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现状

德育教育现状

时间:2023-06-26 16:2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教育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现状及策略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教学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感恩及报恩的教育活动,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

1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及枯燥,落实的力度不大,德育教育的教学往往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错误教学模式下进行,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实际需求及课本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及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都把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当做一门不重要的学科,认为只要浅显的了解即可。

2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策略

2.1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学习氛围

中职学校应结合现实与学生家庭进行结合,做到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联系发展,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心理特征的变化情况等,使得家庭教育采用更为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进行,提高家长配合进行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的力度。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网络、媒体及社会外界等,为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活动。如中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本市敬老院看望老人,组织学生为环卫工人扫地、发水,组织学生为交通警察发放降暑物品等,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让学生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在日常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2.2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应分阶段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教学过程,要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德育教育知识及理念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及年龄等为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其强调学生应将学习重心放在学习上,采用多媒体向中职学校学生展示沉迷于游戏、吸毒、赌博等负面事件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及人生观。首先应教授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理念,后在教授理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理论与实际活动开展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德育教学与感恩教学的深刻意义。

2.3坚持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导向开展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

在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从实际的生活问题入手,联系与学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顺应道德形成的情、意及行等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引导,教育学生们在生活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多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体谅父母的辛劳,在学习中感谢教师带给自己知识及做人的道理,体谅教师的辛苦付出。知道学生们在实际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针对自己在生活及学习过程中做过的违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原则的事情进行反省及改进,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将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等作为内心永远不变的信念,指明自己不断前进的步伐及方向。

2.4教师在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好感恩的榜样

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教育技能及品质,要求教师将更感恩教育的目的寓于设计的情境中去,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对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进行挖掘,做到联系社会实践及学生们的思想品质,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领导下进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师做好榜样,做到言行一致及以身作则,要求教师不断以自身的行为及经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得学生在生活及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学习及模仿,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行为、品质及精神世界。

3结语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针对性的、高效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教学方式。此外,在进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教学应以尊重学生为主、教学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积极营造较为浓厚的学习环境,做好自己的榜样作用及将教学融入至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报恩及施恩,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及品质,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洪涛.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及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19):5793.

第2篇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笔者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共400名,针对大学生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获得结果如下:

1.在大学生价值观方面,有21%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是为了对国家做出贡献;45%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获取文凭,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在职业观方面,8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都存在很大的压力,而且赶到茫然,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择业的关键影响因素方面,9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薪资是他们考虑的首要标准。这表明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而将工作视为一个获取收入的途径。

3.在道德观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我国传统的仁义、忠孝、廉耻道德规范是他们的人生准则,会在生活中遵守。可见,大学生对于我国几年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仍然是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时,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些偏差,但是主流方向仍然是正确的、积极的。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消极的和不利的,辅导员是作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相关规定,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辅导员应当认真学习纲要中的相关条款,明确德育教育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高校教育目标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法。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以90后为主,他们在思想上具有更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较快,所以,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发生的变化,并且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以此为依据开发更多有效的德育教育素材,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创造更多真实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在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开展要符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对新的文化和元素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与此同时,要注重对立足于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很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将其融入到德育教育中,使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开展志愿者活动、班级团队建设等等,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标准,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完善。

4.丰富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不是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高校辅导员要积极的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延伸,将其回归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在高校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平台,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通过教育平台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

5.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摆在工作的首位,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丰富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现状;策略;常态化

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2)德育工作缺少持续性。德育是抽象的教育,短时期内很难凸显效果。整日忙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校领导、班主任很难抽身去进行德育。有的老师起初也是信心百倍地制定德育计划,但往往难以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缺少持续性。在贯彻德育工作时,方式单一,做法粗糙,难以对孩子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3)德育缺少连贯性。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虽则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并不到位,但或多或少还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家庭教育就显得很薄弱。很多家庭教育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物质需求,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农村学校,考不上高中、大学,就只能打工,回家种地,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成长,就会淡化德育观念,过分看重成绩,形成一种畸形发展。

(4)德育缺乏现实性。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关于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都是简单的理论释,理论与现实脱钩,诸多教育很少能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探索。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对策探究

(1)德育工作全面化。学校要在学期初制定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计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每位老师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来,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督查与反馈,将班级德育工作纳入学期考核,将德育工作作为评优选模的首要条件。

