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流程图
确定主题――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师点津――拓展延伸
2课堂开始
[主题]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1.农民夏天戴的草帽刚买来时很白,过一段时间,变黄,为什么?
2.取一段红毛线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亚硫酸溶液中,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这两个现象都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关。由此引出对二氧化硫的学习。
第二节 二氧化硫
2.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给出一瓶贴有标签的二氧化硫气体,标签上有其化学式和化学名称。
(1)你从标签上能获取哪些信息?
(2)你还想了解除标签上信息以外的其他问题吗?同学间可以讨论。(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透明气体。
②二氧化硫是由氧和硫两种元素组成的。
③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其个数比为1∶2。
④二氧化硫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教师点津]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硫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多少?(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1。
②二氧化硫硫元素和氧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各为50%。
③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4。
通过以上探究式学习,学生们对SO2这种气体的分子组成已经很熟悉了可以进行物理性质的学习了。
[提问] (1)如何闻集气瓶中二氧化硫气体的气味?(请学生上台表演)
(2)二氧化硫气体保存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用手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②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应远离人群,密封保存。
[教师点津]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相比较,如何?
[学生回答]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槽中,并晃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但未充满整个试管;
②水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教师点津](1)二氧化硫溶于水
(2)二氧化硫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2.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面实验中,水槽子中溶液为何变红?(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H2O=H2SO3
[教师点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NaOH试液的水槽中;(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几乎充满整个试管;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2NaOH=Na2SO3+H2O
[教师点津]SO2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等反应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4溶液,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溴水、KMnO4溶液褪色,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师点津](1)SO2中S呈+4价,化合价可以升高,作还原剂
(2)SO2可以与O2、氯水、溴水、KMnO4溶液等强氧化剂反应,SO2中作还原剂
二氧化硫与O2、溴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点津]学生阅读课本,写出工业上制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褪色
[情境]将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教师点津]SO2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色,故这种漂白是暂时的。
[情境]比较氯水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学生探究)
[投影]
[教师点津]学生总结SO2有哪些化学性质?SO2有哪些用途?(学生探究)
[投影]①SO2有还原性(SO2的氧化性课本不作要求,可简单介绍)
②SO2有漂白性
③SO2是酸性氧化物
④SO2可制硫酸;漂白纸浆、毛、丝、草帽等;杀菌消毒等。
[拓展延伸](投影)1.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检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烟尘)等三项。
2.“空中死神”――酸雨
关键词: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概念;元素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4-006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体会到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对于反思性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河北省实施新课程三年以来,高中化学教师普遍具有了教学反思的能力,不论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还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甚至到课后回顾反思,都做得比较充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将反思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思不仅仅是对化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重复,而且也是对化学中所涉及的知识、思路、策略等的深究,这对训练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极为有效。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试图从概念教学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尝试寻求突破,培养学生运用反思提升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一、反思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概念是人类对自然界中众多化学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分析、抽象、概括的结果,有高度的概括性,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有助于人类对化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化学概念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之所以然,提高思维能力。
在高一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已有的概念对新概念的深化发展主要是顺应过程,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主动建构而将新的更科学的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中。而学生已有的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对新的科学概念的习得一般起到前摄抑制的消极作用,不容易发展成科学的概念。如离子反应的教学,在高二测试时,还有学生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需要通过获得新的直观事实或经验来消除旧概念的消极影响,我们设计图1所示的简单流程来实现。
离子反应(复分解型)条件的教学是对初中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深化,同时也是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水解的基础,特别是要将学生已有的复分解条件“生成水”转变成“生成弱电解质”。
“离子反应条件”教学片段设计如下:讲授过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后,学生练习、体验、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同时为后续离子反应条件和离子方程式意义的教学提供化学反应基础。学生一定会认为H+和CH3COO-不能反应。此时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设计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取稀盐酸(0.01mol/L)样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分别加入CH3COONH4固体和氯化铵固体,振荡后再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分析并得出CH3COO-和H+发生了反应的事实。通过实验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角度认识已有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概念不能解释新的实验事实,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同时也是概念深化发展的实验事实基础。通过学生的思考理解,把握共同特征,修正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
二、反思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化学概念、理论的载体,还承载着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教育功能。面对教材内容体系变化大、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课时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领悟理解课程内容、课标要求的变化,优化教学设计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学行为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我在教学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性质”时第一次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展示一瓶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学生观察并探究、分析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3.演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实验。学生讨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学性质?4.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小组讨论二氧化硫还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教师介绍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5.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二氧化硫与氯气漂白性原理。6.小结后反馈练习。
反思1.开始的录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吗?学生会不会认为“这样一种污染物,学了有什么用?”学生看了录像很可能会对二氧化硫的学习产生抵制的心理,能否用其他方式引课,让学生对二氧化硫产生好感?
