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融合;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媒体,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1]是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基本要求。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是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前提,通过系统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重组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能全面、准确、及时提供农业信息的农业信息系统[2]。通过这样一个农业信息系统有效地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从而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国农谷发展研究中心从信息需求出发,深入调查荆门全域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出发,调查荆门全域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总结信息需求,分析现存信息服务问题,围绕本地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将现有资源合理重组,通过网络架构设计搭建区域性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为推进中国农谷核心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荆门全域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信息化平台整合的基础是对现状的了解和把握。为深入了解农业信息从需求、采集、处理到服务的整个流程是否合理流畅,本研究中心在市农办、经管局的指导协同下,以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大户为主要调研对象,深入农业生产、经营一线,按照分区聚类取样原则在荆门全域选取有代表性的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通过实地参观、问题访谈、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他们对农业生产、经营等环节的信息需求,对于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易于接受的方式(即信息的获取)。调查结果显示,荆门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中国农谷”核心区水、电、公路、电信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较齐全,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程度依然比较低,与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很多不足。
(一)网络覆盖区域不全
乡村一级的网络覆盖面不够,网络不畅通直接导致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与市、县农业部门之间网络传输的断层明显。广大合作社、农户在生产资料筹集,技术支持获取,市场行情掌握等方面均处于落后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以仙居乡为例,因为网络覆盖不到位,普遍存在着合作社难以及时获取所需要的资讯信息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大多数乡村缺乏有效的网络传输手段,使得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到达乡、村、农户。网络设施成本高,总体规模小,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且各站点之间缺乏有效地连通,乡村基本上是一个个信息孤岛。
(二)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农业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信息采集比较片面,采集的信息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信息内容缺乏产前预测、产中加工与流通等有效信息;信息分析浮于表面,没有一套系统的信息整理体系,难以满足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农业信息传输效率低,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从调研情况来看,同类农业机构之间缺乏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一些合作社凭借多年的经验各干各的,信息分散,没有将有效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信息化、网络化。以大金龙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漳河镇固老六家禽养殖合作社为例,在禽流感暴发期间,前者因为修建了大型冷库,将养殖的家禽在未感染病毒之前大量宰杀冷藏,从而减少了禽流感带来的损失,而后者则因为缺乏这一有效信息而在此期间损失惨重。
(三)信息服务能力不足
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各组织机构、企业、合作社和普通农户,而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不足,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严重缺乏,信息来源可靠性差。非法份子利用假科技信息甚至利用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等坑骗农户,让农户遭受巨大损失[3]。漳河镇京河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因采用未实地考察的葡萄种苗栽种技术指导,导致种苗大面积坏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广大农户对于新的信息化手段的接受和掌握有限。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提高农民普遍素质上狠下工夫,但从提供服务的角度而言,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农业信息服务全方位多角度的工作,不仅要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还要为不同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公共信息服务要建立起市场信息主导机制,能够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从而避免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要建立政策信息的全方位覆盖机制,能够让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解读有效传递到农户,同时及时了解农民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则应根据实地环境和气候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解决农户在生产资料购买、生产加工过程技术指导等方面信息服务有效性的问题。
三、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方法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区域内原本分散的、多元的、异构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手段和物理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4],可以理解为把分散的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把多元的信息资源归整列序起来,把处于异构的信息资源统一起来,方便用户及时剔除无效错误的信息,获取有效信息。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信息收集、组合、加工以及服务等过程,需要考虑相应特性的前提,使信息资源的整合效果达到最优。农业信息资源包括一切有关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传播、提供和利用等的各种资源,其主要类型有反映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两大类。自然资源信息包括气候信息、土壤信息、水分信息、作物生长分布信息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资源环境方面的信息支持。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生产资料供需信息、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业政策与管理信息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经济信息支持。在确定整合方法,实施整合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客观地考虑到农业信息资源自身的特点。
