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智能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实行资产智能化管理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是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软件,可以有效的解决资产与账目不符的情况。从事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有体会,资产的管理非常复杂繁琐。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消耗品作为学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也是日常管理中最繁琐最消耗人力、物力资源的部分。由于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帐、卡、物的一一对应,这就给资产的使用、监管、变更、置换、维护、盘点、清理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对其基础之上的数据报表统计、资产结构分析、资产评估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管理理念上,该系统是以资产为核心,结合条形码技术,在资产入库时即赋予每项资产唯一的“资产全息身份证”――条形码,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产生的源头开始控制,可以实现资产的源头管理;在内容上覆盖了高校资产管理的全部内容,不仅可以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进行管理,还可以管理用户自定义的资产类型,保证资产管理深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细枝末节;管理流程上涵盖了资产从购入、使用到增损、转移、退出的完整生命周期,实现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与管理。该系统可以进一步满足广大用户实际应用的多种需求,使资产管理工作化繁为简,优化资产的合理配置,简化了资产管理中的资产清查问题。为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使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全面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主要技术特色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色是以条形码为主线,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图文信息输入计算机以后,都会由计算机自动地打印生成不干胶条形码,条码上的内容可由用户自己设定,其中包括资产名称、购入日期、保管(使用部门)和资产实物图像等内容。将条形码贴在资产实物上,既明显地区分资产的使用部门,又给盘点带来极大的方便,盘点人员不必通过记录资产编码、核对账本的方式进行盘点,只须通过专门的条码识别器对资产上的条码阅读,条码信息自动存储在条形码识别器中。条码识别器采用电池供电,不必用电线连接,盘点人员可以方便携带到任何地方,进行相互核查,读入的信息存储于条码识别器中。条码器中可以存储近5万条左右资产的编码,使盘点速度提高了90%以上,同时还避免了重复盘点或错盘。将条码识别器与电脑相连接,迅速地获得资产的实际情况,通过组合查询可立即发现资产短缺、溢余和资产是否被更换(对比购置时的图文信息)等变化情况。本产品是基于C/S技术的网络化软件系统。
3.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是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实物管理为特点,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以条形码技术为核心,以“快捷”、“精准”和功能全面为优势的管理类软件。系统采用C/S结构,分布式数据库。
该软件系统通过先进的条形码技术对资产实物从购置、领用、清理、盘点、借用归还、维修到报废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结合资产分类统计等报表真正实现帐物相符。
(1)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如下内容:
①采用C/S架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见下图;
②计算机操作平台;
③便携式条码识别器;
④采用分布式数据库;
⑤网络通讯采用TCP/IP协议。
(2)技术创新
①使资产管理工作化繁为简,解决了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资产被置换和资产流失问题。
②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使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全面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③通过条形码识别器与网络终端实现资产的快速盘点。
4.经济及社会效益
“高校资产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极大地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有助于学校真正实现厉行节约的原则。它的简单易学的用户界面及强大的系统功能,使原来耗时耗人耗力的资产盘点工作,现在只要一两个人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轻松完成,以前大量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情况现在及时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洪民.加强资产信息管理,提高资源配置和科学决策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摘要: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领域,推动着金融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肯定金融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在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为此,要研究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机制,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发展的监管新体系,强化事前监管,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关键词: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互助保险;监管科技;监管沙箱
一、金融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一)金融智能化的主要阶段。技术进步一直是驱动金融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将金融科技(FinTech)定义为“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其创造出新的金融模式、技术应用、产品和服务等,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提供与获取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技术驱动金融业升级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金融1.0时代。该阶段通过计算机替代手工计算及账簿,进一步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是金融2.0时代。在该阶段,技术由工具转向通过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式驱动金融变革,使得新兴互联网企业有机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双方相连接,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三是金融3.0时代。在该阶段,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引领金融业全方位变革,通过虚拟方式替代物理方式,使得金融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17)。当前,一系列以“廉价、即时、可得”为特征的智能化金融形式,如智能证券、智能投顾、区块链互助保障平台等金融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线基础金融服务。区块链使得互联网上进行的金融交易可通过嵌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价值交换、权属转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智能投顾成为现实,金融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金融智能化的主要业态。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区块链技术使高效、快捷的跨境支付系统成为现实。区块链本质上是统一的分布式记账系统,跨境支付系统只需要通过许多节点、以共识机制来验证交易并记账,不需要任何信任中心,交易双方点对点支付得以实现,交易流程简便、快捷。全球已有不少初创企业致力于拓展跨境支付。最令人瞩目的是Ripple公司,其构建了一个没有中心节点的分布式支付网络,全球排名前50的银行中已有包括渣打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等15家银行与Ripple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2016年末,在Ripple系统的支付交易中,由中国发起的交易额占比最大。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发行与交易。证券发行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生成的智能合约,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私人定制化证券发行,上市或拟上市的公司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发行异质化资产凭证。通过区块链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运作,买卖双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清算、结算。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和交易清算所正积极开展证券发行与交易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Overstock已成功销售首个区块链上的加密债券。
