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专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一年来工作回顾
(一)继续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分配到我镇工作的新教师相对较多,为了使这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于讲台,我们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了“教材与教法”及“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的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骆驼山小学邹新丽老师走上讲台一年的时间,参加今年县青年教师数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二)举行教学设计、论文专题讲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数学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论文的水平,4月12日,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论文专题讲座”活动,我镇各所学校的数学科组长和各校青年教师共5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讲座,重点对我镇近两年获得市、县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学设计、论文进行案例剖析,从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论文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入手,使我镇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和论文的基本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撰写教学设计和论文的格式以及基本要求。
(三)加强教师对数学课标的理解,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对《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的状况,小学数学科在上年度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精读《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强化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领会《标准》的精神,提高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数学教学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检查这次阅读活动的效果,在本年度初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测试活动,从测试成绩的反馈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对《课标》的掌握情况良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组织数学科组长及教师开展专题研究活动。3月1日组织全镇小学数学教师观看了山东省第小学数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的录像课,大大提升了全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数学素养。9月27日,为提高各校数学科组长的评课水平,在中心小学举行了一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先由中心小学的杜界飞和骆驼山小学的李艳玲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乘除法(一)”和“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两节研讨课,接着在会议室进行了数学科组长评课的活动,活动中先后有7位数学科组长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会后,我们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范畴进行了专题总结,对促进全镇的小学数学技能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成绩与反思
(一)本年度取得的成绩
1.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
2、邹新丽老师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3.李义堂、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技能比赛优秀辅导教师。
4.李明军等四位老师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分获县一、二等奖。
(二)不足与反思
1、我镇青年教师相对较多,经验不足,下年度要加强对新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如何作研究?教师如何在研究中成长?笔者结合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
一、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资源。
每个教师的手头都至少有一本教材,因此对教材的研究是最容易进行的,教材研究也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研究教材,最关键的目标是深入浅出和瞻前顾后。所谓深入浅出,是指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表面深入思考,探寻数学知识的发展线索,揣摩教材编者的安排意图,设计符合规律的教学过程,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所谓瞻前顾后,是指教师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系统把握,能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相关旧知充分了解,对本课知识的后续发展心中有数。
例如,小学数学中“分数”有关知识的教学,教材一般都是分三次进行编排(此处以苏教版教材为例):首次编排是三年级上册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着重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需要,理解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从而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第二次教学是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第三次教学是五年级下册系统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从深入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分数知识三次编排的教学重点要把握准确,第一次认识分数重在分数的来源以及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第二次认识分数重在理解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第三次认识分数则是帮助学生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从瞻前顾后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教学都要把握本课教学的分寸,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旧知既要充分利用,又不能“炒冷饭”;对于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后续知识不要提前教学,以免于“夹生饭”。
在研究教材的方式上,笔者采用的是比较独特的“大循环教学”。从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到今天,笔者坚持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先后进行了三次完整的大循环教学,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大循环。虽然每次大循环教学都需要六年的时间,看上去似乎很慢,但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慢慢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通过大循环教学,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去教一遍。一次甚至几次大循环下来,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意图、前后联系都能了然于胸,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迁移渗透与融会贯通,学生学到的将是整体性的数学知识,获得的是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除此之外,研究教材还可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笔者所教学的三次大循环,分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1987-1993)、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1993-1999)和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2002-2008)。教师研究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研究课程标准,从教材编排的源头和依据去发现共性规律。
二、研究儿童
儿童是教学研究的服务对象。
“儿童,一个宇宙,一片星辰。我们带着好奇,望着他,探索着他。”“教师的大智慧在于对儿童的研究,来自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因为,儿童是教育的主语;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根据地。”(成尚荣:《认识和发现儿童是教师的大智慧》,载《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7日)可见,对儿童进行研究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研究儿童,首先必须研究儿童的思维。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儿童的思维,具有其独特规律。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其中的“具体运算阶段”主要是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状态,即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从儿童的数学观出发,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完成两次重要转化的过程:第一次转化,是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即把作为科学的数学转化为作为学科的数学;第二次转化,是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即把作为静止(停留在书本、教案上)的数学转化为作为过程的数学。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一次转化,需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科学把握学习规律,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这个过程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备课可以是独立备课,也可以是集体备课,甚至可以把名师现成的教案拿来参考,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对儿童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形态”的数学。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二次转化,需要教师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方式,有效而灵活地组织学习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合理调整教学流程,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并把这种火花点燃为火把,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快乐之旅、思维之旅、智慧之旅。
