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

时间:2023-06-26 16: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辩论赛的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课堂;生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201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编演历史剧,并在编演历史剧的过程中展示个性,而且要引导学生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专题探究,让高中历史课堂更加“时尚”和富有人文性,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外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一、组织编演历史剧,展示学生个性

高中历史教材有许多历史知识,学生应当将这些知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联系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现实中很多学生都没能掌握好这些知识。针对这种现象,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鼓励学生自行编制历史剧本,并在课堂上表演历史剧,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展示学生的个性。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高中历史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大致讲解发生的起源。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的逆差,违反国际贸易道德,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这个时候,湖广总督林则徐等开始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泛滥对中国的毒害,于是便有了,从而拉开了帷幕。学生大致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讲述的内容来编制剧本,并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展示不同小组的《》剧本和学生个性。其中有个小组的学生在编演这部分内容时,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林则徐、道光帝以及清政府的其他大臣。扮演清政府其他大臣的学生与林则徐一起上书道光帝,痛心疾首地陈述鸦片泛滥对中国的危害,形象生动地呈现了爆发前的历史。还有的小组通过编制有关的剧本,详细展现虎门硝烟时的历史场面。

通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剧本,并在课堂上加以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他们探究相关知识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个性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l展。

二、组织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某一历史事件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使学生得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检验自身所学的知识是否牢固,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

比如,学习高中历史教材中《大众传媒的变迁》这部分内容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了解学生的日常知识储备如何,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史知识辩论赛,让学生按小组分为正反两方辩论“影视业更重要还是报刊业更重要”。学生在开展辩论赛的过程中,都会用自己的知识来反驳对方观点。学生感受到其他同学丰富的知识储备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好胜心,从而激发更多学生深度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三、组织专题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是纵横联系的,历史高考也不是只考某个历史事件,而是会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加以延伸拓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就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加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讲解了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部分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就这一专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比较《》和《》的异同,并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理清相关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要求学生就该课内容进行探究,弄清楚和真正理解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促使学生得以深刻理解该课内容。

第2篇

以下是关于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如何在主题班会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几个观点:

一、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思想教育应像水一样无孔不入,似水一般悄然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思想趋向净化,达到育人的目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情的渗透和感化作用,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当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伟大的师生情谊,还是可以交心的朋友的时候,那么在一些问题面前,学生就更加敢于思考解决的办法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有利于班会的召开,德育教育也相对容易得多。

二、理论联系实际

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只是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最后的效果可能不是很令人满意。所以在班会的交流过程中,应该联系古今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同时也应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谈心,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那么班会的目的——德育教育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工作中,辅导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这就要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高职辅导员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辅导员只有把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个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以此,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辅导员的教育方式最重要

辅导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尤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说教式,各种创新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

(一)以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

讨论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辅导员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主题班会中参与德育方面的讨论,认真去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努力去认识知识。学生通过讨论的出来的结果具有规律性,这样也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加重对学习的兴趣。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探求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展开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演讲比赛

演讲必须组成一个综合的、统一的完整的传达系统,也就是通过演和讲一起来传达想到传达的思想与信息。它是以讲为主演为辅的,既是听觉的,又是视觉的,兼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艺术特点现实活动。演,可以给人视觉上的效果,从而把信息传到大脑,而讲,给人的是听觉效果,从而也传到大脑,所以演讲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把信息传递给接受人。在主题班会中,辅导员可以让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题,针对这一主题展开鲜明、完整的见解和主张,进行鼓动与宣传。演讲者要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达到影响、说服、感染他人的目的,最终感召同学认知。演讲需要综合知识,它既需要演讲学本身的理论和经验,又需要运用哲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写作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写演讲稿时,就要知道和学习相关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与体会,德育教育的效果也相应提高。

(三)以辩论赛的形式来教学

辩论赛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竞赛。想要赢得比赛,主要还是得看谁掌握的专业知识广。21世纪要求学校要把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成绩、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在开展主题班会的时候,辅导员可以以文化教育重要还是素质教育重要在班里开展辩论赛。辩论者想要在唇枪舌战、激烈对抗的比赛中战胜对手,他们在课余时间下足了工夫,自己认真搜集资料,参阅同学提供的资料,根据辩题组织和整理材料,撰写辩词等。这期间就加深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组织观看德育教育片

辅导员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德育影片,以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电影故事入手,以写观后感、座谈、主题团队会等形式开展影评活动,加深学生对影片是正确理解,更好地发挥影片的教育作用。

总之,德育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在主题班会中开展德育教育时,应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经贸日语 阅读课程 研究型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悄然回复,我国外向型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热度不减,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各种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而日语作为在华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越来越受到人才市场的重视。于是很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日语专业。

通过对浙江宁波的十数家外向型企业和外企、外贸公司的调查,我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想要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难,难就难在日语语言流利、知识面广、经贸知识丰富又擅长对外交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却可遇不可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而“供”和“求”的不对称,更对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日语流利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经贸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考查一个人的外语水平,一般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来进行。教育部《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大纲》对阅读能力、译和听的能力及写和说的能力作了三个层次明显不同的要求,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列在首位,可见“阅读”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听、说、写、译”的能力。因为“读”是基础,只有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和阅读技巧,拓展了阅读面,扩大了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听”――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译”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写”的能力提高。因此,阅读能力虽然不像“听、说、写、译”能力那样显山露水,却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基石。

