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探究小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最喜欢的作业莫过于探究作业了。不用在数学的世界里列式解答;也不用在语文的海洋中写字思索;更不用在英语的天空上冥思苦想。
每周一老师都会给我们上探究课,有一次褚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搜集你家乡的资料。于是,我回到家,做完作业,就和妈妈一起讨论怎么做。上海的特色景点很多,又有悠长的历史文化,可我怎么向同学介绍呢?看着我苦恼的样子,妈妈和悦地对我说:“你可以到‘百度’去搜索,看你能找到什么需要的图片和资料。”听了妈妈的建议,我上网上输入“上海的特色景点和风俗”,结果,一下子跳出来很多信息,还有好多漂亮的图片呢!我和妈妈精挑细选,把我们要的资料都复制出来,还选了12张具有上海特色景点和风俗文化的图片。
我把资料和图片放在一起,一边请教妈妈看有啥问题,一边做着更合适的调整。妈妈在一旁问我:“你们老师是要做成PPT还是要拉出来做成小报的?”“要拉出来做小报的。”我兴奋地说。“哦,知道了,”妈妈温柔地说,“那我明天到单位里帮你打印出来。”
第二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把小报给我看,我觉得做的还不错。第三天早晨,我就把小报带到学校交给了王宜男,她把我的小报贴到了班级后面的学习栏地,那幅小报至今还贴在上面呢!
啊!探究作业令我快乐,探究作业开发我的动手能力,探究作业让我感到愉快,我怎能不喜欢探究作业!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信息技术已渗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教育方法是一个教育理念,理念的应用离不开我们的实践。为推动我国普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已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全国普通中学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本人根据自己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年来的经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看法,探究一种更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谈谈我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困惑。在初中阶段,大家都很羡慕信息技术老师,从表面上看来,因为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上课特别轻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即可。然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在小学就掌握了书上的基本操作内容,并且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每一次上课之前最喜欢问老师有没有开网线?而还有一部分零起点的学生,却连电脑也没见过、没玩过,鼠标也没碰过。这样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度,可想而知两极分化严重程度了。因此,信息技术课如果还是遵循我们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先从零起点基础知识开始教,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更别提什么兴趣了。总之,信息技术课的老师都感觉到上课是越来越难上了,信息技术课的授课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探究一种更适合现在教学的教学方式。
其次,谈谈面对困惑我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初中信息技术课最终教学目标是什么?是要求学生掌握纯正的计算机技术吗?不是,应该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利用计算机作为学习助手的全新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至始至终是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学习工具。如果明确了这一点,信息技术课就不应该是教会学生几个简单基础使用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下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的方法。当在学习中遇到技术困难时,再去了解并掌握其相应的技术操作。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采用了一种教学法,即“任务驱动式”与“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法,经过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以初一“电子小报的制作”这主题学习为例,用来说明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按我们常规的教学方法,本单元先是讲一节板报设计的理论课,向学生灌输电子小报的组成要素、制作步骤、制定计划书、收集整理素材等,这样一大堆理论问题学生早就厌烦了,提不起兴趣。如果接下来再讲版面设计及其软件的选择等操作,早就已经发困了,这样课堂内容学生当然感到反感了。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式”与“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法上这主题内容,那首先是让学生小组讨论上网搜索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子小报主题,如“保护校园环境电子小报”、“科学电子小报”、“奥运电子小报”……接下来让学生认真观看欣赏搜索出来的这些学习主题的电子小报,比一比哪组搜索出来的电子小报又快又漂亮?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电子小报,确定一个电子小报主题,并用Word软件将主题设计和制定计划书上传至教师机。
上第二节课时,学生继续围绕上节课小报的主题设计,上网搜索收相关素材并整理素材。老师通过批改学生上节课上传的小报主题,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娱乐类或名人类的主题。为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研究性精神,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首先老师应给学生学习本单元一个评价,即学习主题选择的分数将占本单元整个学习评价的20%。如果选择与各学科相关的,或具有科学研究的学习主题,如“航天科技小报”、“语文学习报”、“校园文化小报”等,最高可得20分;假如选择的主题是娱乐类或者游戏类等与学科学习无关的,最高分仅为10分。通过这样的学习评价,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
接下来的课,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开始报头的设计、排版的设计、美化的设计等。通过课本提供的“做中学”、“马上行动”、“探究”等,学会各种制作方法。每一节课都要掌握一种新的操作技能去完善他们小报的制作。在制作过程,若有学生遇到障碍,我就设计了“互帮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安排座位的时候,就安排一个电脑操作基础好的和一个基础较弱的学生坐在一起,两人一小组。通过一对一的“互帮互助”的学习,使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也能很快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因此这些同学如果在主题内容的策划上下点功夫,单元成绩不一定比操作熟练的同学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出学习评价,引导或修正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能顺利完成制作电子小报的任务。
