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项目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第二课堂舞蹈教学 方式与方法 注意问题
前言:小学的第二课堂舞蹈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少儿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不仅为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发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的第二课堂开设舞蹈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将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艺术修养打下坚硬的建基石,培养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一、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从宏观来讲舞蹈教育就是通过教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和进行舞蹈表演,使学生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一门教育学科。
舞蹈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通过发展、调整身体肌肉,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力,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的有机体得到不断的生长,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形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美感。
二、舞蹈教学中的方式与方法
舞蹈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对象的各方面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去制定所需要的教材内容,去刺激学生的表演欲,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所以我觉得舞蹈教学中的方式应该有以下几种:
1. 综合式教学
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意识去做某件事,无兴趣的事他很难去做,所以呢,舞蹈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你的教学内容去吸引住这些意识随意的小学生,把随意变为有意,那么就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到舞蹈、体会到音乐。从而使舞蹈既富有动感由富有表现力,富有感受力又富有感情。
2. 启发式教学
由于儿童知识面不广, 接触到的东西不丰富, 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小学生较快理解掌握讲授的内容及动作要领, 使动作比较规范的体现出来,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由于舞蹈是人体艺术, 要求舞者有良好的体型和必要的舞蹈条件, 这样势必要坚持练功, 而舞蹈基训又是那么单调、乏味、枯燥, 学生很容易厌学,所以老师要多启发孩子们, 启发他们的思维, 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3. 示范法教学
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的每一个动作,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我一般是面向学生做镜面示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上做到有准确的规格、有浓郁的风格、有动人的表演, 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示范, 使学生有一个全貌而完整形象, 从而做到模仿无误,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小动物形象,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世界,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
4、兴趣性教学
在舞蹈教学中, 让孩子们达到成人化的基训要求, 天真、活泼的孩童不易做到, 更不易“服服帖帖”地去做, 所以要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让爱美、爱善良、纯真无瑕的儿童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三、舞蹈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首先选材得当,适合学生舞蹈自身艺术特点,运用儿童舞蹈语言来表达作品内容。纯真性也是小学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孩子们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奇异的幻想。选材内容应易懂,易于儿童表现。
2、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舞蹈教育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学生觉得困难,要使学生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能跟老师进行愉快的合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学生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育。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得快、也学得好。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软开度训练,许多刚接触舞蹈的学生感到害怕。
3、充分发挥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舞蹈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学生舞蹈动作,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在学生学习舞蹈时,掌握了所有动作以后别忙着合音乐,而是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整首舞曲,可向学生简单介绍舞曲的基本旋律、情绪、背景。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4、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舞蹈动作。一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重复练习,那怕一个小动作没做好,也要从头到尾练一遍,加强了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和协调性,时间一长学生疲惫不堪。
一、创新音乐教学理念,着力构建高效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同时要提高基础技能,并渗接受审美体验教育。在这样的目标要求下,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首先,要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同时也要兼顾音乐知识的传授,以及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其次,教师要让创新意识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挣脱禁锢,例如,在播放池塘交响曲的音乐中,引导学生闭眼想象一幅夏日美景图,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并在想象之中感悟意境,深刻理会音乐的精髓。
二、创新音乐教学模式,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性、感悟性较为突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发挥情境式教学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国歌时,教师专门在课堂上播放了天安门国旗班升旗的庄严场景,让学生对于国歌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还着力改变单向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参与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一名曲的时候,如教学贝多芬的月光交响曲,引导学生事先经过上网搜集、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了这一曲目创作的背景,以及贝多芬的生平等方面内容,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加对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深入开展学习和感悟体会。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引入民主理念,学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建议,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创新音乐教学手段,着力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手段是近年来运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媒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一手段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演示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播放与歌曲展示主题意境相一致的画面,增加学生的心灵感悟,为深刻领悟作品精髓奠定了良好基础。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手段充分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能够为教学活动增添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对音乐学习更加感兴趣,投入程度更高,教师应当提高运用水平,并充分提高自主设计水平,尽可能地自己设计与制作教学课件,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切合度。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科间渗透联合的方式,提高掌握效果。
四、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其出发点在于提高学生感悟能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三种方式提升学生感悟能力。首先是运用感知法,通过画面观察、音乐欣赏、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自然界的各种旋律,感受音乐的美,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其次是运用即兴法,增加学生感悟成效,如安排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翩翩起舞,自编自舞,让他们的肢体语言与音乐频率完美结合,给予他们自由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舞台,这种在音乐的熏陶下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表达,对于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悟,具有明显的促进成效。另外教师还运用引导法加深学生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了解、掌握、感悟音乐之美。
五、创新音乐教学评价,着力激发积极学习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更加投入的重要切入点,教学中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乐理知识掌握得好,演唱技巧把握得准,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较为深刻等等,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内心情感的激发。实践证明,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和有效开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另外,在考核体系中,教师还实施了A+B模式考核。A是指定篇目内容类型的考核,是必须考核的项目,B是学生自主选择增加的内容,既体现了教学考核活动的统一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现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全面综合评估。
