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基本形式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以体力活动为主体,又以脑力为主导。德育工作要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能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3、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德育才能完成得好。严格要求包括学生在课中的思想、作风、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则等等。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校园舞教学中,教师应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优美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0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地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4、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的,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利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
一、光明新区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效性现状
1.实践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大多以自我的感觉为中心,重视自我的愉悦,但是现在很多实践活动缺乏新意,大多还是以植树、帮助老人、体验环卫工为主,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们,已经无法提起对这些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实践活动是要学生参与的,教育是要学生主动接受的。如今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实践活动却缺乏新意,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在第一步上就失败了,那么德育的实效性就更无从谈起。只有实践活动注重内容,与时俱进,才能贴近如今中小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这样社会实践才能达到目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凸显出来。
2.德育目标的政治性
目前,大多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过多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却往往忽略最贴近学生生活。由于政治性目标,实践活动的组织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注重功利追逐政绩的情况,使得实践活动脱离实际,内容空洞。在实践活动中忽视德育的实质和效果,忽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脱离了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没有对中小学生的文明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现在学生的德育内容教育,多强调党政的光辉、宣扬我国革命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对于学生成长十分重要的社会公德教育、信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用的德育内容却涉及甚少,这并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二、提高学生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活动内容勇于创新
开展实践活动注重新媒体的使用,迎合当前中小学生了解信息途径多元化、差异化的现状,开发新的实践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鼓励中小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引导他们去主动发现自己可以参与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自己提议自己想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由之前的组织方变成学生行动的保护后盾,这是一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实效性有效方法。能够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重视社会实践和相关德育教育目标的结合,通过新颖形式与德育目标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愿意主动的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注重体验式的教育,把口头的被动说教转化为亲身的主动式感受,学生自然能从活动中体会到应该体会的品德教育。主动体验德育的实效性比被动接受德育的实效性更高。
2.德育目标注重实际
目标是行动的灯塔,目标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行动的质量与效果。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体系,放下高高在上的政治性,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构建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目标。在社会实践的德育目标制定中,要秉承德育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参与意识。以中小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为重,帮助他们融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其整体素养才能得到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政府、家庭、学生自身共同努力,而学生是根本,将目标放在学生身上,德育的目标真正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统一。
作者:钟东平 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摘 要 当前在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当前教学体制中非常要紧也是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同时又和和其他文化课程本质上有着一定区别。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思想教育 作用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平时的上课中,经常会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存在,就是一些老师认为体育教育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完善学生身体质量而不能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引导。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被其他学科老师所看中 ,很多时候还被其他老师占用,极大地缩减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在此论述体育教学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拥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就中小学生德育现状而言
中小学较小的的心理年龄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较为不成熟行为方式和稚嫩的思想模式。造成他们很容易受到不同的思想偏差,同时他们处于思想的叛逆期,以往正常的口头教育,说教处罚引导会造成叛逆不配合,造成了德育教育难以进行的情况。
(二)就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言
在中国,不同的任课老师一般都是在教室里上课,一边向学生传授自然学科知识,一边进行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建在学校教育课程和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实施和制定,应确保各种活动列入课程计划的时间,并通过各种新风格,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立多维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系统更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增强。
(三)就课程本身的特点而言
体育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意义,根据教学经验,体育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课程,它提供了一个绝对的兴趣优势,有利于对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引导发展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将它们作为榜样教育,道德教育与学校一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成长中也会有积极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教育里。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弱小性,团队的力量无限性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进行一些游戏相互结合,球类运动或接力作为比赛形式,让学生知道团队精神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团队比赛中,可以通过语言引导一些技能水平好一点的学生帮助指导技术差的学生,让他们在沟通与合作中完成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技能,更能使他们认识到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的重要性认识。
体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他拥有严格的活动规则和要求,并且需要个人融入到团队中去,才能更好的取得胜利。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对身体和身体运动能力而言,必须靠自己来进行锻炼,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心理意识,使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相关的体育比赛等。
(三)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在课堂上也蕴含着积极地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和胜利,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学会面对挫折的勇气,只有必须学会承受各种压力,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的实践,这一点与其他教学实践比是特殊的,体育教学集体,规范,竞争,流行和实用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学中的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四)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体育比赛具有非常严格的规则约束,正是如此才使比赛更富有竞争性和可观赏性。