随着课程的进展,我每节课讲的内容虽然很少,但每一节都有不同的任务学习,学生却忙得不得了。他们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强度非常大,那些以前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学生,由于策划制作方面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因此他们学习也并不轻松,为了完成作业,他们已顾不上聊天玩游戏了。对于操作熟练的同学,虽然在制作上速度会比较快,但老师可以在学习研究方向和深度上,给他们更高的一些要求,让他们的小报做得更漂亮,更出彩!对于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是所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如果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后,平时上课辅导的重点,我只需把主要精力放在操作基础较差的同学那儿,对他们的作品制作要求也相对低一些。试想一下?当学生在围绕自己学习主题的制作过程中,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种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后,那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时,还会有什么困难呢?
总之,在我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贯穿教和学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任务驱动式”与“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是让学生认识到上信息技术课不只是玩电脑、玩游戏,我们要学会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用适当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对他们的信息作品制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且归纳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24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1. 新课导入的生活化。运用实例创设真实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名胜古迹、标志性建筑或风土人情,或联系人们的吃、住、行、走就地取材。比如学习乘方时就可以以兰州牛肉拉面引入,因学生经常看到,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2. 教法选择的生活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下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有好多关于“用一个平面截一个三棱柱或正方体,可得到的截面是一个怎样的几何图形?”,对这个系列问题,题目繁多,靠课堂讲解困难较大,为了很好地解决此问题,我们采用了和生活最接近的一项措施,要求每一位同学回家将一洋芋等切为正方体,然后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截切,让学生总结操作结果,对这一系列问题解决就容易多了。
3. 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如在教材中多次提到的测量问题,很多的教学手段都是在黑板上进行,例子也仅局限在教材中,其实在课堂外就有看得见的例子,如旗杆、树木、建筑物、河宽等等,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通过学过的多个知识点,设计可行性的多种方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解决的办法并非抽象。
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买纸,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的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二、数学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1. 写数学日记。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运用,如给学生提出了数学调查作业,要求在休息日了解商场的打折销售问题和银行利率问题,写出调查报告,以此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再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运用实例。
3. 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三者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数学实践性作业可以分为:调查性实践作业、操作性实践作业、探究性实践作业、应用性实践作业。
一、 调查性实践作业
调查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
调查性实践的基本流程:确定主题、确定对象、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然后确定调查的范围、对象以及调查所采用的方式,如果使用问卷法或谈话法,要先设计调查的提纲(中年级可以由教师指导下设计,高年级可由学生自行设计)。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思考,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运用统计知识来设计一次班级活动。有的学生通过对班里的同学喜爱的活动形式的了解,设计了一次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有的学生对班里的同学喜爱的水果进行了统计,安排了一次茶话会;有的学生统计了每个学生这几年家庭中的变化,建议设计了不同方面内容的统计图表,分组编写小报并进行小报评比。总之,学生在编制活动设计时,都能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比较合理地安排一次班级活动。
在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分析概括,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二、 操作性实践作业
操作性实践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剪一剪、画一画、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
操作性实践的基本流程:确定主题、实际操作、得出结果、表述陈述。(1)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愿望和兴趣以及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等因素,选择实践主题,提出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提出实践性活动的指导性建议。(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实验活动的理解和教师的建议动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同伴讨论交流。(3)通过观察、测量,对实践结果进行记录。(4)以口头表达方式或书面表达方式陈述操作的过程与成果。
三、 探究性实践作业
探究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
探索性实践的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选择材料、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合情推理、形成结论。在整个过程,教师必须做好研究导向和组织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测量、描述、访问、查询等方式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归纳、类比和统计等方式进行合情推理,形成科学的结论,并能对产生结论的背景、条件、过程进行恰当的描述。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数学时,让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实践活动:做一个计划,怎样花100元钱;测量计算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调查测算本班一周内同学共花费多少零花钱,你想到哪些问题;调查估计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多少食用油(大米、肉、鸡蛋),与发达国家比较,你想到哪些问题?
