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所以要教给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握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智慧宝库之门。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如何加强对学法的指导和研究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挖掘教材深度,培养阅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培养或体现学科能力的基础。学生的历史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教科书获取的。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范围和初中是大体一致的,都包括中外古今,都是那些重要的国家、朝代、人物和事件,在某些情况下,还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是有着层次上的差异的。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只有温故而无知新,师生都会兴味索然。因此,到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意培养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充分发挥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潜力。
为了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史料的能力,不妨先介绍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也可紧扣教材“引言”,从基本特征、国际国内背景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通过提问引路,提纲导读、重点探索、疑难突破等多种方法,把学生逐步引导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二、挖掘“隐性”知识,提示问题的实质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重视人才的高素质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知识记忆型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运用型的飞跃。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加强高中历史隐性内容的教学是培养智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隐性”知识指隐藏在教材中,不为人所注意,需要我们启动思维,深入发掘,才能找到答案的知识。如:一战期间欧洲战场上两线作战的国家;中国古代战役地理位置比较;四大之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原因;1867年美国从俄国购得阿拉斯加,说明19世纪前期俄国曾地跨欧亚美三洲;福州般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在一定程度上有抵御资本主义入侵的一面等,这类知识着眼于理解基础上的再认再现,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材搬家,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历史,运用“动”的意识、“变”的思维,对同一个知识点尽可能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只有通过挖掘隐性知识,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那种认为历史知识简单易学的偏见,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养成反复诵读、深入钻研、以求甚解的良好习惯。
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史学”,还要有“史识”,能提示历史“隐性”知识和问题的实质,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全面。如分析梁启超这个历史人物,他一生处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启蒙大师、改革家和学者,但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一生进取性与保守织在一起,政治上的多面性与思想上的复杂性集于一身。又如,分析美国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解决了资产阶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其措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质上还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历史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之上,才具有生命力。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拓展思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提示隐性实质,全面理解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西秦;宝鸡;刺绣;民风民俗;特点;发展现状;保护建议
1 西秦刺绣的历史渊源
西秦刺绣历史悠久,作为刺绣这一装饰性的工艺元素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具雏形陕西民间刺绣的文字记载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现代陕西旬邑西南刺绣的记载。刺绣自汉代以来,陕西民间的乡俗刺绣也逐渐形成独特的一类。[1]西秦刺绣工艺到明清时已经成熟,达到鼎盛时期。民国时期,虽受战乱和社会动荡影响,但宝鸡北部塬区交通相对封闭,民间刺绣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传统面貌。总体来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秦刺绣布艺已开始变化走下坡路。建国以后社会发生巨变,刺绣布艺的自然传承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虽有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提倡和引导,但还是一年年衰落,面临诸多问题。
2 西秦刺绣的文化内涵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秦刺绣的表现形式虽有所变化,但其所蕴含的陕西文化特有的思想却不曾消失,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西秦刺绣的工艺特色
西秦刺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图案设计服从于针法,因此图案的设计多从针法考虑,图案为针法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工艺和设计的美感。
(二)西秦刺绣的图案造型内涵
根据项目组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发现,西秦刺绣最具代表性的图案有不同规格的龙、狮、虎、凤等,最具代表性的绣品有“猪枕”[2]、“五福祝寿”、“十二属相香包”及虎头帽、虎头鞋、猪头鞋、绣枕、五毒马夹、五毒裹肚、百花帐、万民伞等。[3]
西秦刺绣绣品种类丰富,造型奇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图案造型的夸张。第二,图案造型的对比。第三,图案造型的随意拼接。第四,质朴、简约、稳重的艺术造型。西秦刺绣的图案充满了稚趣美。图案造型的内涵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利用谐音等方式,祈求吉祥平安。第二,图腾崇拜意蕴。第三,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第四,图案造型作为“图画版女书”,传达着陕西女性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西秦刺绣的色彩寓意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陕西北部塬区较多的保留了传统的民风民俗。陕西地区传统的西秦刺绣绣品用色主要以红色为主,搭配黄、蓝、绿、紫等五行色。西秦刺绣用色还采用大区域纯色与撞色手法,但是艺人们在强调色彩对比时并没有忽略色彩的调和。其次,每件绣品都要用黑、白、金、银色绣线绣边、点缀或者勾勒花型细节,[4]具有浓厚的陕西地域特色。西秦刺绣独特的用色特点和内涵,项目组归纳出以下几点:
1.具有浓厚的原始气息。
中华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艺术化的使用,起源于原始时期,陕西地区的原始先民对于大自然中颜色的感觉逐渐影响到人的色彩活动,并通过刺绣中的色彩运用体现出来。
2.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陕西地区影响下不断发展的西秦刺绣较多的体现了独特的黄土高原特色,明快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而富有变化的色调,形成了强烈而浓郁的风格。
3.具有浓厚的民俗风味。
陕西人民希望通过绣品的颜色传达出崇尚吉祥、平安、大吉大利的思想观念。红色使人感到喜庆、热情和活力。西秦刺绣尚红的原因,或许如此。
3 西秦刺绣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秦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主要由陕西省宝鸡市主持。宝鸡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了相应的五年和十年保护发展计划。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西秦刺绣工艺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减少。同时,西秦刺绣传承人中老艺人年纪不断增大,年轻人选择从事于此也越来越少,西秦刺绣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时期。并且,西秦刺绣的普及度还是有待提高。结合项目组实地考察和借鉴相关研究,项目组将西秦刺绣的保护与发展所发现的问题归纳为一下几点:
(一)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够大
提到刺绣,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四大名绣”,但很少有人知道西秦刺绣,其实西秦刺绣论工艺和历史与“四大名绣”相比并不逊色,但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西秦刺绣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影响力仅局限于陕西地区。
(二)经济利益的冲击,传统技艺的继承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机器生产冲击着传统的西秦刺绣手工艺。与传统手工艺绣品相比,机器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且,一些企业为了利润生产一些粗制滥造的刺绣品,大大影响了西秦刺绣工艺品的形象。
(三)西秦刺绣的时代局限性
传统刺绣绣品己经无法满足当代人对于个性化,时尚感等的满足,如何将陕西刺绣与当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进而扩充刺绣市场,是西秦刺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西秦刺绣的集约化、规模化加工
陕西刺绣目前还停留在个体户阶段,没有品牌,没有大型的加工生产车间进行大批量集约化,规模化的加工,产品均是利用人工一针一线慢慢绣出来的,工艺复杂工程量大,但收益甚微,产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产品数量无法控制。[5]
基于以上所提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西秦刺绣,项目组根据西秦刺绣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四大名绣”的发展经验,提出建议:
(一)提高普通民众的参与度
西秦刺绣可以学习十字绣的发展经验,将刺绣工艺简化。让大众参与并设计制作,可以提高西秦刺绣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同时,让西秦刺绣工艺走进课堂,走M人们生活中。
(二)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
当今世界网络发达,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政府在宣传西秦刺绣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比如为西秦刺绣建设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
(三)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保护宣传力度
在西秦刺绣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督促各级文化保护单位。加大资金投入,对博物馆,文化局等进行整改,吸纳了解西秦刺绣的专业人士进入博物馆中进行讲解、宣传工作。
(四)发展新的品种和创新
西秦刺绣工艺自身还要进行发展和创新。西秦刺绣绣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纪念品,应更多的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增强实用性。
4 结语
西秦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陕西地方特色,是民族意识与审美的历史积淀。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视下,宝鸡市政府对西秦刺绣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发生变化以及机器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西秦刺绣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前景仍不乐观。
本小组希望通过此项目,发现西秦刺绣独特的魅力,并通过实地考察,对于西秦刺绣的保护发展现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发现了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项目,提高西秦刺绣的关注度,以助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乐飞:《试论陕西千阳布艺刺绣语言内涵》,《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
[2]此件已选印到1995年猪年邮票。
[3]陈亚平、石露:《西秦刺绣――五彩斑斓的女红艺术》,《文化月刊》,2014年。
[关键词]NBA 篮球 文化 历史
一、前言
截止2012年NBA走进中国已经30多个年头,这30年也是NBA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30年,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更使我们看到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体育全球化背景下NBA体育文化对全世界各个职业领域的影响。下面让我们回望历史,细数NBA的发展到辉煌。
二、NBA的发展历史
NBA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缩写,成立之初叫BAA,即全美篮球协会(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是由十一家冰球馆和体育馆的老板为了让体育馆在冰球比赛以外的时间不使它空着才组织联合起来的。当时的职业篮球俱乐部NBL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剩下的6支球队最后全被BAA吸收。BAA的球队从此达到17支,正式更名为NBA。
NBA发展的调整兴盛时期是从BAA兼并NBL更名为NBA到八十年代末。在这一时期内,黑人球员迈克尔·乔丹、乔治·麦肯加入,为其平添了文化基调。最重要的是NBA比赛规则的改进,尤其是24秒规则的实施和三分球规则的加入实现了NBA规则历史性的突破,对球员的进攻时间进行了限制,从而增加了比赛的激烈性。除此之外,NBA于电台合作,各个国家争相竞买NBA的电视转播权,实现了NBA与媒体的双赢,预示了NBA广阔的商业前景。
大卫·斯特恩的上任,将NBA的运转机制变得更加法律化和商业化将 NBA发展推向兴盛时期。与此同时,与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可口可乐等公司结成联盟,至此NBA启动了其强大的全球化策略。此后各个国家的优秀运动员争相去NBA参加选秀,我国的王治郅、姚明、易建联依次加入NBA。NBA开始完全霸占世界篮球联盟,将赛场定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将NBA的运营机制、篮球产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在球迷的脑海中形成。
三、NBA的文化和历史经验
纵观NBA的发展史虽然是崎岖的,但是一直是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NBA所展现给大众的有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并与最先进最时尚的宣传推广、包装运营以及高科技含量的电视制作密切相关。NBA场上的比赛总是很激烈,但是球员们都能很娱乐的去参加每一场比赛。一年一度的全明星赛事可谓是NBA娱乐化最显著的象征。现在的全明星赛已经发展成为全明星周末,并在全球用不同的语言进行现场直播。NBA与可口可乐、中国蒙牛、佳得乐公司等齐心合作,这使得他们可以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来合法的调节市场需求,从而搭建一个与市场财富完美结合的国际化平台。
四、NBA成功的经验
首先,NBA的成功与各个品牌之间的合作紧密相连,但是究其主要原因是它自身健全的运作机制。NBA是美国职业篮球联盟的唯一经济实体,NBA成为运动员生涯的唯一雇主这样俱乐部对运动员的加盟换盟具有绝对控制权,如果遇到球员罢赛会遭到球员工会的否决,工会出面会与俱乐部协商。经过这一番调整与修正协商,双方在法律约束的外在条件下,实现了劳资关系协调与缓和,实现对等互利,为保证联盟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NBA联盟组织是通过规章和程序来建立自律机制的,也就是规范和约束联盟内所有成员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符合所有成员利益获得最大化满足的,及其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联盟内各个成员以及俱乐部之间的经济水平和运动水平都能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使得NBA联盟的整体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和不断提升。
再次,由于NBA是一种带有文化娱乐的服务性产业,社会的关注度直接影响了他的收益。赛事越多,媒体参与程度越高,NBA联盟的收益也就能相应的得到提高,这也就是说实现全球化势在必行。到如今的网络微博等媒体的种类增加,更加使得NBA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增快。
五、启示
职业篮球市场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篮球运动的自身规律。对于职业篮球的管理必须鉴于职业篮球运动的特殊性, 以及娱乐性,市场性和激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CBA篮球联盟要建立象NBA 式的“运动卡特尔”垄断组织,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综合管理、综合运行和最大效益的开发利用, 便于产品生产和利益分配; 职业篮球运动的管理和经营是企业式的, 是面对市场的, 因此, 必须具有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CBA必须加强培养具有既懂得篮球运动规律, 又深谙市场运作技巧的经营人才,加大CBA与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 制造多渠道、多层次的公关宣传效应, 树立专门行业的特殊品牌,CBA也可以做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杨铁黎. 职业篮球市场论[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吴沛京. NBA 2CBA 异同(赛制) [J], 中国体育科技, 1996 (8).
