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时间:2023-06-26 16: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箱线图;幂变换;展布水平图;降水量

一、研究背景及发展

数据分析分为两大阶段,探索阶段和实证阶段。探索性数据分析可以分离出数据的模式和特点,把它们有力地给分析者。探索性数据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简称EDA)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提出,并逐步发展,现今已经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来说,是对调查者观察得到的原始数据直接进行预处理净化,做出箱线图、茎叶图等等,直观展现出数据的结构等。并没有先做出相关的假定或者在部分假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即在对数据的基本特点还没有认识的情况下,无法选取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此时可以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之间的相关特征,给出之后实证分析的大致方向,此时再运用统计方法则会显得更加合理,更科学有效。为后来的数据实证分析做铺垫。

二、实例研究

如下,选取数据为中国16个大城市三月到10月的降水量,数据显示如下,可知,若直接运用统计方法,如大海捞针,不知何种假定下,选取何种统计方法较为合理。则先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中的相关方法。为使结果直观显示,运用箱线图作图,结合R软件编写代码。

(一)未作幂变换前的箱线图

箱线图是一批数据的五数总括的图示,展现了这个批的数据结构要点。从箱线图我们可以发掘出一个批的某些特性:位置、展布、偏度、尾长、边远数据点(离群点)。

但是初始箱线图也有缺点,如远离原点的批可能比靠近原点的批,有更大的展布,体现在图形上则会出现有些箱线图挤在一起,较为扁平,不利于数据分析。因此,若用同一尺度来绘图,将难以看出靠近远点的批的细节。

为了改善箱线图的这个缺点,我们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变换,使得这些批的变异性更加一致。我们要从数据本身得到关于数据变换的一些指导,一个比较适合的标准就是“展布对水平图”,它能够建议一个幂变换,有助于把跨越这些批的不同水平的展布变成相等。

用箱线图比较几个批的数据,三搜集中国16大城市3月到10月的降水量数据,单位为毫米,由于数据庞大,不在此列出。数据来源于2012年统计年鉴。

构造出的箱线图可以看出位置,展布,尾长和离群值截断点。图中四分数相对于中位数的位置,可以看出偏度,若中位数离下四分数,比离上四分数近得多,则表明这个批是正偏的,反之则为负偏。由以上箱线图可知,效果不是很好,有较多的离群值截断点,不便于我们对数据的分析。

由上图可知,第13个箱线图(广州),距离远点较远,其降水量不仅有较大的展布,且分布较均匀。第16个箱线图(乌鲁木齐),其降水量展布较小,距离远点较近。由此可见,箱线图的局限性,为了解决展布对水平的依赖,以及离群值对数据分析的干扰,下面将对其进行改进。做相应的幂变换。

(二)幂变换(改善箱线图)

用R对所有数据进行平方根变换,得到新的展布对水平图。

则与前一个展布对水平图比较得知,此图没有明显的趋势,展布对水平不再有依赖性,则说明变换有效,达到了目的。

改善之后的展布水平图与箱线图如下。

可知,这个变换确实在几个重要方面改善了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第13个箱线图(广州)的降水量普遍较高,其最小值都高于第2个箱线图(天津),我们得出,即使是在雨季,天津降水量都比广州要小,地域差异使得降水量有如此大的差异。第11个箱线图(武汉)的降水量有一个离群点,是在7月,降水量为389.7,可见武汉的雨水集中在7月,在夏天是一个降水量较大的城市。

三、结论分析

通过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和R软件结合的方法,数据被有效地处理与改善了。可见,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能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数据,与R软件结合以后,拥有更加强大的功能,通过幂变换,箱线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减少了离群值,展布也不再依赖于水平。总之,探索性数据分析在当今软件计算机如此发达的时代,其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没有探索性分析,证实性分析往往是盲目的, 缺乏根据的; 没有证实性分析, 探索性分析则永远是一次不完整的的统计分析。正确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与R软件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可以带来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David C Hoaglin Frederick Monsteller.John W.Tukey著,链、郭德媛、杨振海翻译校订.探索性数据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

[2]李世勇,胡建军,熊 燕,欧阳虹.2004年我国卷烟焦油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J].2005年第7期.

第2篇

[关键词] 团队学习; 大学生; 探索性学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0- 02

1 引 言

创新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要从培养有知识的人向培养能够有效应用知识的人转变。由于未来知识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甚至较获取具体的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而学生离开学校后会遇上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离开创造性地对知识灵活应用,难以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当前高等教育不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对教学的实践性、实验性以及探索性日益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团队学习作为一种面向新的,未知知识的有效方法,被各个高校,甚至中等学校和企业培训所普遍采用。团队学习是指为了更好地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进行一定的内部分工,并彼此进行交流的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合力对某个设定问题的解决,实现团队目标,并获得个人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而言,团队式的学习,将比个体学习具有学习速度更快,能更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更有助于开展深度学习等多方面的优势[1]。而且团队学习的经历更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而言,具有更为明显和重要的意义。

由于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团队学习虽然也被很多高校所采用,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当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均未深入。因此,对影响大学生团队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体系,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2 大学生团队探索性学习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探索性学习是指在提供必要基础知识和信息的前提下,由学习者自身采取各种方法,去获取目标知识的学习过程。探索性学习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学习不同,其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由于最终的知识是由自己努力探索得到的,因此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难以比拟的。由于探索性学习对所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未知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若干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团队,共同学习、探讨、相互启发,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团队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是一个事情的两面。团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探索性的,而探索性学习也多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进行。

由于团队探索性学习特点和内在机理与传统个体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2],因此在当前教学模式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造成了团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尤其以当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典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团队探索性学习的特点出发,研究影响大学生团队探索性学习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系统性解决措施。