六、创新音乐教学拓展,着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音乐教学属于一门拓展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推行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课外活动的拓展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性组织文娱活动,让学生将音乐所学展示出来,提高他们的满足感,让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激发兴趣。另外,教师还组织了课外兴趣小组,有声乐兴趣小组,有器乐兴趣小组,教师抽空对学生开展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并配合校外专门机构开展声乐。器乐方面的特长指导,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成效。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分整合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构建更加素质化的高效课堂,建立起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注重创新,充分将各种优质资源整合起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舞蹈 特点 重要性 作用
作为一项新起的体育运动――体育舞蹈,它是艺术与运动的高度结合,既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在小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又可以更好地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小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也就是说,学生学会了体育舞蹈的知识后,掌握体育锻炼技巧,更将终身受益。同时,他们步入社会后,还可带动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总之,通过对小学生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可扩大体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现代体育发展的观念,提高体育能力,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体育舞蹈在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性及特点
1. 体育舞蹈在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性
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学习的内容枯燥单一,教学手段及方法缺新意,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跑、跳、投以及一些简单的球类技术学习,小学阶段选择性更是甚小,长期重复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甚至形成了厌恶体育课的心理,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性不高的现象,更失去了体育课“活动性课程、开放式教学”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但是小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鉴别、接受能力很强。而体育舞蹈又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体育舞蹈不仅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更适应了时代的变化,满足了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小学生课务繁重、学习紧张、竞争激烈,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逆反心理强,社会交往能力弱。舞蹈运动能消除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安。体育舞蹈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健身活动。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的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还能调节某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态,如意气消沉、情绪沮丧等。美国心理学家成功地采用舞蹈的手段减轻了小学生们在考试期间的忧郁情绪。调查表明参加体育舞蹈锻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管工作有多累和多忙,学习有多紧张,生活有多少烦恼,一踏进体育舞蹈这块天地,就如同到了一个奇特的只有节奏和感觉的世界,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消失了,似乎全身心都注入了音乐,可使身心在学习之余得到愉快的休息和美的享受。
2. 体育舞蹈在体育课堂中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在音乐伴奏下,融入体操、舞蹈、武术等内容,组成单个动作、成套动作,通过参与者的身体练习,达到健身效果,追求完美体形的一项新颖运动项目。以身体自然性和韵律性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以艺术和健美为主要特征,强调自然动作美和身体姿态的正确,以及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协调性、敏捷性、技巧性和艺术性,要求动作富有节奏、流畅、柔和,大幅度表现活泼愉快的精神,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动作及其造型和谐、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体育舞蹈在体育课堂中的需要性及作用
1. 体育舞蹈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需要日常正确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锻炼。通过韵律体操和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在形体、体态和姿态上得到很好的改善和锻炼,形成正确的坐、立、走的姿态,养成举止大方、姿态优美的良好习惯,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蓬勃朝气。
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坐、立、走姿势及广播操观察的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舞蹈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身体保持良好的姿态,坐着时抬头、挺胸、立腰;站立时两腿伸直靠拢、收腹;行走时身体轻微上下弹动,两臂在体侧自然地前后摆动,显得充满自信;做广播操时动作准确到位,姿势优美。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在体育课中接触过一点,这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身体姿态的意识不强,坐、立、走姿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低头、耸肩、含背、挺腹和上体不正和左右摇晃等不良习惯,做广播操时动作幅度不够大、不到位,动作协调性差。
2. 体育舞蹈有助于小学生增强积极的运动信心
小学生的求知欲极强,学生在渴望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希望能歌善舞,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以前从未有机会接触,或因本身性格内向、身材矮小肥胖、协调性差,使他们没有机会、没有信心参加各类娱乐活动。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信多了,身体形态也明显改善,舞蹈基本动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并能在同学们的注视下独立完成动作。
3. 体育舞蹈有助于小学生拓展出色的创造能力
体育舞蹈来源于生活,在体育舞蹈课中,体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用简单的动作,加上节奏与动态的变化和连接,结合对音乐的理解,编排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舞蹈动作,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几年来,昆山市体育舞蹈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不仅参加本校的艺术表演,还经常参加一些市级比赛,提高了舞蹈技术和创编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体育舞蹈中的音乐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在跳舞中逐渐体味旋律的内涵及思想感情和韵味,对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舞蹈韵味和舞蹈音乐的理解都可以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引起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培养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 实施小学体育与韵律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是必然的,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韵律体操和舞蹈教学技能。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又可以增强小学生对具体动作的认识和形象性,还可以促进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接受更多有关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奋度、打破日常那枯燥乏味的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呢?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机
使用多媒体必须掌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一般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组成,在课的不同阶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1.课的开始部分。“善始者,事半成”。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会使学生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在进行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教学时,先从网上下载几段篮球比赛中精彩的传接球配合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们看完后,不仅表现出惊叹神情,而且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下子激活了学习胸前双手传接球技术的兴奋因子。这时学生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再进行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的基本部分。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缺乏持久性,所以在课的基本部分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对于一些动作技能的难点不容易掌握,而且在反复枯燥的练习时容易产生疲劳感,减弱练习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时如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使用多媒体,就能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清除单调感和疲劳感,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如:在提高蹲踞式跳远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先将正确的示范动作通过视频反复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们感知,再将多种错误动作制作成视频给学生播放,让他们进行正误对比。而且示范动作无法分解和做慢动作,多媒体则可以将动作分解、放慢,甚至定格来演示,使蹲踞式跳远的各个环节都一清二楚,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象,教学的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如低年级跳绳教学时,我把学生练习跳绳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大屏幕的播放,让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讲解,并比较哪个小朋友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跳得最多、最快。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论一目了然。将动画与录像制成课件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配上音乐,这样的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练习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果也将得到增强。
