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时间:2023-06-26 16: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第1篇

关键词 分组实验;初中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53-02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中对物理课本上出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探索精神。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实验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课程,对其有效方法探究也是很重要的。

1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强、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目前由于教学环境的特点,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机会比较少,就算是做实验也不会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在实验中往往是教师给学生的演示实验作为实验过程,学生实际参与实验操作较少,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感受不深。更有时候学生的实验是一种走过场,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很差。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的体验比较间接,更别谈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拓展了。有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但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的评价不及时或者不到位,长此以往,就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实验的兴趣也渐渐淡薄。

在物理实验课前,一些教师没有及时安排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不注意实验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验过程中不明确实验目的,完全是一种盲目的实验状态。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不明确,各行其是,参与度不高,实验后的交流与评价也较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存在的疑问也没有及时在组内或者课堂中提出并且得到解决。甚至对于部分不符合预期的实验数据进行直接修改,不尊重实验客观事实。这都是当前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普遍现象。

2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标准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则,人们才能根据这个规则进行学习、生活。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也是一样,小组实验教学更需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分配,不能将学习好的全部放置于一个组,这样会使得其他小组没有学习的信心,心理上产生落差;应该保证每个小组既有学习好的优等生,也有学习稍微薄弱的后进生,兼顾理论知识扎实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合作,这样小组中才能人才均衡。每个小组都按照这种方式分配,才能确保小组人员的能力优势互补。同时,要注重分组时对于实验任务的分工,形成实验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合作、人人交流的局面。

3 分组实验学习在教学中的意义

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现象找到本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深刻记忆相关的物理概念及规律,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分组实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习效率 现在初中课堂的许多物理实验都由教师直接操作,开始时学生由于好奇,还能够认真观察,但渐渐地都会失去兴趣。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距离教师比较远,既没有参与感,又不能观察到实验的细节,因此就不再看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实验现象在课本中就已经讲解得非常详细了,再看也不会出现新的事物。然而实验的吸引力就在于自己成功后的喜悦,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收获了成功的果实,使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实验所带来的惊喜与奥妙,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开展了分组实验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团队组合实验,认真归纳总结在实验中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分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科技在发展,信息在全球化,因此需要开创新的领域。笔者看到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其大概意思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发现、寻找新事物的第一人。在分组教学的时候,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多地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打破常规,发现新的问题。但是初中物理实验已经给定最终的结论,而且都是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有什么现象都已经知道了,使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思维中。分组实验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自主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分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小组实验教学方法是指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实验,使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规划,探讨实验,发现科学知识,丰富生活内容,加强团队间的合作默契,为以后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奠定基础。

4 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分组实验有助于规范使用实验仪器 认识和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实验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精密性。每一个实验仪器都有其使用限度,超过了使用范围,轻者实验失败,仪器毁坏,重者有的仪器会引起实验安全问题。因此,在初次接触实验仪器时,学生可能都不会使用实验仪器,这时候分组实验,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沟通,优秀的学生带薄弱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动手能力弱的学生。

如在学习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关系时,需要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水和酒精,对不同物质进行加热,让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但是,本实验中酒精是易燃物,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火灾、烫伤。有些学生理论知识弱,不会使用和安装仪器,而小组内的优秀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通过交流,实验课上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器材的使用方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甚至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探讨,比如: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为什么不能用手拿砝码,而应该用镊子夹取?学生间经过充分讨论后能形成共识,并且知道了正规规范的使用方法。

借助分组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会学习的人不如快乐学习的人,快乐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学生对于未知的、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有一种急切的求知欲。所以在做物理实验时,每位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观察,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示学生注意每一步实验的条件及现象变化。在小组实验中能有效实现学生查缺补漏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学生之间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学习热传递这章节的时候,实验小组中的学生尽可以进行分工,有学生准备实验器材(铁架台、凡士林、火柴等),有学生负责观察实验现象,有学生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确保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体验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的乐趣,使优秀的学生和薄弱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愿意学习物理,这样在课堂中听课认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学习更容易。

对分组实验进行汇总交流,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结束后,对结果的分析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学生在做实验时,常常由于种种内在外在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的标准值与测量值存在差距,要引导学生找到产生这种差距的准确原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实验中常用的多次测量法,测量密度这个物理量时,涉及的实验室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在实验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组实验可以进行多次测量,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比如在测量水的密度时,教师将班内学生以3人为一个小组,全班形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测量出水的密度,最后将各小组成员所有的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得出的平均数据就更准确。

另一方面,小组协作学习在交流汇总各组实验方案时还能集思广益,不断地使实验方案得到改进。比如在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在用液体水测量大气压强时,各组都发现实验室大气压能托起的水柱越来越高,直到研究到将1米长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时,试管中的水柱并没有下降。各组讨论时发现,继续加长试管,对于实验的操作来说非常不方便。在小组内和大组间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应根据实验原理p大气=p液=ρ液gh,

通过换用密度大的液体使液体的高度变小,使实验操作更方便。讨论交流并且每个小组的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使小组间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这可以引导学生更深程度地了解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理解实验的根本原理,强化物理知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新的学科,尤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增强自己的知识,进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分组实验是比较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鸿.浅谈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5):67-69.

[2]朱敏.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J].科技信息,2013(6):84-86.