三、研究课堂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每个老师几乎每天都在上课,课堂研究既是家常便饭,也容易“审美疲劳”。对课堂的研究需要的是大胆实践与不断反思。循规蹈矩与一成不变的课堂,也许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十分不利。研究课堂,应该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儿童之后,设计出新颖别致和符合认知规律的课堂学习过程,大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并及时对课堂进行反思与调整。反思能力是研究课堂的重要组成。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笔者在研究课堂的过程中对理想课堂的追寻与反思经历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结构严谨、精雕细琢。我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孜孜以求。我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那段时间,我追寻得好辛苦。有时为了上好一堂研究课,我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这个环节用几分钟,那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我讲完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可惜的是,一直到现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一次也没出现过。
第二重境界――多层并进、活动交流。我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同时,在教学形式方面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个阶段,我追求“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活动教学,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堂似乎有时也有点“花”,不经意地偏离了数学。
第三重境界――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我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针对课程改革之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形式化的误区,笔者曾提出理想课堂的几个关键要素:真实的课堂摒弃演练和作秀,有效的课堂讲求简单与实用,互动的课堂体现对话与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四、研究专题
专题是教学研究的必要提升。
专题研究是指针对某一主题作的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关注的问题开展专门研究。专题研究包括行动研究、经验总结、课题研究、调查实验等。其中,课题研究是一种规范、有目的、有计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的研究方式。课题产生于问题,而“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对课题的选择,应该紧密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需要,针对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开展专题研究。
笔者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曾经进行过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初期,开展了《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课程改革初期进行了《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实验研究》,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是《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前两项研究都属于实验研究,尽管教育实验的难度比较大,但是选择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第一个课题针对数学学科的思维发展特性而开展,对于了解儿童的思维规律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有指导价值;第二个课题则是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特色而开展的研究,对探究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而目前研究的课题则是针对笔者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而开展的实践研究,旨在进一步提炼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追求和对教育理想的深入追寻。
查看更多《教育科研论坛》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教育科研论坛》编辑部
本期视点
(1)等待花开 邓少勇
本期特稿
(4)践行中的思考——我眼中的悦本教育与悦动课堂 钱海燕
课改在线
(5)小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教学的“适性”培养 张娟华
(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王小丽
(8)目标教学下的语文拓展练习 李娜
(9)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李锡坚
(10)让“解放”成为英语单词教学的主旋律 王艳芳
(11)践行行知思想,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儿童化” 丁美虹
(13)生活,“科学下嫁”的大课堂 曹补泉 姚阿江
科研纵横
(14)个性化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沈建强
(1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 赵菊
(17)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 胡小妮
(19)数学悖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黄静
(20)“自我效能理论”对小学起始阶段英语单词识记指导策略 陈红梅
(22)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优化策略 徐铁柱
教学新探
(23)低年级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兴趣的培养 顾益鑫
(25)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何秋玲
(26)略读课文的“四步”教学法 倪永美
(27)让数学学习兴趣伴随学生成长 吴永红
(29)小学计算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合理渗透 王晓峰
(30)在问题解决中强化数学学习 张美娟
(31)课外作业须突出“四性” 翁光伟
(32)让“情境教学”真正为英语教学所用 陆燕芳
(34)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夏春
课堂聚焦
(35)语文课堂的学贵有疑 钮梅芳
(36)以爱心引领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 谢苑清
(38)课“浓情”,人“深情”--构建体现育人价值的高效英语课堂 张慧敏
案例解读
(39)让阅读对话更精彩--《雪儿》教学谈 雷长竹
(40)让亲情溢满课堂--《第一次抱母亲》以“亲情”为主线的“三步”教学法 邹美林
(41)课题: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两读课题的导入教学 周乐
(42)让新课标理念真正成为教师教学之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教学听后感 王育才
&n
bsp; (44)直面“解题策略”,追寻“教学策略” 顾培华
(45)“分数的再认识”,认识什么? 唐启科
(46)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学定教”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孙丽萍
(48)融合“情”“理”“法”,凸显生活味--《不说话的“朋友”》教学谈 沈小奇
(49)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我可爱的孩子,我亲爱的家长 吴宇晖
(50)后进生的辅导策略 姚少萍
学前教育
(51)园本教研组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孙?
(52)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让孩子学会快乐阅读 朱玲
(53)以主题艺术活动为纽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叶艳梅
(55)区域游戏:为幼儿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 谢小妹
(56)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兴趣的培养 滕若娴
(57)在同课异构中取长补短——小班活动《我爱吃蔬菜》的教学与评析 任云
教育链接
(58)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着力点 杨莉婴
(60)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刘献菊
(61)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海
(62)发挥主题班会德育功能,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周红英
话题研讨
(63)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课堂 林伟涛
(65)精略有致,教略学丰——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探讨 闵甜英
(66)激趣·导序·自行——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张洪烨
(68)重教学有效追问,促数学精彩课堂 杨洁
(69)有效利用学生评价,培养白主性学习能力 钟天文
(71)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有效拓展 周琳
教育博客
(72)守望教育的“生本时代” 宋丽敏
(73)“宽严相济”的教育方略 王国斌
特别关注
(74)学会感恩 陈然
(75)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沈志琴
主题沙龙
(77)做一个让学生期待的老师 唐从琼
(78)做一个有声音的语文老师 陈红柳
(79)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刘文
视野搜索
(80)不要忘却那些“金玉良言” 陆敏玉
(82)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段步刚
(83)边学边“分”,呈现数学“理性”之美 刘冲
专题研究
&nbs
p; (84)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陆倩倩
(86)在开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王洁
信息快递
(87)程满仑书法作品展在新郑开幕 赵喜生 牛茂河 武晶晶 段春节
无
(88)积累“认数”经验,发展学生数感 吴怡
信息快递
(89)郭善云先生中国书法讲座在郑州开讲 赵正?B
专题研究
(90)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赵志英
特色建设
(91)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宗惠芬 蒋燕
(93)文化立校,润物无声 邓敏凯
管理论坛
(94)让学生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展现自我 沈爱芳
无
一、在活动前做好定向引导
1.挖掘素材,因材施教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及小组讨论、反馈交流,共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对于一些具有隐性活动因素的教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挖掘。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握手”的游戏,让学生明白“分别去乘”的含义。还有一些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内容,则可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可带领学生去马路口统计各种来往车辆的情况。
2.明确目标,依据教材