由于团队组成目的,团队成员成熟度,团队结构等方面都与企业等正式组织中的工作团队有本质的区别,大学生学习团队表现出了极其明显的特殊性。在团队组成目的方面,大学生学习团队以某种知识的获取为目的,然而其成员选择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却往往并不是如何更好地获取知识;在团队成员成熟度方面,由于探索性学习的未知性,大学生学习团队对将学习的知识并没有准确的认识,加之长期以来团队合作经验不足,其能力成熟度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其合作的心理成熟度更是不足;在团队结构方面,大学生学习团队往往没有真正明确的内部结构,即使有队长,其权限不但非常模糊,而且缺乏制度依靠。由于这些特殊性,很多大学生团队学习小组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难以有效协调团队内部力量。而这种团队学习的挫折感,又会进一步使团队力量的协调更加困难。这种恶性循环成为大量学生对团队探索性学习的直接体验。

大学生探索性学习涉及的主体包括学习团队、教师和学习材料,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决定了大学生团队学习的效果。然而很多造成团队学习最终失败的因素中,也都存在于这三者间的互动之中。

(1) 学习团队内部的协调机制缺失。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足,合作经验也相对缺乏,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难以在小组内部进行有效协调,从而导致整个团队学习的失败。

(2) 学习团队与教师间的沟通不足,教师无法准确掌握每个团队的具体情况。由于当前高校招生量较大,每个教师往往同时面对多个学习团队,难以有效掌握每个学习团队的具体情况,使学习团队演变成为放任自流的“自学团队”。

(3) 教师从“教”的角色向“咨询”角色的转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学习团队教学模式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教师的知识面、知识深度和对复杂情况的掌控能力都较普通教学要求更高。

(4) 学习资料的选取不合适,资料更新不及时。团队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学习,其选取的学习资料应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更需要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而当前的教学中往往是形成了经典案例和方法后,便长期不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资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5) 学习团队对所学习材料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团队学习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学生对所学材料和知识的理解非常模糊,有时甚至是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团队内部交流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展开的问卷调查中,这是排在首要位置的原因,学生的认同度接近90%。

3 大学生团队探索性学习的对策

对于团队学习效果的提高需要“教”、“学”与教学材料3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本质解决。这其中师生比例较低的问题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但我们仍能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以充分发挥团队学习这一优秀教学方法的效果。

(1) 选取适合探索性学习的材料并及时更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有热情和好奇心的年岁,一个好的探索性学习材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团队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 提高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团队学习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对教学的掌控抑或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如此。因此,教师之间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由年轻的教师为老教师助课的方式推动年轻教师的成长,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与数量较多的学习团队沟通过程中精力不足的问题。

(3) 保证学习团队的形成过程合理化。很多学生忽视了团队学习的难度,在团队形成过程中过多地受到了与学习无关的各种考虑的影响。这一点是学生学习团队与企业团队的一个本质区别,即学习团队成立的目标往往是多元的,有时学习知识还会成为一个次要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团队学习效果如何,也就是可以想象的了。因此,如何引导,甚至干涉学生学习团队的形成,是一项关键环节。

(4) 将学习团队内部沟通协调机制等隐性契约显性化。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拙于相互沟通,且由于个性、自尊等方面的原因,内部沟通机制常是缺位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强制要求团队学习小组将各种隐性契约显性化,由学生制定团队小组章程,并签字确认。近两年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多次采用这一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 在鼓励学生与教师积极沟通的基础上,在团队学习过程制定若干关键节点,教师定期干预团队学习的进度。当前很多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造成在引导学生解决困难的最佳时机上,教师无法及时跟进。因此,教师可以将整个团队学习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在每个关键节点上,要求学生主动向教师汇报,从而及时掌握每个学习团队的进度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为教师的干预和指导提供了可能。

4 结论与展望

虽然本文所提出的一些对策能够切实提高团队学习的效果,但其真正有效实施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还需要高校在管理和考核模式上做相关的调整。如年轻教师助课制度虽然对团队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其他各项措施能够实施的基础,但在教学工作量如何分割等问题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助课制度是难以形成长期机制的。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习团队心理、学习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也需逐渐深入[3],团队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邢以群,姚静. 研究生团队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23-26.

第3篇

幼儿的探索行为孕育着创造的萌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探索行为去掌握周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冷热、活动性等各种性质,获得了新的个体经验和技能。同时,也毫不含糊地说,探索是幼儿学习科学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探索,幼儿将获得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便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了指导,其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同时也指出指导要点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然而,由于这个指导纲要处于试行阶段,对于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怎样创造条件,对于幼儿不同的探索教师应该怎样去分辨并进行指导就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将深入探讨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的影响因素、表现方式以及教师怎样指导,进一步充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将为幼儿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点滴经验和建议。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研究

目前在国外幼儿探索研究中,早期的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派思想应用于研究中,因此他们的研究便主要侧重于引发机体探索的动机,而达尔文学派则认为:探索更多的是由生物体本身的适应所引起的;美国生态学理论中也提到:儿童探索是学习生存的生物适应行为,是种系基因的倾向性引导婴儿很早就冒险离开父母亲,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吉布森(Gibson.E.J.,1988)研究中主要趋向于分析婴儿的探索与知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研究认为:新生儿具有先天的内在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其可通过各种方法或者途径去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资源。可知度(affordance)成了婴儿探索的动力,并提出促进婴儿探索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全方位的观察”。可以看出吉布森强调儿童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农尼利和莱蒙德(Nunnally.J.C.Lemond.J.C.,1973)提出了孩子对陌生刺激的探索过程:刚开始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视觉研究—对物体的身体操作和控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探索出现(当陌生刺激变得熟悉时)—寻找更多的能引发探索的刺激。无论幼儿在何时碰到陌生的刺激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二)国内有关研究

国内对幼儿探索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非常零散,更多注重的是实际性操作。目前,上海市六所二期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幼儿园,如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开展了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幼儿园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上海市青浦区晨星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与幼儿探索—提供材料,增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索的研究》,实验得出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形似性、隐秘性、宽广选择的可能性、有操作障碍、新奇性、有物理变化;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课程”提出了“培养自主,鼓励探索”,主张幼儿是在进入、深入现场和情景中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的。

三、概念界定

幼儿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从事实际的探索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索和操作,他们探索到的决不仅仅是表层的知识,而是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能将探索到的这种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品德结构中去,成为他人格中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澄清“探索”的定义,并对“探索”与“探索”的关系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3~岁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探索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以期获得第一手的实证性资料,对其作初步的描述性研究。

