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时间:2023-06-26 16:2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第1篇

一、开展化学实验导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

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2.合理设计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水平、生活阅历,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内容,精心准备化学实验,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求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2篇

【关键词】 生活化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建构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58-01

研究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知识意识到化学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关键性作用,并了解化学是关系着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初步联系生活,接触化学现象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而第一堂化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其学习兴趣。因而,在开展化学第一课教学前,教师最好能在课前做精心准备,搜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由生活日常化学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初步涉入化学的“殿堂”。比如用明矾净化水、香醋去厕所异味、牙膏涂抹伤口、茶叶与糖果一起存放易受潮等等。不胜枚举的各种生活现象,都能让学生惊讶地认识到其中隐约隐藏的化学原理,从而提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寓教于乐。

2 巧妙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更应当适度挖掘教材以外的课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课外生活知识,以便在每节课堂教学开始前巧妙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持续性保持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初中化学课本第一章氧气的性质一节中“白磷的自燃”时,教师就可以用神秘而又极具吸引性的“鬼火”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给枯燥的理科性课堂赋予其文学性色彩。又比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从“询问学生家里如何给壶底去垢”这种类似的生活化问题导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引出该次课堂教学的“主角”——碳酸钙。

3 学习理论知识,破解生活奥秘

仅仅从表面现象去认识化学是远非不够的。化学应该是科学的而非现象的,是理性的而非感官的,我们应该要透过其显在的表面现象去发现潜在的本质与客观理论。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客观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

3.1 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基本素质要素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效。

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存在着其无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且受时空和地域限制较大,不能使学生随时随地动手进行实验。为了积极响应和推动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面向生活化”的需求,教师应当将视线转向更为宽泛的大空间——即“生活实验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实验环境,从生活中提取所需的化学实验药品。

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壶底去垢,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个瓶底有垢的水壶,壶底的垢就有我们的实验所需物质CaCO3(碳酸钙),然后再去找一瓶食用醋,里面有另一实验物质CH3COOH(醋酸)。将一小杯食醋倒入瓶底,轻轻摇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大量气泡(即CO2)产生,透明液体也随之变得浑浊(浑浊物即醋酸钙)。碳酸钙和醋酸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了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与之相应的化学反应式为:CaCO3+2CH3COOH=Ca(CH3COO)2+H2O+CO2。

这样将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将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更为直观、平面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模式、以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为教学内容进行化学教学。这种僵化的范本教学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化学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关于工业炼铁的影像、让学生实地调查本地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厂净化处理水的方法步骤。

4 理论迁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将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或生活和工作中去,并将理论转化成为能力。毕竟终身从事化学研究的工作者少之又少,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又很多,因此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的东西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践行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作用,理论迁移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得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化学性质可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冰箱的除臭剂和卫生间的除臭盒。指导学生利用pH试纸来测量自己家附近雨水的PH值,看看是否达到正常标准值(标准值约为5.6,因为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CO2),调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酸雨的形成并集体讨论酸雨的危害。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准确引导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层面,用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恰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参考文献

[1] 格绒珠扎.新课程背景下要将化学教学融入生活中[C].读与写杂志,2009-11(11).

第3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水,并解决净水过程中有关的简单化学问题。

2.实验探究:用过滤法净化水的过程。

四、教学工具

烧杯、滤纸、漏斗、铁架台、自来水、污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哪些是天然水?天然水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你随时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的呢?

本节我们一起学习了水的净化方法,它给我们的生活实际带来许多好处,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没有经过净化是不能饮用的。同时,生活中我们也应避免盲目去追求所谓的纯净水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更加科学地、卫生地去饮用水。

二、进入新知

1、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阅读书上图,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

活动与探究

2、观察现象,比较二杯水的清澈程度

加明矾静置的水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到底部。

[结论]:明矾具有凝聚作用,加入水中能产生沉淀物Al(OH)3,AI(OH)3是一种胶状物,能够吸附杂质。

净水方法:

1.

沉淀

2.过滤

老师示范:过滤操作,

过滤操作要规范,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折叠的角度与漏斗内壁紧贴,用水润湿不能留有气泡,避免滤液沿缝隙渗入,使过滤不完全。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必须低于漏斗的边缘,避免滤液滥出;

二是倾倒液体时,要注意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避免滤液高出滤纸边缘,使过滤不完全;

三靠:一、是漏斗下端紧碰承接的烧杯内壁,避免液体飞溅;

二、是玻璃棒紧碰滤纸(三层)一边,避免玻璃棒的压力擢破滤纸;

三、是过滤液倾倒时烧杯口紧挨玻棒,液体沿玻棒流下,防止液体飞溅。

视频展示:过滤实验

3、组织讨论:

(1)、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用海绵,纱布等……

(3)、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中,经过了吸附、沉淀、过滤后,浑浊的水变清澈了,但是这澄清的水是纯净水吗?

