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机化学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老师要将自身的科研与学生的实验学习相结合
老师在进行自己的科研时,也可以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参加,在丰富学生课余时间,并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前对实验原理、试验过程等有直观的印象,并促进学生完善个人的设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实验的优化,与此同时可以动手进行试验,而且还可以建议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实验学习来些相关的报告和论文,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再深造时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可以进行有机实验的双语教学模式
可以考虑到中职学生在将来毕业后多数会在进行深造学习的现状,想要帮助中职学生在未来能够提高科研能力和顺利能够升学面试等多方面的需要,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有机实验的双鱼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种实验,可以同时的开展中文和英文的两组进行,要给与学生自由的英语发挥能力,很据自身的英语理解水平进行选择,在实验结束后,对于学生的相关报告建议学生利用英文写,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撰写科技论文方面是很有好处的,也可以提高以后再未来的社会中在进行学术交流时的能力也是很关键的。
3、建立全新的试验考核体系
教学过程最终的质量需要在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来表示出来,实验课的成绩还会促进学生进行认真的试验,所以说实验课最后的成绩评定是促进学生认真完成实验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就是说必须要建立新的试验考核体系,是引导、激励学生、监督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案,因此,在建立全新的考核体系中,要包括对平时的考核、操作检查、期中期末的实验理论等环节,一方面在平时的考核中要对学生的相关实验报告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作为老师要在整个学期的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要对学生整体的真正学习水平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实验能力、思维观察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这一大部分要占有总成绩的25%左右,另外操作检查中要对学生选定的设计型实验对学生搭建仪器装置和实验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对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考查,并且还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和回答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部分占总成绩30%,最后实验理论的部分,这部分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主要部分,实验的理论考试是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各环节操作的背静知识,那么在理论考试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实验现象、操作规范、相关的数据处理都必须要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最终的成绩要占总成绩的45%左右。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理论知识,还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体现成绩的真实、公平性质。
4、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观点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一项刻不容缓换的任务之一,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才是实验中的主体,要充分的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要知道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抱有这样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的提高化学有机实验教学的质量,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在不久的将来输送一批合格、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钟冠华 单位:惠州农业学校
论文摘要:通过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开设综合性实验—有机化学大实验的实施与实践,对高等林业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高等林业院校的化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知识和能力,将“素质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七五”、“‘八五”期间,我们主要致力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立足点放在结合林业院校的特点,优化实验内容,淘汰某些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实验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开放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适当开设综合性实验,从而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
1.1实验指导书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
(1)基本操作高等林业院校林学类专业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色谱技术和天然有机物的提取。基本操作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编人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的绝大部分基本操作既有独立的实验,又结合在有机化合物制备和天然有机物提取分离这两部分内容之中,且涉及每项基本操作在生物学科特别是在林业上的应用,强化了学生把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林业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水蒸气蒸馏属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广泛用于植物中易挥发成分(香精油等)的提取,与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关系密切,而一般的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都是通过含杂质苯胺的提纯,使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操作。实验人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选用含杂质的正丁醇作为苯胺的替代物,既解决了安全问题,又适于初学者掌握操作步骤。除此以外,实验指导书中还安排了供选做的水蒸气蒸馏的应用性实验:松脂含油量的测定。通过前一个实验内容,对于真正掌握水蒸气蒸馏这一基本操作的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实验指导书独立完成松脂含油量的测定。
(2)色谱技术色谱技术对于从植物资源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天然有机物,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其中薄层色谱既可直接用于天然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又可用于柱色谱选择洗脱剂和收集流分。而许多天然有机物对紫外光有吸收,所以在薄层色谱中常利用一定波长紫外光照射替代显色剂进行显色.。鉴于一般实验指导书上无此内容,任课教师选用蔡、a-茶酚作为试样,摸索出用硅胶板分离这两种化合物的展开剂,用紫外光(=254nm)显色,检验分离效果。经过几年实践,表明该实验方法既简便又省时,效果十分明显。
(3)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属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技能训练,所选实验项目应难度适中,而且要能够在3学时内完成。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部分共编人了7个实验,其中两个实验分别选自我院和兄弟院校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实验内容,但由于条件和实验学时所限,无法面对本科生开设二“七五”期间开设‘、油脂的提取”和、“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实验内容综合性不强,仪器、试剂的投人和消耗量过大,因此在“八五”期间逐渐被另一个实验“黄杨叶中色素的提取”所替代。该实验内容属有机化学大实验“黄杨叶中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内容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复习分液漏斗的使用、薄层色谱用薄板的制作及薄层色谱。柱色谱等实验技能以及初步掌握溶剂提取植物材料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该实验内容综合性较强,试剂、玻璃仪器的消耗量低,而且能够在3学时内完成。
1.2优化实验内容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我们除淘汰一定数目的验证实验外,尽可能优化实验内容。首先安排固体有机物的重结晶。第二次实验则包括熔点、沸点的测定两个实验内容,一方面便于用学生以已知标准物为对照,检验重结晶实验所得样品的纯度;另一方面通过常量法测沸点,又掌握了普通蒸馏这一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第三次实验则安排水蒸气蒸馏和折光率的测定,除用无水乙醇、蒸馏水为样品学习阿贝折光仪的使用外,还测定水蒸气蒸馏分离提纯后的正丁醇折光率,并用分析纯正丁醇作为对照,既掌握了折光仪的使用方法,也检验了水蒸气蒸馏分离提纯的效果。而分液漏斗的使用和液态有机物的干澡,则是通过水蒸气蒸馏、乙酸乙醋的制备,以及黄杨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三次实验,使学生得以掌握和巩固。另外,我们把柱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三个实验内容集中在一次实验内完成,利用柱色谱洗脱样品的间隙,完成另两个实验内容。随后安排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又为学生掌握色谱技术创造了条件。
2、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