五、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探索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1、面向每一位学生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开发其潜力,让所有学生能够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应体现学科的实用性,而且让学生在探索行为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梳理我国目前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行为研究实践现状,并将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之进行有效的相结,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在探索中不断的升华。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还应该利用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探索生活奥秘”——生活启情,图画生情,音乐抒情,语言燃情,想象悟情,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科学教育保持较高的兴趣。

3、强化探索性

在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幼儿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分享活动,培养幼儿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培养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幼儿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围绕探索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口,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加工处理信息,学习了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倡导实用性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将越来越繁琐,更需要幼儿充分发挥其探索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开展“以境促学”——媒体促学,故事促学,角色促学,以此来引导幼儿积极的开展探索行为,让科学教育不再枯燥、无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及解决学习难题的能力。

5、营造趣味性

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此,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其通过设计形式多样教学模式,力求借助于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在兴趣驱使下的问题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6、适时反思探索性学习活动

当前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在家长、幼儿园和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催促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匆忙成长的儿童也就成为压力下的儿童。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师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到位,同时双主关系摆得不到位,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对探索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择***市******幼儿园作为研究场所,该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所属的中型幼儿园,在教学设施和软环境方面都处于中上等水平,以科研兴园为管理理念,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级职称,幼儿园本身很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能很好地领会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内涵与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二)研究方法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确保研究取得实效。

1.调查分析法。对***市几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其中访谈内容如下: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探索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验的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在何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反应;现存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弊端;用什么方法可以改进教师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等等。重点探讨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了解他们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师角色及指导策略的理解。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现状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研究。

3.案例分析法。以****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教学活动为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探索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全部案例都来自教师的科学教学教案,其中有值得倡导的内容,也有通过反面教材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内容,使论文更具实用性。幼儿园教师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鲜活的佐证,教师的各项原始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活动档案、活动结果分析等都是本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验教学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认真分析提炼,总结得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与创设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规律,试图找出一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步骤

(一)探索阶段(主要工作)

1、课题准备。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背景,提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情境创设困惑,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低落等问题,确定可以研究方向。

2、研究前的准备。所以课题组成员总结以前的失败经历,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法,确定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个突破口,研究幼儿科学教育中开发探索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设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立项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实验教师写出学期计划,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课题组根据讨论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细化”、“实化”的修改。

(二)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确定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的内容点,实施“以境引情、以境促学、以境启思”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2、每一个课题实验老师每学期要上四到六节实验汇报课,课前要提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后要汇报教学总结。

3、组织课题组教师写研究论文和优秀学生习作发表。

4、阶段小结,安排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三)结题阶段(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组实验老师的课题观摩课,课后组织老师讨论,对课题研究如何向纵深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2、总结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各研究老师的研究材料。总编成课题研究成果集。

3、申请专家组对课题进行验收,做好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成员均从事幼儿实践教学研究多年,对于幼儿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市区各类论文、案例评比中都多次获奖。学校已从20**年全面实施新课改工程,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可以从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与优化,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4篇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职业幸福感 结构 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80后的成长壮大,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推动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其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直接影响企业的团队稳定和管理水平及企业效益的提高。因此,对80后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幸福感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有重大意义。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将80后知识型员工定义为:那些出生在1980年以后,并已经走入职场,通过掌握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性工作、创造附加价值的人。职业幸福感就是企业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在工作中的体现,包括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

二、 80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问卷编制

(一)问卷编制。

本研究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整理出职业幸福感的核心维度,共获得描述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的21个项目,删除重复及个别不恰当的表述的3条项目,最终得到18个项目,分为两个模块和四个维度。

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不清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越高。

(二)研究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项目分析,剔除鉴别度低的项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80后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内容结构、信度分析,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自编问卷来研究80后知识型员工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三)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情况。

以80后知识型员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57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238份。

(四)项目分析。

首先,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把被试按总分高低进行排列,将得分最高的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对高低两组的平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结果删除了项目区分度较低的项目,最后为17个项目。

(五)探索性因子分析。

将样本的一半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流程反复提取因子指标,删除得分较低的题项,最终保留了17个问卷题项,抽得4个共同因子,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相关指标报告如下:

1、KMO 值分析与 Bartlett's 球形检验。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的是 KMO 值分析及 Bartlett's 球形检验。经分析得到本量表的KMO值为0.888,Bartlett 球形检验卡方值为1057.510,自由度为136,显著性为0.000,球形假设被拒绝,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各因子对整体解释的贡献率。

因子分析的结果经过最大平衡值法正交旋转后得到的因子特征值与负荷矩阵,经分析得到四个因子。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重要指标,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因子对变量的贡献越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研究中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5.437%,因子提取的效果较好。

3、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结构的确认与命名。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的80后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幸福感量表包含4个因子和17个题项,根据各因子包含的题项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各因子定义如下:

“积极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在职场中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上能够得到来自于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工作上能够得到他们的关注和支持,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积极力量。

“自我实现”主要是指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能够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最后在不断挑战自己能力和技术中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在认知上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活感到满意和自豪,始终具有完满、积极的情绪:对过去具有更多的美好记忆、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当下的工作状态感到非常愉快。

“成就价值感”主要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组织和他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自己工作的用处和价值具有强烈的感知。

(六)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建模软件 AMOS17.0 来实现验证性因子分析,用同时收集到的另一半样本数据(N=119)对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量表的探索性结构进行检验,从而最终确定职业幸福感的测量维度。

1、假设模型。

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4 因子结构模型。

2、模型拟合结果。

使用 AMOS17.0 统计软件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得到的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四因子假设模型,模型的拟合指标如表2所示:

从上表2可以看出, 2\df 的值小于 2;GFI、CFI、 NFI的值都大于 0.80;RMR的值为0.064,RMSEA的值为0.076,满足小于0.08的基本要求,各项目的一阶因子载荷,全部在0.6以上,各维度的相关系数符合。综合以上各项模型拟合指标可以看出,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4因子模型基本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七)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 Cronbach'a系数检验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一般信度系数达到了0.80 以上,就可以认为信度相当高,信度系数达到 0.70 以上,即为较好的测验。经过分析得到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的整体 Cronbach'a 系数为 0.907,主观幸福感Cronbach'a 系数为0.739、自我实现为0.817、成就价值感为0.742、积极人际关系为0.792,说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结论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的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的结构是由4个维度构成的,分别为主观幸福感、自我实现、成就价值感和积极人际关系,为之后2012年的创新课题《广西80后知识型员工职业幸福感和人才流动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YCSW20121071)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文燕. 企业80后知识型员工忠诚度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学习;实验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需要思考,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却更重要,实验教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但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从设计形式上看多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的验证实验。这种实验的内容、原理、方法和步骤教材中均有明确的规定,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受到限制使学生在实验中处于被动地位,易导致实验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而且难于发挥实验的多重教育功能。为改变上述现状,我们选择了探索性实验为教学的突破口,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1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往往只起到验证结论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往往达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当前化学学习中的重、难知识进行专项研究,可促使学生对当前学习到的知识予以巩固,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以便对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例如:在用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到170℃制取乙烯时,发现得到的乙烯往往有刺激性气味,而课本明明告诉学生纯净的乙烯是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那就说明我们制取的乙烯不纯,有杂质,那么这杂质气体又是什么呢?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怎样可以把杂质除去而得到较纯净的乙烯气体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只作了启发性的点拨,至于整个探究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 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既激活了原有知识,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方法。

2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2.1 对探索性实验教学的认识

探索性实验来自“探索性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施瓦布(Schwab)倡导提出来。

我们对探索性实验的定义是: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步骤,独立地通过实验的观测和分析去探索研究,从而发现“新”的化学现象,并通过解释实验现象,总结出他们原来并不知道的规律性认识的实验。

2.2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整体模式

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提出假说(教师或学生) ―― 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学生) ――论证假设进行实验(学生)―― 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学生)。

3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和方法

3.1 第一阶段:准备、确定探索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

3.2 第二阶段:精心设计、探索实验

探索性实验设计是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进行的总体规划过程,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独立的或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灵活并创造性的对所提出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它是进行实验探索的关键一步,决定着探索的问题能否顺利解决。

3.3 挖掘实验内容改为探索性实验

在现行教材当中,据统计,在高中化学 106个演示实验中,先有结论后演示验证的有55个之多,占了近51.9%的比例。如何能够利用教材的现有实验,深挖其内容,寻求将其转变为探索性实验的合理途径,在实验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例如:高一教材(卤素)中在有关HClO的漂白性的教学中,就可以将此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通入Cl2,能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说明了什么?

2)提出假说:

①HClO能够使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说明了HClO具有酸性和漂白性。②HClO能够使蓝色的石蕊试变红,Cl2能使其褪色。

3)设计实验:

①将Cl2通入放有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②将Cl2通入放有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

(4)验证假说:

(5)提出结论:HClO具有漂白性。

上述探究使学生扩展了知识,训练了创新能力,同时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多因素的。这种学习方法,学生是在主动探求中发现创造新知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 设置探索性实验

如在学习SO2还原性时,提出问题:SO2有还原性吗?假设SO2有还原性。学生自学教材收集资料,设计论证过程:

(1) SO2能被催化氧化,教师指出这是SO2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 提问:能否用我们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还原性呢?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了:将SO2分别通入: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析SO2在反应硫元素价态的变化,得出结论:SO2有还原性,假设成立。此后再引导学生认知H2SO3、Na2SO3的还原性,提示学生注意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并提供有效的应用场所使知识加以巩固。由此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新颖性和批判性,使学生由知识单一型转变为知识综合型。

5 注重实验的改革、设计创新

教材中有些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法虽然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体现科学方法是需要创新而且是可以创新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理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对学生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6 指导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方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验操作的直观体验,而且要有深入的全面的思考。

例如:某光卤石(KCl・MgCl2・6H2O)样品中含有不与NaOH溶液、盐酸反应的杂质,请设计实验测定样品中KCl・MgCl2・6H2O的质量分数。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实验试剂,选择精确度较高的实验测定方案。可选择的实验试剂有:a mol/L NaOH溶液,b mol/L Na2CO3溶液,c mol/L HCl溶液,d mol/L AgNO3溶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题,学生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但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题目的要求应采用什么方法来测定?(滴定法)。

(2)可选用什么溶液滴定?哪种精确度最高?(HCl溶液滴定过量的NaOH溶液)。

(3)用何种指示剂?(酚酞)

(4)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沉淀必须过滤洗涤,正确判断滴定终点,正确读数)。

第6篇

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主,发展创新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物理教师,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经验的积累下,对于物理教学方面想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对现有物理学应增加些工科物理知识

物理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与高中物理类同,内容重复过多。高中物理是初等数学和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的体系;物理学则是微积分和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的体系,结构大致相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比如《物理学史》《摄影技术》《电子电工》等,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物理基础知识,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促进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使微积分与物理教学进度融洽接轨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表达物理规律、处理物理问题时,有独到的功能。有时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可为解决物理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但是高职院校中的物理与数学存在较大差距,物理教学进度前进着,数学知识总跟不上,这样直接导致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早开设高数,让物理知识与微积分融洽接轨。

三、应加大、加重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探索性实验的基本模式是:课题—给定;实验步骤—待定;结论—未知。即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结论或规律。不同学科的实验,所需的能力不同,如力学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电学实验注重动手和分析总结能力;光学实验主要培养观察认识能力;验证性实验培养认识、归纳、总结能力,探索性实验培养创造能力,而素质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探索性实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应增加或加大实验教学。

四、不可或缺的教学评价

物理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学科,教师除了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这些常规工作外,对学生的学习很少评价,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形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教学评价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样既考查知识能力,也考查学习过程、结果;既有教师评,也有自评、互评。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差异不同,通过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能各有所得,所以适时适当地进行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四点是我在教学中积累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指正。

(作者单位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管理模式;指导教师;探索性课题

作者简介:寇红召(1962-),男,河南临颖人,信息工程大学密码工程学院,副教授;高承实(1973-),男,辽宁新民人,信息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6-0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是使本科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进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并使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近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来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一、 现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和管理模式及其分析