[3]索林. NBA 2CBA 异同(转会和选拔) [J], 中国体育科技, 1996 (9).
[4]《NBA主场文化探析》,《体育科学》,2005 年第4 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方法;历史课;朔州市
中学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从培养初中生历史兴趣出发,把重点落实在其历史能力培养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除教育界,其它社会各界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视,众多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也纷纷投身于兴趣研究之中。究竟兴趣有什么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社会所关心的大问题。本文以社会实践入手,对朔州市朔城区七中93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整理重要信息,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状况,试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成功先导,具有始动和定向作用,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由兴趣始动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大脑潜能,让其产生科学灵感,从而更有利于成功。对学习知识记忆不牢固就是缺乏兴趣的表现,一个人若对科学缺乏浓厚兴趣,其所学就不会有所用,最终只会伴随时间流逝渐渐忘却。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享受一种轻松快乐的过程,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师生相处也会很融洽;学习兴趣不强,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与老师矛盾重重,最终进入死胡同。所以,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要对学习兴趣加以重视。而历史作为初中整个课程的一部分,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而历史课的现状是日益不被重视,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历史相比较语数外“主课”来说,被认定为“副课”,学生学习历史时间有限,历史老师不被校方重视,多重原因造成历史教师数量日益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自尊心缺失,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受影响。在与一些中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学习历史的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兴趣的缺失。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二、调查结果
我以朔州市朔城区七中初三93班学生为例,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关于中学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社会调查活动。全班共86人,在调查询问有关老师和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我的实地走访与自身理解,并根据该班实际情况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状况、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占53%,不感兴趣或者一般的占47%;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占37%,不感兴趣或者一般的占63%。
关于历史课难学与否,79%的学生认为难学,接近70%的学生认为难学的原因是需要死记硬背,15%的认为考试试题难,10%认为课堂讲课难吸收,其余的认为是教材理解难。
关于学习方法的调查,41%的学生倾向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老师精讲结合的学习方法;24%认为是自主学习;21%选择了听老师讲课;12%选择与同学讨论交流。
关于最佳教学方法的调查,52%的学生认为教师进行生动讲述,学生认真听讲是最佳的教学方法。有24%的学生认为由教师与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好,12%认为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其余12%认为教师在书上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前两种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后一种就是学生自学。
关于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调查,使用多媒体手段占40%;拓宽知识面,深化理论的讲解占27%;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占19%;以讲授为主的常规课型占14%。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除了使用多媒体外,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90%以上的学生希望开设第二课堂,至于什么形式?65%的学生希望开设趣味知识竞赛和历史话剧表演的活动;15%的学生希望进行辩论赛;14%的学生希望开设专题讲座;其余6%的学生也希望进行征文比赛的活动。
三、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第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教导学生学习历史不单单是为了考取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开阔眼界、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教师讲课多媒体与精讲结合,教师在课堂使用除课件以外的其他媒体设备,适当使用有关历史的插图、视频,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小组讨论,给学生留足回答问题的时间,师生互动有效进行。教师需要提问学生,使学生始终可以集中注意力。课外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趣味知识竞赛和历史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课外知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魅力,除补充课外趣味历史知识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合适的着装,谈吐举止的优雅,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的更具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便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中学生对老师是很挑剔的,除了讲课要讲的好,其他方面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老师平常所以注意的。
教育的路还很长,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更需要学生的有力配合,师生之间建立良性的合作,对教学大有裨益。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其方法还有很多,这只是本人的一些愚见,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不断补充新思路,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闾华军:《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2年76期
[2]杨丽杰:《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2月.第28卷第6期
[3]游美云:《浅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2月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西班牙来华的方向则是自东而西,由南美洲到达菲律宾,一五七一年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帮助当时的明朝政府夹攻以林凤为首的中国海盗,这样便开始了与中国最初的关系,但是当时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进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达了中国大陆,要求与中国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许。
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兰也开始寻找与中国发生关系,荷兰是一个后起的西方强国,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兰的商船首次来到了广州,要求与中国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许,以后荷兰人曾两次占领澎湖列岛,明天启四年,明朝官兵夺回澎湖列岛,接着荷兰人又占领了中国台湾,到了清朝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台湾赶走了荷兰人,荷兰人的"武力通商"的办法才告结束。
英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女王伊利莎白曾两次致书中国皇帝,要求建立关系,但都没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国派了四只军舰来华,驶入珠江和广州,要求与中国建立关系,结果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冲突。一七九二年,英国又以补贺干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启程来华,九月在热河觐见了皇帝,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设立商馆等建议,均隆皇帝向英王颁发"敕谕"拒绝,马嘎尔尼被迫扫兴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国又派遣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主要目的是谋求驻使北京,开放北方通商口岸及争取广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坚持不行跪叩之礼,同清延争执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一个名叫礼士的船主,带领广东商馆职员林塞,化名胡夏,及传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对中国进行实地贸易考察。
法国一六六0年,成立了中国公司,一六八八年法王路路易十四派遣第诚、白普、洪若翰、李明、刘应等五名传教士到北京。一六九八年,第一只法国商船开来中国,从路易十四,路易十六,一直到拿破伦,法国曾多次派传教士商船到中国。
美国则是一个后起的经济强国,一七六八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次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了广州,商船在广州出售西洋人参,赚了三万七千多元,从而吸引了大批美国商人到中国经商。而美国则是后来者居上,在以后的发展中美国以自己技术,资源,资金等雄厚的力量,逐步取代一些"老牌"的西方强国。
关键词:兴趣;学习氛围;教学艺术
目前,高中的历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调查,现在的高中学生提到历史就会头痛,单纯地认为学历史就是靠背;觉得历史太枯燥,都是年代和事件,没有什么意思;认为学历史就是学过去的东西,就算学了也没什么用;认为就算学了历史也不能应对现在的社会问题。由于这种情况,加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提高教学水平,并掌握学生的心理来改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就显得很紧迫了。
一、培养兴趣
