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

时间:2023-06-26 16:2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

第1篇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不断扩招,就业人数逐年增多,市场竞争情况越来越激烈,尤其当下创新型社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再加上社会上岗位供应失衡,致使许多学生出?F就业困难等问题。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普遍较低,甚至低于平均就业率。体育专业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二、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

1.自主性

体育专业学生创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长期训练形成了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闯敢拼。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特长进行创业,也可以根据当今时代的健身潮流选择某个单项进行创业。运动行业受市场影响程度较小,发展空间较大,稳定性较强。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较强,并且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个性格非常适用于自主创新创业,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体育专业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适应性更强。

2.盲目性

当代大学生创业是一个比较盲目的过程,一些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跟自身体育专业并不相关,他们选择的这类项目通常可复制性较强,竞争力较弱,由于只看到这个项目的优势,而忽视自身所学专业技能跟该项目的契合程度,极易导致创业失败。而创业项目选择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创业者,也深感压力,原因在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体育专业学生通常能短时间获得第一桶金,但该项目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方面的能力,体育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但是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创业资金短缺,一些学生的创业观念较落后,对市场盲目乐观,对自己盲目自信,没有主动去了解市场形势,准备工作不充足等都会导致创业活动举步维艰。

三、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措施

1.国家政策和学校的支持

国家的支持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提保障,政府要加强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在读期间,在校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培育模式,不仅对于学生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同时给予项目萌芽阶段很好的成长环境。高校要普及创业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加强师资投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创业成功几率。学生必修课中无一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同时学校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及选修率较低,学校应针对体育专业的特点,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潜能、创业知识水平,并且引导学生健康创业。

2.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社会各行各业的更新速度迅速,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企业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大学教育模式是严进宽出,许多学生在大学过于放松自我,学习时间少于玩乐时间,导致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普遍较低。再加上作为体育特长生的原因,不重视理论知识,综合能力较差。所以体育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之外也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核心竞争力,并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业观,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此才能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生存下来。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知识带来的进步,受教育机会的增多导致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就业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导致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体育专业毕业生也面临较多的就业压力,下面笔者简要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引发的心理问题及一些解决方法。

四、体育专业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毕业生最常出现的情绪就是焦虑,有限的供求岗位、复杂的竞争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了毕业生的焦虑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这种焦虑情绪更突出。这种焦虑情绪给毕业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经常烦躁不安,茫然失措。

2.依赖心理

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意识和承担责任的意识,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未做好就业准备、逃避客观存在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市场形势,以为将希望寄托在熟人身上,就可以轻松找个好工作;或者是盲目乐观,一味悲观,这些都是过度依赖性和缺乏独立性造成的。

第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调查报告

创新创业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1],因其学历层次、培养模式、技能水平、心理素养等方面存在自身特点,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自信,方向模糊等系列问题[2]。为了解和掌握高职理工科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把握学生心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我们开展题为《高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总结如下:

一、调查问题及结果

此次以高职理工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回收有效答卷200份,其中男生比48.8%,女生比例51.2%,男女人数比例适中;获得过奖、助学金的同学占85.4%,未获得奖励为14.6%,专科大一学生占20.3%,专科大二学生占35.2%,专科大三学生占28.5%,专科已毕业的学生占16.0%,年级分布均匀;共计15个问题,结果如下:1)在“是否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问题中,53.8%的学生经常关注,时时留意,39.1%学生偶尔关注,还有7.1%的学生不关注。2)在“您的创新创业动力主要来源于”问题中,38.3%学生主要来源家庭,31.4%学生表示来源朋友,25.3%学生表示高校教育或专业学习是其来源,5.0%的学生表示来源社会媒体。3)在“你认为创新创业的起点应该倾向于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兴趣爱好73.4%,市场热点58.2%,专业对口57.2%。4)在“什么情况下,您会选择自主创业?”问题中,28.0%学生选择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专利,26.7%学生选择就业情况不理想,29.7%学生选择有资金的投入,没有家庭负担,11.5%学生表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4.1%学生为社会环境带动和影响。5)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经验不足69.5%,资金短缺57.2%,创业方向不明确55.0%。6)在“您选择哪种方式进行创业?”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加盟连锁公司60.2%,开网店53.7%,合资注册开办公司45.9%。7)在“如果要自主创业,你的目的是”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实现自我价值66.9%,为社会服务56.2%,积累经验56.2%。8)在“如果您创新创业,那么您希望获得校方的什么帮助?”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举办关于创业的活动,提供模拟实践平台60.4%,开展关于创业的讲座60.4%,开展针对创业的培训56.6%。9)在“您所在院系是否举办相关创新创业的校园宣传活动或文化?”问题中90.6%选是,9.4%选否。10)在“您对院系举办的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否感兴趣?”问题中87.6%选是,12.4%选否。11)在“您所在院系是否开设相关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问题中86.2%选是,13.8%选否。12)在“在你的大学生教育中,你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问题中52.09%学生选很大提高,35.3%学生选一般提高,12.7%学生觉得没有提高。13)在“你认为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哪些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占55.5%,改革教学方式占55.3%,构建校园活动平台占53.6%。14)在“你认为高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工作在于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职业生涯指导占73.1%,树立成功典型,支持政策宣传占64.6%,提高创业信息服务,加强学校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占54.3%。15)在“你认为高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时什么?”问题中(多选题),选择率排名前三分别是校企对接不够充分占54.9%,课程知识更新不到位,教学方式和理念落后于社会需要占52.8%,资金支持力度不够49.3%。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高职理科工科类学生对就业创业相关问题的认识。从整体上讲,通过国家、社会、学校三体的政策宣传和体系教育,目前学生对创新创业是持积极的、肯定的和理性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欲望和动力,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综合素养较低,自身定位不准,行动方向不明确,创新创业的视野不够开阔。2)学生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程度不够,不善于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和孵化扶持政策,说明这些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充分[3]。3)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较多为思政辅导员兼职,相关理论和实践自身存在不足。应配备诸如心理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专业的指导人员,增强创新创业指导效果[4]。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等更新不及时,落后于社会需要[5]。过于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对接不够充分。5)有关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收效不明显。

三、对高职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1)充分利用理工科类专业先天性的创新优势,积极动员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夯实专业基础,扩充知识面。帮助学生理清创新创业相关概念和思路。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案例分析、模拟等途径协助提升学生认识理解创新创业的水平。2)改变传统教学上课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和教学理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人员专业素养,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相关心理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建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专业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教学任务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实践与理论并举[6]。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新创业心理。采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辅导员一对一沟通,成功创新创业者历程分享,以及创业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承受力[7]。4)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通过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准备应赛,认识到差距和不足,以赛代练,以赛促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

[2]王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3]顾亚梅.大学科技园对大学生创业的引领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

[4]赵峰.关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04).