反思2.能否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怎样改进?
反思3.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能否采用探究方式,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设计改进后的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二氧化硫的有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硫有哪些用途?(巨鹿县是河北省金银花之乡、枸杞之乡。学生叙述二氧化硫可熏金银花、枸杞。这样引入使学生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二氧化硫,从而有兴趣学氧化硫。)
2.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探究采用趣味实验设疑:将盛有某无色溶液(过量二氧化硫通入品红试液后的溶液)且管口系有气囊的试管加热,气囊膨胀,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将试管浸入冷水中,气囊变瘪,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验证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和漂白性,教学互动氛围良好,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
3.当学生思维的空间已打开,此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物质有哪些?其原理分别是怎样的?通过互动和发散思维,达到前后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4.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合价,启发学生回答二氧化硫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
结合实验桌上的化学仪器、pH试纸、试剂瓶中的试剂(氢硫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新制氯水、新制的氯化铁溶液、氯化钡溶液)等,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学生小组讨论,代表汇报,教师点评,设计合理实验,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5.提出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介绍大气污染及防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知道了学氧化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有学生提出“将鲜花放进盛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观察颜色”的实验方案,这是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也是反思的又一次提升。
教学反思,融会贯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己有;教学反思,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反思中,学生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并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反思中,老师走近学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碰撞,形成融洽、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抓好反思教学,不失为一种打造优质课堂、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玉峰,张建莉.高一化学新课教学中概念深化发展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24.
[2]张昌恒,陶恒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经营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5.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依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中,“目标导航”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立足于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三维课程目标体系”的理念,围绕“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目标决定着行动的方向。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统领着教与学的方向,并指导着学习结果的评价。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的前提和关键。“问题驱动”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以问题解决为驱动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问题驱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各种问题特别是化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观念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习化学知识,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问题驱动”是站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角度,通过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组织教学,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于学生而言,学会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说,增强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重构对化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专业素养。
二、“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体系,是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师生共同创设学习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它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下面试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中“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节内容为例,对“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加以阐释。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设计要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其成为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
“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氧化还原性等)。
2.列举实例说明二氧化硫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氧化硫与氯水等氧化剂的漂白原理。
3.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知道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4.初步认识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道对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引起危害生命健康、污染环境等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二)自学尝试交流
课前,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3~5个尝试练习。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培养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尝试练习,自检自测,分析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课的尝试练习设计如下:
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森林遭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D.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4.与的化学性质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差异。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具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写出你熟悉的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优化重组问题
在自学尝试交流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基础化学知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大相径庭。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体现的是教师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重组,使问题得到优化。
“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课,需要着重探究的主要有如下四个问题:
1.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水的漂白原理相同吗?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削了皮的土豆、荸荠等露置于空气中很快变色,但把削了皮的土豆、荸荠浸泡水中就不易变色,这是为什么?菜场里的小贩常将去了皮的土豆等蔬菜用的水溶液浸泡后露置在空气中,半天甚至一整天都不会变色,这又是为什么?说明具有什么性质?请选择适当的试剂验证你的猜想。
3.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燃料释放出所造成的。