第2篇

关键词:自然分材・四环节;物理高效课堂;建模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84-0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一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有时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无效,如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等。物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知识量大、涉及面宽,教师在课堂“教不得法”,学生自然“学不得法”。结果是老师感觉学生难教,怎么教都教不会;学生感觉物理难学,怎么学都学不会。那么,如何建构高效的课堂,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内,面对基础、思维方法和习惯、求知欲望都不同的学生,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高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很热门的问题,人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讨、总结,以寻求一种有益于学生学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文汇中学作为课改的一个窗口,实施、推广“自然分材・四环节”模式已有多年,物理科组一直积极参与,并走在前端。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一套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模式。现今各学校也都更迫切地希望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面向初三年级全体师生,研究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遵循教学规律,创新研究“自然分材・四环节”的实用性,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实施情况

(一)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开题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现有“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下课堂效率的情况及存在问题,制定本课题实施方案,以使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二)第二阶段 初步建模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初步建构“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

(三)第三阶段 完善教学模式建构、深入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总结得失成败,修改、完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

(四)第四阶段 收集总结

汇总第二、三阶段的资料,总结书面材料,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了“自然分材・四环节”模式下行之有效的物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见下页表1)

(二)可喜的改变

1.教师的改变:教师不再谈讲色变,能充分理解“自然分材・四环节”意图,主动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并灵活运用;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2.学生的改变:不再只是凑热闹,而是越来越多参与的成就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进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3.课堂的改变:自学、探究不再流于形式,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内化”的效果。

七、研究Y论

1.通过实践研究,建立的物理高效课堂模式,实用、有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产物,是学生认识科学、学好物理的高效途径。

2.应用高效模式教学的过程,是提高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它有效提高了教师掌控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帮精神。

3.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化,对学生认知规律要认识和把握。二是教师的指导要得法,“模式”就是“得法”的规律性呈现。作为教师,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1)先学后讲。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2)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3)减少无效教学环节。无效教学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有时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益。(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适时点评是课堂高效的关键点。“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如何“点拨”?一是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的,变化莫测,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口”时就出“口”,不该出“口”时要封“口”。

4.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有扎实有效的“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工作做保证。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

1.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依赖于班级管理、各学科教师的配合、各方面工作的协调等。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实践,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倘若不能科学地运用“模”,只是机械死套“模”,“模”反而会限制人的思维,课堂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模”,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物理课程标准[S].2013.

[3]徐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研究中的理论假设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上门访问的方法,将本校所有学生分为优秀、一般、较差三等,然后按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30个学生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答卷30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面拟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家长态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较为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的父母认为相对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主科来说语文较不重要。而重视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相对越高,重视程度越低其语文成绩相对越差。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家庭藏书量挂钩成绩。语文成绩都随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学习条件方面,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在家中上网、父母均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经常和家人沟通,以及每年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

4.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是语文成绩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好的经济条件并不会必然带来好的成绩,但差的经济条件必然会影响子女的语文成绩。我们黄金中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少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据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危害极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连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抛弃字典,万事问度娘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

三.对策分析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1.加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学生的自卑感。

3.加强学生管理,杜绝学生出入网吧现象。积极和家长共同做好对手机的管理。

4.大力发挥好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每周最少拿出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借书,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弥补现阶段家庭藏书量不足的短板,以校内补校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创新教学 独立思考 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43-01

前言

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单纯注重书面理论知识的讲授,完全忽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严重抑制了学生自身思维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一轮课改实施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逐步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已成为当前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的共识。加强物理教学的创新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逐步拓展学生的开阔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仅限于空间和时间上的固定化和程式化,不允许各种发散思维的发挥,单纯依赖纯演绎的教学使学生缺失个性化的独立思维,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积极调整教材结构,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创新思维技巧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在进行水沸腾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告诫学生仔细观察水加热过程的具体变化情况,并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变化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最后汇总出产生实质现象的最终原因,由学生通过若干次实验得出结论,杜绝由教师罗列出各种原因和条件,再提供给学生的具体做法。

2 不断激发学生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

联想即是对一种事物通过一定的心理暗示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把当前事物和过去事物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产生一种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行实际物理教学时,在注重传授书面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和科研成果,通过直观的事件实例以激发联想的灵感。一切物理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以展开,不断促进学生联想力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并通过创造性思维加强创新活动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增强。例如,在进行“电磁继电器”内容的讲授时,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引,学生自主总结出电磁继电器具有通过弱电流和低电压有效控制强电流和高电压,实现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作的应用特点。依据这种基础启发学生联想力的展开,以及引导学生将电磁继电器有效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具有丰富联想内涵的实例,使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深层次内容,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3 通过实验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演示和数据实验潜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探索性思考,指点学生合理选择器材和实验方法,并积极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教师不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启发学生是否可以利用现有装置合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以及探索各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小组分组实验中,教师允许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器材和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以提高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节内容时,为加强抽象知识的形象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教师应选择干燥的天气进行新课实验,携带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若干根,教师提问是否哪位同学能将蓬松一端聚捻为一体,接下来允许几个举手的学生逐一到台前进行操作。经过多位同学切身实践体验,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而且越用力聚捻越更加蓬松。这一奇特的现象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迫切想知道事情的原因,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4 教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质疑以培养创新精神

善于发现和提出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出发点。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个人善于动脑和思维活跃的具体表现。质疑和驳问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扩展的过程,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自身探索新知识的开始,它蕴涵了具有创新意识的深层意义。教师应积极利用深层次语言,设置激发学生意念的思想情境,促进学生树立突破自己思维定式的观念,从物理科学角度提出各种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对于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提出批判性质疑,并勇于积极实践和探索,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对各种现象提出质疑和驳问,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另外,学生质疑驳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必须加强教师的积极指导。

5 结语

总之,创新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新形势下的新主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物理教学活动的主体组织者,应积极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和实践。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当下的神圣使命,在实施创新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和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 赵瑞花.浅谈中学物理创新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6):386.