不是。水中可能溶有一些可溶性杂质。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检验。

硬水: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区别硬水与软水的常用方法:加入肥皂水,起浮渣的为硬水;易起泡沫的为软水。

介绍硬水的使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便与麻烦。

硬水软化的办法:1.生活用:

煮沸

2.实验室:

蒸馏

6、[实验3-4]。

重点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引出简易装置。

[讨论]

为什么在圆底烧瓶中要加碎瓷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净水法是过滤。过滤,不但在水的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它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比如我们需要把可溶性物质与不溶性物质分开等等。

三、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方法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净水的方法一般有吸附、沉淀、过滤及蒸馏等方法。

3.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生浮渣;硬水通过煮沸、蒸馏等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为软水。

4.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但得到的水不是纯水。但可以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四、评估习题

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沉淀法

B.吸附法

C.过滤法

D.蒸馏法

2.在你们“探究活动实验”中,过滤操作时,为什么倾倒液体时,要时时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五、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一般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

2.探究活动:重点介绍过滤操作过程。

第4篇

【关键词】启发―探究式 初中 化学 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学生化学知识为核心,只要学生记下了教学教授的化学知识,化学教师即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吸收了大量的化学理论知识,其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均不足。化学教师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启发学生观察化学现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化学公式、化学习题,他们不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如果学生不关注化学现象,便不能从身边的化学现象中找到知识。应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第一个教学环节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虽然学生曾经从新闻报导中听说过我国水资源恶化的现状,但是学生通常很少去关注水资源是否受到化学污染的问题,更不曾从观察的角度去发现化学现象。现在化学教师应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比如有一名教师引导学生们取两杯水,一杯是学生从公园中取来的自然水,一杯为自来水厂处理过的自来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水的区别。学生刚开始不了解“观察”的意义,学生只能说出,一杯水很脏,一般水很干净。这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干净的概念是什么?脏的概念是什么?通否用一种指标来说明这两个概念?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理解了“观察”的概念。经过观察,学生认为由于自来水从外观看起来澄清透明、水里没有杂质、水的味道为无味,因此它是一杯干净的水;反之,由于自然水从外观看起来非常混浊、水中有大量的县浮物与微生物、水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异味,因此自然水很脏。

化学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看”与“观察”的区别,学生只有学会应用某种统一的指标去对比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才能从中发现化学知识。

二、鼓励学生勤于化学实验

当学生理解了“看”与“观”察的区别,能够主动的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化学现象,尝试应用化学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依然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当学生发现了自然水与自来水的区别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学生接受了教师的引导尝试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清洁自然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然水的污染分为三类:物理污染、通过过滤可去除自然水中的物理杂质;化学污染,水中的重金属、油污均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自然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该类微生物不能用化学的方法处理。通过思考,学生认为可应用物理过滤和化学处理的方法初步完成水的净化,让自然水的洁净程度变为可喂鱼、可循环利用的程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实现以上的推测。

学生结合身边现有的器材设计了化学实验。首先学生找到一个塑料可乐瓶子,将瓶子剪成两半。学生用纱布包住瓶口,将瓶口朝下倒放。然后学生在瓶中放置放清洁的砂子,然后在砂子上铺一层滤纱。学生的实验思路为应用滤纸过滤粗的杂质、应用砂子去除细的杂质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从砂布中滤出的水已完成物理净化的过程。在完成物理净化过程的水中放明矾,改变自然水的化学性质,待水变澄清后,便完成自然水的净化。

为了让学生能结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实验的意识,观察到化学现象后,就自主的应用身边的器材做化学实验。

三、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原理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学生匆匆做完化学实验,可能会忽略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化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做实验记录的习惯,让学生能结合条理分明的化学笔记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

依然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以教师引导学生写实验操作要点报告为例,一名学生的分析内容如下。一贴:注意事项――滤纸必须紧贴可乐瓶子内避,原因分析――加快过滤的速度;二低:注意事项――滤纸边缘必须低于可乐瓶子边缘,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原因分析――防止液体渗出,防止液体从滤纸与可乐瓶子的缝隙中渗出,部分液体没有有效的过滤。三靠:注意事项――倾倒液体时,杯子要靠过搅拌的筷子,筷子下端要紧靠着过滤纸,可乐瓶子的下端要紧贴着盛放的杯子,原因分析――防止液体溅出可乐瓶子、防止筷子戳破滤纸、防止过滤的液体从盛放的杯子中浅出。当学生再次审视这张实验记录,应用横向与纵向的方法分析记录的操作要点时,能发现过滤实验法是一种能够把不融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出来的方法,在该种实验方法中,筷子起到引流的作用,它是完成整个化学实验的重要道具之一。

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录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并尝试在知识记录中探索出新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罗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08.