(1)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分析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雨水样品pH变化的原因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依据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4.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某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四)探究解决问题
上述需要探究的四个问题,涉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还原性、酸雨及其他综合性问题,这些都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创设这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全面、深刻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认知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课堂上,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研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问题4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酸酐的通性、氧化还原性等,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差异性入手——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二氧化碳则没有这些性质。通过分析探究,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最终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首先,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然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除去二氧化硫;接着,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五)提升所学知识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硫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但此时学生获得的这些知识还是琐碎零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二氧化硫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如图2)。
三、“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一)目标设计要科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需注意以下几点:
1.富有弹性。设计教学目标要因材施教——既要注意班集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使教学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突出重点。一节课有多重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而这些维度目标还有若干个子目标,每个目标相对应有一个学习结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权衡各目标,确定主要教学目标,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设计,以突出重点。
3.相互协调。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它们组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有知识与知识间的协调统一,也要有知识与精神、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协调,还要有精神与精神、能力与能力之间的协调。
4.符合实际。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获得方法的认知规律,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对新知识的学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在技能提高上也应该从模仿到创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二)问题设计有效果
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效的问题设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性:
1.科学性。即课堂探究的问题既要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和生活实际,不违反化学事实及其科学原理,不“闭门造车”、臆造杜撰,更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2.针对性。即在设置问题时,“面向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
1、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则是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 染物与大气正常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其毒性一般较一次污染物强。二、 常见主要大气污染物简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含物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危害了人体的舒适、键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1)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2)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四、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①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②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
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五、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外观变化,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即变化时未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显而易见,该实验中水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并未生成新物质。
二、作为溶剂配制溶液
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多数物质均可溶解在水中,配制成溶液,溶液之间的反应可以在瞬间完成,这大大加快了物质间的反应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用作吸热物质,保护集气瓶
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时,需要点燃细铁丝,通过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生成氧化物四氧化三铁,从而验证出氧气具有氧化性。这个实验中,反应产生的高温会使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熔化,液态的生成物溅落到瓶底,会使玻璃质的集气瓶底部炸裂。为保护集气瓶底,需要加入少量的水或细沙,通过水对热量的吸收,缓冲产生的高温,有效保护集气瓶。
四、用作吸收剂
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如果直接让二氧化硫排入空气中,就会造成空气污染。此时可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利用水和二氧化硫的反应,促使二氧化硫溶于水,可以有效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在这个实验中,由于水是反应吸收剂,所以不能用细沙替代,有别于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在集气瓶底装入水来保护瓶底。
五、作为反应物
水的电解实验中,通过给水通入直流电,使水电解,正极上收集氧气、负极上收集氢气,通过验证两种气体单质的生成,得出水通电后发生分解反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微观上则可验证出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和氧化钙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石灰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熟石灰,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反应与水有关,如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硫酸铜晶体,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等。
六、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初中化学所讲述的气体中氧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均可使用排水法,对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利用产生的气泡在水中聚集成大量气体后形成的压力,将水排出到集气瓶外,达到收集气体的目的。
七、测量气体体积
利用排出水的体积得出生成的气体体积。在实验中我们有时需要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这也需要用到水。利用排水集气法将排出的水引入到量筒中,通过收集的水的体积读数,可以得出生成的气体体积。
八、洗涤仪器
关键词:演示讲授;合作探究;课外研究
一、演示讲授
演示讲授是由师生演示实验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选择演示的实验内容时,紧扣课堂教学环节,有效配合化学概念、原理等教学;要考虑它的鲜明性和可靠性,生动直观,简易快速,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得出结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使实验充分服务于教学内容,实验成功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知需要,便于渗透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培养。