3.基于区块技术的资产托管。资产托管从业机构可以运用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将投资合规校验整合在区块链上,确保每笔交易都是在满足合同条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自动运行。与此同时,区块链具有自动记录和加密认证的属性,实现多个参与方之间信息实时共享,免去重复进行信用校验的过程,可将原有业务环节时间缩短约60%到80%,使得信用交易更加高效,账户信息更加安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区块链资产托管系统上线成为中国银行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首次成功实践。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目前,互助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达27%,为将近10亿人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区块链点对点技术的优势适合于互助保险平台的开展。在智能合约运行中,当一人出险时,其他人自动向其赔付款项。同时,区块链的共享透明和历史可追踪特点减少了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出现的概率。国内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众托帮”,其首款保险保障计划——“众托1号抗癌互助医疗计划”上线仅1个月,参保人数就迅速扩大到40万人。
5.大数据风险控制。大数据风险控制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信用评分,以此预测还款人的履约能力以及违约风险。与传统风险控制手段相比,大数据风险控制具有信用评价更为精准、数据涵盖范围更广以及更具时效性等优势。以蚂蚁金服推出的信用服务体系芝麻信用为例,芝麻信用通过搜集与分析大量的网络交易等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信息可以帮助金融科技公司甚至金融机构对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继而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6.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是提供智能化资产投资组合管理服务的在线理财顾问,由计算机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等投资分析方法,排除人为因素自动提供资产投资组合建议。智能投顾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和偏好,给出个性化投资交易决策建议,还可以提供交易服务。从2010年开始,一些提供在线资产管理及投资咨询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成立,在线专业投资顾问迅速兴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投顾势必将迎来新的增长势头。
二、金融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效率驱动。Bazot(2013)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当前金融体系仍存在低效率的问题。金融中介活动的单位成本并未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hilippon(2016)提出,低效率使得金融体系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主要基于以下两条路径:一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整合长尾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资金配置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金融主要功能是完成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通,有效配置资金。传统金融机构因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等诸多因素制约而忽视了基数庞大的个人借款者及中小微企业这类“长尾客户”,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提高对长尾客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服务,提升资金供求的配置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被广泛应用于高速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资本资产定价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二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大幅缩短金融业务办理所需的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以商业银行为例,按传统方式去获取客户、核准贷款,由于效率较低,银行不得不放弃借款金额较小的长尾客户。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大规模地获取客户,并可以通过客户标签,更加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提高客户转化率。由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审批贷款,供需双方无需见面即可实现审贷、放贷,因此,银行审贷、放贷的效率提高。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点对点实时交易的功能,还能够有效缩短金融交易的时间,提高转账笔数和转账总金额,提升银行处理跨境支付结算的效率。
Kensho、Dataminr、Antuit等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金融分析工具,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抓取、整理并分析网络上所有公开信息、图像甚至非结构化数据,并以此作出投资、借贷、风险管理决策。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对历史交易记录进行快速、海量的学习,其决策水平将远远高于人类。在高速运算和海量数据的支持下,智能化金融分析工具可以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机器联网形成网络效应,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成本驱动。传统银行业成本主要由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两部分构成。资金成本由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和风险溢价构成,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使得银行能够精准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溢价降低,资金成本降低。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能够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实现全方位感知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这就使得传统金融操作的人工成本变得非常低且边际成本递减,推动着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在成本驱动下,银行业正在向无实体化智能形态转变。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笔数达1777亿笔,同比增长63.68%;离柜交易金额达1622.54万亿元,银行业平均离柜率高达84.31%。同时,国有五大银行仅在2016年柜员减员率就已超过10%,这意味着银行的薪酬支出等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总之,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资金融通、配置资金的本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智能机器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重复性体力劳动甚至知识型脑力劳动。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传统金融业首先与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融合,形成了区别于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借助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金融模式,但是其仍主要停留在产品层面,如余额宝、互联网证券等。