1.现有组织和管理模式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期末进行。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是由承担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指导教师拟制一些题目,供学生选择。在题目确定以后,学生一般要经过开题、中期检查和验收答辩等环节,直至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目前多数高校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创新,这些管理创新措施基本上已形成了事实上的操作标准。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部门就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同时组织专家组对指导教师拟制的题目和内容要求进行审查。另外,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验收答辩等环节也采取了专家组集体评议,以方便实施全程监控。

这些措施对于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督促指导教师加强指导等起到了重要的把关定向作用,但专家组和集体评议也容易导致集体平庸。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迎合专家组的要求,很少敢于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题目,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另辟蹊径。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2]大多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对所在专业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或具体应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实现难度还是完成时间均在可控范围内,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现和完成路径也基本确定。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基本没有帮助,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对于指导教师而言,此类题目属于驾轻就熟,在几年内大多可以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此类大部分题目的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抄袭现象比较普遍。

2.现有组织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有组织和管理模式从课题题目与课题内容方面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题题目是教师垄断的,学生只有有限的选择权,而没有自己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权力。在这一阶段,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没有“导”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题目既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关联不大,也与毕业后的工作相脱节。

(2)课题内容上更多的是知识导向或专业导向,很少涉及问题导向。这既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在要求,也受限于指导教师个人的知识宽度和广度,同时也是指导教师为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而向专家组妥协的结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进行,[3]同时在专业化教育背景下,多数高校指导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仅限于其所在学科,而缺少必要的社会工程实践经历和交叉学科背景。专家组的组成也一般是以专业系或学院为单位,成员具有基本相同的学术背景,另外,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也很少敢于越过专业的边界另辟蹊径确定指导题目。因此,这类以知识或专业为导向的题目,既难以适应当今社会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向。

(3)课题研究的路径基本固化。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课题如何开展、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在题目确定时就已经基本确定,同时限于时间要求和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视野,基本不存在多路径、分头尝试的可能,指导教师一般也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虽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但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视野和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起点和方向。目前这种管理和组织模式很容易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平庸化,进而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先,基于目前的操作模式,在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前,学生和教师基本处于“背对背”状态。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因此在拟定指导课题题目时,指导教师一般会趋向于“保守”状态。另一方面,专家组对题目的集体把关和最后的集体评议也导致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而不敢拟制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路径的取舍,甚至是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选定,都会局限于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大部分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甚至在选题确定以后,仍具体规定研究路径和使用的工具,导致学生很少拥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空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此种模式是合适和恰当的,但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缺少了挑战。陈平原教授认为好的大学教育,要从制度上“为中才立规划,为天才留空间”。[4]虽然陈平原教授是针对大学教师培养制度所说,但对于学生而言也同样适用。

二、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在2012年的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中,笔者所在课程组开展了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实践。

1.探索性题目的拟制

在实施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本科毕业生中,3名是初级指挥学员,2名是专业技术学员。结合他们所学课程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为初级指挥学员拟制了“网络舆情研究”、“信息素养研究”和“信息质量评价研究”3个课题题目;为专业技术学员拟制了“网络黑洞研究”和“软件中间件质量测评”2个课题。这几个题目都具有广泛的开放性,是基于特定问题而非特定知识的,又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每个题目又包含了众多小题目,且都没有固定的研究路径和成熟的工具,同时又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要深入下去并取得一点突破绝非易事。

2.阶段性进展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们开始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而确定了各自的具体研究内容,到毕业答辩时已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可行性想法。另外,所有学生都撰写了毕业论文,研究深入的学生已经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并将相关成果整理成了相关的学术论文投稿发表,进而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此外,参与探索性毕业设计(论文)的5名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现自身知识上的短缺,认识到能力上的不足。通过探索性课题研究,学生们在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毕业压力、探求新知的动力和空前的探索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开启了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帷幕。

阶段性的进展表明,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中开展探索性课题是可行的。

3.指导教师的作用和指导方式

这些探索性课题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广度,还是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及工具的选取,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研究与讨论来确定。

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使指导教师失去了在知识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检查和督促及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依据自己的科研经验及时给学生提供各种建议。当然,每一个建议也都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继续去探索,而不是绝对地以教师的建议或意见为准。

此外,本科生毕竟不同于研究生,在课题入门阶段和相关的技术支持方面,还需要指导教师“传帮带”,同时在文献搜集、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过程中教师也要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克服最初的迷茫。另外,还要及时组织相关的讨论,尽可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相关工作的讨论和思考

从已经开展的工作来看,该探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一系列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质量评价难以把握

对于这种探索性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如何评价其质量,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既然是探索性题目,就有取得一定成果的可能,也存在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取得相应成果或干脆失败的可能。因此,如何既能考虑到题目的特殊性,又能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水平,确实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偏短

在现有模式下,学生从事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仅为半年。就本科生而言,学术起点偏低,同时需要大量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半年之内能够有新的设想已非易事,至于这些设想是否可行、是否科学合理则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验证。因此,建议进一步延长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如可从学生完成基础课,甚至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选课,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团队协作不足

教育部要求“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3]虽然指导教师可以将大题目分解为小题目,分别交给不同的学生完成,但这是指导教师统领的团队,而不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团队。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无形中损失了自行分析问题、分解问题,以及采取不同方式实现相互配合与协调的锻炼机会。

4.学生的自主空间尚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开展的探索性工作仍然是由教师拟制题目,以教师为主导,只是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研讨,或者在方法论上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是否可以考虑由学生自拟课题,这样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多。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必不可少,并非粗放的“放羊式”管理,参与和指导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

对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内容和指导方式进行了初步改革,从目前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来看,这一模式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研究和分析的情况来看,在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但这种改革时间尚短,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思考,相关的经验与不足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此外,笔者所在学校是部队院校,学生不存在毕业找工作的问题,管理上也相对严格,因此时间上相对更有保证。如何兼顾大部分学生因需要找工作从而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或在哪一部分本科毕业生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做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友联.本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对策的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54-157.

[2]谢宏全,高祥伟.测绘工程专业2006—2010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统计分析与思考[J].测绘通报,2011,(3):90-94.

