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生命周期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工程建设总产值快速增长的背后,因为工程项目在决策中存在许多设计上的不合理,工程管理自然而然就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了诸多工程在投资规模上失去了相应的控制以及建筑工程质量上存在不合格的情况发生,在投资上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模式迫切地需要改革,尤其是造价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导致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的是在工程管理中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的缺陷。现今迫切的需要建立起我国科学规范的工程管理运行机制。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改进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和方法,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通过将设计更合理化和更规范化,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使得在工程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减少到最小,也能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投资效益。并且在对于能够达到环保且能够提高工程项目建设在社会中的所起到的效益,以及在节省投资成本等实践活动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投资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指导设计者全面、自觉地从全生命周期出发,将项目初始化的建设造价与运营情况综合起来考虑,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成本最小的投资方案,来实现更科学的投资。
从设计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方式能够起到让计者更加自觉更全面地考虑建筑工程中的维护成本和建设中的造价等问题,从而实现更科学的设计和对材料更合理的选择,实现能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成本。
从事实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想与方法能在综合考虑成本的前提下,使得施工组织工程合同、设计方案评级和工程施工方案能够更加合理科学。
二、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同时也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的问题如下:
(1)我国现今的研究中没有构建出适合我国自身的比较完整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对与之相应的项目也没有进行有效地划分开。
(2)现在对于未来的施工成本也没有在投资估算的阶段中考虑过,有的话也只是相对比较粗略的考虑,对于未来在项目建设的成本考虑问题上也没有一个较为明了的定义,也没针对未来的项目运营的计算方法和项目的维护成本分析过程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当前建设的成本和未来在运营与维护的成本构成了全部生命周期的成本。国内专家将人工智能和模糊数学以及灰色调系统等一些较为科学的理论用于投资决策中,也得到让人满意的成果。从而我们应当结合有效可行的理论和决策在当今所面临的问题上进行运用和扩展,将扩展延伸到生命周期投资的决策和估算建设周期的成本里。在投资估算阶段可以运行生命周期的成本分析的方法,并且也在实施阶段、设计阶段以及完工验收的阶段和维护阶段中有着良好的使用性,从而作为各个方案在评价工作中强有力依据。
(3)要做到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都进行成本预算,建设工程在不同的阶段里的计算的内容不相同性是因为生命周期原本就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统一的计算方法,对于在我国实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工程造价计算包括的内容:意识适合各行各业任何生命周期阶段的统一计算方式;二是使用已建工程中的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全生命周期工程中的造价确定。
三、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框架
(一)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逐渐形成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产生于20世纪初,随着国外资本主义进入我国的。随着工业发展,一些新兴的建筑项目对工程造价也要求开始进行管理。基于此条件下,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便产生了。但是,局限于当时的各方面条件,完善工作也停滞了,导致了工程造价管理只在极个别极少数的工程中得以使用。
(二)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建于建国的初,国家面临大规模重建工作。特别是将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为了能够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合理化,使用少量的资金完成最大化建设,便使用了前苏联的定额管理的制度。而后出台的政策也明确规定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中都必须要经过概算,从而明确了概算的重要作用。
四、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
(一)概念和定义
(1)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中项目投资决策的有效分析工具,是能正确对决策备选方案选择的指导方法。
这一说法,阐述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想核心和基本理论,项目在投资决策和对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备用方案的评价的工作中,作为一种效的辅助工具。无论任何工程项目在决策中,人们总会考虑到工程项目中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新理念能够指导人们去全面地、自觉地以工厂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综合考虑项目造价与运营和维护的成本,实现更能显示科学的投资决策。
(2)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手段和思想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指导,能够计算项目在服务器间接的、直接的所有使用成本,从而能够确定出设计方案的有效方法。
传统设计方式中,设计者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考虑存在不全面和不自觉的情况。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能够让设计者自觉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在能够保障质量的条件下,综合项目建筑的造价和运行以及维护的成本,来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对材料使用情况能更好地选择,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3)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够将建设期、使用期、翻新期等阶段总的造价控制在最小限度
这一说法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和实现造价最小化的目的出发,突出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管理的思想与方法不仅只是局限在工程的项目建中的设计决策中,使用阶段还包括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评价和工程合同在总体策划等阶段,在使用中要重点对项目运营阶段和维护阶段的成本进行管理。因此作出结论: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造价的需要使用的阶段不仅只是工程项目在造价决策阶段,还应该在设计评价和合同的总体策划中进行使用
将定义各不相同的的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整理和归纳之后,能够发现: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的根本处发现就是要求人们从全生命周期作为出发点,来考虑成本和造价的问题。其中:将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最小化最为最关键的问题。由此而言,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已经作为了工程项目在造价的管理工作中更先进的方式以及更具有指导性的思想,也得到了世界银行和大部分国际性金融机构赞赏和普及。
我国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
(1)在对资料进行审查时要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确立起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2)在招标阶段和投标阶段要注意对标书进行检查,对现场进行仔细地考察,对安保费用也要做出相应的评估,同时要详细地制定出合同安保条款,从而能够将承包商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3)在设计阶段要先将职责组织责策划好,完善安保设施的设计和保安合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4)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进行安保培训,对出入的管理和旅程管理工作也要加强力度,同时要做好适时的应急演练;(5)在试运阶段要对特殊区域的巡逻工作加强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再总结出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经验。
目前我国项目建设对资料审查和招标阶段以及施工阶段的管理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各种外界因素使得每个环节都存在利益的客观性,往往给项目工程管理造成诸多不利,也影响到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顺利进行,我国现今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将上述三个阶段的工作顺利地开展好成了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五、结语:
文中具体从四个方面将我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构建起来,使得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在理论中都得到了合理的划分,并建立起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和计算的模型,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中各个阶段的信息也是借助现代网路与分布式数据库经有效信息集成到一起,从而能够将数据的完整性和共享性得到合理有效地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在信息的支持力度上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加强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伟和. 基于期权理论的油气田工程投资决策分析[D].天津大学,2007.
