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叛逆孩子教育

叛逆孩子教育

时间:2023-06-26 16: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叛逆孩子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叛逆孩子教育

第1篇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时常让父母感到“头疼”。许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那么,孩子叛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吗?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和叛逆期孩子相处?

叛逆现象在孩子成长中

是普遍存在的吗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在2-4岁,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反抗,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个反抗期在青春期,在初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的反抗由逆反心理引发,主要是为了获得独立和尊重。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占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由此可见,叛逆是普遍存在的,是多数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反应,尽管让父母们烦恼甚至愤怒,却自有其合理性。

因此,父母不用太焦虑,更不宜与叛逆的孩子针尖对麦芒。只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正确的方式,就可以从容应对。

了解孩子叛逆的4种类型

这些相处建议给家长

01

溺爱型逆反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会无原则地迁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论做了什么,别人都会顺从,从而变得自私、蛮横。当孩子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父母想管教时,孩子已经养成不良习惯,自然会出现不服管和与父母对抗的状况。

建议

首先,对孩子要关爱,但不能溺爱,父母不可以无限制地纵容孩子。其次,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让孩子学会珍惜和尊重。最后,学会对孩子说“不”,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明确地拒绝并说明原因。

02

受挫型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脆弱而敏感。学习上的困难,父母、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摩擦,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到难过,甚至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安慰和开导,孩子就容易恐慌,或者敌视周围的一切,也容易和父母发生争执。

建议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其次,让孩子尽情倾诉,当发现孩子情绪反常时,父母要找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谈心并引导孩子。最后,永远不要称孩子为“坏孩子”,父母不能给孩子下彻底否定性的评价,要看到孩子的优点。

03

压抑型逆反

许多父母怕孩子反抗,最常对孩子说的就是“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儿童,往往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有些孩子从不违抗父母的意愿,但是不反抗,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他们只是把矛盾埋藏在心里。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越来越渴望自己做主,不顾一切地反抗父母,从而产生激烈的冲突。

建议

首先,选择是孩子的权利。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和孩子商量,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其次,父母应给孩子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要经常和孩子讨论对各种事情的看法,肯定孩子的努力。最后,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全能角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

04

叛逆型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绪不稳定甚至叛逆。他们希望通过另类的言行,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他们喜欢批判和否定所有事情,尤其是父母管教时,他们可能会尖锐刻薄地反驳,从而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如果父母在同伴或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加强烈。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第3篇

许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在青春期会经历性情急躁、不听话的叛逆期,但是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幼儿期间的逆反。其实,人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叛逆期,两三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幼儿叛逆期”;七八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二、幼儿叛逆期的集中表现

幼儿出现了叛逆,这是成长的迹象。叛逆是孩子顺利成长的标志,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处于“幼儿叛逆期”的孩子,其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一些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为快乐;这个时候的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个大人,所以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

三、幼儿叛逆期的需求

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别需要尊重,是一种平起平坐的尊重,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指挥,被使唤。这个阶段的孩子感情剧烈,又变化无常。

四、如何正确应对幼儿的叛逆

1.要理解幼儿的感受。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动机和愿望

幼儿期的孩子时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当成人限制他们的愿望或制止他们的行为时,孩子们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意甚至反抗,与你背道而驰,喜欢说“我不”等。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尊重、暂时满足幼儿的意愿或不合常理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迂回教育手段。

3.适当的时候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当孩子没有道理而又不能满足他们时,我们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闹、让孩子自讨没趣,等孩子情绪好转,能听进道理的时候,再慢慢来进行教育。反复几次,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4.培养儿童的爱心、同情心

幼儿的叛逆很多时候表现为破坏性、性。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心、同情心”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幼儿有了这种爱心、同情心他们的叛逆性心理就会大大的减弱。

5.寻找宝宝的良好表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表扬能间接地让宝宝明白是非。我们要留心他们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我们还要给宝宝一定的自。既然宝宝处于逆反期,有些事就不能再做硬性规定,而是应有条件地让孩子享受民利,不处处受约束。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学生管理;叛逆心理

中学教育阶段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学生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特殊的一个时期。由于青春期是从有依赖性的童年发展到独立自主的成人的过渡期,所以会不同程度地留有童年时期的一些痕迹,也会出现一种似成熟又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中学生就会出现叛逆问题。

一、中学生管理中的叛逆问题

1.学生对事物持以消极批判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现在衣食无忧的中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越来越极端,其中的重要表现是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思想让他们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然后做出一些错误行为。

与童年时期相比,中学生在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孩子了,而是个大人了,因而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依赖状况,像成人一样。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家长、教师还只把他们当孩子看,对他们新发展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估计不足,一味要求他们要听话和顺从。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与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大人不尊重他们,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自卑心理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较重要的原因。在青春期,中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成绩和人气。这使得他们开始互相攀比,从而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长久下去,这种压抑的心情越积越多,对待人和事物都采取反感和批判的态度,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就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2.学校教育的古板与失误