[5]董青春,董志霞.高校创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1).

[6]陈洁瑾.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

第3篇

1947年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开创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4]。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最终实现方式,主要通过素质教育课程、科技活动、各种创新竞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以减轻和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创新和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很多大学毕业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为商品,孵化出许多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如苹果、因特尔、惠普、雅虎等,为社会提供了120万个就业岗位,聚集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硅谷”的创新创业文化鼓励每个大学生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锻炼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创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培养出许多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因此,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仅可以灵活就业,还能自主创业,提高自身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指导教育的实施方案

2.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创建一套系统的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适应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培养创业技能、培育创业精神。

2.2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在学校内以创业园为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等,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同时在创业园基础上,引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增加学生企业岗位实习机会,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究,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流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胜任能力。

2.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目前学校内教师学历比较高、缺乏实践创业经验,可以从教师队伍中选拔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并到企业挂职锻炼,经过几年锻炼,可以形成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引进成功的商业人士、职业规划师、优秀的企业高管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4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课程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依赖于公共基础课提供的知识来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要求学生广泛涉猎政治学、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法律、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注重理论课程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多给学生提供就业渠道。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技巧、求职心理辅导、面试实际场景模拟训练等,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主动展示自我的宣传能力,帮助学生谋求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岗位。

2.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创新创业教育便应用而生,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而且对提高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在于突出专业特色,全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生态模式,着力打造五位一体的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拓宽实践路径,努力提供校内校外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支持体系,积极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各项扶持政策。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更是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中大学生体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可见,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安徽省多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及其它调研方式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模式,剖析其在创新创业培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完善及创业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新创业精神是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是实现大学生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的关键所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优化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使专业课教育和课外综合教育组成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又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促使教师加强科研促学的能力,并在促教的同时,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进步。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渐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师资建设、物质保障等方面都加大了投资培养力度。但是客观来说,安徽省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研究较少,现在的一些做法很大程度上只是跟着省外其它依葫芦画瓢,并没有考虑到更没有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状况。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我省高校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现有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是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且是片面的,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差甚远,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二)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未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安徽省多所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部分,在课时安排和授课内容上,大部分教师侧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引导,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创新创业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未形成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甚至将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忽略了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实践,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只重视创业教育中实务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创新素质的培养,缺乏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教育。

(三)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设备、人员、时间等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硬件保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单一,设计粗糙,实际影响力不大。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创业讲坛、创业比赛等活动内容雷同,形式单一,毫无新意。另外,创新创业社团利用率不高,渴望创新创业的同学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平台,也造成了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缺失的问题。

四、完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是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如此,高校应该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来抓好课程的建设。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校育人目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可以考虑引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融入经济学、法律学、企业管理、创业营销、风险投资等多学科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实习、参加各类竞赛等方式以及创业模拟来完成,构建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良好双创环境

高校必须意识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绝对不是就业指导部门一个部门的责任,高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必须统一思想,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工作格局,共同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序开展。在思想高度统一的基础上,高校应在人员、时间、设备及经费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要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扶植政策,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参加竞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通过学分奖励、树立创业典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丰富活动载体,进行成果转化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也呈现出了“新常态”。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教育部将定期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教育部正推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搭建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桥梁,加强对项目的后续指导服务,促进项目孵化落地和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壮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服务于创新创业项目,一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和理论指导,促进大赛成果转化。二是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团队及指导老师给予奖励等,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可以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新??业社团建设,搭建沟通交流信息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学生创业社团建设。首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由专职教师负责做好相关社团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吸收对创业真正有激情的同学成为社员。最后,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内容应该涉及创新思维训练、成功创业案例分享、创业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管理学、人力资源学、领导学等理论知识。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是学生思维碰撞、点子交流的重要平台,利用好这一平台,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构建完善的创业培育服务体系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正在筹建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在全国范围内,一是以高校为单位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抓手,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创新创业评审委员会,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和培训,二是县市为单位,设立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建立统一的管理大学生创业的组织,负责具体的服务和咨询工作;建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创业相关信息的公布和宣传;建立创业价值评估和新创企业管理咨询体系;加强创业园区建设等。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1-02

一、激励理论概述

所谓激励机制,就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也就是指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的重心是制度化和以人为本。一定的激励机制会“自动”地导致激励客体的一定行为,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现代激励理论起源于西方。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激励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按目前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按研究激励问题的侧重面其与行为的关系的不同,可将各种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四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发行为动机的因素这个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的。这类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如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联接需要和行为结果的中间心理过程这个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的。这类理论试图弄清楚员工面对奖酬怎样决定付出努力的程度,它涉及员工如何对奖酬进行评估、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如何决定行为的方向等,如弗洛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从当前的行为结果出发来研究行为是否受到激励,认为受到激励的行为倾向于反复出现,如斯金纳(B.F Skiruler)的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是指有综合特性的激励理论,是对内容型和过程型等激励理论的概括和发展,它既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又强调内在激励的重要意义,如豪斯(R.House)的综合激励模型。

