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超高层建筑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灭火 高层 建筑
一、超高层建筑定义、建筑材料及结构体系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通常称为超高层建筑。目前超高层建筑用于承受荷载的建筑材料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二、超高层建筑在防火设计上的特殊要求
在我国《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有关内容中规定超高层建筑除执行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有关规定外,对超高层建筑提出了特殊的防火设计要求,如:
(一)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应在电缆井、管道井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
(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应符合有关规定;
(三)建筑高度超过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并应符合有关规定;
(四)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高层建筑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应低于0.15MPa。当高位消防水箱不能满足上述静压要求时,应设增压设施;
(五)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除游泳池、溜冰场、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卫生间、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和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通过对规范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超高层建筑从内部人员的逃生疏散、火灾范围的控制、排烟、供水、固定灭火设施上均提出了具体和更为严格的要求。
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高层建筑外墙火灾后,国家对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
超高层建筑在竖向的空间布置上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从而使建筑业主对于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与功能的布置。正是超高层建筑的功能分区较为复杂,因此,消防监审部门不能够完全根据常规建筑的防火规范进行统一设计,需要针对不同功能分区采取必要的性能化设计。
四、超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危险性
第一,可燃物较多,因此发生的火灾的负荷较大。超高层建筑的内部装修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量的可燃物,并且还敷设了很多的电缆电线。如果发生火灾,可燃物会产生毒害气体与大量的浓烟,并且沿着建筑的电梯井与垃圾井等竖向的.
第二,用电量大结构功能复杂。超高层建筑用途很多,其使用功能也相对复杂,提供办公、娱乐、餐饮、会议、商务、购物等功能为一体。并且,根据功能的需要,都会配置大量用电设备,因此其导致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因素很大。
第三,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落实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在超高层建筑的产权较为复杂、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使用功能复杂等。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长时间的使用后耗损程度较大,有些建筑内部甚至没有设计自动化的消防设施。
五. 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
5.1消防设计的难点和目标
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一般超过100米,属于综合高层建筑,因此,消防设计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消防扑救现场与扑救面难以确定。
②大型的地下停车库的疏散通道和疏散口与锅炉房的确定,以及柴油发电机房的位置。
③标准层的平面上的大空间的消防疏散设计。
④设计建筑避难层。
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原则,并且完善超高层建筑消防自救能力,通过安全可靠消防防火措施,使建筑消防功能满足实用、安全、经济、技术先进要求。
5.2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
①确定扑救现场与扑救面。根据超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设计出合理的地形改造,最大限度的满足超高层建筑和城市道路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项目建设合理性、经济型与可执行性。
②设计避难层。避难层提供给人员避难的安全场所,因此消防设计较为严格。根据《高规》:建筑高度如果超过了100米,其应该设置避难层。设置避难层,从超高层建筑的第一层到第一个避难层或者是在两个避难层间,但是不超过15层。其原因是火灾发生阶段聚集在建筑15层的避难人员是不允许经过楼梯进行疏散的,可以借助于室外登高云梯实现人员的疏散。所以,超高层建筑设计避难层,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的控制,并且使室外消防登高车有效的施救高度,特别是第一个避难层需要充分的考虑消防装备水平,在设置消防登高车最大限度的伸展高度范围内。如果避难层每平米可以容纳5个人,并且适当的设计空余空间,因此好需要设计机械防排烟系统。
③标准层的平面空间上的消防疏散设计。根据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规范设计,包括疏散宽度、疏散楼梯等。例如:如果属于综合办公区域,根据其使用功能,其内部的餐饮功能的消防难点是在第五层,如果按照消防疏散人员208个计算,疏散宽度应该设计为2.08米。如果会议层的消防难点是在第十一层,其疏散人员按照220计算,其疏散的宽度应该设计为2.2米。如果办公功能的消防难点层是标准层,面积按照929平方米计算,疏散人员按照156计算,其疏散宽度需要设计为1.56米。并且在疏散楼梯的设计上一般要求至少两部,每层都需要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④借用大型的停车库疏散口、锅炉房和柴油发电机房的位置的确定。如果超高层建筑的用地面积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需要在一定面积内设计停车库,需要采用的是普通停车库和机械停车库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大型停车库的车辆出入口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设计三个时,根据高度差关系,需要在建筑负2层或者是负3层分别设计通往到响铃的地下停车库的车行通道,并且借助于相邻的地下停车可地面出入口,从而实现了车库对外的出入口数量要求。但是,为了避免对主体超高层建筑的影响,需要在其周围场地设计景观造型和地面楼梯等外部造型。
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不但涉及以上几点,还包括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等。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基点都应该遵循我国的设计规范,根据超高层建筑特点,立足于防火自救,并且主动性的预防火灾发生,在装饰与保温材料上避免使用可燃性的建筑材料,严格把关施工。提高人民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入手,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曹胜开. 浅谈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以重庆银行大厦为例[J]. 重庆建筑. 2012(11-25).
针对当前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包括结构方案的选择和结构类型的选择,并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要点,以期为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复杂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类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工程的项目建设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其建设设计过程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尤其是结构设计。做好结构设计工作是保障建筑物使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对于复杂高层建筑或者是超高层建筑,要根据它们所承受的不同强度来开展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工作。
1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
1.1结构方案和结构类型的选择在设计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过程中,结构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是决定其建设质量的关键。对于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如果没有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就很容易导致建设后期中的调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难度,从而为建筑设计单位带来较大的修改工作量和经济损失。因而,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单位在结构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相关的建筑结构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设计当中。对于结构类型的选择,设计人员不仅要将工程建设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在内,还要将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考虑在内。这样才能降低工程建设企业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工程的造价。由此可以看出,在选择结构设计类型时,需要认真考虑工程的造价和施工的合理性。
1.2结构方案和结构类型的选择要点结构方案和结构类型的选择应注重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概念设计。由大量的设计实践经验得出,在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升建筑结构的均匀性和规则性,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传力途径直接而清晰,尤其是结构竖向和抗侧力的传力途径。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已经成为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2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2.1抗震设防烈度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安全的重要设计内容。对于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其承受的不同强度来开展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工作。然而,由于建筑物高度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依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高度均超过300m,那么在结构设计时,就不适合将其设计在抗震设防烈度为“八”的区域,而更适合设计在抗震设防烈度为“六”的区域。由此可以看出,在设计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时,要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烈度的具体情况。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建设误差,还可以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提高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物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因此,设计人员应从细节出发,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结构舒适度确保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水平振动舒适度是树立“以人为本”重要结构设计理念的基础。从结构设计的一般方法来说,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是相对柔软的。因而,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更要满足建筑物使用人群对舒适度的要求。这就意味着要对高层建筑的高钢规程和混凝土规程作出明确的设计要求。这一过程是使高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达到顺风向和横风向顶点的最大加速度的重要设计内容。结构舒适度分析是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①对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说,其设计的阻尼比最好取0.05;②对于钢结构以及混合结构的建筑来说,其设计的阻尼比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控制在0.01~0.02之间。此外,从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用途来看,公共建筑的水平振动指标限值与公寓类建筑的指标限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人员要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进行差异性设计,比如可以通过优化TMD技术或TLD技术来实现。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水平振动舒适度不合格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舒适度水平。
2.3施工过程可行性是对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否则,即使设计得再合理、先进技术应用得再多,也无法满足实际建设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钢材的传力效果以及复杂节点部位钢筋的可靠性、施工建设的可操作性。这也是设计人员在对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将会涉及到的问题。要想解决型钢与其混凝土梁柱节点处主筋相交的问题,可采用以下四种设计方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①将钢筋与其表面的加劲板进行焊接处理;②将钢筋绕过型钢;③通过在钢板上开洞的方式来穿钢筋;④在型钢与其混凝土梁柱节点表面焊接钢筋、连接套筒。由于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这也是保证建筑结构稳定的有效措施。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是将结构方案和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结构舒适度以及施工的具体过程考虑在内,同时,还要将提高建筑构件的材料利用效率和结构设计的可行性作为设计重点。这是因为上述内容是提升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质量的重要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所有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设计人员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面了解。
参考文献
[1]刘军进,肖从真,王翠坤,等.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J].建筑结构,2011(11):34-40.
