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识谱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的核心活动。但同时我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双基训练,即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与技能的掌握。有一个尤为突出又及其普遍的现象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歌曲演唱中,学生演唱歌词的能力都比较强,而唱歌谱却有较大难度。这种现状的出现,其中必有诸多原因。我们的学生果真不识谱、不会唱歌谱吗?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识谱教学”方面的一点做法。
一、在演唱活动中学习识谱
唱歌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人手一本的音乐教本中每首歌曲都附带使用了歌谱,重要的是学生对唱歌的兴趣较为浓厚;在这兴趣的驱动下,将会克服识谱这样的困难问题。在适当的引导下,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在学习节奏的基础上学习识谱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恰当地利用语言中的自然节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进行节奏训练,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教孩子们按节奏朗读,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易于掌握,效果显著。
2.在理解和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习识谱
经过欣赏,歌曲已经“整体输入”到学生的脑中。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此时,用母音进行旋律的模唱,即统一学生歌唱的声音,又能更进一步熟悉乐曲。
3.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识谱
在教授一首新歌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的聆听范唱,歌词多段的聆听一遍即可,再由师抽取其中两句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要求学生在歌谱中迅速找出来,跟着琴声用一个母音哼唱,接着再去尝试试唱这两句旋律,这样当歌曲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找到并会唱谱后,这首歌曲也就基本已经学会了。
二、在欣赏活动中学习识谱
首先,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欣赏音乐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要求也是十分强烈的,所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做法。
借用熟悉的欣赏曲中拓展本课欣赏的教学目标借机落实识谱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八册第七课《运动员进行曲》教学中,随着08年奥运会的刚落幕学生对这首耳熟能详的乐曲已经非常的熟悉,当音乐一响起时,同学们都能跟着哼唱出来。因为对此乐曲的喜欢和熟悉,我要求学生在复听的时候看着书本中记出的主旋律曲谱跟着视唱出曲谱。这十六小节的旋律在被学生反复聆听与模唱后,全班学生几乎都能完整准确的视唱下来了,在紧接着的歌曲《校园多美好》旋律视唱教学中,很多学生举一反三,将歌谱中的后十六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唱得非常到位,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听唱结合,提高学生把握音准的能力。
音准是视唱曲谱的核心,没有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我们要明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所以我们要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有效的方法来实施教学。
1.听辨和模唱唱名。
认识、熟悉唱名是听辨的基础。从音阶入手,让学生先仔细听,然后辨别音的高低,再进行模唱。通过多次、反复听唱的强化练习,并运用柯达伊手势加以辅助,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唱名音程感,这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识谱演唱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从单音听唱练起,接着慢慢地过渡到音程,最后发展到简单的乐句。整个过程要注意到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这样专门性的练习,它容易变成枯燥的、机械的技术操练,学生是不喜欢的。所以我们要采用游戏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摘果子”。
将唱名制作成鲜艳可爱的水果卡片挂在“树上”,学生通过听琴音并从树上取下相应的唱名卡片的“摘果子”游戏来认识唱名。
(2)“送回家”。
将唱名与一些小动物的声音联系起来,如:小猫(mi)、小鸡(si)、小鸭(la)、公鸡(sol)等,学生通过听唱并把小动物“送到自己家”的游戏来唱对唱准唱名。
(3)还可以通过“卡片连音”、“唱名填空”等游戏活动对唱名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演唱歌曲歌谱,现分后和
歌谱演唱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唱名音程感和准确节奏感的基础上,才能比较顺利的进行。若学生在低年级段对唱名感与节奏感的把握还较差,就应继续在中年级或高年级段进行复习巩固,在唱歌谱的过程中坚持“多唱唱名”和各种节奏的练习。为提高学生演唱歌谱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1)词谱结合。
歌曲教学中唱歌谱与唱歌词应结合进行。先唱会歌词,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较深刻的印象,再来唱歌谱,有利于学生把握旋律的音高位置。有的歌曲节奏、旋律较简单,可让学生先唱会歌谱,锻炼和提高视谱演唱的能力,树立能唱好歌谱的信心。先唱歌谱还是先唱歌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应根据歌曲的难易、长短、学生的识谱能力等因素,灵活运用,相机变换,循序渐进。
(2)先分后合。
关键词:识谱;教学;方法
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必修课,也是音乐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相当强,但是他们唱曲谱时却感到了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那么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识谱的兴趣和意识
1.音符唱名的模唱
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在识谱教学的初期(或准备阶段,即小学一、二年级)必须进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练习,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为此,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大量进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学中将所有学过歌曲的歌谱进行“唱名背唱”。牢固、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对于以后(中、高年级和初中)的识谱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2.培养识谱兴趣
低年级音乐课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培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初学者来说,我以“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法,出示卡片音符,引导学生集体认读,有说对的,有说错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认读积极性很高。其实,只是很平常的教学行为,给它加上一个智力测试名称,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音乐教师就要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二、中高年级可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歌曲中提炼出简单小节师生互动
三年级的学生对着七个音符的歌唱及书写都非常熟悉了,所以三年级要把音符体现在旋律里。上课时我把每首歌都写在歌篇上,简单小节学生唱,较难的小节老师唱。师生互动,在学生心里也有了大致的印象,学习起来感到轻松多了。
2.以节奏训练为切入点,分句识谱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音准与节奏,节奏入门要比音准容易。所以,节奏、节拍的训练在学生识谱过程中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进行识谱就更容易了。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听结合,提高识谱能力