[2] 郭亮.浅谈初中物理的创新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 神州,2012,(16):221.

[3] 冯志容.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2):194.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习题 编制

新课标要求,习题的形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习题的方式需要尽可能独树一帜,避免形式过于简单和重复;题目的内容需要尽可能避免定向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习题的难度需要多给予一点提示和引导,避免题目的难、深、偏、繁;习题的编排需要多一些总结归纳,避免就事论事;习题的背景需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使习题更加具备实用性。以下从多个方面描述新课标的物理习题应当如何编制。

1编制物理习题必须要符合递进性

递进性主要是指习题的多个问题之间,必须具备递进的关系,并且题目独立和条件充分,后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前者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答。

在进行欧姆定律教学时,其教学目标为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并能应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或解释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实验课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便需要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将实验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利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计算UI,并与电阻值R比较,看看电阻R与UI有什么关系?

例如,在阅读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78页之后,提取相关知识完成本活动内容。

(1)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述为。

(2)分别述说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之后。便可以编制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解答。

例: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左图所示。求:

①甲的电阻值是多少?乙的电阻是多少?

②将电阻甲单独接入电路如图1右图所示,当甲电阻两端的电压为6V时,则通过甲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③若甲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则甲的电阻值又是多少?为什么?

④若甲电阻两端不加电压,则它的电流是多少?此时甲电阻的阻值是多少?为什么?

以上教学流程,根据本题目的答案能够发现,编制题目者的意图是就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的知识以及掌握电阻的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值无关。这类简单的概念如果通过重复性强的习题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将其背完,但是这样的形式很空洞无物,许多的学生都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如果使用以上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上一环节引出下一环节,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内容,客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递进式的习题教学,给学生更全面、深刻的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和创造空间。

2编制物理习题需要具备准确性和探究性

在编制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传统观念的影响,改善传统观念中全面性的原则,教师需要注意灵活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为摒弃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并且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需要学生的学习以主干知识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究、自主和合作达到最终学习目的。习题的内容需要选择精干的知识点,以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为主干教学内容,加强习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尽量使学生能够将习题的知识内容运用于生活当中,争取相关学科互相融合,使所有学科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认识更深,需要尽量使习题的编制更具备可探究性。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十三章“电路”教学时,学生对抽象的线路很难理解,对局部短路所造成的被短路电气无法正常使用这一较为抽象的现象无法熟悉的记忆,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此,在习题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设计更具备可探究性的习题,如:将甲乙两个灯泡一同串联如一个电路当中,如果将导线直接连接在乙灯泡的两个连接口上,那么两个灯泡的会以什么情况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相关的实验,并在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猜测如果直接连接在甲灯泡上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构?并且通过实验去证实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这样形象、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3物理习题需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

物理习题的内容、形式和难度都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改变,如果只是为了培养技能和巩固理论知识,则可以编制具备收敛性的习题,如果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就必须要编制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习题。总而言之,习题的编制目的性必须要明确,目的性的确定必须要谨慎。

例如,以下习题:

1.活动一:设计测量电阻的实验,并完成下面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理解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

①请分别画出测定值电阻电阻和测小灯泡阻值的电路图。

②将实验步骤写在下面(注意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

(4)数据记录:

a.测定值电阻的电阻值,并设计好实验表格。(可用第一节的测量数据)

b.测小灯泡的电阻值,并设计好实验表格。

(5)拓展分析:

①分析表1和表2中的实验数据发现,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变”的,而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填“变化”或“不变”)的,原因是____。

②某同学提出在测小灯泡的电阻时,可采取求平均值来减少实验误差,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③根据表1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定值电阻对应的U-I关系图象;根据表2中的数据在图3中画出小灯泡对应的U-I关系图象。 ④你在定值电阻的U-I图像上描出的点是否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怎样处理这种情况?为什么?

(6)交流与评估:

①如果在测小灯泡电阻时,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变几乎不偏转,而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请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在测小灯泡电阻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而电流表示数较大,请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类实验性习题的制作者和习题的描述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析之后,能够明显发现习题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电阻并通过电阻的概念进行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能够熟悉运用电阻的定律。每一个习题都具备独特的教学目的,通过明确教学目的,逐渐的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

4习题的编制需要注重归纳性和总结性

编制物理习题务必将学习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使学生弄清楚知识的应用、联系、内容和由来等,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多都是较为抽象的习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许多的物理知识较为难以理解,面对大量的物理习题,大多呈现走马观花的学习形式。其实,笔者认为初中物理的教学难点并不是学生对题目的掌握和摸索,重点在于教师在编制物理习题过程中,是否将相似解题方法的习题编制在一起,如果将解题方式相似的习题编制在一起,能够在评讲过程汇总更好的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习方式和解题方法。

例如,将两道关于计算额定功率的习题放在一起进行。有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源、标识2.5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和滑动变压器,一个额定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通过这些道具如何测量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有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标有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和滑动变阻器,一个额定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通过这些道具如何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一般情况下,测量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是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量,这两个习题的情况分别由图4和图5展示,由两图所知,两道习题都属于用一个测量表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题目,其理解难度较高,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并且在评讲之后学生也难以熟练运用。对此,就需要总结两道习题,并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学生总结归纳出解题的共同点。 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步骤主要为:(1)调动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工作。(2)测量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额定电流。(3)通过P=UI的公式进行计算。如果只是用一只电流表或者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小灯的额定功率,则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自由转换,将缺少的那只表转换为额定值电阻。总之,通过归纳和总结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解题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习题的编制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性