互联网金融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进一步融合,对信息搜集、信用中介、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金融核心业务带来更大的冲击。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依托技术内部驱动和网络效应外推,使得交易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从而促进了金融加快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金融智能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对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还停留在互联网金融的层面。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虽然在多个场合提及关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思路,但是系统性、规范性法律法规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出台。金融科技领域众多智能化业态只能参照传统金融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整个行业处于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空白之中。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表明,我国对颠覆性金融创新的监管主要靠事后监管,监管措施主要是针对风险事件的被动响应。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功能与业务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金融智能化进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
(二)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且难以管控。金融智能化发展并未改变金融业原有风险属性和类型,但是风险特征更加复杂和难以识别。一是金融风险更加复杂。金融智能化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金融业变革,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将支付、基金、存款等不同领域的业务整合起来,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使得金融风险交叉感染成为常态。二是风险可控性降低。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影响下,金融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覆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救市和风险隔离的难度增加。若2013年的“钱荒”事件再度发生,金融市场挤兑风险将被迅速放大,加剧市场中参与主体的恐慌。三是金融风险更加隐蔽。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活动参与主体可能同时具有多重身份,金融风险更容易隐藏,对金融智能化监管的缺失也使得金融风险难以被识别。此外,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业务的进入门槛降低,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的动机强化,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更加凸显。
四、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金融智能化既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各界要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在肯定金融智能化所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数字金融等技术模糊了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界限。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廉价、即时、可得”的智能服务对传统金融业带来较大的冲击,“替代、脱媒、失业”将使传统金融业在一段时期内面临转型的阵痛。金融智能化带来不确定性较大的替代风险与社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金融秩序。面对金融智能化替代所带来的风险,社会各界应积极应对,以研究金融智能化进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的监管体系,促进智能科技与金融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二)加强金融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运用。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金融智能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也不可低估。但是,不能因为金融智能化对传统金融领域造成冲击而对此进行抵制。遗憾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主流”金融机构并未在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智能化第一轮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国际上知名大型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合作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形成较大的反差。国内金融系统要积极研究金融科技在智能化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实践,加强智能化金融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科技自主创新,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在推进智能化金融交易应用落地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容易突破的领域,先易后难,先后核心,先市场化程度高后垄断性强的领域,推动智能化在金融业全领域落地应用。
(三)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确保风险可控。可控是保证金融智能化替代过程中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前提,可控意味着可以更快地识别和防范智能化金融风险。同时,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监管当局必须及时发现漏洞并加以修补;反之,若金融智能化发展风险失控,就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要做到金融智能化替代进度可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保金融科技技术自主可控。这意味着要有若干掌握核心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国内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正积极布局并已形成示范效应,国家应加大对此类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二是要着眼金融智能化长期发展。近年来,虽然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较快,但是主要仍是P2P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后续更高层次金融创新比较乏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积极布局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证券保险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业态。
(四)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体制。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和影响力要求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机制。一是监管部门要强化信息技术在金融体系治理中的应用,建设基于大数据模型的金融风险实时监测处置平台,实现智能监管、自动预警、快速响应。二是充分考虑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各部门在技术革新情境下金融行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监管并举的理念,积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加强监管。对于复杂的新型金融业务要进行“穿透式”监管,透过业务的表象探究其本质,用业务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监管要求和监管分工,实现全覆盖式监管,不留监管空白和套利空间。三是要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协调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最终建立起包含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为促进金融智能化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7,(5).