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最大。而运用多媒体进行电化教学恰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视听感受,从而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并且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识谱教学中,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给予鼓励是识谱教学的动力
例如,歌曲《过新年》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识谱,当学生每次准确地唱出乐谱时,就给他们放出一张美丽的烟火图片,以示鼓励,学生每看到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烟火都兴奋不已,甚至是欢呼。可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将多媒体课件引入音乐课堂,运用于识谱教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做到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 音乐 识谱
一、农村小学音乐识谱教学面临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到这么一句话:“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关键钥匙”。就普通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而言,识谱教学所占用的时间不是很多,它只是整个音乐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不适合单独安排课程,然而识谱教学长期以来陷入困境,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校园里,对于识谱这一技能只增不减。据想关调查报道,目前我国正常小学学生的识谱率十分的低下,而农村的小学的识谱率更是屈指可数。
在我任教小学音乐的这一段时期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会:在音乐教学中对于识谱教学时极为重视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识谱教学确是最不感兴趣的,同时最不能掌握的也是是识唱简谱。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就发现这些问题,一到识谱教学的环节,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好像一下子就大减了,进而就出现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组织纪律难度增大等,还有孩子对于音符的“唱名”并不熟悉似乎对它们的反应还很迟钝,每次都看见他们在下面要屈指按顺序唱一遍后后,才能说出来。在我所执教的三、四年级音乐教材中,要求学生能自由创编简短的节奏谱,在建立了一定的音高概念的基础上,填入音符组成旋律,进行视唱练习。我也时常在课上设计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分组按课本上的要求自主创编节奏,然后填上音符。但到了视唱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是音高和唱名对不上号,导致旋律不成调,有的学生甚至连唱名是什么都不清楚。而一、二年级,对于音乐课本上的那些音符更是一头雾水。这种状况现如今是对于正常的农村中心小学,如果放眼到农村中心校下面的一些学校,甚至是许多偏远山区的小学,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思及此处,发觉对于识谱教学今后的进一步实施将会面临多大的考验和试炼。
二、农村小学音乐识谱教学面对的难关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乏有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也有音乐教师不重视识谱教学等各种不同的因素,但是其中存在的最大因素还在于我们的识谱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多年来一直没有走出“分散识谱教学法”的误区。长时间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教学跟课堂教学相分离,要求在许多条件允许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上让学生能够简单的的视唱简谱,然后在其升入初中阶段能基本完成试唱五线谱。事实上,这个任务至今还没有完成,也很难完成。
首先,这种过分的将识谱教学和音乐课本教学所分散的方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记忆规律。因为在农村的小学里不是每天都有音乐课的,更何况不是每堂音乐课都只是学识谱内容,而弃其他于不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及时组织复习。特别是对于许多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就连一节音乐课都成为一种奢侈的愿望,所以学生由于只上过几节音乐课,或是在音乐课上的目的只是学会一首歌曲而没有机会接触识谱教学,这些因素往往导致学生是对识谱一无所知或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成效自然不理想。
其次,识谱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分离的状况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束缚了。按我国许多农村小学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很难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即使在小学阶段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想独立视唱简谱仍旧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这样,因为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都必须在老师的“带唱”和学生的“跟唱”互相结合下进行读谱练习,学生根本不能脱离老师而独立学步,进而获得自我发展。由于以上几种因素导致了识谱教学在音乐课堂上收效胜微的原因,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正确看待识谱教学,使识谱教学进入音乐课堂成为不容忽视的位置呢?
三、立足课堂,解决识谱教学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我们都知道,情绪和兴趣对一个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好玩好动,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学习兴趣强烈,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学。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摆正识谱教学的位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年龄及对于音乐的学习需求出发,以有趣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只有当孩子真正对识谱开始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他们的学习才不是被动地接受。例如我们在日常的识谱教学中要渐渐地培养学生识谱的自信心,找到孩子日常生活与识谱二者之间相结合的“兴奋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识谱实践活动的兴趣。
其次,采取集中式的识谱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有一个有力的选择。所谓“集中式的识谱教学方法”,换句话就是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低年级,用二至三个学期学完。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比较紧凑,同时可以克服识记方面所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识谱技能,使他们学习起来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毕业时,他们就能具备一些较基本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当然,运用在各种方法,还是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如果老师本身的专业水平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识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62-01
一、小学音乐实践教学中的识谱现象及分析
1、多数学生不识谱的现象
(1)在音乐课上,学生看到1、2、3、4、5想到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而非do-re-mi-fa-sol。连这几个音也不能唱好,更不用说识简单的谱子了,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潜力的发掘。
(2)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让他唱歌谱时却倍感困难。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
