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供应链方案

医药供应链方案

时间:2023-06-26 16:2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供应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供应链方案

第1篇

2007年10月16日下午,GXS、安捷力和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共同召开新闻会,宣布GXS已与国内领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上海安捷力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安捷力)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中国“eHealthcare Exchange”B2B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医药行业供应链的可视化,提升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效率。该平台已为中国最大的医药分销企业――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提供全套供应链可视化服务。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王锦霞到会祝贺。国药控股有限公司药品分销事业部总经理马万军,GXS亚太区副总裁郑义陶,安捷力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杨敬宇等出席了新闻会。

从新闻会上了解到:中国“eHealthcare Exchange”建立在GXS针对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技术解决方案和安捷力的医药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基础之上,并融入了GXS丰富的全球经验,旨在帮助中国医药行业加速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同步,并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的医药制造商、各种规模和级别的分销商和包括医院、药店和连锁店在内的零售商可分别通过自身的ERP或仓库管理系统(WMS)直接与eHealthcare Exchange连接,通过eHealthcare Exchange进行电子文件传输。在eHealthcare Exchange的供应链可视化系统帮助下,他们不仅可以将文件转换为通用的数据标准,实现产品信息的同步,而且能够共同完成产品构思和开发、安排促销计划、完成供应链管理及交易管理。因此,医药制造商、分销商、医院及零售商之间能够实现生产计划及销售和库存管理等电子信息的快速、便捷交换。

国药控股有限公司药品分销事业部总经理马万军先生表示:“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医药分销企业,国药控股非常高兴能够率先使用eHealthcare Exchange B2B电子商务平台,相信在安捷力的行业执行能力和GXS的技术支持下,eHealthcare Exchange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需求反应速度,改善库存管理,提高盈利和竞争能力,完成医药科研、生产和服务贸易链条的信息化。”

上海安捷力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敬宇先生表示:“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供应链效率问题突出,表现在制造商及分销商极为分散、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信息系统水平差异很大,行业内缺乏统一的药品编码和信息格式。随着中国医药改革的发展,广大患者强烈要求降低虚高的医药费用,政府迫切需要加强对于医药流通环节的监督,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强交易的透明度。因此,安捷力与GXS建立中国eHealthcare Exclange,为医药供应链各个参与方提供供应链协同和可视化的服务,正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更加和谐的发展尽我们的一份绵薄力量。”

GXS亚太区副总裁郑义陶先生先生表示:“在中国医药行业的转型期,供应链效率是行业内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关键。通过借鉴欧美及日本医药行业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即将到来。在整合过程中,制造商将更倾向于将供应链的管理外包给顶级的分销商。同时,顶级分销商、制造商以及区域级分销商和连锁店的联合正在形成。而在未来5年,药房在零售环节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分销商与药房之间的网络连接势在必行。此次中国eHealthcare Exchange的建立,成功地实现了医药行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可视化,从而为行业各方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郑平华)

(收稿日期:2007-10-17)

第2篇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逐渐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随着WTO开放,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等对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入侵”和中国医药市场空前的扩大,使得中国医药流通企业不得不取集团化运作经营模式来适应市场,面对广阔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原因(多数是在区域化公司运营的基础上建立的集团公司),大多数集团化运作模式的集团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管理性质公司,其企业真正的运营(主要指物流)基本掌控在分公司层面。

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医药大环境和医药政策法规的限制下,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端利润越来越低,医药市场已经不再是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的高价优势,因此对于医药流通企业必须优化自身的物流环境,让医药商品流通环节从简单的上下游销售链转变为企业的增值供应链。

那么,如何让企业的传统供应链成为企业的增值供应链?这就需要充分的分析供应链各个环节如何给企业带来成本,如何降低供应链成本并把相关成本转化为企业间接利润,充分发挥集团和分公司优势,屏蔽集团和分公司的劣势,使得整个集团效益向最大化发展。

传统供应链的完全集中或分散弊端凸现

首先,我们来分析医药供应链供应各个环节,如图1说明。 对医药流通行业供应链,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10个步骤:

第一、供应商资质认证/管理:供应商资质是医药流通企业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国家医药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认证,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关的资质才能够进行药品的生产和供应,而对医药流通企业来讲,医药流通企业必须对药品供应商进行资质认证和备案。

第二、采购预测:采购预测是根据药品的市场消费状况制定中长期的采购计划,对药品供应市场的预测和中长期采购执行起指导作用。

第三、采购合同/协议:和供应商签订的商务采购合同或者采购协议,指导药品购价格、付款条款等内容。

第四、采购计划:是根据采购预测和采购协议制定的短期的采购需求,该采购计划起到快速反应药品消费市场和应对短期突发时间的能力。

第五、采购需求:是根据市场实际的销售或者是库存状况制定的采购计划的一种,它是当前医药市场对药品的迫切需求。

第六、采购订单:是根据采购需求制定的,向供应商下达的药品实际采购订单,它是药品供应物流的真正开始。

第七、订单审批:在采购订单下达给供应商之前,企业内部必须对其进行审批,对药品实际物流从起始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第八、质量检验:是药品流通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商品入库前需要对药品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 第九、收货入库:对于质量检验合格的商品进行入库、人架操作。

第十、DC配送中心:负责对客户、下级公司(或办事处)进行货物的配送。

Abcrdeen Group在全球范围研究超过100家企业的供应管理,发现在近5年来运营战略中采购的重要性急速增加。如全球化、管理压力、自动化采购、外包、供应市场变化加剧,这类宏观经济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将采购视为压降成本、保证质量的关键,还将其作为市场扩张、产品创新、适应市场的催化剂。

过去,高管理成本、业务活动处理成本、有限的信息流,促使大多数企业采用两种采购运营模式之一:完全集中命令与控制;完全分散(如图2)。

中国的医药流通行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完全分散采购模式,只有少数的地域性运营的医药流通企业采用完全集中采购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如下。

完全集中式采购:这种模式下,集中化的组织完全掌控流通集团分公司支出,采购流程标准化,控制决策到执行过程。集中化的组织模式有很好的规模效应,从而促进成本控制、增强业务效率、便于知识共享、强迫流程、制度标准化。理论上很好,但是集中采购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是很佳。特别是在大型的、地域分散的组织中,还有那些通过兼并收购的企业。

在这些情况下,各地的管理者通过抵制集中化,认为集中强制供应的决策和制度会拖累业务运营速度,无法满足当地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结果,集中采购组织经常会出现:不在审批范围内的支出、业务流程制度;无法满足需求的供应措施和业绩。

完全分散式采购:这种模式下,分散化的组织自行制定和控制着各自的供应、流程、决策。各个业务运营部门或者是工厂负责供应决策和采购执行。这种结构较好的满足各地独特的需求,并且避免了集中采购过程中的和形式主义。

但是,分散采购负面影响也不少。分散化的模式优化了各个地点,但无法控制全集团的支出,无法满足业务的整体目标。这种情况下,各个地点间极少有信息的协调与共享,无法在全集团范围内共享系统、技能、资源,结果造成全集团范围内更高的业务运营成本,及不均衡的供应成本与业绩。

集团协调式集中

那么何种供应链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完全集中和完全分散采购模式优点,从而屏蔽最大化的屏蔽各自的缺点?这就是集团协调式集中(如图3)。

集团协调式集中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在集团优势环节实现集中式管理,而在集团劣势环节实现分散式管理。

在图3中,集团在供应商资质认证/管理、采购预测、采购协议/合同、采购订单下达、订单审批有着相对优势,比如:供应商资质认证,集团化的资质认证比分公司更具备权威性,而且供应商统一管理(包括商品等基础资料管理)有利于企业集团化运作和企业决策分析,而在采购协议/合同洽谈环节上,集团更是具备绝对优势。

然而对于分公司短期的采购计划、实际的分公司采购需求、质量检验、入库等环节,分公司则更具备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分公司更了解管辖的市场需求和库存状况,所以其采购需求更具备及时性、正确性,而入库操作只有分公司更具备可操作性。而对于质量检验和DC配送中心,如果分公司下设配送中心,那么分公司运作,成本更低,质量和服务更具备高质量。

对于“供应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企业自身要充分分析各个环节上集中、分散各自管理方式上的优劣、物流成本高低、地域性特性、药品特性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让供应链在低成本下发挥最大效益,使得“供应链”成为集团“增值供应链”,然后再决定该环节是否是集中,还是分散,这也是“集团协调式集中”核心思想。

通过集团协调式供应链来可以控制成本支出、业务流程标准、知识

及资源共享,同时以分散的方式向各地去授权执行,这也是集团化运作“供应链”未来发展的趋势。

据Aberdeen Group集团调研的全球100强企业供应链,2008年有85%的企业采用这种新的供应链模式。这种不断涌现的集团协调式集中真正实现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分别制订的灵活流程与标准制度,对协作的考评与激励,集成的信息系统在全企业范围内协调供应,也真正使医药流通企业将集团协调式供应链转变成企业“增值供应链”成为一种可能。

流程导向的信息化实施

集团协调式集中对企业来讲是一个运营战略,将这个战略在企业真正实施,首先必须分析企业供应链流程、企业特性、药品特性(地域、季节、突发性等)、供应链环节成本等相关因素,对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没有优化的供应链流程,谈集团协调式集中供应链只是纸上谈兵。

流程设计和优化最终的实现还要依靠信息化系统来完成,因为集团协调式集中供应链需要企业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特别是对人力资源、商品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物流资源,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具备信息的高度集中,但是依照传统手工或者是区域性IT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企业必须借助高度集中的、规模化的、成熟的信息化系统。

鉴于以上情况,目前已经有很多医药流通企业不仅在考虑采用知名的管理软件来提升竞争力,更是将通过系统实施实现有效的流程管理提升到了显著高度。如永新药业就采用了SAP软件,并由国际流程管理专家IDS Scheer为其实施SAP系统。这种“流程驱动系统实施”的新方法成为关注流程的医药流通行业的实施ERP系统的首选。

对集团化医药流通企业来讲,要想实现集团化协调集中模式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必须利用先进的流程优化工具和信息化管理工具才能够让“传统模式”的供应链真正成为企业的“增值供应链”。

IDS Scheer凭借其流程管理工具ARIS,结合SAP的管理软件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第3篇

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之一――Infor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田哲夫先生,为Infor WMS仓库管理解决方案在中国医药领域的强劲增长势头感到自豪。田哲夫拥有近30年的IT行业经验,对应用软件市场极为了解,主要负责Infor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企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业务。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有京卫药业、江苏医药、四川医药、湖南老百姓大药房等多家医药公司选择部署了Infor WMS仓库管理系统,借助这一成熟、先进的软件解决方案实现了业绩快速增长,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记者:国内多家医药公司相继实施了Infor WMS仓库管理系统。您认为他们选择Infor的原因是什么?

