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形资产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纵观无形资产领域的研究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正在替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这一事实已经无需争论。无形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短期经营和长期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信息披露,重点关注的是无形资产的数量,而对无形资产质量的研究却很少见。
1. 无形资产会计的难点
1.1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难以确定
外购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即以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和位置以前的所有支出来计价入账。但自创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却难以确定,主要原因是:第一,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可能跨越多个会计期间,使得这些支出难以追溯到某一具体项目中去;第二,无形资产自创的支出规模与无形资产自创的成功之间没有比例关系,并不是无形资产自创支出越多,形成无形资产就越多,这就使得自创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核算必须采用与常规资产所不同的方法。
1.2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难以确定
无形资产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其成本应在受益期内摊销。但与有形的固定资产不同的
是,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因受更多的人为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确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受益期不确定,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就难以进行摊销。
1.3商誉难以脱离特定企业而独立存在
商誉指一家企业或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它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率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为此可以认为,具有一般获利水平的企业的商誉为零,低于—般获利水平的企业的商誉为负值,高于一般获利水平的企业的商誉为正值。商誉是一种相对的获利能力形成的价值,它是由特定企业的综合优势决定的,因而不能离开该特定企业而独立存在。
2. 无形资产会计的一般惯例
与上述三大难点相对应,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也有其特有的惯例。
2.1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确定
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决定了无形资产价值转移的速度。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来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应超过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期限;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在到期时因续约等延续,且有证据表明企业续约不需要付出大额成本的,续约期应当计入使用寿命。合同或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寿命的,企业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以确定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如与同行业的情况进行比较,参考历史经验,或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等。按照上述方法仍无法合理确定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该项无形资产应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
2.2商誉的会计处理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商誉是企业具有的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所形成的价值。
按照一般会计惯例,由于自创商誉难以计量,企业通常不确认自己的商誉,只确认购入的商誉,即只有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时才有商誉问题。
当企业间发生并购时,被购买企业商誉的价值并不是根据定义中所强调的实质来确定的,而是根据购买企业的收购价与被购买企业净资产的公平市价之差来确定的。用公式表示:
商誉=收购方的收购价—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平市价:收购方购买股权百分比
可见,商誉的价值并不一定准确地反映了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它的确认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易的结果,受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
3. 无形资产的披露惯例对报表分析的影响
3.1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和商誉的信息含义
由上述无形资产处理惯例可知,与自创无形资产相关的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中的不确定部分已经作为发生会计期间的费用,并没有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只有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才可以资本化处理。因此,报表中的“无形资产”主要反映的是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开发支出”反映自行研发并接近成功的无形资产成本,而商誉则反映的是外购企业带来的商誉而非自创商誉。
3.2重视研发的企业可能存在账外无形资产
研究支出和一部分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处理,并不意味着自创无形资产一定不能成功。有些已经研制成功的无形资产由于平日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处理难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出现,而是“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成为表外资源。因此,历史较为悠久并重视研究和开发的企业,就有可能存在多项已经成功且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账外无形资产。在报表分析中应额外考虑。
4. 无形资产的质量分析要点
无形资产的质量主要体现为在特定企业内部的利用价值和在对外投资或转让中表现出的增值价值。分析时应关注以下主要方面。
4.1无形资产的盈利质量分析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增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如同一双看不见的手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但现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决定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往往是象征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相当部分的无形资产的内在价值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它的账面价值,而无形资产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其盈利的不确定性。可见,分析无形资产的盈利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分析时,要详细阅读报表附注及其他有助于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类别、性质等情况的说明。不同项目的无形资产的属性相差悬殊,其盈利性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由于有明确的法律保护的时间,其盈利性相对较为容易判断。而像专有技术等不受法律保护的项目,其盈利性就不容易确定,同时也容易产生资产的泡沫。
4.2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质量
无形资产是一项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殊资源,自身无法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必须依附于直接的或间接的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出其内在价值。无形资产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只有与固定资产或存货等有形资产进行适当组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企业可利用品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企业扩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可见,无形资产在与其他资产组合过程中所释放的增值潜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无形资产的盈利性,进而决定了无形资产的质量。
4.3无形资产的变现质量分析
无形资产在市场上通过转让而变现,是其价值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由于它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或垄断性很强的特殊资源,它的变现价值确认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变现性主要考虑:是否可以单独进行转让,是否存在活跃的市场可以进行公平交易,无形资产减值难以变动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可以单独转让且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无形资产变现能力强。一般来说,能够顺利变现的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和专有技术等。按照现行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对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并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为此,可以通过分析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来判断各项无形资产的变现性。当然分析时还应注意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现行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任意转回,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操纵利润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重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质量分析评价 [J] 当代经济 2006(3).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现状
从资产形态来看,高校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高校声誉等资产形态存在的便是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外,高校无形资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非实体性、自创性、垄断性、可收益性及不确定性等。
正是高校无形资产的自身独特性,其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也成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环节日益凸显,如起步晚、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以及管理的滞后性等。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无形资产中有一部分是高校自创的,如科研教学成果,还有一部分是高校文化底蕴形成的也即高校原创性无形资产,如高校声誉、校园文化等,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上述无形资产并未提及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为零。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有效提升无形资产价值,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无形资产富集之地的高校,其无形资产有众多类型,然而由于无形资产
的复杂性及其自身不易被人认识的特性,使得其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无形资产由于其缺乏实物形态,相对于有形资产的管理,其在管理和监督上都更具挑战性。虽然许多高校设有“无形资产”这一会计科目,但无形资产管理台账具体措施并未得到落实,其会计核算是缺位的,造成高校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不符,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资产状况,这也充分说明现代高校并未意识到无形资产为高校带来的效益以及在高校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轻视甚至忽视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起步晚,经验欠缺,大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并未将无形资产纳入其管理范畴,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及专业的管理人员来监督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调查发现,由于大多高校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管理,高校财务部门在资产核算时,并未将无形资产价值计算在内,另外因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护意识淡薄,高校在人事调动及人才流动等时造成科研成果流失严重。
(三)高校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及利用率低。调查发现,科研成果转化率在发达国家能达到30%以上,而我国仅有10%-15%左右,由于对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和利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健全的科研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以及转化分配机制,不能在其时效性内转化成科研成果,不能将其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无法实现,同时也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优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让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发挥更大功效,
特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管理策略。