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到达新知彼岸的灯塔,同样也是评价活动及效果的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显性和隐性的活动素材后,必须针对其重点、难点内容确定活动目标。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活动目标可定为: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实际长度以及0.30与0.3的大小,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目标一旦确定,就得围绕目标精心设计落实目标的活动策略。
二、在活动时强化策略落实
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强化活动的落实措施,是高效达成活动目标、获得知识的关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目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两个盛有相同多水的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由此观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这一活动的设计,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质疑到释疑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轻松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2.动手操作,理解知识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地促进知识内化。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
最后综上所述,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这样,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操作、表达、分析,既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又培养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3.专题研究,探索规律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学生经历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活动,来建构某一数学概念或掌握某一知识。我们可以把这类活动称之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是:①选好研究内容;②明确研究目的;③做好研究记录;④得出研究结论。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新授,就可采用专题研究这一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再如,在高年级学习中,可通过握手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某一数学规律:把全班学生每3人分成一组,每组学生相互握手(每两个人只能握手一次,不能重复),然后看看3个人能握手几次,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把全班学生换成每4人分成一组,相互握手,看看能握几次;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每5人一组、每6人一组、每7人一组,看看分别能握几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回到座位上,把刚才的记录画成表格,进行小组交流,完成实验记录表,再组织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可用什么来表示人数与握手次数的数量关系?通过讨论、争议,学生发现了握手的次数可以用n(n-1)÷2来表示。
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际应用,勇于创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自己,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三、活动应注意及时总结与评价
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发现某一规律时,教师可及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调控。另外,再积极开展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发现、进取的良好心态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效果。比如,前面“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活动,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并没有置之不理;当学生不知所措时,教师及时提出建议;当学生互相交流、积极讨论时,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王岚,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管理硕士,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常州市减负增效先进个人,常州市武进区名教师,常州市武进区“三八”红旗手,担任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武进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理事、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组组长。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数学教学评优课中获得一、二等奖。三十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出版个人专著《走向发展型教师》。
人生的姿态万千,很多教师选择站立,而我更喜欢行走。行走,让我感受到脚尖离地的高度;行走,让我意识到脚印度量的长度;行走,让我欣喜于超越自我的速度。
遥望理想,跨出第一步
孩提多忘事,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自封为小老师的我带着同村的孩子一起咿咿呀呀地学习《古井》的情景。至今,“络绎不绝”这个成语的童声共读还时时在我耳中回荡。对于小小教鞭与一方黑板的迷恋,在我小小的心田中生根、萌芽,进而肆意疯长。
江南水乡出生的我,自幼乖巧,内向胆怯,但乖乖女也有执拗的时候。临近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我与父母闹开了,原因就在于毕业志愿的不同选择。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剪影终究让我说服了父母,在志愿书上郑重地填下了常州师范学校(现为“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
于是,我开始有了积淀教育底蕴的第一步。走进《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基础知识》,感受《初等数论》《数学分析》《概率统计》,竞选班长,走进校学生会,利用假期进行义务家教……
师范好多事,但记忆中飞飞扬扬的是三年级时作为实习生的我领着孩子一起朗读课文《黄山奇石》的场景。如今,教本上那红墨水印记的串串问题已然成为了一张久不褪色的山水画。对于小小教本与一方讲台的迷恋,在青春的心绪里渐行渐近。
穿越懵懂,走实每一步
1998年,怀揣着梦想的我从校门走向校门,终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生活。
毕业分配,我选择的是一所新建的农村学校――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武进市2002年成为武进区,五一实验学校现已被撤并)。学校依山傍水,很有些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蕴。在这样的学校,成长成为一种自觉。新的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充盈着我的教育生活,隔绝着尘世的喧嚣,空课休息时与书为伍,夜深人静时与书为伴。
当年12月,学校安排教龄仅仅3个月的我承担片数学教研活动。而初次试航的我在一片褒奖声中渐渐生发出淡淡的自信。多年后回想起来这样一段经历,真要感谢那些在我成长初期为我加油鼓劲的前辈们。次年5月,我执教了常州市小学数学教学年会的观摩课《三角形的认识》,并有幸获得了常州市教研室原主任汪履平老师的指导。同年,我参加武进市第九轮青年教师观摩活动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参加武进市数学电教评优课再次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从1998年9月到1999年11月,四百多天的时间,我完成了从师范校门到小学校门的自由转身、从师范学生到新手教师的顺利转型。辗转于市(县级)、市级赛课的舞台,我多了几分沉稳、几分成熟,更多了几分自信。得益于师范的数学功底,也受惠于师范的电脑功底,所有的设计我坚持原创,所有的课件我坚持自制。我总是告诉自己:不重复别人,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在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我有幸成为进步最快的教师。因为时刻准备着,所以频频有幸遇垂青。1999年,我开始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此后相继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教科室副主任、教科室主任。
追寻梦想,书写加速度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航程,我常常这样觉得,抵达同样意味着新的开始。不愿享受现实安逸的我,不断自问:我的前路在哪里?我的目标在何方?“更新自我、挑战自我”的声音在我头脑中不断重复。
转眼到了2004年,此时的我已经是有着六年工作经验的成熟教师。而前面的六年中,因为学校师资紧缺,我还曾兼任了三年英语教师。六年的时间,除了主持过一个省级电教课题、发表过零星的论文之外,可以说我对数学教学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经过三年不断请调,2004年8月,我终于如愿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有人问我:坚持调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为发展而来。不前进,就意味着倒退;不思考,就意味着退化。湖塘桥中心小学有着一群沉迷教育、痴迷数学的数学教育人,这深深地吸引着我。
成为湖塘桥中心小学的一员,踏上了数学研究的快车道,幸运的我拥有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第一次。
第一次踏上全国的展示舞台
2005年,全国五省一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在湖塘桥中心小学召开。数学会场以苏教版六上《轴对称图形》为案例进行现场课堂展示并基于课堂进行“教材二度开发的有效策略”的主题对话,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商量后一致同意将执教该课的任务交给我――工作第一年就两次拿了赛课第一名的“传奇人物”。于是,走出“世外桃源”的我第一次有机会踏上了全国的展示舞台。长期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生长的我,依旧习惯于独立完成教案、自己制作课件。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我尝试着把静态的文本活化为富有我的个性且适合学生的鲜活的教学实践,在《轴对称图形》的课堂上,我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研究的快乐与成长的惬意。
在主题评议中,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春圣老师这样评价:教者深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就此内容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筛选与整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出发,融数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社会、科学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一两个数学概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关注。
第一次走上全国的赛课舞台
2006年4月,“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在常州举行。我第一次有机会走上了全国的赛课舞台。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下《平移和旋转》。很多同行都很纳闷我为什么要选择自己从没接触过的三年级新教材。而对于一直很羡慕已经先行一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的我来说,有这样可以“越位”的机会当然不愿意放过!