(一)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要保持信息资源的全面和完整。1.保证整合资源内容的完备性要明确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和服务目标,本公益性信息化平台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的农民、合作社、企业,向他们提供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服务。以上功能的实现,是一个难点,因为不同服务对象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种植与养殖不同、水产与家禽不同、粮食与蔬菜不同……而且即使都是在荆门地区,也会因具体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所以,在进行资源整合的时候必须系统全面地保证资源内容的完备。2.保证信息资源间内在关联的完备性整合的资源并不一定要求在物理上成为一个整体,但资源间的联系在逻辑上应形成一个整体。在进行整合的时候,事实上也很难做到把所有需要的资源整合为一个物理上的整体,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分布式功能和数据共享功能,通过计算机技术从逻辑角度将物理上分散的信息资源联合成一个整体。3.用户界面的完备性即面对多用户不同需求能够实现一站式检索。必须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对网络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的现实。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进行过于复杂的操作,而应该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用户界面,要提供友好易于简单操作的界面,让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检索到需要的信息资源。当然,这在平台内部则需要通过数据的组织、转换技术,信息的索引、自动化处理技术等,将各种整合的资源有效地联合起来,从而完成一站式检索。
(二)合理性
合理性主要是指对信息资源整合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论证,保证整合的合理性和规范性。1.资源选择的合理性根据本公益性信息化平台的服务对象和和服务目标,合理地规划、购买和自建资源,既不能盲目求多,也不能滥竽充数。农业信息资源涉及多部门,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程,并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保证在既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2.资源组织的合理性建立各类资源间的多重联系,合理地组织它们,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分析,组织出最大的知识和信息量。围绕公益性信息化平台的宗旨,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级农业信息资源,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过程的不同需求进行多重联系、交叉,有效地将资源组织应用起来。3.交互接口的合理性这里的交互包括信息处理过程的后台交互,也包括用户和平台的交互。交互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处理接口无缝连接,处理过程简洁快速,检索界面方便有效。
(三)目标性
目标性是指根据公益性信息化平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资源、挑选恰当的整合工具和整合方法。要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来整合与组织信息资源,使整合后的资源既符合总目标,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当然,这种个性化服务的实现还要求系统功能的扩充,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为大众用户提供丰富、综合、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这是本平台的基本功能。除此以外,考虑到用户信息意识薄弱,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的特点,要实现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从而将传统的被动等待式服务转变为主动的推送式服务。只有让用户充分感受到信息资源服务所带来的便利,才能逐渐建立他们的信息意识,最终达到化被动为主动的目的,从而让广大农户成为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让信息化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四)适合性
适合性就是不要盲目的追求广、大、多,要根据现有的技术力量、资金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因此,要求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选择资源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依据平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选择待整合资源。当然,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及其网站的维护不仅要有大量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软硬件建设基础投入,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由于目前各级农业信息中心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能力,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是很难维持的。各级政府要在已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所谓过犹不及,无论从硬件、软件还是从资源角度,其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在进行资源整合的时候必须把握合适的尺度,以荆门为例,荆门全域为服务区域,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农业特点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五)变化性
变化性是指本公益性信息化平台能够适应信息变化和用户需求随机改变的状况。平台应该是个开放性的平台,应能够把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据整合到平台中,能够及时调整适应动态变化的数据。首先,数据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农业数据,气候、时节、地理环境变化,市场供给、需求变化等,对应数据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数据更新,不仅不能给广大农户带来有效地服务,反而会让农户因错误的信息而产生错误的导向,从而造成无法预期的损失。另外,数据本身是静止的,只有通过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让数据流动起来以满足用户随机变化的需求。
四、公益性信息化平台建设
公益性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基础环境、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注重衔接,切实保障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逐步消除信息孤岛,最大程度发挥现有各类资源的效益。平台总体框架组成包括平台门户、数据交换系统、事务应用系统、数据中心、数据库、安全系统、网络系统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具体内容见图1。
(一)门户层