而经贸日语的要求又有其特殊性。“听、说”当然是最基础的能力,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就一般内容与其交谈,普通人专门学习一年就基本能做到,难就难在能在商务工作中,陈述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日语专业大学毕业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用日语写出毕业论文。所以写一般性的内容,翻译一些普通内容的文章,也是日语专业学生一般都能够掌握的。但目前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经贸知识,而无法顺利地完成专业性的“写和译”的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就必须通过阅读来提高。

三、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策略

因为本校是具有财经特色的普通高校,所以在申请开设日语专业时,我们就把经贸日语作为一个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了“经贸日语阅读”、“商务日语”、“日本企业文化概论”等课程。我承担了其中“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以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平台,探讨阅读课程的新型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不仅仅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需要具备对国际政治经济信息有很强理解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经贸日语阅读”这门课程在设立伊始,就是规划将国际经贸知识的教学与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等特殊文体,并与着重教授商务函电与实务的“商务日语”等课程互相补充,以期使学生在日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掌握一定的财经、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沟通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沟通、交际可并不是单纯地能与日本人交谈,而是理解各种国际政治经济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语言学习的范畴。

由于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从未修过经济类课程,因此对财经类日语文章的理解显得较为薄弱,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由此影响学习兴趣,使得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始终无法有大的提高。我通过数年实践前辈学者的不少教学理论,慢慢地有所收获。

1.理论依据

ESA理论是由英国语言教育学家哈默在其著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由于语言学习的通用性,我认为同样也可以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哈默认为,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中都应该有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投入”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信息,直到能够运用外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最后的“运用”,重点在于使学生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哈默认为,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

而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去发现、创造、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探索

ESA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理论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教学理论,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尝试在ESA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选择了内容由浅及深、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此教材选材较新颖,所选文章主要来自《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刊近几年发表的热点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文章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例如:企业文化单元,选取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问题、企业加班问题;金融单元,则选取了2007年爆发的,至今依然影响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内容。而对于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及特殊的背景知识,编写者很贴心地在每课前设置了“基础知识”这一板块,对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进行了重点解释;在“课外阅读部分”,还选取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会话体文章,比较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甚至专访等特殊文体,又不至于太难懂,还能让学生对中日经济关系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等循序渐进地形成基本的概念。

下面以其中第五课“日本的な雇用特と”为例,探讨我的课堂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环节。日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都很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而不论是到日企、中日合资企业,还是到有对日相关业务的其他外向型企业就业,都必须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给学生放了日剧“anego”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了解当今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的分类和比较,并让学生通过剧中几个角色的行为,分析不同的雇佣形态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评价。

(2)研究型学习环节。教师在介绍了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后,围绕日本企业文化,提出了以下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1.日本传统企业独特的雇佣特征和优缺点;2.日本企业经营的变革;3.日本式经营的年功主义与英美式经营的成果主义的比较。由学生分组选择某个研究专题,自己寻找问题,并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写成研究报告。再通过课堂发表,向同学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可以互相答疑。这样,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材料,并且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研究型运用环节。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掌握了日本企业文化相关的很多知识,接下去就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哪家企业更具吸引力?”为题进行小型辩论赛。辩论赛的评判由未参加此组辩论的学生担任。为了辩论赛,学生们需要针对特定的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查询相关讯息,进行比较研究,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财经报道、评论,甚至由特定日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形成的管理理论。除此以外,还培养学生归纳、收集资料、选择论据的能力。这能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而辩论赛本身,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这也是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之一。

(4)综合评价环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辩论赛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安排考评,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质量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每一课的学习成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平时学习成绩,并且在总评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例。

总之,教师起了引导学习、帮助学习和促进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阅读量,既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又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然,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考验教师的地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在综合评价环节中,如何公平地进行评价,还需要更科学的度量。但不论怎样,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研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拓展,这应该是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3]黄文英.高级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9-122.

[4]李永宁.ESA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探索,2010,(1):84-85.

第4篇

一、预,提供路标

每门课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都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学生只有经过课前预习,才能明确即将要学的内容: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哪些需要重点听老师讲解,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为自己课程内容的学习提供路标。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针对课程要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胸怀全球迎接挑战”这节课的内容时,没有马上为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内容,而是就“中国如何走向世界?”“作为学生,又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祖国未来、全球未来建设做出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预习。在给出学生预习方向后,学生们便开始有侧重点的查询资料,根据课文内容共同探讨,并根据所查找的资料试图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对于无法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标注,确定这些内容是课堂主要和老师探讨的部分内容。

通过在思想品德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为后续思想品德的教学提供“路标”,使得学生们对思想品德学习更感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这种教学形式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们学会发现新知,具备掌握自主新知识的能力。

二、议,深化思维

俗话说“理不辩不明”,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是非观都应当在不断的思考、不断讨论和辩论中形成。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组织学生们就课程中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索和有所依据的辩论中,明辨课本中明确要求的是非观,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比如,我在讲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节课的内容时,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设置了场景,让学生们根据场景中的内容发表不同的观点,再根据观点的不同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在非洲某个国家内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白人不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唯恐不及。一个白人美女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疲劳睡着了,一觉醒来,太阳已经下山了,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却没有人前来招待她,甚至对她不屑一顾。她勃然大怒,正欲责问别人时,在镜中看到自己被晒黑了。于是深深的陷入了沉思。我让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的学生坐在左边,不同意的学生坐到右边,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们自身的是非观,明确做人的准则。

在组织学生的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不断的思考和发言中确定了心中的是非观,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导,重点点拨

教师适当地指导和点拨,可以使学生们“拨云见雾”,追求真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袖手旁观,应当对学生们适当的加以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评价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我在讲解“笑对生活”这节课时,给学生组织了志愿服务福利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福利院里看到残疾孩子们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学生们很受鼓舞,从而努力充实自己。此时,我趁机引导并点拨学生们,有志向就要有行动,要早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在此基础上,我还为学生们讲了超级演说家――力克胡哲的事例,他虽然高度残疾,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永不放弃,一样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更何况我们这些健全的人呢?