物理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教师在编制习题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物理是从生活当中所繁衍而出,习题的编制需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视力矫正、手机电池铭牌、电动自行车、居民所用的电表、水表等等。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睁着当中的典型案例和重大事件也是作为习题背景的良好素材。例如,神舟五号、三峡工程、天津爆炸事件等等。习题的编制可以渗透一定的科学发展观,例如,环境资源保护、节约能源等,将这一系列符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当作习题的背景,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通过学习,更加了解这些事件,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围绕在生变,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得到更有价值的领悟。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习题的编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得以转变。通过在物理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出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初中物理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志文.中学物理课程论[J].技术物理教学,2013,12(09):23-24.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23

数学学科的教学,除了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与数学的应用能力是分不开的。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数学的应用在学习、生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是十分广泛的,而就教育界而言,数学的应用往往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它往往以基础数学知识为基础,又能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相互照应,相互影响。就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这一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的数学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几点个人见解。

一、培育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

数学是生产、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工具,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培育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和应用问题的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教师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最多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还要注意思考如何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的应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买东西时需要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大到进行数据规划。因此,要懂得一定的数学规律,懂得如何更快更准确地计算数据等等。数学的应用在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有关物理、化学的科研创作也都离不开对数学的应用。总之,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还是社会生存的要求,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要格外重视起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培育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从课堂导入、课堂内容及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课堂导入是在正式行课前教师带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教师根据当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简单的教学情境、小游戏,或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规定的教学情境,带来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在课堂内容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层次不同、有难度梯度的内容,依次讲解,使每位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加之自身的语言魅力,使课堂内容的讲解更加生动形象,重点、难点突出。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使课堂生趣起来的关键,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能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思考热情,为以后的数学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育中,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数学学科虽然较为抽象和理性,但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内涵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教学不是死板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应用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用废旧纸壳自制棱锥、三棱柱等几何图形来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构造方式的理解;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生活和社会,调查调查人们对某个数学相关的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并汇总做成报告等。这些实践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入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让数学和实际相互连接。

(三)重视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

将学生放入团队,是培育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能更好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加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完成小组任务。

数学学科内蕴含着无尽的奥秘,需要学生们去探索,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或课题,让学生们自行分组,讨论课题,得出结论。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个参考,协调组内分工,使学习能力、态度各异的学生在一个小组内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小组内的分工则由学生们自己决定,任务下达后,就是考验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时间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分工,调动各方面的数学知识,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最终得出最合适的答案。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们在独立思考和探索中充分应用数学知识,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而最终的对小组探究成果的展示,则是对学生们数学应用能力水平的展示,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增添信心,寻求更大的进步。

第7篇

一、巧妙营造一种和谐激趣的问题化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其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如在《磁场》这一节教学中,“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但它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试管,在试管下部套一块圆环形磁体,然后把另一块圆环形磁体从试管上部套入,使靠近的两极为同名磁极。此时学生会看到上面的一块环形磁体悬浮在空中,这和生活常识发生了矛盾,学生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上面的环形磁体会悬浮在半空中而不会掉下来?”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由这个情境感受到了学生的问题化学习,感受到了他们急着去解决问题的热情。

由此可见,创设物理问题活动情境,激发学生问题化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融入到学习情境之后,我们还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索、交流的整个过程。并且我们也要经常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又如在教学“凸透镜的应用”这一课时,首先要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我先让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观察自己的指纹,再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学生观察指纹时,会看到一个正立的像,而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则会看见一个倒立的像,此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观察近处物体会有放大效果,而观察远处物体则有缩小的效果,这样就会产生“为什么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会有不同的缩放效果”的疑问。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得快,师生就容易进行情感交流,为整堂课的教学开了个好头。

二、细心捕捉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与学的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我们教与学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具有多重身份,且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我们在教学开始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明方向并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抓住学生质疑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凸透镜的应用”一课中,通过上述小实验,我看到学生眼中的疑问,就及时抛出问题“根据观察思考一下,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各小组的学生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思维被这个问题充分发散开来。大部分同学的疑问都集中在“像的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一方面。此时我汇总并板书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对于一些同学提出的与本课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我也鼓励他在课后自己设计出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又如上“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课时,先提问学生“200伏100瓦”的灯泡和“200伏40瓦”的灯泡,接在200伏电压的电路中,谁亮?回答:“100瓦的灯亮。”之后,将两灯泡并联接入电路,结果果然跟同学们的看法一致。然后再将两灯泡串联接入电路,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灯暗多了。这一事实使他们为之一怔。接着启发他们去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征,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突出了学生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动学生展现自己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的是尊重个体的差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且学习状态的开放性是现代课堂教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课堂成为“动态的集合”,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协作交流的素材和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展现自己的积极性,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问题化能力。例如在《物体的内能》一课教学中,在得出内能与温度有关后,我又给学生一根铁丝提问如何使铁丝的内能增加,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想到只要温度升高就行,有用火烧,有用热水烫,有放在太阳地里晒,有用锤敲打,有将铁丝弯折,有用砂皮摩擦……这样在群体的交往合作中就能听到了同学们不同的见解,体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这个“动态的集合”中相互学习。可见,加强合作交流既提高了问题内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学习心态的形成。

四、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第8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

