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资产管理

安全资产管理

时间:2023-06-26 16:2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资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资产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模式是最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和作用

1.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优化配置、会计核算准确以及资产安全完整和内控程序合法,需对资产的获取和和验收、使用和维护以及盘点、清查和处理等,进行严格管控,以此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效用。

2.内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应当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可靠、管理规范有序。物质基础的有效管理,对行政资产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强化资产管理机构、授权审批体系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和资产流动管控。由此可见,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内控模式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和健全内控资产管理机制,主要从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准确评估风险以及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和规范科学内部监督等方面着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管理过程中,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应当划清界限,并对其分开管理;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保证严谨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资金管控模式,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与单位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内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的有效管理。

2.构建内控管控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构建,对加强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内控制度与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加强资产管理。在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大内控体系透明度、准确度建设,这对有效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资产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大内控关键要素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内控模式建设过程中,需对内控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强化内控组成要素管理,以此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与水平。在具体内控管理工作中,财务工作首要加强,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工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资产管理人才,确保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得以良好的运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将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控制资产管理,首先要必须要对现有的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单位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对资产管理进行风险评估,为单位的资产配置提供合理建议;对各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离不开内部控制系统的协助,通过制定适应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保障本单位资产增值的同时,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避免盲目追求资产收益,应坚持以保值为主,避免过分的商业化行为对权力造成寻租作用,防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预算控制与授权审批制度

实践证明,资产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控制是建立与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核心环节。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资产管理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与严谨,严禁盲目调整单位预算,以避免对财政资金造成浪费。加强对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尤其要对支付审核加强监管,保证各项款项准确落实。做好事后记录,为解决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强化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与相应职责,保证权责一致。

3.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单位长期稳定发展,资产管理运营过程中,必会存在内部与外部可测与不可测风险,威胁了资产安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及时对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交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一体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应该有章有制,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效率和效果,以求防止资产流失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岗位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与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购买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同时根据政府集中采购的要求办理采购手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更加有效,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资产管理模式,加强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2):3-4.

[2]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新经济,2014(2):70-71.

第2篇

(一)监督约束机制没有发挥良好机能,体制不健全

根据国家制度,医院对固定资产的设立要求有总账、二级明细账、三级明细账以及固定资产卡片,一些医院忽视了后两项的辅助监察作用。政府对医院这样的福利单位,审查不够严格,不定期监察其固定资产,甚至很长时间没有起到监督管制作用;如果严格审查,多有出现账面与实际情况无法对应的情况,此时也没有根据来查找账面不实的原因。长期以往,固定资产的库存数量,进出入数量,没有对应的人员管理,发生随意领取使用、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二)购买和存放固定资产没有严格的手续

医院的医疗设备往往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开销,需要前期市场调研和仔细论证实验才适合统筹购买;但很多人员缺乏技术知识,也没有管理层的监督监管,从而直接与经销商接洽,或者为了与市面上的私立医院竞争,做出错误的购买,使得部分资产设备富余闲置,同时存在另外一些设备短缺或者遗漏的现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审批后才能获得对资产的使用权,而不是随意处理固定资产;资产的存放、变更或者废弃也有相应的法规,不经过任何责任人的批准就动用资产的行为都是不规范的。

(三)短缺高水平的管理者

资产应该由公司的财务专员负责管理,可是一些医院为了节约开支,托借人才紧张为由,让缺乏专业知识的其他部门分管这项工作,这种行为会导致:固定资产使用很长时间却未登记,不进行入账工作,由于发票未到或者分批到账从而没有汇总结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和实物不符。远远达不到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的专业性,医院这种松懈的管理方式应该杜绝。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妥善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才能加强医院的运营素质,严格培训和管理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制度化一切资产管理工作,努力实际地争取医院固定资产安全有效,规范并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院运作效率和实现更高的经营目标,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落实到行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监管督促机制

综合医院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建立规范准确的账面和制度,确保一切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制度。首先是健全医院资产的各种账目明细,包括总账、备查账,登记固定资产卡片,账面与实际对应符合,核算严密。其次,建立健全资产变更的事项,例如购置、转移以及捐赠或废弃的处置措施,医院资产的购置配有专业的资产采购招标组,廉洁公正,相关事宜都要上报政府采购办;对固定资产清产核资,账册条理清楚,完善入库、保存、取用制度,加强环节管理。无论以哪种方式处置国有资产,都必须要以相应的制度为依据,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最后,对财务人员的起码要求是有会计资格证,确保专业素养和技术要求,对分管医院的资产有明确分工,实行医院领导负责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落实快计法和相关医院财务法规,融到到实际的资产管理工作中来,对违反者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