3.课的结束部分。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让学生在动画画面和音乐氛围的烘托下,做好整理活动,放松学生的身体。如一边观看动画,一边模仿大雁飞、小鱼游、小船飘等优美放松动作;再如在“友谊花开万里香”等音乐中,师生同唱同舞,放松身体,从而达到了愉悦身心、消除疲劳的作用。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则不但能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能使枯燥的教材、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学得愉快,练得轻松。
2.能渗透德育教育,从而避免体育教育“说教式”的传统方法。如在教学“冲过火力网”游戏时,利用多媒体配上的音乐,使学生既玩得轻松、愉快,又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3.能激发联想,增进思维。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它充满激情,富于幻想,常把人的内心从平静状态引向高度受激状态,从而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引发创造热情。
4.能陶冶情操,进行美的熏陶。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清新优美的旋律,精致完美的画面把学生带进美的世界,启发学生进行美的想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获得一种使人振奋、催人进发向上的力量。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注意点
多媒体必须使用适当,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视频或者音乐。不同年龄的学生对视频和音乐的喜欢和理解有所不同。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可能喜欢一些动画视频和节奏欢快、优美的音乐;而中高年级学生则会喜欢真人演示视频和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的流行音乐。使用多媒体还要适合学生们的知识基础、欣赏水平、生活实际等,以使学生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产生兴趣、受到鼓舞和启迪。决不能成人化,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2.应根据教材和教学任务的需要来使用多媒体。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否要用到多媒体,到底怎样用多媒体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而不能成为课堂的装饰品。
一、多样化构建准备活动
体育课程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活动,提高其肌肉的温度,调节学生的身体,使其处于最佳的状态,为他们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做铺垫,但是实际教学中这个环节教师大多草草了事,没有发挥课前活动的实际作用。良好的开端对全局有积极的影响,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前活动阶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热情,促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首先,教师在学生进行跑步的过程中播放具有节奏感的乐曲,让他们在音乐声中放松自己,让激昂的音乐渲染学生的心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在简单的活动阶段和学生一起进行趣味式接力,让学生在跑动的过程中跨越实物障碍或者回答脑筋急转弯,让课前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处于一种绝佳的状态中,教师积极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促进课程更加高效的发展。
二、选项式营造活跃体育课堂
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初中体育课堂经常出现教师进行简单的技能教学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在自由活动当中,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选项式教学应运而生,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引导全班的学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再设立具有团结意义的组长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缩小学生的学习范围,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实现了学生的高效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收获,让体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带动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举办竞赛实现小组之间的竞争,运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更好地推动教学进程,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高效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运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为他们的成长做出更加深远的影响。
作者:李中民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双井中学校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师培训 新体系 柯达伊 导向
从2011年开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 ”,对全国中小学和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分期培训,向全国推广融合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即: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简称“新体系”)。
笔者参加了2012年7月第四期的培训,其中普教班由各省教育厅推荐的骨干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组成。课程安排上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共100个学时。任课教师除了指挥课聘请的指挥家林大叶外,其他教师均为中央音乐学院在职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教师为“80后”优秀青年教师。
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课程综合创新的角度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导向意义。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课程分析
(一)培训目标
1.该音乐教育体系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明确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基本理念是进行以人为本的素质化教育,强调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乐为本。
2.不应以传授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为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让音乐为学生快乐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二)课程设置
此次培训班从7月10日至21日,共计12天,课程设置包括:歌唱基础教学、钢琴即兴演奏、小型乐队编配、音乐与动作、教学法、中外音乐作品分析、指挥、排练。另外还安排了学员公开课、分组讨论、爱乐小学观摩、汇报演出、座谈等活动。
(三)培训班课程分析
1.专业性强
此次培训是由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举办。纵观以往的培训班,被委托的培训机构一般由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组成,然而此次举办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这种教师培训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举办的例子在国外也呈现了良好的效果,如意大利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是由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相结合,对教师实施培训,这样整合了学校资源系统中的课程,让本来具有的专业能力形成全新的培训模式,能使学校之间有较好的合作机会,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和运用教学方法上得到提高。近些年,这种培训在国内的培训基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为教师培训的地点设置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氛围和环境,让接受培训的教师们可以更加接近“音乐本身”,从而更好地融入“音乐本身”,而这些优势在其他师范类院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2.综合性强
首先,教师本身的综合技能的展现。从授课教师的学习和经历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教师都是学乐器出身。如教“歌唱教学”的老师自幼学习小提琴,“音乐与动作”的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在教授这门课程中不但展现了身体与律动的关系,即兴演奏的水平也很高。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声乐教师就是学声乐、舞蹈教师就是学舞蹈的传统观念。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各自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担任着数门专业必修课程(如“视唱练耳”“合唱指挥”“钢琴即兴演奏”)的教学任务。
其次,培训课程具有综合性。如歌唱教学课,它有别于一般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的声乐课,它基于柯达伊体系,注重学生的听、写、唱等方面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声乐课“一对一”的模式,注重唱合唱这种更加综合的训练。结合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改编歌曲大量应用于课堂,注重身体律动和歌唱结合,注重重唱、合唱的训练。
3.创新性强
(1)观念新
注重结合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启发学员们改变旧的、错误的观念,逐渐形成新的、正确的观念。强调“体验式”的音乐教学。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所使用的教材属于内部教材,教材的特点是重点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部分,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国民间歌曲,还有一些作曲家编创或改编的中国重唱、合唱作品。通过教材的使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深刻体会到,民间音乐元素的大量积累、认识、了解,是应用到歌唱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体现了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素材要从民族的开始”教学理念。另外,奥尔夫乐器编配中关于“元素性音乐创作”也是国内较为少见的理念。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创编成一个成品展示出来,开发音乐创造性思维。
(2)内容新
在课程设置上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等培训新课程。这些课程是在借鉴和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开设的,这些课程的方法让节奏、动作、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和律动感。
(3)授课方式新