(一)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平台如校园网、校报、讲座以及QQ、微信等工具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无形资产知识,让学校领导干部、资产管理部门甚至学校的每个人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无形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改变“重有形、轻无形”的传统观念,重视不能辨认和计价的无形资产管理,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使学校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的巨大价值,使其发挥潜在效益。
(二)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无形资产自身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统一的管理制度,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制定中,应明确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台账管理,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生产、分配、使用、转让和处置等进行明细管理、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和评估体系,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科学核算、合理评估,最后还应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各类科研人员,激发创造潜能,在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最大限度挖掘无形资产潜在价值。
(三)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提高其利用率。高校无形资产很大一部分来自科研成果,而目前很多科研成果因不能转化为商品便束之高阁,未通过市场活动积极参与转化,推向社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时效性,若不能将其在短期内转化先进的生产力,将造成无形资产价值的消失以及科研资金的浪费,同时科研创新将迷失方向、丧失前进动力。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研究所、企业等合作,形成产学研创新产业链,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利用能力。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科技成果的孵化之地,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在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营销性无形资产 转让定价 关联交易
随着“入世”后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跨国营销交易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跨国公司运用于中国境内。一些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授权这些关联实体在中国生产销售其产品或服务并使用其拥有的专利技术或商标品牌,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大量由营销性无形资产创造的利润被归入了境外的母公司,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税收利益。鉴于营销性无形资产范围和概念的界定模糊,并且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定价具有高度的事实依附性,合法有效的规制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对保证转让定价税制实施的正当性目标实现,防止国际税收争议发生和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风险起到重要的意义。
一、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概念界定
目前许多国家的转让定价税制中并没有对无形资产概念范围作出精确的界定,而营销性无形资产相对而言更是一个外延模糊的概念。《OECD转让定价指南》将无形资产划分为贸易性无形资产和营销性无形资产。以列举的方式将营销性无形资产定义为:包括商标、商号、客户名单、销售渠道和对相关产品具有重要促销作用的独特名称、符号或图画。我国在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的《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由此引出了营销性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和商业秘密等。
营销性无形资产是在营销活动中产生或创造的能为某些主体带来超额能力的营销支出。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形成具有高度的事实依附性。首先,只有那些成功的营销活动才可能创造产生某种营销性无形资产,营销活动包括广告促销费用的投入、商品或服务的内在质量或技术性能、销售或服务的技巧、营销理念、人员的素质投入、外在的环境、服务在相关市场上的竞争性和独特性等。其次,只有超常规的营销费用才能产生营销性无形资产。但如何确定超常规的营销费用具有高度事实依附性,它需要在个案中结合特定的商品或服务的品质特点、相关行业和市场条件和情况以及营销活动的实际效果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判断。
二、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的方法
近几年,随着我国跨国交易的不断发展,对于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案例不断的增多,传统的转让方法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目前《OECD转让定价指南》指出可以采用可比非受控交易法、交易净利润法、以及利润分割法对无形资产的价格进行调整。
1、可比非受控交易法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是指以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与关联交易相同或类似业务活动所收取的价格作为关联交易的公平成交价格。应特别考察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在交易资产或劳务的特性、合同条款及经济环境上的差异,包括无形资产类别、用途、适用行业、预期收益、开发投资、转让条件、独占程度、受有关国家法律保护的程度及期限、受让成本和费用、功能风险情况、可替代性等。
但由于营销性无形资产的高度事实依附性和无形资产本身的独特性及排他性,通常很难在公开信息中找到公允的第三方价格,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的应用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2、交易净利润法
交易净利润法是以可比非关联交易的利润率指标确定关联交易的净利润。可比性分析应特别考察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之间在功能风险及经济环境上的差异以及影响营业利润的其他因素,具体包括执行功能、承担风险和使用资产,行业和市场情况,经营规模,经济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费用、所得和资产在各交易间的分摊,会计处理及经营管理效率等。
交易净利润率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难于找到可比性的交易数据,以及需要对形成差异的因素进行调整,工作量较大。
3、利润分割法
利润分割法根据企业与其关联方对关联交易合并利润的贡献计算各自应该分配的利润额。应用利润分割法一般应进行贡献分析或残值分析。贡献分析是通过计算综合净利,检验关联企业在关联交易中的功能,通过分析财务数据资料来规定利润分割的百分比,然后进行转让定价的调整。残值分析是通过计算综合净利,检验关联企业在关联交易中的功能,按贡献分割残值,如对关联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的分割问题。运用利润分割法通常是分割净利,在不可能确定受控交易的费用分摊时,才分割毛利然后分摊费用。
利润分割法被认为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最可靠、最适合的方法。但此种方法的也有局限性,如从境外关联方获取资料的难度大,其次因为各国的会计惯例和货币政策不同,估量关联企业在受控交易中的合并利润和成本也存在困难。
三、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政策存在的问题
1、我国对营销性无形资产方面的立法不健全
我国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列举不全面,还没有营销性无形资产相关的法律规定,导致关联企业在制定无形资产交易价格时没有参考依据,税务机关在处理转让定价案件中面临被动局面。
2、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定没有明确的指导规则
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具有高度事实依附性,目前我国没有专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机构,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定更没有明确的指导规则。
3、转让定价方法难以操作,缺乏转让定价方法可借鉴的案例
因为不容易找到可比性的交易以及营销性无形资产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转让定价方法难以操作。中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转让定价方法经验,列举如何使用转让定价方法,通过大量的说明案例辅助定价方法的使用。以利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更深刻的恰当的理解和使用调整方法,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4、预约定价安排程序繁杂,成本高,历时长
中国虽然颁布了有关预约定价方面的法律规范,预约定价也开始在各地相继实践。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预约定价安排程序繁杂,成本高,历时长。一般只有大中型的跨国公司才可能选择无形资产的预约定价安排。
四、完善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建议
1、完善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立法工作
我国目前对营销性无形资产方面的相关政策还寥寥无几,应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完善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政策。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外延模糊,对其做出确切的定义很难或不符合现实,税务机关应尽可能概括并列举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对营销活动构成、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形成条件以及如何确定可归属于营销性无形资产价值的收益等问题,给出详细的指引。随时收集相关案例,建立案例信息库以供参考。
2、赋予税务机关事后调整的权力
税务机关审核定价方法是否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要看整个合同履行期间当事方的实际履行行为和经济结果,交易当初的价值的独立正常并不能代表整个合同期的交易价格符合正常交易原则。所以税务当局应根据交易的实际结果,对定价方法确定的利润分配的结果进行重新的调整,有必要赋予税务机关根据交易的实际履行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事后调整的权力。
3、加强与关联企业实体所在国税务当局的沟通
要尽可能争取得到关联企业实体所在国税务当局认同和配合,避免因事后重新调整而产生无法消除的国际重复征税,这不仅关系到各国税收的利益,更影响到纳税人的权益。
4、尽可能地采用双边或多边的预约定价安排
鉴于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可操作性差及其产生、归属和价值回报确定具有高度事实依附性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双边或多边的预约定价安排。通过预约定价谈判,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关联企业各方在交易合同中就彼此间如何分配开发营销性资产的风险和回报作出明确的安排规定,同时税务机关与关联企业间有可能在考虑到特定交易情况条件下,经过磋商谈判就常规性的营销费用水平达成初步的共识,从而为纳税人提供应有的可预期性和确定性。预约定价协议中的关键性假设条件的设定,可以在日后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承担的职能和风险发生变化,以致合同实际履行结果与合同原先的约定条件出现实质性差异的情形下,为税务机关事后重新调整合同原定的利润分配方法,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根据。
5、建立健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定期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准确估计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比较困难,而且因为营销性无形资产具有持续性、高度事实的依附性、价值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离不开对该资产的估价,有必要对营销性无形资产进行定期的估价。营销性无形资产的预期估价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市场法是以公开交易市场上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方法。收益法采用预期收益的现值计算资产的价值。成本法是以重新购买或建造同样资产可能发生的成本费用作为公允价值。采取何种方法取决于交易资产是否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资产的预期收益是否可以准确计量、资产是否可以被替代、资产的使用方式和状态、法律上的限制等因素。
营销性无形资产估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影响到转让价格的确定。国家应培植专业的营销性无形资产估价团队或组织,建立和引进国内和国外品牌资料数据库,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五、小结
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本土品牌也逐步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企业和税务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问题。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既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内部管理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涉及国家税收利益的国际税收问题。本文通过阐述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概念范围,转让定价的方法及局限性,对我国目前营销性无形资产制度提出一些建议。立法机关应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尽可能列举全面,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形成条件上给出相对详细和具体的指引和案例,才能为正确制定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提供前提条件。其次,企业在无形资产交易合同的制定中,就有关产品的营销功能的履行、成本费用和风险的分担方式,以及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贡献回报等事项问题,做出明确清楚的条款规定,并随时收集相关资料,积极积累同期证明资料。鉴于目前各种转让定价的方法都不尽如人意,在国家利益面前,各国税务机关极可能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上不能达成一致。为避免因事后重新调整而产生无法消除的国际重复征税,企业的最佳规制方式就是尽可能地采用双边或多边的预约定价安排。