通过这种利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们情感和思想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一般能形成学生们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初中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正确的人生走向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职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把师范是培养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以信息角度对自然界和各种社会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对信息敏感的程度。人的信息意识强不强主要体现在能否发现处处所蕴藏的大量信息,能否利用好现有的各种信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信息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反应,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信息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学生很少,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学生更少,很多同学找到资料后不知那部分对自己有用,哪些应该舍弃。由于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可采用具体项目教学法加以解决。

项目任务是集合各学科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设计或者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指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及课题研究的综合题目。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教法专业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和安排适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采集信息的途径、独立完成信息整合,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力的机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 10 级小学教育班“信息道德修养”课程时,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网路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任务前两节课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 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就网络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方面内容做好辩论准备。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兴趣较高,都积极地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辩论小组成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束同学能感到收获颇丰,即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互联网的利与弊,又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效的训练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师职业技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师范特点,加强学生信息知识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深刻的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不仅能体现师范生所掌握信息的丰富程度,它还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范教育一定要把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并把它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认真开设好《教师职业修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有关公共课,把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把师范各专业的教法课和教学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研究中小学,面向中小学,服务中小学。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应大量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效率,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校园,从而给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三、利用师范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及应用能力,对信息系统及信息进行正确评价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能力,师范生如果只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常识,而缺乏信息处理能力,就无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获取、传递、处理那些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也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信息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各要素中的核心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多注意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校园网、互联网的操作技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制作对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媒体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法课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原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四、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在教学实际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及正确的选择。主动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帮助有意义的信息,排斥和抵制不健康内容,不使用及传播非法信息,不组织和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不利用网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好的信息意识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丰富的信息知识是学习的扎实基础,过硬的信息能力是学习的重要保障,高尚的信息道德则保证了学习的正确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是 jg11e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厉以贤。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与教师素质[j]。 澳门教育,1996( 4)。

[2]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现将本次义务支教活动的筹备、实施及效果等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的,认真筹备

为了积极宣传河南农业大学,让众多学生及老师了解我校,了解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增强我院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站在老师角度去思考,去体会老师的辛苦,增强学生的尊师品德,同时为了帮助当地缓解师资压力,救助贫困学生,为今后开展一帮一活动打下基础,我们经过和邹城东滩矿多次联系,开展了此次义务支教活动。

当明确活动目的并制定具体方案后,院分团委学生会通过海报、网络等渠道在全院学生中进行宣传,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得到了全院同学的积极响应,并且有很多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丰富了本次活动。经过申请和考察。

为了顺利完成此次义务支教活动,在出发之前我们多次与万安小学领导和老师联系,并且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定了行程路线。根据万安小学校方领导的要求及反馈的信息,我们确定了本次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当团队到达万安小学后,首先根据校方年级主任的建议,将学生进行了分班,随后与校方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召开了学生家长见会面。根据老师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制定了这次活动的具体教学计划,同时使校方老师,学生及其家长对团队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在出发之前,我们组织召开了团队成员会议并进行了分工,强调了安全问题并明确了责任意识。根据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准备,并对学生在当地的安全、生活、形象及其处理好和校方老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当地群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

二、同心同德,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万安小学领导反映,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造成一大批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甚至许多学生有厌学表现和退学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及团队的实地调查,最终与该校领导商定,将此次义务支教活动的教学内容定为英语基本要素,英文歌曲,英文电影。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为特色大胆尝试了各种模式以辅助教学。注重听力与口语的培养,比如组织学生用英语表演《皇帝的新装》、《小红帽》等话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让同学们作各种各样的游戏以告诉他们注重团队精神。并且组织同学们到户外一起大喊英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有所提高。我们举行了多次意义深刻的英语辩论赛,既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而且让他们扩展了知识面,体验了辩论赛的氛围。再次,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篮球和足球的规则与打法,并且组织了两个班之间的篮球与足球的友谊赛。在本次活动的最后,我们举办了一欢会,(w w w . f w s i r . c o m)该校部分领导和学生家长也应邀前来观看,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表扬。

在整个支教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团队的每个成员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认真对待万安小学分配的工作,积极组织备课,耐心详细的讲解,认真批阅作业,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深入当地,宣传农大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顺利的完成支教活动,并宣传河南农大,团队采取了家访、走访当地政府等方式来进行,使整个支教过程得到了当地的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应。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宣传我校,我们走访了许多学生家长,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对我们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非常支持及感谢我们的工作。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使他们加深了对农大的了解,他们的赞誉是给予我们工作的肯定。

在短短十天的支教过程中,与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万安小学的学生,对我们反映最强烈的也是学生。短暂的时间,我们深知自己带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力求方法的新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他们讲解知识。学生的评价是:讲的好、方法多、易懂。随着课程的推进,许多以前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许多以前不学习的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临别时的眼泪和我们上车后听到的一声“祝你一路平安,朋友一生一起走”是对我们十天努力工作的最好答案。