目前,许多医院里内设审计科,其职能是监督资产采购预算,监督资产管理检查,及时发现医院资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纠正错误或者提出妥善补救措施。细致的内部审计才能抓住核心或者细微问题,加强管理工作。医院要充分发挥尽可能大的使用效益,需要优化资产资源配置,而且根据医院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可以建立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考核,能够基本满足医院资产管理的需要。比如,固定资产使用率,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高;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说明固定资产的增值或者减值的标志,代表着单位盈亏;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这说明医院本身资产获得的经济利益,数值过低则代表固定资产的购买和使用存在着漏洞,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三、结束语

第3篇

一、转变思想,树立理财观念,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我国现行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当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事业单位的定位即随之发生变化,过去对事业单位性质的定位: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已经被打破

政府变全额或差额拨款为少量补贴。并通过宏观杠杆间接扶持,如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等,一部分事业单位不再具有行政职能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如文化事业单位、勘测设计事业单位等,除少量补贴外,资金来源基本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来解决,理财环境越来越趋向企业化。等、靠、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日益发展的需要,资金供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偿服务,合理组织收入,提高单位的经费自给力,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财之道,妥善安排使用各项资金,清理压缩行政性支出,按照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需发展的业务性事业项目上,并建立经济性效益指标考核制度,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的贯彻落实由于部分事业单位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是推进廉政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保障财政财务改革各项政策、制度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便于操作,并通过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重抓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否则形同虚设。一方面,单位负责人要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理财。另一方面,要建立责任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切实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规范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一)但由于各项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尚不完善

1.没有完全摆脱“基数加增长”、“以支定收”“、以收定支“,不留节余”的预算编制方法。这些方法容易形成单位对财政资金、上级资金的依赖,自求发展,自求平衡,积累意识淡薄。

2.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有些单位认为编预算就是应付上级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执行的好坏,不需要承担责任;有些单位则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争取要钱,而且可以调整预算,形成“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3.预算编制工作无规划依据,无基础信息,人为因素较大,形成编制的预算内容和实际执行两张皮现象,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4.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存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混合使用或是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现象。以上这些行为和做法违背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进程。

(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的平稳衔接

1.提高认识,摆脱形式主义,明确改革的方向,遵循稳妥可借,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防止低估预算和高估预算的现象,真正发挥部门预算的作用。

2.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清查各项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理清资金来源渠道,分析历年支出结构,确定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定额标准,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等。

3.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对单位所有收支活动采取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收入一般根据上年度收入情况和本年度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具体收入项目,包括:单位自有收入、预算内拨款、预算外资金、各项专项资金等。支出预算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相应地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逐级细化到每一开支项目。

4.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关系到编制的预算能否变成现实。一般情况,年度预算经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不能随意进行调整,必须严格执行,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必须报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批准,以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发挥预算的财政监督职能。单位在搞好预算编制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执行预算和监控资金使用上,实现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变更、决算、监督各环节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一)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资产利用率低、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脱节的现象

1.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出现配置过剩、闲置、超标现象,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

2.应收款项长期挂账不清理,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应收款项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30%以上,而且多属呆账、坏账,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甚至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

3.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益归集体所有,甚至私设“小金库”,如租赁收入、效益收入、转移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4.相互攀比,随意变卖,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变卖、处置是为了购买更高标准的资产,而不考虑配置效率和财力状况。

5.存货管理混乱,无存货购置计划,大量购置后过期无法销售,造成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不办理入库领用手续;无进销存存货明细账目;存货保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存货毁损、丢失。针对上述问题,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于1995年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财政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5月30日以第36号令公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部令的公布,对于全面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促进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使资产管理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上

1.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前提。(1)单位领导要重视。《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树立资产效益理念。(2)财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要重视,形成从单位领导到单位职工都重视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转变“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意识。

2.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的保证。单位应依据新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具体应包括:资产购建制度、登记制度、领用制度、处置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等。只有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安全、有效。

3.建立资产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是推动单位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保障。(1)明确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资产的计价、计量、使用、监控、清查、处置、考核、分析等工作。(2)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单位领导、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分级管理责任制。(3)制定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使资产管理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紧密挂钩。如应收款项回收办法应明确坏账损失率、回收多年挂账款的奖励、由于个人失职造成应收款无法收回的责任等。超级秘书网

4.做好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资产清查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清查摸清事业单位“家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及财务状况,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资料,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五、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和事业职能的原因,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涉及的会计业务范围相对较窄,会计核算业务相对简单,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逐渐由“反映型”向“管理型”转变。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计环境及新法规、新制度的不断出台,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新业务知识和新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适应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需要。单位负责人要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把继续教育做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目的和意义