[2]黄鹤.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讨[J].才智,2012(04):24-25.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使用日益紧张,我国各城市一座座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使人口集中,可利用建筑内部的竖向和横向交通缩短部门之间的联系距离,从而提高效率;其次,可以减少市政建设投资和缩短建筑工期;第三,能使大面积建筑的用地大幅度缩小,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其可以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但是就超高层建筑施工现状来看,其施工技术、建筑行业管理体制、从业人员素质等决定了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并决定了最终的使用质量。现如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社会探讨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超高层建筑主要是指层数在40层以上,且建筑高度达100米以上的建筑物。目前,我国一些人口密度较大,且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及地区都开始建设大量的超高层建筑来节省土地。例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台北101大厦、深圳京基100等。然而,尽管超高层建筑能够有效缓解土地使用紧张的问题,但此类建筑施工难度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来说,当前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地质勘察易出错
超高层建筑对工程地质状况的勘察要求较高,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依然将超高层建筑施工当作为一般建筑施工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也并未认真对工程所在地进行地质勘察,从而导致地基实际情况无法及时收集,底层构造也无法认真查清,例如墓穴、滑坡、软土层、孔洞等,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地基不稳,使整个建筑物出现墙体开裂,最终出现坍塌现象。
(二)未加固好地基
作为建筑的基础,地基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的质量,尤其是超高层建筑,一旦对那些出现问题的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例如,湿陷性黄土、杂填土、软土、溶岩、膨胀土、土洞等不均匀地基),均会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三)设计环节过于马虎
超高层建筑设计阶段也是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环节,其不同于一般建筑,在设计要求,设计细节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建筑。例如,设计阶段考虑不周全、结构不合理、建筑内力分析错误、沉降缝以及伸缩缝设置不当、荷载计算不合理等都有可能导致超高层建筑整体存在严重的隐患,一旦后续投入使用,极有可能为人们带来许多安全隐患。
(四)建筑材料不合格
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时间长、所需施工材料较多,如果在施工中对材料的采购以及后续管理不善,都会导致材料出现问题,一旦这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运用到建筑墙体当中,势必会给建筑带来质量隐患。例如,水泥受潮结块、混凝土配比错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钢筋错位、钢筋漏放等,都必然会引起超高层建筑出现断裂、垮塌问题。
(五)对自然条件不重视
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工期较长,露天施工项目较多,因此,其受自然条件影响也较大,一旦遇到暴雨、高温、低温、雷电、大风、大雾等自然条件,势必会给超高层建筑质量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加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赶工期或者对这些问题不重视,都会影响建筑物的质量。
二、超高层建筑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超高层建筑施工由于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工程质量问题,诸如上述所说的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工程设计、建筑材料
对自然条件把控等方面都是极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不能满足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要求
现代建筑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若超高层建筑管理人员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尤其当前超高层建筑在施工前,都会对建筑物整体做个性化设计,这样就使得这些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道程序、每一个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超高层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上不断更新技术、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如果不能及时的合理利用新材料、不能及时学习、引进新技术,胡乱套用其他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最终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组织管理中的漏洞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施工单位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不明确,责任划分不严格。主观上各分包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与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施工出现问题后就相互推诿,拒绝承担责任。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超高层建筑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劳动力素质不高
首先是专业知识不够硬。一些施工人员无证上岗;当市场上出现一种新工艺时,不按照指导方案施工;工人只负责埋头干活,施工前不进行施工技术交底;管理人员现在年轻化、理论化、实际工作经验少,在施工中解决问题往往带有主观意识。其次质量意识不强。由于劳动力需求量大,新进场工人的施工培训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实,尤其这些施工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其并没有专业化的施工技能,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也没有一个合理正确的主观认识。这样就使得劳动力低技能素质供给与超高层建筑施工队伍高技能素质需求出现矛盾,从而导致许多质量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技术控制
超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用量大,所以混泥土的强度控制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成功与否有很大影响。首先,选定合格的配合比。工程开工前,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为避免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的不符,进行试验试配调整和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调整确定砂的配合比。其次,严格养护制度。对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要加强养护期的督查。
(二)严格做好质量监控
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工程量较大,需要多个施工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但他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必须建立保证体系,才能确保超高层建筑质量。首先,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素质,在施工前加强对施工队伍基本施工技能、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在施工中也要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做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施工培训;其次,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做好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工作,及时评定,保证分项工程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档案。
(三)做好施工进度控制
首先施工方要严把设计关,只有站在宏观的角度,才能把握好施工进度。设计方案大到楼层的整体高度,小到建筑内部的布局走线,要概括整个超高层建筑的工程量以及工序;其次,确定计划工期。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资源,确定最终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把握工程计划的完成情况,避免赶工现象。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不要把编制完的进度计划束之高阁。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若工期滞后,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在每周监控的基础上。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进行一次工程进度总结。
总结
总而言之,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全方位管理。建筑行业的各个经济组织以及从业人员应严格把控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才能使这些建筑真正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李其泉.超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问题及控制[J].中国科技财富.2010(16).
[2]范先钦.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J].经营与管理.2011(18).
[3]余柳珊,陈绍婷.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7).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建筑施工;现代化施工技术
城市建筑可用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推动着当前建筑工程行业朝向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方向上发展。通常意义上的超高层建筑是层数在四十层以上、高度高达百米的建筑物,该类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着城市可用土资源减少压力,显著提升着城市可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因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层数较多,给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的应用等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施工对工程设计的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工程设计对后期的施工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设计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后期的施工建设质量。在高层建筑的工程设计中要遵循完整性的设计原则,确保设计内容及设计图纸的完整性,防止设计图纸不完善造成的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以设计图纸中内容的完整性,确保工程设计的各个细节均能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完美呈现。超高层建筑在工程设计中要保持系统性原则,将超高层建筑的各个分项项目之间存在的关系均在设计图纸中充分体现,以便于施工建设要综合建筑结构的复杂性,严格的按照施工图纸及施工工序开展。超高层建筑在工程建筑中遵循协调性原则,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种及施工环节相对较多,需要确保各个工种、分项目及施工工序间的协调性。超高层建筑的工程设计要遵循专业性原则,设计工作由专业性的单位承担,设计人员要具备足够的资质,以设计缺陷的减少确保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