高中生兴趣维持时间短,所以在第一节课,抓住学生的爱好是最为首要的。想要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首先让他们放松,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接触的这一新事物畅所欲言。因此要让他们觉得你与他们没有距离,你的亲和力要感染他们。如果你只是站在教师的位置对他们发号施令,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会抑制他们的主动性,压抑了他们的潜力。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平等的学习空间,学生更容易在这个氛围中接受知识,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浓郁。
二、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高中生对事物有一定的想象力,若是单纯的、枯燥的给他们讲解历史的时间和事件,他们很难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自然记忆也就困难。现代科技发达,教育硬件全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材来辅助教学,让他们接触多彩的图片,看到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会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既可以让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大大提高他们学习效率,还可以使他们对这个知识点有更全面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三、讲究历史教学艺术
1.采用多式多样的导入方式
一节课的课堂导入是很重要的,它的作用在于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而且新颖的课堂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但是乏味的导入会直接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我会问一些学生熟悉并且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话题。例如,我在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就问:“和父母出去旅游的时候,你们会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啊?”学生回答有:火车,轮船,飞机等。这时我会马上导入:“对,就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发明了火车和轮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发明了汽车、飞机。”这种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那些历史知识是在我们身边的。
2.掌握语言的艺术,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
幽默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委婉含蓄并意味深长,比喻、类比、
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可以引人入胜使得妙趣横生,同时又可以鞭辟入里,启人思考。学生喜欢有幽默感并且风趣的教师,这种教师能使每一堂课都欢乐,不会单调乏味。教师通过有趣可笑但又意味深长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3.通过故事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课的安排大多是在上午第四节或者下午第一节。这个时间段基本都是学生饿了或者最犯困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都不太好。组织有效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难。这个时候我就会讲个和当节课有关系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三国鼎立”的时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和“既生瑜,何生亮”等故事的讲述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联系生活的实际,善于列举现实资源
历史和现实是密切相连的,现在博物馆保存了很多的历史文物,然而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来把握现在与未来,
来陶冶情操并培养爱国思想。比如,在讲“秦王扫六合”的时候,必然会提到秦始皇陵兵马俑与秦长城。在讲“中华文化的勃兴”的时候,涉及的战国时盛行的一些钟鼓之乐,我就会告诉学生在武汉市的博物馆里完好保存着整套的编钟,在国庆时会演奏,并鼓励学生有机会的话去武汉听听,去感受一下古典的音乐美。
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他们才会精神百倍,乐此不疲,学习兴趣也会与日俱增,学习成绩也会大大提高。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多多尝试。
参考文献:
[1]卢家湄.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杭州市教科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历史学 学科性质
一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二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前者是史事,后者是历史学,有关史事的理论是历史理论,有关历史学的理论是史学理论。史实并不等于我们对史实的理解。事实本身并不能自行给出理解,否则就没有进行历史学研究的必要了。历史学是一种人文知识,而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表达,是历史学家心灵劳动(或活动)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历史学家的人生体验。这种认识、理解和表达属于人文世界,是人文的。历史学永远都渗透着、饱含着种种非科学的、非纯理性的格调和色彩,因为历史学家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他的理解限于本人的体验、思想和表现能力的范围之内。所以,历史学既有其科学的一面,又有其非科学的一面。
它不是反科学的,又因为它是非科学的,所以它不是或不完全是科学的。恰好这两个方面的合成,才成其为历史学。史料本身是不变的,但是历史学家对史料的理解则不断在变,因为人的思想认识不断在变。所以,历史学本身就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诠释。对史实的认定是客观不变的,一旦如此就永远如此,但对它的理解诠释是思想的产物,是由历史理性重建的历史学的生命。对史料的认定之后的理解诠释包含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二者的综合就称为历史理性。
二
在我们以往或现在的生活中有如此这般的事件发生过,它就是历史。这个历史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我们对这个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则仅能在我们的思想之中进行。它本身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如果说史实作为材料乃是客观给定的。那么有关它的理论,归根到底都是我们思想构造出的产物。它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而是我们思想劳动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永远是在前进的,是一个无休止的积累过程,它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不再前进。它永远都在脱离原来已经达到的那一点,不断超过自己,有时候甚至是革命式的超越,革命性地原来的体系,另起炉灶。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至少受到三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条件制约,一是新材料的发现,二是以往历史事实在之后历史发展中仍然起的作用,三是历史学家作为已往历史事件的解说者,要受其本人思想认识的制约,即历史学者之理解历史,取决于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历史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而不可能一旦达到某一点就停留下来不再前进。对历史学的形成而言,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乃是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而非史料的积累。历史学是历史学家思想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所谓的事实在他心目之中现成的反映。历史乃是自由人创造的自由事业。人是历史的主人,是所谓的“创造历史的动力”人的全部精神能量和活动,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历史的主人是有血有肉的心灵,而不是抽象概念的化身或体现,历史研究最后要触及人们灵魂深处的幽微,才可能中肯。
三
正是基于史学的科学性立场,黑格尔认为历史学不外乎是“以外在形象反映概念自身发展过程的科学”。在具体表达上,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写作可以通过文学的一些手段获得表现,从而可以在历史文本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审美关系,但历史学并不能归结为文学。
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而其品格是矛盾的。由于这一矛盾性,沃尔什把史学比做数学函数。而从历史角度看,史学这种矛盾的品格似乎是永恒的。优秀的史家在运用科学理性的同时又富有一种人文主义情怀,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后现代主义的一大问题在于:对史学的分析,更多地指向史学的艺术维度和艺术品格,由此使历史与内在于历史的人的思维之间的分裂扩大化了。至于它对历史学之影响的利弊,我们不妨引用一位当代西方学者的看法,以供我们借鉴:当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伊格尔斯明确指出,虽然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批判地审视启蒙运动的历史哲学,但如果因此放弃理性主义,则会流向“野蛮主义”。
关于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主要观点,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外学者观点各异,流派纷呈;有些观点甚至长期对峙,难以统一。现择要撷取影响广泛的几种成说,以便论述:“科学”说。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过去在客观上存在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是在历史研究者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历史学的使命就在于科学地揭示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
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历史学成为科学、走向科学的里程碑。作为历史科学的奠基唯物史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历史风云的考验和挑战。西方哲学,历史学研究中出现的符合论、融贯论、怀疑论、配景论、效果历史论等学说,均不同程度地揭示出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种种问题。但是,所有这些理论并没能真正颠覆历史学科学属性的根基。所有这些理论的提出,正需要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以科学的态度,对新的问题做出新的回应。
【关键词】柯林武德;思想;人性科学;历史
中图分类号: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45-02
柯林伍德被誉为是20世纪英语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沃尔什称赞他是“历史哲学方面在语言上最为清晰而又最为深刻的作者之一”,国内理论界目前处于对于西方思想的介绍和吸收阶段。对于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大多以介绍“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和“历史重演理论"为主。
一、关于柯林武德中心论点