第7篇

关键词 社会责任理念;会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91-03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我国许多企业和会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导致违背诚信、做假账、偷税漏税等社会责任问题日趋严重。高校作为会计人员培育基地,不仅有义务向社会输送会计知识之才,更应当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德才兼备”之才[1]。传统会计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过分强调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并由此形成一系列传授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熏陶下,培养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但不难发现,这些会计人才的道德水准、法纪观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且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障碍。因此,在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理念是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当前会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会计理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方法落后。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教师辗转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缺乏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选择仍局限于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然而会计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会计知识的更新,亟需高校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长期不变的教学方法赶不上教学质量要求的步伐,亦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降低上课效率,不利于会计知识的传授与社会责任理念的培养。

2)重技能,轻思德。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下,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强调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社会责任知识的融入。学生则认为社会责任的教育只是一如既往的形式教育,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忽略对学生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以考证为学习目标,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未接受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在步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很难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明辨是非,亦很难意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导致其在会计实践过程中道德伦理丧失,违纪、违规、违法等现象时有发生。会计人员出现这种问题,就是高校长期“重技能、轻思德”教育的结果。

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众多高校的会计教学形式局限于侧重道德和法规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忽视社会责任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如部分高校虽开设了实验与实习环节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其中。然而,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理念以及理解运用社会责任相关知识,亦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实践教学薄弱。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会计专业生源扩招,实习经费短缺,校外实习基地少,再加上高校侧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等原因,会计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例如,部分高校安排了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组织、确切落实实习环节,毕业实习最终变成“面试”实习,实践环节的社会责任教育更无法落实。

3)考核环节不完善。众多院校虽已设立实践教学环节,却并未建立较完善的考核体系,抑或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考核方面仅重视专业技能考核,缺乏社会责任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考核,或者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形式化,并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即使设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环节的不完善也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亦不能真正落实会计社会责任教育。

2 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大课堂实践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以基本教学资料为素材,运用课堂讨论、课堂交流和案例教学等形式,传授经验类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法引领学生身处真实、强有力和多角度的范例环境中,切身体会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于其更清晰地理解会计专业知识,更准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更加明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履行社会责任。课前,教师精心挑选案例,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帮助学生理解书籍中譬如社会责任等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课中,教师通过采取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案件。课后,教师应将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纳入课外作业中,认真批改,及时讲评,通过作业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社会责任理念的掌握程度,并将其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思考,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引导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多角度分析,探讨事件的真正原因;再联系会计人员在案例中所处的位置、担负的职责与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分析,剖析其处理业务的方式和运用的专业技能,辨别处理方式合理与否,并对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及矫正;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评价。真实客观的案例有益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以及更好地了解现实的经济社会。

错导法 该方法与苏格拉底辩证法相似。苏格拉底在辩论中以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们产生新思想[2]。如图1所示,在错导法中,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知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增进课堂师生互动,引导其运用专业知识思考,引起对违反会计道德与法规行为的争论,从而巩固专业知识并产生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师生之间的相互辩驳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并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教学方式[3]。辩论式教学通常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之后进行,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就论题中涉及社会责任的问题创意设疑,创造辨析情境,让学生判断真伪,在较好地拿捏社会责任这杆秤的同时,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其有主见、有独立价值观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应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运用大量的图表分析和案例分析[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自学能力。

此外,演讲法、表演法、合作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奇妙之处,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

3 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树立社会责任理念,首要在于更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中。同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此,强化会计人员社会责任感应把握会计课程学习的规律性,有序进行[5]。“社会责任”理念下的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实验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环节由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组成。

1)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配合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增强授课效果。教师将课程理论知识和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财务会计学、审计学、初级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等实验课程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动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并通过管理会计学、财务分析及财务管理学等课程设计实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可以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验一般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如“基于社会责任绩效的企业竞争决策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时,一个班可根据人数分为若干组,一组即为一个企业,每个小组在拥有相同资源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彼此间进行商业合作和竞争,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坚守岗位,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出谋划策。在考核小组业绩时,要同时引入经济和社会责任指标,小组成员必须明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是正相关的关系,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身上都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可以锻炼协作共处能力,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学分”。

实习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根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的变更和发展会影响其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和根本性变更。实习环节是最贴近社会实践的一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1)认识实习。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帮助其了解会计业务流程,促进对会计认识的具体化。此外,学校可以组织课外社会责任主题活动,开展诸如以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为主题的辩论赛、专题讲座,以诚信为话题的演讲比赛,放映涉及会计法律题材的电影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更透彻地理解会计的社会责任。

2)业务实习。业务实习体现为模拟实习,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沙盘模拟实习、会计软件实习等。实习成绩包括手工实务操作技能、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经营决策技能以及抽查成绩,学习态度、责任心、诚信和团队精神也应予以纳入实习考核成绩中,这也是所谓德才兼备中的“德”字的体现。其中,抽查方式是一种由教师口头向学生提出会计实践报告中的问题并要求当场作答的考查方式。这一成绩的设置与评定,一方面有利于指导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会计实践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少数学生作假,抄袭他人的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资料的行为,进而有助于评价学生的“诚信”水平[6]。

3)毕业实习。通过参加毕业实习,学生能真正走进企业,进行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审计和财务管理活动,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心得与实习公司出示的评价书,借此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指标之一。毕业实习在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现行会计、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审计工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会计的社会责任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奠定基础。

科研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研环节是深化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部分,帮助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创新和动手能力,为发明新产品和研发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环节通常可以通过诸如进行社会调研或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开展科研活动等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院校举办的各种科研比赛活动,出席科研讲座,学习他人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与精神。学生应跟随导师做科研项目,从事与专业相关或感兴趣领域的基础研究、开发与应用研究,譬如参加关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项目。同时,教师要加强教学辅导,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及时撰写论文,并将其成果作为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指标之一。通过科研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逐步完善会计技能,并为将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在加强企事业财务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需大批的专业会计人才,此人才缺口的培养是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本科会计学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保持对品德的崇尚及社会价值的追求,对现实社会中的负面行为予以批判,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教学方法培育愿担负社会责任、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同时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科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会计准则、管理方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高层院校会计教学方法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会计教学方法的各方面应根据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雷振华,阳秋林.基于社会责任感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138-140.