譬如,《化学1》“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可通过课件“展示硫在O2中燃烧;观看二氧化硫的短片”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用途、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防治。归纳推测SO2物理性质和其毒性并易形成酸雨。
接下来,观察实验二氧化硫颜色气味及水溶性;通过设问“将石蕊试液滴入SO2的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用试纸测定其溶液的PH,判断酸碱性。说明什么?”得出将上述溶有二氧化硫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的结论。
通过设问:“①SO2由两种元素S和O组成,思考SO2是什么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②各元素化合价是多少?S元素有哪些常见化合价?③从以上方面预见一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其中硫呈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推测SO2可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那么,通过哪些反应证实呢?”并得出:SO2表现还原性,需要加入氧化剂来实现;SO2表现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与Ba(OH)2溶液、H2S溶液、酸性KMnO4溶液、溴水、品红溶液反应的性质。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拟订方案、实验验证、理论分析,再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与成功的喜悦,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学方式。其特点一是全员动手,二是人人合作。该方式又可分实验归纳和实验演绎等形式。
1.实验归纳是让学生操作、观察、思索,抓住特定事实和现象的特点,随后在教师的引导或提示下,由学生归纳概括出结论,或者由师生共同得出科学结论。适合于简单易操作且没有副反应的实验
譬如,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组织学生分别实验乙醇与钠置换、与氧气在铜催化下氧化、与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下酯化、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等,最后归纳得出乙醇分子四个键位发生反应的性质结论。
实验归纳在传授新知识,特别是有关化学理论教学之前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及简单化学概念形成等的实验教学比较得体;常用于新授课的随堂实验,复习课的归纳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的教学中。
2.实验演绎是运用已有知识原理,进行扩展、演绎推理或论证、加深而获得新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适用于归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性质验证、物质检验和原理规律的运用等实验
譬如,《化学2》“糖类”中关于葡萄糖的教学。可设问:“经过计算,我们知道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我们能否根据组成分析出它的结构呢?(提出探究的问题)。”然后提出假设:“从分子式推知,其分子应有多个官能团,其中可能有-COOH、-CHO、-OH,还可能有酯基-COO-的结构。”再设问并启发学生用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学生从“如果有-COOH,则用滴加石蕊试液的方法检验;如果有-CHO,则用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作用;如果有-OH,则可用乙酸、乙酸酐作用;如果有多羟基,可观察其与Cu(OH)2浊液作用。”等方面设计,经讨论成形后分组实验,事先让学生查找关于多元醇的检验方法,查阅葡萄糖与乙酸酐酯化反应的实验事实。经实验及师生讨论,得出结论:“葡萄糖溶液不使石蕊溶液变红,所以不含-COOH。常温时使氢氧化铜悬浊液溶解而形成绛蓝色溶液,说明含有多个羟基。将这种绛蓝色溶液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与氢氧化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它的分子至少含有一个醛基。另外,它溶于水,也不水解,说明不含酯基。经查阅资料,知其可与乙酸、乙酸酐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五乙酸酯,说明分子中含有五个羟基”。最后学生总结:实验验证了假设,葡萄糖是一个含有多羟基的醛,具有多羟基醛的性质。学生抓住“官能团决定性质”这一本质特征,通过演绎探究,学习并掌握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三、课外研究
课外研究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实验探究活动。其探究内容可以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现问题,或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
譬如,在《化学1》中,结合“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以“家乡水质调查分析”为题,学生分赴家乡的堰塘、水库、河流(包括网箱养鱼、养猪场附近及工厂附近)等水域等调研采样,回校分析检验成分;由学生设计检验实验方案,再交流讨论确定最佳方案,然后实施实验,观色、嗅味、测定其pH、测铁钙镁铅等离子浓度、测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硅酸等,并列表比较分析,得出检验结论,并提出水体保护建议。
课外小实验、趣味实验、课外实验习题,均可作研究的切入点。譬如在《原电池》之后,提出“燃料电池的研究”,引导学生从原理到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以加深对燃料电池原理的理解,进行有关节能及绿色能源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自制的“氢气-氯气燃料电池”,启发学生课后研究,提出了很多方案,如:用活性炭与碳棒一起做电极材料与氢氧化钠溶液组成封闭装置,然后通氢气和氧气,制作“氢氧燃料电池”等,学以致用。再譬如,在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后,将习题2.“用新制的氯水进行下列实验,并将可能的实验现象及对现象的解释或离子方程式填入表中”设计为课外研究实验,学生设计了四个实验:①将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②将氯水滴加到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③碘化钾的淀粉试纸;④将氯水滴加到NaHCO3溶液中;探究氯水中的成分。并引发学生探究氯水滴加到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红色褪去,是中和反应引起的,还是HClO漂白引起的深入探究。
课外实验方式,自主性强,但过于开放,往往难于控制,耗时较多。因而,要求教师加强指导。做好选题和组织工作,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师;角色转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而是打火机,通过点拨,去引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化学教师,如何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这些角色?我认为教师应恰当地组织教学,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方式中,自觉承担起各种角色,体现教学中的各种身份与作用,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学要着眼于未来,既要适应社会需求,又要关注个体成长,培养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程理念培训班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观摩新教法研讨课,努力学习理解现代教育理论,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进行尝试。
2.学习更新的化学知识,及时为自己“充电”,补充“营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化学知识层出不穷。作为有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专业知识明显落伍。所以要经常光顾书店,购买专业书刊,订阅教学参考,还应经常通过网络来关注化学发展的动态,学习有关化学的前沿知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的化学知识。
3.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
化学教师如果具备了高素质的信息意识和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老教师要与年轻教师一起制作教学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转换角色,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1.关爱学生,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改革所热切呼唤的教育真谛之一便是“爱的教育”。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但传统模式下的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师道尊严”。即使错了也不承认或不愿承认,更不能容忍学生对自己的质疑,这样无形中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沟通,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和学生共同操作,共同讨论,共同经历疑难问题的困惑,共同感受解决难题的喜悦。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获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实验、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角度去观察事物,用化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创设情境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教学中,学生之前已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因此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情境(1):你知道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吗?