[3]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
[4]程华,杨云志.区块链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6).
[5]巴曙松,侯畅,唐时达.大数据风控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2).
[6]云鹤,胡剑锋,吕品.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2,(2).
[7]李继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
[8]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
[9]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3).
[10]赵鹞.Fintech的特征、兴起、功能及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9).
[11]朱太辉,陈璐.Fintech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智能化集成;经营理念;治理架构;技术创新
伴随着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业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价值(安防协会,2011;工信部,2011)。预计每一个智能化应用领域都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而智能化系统集成行业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探讨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力争为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的对象是商品(包含服务),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的分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是有限度的,需要保持中间商品的相对完整性,因此,最基本的无法再分解的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叫做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生产交易一个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的有机耦合活动称为一个“企业元”(meta-firm)。如果一个依据市场契约形成的基本经济单位,能够并且只能重复完成一种进行获利经营的“企业元”有机耦合活动,就称该经济单位为最基本企业(张华等,2007a)。最基本企业的诞生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其最根本的生物特性就是有机整体性。有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能动使用与创造性发挥的首脑作用、劳动力的服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被动运行等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深化,现代企业逐步被理解为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张华,邹东涛,2011)。
智能化系统集成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安防协会,201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说,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化系统的分层设计、软硬件设备选型,设备系统安装服务、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综合系统调试、系统功能维护等多个环节,其核心环节在于智能化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的安装服务、以及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的有效运行。
智能化集成企业一般是指具备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颁发的相关系统集成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安防协会,2011)。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设计及系统化的软、硬件产品集成服务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企业元,在核心企业元的周围存在着与大量之相关的企业元。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虽然智能化集成系统项目的过程环节大致相同,但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内在功和表现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介质资本三大类。生产资本主要包括自有或租用办公场所、软件开发环境、系统集成工具、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自有软硬件产品等。货币资本在智能化集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货币资本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介质资本主要包括营业执照、集成资质、软件著作权、技术产品专利以及文档资料等。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的介质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等级,以及应用领域的软件著作权和技术产品专利等构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重要的品牌力量。智能化集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营销、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科技型人力资本,以及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生态位人力资本(张华和刘小军,2007)。
综上所述,智能化集成企业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产权主体、核心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包括:(1)智能化集成企业是智能化产业中的一个提供智能化集成服务的企业支点,需要按照一定的法规要求办理相关的资质手续。(2)智能化集成企业是经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开放的组织系统,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依据市场契约自由的进入、退出或转让。(3)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契约组织,契约的特殊性在于有机整体性,智能化集成企业一旦诞生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都要受到经营人力资本的协调指挥。(4)智能化集成企业体现在一定的智能化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的具体功能需求,提供智能化集成系统服务。(5)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经营获利,这就要求智能化集成企业要尽可能提高利润率,提高技术创新含量,在提高集成项目营业收入、降低设备开发或采购成本的同时,压缩项目实施和管理费用。
二、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登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所著的题目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1990)。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组织中关于怎样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累积性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各种知识、技能、资产以及运管机制的有机融合。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流派,主要有技术创新流派、资源整合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文化流派和流程流派等。技术创新流派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提出可以通过研发少数关键技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ammer和Champy,1994)。资源整合流派主要以巴尼为代表,他们强调整合具有潜在价值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Bamey,1991)。知识流派以巴顿(Barton)为代表,他们强调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arton,1992)。组织流派以彼得.圣吉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彼得.圣吉,1998)。文化流派以拉法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既在于企业运行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系统(Raffa,2000)。流程流派则以哈默尔和钱佩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在价值链的关键流程方面才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Hammer和Champy,1994)。
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贯穿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营销、技术、实施等部门,但最为关键的则是集成项目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创新、运行和维护等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属性:(1)市场认可性。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才能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价值超常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市场客户带来超出常规的利益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型,竞争对手难以或不能模仿。(4)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或不能替代。(5)超前性。只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满足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条件(张维迎,2005)。
