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机构,从而导致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而不是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促进、保护和利用。而在观念层次上,众多的科研人员缺乏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无法有效的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更没有创造、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习惯。因此,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是改变目前高校存在的知识产权体系缺失和紊乱的一剂良药。

4.结语

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知识产权文化,应当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工程。而高校作为我国高新技术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必须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为促进高校科技进步、健康发展,争取我国经济独立自主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凌申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技, 2004, (2):41-43.

第8篇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建立企业创新型和学习型文化,建立企业柔性管理制度,实施组织形态变革可以提升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在动态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文化惯性与发展的双重考验,因此企业文化的重建需要采用破坏性创新以规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陷阱,提升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反应能力。

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企业需要成为具有自主判断和行为能力,与其他主体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能力,以及根据其他主体的行为和环境修正自身行为规则的行为主体。因此,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吸收经验以修改和重新安排企业文化,并依此形成企业在动态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塑造与破坏性创新的联结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能够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然而,企业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时,僵化的企业文化会影响企业的高效运转,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性需要创新维持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因此汤姆•彼得斯和沃特曼坚持认为“组织遗忘要远比组织学习更重要,美国公司必须被破坏,才能使美国生存下去。任何组织的唯一生存方法是通过不停地创新和变革过程经常重新发明它自身”。

美国哈佛大学的克里斯坦森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提出的破坏性创新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视野。

克里斯滕森根据企业环境变化把对现有主流市场产品性能提升作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而将发端于非主流低端市场,且对现有主导厂商竞争优势起破坏作用的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战略是市场现存者延续和拓展现有优势,寻求延续增长的一种新型战略扩张模式。破坏性创新在对现有企业作筛选和淘汰的同时,也提供了给新进入者利用破坏性创新获得超常规增长的机会。根据克里斯滕森的理解,破坏性创新最初的适用范围是技术领域创新,但是企业战略发展模式是“延续—破坏—延续—破坏”的发展过程。

破坏性创新理论对研究企业发展以及企业政策制定的积极借鉴意义值得重视,甚至构成企业文化塑造的新范式,因为企业文化塑造的基础是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现存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行梳理,寻找理想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破坏性创新,以建立在动态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就是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塑造竞争力的核心是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培育改变现有规则的习惯和能力,寻求竞争优势的新动力而需要采用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在企业文化重塑中的作用

企业环境的动态化使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资源、人才、技术、知识、制度、流程等需要形成系统的合力以适应企业竞争环境的需要,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活动的常规形态,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出现危机时往往迫使企业重估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企业不断主动创新企业文化才能够保持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破坏性竞争为企业寻求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代价提供了战略创新思路,通过企业文化的逐步迭代实现企业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并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企业文化创新成本效益能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长期形成的核心制度,在创新的过程中是一种新的核心价值对旧的核心价值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演进过程,反映了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影响企业决策行为和决策效果。然而,企业文化创新建立在成本收益基础上,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的费用支出、实施成本、摩擦成本和机会成本。企业文化创新的费用支出是设计新核心价值观念的人力和物力的支出以及各种项目的酬劳、福利补助等。企业文化创新的实施成本是企业文化新核心价值引入企业以后由于信息不完备、知识的传播障碍以及制度无法合理预期造成的低效率状态形成的损失。企业创新的摩擦成本是企业文化新核心价值引入企业以后由于利益的调整所造成的阻挠,从而使企业文化创新的资源虚置和浪费,采取措施消除资源虚置和浪费所形成的成本。企业文化创新的机会成本建立在企业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是企业放弃现实或未来收益的最大值。

企业文化创新成本的客观存在和企业资源稀缺性的外在制约要求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渐进性的过程,采用破坏性创新能够降低企业文化由于断裂所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缺位和错位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文化创新成本效益能力。

(二)提升企业文化创新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企业长期形成的核心价值构成了企业的稳态,并依此形成了企业活动的惯性,以确保企业按照自身的文化逻辑进行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能够作出准确快速的反应以适应动态的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保持动态性,使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与企业环境相协调。如果企业强调文化创新太多会占据企业有限资源,增加企业的创新成本,影响企业原有核心价值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如果企业文化创新强调更多的自由度和更少的控制,设法建立与原有核心价值相异的核心价值,使企业文化创新具有充分的空间,则该空间也将成为企业不稳定的来源,使得处于该空间中的企业文化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因此,企业文化创新的矛盾状态可以通过破坏性创新完成,通过对影响企业文化创新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并制定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可能产生的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文化创新的风险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从而提升了企业文化创新的风险防范能力。