[2]路石俊. 内蒙古500KV变电站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3]刘航. 全生命周期理论在写字楼项目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07.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有效的控制好建筑施工的质量,就需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可项目策划、项目施工、工程验收以及建筑使用等几个方面的质量管理,只有控制好建筑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研究。
1、建筑项目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1.1前期勘察的控制与规划方案确立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中,前期勘察的控制与规划方案确立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满足相关的标准,就需要做好前期勘察的控制工作。在勘察过程中应该对建筑现场的位置和附近的环境进行仔细的勘察,获得准确的数据,从而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依据。在勘察工作中,勘察人员应该对建筑项目的位置的地质、水文等因素进行评估,并且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建筑工程的规划方案对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只有明确规划方案,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才能够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更加的顺利。在进行规划方案的确立管理时,应该对影响建筑施工的一些不利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做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只有对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够使得有效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
1.2 机械设备维护和管控与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机械设备维护和管控与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也是建筑项目施工前的质量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施工的环节非常的多,这就使得机械设备成为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控工作,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与使用寿命会受到人为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解决,就会延误建筑工程的施工,并且严重时会对施工人员造成安全威胁。因此,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选购时,应该严格的控制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与品质,并且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一些人员在采购建筑材料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购置质量较差的建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这样的建筑材料会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只有严格的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才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2、建筑项目实施期的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中,建筑项目实施期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建筑项目实施期的质量管理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控制,才能够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对施工人员进行控制。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核心,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素质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防止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的问题而使得建筑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就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控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其次就是完善工序质量的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有一项项的工序组成的,主要包括人、材料、环境、设备以及方案等几方面。每一道工序在施工时都应该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工序间的交接程序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各个工序的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然后就是加强机械设备操作的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和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这两方面的内容。控制好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才能够使得施工顺利的进行。最后就是施工现场的质量审核。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现场质量审核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审核,才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项目施工质量,对现场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的进行解决。
3、建筑项目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中,建筑项目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建筑项目的验收阶段中,主要包括了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与整个工程整体的验收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这部分内容而言,在质量管理中应该结合有关的文件与相关规范等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严格的验收工作,如果在验收时发现质量问题,应该对这部分工程的施工进行返工,之后在对返工后的质量进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的规定。在进行整个工程整体的验收工作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管理。首先需要对施工单位呈报的技术文件以及检验报告等进行仔细的审查,确保相关文件不存在任何的错误,一旦发现文件中的有错误时,就应该进行重新检测,之后对其进行合理的改正与整理。完成重检工作后需要再次对文件进行检测。其次就是严格的审核建筑项目的施工图纸与竣工图纸,如果发现不同之处,需要进行现场的实际检测,一旦证实有错误,就需要对相关的项目进行返工。最后就是对施工的相关技术文件以及质量检测报告等进行整理,认真的进行汇编工作。
4、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对建筑施工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做好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在进行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时,需要从建筑项目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建筑项目实施期的质量管理以及建筑项目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等几方面进行管理,只有确保这几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以后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必须加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钟新明.从设计到验收建筑工程全周期质量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1,(05):162-163.
内容摘要: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是在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本文在介绍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内涵、特征、优劣势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符合我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框架。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 工程造价 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英美的一些实际工作者和造价工程界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工程造价理论—全生命周期造价工程理论,此后在英国皇家测量师的组织和大力推动下,演变成一个非常规范和完善的理论体系。经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的不断完善、推广,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被普遍采用。目前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研究及推广完善。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指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项目(包括施工前、施工期间、使用期、改造和拆除的各个阶段)考虑项目成本和综合使用成本,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采用综合集成方法,使用数学模型和工程经济学,使得工程建设和施工前期、维修期间等各个阶段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的投资成本和利益分析评价的一个管理理论方法。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特征
一是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理论目标是:尽量减少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其中包括建设成本和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二是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要对生命周期的建设项目的全部过程进行管理,除了最简单的施工阶段,还应该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后的操作和维护阶段。
三是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二是对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主要是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计算成本。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各个流程进行控制,确保每个阶段流程的管理成本最低,进而保证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最低。项目成本的分析和管理,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
四是通过考察建设项目的各个流程,可以对周期内的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细化分析和管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不仅是一个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审计线索,还可以采取主动控制成本项目使得整体成本最小化。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阶段
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工程建设阶段的划分,西方很多研究人员和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人员做出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总结。同时,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阶段的划分,还必须考虑到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要基于每个国家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国情上,对其进行科学、细致的考究。所以,对于在我国进行的建设项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合理的分段和界定。在造价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由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提出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而很多欧美国家建设项目使用的是由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提出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这两种理论在一些方面有些相似,但是其关注点不同,两者还是存在区别和差异。其主要差别在于指导思想和时间跨度上,我国采用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主要侧重的是对一个项目从决策开始到建设施工,最后到项目结束的整个全过程的造价来进行管理的,而欧美国家实施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则是基于把建设项目分为决策、设计、施工、竣工以及运营维护各个阶段,对其各个阶段的成本分别进行控制和管理,然后再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对其进行统一造价管理。
一个建设项目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决策、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运营维护。每个阶段实施的顺序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各个阶段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全生命周期建设项目的管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
对于项目决策阶段,它主要是负责对整个项目是否进行实施做投资评估,是决定项目能否进行的关键,这一阶段的成本主要是决策评估的费用;项目设计阶段则是在项目建设工程通过评估决策后,对整个项目的流程、造价管理以及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和设计时成本的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以及工程合同的签订,项目建设的施工和管理中发生的成本,把招投标的费用投入实施阶段,是因为招投标和施工比较紧密;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则主要是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对其造价等各方面进行竣工结算和项目验收的成本;最后一个阶段是建设项目的运营维护,主要是指项目运营以及维护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优劣势
综上所述,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存在的缺陷。
首先,从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出发,通过生命周期分析,从项目的整个流程视角来对成本进行规划和管理,并综合考虑管理成本,兼顾该方案的多个可行性,根据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周期成本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要站在时间跨度的视角来分析,全生命周期理论要求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阶段的成本,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到整个项目的时间周期,对整个时间周期内的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和合理。
第三,从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通过学习和领会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不仅能够使项目成本控制的最低,而且还能考虑到建筑设计、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以及施工方案的评价,做到既不影响项目的质量,又能控制项目的成本。
第四,从设计是否合理的观点来看,通过学习和领会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可以引导设计师更加自觉和习惯地从工程项目整个周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设计项目,从而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能够考虑到项目的各种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促使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合理,从项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视角,确保设计质量,得到项目总体成本控制的目标。
最后,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视角来看,运用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规范项目的建设,可以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来考虑成本和费用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因此,对整个的生命周期的所有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及使用符合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节水和节能设施,节能和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建材,对可回收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和保存等措施,不仅使工程项目的建设费用最低,而且从宏观的角度确保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生态发展相协调,更加环保和节能,达到改善社会福利项目建设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评价与选择各种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方案,并不能直接用于精确地估算一个建设项目的造价或者成本。因此,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个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在建设项目初期阶段以及建设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方面, 很难找到适用的方法。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还只是作为一种指导方法和指导思想用于建设项目的决策、建筑方案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体系内容
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和其特殊性,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理论分析:对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成本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测算;划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如何对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对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进行统一、协调化的管理;最后介绍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中运用的CALS系统。