分组讨论式:“奥尔夫乐队编配”和“音乐与动作”这两门课程,老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给学员提出作业要求,(转第页)(接第页)要求学员用指定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再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编创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有需要修改部分可以继续改进。
教师点评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老师先把作业布置给大家,在之后的课上,老师要求学员上台演奏,在全班学员面前展示自己的钢琴即兴编配能力,学员展示完毕后老师会逐一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二、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未来发展导向
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培训和国内外一些研究相关教师培训的重大课题中可以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中,不仅有基本的歌唱内容、乐器演奏、作品欣赏,还有音乐的游戏、听音乐讲故事、音乐剧目表演等这些用以发展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内容。这种综合创新型的教师培训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中给现代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思想导向,“专业的综合性”要求现代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指挥、演奏乐器等能力,还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文学、戏剧、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关于创新综合的教师培训手段和方法在湖南师范大学的2008年教育部的重点课题研究中也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中以培养“能唱、能跳、能演、能编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目的是培养未来全新型的音乐教师。这次研究的课题以“音乐剧表演与编创”为教学途径,设置了多个具有特性的教学环节,如舞台表演、剧目创新、剧本创作等,使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音乐、舞蹈、表演、文学等内容,通过各种学术讲座来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开拓教师的艺术视野。这种新型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更注重启发音乐体验能力和教师综合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发展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和组织能力。培养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密切关系,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音乐的表演、欣赏、创作等途径来抒感的能力。
由此可见,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将进入“综合”的“无模式”时代,逐渐淘汰专业化、知识化、传授式的倾向,实现音乐体系艺术化、音乐教育美育化、音乐教学感性化、音乐修养个性化的发展。现代的音乐教师培训势必将走出旧的教学模式,走进“综合”的“无模式”时代,对体验音乐情感能力的培训、用音乐表达感情的培训将成为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选择学生主体需要的音乐为教学内容,采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接受与表达音乐情感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为标准进行的教师培训理念,势必带来音乐教育的改革,从而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卿箐.探索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新途径[J].音乐创作,2012(6).
[2]于子贻.国外音乐师资培训的启示[J].乐器,2011(2).
[3]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高师(含专科)逐步恢复音乐教育专业办学,这一时期都沿用过去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技术类课程都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据我分析,音乐专业“个别课”教学模式是扩大办学规模的瓶颈,以我当时就读的贵州师大为例,85级学生25人,86级18人,87级11人,88级32人,1989年在校生86人。这种办学方式与当时中小学音乐专业教师严重奇缺现状不相适应,于是我在1996年第1期《中国音乐教育》发表《走出“师徒式”教学模式》文章,提出音乐师资教育必须走出师徒式“个别课”模式,才能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足的矛盾。尽管“个别课”是音乐教育的特色,也有许多优点,但它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枷锁,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高师的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
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师范教育布局的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才面向基础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这一时期,高师得到空前发展,音乐专业持续火爆、不断扩招,如:贵师大2010年招生人数已达400人,在校生1600多人(含成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近二十倍。这种持续火爆的发展态势给声乐教学带来巨大挑战,转变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期的动力与阻力
(一)改革的动力
1.回顾历史,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核心。要提高民族的素质,首先要重视教师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说明国家对教师教育高度重视。1997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专业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通知精神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是国家对高师的硬性要求,是高师改革潜在动力。
2.高师音乐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民素质提高的重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美育功能,进而提高国民素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的责任也就十分明确,就是要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音乐人才。这是来自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3.全国师范院校布局调整后,高师肩负着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师资教育历史重任,比如贵州省过去27所师范学校所承担的小学教师任务就落在高师的肩上。如果高师再用过去旧的专业模式培养小学教师,便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研究多层次的师资教育新格局,探索新模式,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型的多层次教育模式。这是来自高师内部自身改革的动力。
4.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奇缺的问题,逐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迫使高师放弃困扰音乐规模发展的,声乐、钢琴技术类等课程独有的,一对一“师徒式”个别课模式。只有打破制约发展瓶颈,用“小组课”、“集体课”取代“个别课”,才能走规模发展之路。
(二)改革的阻力
1.传统思想就认师徒模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乐者,是艺人,他的技艺是从师傅口传心授得来,几千年来中国音乐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仍然是众多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不二法门,不可取代。其原因我认为专业技术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经验。对这些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问题的解决,只能凭借经验判断,经验需要积累。徒对师就心生依赖,并希望师傅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从中也积累自身的经验成为师傅。传统思想就认这种师徒模式。
在音乐专业教学领域,钢琴、器乐、声乐(人声)都是一种乐器,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活动才能表]出来,这些技术能力要经过漫长练习才能形成,对他们的教育也只能在练习的动态中加以指导,也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逐渐发现并纠正问题。
2.固有的成熟模式排斥改革
钢琴、器乐、声乐的教学方法,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是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近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若干音乐人才,他们都活跃在中国音乐表]的舞台上,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保守者坚守这种模式和信念,他们排斥改革,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要在短短一节课内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几乎不可能。他们认为声乐教学中,男声、女声,高音、中音没办法一起练声,没办法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
3.意识形态抵制改革
改革初期,高师的教师都是通过一对一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音乐人才只能这样教,不能改。在他们看来,高师音乐教育当前模式是从建国到现在探索出来的成功的成熟模式,培养了不少成功音乐教育人才。现在用“小组课”代替“个别课”违背音乐教育规律。在他们的观念形态中抵制改革。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以来的成绩与问题
(一)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
在教育部2005、2006年先后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指导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和音乐发展的规律,对声乐模式教学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和探讨。改革尽管矛盾多多,困难重重,但是还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1.声乐教学的定位,为转变教学模式指明方向。教育工作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音乐师资,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人员。过去高师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注重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教育。这很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迷失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师必须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未来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用性、复合性、综合性,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需要。
2.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扩大办学带来契机。过去声乐“个别课”个性化较强,学生之间缺乏互相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探索个别课、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课型按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来划分,课时则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通过个别“还课”纠正学生歌唱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集体课学习声乐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课中的共性问题,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省去了教师不断重复的内容,为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有效空间。