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是依据国家财政部、省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全面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毁损、占用或挪用。对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目标

1、摸清家底。对局固定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状况,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奠定基础。

2、规范管理。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编制年度预算和资产购置计划创造条件。

3、完善制度。针对固定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整改到位,同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国有资产配置合理、使用高效、安全完整。

三、组织领导

由于固定资产清查范围广,工作量大,现场核查工作复杂,决定成立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局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计审科,负责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的拟订,清查工作的前期准备和后期的资料整理汇总,负责清查工作的协调联络等。

四、清查基准日和范围

本次固定资产清查以2013年5月30日为清查基日。本次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是所有应列入和已列入局管理的资产及未入账和已入账的资产(如房屋建筑物、土地、普通设备、专用设备、电子电器、交通工具等)。

五、清查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实施,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分步实施”的原则。清查工作主要分四步实施:

1、准备阶段。由计审科将账面所有固定资产录入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系统,并核对账面资产原值与系统台账原值一致。

2、自查阶段。2013年6月10日――6月15日。由各科(室)、相关单位认真清查本科(室)、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含在用、未用、损坏、特别是由个人保管使用可携带资产等),并认真填报固定资产登记表。(相关单位填报已确认非本单位固定资产账中资产,除已确认从其他单位借用的资产)。

3、核查阶段。2013年6月16日――6月30日。由局办公室、计审科组织核查人员依据固定资产账、台账及各单位、部门上报的登记表进行实地逐一核查、清理、分类、登记,调查核实有关资产情况,盘实现有固定资产,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明细表。

4、整改总结阶段。2013年7月1日――7月31日。通过清查,对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使用、保管及账务处理等方面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

第5篇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目前很多企业都未将资产管理纳入经营考核范围,企业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无法与企业生产经营、利益分配直接挂钩,资产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企业侧重于利润指标的管理,强化变动成本的控制,轻视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资产投资风险防范意识,缺乏资产管理和控制经验,致使企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资产预算、采购、核算、调拨、清查无章可循。

(二)产能过剩,资产使用率低下

目前很多企业产能过剩,资产闲置,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张造成各行业普遍产能过剩,二是许多企业不能有效充分利用原有资产,经常是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不顾实际地进行超额度投资,从而造成了无效资产或产能过剩,资产闲置和浪费严重。

(三)资产管理核算不规范,资产账实不符

企业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也给企业的资产账务核算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按照规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必须建立实物台账,并在实物卡片上明确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实践、型号、数量和规格等。但是,许多企业在固定资产台账、流动账记录上都不够严谨,固定资产盘盈未按规定入账,资产账实不符,资产分类账内容混乱。

二、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在市场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企业要将资产管理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考核体制中去,并将其与企业经济效益、利益分配直接挂钩,同时健全企业资产管理机制,以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减少企业资产流失,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再次,企业要以固定资产管理为重点,认真研究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状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理论,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财政部门和资产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严格遵守国家财政规定和企业资产管理制度,补充资产管理人员,并通过生活技术教育和财会知识教育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实现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维修和保管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提高资产利用率,盘活闲置资产

提高资产利用率、盘活闲置资产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筹资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将闲置资产进行外包或置换,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速企业资产周转,或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企业可通过租赁、置换等形式,将闲置生产线或办公场地等租赁给其他企业,或与其他企业进行闲置资产置换,以节约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收入。二是利用闲置通用设备的生产能力,拓展企业非主营业务,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固定成本。三是集团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内部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避免重复购置,提高集团整体资产管理水平。

(三)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与审计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目前事业资产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工作实际作简要分析:

一、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体制不完善,使用效率低

资产配置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恰恰忽略了资产的配置管理。一是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三是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造成资金闲置、利用率低。四是单位用自筹资金购建资产时不报批,使非财政资金构建资产不受约束,讲究享受,超标准购,增加了购置支出,在使用和维护花费资金,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组织、协调、监督职能被消弱,导致资产闲置与浪费。

2.管理意识淡薄、制度不健全

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领导的资产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完整、没有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实物资产定期清查制度,也没有实行单位资产管理责任制,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对本单位的资产不能善加维护和有效利用,管理水平低下,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损失严重;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也不能贯彻落实,单位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缺乏管理职责意识,造成家底不清,难以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3.资产流失严重、收益乏束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擅自改变资产用途引发国有资金流失。许多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投资、出租时没有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办理国有资产投资审批审报手续,会计账面上仍然反映为事业单位占有的资产,只是资产的使用方向发生了变化,单位投资经营的资产没有回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无从谈起。(2)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把占用的国有资产随意变卖、擅自处置,如有的单位将资产随意无偿调拨给企业使用,人为造成单位资产流失。(3)由于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的增加,导致资产的隐性流失。一些单位为了争项目、争经费,缺乏长期规划、滥购、滥建,固定资产购置时没有严格的审批、验收程序,购入、接受捐赠、调入不入账,购后不办理入库领用手续,报损、处理、调出等减少资产不核减等无账可查,有的处于无偿使用状态,甚至变卖,造成资金流失。