第8篇

关键词:科研团队;团队结构;团队创造力;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C936;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104-05

一、 引言

随着团队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团队结构的影响和有效性研究逐步兴起,关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研究问题。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团队由专家、教职人员或专职研究人员构成,具有较强的科研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达成个体和一般研究群体难以完成的高层次、更复杂的重大科研任务;团队结构对科研团队构建、运行和科研任务达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团队创造力是衡量科研团队整体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是评价科研团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成员结构出发,探讨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考察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需要选择用来判断团队创造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团队的创造氛围、创造性成果数量或创造性绩效等都可以作为评判科研团队创造力的指标或标准。对于影响团队创造力相关因素的识别,需要考虑到相关变量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和影响程度。因而,综合案例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即在现有研究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团队结构变量。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研究数据;分析团队结构各因素与团队创造力的相关关系,进而,探讨团队结构各因素对团队创造力影响,并构建科研团队结构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假设模型。

二、 科研团队结构的探索性指标确立

团队结构通常被概况为团队组成成员方面的变量,一般通过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角色配置、异质性结构等几个方面来描述[1]。有关团队的成员结构对团队创造性影响的研究分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别强调了团队结构中的成员个性特征、个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领导角色、成员角色期待、角色压力、人口统计特征异质性、专业异质性和教育、文化背景异质性等因素的重要影响[2,3]。针对科研团队结构因素的影响,傅世侠等[4]提出了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个体能力、学历和专业构成因素对团队创造氛围和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影响。通过归纳整理现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特点,分别从成员个体能力、团队角色配置和团队异质性结构三个方面,讨论案例团队的团队结构,并由此确立科研团队结构的探索性指标。

有关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指标,以往的研究表明团队成员个性特点和社会性的性格倾向对团队合作、内部人际互动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影响[5~7],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成员个性特征包括开放性、随和性、外向性、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与团队创造力相关的研究测量中,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被许多研究学者视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之一。有的研究也指出了团队成员个体专业化的知识水平、认知背景和专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8]。另外,个体的创造能力虽然并不等同于团队创造力,但许多团队创造力的研究理论依然支持个体创造能力对团队创造力的积极影响,并将团队成员的个体创造能力作为研究测量指标之一。因而,将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划分为成员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创造性认知和创造倾向等指标。

有关团队成员角色配置指标,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指出了团队成员基于任务偏好、个性特点和角色感知的角色期待以及合理的角色分配所带来的角色满意度,有利于团队创造性思想的交流和相互激发[9,10],并将团队成员的角色期待指标纳入到实证研究的检验和探讨中。另外,团队领导角色的作用和影响是团队结构相关研究探讨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研究分别尝试运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手段去全面理解领导角色对于团队创造力的影响[11,12];同时,从多维度、多视角考察领导角色对成员个体创造力和团队整体创造力的影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领导角色的创造性认知和动机有利于团队成员的创造性产出;同时,领导角色对于创造性工作的支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被检验和证实。有关角色负荷的相关研究,指出超负荷的多重任务压力给团队成员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任务型角色的缺失所带来的一部分角色任务的不合理分配、任务分配不明确等问题,也会影响团队整体的创造性绩效水平[13],因此,需要将其纳入到团队结构的探索性评价指标中。

团队结构异质性一般用来描述团队成员在社会特征和认知特征上的差异性。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从人口统计学、社会学角度入手,将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入职年限、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功能性认知背景等方面来测量成员结构的各方面差异程度,并将上述各方面特征归类为认知类别异质性指标和社会类别异质性指标[14]。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相关指标与团队创造性和有效性的关系,通过对各类别指标的验证分析,多数研究倾向于认为易于识别的异质性即社会类别异质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而不易识别的异质性即认知类别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团队创造性的发展。因而,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入职年限、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专业背景等指标,可以作为考察团队异质性结构对团队创造力影响的探索性研究指标。

三、 团队创造力的探索性指标确立

团队创造力由个体创造力概念延伸而来,涉及个体和团队层面各因素作用下的团队整体的创造性特质。来自管理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学的相关研究,分别将团队创造氛围和团队创造性产出作为评价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指标。

从团队的情境因素入手,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将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团队氛围视为团队创造力的表现;将发生在团队内部的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开放式的创造性气氛视为团队的创造氛围[15]。这种内部的创造性氛围有别于文化,并不涉及团队内部隐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团队内部的创造氛围更多地用来描述团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稳定的开放性、创造性的状态,反映了团队氛围对于新颖性、创造性工作的支持与否。对于团队内部创造氛围的考察,主要来自创造主体,也就是团队成员对团队内部环境的感受,即围绕团队成员周围的团队环境是活跃的还是刻板的、是保守的还是开放的、是互动的还是紧闭的、是支持创造性的还是墨守成规的,来判断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因而,需要将团队创造氛围作为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评价指标,考察团队内部氛围是否具有活跃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而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中,跨层次的组织创造力模型[2]以团队和个人创造性成果的产出作为衡量组织中各层面创造力的标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创造力研究[16],将鼓励和支持创造性发展的团队环境作为团队层面的创造力评价指标之一。针对科研团队的创造力评估,一些学者将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定义为,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而体现出来的团队整体特性[4],包括团队整体的创造性品质和创造性成果。因而,衡量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就需要考察面向团队科研目标和科研任务的创造性成果产出。在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案例分析中,团队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是考察团队创造力的主要评价指标,这不仅是由于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情况容易掌握,更是因为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多寡能够更清晰、明确地反映案例科研团队现阶段团队氛围下的创造行为活动结果。

四、 案例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分析

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案例研究调查,主要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属的科研团队,通过前期预备调研,选择了3个来自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属于不同团队结构类型的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根据案例研究的通用做法,为了尊重被调查科研团队成员的意愿,保护案例研究中所涉及科研团队的科研信息,在下一步的研究描述和讨论中,将隐去涉及团队及所属实验室的具体名称。

(一)案例科研团队结构各指标的概述与分析

在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中,根据以上科研团队成员个体能力各项指标开展资料收集、访谈和实地调研,逐一收集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得到3个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成员个体能力、角色配置、异质性结构等方面各指标信息,并概况分析如下:

A案例:团队作为导师—学生型结构的科研团队,成员主要是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成员构成的。团队的科研任务主要面向环境科学领域的有机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废水高级氧化还原处理技术和环境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指导教师与学生成员在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和经验上存在一定差距;从团队的角色任务安排来看,该团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领导角色、一般执行者、协调者和支持者也就是辅助角色;团队的领导者不仅鼓励团队成员在本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创新,带领团队在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科研创新成果。不过,由于团队成员科研经验和能力上的差异,团队领导者需要承担多重角色的任务职责,具有较大的角色压力,而一些学生成员却并不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所在。该团队人口统计学相关的结构差异并不显著,大多数团队成员为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男性成员,受教育水平和专业背景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

B案例:作为学科型团队结构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该实验室海岸及近海结构工程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具有各级职称的教师、博士后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研究生构成。他们在计算力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背景,来自多学科领域的成员能够实现科研思维和工作方法的有益补充。该团队的角色任务与原有的学科建制有着密切联系,学科带头人即是团队领导者,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团队科研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博士后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作为一般执行者和支持者;领导角色任务主要是团队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统筹,并不存在多重的角色任务压力。同时,大多数团队成员都有着明确的科研工作职责和任务安排,没有发现明显的多重角色压力和任务角色缺失。从团队结构异质性来看,成员构成较为复杂,年龄构成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成员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C案例:作为项目团队结构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该实验室本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外单位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产业研发部门的科研人员构成。由于团队科研任务面向新能源车辆动力、车辆电控、车身轻量化等研究方向,科研工作涉及计算力学、材料科学、化学、电气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交叉研究。因而,成员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面向项目任务合作需要,角色配置既沿袭原有学科建制的任务分配特点,又结合了团队的项目任务需要,团队领导者作为学科带头人,既承担团队的领导角色又承担团队的主要科研工作,还负责团队内部的协调和联络工作。其他成员各自承担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有着较为明确的角色安排;不过,对于团队领导者来说,多重任务职责存在一定的角色压力;成员的年龄分布较为广泛,涵盖各个年龄阶段,男性成员占大多数,特别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与该团队的科研工作方向有很大关系。

(二)案例科研团队结构与团队创造力指标的统计汇总

根据探索性案例研究调查获得的科研团队成员结构和团队创造力的各项指标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见表1),为进一步比较分析提供依据。

3个案例团队都具有较高的团队创造性成果产出,也具有较好的团队创造氛围,因而,3个团队的团队创造力总体水平较高。同时,综合考察团队结构各项指标发现,案例团队在成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个体创造能力、任务角色配置、领导角色的支持等指标上,都具有较好的反映,说明案例科研团队成员大多具备团队任务需要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科研创造能力,团队角色配置较为合理。并且,团队领导能够支持创造性的设想并鼓励团队的创造性活动,这表明了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个体创造能力、任务角色配置和领导角色支持几项指标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案例团队在团队角色压力、社会类别异质性指标的总体水平较低,即大多数案例团队的成员不具有多重角色和角色任务模糊所带来的科研工作压力,而团队成员在年龄、性别等社会类别方面的差异程度较低,表明了团队角色压力和社会类别异质性可能对团队创造力具有负面影响。此外,从各案例团队在认知类别异质性指标的水平来看,大多数案例团队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科研经验构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程度不显著。而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异质性结构却因团队实际情况不同而表现不一。其中,两个案例团队的成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背景差异,而专业背景差异程度较小的案例团队也表现出了增强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差异的期望,也说明了认知类别异质性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 探索性学习 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物理实验教学的成败及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应用,影响着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培养。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物理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中选取了物理实验课教学为切人点,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中,我感觉到收获颇丰。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几大优势

1.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实验的设计,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好素材

初中物理教学中纯课论的讲解很少,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初中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练习型”实验,如“用刻度尺测长度”;“验证探索型”实验,如“欧姆定律”演示实验等;另外还有“测量型”实验,如“用电流表测电流”等。这些实验中,除少数“练习型”实验外,其它实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育有着充分的、厚实的教学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探索、探究的源泉。

2.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及科学品质的养成

初中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在设计思想上包含着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感悟和灵性,有些实验规律甚至是物理学家经历漫长、曲折的探索才归纳总结出来的,这些闪耀着人类思想光辉实验内容大多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精髓,每个物理教师都必须倾注其精力,充满激情地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展示其无穷魅力。在这些实验中,需要学生明确前人的探索目标、探索方法、途径,让学生仿佛是在亲自经历的情景中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坚持不懈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格魅力及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作用,使他们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体验、探索、研究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等特点,如果教师创设合理情景、激化矛盾、激发探究欲望,那么,“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氛围形成了。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可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如何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1.细心研究,精心准备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要上一节有水准的物理实验课,我认为课前要精心准备这样几项:其一,认真分析实验内容中所包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依此设计“探究性学习”过程;其二,明确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所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或“探究手段”;其三,为激化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还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创设“探究情景”。

2.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造性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主动发展。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为了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热情,教师有时需要大胆地'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学习”目标、确定“探究方法、手段”甚至独立完成整个“探究操作过程”。

3.拓宽实验范围,促进“探究性学习”持久深入地开展

第10篇

关键词:提高物理实验能力途径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ability of high and low, experi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good or bad is the measure of a student physical level of one of the standard. So, want to get good result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must wan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hysics experime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hysical experiment ability the main approaches are: pay attention to the basic training, training the basic operation ability, strengthen the expl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mproving the students' experiment ability of thinking, strengthen the design idea and method of the training, improve students' experiment ability design, etc.