(2)德育工作常态化。面对教师德育工作半途而废,缺失信心,学校要将德育工作常态化,要让教师明白,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仅靠三分热度就可以完成的。

(3)德育工作要立体化。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有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互享教育资源。

(4)创新教学方式。新课改提倡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学习生活化,因此,德育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吻合,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有想学、愿学的愿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激情。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教育时,可让学生联想,在生活中,怎样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学生在生活中出现不尊重他人的情况。

(5)整合教学手段。德育工作与所有的中小学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的渗透逡径是非常广泛的,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德育教学手段的整合,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分析、辨别生活中的是非曲直,使他们的道德水准得以升华。例如,在进行《爱国》题材的道德教育时,教师可将语文与德育整合到一起。语文课文中的“一定要争气”,文章中不断重复“争气”二字,使学生深刻理解何为“争气”,何为勇攀高峰,何为民族气节,从而达到令学生奋发图强,为父母、为国家“争气”的目的。德育是学校各种教育之首,是学校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映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准与育人水平。虽然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与评估时,或多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因素影响。于是,学校总是将教育教学业绩作为衡量学校整体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形同虚设,现状很不乐观。有的老师在德育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收效甚微,并没有像教学业绩一样效果明显。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浅谈一些感受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3-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的顺利实现,要求有现代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与之相适应。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如何使道德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昌盛方面有新的作为,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是新时期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一、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主要反映出以下问题:

1.学校德育教育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落后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没能及时地反映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就学校德育内容而言,其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德育学科及其内容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没能及时地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育学科和内容体系。

2.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难区分。《德育原理》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区别。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指导活动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组织自身的道德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即认为道德教育是教学生认知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像灌输某个确定的政治意识那样灌输某个道德规范。[1]

3.只顾“灌输”不重内化。我们往往只重视在教方面的灌输,忽略学方面的内化,把学生看成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灌输各种道德观点、概念、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容器,而不是一个自主自决的主体,无视学生在道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德育教学活动不是围绕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来开展,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2]

4.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离散因素增多。一是从学校外部的联系看主要包括: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的离散性;②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互离散。二是从学校德育过程本身看主要包括:①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离散因素;②受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离散因素;③学校德育内容中存在的离散性;④学校德育方式中存在的离散性。

5.忽略教师德育教育。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看到,许多学校只关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而普遍忽略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对象自然无可厚非,但却绝不是唯一的对象,作为育人者的教师本身,也有一个接受再教育的问题。

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

1.提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德育是培养健全品质、完善人格的教育,提升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着重点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确立这样的认识。

2.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努力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互相配合。

3.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

4.尊重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在人与道德文化的作用中,二是在人与人的作用中。前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动地接受和选择,是道德主体(学生)出自道德需要对道德文化信息反映与选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求善过程[3],目的是把代表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它是两个以上平等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见,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4]今日教师中心主义盛行,要形成对话意识,关键在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5.重视师德教育

老师往往被学生视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对教师道德失范的行为,学校一定要严厉处罚,决不姑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德规范几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身体力行,却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5]

6.德育教育以养成教育为主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功,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不仅规范了学生,而且鼓舞和激励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总之,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德育教育工作应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要常抓不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等多方面的发展,加强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玉云.对学校德育的几点看法[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8卷第2期

[2] [5] 杨海波.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2006年3月第8卷第1期

第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职 入学教育 养成教育 自我教育 跟踪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22-02

1 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及分析

1.1自卑心理严重,学生看不起学校,更看不起自己

中职生在中学时代由于成绩差而被老师、同学认为是“差生”、“后进生”。所以,他们在学习上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并经常有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有的学生还以“我成绩好就上高中、考大学”之类的语言来反驳教师和家长。正是这种学习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们常说“自卑像受潮的火柴。”中职生的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 1.2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及生活目标,没有学习任何知识的积极性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比较消极,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有些学生思想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越来越功利,难以树立远大的志向。学习上怕吃苦、不求上进;生活上得过且过、行动懒散。最终,他们无心学习只图玩乐,根本不能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