4.管理手段不科学,管理效率低下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的操作方式,管理手段原始落后、工作量繁重,并且资产管理的差错率高、对账困难、信息闭塞、监控不力,管理效率十分低下。无法为预算资金分配和资产的调剂、共享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参考信息。

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首先,《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实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三级管理;即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制定辖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应根据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固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其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做到资产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挂钩的机制,把资产配置作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一个有效结合点,防止资产配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就是事业单位购置资产无论是否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在单位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前,应先编制资产购置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资产购置计划方可列入单位的年度部门预算“一上”草案中,对确需资产再进行资产配置方式的审核。二、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务管理密切联系,单位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资产管理要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实物与资产账、资产账与财务账应衔接一致,资产价值要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三、是要建立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便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体状况,避免“先清后乱”从而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为整合事业资源,实现事业资产共享、共用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四、是建立国有资产安全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构,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五、是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01-02

一、高校预算管理模式改革对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偏重于对增量资产的控制而忽略对存量资产的管理。高校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普遍缺乏对上一预算年度高校资产变动情况的全面深入了解,以及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各部门争经费和资产管理情况缺乏透明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预算编制难以脱离以投入控制为主的轨道。尽管中国在高校预算管理领域进行多次改革,但这一环节仍然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预算资金分配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目前高校在预算资金分配环节,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导致各类资产日常维护和消耗费用缺乏有效到位的监控,使之与各部门占有使用的资产实物量相脱节,预算编制部门在进行预算资金分配时难以取得合理依据,加大预算编制难度,也使得预算资金分配的结果演变为部门间为实现各自利益相互博弈,而最终达成妥协的结果。

3.缺乏预算执行评价体系。中国高校普遍缺乏预算执行评价体系,个别高校正在尝试构建该体系,主要是建立一个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并落实专门人员,定期进行预算跟踪分析并对照预算目标,及时对差异作出调整,以其提高预算执行约束性。

(二)改革高校预算管理弊病过程中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目前国家对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提出的更高要求,预算管理也比过去更加注重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重点在于掌握和分析存量资产数量、价值、结构和分布状况,以此为依据寻求存量资产与高校今后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和及时合理调整经费投入的金额和用途。

2.建立健全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该要求其实是以上所论述的要求的延伸,是实现其的前提条件。高校只有建立健全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对高校资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和采集,准确掌握各部门(院、系)占用资产的增减变化,以此对全校资产配置结构作出合理判断,从而使各类资产的购建必要性论证和购建成本评估做到有理可依,是预算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的强有力保证。

3.构建一个科学、可执行的实物资产限额标准体系。2007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结束后,唯一不足之处是没有构建实物资产限额标准体系。实物资产限额标准体系不单是评估资产构建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还是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关键点。这套体系的构建是项大工程,因为是要以大量考察数据和分析为依据,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从办公用房装修费用、通用办公设备购置和机动车辆配置限额入手。

二、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部门领导缺乏对资产管理和预算资金执行的强大责任心

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资金执行情况尚未列入部门领导任期考核目标内,部门领导在调离原岗位时,只对其进行财务审计,这会加大部门领导对资产管理的松懈和预算资金执行的随意性。

(二)资产配置和预算资金分配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

笔者认为,无论是资产配置还是预算资金分配,都是一个将高校有限资源合理分配给各部门(院、系),以达到满足高校整体发展需求和各部门(院、系)均衡发展的过程。然而这种本应公平公正的统一分配过程,在各部门利益竞争驱动下,渗透太多的人为干扰因素,逐渐演变成两个没有太多关联性的管理系统。

(三)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

目前我们所指真正意义上的预算管理应该是对包括预算内与预算外所有财政资金的管理,但事实上由于预算外资金来源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其中所牵涉到的部门利益,使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往往只将一小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编制范围,导致大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预算外资金被滥用也是造成高校资产重复购置和浪费的主要源头之一。