酸雨的成分是什么?怎样验证酸雨的酸性呢?情境(2):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二氧化硫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此时教师已准备好实验仪器及相关药品,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实验(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用pH试纸检验其酸性。实验(2):二氧化硫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其现象,然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不仅获得了真正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参与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及时做好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断监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每单元定期写出反思日记,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自身也应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反思,坚持每节课后写反思日记,通过课后反思,直接客观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高一实施新教材课改以来,许多老师开始钻研新教材与老教材的不同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达到与时俱进。但仍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新教材与老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所以在教学时会直接抛开书本,用老教材的框架备课,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有了知识内容,但学生缺少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不利于学生以后学习的深入。
关键词:善学;乐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74-02
1.培养学生对定义关键词的全面理解。一个定义,往往有几个不同的关键词。例如,物质的凝聚状态一节中,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定义为:标准状况(273K,101Kpa)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我们可以设计例题判断正误:(1)标准状况下,1摩尔水的体积约为22.4L;(2)标准状况下,1摩尔氯气和氧气混合物的体积约为22.4L;(3)非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可能约为22.4L;(4)常温常压下,1摩尔氯气的体积大于22.4L。通过一道习题不同选项的设置,启发学生从定义的不同关键词下手进行选择,再进行归纳,深化对定义的理解。再例如:电解质定义的学习: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即为电解质。我们出一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出以下列出的哪些是电解质:(1)氯化钠(2)碳酸钙(3)二氧化碳(4)碳酸(5)铜(6)乙醇。通过对这些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全面理解每个点,而非以偏盖全,草草了事。
2.用好书本的图表模型介绍,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添了一些更具体鲜明的图表、物品模型、照片等,这些都是书本设计者精选的东西,蕴涵深刻的化学道理。例如,高一书本表1-41摩尔物质的体积,学生经过计算后,会在老师的提问下很自然地答出,1摩尔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摩尔气体的体积都相同。老师在赞许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1摩尔气体的体积都相同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个前提?气体的体积由什么因素决定?等等,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设计好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学,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许多学生受初中一些错误的学法误导,认为化学的学习只要背熟一些反应即可,对实验只停留在描述现象、能分清对错的基础上。结果是,在遇到新问题时,脑筋中很混乱,无法加工信息。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一节,书本有三个实验,可先让学生自习实验信息,大致判断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原因分析。老师在实验一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前,可让学生从酸雨知识下手,为了获知溶解的多少,如何选择实验用品?产物酸碱性的程度如何检测?实验二在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同时,指出其漂白的实质是与有色物质结合成不稳定的物质,紧跟着可设计一道演示实验题目: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液,颜色褪去。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哪一种是正确的?在经过分析和讨论后,老师指出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成盐,降低了碱性。这也是二氧化硫第一个性质的延伸。第三个实验,二氧化硫溶液中加入氯化钡前,先提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会脱口而出:有沉淀生成。老师在这时候做一下实验,大家发现没有沉淀,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老师在这时候可作适当解释,然后提问加入双氧水,会有什么现象?然后从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出二氧化硫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还原性。
4.抓好复习环节的知识网复习,提高学生对比学习知识的能力。在进行硫酸的性质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现有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在复习氯气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氯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利用了哪些性质?氯气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处理?在复习碳族元素时,我提出了一个看似与高考无关的问题:焦碳、木炭、活性炭、碳黑是一样的吗?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在复习镁与铝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从理论上说,用什么试剂除去铝壶中的锅垢最好?还有什么方法?在复习氧族元素时,我这样提问: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古代就能制成黑火药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如何解释硫易碾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水酒精,易溶于CS2?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围绕着高中化学知识展开,也围绕着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既体现了化学的学术性,又体现了化学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懂得了为什么,通过不断探究与反思,最终完成了知识的建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由单纯学术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化学教学过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而忽略了课程的社会性,我们的学习也常常是由一个个看似严肃的学术问题组成。事实上,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学习化学决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应实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长远看,新课程全面的实施推进必将带来高考的新一轮改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对新课程进行研究,对课程目标进行正确的把握,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推进。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复习策略,学生一定会达到“轻负、高效、善学”,从而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作者简介:钟文洋(1964.11-),男,江西铅山,大学本科,中教一级,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花桥中学一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法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巧思,为学生搭建独立思考平台。设计问题要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激发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探索氢气的制取装置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一步步设问推进,完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简易装置):
1.在进行锌与酸的反应时需要哪些仪器?(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如下问题)
2.你能否设计一种装置,在酸反应不够时,不需要拔掉胶塞也能随时加酸呢?
3.长颈漏斗可以随时加酸,反应能否随时停止吗?同学们有什么办法随时使反应停止?
4.如何将锌与酸分开,你用什么方法?