第9篇

1.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从某种程度上说,复习计划是考试现在与来来想要达到目标间的连接。备课组在制定计划时,需要应对的变化:复习方法、复习安排、复习指导方式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精心做好物理复习进度与课时安排,切实明确备课组内备课分工,并重点要解决复习教学中难点问题的工作策略。同时备课组需要考虑以下问题: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能够做到的,这些事情,何时做,怎么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的复习指导要考虑细致,比如“优生”和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临界生”的定位要科学合理,端正学习态度,不能钻牛角尖。一轮复习中“尖子生”对自己的不能过于盲目,过于乐观,迷失自我。中等生对自我定位不能过于消极,丧失信心,过于盲从。而基础薄弱的学生更不能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放任自己,上课不听,作业不交,课上睡觉。制定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和应对一些变化。因为2010年的全省实施规范办学的意见后,各中学不再进行节假日的补课,与去年比,复习时间上要至少少了半个月时间,因此学生的复习方法、复习安排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向主动复习,超前复习,科学复习要质量、要效果。另外,制定复习计划时,还要精心、系统地安排好各类测试与专题训练计划,具体包括:新课结束检测(什么时候结束,何时开始复习);章节单元测试(计划要细到周课时安排);一模校内模拟(什么时间进行);二模校内模拟;实验专题复习;考前综合训练;考前学生指导(哪些人,哪天开始,如何与学校的考前安排衔接)

2. 认清2009年省中考物理试卷的命题主要趋向

通过分析2009年江苏省中考物理试卷,明确命题的思路和试题特点,有助于中考一轮复习计划的研制。通过对中考物理试卷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省物理中考命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趋向1:注重基础,紧扣课标教材。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双基”的考查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情境通过图形形式出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比如2009年省中考物理试卷第30题以“防冻液”为背景,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能根据题中信息,联系平时所学的物理知识,从多角度进行答题。

趋向2:联系生活,强调知识应用。试题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应用。比如:2009年省中考物理试卷第26题以电烤箱为背景,要求学生理解铭牌的含义并识别电烤箱的“高温挡电路”和“低温挡电路”。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趋向3:重视实验,突出过程方法。试卷强调对各项实验技能的考查,力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常规实验器材;通过恰当的操作、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测量得到准确的数据,并通过现象对比、图表描述等方式推理、分析出物理规律。同时,试卷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灵活、贴切的全面考查。比如:2009年省中考物理试卷第14题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天平;第27题要求学生探究扬声器中环形磁体的磁极分布情况;

趋向4:关注能力,体现开放创新。比如:2009年省中考物理试卷第30题以“防冻液”为背景,考查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题共有5个小问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正确分析实验数据的特点、会根据实验数据正确画出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图线,并从中正确查找找出相关数据。

3.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树立科学的复习指导思想

一轮复习过程中,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着眼实效性。教师应切实树立“备课是投资,在备课上多花一分钟,可以节约所有学生一分钟”的意识。校本教研中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对学生学习复习课前的学情诊断,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合理的“度”,特别要强化复习课的课堂达标意识,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中考复习教学环节的诊断,着眼实效,着力改进。二是要着重加强对练习布置、批改与学习辅导的研究与指导,提高作业的功效。三是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复习材料的精选与指导,增加课堂练习的思维含量,防止过度应试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四是要引导与帮助年轻教师更多的能精选练习,及时批改作业,注重作业的反馈和改善教学行为的功能。五是特别要重视探索对学有困难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辅导的有效方式。

从提高复习实效的角度看,首先,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复习观念,明确新形势下复习课的指导思想,切实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师要向有效复习,有效训练,有效辅导要质量;学生要向主动复习,超前复习,科学复习要质量。其次,复习计划中应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上课与总复习的关系(新课中能否加深教学复习,减少复习的轮次);二是系统复习与综合复习的关系(复习时间紧,能否有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综合试卷训练);三是教师正常复习与学生主动超前复习的关系(通过学习超前复习,减少概念复习的时间,凡是学生能自己复习弄懂的,教师不再重复复习,清醒地认识要:学生复习课,关键不是在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通过训练是否掌握了多少。如果学生通过训练正确率高,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无需花费时间重复讲。);四是群体复习与个别复习的关系(班级的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学困生的辅导)。

4. 遵循复习的教学原则,实施科学训练

复习教学可以巩固知识,温故知新,可以将零散的、片段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同时能够纠正和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一些错误与缺陷,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因此复习课教学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坚持科学训练,保证复习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即:

原则一: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中考复习要打破原有教材章节界限,按知识内在联系,重新组织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但是复习内容多、范围广,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澄清疑点,弥补弱点。即突出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关键性问题,还要着重对模糊的认识、糊涂的概念进行澄清,获得正确认识。从不同角度抓住教材线索和内在联系,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科学组织,澄清疑问之处,揭示共性、个性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时弥补薄弱点。比如:电功率中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与把握是学生存在的难点,但也是教学的重点。

原则二:把准问题,摸准学情。能够针对性剖析、讨论学生存在的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围绕制约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或非智力因素上的薄弱点,针对性的排除疑难,澄清认识上的错误,弥补知识上缺陷。

原则三:突出方法,发展能力。中考复习,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物理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通过复习教学,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能力的能力。

原则四:科学训练,及时巩固。复习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练习或习题不仅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科学训练的有效载体。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要明确各自功能。科学训练的着眼点,主要是要把我训练的及时性、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规范性、反复性、适度性等。因此,复习的训练也要遵循一定练习的原则,即: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可采取题组形式训练。适量适度,速度效度――保证训练的科学、有效。梯度广度,举一反三――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立足能力,突出方法。――着眼学生的能力发展。另外,在科学训练时,可以依据过度学习理论,进行适度训练。