为了使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适应,遵守法律规则是必须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遵守规则制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规则,一视同仁,不给机会主义,不给特殊主义。只有高压的要求,才会让学生懂得犯规就失去了机会,甚至被罚出场。使学生懂得,规则是高尚的,是不容侵犯的,延伸到其他领域,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引ё饔煤艽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小学教育积极发展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教育过程中渗透的德育教育是其他自然学科教育过程中所无法比拟的。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心理,在体育课上加以引导,学生会主动并且积极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自我发展。这样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将会事半功倍。
(二)建议
1.在中小学思想教育要将体育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中小学校及其各任课老师要端正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网络环境 道德教育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世界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 我校系农村乡镇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农村中小学生上网的实际和认识特点、心理需求出发,确定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采用调查研究、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达到了“掌握上网技能,遵守网络道德,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期目标,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现象分析
我们从一些表象,透显出了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加强。全校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文明上网优良率逐年上升,2011年上学期仅45.5%,而2011年下学期上升至91.6%。学生基本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爱国、守法、无害”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适应时展的需要。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接触的知识更加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突出。2010年,我校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与以前相比,在全县排名由第5名提高至第3名。
4.师生关系明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前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遭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训斥,逆反心理强烈,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视其为“问题学生”,师生矛盾重重。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学生配合老师网上查询资料的要求,不敢面谈的话,不敢坦露的心声,都能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路子不断扩宽。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我镇境内的经营性网吧,为学生文明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用网络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二、措施与策略
我们组织全校1000名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实施统计分析策略,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做好学生上网的教育工作。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了诱惑。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2.以共青团为载体,积极建设班级网站、校园网站(wcntzx.com)德育专题。在校园网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共青团为阵地分别建设共青团主页,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站点里“德育动态”、“德育论坛”、“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心理课堂” 等专栏既让学生丰富知识、净化心灵,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3.在网络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学校网站开通了心理咨询栏目,有专任心理辅导老师陈玉镯负责,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在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容易沟通。
4.召开网络德育教育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开展“告别陋习,文明上网”的签名活动,展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育人环境。
事实证明,只要立足于农村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实际,从农村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出发,构建起“正面引导,先入为主,疏导与矫治并重”的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就能实现“掌握上网技能,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摘要:公民道德教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研究和探索推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目前学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利用校本课程建设道德教育阵地、发挥德育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和落实家校共建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一些探讨,以期能对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继续广泛、深入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途径;方法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中小学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广大中小学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德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一、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建设道德教育阵地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取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将公民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课、《政治》课或者《思想品德》课之中,依赖课堂开展理论教育,同时通过升旗仪式、晨会、班会等常规德育阵地进行教育。课堂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甚至演变成单纯的试卷评估,而不能与常规德育阵地较好地形成合力,以致影响了教育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很多学校已经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写方面探索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大多数仍然属于教学研究范围,德育类校本课程和教材较少,其实充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阵地,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地方风土人情和民族、社会习俗各异,其中处处渗透着道德教育的文化因素,是千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智慧的结晶,对道德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公民道德规范与地方特色传统习俗、民族礼仪和社会风俗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且适合学生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和教材,并将其作为新的道德教育阵地。
二、切实发挥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
开展活动有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各地中小学除常规德育阵地之外,基本上都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典型事件(例如好人好事或支援灾区)开展道德教育,但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以及社会实践往往重视不够,结果造成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所期望的德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唤起对道德的追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体验、判断和选择,促进思想道德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形成健康的道德规范理念并以之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改革将“校外社会实践”作为重点内容,说明了国家希望通过改革引导学生投入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去,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外社会实践不能是走过场或简单地去工厂、企业看一看,如果是这样那仅仅是理解了“实践”的字面含义。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按照公民道德的具体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参与社会公益奉献的观念,并把国家、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一贯的自觉行为,以此作为中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活动的效能,切实促进公民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找准家校共建工作的德育落脚点