本公益性信息化平台广泛面向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的农户、合作社、相关企业和服务人员,以农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信息服务。门户层体现以服务为宗旨,提供多渠道、多样式的信息服务。
(二)事务层
本公益性信息化平台按照分大类、分层级的原则进行资源构建,从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政策法规四个方面进行大类划分,组织构建分层事务系统。利用检索服务技术提供各事务系统功能,方便实现资源访问,使平台具有将分布在各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本平台的检索目录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预先设置对应的功能列表,按照既定的规则接入系统并得到结果。对于其上层(门户层),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事务系统,可分别进入也可以组合方式进入,通过定义功能对应列表提出自己的信息需求。对于其下层(应用支撑层),根据对应列表组织相关的信息数据反馈给用户。本层涉及到对信息的描述、组织、处理、整序、检索、服务等方面,需要通过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索引技术等来支撑。
(三)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包括:(1)运行支撑环境,即平台软件环境的搭建。(2)身份认证管理,包括对平台用户身份的注册、认证、登录、注销等进行管理。(3)数据配置服务,根据事务层用户实际需求所对应的数据请求进行配置,提交数据交换系统;数据交换系统,是本层的核心,对上用来响应事务层所提出的数据请求,实现本层与事务层之间的数据交换功能,对下主要实现本层与数据层数据库的同步更新。(4)基础数据库同步更新的交换系统,事务数据库同步更新的交换系统,结果数据库同步更新的交换系统。
(四)数据层
数据中心是数据存储和管理中心,是本平台运行的基础。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农业资源数据进行有效存储、管理、运行和维护。数据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两部分,其中数据交换部分已在前文描述,与数据存储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2。数据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事务数据库、结果数据库以及支撑这些数据库管理、动态更新和交换的软硬件基础环境。运用成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数据存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为各类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运行和维护提供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更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组合,为事务层用户的请求提供最终的数据结果。数据采集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新入库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同步入库,为保证新入库的数据质量,数据入库前须进行严格的数据检查;对于现有数据库的整合,按照结构相同标准相同、结构相同标准不同、结构不同标准相同、结构不同标准不同四种情况分别进行整合改造,符合统一的标准、规范后同步入库。数据存储和数据维护两者相辅相成,大量的数据存储入库,势必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维护。数据既然有入库自然就存在着出库问题,即数据的删除。如何根据数据的时效性来判断数据的去留,要考虑到农业信息数据自身的特点,这都需要数据库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日常维护进行处理。数据更新采用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两种更新方式综合进行,即日常采集的数据通过增量备份的方式定期逐级向上更新。涉及到由上级部门审批的规划、指令类等数据则自顶向下通过数据增量方式进行传送。
(五)网络层
关键词:农民创业;创业成功;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区域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41-08
一、引言
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激发民间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容量有限的条件下,农民创业是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举措。农民创业的过程是社会总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是对传统的农民――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否定,是对原有的城乡二元化体制的挑战和创新。然而,农民创业的发展进程和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区资源状况、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农民创业的差异。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民创业的调查样本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农民的创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东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中部资金获取困难,创业技术匮乏;西部农民创业意识薄弱,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因此,本文的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农民创业成功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差别?同一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别?
二、文献回顾
回顾以往学者们对农民创业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汪三贵对265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研究得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在人力资本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具有更大和更显著的影响。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专业技能、婚姻状况、外出打工年限、技能培训、管理能力、亲友借贷、正规金融借贷、自然资源的可获取性、创业目的和对待风险的态度;近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较多,专业市场集中,交易费用较低,因而农民创业机会较多,创业成功率较大Ⅲ;创业农民的素质比较高、头脑灵活、追求发展。农民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时间越长,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平均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农民创业发生比将增加37.1%。在社会资本中,同质性社会网络更有利于农民工的创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能促进农民工创业行为的产生;农民创业者的初始社会资本对机会创新性有影响。弱连带数量越多、先前自我雇佣经验越丰富的农民创业者,其创业机会的创新性越高;朱红根基于1145份返乡农民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民工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技能状况等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获取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话费支出、常联系朋友人数和可借款人数等“弱关系网络”对农民工获取政府支持有重要影响,而配偶及兄弟姐妹等“强关系网络”反而影响不大,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高低也是影响农民工获取政府支持的主要因素;农民创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这一创业群体的创业心理与创业技能。