如何在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考得满意这样的三维目标立体构建中获得多赢呢?我不断思考、不停琢磨。那一阶段,同事们都说我走火入魔了,吃饭时、走路时甚至梦境中,都是平移和旋转。在一次次查阅资料、上网浏览、学生访谈中我触摸到了课堂的真谛――要基于儿童的视野进行学习素材的活化加工。为了还原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扛着摄像机在中华恐龙园拍了整整一天。在赛课现场,我和学生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中华恐龙园游乐场景出发,在生活原型中感受数学,逐步概括、抽象、形成概念,通过概念辨析深化认识。对于教学难点则以卡通人物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三次航船比赛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特征,在自悟中形成技能。
立足数学视角,定位儿童立场,链接学习生活,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获得了评委组专家与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数学组第一名。《现代快报》以“常州一名师喜获‘十佳’ 生活教学赢得专家赞同”为题进行了报道。
第一次感受“探航”的魅力
如果说教学给了我思想的翅膀,那么“探航”给了我乘风的力量。看着身边的水手一个个乘风破浪,2006年的夏天,我开始有了最初的梦想。重温教育学、心理学,涉猎哲学、教育哲学,走近课堂观察技术,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一样的阅读,不一样的思考;一样的实践,不一样的成长。
于是,开始有了投寄的冲动与等待的煎熬,有了两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多次获得二等奖的幸运,有了和“教海探航”一路相约的幸福。2008年11月,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的我作为青年水手代表与特级教师华应龙同课异构,执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四上)。2009年5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周卫东同题会课,执教《确定位置》(五上)。2010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蔡宏圣同台上课,执教《认识面积》(三下);2011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庄惠芬同台上课,执教《确定位置》(六下);2012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许卫兵同台上课,执教《折线统计图》(四下)。
“教海探航”,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向,引领我沉浸于课堂,引导我专注于个人的研究方向。在与“教海探航”一路相随的日子里,因为仰望所以勤勉,因为挚爱所以追求。因为每年的“探航”之约,所以有了从零散的思考到系统的研究的蜕变,有了从对教材二度开发的思辨到进行数学课程统整的思维。
于是,我带着学习与思辨一路前行,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追问中寻找前路,《感受小学教学的力量》发表于《人民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个性化建构中寻找出路,《循三材建设之轨,走品牌涵养之道》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在数学课堂的系列研究中明晰思路,专题研究于各级各类刊物。
专题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我撰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意义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一文收录于小学数学教学网,并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2009年5月,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林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次教学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结构中‘长、宽、高’的支撑、体系中‘点、线、面’的结合”的观点得到了与会教师的认可。
专题之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我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执教《变与不变》,并以“三材开发融通汇合”为主题介绍我对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及具体做法。基于中英课程的比较,我提出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内容的花边走向内容的常态,从形式的花边走向形式的常态,更重要的是要从理念的花边走向理念的常态,分类介绍了常态课堂、领域课堂、拓展课堂的操作策略。我的专题研究成果《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感悟思想》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经历过程感悟思想》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专题之三:“找规律”教学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开始,我整体聚焦找规律教学,先后执教了《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搭配中的规律》《探索计算中的规律》等课题,并应邀在陕西等多个省份进行辐射。基于实践撰写的《基于建模思想的找规律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从规律发现走向模型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深入,成就深度》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一路前行,从个体的零敲碎打式的随性研究到群体的主题引领式的科学研究,让我拥有了文化的宽度、行动的力度、思考的厚度。作为学校课题组副组长、核心成员,我校课题组重点研究的三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主持的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思辨与行动、领衔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的评审与通过,让我更加坚定执着地行走在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研究的道路上。
第一次聚焦教学风格
法国启蒙时期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尼采说:“风格是一个人的背影。”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我认为,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特色的标志。在与儿童的幸福相遇中,在和数学的激情对话里,我不断体悟着如何读懂学生、读活数学,不断感悟着如何诠释出“我和孩子们”的独特的数学课堂。2011年4月,湖塘桥中心小学为快车道成员举办了教学风格研讨会,作为快车道成员之一的我执教了观摩课,并参加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的沙龙。这个契机让我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从专注走向专业、从成长走向成熟,提出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的风格追求。
同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果展示活动,执教《找规律》,并作了题为“课堂研究,永远在路上”的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介绍。在会上,我谈道:要以数学立场和儿童立场观照教学,在数学课堂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引领儿童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追寻数学之真,感悟数学之善,书写数学之美。回归本真,不忘数学来时路――追寻问题之真、过程之真、研究之真,聚焦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研究真数学,抒发真感悟,拥有真发现,升华真情感;大道至善,只拣儿童多处行――追寻学科之善、儿童之善、学习之善,用学科本质之善吸引学生,以教师人格之善引导学生,以学习过程之善激活学生;融通和美,情理交融真智慧――追寻结构之美、开放之美、理性之美、简洁之美、个性之美、灵动之美、发现之美,用学科之美感染学生,用人性之美打动学生,用思维之美鼓舞学生。
团队长跑,追梦无止步
生命的歌者,让梦想在激情中飞扬;生命的舞者,让绚丽在坚持中绽放;生命的行者,让理想在脚步中丈量。
在一路前行中向往着成长,我唯恐才疏学浅,所以坚持专业学习。函授本科,我往返于常州和南京之间,即使怀孕七八个月也从未缺课。拿到本科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预想的欣喜,而是更大的知识恐慌。于是,我利用点滴时间自学英语,以超过分数线六十多分的成绩读上了扬州大学的教育硕士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其后,我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进行单科进修,感受着课程与教学的真义;在英国感受异域的课程与教学,思辨着中外教育的异同与发展;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力量研修学习,丰盈着专业成长的底气与勇气。
在不断蜕变中渴望着超越,我唯恐底薄力弱,所以拜师学艺。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担任师傅,期待自己有哲学的视野与自我的思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为学术导师,期待自己有课程的视野和学术的规范;邀请特级教师黄爱华、潘小福、王冬娟等担任实践导师,期待自己有教学的艺术与特色的实践。同时,我主动申请加入常州市小学数学庄惠芬名师工作室,在专题学习与主题研究过程中收获专业成长。与工作室领衔人庄惠芬等合著的《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我参与编写的《魅力数学》也顺利出版。在与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不断梳理自己的研究主题,不断锤炼个人的教学风格。
在团队长跑中,我一路幸运地不断遇见有着共同追求的教育人。自2009年开始,我四次担任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小组的组长,基地学校涉及武进区成章小学、村前小学、周家巷小学、卜弋小学等,培训学员所在校涉及几十所,受益数学教师达两百余人。在历次送培活动中,我先后进行了教材的解读、课堂的观察、技术的指导、专业的导读、课题的引领与论文的培训,与武进区的教师共研数学、同话课堂,参与培训的教师成长迅速。
2013年,我成为了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以“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为工作室引领课题,开展了四大领域的统整策略研究,开创了童话体裁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性研究。通过每月一学习、每月一观摩、每月一分享的“三个一”制度,将个人自学、团队共学、学员导学、领衔助学有机结合。课题、课程、课堂一体联动,教学、教研、教育一体提升。在一年中,工作室成员6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基本功比赛或评优课活动中获奖,2人在常州市五级梯队发展中有新提升,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在相关杂志发表了课题研究成果。
我多次赴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义务支教,怀揣着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对数学的理解,行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传播的路上。记得那一年,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河南支教之旅,打开邮箱已经有一封来自焦作的陈磊老师的邮件:“……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脑前,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您倾诉一下。这三天的数学教育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次的学习已经使我不甘心再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期待您能给我的专业发展导航。我是如此急切地给您写了这样一封信,希望您不要怪我唐突,请您给我的专业阅读提一些建议。”看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暖流,不仅来自被认同,更源于新同行者的加入。
主考学校
星期六(1月10日)
星期天(1月11日)
代码
名 称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13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选考)
00821 现代汉语法研究(选考) 0042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50201 英语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050426 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段) 福州大学 00975 工程概预算
00701 人体工程学应用
*100804#
中药学
(本科段) 福建中医药大学 03052 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03034 药事管理学
03053 中药制剂分析 03050 药理学(三)
03049 数理统计
03047 分析化学(二) 020104#
财税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69 国际税收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79 保险学原理
*020110
国际贸易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20210
旅游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6011 旅游学概论
00199 中外民俗 05034 旅游地理学
06944 中国旅游文化 06120 旅游专业英语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6123 导游学概论