三、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的高校“三级”资产管理模式设计

(一)构建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

1.构建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随着中国高校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转型,高校在财务管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断加强并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成立专门采购职能部门等,这些变革都或多或少牵涉到高校的预算管理。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资产管理体制也应当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资产管理的需求。笔者所建议的“三级”资产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如下:(1)国外公共资产管理模式理论。由于本文所论述的高校资产类似于国外的公共资产,因此在重新设计高校资产管理模式时可以借鉴他们相关的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韩模式、德澳模式、美加模式和巴西模式。无论以上何种模式,都为我们进一步理顺高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且基本上可以囊括国内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采取的全部资产管理模式。相比之下,美加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下的高校资产管理,即预算管理部门除负责编制部门预算外,还负责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在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高校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除负责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外,还担负起随时向预算管理部门提供各类资产数据、资产购置与处置等手续证明和预算资金使用状况。(2)国家有关规章制度。2006年财政部颁布执行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两个办法”不但提出“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而且明文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这为高校今后进行“三级”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2.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结构。根据美加模式理论和“两个办法”,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设计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架构:“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三级资产管理部门”,“一级资产管理部门”是指高校预算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是指高校内设立的专门资产管理机构,“三级资产管理部门”是指各部处(院、系)。在这个体制结构内,“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将编制好的预算项目和额度直接下达到“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在审批“三级资产管理部门”提交的资产购置申请时,不但要负责监督各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充分行使闲置资产的调剂职能,并随时向“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反馈预算资金使用状况,“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及时对预算资金作出合理调整。

(二)与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1.一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高校在实行“三级”资产管理体制后,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作为整个体制运行中的主导部门,其制度建设重点应放在宏观层面的把握,要充分结合高校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特点,针对资产信息采集、预算执行监督等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使一级资产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2.二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二级资产管理部门是该体制中具体负责管理监督高校资产取得、使用、保管、配置、处置和评估等各个环节的部门,其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上,将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

3.三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三级资产管理部门是该体制中使用占用高校资产的部门,其制度建设的特点是更具体、更细化。因为其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工作会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根据二级资产管理制度来制定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办法。

(三)与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相对应的管理手段

1.有效整合预算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实行软件升级或开发一套新系统。目前,高校普遍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于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在先进的管理系统帮助下,大大提高了两者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但最大的缺陷在于两系统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整合,使得数据信息无法共享,令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解决以上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通过有效整合两系统的业务流程,对原有软件实行升级或重新开发一套符合工作需求的新软件。

2.建立内部控制体制,强化预算主导功能,形成资金资产运作的良性循环。(1)建立内部控制体制离不开“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管理手段,只有完善内部控制体制,才能保证高校在资产出租和处置等环节所产生的收益得以真正集中,便于预算部门进一步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强化预算主导功能可以加强预算刚性,是防止盲目购置资产和避免造成资产浪费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高校对资金和资产运作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上两条管理手段基本渗透于高校资金和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形成资金资产运作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3.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理念”在现代管理学中被称为“管理软手段”,运用得当,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资产管理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目的在于综合考虑高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内部管理规范化和资源效益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自觉响应的常态式管理模式。对资产管理中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进行细化,例如对资产保管使用环节进行建账建卡,细化到部处(院、系)和个人;对资产处置环节,细化到具体资产及其处置结果等。对预算管理则细化到具体项目。

无论是资产或预算管理模式改革,其最终目的都为维护高校资金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并提高其使用效率。本文以“两个办法”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构建高校“三级”资产管理模式,旨在理顺目前高校内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Abstract:the army sanatoriums physical asset management, to adapt to the new" milit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Interim Measures" provisions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taining the asset loss phenomenon, thereby allowing limited assets play a greater benefit.

关键词:军队 疗养院 资产管理 措施

Key words:military sanatorium asset management measure

前言

军队疗养院担负着军内老干部和广大官兵的医疗保健任务,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挖掘潜力,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使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多的效益,可以说是疗养院资产管理的工作核心。新形势下,研究探索如何在军队疗养院实施资产管理办法,对于进一步提高疗养院社会效益、为部队服务保障创造更好的后勤条件,确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军队疗养院资产管理是军队疗养院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地方企业资产管理模式,将所有消耗包括军人工资在内全部资产的管理模式。为全面加强军队疗养院资产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一切以疗养员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实际上,军队疗养院首先是为军队疗养员服务的,为此,管理理念绝对不能改变。其次,充分发挥优势,用一流的服务和疗养康复技术,合理的检查用药和尽可能低的消耗成本费用,去获得疗养员们的满意,从而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军队疗养院资产的综合管理。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料统计不全面、不准确,资产控制欠严格、科室资产管理体系缺乏完整性等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要随着资产管理工作的运行,不断完善管理方法。