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依靠有限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学时,难以使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对基本操作也不可能运用自如。因此,在院教务处的协调下,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把立足点放在操作要点的指导和掌握方面。例如,对蒸馏和合成实验,反复对学生进行实验装置的装卸和操作要点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指定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独立列出所需仪器的名称和件数,自选仪器,完成装置的装卸,再由教师指出操作过程的不足,并针对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根据各个环节给出成绩。又如,对糖和蛋白质的性质实验,我们则模拟理论考试中的化合物性质鉴定,让学生拟定方案,自己动手鉴定未知物,并写出鉴定过程和结果。
以上是强化训练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时间,各系部挑选出5名学生(优秀生1名,中等生2名,一般生2名),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抽测。由主讲教师担任主考,有关各系部主任担任监考,教务处处长担任巡考,学生持学生证进人实验室,以抽签的方式选定实验内容,在3学时内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主考教师按实验考核办法当场评分。6个专业7个班级的36名学生参加考核,平均成绩87.7分、90分以上14人,8D一89分17人,7079分5人。其结果表明,强化实验技能训练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开放实验室,利用晚自习和双休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操作薄弱环节,有目的的进行进一步强化训练。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强化训练,使每个学生的基本技能达到合格标准,并对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循序渐进的作用。
3、开设综合性实验—有机化学大实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在我院林学系和教务处的支持下,以林学本科为试点,调整教学计划,并拨出专款,安排一周有机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实习,从1988一1995年,我们连续8年承担了林学本科生的该项教学任务(表1)。并于1996年开始又推广到经济林专业。
综述了有机化学这一学科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和这门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式,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的自我修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几个方面介绍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有机化学;教学;理论;实践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亦是日新月异,制药企业要想在国民经济的大潮中巍然屹立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不断更新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民办三本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机化学这一学科是制药工程专业第一学年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介绍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和本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合成信息等都是有机化学这一学科所涵盖的,属于后继课程的先备知识。所以该门课程的教学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至关重要。本人通过五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感悟良多,现总结如:
第一,教学方式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古老的板书教学大多被废弃。
两种教学方式本人都尝试过,无可否认,多媒体教学通过徇丽多彩的幻灯片使学生的视觉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客服的单纯的板书教学的单调枯燥和乏味,特别是在分子结构方面,反应机理方面,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另一角度,板书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么多年,这种经典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相比多媒体教学来说,该教学方式每节课的信息量较少,但通过教师在板书上的细致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掌握情况较好。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在每一章的分子结构和立体化学部分采用多媒体方式,使学生对反应物之间进行的反应机理能够有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记忆,而其余部分部分如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板书教学效果更佳。
第二,要在教学对象上下功夫。古人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九零后的新新人类,思维方式极其活跃,性格也是活泼开朗,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要想成为他们好的老师,必须先成为他们的朋友。要备课,就要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此外,这些九零后的孩子们表现欲很强,枯燥的满堂灌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相反启发式教学效果更佳。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对知识也实现了了解、熟悉、掌握和运用的一系列转化。除了课堂上的互动,课余时间和学生的接触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下使用广泛的网络就是很好的沟通交流工具,多关注多互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心声,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因为我们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内容上的选择上,侧重与生产的结合和案例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第十三章是羧酸及其衍生物,其中阿司匹林这个药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而它的化学结构就是乙酰水杨酸,水杨酸属于羟基酸,化学名叫做羟基苯甲酸,这就是制药和化学的联系。生活中很多人都喜爱的路边烧烤,这随处可见的美味中却含有大量的芳香类化合物,苯并芘,这一物质有何特点它进入我们人体后是好是坏,这就是我们在第六章第七章所介绍的内容。二十世纪最大的药害事件“反应停事件”,之所以出现畸形儿的惨剧就是因为沙利度胺是以外消旋体的形式上市的,其中R构型是有效性,能够充分的缓解妊娠反应所带来的不适,而它的对映体S构型则是具有强烈的致畸作用,而这些内容都是第八章立体化学中所介绍的。
第四,在教师的自我修养方面,教师本人要不断的要求进步
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阅读有机化学相关的杂志期刊,参加学术会议,多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借鉴,去企业亲身实践锻炼等等都是有效的提升方式,只有老师心中有才,才能培养出更好更多的人才。
第五,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有机化学实验的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用到的很多药品都是易燃易爆、挥发性强、有毒的物质,因此在安排实验项目时既要考虑到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条件,还有考虑到操作人员,即学生的安全问题,同时还有考虑到这些实验的应用型。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一的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可能并不规范,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学期前半部分教师一定选择一些毒性小,反应条件温和的实验供学生实践,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再逐步加大实验难度。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独立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一个实验,不同的小组做出来的产品形状、产率各不相同,对于这种现象学生心理必然会有很大的疑问,都是采用相同的物质,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为何会出现这么大差异。因此,在实验结束要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成败的原因,从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入手到实验的每一步操作详细分析问题所在。这样,通过一次完整的实验,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加深了理论的理解,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题目,如化学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从文献的调研到路线的选择,再到实验的完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项目,摆脱以前实验教学中既有的模式,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在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上有所提升。
作者:李慧敏 王巍 周月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前景:对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方法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石油、油田气、炼厂气、液体石油馏分。
中图分类号:TE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大体需要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首先是开采石油,与此同时可以得到油田气或天然气。然后将石油进行加工,除得到石油产品外,还得到各种石油加工气体,称之为炼厂气:此外还得到液体石油产品。天然气、油田气、炼厂气和液体石油六份,他们是石油化学工业的三大起始原料。将它们进行分离,脱氢或裂解等操作可以得到各种烷烃、烯烃、二烯烃、乙炔、芳香烃等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从石油获取基本有机原料的主要途径。
1 油田气
开采石油时,伴随石油从油井中采出的气体,称为油田气或石油伴生气。油田气和天然气的来源非常相似,主要成分是饱和烃,其中含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以及少量轻汽油。此外还含有杂质硫化氢、硫醇等。根据甲烷含量的多少,油田气也可分为干气和湿气两种。