家庭和学校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与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巩固教育成果,促进中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遗憾的是在现行教育体制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唯分数论社会背景下,家长、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许多地方出现了仅靠德育处或政教处单独推动工作的“一条腿走路”现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家校共建对于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沟通、交流和探讨,可以让家长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高度。学习成绩在特定阶段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有重要影响,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则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更广泛地包括了融洽家庭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积极融入社会和传统美德的延续等重要内容。在方法与途径方面,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研究优势,将深厚积淀的教育经验转换为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与途径,办好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找准家校共建工作的德育落脚点,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层次与效果。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极其需要正确的道德方向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在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进行探索,既要发挥传统教育方式的长处,又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更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让公民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用青少年乐于接受且卓有实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整体提升他们思想品德素质,通过他们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时代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公民道德基础。
关键词:班级日常管理 小学生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10-01
诚信是一种十分良好的品质,也是生活中的一种践行。在传统的小学诚信教育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种知识填鸭难以真正的引起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感化作用也十分不理想。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当从其日常生活方面入手。而班级的日常管理与小学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联系,因此,应将其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班级日常管理重要任务。我国的《小学德育纲要》当中,明确指出了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诚信教育。班级日常管理要求班主任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帮助小学生遵守相应的规范。而在这两项规范和守则当中,明确要求了小学生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因此,诚信教育是班级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在《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当中,也明确将品德指导列入到了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因此,班主任应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帮助小学生对已获得的诚信知识进行巩固,养成诚信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外,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当中,指出了班主任应当负责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班主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有正确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了人身安全、身心和谐、品格健全、素质全面等方面的发展。而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小学生品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诚信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班主任应当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对诚信产生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2.1生活化原则
一直以来,教育和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当严格遵循生活化的原则。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作为基础,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当中营造出诚实守信的环境,以促进小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生成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
2.2渗透性原则
在学校教育当中,有一些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进行体现的,人们将这种课程叫做隐形课程[1]。隐形课程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向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使小学生始终处在诚信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格产生着影响。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2.3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诚信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根据不同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小学生在年龄、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3.1优化班级诚信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对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制度规范环境加以重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管理,以使其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3.2树立诚信的榜样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对榜样进行崇拜和模仿[3]。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典型教育法,为小学生树立起诚信的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小学生,让小学生主动的对榜样的诚信品质和行为进行模仿,以提高小学生的诚信水平。
3.3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当中,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班主任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诚信行为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帮助小学生不断的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塑造小学生的诚信情感,最终将其转化为诚信的行为。
4 结语
在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小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基础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正处在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对此,班主任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小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小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浩栋.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德育教育不是同一个概念,但二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形成对教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德育教育统一起来,既是从实际出发,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是学校做好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所在。
关键词:良好习惯;德育教育;培养
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一项长期性的使命,要从孩子抓起。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将基本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因此,养成道德习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可操作且最有实效的德育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此,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德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笔者对这句话有三方面的理解:(1)德育与好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2)德育不完全等同于好习惯;(3)好的习惯是德育的一部分。
但笔者不主张把所有的“好习惯”均归入德育的范畴,但德育与“好习惯”的确密不可分。下面笔者以道德习惯为例谈谈德育与好习惯的关系。