(三)提升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

企业文化创新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的外在表征,是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统一。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是企业通过有限资源的整合,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获得比竞争对手相对较多的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文化控制能力是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企业核心价值进行调整,自觉约束企业行为,以降低企业活动风险,从而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环境的非可控性、企业知识的不完备性、企业内部资源及企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性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复杂性使企业生命周期的完整链条面临随时发生中断的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需要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还需要企业内部有效的文化控制能力。如果企业文化创新能力超过了企业的文化创新控制能力将造成企业资源的低效配置,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创新的风险,甚至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要求企业文化必须保持创新和控制的有效结合,通过破坏性创新可以兼顾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创新控制能力的要求,有效化解企业生命周期形成的阶段性特征,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文化重塑路径

企业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文化惯性与发展的双重考验,因此企业文化的重建需要采用破坏性创新以规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陷阱,提升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反应能力。

(一)建立企业创新型和学习型文化

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刚性,致使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变革因素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抑制,因此,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克服企业文化的刚性。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建立企业创新文化能够加强企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发挥创新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建立创新型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思想,营造宽松开放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并依此构建技术创新投入制度,技术创新设备管理制度,激励技术创新的技术要素分配制度,专利发明奖励制度,提高员工创新能力的培训制度,吸引、稳定创新人才的人事制度以及宽容创新失败的绩效评价制度,以保证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企业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竞争环境驱动企业学习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企业学习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创新的环境和跨越企业边界的学习,才能够突破企业组织理性的局限。

注重结果的适应性学习机制保证了企业常规活动的开展,注重企业文化改造的创造性学习机制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企业通过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推动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建立全新的企业文化观察视角,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企业内外资源和能力,形成新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企业柔性管理制度

传统的刚性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中心,强调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层次之间的服从关系,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为其基本特征,但是企业刚性管理制度建立在静态竞争环境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环境的累积性风险增加使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常态,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柔性管理制度,发现和开发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适应企业环境变化并获得可持续创新的文化感知能力,关注组织结构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柔性对于培育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形成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自觉性,克服企业文化的惯性思维。柔性管理需要充分尊重企业成员的价值,注重发挥企业成员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潜能。因此,管理的柔性化变革必须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手段,依据企业文化进行人性化管理创新,使企业行为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为。

(三)实施组织形态变革

现代企业是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开放系统,传统僵化的组织形态造成的决策滞后、信息传递的失真以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弊端与现代企业要求的动态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转换成本,因此,组织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必须根据现代企业组织的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和集群化的趋势实施组织再造。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企业文化在某种环境下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组织形态的变革趋势可能是形成企业文化新竞争优势的机会;其次,根据企业动态竞争能力构建多层次的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体系,使企业各种层次都有可操作的定义,提高企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的适应性;再者,变计划为行动,企业文化的破坏性创新由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认知的方法同时完成,因此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应该在行动中解放思想,使企业在行动中完成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的重建过程;最后,将组织形态变革纳入企业文化破坏性创新中,主动迎接组织形态变革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文化重建带来的震荡,因此,企业必须克服原有组织形态的缺陷,在新规则中形成新企业文化,实现组织形态的变革和企业文化的跃迁。

参考文献:

1.吴贵生,谢伟.“破坏性创新”与组织响应[J].科学学研究,1997(4)

第9篇

关键词:传承 创新 原则

一、保护和传承花儿的契机

自从“”以来,先辈们为了寻求救国之路,文化上的求新让我们一不小心丢掉了自己的根,仿佛一夜之间我们的一切都不如外国的好,这实在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挫败感后,继而形成自卑丧失自信的心理表现。到了二十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些人到了晚年,转而讲述儒家的思想,重新提倡孔孟之学,以求内心的悔意。比如我们大陆的季羡林,台湾的钱穆,南怀瑾等人都为保存和传承我们历史传统文化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力。随着这些巨儒们不懈的推动,已形成的风气虽然没有完全改变,但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这是我们保护和传承“花儿”保存有价值历史文化记忆的契机之一。

2010年1月西北民间艺术“花儿”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保护和传承“花儿”的契机之二。“花儿”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我们保存自己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记忆提供了有力支持和良好的环境。