5. 加强复习方法的优化,抓牢三个重要环节

科学的复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会处理好“用心复习与用力复习”的关系,复习讲究方法,学会智慧的复习,不是靠拼体力和耗时间来提高复习效果。首先,学生要注意处理好教师正常复习与学生主动超前复习的关系。通过学生适度的超前复习,减少概念复习的时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复习弄懂的,可不再重复复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课关键不是在听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自己分析和检查自己通过训练是否掌握了多少。如果学生通过训练正确率高,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无需花费时间重复复习或重复进行课外的习题训练。其次,处理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有效预习,主要以“问题导学”的形式,落实预习环节,使复习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每章节复习开始前,学生自己主动预习,整理和归纳力学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巩固基本概念。二是有效听课,学会选择性的记笔记。复习课中要学会听复习课,注意把握每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和核心,能做到记好笔记听好课。而笔记操作可以简化,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的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三是有效测试,注意做好复习反馈检查,力争做到“课课清、段段清、月月清”。每次考试的丢分和失误的试题要及时订正,应当把平时反复易错的习题有目的通过复印、剪贴的方式汇总,专门誊写在专用的错题本上,归纳总结失误的原因。通过反复的、阶段循环式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复习效果,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6. 要细心梳理基础知识与概念,明确中考考查的能力要求

中考一轮复习非常强调基础知识的自主梳理和归纳。由于一轮复习不是单纯的第一遍复习,也不是基础知识的单纯记忆,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依纲扣本,加强基础知识薄弱部分的梳理,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实现锦上添花。只有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才能记得牢。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概念、规律)要以教材为本,知识梳理的一般的方法有概念图、网络图、表格、插图、笔记、口诀等。比如: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要挖掘教材,注意细节;要重视教材中插图、表格和图表的研究。比如:基本概念的复习,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挖掘,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以及其中蕴藏的学科规律。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比如“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相互作用力与相互平衡力”等。

其次,要理清考点,明确考点的考查要求。教师以“中考指导书”为纲,按一定的单元顺序,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应用、基本公式的运用三大环节;注意把握考点本身的基本含义及主要内容,注意不同考点的重组和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概念熟悉在心,具体内容理解记忆”,不断温故知新。

7. 要着重理科实验复的细节复习与针对性训练

中考物理历来将实验技能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作为重点。各地中考理科试卷中的实验题及与实验相关的题目已占全卷的30%左右。在“一轮”复习中,要加强典型的实用性实验训练。这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体验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提高复习应考的兴趣。一轮复习中要切实掌握实验题的类型及要求是解答物理实验题的关键。要重视每一个课本实验。学生要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试验方法和步骤,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处理试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重点做好以下实验环节的复习。比如:比如重视小实验、小制作蕴含的物理原理,强化实验方案的基本设计,关注实验操作的基本细节,留意实验现象的细节特征,提高实验探究结论推理能力,注意实验图像数据分析与处理,强化实验故障的分析与排除,重视基本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8. 要着眼自身诊断,认真查漏补缺,狠抓薄弱学科

学生要认真、客观地对以往的过程性考试卷进行分析。看看以往考试哪些类型的试题失了分,弄清失分原因。比如,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思维能力跟不上,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审题不仔细,或者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因为距离中考的时间有限,要坚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针对性的加强“瘸腿科目”的补缺。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分析看看哪科没考好,冷静分析丢分原因,判断该科是不是弱科。在找出学习的薄弱环节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抓紧一轮复习时间,多补薄弱学科的基础知识,避免中考时“瘸腿科目”拉分。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针对弱项科目找一些基础班补习基础知识。另外,根据作业或复习中的练习暴露的问题查漏补缺,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或置之不理,可以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

9. 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提高复习资料的辅

近年来,中考命题总体上仍遵循“保持稳定,重视基础,贴近生活”的命题方向。中考物理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概念、规律)要抓纲务本,以教材为本。因为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根本,资料是复习的补充,所以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复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挖掘教材,注意细节。目前,市场上的中考复习资料很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没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复习资料,不但不能提高复习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甚至是出现负增长。在资料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严格筛选,决不能滥用。中考复习一般一门学科配置1~2本综合性中考复习用书就足够了,建议以“中考指导说明”为基础,再辅以其他精选的材料(如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做到择其“精”者而用之,坚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切实提高资料的使用效果。现在阶段,学生都有一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容易把课本丢掉,要注意对这种不良现象,决不能舍本逐末。

10. 稳定心态,加强学生考试心理指导

第10篇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11篇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探究

中国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30-5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的“第四章·多彩的光”的第五节,主要包括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

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凸透镜的不同成像情况。进一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不仅是对光现象的深入学习,也是以后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的重要基础,是光学中重要的实验探究课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基本知识,对“放大镜”也并不陌生。因此,通过“放大镜”来找各种不同的像也不会困难,通过实验观察自然能想到“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但要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和凸透镜距离改变时的成像情况却并不容易,况且还要通过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尚弱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如何顺利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如何来处理实验中记录的这些现象及数据,尤其是确定在确定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分界点”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较为有利的是,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兴趣十足,学习动机易被激发。

3.设计思路

教材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对凸透镜的认识,包括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然后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这样安排,知识的系统性虽好,却不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放大镜”开始,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提出问题:同一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大小、倒正不同的像?进而通过实验找到这些不同像并分别记录每种情况下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特点,通过对这些信息、数据的处理找出凸透镜成不同像的条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连续的思想完善并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伴随着探究过程的不断深入,凸透镜、虚像和实像、焦点和焦距等概念的教学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择机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也更符合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时的认知顺序。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地找到像的位置;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处理。