5.控制反应是否是锌放在隔板上呢?你如何控制?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同学们既熟悉了简易制取氢气的装置,又逐步了解了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提出新看法,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提出新途径,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灵活运用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课堂结构,培养自主探索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单一被动地接受学习的问题,学生缺乏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独立获取如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优化教学结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探究心理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将学习得更好、更扎实。
例如:在教学酸时,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我把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和酸的通性作为一个板块,设计了一组相关内容题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来完成。题目如下:
(1)你作为某钢铁厂的厂长助理,该厂有大量生锈废铁,请你提出除锈的方案。
(2)王礼发现家中热水瓶底部沉积了较多的水垢(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想起所学的化学知识,于是向实验老师要了一瓶稀盐酸倒入热水瓶内,不久水垢消失,有气泡冒出,最后发现热水瓶底有液体流出。你能告诉王礼这是为什么吗?
(3)我们班要在春节晚会上制取氢气填充气球,请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
(4)小红妈妈经常胃反酸,你知道为什么吗?请你说出根据什么原理治疗?
面对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地看书探索、讨论、合作、寻求答案。学生乐于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指导演示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是辅助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个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正确指导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启智养能的目的。
例如,在演示“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各步操作的要领与原因,力争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又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示范性演示,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后,通入石灰水中检验,没有看到预期的浑浊现象。这时是引导学生讨论的大好时机,教师不能放过,应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个,究竟是带有什么杂质?还是二氧化碳不纯?是否是石灰水已变质?
四、挖掘教材资源,品尝实验快乐
对实验的好奇心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探索行为,因为化学实验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鼻、耳、手等感官协同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有效的演示实验,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体验到探索自然的快乐、实验的快乐,有利于知识的获得,更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硫时,我这样挖掘教材,引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之后让同学们根据所看录像总结酸雨的危害:鱼类死亡;酸化土壤,绿色植物变枯黄、致死;工业设备、文物等腐蚀加快;影响人体健康。然后设计三个创新试验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危害,让同学们在探究中自己得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1:为什么虫子会死呢?(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2:怎样形成酸雨的?(启发同学们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探究实验3:为什么花儿会变白?(学生探索发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已引起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知识建构的过程,强调施教者要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究竟什么是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
广泛的来说,教学情境是指那些作用于学习主体,能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教学情境是教情和学情的有效结合。教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等。学情是指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情况,思维水平等等。教师应充分摸清教情和学情,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布朗在1989年对“情境性学习”进行界定时提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因此,教学情境就是课堂教学中融合多种情境因素、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而生成的具体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1.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教学情境的设计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真实的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赫尔巴特说:“有谁在教育中想抛开经验与交际,那就仿佛避开白天而满足于烛光一样!”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胡乱编造,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才能引起共鸣,这是教学情境设计的出发点。
(2)“知识相关”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论者认为:情境创设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明确这一点,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有研究者指出:教学情境“一旦走进为情境而情境的怪圈,那就进入了误区。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过于复杂,过于花哨,不但不能起到有效的导课作用,反而可能会淡化教学目标,使学生进入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方法
(1)联系生产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情境的客观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有熟悉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教师可以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讲述《二氧化硫》一课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当你阅读报纸或收看电视时,经常可以获得关于空气质量的信息。空气质量报告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的指数?二氧化硫是从哪儿来的?有什么危害?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如煤与石油)的燃烧、含硫金属的冶炼以及制造硫酸、磷肥等产生的废气。还可以展示一些酸雨的图片,提示大家,酸雨的形成和二氧化硫有关,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吗?生成什么?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二氧化硫的一些化学性质。总之,通过这些教学情境,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习化学的热情。
(2)利用趣味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以实验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述《钠的化合物》一课时,教师将过氧化钠粉末包裹在棉花中,并将棉花放在石棉网上,请一个同学对棉花吹几口气,很快棉花神奇般的着起火来了,学生们都欢呼起来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棉花里包裹的粉末是什么吗?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吹几口气棉花就着起来了。学生通过讨论,知道淡黄色的粉末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过氧化钠的状态、颜色,从而总结出过氧化钠的性质、用途。化学实验的千变万化使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充满了好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史上的一些小故事、化学家的轶事等等,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而有趣的素材,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讲述《氯气》一课时,可以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毒气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从这一史实中归纳出氯气的颜色,密度,气味,毒性等等。再比如讲述《苯》这一课时,科学家为寻求苯的结构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凯库勒在睡梦中得到启示,分析出苯的分子结构。学生们很受启发,科学研究是长期奋斗的过程,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誓不罢休的决心,学习也是如此。