西方学者有关激励理论的内容虽有差异但出发点都是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学习领会这些理论,合理利用这些理论的科学成分,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但国内各高校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也不平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我们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剖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激励标准过高。由于以、获奖、申请专利、自主创业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创新的校园氛围。

2.一些激励制度流于形式。譬如,学生只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否取得实效都可加分。尽管这些规定在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到位,会导致出现虚报加分的情况,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加分敷衍参加活动,不仅毫无收获,甚至还会浪费时间,进而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3.激励目标价值贬值。现行激励原则使学生感到不公平,其所确立的目标的社会价值贬值,激励力量在缩小。由于各种激励目标达到者的数量极少,要达到某一目标的条件比较高。如获得市级、校级文艺类竞赛或是体育竞赛一等奖者,才可获得素质学分一分。要使成绩名列前茅,需要学生进行艰苦的学习,而我们的激励目标却又在贬值。这样,学生感到这方面付出与获得的比太小了,不具明显的激励效果。但在别的方面,例如,参加学校的一个社团活动可加素质学分一分,非常轻松。但要取得竞赛类一等奖就没那么容易,对那些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就感到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追求为他们所设计的目标的积极性。

4.机制创新不足。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亦服从这一论断。在当今,名目繁多的“创新”确实给人以应接不暇之势,但具体分析起来,大多只有治其标而不治其本的功效。所以说,机制创新,必须标本兼治,在封闭性的状态下自我革新,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激励要素的配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决非一蹴而就的单一过程,它既依赖于学校内部学生奖惩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又受制于课程改革与学分设置因素的影响,它既依赖于学生个人素质状况,又受到学校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氛围与硬件设施建设的影响。首先,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中,创业教育起着一个基础和引导性的作用,它为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家精神,以及如何搜寻机会、创造机会、利用资源、实现价值,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的舞台和空间。根据课程设置原理和近些年课程改革的实践,借鉴张武升老师主编的《教育创新论》一书中的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还可以开发学习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强化创业意识的活动课程和提供创业演练的实践课程等。其次,创新学分具有激励的功能、评鉴的功能。为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科学化、规范化,高校在实施创新学分的过程中要注意:明确规定创新学分所包含的内容及范围,使学生有清晰的概念;细化创新学分的评定标准,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取得的学分作明确规定,不要模糊量化;学生取得的创新学分,可以冲抵教学计划总学分中的哪部分应有明确的规定等等。规范化的创新学分运作制度,才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同时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才能被激励,并最终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欢迎各种公司企业,社会基金进入高校,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外相结合建立课题组,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培训、指导学生开发研制新产品,创办新企业。课程改革、学分设置、硬件设施建设等因素之间的密切联动,便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创业成果。

2.注重物质与精神激励并举。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在实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激励手段的选择运用针对不同的对象会给予不同的激励。仍应重视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种激励手段。任何物质奖励应充分体现一定的物质利益,但现在学生激励机制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过去那种“只有象征意义而无实在利益的虚奖”,经过激烈的角逐,才获得竞赛一等奖,但这样的殊荣,得到的却是一张奖状,大大削弱了奖励的作用。经费是本科生创新学分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学校若只在文件上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但却没有压缩计划内学时和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容易使学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所以高校仍应强化物质奖励。同时在奖励过程中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伴随物质奖励中的精神因素,评出真正的优秀者,大张旗鼓的褒扬,这样就会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实行公开、隆重的奖励有两大好处:其一,便于学生对奖励实施必要的监督,抑制奖励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促使评比者进行更周全的考虑,从而增强奖励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其二,可以使奖励的榜样具有更好和更广泛的示范效应,把对“点”的激励扩大为对“面”的激励。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在对管理对象的需要类型、动机特点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管理者施以一定的激励手段综合地、有效地加以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就能使创新创业工作更加有效。

3.保持激励过程的及时性、持续性。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激励过程要有一个良好的相关信息沟通渠道,激励信息及时、明确和连续地传送到需要获得者的手里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及时”,就是操作和强化之间时间段的最小化。值得表扬事迹的发生时间与表扬的时间差距愈大则表扬的激励效果愈小。譬如一个学生一旦取得了成绩就获得及时表扬,其内在的驱动力就会得到强化,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但如果学校作为激励主体对比漫不经心,把学生应该获得的表扬耽搁起来,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己的所为没有得到认可或者没有受到重视。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取得成果,应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学校对此学分的认定程序应该流畅,认定时间应该及时,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持续”是指激励信息保持合理的频率。若学生受到了激励,就应强化他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一般而言,强化程序可以分为全部强化和部分强化两大类,前者是指每次反应都给予强化,后者指对某些特定的反应给予强化,而“持续”则要求这两者保持统一、互动的姿势。心理学家认为对人们良好行为的及时激励,能使人们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对自己获奖行为记忆深刻。而经过多次激励重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动力定型,可以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化,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因此,增强激励的持续性,能更有效地发挥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明.中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吴丹丹.云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6篇

关键词: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的我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HB15JY071);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046);河北省社科发展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5030356);2016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河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策略”(项目编号:201601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创业胜任力概念及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一词,自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引用到不同行业分析不同群体的胜任能力。根据戴维教授的观点,创业胜任力是指能够将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并可以进行测度的个人特征。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本文按照“这些特征是否能继续发展,是否能被改变的标准”试着将这些个人特征总结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创业特质”和“创业技能”两部分。

创业特质是指从成功创业者身上抽象出来的、区别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的、相对稳定、难以改变的、独特的个人特质。创业特质可以分为生理特质、心理特质及社会特质三部分。生理特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创业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创业工作将难以进行;另外创业者的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也对创业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心理特质包括创业者的心态、信念、毅力、抗挫折能力等,对创业活动有重大影响;过硬的心理特质是创业者成功创业最重要的前提。社会特质包括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创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创业环境还不完善,使得血缘、地缘、业缘、学缘关系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凸显。一般来说,同等条件下社会特质越强的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创业技能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及训练可获得的、能保证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知识和能力。概括来说创业技能包含了把握市场机会技能、整合资源的技能以及管理团队的技能。