柯林伍德在西方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从被介绍到国内开始,他的思想便给人以强调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的印象。《历史的观念》告诉我们柯林武德的中心论点:“哲学是反思的”。因为它的任务不仅是要思维某种客体,而且要思维这一思维着某种客体的思维。因此哲学所关怀的就并非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对客体的关系,它既关怀着客体,又关怀着思想。历史学家的思想固然会对历史认识产生巨大影响,但绝不能因此说历史完全是历史学家主观杜撰出来的东西,无论历史学家是否去撰写历史,历史都是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思想而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能否符合客观的历史真实既取决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又取决于历史学家本人在现实实践中形成的历史观是否正确。
二、 关于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
在论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之前,柯林武德首先批判了以往的历史学方法,并把它们归为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所谓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是指历史学家根据自身的需要,摘录和拼凑各种不同的权威们的证词而建立的历史学。柯林武德认为它根本就不是历史,因为它并没有满足科学的必要条件,只是单纯的摘抄和编排前人的东西,缺乏主动的思维。如果一旦权威的证词相互抵牾,历史学家就无所适从。这种史学从古典时代一直延续至今,19世纪的“批判历史学”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只是把它修补的更加精致和完善。柯林武德号召要在历史学领域里进行一场“培根式”的革命,来清理这两类研究方法给历史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自然科学家必须要“质问大自然"—开启了自然科学的新时代,培根认为,科学家必须采取主动,为自己决定他想要知道什么,并在他自己的心灵中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这一点;而且还要找到迫使自然做出答案的手段。柯林武德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历史学。但柯林武德认为,这种方法完全是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建立的,首先收集历史事实,然后寻找规律,进而建立理论,也就是在已经收集到的事实里外推出可以分辨的模式来,最后把这些模式外推成为一种有关普遍历史的理论。这只是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的垂死阶段,因为它们无法告诉我们除权威的证词之外的东西,只不过是把现成的情报从一个心灵转运到另一个心灵里,毫无创造性。因此这两种历史学都会被一种新的历史学所取代,这种历史学就是柯林武德所提到的人性的科学,而这一切,又是以他的核心命题“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为切入点的。
三、关于人性科学
柯林武德所谓的人性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学科。他认为历史学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是心灵科学,精神科学,也是一种人性科学。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自我认识,那么人们关于其他的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各种知识所建立起的基础也是不牢固的。但这种自我认识并不是关于人身体的性质,也不是关于他心灵知识。而是关于他的认识能力与理解力,或是他的思想,或是他的理性的知识。关于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自洛克到柯林武德所处时代的哲学家们都有过不同的尝试,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柯林武德认为,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人性科学’’的研究方法被自然科学的类比所歪曲。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进,因此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每一种问题上在当时看来都是正确的。长期以来史学研究方法都是在自然科学的荫庇之下成长起来的,史学对自然科学的模仿,使得专业史学家有意无意之间强烈地倾向于以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史,乃至史学有向自然科学看齐的趋势。但事实上,自然科学与人性科学二者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的区分自然科学与人性科学。
四、关于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因而都基于事实,但作为两者对象的事实,性质却大不相同。他说:“一切科学都基于事实,自然科学是基于由观察和实验所肯定的自然事实;历史科学则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 他认为,同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事,历史也就是人事的历史,自然并没有历史。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时,没有必要研究自然是在怎么想的,但是历史学家决不会只关心这两个之中的任何一个,而把另一个排除在外,他进行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行动。人的行动不光包括它的外在表现,重要的是它还包括有行动者的思想和动机。柯林武德说:“自然的过程可以确切地被描述为单纯事件的序列,而历史的过程则不能。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是一个有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因此历史学的对象就不是单纯的历史事件,而是“历程”。历史事件有始有终,但历程却无始无末,它只存在着形式的转化。“历程P 1转化为P 2,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界线标志着P l的结束和P 2的开始,P 1并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它只是改变了形式称为P 2。P 2也并没有开始,它以前就以P 1的形式存在着了……因此,P 1的遗迹不是P 1的死掉的残骸,而是仍然是活生生起作用的Pl本身,只不过是被纳入了另一种形式P 2而已……这就是柯林武德所谓的活着的过去。而这种P的存在,正是思想的载体。”历史与自然科学二者所适用的因果律也有差异,这也是历史难以把握的原因所在,柯林武德依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权威在叙述某个过程或思想时,因为某种原因必然会在这个过程或思想的内部各环节留一些空白没有加以描述,但这些空白是包含在权威们关于这个过程和思想的描述之中的,历史学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运用自己的方法准则和他自己对于相关性的信条来填补这段空白。当然史家的发挥是在不影响其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添补,此书中柯林武德称之为“构造”。
历史学对现实社会的意义,或许是历史学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学者讲述历史的方式也是纠缠史学界很久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
因为偶然的原因,我到了《百家讲坛》去讲唐史,现在讲了两个系列,对我来讲这是很新鲜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历史学对现实社会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本来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是在我们学术界轻易不说这个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去我们经过“”,那个时候的历史学走入一种畸形,表现出很不好的倾向,因此现在不怎么说了。第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时代,历史学转化成现在的生产力、变成经济效益这一点很困难,所以历史学的老师也不便于直截了当跟同学讲历史学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只要有历史学,它的意义追问肯定是存在的。如果一个学科对现实生活没有意义,那它应该被抹去,不应该存在。
历史学在中国是很发达的学科,而且有很多专业从业人员,有很多专家,它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大概有几个方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是什么,历史的真实是什么。第二,我们怎么样认识真实的历史。第三,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历史观。其实历史既然是本民族、本社会经历的故事,是一种知识、经验和珍贵记忆,它就不归研究者所独有,我觉得历史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历史是属于全民所有,它是一种宝藏,是一个矿藏,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开矿,但是把这个矿开出来了并不是自己享用,因为所有权属于全社会,应该把它传播出去。向社会大众传播历史知识、传播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传播比较正确的历史观,是历史学家或者专业从业人员的一个社会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至于用什么样的媒体,用电视还是用广播,还是用什么媒体,那只不过是手段,最主要的还是要传播内容的准确。
如何使得内容更准确,知识更准确,方法更可取,观念更正确,从我做了《贞观之治》这个电视剧,还有这次《百家讲坛》的演讲,我感觉到两点。一个是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在社会上是有需要的,它可以部分地转化成某种生产力。有一些栏目,比如像天涯有一个“煮酒论史”,一群唐史爱好者有一个网站叫“沉醉唐风”,他们都是业余爱好者,但是他们的专业性和认真精神使我看了以后很感动,这更证明了我们的历史研究是有价值的。要把这种传播坚持下去,不仅要选择更好更有责任的媒体,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以后还会做类似的工作,但是有一些基本观念还是要保持的。不管最后做成什么样,讲了多少历史,专业的信念不能改,我们还是以专家的身份在讲史,应该有历史学家应有的本分。第二,即使讲史占用很多时间,也应该不能脱离历史研究本身。第三,这种讲座和这类活动应该有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生;历史学科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4-0349-06
1 引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第一位自觉地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Herbart(1901)十分重视兴趣,提出了以兴趣为基础的教学观,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而教育就应当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后来Thornedilke(1913)发展了兴趣理论,提出兴趣有助于学习,认为满意或愉快的刺激有助于学习,而烦人的和不愉快的刺激则有相反的效果。我国研究者也提出了兴趣的“信息-目标”理论,认为兴趣产生于信息获得过程中心理目标的激活(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并且由于激活的心理目标对心理过程的引导作用,兴趣反过来又作用于认知过程、组织信息加工,以利进一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将该心理目标所包含的可能运动或未来状态展开为现实(章凯,张必隐,1996,2000)。