油田气多为湿气,可用各种方法将其中的烷烃分离出来。油田气产量也很大,每开采1吨石油,可同时得到约50立方米的油田气。油田气是烷烃的重要来源,可用于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原料。
2 炼厂气
炼厂气的组成。原油一般不直接使用,须经加工炼制,按沸点范围切割成不同的馏分。
炼厂气是石油炼制加工过程中副产气体的总称。主要是比碳四轻的烯烃和烷烃、氢气和其它杂质的气体,其组成因炼油厂的产品和工艺的不同而变化,没有固定组成。
各种炼厂气中比较容易加压液化的组成称为液化气。它们主要是C3 ,C4以上的烃类,经加压液化后可存放于储罐中作为燃料。也可以回收分离后得C5馏分、C4馏分和C3馏分。剩余气体,主要含甲烷、乙烷和少量乙烯、丙烯等,这些气体称为炼厂干气。
炼厂气的利用。将原油加工精制成各种石油产品的过程中都副产一定量的气体产品(包括H2C1C4的烷烃和烯烃以及少量C5烃类)
由炼油厂所得炼厂气,组成比较复杂,随加工装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由炼油厂常减压装置所得的拔顶气,重整合加氢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均是以烷烃含量为主的:而焦化、热裂化和催化裂化所得的干气和液化气,则含有大量的烯烃。因此。当由炼厂气生产基本有机原料时,常将各种干气和液化气通入气体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再根据所得馏分的组成,分别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由炼厂气可获得大量的丙烯、丙烷、丁烯和丁烷,此外尚可获得少量的乙烯和C5烃类。由此回收而得的烯烃和烷烃时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显然,随着炼油厂产量的增加和加工深度的提高,炼厂气的回收利用将是石油化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采用油田气或炼厂气等气态烃作为原料,价格便宜,产品成本低;裂解气态烃生产烯烃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烯烃收率较高。但是,一个年处理原油能力为250万吨的燃料-型的炼厂,副产的炼厂气才能满足年产乙烯万吨的裂解炉的需要,而且由于供气不稳定气体组成波动大,难以满足石油化工大型现代装置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后才能确定。从综合利用的观点出发,尽可能利用炼厂气,除了充分利用气态烃原料外,还必须扩大技术经济更为合理的其它原来源。
3.液体石油馏分
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以石油炼制过程的炼厂气和天然气中的轻烃为原料,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仅仅依靠轻烃裂解生产的烯烃和从煤焦油中回收的芳烃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石油化工的原料很快扩展到石油馏分,即一方面从石脑油甚至柴油馏分为裂解原料,在大量生产烯烃的同时,副产一定量的芳烃;另一方面为满足对芳烃的需要,以石脑油为原料,用催化重整法大量生产石油芳烃。当前,除用直馏馏分油之外,由减压柴油或减压渣油进一步加工所得的石脑油也广泛用于重整制芳烃或裂解制乙烯;甚至二次加工所得的柴油馏分也可用作生产乙烯的原料;加氢裂化石脑油也广泛用作重整原料;加氢后的焦化汽油可用于生产乙烯。从而使石油馏分成为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
馏分油裂解装置副产的裂解汽油,加氢后即可抽提出大量芳烃,其抽余油含量大量环烷烃,是重整的良好原料。而重整抽余油又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的液体石油馏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直馏馏分油
【关键词】Darzens反应;碱作用;醛酮
[中图分类号]O643132 [文献标识码]A
Darzens反应是醛或酮在强碱(如氨基钠、醇钠)作用下与α-卤代羧酸酯反应,生成α,β-环氧酸酯的反应。其产物α,β-环氧酸酯经水解可以得到醛、酮。
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到3亿吨到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化学工业能否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呢?就有人提出了绿色化学,即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色化学得到了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化学界的普遍关心和重视,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大力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重部分。其目的就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生产有害物质。许多传统的有机化学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而大多数有机溶剂都是易燃、易爆、有毒并且污染环境。为此科学家开始致力于新反应体系的研究。
为了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科学家们研究从各种反应机理、条件以及催化剂等方面做出改进。相转移催化技术、不对称催化、路易斯酸/布朗斯特碱催化、模拟酶催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Darzens缩合反应,成为构建环氧、氮杂环和环丙烷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早期的Darzens反应涉及芳香族与苯甲酰甲基卤化物在催化量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存在下的缩合。用对硝基甲醛和α-氯代苯乙酮反应时,以高达62%的e1e1值生成相应的环氧酮;当使用邻、间硝基苯甲醛时,反应的e1e1值急剧下降到2%和8%.黄乃聚尝试用β-环糊精催化不对称Darzens缩合,效果不理想。丁帮安等对反应物、溶剂等也做了有益的探讨。相转移催化剂应用到Darzens反应,发现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转移催化是有机合成中一种常用的技术,利用相转移催化剂可以催化完成许多传统合成方法所不能完成的反应。相转移催化作用是指:一种催化剂能加速或者能使分别处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时,催化剂把一种实际参加反应的实体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以便使它与底物相遇发生反应。相转移催化作用能使离子化合物与不溶于水的有机物质在低极性溶剂中进行反应,或者加速这些反应。相转移催化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产物易于处理,产率高,因此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转移催化技术其实就是把一种实际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以便使它和底物相遇而发生反应。
也可利用手性氮杂冠醚PTC-4(a~f)作为相转移催化剂运用于苯甲酰甲基氯和苯甲醛的Darzens反应,发现催化剂在液液两相体系中催化效果优于固液两相体系。可以看出,应用于Darzens反应的冠醚,主要是由单糖为手性源组成的。对于N-支套索冠醚,由于其特有结构,作为手性催化剂应用于不对称Darzens反应中,可获得较高e1e1值的手性产物。
也有科学家对金属参与的Darzens缩合的动力学和机理进行了研究。该反应中立体选择性的控制是不对称合成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一领域已越来越引起化学工作者的兴趣。在镁粉与乙醇体系中,用TMSCl催化制备了Darzens反应的环氧化合物,拓展了Darzens反应的条件。大多数产物的收率都比较高(见表1),芳醛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目标化合物的收率影响不明显。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带有吸电子基团或者供电子基团的芳香醛都能与溴代苯乙酮反应,但是含有吸电子基团的醛反应较快,产率较高,供电子基团的醛反应较慢,产率和吸电子基团相差不多,氢键对收率的影响比较明显,产率较低。该法具有处理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使用环境友好的乙醇为溶剂,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该法为反式芳基取代环氧乙烷类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
三甲基氯硅烷(TMSCl)是一种简单易得的硅烷试剂,属于较强的路易斯酸,对加速有机反应、提高反应产率和区域性、促进腈类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酰胺或酯以及烯醇硅醚中间体形成等具有重要作用。醇、胺、羧酸和金属炔化物与三甲基氯硅烷迅速反应,分别生成三甲基硅醚、三甲基硅基胺类、三甲基酯和三甲基硅基炔烃,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常用于反应的催化剂或基团的保护剂,是一种处理方便反应活性高,廉价易得的首选试剂。三甲基氯硅烷在有机化学中有很广泛的用途,既可作为三甲基硅基的来源,也可以在无水条件下提供氯离子。借鉴金属参与Darzens缩合反应合成三元杂环化合物的相关报道,选择在TMSCl催化下,以镁粉和乙醇为反应体系,芳香醇和溴苯乙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环氧衍生物。
由于环张力的存在,环氧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对酸和亲核试剂都很敏感,能与卤化氢、水、醇、胺等多种试剂发生反应而开环,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原料。由于之前已经发现了有这样的反应机理,科学家们也对各式各样的醛、酮进行了不一样的实验,试验出怎样在最经济温和的条件下能够取得更大的产率,以及不污染环境等等因素。因为Darzens condensation不管是在医药用途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怎样最经济有效以及是否所有的醛酮都可以用来反应,它们的经济性是有待商榷的。
要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也可以从反应条件方面入手。例如在溶剂方面,可以考虑用无毒无害的溶剂代替有毒有危害的溶剂,抑或在无溶剂条件下一样可以发生的反应。在无溶剂条件用碾磨的方法实现了通过Darzens反应制备环氧化合物,该反应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传统的Darzens缩合反应总是反式为主,可以通过光谱数据和有关文献报道的熔点得到证实。实验中还发现在强碱作用下带有吸电子基团或者供电子基团的芳香醛都能与氯代苯乙酮反应,对反应的产率无影响,但是空间位阻对产率的影响明显。弱碱条件下只有邻位带有强吸电子基团的芳香醛能反应。
自然反应被发现以来,经过大量化学工作者多年的探索与探究,已取得巨大进展。反应所适应的底物类型大大丰富,更多的绿色化学介质也已经在该反应中得到了应用,这就更进一步扩大了该反应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这一领域中仍然有一些急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例如:相转移催化Darzens反应中,催化反应机理从分子水平上去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该体系中部分相转移催化剂立体选择性与适用范围不十分满意,开发较为廉价的高效催化剂体系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探索与研究更多适应于该反应的底物类型,扩大反应适用范围是另一个努力的方向。应该考虑能否在更加温和的条件下进行Darzens缩合,减少设备的损失与负担。以及在催化剂催化方面发现更加安全、高效的催化剂,使反应更加优化。相信,Darzens反应在不久的将来会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谢建刚,李树白,朱思君,等.相转移催化Darzens反应的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08,30(7):500-504.