[2] 申玉玲. 探究式和讲授式教学在化学课中有效整合的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第5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2-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使化学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新的课程目标,从以往的过分侧重知识与技能,改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显然,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观与传统的观念是不同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讲效益,靠耗时间、耗精力和增加学生负担来出成绩的做法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样的教学行为,虽然在局部上也可能提高学习成绩,但在总体上,却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首先,既然现代教育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则简单地说;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其评判的核心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进步和发展。当然,这里的进步和发展有别于以往的只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包含三维目标的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状态,能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得再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就谈不上进行有效学习;相反,如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积极性得以调动。身心状态良好,则教师可以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有效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的。现实情况中,还是有不少教师偏爱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把主要精力花在他们身上,而对学困生缺乏足够的关注。这样一来,势必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只有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其三,有效教学的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潜在多元智能的发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四,有效的教学还应该力求能够让师生以较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实现较高的学习目标。那种一味靠加班加点,见缝插针补课训练的疲劳战术其实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探索总结出不少策略,可谓见仁见智。对此,笔者谨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2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是贯穿化学教学始终的主线。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样的意图,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实验共计73个,比以往教材增加了不少。这样的编排,凸显了实验教学的地位,旨在以此作为突破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2.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它可以激发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热情。新课程倡导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教学情景的创设固然有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对化学教学来讲,创设实验情景无疑是最具神奇功能的法宝。千姿百态的化学物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对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们会被实验现象所吸引,会产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会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事实上,几乎所有学生对实验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能强烈刺激感官的实验,更是兴趣倍增,如:“镁带的燃烧”、“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氢氧爆鸣”、“空瓶生烟”等试验,都是让学生经久难忘的。

创设化学实验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初中化学的第一课――开启化学之门。初中化学课程体现其启蒙性,如果在开启化学大门之始,就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化学殿堂,那就为学生产生学好化学的愿望打下基础。上第一节课前,我通常会把一张事先用无色酚酞写好字并晾干的白纸贴到墙上,这一来,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盯着墙上的白纸想瞧出个究竟。我的开场白是:同学们觉得很奇怪是吧,大家知道,升入初三又增加一门新学科,这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就象这张白纸一样。是空白的。曾说过,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学好这门新的学科。接着我用稀碳酸钠溶液向纸上一喷,“学好化学”四个红色大字出现了。哇!随着一片惊叹声,学生也激发出对化学的兴趣;接下来在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中,我又不失时机地增加了一个“魔棒点灯”的趣味实验,这一下,学生的情绪更是空前高涨;随后,燃烧含硫火柴使高锰酸钾褪色,“加热火柴头”等几个饶有趣味的小实验,更是使学生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从而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期待奠定了积极的“首因效应”。

2.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感知和理解事实材料,积极思考,培养观察、操作、推理、分析的能力。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单纯讲授时,末必所有学生都能认真专注地听讲,而当听到去实验室上课时,学生无不雀跃欢呼,热情参与。另外,我们也发现,在学生的随堂实验中,不少中等生或学困生反而比尖子生更乐意动手参与,而且表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维的,是由多种独立的智力构成的,每个人潜在的智力都有相对的强项和弱项,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智力特点的学习方法后就容易得到发展。如果教师能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激发不同学生潜在的智力元,那么,不同水平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化学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尽量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笔者则认为应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看为做,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感悟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利于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2.3实施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效果,练习实验技能的浅层次上,那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仍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所以,实验教学应该成为实施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不能论于形式,为探究而探究,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只要善于发掘,都可以以探究的形式来呈现。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有两个活动可以探究,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分别蒸干蒸馏水和食盐水,再向浑浊的水加明矾。然后静置、过滤。这样一来,实验就成了验证实验。但如果把前后顺序换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探究内容:先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水为什么浑浊?(生答)可以用怎样的方法使其变清?(联系生活中经验启思)加明矾过滤后,问:得到的水是纯水吗?为什么?(生答)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流程为:蒸干滤液得出结论延伸溶有较多钙、镁物质的水是硬水。