(4)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的普及,课堂形式多样化起来。多媒体能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例如:讲述《分子的立体结构》一课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各种分子的立体结构展示在屏幕上,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形式更加丰富、生动,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但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教学实际为前提,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实现课堂的优化。当然,化学教师还将继续探索更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让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雷.《创设有效情境激活化学课堂》.基础教育,2013.01:(46)
[2]王文娟.《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北京教育,2011.09(51-52)
一、 联系生活,设计新课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无论是无机化学部分还是有机化学部分,都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收集与本学科相关的新闻报道、重要事件,设计新课引入时加以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有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与该部分内容相关联的生活事件(可以是新闻事件)的视频资料供同学观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容引入新课.记得上必修1《氯气的性质》这节课时,播放有关氯气泄漏的新闻报道,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积极讨论有关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辨析,氯气的有关性质很容易就搞清了,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二、 结合新课程要求,设计有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度是很重要的,如果过易,学生会轻视问题,甚至认为该科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而忽视这门课,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如果太难,学生会被一闷棍打死,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提问.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的因素有很多,有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应用、对一定的问题模式的习惯反应、也有与旧知识的相关联系等.因此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使提出的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能够回答,即提的问题是有效提问.例如:高一化学中《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直接问同学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学生的回答要正确到位就比较难.而如果从复习旧知识提问“酸性氧化物的定义”联系提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推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顺序进行,那么学生从熟悉的旧内容到陌生的新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就容易得多,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推理,正确回答了问题,得到好的评价,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自然就得到提升,对化学的兴趣就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提升.
例如:在有关《物质的量》的复习课中,本人不仅设计习题给学生做,鼓励学生设计习题给我选用.
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叙述正确的有( ).
A.1 moL的水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常温常压下,0.1 mol的氯气与2.24 L氢气恰好完全反应
C.22.4 L NO与11.2 L O2在相同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NO2是1 mol
D.常温常压下,32克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中,含有2NA的氧原子
上述习题是本人在复习《物质的量》的练习时引用学生设计的有关练习之一,选用到了给学生做的设计练习中,设计习题的学生很开心,体会很深刻.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该知识点的需注意的问题,也在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中获取了自信心,帮助同学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有效性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研究学生心理,体验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被提问的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教师的提问是什么意思,也会碰到学生的提问在教师看来是离题太远或不知所问.其实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给学生机会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使课堂效果也得到提高.
本卷相关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C:12N:14S:32Fe:56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1、在厨房里发生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面粉发酵B、洗洁精去油污C、米饭酿酒D、煤气燃烧
2、毕业班的同学学习压力较大,身体易疲劳,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很容易生病。上不久,本年级某班已出现水痘,为防止水痘病毒蔓延,校医常在教室里喷洒过氧乙酸(CH3COOOH)溶液进行消毒,该药品在室内喷洒后,室内立即充满一股难闻的气味,这种现象说明了:()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因为酒中的乙醇分子可以使橙红色的重铬酸钾变为绿色的硫酸铬。重铬酸钾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A.+3B.+5C.+6D.+7
4.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以下做法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在食品包装袋中填充氮气以防食品腐败B.氢气常用作清洁能源
C.医院常在蓝色钢瓶中备有液氧供医疗急救D.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所有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CO2和CO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6.请比较5H2O和5H2O2两个式子中,它们含量一样的是:()
A.氢气的质量B.氢元素的质量C.氢分子数D.氢原子数
7.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形状像足球,又叫足球烯。下列有关C60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B.它由60个碳单质构成
C.它是一种单质D.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8.有一些物质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即:原子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下列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团的是:()
A.MgCl2与NaClB.KMnO4与K2MnO4C.H2SO3与SO3D.KClO3与Ca(ClO3)2
9.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有氧化物生成的化合反应的是:()
A.将二氧化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B.蜡烛燃烧
C.加热高锰酸钾D.铁丝燃烧
10.化学用语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知识的通用语言。以下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最多的是:()
A、CB、OC、H+D、2H2O
11.火箭常用偏二甲肼(C2H8N2)、液态氢等作为燃料,而用液态氧、四氧化二氮(N2O4)等作助燃剂。下列有关偏二甲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g
B.偏二甲肼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的
8O
氧
16.009F
氟
19.0010Ne
氖
20.18
16S
硫
32.0617Cl
氯
35.4518Ar