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的立法还在起步阶段,立法部门应逐步完善与之相关的立法工作,积累相关案例,建立完善品牌数据库,指导在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中遇到的问题,以维护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廖益新.从Glaxo案看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问题 [J].法学家,2010,(01):63页-73页
[2]钟晓光.浅议我国转让定价方法立法的新突破及缺陷[J].法学研究,2010,(11) :83页-84页
[3]马蔡琛,余琼子.完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政策[J]. 经济研究,2012,(05) :59页-61页
关键词:无形 资产 管理
0 引言
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投资积累的技术知识、顾客的认知和信任程度,包括商标、专利权、非专利权、商誉、商业秘密、优惠合同、特许经营权、营销网络、良好的公共关系等。
由于无形资产是集 经济 、技术、 法律 为一体的重要资源,因而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法律上或契约赋予企业、或由企业创造并拥有的一种权利;其次具有价值,能给企业带来长期收益,即企业超额获得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再者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形态,是一种具有资产特征与功能,但又不具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打破了传统的范畴,形式愈来愈趋多样化,如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人力资源、注册的域名、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使无形资产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已成为企业生存 发展 的基石。
1 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把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纳入有效的制度建设范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法律保护意识,无形资产开发后,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若不加以保护,就会使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发明创造被其他企业所侵蚀。任何忽视和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行为,都必然导致无形资产流失。自加入wto以来,从dvd、彩电、摩托车、数码相机到mp3、芯片、汽车、电信的开发与研制,我国企业由于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使其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有些纠纷甚至对有些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1.2 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真实性。在我国最早实现股份制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现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也没计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和外商的合作合资中,对商业信誉、经营资质等无形资产没有计价折股,使企业丧失了许多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评估也不规范。评估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顺应被评估单位需要作出的评估,也造成了无形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1.3 无形资产缺乏价值量化标准。目前 会计 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是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困难。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记入无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和自创商誉则费用化处理,使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准确的确认,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地体现,影响了对经营者业绩的公正评价,进而导致投资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1.4 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有效地使用能增加其价值。但是,由于企业缺乏无形资产增值的有利氛围,许多企业没有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无形资产,而是过度使用,或长期闲置不用。在企业合资过程中,许多优秀品牌通过折价入股后,被企业闲置不用,使其价值丧失殆尽。另外,企业长期不参与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竞争,也削弱了其无形资产的价值。
2 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无形资产营运管理,实现 企业 低成本扩张。无形资产的有效营运,是无形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企业通过对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可使其价值实现最大增值。无形资产的运筹和谋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利用延伸品牌价值。充分利用现有品牌、商誉研发、生产其他产品,帮助新产品顺利上市,减少风险,品牌的延伸可进一步扩张和增加品牌价值。二是建立融资策略。运用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拓宽融资渠道,吸收资金。三是建立扩张策略。企业要利用名牌效应、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产扩张。四是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企业可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用品牌参与投资,与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通过产品技术的高科技含量使无形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
2.2 加强无形资产权益管理,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wto总协定中的《知识产权协定》和相关条约以及我国《商标法》均采用注册在先原则,即谁先申请商标注册,商标权就授予谁。我国企业要保护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必须及时准确把握和运用优先权原则,享受优先权以增加商标注册的成功机会《巴黎公约》规定,一个商标在本国已获得合法注册,则在其他成员国注册也就不应被拒绝。因此企业要及时在国内外申请注册商标来保护企业商标,以防止国外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侵权行为。目前我国企业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还不够了解,对企业知识产权 法律 保护意识仍然很淡薄,商标注册滞后于外国,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常常发生因出口产品侵犯外国专利而遭索赔现象。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无形资产权益,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保护我国无形资产不受侵犯,同时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
关键词:无形资产 纳税筹划 所得税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在当今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己经越来越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认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已由智力资本取代了金融资本,企业资产主体已从物质资本形态向知识形态转化,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因此,无形资产纳税筹划已成为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在遵循合法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无形资产纳税筹划,以降低企业无形资产的涉税成本,获得最大化税后收益,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本文用一个专利技术转让实例来说明无形资产纳税筹划技巧。
由于看好手机LCD显示屏的发展前景,神通公司决定出资购买生产LCD显示屏的专利技术――WGLCD显示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减少LCD显示屏功耗20%,增加LCD显示屏色彩饱和度15%,延长LCD显示屏寿命50%。经神通公司技术部编制的可行性报告预测,该专利技术预计每年能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10%,每年能为公司增加税后利润1,000万元。可以说,此项专利技术对神通公司扩大市场份额、保持自身产品竞争优势、提高公司净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起着关键作用。
经与该专利技术持有人张某初步商谈,张某表示无法接受要其本人缴纳的数十万元的个人所得税等税费,要求该项专利技术转让收入净得500万元、凡是与专利技术转让有关的所有税费均由神通公司代为缴纳。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个人转让无形资产涉及营业税及附加、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神通公司测算,本次转让需要交纳的税费如下:
1.营业税:500*3%=15.00(万元);
2.城建税、教育费附加:15*10%=1.50(万元);
3.印花税:500*0.05%*2=0.50(万元);
4.个人所得税:500*(1-20%)*20%=80.00(万元);
合计应交税费97.00万元。
神通公司找到担任其财务顾问的某会计师事务所,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为本次专利技术转让提供纳税筹划服务。经过详细分析,注册会计师为神通公司制定了以下纳税筹划方案:
由张某用专利技术作价500万出资成立个人独资公司,独资公司再将专利技术卖给神通公司。
一、经过税收筹划后,张某专利权转让应交税费如下
1.投资环节
(1)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第一条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张某用专利技术作价投资成立个人独资公司(或者可以和配偶成立公司),属于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利润分配、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该项投资不需缴纳营业税。
(2)成立公司费用:无形资产评估费不超过1.00万元、注册资本验资费约0.30万元、公司登记费约0.20万元,合计1.50万元。
2.转让环节
(1)营业税:根据财税字(1999)273号规定,单位和个人转让技术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也相应免征。本次转让不需缴纳营业税。
(2)印花税: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转让专利技术所订立的书据属于“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五,该印花税由持有书据的双方分别按全额贴花。本次转让需缴纳印花税0.50万元。
(3)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九十条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转让专利技术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收入500万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节税效果对比
单位:万元
神通公司拿着纳税筹划方案与张某再次进行专利技术转让协商,张某同意了神通公司提出的转让方案,并且也作了小小的让步,同意自付公司登记费用,但是需要神通公司预付300万技术转让费,因为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的货币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30%,张某要成立公司,除了用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外,还需要货币出资。神通公司也同意了张某的条件。专利技术转让成功。
经过纳税筹划,双方皆大欢喜:张某转让专利技术,获得了500万现金,虽支付了少量的公司设立费用,但获得一家公司所有权;神通公司获得了急需的专利技术,除了500万转让费之外,未支付任何税费,达到了专利技术购进成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3号)
【关键词】 市场经济;医院;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1-02
1 前 言
无形资产是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资产对于医院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医院无形资产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无形资产在为医院创造利润的过程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加强市场经济下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这对于现代医院的发展和成长都是相当有利的。本文着重市场经济下医院无形资产管理的研究分析,详情报道如下。
2 无形资产的阐述
21 何为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英文名是Intangible Assets,指医院拥有或控制的无实物的可辨认非货币性的资产[1]。无形资产通常有广义、狭义两种形式来进行定义,广义上的无形资产主要指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统统都无物质性的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一般的通俗情况是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国内外也有许多的学者给予了无形资产专业及权威的定义,虽然在定义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却都详细地反映出了无形资产的主要特性,即无实体、高收益、长期性以及独有性。
22 无形资产的种类 无形资产主要分为社会无形资产和自然无形资产,而社会无形资产一般指专利权(即国家专利机关依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非专利技术(也被称为专有技术,即不被大众所知道的技术,但是又在生产或经营的时候应用到的,没有法律的保护,却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或经验),商标权(即专门在指定的商品或产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或图案的权利),著作权(作者对自己所创作的著作依法享有的某些权利),特许权(也被称为经营特许权、专营权,即企业在某一地区经营或销售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以及土地使用权(即国家准许某企业对国有土地享有某时期的使用权)等。而自然无形资产一般是指不具实体物质形态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等[2]。
3 无形资产对于医院的价值