2.高层建筑施工对施工技术的要求
在施工技术的应用前要进行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组织开展施工组织规划设计,对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涉及到的施工工序、人员、工种等开展协调管理,在施工之前进行设计图纸的深入研究,细致的掌握设计图纸中的每个细节,保证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技术的革新,以施工技术提升施工效率,并强化施工现场管理,避免施工新技术应用不当造成的施工质量及安全问题;考量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性,严格落实工程施工前的测量,以精确的施工测量数据为施工建设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来保障施工的精准度能够达到工程设计的要求,采用精准的测量仪器进行完工部分的测量,减少施工误差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扩大等。
二、现代化施工技术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超高层建筑与传统的建筑存在施工技术上的显著差异,而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于这几个方面,如工程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压力大;独特的高层建筑效果及高度大,增加着建筑结构施工的难度;因上部承担的荷载较重,使得基础的埋深需要设置的更大,混凝土基础底板及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技术要求较高;施工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施工时间及施工空间等给施工作业组织管理工作增加着难度;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作业多处在较为繁华的地段等,受到交通、场地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制约,施工过程中的平面布置面临较大的阻碍,以上施工特点等给施工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
1.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中,因建筑主体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涉及到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使得混凝土结构裂缝成为发生较为常见的现象。超高层建筑施工建设中会使用到大量的混凝土结构,水化热反应现象更为严重,如果出现裂缝现象,将会给超高层建筑的建成使用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常规状态下,较小的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的质量不会有过大的影响,但在超高层建筑中小的混凝裂缝可能在复杂的结构下扩大,给超高层建筑埋藏下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相对较多,首先控制早强高类水泥的应用量,按照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进行参料及混凝土外添加剂用量的合理设定,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制作中水泥的含量,从经济的角度考量外添加剂的用量,并确保外添加剂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值。其次要选用粒径规格等符合要求的沙石,尽量选用粒径稍大的沙石从而确保水机水泥用量的有效控制,以混凝土沁水及水化反应的降低,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然后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工艺尽可能的减少过振及漏振现象的发生,适宜采用二次振捣及二次抹面施工工艺,使得混凝土结构中产生的水气和气泡等可以及时的排出结构体系中。最后在墙体的砌筑接近于梁底的时候,要预留出适宜的未堆砌高度,以便于在堆砌施工结束之后的十五天左右进行补砌,采用合理的分块及分缝施工方式,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后期养护管理,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和已产生裂缝的扩大。
2.钢结构施工技术
超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框架能够在建筑内部形成较大的空间,实现内部空间的合理优化布局,因此钢结构在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超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计及施工中如果存在某些被忽略的细节,极有可能给超高层建筑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以钢结构施工技术的严格落实进行控制。混凝土结构不同的强度等级是为了满足柱轴压比及柱截面的控制等要求,使得柱、梁等结构中要采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结构,这给钢结构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中使用的较为普遍的钢结构体有轻型钢结构、重型钢结构、空间跨度较大的钢结构及混凝土组合钢结构等。钢结构的耐高温稳定性相对较低,结构正常的稳定性维持在常温至高温250℃之间,当温度超出300℃时钢结构的强度会随着温度的增大而降低,在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中,要重视防火围护、紧急避难及防火涂料等配套性设施的设计及施工。超高层建筑中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重点是大型塔吊的配合,大型塔吊的起重能力对钢结构安装效率及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作用,钢结构施工对吊装机械的安装及拆除、钢结构吊装、焊接及测控等也具有较为严格的技术标准。
3.混凝土的泵送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的工程设计中普遍选用混凝土泵送技术,超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高、体积大,为确保混凝土浇筑效果的良好,需要有大量的混凝土泵机及布料机配合施工,对混凝土各个原料的配比也有严格要求。目前国内在超高等及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中使用到的高泵程的混凝土普遍选用双掺技术,也就是粉煤灰及化学外添加剂同时合理添加技术,这综合反映出配比设计、泵管铺设、泵送设备、混凝土外添加剂等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泵送中的综合应用。混凝土泵送技术可实现混凝土直接泵送至高空混凝土浇筑点,显著提升着超高层建筑施工作业的效率。
总结:
超高层建筑工程的发展与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于相关促进的关系,有其是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更是彰显着我国建筑行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但要想推动超高层建筑事业更为健康有序的发展,仍需建筑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关雪伶,方志勇.浅析超高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16)
[2]崔晓强,胡玉银,吴欣之.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措施[J].建筑机械化.2009(06)
[3]张新凯.基于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16)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供配电;电线电缆;照明;防雷与接地;火灾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
概述: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各地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超高层建筑一般都建设在城市的生活和经济中心,由于超高层建筑的楼层多,建筑高度高,对供电的可靠性以及消防等的要求也与普通的高层建筑不同,设计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很多。本文将结合设计规范谈谈超高层电气设计中的一点看法。
1、供配电系统
1.1 负荷等级
按现行的国家规范要求,超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用电设备如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风机、消控中心、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灯等和安防系统用电、电子信息设备机房用电均应按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要求供电;客梯电力,排污水泵,电话机房和保安,航空障碍灯等用电设备均应按一级负荷的要求供电。
1.2 供电电源
超高层建筑的正常电源数量不应少于二个,且要求二个电源应为不同路由的电源线路,以保证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致同时受到损坏。电源的电压等级一般为10KV,当然负荷容量大的可以为35KV。超高层建筑应设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或者备用电源,一般低于200米的超高层建筑宜采用低压柴油发电机。
1.3变配电所的设置
变配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主变配电所宜设置在地下一层、首层或设置单独的变配电所。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不宜超过250 m, 当供电容量超过500 kW, 供电距离超过250m 时宜考虑增设变配电所。如果建筑高度超过200 m, 再加上50米平面距离, 建筑上部的供电半径一般会超过250 m, 电压降有可能超过规定值, 供电质量将下降, 电能损耗加大, 肯定会影响电梯等设备的运行。因此建筑高度超过200m 的超高层建筑,,宜设置分变配电所。分变配电所要结合避难层和技术层设置,考虑到防噪声及位于负荷中心等因素,分变配电所一般位于顶层设备层,高、低压配电柜出线方式宜为上进上出,考虑变压器的垂直运输通道以及设备对楼板荷重的影响,单台变压器的容量不宜超过630KVA。变压器运输可考虑通过货梯井道吊装。变配电所附近设置柴油发电机组,分变配电所附近考虑EPS或者容量不超过200KW柴油发电机。
1.4低压配电系统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三级配电方式,即总配电(变配电所)、区域配电(配电间)、终端配电。三级配电系统相互之间保护开关要求具有选择性。低压系统一般采用单母线分段+一段应急母线的形式,即二路市电为分段的母线供电,中间设联络开关,设置一段应急母线,为应急负荷及备用负荷供电。
2、电线电缆选择
2.1在超高层建筑中消防设备线路选用矿物绝缘的防火电缆,避免因供电线路的损坏而影响消防设备的正常功能。对于一般的动力设备和普通照明回路,为防止火灾时因电缆的绝缘及护套层的着火延燃而造成更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在超高层建筑中应选用阻燃型的电缆和电线。
2.2连接用矿物绝缘防火电缆的配电箱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55。
2.3超高层建筑高压宜设置单独的竖井,如与低压电井共用,电井面积要加大。低压电井内由于电缆数量较多,可分设普通桥架和应急桥架。
2.4超高层建筑物中的电缆竖井,宜按避难层上下错位设置。
3、照明设计
3.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要求超高层必须设置航空障碍灯。其设置的原则是自顶部最高处开始,以屋面外侧墙转角处为第一圈,自上到下的水平及垂直间距均小于45米间隔设置。对标志灯的光效、频闪配置要求是距地面60米以下为低光强红色恒光灯,90~150米范围内为中光强红色恒光灯(亮度≥1600cd),150米以上为高光强白色同步频闪灯(频率为20次/分),建筑物超过100米以上部分还应相距最高点每隔30米再装设一组中光强红色恒光灯。
3.2应急照明的持续供电时间应满足消防要求,超高层建筑的避难疏散区域的最小持续供电时间t≥60分钟,消防工作区域的最小持续供电时间t≥180分钟.