二、创业胜任力现状

按照上述创业胜任力的概念及内涵,本课题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做了粗略调研。调查对象为河北省高校的在读大学生和部分毕业3~5年的毕业生。通过调研发现河北省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胜任力不足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创业信念。创业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因此具有好的意志品质、不懈追求的精神及平和的心态,往往可以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然而通过对近几年曾涉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分析来看,不少创业者往往对创业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由于缺乏承受挫折的准备,稍遇失败就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承担风险,导致在创业过程中半途而废。这就要求创业者事前就要预见到创业的艰辛、风险和可能的失败,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并做好面对的心理准备,以顽强的意志承受这一切。

(二)缺乏创业认知。创业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挑战,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与社会接触少,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由于经验不足,眼光有限,难免欠考虑;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对商场上的待人接物不太适应,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在与生意合作伙伴交往方面往往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困难;创业意味着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如工商、税务等部门都要进行沟通、打交道,涉及面特别广,这对于缺乏创业经验和社会关系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三)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沟通技巧、风险管控等多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创业者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据了解,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和学多来源于媒体资讯、社会宣传及同学朋友间的相互交流,而来源于权威部门创业教育及培训的只有不到四成,这无疑让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感到十分迷茫而无从入手。而不管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类似的正规培训不是很多,即使有,昂贵的培训费用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仅靠学校创业中心的一些培训,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自身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

(四)缺乏创业需要的核心技术。调研发现,缺乏创业需要的核心技术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受学历、学识、专业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低学历、见识少、专业能力不高的创业者,在创业中很难拥有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使得这些创业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困难重重、难以立足。

(五)缺乏筹措资金的技能。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没有资金,再好的新技术、再吸引人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困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起初的创业启动资金,到企业平稳发展,再到扩大规模、扩大市场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有调查显示,四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他们创业的最大困难”。大学生创业者在策划创业方案时很难找到融资对象,其创业资金主要来自家庭支持和自己积累两方面,而来自银行贷款和政府资助的比例较小,这就使得大学生创业者们经常捉襟见肘,无法做到扩大规模,开拓市场。

三、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高校可通过健全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教育内容、重视创业实践演练等途径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一)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业胜任力。创业胜任力的提升,依赖于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程度。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二)优化创业教育内容,提升创业胜任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大多开始于大学阶段,因此大学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萌芽时期。创业胜任力中的素质、知识、技能等都可以在这一时期得到集中的培养与锻炼。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机会识别能力、市场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等,都是可通过各种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来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创业知识中的专业知识大多也是通过高校教育而获取的;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者提高自身创业素质的最直接有效的通道。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营造氛围,重视创业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教育内容,让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创业文化和各种创业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创业素质、创业特质和创业技能,以切实提升自己的创业胜任力。

(三)重视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胜任力。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四)营造创客氛围,提升创业胜任力。创客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创造与分析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行动者。多年前,欧美创客通过自己的创新创意并动手设计,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具有强大功能的无人机,由此展示了创客这一群体惊人的创造力量。如今,这股创客浪潮正席卷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平台,应努力创造“以人为本、面向学生、推崇创新、支持创业的创客氛围”。这种氛围能为学生日常创新创意实践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教学与创新发展融合的目标。作为一个服务共享平台,高校创客空间要促进不同兴趣团队、工作室、实验室成员与外部创客空间成员的沟通交流。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学校、社区、企业、政府合作联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营、创业培训等低成本、一站式的特色服务,帮助创客对接创投机构,为创客提供项目推介、投融资服务。可以通过创客空间对接合作企业,为中小企业对接政府机构、落实政策扶持,提供技术与管理培训、投资管理、专利申报服务等,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形势凸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短板效应愈发明显,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亟待提高。各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值得深思!本文从健全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教育内容、重视创业实践训练、营造创客氛围等四个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解读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2.

[2]郭玉娟.创业教育视角下创业胜任力模型的重构[J].创新创业,2016.4.

[3]武亮.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困境、破解与对策[J].商情,2015.48.

[4]谷力群,王玉.“80、90后”青年的创业胜任力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5.29.

[5]常海霞,牛永军,刘建辉.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第7篇

1.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参与比率低、成功率低的“双低”现象,反映出国内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和崭新事业的开创,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经历许多艰辛与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对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检验。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是影响人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保持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就期望,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缓解创业压力,克服创业困难,将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2.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

自我意识模糊、自信不足、害怕失败等问题使得大学生不愿意去挑战自我,实现创业梦想;而抗挫能力差、缺乏毅力让不少已迈出创业脚步的大学生又退了回来。这种大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障碍反映出在创业路上正式化、物质化的传统社会支持无法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精神性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从认知、情感、行为上给予大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其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提升素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率。

3.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急剧加大。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策略

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具体承担者,也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学工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改革教育教学,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个性的原则,探索并形成符合创业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将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有效融入,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灌输式”模式,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在课程体系上,构建普惠型、提高型、精英型和实战型四个体系,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内容。

3.开展素质拓展,拓宽教育载体

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对传统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研究、实践、创新和二次开发,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品质为主要目的,融体验、感悟为一体的素质拓展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载体。素质拓展体验式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促进大学生创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整合教育队伍,深化教育效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他们大多数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参加过专业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问题,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技巧,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以他们来充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深化创业教育效果,灵活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坚定大学生创业信念,克服创业困难,保持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业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实践专职指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培养和选拔出一批有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带头人。

5.创建和谐校园,营造创业氛围

通过开展创业规划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等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经锻炼、增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多种形式创业教育社团,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学生自主地开展创业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丰富创业文化活动,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等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大力提倡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创业精神,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和校内宣传阵地,加大对学生创业成功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加强社会联动,创新教育平台