Keywords: increasing physical experiment ability way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能力的高低、实验素质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要想在物理学科取得好成绩 ,必须要提高物理实验的能力。

一、重视实验基本功训练,培养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的基本理论是:(1)认识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是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的原理;(2)能分析实验误差。验的基本方法是:(1)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步骤,能设汁表格、整理实验数据、画出图线,得出结论 ;(2)会利用实验方法(例如:替代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准确的测量。实验的基本 技能是:(1)能正确、熟练、按操作规程使用的物理仪器;(2)能仔细观察,认真读数、记数、整理数据,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3)能排除在实验出现简单故障;(4)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要认真做好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及课外实验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这些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每次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例如:“安装简单的收音机”这个分组实验,安排学生去做 , 实验效果十分良好。学生通过 " 安装收音机 " 这个实 EJl| 练了利用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年的能力,学会了电烙铁焊接技术以及初步掌握了收音机的调试,进一步认识了无线电发送、接受及三极管放大作用的原理。学生在经过辛苦劳动之后,从自己组装的收音机中听到了电台的声音,喜悦的心情和成功的感受对学生的信心和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有极大的提高。

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

二、加强探索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

例如:验证“玻马定律”的分组实验,我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功探索性实验。在讲到“气体的等温变化――二玻马定律”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用实验来探索出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从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三个本态参量出发,思考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先研究温度不变(即等温)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然后列出提供的实验仪器,要学生考虑怎样利用这些仪器来探索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实验方案,以及在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是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和体积成反比的关系”。将教材安排的两个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里完成,既提高了效率,也利用探索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在做探索性实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实验原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及处理实验结果,使学生进行思维,比按课本的步骤来一步步进行实验操作的验证性实验在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探索性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设计实验能力。

三、加强设计实验思想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编写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正确选用仪器和器材,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形式。设计实验能力是一种最高水平的实验能力, 是活化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第11篇

一、入景、激情

一个人的感知、注意、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受到主体情绪的影响。当一个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倍增,表现为智力活跃,接受力强。反之,意识就会变得狭窄,知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受抑制,表现为消极迟钝学习效率低。而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仿、好胜。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对通俗上口的东西记得快,对新颖有趣的活动愿意参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小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探索。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新知识时,创设一定的情景,借用实物、多媒体、游戏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告诉大家: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们随便说一个数,我都能迅速地判断出它能否被2、3、5整除;还有在四年级教学中,由于数越来越大,计算量也越来越大,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出现误差也越来越多,造成计算能力明显降低,为了使学生们把准确性提高,我在课堂中讲授了“弃九法”进行检验,我让同学们任意出数进行计算,我来检验他们计算是否正确,看到我仅用几笔就很快口算出他们结果的正误,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于是他们出的数越来越大,可我仍旧很快检验出他们是否计算准确,同学们感到很惊奇,都想知道有什么窍门。于是,学生的求知欲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二、探究、思索

当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以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索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所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及获取的教学结论和概念才是深刻的。

例如:教线段概念教学中,出示习题:

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于是,学生一个一个地数,结果得出了好几种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我启发到:“能否按照某种顺序来数,这样避免重复与遗漏。”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总结出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以第一个顶点为标准可得4条线段,然后再以第二个顶点为标准理3条,再以第三个顶点为标准可得2条,最后得1条,即:4+3+2+1=10

第二种:因为每个点都能和其它四个点组成四条线段,所以5个点共能能组成5×4=20条线段,并且每个点又都重复一次,因此为5×4÷2=10条线段。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由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材料去操作、去探索。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充分让学生去拼、去剪、去摆,让学生自己联系旧知,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不光知道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知道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从而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将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内容,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式的内容,改进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的运行状态。

三、验证、运用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新的知识后,还必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科学地组织学生练习,将所学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本的例题。采用多种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巩固学生获取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且要强调探索性学习中小组合作的精神,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去调查社区的环境污染,市场上常见的蔬菜的价钱,设计出游的路线图及注意事项等。数学习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数学老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 转贴于

第12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61-02

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等综合应用于经济现象,以定量分析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在1998年7月,教育部确定其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经济研究与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该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大量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即使对于初级计量经济学,也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三大数学工具,所以,对于本科阶段的经管类学生来说,其难度较大。在传统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讲授,而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如何与不同专业需求、专业内容联系起来,如何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应用模型介绍的比较少。学生学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样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知道对模型或计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经济解释。这种培养方法使得计量经济学丧失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工具的作用,几乎成为一堆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

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分两条路走,一是侧重于理论方法的教学;二是侧重于实际应用的教学,而对于经管类本科教学阶段,应以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为主,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数学理论的推导证明,但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在这一原则下,实验教学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符合当前高等院校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但在现实中,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仍然是一个软肋,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实践教学的模式、内容等。

一、实验教学模式的安排

根据教育部对实验教学类型的划分,可以把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模式。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某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分离,与背景无关,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探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技能。所以,验证性实验适合于课堂案例教学,即在课堂上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之后,有针对性的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优势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能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便于掌握理论。

当然,验证性实验的本质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深化,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方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不能结合专业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参与和体验的实验教学形式,是一种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探索性实验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自由选择自己关注的问题,独立自主的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独立搜集数据和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模型设定、估计、检验和经济解释。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思想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探索性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施以全新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能够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为其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所以,对于实验教学应该分两步走,首先建立对计量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即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接着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通过这样的基础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软件使用知识、加强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了解,然后进行拓展型的探索性实验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类实验中实行的是严格的实验方案审核制度,学生要先提交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认为具有可行性后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

二、实验教学软件的选择

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设计模型、收集资料、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Eviews是完成上述任务比较得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正是由于Eviews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的出现,使计量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实用与严谨的经济学科。另外,Eviews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计量经济学软件里世界性的领导软件,引入了流行的对象概念,通过对象、视图和过程实现对数据的各种操作灵活简便。

所以,Eviews作为计量经济学专业性的软件,操作的简便性使其成为本科学习计量经济学首选实验教学软件,而强大的专业为今后的学习、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本科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实验教学中,利用软件来完成烦琐的计算,将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资料收集、计量方法的实际应用、回归结果的分析上,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这是开设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经管类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先从验证性实验开始,最后发展到探索性实验过程,因此,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四、实验教学的考核

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实验课程,实验成绩直接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不单独开列。实验成绩应由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三部分构成。评分标准为:(1)实验准备的充分性;(2)实验过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3)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创新性。

实验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指对经济理论的分析、建立模型、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一计量方法应用的第一阶段,所以是考核的重要环节。实验过程包括实验考勤、实验操作抽查,主要是在统计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求得参数的估计值。通过实验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的最终结果具体由实验报告体现。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实验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荣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J].统计教育,2008,(3):4-6.

[3]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