00200 客源国概况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独立本科段) 集美大学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20256 项目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5065 项目管理法规
05066 项目论证与评估 05058 管理数量方法
05063 项目时间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05062 项目质量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64 项目风险管理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6947 犯罪社会学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6948 婚姻家庭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78 社会统计学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86 福利经济学 040102 学前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7 教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459 高等教育管理 040112 小学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教育学院 00542 文学概论(二)
06230 小学艺术教育 06231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03330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29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050302 广告学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641 中外广告史 00640 平面广告设计 00639 广播电视广告
071502 应用心理学(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6053 变态心理学
07048 心理诊断 07051 学习心理学 06059 心理学研究方法
07049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02106 普通心理学
*100805 药学
(独立本科段) 福建医科大学 02087 分子生物学
05524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01757 药物分析(三)
01759 药物化学(二)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06831 药理学(四) 01761 药剂学(二)
02051 物理化学(二) 050425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科段) 福州大学
05412 专业制图
00688 设计概论 *020209 旅游管理
(专科) 福建师范大学 01793 旅行社管理实务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1521 导游基础知识 01792 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06124 旅游文化学 03959 旅游政策与法规 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专科) 福州大学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6097 社会问题(二) 00274 社会政策与法规
06095 社区服务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6096 社会传播学
050303 公共关系
(专科) 泉州师范学院
00638 企业形象与策划 050405 室内设计(专科) 福州大学 00712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0706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82201# 管理工程
(专科) 福州大学 02625 现代企业管理(一) 06135 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02151 工程制图 02626 现代企业管理(二) *100801# 药学
(专科) 福建医科大学 02068 人体解剖生理学
02535 有机化学(三)
03027 植物化学
03023 药物化学
03033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03034 药事管理学 02911 无机化学(三)
03024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3026 药理学(二) 02175 分析化学(一)
03029 药剂学
关键词:观察;提取;整合;运用
G623.5
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无法体现“主题图”呈现、解释、沟通知识的价值。也就是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
一、低段数学教材主题图的特点
1.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的思想在不断地进步也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年g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导致他们所好奇的制点与现象也不同。我们不难发现,在低段一至二年级的“主题图”里,大多是一些低段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些游戏场面、生活场面和一些动物小朋友们的场面。这些场面更容易引起这个思维层面的小朋友们的兴趣,如一年级上册前后的“主题图”里,呈现的就是动物们在开森林运动会。又如在一年级下册的提数学问题这节课的“主题图”则是一个个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场面。还有二年级上册中的《回家的路上》呈现的是动物们回家的情景。见下图:
这些场景都是一、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只要教师根据“主题图”加以恰当的引导,小朋友一定能在浓浓的兴趣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编者是以年龄为主线,把“主题图”串联融入小学各年龄段里,让“主题图”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2.“主题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教育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从内容上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紧密。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① 熟悉的事情,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等。
② 有趣、生动、形象的故事。
③ 学生较关注的事件。如有关世博会的信息,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等。
④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材料。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郊游、运动会、童话、游园等等,这些主题情境图,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活画卷,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二、巧用主题图,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1.智提主题图,切忌生搬硬套
在对主题图的使用中,我们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构思,准确地把握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注意加工、开发。为主题图配上适当的韵律,使其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 智替主题图,实施动态结合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有几辆车》中,教材安排笑笑与淘气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停车场有几辆车,其目的是将一个十分形象的事例作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让学生体会到两个数交换位置其和不变。
3. 智换主题图,倡导教材整合
让学生从数的方面进行比较,这就是一个教学难点,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用算式解决问题本就比较抽象了,再让他们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何况根据情景图提问题,首先还要数清楚图中人物的个数。虽然《教师用书》写道:“……这些问题的提出应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不是老师发出指令让学生进行解答……”但根据实际教学,依照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他们还不会提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因为在此前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减法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解决吃了多少还剩下几个,或者飞走了还留着几个此类与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问题层面之中。为降低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也为了能更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比较多少”的教学之中。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们没有使用教材的主题图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可取的。
三、凭借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机灵狗,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机灵狗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
参考文献:
[1]斯苗儿著,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孙晓天、胡光娣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本学期在导师的指导、引领下,我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现将实施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一下。
一、剖析自我发展现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要掌握和发展自我,就必须先解剖和分析自己。因此,暑假里,杨建云老师就有目的地给我们布置了学习任务,深入学习和领会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要求我们边学习边进行理性的思考:目前自己专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具备哪些优点和长处,还存在什么缺点和不足。在真实、客观而全面地思考后,写出个人发展现状的分析。并且于*年7月23日、7月26日和8月14日,先后几次对我所写的个人发展现状的分析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指导。
要发展就要有规划,要有不断超越现实的目标,才能牵动对自己发展的更高追求,个人的成长就是要通过规划的达成来体现,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不断调动自己的内驱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认识。在全面进行自我发展现状的剖析后,我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主要从自我的发展方向、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几方面入手,围绕着以下三点进行了理性的思考:①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有哪些?②影响或制约个人发展的问题和障碍是什么?③针对以上情况制定的细致、可操作性的策略有哪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也就为我本学期的具体实施操作指明了方向。
二、以课题促教学,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因为研究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我校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以“博智教育”为课题来进行研究。以这一课题为主干,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子课题。我以个人发展规划为突破口,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方向已定,我就开始全面查找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从上学期开始,杨老师多次对我的课题进行指导,后经专家论证,本课题被确定为市级课题。
进行专题研究,就是要以科研为契机,深入课堂搞研究,通过改革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更多利于他们提问的氛围,使学生越来越敢提问题,也越来越会替问题。在督导室下校调研时,我所执教的数学课因将科研课题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到了听课教研员的好评。*年11月17日,我执教的《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一课在区里展示,获得好评。
三、专家引领,带动团队发展