田哲夫:Infor WMS解决方案针对制造、分销、零售企业和第%物流提供商(3PL),适用于所有规模的企业,可以帮助客户发挥产品布局策略的最大作用,排列任务优先级,实施合理的生产力标准,并提高物流效率。

Infor WMS仓库管理系统之所以获得客户青睐,主要是因为该方案历经近30年研发,产品功能强大,涵盖了库存管理、劳动力管理、工作与任务管理、直接换装转运(crossdocking)、货位优化、场地管理等多个模块,可以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其中当然也包含一些世界知名的制药与医药流通企业,因此在INFOR WMS上固化了很多先进的现场操作。并且INFOR WMS是一个不断在成长的软件,几乎每年Infor都会WMS的最新版本,使产品功能不断得到优化。

其次,客户看重的Infor WMS的价值还体现在,该系统对政府部门越来越严格的医药物流中心的监管要求有很强的适用性。国内一些医药企业,往往既有制药厂,同时也做批发业务和B2C电子商务业务;还有一些医药企业不仅担负着本公司的配送任务,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医药物流服务,俨然是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这就要求同一个信息系统能满足不同业态的特殊要求。而Infor WMS解决方案完全适用于医药行业不同业务形态的仓储管理需求,特别是多业态的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要求。lnfor WMS还使大部分的客户流程都能进行配置,这可以帮助客户缩短实施周期,并长期支持客户未来业务的发展,保证了客户信息化投入的投资回报率。

此外,Infor WMS采用Java技术平台,拥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进行跨平台操作。一方面,无论是小企业还是拥有几十个仓库的大型跨地域企业,都可以基于同一个WMS系统进行作业,保证了信息化投资的长期性;另一方面,熟悉这一技术的研发人员数量众多,客户很容易找到合适的IT人员进行系统的日常维护、集成、升级,甚至是客户化的工作。这也是对客户投资的一个保证。

记者:采用Infor WMS可以为医药企业带来哪些价值?

田哲夫:在这方面客户的评价最有说服力。据成功实施了Infor WMS的京卫药业反映,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得到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

一是获得了先进的物流运作理念和实践。公司管理人员的经营思路已从传统的收、发、存,扩展到配送模式、配送策略、服务等级定义等现代物流的管理方向,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二是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快速准确的物流运作,使京卫药业的客户不再担心货物交付的准确率和及时率,可以实施更灵活、更低成本的订购。

三是提高了物流效率。如,进货时,作业人员只需借助条码扫描设备即可轻松完成验收入库。而无需单据的多次频繁传递和手工记录,作业速度比以前大大加快。

四是释放了内部作业潜能,消除了对特定作业人员的依赖。作业人员通过系统指示即可轻松完成具体各项操作,使得人员轮岗变得简单易行。

江苏医药公司首席信息官潘洁认为,“InforWMS方案所具有的行业深度、扩展性和优异功能,可以帮助我们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进行功能扩展,而无需更换信息系统,从而减小了投资风险,获得了经济效益。”

记者:在您看来,医药行业物流系统项目的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田哲夫: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物流有鲜明的特点,主要源于医药行业面临以下挑战:第一,药品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国家对医药企业的物流实行严格的监管和认证;第二,医药物流体系正处于变革当中,到底什么样的模式既能适合国家监管,又能确保企业正常经营,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第三,医药企业自身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其物流甚至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安全,因为一旦物流环节出现问题,医药公司将为此承担责任,严重时甚至会使企业倒闭。

从经济角度来看,医药物流中心处理的品规数量巨大,同时药品还有效期、批号等特殊属性,大幅提高了物流管理与运作的复杂程度。而国家推行的医药产品追溯管理,给医药企业的物流带来更大的挑战。医药企业既面临着严格的国家监管,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成赢利发展的目标,这使医药企业物流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无疑,这些都对物流软件的功能和实施团队的专业经验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当前中国医药行业对物流软件的需求情况如何?今后Infor将如何不断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第4篇

关键词:创新;服装供应链;众包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1-0010-02

作者简介:何梦婷,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黎继子

1众包的定义及应用

“众包”一词是由美国连线记者杰夫豪(JeffHowe)于2006年最早提出来的,并在2008年对它进行了完整的定义:“众包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从“众包”这一词被提出以来,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Thrift(2006)认为众包是用来刺激和协调不规则资源的整合,使之能够组织化工作;Brabham(2008)描述众包为企业在线问题,大众群体(专业或非专业)提供解决方案,赢者获取报酬,且其知识成果归企业所有,是一种在线、分布式问题解决模式和生产模式;肖岚、高长春(2010)认为众包的实施动机是降低成本、解决难题、寻求创意的过程。作为一种开放式创新模式,最早从众包中受益的是美国礼来医药公司,它创立了Innocentive众包创新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发明了药物Cialis,Cialis成了辉瑞公司重磅药品伟哥(Via—gra)的强有力竞争者(DanielBurrus,JohnDavidMann,2011)。2005年Innocentive公司独立出来与多个大型公司合作,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创新发展平台。

2在众包条件下研究服装供应链的设计的优势

众包是基于Web2.0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也大幅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也愈发个性化,他们希望能够参与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及制造过程,而Web2.0网络技术的高交互性双向沟通功能使得跨区域、跨组织、跨文化、跨专业的网络用户能够在众包平台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共同研发出新产品,大大降低了大众参与创新的成本和门槛。在众包条件下研究服装供应链的设计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2.1提高服装设计效率,降低风险

众包条件下服装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在众包平台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征集创意,一些原本需要雇佣专家来做的工作,众包参与者可能愿意免费或者以很少的报酬去做,服装供应链中的企业只需要以较少的成本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调动众包参与者创新的积极性,就能够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内外部人员的智慧。

2.2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众包的服装供应链设计的大众参与性使得用户能够在众包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有关产品设计的一些建议,从而使得服装供应链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更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曾经在凡客上卖得很火的凡客VT,都是出自创意设计师之手,将创意产品化,风格化,虽然最终由于平台的原因没有继续下去,但从当年VT的火爆程度可以看出,用户对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其实是存在的。

3服装供应链的设计模式研究

以一个简单的仅包括销三个环节的服装供应链为例,传统的服装设计主要是集中在服装供应链的制造环节,由制造商内部的设计部门自行设计服装款式并完成新产品的生产,然后通过零售商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为设计出成功的产品、降低设计成本以及制造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寻找出新的创新途径。服装企业从最初关注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开发,发展到更关注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企业创新绩效越来越依赖于高效率和高效益地利用知识。传统的创新理论认为,在一条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及终端用户的服装供应链中,服装供应链的创新仅来源于成衣制造商,但是之后的学者通过研究否定了这一理论。198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vonHippel教授首次提出创新源具有可变性的假设,并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该假设进行验证,得出制造商、用户和供应商都可能成为创新源的结论。即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众包条件下,服装供应链的创新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获得,除了来源于成衣制造环节之外,服装供应链的设计还可以来源于面料供应环节和成衣销售环节以及终端用户。根据服装供应链中服装的设计来源于不同的环节,提出众包条件下服装供应链设计的三种模式:以面料供应商为创新源的服装供应链设计模式、以成衣制造商为创新源的服装供应链设计模式、以成衣零售商为创新源的服装供应链设计模式。

3.1以面料供应商为创新源的服装供应链设计模式

面料供应商作为服装供应链的起点,通常扮演着为服装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角色,很少会有人将其与服装供应链中服装的设计联系在一起。基于发展的观点,面料供应商在他的经营过程中也会去努力寻求突破。在服装供应链中,与服装供应链中的成衣制造商相比,面料供应商对原材料及半成品的特性更了解,在众包条件下,供应商可以在供应链内部平台展示一些布料的特性,由供应链下游企业根据对这些不同类别的布料的特性以及对消费者偏好的了解,提出相对应的布料更适合生产哪种类型的服装以及哪些布料的生产工艺需要改进的建议。面料供应商将在内部平台中搜集的一些可行性方案加以整理,并把有关产品制造的方案传递给下游的成衣制造商,为下游成衣制造商的设计生产提供参考,促进成衣制造环节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以面料供应商为创新源的供应链设计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服装供应链的服装设计效率,推动供应链的运作进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面料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的销量。