[2]梁景时.试论苏格拉底哲学与柏拉图哲学之间的血脉关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9):26-33.

[3]苏振兴.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思想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2):180-184.

[4]阳秋林,邹树梁,唐洋.《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设想[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77-78.

第8篇

关键词:Go for it!教材“Reading”教学 “快乐阅读、享受阅读”

自2004年新一轮课改启动,广大英语教师就开始使用具有全新教学理念的Go for it!教材。这套教材中一个明显的特色是: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即从八年级(下)开始至九年级的各单元后增加了阅读语篇“Reading”的教学。而“Reading”文章的特点是语篇长、生词多和句型结构复杂等,对于八、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颇具深度和难度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加大了难度。那么现在“Reading”的教学进展情况如何呢?“Reading”教学又该怎样优化和提高呢?下面笔者就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Go for it!教材“Reading”教学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Go for it!教材的八年级(下)至九年级各单元后“Reading”的教学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学生问卷调查。下面是对我校八年级和九年级的6个班的学生(318人)进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英语Go for it!教材“Reading”学习的问卷调查

你对Reading课文的内容和知识难度的评价。

A. 简单7% B. 一般31%

C. 难41% D. 十分难21%

你对英语Reading感兴趣的程度。

A. 很感兴趣6% B. 感兴趣17%

C. 尚无兴趣55% D. 毫无兴趣22%

你参与英语Reading课堂的态度。

A. 总是积极参加10% B. 有时积极参加43%

C.不太主动参加30% D.不愿参加17%

你对Reading文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A. 很好5% B. 一般41%

C. 不好48% D. 根本不懂6%

通过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Reading”学习中存在的2个主要问题:(1)学生认为“Reading”文章知识“难”,因而对“Reading”不感兴趣,上课不积极参加;(2)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不到位,对文章中的知识点掌握不扎实。

那么大多数英语教师关心的只是第二个问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扎实怎么办?其实,这两点既是并列又是因果关系。那么新课改中,Go for it!教材“Reading”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求我们注重什么呢?

二、Go for it!教材“Reading” 的教学目标分析

《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中说道: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设计的前提,它具有引导教学活动的功能。因此,优化和改进“Reading”教学,了解它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根据《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读”的要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应包括以下三点:(1)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获得乐趣。(2)了解文章体裁及结构,学习文中一些重要的语言点,为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打下基础。(3)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仔细观察,便可发现阅读教学的新目标与以往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第一点。第一点是“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获得乐趣”,而且是位于教学目标中的首位。也就是说,在新课改里,学生在阅读课堂里“获得快乐”和“获取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的获取是知识的“享受”,因此我们可以把Go for it!教材 “Reading”的首要教学目标视为“快乐阅读,享受阅读”,它是实现其它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指引我们优化“Reading”教学的根本方向。

三、优化Go for it!教材“Reading”教学的努力方向――快乐阅读,享受阅读

说到“快乐阅读,享受阅读”,很多英语教师就会觉得这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与后两点教学目标相比,这一目标是抽象而不够具体的,它没有明确地指引我们具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就给英语教师带来了难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展示和处理教材的智慧和才艺搭建了平台。

相信只要我们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中掌握几个基本要领,很快“Reading”教学就可以得到逐步的优化和改进。以下是笔者在“Reading”教学上有关“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几点经验和看法。

1.“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前提条件是“快乐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面对学生,以特有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Reading”课堂里“快乐阅读,享受阅读”。比如说教师真诚的微笑、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及课堂上幽默诙谐的教学用语都可以使课堂气氛愉悦,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快乐地学习。

2.“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引入条件是“精彩的教学序曲”。

课文的导入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恰当而巧妙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阅读上的必要准备。因此,“精彩的教学序曲”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快乐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篇章的教学。例如8年级(下)Unit 6 Reading “I’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这节阅读课,这篇文章的内容本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导入不精彩,势必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引入环节中,设计“历史知识大比拼”游戏:What dynasties and famous characters from the history do you know? 然后拿出几个历史朝代的著名人物及相关知识作为比赛的内容,如秦始皇兵马俑的相关知识、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汉朝司马迁与《史记》、祖冲之的圆周率3.1415926及北朝花木兰的故事等。这些不仅可以对课到有效的引入,又能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3.“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重要条件是“拓宽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视野”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改进和优化英语“Reading”教学的重要条件。在“Reading”课堂里,学生走进神奇、浩如烟海的世界是一种“快乐”;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又是一种“享受”。而且大量的课外语篇输入,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拓宽学生的语言词汇量,让学生对英美等西方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语言表达有了更多更好的了解,从而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例如8年级(下)Unit 9 Read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这节课,教师可以把新加坡的风土人情作为比赛内容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如新加坡“鱼尾狮”的历史典故和现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新加坡的货币、语言、饮用水、气候卫生等,都可作为拓宽学生视野的极好素材。