二、传承与创新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传承与创新中的文化观基础

1.文化的独立性要求我们在保护和传承“花儿”中要保持原生态“花儿”的原汁原味不做改变

现代新儒家(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精粹,融合西方近代文化精神,以创建中国新文化为目标的一种学术思潮或学术群落)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君劢,早在1922年《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一文中指出:“文化为物,发之自内,其性质为自我的,独立的,虽因外界之交通,而思想上有互换的地方,然一洲或一国之固有文化之成立,必其国民自身有特殊人生观,有特种创作。”这是我们保持原生态“花儿”原汁原味不变的文化观基础。

2.文化的依赖性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原生态“花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编

但张君劢又认为:“世界尽管分了几大洲,分好多国;文化上总是甲承受乙,乙承受丙,相互依赖处甚多。而且流速甚快。”所以说文化又是无国界,相互依赖的,具有依赖性的特征。这是我们在保持传统花儿“原汁原味”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编的文化观基础。

《茉莉花》被普契尼运用西洋的配器技法及和声手段,成功地从中国“小桥弯弯桨声欸乃的江南,红菱肥藕烟雨潇潇的江南,箫声笛韵的江南,吴侬软语的江南”走了出去。她仿佛是一位散发着茉莉花般清香的少女,虽是羞羞答答的小家碧玉,却因为有了国际形象设计师与化妆师的精心打扮,成了闻名于国际的大家闺秀。让主要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西方世界一窥东方闺秀的芳顔与神韵。

普契尼把我国江苏民歌《茉莉花》成功地融入西洋歌剧,在现代西方人的心中,《茉莉花》几乎代表了中国元素与中国气息。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文化无国界,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特征。

(二)“花儿”传承中的哲学观基础

1.历史哲学之变要求我们在传统“花儿”基础上要进行改编和再创作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的历史哲学认为:变化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因为历史是在变化中运行的,离开了变化就无所谓历史,因此,变化是历史的实体。钱穆认为,历史和文化是同一的。历史有变,文化也有变。

2.历史哲学之常要求我们在保护和传承“花儿”时要保持原生态“花儿”的原汁原味不做改变

徐复观的历史哲学认为:“变固然是历史的实体。但若在变中发现不了不变的因素......也不能构成历史。”历史和文化是同一的。历史有常,文化也有常,也有其不变的因素。

郭正清的文章《花儿之未来“传统的保护和现代的发展”》一文中对保护的内涵给出了界定:他说“保护”一词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面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加任何修改的原生态的“花儿”,第二层面就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而在传统花儿基础上创作改编的“新花儿”。

无独有偶,柯杨在《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中也指出:“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原创性的花儿音乐及其唱词,不得作任何改动,是一项保护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和保存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记忆的重大国际义务,而在传统花儿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则是适应时代的进步和需要而从事的创造性劳动,两者各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当‘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各不相扰。”

因为这就如同一个孩子在他出生后,虽然他的父母已经把他造成了这个样子,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父母、学校、社会的修理才能使他立足于社会,并生存下去。“花儿”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它的父母,而我们就是使“花儿”更美、更艳的园丁和学校,国际的大舞台则是“花儿”需要立足的大社会。

传承中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不变是为了传承,是文化独立性、文化之常的体现。传承中坚持在不变中求变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文化依赖性、文化之变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君劢.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J].东方杂志,1922,(03).

[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君仁,邢艳艳.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J].中国音乐,2013,(02).

作者简介:

第10篇

“创新文化”需要进行时

据最新调查,全球有72%的企业加大了对创新的投资。美国企业尽量采用了裁减员工、削减资本成本支出等措施降低成本,但依然维持甚至增加研发投资,保持未来的竞争力。

在国内,“创新”一词也是泛滥成灾,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企业文化中必有一项,就是创新文化,好像抓住了“创新”这个法宝,企业就能成功。然而对于创新的落地化,事实情况是这样的,据统计,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从设立专门机构到经费投入,我国企业都离创新相差甚远,难道我们的企业家们不知创新的重要性吗?当然不是,国内企业都把“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在如何应对创新的方法上,我们还存在有很多误区。

创新就是大资金的投入?我们大多数企业对创新的结果赋予太多的期望值,总希望能通过一项技术性革命项目或产品,能换来企业五年到十年的市场优势,正是因为这种大期望,很多企业认为创新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在自己生存与发展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创新,只能以精神激励为主?因此,把创新投入视为大手笔,非财大气粗者不敢为,从本不多的利润中还要拿出百分比做眼前根本看不到效益的“科研研发和攻关”。另外,谁也不敢保证研究成果一定会“一炮打红”,为此,不少企业的所有者是持谨慎意见的,中国传统观念中,能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才心底踏实。要不,在中国历史上晋商徽商一有钱就忙着买田买地呢?