3.2以成衣制造商为创新源的服装供应链的设计模式

传统的创新理论认为服装供应链的创新仅来源于制造商,作为服装供应链的创新中心,成衣制造环节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整体服装供应链设计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传统创新理论相比,众包条件下以制造商为创新源的供应链的设计模式扩大了组织的边界,充分利用了企业内外部人员的智慧。服装供应链的创新一方面是由成衣制造环节内部的服装设计师发挥自身的智慧设计出产成品或是半成品,再由其将这些半成品或产成品到相应的众包社区,向众包社区的参与者征集修改意见或建议,制造环节服装设计师根据众包社区反馈的修改方案对原先的产成品或半成品加以改进之后投入生产;另一方面供应链的创新完全来源于众包社区,成衣制造商直接购买众包社区中其认为有价值的设计并投入生产。例如2014年4月14日上线的服装社交创作网站“集思广益”,从创意众筹、设计师审核、用户投票、预售、样衣制作到批量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其生产销售模式是一件衣服的设计有50人投票就算通过,投入生产,并在线上以及线下进行销售。对一些特别走俏的款式,才会保留一定的库存,类似ZARA的快时尚模式,“多款式,小批量”。这样也降低了库存风险。

3.3以成衣零售商为创新源的服装供应链的设计模式

成衣零售商作为服装供应链中最接近终端消费者的环节,最能把握消费者的偏好。服装零售商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自己公司的平台发动注册用户在该平台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款式,同时平台注册用户可以对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分并在线订购自己喜欢的款式。零售商从中筛选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几种款式交由上游的制造环节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成品可以直接由制造商邮寄给在线订购的消费者,也可以由消费者从零售商处自助提货,这种模式类似于美国无线T恤的营销模式。或是服装零售商成立一个中介平台,并在该平台销售多个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发动平台注册用户提供一些单品的搭配方案,如美邦服饰今年推出的APP“有范”。以零售商为创新源的服装供应链的设计模式能够提高服装供应链新款的研发效率,降低整个服装供应链的服装设计成本,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服装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扩大成衣零售商的销量,增加成衣零售商的销售利润,是一种拉动式的供应链的创新模式。

4结语

在当今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服装企业要做大做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服装企业的设计能力,使我国从服装大国变成服装强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创新的来源提出了众包条件下服装供应链的三种设计模式,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索如何提高服装供应链的设计能力。关于这三种设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以求真正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HOWEJ.Theriseofcrowdsourcing[J].Wired,2006,14(6):176-183.

[2]DanielBurrusandJohnDavidMann,Casestudy:EliLilly[EB/OL].2011-01-26.

[3]THRIFTN.Re-inventinginvention:newtendenciesincapitalistcommodification[J].EconomyandSociety,2006,35(2):279-306.

[4]BRABHAMDC.Crowdsourcingasamodelforproblemsolving:anintroductionandcase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toNewMediaTechnologies,2008,14(1):75-90.

[5]肖岚,高长春.众包-改变企业的创新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10,(3):35-41.

第5篇

吴谷,德马泰克中国实时物流部经理,有近10年的系统物流相关技术与管理经验。组织实施过众多无线、RFID、物流软硬件系统。前上海交海公司总经理,建立了上海口岸RFID集装箱车辆电子车牌系统和平台。参与规划和实施多个大型集装箱码头系统,为多个世界500强企业设计和实施了物流系统。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德马泰克实时物流业务的特点。

吴谷:德马泰克的实时物流业务是基于无线技术(终端)、语音拣选、灯光拣选、条码技术、RFID、图像识别和定位等应用技术,帮助客户提高订单履行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效能的业务,可以满足客户对物流操作流程中“实时”管理的需要。

我们认为,如今的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面较之从前有很大进步,客户正在从基础的物流中心建设向深层次的系统建设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物流节点的建设对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效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德马泰克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实时物流团队,凭借综合行业知识,广泛的IT系统设计、集成和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强大的支持网络,为客户提供灵活的软/硬件方案。目前,该业务的应用领域包括港口、第三方物流、汽车、制造、化工、医药、出版、烟草等十几个行业。德马泰克提供的相关解决方案包括:集装箱实时管理、智能化码头作业、仓库实时管理、广域实时追溯系统、物流RFID应用、叉车定位增效、订单履行管理等。

请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实时物流是如何带给客户带来价值的。

吴谷:以德马泰克参与的Marktkauf项目为例。Ma rktkauf位于Bielefeld的总部隶属于德国著名的零售企业Edeka集团。Ma rktkauf物流公司为整个集团的销售部门提供物流服务。全公司大约有900名员工。2006年仓库周转量达15亿欧元。

在该项目中,Marktkauf的目标是提高和改善干货仓库、冷冻仓库及果蔬仓库的订单拣选效率和订单拣选质量。为了实现此目标,拣选员,必需从记录、每次拣选完毕确认、运送订单托盘、托盘固定、为托盘贴标签等不创造价值的杂物中脱出身来。对此,德马泰克专为Marktkauf开发了一套解决方案,并将其完全融入Marktkauf的IT环境,实现自动化流程。具体流程包括:

1、订单任务由Marktkauf仓库管理系统发出,到达德马泰克的语音管理软件,由该软件将任务转化为语音指令并传递给拣选员完成拣选任务并将任务完成信息回传至管理系统;

2、拣选员用自动化导引车接收由物料流控制器发出的订单任务,导引车将自动到达拣货位并运送订单托盘直至订单完成;

3、导引车将拣完的订单托盘卸下后又会从空托盘分发器上取下托盘,到达拣货位继续拣货。

为Marktkauf在Laiching和Bielefeld的仓库实施全新的语音拣选方案是该项目的重点。语音拣选系统是拣选员和物料控制器之间的纽带,也是解决方案的关键所在。借助这一系统,拣选员的有效拣货时间被大大延长。不仅如此,通过实施语音拣选系统,将订单拣选的语音管理软件与现有的仓库管理系统相连,在这一过程中,便携式和佩戴式语音设备的使用实现了无纸化拣选。同时,语音拣选方案中还涉及到语音方案与自动化导引车结合的全新应用。自动化导引车替代拣选员作为智能型的托盘承载物,完成拣选的托盘由它搬运至自动打包机,然后再由它送到发运区。其中,自动化导引车系统(AGV)用来运送订单托盘,旋转打包机起到固定托盘使其与标签系统相连的作用。物料流控制器(德马泰克的IT MFC)集成并通过协调各系统部件工作来管理订单。

目前,Ma rktkauf订单拣选策略已完全实施成功。其在Laiching和Bielefeld的仓库共有大约150台移动语音设备,订单拣选效率提高1倍,拣选差错减少60%。由于语音系统开发了识别不同口音的功能,解决方案很快得到了员工的接受。根据应用情况,项目的投资回报年限短至2.9年。

现阶段,实时物流中涉及到哪些应用和技术,有什么新的应用趋势?

吴谷:实时物流的目的在于帮助提高客户对于供应链或者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信息的可控性、可见性、实时性、可追溯性、清晰责任交接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德马泰克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应用范围很广,涉及贯穿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物流节点,从港口、堆场、物流运输,到原料库、生产补货、制造、成品库,再到配送中心、销售中心、销售终端。不同物流节点选用德马泰克不同的技术与方案获得不同的收益,为客户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客户业务流程、货品拣选速度、品规数量、现场环境等综合因素并获取准确需求数据后才能选定适合的应用技术。客户可供选择的软/硬件技术主要涉及到工业级无线电脑终端(RF)、语音拣选设备与技术(Voice Picking)、灯光拣选设备与技术(Pickto Light),以及条码与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德马泰克已实施了很多物流集成系统项目,有些包括实时物流建设,所涉及的应用技术通常根据项目特点而定。拿广药的项目举例,多品规、高频次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广告适合采用灯光拣选技术。最近一段时间,德马泰克实时物流业务开展了企业供应链的调研,并计划把RFID和语音技术作为今后几年实时物流新的业务增长点。

此前,德马泰克在国外已成功实施了不少实时物流项目,我们认为,很多技术的应用不能过于理想化,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对成本、实现的方式、实现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考量,规范相关的操作流程,使之与应用匹配。RFID技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际上。客户的供应链越长越广越深入,RFID的应用价值越大。我们调研了不同类型企业供应链的现状,认为对绝大多数客户来说,RFID的应用方式以内循环为佳,其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应用方式与实际流程的结合程度。RFID的应用并不是之前所想象地这么简单,需要极具专业经验和行业经验的集成商配合大量的现场测试为项目成功打底。德马泰克

实时物流团队有能力为客户的各类应用环境作分析,与客户一起制定最有效可行的应用方案、配合最真实的模拟测试,用证实了的投资回报分析和报告让客户清晰地了解项目的可行性。

现阶段,德马泰克正在为一家国内客户的实时物流项目进行语音拣选系统的规划工作。语音拣选系统的特点在于操作过程中,接收拣选任务不需要用眼睛看,也不需要用手触摸,只需聆听系统自动的指示即可。不必低头看手持式计算机屏幕的显示屏,也不必在一大堆拣选的标签中费力地寻找。语音终端通过无线与ERP或WMS进行实时交互作用,用语音命令提示操作员完成任务,然后系统自动识别操作员的语音确认,一个拣选任务就此完成。基于众多成功案例的客户调查表显示,与普通拣选技术相比,采用语音技术可将拣选速度提高近25%以上,拣选准确率基本达到99.99%,培训时间减少50%,投资回报年限仅3年或者更短。特别是对于存在大量SKU的场合,有助于增加订单履行时的灵活性。在澳洲、美国等发达国家,语音拣选正逐渐替代无线终端和灯光拣选方式。德马泰克在语音拣选应用方面的积累已有7、8年,特别在澳洲零售业客户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德马泰克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对实时物流的需求情况。