4.“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辅助条件是“丰富的教学活动”。

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的单调,使兴趣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Reading”教学同样应该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阅读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例如8年级(下)Unit 7 Reading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这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可设计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礼节”辩论赛、看图片猜单词、看录像说出人们不礼貌的行为举止、西方文化说说看、学生模仿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阅读、享受阅读”。

5.“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内在动力是“体验学习的成功”。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更多成功的喜悦。例如8年级(下)Unit 1 Reading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这节课, 教师可以设计“机器人知识知多少”活动。本身“机器人”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十分感兴趣的,再由于知识比拼游戏的激励,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比赛中。一旦答对了比赛的题目,他们的脸上就会露出喜悦的笑容。他们体验到了成功,自然就感受到了快乐。又如8年级(下)Unit 8 Reading “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这节课, 我们可设计“听英语歌曲猜歌名”的活动;另外,“英语歌曲大比拼”这一环节学生也可以在歌唱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这就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中做到“快乐阅读,享受阅读”。

6.“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关键条件是“分层要求、降低难度”。

为了认真贯彻英语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英语带来的快乐,增强每一名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Reading”的教材“难”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好语篇的全部知识。因此,对学生“分层要求、降低难度”是学生“快乐阅读,享受阅读” 的关键条件。在教学内容的“分层要求”上,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生词表中的全部词汇和文章中的全部重点句型;对于中等以下、但基础还算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全部单词,文章中的重点句型作为欣赏、理解即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单词表中的黑体单词即可,句型结构可忽略,但要做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这样一来,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和重点句型结构;而基础差的学生掌握词汇表中的黑体单词应是能力所及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学习的快乐。另外也要考虑阅读课堂和课后作业的“分层”,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阅读、喜欢阅读。

7.“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后续条件是“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教师在教学后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地巩固文章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8年级(下)Unit 9 Read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这节课, 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世界城市知多少”。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网上调查,也可以翻阅书籍或其它有关参考资料,写出某个城市的情况。这项作业既可以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点,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说这是阅读课快乐的延续。

四、结语

以上几点仅是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有限经验,在Go for it!教材 “Reading”的教学中,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快乐阅读,享受阅读”是抽象而又难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但它并不是不能实现的梦想。只要教师坚持把这一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努力思考和探索各种可能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和活动,Go for it!教材的“Reading”教学一定能得到很大的优化和改善。

参考文献:

[1]金秀敏.优化初中Go for it教材英语阅读课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7,(7).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开卷考试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5-02

教育部在《关于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中倡导“思想政治课实行半开卷考试,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开卷考试”。为此,全国许多地区中考政治已采用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的方式。面对新的考试方式,复习务必要讲究策略,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本人认为在复习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结构体系

基础知识是根是本,重点知识是柱石是大梁。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就是考试的“宗”,有了它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开卷考试虽注重能力考核,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少,试题不拘泥于课本,答案具有多元性、采意性,但作答还要运用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因此开卷试题具有“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书即纲之重要体现,纲举目张。所以,要让学生开卷考试得心应手,复习时就要立足于教材,在全面精读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将各课、各节、各框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按其相互联系的顺序排列,形成知识体系,并弄清各个知识点在大纲中、在教材中的合适位置,把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无论出题人如何“变招”,我们都会“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地破解其招。

二、联系热点问题,提高解题实际水平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卷考试充分贯彻体现了这个思想,命题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一般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复习内容中相关知识点的交叉点为载体,紧扣交叉点命题,试题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的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引导学生搜集身边的生活实例、搜集社会热点问题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参与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活动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题水平。

三、研究开放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考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论证,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例如:在讲评“根据祖国、家乡和家庭的巨大变化,谈谈自己的感想。”这道题目时,就鼓励学生从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即为什么)、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即怎么办)等方面回答。对“怎么办”类题,可以从思想、行动(坚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等方面进行回答。

四、注重知识结合,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开卷考试的重要目的之一,特别是开卷考试中的主观试题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它既有学科内知识的结合,又有跨学科的浅层次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培养学生综合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复习时,要把相同或相近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知识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使解题答案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可以利用历史学科中的有关资料来理解政治观点和原理,借助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巧用地理学科中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来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正确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基本战略等;可以通过生物上所说的生物物种的频临灭绝,草原的退化,森林面积的锐减来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也可以利用语文上的写作技巧解答政治问题。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培养综合概括能力,以便使解题答案具有综合性、完整性,提高试卷的得分。

五、掌握答题技巧,全面正确的解答试题

开卷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运用与创新能力等。题目新颖,要求的答案灵活多样,没有唯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这就要求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触知识的表现方式,如漫画、图片、案例、材料、表格、人物对话、甚至录像歌曲等。题型不同,解题技巧与方法也不同。政治开卷考试试题有单选、多选、判断对错、简答、辨析、论述等题型。选择题构思新,既有迷惑性,也有确定性。训练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抓题干关键词。审清题意,运用排除法、比较法、矛盾法等找出错误的选项。简答题要注意准确性、全面性。辨析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所以要审请题意,对题中观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而论述题则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和探讨问题的创新评价能力,要求审题明确、观点全面正确,层层论证、有理有据、理论与实际联系。完美的答题还须注意答题要求和格式。

总之,开卷考试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去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方式。想要开卷考试模式能够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变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詹海.初中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思考与[J].中学教学参考2012(8).