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不能把科学探究形式化,简化成一种刻板模式而机械套用。只有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把探究性学习作为_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3 关于加强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落实到行动上却不尽如人意。就现状来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还比较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值得深思和长期探索的。

3.1对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

要使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实验教学,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困扰之下,那种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授课方式尚未被彻底摒弃。有些老师总觉得实验教学费时费事,课堂不好掌握,而喜欢纸上谈兵,用讲实验、背实验、做书面实验题代替实验,认为这样更能取得实效,殊不知这样一来就使本来应该最容易引人入胜的学科变得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当然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在开始实施新课程的时候也愿意做一些实验,但由于对实验的准备认识不足,照方抓药,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前都不曾到实验室把实验先做一遍,只是简单地把实验员准备好的仪器、药品直接拿到课堂使用,导致实验屡屡失败或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对实验教学的畏难情绪。应该说,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以前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内容,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在这方面的指导却偏少,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前精心备好实验内容,演示实验一定要事先做一遍。否则,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实验,也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如“鸡蛋游泳”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还常听到有些教师把实验教学薄弱归因于实验条件差。事实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级政府部门都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实验条件普遍都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反过来看,倒是有不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药品等长期闲置在那里,并没有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

3.2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索

加强实验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课堂上做一些实验,也不等于实验做得越多,就越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3.2.1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自己就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备好课。“实验前做好周密的准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例如,中和反应,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是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然后,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在蒸发皿中蒸干观察析出的氯化钠。这样的实验在大多数教师的眼里,都会认为大可不必自己先做一遍。如果你认真地按规范要求(逐滴滴加)做一遍,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蒸发溶液的过程中,原来呈无色的溶液又会变成红色。大家知道,酚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pH=8.0~10.00之间,所以,当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时,一般pH并不刚好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样一来,蒸发过程中随着水的蒸发pH会逐渐增大,溶液就会又变成红色。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心中无数,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又怎么谈得上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究呢?由此可见,周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才能使实验教学收到实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实验教学当然也不例外。针对实验教学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更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不仅要备好每一个实验,还要依据课标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实验构思和安排。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教材的不同内容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使实验教学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分析、推理、表达、创新等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3.2.2乐于实践探索,不断改进创新

加强实验教学并不意味着只能全部照搬教材中的实验安排,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的补充、改进和加以创新。比如,学氧化碳的性质时,课前先在空的矿泉水瓶中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先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然后加入半瓶水旋紧瓶盖,倒过来振荡一下,在一阵噼哩啪啦的响声中,矿泉水瓶明显的瘪下去。补充一个简单的实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就能牢固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在燃烧与灭火的学习中增加一个小实验: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盖上烧杯之前,先让学生猜想那一支蜡烛先熄灭。由于有了前面倾倒二氧化碳使低处蜡烛先熄灭的思维定势,很多学生认为低处的蜡烛会先熄灭,结果实验事实刚好相反,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想弄清为什么。增加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对火场逃生必须伏下身体的道理便不言自喻;随后再增加一个氢氧爆鸣实验,引入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概念,这样一来,就使学生对防火防爆的常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些无疑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第6篇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比以往都更全面、更突出,因此对学生的培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课程标准不再单纯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描述内容目标,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可见新的课标对整个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必需更改“去除糟泊保留精华”。那么如何贯彻这一精神,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方法

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收集该知识点相关的科学信息以及新闻报导、生活常识等资料,加以筛选整理,以便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例如讲到乙醇时,我们联系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饮酒过量常为醉酒,醉酒多有先兆,语言渐多,舌头不灵,面颊发热发麻,头晕站立不稳……都是醉酒的先兆,这时需要解酒。不少人知道,吃水果或饮服1--2两干净的食醋可以解酒。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例如,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同样道理,食醋也能解酒是因为食醋里含有3--5%的乙酸,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尽管带酸味的水果和食醋都能使过量乙醇的麻醉作用得以缓解,但由于上述酯化反应杂体内进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防醉酒的最佳方法是不贪杯。

再如,讲到碱时就讲油条与化学。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从上面的反应中,我们也许会耽心,在油条时不是剩下了氢氧化钠吗?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能可口呢?然而其巧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当面团里出现游离的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游离的氢氧化钠经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的治胃病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因此,有的中医处方中谈到:油条对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对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疗效。

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和自由”,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在师生的互动中,使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于开发;把课堂活动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通过在自然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知识的奥秘