吴谷:毫无疑问,中国市场对实时物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一方面,近几年,为了实现覆盖全国的配送网络,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加紧配送中心的建设,追加在物流环节的投入,交通状况、人力成本、物流系统等成为改善物流配送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现有配送中心的运作面临多重挑战,如持续增长的业务量导致工作强度增加,库存量不合理,发货准确度下降,货品或者容器丢失(不可跟踪),订单处理时间过长,不断增加的人力成本等。此外,伴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信息系统的提升已经成为深入发掘物流潜力的最有效手段,尤其对制造型企业而言。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旗鼓相当的今天,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包括物流操作水平在内的整个供应链效能的提升。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物流运输外包,以保证有更多人力物力为核心业务服务。这必然对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的可控性、可见性、实时性、可追溯性等有更高要求,需要通过系统建设实现。

企业的系统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变化、节点建设的增加而调整。因此,物流运作环节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可发掘的价值潜能。我们会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做适合目前需求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计划。

对于供应链优化和物流网络建设,德马泰克有哪些经验和优势可供分享?

第6篇

【关键词】 高端物流;服务体系

一、高端物流概念

王之泰对高端物流描述如下:“高端物流,现实的存在,发展的探索”,以“系统化”为特征,以“网络化、信息系统和管理运行机制”为外延,以“规模、装备、设施的数量和水平”为外延表象。王建明认为:“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其高端不仅是“价格高端”和“硬件设施高端”,而是包括物流管理服务在内的“高端”。张卓认为:“高端物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高利润,高附加值,高技术标准,高效率和高效益,但是也具有高风险”。杜文龙认为:高端物流是建立在高端产品上的一种物流服务,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标准、高效率和效益的特征。

王之泰对高端物流描述如下:以“系统化”为特征,以“网络化、信息系统和管理运行机制”为外延,以“规模、装备、设施的数量和水平”为外延表象。王建明认为:“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其高端不仅是“价格高端”和“硬件设施高端”,而是包括物流管理服务在内的“高端”。

二、高端物流特点

1.高端物流服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于企业来讲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节约物流费用,从物流中挖掘最后的利润。高端物流能够提供比低端物流更优化的成本体系,从整体上为企业降低成本。高端物流可以满足紧急需求或特殊性需要、特殊器材或有特殊限制或特殊物流要求服务,以及特种技术服务或采用高科技手段的物流服务等。

2.物流服务的目标是高端领域,高端产业附加值高,物流服务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3.高端物流实现“物流信息化”来支撑整个活动,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整个环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快速、准确地掌握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物流信息,就可能实现无缝的、有效的衔接,高端物流充分体现了“物流信息化”的作用。高端物流区别于普通物流的地方在于:

(1)从对象上看。高端物流服务的目标是高端领域,是为现代高端产业着想。高端物流要求较高、较复杂资金投入比较大,高端产业附加值高。相对而言,普通物流服务层次更低,是对物流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商品的物流。

(2)从服务上看。高端物流服务质量更高,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更强。高端物流引进了一体化概念,保证了敏捷的应变反应,保证了最快的速度和所有最新技术和科技手段的服务。

(3)从要求上看。高端物流需要使用特殊器材、特殊工艺、特殊技术、特殊服务、特殊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思想等。在我国现在能够提供高端物流的企业少之又少,普通的物流企业则数量众多。

(4)从目标上看。高端物流保证了时效性,在高质量的服务中所获得竞争优势,以最快速度、最佳时间、最优组合完成商品化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通领域的转移过程,也为高端物流服务商带来丰厚的利润。高端物流在国

内的理论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应用在在汽车、医药、服装、冷链、电子及供应链等诸多领域。

三、高端物流的服务体系

1.高端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的提供从运作层面看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物流服务的提供从演变层次看可以分为粗放型、精细型和智能型;从物流服务能力看有弱、强之分;从物流服务的发展空间看有大、小之分;物流服务的提供从技术层面看可以分为低端物流服务、中端物流服务和高端物流服务。高端物流服务能为物流服务需求方在整条供应链甚至供应链网络中提供基础物流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还能为需求方提供物流策划、咨询管理服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与改进,大型物流项目的全程策划与管理,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供应链的管理、集成与策划整合方面的高端物流服务。

2.高端物流的服务提供组织。高端物流的服务提供组织是指有一定经济实力,建有强大物流服务网络,具备信息技术、物流策划和增值服务能力;物流咨询和培训;物流整合、实施运作的实战;多方关系协调管理;信息技术;多方关系协调管理的组织。

第一,高端物流技术服务具备物流研究策划能力,能够对综合物流服务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综合管理,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创新以及物流管理网络、物流信息系统和营销队伍的建设,物流咨询和培训,以及管理理念、供应链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管理等,能够作为客户与所有综合物流联系的中心。

第二,高端物流实施运作包括: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具体运作;物流运作行业经验;全球化网络和网络管理支持。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也必须参与其他综合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故多个不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及协调组织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第三,高端物流技术包括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与实施,供应链系统集成及IT培训。通过物流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实施物流业务,支持物流决策,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运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集成化、规模化、技术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是高端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四、高端物流的运作模式

1.自营提升模式。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继续投资或者收购相应的物流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为客户提供高端的物流服务。

2.协作经营模式。由一个高端物流企业充当牵头物流提供商,将部分物流服务外包给相应的其他物流企业,共同实现为客户提供高端物流服务的目标。

3.行业创新模式。就是高端物流提供商结成战略联盟,分工协作,以整合资源为重点,构建物流服务集成,共同为客户提供高端物流服务。

4.产业革新模式。就是高端物流提供商为各个产业的客户开发和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整合整个供应链为重点,将其他物流提供商加以集成,向下游的客户群提供解决方案。

五、高端物流机制

高端物流机制构成包括:物流策划、基础设施、服务内容、行业经验、营销能力、技术能力、网络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应用、管理与整合、行业定位、创新能力、物流咨询和培训、企业机制等。

(1)供应链与物流策划及实施。基础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和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优势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操作,缺乏对整个供应链及物流系统进行策划整合。高端物流通过系统策划自身提供或者整合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管理咨询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等,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2)基础物流服务。高端物流离不开基础物流服务的支持。高端物流提供过硬的基础物流服务,真正实现高水平的客户服务目标,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的服务具有异质性,服务类型全面,涉及服务的网络健全,基础物流服务保证质量。

(3)资源的策划整合。高端物流作为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高端物流服务能力将供应链中各相关实体联系起来,必须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除提供优秀的基础物流服务、综合物流服务之外,还要策划整合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咨询管理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等,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4)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与运作。高端物流的核心业务在于供应链及物流系统的策划整合,拥有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和运作,在供应链技术集成、业务流程再造、分级外包、供应商管理、多客户管理、信息共享能力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决定物流服务水平高低。供应链管理与运作,是高端物流服务成功获得客户以及开展业务的基础,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目标的执行、实施、变革和流程再造离不开管理与运作,这是高端物流发展的基础。

(5)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才作为企业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言,拥有大量高素质国际化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是高端物流服务竞争能力的根本所在。

(6)物流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物流金融不仅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等。物流金融也是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创新产品,物流金融的提供商可以通过自身或自身与金融机构的紧密协作关系,为供应链的企业提供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服务。

(7)网络化和信息技术化是高端物流的资本。强大的网络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成为高端物流理想的选择,对于高端物流来说,大区域内点、线结合,形成网络化的体系是其物流活动的基础。

高端物流在对物流与供应链系统进行策划整合和实施时,必须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策划和优化。只有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能力,才能充分掌握供应链物流过程的所有基础数据,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状况,供应链上所有服务商的信息,物流运作的信息等,才能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监督,使得快捷、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得以实现。强大的服务网络覆盖能力和信息技术支持能力是高端物流服务的最重要的资本之一。

六、建议

1.以点面结合、重点突破为手段,完善网络布局。(1)创新服务品种。物流的涵盖面很广,企业在起步阶段没有实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只能从某几个方面切入。在保证原有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强调个性化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2)创新服务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进行创新,物流服务业也是如此。不同的客户追求不同的服务侧重点,在技术开发上也应当追求灵活性。可以与客户合作,按照其需要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避免盲目性与不必要的浪费。

2.以顾客为中心,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据信息处理问题。考虑到公司的资金情况、业务需要以及员工的素质,不应该采取面面俱到、撒胡椒面的方式,而是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严鸿和,胡国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3):142~145

第7篇

据曼哈特软件(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仁正介绍,曼哈特在全球服装行业的WMS市场份额在过去数年间都处于50%-75%,客户包括Bu rberry、Calvin KIein、C0lumbia、Escada、Polo Ralph Lauren、Victoria’s 5ecret、Jockey、Nike等不同类别的知名品牌。目前,曼哈特在中国市场的服装鞋帽类客户包括森马、达芙妮以及某大型休闲服装零售商。