为什么说德育与好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呢?“德”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它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爱民,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包括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知恩图报的心田,也包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观念等,不管是宏大的还是微小的,都属于意识领域,这是其一。其二,德育是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统一体,思想教育的成果要靠行为表现体现出来,否则,德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其三,不仅英雄壮举才是“德”的体现,更现实的德育成果就体现在平常的最普通的行为中,包括许许多多的好的习惯,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良好的环保习惯等。有小才可以有大,良好的习惯越多,德育的成果越明显、越丰厚。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最直接的德育教育,良好的习惯也体现着教育的效果,所以说,德育与好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育又不完全等同于好习惯,因为德育的领域是宽广的,好的习惯所反映的意识领域仅仅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已,同时,德育思想应该有高低层次之分,人的境界也有高低之分,良好的习惯代表的一般是普通的(当然是可以肯定的)思想境界,尚不能代表具有爱主义、民族大义、英雄主义之类的高尚情操。
好的习惯是德育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已经在以上阐述中表明。要培养好习惯,首先要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强烈愿望。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形成,这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根本区别。此外,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最根本的也是最实际的做法就是从小事做起。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从要求学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做起,从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丢纸屑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可以从拣起地上的一个塑料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从“对不起”“谢谢”“老师好”“辛苦了”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按时完成作业,不耻下问做起。总之,要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层层深入,慢慢提高,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用终身。其次,教师要以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要以身作则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以制度来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主要目的就是以制度阻止和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习惯的形成。约束不良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又如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按规章制度要求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品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必要的,但这只是外在的手段。如前所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还得让学生明白某种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他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才能积极起来、自觉起来。同时,教师要重视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中小学生而言,这句话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心灵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否则就会让学生失去信任。另外,家长的表率作用也不可低估,所以,教师还得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学校、家庭形成一个德育的整体,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阵地。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德育既不完全是相同,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形成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53-01
随着义务教育政策向农村的有力倾斜,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效果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正如大海上的冰山,显露在水面上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而“水下冰山”则体积、重量甚大,危害多多,无论是学校教育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着值得深入思考和大力改进之处。
一、透视学校德育“水下冰山”
(一)德育形势“风不平”“浪不静”
1.社会天空“乌云”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和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它们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特别是在政府管理和媒体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令人堪忧。可以说很多时候农村的社会文化处于失控失管状态,这对学校道德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
2.学校净土“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农村家长们仍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优劣的最重要依据,“升学率”是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主要评价。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农村中小学,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所谓“声誉”和压倒一切的“成绩”而有意无意地放弃德育或把德育置于实际上的次要地位。
3.家庭“风烟”不时起。农村文化落后,农村家庭教育问题诸多,如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往往滞后,许多家长很难做到“身教言教”,有的甚至自己就身染恶习,或者家庭矛盾不断。如今更有许多家长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隔代家长往往过分溺爱孙子孙女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4.“德育让位”的现象成为公开的秘密。在农村中小学,几乎每个教师都认为,应当重视德育,不过自己应主要抓好所任教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力争使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理由是学生品德问题可以弥补,但若中考落榜,则是无法弥补。因此,德育工作几乎处于相互推诿的境地,德育工作处于实际上的附属地位,“德育为首”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德育效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常常在出现了非抓不可的德育问题时才应付地抓一抓。
5.实效德育活动“难觅影踪”。农村德育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成人化,学生在接受这样的道德教育时,常会产生对抗心理,德育活动实效性差。德育方式方法简单化,农村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批评、训斥、惩罚等方式方法简单化的德育教育,德育效果难尽人意。德育活动盲目求新求变,抛弃传统,忽视本土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了所谓的“安全问题”,常将具有农村传统的德育活动都取消了。
二、积极引领,给力学校德育
(一)多方合作——“水下冰山”暗礁不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则是德育的重要力量。当地乡镇党政、村委会应切实承担相关责任,构筑良好的德育大环境;学校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家长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与学校联系,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二)有效德育方法,营造和谐氛围
教育者应细致研究中小学生心理,把握并遵循中小学生德育规律,讲究德育方法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优化德育过程。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说,在采取有效德育活动时应注意:采取说服教育要找准劝说的切入点,同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学生口服心服。教育方法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慎用批评和处罚。在面对违规的学生,教育者要用关心和信任等等引导其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坚决反对“反道德行为”等等。
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和谐的氛围,也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德育工作也要因材施教,把握每个学生思想动态的基本走向,以感情为载体,寓教于情,情理共融。这样的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活动让德育魅力回归
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德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愿望出发,立足农村创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增加乡规民约和乡情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立志成才等等的情感。大力开展具有农村传统的德育活动,如春秋时节组织远足登山,祭扫烈士墓,农忙时节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组织参观调查访谈旅游等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活动接受德育教育,受到感染熏陶。
活动是德育的灵魂。教育者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孙瑞卿.谈谈农村德育教育之现状[J].散文选刊,2011.