有幸师从杨建云老师,既是我个人的偏得,也使学校其他老师受益匪浅。杨老师和学校领导抓住这一契机,组建了“青泥小学研究团队”,团队共有六人组成,以我为组长,聘请杨建云老师为顾问,定期开展活动。目的就是发挥团队的集体优势和智慧,使每个人扎扎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又能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学校给每位团队成员出资购买学习资料,并征订或购买教育杂志,为老师研究和学习提供条件。目前,研究团队在杨老师的引领下,已进行了三次活动,从教师的科研专题研究方案指导到专业知识的培训,每次活动前,队员们都能积极准备,活动中主动参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我们不定期地组织团队成员随堂听课。看老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理念和课题精神的指导下,其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效果如何。听课后及时组织评课,谈变化、谈进步、谈问题、谈改进措施。团队成员感到每一项活动都是一次提升。截至目前,五名团队成员中,有二人的科研课题在区里立项,三人的科研课题在校里立项。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计算课实效性
作为新教师的我刚好处于新课程实施的的连接时段,上了1年的老教材,钻研了2年的新教材。与其他的数学教师一样,也有很多的感触和看法。首先是新课程内容的变化,从前的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单从教材上就可以明白的看出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过程,所以甚至有教师称,就算没有备过课,我也能很轻松的上课。而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数以一些图片或问题等形式出现,内容看似简单却让教师无法从容下手;其次,正是由于教材的改变,教学目标变的不容易把握,同一条线上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到了各册的各小块当中去,显的十分凌乱,因此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去通读教材;再次,也是每位教师在每次课堂设计中最花心思的:新颖、丰富、精彩、有效的课堂组织和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课堂表演手段,不论是哪一堂公开课,当中的精彩桥段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外,没有经过三、四次的排练是根本出不来。当然总总诸如这些的准备,最终我们要得到什么,我想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心知肚明,那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我们想要让他知道的。那么,最终效果是否如此,怎样才能有真正的实效性呢?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基础,而小学阶段的计算课又恰是小学数学包括其他学科的基础,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小学计算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的尤为重要。我们就小学数学计算课为例对课堂实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通读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授人以渔,而非鱼
虽然说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教材整个教学方向的变化。老教材在教学上更侧重于一种教学后所收到的结果,从计算层面上看,也就是学生能够正确解答出就可以了,最终看的是答案。当然新教材亦是注重结果,而此结果中包含的内容却有两块:思考过程与答案。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多了一块思考过程这样的结果,而且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更侧重于思考过程这一块的结果。也就是标题所提到的“渔”。
如上图是人教新课标第一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51页的一块内容,很显然这是一个要求学生能用减法来求出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很多教过的老师都有体会,这道题目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就算学生不会做减法才4只青蛙一下就数出来了,也就是答案肯定有了。但很显然内容所要求不能仅仅是这样,而是得要求学生能用减法的思想来解决这样的一道题目,这才是本块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种如何得“鱼”的“渔”。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得对教材充分理解,授人以“渔”而非“鱼”。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细化目标:连点为线,化线为点
从内容上看,新教材的教学要求除了客观性强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更注重了主观性比较强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上。而学习思考方法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它是一个过程量,是一个有阶段性的大目标,应该是分阶段进行的。例如带有浓厚数学思想的解决问题这块内容,在老教材当中我们有应用题这样一块专题性内容,通过分类,运用数学公式、表达式这样的机械性较强的思路来解决。新课程中没有了这样的专题性分类,更是淡化了公式、表达式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更强调的是一整套或者是好多套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而这样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能在某一块专题研究背后就能够完成的,它应该是一条线,一点点拼上去的一条线,就像前面讲到的10以内用减法来求出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这就是这条线上的一部分,就是解决问题思想目标落实的开始了,然后由一个个这样的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方法链。其实,知识目标也是如此:缺少了专题性内容,教学内容分散到了每一册当中去,教学内容变的散乱了,对我们教师来说怎样去做好衔接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我们必须对各段内容进行适当的连接,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变的完整,但同时我们又得分开根据内容分割教学目标。
如人教三下p88-89小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教四下p50-5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两块教学内容,它们同属于小数这条线上的教学内容,而且上过的老师都会有一种感觉,两块要上的内容很像,而且后一块反而更加细化。我们学校数学组对这两块内容进行了一个连接性教学的实践,充分体验了一回初步认识和认识的区别。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小数虽然平时在生活中也都有接触,但是要将它提升到一个理性抽象认识层面的时候,学生却不能够如老师所想能够从生活中小数轻易走进数学中的小数,甚至在初步认识的时候很多的学生还只能停留在几元几角几分,因此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从思想上转化适应的过程,那就是初步认识,笼统的将他们所认识的小数带到数学课上,然后才是真正意义数学上的认识。也就是说虽然教学内容很相近,但它们就是这条线上不同的两个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好目标上的把握。
三、科学预设教学过程,层层有效:两点一线,不走弯路
数学学科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但也正是由于逻辑性强,常有人说数学课堂无趣、无味。用学生的话说,数学课没意思,用老师的话说,上课没生气。新课程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算是做出了很大的改革,自新课程实施后,关于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研究是越来越多:课堂游戏设置、课堂情境设置、数学生活化、高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等,的确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些滋润的雨水,但是问题也是出现了:课堂无效率,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学生在课堂上乱了等等。就我们所研究的计算课,我们的教师都感觉到了压力,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足。
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午一堂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口算课,整个过程在自己的预设下完整的上下来了,在我的情境和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很好,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似乎在我的指引下他们都掌握的非常的棒。在我为自己和学生的成功喜悦的时候,中午的课堂作业本让我从高处一下跌落谷底,明明学生课上都能做,为什么到了作业本上却又不会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重新回头看了我的教案,教案看上去还是很完整,该讲的再题目中我都讲了,又看看作业本,题目差不多的呀!面对这一问题,下午又给学生们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问题还是出现了。我们几个老师进行了商讨,我反思问题还是出在了课堂上:一是方法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虽表现的很好,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过程看似很饱满,但是缺少了老师的评价总结,学生只是知道有很多方法,但到底有几种了?是哪种好?我并未记录和评价,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也就是说,虽然前面走的很好,但由于没走到底,学生反而绕弯;二是课堂练习很多很新颖,但都具有相似性,学生完全无需计算,只靠课堂上投机取巧的规律就能说出答案,而没引出真正问题所在,练习就没有了其效果。三是加大课堂学生的自主放手练习的力度,增加学生遭遇问题的机会,计算课本身就需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计算,老师应该还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题目形式的新颖化及方法的多样化,已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多于形式,会更加重学生负担,甚至会误导学生的认识,脱离教学主线。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理解,目标与环节间尽量的简单化高效化,做的层层有效。两点一线,不走弯路。
四、注重课后反馈,科学练习:温故而知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养
当前阶段,数学学科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小学生如果可以学习好数学这门学科,不仅会有利于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还会进一步的激发出学生无尽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内心健康情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欠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当前阶段中,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是为了应付部分的公开课。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还是需要紧紧地依靠扎实的练习,不然课堂学习质量是不会全面提升的。数学教师持有的这种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但是大量反复的练习数学题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创造发展,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不会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目前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介绍如下:
(一)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
大多数学教师觉得,想要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要靠系统机械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这种观点还没有对数学素养的实际意义做到充分的认识,进行大量的日常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但也在一些问题上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造成限制,故而很难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目标。
(二)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但不得不说的是,数学课堂的教学和数学教材的内容之间并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
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说明了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科素养培养意识非常的淡薄,但是一定要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小学教学的学科素养。
三、有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建议