1.3心理不够成熟,道德观狭隘,思想偏激

中职学生大部分生理上还处于懵懂状态的青春期,他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心理认识的不成熟性。虽然毕业后将直接面临就业 ,但是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不知道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现在要准备什么、该做什么? 正是这种职业意识的缺乏,使中职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习任务。

1.4大多数学校德育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高就业率是每个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忽略的思想方面的培养。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提供学生的是一种知识的框架,对学生需要什么没有关注,因而不可能触动到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的教学,学生是难以参与其中的。

2 针对中职生德育方面问题的对策研究

2.1从入学教育开始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入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成,专心学习,热爱专业,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校史校风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校规教育等。

2.2在校期间加强养成教育

学校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只有上下一致,全员抓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校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面对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我们应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在教学上,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生产一线人才。

2.2.1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展现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创新课堂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

2.2.2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力开展各项群众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可以开展各专业的技能比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篮球协会、歌舞社团、国旗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使学生的才能从不同的方面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到在职业学校,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2.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门的师生道德交流机制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部分学生的心理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学校可以通过当面谈心、电话、短信、网络等,范围也不能只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应包括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等等,帮助学生消除障碍,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

2.3实习期间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学校专业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要抓思想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2.4就业后不忘跟踪教育

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档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毕业去向,工作情况,并与学生建立必要的业务上的联系和指导,即关心、扶持他们健康成长,又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必要时可以聘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担任辅导员,帮助在校生加强专业训练。我们还积极收集整理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大力宣传表彰。一些毕业生还经常回校汇报工作情况,教师也对学生进行热情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多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6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现状堪忧,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1 德育教育方式内容与学生的的需要不协调。高职学校现阶段的的学生都是1990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的年代属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普及,大众娱乐消费盛行,而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舆论导向不明确,电视和网络的娱乐节目浮躁不堪、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高职学生中大多数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性情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兴奋,要么极端悲愤,遇事缺乏理性,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失去自控,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心里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对生活做好的逆境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生活学习自由散漫,进取心差,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不够乐观;由于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与集体相处难,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对社会现象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个性心理发展不够健康,存在着严重的说谎、欺骗行为,性格暴躁、孤僻、狭隘,妒忌心理强,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攻击性和偏执性,对社会的缺乏理解和宽容。凡此种种,说明学生急需要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很不到位,往往拘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局限于德育课本的简单的讲解,缺乏和现实需要的对接,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讲着枯燥无味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心猿意马,盘算着自己的娱乐活动。

1.2 德育教育改革与网络时代的发展不协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极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德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低级趣味、黄色内容、娱乐游戏等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往往缺乏自制能力,对负面的内容缺乏客观分析,思想往往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有的学生看社会是满眼的黑暗、满眼的污秽,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另外,网络的虚拟空间,也容易让学生深陷其中。很多有网瘾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功的感觉,就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寻找成功的感觉,结果深陷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改革虽然考虑到了网络时代的特殊性,但总体来看还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3 德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不协调。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它不但要培养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的高尚敬业精神,更要应该让学生拥有事业成功的良好个性。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凡成功的人士,往往不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强、智商高,而是因为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做事认真,有韧性,能持之以恒,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应对挫折的顽强,不畏惧失败,不畏惧挑战,大胆谨慎,执着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一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自立自强的意识,有较高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应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准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普遍重教学,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管理轻引导,重思想工作轻个性培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极不协调。

1.4 德育资源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要不协调。种种现状说明学生迫切地需要加强思想心理引导,需要系统科学的德育指导,而高职院校往往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少,对建设专业型专职德育教师队伍支持不够,对改善德育教学条件的物力支持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还是靠班主任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专职的德育工作者,缺乏大量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另外对专职德育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德育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德育工作被动落伍,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对策

2.1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需要的人才起码具备,一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二是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三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所以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教育的重要目标。片面的技能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院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把它放到首要的位置看待,增加德育工作的投入,积极建设创新型、专业型的德育教育队伍,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鼓励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新课题开展研究,同时改善德育教育物质条件,切实地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科渗透。作为专门的集体性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更要注重不同学科的渗透,把德育教育贯穿到语文、法律、经济、政治等多门学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正义的感染和正面人格力量的影响;要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引进时事热点问题,引进学生关心的话题,引进现实的话题,增强说服力,让学生从现实的真实例子出发,分析真假,辨别是非,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人生;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单一授课的局面,适当增加讨论、研究、思考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教育情景,一段视频、一节新闻、一个法制节目都可以作为教育的载体、探讨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思考、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良性互动中提高教育的效果。