二、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系统

军队疗养院应该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分别由疗养院领导、各职能部门领导和有关职能机关人员组成,分设院务组、医疗组、政工组、护理组、核算组等,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全资产核算的管理大纲、实施方案细则和具体办法。对于在管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负责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并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及制定相应的补充政策。科室要成立医疗资产核算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资产管理科核算员组成,具体负责科室疗养员收费的管理和科室劳务提成的二次分配。

三、建立资产报废制度

为了降低资产流失,全面加强管理,必须建立资产报废制度。对于应该报废的资产,使用部门和科室出具报告后,由经资产管理部门、维修部门联合予以鉴定,之后再交军队疗养院领导审批。对于同意报废的资产,在注销部门存放。同时对军队疗养院医疗设备进行全面普查,针对医疗设备在科室的使用情况来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军队疗养院资产发挥最大效益,从而更好地保障军队医疗工作的需要。

四、建立明确的手续制度

要切实加强军队疗养院的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明确的计划、采购、验收、使用、保管、清理、维修等手续制度,保证资产在管理上有帐有卡有物。在管理过程中,也要全面监督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对于资产的新增、调出、报废等变动情况,要全面反映和监督。要注意对管理过程进行总结,逐个科室、逐个项目进行核对并复查,充分利用全军使用的疗养院信息网络优势对全部资产实现网络化管理,进而实现军队医疗资产公开化、透明化,使院、科这两级资产得到有效控制。总之,就是通过具体确切的手续制度,互相监督,并不断总结,实现资产管理的全面加强,使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可以说,军队疗养院在资产的制度上、管理上全面加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管好军队疗养院资产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来强化管理。这也有利于管理人员自觉、正确、安全、合理使用资产,同时也是保证合理且安全使用资产的一个重要保障。其次,建立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在使用及管理资产工作中做出了成绩的部门或个人,要给予奖励,而对因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损坏的也应适当进行处罚。总之,无论如何必须建立健全的责任制,最终确保军队疗养院资产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六、实现所有资产管理控制的统一

为了科室更好地管理资产,方便财务汇总上报,可以将资产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期的清产核资阶段和日常的运营阶段,同时将资产管理控制子系统人员区分为科室资产管理员、资产分类管理员、资产账务管理员这三类。对所有资产的增减管理统一在资产管理控制子系统中实现,资产相关信息可同步传输到军队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系统中,有效解决资产数据在资产管理控制业务系统及军队疗养院财务管理系统无法共享的问题。总之,为了提高军队疗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加强与医疗部门的协作联系,把办好疗养院作为开发和发展疗养地的重要中坚。同时疗养院本身也要加强资产管理,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挥疗养资源的作用。

七、结束语

强化资产管理,建立全新的资产管理机制是落实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资产重大决策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资产管理作为军队疗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为确保其成功,就必须从疗养院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疗养院的需求,充分考虑军队疗养院资产的特点,稳步推进,全面加强管理,从而保证资产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最终实现军队疗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马琳 杨文宏 苏国同等.军队疗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

第9篇

一、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不足

公共图书馆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所开展公共服务等活动所需经费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往往对生产成本及所产生的效益不会太敏感,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诸如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权责不清等等情况,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浪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拨款,没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事业单位,所以在使用经费的过程当中,对投入和产出不敏感,对国有资产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勤俭节约,常常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监管不到位,难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管理弊病。

2.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由于公共图书馆没有建立独立的物资保障部门,或是即使有,但权限模糊,职责不清,加之大多数图书馆实行对账物分管制度,即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采编部门管理图书;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领导分管。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各下属部门占有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致使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不到位。最终导致固定资产普遍存在帐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

3.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对于服务读者,图书馆的采编等业务工作都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却没有制定详细可行的制度,致使在资产购置和分配领用中随意性较大。同时,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落后,方法原始,主动性差。还有,日常监督工作不到位,领导重视力度不够,只注重图书馆日常业务的开展,对本单位的资产管理方面严重缺乏认识,没有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实物资产定期清查制度,致使各相关部门对固定资产同样只知道使用,不知道节约和保管。最后,资产管理的考核制度是一片空白。由于多年来形成的资产管理无责任制,相应也就没有考核管理制度的约束。

4.账物不符、账账不符

由于管理不到位,不少公共图书馆在固定资产发生转移、接收、调拨、修理、维护时的手续不健全,已建档的固定资产,也有一部分数据资料不准确,如对固定资产的编号、种类、名称、技术数据等内容没有按照规定填写、登记,或前后填写不一致,造成账目与实物不符,部门账目与资产总账不符。