1.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和身边事出发,去发掘相关的知识点。因为“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育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趋势”。例如:平时发烧感冒,你服用哪些药物?把各种药物的说明书收集起来。由“学生不爱吃饭堂的饭菜,宁愿吃面包和方便面代替正餐,这样的饮食合理吗?”的问题引入“合理选择饮食”的教学。在讲述“生命的基础——蛋白质”时,我们提出:怎么才能使煮熟的牛肉又嫩又滑呢?诸如此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去探讨发现。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使课堂的学习气氛相当活跃,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关注营养平衡”中,我们在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搭配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自觉抵制垃圾食品并要求他们积极地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广泛宣传,兼负起一定的社会职责。我们发现在讨论“在风景区内建造一座大桥,应选用哪种防护方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选用不锈钢材料,姑且不去探讨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如何,有一个观点上他们是一致的:不锈钢外观美观且耐腐蚀性能良好,就算价格昂贵又如何,有政府买单,怕什么?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观:公共事业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全体公民自己的事,政府买单即纳税人在买单,人人有责去关心。在“保护生存环境”中,我们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收集素材,亲自体验生存环境对我们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为此学生利用假期走访了周边的乡镇企业、化工厂和有关环保部门、医疗部门,收集到很多在堂上无法了解的第一手材料,使他们真切地意识到爱护环境迫在眉睫: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总之,把化学只定位在学习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化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方法论。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化学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联,这样的化学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也才能使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更加有用。

第7篇

这篇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题的文章,是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K:39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1.下列实验只能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检验是否是O2 B.铁丝浸在硫酸 C.证明H2比空气轻 D.倾倒CO2铜溶液中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 B.医用的生理盐水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 D.雪碧饮料3.人们常说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与一种气体物质的总排放量有关。这种气体物质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天然气4.重要文件资料需要长期保存,书写时使用:( )A.铅笔 B.碳素墨水笔 C.蓝墨水笔 D.圆珠笔5.“天然益力,焕发生命力。”在“益力”矿泉水瓶上标有一些矿物含量,如右图,这里的“钾、镁、钠、钙”指的是:(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6.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A.氧气 B.氧元素 C.氧分子 D.氧化物 7.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于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这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它是由60个氮原子构成的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0g D.它属于单质8.矿泉水一般是由岩石风化后被地下水溶解其中可溶部分生成的。已知某岩石(钾长石)的化学式为:KAlSi3O8,则该岩石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3 C.+4 D.+69.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的是同一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C.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D.它们依次表示原子、离子、离子10.通过初三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下列有关硬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中含较多的不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B.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水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变成软水D.在硬水中加入少量的肥皂水,会产生大量的肥皂泡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滴管取用液体 B.过滤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给液体试剂加热12.保持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磷原子 B.氧原子 C.磷原子和氧原子 D.五氧化二磷分子13.下列实验现象或从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A.将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立即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B.某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气体一定是一氧化碳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14.右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示意图。下列关于从此图中获取的信息的描述不对的是:( ) A.原子不能构成物质,只有分子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成原子15.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 D.木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16.如下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一个化学式:() A.H2SO4 B.O3 C.H2O    D.NO17.下列各方程式中,书写正确是:( )A.P+ O2 PO2 B.4Fe + 3O2 2 Fe2O3C.CH4 + 2O2 CO2 + 2H2O D.C + 2CuO 2Cu+CO218.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B.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实验测定结果如下, 物 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20 12 2 6反应后质量/g 0 2 2 待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是30 g C.C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0.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需区别的物质 选择的试剂或方法A 食醋与酒精 闻气味B 空气与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C 水和双氧水 看颜色D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二、本题包括4小题,共19分。2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硫分子是: ;(3)2个氧原子: ; (4)氧化铝: ;22.(8分)(1)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填元素符号)。(2)烹饪鱼时通常将鱼煎过后,再加少许食醋和酒,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乙酸乙酯(化学式为C4H8O2),每个乙酸乙酯分子是由 个原子构成的,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在乙酸乙酯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17.6g乙酸乙酯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 。23.(3分)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1)初中化学涉及到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请任写一个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2)向装有某无色溶液A的试管中加入固体B后,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请写出符合该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4.(4分)以下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四种元素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③元素的一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它属于 (填“金属元素” 或“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该微粒的符号为 ;(3)由②与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28分。25.(6分)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请你讨论下列有关问题:(1)政府组织了人工降雨活动。下列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填序号) ①食盐 ②干冰 ③面粉 ④木炭粉(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河水作生活用水,将浑浊的河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的作用是 ,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 。(4)为了防止水的污染,①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填序号)。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我们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一种节水措施 。26.(15分)小强和小明两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 ,b是 。(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而小明认为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请你帮助他: ;实验室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4)小强想用4.9g氯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以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克?(5)小明要制取少量CO2,其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他制取该气体的收集装置是(填装置序号) ,选用该装置的理由是 。 (6)C装置中a的作用是便于 。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仪器a中逸出,必须使a仪器 。27.(7分)下列是初中化学中三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C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2)A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填序号)①装置气密性好 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③红磷过量或足量 ④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 ⑤要选用教室内的空气(3)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4)实验时,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并着火,可用湿布覆盖,其灭火原理是 _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28.(7分)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了反应。某实验小组用塑料矿泉水瓶和集气瓶收集了若干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准备了一些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小花,进行如下实验:Ⅰ.在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小心加入1/3的蒸馏水,拧紧瓶盖充分振荡,塑料瓶变扁;Ⅱ.取Ⅰ中瓶内液体喷到紫色的干燥的小花上,小花立即变红;Ⅲ.变红的小花放在酒精灯上方小心烘烤片刻,红色小花又变成紫色。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Ⅰ中同学们一致认为塑料瓶变扁的原因是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在进一步思考气体变少的原因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可能是: 或 ;(2)针对实验Ⅱ小花变红的事实,同学们提出三种猜测:①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 ②水使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能使石蕊变红。于是设计实验,最后证明使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是它们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物质,请你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使石蕊变红的不是水 使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3)实验操作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9.(6分)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某同学为了验证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否能做过氧化氢(H2O2)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设计实验如下:【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1.在试管中加入2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1.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2. 2. 实验一结论: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实验二】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待实验一第2步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二结论: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有改变在实验后,该同学将反应剩余物过滤、洗涤、干燥,再称量。得到黑色固体质量为1g。实验三结论: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实验结论】综上所述,说明了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请写出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8篇