2.3 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德育功能。要想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除了改革课堂教学,还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 动中增加情感体验,感受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学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对德育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不但指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与进步,也指劳动创造人的新思维新思想,在劳动中使人的意志接受锻炼,性格变的坚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在磨砺中促进身心的成熟;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选活动,现在电视的娱乐节目往往会组织“超女选拔”,而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服务明星、专业明星、体育明星、技能比武明星”和“先进宿舍、先进班级”等评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增强自信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2.4 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作用。网络的负面作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多的戒除网瘾的机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应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到有节制上网,有选择看内容,有控制地做网络游戏。鼓励教师探索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新途径,提倡教师开展网络与德育的课题研究,尝试寻求新的德育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增加富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找在现实的学习和活动找到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逐步摈弃不良上网及游戏习惯。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诊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5 重视营造良好团体氛围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途径大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引导;二是自己通过实践或思考自行认知;三是自觉接受团体文化和团体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人和他周围的人在语言行为上是相互影响的。看到周围的人都崇尚英雄人物,那么自己也要选择个英雄人物来崇拜,看到周围的人都表现热情大度,自己在待人接物也要变的大方,否则就要被人耻笑的。反之,如果一个团体多数人都崇拜歌星超女,那么其成员也会纷纷仿效。因此作为学院应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遵守团体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班级,也应该积极创建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加强班级建设,选择品质高尚、热心服务、工作积极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以期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示范,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倡导进取,反对颓废;倡导文明健康的习惯,反对言行上的恶习;倡导团结协作,反对窝里斗,倡导珍惜集体荣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进而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所处人际圈子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班主任个人力量大的多、有效的多。班级或团体中正确舆论站优势,一些错误的言行在班级中就没有市场,一旦出现就会立即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学校、班级和其他团体都应加强文化建设,极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接受团队价值文化,遵从团体的集体公约,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6 重视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德育教育要抓住问题学生群体这个重点,做好转化工作。问题学生转化不好,往往容易出大事故。问题学生有的是家庭破裂从小心灵受挫折,有的是性格孤僻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有的是沉溺网络。不管哪种情况,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关爱和正面肯定,因此要用炽热的感情热爱问题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善于发现问题学生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增强自信,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力争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转变,切实地做好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春锦著.《道德教育贵修身》,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2.

第7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新途径

一、引言

古语有云:无才无德是愚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为圣人。由此可见,对人的发展而言,“德”的重要性要强于“才”。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为社会、国家输送人才的基地,因此,学校以及教育者们更应重视德对学生的影响,并将“德培养”设置成学校教育发展的指向标。

二、技工院校德育现状

对国内技工院校德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被忽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国内的教育一直秉持着“师者为大”的教育思想,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归纳、整理好的知识点原封不动的传递给学生,学生接收知识后,不需要对之进行再加工,只需要囫囵吞枣的“死记”下来,在加之各种因素,上述问题在德育教育方面更是被无限的放大。其原由是技校普遍“重技能、轻理论”,在教育的有限时间里,学生所接触的德育教育机会更是寥寥,加之教育者缺乏创新、“照本宣科”的教育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教育在某些层面上甚至压抑了学生的道德创造性冲动,德育教育难以取得成效,落实也非常的困难。[1]第二,教育者缺乏必要的德育意识,难以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由于不能正确的认识德育教育工作,很多教育者将德育教育归类进普通的文化课教育范畴,德育教育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2]