3.多层次办学,为声乐教学提供全方位探索的舞台。90年代初,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音乐师资缺乏的问题,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这时期专科层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较快发展,只有本科专业的大学也增设二年制或三年制专科,还为解决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增设函授、夜大等成人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声乐教学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对象的学生进行“小组课”、“集体课”对比、探索、实践,现如今已经总结出声乐“小组课”、“集体课”的诸多成功经验。由于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90年代后,音乐师资缺乏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4.扩大招生规模,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2000年后,由于声乐“小组课”得到高师广泛认同和采用,音乐系大量扩招得以实现,因此才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空前发展的机遇。近些年来音乐专业术科考试持续火爆,很多大学的音乐系从在校生人数看,已经成为最大的系。从这种发展趋势看,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师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从恢复办学到升格发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辉煌成绩,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的问题,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应该对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爆进行理性分析,冷静思考。
1.扩大办学规模如何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多年来音乐艺术类招生持续火热,因此高师也不断扩招,年年创下新纪录,对音乐教育来说这是件可喜的事,但是如何科学地配置师生比,而不是一味扩招,需要决策者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2.扩招后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由于扩招,学生人数猛增,给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如:遵义师范学院在校生743人,声乐教师10人,声乐课从4人增加到8人。贵师大在校生1600多人,声乐教师18人,声乐课从4人跃升至30人的“小班课”。在如此情况下,如何能保证声乐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保证未来音乐教师的素质,是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学生就业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断递增,就业压力加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继续探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占领就业市场?是改革高师的办学模式多渠道就业?还是控制招生规模减轻就业压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4.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目前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热,因为就业压力因素能坚持多久?会不会有一天从一个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如何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当前困惑与希望
(一)当前的困惑
1.如何从本质上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当前,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没有从本质上突破,能不能突破?我认为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困惑。因为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2―4人或4―8人的“小组课”在教学性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与“个别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缩短了个体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随着时间缩短而降低。因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发现和纠正,所以给教师提意见的学生不在少数。“小班课”更是如此,教师没有时间一个个听学生唱,只能十几个学生齐唱,并给予总体指导,就跟排合唱效果一样。如果突破又如何突破呢?留给大家思考。
2.现有的“小组课”有无科学程序和标准?这些探索是否可行?
我们在“小组课”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探索,根据学生嗓音条件、音色类型、表]类型进行分组,有通俗表]组合、民歌表]组合、美声表]组合等,学生可以自由命名和组合,教学以训练学生组合的综合表]为主线,强调学生声音统一,动作协调,表]完美。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找到自我,在失败中找到差距,在获奖中找到自信,最终锻炼他们逐渐成长。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学生喜欢,热情高,动力足。但是否符合国家要求,这种探索是否可行?
3.“集体课”或“小班课”有无固定程序和方法?这个探索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我过去工作过的师范学校,一位老师硬是在47人的中师音乐班,用每周二节声乐集体课排了三年的合唱,最后用一次毕业合唱音乐会,结束三年声乐教学,这种合唱教学形式的声乐“集体课”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是否值得探索总结?
(二)改革的希望
1.从硬件投入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有了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近10年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投入,再加上国家进行师范布局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一级师范过渡时期,高师音乐系从硬件投入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是对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以物质保障。
2.从科研论文看,声乐教学改革前景光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困惑中探索,在开拓中总结,在矛盾中前进。教师们积极参与改革实验,人人探索总结实践。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于“高师声乐”论文数量,1981―1990年这10年中只有7篇,1991―2000年有178篇,2001―2010年有622篇。从教师们撰写的论文数量可以推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前景光明,教师们定能探索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中学生
一、引言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实验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体厅函[2004]33 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漳州市芗城区四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采用了查阅文献法: 查阅阅读中国期刊网中有关舞蹈、教学的资料,参考有关论文若干篇,为舞蹈引入中学课教学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70份(男生80份,女生90份),回收100%,有效问卷168份(男生78份,女生90份)有效率99%。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专家咨询法:对漳州市中学的多位校长、专家进行咨询、访问。
3.结果与分析
(1)对中学生是否喜爱舞蹈及其原因调查
大部分学生喜爱舞蹈运动,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生喜欢舞蹈这一项目。而且女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高于男生。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学校开设舞蹈课,54%男生、67%女生愿意参加学习。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赞同学校开设舞蹈课的男生占31%、女生占60%(表略)。
为何青少年会对舞蹈有如此强烈的兴趣?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舞蹈所具有的特点。从表2中可以发现中学生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第二,可以促进交流。第三,可以健身娱乐。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欲望不断增长,努力摆脱父母家庭的影响,要求获得人格上的独立。舞蹈最吸引人之处,是以全身的活力带来热情澎湃的感觉。在音乐中,练习者可以尽情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
少数学生否定舞蹈运动,假如开设专门的舞蹈班,您愿意接触和学习吗?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约23%的男生不喜欢舞蹈。他们认为舞蹈是属于女孩子的,缺少阳刚气;还有是以前没有接触过,对自己缺乏信心,怕跳出来难看,被人耻笑。舞蹈不值得学习,少数学生认为学习舞蹈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成绩。
(2)对艺术教育引入舞蹈教学的看法调查
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修养,《辞海》中对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解释为“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体态美及艺术气质,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艺术运动。当学生在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下跳起舞蹈时,不仅能达到一般运动健身的目的,而且还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入艺术表现的境界,锻炼人的肌体,愉悦人的身心,塑造美的形象与气质,使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得到调适和发展。
您喜欢什么样的舞蹈呢?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男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街舞38.46%、原生态舞19.23%、现代舞19.23%、时尚舞11.53%、民族民间舞11.53%;女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现代舞46.66%、时尚舞20%、民族民间舞20%、街舞6.66%、原生态舞3.33%。男生还是比较喜欢动率感较强的街舞,粗狂豪放淳朴自然的原生态舞。女生比较喜欢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积极向上的现代舞,激情、浪漫而又富有活力、火热时尚舞。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学校学习,师资力量是男生们想学习舞蹈最先考虑的因素,师资的好坏决定着舞蹈教学质量的好坏。女生认为专业的舞蹈工作室、学费是影响考虑舞蹈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有着很大影响的因素就是舞蹈的学习环境,舞蹈教室环境与设备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学生们的心情。
四、结论与建议
1.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可行的,必然的