创新等于模仿?西方国家总是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一事耿耿于怀,总说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不受重视,主要是中国市场太大了,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从供票经济到汉正街,深圳速度、温州模式……中国企业快速走过了西方企业一个多世纪走过的路。市场的迅速发展与企业经营体制的不完善,不少成熟企业的成熟产品也不可以能占领全部市场,于是众多企业无暇顾忌产品的创新,忙于积累原始资本,抢占市场空白。创新就等于模彷,虽然市场上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但市场需求量并没有减少,换种模式,又能占领新的空白市场,只要能紧跟在知名品牌的后面,机会还是很大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成长型的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创新的紧迫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做大了,解决了生存问题,认为首要树立内部“规矩”,各项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呈送公文和汇报都要有一个流程,形象上做事情讲究循规蹈矩,要不然别人会看笑话的。这种企业好似山大王,割据一块地盘就自认为“兵精粮足,再图吞并天下之机”。有机会吗?守业尚且不够,更别谈有创新意识了。

创新真的很复杂吗?创新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好的创新在于意识,没有做不到,只是想不到。格兰仕空调在夏天一反常态,把空调涂上了各种颜色,从而改变了空调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变过的单调色,此举受到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追捧。

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利润的增长率,要稳定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于此,企业可以做很多,对于重大的项目要做专门投入,这是大企业的重大战略创新,公司的财力足以支撑得起这个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先易后难,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价值就可以了。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创新不仅仅是口号,它应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一种自发行为,全民行动,自觉的参与。

创新才能先人一步。创新就意味着能不断接近成功。以被经理人推崇的十大品牌的招商银行为例,招商银行作为一家非国有制银行,在创新上,招商银行就显示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善于洞察市场需求,创新一直持续不断。当竞争者开始在借记卡上缩短与招商银行的距离时,招行又推出创新性的信用卡。在品牌创新上,招商银行第一个推出境外消费,人民币还款的信用卡。在服务创新上,更是领先一步,在几十年前,各大银行傲气凌人时,招行就开始提供有人情味的服务,营业大厅里鲜花糖果,服务人员笑容满面。19年来,招行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20%,每年的利润增长也超过了20%,现在,招行的信用卡也已经占领了中国信用卡市场35%的份额。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因素,市场总是在创新中发展,任何创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增强品牌的美誉度,促成品牌的传承和生命力。在我们身边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据《环球时报》报道,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公司普罗顿公司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出穆斯林专用汽车,该汽车上配置有能反映向麦加圣地方的罗盘和专放《古兰经》和穆斯林专用头巾等物的空间。同样,尽管对手实力强大,微软依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尽管收购雅虎的交易最终流产,这家软件巨头推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云”计划,这将帮助Windows用户更好的实现PC和因特网的整合。

如果想创新,就不要放过任何机会。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的原因便在于他们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谷歌说:不论你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我们的血统。即使是最好的技术也能继续改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计,国航在2006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新,推出吉祥号飞机――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形象喷绘在飞机上,消息一经传出,大受客人欢迎。上座率爆满,客人下了停机坪后,还纷纷和吉祥号合影。

第11篇

我国古代屈原在《卜居》中提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而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教育界针对新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战略构想。本文结合高职艺术类学生这一具有独特性和鲜明个性的特殊群体,探索“以生为本”,从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和创新教育展开论述。

一高职艺术类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业情结重,对传统的文化课不重视。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是高中阶段文化课相对较薄弱,而转学艺术类课程报考高职艺术类专业的生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二是讲求个性,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对个性的追求是个鲜明的特征,他们喜欢张扬自我,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考虑问题偏向感性而理性不足,相当部分学生内心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我。三是崇尚自由,创新意识强,喜欢自由无束。过多的条条框框,时常引发他们的不屑,经常强调这些会制约创意灵感为由,存在排斥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心态不稳定。四是具有成年人较难理解的古怪爱好,内心有时较为空虚,价值观更加现实性。针对以上的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创新教育思路、理念、方法,进行因材施教,要更多地运用赏识教育,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机会。