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要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编排的演示实验有64个,高一化学演示实验有43个,高二化学演示实验有33个,高三化学演示实验有23个,这些演示实验都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意义的。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好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需要的实验用品、实验的操作步骤。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和缜密的思考,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熟练的实验的技能技巧、规范标准的实验操作、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去感化、去影响学生。尤其要告诫学生,不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反效果,使之形成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严肃的实验态度。同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不应仅仅按规定将实验做完,而应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之在一连串的高度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教师演示实验的意义,掌握实验技能技巧,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达到預期的目的。演示实验的功能中,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也是一重大功能。观察是进入知识殿堂的门口和窗户,深入细致的、精确周密的、系统的创新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的基础。实践是有目的行动的体现,创新实践能力是将具有创意的思维构想、新颖的精力设计付之实施、见之行动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不同视觉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本人经常注意留有新“开发区”让学生去探索,如本人在讲授高一第一章“氯气的制法”时,不忙于去“验证”,而是先要学生思考:1、液态物质和固态物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装置应需要什么仪器?2、制CI2的药品是什么?反应原理如何?3、为什么要进行气密性检验?如何检验?4、应如何收集CI2?为什么要用该法收集?5、制取气体时,为什么有的尾气要吸收?如何吸收?并让学生自行设计气体的发生、收集等整套装置。并要求增加如下实验:把CI2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CI2通入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CI2通入KI溶液中等性质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进行演示操作,亲自实践,品尝“创新”的成功滋味。同时,课堂气氛热烈,人人开动思维“机器”,使学生人人印象深刻,历久不忘。这样,学生的素质也自然而然地提高,创新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

学生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和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后进行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从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的正确与否、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的领会、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结论的书写等。对于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纠正,使学生逐渐做到熟练、规范、准确,把有关的实验基础知识打牢。

新编初三化学教材的特色是安排了13个家庭化学实验,这些实验既活跃学生课余生活,自觉地增长化学知识,又使家长、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现象就在家庭里。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反过来更好地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家庭实验既增加学生的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起着一石二鸟的作用,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创举和新成果。现试行的高中新编教材也进行该方面的改革和尝试,第一册有8个学生实验,第二册有14个学生实验。第一册有6个家庭小实验,第二册有8个家庭小实验,这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起着良好的作用。