4、防雷与接地
4.1超高层建筑按不低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防。一般采用法拉第笼式保护,屋面设置避雷带结合避雷针的联合保护方式。
4.2超高层建筑一般采用基础联合接地,接地电阻小于l Q。
4.3超高层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级应采用三级浪涌保护。
5、火灾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
5.1根据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016-98的有关要求,超高层建筑应按特级保护对象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为特级,除游泳池、溜冰场、卫生间外,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方式。
5.2超高层建筑的探测器应选用自带地址码的智能型,一般是平顶、层高小于6米的楼层平面,感烟探测器可以按R≤5.8米、感温探测器可以按R≤3.6米在整体上合理布局,消除死角。
5.3超高层建筑除按国家规范的一类高层建筑标准设置消防广播、手动报警按钮、消防报警电话外,各避难层应设独立的消防广播,且能接收消防控制中心的有线和无线两种广播信号。
5.4超高层建筑各层的消防疏散楼梯口部和消防电梯前室内宜设置带光闪烁的楼层火警指示灯。
5.5超高层建筑的各避难层与消防控制中心之间应设置独立的有线和无线呼救通信。
5.6超高层建筑应设置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
6、其他系统
6.1超高层建筑宜设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满足不同区域的管理要求,已利于管理和节能。
6.2视频监控系统宜采用专用有线传输方式,要考虑信号衰减及电压降。
6.3综合布线系统的电缆、光缆选用阻燃等级,低烟无卤级别产品。
结束语:超高层建筑高度高,人员密集,对供电的可靠性以及消防等的要求必须安全可靠,对高低压配电系统应能灵活控制,如过渡季节能根据负荷的变化适当减少变压器的运行,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利用消防控制设备进行可靠的控制,满足在不同的区域发生火灾时都能准确启动相应的消防设备,以便于人员疏散、逃生,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物;设计;绿色策略
目前,绿色环保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建筑设计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新时期,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城市面积扩大设计了,更多的是对城市立体空间进行研究,以此来增加城市容积率,由此引发了城市超高层建筑物建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超高层建筑物绿色设计分析,指出了绿色策略在超高层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必要性,并探讨相关设计要点。
1 超高层建筑设计概述
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超高层建筑物在这两大挑战中占据关键地位,这也使得超高层建筑物绿色环保设计成为建筑设计工作的必然趋势。基于这种社会发展背景,我们有必要对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策略进行分析。
1.1 超高层建筑绿色设计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曾经做出了许多改造自然的活动,其中大部分社会活动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直到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也成为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指导性原则。绿色作为环保的代言词,它在各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筑领域当然也不例外,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发展理念和方向早已不再陌生,成为当今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方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超高层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和建筑物数量的增多,实施绿色环保设计势在必行,也是建筑设计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在这个时候,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大力开发新能源、提高节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
1.2 超高层建筑设计绿色策略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节能、环保和低碳理念已成为当今市场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需求推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趋势。高层建筑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建设超高层建筑与普通高层建筑相比节能效果显著、室内环境质量保障程度高、低碳效果突出等特征。由此可见,绿色超高层建筑无论从设计、施工还是运营方面都有着显著效果,因此可以在发展中真正的达到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
2 超高层建筑设计绿色策略应用要点
就国外超高层建筑绿色环保设计分析,其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这种绿色建筑主要应用在个人房屋设计中,政府和企业很少采用。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绿色建筑逐渐发展为备受政府重视、关注的施工策略,并逐渐上升到国际层次。超高层建筑物作为特殊建筑结构形式,它的整体高度非常大,就我国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而言,大多建筑物的高度都超过了两百米以上。这过大的高度使得建筑结构中需要注重建筑物层次感的设计标准,同时对其进行绿色设计中具有一定区别,这里我们可以从空间、顶部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
2.1 空间组织设计
通常情况下,超高层建筑在现代化大都市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代表着整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因此在空间组织以及其外观造型设计都需要高度重视,从内容、特征等不同方面重视起内容。为了更好的达到绿色、节能、环保的建筑节能要求,在超高层建筑外墙设计中尽可能的避免选择玻璃幕墙,这主要是因为玻璃幕墙的采用大大提高城市光污染程度,同时该幕墙容易受到风力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其他质量问题。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建设中,裙房设计相当关键,虽然这类房屋对城市市容影响较小,但是它对街道的尺寸、人情化空间的创造意义非凡。一般来说,裙房外表通常都用来置放广告牌等色彩鲜艳的标志,这给裙楼立面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2.2 顶部设计
超高层建筑结构由于本身高度高的特征,因此其顶部设计可谓是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超高层建筑物设计中高度重视顶部设计,设计出能彰显建筑风格、城市品位的产品。对于超高层建筑结构顶部设计而言,独特的设计风格对整个建筑物形象来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使得建筑物在形形的建筑群中更好的区别于其他建筑物。如要使超高层建筑的顶部在白天透射出天空的湛蓝,晚上成为灯塔,其顶部与主体立面形成退台,这就需要通过增加高度来进行视觉修正。运用“隐蔽”的手法:采用高高的女儿墙,精巧的屋顶,半透明的建筑材料将顶部的功能用房隐藏起来。顶部条纹在材料、色彩上和中段相呼应。主楼的平面呈切边三角形,为不等边六角形,顶部则收缩为三角形,就象一颗璀灿的钻石镶嵌于屋顶,装点着城市的天空。若在顶部不仅设置设备用房,而且再设置一个空中会所,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即解决了隔热、遮阳、改善室内微气候以及节约资源等功能,又使人能感到前所未有的大气之感,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望尽全市风景。
2.3 结构体系
超高层建筑的应用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超高层建筑的楼层数量比普通建筑多得多,这样一来,超高层建筑在运行时消耗的各类能源总量也会随之增多,不利于生态环保;二,超高层建筑的室内环境相对较差,比如在建筑幕墙方面,现阶段几乎所有的超高层建筑都采用玻璃幕墙作建筑幕墙,这很容易造成光污染,降低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三,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难度更大,设计不当会造成建筑抗震性能降低,一旦发生地震,建筑内部人员的逃生几率会大大减小。
超高层建筑高耸挺拔,但对结构设计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地震作用是决定选择其结构体系的关键。显著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超高层建筑将工作和生活设施适当集中,一般性工作和生活问题在建筑内部即可解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根据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不规则性,确定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合理性能目标,采用弹性、弹塑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对结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加强措施。人为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顺序和程度,达到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
2.4 建筑节能多元化
超高层建筑的能耗为一般建筑的数倍,这是个综合性的课题。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选择低能耗的设备,智能化的管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管理资源,使建筑和设备方面的寿命成本最小,减少污染并达到可持续发展。从建筑设计角度讲,群体布局、单体设计、构造处理都是节能的关键。
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超高层建筑必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城市建筑发展方向,为了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在进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必须要引入一定的绿色策略,通过对空间组织以及结构体系等方面实施环保节能的技术措施,加强建筑的节能多元化发展。使超高层建筑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节能、环保、绿色品质、景观特色以及实用价值的现代化城市建筑。
参考文献
[1]王尚平.超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性与防火疏散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
[2]王志强,李丽.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电气设计 要点 技术
超高层建筑具有建筑规模大, 建筑高度高的特点, 这使其具有用电负荷大、输配电距离长、变配电系统复杂、供电安全性要求高、雷击风险大、若发生火灾扑救困难、人员密集疏散时间长等特点。由于其对建筑安全性、可靠性的特殊要求, 给电气设计带来的变化是十分巨大的。
一、超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