一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本分析和测算。全生命周期工程成本管理的理念是对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各个阶段的建设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所以,它不仅关注项目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成本的控制,还要对工程项目中的评价设计方案、总体策划工程合同以及具体的项目建设等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控制。
二是划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中的整个项目,一般时间跨度非常大,而且各个阶段都是不同的特点,所以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合理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然后讨论和确定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每一个阶段具体的、有针对性、合理的内容,并且要经过严密的考究和推敲,保证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划分是合理、科学的,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的建设顺利、高效的进行。
三是对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成本,建立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对各个项目阶段成本的管理必须细化和规范,严格按照之前研究出来的经过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对于各个阶段的建设规模和内容、建设的时间周期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确保在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控制各个阶段项目进行的成本,推动整个建设项目的成本的节约和控制,保证成本在总造价规定的范围之内。
四是从全局的角度对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进行统一、协调化的管理。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的统一管理,可以基于以往的工程留下来的资料,对其进行收集和汇总,进而通过整理和分析,建立一种智能系统,从中总结出建设项目的阶段划分,运用与工程量相匹配的成本计算方法和原则,对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条块分割明显、造价不合理、造价测算工具不一致等现象。通过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协调和规范,保证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和进度。
五是在全生命周期工程项目建设造价管理中运用CALS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提供技术保证和工具支持。我国当前的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中运用的造价管理系统,普遍存在信息不够透明,不能有效的共享,信息出入不规范等问题,所以引入一种科学的、规范的CALS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水平,推动建设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非常有帮助。
结论
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在很多建设项目中得到运用和实践。我国关于工程造价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起步也比较晚,特别是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造价管理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实践,还比较缺乏。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可以在学习和研究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造价管理理论的同时,结合国内较为流行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取两者之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出可以指导我国国内建设项目的理论成果。而对于国内的工程建设方,也可以通过学习和领会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提高项目造价管理方面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工程建设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董士波.关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3
3.聂咸桃.浅析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J].管理与创新,2008
4.任国强,尹贻林.基于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5)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施工成本;全生命周期
注重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有利于提高各项资金利用效率,保持工程质量良好性的同时增加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工程造价成本最小化。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深入理解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内容
所谓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指一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造价管理方式,其中包括了项目建设期、使用过程及后期的拆除改造等阶段的造价,实现了造价成本最小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特点主要包括:一是造价管理贯穿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工程验收阶段、运营维护阶段,与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密切相关;二是其主要管理目标是实现工程造价成本最小化;三是具体的造价管理包括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及管理。其中,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计算中采用了折现技术;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实现了工程不同施工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促使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优势
通过当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实际发展概况,可知其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覆盖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时间跨度大,工程造价管理更加科学;二是充分考虑了工程造价成本最小化原则,为相关投资决策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及方法的影响下,增强了项目施工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大了全生命周期内项目成本最小化目标实现的概率;四是通过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的合理运用,可以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做出科学评价,有利于完善施工方案,确保施施工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举措
(一)项目决策阶段的举措
建设工程项目之前,为了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必要地分析,需要结合既有的各种数据资料及其它的参考信息开展必要的论证分析工作,进而制定出完善的项目投资方案,确保项目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需要加强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的重点考虑,促使相同外部条件下项目决策制定更加科学,最大得到的方案成本最小。
(二)项目设计阶段的举措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该阶段要求详细的核实施工图,并权衡建筑施工中的诸多要素,鉴定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规划状况,设计阶段要充分地考虑工程的工期、质量和投资等关键要素,因而该阶段能够较好的控制工程的造价状况,更是决定工程项目周期的不可或缺元素。
(三)项目实施阶段的举措
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本质上是项目管理阶段。注重这一阶段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在于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参与方众多,各自的关系复杂,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促使工程造价成本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不科学,将会损害项目参与方的利益,加大工程造价成本的同时也会降低工程质量,影响着工程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采取基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实现项目实施阶段的科学指导。
(四)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举措
为了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合理运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思想提升造价水平,需要注重工程项目运营维护阶段举措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一是结合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及内容,制定出各种可靠的维护措施注重工程整体结构维护,避免返工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工程项目运营维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及时处理,充分发挥造价人员与工程监理人员的实际作用,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可靠性及运营维护良好性,全面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五)结合工程实际概况工程造价管理举措
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及方法的支持下,落实各项施工计划需要充分地考虑工程的实际概况,确保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相适应,实现工程造价工程的合理把控。具体表现在:一是项目决策阶段需要明确项目投资要点,确保项目决策科学性;二是项目设计阶段需要注重设计成本控制及预算工程咋造价管理,加强对施工图纸的深入分析,确保各个设计环节存在问题的及时处理;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落实招投标工作,并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把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这些管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工程造价管理方式,确保工程施工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与此同时,结合当前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概况,需要在未来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合理运用,确保工程造价管理水平能够达到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作者:谭学海 单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凡.G公司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06)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
1、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各阶段的管理
1.1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成本的影响程度最高,达到70%~80 %。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效、是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前提。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拟建项目进行策划,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 从而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在外部条件相同时, 可选生命周期成本最小的方案。据估计, 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等前期费用只占工程项目总投资的5% 左右, 但对工程成本的影响程度高达85% 以上; 所以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 投资决策阶段确定的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就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应以投资阶段和设计阶段为控制重点, 建设单位在该阶段应安排造价管理人员参与项目造价管理,编制出高质量的项目投资估算, 真正起到控制项目造价的作用。另外, 建设单位要成立项目领导班子,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程序和有关规定, 明确投资决策责任和分限责任的具体承担者。建设单位还应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做好总体规划。
1.2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设计阶段对投资影响巨大, 据分析, 在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中, 设计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3%~5% , 但在建设过程中, 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超过70%~80% , 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就是以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 如果设计概算超过了投资估算, 应对初步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 如果施工图预算超过了设计概算,应对施工图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在该阶段, 建设单位要引进竞争机制, 推行设计招标, 开展设计方案竞赛, 推行限额设计。建设单位要主动参与、影响设计, 根据价值工程的理论, 摒除不必要功能可以降低造价, 改进不足功能可以增加建筑物价值; 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共同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来优化设计。
1.3 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是以工程设计文件为依据, 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 参与工程招标文件的制定, 编制招标工程的标底,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确定工程承包合同的价格; 评标时, 在对技术标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方案, 还要考虑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方案, 两者均优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技术方案; 在评价商务标时, 评价的依据是合理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最低。
1.4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单位通过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投资目标的分解与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工程量与价款结算, 以及对工程变更和索赔的控制、投资偏差分析等方面实现对施工阶段成本的控制。据统计, 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导致的造价变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近10%。因此, 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要协调各方切实做好施工阶段质量、造价、工期三大控制, 采取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 控制变更; 必须变更的,做好经济分析, 尽可能不增加或少增加造价; 在该阶段要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更加科学合理。
1.5 竣工验收阶段
该阶段是确定最终建设造价和考核项目建设效益,办理项目资产移交, 进行各阶段造价对比和资料整理、分析、积累的重要阶段。要着力做好建设造价的确定,工程施工质量的评定, 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项目进入正式产生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1.6 运营和维护阶段
该阶段要以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 制定合理的运营和维护方案。运营和维护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在保证建筑物质量目标和安全目标的前提下, 运用现
代经营手段和修缮技术, 按合同对已投入使用的各类设施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 为设施的产权人和使用人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 以提高设施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
2、实际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2.1 加强风险意识
建设单位应加大对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阶段的监管力度, 减少基础性因素引起的工程造价风险。
2.2 选择合适的承发包模式
建设单位要根据不同的项目, 选择合适的合同方式和适当的承发包模式; 目前以设计单位为龙头进行工程总承包和以大型施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公司进行总承包, 这两种模式下, 施工单位在设计阶段就可参与项目的实施, 有利于开展可施工性研究。
2.3 选择总价合同的优点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 以固定工程量总价合同的方式签订的施工合同, 既能避免工程量计算偏差风险, 也可以减少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造价索赔, 方便工程结算。
2.4 认真进行图纸会审
施工前, 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施工图进行认真会审, 以图纸会审记要的形式来纠正设计中的缺陷和失误; 使设计中的问题得到及早解决, 否则问题集中到施工阶段, 不仅影响工期和质量, 还会造成浪费, 引起工程造价的失控。
2.5 充分发挥甲方代表管理作用
施工过程, 甲方驻工地代表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签证权利的监督和控制, 预防监理机构人员与施工企业串通在工程签证时导致工程造价增加。建设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其管理能力。甲方代表应做好施工纪录。
2.6 加强结算管理, 严把审核关
结算中工程量的审查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在工程竣工决算中, 套用定额的审查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 材料价格的审查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各种取费的审查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根本。搞好竣工结算审查工作, 控制工程造价, 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审查经验, 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单位在律师的协助下, 严肃、公正、及时、主动地搞好施工企业索赔处理, 根据法律、合同、实事和相关证据, 拒绝不合理的索赔要求, 落实正当索赔工作。在必要时,建设单位可有理、有据、有度地提出反索赔。