应试教育在中国盛行多年,其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改进过。应试教育使得中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单一,视野狭窄,阻碍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且这种教育观念是成绩至上,打击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不再学习,而是放开了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而去阻止,学生在这时就会由于逆反心理而反抗,造成严重的后果。许多教师常常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这种强迫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这种问题很敏感,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可,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责骂和惩罚,由此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导致许多孩子变成了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办法享受来自完整家庭的爱。尤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变化大并且脆弱,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的国情下,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严格,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压力倍增,从而可能变得厌学,产生叛逆的心理。现代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制度都不完善,人们的心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影响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社会舆论的影响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社会风气也是现在最需要有待改善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影响到正在上学的中学生,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他们产生叛逆心理。

二、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管理对策

1.学生自身

首先,学生要认清自己,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清楚自己处于青春期,要克制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叛逆期会出现的心理和行为,认识到这种情绪和行为的危害,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避免暴躁和极端的情绪出现,防止产生叛逆心理。中学生需要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从而认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提升自我价值。

2.教育者需改变方法和态度

中国的应试教育必须改变,这就需要每个教育者从自我做起,慢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试图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打击他们自信心的情况下,用温和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尽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正确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3.正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以身作则,以积极良好的形象面对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性格,减少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本文结合多份关于本论题的实践报告和文献,结合笔者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看法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三点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

第5篇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在校内。有的学生认为校规或班规定的太严,例如校园内走一定的路线,体育课活动课统一行动,自习课不准随便说话等,因此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不接受,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学校越明令禁止的事,越想尝试。有的学生老师批评的越多,他越出问题。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对该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选择放弃该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因为作业较多而选择了不做作业,哪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同学对老师的反复说教不予理解,甚至恶言恶语顶撞老师。有的同学对身边的榜样无端否定,给予排斥和嘲笑。

(二)在家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听家长的话,是家长眼里的乖孩子,可到了中学,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不象自己的孩子似的。甚至有的家长经常和孩子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个学生还给自己的母亲写了这样一封挑战书,足以代表部分学生对家长的逆反程度,内容如下:妈妈:我感谢你养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财产,更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如下规定:进我的房间必须敲门;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不许拦截我的电话;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

(三)在社会上,他们有些表现出与在校截然不同的一面,胆小怕事,不愿与外界接触,不想承担责任。有个学生在学校飞扬跋扈,惹事生非,老师头痛学生害怕,但被社会上的人暴力殴打后,他竟然一声不吭,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事后问他,他说,害怕和老师家长说了,他们再打他,忍一忍就行了。

二、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叛逆心理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可见,家庭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上,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如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如: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偏执,粗暴专横家庭子女的逃学甚至出走,纵容包办家庭子女的骄横脆弱、自私自利等都属于家庭原因所带来的心理障碍。

1.传统思想影响着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2.家长认识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因此,作为子女的中学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三)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及教育环境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教育,逐步把学生领入一个充满阳光雨露、健康向上的新天地,这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方向。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往往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结果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火上浇油,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障碍。更有个别教师无视师德、法纪,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这都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还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要求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还有的学校只顾抓“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难以根除。

(四)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一些韩国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

三、如何克服叛逆心理

(一)作为中学生,应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叛逆心理,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要置身社会,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第6篇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

有些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总喜欢用“你看某某的成绩多好”这样的话语来刺激孩子,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时,有没有把自己和别人的父母比较,有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呢?或者有哪些不足?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盲目进行比较。

父母也要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学会有错就要改正,这样一来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有助孩子逆反情绪的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批评孩子讲究技巧

明智的家长应当懂得不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的面批评孩子,否则只会让孩子感到难堪和不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切忌用“你简直不可救药”“你真笨”等过激语言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动不动翻旧账。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批评。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做出积极的反应:“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全面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第7篇

1、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但是也不能够因此而宠溺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一定要教育适当,尽量避免娇惯孩子,从而让孩子任性起来。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要懂得拒绝。

2、教育孩子一定要禁止过激的方式。最好能够掌握一套正确的早教理念,然后按照其中的要求进行教育。

3、当孩子出现叛逆的时候,家长不要过于着急,一定要冷静处理。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处理这一问题。

4、家长要跟学校的老师勤于联系。因为这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从而了解孩子叛逆的点是在哪里。

5、当孩子对某些事情比较感兴趣,而且内容又不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话,家长不必过于去干涉和限制孩子。

6、尽量跟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样可以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让他们觉得家长是为了自己好,从而减少叛逆发生的几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 灰色童谣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不知死多少”、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被改编的歌谣便在校园中开始流传着,课间孩子们不断地传唱。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这是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叛逆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第二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这些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乱丢垃圾,喜欢搞恶作剧或破坏公物等,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常会表现为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他偏要那么做。那么,如何引导这些“叛逆”孩子,解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尊重孩子,博取他们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面对学生的“叛逆”,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叛逆”行为中发现他们的自尊自强,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情绪多变,对学习和生活忽冷忽热,甚至厌恶。他的行为随意,好像不受大脑的指挥,他的语言很丰富,但比较偏激。在这个孩子身上我坚持疏导教育,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在班上点名批评,而是在与他单独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去改正。久而久之,他消除了逆反心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同时学会了做事持之以恒的道理。