舞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是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很好的内容之一,是值得推广的项目。舞蹈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传授健身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娱乐生活,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和兴趣爱好、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其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所以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必然的。
2.逐步在中学推广舞蹈教学,教师是关键
提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年。高等师范大学、师范院校开设舞蹈专业的很少,较专业的舞蹈人才很匮乏。为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大量培养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在技能、理论、教法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使舞蹈教师教育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科研能力创新化。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
《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和应用舞蹈的MCAI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利民.让舞蹈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J]. 考试周刊,2008,
(22):75.
[2]丁晶.浅谈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大舞台,2010,
(10):57
[3]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4]彭强.试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教育研究
2010,(7):90-92
关键词: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选择;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8
体育与艺术都产生于人类劳动,有着共同的起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和促进,产生了体育艺术结合的运动形式。如体育舞蹈、花样跳绳、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健美操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体育课上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现代中小学教育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使孩子在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都得到教育和提升。2011年5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把体艺结合带入体育课堂,在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进行体育课程创新顺应潮流、势在必行。
1 体艺思想与体艺结合
1.1体艺思想的内涵
体艺思想是指艺术以体育为载体,达到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的教育效果;而体育又反过来作用于艺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艺思想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思想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体育活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是一种必然趋势,体艺思想的有机融合也成为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外在推动力。
1.2体艺结合的内涵
纵观体育、艺术发展史,体育与艺术相互依存,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演变离不开体育。在我国体育、艺术发展的热潮之下,体艺结合并非偶然,而是满足了人们在健身需要和观赏娱乐需要基础之上的体育艺术形式。广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声、光、影、图等多种表现手法下通过身体活动来展现人类情感的创造活动。狭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音乐、舞台、背景下通过展示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来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艺术活动。体艺结合能够提高艺术工作者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能使体育更好的展现出艺术性。增强大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更高的体育需求。在中小学体育课上以体艺结合为指导思想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体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丰富个人的艺术细胞。
1.3体艺结合思想的价值取向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而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体艺结合思想是两种学科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3.1求“真”--实践性
体育、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实现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途径。体艺结合是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是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教学活动与实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1.3.2求“善”--立德树人
我们是社会的人,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在体艺思想引领下,有利于我们摒弃一些不好的思维观念。在体育活动中除了有竞争意识,更多的是追求团结协作的精神。把“求善”的文艺思想作为体育锻炼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标尺,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立德树人,成为一个真、善 美全面发展的人。
1.3.3求“美”--健身与艺术观赏双重性
体育本身就具有健身和竞技观赏性,而艺术则是美的象征,一个代表身体,一个代表灵魂。体育和艺术就是肉体与灵魂的契合,通过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体育的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观赏性。例如把游泳和舞蹈结合起来的花样游泳被称为“水上的芭蕾”,它把表演者力与美、体能与艺术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健身和艺术观赏的双重属性。
2 体艺结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2.1给体育课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课堂内容
体艺结合为中小学体育课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加上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丰富了体育课堂内容。举个常见的例子:跳绳是一项能有效训练个人反应和耐力的有氧运动,在许多中小学体育课上都把跳绳作为一项主要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在传统的跳绳上进行了创编,还加入了音乐、毽球、舞蹈等多种元素。在中学实习期间,我在初一的体育课上也教过花样跳绳。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到运动过程中,还主动创编新花样。有时我还会借来音响放一些欢快的曲子,在音乐的配合下他们跳的更加开心,动作规范,成功率也较高。总的说来,大家不仅积极参与,还团结协作。超额完成了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一节体育课是40—45分钟,除去热身、放松和老师讲解示范时间,真正能锻炼的时间只有20—25分钟。所以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20几分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和运动中,而不是浑水摸鱼。如果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我们用音乐和舞蹈动作配合起来代替传统的热身形式,大家不仅能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氛围,提高兴趣,还能全面动起来,达到热身的良好效果,避免在正式教学中出现意外受伤等情况。在具体教学项目中通过丰富的艺术教学形式让体育课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
2.3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中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基础阶段,决定了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体艺结合有利于培养运动兴趣和养成运动习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在学生时代就奠定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艺结合的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的主动性,建设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可以掌握一门或几门运动技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健康。 3 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创编模式的构建
3.1 以人为本,完善体育课程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在体育课上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艺思想引领下的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完善:
3.1.1增强身体素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
这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体艺思想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柔韧、灵敏、反应、耐力等体能的协调发展,掌握和运用基本的体育技能。
3.1.2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在体育课上通过体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3.1.3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
以体育为载体传达的文艺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开发其社会功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与社会交往能力。
3.1.4培养美感、立德树人,实现真善美的全面发展
体艺结合就是把体育运用到生活中,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格。
3.2 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中小学体育课堂一直以普通的跑、跳、投为主要教学内容,使越来越多学生对上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在集体活动时选择偷懒,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只是逃避文化课的时间。在这种现状下,体育课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满足不了参与者愉悦身心、释放课业压力、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根据体艺思想的引领,我们可以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1)技术类:传统田径类、球类、舞蹈类(啦啦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艺术跑跳类(花样跳绳、毽球等)。