第10篇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教育部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教育部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 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独立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法论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 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生 口才训练 训练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才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从近几年执教的高职语文必修课《演讲与口才》及选修课《实用口才训练》中,均可见“说”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弱项。但是“说”又是一名合格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高职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说”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思维敏捷的程度,而且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交流能力,同时还可以展示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训练策略与方法。

一、开设专门的口才训练课

近几个学期我担任《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学校将口才训练这门课程专门列入公共必修课系列,可见对高职学生口才训练的重视。作为《演讲与口才》的授课老师,我并不是力求把知识表达得最清楚,而是教会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技巧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训练活动,着重提高学生实际的口头表达能力,建立当众表达和人际交往的自信,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口才训练主导理念,学生口才实际情况及素质拓展营课程的特殊要求,我设计了较为简洁的渐进式模块训练方案。我把整个训练过程分为六个模块,六个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来安排,每个模块有重点训练的技能和训练模式、训练手段及相应的知识点传授。

1.练普通话和练听力。

普遍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全中国通行的口头语言。学练普通话,要掌握基本的现代汉语语音知识,克服方言,掌握正确的发音、发声技巧,经过学习,能够将普通话讲得较为准确、流利。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字、词,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读,还可以安排一些绕口令。练说先练听力,我们可以利用听来培养语感,解决了语感问题,对学习语言会有很大帮助。善言者一定善听,只说不听,再好的口才也只能用来自言自语。善听就是能听懂别人谈话的内容,听明观点、层次,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练态势。

态势训练重在训练学生落落大方的说话仪态,增加人际交往的自信和自身的人际交往魅力。我们通过观摩、模拟训练、自我态势设计训练等手段来进行此模块的训练。通过训练实践,我们发现学生进步很快,往往一次态势训练下来学生在当众说话或演讲中的仪态表现就能让人耳目一新。由此我想到:学生并不缺乏提升自我口才的基础条件和能力,而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的口才交往能力,也缺少必要的指导提高自我的口才综合素养。

3.练心理。

口才交际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胆怯的心理障碍,在进行口才训练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明白害怕当众说话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正常心理反应,产生自卑的主要原因是不习惯,大多数人刚开始都是这样的,包括一些职业演讲家。要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障碍,并告诉他们克服恐惧紧张的最好方法是锻炼,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的能力,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情绪,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的训练最终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指导与鼓励很重要,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与表达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先训练学生当众站立,坦然地接受众人的目光,能完成这第一步就是胜利。在练习说话时可先做充分的准备,无话可说肯定紧张,要教给学生一些克服恐惧紧张的技巧,如进行心理暗示,认为我是最棒、最高明的,台下的听众非常欢迎我,他们是有求于我的,要专心于自己的讲话内容上,尽量避免受一些反面刺激的影响。

4.练思维。

口才是思维的花朵,任何精彩的演讲都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必须蕴涵着说话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因此口才与思维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口才思维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联想思维、纵深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训练,学生能增加思考的深度广度,提升口才能力内在涵养,促进理性思辨能力的养成。

5.练演讲和论辩。

无论是专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都要面对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演讲要以讲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演。要求克服朗诵腔、读稿件的弊端。演讲内容要求观点鲜明、材料典型、结构清楚,注意做到与听众在思想与情感方面相互认同,注意演讲者的声音、语言、形象、表演、时空构成上的综合展现。

论辩是口语表达的最高形式。论辩双方就同一话题针锋相对地同时立论和驳论,从而明辨是非、曲直、利弊。要求双方运用准确的语言、严密的逻辑阐明事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有关社会、人生、道德、理想等方面的辩论,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也可以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以比赛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练交谈和求职面试技巧训练。

交谈是口语表达中最富色彩的方式,交谈双方互为传播的主客体,互为沟通。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介绍、应答和反诘、劝慰和调解、答辩和反驳、倾听和交谈、应聘和面试等练习。交谈要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谈话简明扼要,把握对方心理,气氛要融洽,要从容不迫、不卑不亢。

职校学生都将面临求职面试,面试场上的语言表达标志着面试者的成熟程度与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前途,所以,在口才课上,训练求职面试技巧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在面试这种特定的交际场合上,除了要达到一般的口才表达的要求外,还有必要注意一些技巧。如为增添语言的魅力,应注意修辞美妙,忌用口头禅,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语言;要注意语言、语调、语气的正确运用,打招呼问候时宜用上语调,加重语气并带拖音,以引起对方的注意;自我介绍时最好多用平缓的陈述语气,不宜使用感叹语气或祈使句,音量的大小要根据面试现场情况而定,以每个主试人都能听清为原则;说话时除了表达清晰之外,适当的时候可以幽默的语言,给谈话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也可展示自己的优良气质和从容风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面试效果。

二、把口才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演讲与口才》这样的口才训练课当然是学生口才表达能力训练的主要阵地,在其他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把口才训练贯穿始终。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

我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向前辈教师学习运用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就是提高口才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每节课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到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口才训练。这项训练的内容可以由浅入深,可以由最初的自我介绍、讲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来畅谈自己感兴趣的事,对社会生活中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方式可以由易到难,可以由简单的介绍到自由式演讲,再到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辩论赛。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学生逐渐练就了敢说话、想说话、会说话的能力,锻炼了临场应对的心理素质,培养了迅速组织语言并得体表达的能力。