三、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学者一般认为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在核心竞争力的其他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要素、五要素以及全要素构成等几种观点。
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组成(王秉安,2000)。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则是指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等五种要素能力构成(邹海林,1999)。管益忻则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包括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管益忻,2000)。左建军认为,企业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才开发、技术创新、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左建军,200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经营理念决定优秀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进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一流的项目市场营销、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实施管理等运营活动。因此,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去构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
四、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智能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业绩。一个优秀的智能化企业,表面上看是其突出的经营业绩,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基因却是合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则是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优良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是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因此,智能化企业的公司架构和制度化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构成智能化企业软性的、更难识别、更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企业核心资质所处的序列和专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企业涉及的专业资质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资质。智能化企业资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智能化行业相关资质的获取一般主要涉及到企业资产信用、经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员规模、项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营理念和治理架构的选择都取决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强弱。因此,智能化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核心人才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关键的人才资源与智能化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竭尽全力、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那些既拥有核心技能又忠于市场契约的核心骨干是智能化企业最重要的宝贵资产,所拥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智能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政策要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既让核心骨干与企业同步成长,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和家园感。
市场营销水平是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关键的竞争因素。高水平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智能化企业赢得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能够使得智能化企业进一步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涉及智能化企业的综合实力、资质品牌,以及企业对营销过程、销售网络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这也直接决定着智能化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智能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重视公司信誉”营销的观念,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结合用户的利益需求,向用户提供高新技术及产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客户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化企业能否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产品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包括企业公开的专利技术和秘密的专有技能。智能化企业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主要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软件著作权、产品工艺、实用新型专利等。这些公开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独自研发和联合开发获得,还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智能化企业拥有秘密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化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同时,智能化企业要拥有持续保持这种核心技术不被模仿或替代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核心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智能化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软硬件新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智能化企业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只有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实施经验和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建成精品工程。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反过来又增强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的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主要都是围绕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展开的,成本费用是衡量智能化集成项目投入产出比例的根本尺度。提升智能化集成项目的管理能力是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目的,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智能化集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进而探讨了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认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但最终却落实在智能化企业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以及集成项目工程项目市场开拓营销、技术方案优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最后论证了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并给出了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m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Management,1991(17).
[2]Barton, D. L. Core competence strategy[J]. Joumal of Management,1992(03).
[3]Barton, D.L.Assess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2(0l).
[4]Hammer,Champy.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original-effect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e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4(15).
[5]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6]Raffa.Core competen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world-wide computer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01).
[7]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研究[J].现代财经,2000(05).
[9]张华,高俊山,刘小军.企业元、最基本企业及企业的原子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7(02).
[10]张华,刘小军.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及特征探讨[J].商业时代,2007(04).
[11]张华,邹东涛.权责利对称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12]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03).