现今,随着医改的逐步实施,各大医院间的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随着医院改革的逐渐加深,医院的资产运作将逐渐成为主导医院立足的关键所在。其中医院的无形资产既是提高医院有利生存的重要保障,又更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价值所在。充分利用产业经济的科学手段,对医院现有的无形资产进行最大化的开发经营及合理管理,是当今市场经济下医院发展的重头戏,同时也对改善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无形资产是医院实力的彰显,是医院的难能可贵的财富,需要合理地运用和管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4 市场经济下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强化
41 宣传管理 医院必须要加强无形资产意识理论的宣传,现在全球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年代,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而决定医医院价值的第一条件就是知识与技术,以知识于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已经逐步开始主导着医院的命运及其市场的价值[3]。大力宣传医院无形资产的理论和意识,可以从根本性的思想上改变医院各级工作人员对医院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医院内外大力宣传和普及本院无形资产的优势,为日后医院无形资产的彻底贯彻管理建立良好的基石。
42 人才管理 医院必须要重视医院人才的管理,医院以技术为基础及以人才为中心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医院的根本,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有效的人才系统管理与医院的发展是成正比的[4],倘若能够充分发挥医院各部门人才的主动性和其积极性,将不仅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而且能促进医院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增值。因此,医院要不断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政策环境,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鼓励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其潜能,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成果,使其医院无形资产进入循环性的“永动力”模式。
43 制度管理 密切关注医院的日常运作,尽量完善医院人性化的制度,以医院最完美的医疗服务来帮助大众。建立恰当的部门,有针对性地管理无形资产,包括医院无形资产体制的改革(医院的无形资产依法进行体制的改善,透明化的监督形式)、无形资产科学的统计管理(医院无形资产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会计统计,如有形资产一样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无形资产持续性的投入(加大医院无形资产的持续性的投入,为医院的长期发展做好铺垫)、无形资产的维护(对本院的无形资产要进行合法的保护和维护,以免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5 结束语
无形资产是医院一种高效、无形的资产,对医院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极具重要的存在,而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医院对于其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医院本身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已经开始着重于对其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了,这对于现在市场经济下医院的实力和其竞争力都是有着明显效果的,而根据医院本身的情况,综合社会因素,多方面结合分析,再依法对其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方能达到其预期的理想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综合实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肖莉浅谈医院无形资产管理[J]当代医学,2008,14(22):33-34
[2] 关兵论医院无形资产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6(7):591-592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会计
1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面临的确认问题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投资主要指智力资源以及智力产品,而这种产品具有其特殊性,即无形化。这种产品应否列入无形资产,以及这类产品的会计核算属于不属于无形资产核算范畴,都是亟待确认的问题。对于智力资源应否划入到会计要素当中,高科技企业对于智力资源的投入偏大,智力资源的发挥决定着高科技企业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智力资源如果定性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从理论与实务上面都是应该的。资产是一种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点从智力资源上可以看出。在会计实务当中,企业的智力资源作为会计信息是极为重要的。对于经济决策起到重要作用。在智力资源怎样把它确认为无形资源,或者是确认为其他资源,主要看人所拥有的智力关系。
2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面临的计价问题
无形资源的计价问题的重要地位随着无形化资产投入的加大而逐渐凸显,但其计价结果如何却没有明确的定论。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就如企业的声誉问题一样既是会计计价的难点同时也是富有争议的焦点。其难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很难对企业为获得无形资产而花费的资金进行计价,其原因一是企业的薪资设置不能客观的反应员工的无形资产也无法估算无形置产形成的成本,二是无形资产形成有一定的非消耗性。因而现行会计在很难把握计价结果的可靠性,即使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做法。第二,无形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成品计数难,但追溯会计发展历史却发现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但其价值却需要根据其未来的收益能力进行衡量。因而,无形资本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的大小由其未来的收益和入账现金值为决定,但怎么衡量这些收益和现金数额却又有很大的歧义,也就增加了计价的难度。第三,对于超出企业会计拥有的无形资产难以计价。知识经济条件下,更新最快的就是知识、技术这样的无形资产,这种更新速度无法保证现有无形资产的有效性,也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3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所面临的问题
人们面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上面,存在着很多非议,因为在目前这种知识经济环境之下,不管是智力资源,还是智力产品这些都被会计核算纳入到无形资产范畴内。这无疑是使本就不明朗的无形资产摊销更加雪上加霜。归根结底主要问题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属于非消耗品类别的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是否应该进行价值摊销。二是,如若摊销,就目前会计的计数不能够准确的计数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的情况下该怎样确定正确的无形资产摊销的期限?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摊销。以上两个方面若干个问题都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会计工作的挑战,都需要找出相应的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4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相关信息披露所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会计发展的形式看,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还不能很好的解决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那么在这个课题解决之前该怎样调节会计计价和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呢?现代会计的重要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但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有比较泛泛,既有数量信息又有非数量信息。数量化的信息仅给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相关的参考信息,这只是一种信息形式但却不是唯一。对于不能量化的信息,只有通过分析整理这些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量化信息固然可靠,但并不是适用处理所有的信息。就无形资产而言会计计价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会计体系来看采取非量化的信息进行处理可能对决策者的帮助更大,因此对此类信息输出时应附有信息批注。而哪些信息需要批注?怎样批注这些问题都是无形资产会计未来很长时间内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杨子慧.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08).
[2]周志宝.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4).
[3]孙立艳.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4]曲艳芳,闫卫星,王晓旭.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管理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关键词】无形资产;建筑业企业;建设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以及超额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有关经济资源的集合。一般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商誉、著作权、特许权、经营秘密,重要的人力资源等。它具有以下7 个特性:(1)无形资产表现形态的无形性;(2) 无形资产的法律或契约保护性;(3)无形资产的独占性;(4)无形资产交易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可分离性;(5) 无形资产交易的特殊性;(6)无形资产研制开发耗费的非标准性;(7)无形资产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1]。
无形资产是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利益和好处,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面对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建筑业企业应引起应有的重视,切实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建设。
无形资产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积累和建设过程。因此,建筑业企业必须制定无形资产建设计划,如每年安排建设计划时,应列出可能实现的无形资产投资项目:如企业的创新管理,开拓经营范围,企业品牌的建设,客户资源的管理,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实施CIS 战略,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科研项目,优质工程奖,人才引入与职工培训等等,并落实资金与责任到人,无形资产的形成,需要企业上下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2],建筑业企业无形资产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企业的创新管理
企业的创新管理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创造和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过程。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管理则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无形资产迅速增值的有效手段。
目前,建筑业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关键要做到思路围着市场转,机制围着市场变,工作围着市场干,不断实现企业的创新管理。
(1)应不断夯实管理基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目前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应对合理低价竞标的企业管理机制,落实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使企业在新的竞争规则游戏中抢占制高点。
(2)认真做好企业的市场定位。建筑业企业只有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企业自身的状况,理性地分析自己在市场中的优劣势,准确地做好市场定位,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3)铸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表现为关键技术,设备或者企业的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之间的有机融合,使企业各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继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铸造。
(4)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因为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顾客既是建筑业企业的“衣食父母”, 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建筑业企业的成功与否,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2. 重合同、守信用、树立企业形象
由于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使顾客和用户产生信任和好感,企业就会因此取得比一般同行高的多的收益;从而使企业的商誉价值不断增大,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建筑业企业在无形资产的建设中,必须抓好重合同、守信用的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社会,市场联结建筑业企业的纽带,是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中的法律依据,它把当事人的责任义务,权利都纳入了法制轨道,合同履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因此,企业应强化合同的管理,健全与合同管理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合同能够全面履行与实施。它包括项目开工到竣工,合同的实施到终止的全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合同,建立实施、监督、追踪和反馈信息等保证体系,全面落实合同标的,实现合同目标。其具体要求:
(1)企业合同管理部门要根据承包合同的具体内容和管理要求组织各相关单位,部门和项目的合同管理人员制定实施计划,提出不同管理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全面的宏观监控。
(2)建立以项目合同班子为主的定期检查,报告制度。
(3)及时处理好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如合同实施偏离的原因和措施、合同纠纷、索赔与反索赔、合同的补充、变更和解除等。
(4)健全与合同相关的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等制度,为履行合同和合同终止后的资料归档提供完备、准确的依据。
3. 以质量为本,创企业信誉树形象
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工程质量是建筑业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服务于社会,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因此,建筑业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以质量为本。建筑业企业如何抓好质量,主要是:
(1)以质量意识的提高为核心,树立质量成本意识,培养企业质量文化。当前,必须解决由于市场过度竞争而造成的低价中标,低价造成工程质量严重滑坡的短视行为的掠夺性心态;必须克服由于招投标取消了质量创优业绩的评定,削弱了企业抓质量动力的倾向;必须扭转高质量就是高投入,低效益的落后管理现状,落实依靠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为核心要素占领制高点来提高工程质量,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使质量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有效落实ISO9000
族质量体系认证标准,使质量管理一切活动按既定程序进行。当前,必须克服把ISO9000 族质量认证仅作为企业的外包装,摆设,质量管理文件一大本,制度一套套,但都不能有效贯彻,讲一套、干一套的混乱管理现象;必须把质量管理的重点落实在现场,推行质量预控工作,消除质量隐患,减少业主的投诉,落实以现场保市场的竞争战略决策,创造企业的良好信誉。
4. 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人力资本不仅是建筑业企业的一项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以人为本,抓好建筑企业的人本管理。
(1)随着建筑业企业改革改制的推行,应着重克服企业的短期功利行为,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把不断提高全员素质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根本手段,舍得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锻造训练有素的集合劳动力。
(2)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创新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形成以提高效益为出发点的用人机制,围绕企业效益目标最重要是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个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在激励机制上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和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
(3)要千方百计培养和引进企业所需要的核心人才。对企业需要留住的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采取特殊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还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选用优秀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特别是培养一流的拔尖人才,形成自己的核心人才群体。依靠引进的或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将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此使企业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能力。
5. 立足科技兴企,增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建筑业企业想始终处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抢占制高点,就必须把发展的战略眼光盯在科技开发,科技应用上。不断加大科技推广、科技应用、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的投入,积极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具体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树立科技兴企意识,增强科技进步的紧迫感。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合理低价竞标为主要的交易方式的市场竞争态势正在形成,这种新的竞标方式对建筑业企业的科技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将会越来越明显,若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去创造和适应市场,立足科技兴企,走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最终将会在市场的无情竞争中被淘汰。
(2)打造企业的专有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专有技术是指未公开或未申请专利但能为拥有者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的知识和技术,一般包括设计资料、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经营诀窍、成本、质量、安全控制的管理经验、特殊的施工方法、图纸数据等[1]。建筑业企业应重视以上专有技术的投入、研发、收集、整理、总结和使用。对能成功解决该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同行业其他单位不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或者超常规地解决同行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一般问题,从而为本企业带来高于同行业其他单位一般水平的经济效益的专有技术应认真加以总结、保护并推广使用,避免流失,以形成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6.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企业面临者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而优秀企业文化恰恰是内在吸引力和外在向心力高度集中的产物,它能增强职工荣誉感,工作责任心,开拓进取精神以及对企业的信任和依赖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3]。它时刻在无形之中引导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影响着顾客,使企业在无形之中获得了竞争的优势,它是企业特有的重要无形资产。近年来,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建筑业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后,对持续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其根源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各自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建筑业企业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并总结企业自身的经营方针,战略决策,发展阶段,文化积淀来设计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塑造适合于本企业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并把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规程过程中去,使员工从他律走向自律,使企业进入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缔造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当前,建筑业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把企业文化看成万金油,脱离企业实际谈文化,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造成文化虚脱症。二是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缺少自律机制,使企业制度成本高,管控复杂而无效,导致企业文化仅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内在的推进机制与执行系统。
7. 实施CIS 战略,提升企业形象
CIS 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整体传达给周围公众与团体,以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它由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个有机子系统构成,通过确定符合企业实际且富有个性化的经营理念,策划设计出体现企业理念的行为规范,活动体系以及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识别体系,逐步建立,形成和优化企业的综合形象。由于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2],因此,应重视实施CIS 战略,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建筑业企业在实施CIS 战略时要立体设计,全方位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尤其是注意价值取向,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等“软件”的塑造。特别要注意CIS 不是“外包装”,而应真正融合于企业管理中。
(2)准确定位,才能塑造鲜活个性的优秀企业综合形象。建筑业企业综合形象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环境的影响,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实力、规模、经营状况;既要能反映建筑行业的普遍性,又要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准确的定位,才能塑造鲜活个性的优秀企业综合形象;才不会弄巧成拙,塑造出一个令公众怀疑的企业形象。
8. 重视客户资源的管理,提升客户资源的价值
由于建筑业企业的生存主要靠承揽施工任务,而任务则来源于建筑市场中的客户,没有了客户,企业将无法生存。因此,以客户为中心,拥有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的能力才被作为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越来越被广泛重视;建筑业企业可从所掌握的客户资源中作出整理及分析,动态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消费倾向及消费习惯,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因而它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实施对客户资源的科学管理。一般来讲,建筑业企业提升客户资源价值的主要手段有:
(1) 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建筑业企业应建立一个含建设单位,协作相关单位,分承包商,材料供应商,劳务承包商完整的数据库,主要内容应包括客户的基本情况,消费倾向及习惯,信用情况及存在的潜力,对长期存在合作潜力大的客户给予重点关注。
(2)对客户实行动态管理。企业的客户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即使是同一客户,其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是持续变化的,因此,企业要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重点管理的客户。
(3)定期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企业要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才能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客户,从而提升了客户资源的价值。如海尔公司在与客户沟通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的,海尔的沟通与服务不仅维系了客户资源,提升了其
对海尔的价值,而且从整体上提升了海尔的形象给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誉。
9. 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节省企业市场活动费用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增加收入的核心要素,是市场竞争优势的代表,是带给消费者超过商品本身的满足感,是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是创造健康社会经济和健康消费者的源泉,是企业综合素质的标志,因此,它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建筑业企业应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环境的状况,消费者的需求并结合企业的市场定位,规模,实力,经营状况来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创建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持之以恒的原则,并适合当前建筑市场或潜在市场的需要,在“质量、进度、造价、服务、声誉、关系”等方面全优,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底蕴的品牌,才能使品牌长胜不衰[4]。当前,建筑业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时,应克服走入品牌创建的误区:(1)品牌不等于包装;(2)把名牌视为品牌最高战略;(3)重视产品营销不重视顾客认知管理;(4)品牌定位不准;(5)以广告宣传代替品牌创造;(6)品牌自我张扬过度;(7) 把CIS 当成品牌;(8)缺乏长期一致,全面统一的品牌管理;(9)忽视品牌的经济性[5]。
10. 重视企业形象的宣传
企业形象的传播手段很多,常用的有广告、新闻报道与专题研究文章、展览展销、接待参观、提供咨询服务、有奖征答、赞助等。
建筑业企业要根据工程的特性及行业的特点,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形象,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经营历史,规模,对社会的贡献及在社会上的信誉;企业的人员情况,尤其是拥有人才的规模及构成,他们的科研成果或业务水平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等。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企业的经营措施,业绩,市场占有率等;企业的外部形象,包括企业的风格,在公众中的形象,有无统一品牌,经营思想等来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市场定位来选择传播的手段。使企业通过有效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的形象,增强竞争力。
综上所述,每个建筑业企业都应从当前着手,重视无形资产的建设,使无形资产迅速增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汪海粟主编,王同律、汤湘希副主编. 无形资产评估.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252.
[2] 王孟锡著. 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7:96~272.
[3] 李宗江、朱洙编著. 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9:76.