[2]BAKO P,MAKO A,KEGLEVICH G,etal. Synthesis of Dmannose based a zacrown eth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nantioselective reactions[J].Tetrahedron: Asymmetry,2005,16(10):1861-1871.
[3]SCHULZV,DAVOUSTM,LEMARIEM,etal.Straight forward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spiroepox yox indoles[J].Org Lett,2007,9:1745-1748.
[4]BALIEUS, ZEINAE, SOUSARD, et al. Onestep surface decoration of poly with the glyceryl moiety:new way for recycling homog eneous dendr imer based catalysts[J].Adv Synth Catal,2010,352:1826-1833.
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教学模式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臭气除臭工艺天然植物液除臭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主要集中在泵房、沉砂池、曝气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区,主要污染物有硫化氢、氨等无机物和低分子脂肪酸、胺类、醛类、酮类、醚类、卤代烃等有机物。除臭技术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运营经验,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在国内也正开始兴起并呈走向蓬勃的趋势。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除臭技术有活性炭吸附法、热氧化法、氧离子基团除臭法、化学洗涤法、生物过滤法、植物液除臭法和高能离子除臭技术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洗涤法、生物滤池法、植物液除臭法、高能离子除臭技术。本文着重探讨植物提取液除臭法在现代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植物提取液除臭法具有无二次污染、处理费用低、操作维护方便、除臭效率高等优点,在臭气产生量大的城市污水厂的提升泵房、污泥脱水间的恶臭气体处理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从纯天然植物液中提取汁液消除恶臭的研究工作,并成功的从多种可食用的天然植物中得到可以消除不同异味的、多种型号的植物提取液。从3500多种天然植物提取液配制成工作液来消除空气中的异味,在全球已经有超过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天然植物提取液异味控制技术消除各类环境异味,尤其是由有机物散发的恶臭。其重要特点是能够迅速消除臭味而不是暂时的掩盖臭臭味。
天然植物液产品由纯天然植物提炼,对人体无毒无害,不会引起皮肤或呼吸系统过敏等各种不良反应,是可靠的、符合国际健康标准的环保产品。天然植物提取液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工作场合和公共场所,不同的异味源,有针对性的设计工艺,清除异味,保持空气环境清洁。
一、天然植物提取液的组成
在天然植物提取液异味控制技术中,所使用的工作液是一系列植物提取液复配而成的,这些植物提取液它们是从树、草和花等植物中提取的含有气味的有机物。
这些有味的有机化合物含有大量的复杂的化合物,它们都是绝大多数植物油的主要成份,可以分成四大类:
①萜烯类:这类天然存在的化合物是植物油中的最重要的成份。它们都有相同的经验式C10H16。例如,蒎烷、薄荷烷。
②直链化合物:组成这一部分的化合物有醛、醇和酮。它们是存在一系列由水果中提取的可挥发的植物油中。如葵醇、月桂醇。
③苯的衍生物:这些化合物与从苯,特别是从丙苯衍生出来的化合物有相同的分子式。如乙酸酯。
④其它化合物:第四类的例子有香草醛、肉桂酸和甲酸香叶酯工作液
二、植物提取液的除臭机理
经过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设备雾化,天然植物提取液形成雾状,在空间扩散液滴的半径≤0.04mm。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很大的表面能。平均每摩尔约为几十千卡。这个数量级的能量已是许多元素中键能的1/3-1/2。溶液的表面不仅能有效地吸咐在空气中的异味分子,同时也能使被吸附的异味分子的立体构型发生改变,削弱了异味分子中的化合键,使得异味分子的不稳定性增加,容易与其他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植物液中的酸性缓冲液发生反应,最后生成无味、无毒的有机盐。如硫化氢在植物液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和水;氨在植物液的作用下,生成氮气和水。
天然植物提取液中所含的有效分子是来自于植物的提取液,它们大多含有多个共轭双键体系,具有较强的提供电子对的能力,这样又增加了异味分子的反应活性。吸附在天然植物提取液溶液的表面的异味分子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此时的异味分子因上述两种原因使得它的反应活性增大,改变了与氧气反应的机理,从而可以在常温下与氧气发生反应。植物提取液除臭剂分解臭气分子的机理如下:
酸碱反应:植物提取液中含有生物碱,它可以与硫化氢等酸性臭气分子反应。与一般酸碱反应不同的是,一般的碱是有毒的,不可食用的,不能生物降解的。而天然植物提取液能进行生物降解,无毒。
A、碱性气体:
B、酸性气体:酸性气体在水中会形成离子,与植物液有效成分发生加成反应。如H2S的去除原理:
催化氧化反应。如硫化氢,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反应,但在除臭剂的催化作用下,可以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
以硫化氢的反应为例:
R-NH2+H2S R-NH3+ + SH-
R-NH2+SH-+O2+H2O R- NH3+SO42- +OH-
R-NH3++OH- R-NH2 +H2O
又如,硫醇在空气的氧化反应:
R-SH(空气)+O2 R-SS-R(慢)
R-SH(天然植物提取液)+ O2 R-SS-R(快)