(一)教师需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还需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一种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手段,而且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辅助的教学工具,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文具盒、粉笔盒等。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长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清晰逻辑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生动形象,使自身的教学有独特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清晰地表现出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容。另外,教师可以自主设计自己的教案,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更好的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促进作用,而且也确保了教师能够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在实际学习时的状况。
(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资源
当前阶段,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包含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料。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一部分知识之间,需要对这些教材资源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门课程时,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最终引出圆柱课程。教师需要出示两个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圆柱。在学生细致地描述后,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学生逐渐对于圆柱的知识有了新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全面严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我们去植树”“了解自己”“一起做游戏”等等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升自己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开拓学习能力
教学之中,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故而是以找到方法最为珍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切实结合详细的教材内容去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学习上的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相应的举例,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案应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事实证明,这种方案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不仅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的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挖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视。而且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长期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和小学生能够发展更为全面的需要。数学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教育小学生学习的观念,看重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的关键地位,进一步结合学生自己学习时的实际状况,合理地运用数学教学资源,最终完成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学习的进程。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养成数学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段晓林.探究职前化学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个案研究[R].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4.
一、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理解有所欠缺
部分新入职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无非就是在小学中教数学,小学数学知识如此简单、以自己本科生水平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是抽象而高深的高等数学知识。认为自己的所学、所知完全可以很好地应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前备课阶段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对所授内容的深入分析不足,造成课上出现表述性错误。如人教版六年级P97,折扣这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在教材中是作为百分数应用来安排的。其中,关于折扣率与百分数的关系,一新入职教师总结出这样一个式子:几折=■=■;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如8折=■=■;然后该教师就带学生一起得出这样一个式子:几折=■=■;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如8折=■=■。在接下的教学中,教学情境有8.5折的商品出现,然后该教师就带学生一起得出这样一个式子:8.5折=■=■。事实上,这种表述是有问题的。分数概念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概念之一,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数系扩张过程中,由整数系到有理数系扩张,两个整数除法的不封闭性,引出新的数——分数。即集合{■;p,q为整数,p≠0}为分数集合。因而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是整数,这种表述不会在小学使用,但作为教师,应该对它有所了解,体会其中的数学含义。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该教师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而且在课堂中还对学生强化这种错误的表述方法,这对学生分数概念的认识会带来混乱。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也有其丰富的内涵,深入认识和掌握数学中的这些基本概念,是进行准确严密数学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精准
数学是一门最具逻辑性、连贯性的学科,其知识本身有其固有的进程,如不学加法就不能学乘法,没有算术的知识的准备就不能学代数……,这也就决定了数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线性的。正是由于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数学知识体系的线性体现得不够,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被打散,这使所教学生会觉得这节课学的东西与下节课没有什么关系,数学知识的呈现在学生头脑中不是连续的,而是零散的。
一名新入职教师在讲授小学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导入新课时,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法,复习结束后马上问学生如何计算■+■,在学生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对学生说要找到4、3的最小公倍数,即12。于是,学生被告之用下面的方法计算■+■=■+■■,而且要牢记这种方法。姑且不论该教师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只从数学知识学习角度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步骤,对学生自身分数知识的构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对为什么有这样的步骤没有说清,而这恰恰是体现分数知识连贯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对学生而言,这一知识和他之前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联系起来,知识的呈现是孤立的,不连续,这对内容具有很强连贯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非常不利。事实上,异分母分数加法步骤的核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即■=■=■。而两个分数做加法时,是两个分数的累加,这与自然数的加法是一致的,而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数单位不同如何累加,学生有了前面对分数基本性质的了解,想到化为同分母分数,如何化,那么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该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到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步骤上,所以其教学是围绕让学生掌握计算步骤来设计的,但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突然又到了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问题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分数知识的连贯性认识不够深入,因而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不准确造成的。
3.各种教学方法不能灵活运用
通过30几节课的“听”,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对学情了解不够深入,对小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在教学时,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只用自己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去施行教学,对整堂课的把握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对新课如何导入,如何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新知的阶段,如何进行板书设计,教学语言如何自然、准确地表达,师生如何互动等教学技能并非心中有数,所以有些新入职教师的课听着很“闷”,又或课堂太“活”甚至有些失控。还有的新入职教师上课时关注的是学生有无小组学习,有无动手、动口,有无大屏幕、投影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这些设备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辅助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如何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这些并没用认真考虑和设计。更有一些新入职教师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不是一节好课,结果数学课堂上学生动手了,动口了,但就是没有动脑,缺乏了数学味。
4.教材的驾驭能力不足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数学学科知识的线性呈现方式,使得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每堂课的新知和其前后的相关知识是连成一条线的,当堂的知识只是这条知识线中的一个点。将这一点的知识讲清,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将这一点知识与自身的相关知识连成线,这才是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但目前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很少,教学内容不像过去教材有一根主线,便于教师的讲授,因此如何利用好教材内容,构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新入职教师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新入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熟悉相关的知识背景、扎扎实实地备课,将该渗透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史知识等分析到位,但有不少新入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中相关知识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课上只是就教材而讲教材,照本宣科情况比较严重。课上会用一些例题和习题来填补时间的空缺,显然这是不符合数学课程改革要求的。另外,部分新入职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只一味关注学生结果是否正确,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讲解时只能关注到知识的点,不能做到关注整个知识的线、面。
二、思考与认识
教师知识分成4类:一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境脉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它是衡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分界线。[2]学科教学知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那是需要大量的本学科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从数学专业知识的角度考虑,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要深入掌握数学学科知识,即对小学数学知识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利用各种机会积累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针对以上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何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如下思考和认识。