1.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特点
1.1超高层建筑规模大,建筑高度高,具有用电负荷大、输配电距离长、变配电系统结构复杂、供电安全性要求高的电气特点。
1.2超高层建筑内人员密集,疏散距离长,事故发生时人员疏散困难,因此,对防灾用电设备及应急照明等的供电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很高。另外,低压配电线路的长度一般不宜超过250 m。当不能满足供电半径要求时,在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应设置楼层变电所。
2.超高层建筑应急电源与备用电源
超高层建筑建筑规模大,建筑高度高,若发生火灾扑救困难、人员密集、疏散时间长, 除设置可靠的市电电源以外,还应设置
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其应急电源。
超高层建筑的应急电源与备用电源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超高层公共建筑的一级负荷别重要的负荷的负荷量较大, 正常电源断电后要求持续供电时间长, 所以应配备柴油发电
机组作为其应急电源; 超高层公寓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应急照明、航空障碍照明、生活水泵宜设自备电源供电, 自备电源宜采用柴油发电机组。
(2)超高层建筑的A 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配置自备柴油发电机电源, 容量应包括不间断电源系统、空调和制冷设备的基本容
量及应急照明和关系到生命安全等需要的负荷容量。
应急电源采用柴油发电机组时, 其电压等级选择应考虑如下因素:
(1)建筑物高度在100 ~ 300 m 时(除数据中心大楼外), 应采用低压柴油发电机组;建筑物高度大于300 ~ 400 m 时, 需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采用0. 4 kV 低压柴油发电机组或10 kV 柴油发电机组; 建筑物高度大于400m 时, 宜选用10 kV 柴油发电机组。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结论是基于低压传输干线采用电力电缆+ 密集型母线槽组合的配电方式考虑的, 在相同电压降的前提下, 还考虑了加大电缆截面或降低电缆载流量来加大传输距离。
(2)选用中压柴油发电机组时, 中压柴油发电机组的接地形式宜与市电系统一致; 当发电机中性点需接地时, 宜通过真空接触器与接地电阻相连接,接地电阻应装在接地电阻柜内。当有多台中压柴油发电机组并机运行时, 为减少中性导体产生的三次谐波环流, 可将其中一台发电机的中性点接地。
3.超高层建筑配电方式
超高层低压配电系统配电方式分为放射式和树干式, 放射式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高, 超高层建筑中消防负荷及一级负荷别重要的负荷宜采用放射式方式供电; 树干式供电时, 每根电缆干线配电层数不宜超过8 层; 各避难层的交直流电源, 应按避难层分别
供给, 并在末端互投; 配电干线应按避难层划分供电区域, 同一干线不应同时带两个区域单元的用电负荷。
4.超高层建筑导体的选择及敷设
超高层建筑导体选择时应考虑建筑物的扰动, 虽然采用密集型母线槽作为供电载体, 可承载数千安的负荷电流, 但由于母线槽是刚性结构, 使用时应慎重。如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建设的超高层建筑宜采用电缆供电, 电缆在抗震方面的安全性远高于密集型母线槽, 性价比也高于密集型母线槽。
超高层建筑的线缆选型, 应为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线, 或无烟无卤电力电缆、电线; 消防设备的配电干线和分支干线(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除外) 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消防联动控制线路应采用耐火铜芯电线电缆; 报警总线、消防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用电话等传输线路应采用阻燃或阻燃耐火电线电缆。
5.超高层建筑应急照明
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疏散照明的地面平均水平照度值不应低于3 lx, 垂直疏散区域、避难走道不应低于5 lx。在北京市建设的超高层建筑还应采取加强措施, 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和避难区内的地面最低应急照度值不应低于10 lx, 其他区域不应低于5 lx。建筑高度大于100 m 的民用建筑, 疏散照明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 5 h。
值得注意的是: 超高层建筑中大型商业的备用照明应按一级负荷供电, 而大型商业的营业厅照明也需要按一级负荷供电, 所以备用照明不需单独设置; 设置停机坪的超高层建筑, 应在停机坪四周设置应急照明。
6.超高层建筑航空障碍灯
应在建筑物的最高层构造物的最高部位装设障碍标志灯, 当制高点的平面面积较大时, 除在最高端装设外, 还应在其外侧转角的顶端分别设置。障碍标志灯的水平、垂直距离不宜大于45 m。建筑物的顶部高出其周围地面45 m 以上, 必须在其中间层加设障碍灯, 中间层的距离必须不大于45 m 并尽可能相等,超高建筑物尤其要考虑中间层加设障碍灯。
设置停机坪的超高层建筑, 应在停机坪四周设置航空障碍灯。
二、超高层建筑防雷及接地
依据规范, 超高层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由于超高层建筑物的用户多为重要企业办公或特级、一级金融机构、五星级酒店等, 根据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角度考虑, 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宜按A 级设计。
设计时应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防雷装置拦截效率, 超高层建筑各项雷击风险指数均很高。由于超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均超过滚球半径, 因此有侧击雷击中建筑物中上层表面的几率。具体实施应采用防直击雷、侧击雷、闪电感应、电磁脉冲等措施, 并做好总等电位连接。此外强电机房、智能化电子信息机房接地宜采取接地干线方式, 各层强、弱电机房分别接至强、弱电竖井内的接地干线上; 当超高层屋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时, 不应在安全区内设避雷针, 设在安全区以外的避雷针上应装设航空障碍标志灯。
三、超高层建筑防灾设计
建筑高度大于100 m 的公共建筑, 应设置避难层(间)。第一个避难层(间) 的楼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 m, 两个避难层(间) 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 m。各避难层的交直流电源, 应按避难层分别供给, 并在末端互投; 建筑物中的电缆竖井, 宜按避难层上下错位设置。
超高层建筑, 除游泳池、溜冰场外, 均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避难层内应设独立的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应能接收消防控制中心的有线无线两种播音信号; 各避难层与消防控制中心之间应设置独立的有线和无线呼救通信; 除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的控制器外,
每台控制器直接控制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不应跨越避难层; 各避难层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在避难层(间) 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间) 的出口处, 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关键词:建筑工程; 钢结构; 施工技术:现代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超高层建筑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在土地资源十分宝贵的城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居住面积少的情况下,修建适量的超高层建筑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过程,并列举出目前世界排名靠前的超高层建筑,然后再简要说明了超高层建筑的界定,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几种施工方法后,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施工工艺。
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及特点
20 世纪是超高层建筑起步及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的超高层建筑虽然起步晚于国外发达国家,但其发展速度快于国外。此外,超高层建筑由单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向钢筋混凝土、钢结构以及钢2 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从最初的框架结构向框架、框2 剪、剪力墙、框2 筒、筒体等结构形式演变,并且不断向“高度更高、规模更大、地下室更深、结构更复杂、功能更齐全”方向迈进。1883年建成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地上11层,高55m,是世界上第1座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是现代高层建筑的开端。我国高层建筑起源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1929 年建造的 14 层上海华懋公寓大楼,是我国最早的高层建筑。1985 年修建的深圳国贸大厦以高于150m 的高度带动国内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进入 90 年代后,我国的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迅速,其特点是进一步向“高、深、大、复杂”方向发展。
2 超高层建筑的界定
对超高层建筑的定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联合国于1972年举办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超高层建筑定义为40 层以上或者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日本将15 层以上建筑定义为超高层建筑。我国对超高层建筑无明确的定义,但在国家现行建筑规范和行业标准中均有一定说明,可分别从建筑的房屋高度、不规则程度两方面详细界定超高层建筑。
2.1 从房屋高度界定超高层建筑
对于一般建筑,规范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等级、房屋类型、结构体系、抗震烈度的不同,从房屋高度方面明确了超高层建筑的最低房屋高度,即房屋高度超过一定数值的一般建筑属于超高层建筑。
2.2 从不规则程度界定超高层建筑
界定超高层建筑时,除了以一般建筑的房屋高度为依据外,还应该考虑建筑的不规则程度,特别是不规则高层建筑,可能因其不规则程度而将其归为超高层建筑范围。通常,对于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可以根据其不规则程度的大小来界定其是否属于超高层建筑,而不规则程度的大小可以分别从“同时具有三项及其以上不规则”和“具有其中一项不规则”两种情况进行区别。
3 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几种施工方法
3.1 逆作法
逆作法的施工原理为:先沿建筑物地下室轴线或周围修建地下连续墙或其它支护结构,同时在建筑物内部的有关位置浇筑或打下中间支承桩和柱,作为施工期间于底板封底之前承受上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的支撑;接着施工地面一层的梁、板、楼面结构,作为地下连续墙刚度很大的支撑;随后逐层向下开挖土方并浇筑地下各层结构,直至底板封底;由于地面一层的楼面结构已完成,所以可以同时向上逐层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如此地面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同时施工,直至工程结束。深圳地王大厦地下室的施工采用半逆作法,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裙房地下室建造采用逆作法。
3.2整体滑模法