氩
39.95
C.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8:2
D.偏二甲肼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知,一个氧原子中有8个质子
B.20.18是一个氖原子的质量
C.Cl与Cl—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D.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13.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元素的种类B.元素的化合价C.分子的种类D.原子的数目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收集完氧气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往下套,套至试管的中上部
D.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保持水平
15.对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量,并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澄清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6.关于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们分别属于三种元素的离子B.它们都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C.由前两种粒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MgF2D.它们的核外都有2个电子层
17.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B.倾倒液体C.取用液体D.过滤
18.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
B.自来水厂常用ClO2消毒,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C.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水中所有杂质与水分离开来
D.利用煮沸水或加活性炭吸附的净水方式都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19.对于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所含的质子数相等;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⑤
20.下列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是:()
A.FeSB.Fe2O3C.Fe3O4D.FeCO3
第Ⅱ卷非选择题(60分)
二、本小题包含7小题,共33分
21.(9分)(1)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①Na+②3Fe2+③Mg
(2)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一个金原子②2个铵根离子③碳酸钠④钡元素
⑤硫酸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物质
22.(2分)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简单分子,它在控制人体血压、肠胃和大脑学习方面具有特殊生理功能。该简单分子的化学式是,命名为:
23.(5分)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单质的有,属于化合物的有,属于氧化物的有。
24.(9分)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并指出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
(1)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反应)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反应)
(3)反应物中有黑色固体参加的反应:(反应)
25.(2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在这三个反应中有许多共同特点,请你写出3个(少一个或错一个不给分):
26.(2分)小云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了,请你帮他分析一下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至少写出两个):
(1)(2)
27.(4分)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臭氧(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它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得多。若将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氧气中含有3%的臭氧。
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的现象。
(2)写出在臭氧发生器中,氧气转变为臭氧的符号表达式。
(3)应采取的方法保护臭氧层。
(4)二氧化硫遇到臭氧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跟水反应能生成硫酸,这是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理想方法。写出二氧化硫与臭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三、本小题包含1小题,共7分
28(7分)“脑黄金”是深海鱼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它的化学式为C26H40O2,请计算:
(1)(2分)“脑黄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要求列式计算出结果)
(2)(2分)“脑黄金”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C):m(H):m(O)=。
(3)(3分)g“脑黄金”中所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与72g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中所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相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点)
四.本小题包含2小题,共20分
29.(12分)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研究中,老师为小林同学提供了下列仪器(铁架台、导管、橡皮塞等已省略),请你帮他完成相关实验内容。
①②③④⑤
(1)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①;③。
(2)小林为了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他应该选用的仪器有(填编号):,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其具体操作步骤是:
。
(4)小林同学认为,在不改变发生装置的前提下,他还可以选用(填化学式)作为反应物来制取氧气,其反应的符号表达示为:。
(5)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略小,且难溶于水;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常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时的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填编号):
30.(8分)在实验室可用下列装置制取蒸馏水,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图中下列仪器的名称:e:;d:。
(2)冷水由c仪器的B端进入,这样做的好处是:
。
(3)在实验前,常在仪器b中加入几颗碎瓷片,其作用是:
。
(4)d仪器中最先收集到的2mL~3mL液体要弃去的原因是:
。
(5)(3分)设计实验证明仪器d中收集的水是软水: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二、本小题包含7小题,共33分
21.(9分)(1)
①Na+一个钠离子②3Fe2+三个亚铁离子③Mg正2价的镁元素
(2)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一个金原子Au②2个铵根离子2NH4+③碳酸钠Na2CO3④钡元素Ba
⑤硫酸H2SO4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物质Al2O3
三、本小题包含1小题,共7分
28(7分)
(1)(2分)“脑黄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12+40×1+2×16==384(要求列式计算出结果)
(2)(2分)“脑黄金”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C):m(H):m(O)=312:40:32(或39:5:4)。
(3)(3分)35.4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点)(说明:“36g”不给分)
四.本小题包含2小题,共20分
29.(12分)
(1)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③试管。
(2)选用的仪器有(填编号):②③④,符号表达式为KMnO4K2MnO4+MnO2+O2_。
(3)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其具体操作步骤是:
先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再将导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好。
(4)KClO3(填化学式),符号表达示为:KClO3KCl+O2_。
(5)③或①③(填编号)
30.(8分)
(1)请指出图中下列仪器的名称:e:温度计;d:锥形瓶。
(2)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水蒸气得到充分的冷凝。
(3)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或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太剧烈)
(4)原因是:防止仪器不干净,收集到的蒸馏水不纯。
(5)(3分)设计实验证明仪器d中收集的水是软水: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