(3)学生只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歌,且在全班同学一起唱的时候他才有信心喊出来,如果一个人站起来唱,走调的机率很大。所以不会识谱的学生只能模仿别人唱歌,而且一定要在听了之后才能学习,因此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4)少数学生认识乐谱的唱名,能够准确的读出,却不能有旋律的唱出来,缺乏音高感。
2、多数学生不识谱的原因
以上现象说明学生们用 “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即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音高能力。除了少数学乐器的学生外,多数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听到的音乐是歌唱声和乐器声,除了在音乐课上,几乎接触不到乐谱。如果在音乐课上我们很少进行“唱名”的练习,那么,学生们不识乐谱就是很自然的。学生普遍不识谱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看谱进行歌唱的练习不够。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识谱训练,以使学生打好识谱技能的基础。
二、识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尽管识谱唱歌有一定的难度,没有歌词好唱,花的时间也较多,但不能因为有困难而回避这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如今,教育提倡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识谱唱歌,没有识谱障碍存在,学生才可以顺利地独立学唱歌曲,只要有歌谱,多少歌曲都能学会,将来更能再去浏览更多的音乐作品。如果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克服这个困难,相信学生在音乐这个领域就有一个大的进步。
三、小学音乐课学习乐谱的相关方法
1、先唱词在唱谱,以词带谱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越是熟悉的越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演唱的兴趣。因此借助孩子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识读乐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因为学生本身对乐曲主旋律有了一种“似熟非熟”的印象,这时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跟着乐曲轻轻哼唱,然后指导学生视唱乐曲的主旋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位置,降低识读歌谱的难度,而且学生普遍都有较浓的兴趣和唱谱的信心。
2、先熟悉旋律线,再模唱歌谱
旋律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在学生欣赏完歌曲范唱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模唱歌谱的环节,用“lu”、“ lv”等跟着老师的琴声模唱歌谱,既能训练学生的气息,又能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线走向、节奏舒缓密集,它为下面的学谱设下伏笔,一举两得。
3、比较乐句,找出异同
学唱歌谱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乐句节奏、旋律上的异同点。遇到完全相同的乐句可以放在一起先练习;节奏完全相同的乐句比较它们的音高再唱;略有变化的乐句引导学生去发现、降低歌唱的难度。经过老师的指点启发,学生掌握了规律,也就大大激发了他们识谱、唱谱的欲望和兴趣。例如,三年级教材《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中的第三、四乐句的三、四小节是变化重复,学生很容易把两句唱混。在上课时我把这两句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区分异同点。然后教师范唱,最后学生练习。当指导学生会唱这一句以后,再学唱整首歌谱。这样难点先突破了,再识唱整首乐曲就会更容易,也不会出现视唱“卡壳”或唱错的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4、师生接龙合作,缓解难点
遇到比较难唱的乐句,可以分配给教师唱,整首歌曲采用师生接龙的方法,以此来降低难度。学生会非常乐于接受任务,同时也使歌曲有了完整性。教师来唱难的部分,适当地把简单部分交给学生来唱,也会增加他们的识谱信心。
四、正确处理好音乐教学中识谱与兴趣、审美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位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识谱教学也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识谱学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顺带进行识谱的训练,这是一种自然的、符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要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专门训练的方法,因为它容易变成枯燥的、机械的技术操练,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会好。即使稍作一点短时间的专门练习,也必须带有游戏性,以保持兴趣为前提。
关键词:识谱教学;科尔文手势
一、看“识谱教学”缺失现状
现状一:在新一轮的音乐课改后,曾流行这样一种提法: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在人文性主题的统领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导致教师对识谱教学有了误解,认为有识谱的教学就是枯燥的技能训练。
现状二: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视唱练习”,有时甚至整整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练习,而小学音乐课一周只有两课时,这个间断的集中其实达不到所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一种低效的现状。
二、析“识谱教学”缺失原因
“识谱教学”缺失的问题,反映出对新课程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误,导致教学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
1.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导致“识谱教学”缺失。《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对“识谱教学”的定位是“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程度标准为“能够识读简单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学习方式为“与演唱、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2.对课程内容把握不准,导致“识谱教学”缺失。新课程实施后,课程内容编排之多,信息量之大。教师感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已属不易,我们哪有时间再去构建与新课程匹配的识谱体系?哪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识谱教学?
3.被课堂表象所迷惑,导致“识谱教学”缺失。现在许多音乐公开课上都不唱歌谱,片面地淡化“识谱教学”,过分地追求课堂热闹。许多教师都认识到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不少教师过分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特性。
当然导致“识谱教学”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音乐教育事业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音乐师资力量仍然相当薄弱,后备力量短缺水平就难有很大的提高;又如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音乐中并没有“唱名”,所以学生对于视唱曲调没有任何概念等。
三、让柯尔文手势激活小学音乐课的识谱教学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被称为“柯尔文手势”。而新形势下的识谱教学该如何重归音乐课堂,并在音乐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呢?我为它开的“处方”是让柯尔文手势学习奠定小学音乐课的识谱教学。
1.以“柯尔文手势”为处方,让孩子对识谱教学充满好奇
柯尔文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上把所唱的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柯达伊的手势游戏非常感兴趣,它能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视唱识谱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边做手势边唱音阶,不亦乐乎。
2.以形式为手段,让学生对识谱教学充满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动口能力的过程中,做到教育、教学的艺术性,保证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是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1)树“柯尔文手势”之班级明星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从榜样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我评出班级中音准和手势都准确的学生为班级的“柯尔文手势”之星。然后,请他们在每节课前展示,通过这些榜样激励学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破“柯尔文手势”之班级记录