【关键词】师爱 情感渗透 心理保健 学生人格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6-01
一、论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渗透的意义及重要性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的情感。如今,社会已发展到了21世纪,民族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因此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教育的四大支柱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得、情感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好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我们需要加强情感的教育。
二、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渗透的方法
1.关心、爱护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感到悲观、失望、心情苦闷。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爱的需要更切近、更强烈。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班主任成了他的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热爱学生是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教师只有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严中见爱。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是通过严格的教导和训练体现出来的。
2.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做人的资格。班主任尊重学生,就要建立和保持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不抱偏见,坚持客观、公正、发展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就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能抓住学生的消极方面不放;就要在学生犯了错误或对班主任有所抵触的时候,勇于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以学生为师。特别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教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允许教师休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如果那样做,就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违背了《教师法》。
3.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班主任尊重学生重要的是平等、公正地对待“差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堕”、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成不了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严格之水只有渗入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这是由国家教育方针确定的。真正要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靠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来进行。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这些品质正是教师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三、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渗透要注意的事项
学校作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有无可推卸地完成这项长期地的思想教育任务的责任,但种种现象显示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仍显得成人化、模式化、实效性差的严重问题。下面就本人班主任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班主任的情感渗透教育应避免成人化、模式化
初中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如何使学校德育教育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接受特征,使德育教育更易于学生接受,现在政治课本的某些作法值得提倡和应用。比如,教育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淡尝即止,半途而废。可以用一幅漫画,让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给以“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就会使枯燥、程序式的德育教育生动形象起来,这种方式即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到“口能言”的自信心等与面其教育效果自然优于成人式的说教。
2.班主任的情感渗透教育应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都会造成每个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使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兴趣。班主任在情感渗透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德育方法运用中注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3.班主任的情感渗透教育宜“疏"不宜“堵”
现代传媒工具给人们带来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小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而吸收新鲜事物很快,往往易受不良思想影响,上网成瘾,看各种不良书籍等正是中学生中最严重,也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屡“惩’’仍不能“戒”。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并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开展相应地健康的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多种活动,既能吸引学生加入到德育教育当中,又让学生体会网络的正面作用,从而正确认识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德育修养
1 、加强理论学习。本学期,我们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的义务教育法》、扎实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以“如何做个新形象高素质的教师”为主题,结合市教育局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并且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实践,撰写心得体会,提高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以教育行评为契机,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并有两位老师在镇德育论文汇编中荣获三等奖。
2、健全德育工作考核制度,将德育工作全面纳入班级及教师个人的考核量化,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落实好德育工作。
二、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加强管理、开展养成教育。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要求各班每周开展有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受到了良好教育,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2、组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规范》。小学生养成教育入手,强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地发挥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溶解于平时。充分利用晨会、思品课、校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校园文化建设潜移教育
1、抓好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花园式”学校建设中,继续以美化、绿化管理为重点,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为师生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
2、积极创造条件,增设育人环境,进一步搞好德育阵地建设,各班能够及时更新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争章活动。保障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健康、和谐地开展,使每一名同学都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小学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指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一、德育教育内容的历史分析