纵观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大多是对企业和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而对不同地区农民创业成功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民的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样本实证研究。一方面,在借鉴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本研究的特点,归纳出影响农民创业成功行为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利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民创业成功行为的因素及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模型的选择和变量的确定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基于302个样本数据,一共考虑了9个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农民创业是否成功”,若成功其值为1,否则为0,鉴于此变量为不连续的二分离散选择变量,并且所有变量的数据为截面数据,因此引入Binary Probit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对于农民创业成功的界定,本文从农户创业研究的初衷出发,考察创业产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对农民创业成功与否的界定为:采用单纯的经济活动生存时间来衡量。凡是连续3年时间都有比较明显经济效益的创业活动,可以界定为创业成功。
给定农民创业成功衡量标准之后,农民创业成功与否属客观事实。为分析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设定如下函数形式:
式中,Y表示农民创业成功与否的概率,它只有2个值(O或1)。Xi表示影响农民创业成功的因素,εi表示随机干扰项。鉴于直接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存在异方差问题,本研究选择Binary Probit回归模型。
(二)变量的确定
创业是创业者识别机会、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向社会提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者要实现创业成功,创业机会选择、自身资源与能力禀赋、外部环境支持等因素至关重要。作为创业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创业受产业属性、资源禀赋与知识技能、外部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同时,不同经济区域,农民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知识技能、社会经济环境、创业机会选择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选取创业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创业环境、农民创业特征等三方面因素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进行分析。
(1)农民个体特征。它包括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创业培训状况。农民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对其成功有很大影响,包括受教育程度、创业心理和创业技能、社会资本以及性别等。一般而言,男性农民对外社交能力、抗压能力、抗挫能力等强于女性农民,创业成功概率可能高于女性农民。农民创业的阅历以及经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创业实践经验的丰富无疑增加了创业成功的筹码。教育和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展开的必要条件,良好教育和高技能培训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农民的学历越高,越能获得成功。农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掌握与创业相关的知识,识别、把握创业机会,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创业培训可以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技能,促使创业者了解创业的制度政策、注意事项与环节,降低创业成本、失败相对几率。
(2)农民创业环境。良好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创业环境管理能够激励农民创业的积极性,降低其创业成本,提高其创业成功的概率。政府支持力度、创业氛围作为创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农民创业与创业成功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创业者强调与政府部门、社区和客户等构建良好网络关系有利于其成功创业。在政策导向型的经济环境里,政府的支持力度无疑是影响农民创业的重要因素。农民创业者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创业氛围是一个地区所有族群成员关于创业的心智能力、价值观念和习俗惯例的集体和外在的表现。创业氛围与创业活动之间存在一个以知识累积和报酬激励为动力的正反馈演化路径,创业氛围通过提升创业平均收益率、改变族群成员创业风险偏好,来提高创业惯例复制频率,进而提高地区创业活动水平。
(3)农民创业特征。主要包括农民的创业目的、创业行业、创业形式。创业目的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创业目的往往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业、创业形式、经营活动决策等。同时,实现创业成功,正确选择创业行业不可或缺,创业行业选择反映创业者创业机会的选择,决定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容量、需求。人对行、准确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创业风险,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样,创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创业目的、创业机会选择,不同的资源禀赋与知识技能,决定着不同的创业形式,进而影响创业的成功率。本研究选择9个影响农民创业成功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变量定义见表1,相关变量统计的基本情况见表2。
四、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1年对东部的浙江省、中部的河南省、西部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创业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经过调查员与农民直接面对面访谈完成问卷。问卷分别从农民的特征变量调查、户主禀赋变量调查、创业环境评价调查、创业特征与创业需求调查、创业农民分类调查这5个方面设计。结合研究目标,本文选取浙江省99个样本、河南省99个样本、四川和重庆104个样本分别代表东、中、西部农民创业成功的情况。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二)模型参数估计
利用调查样本数据,应用Eviews6.0软件,分别将东部、中部、西部模型中所有可能影响农民创业成功的因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依次剔除多个最不显著的变量,直到模型中所有变量都达到显著为止。东部模型中依次剔除变量为性别、文化水平、创业培训、创业氛围、创业行业、创业形式;中部模型中依次剔除变量为性别、年龄、创业培训、政府支持力度、创业氛围、创业目的;西部模型中依次剔除变量为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创业氛围、创业目的、创业行业、创业形式。最终确定3个变量在东部模型中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3个变量在中部模型中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1个变量在西部模型中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估计结果见表4。