三、技工院校学生德育现状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育与智慧相辅相成,不可脱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素质不仅决定了国民整体素质,更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产生影响。然而现阶段,社会环境复杂,不良诱惑增加,加之互联网、快餐文化的盛行,无一不给青少年的德育发展带来威胁。加之新时代的传统道德教育难以匹配新时代社会对德育教育的要求,学校的德育教育被传统德育思想束缚,难以发挥实效,德育教育陷入困境。对技工院校学生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三观”脆弱。学生们没有明确的理想,茫然、不知道未来的方向;缺乏保护性质的是非观念,善恶不分,不遵从基本的规定、礼法;法制观念弱,经常有违反道德的行为而不自知。[1]第二,文化素质较低。随着教育普及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扩招的力度也不断增加,大多学生都进入了高等学校进行深造,技工院校生源严重不足,为了保证生源数量,技工院校的招生门槛不断放低,这就使得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工作难落实。[4]第三,学生品德素质差。虽然素质和文化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低文化水平的人却普遍素质较差,由于技工院校生源质量差,学生不良习惯多,自制能力差,素质也不高。第四,知识接受技能差。由于能力差,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初中甚至是更早的阶段就已经被学校、被教师放弃了的,这些学生或是家庭教育不当,或是家庭结构不健全,心理不健全,更易被不良风气影响,学习能力差,这也就给教育者落实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5]

四、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第一,加大德育教育力度。改革现阶段的课程结构,改变现阶段很多技工院校“实习课:专业课:文化基础课=5:3:2”的现状,适当的增加文化基础课的课时,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制定课外德育培养计划来加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此外,积极的联系学校和社会,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三维德育”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知人文环境、人文精神,继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第二,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生物学认为人的外在表现受到环境与基因两个因素的控制,因此,想要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水平,可以从改变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众所周知,学校附近往往存在众多网吧、游戏厅等“黑门面”,而这些会对学生产生诱惑,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学校方面应有意识的联系相关部门、取缔、整理这些“黑门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第三,建设“高德育”教师队伍。以“大德育观”培养教师,帮助教师树立强的德育思想,建设“高德育”教师队伍。首先,注重建设教师的师德,让教育者成为学生德育发展方面的榜样。其次,加大教师德育培训的力度。定期、不定期举办德育竞赛或是德育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为教师落实高质量的德育教育夯实基础。再次,坚持榜样引路。在校内、社会上大力宣传德育教育以及教师德育事迹,激发全社会的共鸣,提升德育教育的影响力。第四,更新教育理念。以“不放弃、不抛弃”理念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构建全面、完善的技工院校德育培养网络,保证技工院校的全体学生都能因德育教育获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技工院校的德育状况以及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状况都不容乐观,德育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实效性难以保证。德育教育会对学生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技工院校以及教育者需要足够重视,从加大德育教育力度,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建设“高德育”教师队伍等角度出发,全面提升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学.浅谈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误区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2]张雪文.浅谈中职及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教学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4(07).

[3]黄慧君,滕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1(01).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道德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最崇高的理想。中学生作为国家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下更要注重中学生的道德和人文教育,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程度。受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更加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通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随着多元化经济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拥有更好地生活条件,但由于部分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导致一大批中学生人格缺失事件的发生。本文从中学生德育教育角度出发,探究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期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1重智育,轻德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外界知识和认识的黄金时期,所以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文化、道德思想教育十分重要。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通识、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只要将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上去,学生的德育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传授数学、语文等这样的理论知识,而不教育学生人格道德的重要意义。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使得中学学校不得不对外界进行扩招,这样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未能认识德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教学,只有少部分学校会组织教师定时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及临时课程,但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所以简单地德育教育对学生并不能起到实质性影响。

1.2课程内容死板,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教育空间几乎在课堂上完成。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可以发现,我国中学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中学生正是成长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教育、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越来越早的接触社会,由于中学生的抵抗外界能力薄弱,在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干扰时很难保持原有的思想意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育教育方面,不少中学只是大体上跟随国家的教育方针,如定时组织一些班会等德育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和教师传授德育教育知识,但这种方式往往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因为学生在完善德育思想的过程中更希望能够从生活和课程内容中学到,而不是单独的接受德育教学内容,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只会使学生更加排斥德育内容。此外,课程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依赖课本,没有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来进行课程教学,导致德育内容不能实时更新。

2.完善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2.1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不断冲击并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格事件激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如中学生事件、毁容事件等。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因此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建立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和内容,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成绩方面学校不要过于重视升学率,而忽略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将课程内容积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合理地将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就领悟到德育教育的内容;其次,各级政府和行政教育部门要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下达命令和德育教育方法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传授德育内容。

2.2因材施教,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能力,所以在传授德育内容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强化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德育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因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新出现的德育内容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更新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