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整体滑模法,有利于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可减少附着、运转、管网敷设等工作;节省加设工具、模板装置费用;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扩大了施工作业面,加快施工速度。武汉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即采用液压整体滑模法。
3.3 整体爬模法
超高层建筑的筒体结构,常用整体爬模法施工。先将配备整层高度的大模板经若干个千斤顶通过支架及横梁整体平稳顶升到位后校正,再浇筑混凝土;待模板下口到达上层楼面标高后,然后进行水平结构的施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北京国贸二期的施工均采用整体爬模法。
3.4 钢结构施工技术
采用钢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对钢结构的吊装、测控、焊接及吊装机械安装和拆除等技术均要求甚严。深圳地王大厦的主体结构为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综合应用了钢结构施工技术。
3.5 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泵送技术
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强度高,体量大,国内均为泵送混凝土。为保证浇筑工效,不仅要求泵送混凝土具有恰当的配合比,还必须使用相当数量的混凝土泵机和布料机。泵送流程为:现场布置混凝土泵机配备混凝土输送直管和弯管固定输送管泵送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泵送混凝土。泵送时应注意:每车混凝土出料前应高速搅拌1min左右,保证其均匀性;必须配足混凝土罐车,保证一个施工段的混凝土连续浇筑;泵送期间经常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保证泵送质量;高温季节泵送时,输送管须覆盖遮阳并向泵管上喷洒冷水降温;低温季节泵送时,对混凝土泵进行挡风处理,用保温材料包裹输送管进行保温。3.6 钢 - 混凝土组合施工技术钢- 混凝土结构很好地利用了高强度钢与混凝土的各自特性,使构件截面减小,而结构整体强度提高,有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等多种形式。
4.工程实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其492m 的地面以上实体高度将成为世界著名超高层建筑。大楼地上101 层,地下 3 层,标准层高 412m,总建筑面积为377300m2。其施工技术、建筑质量均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裙房地下室采用逆作法施工,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采用爬模技术施工。
4.1爬模法技术
上海金融中心的塔楼核心筒采用液压爬模施工,其液压爬模架主要由附墙装置、H 型钢导轨、主承力架、架体系统、液压升降系统、防倾防坠装置、全钢大模板、聚苯乙烯保温面板等部分组成。
4.2 爬模爬升的开始阶段核心筒墙体内侧和外侧爬模均在第2 层墙体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开始安装,爬模安装完成后,第3 层开始使用爬模用的全钢大模板支模,3 层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爬模进入正常爬升状态。
4.3核心筒墙体变截面处的爬模爬升
当核心筒外侧的爬模爬升到变截面处时,在变截面处的附墙杆上预先垫上与墙体截面变化厚度相同的钢垫板,爬架仍然正常爬升,当爬架架体全部处于变截面墙体部位后安装临时支架,并使爬模重量传到临时支架,取下垫在附墙杆上的钢垫板,将附墙杆重新安装到墙体上,通过顶丝将架体移到正常位置并安全就位到附墙杆上,然后按正常程序进行爬升。
4.4全钢大模板在钢桁架处的处理
核心筒爬架上使用的是全钢大模板,在爬模施工中,部分楼层存在的伸臂桁架、传力桁架等突出钢结构构件,会影响爬架的正常爬升。因此,全钢大模板在桁架处局部做成门形开启式模板,门形开启式模板通过铰链与大模板连接。当施工楼层没有钢桁架影响到爬架的正常爬升时,开启式模板关闭,与大模板形成一个整体对墙体进行封模。当施工楼层有钢桁架影响到爬架的正常爬升时,开启式模板在爬架爬升过程中先开启,爬升完成后,开启式模板关闭,与大模板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对墙体进行封模。此外,在全钢大模板横竖肋之间放置聚苯乙烯保温板,保温构件通过活动支腿与爬架进行连接,与爬架一起爬升,实现墙体保温,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
5 结论
近20年来,我国超高层建筑得到飞速发展,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尤其是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现代施工技术,已逐步形成一系列的成熟工艺,并在海内外得到广泛应用。高层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 110多年的历史, 1883年最早一幢钢结构高层建筑在美国芝加哥拔地而起,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地价的上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以及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日趋完善、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燕春.大型钢网架安装技术[J].山西建筑, 2007.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2002.
超高层建筑高度要求与结构类型和抗震烈度密不可分,超高层结构设计要进行两种方法以上的抗震核算,并且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世界超高层建筑有迪拜哈利法塔,高828m;广州塔,高600m、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m等。超高层建筑因其超高的高度而具有不同于普通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特点。首先,对于超高层建筑,传统的砖、石等材料已难以适用,其结构类型也更具选择多样性,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钢结构和混合结构等。其次,超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与消防,由于其超高的高度,较依赖于垂直交通,同时也给消防增加了困难,这就要求超高层建筑的每一层都需设置灵敏的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淋和适当的避难所。最后,超高层建筑通过对风作用效应、重力荷载作用效应、施工过程的影响、空间整体工作计算、结构整体内力与位移、抗震性能等设计计算分析,进而提高超高层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2超高层建筑结构抗侧刚度设计与控制
为了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其足够的结构侧向刚度必不可少。足够的结构侧向刚度不仅可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性,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抗建筑结构构件的不利受力情况及极限承载力下的安全稳定性。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侧向刚度,应重点从其结构体系和刚度需求进行。
2.1结构设计。结构初步设计根据建筑高度和抗震烈度确定高度级别和防火级别。超高层结构设计首先满足规范要求的高宽比限值和平面凹凸尺寸比值限值,其次控制扭转不规则发生: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扭转位移比不大于1.4;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规范限值的0.4倍时,扭转位移比不大于1.6;混凝土结构扭转周期比不大于0.9,混合结构及复杂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最后设计过程中严格控制偏心、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尺寸突变、承载力突变、刚度突变等现象。满足结构设计规范的同时,还应考虑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和功能需求,同时满足设备专业设计要求。结构平面的规整程度直接影响着抗震设计的强弱,尽量采用筒体结构,以使得承受倾覆弯矩的结构构件呈现为轴压状态,且其中的竖向构件应最大程度的安置在建筑结构的外侧。各竖向构件和连接构件的受力合理、传力明确,降低剪力滞后效应,杜绝抗震薄弱层产生。
2.2结构侧向刚度控制。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主要与结构侧向刚度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小剪力限制相关。对于层间位移角限值,其是衡量建筑抗震性的刚度指标之一,地震作用应使得建筑主体结构具有基本的弹性,保证结构的竖向和水平构件的开裂不会过大。同时,因超高层建筑的底部楼层、伸臂加强层等特殊区域的弯曲变形难以起主导作用,所以应采取剪切层间位移或有害层间位移对其变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判断。对于最小地震剪力,其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当超高层建筑难以达到最小地震剪力要求时,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度的增加设计内力,提高其抗震能力和稳定性,然而,当不能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时,还需通过重新设计或调整建筑结构的具体布置或提高刚度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而非单纯增高地震力的调整系数。
3超高层建筑的性能化抗震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国内主要根据“三个水准,两个阶段”,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超高层建筑来说,其建筑工程复杂、高度极高、面积大、成本高,一旦受到地震损害,其损失程度会更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理论、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兼顾经济、安全原则,定量化的展开超高层建筑的性能化抗震设计。同时,相关文件虽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化设计制定了较具体且系统的指导理念,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但是,由于结构构件会受到损坏,且损坏与整体形变情况的分析计算都需进行专业的弹塑性静力或动力时程计算,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相关的定量化的评价体系,因此,设计人员应在积极参考ATC-40和FEMA273/274等规范。此外,对于弯曲变形为主导的建筑结构,在大震作用后应尤其注重构件承载力的复核。
4超高层建筑多道设防抗震设计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针对超高层建筑进行抗震性设计时,还因注重设计多道的抗震防线。多道抗震防线是指一个由一些相对独立的自成抗侧力体系的部分共同组成的抗震结构系统,各部分相互协同、相互配合,一同工作。当遭遇地震时,若第一道防线的抗侧移构件受到损害,其后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即会进行内力的重新调整和分布,以抵御余震,保护建筑物。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主要依靠内筒和外框的协同工作来达到提供抗侧刚度的目的,包含两种受力状态:首先,建筑的内外结构通过楼板和伸臂析架来协调作用,进而使得外部结构承受了较多的倾覆弯矩和较少的剪力,而内筒则承受了较大的剪力和一些倾覆弯矩,广州东塔就是此受力方式的典型;其次,以交叉网格筒或巨型支撑框架为代表的建筑外部结构,其十分强大,依靠楼板的面内刚度,外部结构即可同时承受较大的倾覆弯矩和剪力,如广州西塔。
5结语
关键词: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设计