5.盘点工作不到位

部分公共图书馆对于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制定完整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有的图书馆从未进行固定资产清点核查,或核查过程中困难重重,造成图书馆家底不清。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物资管理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赖于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室的密切配合,以及广大图书馆职工的大力支持。馆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搞好读者服务工作及图书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并要使全体职工树立起节约意识、效益观念及主人公的责任心,增强保护国有资产的主动意识,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建立资产管理机构,分级管理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权威性、独立性的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各级各类资产。如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财务监督,进行一级管理;办公室负责专用设备、房产及建筑物、车辆等实物和价值进行二级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则进行三级管理,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依账放置,准确反映资产去向,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建立健全的图书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科学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应该健全固定资产预算制度。一是年度财务预算,由图书馆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编制计划,上报财务部门。二是由各部室根据需要,提出购置计划报馆办公室,由馆领导分轻重缓急予以适当安排。预算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图书馆统领全局,实施重点建设和重大决策,减少盲目重复购置,防止资产的损失浪费;其次,应当健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领用、检查、维护等制度,固定资产丢失、损坏赔偿制度,资产调拨、报废制度等。

4.推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方便确保账物和账账相符。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让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普及化,实现信息自动化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应从识别条码标签、丰富数据信息、构建网络业务,管理权限限制等固定资产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推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总之,后勤部门从来都是任何单位正常运行的绝对保障,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间接参与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因此,固定资产管理质量,是衡量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只有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2016年上半年资产管理及法务条线的工作平稳开展。在这半年的工作中,崔晓辰同志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完成了领导交与的任务,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现就该同志上班年的主要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全面推行“两退一进”工作

 为深入贯彻“奉贤国资改革16条”精神,落实奉贤区国资委的相关要求。崔晓辰同志作为公司与区国资为联系人,全面配合投资部领导完成“两退一进”工作,并在上半年完成了一家公司的股权收购。再此过程他共经历了,拟定股东会决议、修改章程、报国资委行政审批、工商变更登记。最终在今年6月21日完成了该项工作。崔晓辰同志充分发挥了法律专业方面的优势,为整个工作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完成进度。

二、编制资产管理明细,实现经营性资产动态管理。

    按照国资委要求,上半年崔晓辰同志会同公司财务部梳理了总公司及全资子公司的全部土地、房屋资产情况。分析存量土地及房屋的资产增值状况。为今后逐步清理存量房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研究“营改增”落地后对房产交易市场的周期性影响。避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

    同时他对现有产生收益的经营性资产,例如标准厂房三期、四期、度假村资产等。每月做好资金回收情况表,实时掌握经营性资产产生效益的能力。了解企业延迟支付租赁的情况,对部分企业加大催讨力度,保证租赁回收率

    三、协同物业加强厂房管理,抓漏抢修降低额外成本

三期厂房使用至今已将近十余年了,厂房结构及部分机械设备持续老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今年二季度崔晓辰同志协同物业对厂房重要管道、消防设施、电梯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避免小故障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从厂房使用上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安全,从资产保值的角度,延长了资产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由于目前四期标准厂房尚有闲置厂房,为避免闲置厂房产生的安全隐患,他同物业对厂房进行定期巡查。着重关注厂房渗漏水、电器运转、水管等问题,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四、把握合同规范,避免法律风险

订立合同是公司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而合同内容的具体把握则需要结合实际的商务谈判。上半年,该同志分别与招商部、行政部等部门共同修订了公司对外合同,共28份。其内容涵盖租赁、承包经营、工程、工程年审、终止协议等。为公司的经济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第11篇

一、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现资产保管与经营的一体化管理,加强对资产的核算管理,有利于盘清家底,为加强管理提供依据,避免国有资产的潜在流失。

其次,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完善相应的保管制度和使用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以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避免资产流失和浪费现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还有,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一方面,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有效地资产规划,强化管理意识,增强管理观念,健全资产的保管、领用记录,从而落实保管责任,强化资产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实现对资产的持续、有效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改善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领导层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资产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究其原因,这都是单位长此以往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风气所造成的,由于事业单位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从而导致部分事业单位领导者管理意识淡薄,再加上缺乏管理机制的严格约束,使得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混乱。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购置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具有无偿性,我国目前仍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和考核管理体制,使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者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率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缺乏应有的责任承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资产产权模糊

从理论上讲,事业单位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应该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仍采用的是分散管理体制。资产的购建预算掌握在各单位手中,造成资产实际占用权、处置权等全部在各使用单位,且各单位部门所有意识很强,难以进行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调配。同时各单位内部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内部管理存在漏洞,极易造成资产流失。

(三)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配置不合理

根据相关调查大多数事业单位存在资产闲置以及浪费现象,这些都是单位资产配置不科学所造成的。如一些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与预算管理相脱离,没有科学的购置方案,随意性很大。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无法将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相关的职责进行挂钩,难以实现权利与职责的相互统一,再加上资产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就更加使得在资产的管理和利用上随意盲目,只考虑单位部门利益,缺乏对整体利益的考虑,进而造成了资产的闲置、重复购置,浪费现象的发生。