2.7 加强合同管理
在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中, 合同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由于工程合同周期周期长, 工程价值量大, 工程变更、干扰事件多,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核心。
2.8 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前提保障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建设单位将造价控制工作任务分解并落实到项目有关部门或个人, 明确其在组织工作中的关系、责任、地位。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比较;应用
引 言
目前,在我国建筑市场中,工程造价管理的方式有两种,全过程工程造价和全生命周期造价,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就两种管理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1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内容分析
1.1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概念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
1.2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势
1.2.1 工程考虑范围广泛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考虑时间比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要长,其主要把考虑的范围延伸至整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充分考虑成本问题。
1.2.2 设计方案更合理
拥有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思想的设计者会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出发,对工程的运营、维护、施工等方面的成本会考虑周全,对施工前的设计与材料的选购成本都有着比较全面的目标。
1.2.3 环保意识较强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最突出的优越性就是会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工程成本问题,这样做的一个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当设计者从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工程造价与成本问题时,会在各环节中注重合理的、环保的、节能的方式与设计,对于施工中可能会出现污染的环节会更加留意与避免。因此,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提高了社会效益。
2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内容分析
2.1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指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包括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地确定造价和有效的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为此要从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始,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方针。其核心是采取“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方针,即:一是“造价本身要合理”是指在工程造价确定方面努力实现科学合理;二是“实际造价不超概算”是指要开展科学的工程造价控制。
2.2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不足
2.2.1 管理层的决策依据不合理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造价考虑比较狭窄,通常表现为在设施移交后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都不予以考虑。在多年的设施运营与维护的经验积累中,可以发现在设施未来的运营与维护成本往往会比设施本身的工程造价要高,因此,在考虑工程造价的同时必须把设施未来的运营成本与维护成本考虑上,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生命周期里的成本。
2.2.2 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国际脱轨
工程造价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决策与设计,但是恰恰这个阶段的有效管理在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只在乎施工阶段,此做法为静态的造价方法,监理工程师没有在决策与设计的环节上充分考虑,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和工程施工的质量、速度等方面的不稳定。
3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与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比较分析
3.1 决策合理性的比较分析
我们知道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注重的环节是工程的建筑部分,但面对工程后的运营与维护环节,此管理模式就算有考虑也是比较粗略的。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考虑的是整个工程的前前后后,包括工程建设部分和工程后的运营与维护成本。从长远来看,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模式对降低工程的成本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3.2 设计优化的比较分析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往往把目标锁定在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阶段与工程结算这四个环节上,对工程后的运营与维护成本处于疏忽状态,这样的管理思想难以达到优化工程设计的最初目的。但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令设计者在最初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最后的运用与维护阶段都能很好地考虑周全,对工程设计与材料选择更为科学合理,能达到最初的工程优化目的。
3.3 工程时间的比较分析
运用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会把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分开来考虑,即是工程进行到哪一个环节才去进行考虑。这样的考虑方式不但不科学,而且会对工程的施工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拖延,断分的工程考虑很容易造成工程的信息中断与传递困难,对日后的运营与维护也会带来不便。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从工作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考虑,工程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不会被疏忽,都被纳入考虑范围内,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工程的顺畅与有效控制。两者的最主要不同在于其思想的范围与跨度,后者显然比前者要科学、合理、先进,因此,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也更符合当今的工程造价管理发展。
4 推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运用的具体策略分析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总体要优于全过程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推进这种管理模式的运用,需要增强这种管理模式的精确性,增强其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执行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等方面寻找突破。
4.1 以人才为突破口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①要大力引进、培养工程造价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熟悉工程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人才,通过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素质的提升来提高工程造价的整体能力,努力消减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不确定性。②要大力引进、培养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人才,通过引进这些管理人才对工程造价进行统筹规划,增强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对接,提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
4.2 以规范管理为突破口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①要加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建设,通过明确各环节包括建设后的维修、拆除等基本流程、决策程序等管理制度,描述各岗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来规范管理,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②要推动制度的落实,要严格监督考核,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特别是针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时,要通过制度来管事、管人,提高整体管理能力。
4.3 以完善保障为突破口构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支撑体系
①要构建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在内的工程造价信息支持体系,通过购买功能强大的软件来对未来可能影响贴现的因素进行预测,并进而分析其对整体成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工程造价软件计算出整体成本。②要构建包括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内的专家咨询系统,通过专家的分析、研究来提高对工程造价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4 以强化合作为突破口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能力
①要强化与各类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设方要通过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筛选、规范合作内容,强化对服务过程的管理乃至于工程数据的管理来深化双方合作,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来提高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②要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了解政府整体建设规划等内容,避免工程建设与市政规划相冲突,延长工程生命周期,降低工程维护成本。
5 结束语
总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目前时代的要求,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因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合理性,将会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就需要我们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吸取两种管理方式的优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宋体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5(25).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不断提高各种工程项目的效率和效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正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对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中,并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基本认识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数学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从多个决策备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其基本管理思想是将项目的建设期成本和营运期成本综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虑,最大程度减少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重视分析投资成本和效益分析,并进行评价。强调从工程项目的建设前期和建设期,以及使用期和翻新、拆除期等多阶段出发,综合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并运用多种知识和手段,例如工程经济学和数学模型方法等,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总造价最小化。实际应用中,人们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工程项目,并妥善予以安排计划,从而达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的目的,并保证总价值的最大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示意如下图所示。
总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决策工程项目投资,选择最佳方案,计算工程项目整个服务期的各种成本,例如直接和间接的,以及社会的和环境的等。但是,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适用性和应用范围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以总造价最小而总价值最大为原则,所以,这种造价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用来指导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但并不适用于的对整个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应用意义
对工程建设的造价进行管理意义重大。在实际开展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成本,而不考虑运营和维护的成本,便会出现各种资金问题。例如,如果工程的预算较为充足,但管理不当,则极易导致资金过度使用的情况,造成浪费;如果因为预算紧张而减少了建设成本,并会导致运营和维护成本的提高。所以说,如果在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不注意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维护结合起来,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性现象,造成成本的浪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十分重视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以我国为例,早在 80年代中期,我国的一些学者便提出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并予以积极的实践,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但是,全过程造价管理没有将建设期和运营期的费用管理结合起来,所以导致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费用目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冲突。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清楚的认识到工程项目的建造费用和后期运营与维护费用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利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均衡各种工程项目在建设造价和后期运营以及维护两部分费用的支出。从而杜绝工程项目功能水平降低,建造费用降低,但后期运营与维护费用提高的现象,有力的保证各项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化和实用化
三、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具体应用
1、投资决策。在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应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要认真的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然后编制出具体的项目建议书,并参与各种准备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项目涉及到的各种技术、经济等问题。并对拟定的各种项目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然后进行估算,得出详细的投资估算结果,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2、工程设计阶段。对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来说至关重要。应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要早综合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之后,初步设计出总概算控制和施工图,制定了详细的方案。然后利用价值工程分析法对不同的方案的成本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最终得出最佳的方案。
3、工程施工。施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会对整个工程的造价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利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管理施工阶段,尤其对出现变更的设计问题,要严格予以审核,合理控制造价成本。
4、工程验收。到了工程的验收阶段,涉及到的造价问题是竣工决算,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工序。竣工决算关系到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利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验收方严格认真的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尤其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提出质疑,避免出现决算价格悬殊的情况。
5、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过程中,要积极的将运营维护成本纳入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之中。对运营、维护阶段进行造价管理是 在保证 工程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各种运营、维护方案,实现运营和维护成本的尽可能的降低,实现造价的最小化。具体来讲,在在运营、维护阶段,工作人员要具体的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其他实际情况,以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制定出最科学的运营和维护方案。
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科学的进行项目造价管理十分重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这种管理模式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综合考虑,可以综合分析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并从多个方案中准确的选择出最佳的方案,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崔宁.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对比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91-92.