摘要:固网智能化是建立于原有固网系统之上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在全网集中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业务属性与局端的分离,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为运营商的营销管理提供战略性的决策支持。本文主要针对固网智能化的四个典型的业务,探讨其业务功能的实现及管理维护。
关键词:固网智能化;系统管理
国内电信市场的逐步放开伴随新一轮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国内电信运营商创造了合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固网通信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市场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固网智能化改造成为国内固网运营商们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固网智能化概要介绍
通过引入固网智能化系统,能够在全网集中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业务属性与局端的分离。这样不仅使得基于大规模用户固网系统的属性触发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业务属性与端局的分离,有利于智能新业务的全网用户快速推广。由于实现了全网的集中数据库管理,后台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客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为市场部门的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固网运营商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固网的智能化实现了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缩短了固网增值业务的开发与应用周期,提高了固网运营商的增值业务管理效率,满足了目前客户对电信业务的多元化需求的变化趋势,提高了固网相对于移动网络的竞争能力。
2.固网的职能化系统不仅实现了全网集中数据管理,同时解决了大规模固网用户群的属性出发问题,有效的判断并实时出发相应的增值业务,提高了系统的管理效率。
3.固网智能化系统大都建立于原有固网系统之上,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智能化改造,引入智能管理体系或软狡猾体系,并最终实现智能业务功能。这将有利于固网运营上节省固网投资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降低营运风险。
4.固网的智能化系统更加强调系统的结构化建设,因而其物理层系统结构具有更加清晰的系统脉络,系统的功能由相对独立的模块来实现,这将有利于系统未来的升级与改造。
二、网络智能化系统的典型业务
固网智能化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向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的同时,为运营商的营销管理提供了战略性的决策支持[2]。本文将主要针对固网智能化的四个典型的业务:号码携带业务、彩铃业务、同振顺乎业务以及居间业务的功能实现以及管理维护进行简要介绍。
1.号码携带业务
号码携带业务(NP)是指由于被叫用户业务变动而修改新号码后,主叫用户在通过拨打原有号码仍然能够直接到达被叫用户的功能业务通过固网智能化管理系统,管理员能够在系统的WEB界面上轻松实现业务功能的管理与维护
2.彩铃业务
被叫用户开通彩铃业务后,当其他用户呼叫该被叫用户时,主叫用户所听到的摘机前提示音将被一段被叫用户提前设置的语音信息所取代。
3.同振顺呼业务
同振顺呼业务向其功能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通信号码,用户即使用该号码作为对外统一的号码,当主叫用户呼叫该虚拟号码时,系统则将该呼叫转接到用户预先设置的任意号码上[3]。
4.居间业务
居间业务亦即我们常说的改号通知业务,该业务一般在用户办理移机业务后提出申请,用户能够享受到移机后一段时间内的原号码主叫提醒或改号通知服务,使得主叫用户在拨打原号码时,能够获得其移机后的联系信息。
三、固网智能化管理与油田通信系统建设
油田的智能化通信作为固网运营商在实现固网的智能化改造的目标,在考虑实施改造工程时既要从技术层面提升固网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固网改造的投资回报。在技术以及用户体验方面,智能化固网的改造与升级能为居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通话质量服务,同时也能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增值服务;在固网改造的投资方面,根据目前实施系统改造的经验估计,适用于油田通信的系统改造,每个通信终端的直接成本均在2000人民币以上。同时运营商还要考虑对骨干通信网络进行扩容升级,以消除实现智能化固网通信后的网络瓶颈。最后,运营商需要考虑油田固网与城域网络以及几大运营商之间的互联网接入通道,这些改造将直接影响到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成本。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国外实现固网智能化管理所耗费的成本来看,油田固网的智能化所投入的成本是妨碍其快速发展和部署的主要因素。固网的智能化管理能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项目,明显提升通信服务的质量,但如何在现固网智能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全新增值业务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四、总结
油田未来所实现的通信固网智能化管理,将能够对用户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并改变传统固网运营的用户信息的分散状态的,也有利于与PHS网的系统融合和相互支持。借助于固网智能系统丰富的增值服务类型,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客户体验,也能方便系统网络向下一代通信网的平滑过渡。
参考文献:
[1] 张建强,庞伟正,软交换组网方式的研究[J],应用科技,2006
1 概述
网络信息化设备智能化在现阶段可以说有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这对于工程机械来讲,其需求不再是一味的增加数量,对于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对于工程机械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要求,大多都是表现在对于工作部件的控制提高,就目前来看,现代化的机械工厂,大多都是先行材料的输入再到机床的启动以及停止,然后对参数进行调整,直到工件的拆卸以及运输,而这些环节都可以实现数字化以及自动化,无需人为看守。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然工程机械行业也会随着其进行相应的改变。
2 工程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概况