记者:曼哈特如何理解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郭仁正: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繁琐,许多服装企业每天需要处理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并且大量的款式、颜色、尺码管理使得运作的复杂性成倍增加。随着服装企业对生产外包(OEM)和销售外包的尝试,以精确预测、采购管理、生产计划和分销管理为特点的供应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大型服装制造企业来说,采购、生产、分销等流程对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有着越来越大的依靠和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认为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管理前端供应商,保证其将货物准时送达配送中心。特别是在缩短货物在库时间的情况下,需要掌握更多的详细信息。同时,还要掌握详细的订货信息,以在货物到达后尽快出货。二是准确判断后端销售的规模和特点,做好销售预测和准时到货。而在这其中,围绕服装供应链管理的终极目标,降低库存、提高流转效率的仓储管理是一项核心工作。

记者:曼哈特为服装行业提供的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郭仁正:针对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特点,曼哈特为这类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四个系统,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一是仓储管理系统(WMS)。它是仓库管理最基础的系统,涉及收货、铺货、存储等仓储活动,重点是实现对款式、颜色、尺码等信息的有效管理,以降低库存,加快流转速度。

二是扩展企业管理系统(EEM)。该系统是一个平台化的产品,提供实时透视度和贸易伙伴协作,以确保货物通过最佳渠道及时流向客户。通过供应链同步,扩展式企业管理系统为企业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经常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企业是集中于订货过程。还是创建预期出货通知,或是借助于全球透视度及事件管理系统对库存进行跟踪和控制,扩展式企业管理系统均可实现关键功能整合,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

扩展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通过统一解决方案,管理全球协作商务;

2 降低库存总体搬运成本、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

3 实时提供全球货物流透视度;

4 按时交货率提高10%-20%;

5 订单履行率提高5%N15%:

6 周期时间缩短2-4天;

7 安全库存量降低5%-15%:

8 提高配送中心、物流服务商的运作透视度。

三是需求预测系统。需求预测是服装企业做好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服装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保证足够的库存以防止断货,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过多备货导致的库存积压。要做好需求预测工作,系统的支持很关键。借助系统实现准确的库存需求预测,可以帮助服装企业促进销售,最大限度降低流动资金需求,维护客户满意度。

四是库位优化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针对一些季节性明显的产品,解决拣选效率的问题。因为多数服装的销售有较强的季节性,随着季节变换,库位优化系统会优先考虑当季产品的出入库,按照一定的销售规律,向WMS传递拣选时间、内容、数量等信息。

记者:请您结合实际参与过的项目,介绍曼哈特系统解决方案在服装行业的具体应用。

郭仁正:曼哈特在全球的第一个订单就是来自服装行业,目前在全球服装行业的WMS项目中,曼哈特占有50%-75%的市场份额,客户包括高级时装、商务休闲、户外、内衣、运动等众多不同类型的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曼哈特2006年以来先后与达芙妮、某大型休闲服装零售商、森马建立了合作。其中,达芙妮在上海的仓库建设项目于2006年10月启动,2007年9月正式上线曼哈特的WMS系统。该仓库面积达到1.5万平米,SKU数量达2万个。随后,达芙妮在重庆、北京、福建、郑州及沈阳也自主安装了此系统。2007年11月,某国内大型休闲服装零售商实施了曼哈特仓储管理系统及扩展企业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用以优化其供应链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该项目已于2008年11月正式上线。去年9月,曼哈特与森马的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也位于上海,面积达到3万平米,该仓库安装了自动立体仓库、输送机、电子标签拣选系统等自动化仓储设备。预计上线时间为2009年下半年。

记者:与其他应用行业相比,为服装行业设计和实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环节或因素?

郭仁正:单就WMS而言,每一个行业的应用都有其独特之处,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都不尽相同。以服装行业为例,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服装在季节性、销售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曼哈特以往服务于服装行业的经验,我们认为有几方面内容值得重点关注。首先,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季节性很强,因此WMS要支持不同季节库位管理的切换;其次,服装产品的颜色、尺寸、款式管理很特殊,为了加快拣选效率(把零拣变为箱拣),服装行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混码箱操作(供应商来货时,同一款式颜色会有数种箱,每种箱按照不同的数量比例来包装不同的尺码,比如25件一箱:A型箱是2件XL、5件L、13件M、3件S:B型箱是3件xL、4件L、10件M、5件S),这对WMS是个挑战。而且,到季度末的时候,门店的补货可能要不了一整箱25件了,那剩余的混码箱可能就要进行拆箱、分别上架,然后按照正常的零拣来处理。这个需求的实现具有更高的难度;第三,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挂装处理的服装企业,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中还需解决与相关系统和设备的接口问题。

此外,为服装企业设计和实施供应链管理装企业的销售模式主要有自营店、加盟店、专柜、B2C四种,而每种销售模式下的拣货和配货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记者:曼哈特如何看待仓储管理系统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应用前景和趋势?

郭仁正:据了解,中国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CAD设计软件、ERP系统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随着他们对供应链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加,其对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值得看好。现在的问题在于,虽然服装企业对仓储管理系统有明显需求,有实力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但既有实力又有正确认知的企业则是凤毛麟角。就目前中国市场的仓储管理系统用户情况来看,多数还属于第一代用户,他们对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仅限于基础的进销存管理,而很少涉及与仓储相关的所有活动管理。在应用产品方面,服装企业大多采取自主开发软件的方式。所以,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介绍和说服工作。我相信经过未来3-5年的探索,这些第一代用户会从中有所领悟,真正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仓储管理系统。

第8篇

中信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

2004年起,中信银行即推出了汽车金融、钢铁金融、家电金融三项试点产品,获得成功后,即在全国开展业务,该银行以“中信供应链融资”为品牌,依托现有的核心企业,从销售融资开始,向产业终端延伸,向全产业链拓展。在提供综合服务方案的同时,他们进行了持续的理论研讨,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截至2010年底,中信银行在汽车、钢铁、电信、家电、有色金属、船舶等行业板块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绩,累计融资额已超过4500亿元,同时带动存款约1000亿元。

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承担着北京地区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任务,他们根据业务需要,成立了产业金融中心。王志刚是总行营业部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也是产业金融中心的负责人。2010年,这位年轻的经理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为供应链融资提供了累积发生额为320亿元的融资支持,整个授信额度接近100亿元。在他看来,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银行对公服务90%的业务利润贡献集中于10%的大客户,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大客户对银行营业额的贡献还是绝对重要的,但对利润的贡献率在不断降低,银行业必然要改变业务结构特点,我们希望能在90%的客户身上产生更多的业务。同时,这些大企业客户本身就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也给我们带来更多与其上下游客户合作的机会。”

三方角色

从供应链财务处理的角度看,中信供应链融资分为应收、应付、存货三类业务。在应收方面,有保理业务、商票保证业务、国内信用证业务等;存货类有标准仓单质押、现货质押等业务;应付有保兑仓业务、订单融资、存货质押等。“我们的整个产品设计方案是依托处于核心企业供应链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做融资支持。一般核心企业对下游客户有预付款需求,所以我们提供预付款的融资支持;对上游企业而言,中心企业会产生应付账款、赊购等,占用了上游企业的生产资金,或者上游企业自身有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我们就会做应付类的融资支持。”王志刚说。

通常我们的产业链上有许多中小企业围绕核心大企业生存,其业务围绕大企业发生,因此,固有的大企业客户资源就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客户平台。

目前,很多企业对银行金融产品,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产品认识不足,企业融资仍然停留在传统信贷阶段。在传统模式下,银行把大量资金提供给大企业,大企业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划拨资金,对上下游客户提供支持,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这个时候注重的是贷款企业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背景。

王志刚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并不要求核心企业起到担保的风险防范等作用,因为提供担保会增加核心企业本身的风险,也降低了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融资的热情。“我们甚至帮助核心企业化解了一部分风险。以下游供应商为例,过去可能是现款现货,可能是预付款,也可能是赊销。现在我们提供了资金,就变成了预付款和现货现款两种方式。”

同时,核心企业一般都有相应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其管理能力比较健全,对供应链风险控制也比较准确,可以为银行提供准确的信息,比如上下游客户准确的业务量、业务发生时间、未来付款时间、交货时间等。银行根据这些信息,通过对业务系统的管理,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举例来说:A企业是一家高端品牌服装企业,B企业是其下游经销商之一。A企业代表包括B企业在内的80家经销商统一与银行谈判,由银行为经销商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以前,A企业为减少自己的应收账款,要求经销商现款现货,B企业只能购买100万元的货。现在,他自己有100万元,银行再贷款100万元,两企业的业务量变成了200万元。但这200万元不是一次性付款和购买产品―因为这会增加B企业的存货。因此,由银行监控,B企业订购200万元A企业的产品,当需要销售的时候,先提20万元的货物,银行付款20万元给A企业,通知A企业发20万元的货物,A企业在收到货款后,遵照银行指令,按合同的数量、质量、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发货。以此循环,直至200万元的货物销售完毕,这一流程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贸易自偿性要非常好,一定要保证货物能销售出去。核心企业生产和发货,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下游经销商采购和销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中小企业获得资金,保证业务能够发展下去,同时承担融资成本;核心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和业务增长;银行提高了业务能力,扩大了业务量。通过这个链条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各自付出的成本。”王志刚说。

企业甄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资金链受到严峻考验,伤害同时传递到核心企业,他们的客户群和销售能力都受到了冲击。王志刚明显感觉到市场对供应链融资的需求加大。“危机的伤害是有传导效应的,而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也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风险。”