这些实践活动,它着眼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通过学生在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四、 应用性实践作业
应用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
应用性实践的基本流程:知识技能、生活题材、解决问题、情感体验。应用性实践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出发去寻找生活的题材,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性体会知识的价值,同时在应用与验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过“面积”这一内容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实践性作业:现将我们的教室铺上地砖,铺什么规格和什么花色的地砖,教室最美且花钱最少?学生既要动手测量教室的面积,又要到市场实地考察地砖的规格、花色及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已学到的计算面积的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形成一种创新求异的学习品格,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近年来一种主题内容相对单一、实施环节相对简单、方法指导相对集中的微小主题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慢慢活跃。“微主题”活动由于选题范围小,容易操作,用时短(1-3课时就能完成),被广大老师所接受和使用。可以说“微主题”活动给综合实践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生动活泼。那么如何开展“微主题”活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来谈谈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微主题”开发的着脚点。
一、源“生活”之大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立理念也提醒我们教育离不开生活。从学生生活中选题 “微主题”选题的根本。
1.立足学生的家庭生活
我校地属开发区,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爸爸、妈妈工作非常繁忙,孩子们很多时候、很多事都需要自己处理,自理能力相对较高,自己煮饭是常有的事情。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我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题为“我的一道拿手菜”活动,第一课,主要是交流和报菜名,先让学生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烧菜经验,接着让学生自己填报自己的拿手菜,对于那些没有烧过菜孩子,就鼓励他积极尝试进行“我的第一道菜”活动。由老师联系家长,请家长作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员参与活动,利用早上完成自己的拿手菜带到学校,让其他同学来品尝自己的拿手菜,最后评出最受欢迎菜式、敢于创新菜式、健康菜式等对活动进行一个总结。通过这次一次烧菜展示和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2.立足学生的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区安全教育平台的119消防安全教育,我开展了“安全撤离我能行”的微主题活动。学生结合安全平台学到的消防知识,为我们学校各个班级的设计安全撤离的路线。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安全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沿“兴趣”之大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微主题”的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1.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结合我校“传统节日文化”大主题的开展,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了“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微主题活动,第一课时,让学生以写作或者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梦想写下来或画出来。第二课时,将自己的“梦想”系在风筝上,进行放风筝活动。这次的“微主题”活动有效地将学习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
2.关注学生的热门话题
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热捧,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了“我的撕名牌游戏”。第一课时,交流与设计。学生交流“撕名牌”活动的优缺点,分析危险的地方,接着在小组中讨论、对“撕名牌”游戏进行改良,加上一些趣味的问答题和数学题,答出题目的方可撕对方的名牌,并且规定撕的动作,尽量安全。第二课时,体验与感悟。学生们体验自己设计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改进自己设计时的不足,最后将自己的活动体验写下来。活动中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游戏津津乐道,玩得不亦乐乎,安全性也提高了。
三、叩“能力”之大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指出“能力目标”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笔者认为“微主题”的开发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能力发挥。
1.关注学生的能力缺口
独生子女时代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严重不足,在活动中孩子们往往表现的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和合作。根据学生这一能力的缺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设计“夹弹珠比赛”这样的微主题活动,学生们6人一组,每人一根筷子,两两合作,夹出盆里的弹珠,规定时间内最多的获胜。在弹珠一次一次滑落中,学生们懂得了互相鼓劲、加油。当弹珠成功夹出的时候,合作能力也植根在了学生的心中。
2.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
经过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践,我认为课堂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情的同时,只要落实“四巧”,挖掘出更多的数学思想、理念,就能提高课堂练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内容“巧安排”,确保有效贵在精
课堂练习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新课标倡导“大数学”概念,其内涵之一就是不要单单着眼于某节课的内容,要把数学作为一个整体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学时要把练习内容进行巧妙合理的安排,以更好地启发学生作深入的探究,真正掌握技巧和规律。
1.新授课的练习起点要低
一个班级学生从人数多,个体差异大,接受新知识的快慢和领悟能力差异大,即使反应快,接受新知识快的孩子对刚刚习得的新知识也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因而,新授课的练习安排起点要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知识运用、理解的过程,教师在练习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知识、归纳要点,理清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顺利从体验过渡到理解,从理解过渡到运用,从运用知识中获取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2.巩固练习要有深度
在巩固练习的安排上,既要注意到学生的知识面,又要考虑到练习应有一定的难度。低起点强调练习的基础性,而练习有深度则强调不但要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如“除法‘分桃子’”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整理和复习”的练习安排要为“练”整合
“整理和复习”是北师大版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的,为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前面新学的新知识而安排的。一般包含两至三个单元的知识点。知识点在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是零星的、分散的,从一个单元的知识到另一个单元的知识之间,思维的跨度较大。因而教师在练习教学中,就要将内容加以整合、把知识要点编织成网络,更易于学生在头脑中“打包记忆”,使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得到融汇贯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否则零散的作业的堆砌,练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不仅在无形中也加重了学生作业负担,耗时又费力,而且在内容的安排上,如果没有注意学生思维过程的整合,不充分挖掘内涵,只是走过场,那样的练习是事倍功半的!