按教材要求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这还不够。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近年来探索出的良好途径。每个年级都组织一定数量的化学兴趣小组,定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活动,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趣味化学实验等。这样,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知识视野,激活学生思维,获取大量感性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为进一步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良好学风,为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向和做法。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化学实验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事实根据,使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又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发挥更大的功效。然而,目前中学各年级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大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课本编排出实验条件、步骤和给出相应的药品来验证某物质的性质、某物质的制取方法或某个化学反应原理,而且学生实验几乎是依样画葫芦照做。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毫无创意和新意可言。诚然,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技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须知科学实验的重要功能是其探索性。探索是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利用规律的有效途径。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发现和发展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才能得以实现。任何旧知识、旧成果都蕴含着新知识、新成果,都需要加以挖掘、提练。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这就说明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动力下进行不懈努力、艰苦的探索而取得发明创造的伟大成就。而探索性的化学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的新意境、新内容,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使自己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其继续保持旺盛的创新激情,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灵感性等特色。这“四性”是构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体现,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首要前提。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四性”,才能使其在探索性实验中探索出“阿里巴巴”的宝藏来。在实验过程中,其观察方向和思维方向具有灵活性;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冲出原有的思维,使之能有较强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使之举一而反三,使其“求异”思维和“求异”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有创造的灵感和独到的动力。如在学习高二“镁、铝”这章书中,本人增加了下列内容:1、铝在人体中可使人慢性中毒,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控制,下列使用是否应加以控制?为什么?①制牙膏皮。②制易拉罐、饮料盒。③制铝餐、炊具。④制电线电缆。⑤明矾净水。2、在一个铝制“健力宝”易拉罐内,先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即密封瓶口。观察现象和解释原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既能掌握铝的性质,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理解深刻,求异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一、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打好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要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编排的演示实验有64个,高一化学演示实验有43个,高二化学演示实验有33个,高三化学演示实验有23个,这些演示实验都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意义的。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好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需要的实验用品、实验的操作步骤。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和缜密的思考,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熟练的实验的技能技巧、规范标准的实验操作、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去感化、去影响学生。尤其要告诫学生,不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反效果,使之形成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严肃的实验态度。同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不应仅仅按规定将实验做完,而应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之在一连串的高度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教师演示实验的意义,掌握实验技能技巧,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达到預期的目的。演示实验的功能中,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也是一重大功能。观察是进入知识殿堂的门口和窗户,深入细致的、精确周密的、系统的创新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的基础。实践是有目的行动的体现,创新实践能力是将具有创意的思维构想、新颖的精力设计付之实施、见之行动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不同视觉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本人经常注意留有新“开发区”让学生去探索,如本人在讲授高一第一章“氯气的制法”时,不忙于去“验证”,而是先要学生思考:1、液态物质和固态物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装置应需要什么仪器?2、制CI2的药品是什么?反应原理如何?3、为什么要进行气密性检验?如何检验?4、应如何收集CI2?为什么要用该法收集?5、制取气体时,为什么有的尾气要吸收?如何吸收?并让学生自行设计气体的发生、收集等整套装置。并要求增加如下实验:把CI2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CI2通入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CI2通入KI溶液中等性质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进行演示操作,亲自实践,品尝“创新”的成功滋味。同时,课堂气氛热烈,人人开动思维“机器”,使学生人人印象深刻,历久不忘。这样,学生的素质也自然而然地提高,创新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

学生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和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后进行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从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的正确与否、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的领会、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结论的书写等。对于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纠正,使学生逐渐做到熟练、规范、准确,把有关的实验基础知识打牢。

新编初三化学教材的特色是安排了13个家庭化学实验,这些实验既活跃学生课余生活,自觉地增长化学知识,又使家长、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现象就在家庭里。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反过来更好地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家庭实验既增加学生的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起着一石二鸟的作用,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创举和新成果。现试行的高中新编教材也进行该方面的改革和尝试,第一册有8个学生实验,第二册有14个学生实验。第一册有6个家庭小实验,第二册有8个家庭小实验,这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起着良好的作用。