我借鉴吉尼斯纪录到我的音乐课堂,学生根据我的柯尔文手势变化,唱出固定音高,直到音准、音名唱错为止,唱对的个数就是该班级的“柯尔文手势”记录。开学第一课,各班就创下自己班级的“柯尔文手势”记录。在以后每周的第一节音乐课前的五分钟,给学生3次机会,尝试破纪录。一旦破纪录成功,马上更新。当然,这种形式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3.以歌曲为目标,让学生对识谱教学充满信心
当学生在柯尔文手势的辅助下,音名、音高感不断稳定和加强后,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来设计识谱的形式。
(1)柯尔文手势帮助解决歌曲难点,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来设计识谱的形式,有难点的歌曲我们可以将难点先拿出来攻破。
(2)柯尔文手势帮助练声部合唱:在二声部合唱的音准教学中,我首先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固定音高的训练,将学生分成左右两声部,进行二声部间的和声训练。在各声部唱准单音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各声部间三度音阶模唱,开始要求唱准自己声部的音高,慢慢就要求“唱一听二”,既要唱准自己声部的音又敢于听另一声部的音,培养学生音准能力、自控能力。
4.以创作为亮点,让孩子对“识谱教学”充满激情
随着孩子们音高感越来越强,节奏感越来越好,我尝试让孩子们创作1-2乐句,然后进行批改,将好听的乐句展示在课堂上,并让学生用“柯尔文手势”学唱,更为该乐句填词,最后我将这些小片段采用图片、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收集到班级音乐主页上保存。这样孩子们学有所用,有成就感。
5.以年段为促点,让“识谱教学”重归音乐课堂
“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应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逐渐增加“柯尔文手势”的个数,建立比较牢固的“唱名音高感”。小学中年级开始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以听唱为主,辅之以视唱,并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同时结合合唱、器乐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名音高感”。
小“处方”,功效“大”,让我们一起享受学习,让“柯尔文手势”激活音乐课堂的识谱教学,挖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素质的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摘 要】众所周知,音乐知识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与逻辑思考能力的要求都较高。但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还不甚成熟,如何在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征间寻得一个平衡,就十分凸显教师的教学艺术。在这方面,笔者觉得运用音乐图谱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它不但能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繁琐复杂的知识系统条理化,对于升华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能力大有裨益。本文中,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小学音乐;图谱教学;教学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就连音乐教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开最新出版的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很多音乐图谱扑面而来。如何很好地优化运用这些音乐图谱,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多年来,笔者在进行图谱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心得与体验,现在总结出如下几点,望各位不吝赐教。
一、巧用图形谱,建立音高感和节奏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长短、音节的强弱、旋律线条的走向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适宜地运用图谱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些教学重点。譬如,笔者在教授《新年好》这首歌曲的时候,就利用孩子们喜欢在除夕夜点蜡烛守岁的习惯,制作了形象生动的图谱,以烛光的忽明忽灭、上下跳动来展示旋律线条的走向,节奏的长短,音节的强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时,笔者也精心制作了音乐图谱,配合其中的歌词进行教学,同样,不但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更是深刻理解了歌词的内涵,记住了国旗、金星、红云、蓝天这些美丽的词汇,对于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有好处。
二、图谱在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举足重轻的重要地位,是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较短,仅仅让学生“聆听”,他们很容易走神,影响我们欣赏教学的课堂效果,削弱了音乐欣赏的教学魅力。鉴于此,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插入图谱进行辅助,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与内驱力,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升华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思想境界。譬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的时候,笔者精心设计了大象、老虎、兔子、猴子、野猪等动物的图谱,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想象不同的音乐段可能是表达哪种动物的狂欢。之后,还鼓励孩子们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指导学生参与演奏活动,培养音乐的音色感
教师们可以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活用图形谱,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尤其是乐器的音色特点、配器的编排等,通过运用联想类比的方式将听觉的表象转换成视觉的表象,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补充内容——欣赏贝多芬的乐曲《土耳其进行曲》时,首先选用图形“,”、“~~~~”、“”来分别表示打击乐器中的碰铃、铃鼓和木鱼,请学生根据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将乐器与图形一一相配。其次,师生共同设计与乐器声相配的模仿性语音,如碰铃——“叮”、木鱼——“哒”、铃鼓——“哗啦啦啦”等。然后,教师出示乐曲的图形谱,接着组织学生听音乐的时候,有节奏地用选定的模仿性语音朗读图形谱。最后用相配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让学生在伴奏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乐曲的节奏特点及音色。
四、不同类型图谱有着不同方面的运用
1.利用情景图谱,强化歌词记忆。小学生不但音乐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对于歌词的理解也不甚成熟,因为他们的语文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利用情景图谱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对于强化学生的歌词记忆也大有好处。如在教唱歌曲《两只小象》的时候,通过借助形象生动的图谱符号,栩栩如生地表达出“两只小象”、“河边走”、“扬起鼻子”、“勾一勾”等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歌词的理解与记忆。
2.巧设填空图谱,提供思考空间。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空图谱,更会多层次地,多元化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给他们以充裕的思考空间,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如在欣赏《牧童短笛》的过程中,教材展示了一组示意图,让学生用相应的图谱将旋律记录下来,给他们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再将学生创作的较为突出的图谱出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与修改,最后让学生优选图谱为《牧童短笛》创作伴奏图谱,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创编能力。