[2]黄敏洪.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社会效益[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29-30.
[3]王晓琰.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步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49-51.
【关键词】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理念
一、“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总括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是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工程项目备选方案评选中,理性权衡项目全生命周期所经历的开发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报废拆除这“四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开发设计费、营造建设费、运营维护费、报废弃置费及环境成本“五项成本费用”,遵循工程项目开发建造和运营维护“两个方面”最优的原则,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一个最终目标”,即处理好项目周期、项目成本、项目价值“三个要素”的和谐问题。
此“一二三四”成本管理理念是从理论角度整体总括“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理念,并未分角度、分层次深入探讨。为了细致剖析该意识理念,本文从开发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三个阶段逐次详细展开。
二、开发设计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一)开发设计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工程项目从“出生”到“坟墓”须经历开发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报废弃置四个阶段,其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整个寿命的始终,涉及多项要素和众多参与者,不能事无巨细一概兼顾,必须重点突出。根据西方学者分析,设计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是这不足1%的费用却影响着75%以上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重要性。传统的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忽视了开发设计阶段的至关重要的前馈成本控制,舍本逐末的追求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充分意识到开发设计阶段无与伦比的前馈成本控制作用,发挥设计阶段对后续成本的“固化作用”,综合各种方法,如“价值工程”、“成本企划”、“成本筑入”等,做好成本控制的“开源”工作。因此,要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就要把控制的重点转移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开发设计阶段上来。
对于开发设计阶段特殊的成本控制作用,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经验证据,极大的佐证了其所处的核心地位。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中的95%已经由开发设计决定,建筑过程只能决定20%,而运营维修等工作只是在5%的范围内起作用 。Paulson(1976)指出,影响成本的能力随着工程进度不断地下降,从项目批准时的100%下降到建设启动时不足20%的影响力。对于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更有学者提出了为下一代设计的理念(Anibal T.de Almeida,Paula Fonseca,2003)。由图1可以看出,建筑成本降低的潜能从生命周期的最初概念设计阶段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成本变更的难易程度也随着项目各阶段的进展变得越发困难。因此,在充分意识到开发设计阶段的重要作用后,如何发挥该阶段的成本控制潜质,从源头上束缚住成本产生的放大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二)开发设计阶段的全生命成本控制意识
强调运用开发设计阶段的全生命成本控制意识,可以指导设计者系统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项目及其相关过程进行集成化处理,多阶段并行控制工程开发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报废弃置四个环节,多要素综合考虑项目寿命周期的开发设计费用、施工建设成本、运营维护费用和报废弃置开销,多角度集成管理业务、施工和业主三方面的需求,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案,最终取得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指导下,开发设计阶段不再仅仅关注设计标准的选取、设计图纸的优化,而是站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考虑,权衡各个参与者的利益,综合考虑四个阶段的业务、施工和业主的需求,分别向前后延伸,将开发设计阶段卓越的前馈成本控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于施工阶段的需求,开发阶段主要从工程工期、质量和施工流程、监理等方面进行设计,确保项目在一流的流程和适时监理下开展施工,实现工程质量和按时竣工验收;对于业务需求,开发阶段主要从项目开发的市场调研、项目建设成本、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及其供应商等方面进行设计,确保业务进展顺利,进而促进项目高效率的建设;对于业主需求,开发阶段主要从可靠性设计、维修设计以及运行设计着手,提前考虑项目运营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业务、施工和业主这三方面的需求也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而是彼此渗透互为支撑的。业务需求的满足可以极大促进项目的施工建设,而施工需求的保障得力进而极大满足了业主运营维护的需求。具体如图2所示:
三、施工建设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
(一)施工阶段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在开发阶段完成设计工作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后,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和约束能力也由95%下降到20%,成本降低的潜力也逐渐减弱,但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主体形成的关键环节,涉及到项目质量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和建设成本的高低,也是人工、材料、设备费用激增的阶段,因此在该环节,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对于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建设施工阶段上承开发阶段关键的前馈控制工作,该阶段则主要负责事中的成本节流,又下起运营维护阶段的事后反馈,同时又开源控制下游的运营维护成本,施工阶段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对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发挥着重要的节流开源作用。
(二)施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下,开发设计阶段是约束生命周期成本的关键点,而施工建设阶段是生命周期成本产生的关键点,前者指明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方向,而后者却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执行者和演绎者。在开发阶段的“总”层次上,完成了对工程项目质量、工期和成本的“纸上谈兵”,而施工阶段则依据上阶段的“沙盘”,协调好项目活动并完成设定好的三大目标;在设计阶段的“分”层次上,完成了对工程项目“人”、“机”、“料”的“成本筑入”,而在建设阶段则依照设计好的“图纸成本”,完成成本的装配工作。因此,施工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前期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猜想和规划,分别从“人”、“机”、“料”的质量和成本上,考虑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既定的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目标,同时合理安排建设,按期完成竣工验收。并在此基础上衔接和促进运营维护工作,最终完成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工作。
四、运营维护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一)运营维护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在开发阶段完成设计工作并建设形成项目主体最终进入运营维护阶段后,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和约束能力也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成本降低的潜力也逐渐减弱。研究表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95%已经由设计决定,建筑过程只能决定20%,而运营维护阶段只能在5%的范围内起作用。但运营维护阶段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急剧增加和积累的过程,占据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绝大部分。联邦德国(1982)对一座运营期为30年的办公楼项目的成本数据分析发现,办公楼的建设成本占全生命周期费用的19%,运营费用占42%,运营费用是建设成本的2.21倍(丁士昭,2000)。另外,美国Veterans Affairs(简称VA)机构负责全国172家医疗中心共2 000栋建筑的运营及维护,该机构采用40年分析周期和5%的折现率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发现运营及维护费用是建造费用的7.7倍(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1)。1983年,美国某研究机构采用25年寿命周期和20%的贴现率对纽约市某多层办公楼群(总建筑面积为27 000m2)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发现一次性建造费用占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49.6%,而运营及维护费用占50.4%。有鉴于此,运营维护阶段也就成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在传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由于行业中各部门条块分割以及模式本身的缺陷,造成了设计部门、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形成了开发设计不管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施工建设照章办事不管开发设计和运营维护、运营维护不参与开发设计和施工建设的各参与者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相反,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充分认识到行业部门分割以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项目开发建设中重视各部门和各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和信息沟通。因此,针对运营维护阶段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巨大影响,绵遂项目的业主(运营商)在前期介入并积极参与项目开发设计和施工建设,寻求在开发设计和施工建设中解决运营维护中的潜在问题。另外,在施工建设阶段后期,运营公司成立运营筹划部门,开展正式运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吸收标杆管理理念,寻找“他山之石”汲取经验,比较选择各个养护方案,进行择优选用,关注养护中心,以便优化日常运营维护管理工作。通过上述运营前的筹备工作,对于前馈控制占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绝大部分的运营维护费用起到重要的事前控制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Blanchard.1972. Design and Manage to Life Cycle Cost. M/A Press, Portland, Oregon.