通常企业来谈供应链融资业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核心企业代表自己的上下游客户,要求银行提供打包的供应链融资方案;另一种是中小企业自身有融资需求,直接与银行谈判,然后出具与核心企业有稳定交易、所筹资金用于与核心企业的固定交易的证明。显然,第一种模式的效率和效益都要远远高于第二种模式―核心企业面对的议价能力,不是一个小企业可以比的。

不过,王志刚领导的产业金融中心也在研究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产品。可能从这些产品中获得支持的企业通常来自一些重点行业,比如汽车、钢铁、家电、煤炭、电力、建筑安装、粮食、医药等。

在与中信银行合作的融资企业中,规模大的有上亿元,规模小的,只有一两百万元,但他们都会有一些共同点。“一个首要条件是与资信比较好的核心企业开展业务,核心企业的资信要被合作银行认可。此外,我们对客户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历史信用、存贷业务管理等,也有一些基本要求。”王志刚说。

总体而言,银行选择企业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或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包括政府采购项目等;二是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行业;三是现金流较大;四是利润率较高、上下游能承担较高财务费用的行业。

核心企业是开展供应链上下游批量营销的关键,因此,银行会着重从风险因素和市场因素两个角度选择核心企业。

从风险因素看,银行会选择下游用户需求稳定且不断增加、财务结构稳健、现金流量大、应收账款占比低、付款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合作,推动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合作。

从市场因素看,主要会参考两个标准选择核心企业:一是供应链关系紧密而且稳定,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会尽量选择已经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化手段进行订单、存货、物流、账款和结算管理的核心企业;二是对上下游企业影响力强,且愿意配合银行对其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批量授信合作的企业。

在选择上下游中小企业时,银行会在分析和掌握核心企业上下游之间商业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信用记录和履约情况良好、与核心企业合作关系稳定、供应或销售量靠前的上下游小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注重所选择的对象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可以承担一定财务费用。

CFO职责

吴萍莉在产业金融中心负责家电业务,在她看来,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上下游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其CFO最应该关注的都是现金流。“供应链融资,就是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大家的应收账款风险,因此,资金安排一定要合理。”王志刚则强调:“供应链融资产品设计模式就是基于厂商对客户的履约能力,因此,核心企业要关注对上下游的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资金利用比较充分,在融资安排方面,风险就会加大。因此,我们不希望客户盲目地利用所筹资金扩张,而是要依靠自身能力合理发展。同时,要利用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要能够支持融资规模。”

总体而言,对核心企业CFO来说,应承担的职责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将供应链管理从一种业务工具演变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若要从战略层级管理好供应链,CFO必须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的总成本与价值来源,以便将企业的业务战略与供应商协调一致。同时,企业不能只是口头上重视供应链管理,必须要为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优化调配必要的资源。

二是与银行建立联动机制,与银行共同管理上下游企业。银行作为经销机构,对授信客户的评价体系相当完善,其评价结果和风险预警信息等数据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上下游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因此,核心企业应与银行建立月度例会、季度例会等联系制度,与银行共同管理上下游企业。

三是加强与企业业务部门的沟通,使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

第9篇

探索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建立应收账款交易机制,解决大型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资金问题,推动大企型业和政府采购主体积极确认应收账款,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融资。

需加强中介合作

今年以来,供应链金融这个概念频繁被提起。供应链金融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目前来说,其主要做法是从商品的生产、物流、分销、零售各个环节出发,挖掘企业的资金需求,并且以掌握的大数据为基础进行风险控制。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但在供应链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形态和风险管理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信贷模式。国美金融供应链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张鹏对《经济》记者表示,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存在的,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作为抵押、质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真实贸易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杜绝恶意套取资金等情况出现。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而不是一个单一指向的融资品种。也不要把供应链金融与小微企业贷款等同起来,供应链金融是“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的客户细分层次很多,行业细分也专业,它本质上也不是一个标准化产品,而是一个“标准化服务+非标化定价”的一个一揽子服务方案。怡亚通宇商金融副总裁宁洁告诉《经济》记者,在金融全面脱媒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反而是一个需要加强中介合作的领域。

供应链金融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风控效果。宁洁分析称,市场潜力非常巨大的原因在于,以前银行所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只服务了最上层(通过公开报表,有形资产可以评估判断和定性)的那部分客户,真正的供应链金融要服务到各行各业的客户中去。至于风控效果,“风险当然要能够被管理才有正面的效果,但手段不能单纯通过提高门槛把大量客户挡在门外来防范风险,这几年金融系统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到,风险准入门槛的提高并没有阻止风险的发生,反而纵容了那些‘投其所好’做造假单据满足这种高门槛设置的业务,把一些原本信用不足但可以通过管理改善的风险问题演化为更严重诈骗事件”。

除此之外,市场潜力在还体现在中小企业的巨大融资缺口及融资需求。在经济增长下行和产能过剩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的资金周转难度和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断增加,同时相应的拖欠及坏账的风险也在增加。

对此,易观互联网金融总监马韬认为,如果将该部分应收账款加以利用,并紧密地结合产业金融服务,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延伸金融机构服务的纵深度,将会形成巨大的市场。

从市场潜力来看,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下,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盘活企业流动性资产。“供应链金融是贴近真实贸易的,比传统固定资产抵押的贷款和流动性资金贷款更贴近企业的经营。”上海文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钟胜九对《经济》记者表示,真正风控的核心是贸易真实性以及借助已经形成的核心企业供需链条的管理来给它的上下游提供更好的信贷支撑,所以运行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进一步降低整个群体和链条上的风险。

风险是因离真实贸易太远

其实供应链金融也是产业链金融的一部分。在投中研究院分析师陈伟看来,产业链金融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中,消费生产企业产品的企业不是即时付款的,存在账期的问题,一旦没有及时付款,就存在兑付风险,产业链金融就是试图解决应收账款的风险问题。“总体来说,就是用类似于资产证券化的手法来控制账期的设计。”

在政府政策的不断支持下,除金融机构外,传统产业公司、电商平台、大宗产品资讯网站、物流企业、ERP软件服务商等,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试水供应链金融模式。“对于医疗行业来讲,以P2P网贷为例,医疗类P2P网贷平台的金融产品主要围绕医院、医药公司,销售、医疗器械制造商以及经销商展开,以供应链金融为主,解决中小型医院、中小型医疗设备商和经销商的融资缺口。”盈灿咨询高级分析师张叶霞对《经济》记者称。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涉及到生产类、商贸类、零售类等企业,涵盖了市场上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市场容量巨大。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樊迪告诉《经济》记者,过去这些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是银行和民间拆借。“银行授信额度有限,民间拆借成本高昂,这些都给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许多风险的发生,不是专业能力不够,而是离真实贸易太远。宁洁认为,只要供应链金融跟着这条供应链条主线走,就能把真正的供应链金融做起来、做透彻,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甚至到农村市场,从5万元到500万元不同层次,不同细分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客户都能够得到符合他们信用特征的金融服务。

对于快速消费品或需要有保鲜期、严格运送规则的化工、医疗用品来说,供应链金融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就是账期本来就相对较长,另一方面就是一旦出现风险,损失会相对较大,陈伟认为,如果能够把这部分资产通过其他的方式提前变现或者更好地控制它的风险,其实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在钟胜九看来,供应链金融往后发展一定是行业化的,甚至包括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因为供应链链条本身就在行业当中,只有更深入才能真正理解到行业的经营和波动。但供应链金融也不一定能够在所有的行业都起到显著的效果,“这要看行业的特性,不同的行业可能会适用不同的供应链模式或产品,比如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更多的是货押业务,以物流、控货为核心,但是也反映出操作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比较适合大宗商品”。

而大消费品行业,涉及到老百姓的医食住行玩。钟胜九表示,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弱波动的,受经济周期的变化影响不大,但是其更需要进一步掌握行业的经营规律,评判该行业里的企业经营的成效,核心企业看中的不一定只是供应商那一端的供应链金融,可能更看中渠道端的、营销链条上的供应链金融。

成商业银行转型突破口

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最早玩家,1999 年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涉入供应链金融业务,2005年深发展银行正式提出供应链金融,之后包括平安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已纷纷将供应链金融作为转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

商业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资金成本低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制约在于,由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整体对供应链企业的授信额度很低,银行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向行业类最优质的企业,而大部分企业却难以融到资。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板块中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马韬表示,其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方面,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拓宽了客户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进一步降低了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三个方面,通过围绕核心企业级依附产业链,可以延伸银行金融服务的纵深度。

现在商业银行受资本金约束,如果只是简单地做一些授信业务,这方面约束就会很受影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商业银行需要提供一些比如资金结算或其他理财产品为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一项信贷业务,它还可以成为很多中间业务拓展的接口。”商业银行要融于产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前看来,供应链金融应该是产融结合的最好方式。

银行逻辑就是把所有产品都做成债,既然它是债,就要有债的传统逻辑和风险控制手段,他们不敢追求更高的浮动收益,一旦出现风险成了坏账,对于从业者或是更高级别的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陈伟告诉《经济》记者,供应链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能够更好地掌握它所产生业务对象的现金流状态和信用资质即产业经营状况,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下一步的贷款方面的征信问题。

金融是一个讲资本,讲深厚的历史沉淀,讲经验累积,讲丰富的网点资源(包括线上线下)的行业,宁洁认为,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战略布局,是经过大量的时间沉淀和累积出来的,没有这种供应链布局,很难谈真正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银企应该密切加强合作去做供应链金融,在金融全面脱媒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反而是一个需要加强中介合作的领域。”