总之,音乐课堂不仅仅是听觉能力的课堂,还可以以适当的图谱进行视觉辅助。这样,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契合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音乐素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的一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和小春.小学音乐教学图谱有效设计方法例谈[J].儿童音乐,2011(07):78-79.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课程;乐感培养
小学生音乐科目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即培养学生的乐感。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小学阶段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度,提高教师授课效率,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引导学生提升乐感。
一、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音乐的学习离不开用耳朵来倾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道理,多听音乐,听不同种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体会不同乐器之间音色的差别,就能逐渐对音乐产生“语感”,自然对乐感有一定的认知,具备一部分的乐感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乐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多听的习惯。
二、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识谱
识谱是指学生在音乐教学中,逐渐学习如何识别音乐曲谱,包括五线谱以及简谱。帮助学生识谱是培养学生乐感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乐谱,自己看乐谱就能够将曲子唱出来或者通过乐器表达出来,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教师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要教授学生如何识谱,给学生讲解乐谱中的节拍,小节,休止符等的概念、作用、表现方式等。
三、引导学生对不同曲谱的节拍进行练习
培养学生的乐感,就是要学生不断练习各种曲谱的节拍。只有不断练习,多加训练才能培养出学生对曲子各个节拍的掌控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乐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如何打节拍,帮助学生学习节拍的音乐含义,在学生自己的练习中,在合适的时刻给予适当引导和提醒,对认真练习的学生进行鼓励等。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乐感的培养是音乐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培养学生多听的习惯,以便博采众长,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对音乐节拍的练习,从而提升对音乐节奏性的掌握。教师通过以上方式耐心、积极地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乐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图形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一、图形谱辅助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图谱(也称音乐结构图)即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对于不识乐谱者,或只懂一点的初学者,如低段学生,都能通过图形谱更好地学习音乐。
据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某些曲调就开始采用图形谱的方式进行记录,因为它能概括音乐整体面貌,且形象、简洁、明了。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经常采用图形谱,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因为它可以把各种声音要素用视觉符号记录下来,通过图形谱还可以把难度降到最低。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图形谱,正因为看到了图形谱的种种优点,通过图形谱可让学生直接接触到音乐本身,甚至这种符号本身就是由学生在听到音乐后自己去设计的。正如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说的:“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在我们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挖掘音乐中的音乐要素,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恰当地运用图形谱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图谱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不确定性为指定性,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形象、梳理音乐结构、理解音乐知识、记忆音乐内容和表达音乐情感,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翻开小学音乐课本,会见到大量配有相应的图形谱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图形谱受到学生的特别喜爱,也特别容易被他们接受。这种特殊“乐谱”,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不确定性成为指向性,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音高感和节奏感,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图形谱辅助教学的有效运用策略
1. 巧用图形谱,有效感知乐曲旋律
图形谱是通过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抽象音符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旋律线条的走向、节奏的长短和音的强弱。在人音版一年级教材中,每一首学唱歌曲都配以形象直观、富有意境的图形谱,如:《拉勾勾》《其多列》《国旗国旗真美丽》……连聆听部分乐曲的主旋律也出现了图形谱,如:二下年级的管弦乐《狮王进行曲》,不但配有形象的狮子脚印旋律,下边还配有能体现音乐强弱的波浪线。一上年级的《快乐的小笛子》配有旋律高低的笛子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形谱,让学生边看、边画、边唱,甚至结合乐曲内容创造性地使用图形谱,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根据歌曲《闪烁的小星星》的音高、节奏特点并结合其歌词内容,我设计了图形谱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1所示)。
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图形谱不仅能帮助学生记住每一句歌词(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而且在跟随图形谱感受歌曲旋律的音高走向和节奏长短变化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音高感和节奏感,为以后的识谱学习做好铺垫。
2.善用图形谱,有效理解乐曲结构
图形谱往往可以将乐曲的结构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图形谱进行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等音乐活动,并感受、理解和体验音乐。人音版第四册欣赏曲目《单簧管波尔卡》是一首“引子+ABACA”回旋曲结构的乐曲。根据乐曲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图形谱(如图2所示)。
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先出示图形谱,启发学生置身于美丽的花园里,想象自己就是一只飞翔的小鸟。然后,教师随着音乐的进行带着小鸟飞行,同时请学生留意观看和聆听,感受乐曲的结构特点并说出音乐相同的地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创编律动,要求音乐相同的地方做相同的动作,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动作。在教学中如果碰到是单三段体结构的乐曲就更简单了,比如舒曼的《梦幻曲》,是单三部,音乐只有一个主题,旋律不停地变,变得很细微,学生初一听感觉差不多,但通过图形谱,把旋律细微的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有波动的用曲线,没变化的用直线,和声织体有变化就加粗等。在欣赏时,学生随着图形谱画就能听清音乐里许多的东西。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善于使用图形谱,就能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乐曲的结构,逐步把握不同乐曲的结构。
3.妙用图形谱,有效表现音乐形象