鉴于我国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的机械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状况相比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一直以来,国际市场上工程机械技术大多都被欧美等集团所垄断,就目前来看,国外的大部分智能化机械设备都拥有者远程监控以及只能维护等功能;由于我国信息化及智能化工程机械研究比较晚,在上个世纪末我国才首次开展工程机械机器人化技术的研究,大多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进行联合研发。我国的工程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在研究之初,几乎所有的控制软件都是进口而来,国内的主机厂家设计人员大多也是以电气系统的设计以及原件选型为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大幅度的制约了我国的工程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之后我国开始引用了国外所生产的控制器,而设计人员也开始根据工程机械主机控制策略再次进行了开发,而这段时间内,设计人员开始对控制模型的搭建有所重视,但因为控制器大多进口,我国的工程机械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领域还处于初步阶段。而随着不断的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我国的机械工程逐渐的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知道现在开始了现代化的技术开发,并且对工程机械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就目前来看,我国得给欧诺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值得一提的是,变速器以及高液压件等等关键性的零件还是会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制约了我国整体工程机械生产的扩张。
3 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制造装备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沿袭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气化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历程;而我国是属于赶超型工业,其工业自动化水平偏低很严重。另一种现象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其原因是大多企业信息化系统效果无法完美的发挥,没有发挥有效的集成提升将制造执行系统还有经营管理系统进行融合,而智能化缺少一定的挤出。
4 工程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工程机械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其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方向,并且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发展过程,工程机械信息化以及智能化说的,是在工程机械中利用信息的采集以及智能的控制技术,使得工程机械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感知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施工项目大型化的需求所在,新研发的工程机械不单单需要实现集成化操作智能控制,还需要将这些组成一个机遇网络智能化集群协同的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使得项目施工效率有所提高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耗能。就我国现阶段工程机械化产品的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来看,其已经成为世界工程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工程机械的智能化指的是工程机械利用工程机械集成的信息,利用计算机微控制器,给予系统的程序进而达到理想的控制目的,而工程机械化则是包括了售前的信息以及售后的信息,如果售前信息以及售后信息都得到了有效的信息集成,那么在读取时则会方便很多,对于极其使用以及管理还有日后的养护对于维修等等程序,将会更加的快捷。
智能化制造技术可以轻松的实现高效以及低耗能、质量优秀等,其提高了产品对于多变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智能化制造技术不单单局限于制造的工艺,更是涵盖了整个市场的分析以及生产的管理还有相关的销售维护等等。智能化制造技术更加强调人与管理还有信息和技术的四维集成,不单单涉及到物品的质量,更涉及到能量以及信息流等。总的来讲,工程机械设备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智能控制技术在进行融会贯通之后更加的适应现在的社会。
4.1 多技术的融合
利用计算机一级微型的传感器还有网络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对工程机械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例如使用无人操作技术还有声控劲爆技术一级自动称重技术等等。
4.2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工程机械技术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有了一定进步的同时,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以及相关故障修理还是比较落后,其大多停留在人为维修以及养护的阶段。而未来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中,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以及信息化和智能化必须得到提高,来补充这一块的短板。
4.3 智能信息管理技术
现阶段,我国的工程作业地点相比之下比较集中,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其信息化以及智能化也是刚刚起步。对于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技术的完善将成为我国接下来工作的重点所在,只有在保障工程机械设备得到良好运转以及保养的前提下,工程机械的作业才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5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制造发展趋势
无人驾驶技术在这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无人驾驶技术也是工程机械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一个发展趋势。在特殊的环境中例如易坍塌区域、易爆炸区域,有辐射区域中作业,甚至是深海以及外太空作业,都需要有遥控装置,并且使用高智能的无人驾驶工程机械。随着自动控制以及机器人还有网络通信技术对工程机械领域不断的发展,利用导航以及位置诱导原理,基于无线或者是有线的通信对其进行操作,并对信息等进行分析处理。
自从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提出要求之后,自动化的生产以及数字化还有自动化等等为基础的智能化制造成为了现阶段各个行业的标准。如温岭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亿,在这其中,对智能化制造方面的投入高达三百亿,占据总资产的三分之一,这也使得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智能化水平得到了一个大跨步的提高。
6 结束语
工程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控制还有相关网络技术等融合到一起,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工程机械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必定会得到不断的发展,给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郝小华.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3).
[2]贾一凡,殷晓刚,姚晓飞,等.智能化高压开关机械试验用位移传感器的分析与研究[J].高压电器,2013(10).