第8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高校培养输送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外,还需同时具备适应岗位的其他职业技能,因此,人们也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内涵与导向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然而,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学内容与职位需求衔接不够的现象。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集合了艺术实践、舞台表演与教育理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重专业的情况,长久看来,这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而言没有优势。而音乐专业具有的独特艺术内涵又一直深受大众追随,近年来,音乐专业持续热门,学习人数居高不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已成为热点问题,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及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音乐专业大学生在当前社会形式下如何更好地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如何有效地在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音乐类大学生该具备何种创新创业思维?高校应从哪些角度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笔者在校期间是一名音乐专业学习者,毕业参加工作后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者,在学习期间与工作阶段,常对此课题相关问题开展思考。笔者认为,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目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还较弱,不论是从宏观的角度或人才角度出发,还是从微观角度指引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角度出发,有效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开展,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分析何谓音乐专业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第二部分分析现阶段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第三部分结合现状提出相关策略,总结提升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期待笔者的相关研究能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与培养提供些许贡献。

一、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一)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就是结合目前市场的引导,以大学生毕业后从业为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准则开展的系统教育,主要包括心理、观念、能力、意识以及规划等多方面的教育。就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应了解现在的从业方向。一般情况下,音乐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途径主要有:各阶段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校外艺术培训者、各级别团体艺术表演者、音乐理论工作研究者等。学生了解相关岗位之后,就能在学习阶段明确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思考自己应当获得何种能力以应对社会的需求。其次,了解现有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主动将自己的理想、期待与现有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不论从事何种岗位,专业能力都是最基础的,具备专业的思维能力,具备个人弹、唱、演、讲,掌握基础的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理解能力,能结合音乐技能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难题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需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等,提高整体素养,使自身更具竞争力。

(二)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兼顾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使其具备创新意识的教育,这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不只体现在学生的在校阶段,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仍会产生持续有深度的影响。从另一层面看,创新创业教育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整个人生展开思考、进行职业规划,在自我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教育内容。音乐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形成自主意识,明确创业与就业的联系,将创业目标设为自己的就业选择。第二,在创业过程中养成较为健康的心理,例如,承受能力、受挫折能力、独立性、果断性、决策性与领导力等。第三,能将专业与创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学科内涵的创业模式,一般来说,音乐专业的创业方向主要有成立工作室展开音乐教育、提供音乐相关服务如录音棚、成立相关演艺公司等。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和深厚的专业功底,例如,专业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可以将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与任务,力求使音乐专业的谋职者成为岗位的创造者。

二、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引导薄弱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在育人目标中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其培养目标设定为对口的相关工作能力。以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适应于中小学或专科、本科院校专职音乐教师,因此教育课程设定为音乐教育学、中西音乐史、教育心理学、视唱练耳乐理等相关专业,音乐表演专业更是将演唱、演奏水平放在培养的最凸显位置。特别是大学阶段处在半开放的教育状态,不论是班导师还是专业导师,一般来说,都是主要完成对学生的相关学业引导,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出口动态而言,关注度并不高,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多有引导,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鲜少参与,部分学校在引导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观念较为薄弱,学生本身对专业学习之外的其他内容缺乏了解,例如,就业、创业环境以及政策等,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按部就班地学习音乐专业的知识,这也就增加了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动力不足

音乐专业类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学生学情特征,艺术类学习者一般思维较为开阔,性格较活泼,较关注内心世界的追求。加之一般艺术专业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音乐专业学习者的家庭物质基础确实较为优渥,在学习阶段并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他们会将自身的精力与目光更加地集中于专业学习,享受专业学习的乐趣而不考虑其他,导致很少有同学主动思考创业或就业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自主创业还具有复杂性和艰难度,要求从业者有很强的市场关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对相关联专业的同学而言具有自主性,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长时间地引导与培养。其次,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而言,在读书阶段一方面要增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根据笔者在音乐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了解到,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距离就业与创业还很远,大三、大四时,不少学生依然在就业、创业、转行和其他选择之间纠结与徘徊。据以往经验看,音乐专业学生创业项目一般与培训机构、音乐创作工作室相关,而学生本身并没有受过相关专业的指导,因此,创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如果在初期遭受挫折或遇困难,很容易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创业还是就业,如何优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最合理、最大化的资源转化,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完成,一旦缺乏内心的动心与期待,那么音乐类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必然会受较大的影响。

(三)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分离

音乐类艺术院校分为专业音乐院校、综合院校下设的音乐学院,专业音乐院校以音乐表演为强项,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综合院校下设的音乐学院更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艺术类专业院校相比,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较弱。音乐专业大体上可以分为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两个大方向。不论是何种专业,学生均会选某一项技能作为主专业开展学习,而音乐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将重点放在演唱与演奏能力的提升上,对于其他的综合学科能力缺乏关注与培养,加上音乐专业的学生自高考开始便对文化理论要求较低,因此在文化素养上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较为薄弱,其综合能力素质相对有限。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日益增强,对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也在逐渐提升。音乐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的相关培训,对于创新、创业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如果将音乐专业的学生放至创业市场,就会缺乏投资、管理、考核等相关专业基础,也就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探索

(一)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育人目标

普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以综合能力发展为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的人才。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培养制度上而言,专业相对于学习更为重要,特别是音乐类院专业的学生,几乎从决定开展专业学习开始,就基本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例如,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际在不断地强化其专业能力,那么在就业上也就决定了其一定会产生就业出口较小、就业途径较窄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特色,立足具体项目,根据音乐专业的创新创业需求,将实习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创新与创业需要的能力,通过构建合理的学习目标,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符合音乐专业实际发展的创业教学体系,力求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越的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要及时更新理念,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地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深深地扎根至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心中,为音乐专业的学生种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