我在教学五年级的“整理和复习”时,一般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做一些闯关练习,最后还要安排学生或分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一份关于“整理和复习”内容的手抄小报(低年段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办手抄报整理知识的技巧),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知识,疏理知识,学会在办报过程中整理知识的运用,设计美观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表达出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做到的和应该注意的。孩子们每次创办的手抄报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分、展评、表彰。这样的安排,孩子们不觉得这是在做数学作业,而是在完成一件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作品!他们投入、快乐、比学赶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练习目的达到了,孩子们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数学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形式“巧采用”,激活思维趣味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我们设计的练习教学内容是经过精巧安排、深思熟虑的,那还远远不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天枯燥无味的练习是会让学生生厌而不乐意去学习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因此,在练习设计时,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如:将“整理和复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在教师引导和指拔学生怎样疏理和整理前面新学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疏理和复习,可以让他们把疏理出的知识点(可以举一点例题,解题技巧、注意事项、小资料等)通过办手抄小报的形式进行,低年级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创办一张,中高年级可以独立承办,并开展有奖展评活动,展评过程中还允许对手抄报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就像这样,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表现的舞台,创设开放的练习情境,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参与复习和疏理,学生兴趣很浓,既复习了知识,还会创举出很多例子,会写出提醒同学学习这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同时,还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知识的美也是魅力无穷的!此举比教师过多地讲解引导并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效果要好得多。
三、过程“巧组织”,提高劲头促参与
数学课堂练习过程是每一节数学课很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没有教学新知识环节设计的魅力,练习模式也比较单一,就造成了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时往往重视新授知识环节的设计,却忽视了练习教学这一重要的一环!在听过的课例中,许多教师的课是“凤头鸡尾”,开始上得很精彩,可是到练习教学时不仅形式和内容的安排上有欠缺,而且在练习的组织过程中也是没有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效益就没有达到尽可能高的理想状态。公开课如此,那么随堂课的练习组织呢?因此,课堂练习也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尽量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童趣化、组织方式民主化。
四、练后“巧反思”,形成习惯强技能
作业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仍然在不断地给学生布置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展情感与态度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充满情趣的数学作业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关尝试。
一、乐中求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兴趣,为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学习完整数混合运算后,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玩扑克”游戏的作业,先找出一些数字扑克,游戏规则为:找几个同伴,大家同时翻出一张扑克牌,利用运算符号计算,结果要为24。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再如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题:《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二、研究性作业,编织数学的精彩
课改以来,数学习题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生活情境题、专题实践题、小课题研究等经常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做数学”作业的机会,如何根据具体专题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每次做出的成果并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素材?数学园地自然成了成果展示的最佳平台。如在学习完轴对称图形时,我留下一项作业:“用你的双手创造美——创造一组轴对称图形,贴到园地里,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更有特色?谁的更富创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三天时间里,孩子们有的画、有的剪,有的独立设计、有的合作分享,男孩子将军舰大炮坦克有机组合,女生们将花草蝴蝶巧妙相叠。那一幅幅极富个性与创意的轴对称图形让每个学生陶醉,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这么好玩!平时只要可以“做”的作业我总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去做,同时将成果在数学园地里给予展示。学生们通过调查绘制的漂亮统计图,几个好朋友一起策划、编辑的精美数学小报,富有理性思维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等都可以作为成果展示。
三、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例如:一位老师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阶段练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题,可参照例题编写;第二阶段:变化题;第三阶段:开放、实践题。并建议自己喜欢做的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样的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增强了主人公意识。自主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变“独立”为“合作”,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能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学习的思考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和妥协,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
红
红
蓝
黄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呢?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的共性与个性并存