路易斯酸碱反应。在有机化学中,能吸收电子云的分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在有机硫的化合物中,硫原子的外层有空轨道,可以接受外来的电子云,因此可称这类有机硫的化合物为路易斯酸。相反,能提供电子云的分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一般带负电荷的原子团、含氮的有机物属于路易斯碱。两者可以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讨论。经过雾化的液滴,其直径在0. 04 mm。在这种情况下,液滴的表面能已达到一些有机化合物键能的1 /3和1 /2。在这种情况下,足以破坏臭气分子中的键,使它们不稳定、易分解。
氧化还原反应。例如,甲醛具有氧化性,在植物提取液中有的有效分子具有还原性,它们可以直接进行反应。
表1:部分异味分子在天然植物提取液作用下的反应
理论上植物液可以消除任何异味气体,它是利用以下几种力来发挥作用的:1.范德华力;2.偶合力;3.化学反应力;4吸引力。植物液除臭有以下阶段:植物液靠范德华力与臭气分子结合,臭气分子因为和植物液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除。
另外,天然植物除臭液还可以消除氯气和二氧化碳,它是通过在微粒的周围产生电晕作用,电晕产生后,气体分子和植物液结合从而被除去。
三、植物提取液除臭系统工艺流程
由于臭源的各不相同,对植物液的选型、用量和处理方式要求也各不相同。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臭气浓度(ppm);2.空气流动的速度;3.臭气的溶解性;4.臭气的分子量;5.臭气分子密度;6.臭气结构组成。只有根据各种不同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系统工艺才能达到各种不同的除臭要求。
1、空间雾化法:
植物提取液经过专用雾化控制系统以微米级粒径雾化在空气当中,雾化后的分子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吸附空气中的异味分子,与异味分子发生分解、聚合、取代、置换和加成等等的化学反应,促使异味分子发生改变了原有的分子结构,使之失去臭味。该系统工艺不能有效控制恶臭气体从恶臭源外溢造成的周边环境污染,适用与中等规模和浓度的臭气源;建设投资较少,运营成本较高。
2、收集蒸发法:
植物提取液经过专用蒸发器蒸发成气态弥散在容器当中,引风机通过收集管道将恶臭气体抽引至容器中,与弥散在容器中气态的植物提取液混合反应后经排气口排出,从而将臭味消除。该系统工艺可以有效控制恶臭气体从恶臭源外溢造成的周边环境污染,适用于较低臭气浓度和较小臭气量的臭气源;建设投资中等,运营成本较低。
3、洗涤过滤法:
储液槽内稀释的植物提取液经过循环泵扬送至洗涤容器内的喷淋器喷淋,喷淋液沥经填料层回至储液槽再经循环泵循环。引风机通过收集管道将恶臭气体抽引至洗涤容器中,恶臭气体经布气板均匀布气后与喷淋液逆向行进进入填料层,气流经多向切割、分流并充分与填料表面的稀释的植物提取液接触、反应,此时的恶臭气体流速缓,在容器内的停留时间长,成半液相,表面有植物提取液的填料对其形成过滤作用,流出填料层的恶臭气体被喷淋液洗涤后经排气口排出,从而将臭味消除。该系统工艺可以有效控制恶臭气体从恶臭源外溢造成的周边环境污染,处理效果显著,适用于较高臭气浓度和较大臭气量的臭气源;建设投资略高,运营成本较低。
四、植物提取液除臭工艺特点
需增加土建工程、收集系统和高空排放管道,没有二次污染。
该系统容易安装及使用,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和费用;处理空气不需要安装任何其他的配件。
该系统容易移动,设备可以根据异味源的情况移动和改动。
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的设备简单易用,基本不需要维护,为全自动操作。
应用实例
五、天然植物液除臭技术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植物提取液与空气中的各种异味分子迅速分解,且分解后的产物都是无害的物质,如水、氧、氮等等。植物提取液工作液的特点在于是迅速分解空气中的异味分子,而不是掩盖臭味。植物提取液都是无毒无害的液体,经过全球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严格检测认可。一致认同:植物提取液安全、无毒、无刺激、不燃烧、不爆炸 。天然植物液恶臭控制技术不仅投资低、操作方便,而且适用性广、占地少、不用改变、添加构筑物和附加更多的设施。采用专用异味控制系统不需要耗用大量的电能、安全使用简单、方便工人操作、仅需要定期补充工作液,整个系统维护和营运费用低廉。异味控制系统不仅适用于封闭的室内空间,更适合于大型、超大型的室外空间。
天然植物除臭剂是一种效果很好的除臭剂,和其接触反应后,臭气如硫化氢和氨的含量会减少95%,二氧化硫、乙醇硫、甲醇硫的含量减少97%,所以广泛地适用于各类污水处理厂(站)、垃圾处理转运站、垃圾填埋场、堆肥厂、污泥堆置区等场所的除臭以及石油、化工、合成橡胶、制药、食品加工、造纸等生产车间的废气净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外产品的打入和技术交流的活跃,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观念。随着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趋提高和环保法规的日益强化,植物提取液除臭方法在污水厂恶臭气体控制中的应用将迅速增加,并将带动我国植物提取液除臭产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峰,顾玉祥. 污水处理厂利用天然植物提取液进行分散除臭治理[ J ]. 上海建设科技, 2006 (2) : 65 - 67.
[2] 齐芸. 除臭工艺在市政排水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 J ]. 中国市政工程,2006 (4) : 57 - 59.
[3] 袁为岭,黄传荣. 植物提取液处理恶臭气体的研究进展[ J ]. 化工环保,2005, 25 (6) : 441 - 445.
[4] 尹军,王晓玲,赵玉鑫,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 J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8) : 90 - 94.
[5] 陆光立,侯玲娟,郭广寨,等. 天然植物除臭剂的应用试验[ J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1) : 13 - 15.
[6] 刘碧燕. 城市污水处理厂除臭国内外技术现状[ J ]. 企业技术开发,2005, 24 (12) : 102 - 103.
[7] 陆光直,郭广寨,候玲娟,等. Eeolo除臭剂对NH3 及H2 S去除应用试验研究[ J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 26 (S) : 4 - 5.
[8] 王声东,秦锋,余毅,等. 污水处理厂除臭工程设计[ J ]. 给水排水,2005, 31 (9) : 20 - 23.
[9] 李亮,赵忠富,张明杰,等. 猎德污水厂一二期泥系统除臭工程设计[ J ]. 西南给水排水, 2007, 29 (4) : 6 - 9.