(二)促进“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为了更好地符合社会以及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人才为目标开展的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将企业的需求与院校的培养紧密结合,并充分将企业的设备、技术与经验和院校的教学资源、人才资源相结合,形成有效资源共享的培养手段。校企合作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一般而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接触的社会环境较为简单,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相关专业的企业。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与校园的合作方式,确实能有效激发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学生们在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中,常能通过参观演艺公司、艺术培训机构、音乐录音工作室等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能力,主动思考自身努力的方向,找到自身创新创业的发展途径与角度。如今,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许多高校更主动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现身说法,对音乐专业大学生以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活动,前辈们主动与同学们分享创业方式,谈论创业心得,讨论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如何合理调整心态,如何有效结合音乐专业知识展开创新创业,对促进音乐类大学生主动思考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形成“专业+综合能力双管齐下”的实践探索

创新创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将其融入至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与音乐素养。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及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以达到专业与综合能力较为突出的育人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视合奏课与合唱课程,通过结合师生组、同专业组、不同专业的合同合作,重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协同合作中获取实用性强的音乐专业能力。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讨论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关于课题、教学与表演等内容,集思广益助力学生思维迸发,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习。再如,通过在校园内、校园外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局限于专业类的各类比赛展演,还可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从事音乐专业家教、琴行教员、音乐见习生、音乐教师、公司工艺部指导等。通过深入一线的实践工作积累经验,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打造“进阶式成长”的创业仿真模拟课堂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来都不仅以书本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进行,而要通过实际操作结合才能获得。很多时候,即使学生们通过在课堂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对创业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无法在实际真实的场景中有效发挥,而仿真模拟课堂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让学生将部分过程模拟一遍从而达到效果。仿真模拟课堂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课堂仿真模拟训练模式,主要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设置,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清单与要求,模拟建立创设公司,例如,开设艺术培训公司,模拟招生、课程顾问、课程设置、与家长沟通的流程。第二,课外仿真模仿课堂,也可以称为仿真模拟第二课堂,这种模式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导师作为实践教师,与校内课程任课教师通过共同沟通对学生展开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培训,更深层次地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结合“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具体的活动方案给予学生操作的可能,并通过研究报告、分析报告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反馈教学效果,实现课外仿真模拟训练的常态化。这种“进阶式”的仿真模拟课堂还可以与学生的学年培养相结合,形成以学年为周期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例如,第一学年,以课堂内课程学习为主,结合课堂仿真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创业基本流程;第二学年,以建立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将重点更多的放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等课程上;第三学年,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相应案例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建立创业团队等活动方式,助力学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第四学年,针对有就业创业想法的同学进行实地指导,稳步提升创业的成功概率。同时,还可以促进创新创业优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推出微课、视频公开课以及慕课等多种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开放课程,完善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制度以及学分认定制度。

四、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一)契合国家政策发展方向

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例如,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见指导》,2020年,湖南省推出了《大学生创业补贴优惠政策与扶持最新标准》,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工作要点,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减免税收以及实施创业补贴,从政策上支持大学生创业。

(二)符合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

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教育目标看,不论是就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能助力音乐专业大学生顺利毕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更好地实现专业技能在就业中的结合与转化,引导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践与成长。从就业目标看,创新创业教育能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完善自我能力,有利于形成自我成长的终身评价机制。

(三)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更多的是在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进行。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创理念的更新也能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有效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校在不断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拓宽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更好地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支持。

(四)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的探索表面上解决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实际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双向思维的角度来培养人才,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引导学生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鼓励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不断减轻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发展,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小溪.民族复兴下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J].艺术评鉴,2022(02):112-116.

[2]倪序.比较视域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思考———基于中泰两所高校的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2(01):125-128.

[3]祝承曦.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与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22(01):104-107.

[4]张伟.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12):3781.

[5]孙芳.高校音乐教育硕士“专、教、研”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1(24):196-197.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71-03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起源自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创业计划。此后,创业大赛开始盛行,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并逐渐获得学术界的关注。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鼓励青年创业,国务院也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总目标是: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实施意见》中,还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此一政策背景和形势下,本文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进行得如火如荼,获得了很多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我国历史纵向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横向相比,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

一是大学生创业热情日益高涨,但最终落实到实际创业行动的比例极低,高创业热情和低实际创业率形成巨大的反差。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上届的2.3%上升到了2.9%。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政府高校相关宣传和工作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例在逐步提升,但这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率相比仍有巨大差距。报告还指出,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创业的比例(5.5%)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其中本科毕业三年后创业比例上升了2.3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大学毕业生三年内有更多的人加入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可延续到多年以后。即便如此,大学生总体实际创业率还是比例极低。

二是在实际创业的大学生中,最后成功的人数寥寥可数。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比例也低。根据公益组织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统计,目前我国青年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足百分之十。大学生创业成功比例估计也不足百分之十。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以高校为主导、政府为辅助、企业为平台,并受大学生个人能力、家庭经济地位、国家经济状况和社会舆论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和变化,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产生影响,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作为承担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主要职责的高校,其主要问题又在哪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从政府和学校管理层面来讲,问题的解决在于如何把重视落到实处,改革教育理念,整合各项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从教师教学层面来讲,如何做到把创新创业与专业结合,从教学方案、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和做实专业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完成《实施意见》总目标,收获更多创新创业成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幸福人生打下基础,而不是将所有学生培养成开店办企业的老板。因此,虽然社会不需要人人创新创业,但人人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需要识别和把握机会,而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取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业需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创办新的事业,而开创新事业则取决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就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进行专业训练,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和锻炼创新创业思维。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合理知识结构形成的教育。从古至今,知识海洋浩瀚无边。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天产生的知识信息数以亿万计。教育不是要传授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做到传授所有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应是包括了理论知识、应用知识、综合知识在内,以及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知识系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无法做到创新,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也很难创业。尤其是能在理论或技术上产生创新,进而转化为产业,实现创新型创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丰富而渊博的知识储备,具有善于跟踪精深而前沿的理论动态的能力,再加上拥有较为深厚的知识素养最为底蕴,才能实现变革性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增加作业和考核中对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的分量。现在很多课程作业还是采用书面答题方式,考核还是采取课堂考试方式,主要检查知识点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一些主观题中会出现考核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内容,但是总体分量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达不到重点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作业和考核方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考核重心从知识到能力的转移,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关注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书面作业和考试之外,增加对过程表现的考核,尤其是要考核反映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完成过程和情况,以及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把品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大学生高创业热情和低实际创业率的强烈反差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品质教育不是孤立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从师德师风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要给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案例分析中,解决困难中,寻找答案中……得到品质的塑造和精神的升华。让坚韧、诚信、感恩、合作、沟通等良好品质都能在每一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加强。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目前的一大研究课题,而作为专业教育最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如何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项亟须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用创新创业教育取代专业教育,也不是用创新创业教育淡化专业教育,而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氛围,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和更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15(6)