【关键词】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经营业绩;变化;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无形资产做了很多研究,研究结果总体上表明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业绩起到正面的贡献作用,薛云贵和王志台在2001年所做的研究还表明当期无形资产对未来三年主营业务利润也产生影响。因此一些学者推断无形资产对业绩的贡献作用应有连续性趋势。黎玉琴在《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中通过对3 000多家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分析,揭示了无形资产对业绩的正向贡献作用。但是由于各行业的特点千差万别,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各行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单个行业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势必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产生影响,在这方面,金水芙在其《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研究》中所总结的新准则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外延;研究开发支出的处理与国际趋同: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更切实、更全面。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以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发生改变等等,在理论上很好地概括出了新准则给无形资产的计量与确认带来的变化。那么无形资产与业绩的正相关性会不会受到新准则的影响产生变化呢。张绪娥以2003-2007年沪、深以及香港的7 76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发现2007年相关系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文中并未证明该变化是由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造成的。本文通过对2003-2008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检验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作用,并且研究新准则的实施对该贡献作用造成的影响。
二、样本数据概况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技术行业所有的53家上市公司,以2003-2008年历年的年度报告数据为观察值,涉及的各公司年度报告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资讯网、巨潮网以及金融界网站,并采用Excel2007和计量软件EVlEWS5.0进行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时,为保证研究的公平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剔除了如下异常数据样本:(1)剔除中国联通公司,因为该公司在规模上远远大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并且在2007年后无形资产变化数额巨大,从2006年的9亿增加到70亿,而2008年的财务报表公布后又将2007年的数额调整为183亿。这样的数据严重影响了样本整体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将该公司列在观察范围之外。(2)剔除当期报告中标示为ST的公司。(3)剔除年末无形资产净值为0的公司。最终得到的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
(二)样本数据特征
通过表1可以看出:拥有无形资产的上市公司比例较高,均在92.5%之上。笔者手工查阅了各样本公司历年的财务报表附注,发现所有拥有无形资产的公司在其中都对无形资产的项目构成作了披露,而且2007年之后披露的格式更加规范,这说明财务报表的规范化在信息技术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中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表1中拥有无形资产的公司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2005年后标示ST的公司大部分没有无形资产。而2005年之前标示ST的公司大部分都被停牌了。例如2007、2008两年中。无无形资产的4家公司中有2家标示为ST,而另外一家“华丽家族”是从2004年以来一直标示ST的“新智科技”启动股改后借壳上市产生的。这初步验证了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作用。
(三)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净值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均值从2003年到2008年中除2006年有所下降外大致呈增长趋势。但前4年增长比较缓慢,2007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并且在2008年增长得更快。表2中2007-2008年的均值并未包括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如果再加上表3中的数据,无形资产在2007年到2008年间增长得更加迅速。这说明新准则的实施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有明显的实际影响,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对于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也更加完整。
同时也看出各年度无形资产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很大,并且这种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公司规模的差距造成了无形资产净值分布的严重失衡,各公司间无形资产的发展差异较大,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趋势。
(四)无形资产项目具体构成分析
样本公司无形资产项目名称在2007年后较以前并没有明显变化,主要项目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土地使用权;(2)特许权:房屋使用权、停车位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出租车经营权、用电权、通讯网络使用权等;(3)专有技术(非专利技术);(4)专利权:专利、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5)商标权:标示、商标注册费、商标专用权等;(6)版权、软件著作权;(7)软件、系统:财务软件、办公软件、ERP系统软件等;(8)商誉;(9)开发支出;(10)其他:在附注中列示为“其他”,并未予以解释的项目。
通过表4可以看出,拥有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利型无形资产的公司数量占绝大多数,且均值比例也占首位。这说明各公司更注重能反映公司规模的无形资产的投入。相比之下由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开发支出及专有技术所组成的技术型无形资产拥有的公司数量和均值都要逊色于权力型无形资产,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技术含量”仍有待提高。开发支出和商誉均值虽大,但单独列示的公司数量却不占多数,可能是由于各公司对于新会计准则的采用程度不同。有一些公司为了保密起见,仍不愿过多对开发支出等技术型无形资产做出详细披露。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绝大多数公司拥有软件、网络系统,但其均值不大,说明多数公司还仅仅只拥有一些日常的办公、财务软件。
三、理论假设
(一)理论假设
本文以主营业务利润为衡量公司业绩的标准。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假设2: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程度大于其他类型资产的贡献程度;
研究假设3: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二)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2004-2008年间的样本公司分别进行了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分析。
该模型中OPINC1为第t年末主营业务利润;αo。表示常数项;PPE5为第t年末固定资产净值;INTANt为第t年末无形资产净值;CURRENT1为第t年末流动资产净值;CS5表示第t年
末资产负债率;ASSET1表示第t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OPING(-1)为上一年末主营业务利润;εt为残差项。
表5的数据表明2D04―2008历年无形资产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回归结果均为正向显著,因此假设1成立。为了更好地检验假设2和假设3,将2003―2008年的截面数据汇总,如表6所示。
五、结论解析
表6的数据表明:2003-2008年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贡献的回归结果均为正向显著,且历年无形资产对业绩的贡献程度均大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而且如表7所示,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入远远低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但是对业绩的贡献程度却相对较高,可见无形资产提升公司业绩的能力很强。因此研究假设2成立。
总体上看无形资产对业绩的贡献在2003-2006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公司对于无形资产的投入加速了公司业绩的提升。而在2007年新会计准则采用后无形资产的贡献率并没有继续上升,反而有明显回落,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各公司对无形资产净值的调整幅度较大,而业绩并没有因此加大提升的速度,从而造成了无形资产对业绩的边际贡献率降低。而2008年回归系数有所升高,表明企业正在慢慢通过新准则的过渡调整期,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贡献的逐年上升趋势也应继续,因此还应等待2009年及未来几年的数据产生・后再作进一步检验。因此我们只能说研究假设3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
(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财务资产部,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其中对自创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开发支出的处理,均只要求在发生时计入期间损益,而没有再做进一步的详细规定。本文拟通过对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几种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为完善我国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提供借鉴。
[
关键词 ]无形资产;开发支出;会计处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74
1问题的提出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会计课题。过去几十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和开发支出在一些公司,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如药物和航天科技等工业是非常庞大的。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于研究和开发活动开支的会计,并没有一套公认的方法。在那时候,有些公司所有的研究和开发开支都在支出发生当年的损益表中报告,另外一些公司把研究和开发开支资本化为递延资产,有些公司只把部分的研究和开发开支在当期的损益表中报告,剩下的部分则资本化为递延资产。《会计标准13号》的规定是当时英国大部分会计界人士认为可以接受的做法。但事实上,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士依然存在,直至今天,世界各国在研究开发支出的计量上依然是各有千秋。
2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比较
目前,国际上对研究开发支出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在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德、荷兰等国,会计实务上把所有有关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处理,不能资本化为资产。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SFAS No.2)关于“研究与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中,对“研究”所下的定义是:“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有计划探求和关键性的调查。以期望该新知识能够有助于开发新产品、新劳务、新工艺、新技术或明显改进现有产品和工艺。”“开发”被定义为:“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设计新产品、新工艺或应用于大力改进现有的销售或产品与工序等活动。”
研究与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称为研究与开发成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将其成本资本化多少和把资本化的成本在多长时间内摊销,是一个现实的难题。如果将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资本化,则会给企业带来由于未来收益不确定而最终可能使成本与收益无法合理配比的风险。因此,不论什么环境下支出的研究与开发支出,都应当于发生当时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这种会计处理办法,既与当前会计界流行的“资本保值理论”相一致,也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相符合。
研究和开发费用包括研究人员薪金、研究用的材料费用、有关研究和开发的行政费用、用于研究开发的固定资产的折旧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购买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成本不应看作费用,而应看作企业的资产,并按使用年限以折旧的方式摊销。
(2)在意大利、法国、日本、巴西、瑞士、瑞典等国,将研究与开发支出资本化,然后按未来可取得收益的期限进行摊销。
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技术创新成果,进而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将其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中,就会造成账外资产,这种情况对企业拥有的超额收益能力难以解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产生误导作用。研究开发支出一旦资本化,就会引致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日本摊销期一般为5年,法国规定在不超过经济寿命的期限内摊销。
(3)英国将研究开发活动分为纯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活动三种类型。前两种类型做期间费用处理,后一种类型只有符合特定的条件才能予以资本化。
英国《会计标准13号》把研究活动分为两类:纯研究(Pure Research)和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确实有必要不断进行研究,但是研究活动所带来的利益很难确定会在何时出现,企业甚至不能预测这些技术和知识在未来能否应用在商业活动中,所以研究支出应在发生的当期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开发活动与研究活动是有分别的。开发(Development)是指科学或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创造新的或大力改进现有的材料、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等。同研究活动相比,开发活动的预期收益比较明确和肯定,因此在开发活动的支出中,预期收益足以补偿的部分可以看作递延资产并以摊销形式与未来的收益配比。开发支出必须符合下列规定才能资本化为递延资产:①具有一个明确的项目。②有关的开发支出能与其他支出清楚地区分开。③该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④该项目在商业上是可行的。⑤有关项目的预期收益扣除预期成本后,足以补偿开发费用。⑥企业有充足的资源完成该项目,并能提供足够的营运资本。这些规定的目的是容许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开发项目资本化为递延资产,其他不能完全符合上述规定的开发开支,因不明确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以不可作为资本化支出。