[2] 陈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2(11):17-24.
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和全过程造价管理对比
以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为主推出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国外已经发展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作为一种指导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建筑设计与计划安排的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得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银行投资组织的认可和推广。但它并不是在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全过程中都能使用的具体建设项目的造价技术与方法。
以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为主提出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建设项目造价确定与控制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但这种方法把建设期费用管理和运营期费用管理割裂开来,导致建设项目的建设期费用目标和运营期费用目标发生冲突。然而,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造费用和运营与维护费用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工程项目功能水平的提高,项目的建造费用增加,运营与维护费用降低;反之,工程项目的功能水平降低,其建造费用降低,但运营与维护费用会增加。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控制建设费用,使其最小化,但是忽略了运营维护期的费用。因此,在项目决策阶段引入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均衡两部分费用的支出,势必会使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实用。
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和全过程造价管理概述
1、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中就有一批人先后提出了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从90年代起,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开始积极地从传统的定额管理向全过程造价管理转变。在实践上开始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探索,这种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界广泛的认同,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国际上也有一些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中包含有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和观念,但都是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而不是进行专门的讨论。只有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对工程项目造价的全过程管理思想和观念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将这一思想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可以说全过程造价管理思想是我们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提出的,这也是我们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科学所作的创新和重要贡献之一。
2、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
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按照基于活动的造价确定方法去估算和确定建设项目造价。这种方法将一个建设项目的工作分解成项目活动清单,然后使用工程测量方法确定出每项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最终根据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信息确定出一个建设项目的造价。它注重从项目活动和活动方法的控制入手去降低和消除项目的无效和低效活动,从而减少资源消耗与占用并最终实现对于建设项目造价的根本控制。
3、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尽管我国关于工程项目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思想是先进的,但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其理论和方法体系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纵向管理的深度问题。
我国现行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只考虑了建筑物的一次性建设造价,而对于未来的运营及维护成本未予考虑,这就使得项目决策阶段依据不合理。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项目在移交后的运营及维护成本要远远大于它的建设造价,而且先期建设成本的高低对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的高低会产生很大影响。一个广泛使用的案例是美国Veterans Affairs(简称VA)机构负责全国172家医疗中心共2000栋建筑的运营及维护,VA机构采用40年分析周期和5%的折现率进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发现运营及维护费用是建造费用的7.7倍。不妨把项目建设期的建设成本设为C1,项目运营期的运营维护成本设为C2,我国现行的决策依据是:min C1,若从全生命周期考虑的话决策依据应是:min(C1+C2)。可见以建设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投资决策放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这个大环境下未必是最优的决策。另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未来成本的估计十分粗糙。只有细致地计算未来运营和维护成本,才能使建设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衔接,对成本的量化计算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4、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英美的一些工程造价界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使用比较成熟的一种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1)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就是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综合集成方法,重视投资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运用工程经济学、数学模型方法,强调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维护期等各阶段总造价最小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这种管理模式的根本是在建设项目设计和决策阶段要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项目的成本和价值问题,人们需要努力通过建设项目的设计和计划安排去寻求和做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和总价值的最大化。
(2)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现状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各种方案的评价与选择,而不能够直接用于准确的估算一个建设项目造价或成本。实际上建设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应用上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造价在建设项目初期或建设阶段会有许多不确定性的方面,人们很难找到适用的方法去准确地确定和全面地优化一个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造价,当然要管理一个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造价就更为艰难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方法至今还只作为一种指导建设项目决策、建筑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优化的方法和指导思想。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能够弥补我国现行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优点在于它是从建设前期为起点,以寿命期结束后拆除期为终点的一种纵向管理:项目决策阶段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按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它在时间上覆盖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也更合理。
三、结论
由以上两种造价管理方法的对比可以看出,二者是侧重面不同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生命周期 软件成本 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026-02
Cost Management of Software Based on Life Cycle
Zhang Lu
(The Ten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st advantage" concep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quires that the cost managers use cost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get valu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cost management of software product life-cycle is a branch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 value chain of software product is built through the spiral life cycle model with economic sense in order to build effective cost management system of software.