3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人格的重要保障。中学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观念,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从重智育、轻德育和课程内容死板两个方面探究了改善中学德育问题的策略;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詹新红 单位:湖北省云梦县隔蒲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高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的思维影响,容易使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出现思想方面的错误思潮。可以说,当代职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否则会带来恶性的社会效益。

一、当前职高学生德育现状

随着职高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职高学生群体中的德育现状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认清当前现状。

1.市场价值观念理解错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发展,价值观念被每一个人所重视,同样,职高学生普遍存在“学以致用”的态度面对每天的学习,更加重视将来社会对自己的满足状况,但是市场经济腐朽思想例如“暴富”心理、“金钱万能”思想等会侵害职高学生思想,导致走上不归路,对于利益的追逐,对于功名的期盼而淡化了对整个社会的奉献,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扭曲。市场价值观念的错位理解,将会使得当前职高学生在德育教育上更倾向于获得而不是付出的错误现象。

2.价值观念尚不成熟

目前中国职高在读的学生大部分处于未成年,也就是说对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尚不成熟,对于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有一个不清晰明确的见解,就会使得他们实际生活学习中失去价值评判标准,因而会使得他们迷失方向。人生观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德育标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偏差。

3.缺乏新媒介素养

随着高科技不断更行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媒介使得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世界被“地球村”所取代,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想撞击激烈。一方面,职高学生在使用新媒介认识世界、扩充知识之外,新媒介带来的消极思想和观念对于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职高学生而言,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传播消极文学方面对于职高学生的影响非常严重。

4.学校教育的偏差

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对于学生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的束缚,职高学校教育偏重于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德育教育落实不到位,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不能够系统接受正规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很多职高学校里,教育方式处于传统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不能够出现偏差。

二、加强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的对策

针对上述出现的职高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现状,当前,学校作为职高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职高学生德育教育是摆在当前职高教育重要战略任务,结合当前实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方式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机械式教育转化为人性化教育。首先,作为教育执行者,必须重视教育方式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或者生活技能的途径,而是要将教育延伸到学生一辈子幸福的方法,因此,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其次,将德育培养由传统的教师间接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题地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所在;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相互平等的原则,当前职高学校要组建一批教学质量优秀,有强大人格魅力的老师教育团队,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落实到实处,不能使紧紧当作口号进行。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德育情操

校园文化是职高学生每天学习生活接触到的客观现实,是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的集合体,也是学校增强感召力以及受到学生喜爱和尊重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课余时间要组织学生健康有益的课余文化生活,将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努力为学生营造强大的学校文化生活。

3.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奉献精神

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个体从社会中的所得予以体现。因此,职高德育教育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学校的道德修养规范,并确保规范的顺利实施,努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其次,定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月活动,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划归到实际的活动中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4.培养新媒介素养,确保科学文明上网

新媒介素养的建设,是当前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必不可少和重要的环节,当前新媒介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化工程,因此,就要要求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提高自身抵制网络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学生自身抵抗腐朽文化免疫力增强,才能够从源头上加强职高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良好的德育素养。

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要真正将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工作做到实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因此职高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将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工程落实好。

参考文献:

[1]邱士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探讨

0引言

现代学校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教育,因此德育教育成为目前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班主任作为初中学生集体的带头人,自然而然担负起德育工作。然而由于时代变化快、教学思想改革发展迅速,学校教育和社会都要求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德育工作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1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

1.1 德育工作的内容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除了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性格、人格、情绪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学生的美德教育和学生的心理教育。

1.2 德育工作的形式

纵观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从初一到初三,德育教育都以说教的方式居多。班主任不仅担负班级管理工作,还担负教学任务,日常工作十分繁忙,要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和品德进行关注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此,大对数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候才进行的。

1.3 德育工作开展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的学校教育中已经由来已久,可以说从孔子收弟子办学开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一直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但是就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尽管班主任使尽浑身解数规范班级的班风,但还是不能阻止问题学生的出现。

2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之所在

2.1 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需要创新

目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要方法是说教,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候进行“围堵工程”,拿校规校纪约束学生,说教无益、班规校纪“治理”不了学生,就通知学生家长过来,连学生带家长一起接受“德育教育”,虽然事情解决了,但是问题学生的良好表现也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当班主任将德育工作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处理问题”上,就不得不忽视了班级集体的班风建设。这样的德育工作方法是防守型的,并非激进性的,也就是说,德育工作对学生心理和品德发展的主动性没有展现出来,德育教育的效果也不能说是好的。因此,班主任应该改善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在德育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改变被动教育的现状。