为体现数学是一种大众文化,又有独特的思想方法,我们要多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让数学问题走出封闭的体系,增加综合发展性和思维开拓性,改变呆板的单一题型,减少机械模仿,淡化技巧形式,增加探索性、开放性的情景问题的研讨。如我们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出示一名模特与她的身材标准数,如此美的身材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比例。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能找到数学可以研究的问题,这是一种数学学习方法:观察。教师讲述:著名塑像爱神维纳斯与女神雅典娜的雕像,她们下半身与全身之比都接近0.618。在自然界中,0.618也是美的重要规律。更令人惊异的是:经研究发现,管弦乐器在黄金分割点上奏出的声音最悦耳。还有资料证明,科学实验中求某目标取值的最优点时,采用0.618法来选择,就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达到目的,此法被称为0.618法或优选法。在学生感叹数学的奇妙时,教师出示:比例来历,请先眼望东方。中国比例算法出现很早,它产生于远古时的物物交换,那时候称它为“比率”或简称“率”。在我国最古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粟米”、“衰分”、“均输”三章专讲有关比率的各种算法,包括了现在称作正比例、反比例、复比例、连锁比例、分配比例等形形的比例问题。《九章算术》这样早就系统地介绍各类比例方法,当然被推为世界之最!
二、挖掘古老的数学文化,激发民族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给学生讲一讲相关的数学史、数学趣闻或是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学习活动,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供这样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长方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日,广从步相乘得积步。”其中的“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阅读这个材料之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数学本身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深度拓展。
三、在作业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真正受到文化感染
数学作业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数学活动。新课程教材,它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一定数量的阅读与思考材料,开辟了“观察与猜想”、“探究与发现”等拓展性栏目,为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应有选择地利用这一亮点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探究,使课内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的目的。例如撰写数学日记、自办数学小报是渗透数学文化,拓宽数学视野,营造数学氛围的好方法;制作手工模型,结合教材进度“比例尺”,布置制作模型类的作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课外实践中开展小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再次感受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教师文化修养,让数学文化教学有深厚根基
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抱着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和文化素养,兼容并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如二年级(上册)学习《对称图形》一课,课至结尾,老师富有激情地说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伴随着老师描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学生陶醉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中,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出了课堂,飞向了遥远的数学世界……。
总之,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喜欢和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益海实验小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创新;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29-01
多年以来,一直令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头疼的一块心病就是数学教学太抽象,枯燥,单一,令人乏味。学生只能被动的在教师的“口令”下死记硬套格式化的公式、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数学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无边无际的。教师教一题学生做一题,稍微灵活一变,学生就束手无策了。教师绞尽脑汁,换来的是一双双呆滞的眼睛,一幅幅对数学产生畏惧的面孔。这不得不承认是教师教学的失败。为此,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让教师彻底的进行了一次洗脑,唤醒了教师的思想意识,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了创新的潜能,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学的创新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重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和偶然中的创新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课标强调以直观性为首的特点。感悟到数学教学需要依靠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细节作为课堂的支撑,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活,社会知识紧密联系,彼此迁移。同时需要教师慧眼发现;将每一个有价值的生活细节投射到学生心灵与言行中。生活中的课堂没有彩排的,每次都是现场直播,也使课堂最具鲜活性,生命力。学生的心灵开放,思维多项,行为活跃,教师要抓住机遇巧妙地将这偶然的情节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想,引爆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开阔了学生创新的视野。
二、创设宽松的环境,激活创新的潜能。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担心过多,扶得过多,导致学生思维的禁锢。教师要恰当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索。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反思以前的教学总怕学生不会做,一味追求答案唯一,目标统一,而忽视了创新的基本条件――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时空和自由的思维,同时要建立亲和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处错误,并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对学生获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合作互动中使学生的创新之望和创新精神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构建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1、创建开放的教学情景。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情感紧紧地吸引到教学活动中,由开心一刻升华到开心一课。如在《分类》中,我没有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们本节将学习的知识,而是利用课件使学生回归生活,来到超市,通过观看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今天是星期天,你准备到超市买玩具和零食,你应该怎样购买?学生灵机一动,答道“先到玩具区域再到零食区域救恩能选到。”从而渗透了分类的分类的思想。接着出师课件:让学生帮助一名“懒惰”的小朋友整理房间。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打开了思维,尝试了创新的成就感。