2)运动参与类:个人表现类、团体运动类。
3)体育活动类:课外活动、健身健美、运动交往。
3.3 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是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体艺思想的引领下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3.3.1课程内容与目标
好的课程内容要符合课程目标,在体育课上选择体艺结合的课程内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科学地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3.3.2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主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优化体育课程时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3.3.3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在体艺结合思想下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既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时才是最好的状态。
3.3.4教师教学效果
一、教学策略和教师参与的课程理念
参与式教学和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十分强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来确定教学策略,教师不再是某种教学模式的执行者,他们在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主观意识控制下,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我在教学新教材“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课时,刚走上讲台,只听窗外传来音乐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音乐声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向窗户外望去。原来操场上老师正带领学生为庆“六一”排练舞蹈。按常理,我应把学生制止住,让他们认真上课,可是我没有这样做,我意识到此时的列队可能更适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围绕着列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列队跳舞,每个队有10行,每行有8人,共有3个队,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将四年级第八单元的“解决问题”提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
传统教学只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授课,教师不必要也无机会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加之我们过去把课程过于权威化、学科化,过于脱离师生的现实生活,因而,课程的设置、开发、选择和利用基本与教师无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师不必对课程进行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结果造成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本应该是课程开发、选择和利用的主体,却被排除在课程之外。参与式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策略倡导的是:教师不能把专家学者研究、开发、制定的课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注意结合自己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开发、选择和利用上来,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心理需求,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们虽然强调“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但在实际教学中,主导是由主线决定的,主体是由主导牵引着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落实的。
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心理需求。作为人生的初始阶段,儿童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心理需求。学习作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如果片面地看,似乎是外在于儿童的,实际上,对于现实的儿童来说,他们今天的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将来,儿童学习还应该满足他们今天的实际欲望和心理需求,是他们愉快生活的一部分。“长大成人”,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必须经过强制性的教学和训练才能实现的,这种以社会功利为直接目的教学活动,很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和训练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儿童尽快地达到社会的要求,因而,也就很难去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内在需求。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教学从社会功利角度出发的观念,从尊重学生现实生活和内在需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把儿童今天的学习看作是为了明天而存在的一种社会功利化的行为,更是把儿童的学习看作是儿童今天实际生活的心理需求。所有的教学活动首先应围绕着现实儿童来进行。有一次,我在上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民币的认识”的前一天,布置学生请家长带自己做售货员和顾客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头脑中形成了鲜活的印象,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了解现实生活的欲望,又满足了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儿童学习的背景、经历和经验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和心理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只顾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只顾教师的教,而不考虑儿童的学习实际,教学很可能引不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教学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强调了解学生的需求,就是要注意学生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只有教学内容对每个学生产生个体的现实意义,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现实生存的需要,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课程理念
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以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采用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丰富课程资源,分享学习成果。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程度、智能特点、人际关系、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学习,既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又使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我在上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在上课前一天让学生到文化广场、步行街观察花草树木的栽培和地砖的铺设有没有规律,把有规律的画在白纸上,在上新课时将它们带进课堂,在老师的组织下,让每个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画的事物各有什么规律。这样,每个学生带进课堂的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学习方式表明,任何课堂都一种永恒的资源,那就是每个学生自己,学生和自己的同伴彼此之间进行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参与式教学以小组共同目标的设置来营造和保证课堂教学的互动、合作气氛,以小组的成功来评价每个成员的成功,这就意味着全组成员都必须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必须为了全组的成功而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合作学习有意弱化学生个体的竞争性,因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助的、友好的,学生不会因为竞争的失败而恐惧、焦虑和沮丧,他们会因为合作的成功而感动欣喜、亢奋和自信。这就引起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通过强化个体间的竞争,比出每个人的高低差异,然后进行选拔和淘汰,造就所谓的社会精英,教育是要在事实存在差异的学生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并将他们编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的学生在小组内发挥各自的优势,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它改变和弱化了学习者个体的竞争性,使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意识向现代的平民意识转变。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民主、公平和平等的原则,不仅当下落实教育的公平,同时,使学生从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参与的意识,这是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理念和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以体验性活动为载体的课程理念
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教学力求活动化、游戏化,使每个学生在愉快的活动和游戏中体验探索未知的快乐。因此,二者都强调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体验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只是现成真理的传递过程,使教学变成了学生探索真理的知识生成性和情感体验性过程。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上面积计算的时候,给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关于面积概念认识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一些大小相同的小单位面积纸片去覆盖一个大的面,让同学们体验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产生的;又在地上画了一块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让同学们站到这1平方米的地上,看看能站多少个同学,通过这种体验面积的活动,让同学们实实在在确立起面的概念和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为生活中对面积正确的估算建立起一种真正生活化的数学思维。
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教学强调把学生从接受灌输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形成独立的、丰满的人格,具有自我参与的意识,并获得参与和成功的。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实验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富有潜力的、具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的人,是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和体验者,而不像过去那样是被动的承受者和受训者。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体验今天。体验性学习过程是探索性的,而不是结论性的,这就意味着学生更多的是发现式学习、试误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这种学习中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可以培养出多种能力,如质疑解疑能力,检索查找信息的能力,判断评判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交往交际的能力等,尤其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勇气。