2.加强学生“读”的口才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提高表达能力。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朗读、诵读、说读、演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理解课文,又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声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训练的对象可以是整篇课文,也可以是重点段落,还可以是精彩语句。朗读训练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又可以是吟咏诵读,还可以是理解性的说读、表演性的演读,等等。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全文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芙蕖》一文可以让学生朗读重点段落;学习《氓》一诗可以让学生说读,也可以让学生诵读;学习《雷雨》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等等。但在课堂教学中需注意对学生朗读方法的引导与示范,使学生的朗读训练有方。实践证明,朗读教学行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才水平。

3.通过复述、独立讲述培养表达能力。

复述方式多种多样,可详细复述,也可概括复述;可复述段落,复述片断,也可复述全文,还可创造性复述。如学习《项链》一文可让学生分阶段复述借项链以前的梦想、借项链的过程、还项链的经历。为了既达到理想的复述效果,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实施时要注意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好示范,让学生有目的、有章法地复述,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指正,最后推举出几名优秀学生班内交流。

独立讲述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扩充课文材料、谈感受谈认识等方式展开。记人为主的文章往往涉及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自己分析人物形象,既可提高学生认识人物、社会的能力,又可训练学生有依据地阐明观点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小说的学习目标(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并和他们一起讨论了人物形象与环境分析的方法后,我鼓励他们运用学习的方法分析本文的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环境描写,然后自告奋勇地登台分析,若有遗漏,下面的同学可上讲台补充。在不断的锻炼中培养学生口才训练的兴趣,提高口才表达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口才表达能力,学会打口头作文的腹稿

不会打腹稿的学生,就不会有好的口头表达。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在初中开始就对写作和表达存在着厌烦心理,作文成了负担,长期以来形成谈文生畏的不良心态。教师帮助学生打开说话的源头,做到胸有成竹,学生自然就感到从容。第一,写作课上最有效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写作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要写的题材,选择的具体材料,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一开始可让学生作简短的、内容单纯的口头作文,如叙述一件小事,说明一样物品,或是阐述一个简单的道理,等等。这些单项练习能够较熟练地进行时,就可以组织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如讲述一些情节复杂的故事,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思路缜密的议论等。经过口头作文,学生的思路清楚了,语言丰富了,不仅会自然地用汉语表达思想,而且会自觉地使用汉语进行思维,这就为写好文章打下了基础,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第二,作文的讲评,写作课上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讲评,也是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文章和有问题的文章由学生自己朗读,其他同学通过听,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口头讲评作文,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中的评价鉴赏力,也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中发表议论的能力。

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比较多,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后,把握时机组织辩论,激发感情,引入理性思考,启发学生说自己所见、说自己所闻、说自己所感。如我校就开展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社团,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利用假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生活,学习语言,并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语言、环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灵活地组织语言来交流感情,旁征博引,以理服人。还通过组织辩论会,就某一社会现象围绕一个中心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事先让学生准备草稿,最后达到脱稿演讲。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正使学生具有能言善辩的才能。

参考文献:

[1]何霄燕.高职口才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J].宁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42.

[2]许黎英.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强化策略探讨[J].江苏: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68-69.

第1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广告设计;实践研究

新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越来越多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翻转课堂因为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又被称为颠倒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等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有更多交流的时间,更有利于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的内化过程直接转化到课堂上,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突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我国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本文就现阶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做分析,希望对于广告设计专业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1.缩小学生学习差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存在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教师在上课时,对于某些知识点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最终导致学生的成绩出现差异。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制作教学微课视频,让学生对教学微课进行观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视频可以反复观看,在疑点难点的地方,还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对于简单的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跳过。在节约学习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之间学习差异的缩小有正面意义。

2.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授课只是教师讲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消极影响,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对于广告设计专业来说,由于广告学是一门比较深奥,且涉猎广泛的学科,它往往会涉及到语言学、新闻学、心理学、设计学,甚至是营销学的一些理论。因此在给学生进行授课时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广告设计的灵感,学生在设计某种广告作品时才能体现出更加深厚的内涵,艺术表现力上才能更加突出。所以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下,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沟通交流提供了时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可以就课件或者教学微课中不能理解的难点作分析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或者以学生代表讲课、小组间辩论赛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针对课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提问,通过教师的解答增加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1.远程开放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这给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负面影响。在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设计创作,要求教师在课程中要给学生留够创作与交流的时间,传统教学模式显然达不到要求,翻转课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将课程内容制作成视频,以远程开放的模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外对知识进行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讲解,形成了“内容开放”与“形式开放”的统一,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课本上的内容,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堂讲课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对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学生还可以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线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社会资源与课件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资源共享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由于各个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设施之间存在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翻转课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将高效的教育模式进行推广,例如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估方式以及专业教学要求等进行统一规定,对于实践教学的场地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材料的资源共享,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秀的广告设计专业微课等资源上传网络,让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让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学了自己教师教授之外的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育资源共享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找解决的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保证本专业教学的进步,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3.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

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时,可以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局势,通过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时对广告设计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对出现的新局势作出有效分析,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达到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效果,在保证学生的学习持续进步、科学化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的同时促进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学校的教育模式必须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翻转课堂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远程开放教育的有效构建、资源共享体系的形成以及科学化、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等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更是促进了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广告设计专业中的实践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应当改善其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翻转课堂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翻转课堂”:从舶来品到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2014-4-(97).

[2]卜彩丽,马颖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