教学中运用图形谱,使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鼓励学生用图形谱去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有助于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高。声音的强弱变化是孩子们很难掌握的,用图形谱对这种感受进行强化,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听辨能力和音乐素质。
在人音版第四册《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创造出简单的图形谱,巧妙地利用图形谱帮助学生表现音乐形象:首先不出示乐曲名称,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猜一猜乐曲可能表现的是什么动物。接着在大屏幕上出示动物(狮子)的脚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逐渐回归到作曲家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狮子。然后启发学生用简单的线条或图形表现乐曲中狮子的吼叫声。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边播放边在黑板上画出精心设计好的图形谱,乐曲的音乐形象和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如图3所示)。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使用图形谱时要实现“两同步”,即边聆听音响,边画图形谱,这样才能突显图形谱的作用。
4.活用图形谱,有效激发音乐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用图形谱,能有效促进学生自由发挥,并培养他们的创编能力、演奏能力、合作能力等各种能力。
图形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求教学方便,那意义就不大了。利用图形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让老师“退位”,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出示这样的一幅图(如图4所示):
注:散板类,紫色;响板类,绿色;皮革类,深绿色;金属卡音,红色;竹木类,蓝色;刮奏类,粉紫。只要学生用笔在图形上走动,就会发出各种乐器的声音,有时是单件乐器的声音,有时又是很多乐器叠置的声音效果,非常生动有趣,同时起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目的。
人音版第一册《同唱一首歌》中,第一段歌词是:小冬木、小卓玛、小古力、小莲花,从小同唱一首歌……第二段、第三段歌词就让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是小花猫、小白狗、小杜鹃、小黄鹂等,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学习,填进创作的歌词,唱一唱,体验学习的快乐。
音乐课堂不应该仅仅是听觉的感知活动,而应让多种感官协同发展。以图形谱为手段能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感受活动中的快乐,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图形谱设计的四个注意点
根据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科学设计图形谱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1.图形谱要形象鲜明、通俗易懂
在设计图形谱之前,我们要先对歌曲进行仔细的分析,包括歌曲音乐的节奏、歌词内容、曲式特征,然后仔细斟酌该如何设计这个图谱,也就是说设计出来的图谱要体现歌曲中的歌词内容、旋律、节奏等,让我们的学生一听歌曲,一看图谱就能理解、记忆歌曲内容或节奏。
2.图形谱要体现科学性、层次性
一首歌曲总有一些难唱的乐句或比较难掌握的节奏,我们在仔细分析了歌曲的重难点后,就该思考怎样将重难点化难为易,简化在学生的面前,这时就可用图形谱,但图谱就得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
3.既清新又美观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能陶冶人的情操,舒缓人的情绪,提升人的审美知觉。如果图谱美观,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在一边看美丽的图形谱,一边在学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丽动听。
4. 图形谱设计不能牵强附会
歌曲教学、欣赏教学等教学中,很多歌曲旋律走向、曲式结构明显,可采用图形谱教学,但是教材中也有很多内容特点不明显,不宜运用图形谱教学。如果我们一味追求采用图形谱,牵强附会,既达不到教学目的,也浪费时间,只会事倍功半,因此要因歌而异,区别对待。
图形谱辅助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一起去关注图形谱、探索图形谱、挖掘图形谱,有效运用图形谱,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因图谱教学而精彩,为我们的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何小春.小学音乐教学图谱有效设计方法例谈[J].儿童音乐,2011(07).
[2]吴少华.图形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7(10).
[3]李 莉.图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
关键词 歌唱教学 识谱 听觉先于视觉 内心听觉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现象的研究及观点的提出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都是“唱歌课”,广大音乐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先识谱后唱歌,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音准节奏等方面进行训练,并创造性地总结出各种有关解决视唱难点问题的方法如识谱教学顺序、采用绘图乐谱等方法来解决快速识谱问题,以至于大多数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有不少教师会把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识谱,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音乐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从而大大降低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可见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唱方法并不很科学。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从来没学过识谱的音乐爱好者,但是他们却能通过各种方式多听多模唱,随时哼几句就学会了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模仿的惟妙惟肖,有很多流行歌曲节奏比较复杂,从识谱上面看难度很大,但学生却能通过听觉的辨识来解决视觉识谱的带来的恐惧,进而准确生动的演绎歌曲。所以先唱歌后识谱可以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进而对整首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好的理解诠释,最后再进行识谱教学就事半功倍了,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先唱歌后识谱”教学方式的特点及优点
(1)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目的上并不矛盾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方面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而是“先听觉后视觉”,丰富的音响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便达到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歌曲从内容到形式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来完善他们的演唱水平,提高审美能力。
(2)先唱歌后识谱可以降低识谱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并使音乐更具线条感。
中小学音乐教唱歌应以听唱教学为主,过早的采用视唱法,将妨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如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中出现“#F、#C”等变化音以及弱起的三连音节奏型,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按传统的教唱法,先识谱后唱歌,就会出现节奏混乱及音准问题,让学生先学会唱歌,在反复的听唱、跟着录音机哼唱的基础上,并仔细观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都是为表达歌曲和传递情感的,学生能够熟练演唱后再让他们识谱,他们很快就能唱准了。
先唱歌后识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把握住歌曲的内涵,学生识谱也就不再感到那么枯燥了。如《渴望春天》学生在多次听唱中已经完整的感受到了阳光般灿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学生边用手划旋律线,边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把歌曲表现的情感带到一个个音符上去,我们听到的也不再是枯燥的音符了,而是一串串流动的音符,识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表现自我、变现音乐的一种方式。