关于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理念可能还有很多优势,随着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参与式教学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可能会领悟出更多、更切合教学实际的理念来。我坚信真正的能够贯穿教学始终的理念,只能从教学的第一线中来,反过来又很好地指导第一线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健美操;教学
一、健美操教学的特点
1.健美操的健身功能
健美操是一项新的体操分支。它融合了音乐、技巧、体能、表演为一体,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创造为手段,艺术性很强的成套练习,它是我国体育运动的一个新兴项目。
健美操以其健身、健心、健美的功能,喜闻乐见的形式步入大学生的体育生活,能为实施健身活动起到推动作用。由于健美操是一种伴着鲜明的节奏感的音乐完成动作的体育项目,相关资料显示: 学生通过健美操学习能听懂健美操音乐节奏,能跟着节拍做动作,音乐节奏感明显增强。此外,健美操还有自己独特的健身功能,适当的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肌肉收缩,改善骨骼肌的供血功能,使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肌糖元、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水分等含量增加,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因此,使锻炼者的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有力,收缩力强,运动持续时间长。健身操是显著的有氧运动,可以使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纤维变粗,心壁增厚,形成心脏运动性肥大,从而使心脏的容积增大,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增生,循环血量增加;心脏收缩搏动有力,致使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增加,对心脏有良好的影响。同时健美操锻炼还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调节机能,提高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及肤觉等感官的功能。
健美操运动因为其形式和特点符合现代青年人的时尚追求与健身需要,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在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程,一方面能为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具体的内容方法,使健美操运动更具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这项运动能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和锻炼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健美操运动拥有坚实、广泛、高素质的锻炼群体,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整体素质,而且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
2.健美操教学的特点
健美操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健美操教学发展的要求,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调查,认为教师教学方法“灵活”、“较灵活”的占调查总数的48.2%,认为教学方法“一般”的占37.4%,认为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的占的14.4%。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欠缺,这些严重影响了健美操课程的质量。
由于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系统和综合地选择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穿插安排和配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优化的健美操教学效果。
健美操教师的教学方法长期困在陈旧的规范之中,沿袭成规老套,不善于探索和创新,致使目前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解决这一现状的有效办法就是,在中学健美操教学方法改革中,必须坚定地推行教学方法科学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丰富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的产生与形成规律,大胆引入现代教学方法,合理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方法的科技成分含量,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全方位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二、合作式学习与健美操教学的一致性
1.合作式学习的核心本质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这一策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国、西德、荷兰、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加拿大、日本和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中小学课堂。
合作学习就是提供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合作教育学”的观点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美国的“合作学习”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学者提出“全员合作”即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立体互动合作。
2.合作式学习进入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原因
健美操教学采用合作式教学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时展的需要。合作与竞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得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己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国家的范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向前发展的。在现代和未来的国际化社会中,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预示了现代教学系统发展的趋势,是教学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其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学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但也还有许多地方不符合新的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如体育教学形式枯燥,不为学生欢迎的问题;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等急待解决的问题。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最后,提高健美操教学效果的要求。合作形成是社会现象,也是健美操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健美操运动中合作现象到处可见,如健美操的活动和比赛方式大都与“合作”的形式有密切关系。巧妙地将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到健美操教学中的各项任务已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合作式教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1.合作式学习突出一个‘人’字“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式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将全班划分成6-8个学业水平、性别不同的群体,组成异质性小组,保证组员间能充分合作,分工不分离。然后设计一系列合作性教学程序和学习过程模式。合作式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形式必然有自身的组织规范,这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效果的必要条件,其所有的制度和规范都应当体现“以人为主体”这一原则。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习小组要明确的学习宗旨,通过组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个组员在过程中得到教育、锻炼,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保证每个组员功能必要性,不能使任何一个组员无事可做或则可有可无;确保广泛的讨论交流,组员间的互动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共同的调研试验便于学生。
2. 正确定位“教”与“学”的关系
合作学习对“教”“学”的基本定位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由“台前”向“幕后”转化,强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的形式与方法,但并不代表教师的角色有任何的弱化,学生主体也不代表让学生完全“自主”,学生只是由“被动”向“主动”迈进,学生的学习形式由“记忆、理解”向“求索、应用”升华,因此,“教”与“学”的内涵也不能仅仅用“给予”与“接受”来定义。一般而言,教师主要是担负合作学习的宏观设计、学习指导、成果评估三项职责,学生在教师的设计、指导和帮助下,自主、自由地探索未知。
参考文献:
[1]王坦.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1):30-32.
[2]彭之春.健美操教学的优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2009.
[3]白艳华.合作式学习的有效运用和体会[D],消费导刊.2007(2):94-9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状况分析,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1. 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课堂结构可分为“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生活上全力帮助] 伟大的
好朋友― (第二层)― 友谊
(第一层)事业上亲密合作 (第四层)
[(第三层)]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逆推式”(倒置法)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2.1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反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少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什么品质?
2.2 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使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联系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4.快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是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
近些年来,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如下的做法:
4.1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可提货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是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
4.2 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
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