2创新教育是高职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本质要求

在我国经济转型中,创新导向在一些高端产业中的作用越显突出。社会和市场很明确地“告诉”高职艺术类学生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必将面临社会的淘汰。显而易见,创新教育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

创新是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最突出体现,是一种激情,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追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工作实践。创新教育是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高职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新时期的学生要具备突破性思维,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因此,创新教育是当前高职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本质要求。

二高职艺术生“人人闪光”创新教育的实践

1实施“人人闪光创新点”挖掘工程

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个学生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特别值得学习的“特别之处”,在教育工作者的眼中,不应有绝对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闪光中的创新点”,我们称为“闪光创新点”。通过表扬激发,发掘学生的原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人人都有闪光点,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人人都会闪光。高职院校要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要做专业教师创新的支持者;要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开展“人人闪光创新点”挖掘工程,不断通过“目标引领,差距管理,过程控制,品牌创新”的方式方法,打造“平安、和谐、奋进、创新”的“人人闪光”素质创新教育工作平台。

注重在四个层面扎实推进“闪光创新点”挖掘工程。作为学生个人层面,开展“我写人人,人人写我”的方法,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创新点”。作为班级层面,开展“小小组互说闪光创新点、小组交流闪光创新点、大组汇总闪光创新点、全班汇合闪光创新点”。作为班主任工作层面,开展了运用自然发现、多角度去发现、选好参照物去发现、错误中寻找闪光创新点、努力探索“闪光创新点”的工作做法,去挖掘同学们没发现的“闪光创新点”。作为二级学院(系)层面,开展了营造“闪光”、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总结提炼、顶层设计。

2大力弘扬“敢于闪光、宽容失败”的人人闪光创新文化

这种人人闪光创新文化来源于整个国家层面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倡导的创新要求;来源于笔者所在的浙江省这块创新创业的土壤所培育的“浙商精神”;来源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专业特性。创新文化的核心就是“敢于创新、宽容失败”。

大力弘扬“人人闪光”创新文化。让一切“人人闪光”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人人闪光”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人人闪光”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人人闪光”创新行动得到肯定。努力使人人拥有创新灵感,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相当部分人的创新能力。实现“人人关注创新、人人谈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能创新”的“人人闪光”的基本格局。

3注重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时时思考“人人闪光”创新教育

注重同专业教师的个人业绩相结合。在高职院校制定的教师的业绩指标中充分考虑了教师自身的创新工作和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方面的贡献情况。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大赛、申请专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创新作品展等活动中的指导情况纳入个人工作业绩,这样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广泛性,创新教育工作同教师个体的发展相联系。

注重同高职艺术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服务体系相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必须贯穿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两条主线,必须重视创意、创新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在传统的工作思路基础上,特别是顶层设计上融入了创新的元素,实现新的突破。该体系包含思想、实践、技能、社团、文化、生活、创新、创业、创意等方面。通过创新学生工作的理念,初步形成了由思想引领行动,行动促动创新,创新培育文化,文化催生创业的“人人闪光”创新教育连动体系。

注重在典型树立上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注重树立“人人闪光”活动中涌现的典型,开展典型创新点的评选活动,鼓励向榜样学习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之间闪光点交流形式,分享闪光创新点经验。择机实施了“品牌学生”培育工程和“你我身边榜样”学习工程,明显提升了学生勇于闪光,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注重在“人人闪光”创新项目的培育、扶持上有一定“深度”和“厚度”。学生在创新项目的选择上同专业结合,解决了创新项目的可持续问题,如四叶草视觉传达工作室、目击者工作室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时将学生的创新项目阶段分为工作室运作阶段、起步孵化阶段、发展出壳培育阶段和扩大自由发展四个阶段。艺术类专业教师层面做好第一阶段,二级学院(系)层面做好第二阶段,第三和第四阶段是学校层面让学生创新项目进入实体化运作。因此,要非常注重“人人闪光”创新项目的“早发现、早介入、早扶持、早培育”这个“婴儿期”。

4探索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竞赛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相结合,提供给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增强创新思维所需要的培训,开阔思路,活跃思维。积极探索将创新思维和实践项目结合的“人人闪光”长效机制,使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竞赛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对深化高职艺术类学生“人人闪光”创新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1“人人闪光”创新教育是“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工作切入点

在接触创新团队的成员中发现,学生在校的创新行为,调整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重新定位。很多家长主动同专业教师、班主任联系,表现出积极的支持态度。通过创新行动的纽带,初步形成了家长、学生、学校三方的良性互动。