(1)农民户主特征选取四项变量中只有年龄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显著性水平达到了1%,系数符号为正,与上述预测结果一致,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越大。合理的解释为,年龄越大,农民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会越丰富;性别对农民创业成功影响不显著,应该是由于样本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在浙江的99个样本中,85%以上的农民都是男性,女性占很少的数量,因此,样本性别差别并不能反映农民创业是否成功;文化水平对农民创业成功影响不显著,这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创业环境有关,浙江地区一直因自主创业而出名,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相比较而言,创业成功与创业者其他资源和能力禀赋相关性更大;创业培训对农民创业成功影响不明显,这主要与当地良好创业氛围有关,浙江创业者、创业企业多:农民创业主要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或通过父辈相传或是与亲朋好友交流获取间接经验,因而创业培训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2)农民创业环境选取的两个变量中只有政府支持力度达到了显著(显著性水平为5%)且系数符号为正,即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与政府支持力度呈正相关,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越大。虽然浙江地区自主创业氛围浓厚,但农民创业仍然面临着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制约,影响了新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正向相关关系也反映出浙江省地方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对农民创业企业生存、发展作用明显。创业氛围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不显著,主要与浙江省浓厚的创业氛围有关,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有着浓厚创业氛围,创业活动是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人们关注各种创业活动的进展,热衷于评价、讨论他人的创业经验与得失,主动搜寻各种潜在创业机会并积极地采取行动。调查样本反映,创业农民均处于这样一个创业氛围比较浓厚的环境中,因此,创业氛围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不显著。
(3)农民创业特征因素中创业目的变量达到显著(7.49%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符号为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农民的创业目的是为了满足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农民的创业目的为当老板实现自我价值、带领乡村共同致富等),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会下降。当农民的创业目的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即农民的创业目的为解决温饱问题、解决看病需要等),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合理的解释为,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解决看病需要而创业的压力要比为当老板实现自我价值、带领乡村共同致富而创业的压力大,压力大的同时动力大、干劲也大,故创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大;创业行业和创业形式两个变量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不显著,大概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里,见多识广,熟知自己创业应该选择哪个行业以及选择了某一行业后应该选择哪种创业形式。
2.中部地区样本结果分析
(1)农民户主特征选取因素中只有文化水平达到显著且符号为正(显著性水平为9.64%),说明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本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农民的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上的水平,农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头脑越灵活,就越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捕捉创业相关信息及门路,他们追求发展求上进,更容易取得创业的成功。性别、年龄、创业培训三个变量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均不显著。性别对农民创业成功影响不显著,应该是由于样本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统计结果显示,年龄的标准差为1.63,反应出年龄分布的波动比较大,可能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会有一定的影响。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接受创业培训的农民还是占少数,培训对创业成功产生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
(2)农民创业环境选取的政府支持力度、创业氛围两个变量均不显著,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小、创业氛围较差,这两个因素影响均不显著,合理的解释是,政府一直对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小,农民创业基本上不依靠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比较小;我国中部省份大多数地区比较缺少创业氛围,创业活动远离社会生活中心及人们的视线,公众对于创业多持淡漠、甚至怀疑的态度,在面对潜在的市场机会时消极回避,因此,创业氛围对农民的创业成功影响不显著。
(3)农民创业特征因素中创业行业变量达到显著(1%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符号为负,即农民创业若选择传统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户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来达到增加收入,如大规模种值粮食、蔬菜、水果等;大规模养殖猪、牛、鸡等),则他们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若农民创业选择专业化生产(农户进行专门化投资、从事某种产品、某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如农产品加工等)、开展新业务(农户基于专门化的农事活动分工,进行专门化投资从事专门化活动,如购买收割机从事产品收割服务、农资经销等)、建立新组织(农户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而成立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资供应中心、农产品加工组织、农产品运销企业等涉农新组织),则他们创业成功的概率会下降。合理的解释是,农民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影响,他们更擅长于从事传统农业相关的行业,相对于从事专业化生产、开展新业务、建立新组织这些比较陌生的行业而言,他们更有经验、更专业、更有把握做好传统行业,减少风险性、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创业形式变量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也达到显著(5%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符号为正,即农民创业选择承包、租赁的形式会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而选择个体、私营的形式会降低其创业成功的概率。因为以承包、租赁的形式来创业相对于个体、私营而言,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会减少交易成本,容易获得规模效益。也可能是因为个体和私营企业对个人资源禀赋和知识技能要求更高,现有农民达不到要求;创业目的变量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研究所选取样本农民创业的目的性不强,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创业有可能仅仅是出于跟风的行为。