1.习俗性德育内容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的是早期的原始部落及原始人群时期,德育的内容主要以习俗的传承为主,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儿童通过参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活动,如祭祀、歌舞、竞技等,培养其对神灵、部族首领的敬畏,以及尊老、虔诚、勇敢、节俭、自制等美德。此时德育是一种全民的活动,并未独立于生产生活之外,德育内容狭隘,宗教色彩也较浓厚。
2.等级性德育内容阶段
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内容。这一阶段,道德教育的等级性日益明显,德育内容是为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服务。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的时代尚未到来,德育的内容虽然很多,却未合理分化,理念猜想及经验总结的成分很多,缺乏科学的证明;宗教依然在德育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3.变革性德育内容阶段
如果说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生产为标志,现代社会则是一种大工业的机器生产,使这一社会阶段的德育内容具有了民主性、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性等特点。德育的内容不再为上层阶级服务,而是注重个体生命内涵的提升,塑造拥有独立人格的民主社会公民。
二、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教育基本内容的梳理
1.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生活奋斗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的理论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生的崇高意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联系起来。
2.民主与法制教育
青少年学生已是社会的积极成员,开始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教育学生提升民主思想,懂得民利,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巨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要使学生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
4.集体主义教育
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历来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学生因势利导,使他们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困难、疾苦和进步,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成为集体的积极成员。
5.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教育学生认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使学会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工作、理想、事业、友谊、荣辱、幸福和生死等人生课题。
6.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教育学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引导学生从小懂得尊重人、爱护人、平等待人。其次,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等文明行为习惯。
三、对中小学德育内容授受过程的思考
1.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道德认识大多来自于前人的道德经验,而道德行为与习惯则需要长期的实际锻炼,因此在现实的德育中,极易出现“假、大、空”的理论说教,言行脱节的现象。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既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行为规范、准则等,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两者统一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2.德育内容与学生认知特征相一致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严格要求与热爱尊重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要求教师从热爱、尊重学生出发,逐步提出严格的要求,把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一、制度建设(5分)学校的各种领导机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完善、健全,有切合学校实际的奖惩办法、岗位职责、德育教育管理方案、安全制度、卫生条例等。每缺一项扣0.5分。
二、校容校貌(5分)1、有《学校卫生保洁制度》,并落实到位。2、校园干净整洁、无杂物,有一定的卫生设施。3、绿化美化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怡人。4、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学校特色。5、力争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三、德育工作(20分)1、每期都有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管理方案》,并能按照计划扎实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每期要有1次以上的大型德育教育活动。2、德育领导小组机构健全,装框上墙,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3、能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教育,校风良好。4、有关工委组织,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密切家校联系,每期要对一半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电访或平等对话。5、学校要有对学生的奖励、处罚规定,并将奖惩结果记入学生发展档案。6、有经常性的升旗制度和记录。7、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班级的评选办法。
四、教学管理(50分)1、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经常听课、评课、兼课。2、教学成绩考评制度、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3、按规定开足、开全课程。4、有教师备课要求,备课及时认真,步骤齐全。5、教师讲课要面向全体、精讲多练、善导善启、因材施教。6、作业布置适量适当、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全批全改。7、有培优补差计划,辅导主动热情,不歧视学困生。8、狠抓单元检测过关,夯实基础,查漏补缺。9、学校应有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对学生采取多元性综合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充实。10、学校应狠抓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说、上、评活动,人人参与,记录真实。11、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开展研究,同伴互动;有教学反思、教育故事,有教研活动记录和教师发展档案。12、“普九”档案规范、齐全。13、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积极申报研究课题和撰写论文,成绩显著。14、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竞赛,开展校内学科竞赛活动,措施到位,辅导得力,效果突出。15、结合过程性评价并以统考、抽考的综合分对学校进行评价。
五、安全与后勤(20分)1、有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领导小组装框上墙,职责明确。2、有预防突发事件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3、有常规性的安全检查制度和检查记录,发现隐患应限时整改。4、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和安全演练,防火、防电、防溺水、防煤气、防食物中毒、防楼道拥挤、防意外伤害等。5、安全设施齐全并定期检查更换。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图书室、伙房等处要按规定配备灭火器、应急灯、紧急出口指示灯、楼梯照明灯等安全器材。6、实验室要有专门的有毒药品管理制度,完备的物品取用登记记录。7、伙房的防蝇、防鼠工作要有专人管理,严禁使用毒鼠强灭鼠,严禁购买三无商品和过期食品,确保师生人身安全。8、学生宿舍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无安全隐患。9、财、物管理得当,定期公布帐目,清退费到位,无“三乱”现象。
六、一票否决对因师德、安全、计生等原因引起的上访或社会影响较坏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