在国外高层建筑物要比我国的高层建筑早很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建成高层建筑物的国家是美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二战以后,世界对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物的结构体系研究已经逐渐发展,结构设计水平逐渐提高,这使得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起来,并成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标志,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层数也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物的层数比拼已经成了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拼。起初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事实证明钢筋混凝土的自重较大,体积也比较大,使得高层与超高层的功能受到限制。但是随着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使用钢结构进行建设避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缺点,提高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这是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的一次跨越。目前,在我国的发达城市中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很多超高层建筑已经列入世界超高层建筑中的前茅,这是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体现。
一、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首先,重视建筑物结构的水平荷载,防止地震力以及风载对建筑物造成影响。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的自重以及楼面的荷载所引起的弯矩及轴力仅仅与建筑物总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建筑物的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力矩与轴力相对较大,与建筑物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另外,对于一定高度的建筑来讲竖直方向的荷载时一个固定值,而水平方向的荷载,由于受到地震以及风荷载的作用,会随着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的不同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可见水平方向的荷载作用力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其次,重视建筑结构的轴向变形。在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中,柱体会因为较大的竖向荷载而产生较大的轴向变形,此变形会严重影响到连续梁的弯矩大小,使得连续梁的中间支撑位置的负弯矩值变小,正弯矩值变大,两端的支撑位置处的负弯矩值也随之变大;建筑中预制的构件长度要根据轴向的变形值进行调整与制作,因此建筑结构发生较大的轴向变形时,下料的长度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建筑结构发生轴向变形时还会对建筑构件的剪力以及侧移值的大小造成影响,使其产生影响到建筑物整体安全的结果。
第三,失稳是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控制目标。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对侧移的大小控制是尤为重要的,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之处。建筑物的高度越大,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侧移值会越来越大,对此进行控制是尤为重要的,要将侧移值控制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
最后,重视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使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结构提高关键部位的抗震能力、变形能力,因此当发生地震或者是风荷载作用时发生变形的情况会更多、更严重。要想提高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变形能力,使其在塑性变形后能力不减,避免在地震中发生房屋倒塌的现象,必须在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时,注意对结构延性的设计,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结构的延性,最终达到提高建筑结构质量的目的。
二、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趋于成熟,数量也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建筑规范的执行,将建筑物分为A级与B级的高层建筑。通常情况下,A级建筑物只要按照现行的规定进行设计即可,但是对B级建筑物在结构体系的设计时,要求要更严格,下面对常用的结构体系进行阐述。
首先,有框架结构,框架结构高度局限较大,在高烈度地区做到规范限值时,构件的截面过大,影响使用且不经济,也不满足国家规范多道设防的理念,所以出现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实现了多道设防的理念,在建筑物的高度上比框架有所提高,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也能满足使用的需求,只需在建筑物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比例的剪力墙,从而达到使结构在竖向和水平的布置具有合理的承载力和刚度,更合理的满足规范的要求。使用灵活,一般用于对空间使用有要求的建筑,如办公、车库等公共建筑,在此结构中,两个体系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的但又不可分开,剪力墙起到承受水平方向剪力的作用,框架起到承受垂直方向的荷载作用。框架剪力墙体系所呈现的位移形式为弯剪型。在水平方向承受的作用力,剪力墙与框架通过刚度较强的楼板和连续梁组成到一起,形成相互合作的结构体系。剪力墙在建筑结构中的设计优点很多,是结构整体的侧向高度增大,水平方向的位移减小,框架所承受水平方向的剪力明显减小,且竖向方向的内力分布也变得均匀。因此,框架剪力墙体系的建筑物的框架体系低于建筑物的能建高度。
其次,剪力墙体系。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的受力结构是由剪力墙结构替代的,且全部由此替代为剪力墙体系。在此体系中,单片的剪力墙在建筑结构中承受了所有水平方面的作用力以及垂直方向的荷载作用力。由于剪力墙体系的结构为刚性,因此位移时出现的曲线形式为弯曲型。剪力墙体系的优点很多,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延性良好,力的传递均匀,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此体系的建筑物坍塌现象少,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能建高度较大,大于框架剪力墙体系以及剪力墙体系。
第三,全剪力墙结构。此结构所承受的横向荷载与竖向荷载都是剪力墙,没有框架柱结构。此建筑结构适用于高层建筑中,并且选用此建筑结构建筑的楼层可以比框架剪力墙结构高。此结构的缺点在于成本造价高,内部的空间不可以进行任意的分割。在实际的工程建筑中,设计者首先要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考虑,若此结构无法满足建筑的要求,则选择全剪力墙结构。
第四,避难层的设置。对于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来讲,避难层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旦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可以进行避难,因为避难层的空间大,通风好。通常情况下,当建筑物的高度达到一百米后,便要在建筑物内进行避难层的设置,以便于消防安全。避难层的设置位是有规定的,第一层与避难层的设置层数不能超过十五层;面积的设计要满足人员的避难要求;要在避难层处设置消防电梯口;避难层要配备全套的消防设备等。
最后,筒体结构。筒体结构采用的筒体为抗侧力构件,此建筑体系所包含的形式较多,如单筒体型式、筒中筒型式、筒体框架型式等。筒体体系包含了实、空腹体两种类型,属于空间式的受力构件。实腹筒属于三维竖向的结构单体,由曲面或者是平面墙围成。空腹筒则是由密排柱与开孔形式的钢筋混凝土外墙构成或者是由密排柱与窗裙梁构成。筒体体系的刚度与强度都比较大,各个结构构件受力均匀且合理,抗震能力与抗风能力比较强,此体系通常用在超高层建筑中或者是跨度大、强度高的建筑中。
三、制作与安装
首先,对测量工具以及钢尺的量具进行统一。对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进行施工时,所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如土建、机械设备的安装、钢结构等,对这些环节进行施工时,所应用到的测量工具以及钢尺要进行统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量具的选择,使得各类测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其次,对轴线、地脚螺栓以及标高进行定位。对钢柱的轴线进行定位时,要根据施工的场地面积进行选择,对建筑物的内、外部进行轴线的控制。对工程高度为一百米的建筑要设置两个控制桩,便于激光仪以及经纬仪的位置设置,位置的选择要坚持以可视与通视为原则。
对钢柱的长度以及大小进行设计时,要能够满足运输与搬运,通常每节的层数设计在二层或者是三层,对每一节钢柱进行安装时,要坚决避免使用下一节钢柱的地位轴线,必须使用由地面引入高空的轴线,这样可以确保安装的准确性,避免累计误差的产生。
第三,钢柱的制作与安装。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物的竖向结构的主要构件为钢柱,对其进行加工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其制作与安装的质量。
最后,框架梁的安装与制作。高层建筑或者是超高层建筑的框架梁钢型式通常采用H型的,对钢结构与框架梁之间的连接使用刚性连接的形式,钢柱是贯通的,因此要在框架梁的两端进行加劲肋的横向设置。
为确保框架梁与钢柱安装的质量,使其节点处的延性良好,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使得建筑物的高度精准,在对建筑进行施工时,应该对框架梁的所在位置进行悬臂梁的设置,对悬臂梁与钢柱进行连接时,焊接的剖口处要采用熔透焊缝,对腹板处采用的焊接形式为贴角焊缝。框架梁与钢柱进行连接时,采用的焊接方式为衬板式的全熔透焊缝,对腹板使用强度较高的螺栓进行连接。
对腹板进行连接时,螺栓孔的位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其精准度。进行制孔时,工艺分为模板制孔与多轴数控钻孔两种,模板制孔的精准性较低,后者的制孔精准度较高,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后者进行制孔。采用模板进行制孔时,要确保模板的精度,这样才可以使得螺栓的组装满足施工的安装孔精度要求。若钻孔的位置出现偏差,必须使用铰刀进行孔的扩孔,坚决避免使用气割进行扩孔处理,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四、楼盖的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来讲,对楼盖的平面刚度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是确保钢柱与其它竖向构件保持协调变形的基础。通常对楼板以及楼盖进行选择时,采用现浇混凝土形式或者是压型钢板,厚度要在一百五十毫米以上。目前,在使用钢承混凝土形式进行楼板与楼盖的设置时,忽略了其形式与梁柱的作用,因为其计算原理不清晰,计算繁琐,从而按照平面形式进行设计,从而使得计算出的值无法满足建筑安全的需求,因此采取此形式时,必须对其进行细致的计算。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质量与使用功能,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重视各个环节的设计,控制其质量,使得结构设计满足建筑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华君.论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12(5).