改善两个层面的企业融资难困局

供应链金融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对于其能否破解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在宁洁看来,关于小微客户贷款,市场上有个普遍的误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所以一定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意做,就能赚大钱。“这是电商的逻辑,网络覆盖销售的逻辑,而不是金融的逻辑。”金融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只服务那类“有需求还得起钱的客户”,即有信用的客户。

她还表示,我国非国有中小实体企业融资成本高,本质上是风险识别成本高。银行不是没有专业能力去服务这部分客户,而是没有成本去服务这么小的客户,以前银行为了完成“服务中小企业的指标”,用了降低风险容忍度的办法,结果会出很多风险,因为银行离真实贸易很远。在各个细分领域内的贸易平台性企业,等于是在给银行提供风险预审服务及贷后管理工作,它们在行业细分领域里有比银行更恰当的风险控制优势,这些细分行业领域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动态数据在这个平台管理的供应链上进行交互,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客户的动态识别能力会高于银行,金融服务也容易扩展到实体企业中去。

供应链金融为核心企业所处的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并且主要是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张叶霞认为供应链金融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且融资成本高企的环境下,是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信息不透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从经营的风险与收益角度出发,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正在改变这种现状。

张鹏对记者称,在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一般参与主体只有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和中小企业双方,有些也需要第三方担保人的参与。“而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和出发点,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把资金有效注入到链条中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以‘激活’整条供应链,提高供应链资金运用效率。”

第10篇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现代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融合渗透,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过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形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体系,产品结构以“高、精、尖”为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智造”、“首都创造”品牌。

(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促进服务与产品融合,以软件提升硬件价值,重构产业价值链。在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硬件产品与数字内容服务整合,形成以终端、内容分销渠道和数字内容为主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商与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合,开发应用程序,与产品耦合提供附加服务和产品增值服务。在移动通信产业领域,开发适应4G/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服务。构造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商业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之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促进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与产品相配套的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系统等服务系统,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由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行业的集成服务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发展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服务技术研发,建设工程项目协调服务平台。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拓展增值服务。通过成套服务、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成套安装,开拓集成化的专业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实现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二)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服务环节

通过内部服务增强、与外部服务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营销交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服务能力[1]。

1、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水平

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向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协同设计云架构体系,通过云平台实现企业间设计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创新,创造全新的资源使用与组合创新模式。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模块化等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售后服务。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实时在线支持服务,对所提供的大型、关键设备产品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运行监测、故障诊断、预测维护;对客户设备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状态管理。

3、实现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

在电子、汽车、医药、钢铁、石化等制造业领域,加强精益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运作,支撑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机构有效衔接。支持骨干制造企业在提高自身供应链功能的同时拓展市场服务,面向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中,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共同组成运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加强电子商务功能

促进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骨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建设集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采购实现全过程统一管理,对客户需求实现全过程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推动龙头企业扩展自身平台,面向行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市场决策分析等智能商务服务。

5、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和使用等阶段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销售,配合专业化集成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方案,构建融资租赁销售服务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服务。

(三)促进制造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分析能力,加强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提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云环境下开展产品开发测试,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弹性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为生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厂设施、产品模型、研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生产规划和评价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服务能力。

促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应用,提高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支持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3D打印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汽车和模具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制造技术变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发展战略,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领域的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产业联盟组织。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涵盖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功能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高端创新资源。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建设蛋白质、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重要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型创新组织和企业承担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创制。

(二)建设研发与生产制造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建设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融合。建设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合作平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各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有效衔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等专用基础软件。研发推广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应用服务模式,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

2、生物产业

推动生物高端制造、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互动融合。加强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药研发平台,推动在专业园区、医药孵化器等建设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外包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加强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物产业链。支持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等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相关服务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全国高端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构建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推进关键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5、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运营水平。提高生物质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服务能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6、新材料产业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面向电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适用材料。形成纳米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融合互动,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发展,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8、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运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研发、总部、高端服务集成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三)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以新型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结合云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等,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政务、金融等行业创新应用。建设云计算应用支撑的配套虚拟化平台,促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规模应用。在移动支付、远程教育、移动办公等领域创新移动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在制造等行业成熟应用。

以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医疗保险、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等新服务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合同管理、碳交易等创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涵盖设计、咨询、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定向购买模式、租赁模式、换电模式等创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推动产业化实现[2]。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第11篇

药品是特殊商品,如果给病人用错药,用假药、劣药或者过期药品,将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带来威胁。近些年来,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2006年我国就发生了几起药品叫停事件:卫生部紧急叫停欣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叫停鱼腥草注射剂等,就是因为问题、假冒伪劣药品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全球假药比例已超过10%,全球假药年销售额已超过320亿美元,其中60%的假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每年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美国每年约有7000名住院病人因用错药而死亡。

中国药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用错药、用药不当而死亡,不合格用药人数占用药人数的11%~26%,日常急救病例的10%因用药失误引起。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对药品进行跟踪和监测,打击假冒伪劣药品,规范整顿医药市场。RFID标签就是其中一种日益受到欢迎的新技术。在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还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

最适合的跟踪器

RFID标签是一种内含无线电技术的晶片,晶片中可记录一系列资讯,例如产品类别、位置、日期等。在一定范围内,RFID标签商品的接收端可透过扫描器感应到资料,因而可提高物流和库存管理效率。与现有的条码资讯辨识系统比较,RFID系统可储存更多资料、读取时间较短,每个标签都有独特的电子产品编码,不但无法复制,还可以加密,因此未来有望取代条码系统。就医药行业而言,RFID 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在制药、打假、规范市场方面,RFID标签依附在产品上的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可以起到查询信息和防伪打假的作用,将是假冒伪劣产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查处措施。

另外还可以起到全程实时监控的作用,药品从科研、生产、流通到使用整个过程中,RFID标签都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出厂的时候,在产品自行自动包装时,安装在生产线的读取器可以自动识别每个药品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库,流通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中间信息,实施全线监控。

在包装生产线、出厂的时候,在产品流通、仓储、流通过程中,直至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我们如果使用了RFID标签全程记录、实时记录,跟踪、追溯药品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具体来说,RFID在医药业可应用方向如下:

首先,能够防止伪药于市面上流通。

例如,美国Purdue Pharma 以生产处方药、非处方药与医疗用产品闻名,该公司已将RFID的标签作业与单一药瓶包装产线的流程成功整合,应用RFID技术于生产线产品,将符合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标准的标签贴于OxyContin药品的包装瓶上。此外,Pfizer 药厂之Viagra药品流向追踪及防伪等。

其次,可用于物流作业管理。

除一般物流申补作业外,尚可应用于:

药品运送及储存环境条件监控

药品制造经过安定性试验,确认其适当储存温度和架储期,如果运送和储存环境不符作业要求,会造成药品失效而影响医疗结果。透过主动式RFID应用,可达成运送及环境条件监控,确保药品品质。

药品库储暨效期管理

透过RFID技术应用于药品效期管理,可减少人力作业、并降低不必要之库存浪费,提升物流作业效率。

此外,也能够提升用药安全。

医疗人员在调剂药品、递送至病患给药的过程中,确认的内容包括药事作业部门的调剂(例如病患身份、品名、剂量、数量、用法之双重甚至三重查核等)、护理人员对于病患身份、药物、时间、给药途径、注射部位、注射速率等与病患安全有关作业事项。虽然RFID无法全面性运用于医院或社区药事作业上,但可经由RFID辅助提升用药安全。应用方向可包括:

避免药品剂量与剂型容易混淆品项的辅助识别

药品名称相似的品项之辅助识别

血液制剂管理

法规及评鉴要求医疗院所确实掌握订购输血用血液制剂之种类、使用及退还状况,且需确实记录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所用血液批号。可藉由RFID作为辅助,从药品制造商到住院或居家病患之全程追踪管理,并可减少人工作业量。

化疗制剂管理

化疗药物本身具有极高之毒性,医疗院所可藉由RFID辅助,确认病患使用制剂之种类、记录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批号等,避免用药疏失,落实病患用药安全。

最后,可以建立起一个资讯查询系统。

医疗品质是一个持续不断进步的改进过程。如果能整合医院资讯系统,可以让病患在门诊领取药物后将药物取出、透过扫瞄机自我检查,提供病患多一份用药安全的保障。若医院资讯系统连接上药物资料库,病患在核对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完整的药物资讯,甚至列印所需资讯。可以补足药袋上药物资讯的不足,也可教育病患加强自己的用药知识,对医院整体服务形象也有正面的帮助。

普及步伐

一份名为“全球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中的RFID”的报告显示,2004年RFID在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中获得的收入为3.7亿美金,而且据预测,到2011年将会增长到23.188亿美元。2004年,相对于前一年来说,市场的增长率不是很大,为11.8%。在预测期中,该市场预计将会以29.9%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

但是,随着监管建议的出现,在医药和病人追踪方面,RFID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最初的利益来自北美和欧洲的零售托管,因为这些地区要求医药链必须由某一类接受RFID标签的商店来支持。

制药公司现在都把精力集中在试点活动中以求把这种技术整合到他们的供应链中。然而,发展速度会出现区域性的不一致,因为绝大部分的研发中心都集中在北美地区。欧洲仍然在标准、频率和缺少政府驱动的首创精神等相关问题上停滞不前。亚太地区在病人追踪和反假冒措施上表现出主动性,因此RDIF在这一地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传统上RFID技术会被应用在资产管理和设备追踪的应用中。人们希望该技术随着管理和立法机关的发展而在药品追踪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保证医药供应链的安全也驱使各方实施RFID方面的大型部署工作。