2 宽容孩子,赢得他们的友谊

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教育更加深刻。正如一次课上,一位学生给我写了一段“生平事迹”,为我“歌功颂德”,对于这种“叛逆” 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理智告诉我们,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因为“怒火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把心静下来,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我先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然后说:“写得不错嘛,有机会要推荐你参加作文比赛”,先用一句话缓和紧张的气氛,让课堂继续进行下去。下课后,我直接找到那个孩子谈心,说服他说出对自己的意见,看法,在指出他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他辩解的机会,找到事情的根源,打开他的心结。教师只有摒弃那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带着宽容和诚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教育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3 感动孩子,打开他们的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学识、人格、行为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给予的爱,那孩子们回报我们的将是一颗真诚的心。一次课间,班上的一位学生与人打架后却还仰着头,挺着胸脯,怒视着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面对如此叛逆的学生,我火冒三丈,举起手掌,真想……就在动怒的瞬间,我发现他的手臂受了伤,鲜血正往外流着。这时,我高高举起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怜惜地看着他,说“你受伤了?”他愣住了,诧异地看着我。当我为他处理伤口时,他没有因为疼痛而吭声,咬紧牙关,努力控制自己。伤口包扎好后,他却哭了起来,“老师,我错了……”滚烫的泪水滴在我的手上。于是我擦干他的泪水,抚摸着他的脸,耐心地开导他。其实,孩子不是不爱听大道理,而是不爱听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经过我的循循诱导,眼前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而善意的微笑。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通常忽视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只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严格的校规校纪、教师无休止的说教、唠叨,以及家长过多的干涉,都成为了孩子逆反、任性、怪癖、执拗和粗暴的罪魁祸首。在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应当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给孩子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依靠教师博大的胸怀领孩子“回家”,不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太远,太累。

参考文献:

[1] 章本荣. 心灵的波涛——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M]. 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转折阶段,十分容易出现叛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逆反心理具有负面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1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1与初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相反,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他们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甚至不愿再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人的一切意见,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据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就会做出各种叛逆行为来寻求平等的地位。

1.2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可见,家庭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上,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如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

如: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离异或经常争吵,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1.3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加强自我教育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自我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

首先,教师要通过班会、学习、讨论等方式,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并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把握自我。

其次,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以及他人言语行为的真实动机,知道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是好心,是好意,;知道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

2.2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家长要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子女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是思想品德有问题。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讲究教育艺术。

首先,家长要看到孩子在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

其次,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挫折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再次,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每天和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事情向孩子“倾诉”,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来“重视”。

2.3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该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因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

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2.4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逆反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叛逆心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处理得法,它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的健康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若引导、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误入歧途、倾覆沉沦。

第10篇

1、叛逆期是男孩的成长中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父母重要,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又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的事情,所以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不解和迷惑,所以父母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正确的教育男孩。

2、首先处在叛逆期的男孩,他们会变得脾气非常的暴躁,他们认为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违背他们的意愿,他们经常会表现的无助,焦虑,孤独等等觉得没有人可以懂自己内心的世界,所以父母必须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情形。

3、再次就是处于叛逆期的男孩慢慢会变得不再像小时候那么的粘着父母,而是自己经常会寻找自己单独的空间,来发泄和表现自己,所以作为父母不要觉得孩子不如小时候懂事等等埋怨的心理,要更加的关系孩子,主动和孩子沟通。

4、再次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表现的愤世嫉俗,觉得这个环境和这个社会就不属于自己,他们总是表现的让父母和家人都无法理解,如染各种颜色的头发,说他们同龄人只能听懂的话语等等,这是父母也不要总是用埋怨和批评的口气和他们说话,要学会正确的和孩子沟通和解释。

5、还有就是在大人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总是让大人失望,因为他们会表现的所有家规和校规等等他们都不会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不想受制于某人,不想听从于任何人包括父母,所有这也让父母们感到非常焦虑,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是焦虑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们。

6、还有就是作为父母这是不光是理解和包容还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尽可能的开发孩子的成长环境,给孩子自己独立的空间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通过和广大学生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在他们看来,叛逆其实就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让他们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我们总结了一下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发现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不可忽视的滋生“土壤”。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因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性格因素。性格分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应及时表现出来,而内向的人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其叛逆性要强一些。

2.家庭因素

其一,青少年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其二,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青少年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其三,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当子女有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另外,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关爱极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敌对更加严重。

3.学校因素

首先,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不认真,故意捣乱,与他作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敌对时,也会产生叛逆情绪。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渴望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对立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最后,竞争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4.社会因素

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智不成熟等,心里浮躁,容易受到诱惑。而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使许多青少年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5.同辈群体的因素

同辈群体或相近群体的互相认同、相互感染与转化作用非常大,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如爱出风头、唱反调等可能对模仿性强的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形成叛逆心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让青少年学会自我审查、自我处理。

第12篇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