2.2 德育教育主体变化需要创新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要求改善教学思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发挥,从尊重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德育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项主要工作,单纯在知识能力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和品德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会使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短板。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学生是德育教育主体”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心理、人格、道德发展需要,创新德育工作。

2.3 社会环境要求德育教育创新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状态特别重视。西方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从业人员选拔过程中加入心理测验一项,以确保职员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符合工作的需要,中国也从本世纪开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也是心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结果会对他们以后的人格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要求公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水平提高,也就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初中班主任必须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履行“育人”的责任。

3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的方法

3.1 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3.2 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 中专学生 德育教育 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90-01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体系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网络时代影响下的中专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探究,就成为了中专学校在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文化与德育教育机制的融合,成为了中专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新举措。

1 网络文化对中专生的影响

在对网络时代的中专学生德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网络文化对中专学生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究。从网络文化对中专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一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从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来看,网络文化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海量的知识储备可以为学生的课业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网络中的新闻、游记等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自身的视野。网络小说的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网络时代中专学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在对国内外的教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美国、英国、瑞典、德国等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对网络文化给中专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所进行的充分发挥,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种可行措施。在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中专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德育教育措施进行完善。

2.1 对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进行优化

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让德育教育工作在学生对管理实践中真正发挥自身效率,中专学校首先要对德育教师队伍进行优化。一些中专学校所开展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就可以通过让计算机技术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的普及,来对教师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学校也可以通过构建学生德育教育队伍的方式,对德育教育的教育机制进行优化。在对学生德育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一些中专学校开展的网络信息队伍建设工作,就是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优化的有效方式[1]。在校园生活中,这些学生主要对学校对贴吧和BBS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并通过向学校政教部门反馈重要信息的方式,对一些网络动态进行掌握。这一措施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干部在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网络知识技能。

2.2 通过丰富校园生活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对于中专学校而言,德育教育工作的教育气氛问题。也可以对学生的感化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中专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来看,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内部的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问题,从网络文化给学生思想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来看,有害信息在开放化的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是对学生的思想造成毒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是学校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就是一种通过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丰富的方式,来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提升的。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艺术节、体育节等传统的校园文化建O形式依旧可以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了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提升,一些中专学校开展了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内容,这些措施的应用,可以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2.3 通过抢占网络思想阵地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具有德育教育色彩的专门网站的建立,可以被看作是对德育教育机制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在构建这一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在其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例如针对近期发生的香港海关查扣菲律宾过境战车和韩国总统朴槿惠下台事件等问题,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正确的声音。在利用网络文化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规范和法制教育工作的强化,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有效措施。从中专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学校将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的防治看作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期的新闻媒体报道来看,一些同学将自己虐待其他同学的视频到网络空间中的做法就可以被看做是网络违法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对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进行防范的基础上,对网络法制教育工作进行强化,就可以被看作是中专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要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

3 结语

对于中专学生而言,网络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双刃剑的作用。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入手,对德育教育机制进行优化,对中专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二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正文: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影下,教学质量是显性的效益,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重智育、轻小学德育教育的现实.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与督查体系,督导流于形式,评价缺乏依据.在学校层面,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人员保障,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复杂多元的思想状态和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学生个人品德和心理问题所次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师生矛盾也比较突出.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心理发展正呈现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态、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二、正确把握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孟子说,“心庄则体舒”,“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准确理解、认同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小学德育教育产生内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构成,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方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转变小学德育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和内化作用,运用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不断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才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导向作用.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会以心理失衡的状态出现,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问题,它往往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的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要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要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身心潜能,促进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在小学德育教育方法中,也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使他们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己选择、判断、领悟和调适,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其次,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一要整合教师资源.要通过校本培训,使每个教师掌握基本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和心理学常识,确保各学科教师既能胜任学科教学,胜任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成为学校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中自觉渗透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二是整合课程资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几场体验活动和辅导报告,必须渗透到教育全过程和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各科教材中都蕴藏不少的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教育情景,教师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态度、积极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