5.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在实验中辨认实像和虚像,说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知道凸透镜,说出焦点的位置和焦距。

(4)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学会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渗透“连续”的物理思想。

6.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7.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的PPT、多媒体投影、实物展台。

学生实验器材:光具座、大蜡烛、凸透镜、大光屏、火柴(1组)。

学生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共16组)。

8.教学过程设计

8.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1 学生透过“放大镜”观察老师

教师站在讲台前引导学生透过他们熟悉的“放大镜”观察老师,并试着描述出“清晰”看到的老师的样子。

学生坐在教室不同的位置,透过“放大镜”观察老师,并说出看到的老师的样子(老师是倒立放大的、倒立缩小的和正立放大的)

教师指出,学生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清晰”的老师实际上是老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观察表明:“放大镜”不只成放大的像。所以这类元件称为放大镜不科学,物理学中叫“凸透镜”。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相同的凸透镜能成不同性质的像,是因为老师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设计意图]1.透过“放大镜”观察熟悉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

2.在学生意识到“放大镜”不仅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时,“放大镜”这一称谓显然不能代表这类透镜,此时给出“凸透镜”,符合学生认知;

3.发现用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确定研究方向。

8.2设疑击思,点拔探究

活动2 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大体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知道要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布置实验任务并提醒学生注意:(1)通过前后移动光屏找到在光屏中心最清晰的像(教师也可演示);(2)先从远到近不断改变烛焰的位置,了解物距不同对所成的像有哪些影响;(3)在光屏上找到像时,撤掉光屏看能否用眼直接看到这个像?(4)简单概括出实验中你实验小组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从整体上了解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学生交流各实验小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烛焰离凸透镜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用眼睛能看到;烛焰离凸透镜不太远时,成倒立放大的像,用眼睛能看到;烛焰离凸透镜近时,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但用眼睛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放大的像。

教师汇总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让刚才没有观察全的小组快速补充观察。

教师介绍实像、虚像及其特点。平面镜成的虚像是反射形成的,所以要在镜前(物体同侧)看;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折射形成的,所以要透过凸透镜(物体另一侧)看。

学生初步了解实像、虚像及其特点,并用来描述凸透镜成像的整体情况。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验中,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都能在光屏上呈现,而正立放大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而需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到像在烛焰的同侧,此时给出“虚像”、“实像”并体会二者的不同,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活动3 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的条件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整体情况过于粗糙,我们要能找出物体距离凸透镜多远成哪种像就更好了。为了更细致的研究出什么情况下成什么像,我们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单数实验组同学通过实验分别找多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分别记录下你认为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时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及像的大小情况,将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同时将各成像情况下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及像的大小画在印有方格标记的透明胶片上;双数实验组同学通过实验找倒立缩小的像,要求与单数实验组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各自的任务。

完成后实验先由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实验组学生展示用胶片记录的成像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认为这三个像最具代表意义。

教师通过即时性评价引导学生理解“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

教师将所有研究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实验组的胶片重叠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再由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实验组学生展示用胶片记录的成像情况,并自己说明自己组记录的三个像是否最具代表意义,为什么?

教师将所有研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实验组的胶片重叠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出看到的现象及发现的规律:成不同的像时,物体的位置和像的位置好像都有个范围,比较集中;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

教师让学生知道通过记录的实验数据也能发现同样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处理实验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1.通过实验前的提醒,降低实验难度,便于学生在光屏上正确的找到像,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2.本实验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是为了有充足的动手动脑时间让学生找到“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加强合作的团队精神;

3.本实验中多数学生记录的数据大多杂乱无序,将实验数据以图示的方式展示更易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通过评估环节让学生了解有序的数据便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形成有序实验的科学意识。

活动4 找到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倒立缩小的实像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分界点,在这个分界点上会成一个与物体一样大的实像。这个分界点会在哪里呢?如何证实我们的判断?

学生多数能意识到这个分界点大约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在这个分界点的两侧多尝试几次,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像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教师说明20cm是个关键点,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在这个点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实验中,像与物体的明亮程度不同,仅凭眼睛观察不足以确认成的像是与物体是等大的,但并不妨碍结论的得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连续”的思想,认识到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倒立缩小的实像之间应该有个分界点,并猜想分界点的位置,通过实验证实这个分界点的存在。

活动5 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的条件、找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时,除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外,还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怎样的范围内,通过凸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之间有无分界点?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分别找出多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并分别记录下你认为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时物体的位置、像的大小,将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同时将各成像情况下物体的位置画在印有方格标记的透明胶片上。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及效果信息。

学生完成实验后结合胶片记录的成像情况展示各组的实验结果,并自己说明自己组记录的三个像是否最具代表意义。为什么?

教师将所有研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实验组的胶片重叠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出: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体更靠近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虚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要比10cm小。

教师在学生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也应有个分界点,分析这个分界点应该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的成像情况,确认此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连续”的思想。意识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应该有个分界点,猜想这个分界点的位置,通过实验确认分界点。

活动6 对上述探究过程的评估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认识到: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不同人对清晰像的位置的判断不完全相同;在实验数据的记录上按照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顺序较好;处理实验数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时,“连续”的物理思想很重要;自己实验中的各种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对科学探究过程及时进行反思的习惯。