按教材要求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这还不够。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近年来探索出的良好途径。每个年级都组织一定数量的化学兴趣小组,定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活动,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趣味化学实验等。这样,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知识视野,激活学生思维,获取大量感性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为进一步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良好学风,为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向和做法。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化学实验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事实根据,使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又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发挥更大的功效。然而,目前中学各年级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大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课本编排出实验条件、步骤和给出相应的药品来验证某物质的性质、某物质的制取方法或某个化学反应原理,而且学生实验几乎是依样画葫芦照做。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毫无创意和新意可言。诚然,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技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须知科学实验的重要功能是其探索性。探索是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利用规律的有效途径。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发现和发展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才能得以实现。任何旧知识、旧成果都蕴含着新知识、新成果,都需要加以挖掘、提练。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这就说明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动力下进行不懈努力、艰苦的探索而取得发明创造的伟大成就。而探索性的化学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的新意境、新内容,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使自己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其继续保持旺盛的创新激情,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灵感性等特色。这“四性”是构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体现,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首要前提。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四性”,才能使其在探索性实验中探索出“阿里巴巴”的宝藏来。在实验过程中,其观察方向和思维方向具有灵活性;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冲出原有的思维,使之能有较强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使之举一而反三,使其“求异”思维和“求异”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有创造的灵感和独到的动力。如在学习高二“镁、铝”这章书中,本人增加了下列内容:1、铝在人体中可使人慢性中毒,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控制,下列使用是否应加以控制?为什么?①制牙膏皮。②制易拉罐、饮料盒。③制铝餐、炊具。④制电线电缆。⑤明矾净水。2、在一个铝制“健力宝”易拉罐内,先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即密封瓶口。观察现象和解释原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既能掌握铝的性质,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理解深刻,求异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2、把化学实验教育教学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化学实验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学作为现代科学一门所具有学科美,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学子不停地追求与探索。而化学实验美则是架构化学美育的主体,对认识和研究化学知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教育的美育,包括向学生展示化学物质美、化学仪器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实验装置和谐美、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美等。讲授化学物质美时,我们用幻灯、电视图片等展示桂林芦笛岩、肇庆七星岩、云浮龙宫、阳春龙洞等。巧夺天工、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笋、石柱。实际上是下面两个反应的结果: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而画家描绘出色彩缤纷的至艳至美的画图,则是铁红、锌钡白等化学颜料合理配答的结果;石膏头像和石膏模型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化学物质美的缩影。化学教师开展化学美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在演示实验中和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家庭实验、第二课堂实验中抓好实验装置和谐美、实验操作过程美和实验现象美。如氯气的制法和性质的连环实验,由CI2的发生装置-盛浓流酸的干燥装置-收集装置-滴有石蕊试液的水的集气瓶-盛碘化钾溶液的装置-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的装置,一整套装置错落有致、和谐美观,而其中的各个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又各不相同,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探索兴趣;又如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先把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氯化铝溶液中至过量,又反过来把氯化铝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至过量,反应物相同,而操作不同导致实验现象的不同,使同学们诧异之余,引起其思考和探索;又如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先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制得美丽的蓝色絮状物氢氧化铜,然后与乙醛混合加热后得到红色的沉淀氧化亚铜。这一系列变化令人赏心悦目。可见化学实验现象美有着无穷的魅力,更能激发起同学们创造美之欲望,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教学要经常地、不断地营造美的氛围,如利用实验挂图、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媒体,展示化学实验的整体美,使之耳濡目染,欣赏感受并熔化在化学美的氛围中,逐步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消除其对化学的偏见和误解,提高其对化学创美、审美、赏美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条件。

3、把环境教育和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

在过去的十九、二十世纪中,化学科学和化学技术连锁般的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发展。化学在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与健康等,也成为社会的聚焦点。但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效应-即对人类生活的环境造成污染,引发一桩桩环境污染问题。如日本水俣甲机汞中毒事件、南极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伦敦光化学烟雾、1995年上海光化学烟雾、1997年重庆地区的酸雨事件,现居住地的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对社会对人生所造成的危害难以赘述。因此,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须加大力度。利用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必须把实验课作为环保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把课程内容教育和环保教育有机起来,达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则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教师的规范、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则环保教育的关键之所在。这就需要教师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如固体药品的称取、液体的量取和转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过滤、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有毒尾气的处理等。准确、规范的动作(和操作)可避免污染。教师要经常营造一种让学生探究的氛围。如:“CO还原CuO”的实验中,尾气应如何回收?让学生设计各种方案,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者用之。这样,既启开学生心智,又拓展其知识视野,并使其领略到设计成功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们养成对有毒气体防污染、防扩散的习惯意识。如对氯气制取时多余尾气吸收的方法、二氧化硫性质实验和制取的尾气的吸收方法、电石与水制乙炔时杂质有毒气体的除去方法、硝酸生产的尾气吸收方法、煤的干馏和石油蒸馏等实验中的污染消除方法等。由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系列的环保问题,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也就有板有眼,实验操作起来就能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实验室里的“三废”也就大为减少了。同时,加强化学课外活动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的提高,除教师的表率作用外,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学生课外化学实验人数多,药品需求量大,推广“微型实验”很有必要。该操作技术是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实验而获得较明显的实验结果和准确的反应结论的实验方法。它使学生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减量原则(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教育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和节约办好事情的方法。

同时,利用活跃丰富的化学课外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等实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培养广大学生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为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闯出新路。

4、经常地、认真地纠正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使学生实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