3我国对于研究和开发支出的处理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并要求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暂行实施。准则明确指出: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企业在自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如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所用设备的折旧、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发生的这些费用往往难以根据某个特定的项目进行归集;此外,随着企业间技术竞争加剧,企业研究与开发的项目是否能够成功,将来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上述角度出发,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都明确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当期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4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建议
在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下,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相比之下,以专利权、商标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甚微,有的甚至没有。我国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经济管理上对研究与开发成本的会计核算,要求并不迫切。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本着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有的不予确认,有的虽予以确认,但计价不超过初始成本,如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仅以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由于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小,对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自创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究竟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标准的规定,以费用化的方法作为基准方法,只有当一个项目的开发费用符合特定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在会计处理上,为防止开发项目可能遭受的失败,在相应无形资产没有正式取得之前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考虑先作为一项长期资产处理,增设“研究开发费用”科目予以核算,待开发成功再予以资本化,转入相应无形资产成本;如研究开发失败,则予以费用化,转入当期损益。对于非专利技术,由于无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承认,因此最初入账价值应以研究开发费用为准。在自创无形资产确认并予以计量后,还应对其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值来调整其账面价值,以真实反映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应由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评估机构来进行。在会计处理上,评估值超过最初入账价值的部分可计入企业资本公积。
研究与开发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采用不同的做法会对企业的资产价值、损益计算以至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有不同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都应纳入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尤其是对那些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有可能形成无形资产的项目,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适当反映,使投资人充分掌握和了解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可能效果。除此以外,研究与开发支出预算应纳入财务预算系统,并加强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财务分析与评价,建立一系列分析评价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与成长潜力。
参考文献:
(一)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2001年以前,我国只有会计基本准则,没有具体准则,无形资产核算按照《会计法》、《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法规制度进行处理。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正式对外《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之后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次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随后于2006年10月30日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经过修订,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2001年以前,越南对无形资产(也称为无形固定资产)的核算是根据1989年颁布的《会计统计法》(2003年6月17日越南国会颁布了会计工作的最高法则――《会计法》)、《国家会计条例》、《国营企业会计长条例》和《核算和统计规定》等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和规定进行核算的。2001年12月31日越南颁布了第一批会计准则,这批会计准则共有4项,其中第04号准则就是无形资产准则,越南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目前适用的正是首次颁布的04号无形资产准则。
二、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一)总则的比较分析 两国无形资产准则的总则部分都规定了准则的制定目的及适用范围。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总则内容较多,共有15条,不仅给出了无形资产的定义,还对一些术语进行了注释,如“资产”、 “研究”、“开发”、“原价”、“摊销、“应折旧的价值”、“有效使用年限”、“清理价值”、“公允价值”、“残值”、“活跃市场”、“可控制性”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总则内容较少,只有2条,但是明确提出了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中产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越南没有对此进行规定。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总则简明扼要,部分内容是在配套的准则应用指南里进行具体规定的,越南的总则内容多也比较详细,更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比较分析 (1)无形资产定义比较分析。越南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固定资产是指可确定其价值并由企业持有,在生产经营、提供劳务中使用或用以出租的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我国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名称来看,越南称为“无形固定资产”,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称为“无形资产”。从定义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强调无形资产是“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越南会计准则强调的是无形资产价值的可确定性及用途,但两国在无形资产的产权、持有目的或用途、存在形态方面的规定基本一致,我国无形资产的定义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2)无形资产确认条件比较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基本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只是在企业合并中产生的无形资产确认上有一定差异。越南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除了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成本的可靠性外,还强调了“预计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按现行规定有足够的价值标准”,这是我国准则没有的规定。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的品牌、商标等两国准则都明确规定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3)无形资产内容比较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外购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政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越南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购买单项的无形固定资产、从并购企业购买的无形固定资产、有期限土地使用权的无形固定资产、国家拨给或赠予的无形固定资产、换入的无形固定资产、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固定资产。越南没有投入和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我国没有提到有期限土地使用权的无形固定资产。
(三)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对无形资产都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例如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买价、相关税费以及使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的其他必要支出。再比如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成本为开发阶段发生的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的费用,不得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入账后发生的费用,符合相关标准的可计入资产成本,否则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如越南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初始入账后所发生的与无形固定资产有关的费用应作为当期生产经营费用入账,除非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才能计入无形固定资产的原价:(1)这些费用可以使无形固定资产在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原先预计的要多。(2)开支应得到可靠的评估并与一项具体的无形固定资产有关。”此外,政府补助(国家赠予)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两国的确定方法也基本相同。两国准则不同的方面有:(1)通过交换获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不同。越南规定以一个价格不相等的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换回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接收回来无形资产的合理价格确定,或用以交换的资产的合理价格,并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调整应支付或应收取后加以确定;以一个无形资产交换购买另一个价格相等的无形资产,或交换一个类似资产的所有权,其成本按用以交换的无形资产的残值计算。而我国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是:若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交换得来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交换得来的资产以账面价值进行计量。(2)通过企业合并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其账面价值进行计量,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越南对于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统一按购买当日该资产的合理价值确定,即按该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如果没有活跃市场,那么无形资产的原价是企业根据可靠的客观条件在购买当日理应支付的款项确定。(3)对于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规定不同。我国单独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了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的确定方法,越南的准则里没有相应的规定。两国无形资产的增加方式基本一致,对不同方式增加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构成大部分一致,不一致的是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增加、企业合并增加、债务重组增加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构成有所不同。
(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都规定无形资产在入账后,要在投入使用时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合理有效的使用期限内进行折旧(越南称为摊销),折旧(摊销)费用按用途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另一方面,中越两国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应当在年末对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方法、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有关情况发生了变化要进行相关的调整。两国准则不同的方面有:(1)折旧(摊销)方法的差异。越南准则明确列出了无形资产的折旧方法有三种:直线折旧法、余额递减法、产品数量法。我国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2)折旧(摊销)时间的差异。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无形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最多不得超过20年”,也同时明确了可根据具体资产的不同情况、有关法律的规定调整有效使用年限。我国没有相关的限制规定,对使用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可以按合同、法规等确定有效使用年限,对使用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我国准则规定不用摊销,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里规定了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3)对无形资产的复核我国还规定应复核预计净残值。两国准则都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折旧(摊销)处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我国不进行摊销,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进行调整,越南准则没有提到这点,在折旧或推销方法上,越南列举了三种具体折旧方法,而我国只明确提到了一种摊销方法,赋予了企业更多的选择权利,由企业按照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摊销方法,在折旧(摊销)期限上,越南规定了折旧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我国准则没有这一限定,但在所得税法里有限制性规定。两国准则对于折旧(摊销)费用一般都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也可以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五)无形资产处置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关于无形资产处置的规定基本相同,即无形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将其从账面上转销,出售无形资产形成的盈利与亏损作为当期的损益处理,越南将处置损益计入“其他收入”、“其他费用”,我国则作为处置利得损失计入营业外收支。