8.3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教师告诉学生,对于任何一个凸透镜成像情况进行研究,都会发现这个“分界点”,但不同的凸透镜这个“分界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并不相同。我们今天各实验组实验的是相同的凸透镜,所以我们找到的“分界点”都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这个“分界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这个“分界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凸透镜的焦距。10cm是就是大家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强调说明。我们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10cm,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虽然数据可能不同,但所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科学家大量实验的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设计意图]1.学生通过分析,发现了凸透镜成像中两个关键点:即成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倒立放大实像和正立放大虚像的分界点,此时结合这两个分界点给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这些名词,符合学生认知需求。至于这个点为什么叫焦点,到学习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才会明白:

2.给出科学名词后,学生再次归纳总结,规范语言,得到初步的规律;

3.对于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仍能得到相同的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渗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师提出新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凸透镜为什么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这需要我们关注光线通过凸透镜前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9.形成性练习

1.小军和小民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开始时,他们决定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军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民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1乙所示。小军想知道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小民有些已记不清楚。请你帮他排列出来:

(2)小军和小民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缺少的实验器材是__;如果实验室里找不到这个器材,还可以用__来代替。

(3)小军又把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30cm处,小民要在光屏上找到烛焰清晰的像,正确的操作是__。

(4)小民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后,将他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2(实验次数1)中:小军看了小民找到的像后,感觉不够清晰,又继续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后,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2(实验次数2)中;小军和小民都认为自己的实验数据是正确的,二人争执不下,就请物理课代表来裁决,物理课代表又继续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后,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2(实验次数3)中。

于是,物理课代表认为小军的实验数据是正确的。你的看法是:__。

(5)根据小民、小军和物理课代表的实验数据,可以推断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cm;为了证实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最简单的实验方法是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__cm处,__。

2.表3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请你将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上适当的内容。

10.自我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习内容的掌握转换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教师创设情境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能否将教学内容还原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探究课设计的核心问题。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大胆摈弃了先讲解后探究的做法,是因为那样的探究更像是走过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自发性荡然无存。

第12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课题来源】山东省枣庄市二O一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素质教育基地创建实践与研究》(编号:2012RKGA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6-02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促进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更新,实现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于2009年在市第一职业高中办学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造而成,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拓展训练场等活动场所,开设有素质拓展、电子制作、物理探究、生活化学、数学好玩、礼仪训练、音乐体验、冲浪e世界、生物与环保、家政实践、布艺、剪纸、摄影、计算机拆装、篆刻、航模、中国书法、家用电工、避险与救护、折纸、手工编织、泥塑、传统体育等23个活动课程,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开辟学生农业实践区,日接待近500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所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军事拓展、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这种教育方式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都是新生事物,况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尚未被完全扭转,因此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及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我们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为一项课题,我们申报了山东省2010年教学研究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如果以县区为单位的独立建制的实践基地少则需投入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利用原有教育资源改造或利用社会资源整合而成的实践基地虽投入少,见效快,但至少也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按照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没有专项经费,同时,在收费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制约了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因此,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师资配备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必须要建立一支本领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可靠保障。但由于这是一项新生的教育项目,与学校校内教育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能适应这一教育的教师很少。我市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由职业高中转型创建而来的,原有师资多为普通文化课教师、职业技能教师,不适应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的要求,实践基地教师须达到的要求比学校教师更高,他们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掌握其它专业技术。同时,实践基地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决定了教师工作量大且比较艰苦,再加上基地是为学生提供无偿服务的,没有创收项目,而会造成福利待遇差,会导致基地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称评聘也还要走普通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带来了一些问题。

3.基地特色问题。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功能之一是为培养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那么实践基地建设应体现我们滕州地域特色。可是我们所开设课程模块过多依赖现实条件,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趣味性不足,同一门类重叠,部分领域课程缺失。

4.目标责任问题。

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目前我市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造成了滞后和被动局面。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不够明确;二是由于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还在探索阶段;三是基地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

二、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和对基地课程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基地领导和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各基地要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如成立专门的课程领导小组、建立课程评价制度等,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努力打造规范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制订明确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的规划。

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本土的社会资源,合理布点,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力做好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各地在规划时,要统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利用流量,要把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3.多渠道筹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

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多方筹资共建实践基地的局面。坚持政府投入、资源统筹整合、勤工俭学收入、服务性收费、市场运作投资、吸收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筹集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重视创建投入的同时,对于基地运营经费更是不容忽视,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践之日起,就需要承担各种正常耗损及其意外损坏,还有许多实验材料是不可重复使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所以对于资金投入一定要预算周密、科学、合理。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管理队伍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指导水平。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活动项目创新,优化、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地业务部门要坚持节查、日评、周反馈等形式强化课堂教学监督外,定时开展“听、评、纠、思、创”相结合的模块大教研,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贴近学生生活。开展校级示范课、组内公开课等系列听、评课活动。充分利用休训时间,组织教师开展阶段反思,摆查思想、心理、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会。

5.精心开展课程研究。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以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系列化、体验性实践活动课程。

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与社区、公园、绿化站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多方开辟活动场所,如风景区、博物馆、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气象台、科技馆、德育基地、社区等,并与这些单位签订活动协议,保证学生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活动。

6.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立足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明确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安全。

二是完善教学、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全面、规范的教学、考核体系,从而为学校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生机。

7.实行校际联动。

基地和参训学校协调配合,明确管理职责,重抓细节落实,确保培训过程平稳有序。主动联系,提前筹划。每次培训提前1-2周与参训学校联系,将学生所带物品清单、基本注意事项、作息时间表等材料提供给参训学校,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关键环节进行详细交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车辆,排定课表,调整好宿舍和行政教室。基地挑选的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激情、有能力的骨干教师,为各班配备了协助管理员,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消除学生管理上的时空盲区。基地政教处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认真操作,天天检查天天量化、统计汇总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