关键词:独立学院;特色教学;化学教学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产物,更是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力量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和特色办学的不断创立,独立学院正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学生培养的质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化学导论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独立学院特色教学。
化学导论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专业工作的基础学科。随着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变化和课程体系的整合,以及化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作为三本独立学院来讲,它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全新概念与目标的教育方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比较特殊是一部分群体,他们除了具备当代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很鲜明的特性。
1.入学成绩普遍较差,专业基础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主动性学习能力。
2.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好,从小娇生惯养,为人常表现出自私的性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极弱。
3.大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强,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二、独立学院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
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程难度和数量都增大了,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尤其是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这恰恰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弱点,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出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或者是人在教室,却神游课堂。特别是大班课堂,更是前排座位遭冷遇,后排座位得青睐,手机上网、玩游戏、吃东西等更是屡见不鲜,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不高。相反在课堂上,老师讲些题外话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滔滔不绝的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特色教学的提出。基于上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独立学院化学导论课程特色教学目标,基本思路是: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核制度,加强教学实践,拓展知识应用。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上进行改革创新,力求培养出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
四、特色教学的实施
1.考勤,首先达到量再求质的突破。点名考勤对于独立学院这些自觉性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节课就向学生明确日常考勤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打消部分学生逃课的念头,独立学院学生逃课的常用理由:“这门课程不重要也和我的专业关系不大,不上也罢”;“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老师讲课也枯燥乏味,不如自己看书”;“反正是老师不点名,考试肯定及格”。刚开始可能有一部学生是因为点名来上课的,但是慢慢的养成了不逃课的习惯,也慢慢喜欢上这门课程,并且把考勤作为期末考试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上好绪论课。大一新生第一节化学课是非常最重要的,化学导论课也是学好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通过化学导论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了解化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心学科,其自身及相关学科(如材料、环境、生命、医学、信息等)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发展领域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初步掌握自己查阅、索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方法。
3.开展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感兴趣方向及最前沿领域如绿色化学、能源材料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活动,通过一些前沿科研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的应用及其合成方法,掌握化学最前沿及最热门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指导学生查阅、搜取资料及撰写科学小论文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并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实验手段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从以往和目前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避免重做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通过实例示范、视频教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并且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撰写综述性小论文。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收人数,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核心。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招收4届。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结合学院实际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了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7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校级基础课2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技术课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于2学分);综合环节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化学工艺学、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新型分离技术、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化工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现代电化学、化学工程前沿讲座、经典学术专著选读、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合成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近代有机合成技术与方法、化学电源、精细化学品化学、液相色谱手性分离、应用腐蚀电化学、绿色化学与化工、化工网络资源与化工软件、现代实用电镀技术、高性能树脂合成方法的应用等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科研实践、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知识产权基础与实务、工程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利用等内容。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保障,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学院把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如学校层面上建立的大型实践基地,学院层面建立的中型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实践基地,都可以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在学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导教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实行“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区别。“双导师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企业导师的选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因素。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愿意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不多。目前,学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推荐;二是在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积极争取。进一步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研究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从选题开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对选题的评估与论证,明确选题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使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论文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论文研究进入到中期阶段,学院将联合企业一起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证论文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提出警告,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加强对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后期阶段,学院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双方导师修改同意后,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学院将在校内外选择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评阅,对学位论文给出评价,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的结论,学院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这使得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实习基地的建立。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目前,能够主动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多,学校更多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来寻求企业的帮助。企业从技术保密、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是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优秀毕业生等方式,要求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企业服务于教学,如在税收、政策上对服务教学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企业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模式;讲授;导修;教学质量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历来倍受各高校化学类专业的重视。又由于物理化学具有“两多三强”(即概念多、公式多,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一直是大学化学中难度较大的课程。大学物理化学课堂的主体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大班讲授教学模式,学生也习惯了这种讲授式教学的模式。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由于物理化学本身是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处理物质化学变化过程,其思维方法的新颖和复杂,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高等数学和物理科学知识基础,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加上我国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较弱,使得物理化学教与学的难度都较高。如何教好物理化学,使学生在掌握其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物理化学教学中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采用“讲授加导修”教学模式进行物理化学教学,并进行了课程全程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讲授加导修”教学模式构建
授课与研讨相结合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1-3],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4-6],被动学习的效率是很低的,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其学习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根据我校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和物理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采用“讲授加导修”的教学新模式。
1.物理化学讲授课
由于物理化学是将物理方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从宏观层面研究物质化学变化原理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复杂,这些认知方法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里是不存在的,因此是一种新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如何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结构相结合,需要教师进行传授。因此物理化学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必须通过教师传授。
教师讲授课是大班的形式进行的。要求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重点传授物理化学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把握物理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重要的具体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认知图式。
课堂教学要有导学方案设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承前启后,发挥枢纽作用。了解授课对象的先修和后继课程与物理化学的联系,深化化学原理课程中的物理化学理论,介绍其在后继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以开阔视野并兼顾系统性和趣味性。
(2)少而精和博而通。传统的基础内容要突出重点,讲深讲透,体现学科框架,选择介绍相关前沿的内容以扩大知识面。
(3)提倡内容侧重的多样化。针对不同专业时要不拘一格,倡导内容侧重的多样化;即便面对同一专业,内容侧重亦应有宽松的选择余地。
(4)体现理科与工科不同的特色。理科专业需要加强理论的掌握,而工科专业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引入研究型实践项目,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应用水平。