(四)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比如管理的原则、管理方法、管理规定等等,尤其在当前法律规范与管理监督体制相结合的政策出台之后,其资产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机构设置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一些现行的机构设置不合理,比如有些地方是国资部门,进行资产的宏观管理,而有些地方则是财政部门在履行资产管理的职责,这造成了机构设置的不对等,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宏观管理。其次,在权利和义务上,一些管理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以及职责范围不清的现象。比如国资部门与财政部门对于其管理的权限分工不明确,不清晰。

(五)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有意无意漏记资产账的现象常有发生,比如某些单位为个人配置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由于未作固定资产登记,人员调动后资产就被带走,造成国有资产的人为侵占;还有些单位由于资产管理人员为兼职或者无证上岗人员,缺乏基本会计专业知识,管理起来办不从心。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做好现有资产的调剂工作,对事业单位需要进行新建或者是添置的资产,要尽可能地从中调剂。这样,一方面,通过一些合理的管理形式,促进资产的流动,如租赁、联营、拍卖等,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在不计提折旧的条件下,使得资产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此,国家和财政部门应该建立资产调剂转让机制,加强对资产集中处置,将市场经营与资产的行政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之与事业单位的利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事业单位强化节约意识,通过使用权转让或者是所有权变更,盘活闲置资产,不断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 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随着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重视,目前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配置和管理。但是由于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和衔接,造成两个部门的工作脱节,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在价值体现方面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对资产的计量标准不一致导致两账的入账价值不一。

2.资产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权限纷繁复杂。很多高校为了对国有资产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对重点建设资产专门设置相关部门进行系统管理,例如基建处就是对高校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专门管理而专设的一个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本身无可厚非,但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对接也造成账实、账账不符的一个重要原因。拿某基建工程为例:该基建工程已投入使用,但因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导致财务账上为空;即便办理了结算和验收,但结算和验收的仅仅是主体工程款,没有对前期、中期和后期投入的在建工程进行结算,即使基建处到国有资产管理处办理了入库手续,入库金额往往是结算的主体工程款,而忽略了在财务上“在建工程”数,从而导致账实、账账不符。

3.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国有资产不仅包括有形资产,而且包括无形资产。很多高校对购置的软件支出,以及自行研发的专利支出等均未进行资本化,而是直接计入费用。加之资产管理部门也未对其进行重视和管理,造成无形资产变为名副其实的无形、无价值。

4.对除购置以外方式取得的资产管理不到位。随着高校多元化发展,各学院与社会团体、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社会团体与企业对高校的捐助活动逐渐频繁,形式多样,当然不乏以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方式进行捐助。但是,有的学院为了拥有该资产的支配权,自作主张不向学校办理入库手续,这不仅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而且是一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5.资产报废手续不规范。按照法律规定,国有资产的报废须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实行报废,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的报废要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报废。但是,由于有的高校对报废程序未予重视,没有按相关规定程序时行报废,而是私下里处置了国有资产,造成实有资产减少,而因为没有正规手续,导致财务部门与财政对接的资产统数据不一致。

二、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对策

1.提高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资产管理机构,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控制制度,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造成部门之间管理脱节,一方面是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对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另一方面就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现有的状况是,部分接口工作虽然有人在做,并且也有相应的分工,但相互之间没有相应的约束力,没有制度对职能部门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出现问题相互推诿,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造成出现问题无人担责。因此应出台相应制度,对部门工作进行系统控制,包括工作流程、达到效果以及责任承担等环节,明确部门职责,加强规范管理。例如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计量标准的统一;基建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之间对基建工程的认定、入库及管理等,这些工作都需要相关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以达到资产数值准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另外,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也是资产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有相关制度的约束,但执行不到位制度也是空摆设,执行到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受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影响,沟通顺畅、信息传递及时不仅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执行效果显著,因此部门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例如部门之间的及时对账,信息及时反馈,不仅让资产数据更为准确,而且能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2.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健全管理制度是进行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也是防止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

资产是一所高校实力的体现,除了有形、看得见的硬件投入,还包括无形的、看不见的软件投入,比如外购的软件、自行开发的专利及专有技术等,都是构成学校资产的一部分。因此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也尤为重要。学校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库,将无形资产单独管理,按照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对购置外的方式取得的资产,也应加强管理。资产取得部门在取得资产后应及时到学校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登记验收入库,并到财务部门进行入账处理,对于取得资产不入库的单位或个人,学校要施行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