三、“先唱歌后识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构想
(1)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如《渴望春天》听一遍就能清楚感知其音乐清晰、格调明朗。第二遍可以配之以律动等,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三遍听过之后,再通过模唱来促进内心对调式、速度、音阶、力度、曲式的感觉,为后面学习歌谱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听与欣赏。更进层次地听,更深入地听。在聆听中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进入歌曲情境。通过进一步的听,可以体会歌曲渴望春天具有维也纳圆舞曲性质,很具舞蹈性,可以配合舞蹈连续演唱。
(3)边听边唱。歌唱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如在歌唱中很明显感受该曲结构:a+a1+b+a2,明显的三拍子节奏,音乐轻快活泼。
(4)听与律动。先用拍手、捻指、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将身体作为乐器。也可以用简易乐器如竖笛、口琴、葫芦丝、钢琴等演奏歌曲的主题乐句,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自己在乐器上探索音高音准,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仅是学生对音高意识的反应,也是对音色、时间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总之,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主动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内心听觉,使学生更有学会、学好的动力,我们的识谱教学才不会形同虚设才会事半功倍,并且识谱教学的成功必然会对其它音乐方面的教学起到催化的作用,这样,我们的美育会得到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也才会得到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培养规格”的第四点做了如下阐述:“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本文试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音乐学专业从教经历,谈谈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水平。
一、软件开发课件制作能力
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课的常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量更加丰富、相对粉笔板书更为直观,且集视、听效果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现。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音乐艺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传播。音乐课教学应充分遵循这一特性,把声音的输出作为音乐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在课堂上娴熟操作,是每一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
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流软件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这是一个“演示文稿”功能的课件制作软件。在制作音乐课课件时,该软件可以导入文字、课件背景、图片(包括乐谱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且能使其按照设计好的顺序出现,以动画的方式展现每一张幻灯片中的视听素材。它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唱歌、音乐欣赏等几种常见课型对多媒体课件的需要。
二、乐谱制作能力
音乐教师在常规音乐课教学、音乐节目排练活动中,经常要和乐谱打交道。因此,音乐教师的乐谱制作能力也非常重要。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常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乐谱,以便教师做示范,这就需要在课件中插入乐谱。在PPT中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很方便地插入乐谱,但乐谱需要用专业打谱软件制作,才能以图片的形式导入PPT中。
中小学音乐教师经常会负责组织学校的合唱队、乐队排练及重大节日演出的任务。在这种活动中,乐队总谱不可缺少。或许有些经典作品的乐谱可以从专业乐谱网站下载,但更多情况是教师根据歌曲乐谱自行编配小型乐队总谱。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排练时能有乐队总谱方便视奏,用专业制谱软件制谱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通行的制谱软件根据乐谱类型分为简谱和五线谱两大类。在简谱绘制方面比较出色的有作曲大师、雅乐简谱等;五线谱绘制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多,初级阶段的有Overture,高级阶段的有Sibelius 和Finale。
以上这些制谱软件都可以对乐曲的调式、节拍、声部、速度等进行设置,完成乐曲音高、节奏型、歌词的输入,以及对乐谱布局的排版和调整。因此,能够使用制谱软件绘制乐谱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是一项基本职业技能。
三、音频编辑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然会涉及音频编辑方面的工作。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向学生阐述乐曲的曲式结构,然后进行分段欣赏。切忌采取从头播放到尾,囫囵吞枣式的听赏,特别是像交响曲、奏鸣曲等较大型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重复播放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欣赏多段体音乐作品时,如A—B—A结构,用音频编辑软件将作品按顺序依次截开,让学生分而听之,去感受前后两段与中间段落的对比。或者在欣赏奏鸣曲式时,把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段落分割,让学生分段感受奏鸣曲式的核心内容,然后让学生单独聆听连接部和结束部,通晓奏鸣曲式各个乐章的段落进程,最后全乐章合而听之。以上做法可以加深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大型曲式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要担任学校节日文艺汇演的组织工作,晚会演出也需要音频处理方面的工作。在制作歌曲联唱类节目的伴奏带时,需要从网上下载每一首歌曲的伴奏音乐,再利用音频制作软件将其串联起来,完成音响制作。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音频编辑能力。
目前常用的音频编辑类软件有Adobe Audition、Sound Forge等,大多都支持对WAV、MP3、MPEG、AVI、WMA等多种音频格式的转换和播放,支持剪贴、复制、粘贴、多文件合并和混音等常规处理,支持对音频数据进行扩音、衰弱、淡入、淡出、压限、延迟等特效处理。
四、网络音乐信息收集能力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互联网上搜索音乐信息的能力,包括在一些音乐类网站上检索音乐专业知识,从酷狗音乐、百度音乐等音乐搜索引擎上下载音乐作品,或是在优酷和土豆等视频网站上搜索中外音乐名作的演出录像等。通过以上信息的收集,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自身音乐文化知识修养,另一方面,这些从网上搜索到的内容可以成为音乐教学课件中的丰富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长远的规划,认清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所带来的革新和运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该从在校阶段就熟练掌握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识谱;有效性;策略
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可见,识唱曲谱显然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把握好识谱这一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因为从音乐历史看,乐谱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然而也应看到,尤其对小学生来讲,单纯的识谱教学很枯燥很乏味,学生若仅仅置身于死记硬背、苦练技术之中,兴趣的扼杀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识谱学习富有趣味?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一堂音乐课能更有效地获得识谱教学效果呢?