就保健和医药市场的收入和增长率来讲,美国市场是RFID最大的应用市场,而且增长速度最快,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1.3%。增长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会产生巨大差异。美国市场是美洲地区的“发动机”,接着是加拿大,紧随其后的是亚太地区、欧洲、中东。

在三个分析的应用情况中,药品追踪市场预计会有最强劲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在预测期中将接近32.8%。紧接着是医疗设备追踪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28.9%。

由于医药界应用RFID技术来防止药品被仿冒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政府在立法、政策方面来积极推动RFID。比如,美国国会致力于立法透过RFID等相关技术来建立追踪体系,同时必须在2010年以前将处方药包的追踪系统完成。根据这项法案,药商必需整合防窜改技术在气泡包装上,并且必须在2007年以前在三十多种最容易被仿冒的药品包装上加入追踪技术。若此法案通过,所有的药品就都可以拥有完整的药谱纪录。此外,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已经要求医药产业发展RFID的相关标准并且开始进行先导流程的规划,如此一来将可以形成更广泛的RFID技术应用。他们希望在2007年前会有企业自愿完成此项先导计划。

有规划地应用

RFID为全新科技,不但技术复杂度高,需要花费的建设成本也不可小视。医药企业须考量自身公司与产品,在选择最符合运营需求方案的同时,还要填密地规划系统导入各阶段,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益。

1.策略拟订:针对企业需求拟订系统导入策略。医药企业首先须确认 RFID 系统可为企业营运带来何种实质利益,在全面考察现有供应链结构后,再与系统开发商合作,拟订一套对企业运营冲击最小,且最具备成本效益的导入策略。

第12篇

食材供应链供应链金融

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市场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变化频繁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往依托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中间链收益逐渐被吞噬。聚焦于自身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将非核心服务外包,从而降低内部成本,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价值导向的供应链服务管理成为中间链企业在自身模式建设及企业价值提炼上的重要课题。

供应链服务理论上,基于互联网为背景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依据商流、信息流为基础,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资金流上需求,提高运营资金效率,成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核心需求。作为供应链金融产品,必须服务于产业,符合所处产业特性,起到促进产业和金融的共同发展的目的,方能持续的产生效能。

民以食为天,随着消费升级,全民对生活品质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食材行业备受关注,其相应的供应链体系及供应链金融需求也受到关注、产生出大量的商业及金融运营模式。而食材行业有别于他行业,具有其独特性。

一、食材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供应链特点

1、行业整体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食材行业,最具代表性为餐饮业。2015年餐饮收入总额达到3.23万亿水平,同比增涨11.7%。伴随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观的转变及餐饮形式的不断丰富如社区餐饮、时尚餐饮、社交餐饮等的涌现,餐饮收入还将保持持续增涨势头,呈现蓬勃发展的市场空间。

2、行业本身将进入微利时代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餐企用工成本、餐厅商业地产租赁成本、餐企财税规范要求的不断提升,餐饮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在高毛利、高成本的背后,餐饮企业通过菜式创新、用餐环境营造、门店拓展吸引客源、寻求规模发展成为微利发展下的必经路径。在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是对于经营性现金获取的钢性需求。

3、工厂直采、产品需求标准化成为趋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去中间商,由需求方与食材供应商直接建立合作关系,降低产品采购成本,是餐企最直接的控制成本的手段。同时在多门店运营背景下,其内在商流体现为集中采购、分店收货、分店结算的模式,为保证同一化的菜品体验,促成了餐饮行业在产品供应需求上的标准化。中餐通过中央厨房及半成品的定制逐步标准化,为供应链全流程的信息化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通过物流及商流信息的抓取形成整体性的评估体系。

4、非供应链下的金融获取困难

餐企由于其发展路径及资金投放路径,决定其有效的可被金融机构认定的抵押资产不足,大部分的资产以租赁为主,短期内财务报表规范程度低,金融机构可给予的信用评价等级不高,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短期、多频次及投放快速的要求,直接从传统的金融体系获取融资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从金融政策层面,通过降息,降准,建立资金投向流通市场政策引导,但真正流向于消费类中小企业的资金量并不充裕,与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核心问题体现在对银行体系自身对风险管理考量还停留在可抵押资产层面,同时对真实性及行业特性、自偿愿望及风险把握不足。

基于真实易本身,能将非现金性资产占用,如应收账款、存货转化成金融资产从而带来即期的现金流,同时在风险来临时可提供处置变现或制裁手段成为食材供应链金融价值所在。

二、食材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型

作为供应链金融本身,除融资方具备还款的自偿性外,食材供应链金融所针对的交易及交易产品具有一些专业的属性特点:如产品成分、保质期、品质等级、可处置的渠道及通路、变现价格等,将食材供应链金融能较好的运用,需要具备如下的条件:

1、食材供应链金融必须具有信用的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就食材而言分类较为繁杂,从现代的分类方式上主要有从营养学角度上将食材分为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纯热能食物;从食物消化吸收后代谢成本上可分类为酸性食材及碱性食材;按对身心所产生的作用分类分为悦性、惰性、变性食品等,中国食材的复杂程度从其分类上可见一斑。

从现有的餐饮食材而言主要分生鲜类、果蔬类、调料类、干品类、粮油类、饮品类、食用菌类、坚果类,这类产品养种植主要产地分散、产品销地市场分散、单一产品的行业标准不明确,导致作为纯金融方无法遵循行业特性介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也是在做相应的金融服务中必须依托于行业类的信用载体完成供应链金融的服务。

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信用的载体有两种。

一种以核心企业为载体。金融方通过核心企业获取融资方相应的交易流水、结算信息,形成相应的评估,并基于与核心企业的交易给予金融授信,匹配相应的资金支持。核心企业为载体的供应链金融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通过金融杠杆撬动两端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并以此建立与上下游间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快速增长的基础。

上下游客户:通过核心企业获取相应的金融信用,缓解与其交易而产生的运营资金压力,保持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金融方:依托于核心企业的授信,开展上下游的金融服务,形成规模资金投放,实现现金价值的增值。

这种方式在食材行业全品类进行运作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食材领域品项较多,对核心企业的股东背景、企业规模、分销能力、物流仓储条件等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单一、常温性产品特别是在粮油、饮品类产品上已形成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但在冻品及生鲜产品上由于分散性较强,标准化欠缺,暂时无法形成基于核心企业的贸易链为基础建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另一种以核心平台企业为载体。交易双方通过平台达成撮合交易,累积相应的数据及评价,形成融资。第三方平台在作为供应链金融通道时,基于其第三方公立身份,平台本身完善的交易规则及违规管理、交易的全透明的数据支撑,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关系,为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客户提供金融支持。核心平台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如图2所示。

平台企业的核心作用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及流程,通过平台数据形成相应的对客户数据的分析,产生征信评估的可能。同时通过仓储及物流过程中实物资产的交割管理形成货品监管的控制手段,嫁接第三方金融服务。

两种供应链金融信用的载体,都是借助于第三方建立信用体系,形成对融资方信用评价及风险判断。

作为食材行业而言,基于核心平台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更符合现有的行业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解决了便利性、公允性及数据化的管理模式问题。食材业由于产品等级标准及产品类型多样性,单体企业规模存在一定的制约,自身融资能力欠缺,通过核心平台企业一方面能获取融资,另一方面配合平台规则执行的过程,更有利企业内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将传统的交易数据化、互联网化,小而散的食材企业向核心平台企业聚合形成经济共同体将更有利于食材企业金融需求的满足,更有利于食材行业的发展。

2、参与者形成协同,建立相对闭合的供应链

作为供应链而言,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方式,而涉及到多个主体,例如:上下游企业、平台服务商、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风险的管理者等。就单一主体而言,由于客户的多样性,可能存在于多个供应链的环节之中,而不是某单一供应链体系中,供应链关系呈现为错综复杂网络化结构。在整体结构中各环节及主体形成协同,建立相对闭合的供应链环节及流程才能真正形成可信的评价,形成系统的风险应对能力,引导金融服务商的介入。

食材行业涉及多领域的产品细分及工序的细分,行业企业的分布小而散,企业规模及格局良莠不齐,只有建立上游、下游、中间物流服务商、平台服务商、信息服务商协同,建立可视化贸易流程及相互协助的模式才能引进金融服务商解决供应链上金融需求,使金融服务商参与现金流的解决方案之中。

三、食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

风险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供应链金融对风险的管控上,首先从业务整体形态上控制相应的风险,形成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将整合资源体现在某一企业进行实现。在资源聚焦的过程中,每个聚焦的线路反向成为风控路线,成为受益方在失去信用前提下所增加的违约成本,这个是在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运营上的首要条件。其次,建立相对开放信息化流程。所谓信息化流程不仅仅是单一企业内部,而是基于多主体下的供应链体系,将从源头至消费端在内的各环节呈现为可视化的信息流并在风险出现时作为可控的节点,才能获取金融服务商的认可,让其参与其中。第三,基于食材行业的原材料的季节性波动,基于信息数据本身建立估价模型对相应的经营数据及商流、货值数据进行评估是必要的手段。风险的管控如图3所示。

3风险管控示意图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供应链金融成为新的市场蓝海,每个行业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探索建立符合行业规则的供应链金融模型,寻求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通过行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将产业与金融充分融合相互促进,提高配置效率将成为不懈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亦文.打造3流合1的供应链帝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强.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风险分析.时代金融,2016(8).

[3]冯邦彦.百年利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