[2]吴海燕,齐跃.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激励措施探索――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7)

[3]韩力争.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落实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4]聂娟.刍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J].职业教育,2016(1)

[5]陈松.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2016(1)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现代创业教育中提倡创新思维,由此使大学生创立不同于常规的行业模式进入市场,借助新模式来获得用户关注,甚至于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此举不但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难度,还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在教育当中,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掌握针对性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反映国家政治立场、政策改革方向的重要学科,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正确方向,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

二、现代大学生创业难点

(一)市场容纳量不足

因为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量投资者产生,由此大部分市场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而小部分市场没有受到投资者资本影响,因为其本身发展时间较长,市场份额布局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可以在现代背景下“独善其身”。但两种市场结构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市场容纳量不足,无论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哪一方,都会遭受巨大阻力,即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不具备充足资金,所以无法抵御其他企业强大的资本运作,这一表现在现代大学生创业当中十分常见,是主要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1]。

(二)缺乏经验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企业经营经验的特点,所以在创业初期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无法妥善处理,所以企业竞争力弱于其他企业,由此,上述提到的市场激烈竞争,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很容易消亡。同时,因为缺乏经验,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只能依照相同模式创业,在这一举动下,就将自身完全设立于其他企业的对立面,其创立企业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样说明其创业难度较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目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教育目的契合的联系,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立的学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理想、坚定信念,并不断努力使自身技能水平增长,由此实现理想目标,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生理想为目标,帮助大学生技能水平增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十分契合,融合条件下可以使大学生有情绪的创业规划,并具备承受风险、努力向前的心理素质以及充足的专业水平。

(二)教学内容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于人的精神,其具体内容种类较多,但主要分类上有三,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提倡思维模式、思维内容、思维方向,例如提倡思维主动性、创新思维内容、创业思维方向;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度上,其提倡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模式更加贴合行业要求,表现相对具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教育内容较为宽泛,所以两者融合下可以互补缺点,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同时在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三个观念上,两者也存在相同表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具有较高契合度。

(三)教学方式互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传统学科,其教学模式在长期发展下,从早期人工模式发展至现代的“微课”“慕课”模式,各模式在对应时代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实行时间并不长,但其在教育模式上也有自身独特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具备的。在这一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独特性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体系,有利于课程推广与发展[2]。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必要性

目前,随着大学生创业意愿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融合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所以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得出了两者融合的三个必要性,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三个必要性的具体表现见下文。

(一)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因为现代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行业产品、运行模式不再适用,所以各行各业开始求变,这一条件下说明现代企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结合上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分析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可以培育出创新能力突出、全面的人才,此类人才正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融合的必要性。

(二)推动未来社会发展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可见,在未来社会发展当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如果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不融合,就代表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进入下一阶段,这对于国家发展都是有巨大影响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融合的必要。

(三)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综合上述两个必要性表现,国家政府对于教育单位早已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因此现代教育单位应当响应国家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由此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融合策略

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提出三项融合策略,即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各项策略具体内容见下文。

1.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其不但考验大学生理论知识,还考验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而这项能力涉及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因素都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无法有效形成理论化内容,所以必须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育。对此,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本文认为院校应当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氛围,可以不断熏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不同大学生创业者沟通,由此交流经验、提升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值得应用,而建设方法上,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不断传达创新创业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重要性,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可以在院校内建立小型市场,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思想与他人进行交易,由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吸取知识与经验。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学习表现具有较大影响,例如当教学体制存在强制性,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心理,学习表现自然不佳,而这一问题在现代很多院校当中都有存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免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抵触。改革方法上,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不会使学生感受到压迫,并借助教师引导,确保学生思维发散方向正确,同时该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同样具有较高契合度,即思维主动性同样是该项教育中提倡的重点。

(二)注意事项

实际上,现代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实践工作,但通过部分案例反馈发现,在两者融合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方法单一、脱离实际等现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具体来说,只是单纯的将两者教育内容结合,并没有进行深入教育,所以学生对于内容一知半解;院校自行设计教育环境,而环境表现与实际不符,容易误导大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表现,现代院校应当提高自身对两者融合的认知,正确的开展工作。

六、结语

第11篇

目前,据统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省只有1%,河北省仅有0.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面脚步过慢,原因有以下几点:

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导思想存在偏差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并没有足够支持和重视,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存在功利性,只停留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层面上,缺乏有高度的整体的战略规划。高校主导思想的偏差,直接导致相关部门相互推委,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很好地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2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前瞻的教育观、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的创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创业经验。目前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教师、教辅人员转变过来的,缺乏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创业经历,其思维必定限于“天马行空”和“纸上谈兵”的局限之中,难以保障教学效果,也就必将严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3高校的教学体系未能较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

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体系中未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学生技能培训,仅仅将其视为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等,从而忽视了其深层意义,因此形成一个误区———为了贯彻上级文件而开课,那么学生也仅是为了得到学分被动地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

1.4高校缺乏创业支持的联合体系

创业本身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很多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这方面是相互脱离的,比如教学部门只管创业课,学工部门只管学生就业,团委只管创业大赛,彼此缺乏联动;也存在学生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使得学校的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真实,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若缺乏与社会、企业、政府的有效沟通,无法有效吸引并凝聚外部资源,则无法形成良好的联合体系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2高校应当顺应创新创业大潮,形成合力,全面实施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各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工作主线,克服困难,形成合力,全面实施教育。