(六)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无形资产准则都要求披露无形资产的年初年末原价(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摊销)额、折旧(摊销)方法、用于担保(抵押)的、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等。越南的会计准则对于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信息比我国会计准则要求的更为详细,既规定了在财务报表中要披露的信息,也规定了在财务报表说明中要披露的具体信息,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按无形资产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披露的内容较少。
三、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动中越会计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中越会计比较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中越会计比较研究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通过比较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总结出两国关于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以及披露等相关内容的异同点,为中越会计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有利于为我国投资越南、开拓越南市场的企业提供越南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与理论。通过对两国准则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及认识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及相关规定,方便企业掌握越南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折旧与摊销的计算以及处置、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的披露等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上的指导。
第三,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各国会计比较研究的发展,为区域会计协调发展做贡献。现阶段中国―东盟区域会计研究仍比较少,通过对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研究比较,可以推动中越会计的比较研究,从而丰富和扩展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会计比较研究,带动与促进区域会计协调的发展,为中国―东盟区域会计协调研究做贡献。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进行评价。文章首先确定评价的无形资产范围及无形资产运营的目标,提出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构建无形资产运营指标体系,同时修改和补充现存并不完善的财务指标,设计定量分析的非财务指标,并指出应该定性分析的内容。
关键词:无形资产 资本运营 指标体系 改进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占资产负债表的份额逐步递增,对提高企业价值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实务中却对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衡量,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无形资产运营情况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可为企业无形资产良好、有效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企业管理中无形资产的定义是广义的,因此对无形资产运营情况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但是从目前指标体系的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定量指标,轻定性指标的问题。本文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全面考虑评价体系,采取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对无形资产作出更为全面的综合评价。
(一)定量分析的指标设计原则
1.财务指标的设计原则。战略性:由于无形资产运营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企业价值,为股东服务,因此评价指标不仅要反映无形资产对利润和销售收入的影响,更要反映出对企业价值、股东回报的贡献程度;全面性: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要反映出企业无形资产整体运营状况,而且要注意评价个别重要的无形资产运营状况;相关性:评价指标一定要恰当反映无形资产的运营情况,要将与无形资产无关的或相关性较小的影响因素剔除。
2.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原则。科学性:在设计指标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无形资产的定义和范围;协调性:指标之间应该协调统一,避免评价指标间存在自相关;可量化性:指标应该具有可采集、可量化的特点,保证各项指标能够有效测度和计量。
(二)定性分析
这部分指标内容涉及面广,主观程度较高,往往导致评价体系缺乏客观性,但对这部分指标的分析评价所耗费的成本却较多。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无形资产特点,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选择几个重要的部分进行综合评价。
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考
(一)对定量指标的思考
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对无形资产运营评价指标进行探讨,但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探讨的主要是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讨论得不够,二是目前个别财务指标在评价无形资产时仍然存在问题。因此笔者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1.财务指标的思考。贺启印于2007年在《财会月刊(综合)》第6期发表《无形资产运营评价指标浅析》一文,对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增值能力、创新能力、管理与保护四个方面设计了无形资产评价指标。这套财务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无形资产运营效果问题,但仍有一些不足:一是两个指标的设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二是没有反映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对股东回报率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指标进行改进和补充:
第一,财务指标的改进。首先是无形资产收益率指标:
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净收益/ 平均无形资产总额)×100%
笔者认为“凡是与无形资产运营相关的净收益都应准确计入无形资产净收益中。如不能明确划分净收益的归属,将无形资产在未来使用期限内每年创造的超额收益看作年金形式, 折现率可采用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 无形资产的现值以现存账面价值表示,无形资产净收益=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年金现值系数”。无形资产的现值以现存账面价值表示不合适。
无形资产的现值是无形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而账面价值存在两个问题:计提减值准备后,当影响无形资产减值的因素消失后仍不能转回;无形资产的现存账面价值只是无形资产会计价值减少后的价值,并不能反映无形资产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无形资产净收益增加的现值,而且这个价值减少的过程只是一个人为估计的过程,并不准确。因此无形资产的现存账面价值并不能反映出未来的超额收益,另外由于会计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实际上在大多数时候是低于实际价值的。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无形资产净收益实际上是被低估了。
笔者认为,如不能划分净收益归属,可借鉴资产组减值测试中,按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比值分摊减值损失的思路,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之间的账面价值之间的比值来分摊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以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年金现值系数确定无形资产净收益。
其次是无形资产实际收益率指标。贺启印认为这个指标实际是企业的超额收益率,即无形资产实际收益率=营业利润/总资产价值×100%-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但是营业利润/总资产价值≠资产利润率,营业利润/总资产价值反映的是资产产生营业利润的效率,而资产利润率反映的是资产产生净利润的效率,这两者相减是使目标公司与该行业在一个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影响企业净利润的所得税和利息费用并不受无形资产的影响,而是分别受政策影响和市场风险、项目风险的影响,分析中纳入这两个因素只会低估无形资产的作用。因此,这个指标应调整为无形资产实际收益率=EBIT/总资产价值×100%-行业平均EBIT/行业平均资产价值。
第二,现有财务指标的补充。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无形资产对股东的投资报酬率产生积极影响时,无形资产的运营才是有效率的。钭志斌(2007)对我国的上市汽车生产企业的无形资产比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这说明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太低,对企业产生的超额利润小于自己摊销时所产生的巨额费用,产生了负效果。因此,考察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变化率/权益净利率变化率是很必要的,也是很迫切的。更进一步,可以分别考察无形资产各组成部分占总资产比率变化率及对权益净利率的影响,有侧重地对各部分无形资产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上指标都是从无形资产总体价值出发,但仅考虑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是不全面的。因为如果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增加是由于较多价值较低的无形资产累积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企业无形资产有较高的价值增长,但无形资产价值的增值量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平均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数量。
2.非财务指标的思考。这部分的指标设计比较灵活,但是在设计时应该注意把握前文提到的原则。
非财务指标理论上有无数个,在这里,笔者仅提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参考:
人均价值水平=某一时期企业生产价值总额/企业员工数,这是一个综合指标,是企业对体现员工素质的无形资产利用效率的体现,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效率的表现。
产品生产周期比率=某一时期内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行业产品生命周期,这个指标综合反映了企业专利技术和能提高生产效率的非专利技术的利用效率。
市场占有率=企业某种商品销售数量/该种商品市场销售总量,这能反映企业品牌和销售网络运营情况。
顾客忠诚度=老顾客数量/顾客总量,反映了企业品牌和销售网络运营的稳定程度。
(二)对定性分析的思考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不能进行指标量化的部分进行分析。笔者现就企业几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进行分析,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借鉴。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当代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在于把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全过程,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去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企业文化的运作情况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企业精神具体化过程情况。企业是否将高度抽象的企业精神通过一些具体的形式和方法具体化到每一个部门, 成为每一名员工的内心信仰?第二,员工对企业是否忠诚?第三,是否有专门的培训,使员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第四,是否有完整的目标审核体系?为了实现企业文化阶段目标, 对于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就需要进行全过程目标审核, 以保证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目标不发生偏差。
2.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基本素质首先体现在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上。首先要考察各层次的管理者的专业素质是否与岗位匹配;其次,各层次的管理者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伦理素质和健全的心理人格素质。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一样。高层管理者,主要就是给中层以及基层和员工们带来一个领导的思路,带领他们顺着他的思路平稳前进,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宏观把握问题的能力,能用联系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中层管理者应该是最熟悉高层管理者意图的人,首先应该了解高层管理者的思路和想法,然后按照自己的工作办法和工作思路去带领基层管理者及员工开展自己的工作,中层管理者实际上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中层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宏观战略具体化的能力。基层管理者应该是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所以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细节的能力。
因此,企业必须时常关注行业发展情况,注意各岗位对人员的要求是否发生变化,管理者的素质还能否满足岗位的要求。
3.企业特有的经营策略。它可以帮助企业击败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一个能运作良好的经营策略必须具备现实性、科学性和完整性。策略的现实性,即在进行策略思维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谨慎而细致地作好决策的可行性论证,时时注意到决策目标的现实可能性。策略的科学性,即在进行策略论证时,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与严谨的手段;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原则,随时注意到策略制定与实施的科学性。策略的完整性,即在制定经营策略时,不能只顾及企业的当前利益,一定要放眼未来,考虑到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因此,长、中、短期的经营策略必须连贯一致,决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目前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指标是零散的,下一步应该研究是否存在一种方式使各指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体系。
其次,目前的指标值是从理论上构建的,需要通过实证来检验各指标的有效性,剔除在实际中无法有效反映无形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
参考文献:
1.贺启印.无形资产运营评价指标浅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7(6)
2.刘建翠.浅析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构架[J].统计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