在兴趣与学习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Lazarns和Kent(1983)发现兴趣比智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并促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章凯和张必隐(1996)发现大学生被试的兴趣对文章的理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兴趣水平高的读者对所读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并且在阅读中会表现出更高的元认知水平;Schiefele等(1992)证实了兴趣对理解文章有着独立于背景知识、一般智力、言语智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之外的作用;Brown等人(1986)发现初中生的学习效率明显的受学习兴趣的影响;陈毓芳等(1981)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存在正相关,且这种正相关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不过有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存在性别差异(Jersild&Tasch,1949),也存在智力和人格特质差异(林崇德,1994;李洪玉等,1992)。
对于具体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一些实证研究。Mitchell(1992)曾分析过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结构,并建立了扩展式兴趣模型。就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和实际研究工作者也做过相关探讨(邓小星,2003;何勇,2000;李淼阶,2000;李莉姝,1999;刘青秀,1999;朱高琴,1999;赵泽进,2003)。
虽然在有关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方面,我国部分学者和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积极建议和观点,但从发展心理学研究角度,以实证的方法,就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比较少,研究深度亦不够。文章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中学生历史学科兴趣的影响因素以及历史学科兴趣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天津新华中学、天津海河中学、天津华宁中学三所学校高一至高三年级共577名学生*为被试。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577份,其中有效问卷567份(具体见表1)。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调查表”。该量表在前述对学习兴趣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兴趣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关系的基础上,参考Mitchell(1993)编制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量表,结合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调查,反复修改后形成。其内容包括5个维度,共44个问题。量表采用5点Likert量表,其中1为非常符合,2为比较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不符合,5为非常不符合。在44个正式测验项目中,正向题目25道,采用反向计分方法,即选择“1”计5分,选择“2”计4分,选择“3”计3分,选择“4”计2分,选择“5”计1分;反向题目19个,采用正向计分的方法。对于全量表和各分量表来说,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相应方面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水平越高。
5个维度的含义分别为:(1)个人兴趣: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学科的主观兴趣,这也是每个个体原发性的兴趣调查;(2)情景兴趣:这个维度主要是指学生在什么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3)意义性:意义性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4)参与性:主要是指学生日常参与历史学习时的参与程度;(5)启动难题:启动难题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智力启动信息,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3 结果
3.1问卷质量分析
3.1.1问卷的信度
问卷采用了Cronbach α系数作为信度指标(见表2)。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问卷信度分值大于0.7即可接受。该问卷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基本上都在0.7以上,而且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这说明整个问卷以及各分量表的信度是较高的。
3.1.2问卷的效度
以总量表分为潜变量,各分量表的分数为观测变量(假定各分量表所代表的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使用LISREL 8.03,对所构想的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X2/df=35.65。这是一种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度,其值越小表明拟合程度越高,较公认的标准为X2/df
3.2高中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特点
3.2.1个人兴趣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个人兴趣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3。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6.659,p
3.2.2情境兴趣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情境兴趣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4。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12.850,p
3.2.3意义性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意义性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5。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意义性维度上,学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5868)=6.288,p
3.2.4参与性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参与性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6。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都显著,F(1,5868)=4.409,p
3.2.5启动难题
经问卷调查,不同特征学生的历史课学习启动难题维度的基本数据情况见表7。经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历史的启动难题维度上,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F(2,5868)=5.454,p
3.3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
高一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各维度上的得分都呈显著正相关;高二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结构特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浓厚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其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习起来必然比较轻松愉快,效率会大大提高;如果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则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率,又怎么会有好的学习成绩呢?”(尹鸿藻,毕华林,2000)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形成的因素,应该结合学习过程综合考虑,在这几个因素中,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比较强烈,就有利于其他维度的学习兴趣的形成。
4.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4.2.1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参与性”和“启动难题”四个维度上,性别的差异显著,男生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分数显著高于女生。
许多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学习中的差异是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的。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抽象思维。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形成立体知识结构。从这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男生相比女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后天环境、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社会与家庭对男女两性的未来期望值和所树立的榜样不同:对男性的期望通常较高,希望他们从事富于冒险的、有进取心的、吸引人的职业,如政治、军事、经济、技术科研等领域的工作,一旦男孩对相关的学科感兴趣,就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积极鼓励与较高的评价。历史就是这样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使得男生本身就对历史学习的个人兴趣较强,因而易于被教学情境所激发,乐于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有关问题。女性则不然,一般的期望和榜样多是从属性的,如料理家务或办公室、服务等工作。这些与男性相区别的对待方式降低了女性的能力信念并限制了她们的职业抱负,使女性往往以依赖性、无雄心和以情绪性的方式行事,在这种社会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必然会对女性学习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4.2.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年级差异
在“个人兴趣”维度上,高二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目前高中仍文、理分科学习,“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理科学生就业面广,机会多,相对待遇优厚,这使得高中生即使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也多选择学习理科。高一学生选择学理的占多数,因而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相对比选择学文的高二、高三学生低。但是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远远大于其它年级,其对历史的个人兴趣被“考入理想大学”的目的支配着,所以获取相对较高总分的目的冲淡了其对历史的个人兴趣。
在“情境兴趣”维度上,高一显著地高于高二和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强,高一学生是高中学段年龄最小的,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地依赖于外界环境因素,尤其是课堂情境因素的影响,注意课堂上对知识的获得。如果学生喜欢他的历史教师,或者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新颖、内容有趣,就会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反之,则不然。高二、高三学生则由于其年龄的增长或已选择了学习文科,因此其对历史学科的内在学习动机较强,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减弱。而高三低于高二,则从侧面反映出由于高考在即,教学的功利性增强,教学情境设计的趣味性降低的情况。
4.2.3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学校类型差异