3.西部地区样本结果分析
在所选取的九个变量中,只有创业培训变量达到显著(5%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符号为正,即对农民进行了创业培训就会提高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而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创业氛围、创业目的、创业行业、创业形式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均不显著。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实施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落实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使农民具备了良好的创业客观环境,故其他因素对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不明显。只要农民有创业的想法,只要农民敢于尝试,政府就会对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对于本来就已具备良好“创业硬件”的农民,创业培训无疑是加强了农民的“创业软件”。
4.东中西部样本比较分析
首先,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存在共同之处,即农民的户主特征因素均对农民创业成功有显著的影响;其次,农民的创业特征因素均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民创业成功存在显著影响。再次,性别和创业氛围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均不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之处:
(1)农民户主特征因素中,年龄对东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且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文化水平对中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且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创业培训对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且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年龄因素对东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最显著,创业培训对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比较显著,文化水平对中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一般显著,即农民户主特征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程度是存在明显的差别的。本文觉得合理的解释是,东部地区创业氛围浓厚、非农产业发达,农民市场化意识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创业意识相对较弱,所以东部地区农民随着年龄增长,创业经验、技能更加丰富,而中、西部农民随着年龄增长,创业经验、技能没有明显的提高;创业培训方面,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者获取创业经验、知识相对容易,所以创业培训对创业成功影响有限,中部地区创业培训开展少,导致了影响不显著;重庆、成都地区深处内陆,政府为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创业培训,一方面反映了创业者对创业知识、经验的需求,一方面凸显了创业培训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
(2)农民创业特征因素中,创业目的对东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10%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符号为负,创业行业对中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1%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符号为负,创业形式对中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5%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符号为负,说明创业行业对中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创业形式,而创业目的对东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一般显著,即农民的创业特征因素对中部地区的影响程度要强于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3)农民创业环境因素中,只有政府支持力度对东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显著且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创业成功影响均不显著,说明创业环境因素对东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程度要强于中、西部地区。合理的解释是东部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政府也有能力、意愿对农民创业进行大力支持,东部地区政府支持对农民创业影响显著也反映了政府支持对企业的差异性,具有良好社会资本的农民创业成功几率相对较大。而中、西部农村地区创业氛围相对较差,政府支持因资源有限性、目标多样性等原因相对东部较小,所以创业氛围、政府支持对中、西部农民创业成功影响不显著,这也凸显了中、西部创业氛围营造、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的必要性。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东中西部地区的样本模型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农民的年龄、农民的创业目的、政府的支持力度三个因素对东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具有显著的影响;农民的文化水平、农民的创业行业、农民的创业形式三个因素对中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具有显著的影响;创业培训对西部地区农创业成功具有显著的影响。
(2)农民的户主特征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均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的具有明显的差别;农民的创业特征因素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中部地区的影响程度要强于东部地区;性别和创业氛围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均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政府应根据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程度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有的放矢、差别对待,有重点地实施相应的政策。具体建议如下:
(1)对于东部地区,政府应主要根据创业者的户主特征来进行政策扶持。采取措施,有重点地提高创业农民的资源禀赋、知识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基于户主特征因素对于不同地区农民创业成功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因此,农民创业者的户主特征因素是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鉴于年龄越大的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越高,故应重点帮扶年轻的农民创业者,对其进行政策鼓励,如引进创业门路,对创业绩效进行奖励,分担初次创业的风险,减少创业的后顾之忧;自身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民创业成功的概率要高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但他们创业的动力大、干劲大。故政府应积极为农民创业者争取贷款,并为其贷款提供担保,提供廉价的厂房、设备等,优化他们的创业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