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国家层面提“办人民满意大学”,而作为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的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如何使人才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人人闪光”创新教育给了我们提供了新的工作切入点、突破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2“人人闪光”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要使“人人闪光”创新行为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生活态度,成为广大师生的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业资源,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扎实的推进,特别是需要建立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其核心是要建立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要确定高职艺术生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投入、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成效评价等方面指标。同时要进一步探讨创新教育模式改革,要充分体现教育主体的个性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评价科学化。实现用长效机制来推动创新教育,实现教育创新。

只有通过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和教育,才能有利于高职艺术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成就自己的闪光人生。

参考文献

[1]林青,孟朝霞.论职业教育更加需要赏识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10(7).

[2]林泽炎,刘理晖.系统推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3]张伟,孟繁兴.依托创意平台建设提升高职艺术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第12篇

对企业来说,创新实际上就是对客户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我们要从生命线的意义,提高对企业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程度,切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一是增强创新意识。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依赖于职工强烈的创新意识。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有的不敢创新,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有的不想创新,总是感觉老路子好走,老办法好使。有的不会创新,不懂得通过创新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善于通过创新来破解改革中的难题。如此种种羁绊,僵化了思想、封闭了视野,凝固了活力。推进企业创新,我们必须从克服这些思想痼疾入手,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实现创新内涵的本质回归,把创新作为群众性的实践活动,把创新作为全员性的常规活动。

二是形成价值取向。随着和谐铁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提速战略的持续实施,铁路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铁路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前,铁路装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生产组织、运营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铁路运输已经迈向了高速时代,但是一些同志仍然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观念还停留在“常速”时期;铁路装备已经走向了现代化,但是一些干部仍然靠经验管理,靠拍脑袋决策,工作能力还停留在“小作坊”水平。可以说,推进企业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企业不创新不行、创新的步伐慢了也不行。我们必须从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激情和创业痴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共同价值取向,开创“有志气有干劲想创新、有思路有本领会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增强主阵地意识,把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

企业是推进创新的主体,是开展创新的主阵地。我们要切实增强主阵地意识,运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推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多年以来,铁路企业以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为目标,大力实施提速战略,推进运输产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运输产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巩固扩大提速成果,推进产品创新,大有市场、大有潜力。我们要继续发扬提速精神,推进客运高速动车组、快速列车、城际列车以及货运五定班列、重载快运列车、直达列车的优化完善,不断创新铁路运输的“拳头”产品。要盘活运力资源,坚持“阶梯组流、有序衔接”的思路,创新管内运输产品,解决好运输能力整体短缺与局部虚靡、经常性短缺与阶段性虚靡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要坚持从旅客货主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改进服务作为推进产品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二是推进技术创新。随着铁路提速战略特别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顺利实施,以高速动车组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新设备投入运用。铁路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功能,深化应用性技术创新,搞好发展性技术创新。要以动车组、CTC、CTCS-2等高新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契机,积极探索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之间的系统集成,研究解决提速后线路设备养护维修、机车微机检测、接触网检查监测和动车组检测整备的技术措施。紧密围绕“提速、安全、重载、信息”四大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和成果转化率,建立集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安全监测和综合信息管理为一体的铁路运输指挥体系。

三是推进管理创新。近年来,铁路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催生了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新体制、新布局,对创新管理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品质,扎实推进责任机关、服务机关、效能机关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决策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创新路局机关对基层站段的管理,把路局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安全责任主体、高效率的市场经营主体。要创新运输安全管理,增强新形势下的安全控制能力,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有序可控、基本稳定。要创新运输组织管理,探索路厂直通、路矿直通的实现途径,深入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铁路运能满足率。要创新客货营销管理,形成紧贴客户和市场运作的经营与营销方式,树立铁路运输的品牌,不断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美誉度。

三、增强系统性意识,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永久常态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增强系统性意识,善于运用系统观的方法,培育善待创新的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建设支撑创新的团队,切实把创新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永久常态。

一是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是创造性的活动,是在走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创新时时刻刻都处在充满机遇和风险的环境当中。风险为创新的成功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陷阱。因而,风险总是与创新相伴。要实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必须大力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使人们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成果得到保护,特别是创新失误与失败得到宽容。企业有责任引导职工理解创新风险,谅解创新冒险,善待创新行为,支持创新活动,进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有效地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只要营造形成这样的创新文化氛围,创造潜能必然获得极大的释放,创新活动必然能够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