Key words: life cycle;software costs;strategic management
0引言
传统成本管理的核心是降低产品成本。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成本管理者必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水平,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关的方法和信息,则生产主管、销售主管就会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如果这样,必然引起企业管理的混乱,最终导致企业总成本的增加,失去竞争优势。成本优势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但“降低成本”和“成本优势”是有所区别的。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就是指成本数值单方面的减少;战略管理的“成本优势”要求:使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为赚取目标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这里可以引入一个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战略成本管理是指根据一个组织经营战略中的具体成本动因、内部价值链以及组织在一个更大价值链中(从产品的开发、资源的消耗到最终销售给客户)所处的位置制定决策[1]。
软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支,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缺陷出发,分析软件工程特点,建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由于软件产品的工程特点决定了,软件成本不能在生命周期的单个阶段归集,因此在生命周期模型基础上采用原型作为成本归集中心,并界定了软件生命周期与成本的确定关系。根据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软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通过具有经济意义的螺旋型生命周期模型建立起软件产品的价值链,从而构建有效的软件成本管理体系。
1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成本分析
软件是一个由逻辑要素组成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由物理要素组成的系统[2]。因此,软件也是一种不能在传统的生产情景下生产的产品。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大型复杂的软件产品,而不是小型简单的软件。对于软件规模的分类一般采用千代码行数(KLOC)表示,≤50 KLOC为小型,50 KLOC<规模≤300 KLOC为中型,300 KLOC<规模≤1000 KLOC为大型,>1000 KLOC为特大型[7]。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规模大于300 KLOC的软件。这里引用一个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以方便使用:在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将(NIST,Hand2 book135:Life Cycle Costing Manual for the Federal Energy Management Program 1995年版)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为LCC)定义为“拥有、运行、维护修理和处置某一项目或项目系统所发生的成本在一段时期内的现值的总和”[3],对软件产品来说包括维护成本的现值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没有包括维护成本现值是“生命周期成本”。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软件产品首先存在一个基本生命周期模型:即线性模型。(图1)
线性模型反映了软件生命周期基本阶段的划分,是软件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最直观的反映。但由于线性模型的划分过于简单不具有太多的实际操作价值且是单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复杂软件产品的要求,更多是只具有理论意义但不具有实际意义。Royce在1970年最早提出瀑布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图2)
可以看出瀑布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与线性模型的区别在于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更为详细的往复的过程。瀑布型的两个基本前提:①为了获得成功的软件产品,无论如何必须实现每个阶段所有的子目标;②任何与模型不同的子目标实现顺序,都会使所构造的软件产品不是很成功。一个成功的软件产品指的是软件产品目标结构中的所有目标都达到期望的水平。在软件成本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控制就是看所涉及的每个环节是否必要且每个必要环节是否很好的执行,从而减少资源的多余消耗。从瀑布型的两个基本前提看,瀑布型体现了一种经济性。瀑布型经济性重要体现还在于其模型的结构是一个循环往复一个不断增量的过程。这里就引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基线(baselines)[Thompson Ramo Wooldrige Inc,1973]。基线就是严格执行瀑布型的两个前提和阶段而开发出一个软件初始版本,由于严格执行了瀑布型的要求,这条基线是不能随意改动,只能在此基础上不断的通过“瀑布”往复迭代(增量),直至最终软件产品的完成。依照瀑布型来看,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软件的迭代(增量)的次数也就越多,耗费的人工和资源也就越多,成本随之也就越大,就会出现一个软件成本独特的“规模不经济”现象。这与传统产品在生命周期里的特定阶段不断增加产量以期降低产品成本的“规模经济”正好相反,这也是研究软件成本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瀑布型软件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能及时发现软件失败风险,减少无经济意义的重复行为,是减少软件成本的关键,也是建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经济性要求;或者说是,为避免软件不成功,而重复的行为是软件成本变化一个主要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软件成本。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软件生命周期早期发现失败风险也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大型软件的成本不断攀升。如何在大型软件的生命周期早期发现软件风险成为软件成本控制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瀑布型演进出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Spiral Model)[Boehm,1988]。
螺旋型是遵从瀑布型的思路:即需求->架构->设计->开发->测试。螺旋型的特点在于整个生命周期是规模和风险双因素驱动。通过将瀑布模型的多个阶段转化到多个迭代过程中,以减少项目的风险,控制软件成本。螺旋型的每一次迭代都包含了以下六个步骤:①决定目标;②识别和解决风险;③评估技术与替代解决方案;④开发本次迭代的原型和验证迭代产出的正确性;⑤准备下一次迭代;⑥提交下一次迭代方案。随着项目成本投入不断增加,软件成本也就越接近经济学成本。同时,螺旋型也便于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每次迭代结束后都需要对产出的原型进行评估和验证,当发现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时可以及早的终止项目,避免成本的浪费。螺旋型复杂之处在于尽责、专心和知识渊博的管理行为。因为对于每一次迭代都要制定出清晰的目标,分析出相关的关键风险和计划中可以验证和测试的原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螺旋型的每一次迭代一般会侧重瀑布模型中的某一个或两个阶段,如第二次迭代重点是需求,第三次迭代是总体设计和后续设计开发计划等。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形象比较来区别理解瀑布型和螺旋型,瀑布型就好像是一段楼梯,软件开发过程就好像是走楼梯;螺旋形类似DNA的结构,每一段都有大体相似的结构,但总会有各自的重点,正是这些重点部分反映出不同特性。
螺旋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从软件工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设计的。他注重在软件风险在生命周期的早期的发现,以期达到控制由于软件失败而重复增加成本的变量,另一方面由于螺旋型也采用软件工程的基线思想也约束了软件规模变量。因此,螺旋型是针对大型软件成本控制的生命周期的经济模型。需要指出的是,螺旋型是基于狭义生命周期的基础,不是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即不包含前期调查和软件销售以后的生命阶段。为了进一步阐明软件生命周期与成本之间的确定关系,本文设计了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立体模型并加以说明。
图4中建立的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立体模型可以理解为软件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模型,这是因为螺旋型是通过对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评价而得到的。价值链的概念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价值链原本的含义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入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描述的是企业内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目前普遍的认识是,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一系列职能,企业通过这些职能逐步使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有用性[1]。在图中可以看到软件产品在螺旋中是动态的,每一个螺旋迭代都可以得到一个原型,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软件规模和风险也在增加。由于,软件产品每一阶段都包含在不同层次的原型中。因此,不能以软件生命周期阶段作为成本归集的中心,而应以不同时期的原型作为成本归集的中心。这样既符合大型软件的工程特点,也可以与准则相衔接。无论是美国的准则,还是国内新准则,都将软件成本分为费用化成本和资本化成本。我国第6号准则规定了开发阶段资本化的条件:①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6]。在螺旋型中由于采取规模与风险双重管理,一旦产生出稳定原型(即基线),是具有稳定性和可计量性,且在第一次螺旋中重点是需求分析等文档的设计,因此,可以认定将原型1(具备主要功能与基线)作为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分界标志。记得一位美国学者曾针对软件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实务操作指出:“如果企业要想尽快将成本费用资本化,那么就必须尽快获得稳定的原型。”因此,螺旋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不单是软件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主体,也是软件企业成本核算与新准则衔接的有效途径。
2本文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螺旋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具有“经济性”;②基线和原型对于区分确认软件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具有决定意义;③软件成本的源动因来自于规模和风险;④软件成本的有效管理在于采取具有经济意义的生命周期模型对规模和风险加以约束。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0,12.
[2]Roger S.Pressman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tioner's approach[M].fifth editon,Mc Graw Hill 2001:6,21.
[3]束庆,张旭.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整合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82.
[4]鲁晓东,李育龙,杨健.JSP软件工程案例精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8.
[5]贝瑞.贝姆.软件工程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6,28.
Abstract: The paper now focused on the concept, significance and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cost CALS;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ost CALS; key issue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cost CALS.