(5)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典型的例题讲解开发学生思路,让学生完成计算过程和获得计算结果。不把题目完全求解,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摆脱机械接受。
(7)设计创新性思维的题目,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创新。
2.物理化学导修课
物理化学导修课的教学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盲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导修课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导修课的具体内容是物理化学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如(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以及焓、熵、吉布斯能等概念的理解与计算等)。这些内容的特点是公式多、推导繁琐、关系复杂、概念抽象,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需要采用辅助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导修课的基本教学形式是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主角是学生。为了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因此导修课采取小班教学,同时由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共同参与。课前布置学习内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主要问题(包括基本概念的理解,重要公式的掌握和重要结论的应用)进行探讨,辨明概念。一方面,学生进行了主动的思考,运用教师课堂讲授的研究方法学习新的知识,对学生巩固物理化学讲授的研究方法很有效;另一方面,学生能表明自己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矫正,并且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进行学习,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导修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2)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和参考书目。对于整节课的讨论,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补充的材料,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讨论内容。
(3)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纵向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4)做好讨论小结。讨论课结束前,教师简要地概括讨论情况,纠正错误片面的模糊认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5)教师要对课堂讨论问题有较全面、深入的准备。
首先要精选讨论题目,讨论课所选定的题目应具有思考性、普遍性和重要性。讨论题目的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讨论课的成败。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讨论课所选择的题目应具备上述三个特点。所谓思考性,指讨论的题目要易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对于那些琐碎的纯技术性问题不宜涉及过多;普遍性,指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具有共同性的难点,因此也是普遍关心的问题;重要性,则是指讨论题目在学生所学习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些问题,能使他们在自学中举一反三,增强其自学能力。从这种指导原则出发,我们一方面从各种教材中挑选出一些合适的思考题,另一方面又把学生作业中反复出现错误的同类问题加以分类和概括,从中选出具有以上三个特点的问题。这些精选出来的问题,既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又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为他们提供了深入探讨的基础。
其次要求教师对导修课的程序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且要有百问不倒的把握。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要有一个准确、全面的了解,而且要认真备课,开拓思路,把讨论题的各种解法都要考虑在内。同时,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够做到在活跃的讨论中临变不乱,对讨论的方向和速度实行最佳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7]。
二、物理化学“讲授加导修”教学模式结果分析
1.讲授更精练,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由于主讲的课时压缩,教师必须设法改变原有教学的观念,重新认识物理化学的教学,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策略,从而促使教师对物理化学教学进行全面研究。更由于导修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确定的,因此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都必须认真进行准备,以便能顺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例如:不可逆条件下H、S、G均可运用状态函数之殊途同归变化等的特点,设计出从相同始态达到相同终态的两个不同的途径进行计算,我们在讲H时详细分析,而后面的S、G则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节约了课时。
又如:为了促使学生认真听讲,同时也为了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经常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会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通常会随便选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不行就另换一个学生。但是几乎每个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场面:换了几个学生后仍然得不到正确答案。这样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使被叫到的学生感到很尴尬,有的学生因此而害怕上课;另外,某些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会感到放松,不再集中精力听讲,因为他知道老师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次对他提问。因此必须改进传统的提问方式,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参照哈佛大学化学系在授课中采用的一种很有效的提问方法:在介绍了某个主要概念后,暂停授课,给出一个与所介绍概念有关的多项选择题,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并举手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然后鼓励他们和邻座的学生讨论,互相解释自己的答案,如果两人答案一致,则每个人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一问题的,如果答案不一致则要求他们互相说服对方。这一过程可持续2分钟左右。最后,让学生再次举手选择正确答案。经验表明,经过讨论后,答对的学生通常能增加30%左右。相关研究也表明,这种让一部分学生充当教师去教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效的,而且学生们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 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2.导修课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已经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他们不太喜欢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怕自己说错而不敢发言,这些都是阻碍发挥主动学习和调动积极思维的障碍。只有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和鼓励,方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性[8]。
例如:我们曾在表面物理化学的讨论课上选择了这样的一个题目:请运用表面物理化学原理,解释在重量分析实验中为什么要有“陈化”这一过程?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刚开始不知所措。这时候我们给了同学们一点小提示:重量分析这个实验过程的目的及实验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时他们便开始活跃起来,有学生回忆重量分析的过程,其中有个过滤的步骤,猜测“陈化”可能与这个步骤有关。又有学生说“陈化”过程可能是提高重量分析某个步骤的精确度,因为获取的沉淀的质量一般都很少。这时候,我们再跟同学们说最好是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解释一下。同学们一下子顿悟了,他们联想到所学的Kelvin公式,推断出粒子大小不同的沉淀处在同一环境中,小颗粒会不断溶解,大颗粒不断长大,陈化过后的沉淀会更容易过滤出来,从而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回想整个解题过程,同学们通过“你添一砖我添一瓦”的方式就把题目完整解了出来。这样,通过积极的参与回答问题,同学们把实验过程重新回忆了一遍,而且也能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增强了对公式的理解,更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通过本期的物理化学期末考试证明,采用讲授加导修教学模式后,学生反映不懂的问题少了,学习的热情高了。全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比前几届明显有所提高,不及格率下降。这说明开设讨论课对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在导修课上,大多数的学生发言是比较积极的。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了解更多解题思路,更好的掌握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知识的串接能力。只有把想法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去检验,才知道正确与否。通过讨论也可以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也有个别学生在课上并没有积极发言,原因是这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不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更多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想法。老师的加分政策慢慢地改变了这部分学生不爱发言的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郭春燕. 美国小班教学综述[J]. 外国教育研究,2005(7):50-53,68.
[2] 刘雪荣,林曦,李曦达. 英国高校小班教学模式及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108-112.
[3] 张军,刘秀艳,初雪慢. 中外大学讨论课之比较研究——以本校外教授课为例[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3):10-11.
[4] 金字塔学习理论[EB/OL]. http:///Article/ 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7.
[5] 姜玲. 哈佛大学的讨论课制度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1):34-37.
[6]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为研究生开设“有机化学课堂讨论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3):39,36.
[7] 赵宁,陈纪涛. 在“物理化学”函授教学中开设讨论课的尝试[J]. 高师函授,1987(1):34-36.
关键词:中专工业;教学方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3-01
1.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化工》课程设计中,计算机应用主要是编制大型程序和绘图。首先,教师给出设计框图和必要的子程序,根据不同的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自编子程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消化。在程序调试和运行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完善了程序。在设计中,还要改变条件,进行多次计算,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设计画图时,要求学生借助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以板式精馏塔的设计为例。笔者预先把物料衡算、理论塔板数的求算等作为计算机作业布置下去,中间穿插了程序框图和算法的指导。由于预先练习了与课程设计题目有关的计算机作业,学生也认识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是一种潮流趋势。因此,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热情高涨,不仅能应用VB、AutoCAD,多数学生还全程使用了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排版、打印课程设计说明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且对这门学科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甚至觉得学习理论在实际中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缺乏学习积极性。要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就应针对中专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方法,比较适合中专学生独立思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特征。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生动活泼、有兴致地学习。有人提出了启智的七把钥匙:第一,质疑;第二,引趣;第三,勤学;第四,改难;第五,动情;第六,求变;第七,务本。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罐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觉得乏味,最后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不但使学生想学、愿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硫酸这门课时,可以提出"生产硫酸的原料有哪些?""原料不同对后面的工序有何影响"、"由于原料的不同生产硫酸的工艺有何不同?""为什么硫酸的净化工序差别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要求他们认真思考后再回答,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变得非常积极而主动,讲授的有关知识也就很快掌握了。这样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自觉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2.2 对比式。化工专业有些课程的内容比较相似,要想区别并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对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例如,有机化学中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单分子亲核取代和双分子消除反应、单分子消除反应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而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们把这四个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列表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抓住几个关键词取代、消除,单分子、双分子进行讲解,再从反应机理进一步对比,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有一彻底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2.3比喻式。化工专业课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如果只用专业语言去讲,中专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普遍较差,很难听懂,此时就可以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一些理论问题形象化去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物理化学中讲授熵的物理意义时,我们可以把熵比喻成一个小孩,孩子天生好动,这是一个自愿过程,熵是增大的,无序度也是增大的;而想让孩子不动,则必须束缚他,这是一个非自愿的过程,熵是减小的,有序度是增大的。这样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理解。