高中生在“个人兴趣”维度和“情境兴趣”维度上,市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市重点校高于普通校。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优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目的性等诸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市重点校的生源素质明显高于普通校学生,其对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相对是较高的;同时,市重点校重视教学硬件、软件建设,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强,重视教法研究,教学水平较高,对这类学校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进一步促进作用。
在“启动难题”维度上,市重点校与区重点和普通校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市重点校高于区重点和普通校。由于历史学科时空跨度大,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学习中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在理解或解决具有一定深度的历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市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其有能力、也乐于思考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历史问题。
4.2.4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各维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
高中生各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均与其“个人兴趣”显著相关,高二尤其明显。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还与历史学科的“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首先,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学科,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与当今许多现实问题密切相连。其次,高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选择学文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历史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历史处于“主科”的地位,无论是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其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另外,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还与历史学科的“情境兴趣”、“意义性”、“启动难题”3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关显著。到高三年级时,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兴趣的层面,而对历史学科的意义性认识增强。从长远看,历史学科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全面地、辩证地、深入地分析、认识问题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实中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其高考成绩;此外,高考是对学生中学阶段学习情况的总考查,试卷区分度高,综合性强,复习阶段要进行高强度的考前训练,教师会在课堂上就发现的学习问题及时讲评,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学生在复习中,增强了其解决难题的能力,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因而也逐渐乐于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历史问题。
5 总结
5.1影响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形成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兴趣”、“情境兴趣”、“意义性”、“参与性”和“启动难题”五个方面。
5.2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参与性”和“启动难题”四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显著大于女生。
5.3高中生在历史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两个维度上,年级的差异显著:在历史的“个人兴趣”维度上,高二显著地高于高一和高三;在历史的“情境兴趣”维度上,高一显著地高于高二和高三,高二显著高于高三。
1.史料教学与教育学、史学理论研究关系密切
英国史料教学的兴起,与当时“新史学”思潮的出现大有关联,或者可以说,史料教学所以被提出,直接就是“新史学”理论引导的结果。“新史学”是基于反对“传统历史”只注重“知识传统”而提出的,主张“学校历史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就是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把史料作为证据”。因为,诚如历史学家卡尔所言:“历史研究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家与他的事实之间不断的互动过程;没有史实的历史学家将失去立足点,无用武之地。”也正如史学家约翰逊最干脆的道白:“没有史料和证据就没有历史。”但是,真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历史知识就变成了历史塑造的结果,因此这一提法并没有一下子获得普遍的认可,而是在历史教育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著名的历史学者汤普森、李彼得、罗杰斯都站在了“新史学”的一边。汤普森撰写了《理解历史》一文,文中写道:“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汤氏此言,既因应了当时教育学理论界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提出的新教育主张,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理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原则的精辟总结,可谓掷地有声。正是在这些学者专家的引领下,史料教学一时成为强音。[2]
2.史料教学的推广得益于各级组织的力量
史料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得力于英国“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及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组的推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小学历史教学的最后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归纳为十条,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其中的核心;而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报告也提出了具体的提议,即第七条:“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关于运用史料教学来促进历史学科的能力的也被写进了最新的教学大纲,大纲不仅强调了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史料的运用”,而且对学生对史料功能的认识等具体问题做了详细的界定。可以说,报告和大纲为史料教学的推广添加了“助推剂”。
3.史料教学的落实源于教材、教法的整体推进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英国历史教育界对史料教学的广泛性、指导性、思考性、渐进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结构进行了改革。比如,针对传统历史教科书,罗杰斯就批评说:“一般课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装饰性的,通常只涉及文义说明的问题,其意义不大。”因此,新的历史教科书打破了以往按照历史学科体系编排教学内容的旧模式,而是按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历史思维发展进行设计,以显示史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新的教科书也就由过去的按时序编排变成了按主题编排,大量史料和练习就附着在主题之下,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所附资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程序,如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不仅如此,史料教学的理念也影响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如结构型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这样,史料教学不仅有了声势,而且真正地进了教材、进了课堂,甚至进了考场,史料教学即由此“深入人心”。
4.史料教学的持久力在“关注细节”
一些研究者关注到,英国史料教学研究过程中,非常关注细节,研究论文多从微观着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以论文题目而言,就有“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通过电影学习历史”等等。关于“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有作者就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史料,一是教给学生进行史料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研究者为学生设计出用来促进历史资料获取与浏览电子智能信息的系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地提取也许并不清楚但确实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以拓展视野,实现教学目标。还有的研究指出,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固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他更是一个支架———主要是给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对史料进行分析、解释、说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探究中,在探究中“身临其境”。还有的研究论文专门讨论“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关系,探讨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误区,提出原始资料比二手资料更可信,因此原始资料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评估历史的偏见,因此原始资料既是过去的证据,也一定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教师理应重视让学生通过原始资料来构建对过去的认识。