2.1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作为主体首先要高度重视,应该在学生刚进校门时将创新创业理念传输,并开展创业课程、讲座等全面提高认识,大力宣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借榜样的力量带动在校大学生创业激情。另外通过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网站设计、广告创意设计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使校园充满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2.2构建合理师资队伍,配备拥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指导教师

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以下几种:一选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专业的专业教师组成创新创业相关理论课的基础师资队伍。二是安排社会专业人士,传授企业登记注册、交纳税费、企业管理、融资贷款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三是配备拥有实际创新创业经历及丰富阅历的导师,大学生在创业中最为关键的实践环节,极其最需要类导师的实际指导。

2.3探索教学改革,建立完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所以课程体系除了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类以外,还应涵盖创新创业理论、风险、能力、心理、技巧、规范等相关内容。此外,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加强“一专多能”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园内体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文理互补”的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等机会,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为才能有宽厚的知识基础。

2.4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效

首先,学校应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并以教学科研园区为基础创建学生科技开发创业园区,以校园商服网点为基础创建学生商业服务创业园区,以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外文翻译、家电维修、家教服务等信息与技术服务团队为基础创建学生信息技术创业园区。其次高校还应以区域协同创新为理念,建设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创业实践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建立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做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向公司,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和研发部门,亲身体验实践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实训技能训练,达到工学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3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目标 企业家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03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Quality

XIANG Cheng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for tal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have become the key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and strive to build 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system,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survival, reserve of tal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ducation go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大学生创业是多年来人们常说的话题,也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件要务。从每年就业市场成千上万大学生报名人数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也说明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政策、社会服务、文化氛围和个人素养等多方面努力,并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有所成效。本文就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必修课。在国家教育部的推动下,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这门课程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并不十分理想,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认识缺乏高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教育宗旨的拓展使然。这种教育趋势要求高校教育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创业精神,这就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我国就业形势的催生。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600万以上,加上历年累积的未就业人数400万,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学生待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①学生挤爆人才市场的报导屡见不鲜,说明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关乎我国高校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1.2 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数量及利用严重不足

高校内设置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设置创业孵化基地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许多高校因认识不足或者条件有限,至今只开设了相关课程,并未设置孵化基地;(2)部分高校设置了孵化基地,但数量及学科品种单一,很难满足教育需求。(3)部分高校设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但是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校教师及资源配置。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低水平,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

1.3 教师队伍提升缺乏动力

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项全新的产物,对高校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和难点:(1)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最高境界,既需要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奠定理论认知,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感受,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相互促进的过程,具有消化积累和潜移默化的特点;(2)教育方法更加需要灵活多样。教育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理论知识,参加实地考察,模拟项目操作,举办各种活动等。

1.4 校外人脉网络尚未建立

校外人脉网络是指与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紧密联系的有关组织、人士参与教学的社会力量网络。这些组织和人士虽然在校外,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很大,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大有帮助,不可或缺。社会组织可以帮助联系教学参观考察的去向及社会实践的操作程序,甚至可以帮助提供学习场地及创业实验。同时,通过组织一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形成创新创业的感召力。这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很重要。

2 对策建议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文件)提出八项重点任务中,其中一项是“推进实践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学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就从国家层面提出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要求。现就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②

2.1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认识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深度。需要从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奏效。就学校领导层面来说,一靠政策引导,二靠制度约束。政策引导就是一方面向学校讲明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学校提出明确要求,使之真心领悟学校闭门办学的不足和自身担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制定开设这门课程的扶持计划,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浓厚氛围,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觉性。

制度约束虽然是被动的硬性措施,但对提高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包括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评比达标之中、制定课程的评定考核指标和设置专业职称,使之产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化。 就教师层面来说,一靠外部力量,二靠职业实践。所谓外部力量就是学校、教育部门和舆论影响等共同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综合力量。③学校对教师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门的考核评比具有很强的激励约束作用,公众舆论会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这些都会从外部促进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外因是转化的条件,内因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根本。在外力的作用下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的内在力量,通过教学实践,深入领会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及自身价值。

2.2 建立必要的校内孵化基地

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各高校应当想方设法在校内或附近开发孵化基地,利用一切场所、设施供大学生实践。比如食堂、超市里,让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创业的全过程,让聘请的经营人员讲授创业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2.3 着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学习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三要加强社会活动能力锻炼,借助外部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四要加强方式方法创业实践,不断扩展教学空间,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不断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是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职称评定应当列入序列,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支持教师参加校外的各项论坛、讲座、比赛等,以便教师交流经验,开阔视野,积累才干。四是在工作上关心教师的教学困难,在生活待遇上一视同仁,体现领导重视的意向,从心理上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

2.4 建立校外人脉网络

校外实地学习考察企业、成功人士传经送宝、社会组织服务和公众舆论氛围,对培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④建立校外人脉网络的重点是三个环节的建设。一是建立在经营上有所作为的企业学习考察生。在学生学习参观中,让企业讲授创业操作程序、内部机构设置和部门工作职责以及企业创新的亮点和难点,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二是建立成功人士和知名学者讲坛。⑤成功人士通过亲身经历传授实践知识,增强学生创业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理性认识。知识学者讲授国家最新创业政策、全国大学生创业渠道及规律,以及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门类、项目,使学生创新创业方向更加明确。三是建立师兄师姐联系网。利用母校情结、师生情谊建立网络。虽然这种网络不能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长远影响。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起步,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有很多,本文以上思考仅仅是初步的,而且感性成分较多,尚不能形成完善的理论成果。但我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央建立创新型社会和国务院加强高校开发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指引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已经迎来了蓬勃生机的春天,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注释

① 于崇智.创业教育与高校教改.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0-122.

② 朱继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大学教育科学,2004:70-72.

③ 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探索,200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