2.4总结式。一堂课讲完以后,都必须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可以牢牢抓住本节本章的重点、难点,加快了对知识的掌握,除此总结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城市;土壤污染;园林绿化;生态环境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使城市土壤受到侵蚀、酸化和硬化等, 造成城市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城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也使作物成为污染物被摄入人体,直接危及到城市市民的健康和安全,城市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通过分析城市土壤污染的来源及特征、植物修复机理,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对策,以期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帮助。
1 城市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1.1城市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废物(废渣、污水和垃圾等)的堆放以及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等,都有可能使大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随之进入土壤。从土壤的自然属性角度考虑,引起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的农药、化肥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
(1)重金属污染。城市工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污泥浊水,加上在城市绿地中不断使用化肥,形成重金属进入土壤中,当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自然背景值,并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即形成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 难予彻底消除,可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积累,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2)化肥污染。在城市园林绿化和市郊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进入土壤后除一部分发挥作用之外,另一部分因其固有的稳定、不易分解特性被土壤固结而在土壤中累积,造成土壤养分结构失调,物理性状变差,有害金属和有害病菌超标,长此以往形成化肥土壤污染。同时由于施入过多的化肥,土壤水溶性养分等物质被雨水和灌水淋溶到地下水及河流中,造成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及河流污染,导致环境污染。主要的化肥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
(3)有机物污染。在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作业中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及工业“三废”,形成洗涤剂、多氯联笨、酚、石油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旦进入土壤环境,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自净能力;同时由于其独特的热稳定性能、化学稳定性能和绝缘性能常造成严重的积累后果,不仅影响植物生长,而且通过动植物转移到食物链中,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威胁。
(4)放射性污染 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排泄、使用含放射性核素化肥、燃煤等产生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后危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安全,进而影响土壤肥力和有毒物质的分解进化能力,并且伴随着地表地质作用的进行, 进入土壤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地表径流作用进入各种水源和大气环境中,危及地下水的饮用安全,造成放射性核素的扩散。
1.2城市土壤污染特征
(1)污染隐蔽、表现滞后。各种有害物质在土壤中总是与土壤相结合,有的被土壤生物所分解或吸收,从而改变了其本来性质和特征,它们可被隐藏在土壤中或者以难以被识别发现的形式从土壤中排出,当土壤有害物质输送给农作物,再通过食物链损害人畜健康时,土壤本身可能还会继续保持其生产能力,所以土壤污染往往较隐蔽。另外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出现问题会滞后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2)污染物容易被固定。在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中,多数是无机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都能与土壤有机质或矿物质相结合,长久地保存在土壤中,依靠稀释和自净化很难消除,无论它们如何转化,也很难离开土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成为顽固的环境污染问题。
(3)污染不可逆。一些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很难通过自然过程将其从土壤中清除或稀释,对生物体的危害和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难以恢复,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4)污染物容易累积。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容易迁移,土壤中的污染物不可能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被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5)危害性大。一些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以及建筑施工时产生的深层土,在风力的作用下进入大气环境中,导致城市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物通过城市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城市水体造成污染。不仅如此,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将通过食物链传导到人类,从而影响人类健康。
2 园林绿化对策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生态和景观的双重功能,对于城市中大量的污染土壤,园林绿化工作应根据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城市绿化原则,在园林绿化实践中首先考虑环境可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利用植物修复机理,从园林绿化设计绿化植物选择绿化施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统一部署,达到既能在污染土壤上种植植物使其长势旺盛,又能通过绿色植物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2.1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机理
污染土壤传统的修复方法如排土填埋法、稀释法、淋洗法等,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扰动大。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能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吸收、转运并积累从而去除土壤中有害物质(包括放射性物质),被誉为一种经济绿色扰动小非破坏型的修复方式。
(1)植物吸取。植物吸取是指利用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金属吸收,富集并转移到植物根部和地上茎叶,然后收割离地处理的过程,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研究表明植物可以通过根部吸收石油烃,并将吸收的有机化合物不同程度地蓄积在植物的根和茎叶器官。
(2)植物降解。植物降解技术是利用植物体内产生的酶把污染物质降解为无毒或毒性低的产物,其修复途径包括污染物质在植物体内转化和分解及在植物根分泌物酶的作用下引起的降解。这一过程可以是通过植物根系分泌到土壤中的酶来催化、将污染物质吸收到植物体后再将解、植物通过向根际分泌氨基酸等低分子有机物而刺激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间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根际微生物降解等。
(3)植物挥发。植物挥发与植物吸收相连,它是利用植物根系从污染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将其转化为可挥发的低毒性形态挥发到大气中,以降低土壤污染。目前研究较多的是Hg和Se。湿地上的某些植物可清除土壤中的Se,其中单质占75%,挥发态占20~25%。挥发态的Se主要是通过植物体内的ATP硫化酶的作用,还原为可挥发的CH3SeCH3和 CH3SeSeCH3;Meagher等把细菌体中的Hg还原酶基因导入芥子科植物,获得耐Hg转基因植物,该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Hg并将其还原为挥发性单质Hg。
(4)植物稳定。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超累积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淋洗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其机理主要是通过金属在根部的积累、沉淀或根表吸收来加强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化。如,植物根系分泌物能改变土壤根际环境,可使多价态的Cr、Hg、As的价态和形态发生改变,影响其毒性效应。植物的根毛可直接从土壤交换吸附重金属增加根表固定。
2.2 园林绿化对策
(1)筛选培育超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由于植物修复周期较长,如何提高植物的吸收效果、缩短修复周期是当前最受关注的问题,而选育超积累植物、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则是改进植物修复的关键。为了提高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必须对植物种及其变种进行筛选、得到对某一具体重金属污染物具有超级修复潜力的植物,然后进行在苗圃中培育和生产。
(2)在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选择修复污染植物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首先应对绿化土壤进行调查,了解土壤中所含污染物,然后本着先治污后美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设计者应了解各种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种植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壤植物修复成果,结合园林绿化实际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植物品种,在被污染土壤上营造出既能适应又能修复土壤,且景色宜人的近自然植物群落。
(3)在园林施工时增加环境质量监测 由于城市土壤与自然土壤相比,土壤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经被污染,在园林施工时应对施工单位进行资质审查,制定绿化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对绿化地整地栽植技术排水流向施工中地处理等方面做出规定,不仅要实行工程质量和进度监理,更主要的是要进行环境质量监测。
(4)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时施用螯合剂接种特殊微生物 在污染土壤上绿化养护既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还要根据植物修复特性,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①施用螯合剂。植物修复特别是植物提取在实际操作时受到二个因素限制,一是超富集植物的生长特性,这种植物生长慢,生物量少;二是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性低,植物难以吸收,并且难以将重金属由根系转移到地上部分。向土壤中施加螯合剂(EDTADTPAEGTA柠檬酸草酸等)能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促进植物吸收。螯合剂与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结合,降低土壤液相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为维持液固相之间的离子平衡,重金属从土壤颗粒表面解收,由不溶态转化为可溶态,同时螯合剂本身又减少了土壤对重金属-螯合剂复合体的吸持强度,从而增加了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有利地提高了植物提取修复效率。②接种特殊微生物。接种某些内生菌根可以增加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菌根菌的菌丝可使根系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更有效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元素供给植物;部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很强,可以使土壤酸化,加强重金属的溶出,从而进行生物淋滤(bio-leaching), 生物淋滤可以考虑在植物提取中应用。目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已成为植物修复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③改善施肥技术。良好的施费技术可以使超富集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提高,从而提高植物提取效率。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NH4)2SO4、NH4CL、KCL、过磷酸钙等,可明显增加植物提取重金属。适当使植物缺P,可以增加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提高植物提取重金属的效率。在实践中应根据所用植物及目标重金属的种类,有选择地施加营养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植物生物量极其重金属吸收能力。
3 展望
在大量被污染土壤上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及养护,已经成为城市园林工作的新课题,虽然利用植物修复土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使园林绿化达到既能修复被污染土壤,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美化环境,善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完善。
(1)积极开展超积累植物的选择与培育。目前情况是,由于直接在野外筛选到比较理想超积累植物的难度很大,科学家们希望对植物通过基因改造获得较理想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但是,必须先筛选出具有超积累特性植物种,再对其特性进行研究,如吸收速率、富集程度以重金属在植物组织的分布情况。然后进行培育和推广。
(2)理顺植物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关系。园林绿化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在城市绿化中首先应创造舒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其次才能考虑绿地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弓清秀园林绿化与城市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 北京园林 2005(2)
2、朱平,刘靖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 山西建筑 2008(4)
3、白洁,孙学凯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综述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8(3)
4、夏颖毅,李国婧等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遗传工程改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28(4):103-108
5、曲向荣等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保护 2008(2)45-47
6、杨小飞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特征及其法律规制环境科学 2008,37(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