2、开放的学习方式和问题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出课程实施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保障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要打破开放式学习方式与数学教材开放性的内容的局限冲突,教师要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将封闭的内容开放化。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3、增加作业的开放性。作业的设计目标在于对所学习的知识巩固发展,并能灵活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个开放型的作业超市,学生自由选取,从获得有价值的,必须的数学。在班级中可以定期开展数学小报比赛,数学生活知识评比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超越自己,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四、创新要珍视学生的求异
[摘 要]“作业”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学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算算写写,而应是充满智慧、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要借助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作业 智慧 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5
数学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算算写写,而应是充满智慧、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要借助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同样是一种经历,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提升人生意义的经历,是一种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学习过程的见证。
一、作业设计要有智慧
智慧作业是针对当前小学生作业高耗低效的现状提出的,是针对作业无效和低效而言的。智慧作业的内涵表现为自主选择、内容开放、情境体验、活动建构、生成智慧,具有有效性、分层性、生活性、创造性等特点。
1.有效
有效地设计作业,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新旧知识结合,自然地形成“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第一层:巩固性练习
1.在里填上“>”或“<”
设计一些与例题教学关系密切,带有模仿性的基本题,引导学生初步巩固新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把387、99、809、345、1725、43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通过安排这道稍具思考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强化新知识,适时反馈。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A60>B530,在A、B处分别填上一个数字,使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大。
通过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到步步深入、层层巩固。在练习中,促进学习经验的内化,不断使学习经验上升为学习策略。
2.分层
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因此,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利用分层作业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如“快乐的自助餐”形式的作业,它设置了三类题目。一类是基本题,围绕当天所学的浅显易懂的内容而设计的,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一类是提高题,针对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而出的题,解题方法灵活;另一类是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利于基础好的学生掌握解题的多样性,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3.生活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标准、系统的纯数学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就需要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去观察、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数学作业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活动。
当学习了“认识图形”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实物,看一看、摸一摸。(2)出示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分类。(3)通过有趣的拼搭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了数学,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4.创造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数学作业的一大着力点。如在学生学习了对称、平移、旋转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利用硬纸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旋转,画出美丽的图案。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条小鱼经过不同方向的平移变成了一幅活泼的大海鱼群图;旋转而成的朵朵小花配上一只只对称的蝴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蝴蝶戏花图;漂亮的房子、翠绿的松树、美丽的风车带我们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创造性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增强和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作业设计要有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学生才会乐于思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操作探究式作业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确实,智慧出自指尖,思维源于动作。操作探究性作业能为学生提供活动、思考、探索的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学习,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如教学了“认识方向”后请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方向板,在教室里寻找“好朋友在你的什么方向?”并试着画校园的平面图。
2.调查研究式作业
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后,要求学生做课外调查:你家去年一年共用水多少吨?每吨水的价钱是多少?一年需付水费多少钱?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平均每个月需要缴纳多少元水费?当学生看到这是一笔不少的开支的时候,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加强了。
3.观察活动式作业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探究认知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身边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
4.自编自练式作业
陶行知认为:“‘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同留声机一般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知识点或一个单元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知识点自己编题练习,小组、全班交换练习。由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人人都争当小考官,平时的难题、错题,都在编题的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巩固。这种练习的方式一改教师出题学生练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5.综合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可以打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通过数学日记、小报等形式,学生不仅积累了多方面的数学知识,而且综合运用了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加强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时时处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