西方史料教学及其研究,英国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还很多,如美国就专门出版过指导学生进行史料学习和帮助教师进行史料教学的专著———《DiscoveringtheA-mericanPast:ALookattheEvidence》,而《UncoveringOurHistory:TeachingwithPri-marySource》一书,则系统介绍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认识史料、如何进行史料教学。美国历史教育协会主办的《历史教师》和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出版的《历史杂志》等期刊就经常会刊载一些由美国中学历史教师撰写的有关史料教学经验方面的论文。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专门设了一个专栏,帮助中学历史教师在史料教学中运用该馆收藏的相关史料。1996年全国历史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史料,提出问题并整理能够证实他们答案的证据”;掌握的史料要“比教科书所提供的多”;要“自己去检验历史的记录,查阅文献、杂志、日记和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等等。澳大利亚的史料教学[8],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相关调查表明,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但我们的历史教学情形仍然不容乐观———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历史被认为是没有创意的死记硬背的科目,最流行的教学方式不过是“照本宣科”,通过考试不难,只要考前一个月背诵一下复习资料即可。[9]这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多向他人学习,切实用好史料教学,对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改变历史教学“温吞水”的局面,必有助益。对西方国家史料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西方史料教学何以如此,对此问题似乎关注还不够深入。笔者仅就相关报道,做出上述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作者:张存宏单位:如皋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兵团高校;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47-02
高校肩负着培养历史学人才的责任,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历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作为一所兵团院校的历史学专业,石河子大学自创建以来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为兵团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中学历史师资的饱和,使得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摸底调研和深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兵团,发扬兵团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历史学科的优势,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史学人才,为兵团历史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对兵团其他兄弟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1]。
一、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通常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作为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也不例外,主要为兵团中小学提供师资人才。目标范围较窄以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会造成就业的困难,进而形成报考生源不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也会造成培养水平的降低,教师更多地从师范教育的角度入手,从而忽略了历史学专业技能的深入培养,使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降低,就业时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2.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目前我校历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在多年延续的基础上,逐年修订形成的,主要包含通史类课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法等课程,还有少量的专业选修课。总的来讲,对于历史学所需要的知识覆盖面还有所欠缺,整个课程体系还没能覆盖到社会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更新有时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滞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3.实践教学环节偏弱。不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小学教师,还是社会所需求的史学人才,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尤为重要。而我校地处偏远地区,社会资源较少,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减少,造成实习时间偏少、实践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都对日后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二、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做出的整体性设计和安排。这既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根据专业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历史学学科专业实际发展和就业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更新[2]。
1.培养目标方面。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取到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所应对。因此,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实行多层次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次培养体系,最终形成人才分流机制。设置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师、学术人才、应用人才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学生适应社会的目标。
2.设置方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以理论课为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考古学、法律、文物等知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结合历史学的特点开设一些理工科相关的课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开设艺术类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乐观积极向上,并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3.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需要改进过去以培养教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现行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院式的历史教学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正规的、系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人才,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灵活思维力、实践动手力、社会适应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打破这种限制。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其实意思就是说历史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利用历史学科的优点,来实现史学知识和方法与其他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4.教学方面。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实践也非常重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将课堂上所学的各类知识综合应用,这样既能巩固课堂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通过从课堂到社会再回到课堂的过程,可以达到对历史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双重效果。因此,可将历史学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设为必修实践,将技能延伸实践设为选做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2,3]。同时,由学校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场所,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5],为学生提供单位实践的机会,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就业去向。
三、小结
1.我校历史学的办学特点。不同的学校在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科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作为兵团高校,首要任务是为屯垦戍边服务,为兵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尤其是兵团历史和兵团精神的传承。虽然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与其他高校差别不大,但在选修课环节可以进行区域性的实践和改革,考虑所在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突出兵团特色,但不可急于求成,提出盲目自大的口号和目标。
2.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但这也是最困难的[6]。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这都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整合,引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把培养重心放在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目标上来。
3.历史学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要想使历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达到就业率高、对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目标,就必须得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不同区域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更应该以“立足地方、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应按照适应性、前瞻性和特色性原则,要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为基础,突出特色,只有这样,培养的历史学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史学专业也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53-55.
[2]晁根池.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刍议――以新乡学院历史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31-232.
[3]杜志明.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4,(05):60-62.
[4]叶成勇.田野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