一、在演唱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基本常态
唱歌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唱歌保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还有较为强烈的学习、探究新事物的兴趣。音乐课本中每首歌曲都附带歌谱,在学生自身兴趣的驱动下,在教师适当的策略引导下,学会歌曲且认识其歌谱,成了很多小学生的愿望,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克服识谱困难。
1.在学习节奏的基础上识谱。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主要形式有: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训练;搜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按节奏朗读;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节奏等,这些均会产生效果显著。
2.在聆听和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识谱。在歌曲教唱中,一般先是请学生欣赏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这样可使歌曲“整体输入”到学生的脑中,虽然这时学生还没有学歌曲,但是学生却能在欣赏多段歌词的旋律反复中轻声跟唱,即获得“似曾相识”的初步印象。以此为基础,无论是随后用母音进行旋律的模唱,统一学生歌唱的声音,还是先歌词教唱后再识谱,抑或是直接识谱、学谱、唱谱而达成“熟悉掌握”的状态,都是较好地针对不同年级、班级学生进行识谱的有效策略。
3.选择有兴趣且适合的歌曲进行识谱。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的教唱能否成功,在于歌曲是否优美,是否为孩子们所喜欢。基于此认识,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识谱水平,以学生年级或班级水平而定,选择学生会唱的、喜爱的歌曲来学习识谱,利用其“闭着眼睛都能唱”的歌曲进行识谱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对识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能促使学生产生深切的体验―“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从而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4.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上集中识谱。教师在教授一首新歌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聆听范唱,歌词多段的聆听一遍即可,再由教师抽取其中两句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要求学生在歌谱中迅速找出来,跟着琴声用一个母音哼唱,接着再去尝试练习视唱这两句旋律的曲谱,经过对这些旋律的音准和节奏等重难点的识谱的“刻意练习”,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掌握也就不难驾驭了。
二、在欣赏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主要保障
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存在于一个溢满“音乐”的环境里,学生们也无例外,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而这往往会养成“听而不闻”的不良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对此积极地加以“干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音乐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欣赏音乐中,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结合识谱视唱,有意识地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在识谱教学的探索中,笔者发现识谱教学也要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因为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小学生喜欢唱歌,也喜欢欣赏歌乐曲,喜欢表现和参与,特别会边听边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这是该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欣赏音乐活动中,要满足学生这个“内在需求”,在认真安静聆听、鉴赏音乐的同时,有机结合识谱教学,这不仅拓展了本课欣赏的教学目标,更是借机练习和巩固了识谱技能。例如,在苏教版第一册第七单元《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唱唱《狮王之歌》主旋律,反复聆听与模唱及表演相结合,全班学生几乎都能完整准确地视唱下来。
三、在演奏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重要支撑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演奏器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而“竖笛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途径。竖笛以其本身具有的形式美,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更有利于学生对读谱速度及其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吹奏竖笛有效提高其识谱能力的主要实施策略,一是提供学生喜欢且熟悉的歌乐曲进行吹奏练习。在演唱、律动中不断深入地感受、巩固旋律的同时,再用竖笛等乐器进行演奏或为歌曲演唱进行伴奏,学生亲身参与的演奏过程更能促进其读谱、节奏、音准、聆听、表现、鉴赏等诸多能力的发展。二是利用竖笛进行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如同演唱一样,在对作品情绪、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吹奏表现中,不但有效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更能加深其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高年级的《瑶族舞曲》的欣赏中,学生通过吹奏两段不同的主题,感受两段主题在节拍、速度、音区、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和所表现的不同意境内涵,在视奏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等多感官参与,用自己对音乐的实践不断感悟,激起了情感共鸣,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四、在创作活动中让学习识谱成为有效拓展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还指出:“创造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例如,关于探索音响与音乐、创作实践等方面,要指导3~6年级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并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等。为此,我们把识谱教学与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有机结合,主要做法一是从模仿中学会创造。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让学生先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再哼唱自己或和小组成员一起创编的简单节奏直至短小的旋律等,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中进行创造学习,这也是教师渗透识谱教学,学生参与识谱学习、提高识谱能力的有效过程。二是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即兴创造是指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根据老师提出的主题要求等引发的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教授完竖笛1、2、3、4、5的指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编由这五个音组成的小曲,体裁、拍号等不限,然后请同学在小组内展示,再推荐几位同学分别作集体展示,可以用视唱来表现,也可以用竖笛吹奏来表现,还可以用视唱和吹奏相结合作全班集体参与展示,创设良好的创造、表演氛围,形成强烈的惊奇、惊喜的音乐学习内驱力,也使学生对识谱产生了极大而持久的兴趣。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可见,让识谱教学融入学生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以渗透着“教”、顺带着“学”的基本策略,让识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促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识谱,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1.
[2][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写教学反思可以有意识地及时总结教学中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以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一)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透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透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潜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透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二)我在网上看到过金彩云老师讲到的“识谱集中教学法”,我觉得很有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课文分散教学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识谱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
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缩短战线,集中一点打歼灭战,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初中一年级,用二到三个学期学完。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同时,音乐教材要按“集中识谱法”的要求重新编写,在时间分配上也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依__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识谱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三)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
1、弃传统的苦学,推行“乐学”
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变繁为简,变厌为趣,变深奥为通俗易懂,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富于创造,充分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2、音乐课,多媒体电脑其乐融融。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课中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厚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
在处理歌曲《大雨和小雨》的过程中,把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用声势节奏练习、师生对唱、模唱等活动架起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素质。
反思这节课,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教案设计容量太大,导致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其课堂的精华没能展现,在四把不同颜色伞上旋律戏雨后,我悄悄看了一下时间,呀,只有三分钟了,因此,我就慌慌忙忙让学生听了一遍歌曲踩雨,就结束了此课,给人以没有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二、如果能把教学环节组织得更周密一些,教学效果会好一点。我认为歌曲处理上所花时间偏长 ,应精减精练。
三、对于学生识谱能力的估计,不能准确到位,也就是说,了解学生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给老师提了一个小小要求,“老师,你可以不给我弹琴,我相信我会唱好的。”具体说:在戏雨视唱《踩雨》第二乐段的旋律时,因歌谱节奏复杂,高音较少,我担心学生唱不好,总用风琴帮着学生,其实这个环节在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是很好的,应该放手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