关键词:工程造价;意义;结构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st; significanc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24-01
1工程造价CALS的概念
工程造价CALS系统是指集成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它把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各阶段的信息和各参与方的信息借助于取TERNET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集成在一起,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和完整性,加强了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支持力度。它的构建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而EC-CALS是指集成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把工程造价的各个参与方――业主、工程咨询单位、承包商、供货商、物业管理部门、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和民众、其它行业和海外企业之间,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投资估算阶段、初步设计概算阶段、施工图预算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竣工决算阶段、运营阶段八个阶段之间,通过开放性的通信网络(如INTERNET)和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的交换、共享和联结,其目的是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参与方的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为有关各方创造便于信息交换、共享和连接的电子化环境,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确定与控制,从而实现减少工程费用、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等目标。
2工程造价CALS的意义
将EC-CALS的概念引入工程造价管理中,对促进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包括: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引入工程造价CALS对于完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效率,通过Internet网络技术,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与项目的参与各方的信息系统相连,实现电子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从而提高了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效率;对于公共工程,可以公开工程的立项、审批、设计、招投标、施工等信息,一方面可以获得公众对公共工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由于政府工程造价管理行为公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3工程造价CALS的结构
以往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针对的是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或某些阶段而EC-CALS针对的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采用EC-CALS,则能使信息在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中完全传递。EC-CALS所实现的信息传递并不是一种线性传递,它所实现的是不同阶段的直接的信息联系。由于EC-CALS的存在,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流程变得非常流畅。它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停留在传递信息的层面上,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改进各个阶段的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4计算机技术与工程造价CALS
工程造价信息在业主、设计单位、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供应商等工程造价参与方之间频繁地进行传递;信息表达方法多样化,包括数据、文档、图形、图片、计算表格等;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大容量的磁盘和磁带进行存储;工程造价信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需要长期保存。
由于工程造价CALS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数据的共享性,而且工程造价信息信息量非常大,大量用户可能同时访问同一数据,如果网络带宽不够大,则可能造成网络瓶颈,甚至造成网络瘫痪,因此,建立工程造价CALS必要的硬件基础就是高速的宽带网络。
工程造价CALS把工程造价管理的不同参与方集成在一起,每个参与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要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在不同参与方之间数的共享,最合适的数据库选择就是分布式数据库。
由于工程造价CALS信息量大、各种信息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建立起一个CALS系统耗时也非常长,因此建立CALS要选择一个简便、安全、可靠的开发工具,而且这种开发具要支持跨平台特性,要支持程序的可扩展性和异构数据库的处理。
5实施工程造价CALS的关键问题
5.1 信息的标准化为了工程造价生命周期各阶段及不同参与者,可以交换与互通、共享工程造价信息,EC-CALS在实际应用上,主要是运用分布式共享整合数据库来储存与管理己被标准化的工程造价信息,并利用网络技术来流通与交换分享工程造价信息,所以实施EC-CALS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信息的标准化。
5.2 工程造价参与方与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工程造价管理的参与方主要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和咨询机构等,以及从事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的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针对不同部门,其具体工程造价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也不一样。从我国加入WTO后工程造价管理同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来说,应提倡工程监理和造价咨询机构实施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以充分发挥工程监理投资控制的首要职能。工程造价参与方与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见图1。
关键词:操作系统测试;缺陷处理流程;缺陷接受方案
一、序论:缺陷的生命周期
操作系统测试是操作系统开发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方法,来确认一个操作系统的质量或性能是否符合开发之前所提出的要求。在操作系统开发项目中,测试属于项目质量管理的角色。而无论在操作系统测试还是其他普通软件测试项目中,缺陷(bug)管理都是测试项目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简要介绍操作系统测试项目中的bug生命周期、bug处理的一般流程、bug等级划分,以及在不同情况(是否需要兼容多家厂商的硬件平台及板卡)下,bug的接受方案的选择及处理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简要介绍一下bug的生命周期。bug的产生到消失,存在一个生命周期。每个操作系统厂商或者测试项目小组对bug的生命周期划分不尽相同。但在业界一般会把bug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状态:
1.提交
当测试工程师发现新bug,并提交到bug管理系统中时,该bug的状态标记为new。提交时应注明其详细信息,并根据规定对此bug标记严重程度。此时,该bug的生命周期正式开始。
2.接受
项目经理接收到这个bug后,首先要判断这个问题是否是bug。
如果是bug,则接受该bug,此时,其状态应由项目经理标记为open。在这个阶段,项目经理应协调开发人员,分配软硬件及时间资源,并由开发人员来修复这个bug。直到开发工程师完成修复(fixed)或拒绝修复(rejected)为止。
3.拒绝处理(Rejected)
开发人员认为该问题不是Bug、现象描述不清、与现有bug重复、不能复现,或可忽略不计,从而拒绝处理该问题。则将这个bug标记为rejected,并通知测试工程师,之后由项目经理关闭(closed)。
4.修复(Fixed)
开发工程师在修复完该bug后,该bug即进入fixed状态(由开发工程师标记,后转入retest阶段。
5.重新测试(Retest)
在开发工程师修复该问题后,测试工程师需要重新测试。确认是否完成修复,并检查是否有新问题出现。测试成功,则转入新版本测试阶段(new build retest);否则,转入重新开启(reopen)阶段。
6.新版本测试(New build retest)
该操作系统产品在新的内部版本时,重新测试该bug。检查问题是否重现。该状态应由测试工程师标记。若未重现,则转入关闭(closed)状态;否则转入(reopen)状态。
7.重新开启(Reopen)
测试工程师对修复后的问题进行验证,若不通过,或者又因此重新出现新的错误,则bug的状态应该由测试工程师标记为reopen。并交由开发工程师重新修复。
8.关闭(Closed)
所有测试流程通过,则应由项目经理将bug状态标记为closed,并对此操作负责。
根据项目及bug的实际情况不同,测试项目经理对本公司的产品的bug生命周期划分可能略有不同。在上面介绍的生命周期中,new build retest状态就有很多公司没有采用。但笔者仍认为该步骤是必要的。因为在新的内部版本后,重新检测已知bug会对产品的稳定性提供相应保障。
二、缺陷处理流程分析
根据bug生命周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流程来提交、接收、处理、关闭bug:
(1)测试工程师发现新bug,并提交到相应的bug管理系统中。
(2)项目经理确认。并指派相应的研发工程师进行修复。
(3)研发工程师判断是否需要修复该bug。若需修复,则修复后将修复结果转交给测试工程师重新测试;若拒绝修复,则说明理由,并请项目经理关闭该bug。
(4)测试工程师核实该修复结果。若通过核实,则在操作系统的新版本后,再次测试;若不通过,则将该bug回退给开发工程师重新修复。
(5)在操作系统的新版本中测试该bug后,若测试成功,则关闭该bug。若失败,仍然回退给开发工程师重新修复。
在上述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被bug接受(open)后,项目经理会指定相应的工程师来完成修复。这是在操作系统只运行在本公司所生产的硬件平台上的情况下,通常所采取的bug处理流程。此时,项目的复杂程度较低,各方面资源的协调相对容易。项目经理可以独自分析并定位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协调相应的部门及工程师来对bug进行修复。即使bug现象模糊,不能准确判断,也能比较方便地通过协调各研发部门的资源来共同定位。
而如果该操作系统需要与其他厂商的硬件平台兼容,则需要判断该bug究竟是操作系统本身的问题,还是与合作厂商的硬件平台的兼容性问题,或者只是硬件平台本身的问题。此时,测试项目组作为第三方质量管理角色,对bug的处理流程就需要相对复杂一些。可以通过增加部分流程,来对bug进行处理:
(1)在bug的open状态下,项目经理确认是硬件问题还是操作系统问题。若合作厂商的问题,则在其相应的bug管理系统中提交并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