[2]范小平.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相关的几个问题应用分析[J].福建建材,2009(8).
1.1抗震设防烈度
对于超过100m以上的建筑物,在不同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下,对于建筑物的高度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的区域不适宜建设300m以上的建筑物,超高层建筑适合建设在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的地区。
1.2结构方案
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在设计中首先就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方案问题,尤其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如果结构方案选择不当,将会引起整个方案的调整,因此,在设计单位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需要有结构专业参与到设计当中。
1.3结构类型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上,我们不但要充分考虑到拟建方案所在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同时要考虑到该区域的抗震度要求。另外,为了节约建筑成本,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在工程造价问题以及施工的合理性问题,同等条件下选择造价较低的合理的结构类型。
2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2.1风载荷
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当中,由于建筑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其所在地面卓越周期相差很大,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风载荷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柔的超高层建筑,风载荷是它结构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风载荷进行专业地研究。一般情况下,我国规定风载荷的计算公式为Wk=βzμsμzW0,其中μz为风压高度的变化系数。其中A类地面:μz=0.794Z0.24;B类地面:μz=0.479Z0.52;C类地面:μz=0.284Z0.40。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当中,对2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其中就包括在对超高层建筑确定非圆形截面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情况时,要求必须进行风洞试验。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试验对建筑外形的空气动力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确定围护结构以及主体结构的风载荷的标准值,对设计整体进行优化。3.2重力载荷对于超高层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到重力载荷的传力情况,实现合理的传力途径,因此在设计时对于重力载荷的途径要尽可能地直接明了,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因建筑外圈框架和核心筒之间轴压比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变形差对水平构件产生的影响。一般采用一些施工的处理方法连接框架与核心筒。
2.3混合结构的设计
在超高层的建筑当中,很多时候都会采用混合结构设计,混合结构分为3种,而在实际中常用的是圆钢管或者是矩形钢管的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结构,以及型钢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内外框梁为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的混合结构两种。每种结构类型在设计上对钢材用量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对型钢、圆钢管混凝土中柱钢骨的含钢量,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控制,同时,在钢筋混凝土的核心筒要设置型钢柱,这样就可以确保型钢混凝土、筒体延性相同,从而促使它们两者之间的竖向变形减小。对于结构抗侧刚度无法满足变形需要的混合结构,我们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弥补。比如,设置水平仲臂析架的加强层,或利用避难层或设备层在外框或外框筒周边设置环状析架。
3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点
3.1构造设计要合理
在对超高层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必须保证构造的设计谨慎并合理,重点要注意对一些薄弱的部位进行加强,避免出现薄弱层,充分考虑到温度应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注意构件的延性以及钢筋的锚固长度,在对平面和立面进行布置时要确保平整均匀。
3.2计算简图要合适
计算简图是对建筑物结构进行计算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我们必须从计算简图抓起,慎重研究,合理选择,对于存在于计算简图中的误差,要保证其值控制在技术规程允许的范围内。
3.3结构方案选择要合理
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取决于结构方案是否合理,因此,在选择结构方案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因素,还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同时能够充分结合设计要求、材料、施工以及自然因素等来确定结构方案,确保结构方案的合理性。
3.4基础方案选择要合理
在进行基础方案的设计中,设计师要考虑到载荷的分布情况,工程所在的自然因素、地质条件,施工方的施工条件,周围建筑物对所设计建筑物造成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以此来确保基础方案的选择既经济又合理,达到最优效果。
4结语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防火节能设计;循环利用;防火材料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这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土木建筑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的不断进步与更新,使得人类的建筑有了巨大发展。二者的碰撞之下,超超高层建筑逐渐大规模的出现在现代城市之中,在北京、上海、纽约、东京等城市的CBD区域,几乎都是高楼林立。
凭借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和更大的空间比,超高层建筑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与之相伴随的,却是超超高层建筑问题的集中体现与爆发。超高层建筑一般超过60层,其极高的防火性能要求远远超越了普通建筑,这使得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险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巨大的能源消耗也使得超高层建筑的运行不堪重负。上海11.15大火灾震惊了世人,而日本、上海、纽约等正在策划的新“摩天大楼”也都因为能源供给等问题一再延缓,综上来看,超高层建筑的防火节能设计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分别予以讨论。
1 节能设计
由于能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超高层建筑普遍在施工和使用等环节都十分重视节能和环保。一般来说,超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包含了能源利用设计和结构设计这两个方面,能源设计主要从能源获取途径的开发和加强能源循环利用这两个方面考虑;而结构设计则主要从建筑的布局、新型材料的利用以及窗墙比等方面分析。
一方面尽量使用环保的材料,少产生建筑垃圾,广泛使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如新型门窗材料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超高层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目前大力推广的平开多腔室塑料门窗型材,采用三腔、四腔甚至五腔的设计,可以便于在腔室填充聚氨醋发泡材料,更可以利用反应型热融胶与中空玻璃或低辐射玻璃(Low-E)配合使用,大大提升中空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的发挥。根据业界的分析和预测,下一代平开多腔室塑料门窗型材可以实现节能60%,降噪50分贝以上,这些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都是超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自然能源的大力开发,也是超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的趋势,“安装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能源转换设备,可以加强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同时,建筑自身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能源循环系统,例如,洗澡、洗手、洗脸、洗菜等轻度污染的水可以通过建筑自身的净化系统进行简单进化,再作为冲厕所的水源[1]”,而夏日则可利用丰富的热能为建筑进行简单供热,总之实现节能与环保以及能源的最大程度利用是超高层建筑的重要特征。
2 防火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采用了与普通建筑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思路,其核心思想是“小火能灭,大火可控、特大火结构不被破坏”,而这主要通过建筑物结构上和材料上的创新来实现。例如,新型超高建筑通常采用“空洞结构”,在建筑物中分段设置一定数量的大型空洞。以规划中的新东京塔为例,新东京塔每隔150米便用钢混结构作柱,形成大面积的空中花园,这些花园都储备有大量水源,既可以美化环境,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自动灭火,这样充分地解决了高出水压不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空中花园可以加强空气的对流,从而大大降低超高层建筑的晃动感。
除了结构上的创新,防火材料的选用也是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方面,目前正在研发中的新型SCC自密实混凝土,其耐火极限较普通混凝土提高3―4倍,发生火灾时,处于中心焰区的混凝土可以在12h内保持基本性能不便,对其内的钢筋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得钢筋混凝土的主体结构保持稳定。而目前的新型防火涂料,采用脂氨酸混合物,可以对型钢等钢材起到良好的防火作用,使钢结构保持稳定,杜绝了9•11事件中世贸大楼因为钢材和钢筋受热熔断从而引起建筑整体坍塌的悲剧再出出现。
在逃生方面,超高层建筑广泛采用了防火闸门阻止火灾的蔓延,同时每隔一定楼层设置避险舱,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研发的高层建组合火灾避险舱可以经受烈焰3小时的灼烧,为被困人员的获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超高层建筑的节能和防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要我们积极总结传统建筑的精华,同时从结构和材料等方面同时入手,相信超高层建筑的节能性和防火性可以取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