1.加强对“小学数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数学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准确性、连贯性、系统性准确掌握,是完善每个小学数学职前教师专业数学知识、提高其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职前教师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高等数学内容,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这样的近现代的数学内容。因而在新入职教师中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对已经学会了高等数学的我们,小学数学知识自然不在话下,太简单了”。但真正实践起来却远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会高等数学,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数学内容,高等数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观点看小学数学的工具,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这一工具重新审视小学数学知识。但我们的新入职教师往往缺乏这一重新审视的过程,因而才会出现对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却大相径庭。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将小学数学知识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学习,如可将“分数”内容作为一模块,对小学中所有涉及分数的内容,纵向分析各部分的关系,横向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梳理其数学本质、了解其数学内涵。这样,将小学数学中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置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中,通过这样深入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过程,新入职教师对自己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点、线、面关系了然于胸,那么准确严密的数学教学自然可以实现。
2.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大量数学学科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数学新入职教师丰富自己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教学技能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来不断完善。一般新教师入职后,校方会有“师傅”带领,同时也会有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新入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听“师傅”的课要有目的性,不能为了听而听,要注意观察“师傅”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师傅”多交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并逐步将别人的经验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磨合、调整,使之成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经验。
3.针对小学数学特定内容对教材进行专题研究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放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这门课程之中,由于课时设置的原因,在教学中往往对小学教材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够,造成师范生对小学数学教材不熟悉,在教学中也不知用怎样的方法去研究教材,为教学服务。建议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针对小学数学中的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学习老教师合理、高效利用教材的方法,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4.加强教学反思的意识,掌握教学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说明教师的成长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反思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不把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那么,“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3]。对于新入职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意识和习惯,学习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教学日志、行动研究等。新入职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有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对于他们而言,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就有了前进的方法和工具,同时教学反思也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坚持教学反思的习惯,学习教学反思的方法,并将其用到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实际上,也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慢慢也会以这种方式对待数学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数学素养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有意识 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为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苏春景.小学新入职教师的自我突破策略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11(7).
[2] 袁智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综述.数学教育学报,2012(6).
[3] 靳玉乐.反思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张军凤,王银飞.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与管理,2012(19).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伏山中心小学 杨金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能代表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发言,感到非常荣幸,作为教研组长,为我们的教研组感到自豪!首先感谢指导我们工作的镇教研室、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领导,还要感谢我校所有的数学老师,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才有机会被评上先进教研组。我们组中有2名市学科带头人、5名市教学能手、6名市优秀课获得者,主持及参与省、市、县数学实验研究的有近20人,发表和获奖论文几十篇,是一支积极进取的群体。教研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开学初制定的教研组计划,坚持以课堂教学为教研主阵地,积极落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坚决贯彻县三环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全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使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较好的完成了上学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下面,我把教研组开展的活动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
一、抓好教研组的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
一个教研组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管理,每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时,为了有效的开展活动,做到了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要以身作则,活动主持人提前准备,其他成员积极参与,使教研活动成为促使全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每2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学习班安排一次理论学习,以课程标准为主要学习内容,组织全体数学老师学习新课标,了解和掌握课程理念及各学段教学要求,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开学初期,安排骨干教师执教新授观摩课,学期末安排复习观摩课,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每次活动要求在找优点的同时,要找三条不足和建议,真正做到带着思考参与活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做好外出学习教师的汇报课活动,真正做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
二、开展主题教研,提高研讨质量
教研组以“课例研究”,“课堂观察”为切入口,通过每学期举行主题研讨来提高活动质量。如去年11月份我们组迎接了县教研室以三环节教学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教研室施主任、数学教研员张主任听了我校的三节数学课,并进行了课后研讨。12月份迎接了山东省课程中心徐洁研究员的调研活动,学校推荐由我们数学组代表学校参加调研,听了吴爱梅老师的数学课,并全程参与了我们组的教研活动,对我们的教研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我们的研讨主题:三环节教学改革实践之加强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徐洁研究员对小课题的研究表示赞同,她还把参与教研活动的所见所闻,发表在今年第3期的《创新教育》刊物上,今年6月份省1751小学第五片区八所学校联谊会在我校举行,省专家郑庆全博士听了由郑红丽老师和我执教的2节数学课,并参与了课后的教研活动,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也积极开展专题研究,我们不追求数量,而是紧紧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有实效地进行2—3个主题研讨,如课前预习有效性、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等小课题研究,每一次研讨做足准备,扎实推进,真正达到一次活动能解决一个问题的目的。
三、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研水平
数学组立足校本,以课题统领教研活动,以案例分析、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示范、教学理论学习为平台,以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手段,我们的“三环节”教学改革始终行走在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改革之路上,新的课程理念、活的教学方法、实的课堂评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朝着充满生命力的幸福课堂不断迈进。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结合三环节教学改革大方向,构建了“预习反馈——重点探究——汇报交流——拓展延伸——限时作业”教学流程,同时提倡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张扬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四、加强集体备课,落实“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凝聚这个集体最大的智慧。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是我们组一贯的做法,我们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发挥平行班多的优势,要求同年级加强集体备课。总体思路是“集体研讨、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对教材进行恰当的调整和重组,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撰写教案,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备课中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堂课都要体现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创新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过去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问传授知识,很少有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数学组坚持三环节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逐步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具备不同程度的自学能力,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自主探究、乐于展示、善于合作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在预习中,能慢慢发现自己对知识的遗漏,并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使自己听课时更有目的性,总体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