关键词:RFID;IT整体运维;编码体系;数据中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27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系统数量与日俱增,其配套的环境设备也日益增多,计算数据中心已成为各大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中心的环境设备(供配电、UPS、空调、消防、保安等)必须时时刻刻为计算机系统提供正常的运行环境。一旦数据中心环境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对数据传输、存储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构成威胁,如事故严重又不能及时处理,就可能损坏硬件设备,造成严重后果。
传统的数据中心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电网企业数据中心对于信息化、智能化数据中心建设的要求。数量众多的数据中心、百万级数量的IT资产导致人手匮乏的运维管理部门在资产及资源管理和维护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找到这些实物资产、数据中心可用资源的管理有效途径,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维自动化,都是数据中心管理者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建设目标
本数据中心运维整体方案结合电力行业IT数据中心运维实际,围绕着“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好”和“绿色化”进行研究,具体目标如下:
数据中心整体运维数字化:利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贯穿数据中心各资产及资源使用的每个关键环节,实现资产及资源自动识别、资产及资源信息自动采集、资产及资源状态实时侦听,并通过中间件将采集与处理的数据提供给监管平台,形成一个有效、准确地对资产及资源出入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监管、使用维护等管理的数字化平台。
数据中心整体运维智能化:引入物联网RFID定位与跟踪技术,实现资产状态信息自动识别、自动采集,并通过中间件将采集与处理的资产状态信息提供给监管平台,形成一个高效、准确地对资产自动巡检、自动告警、状态检修等管理的智能化平台。
数据中心整体运维服务化:融合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RFID技术,围绕数据中心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活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和手段,面向以用户为中心的 “定制化服务”和“服务型模式”,实现由“保姆式”运维服务方式向“管家式”运维服务方式转变。
数据中心整体运维绿色化: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结合数据中心动力环境系统,最大化地提高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用性、高可靠性、高灵活性(配置与扩容)和高密度空间利用,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用户降低运营成本,节能减耗,降低整体数据中心的总拥有成本,实现资产及资源优化和绿色循环利用。
2 设计思路
数据中心整体运维解决方案设计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框架和最佳实践,引入物联网RFID技术,充分吸收电厂KSS编码成果,继承数据中心现有运维管理方式成果,重点考虑面向数据中心的实际业务应用和数据中心资产及资源管理编码体系,根据数据中心资产信息、归属信息、IP地址、机柜编号、机柜内Unit编号等方面信息设计一套符合数据中心资产管理的编码体系。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来解决目前数据中心无法将资产及资源准确定位与跟踪方面的不足,结合数据中心资产管理编码体系,将RFID技术完整的融合到数据中心资产及资源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数据中心整体运维管理。
3 研究内容
3.1 技术路线
1)充分吸收电厂KSS编码成果,根据公司数据中心资产信息、归属信息、IP地址、机柜编号、机柜内Unit编号等方面信息设计一套符合数据中心资产管理的编码体系。
2)引入物联网RFID技术,研究基于RFID的数据中心资产追踪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资产精确定位和追踪。
3)研究基于RFID的数据中心自动巡检资产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资产信息自动化巡检。
4)研究基于RFID的数据中心环境监控技术,实现数据中心实时可视化监控,帮助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数据中心内资产及资源信息,乃至其内温湿度状态信息。
5)研究基于RFID的数据中心运维服务新模式,实现由“保姆式”运维服务方式向“管家式”运维服务方式转变。
6)设计基于RFID技术的数据中心资产及资源出入及作业流程体系。
7)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框架和最佳实践,继承现有数据中心管理成果,设计一套科学的、适用的符合公司数据中心整体运维管理体系。
3.2 系统结构
依托数据中心运维最佳实践体系结构,结合公司数据中心运维现有管理方式,数据中心整体运维统一监管平台由采集控制层、通信层、业务层和应用层四部分组成。
1)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的就是利用RFID读写器、定位器、天线及其相应的软件系统对资产标签和人员标签进行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然后上传到业务层数据库中。
2)通信层主要说明的是采集控制层的采集程序是通过相应的局域网系统以及何种协议将采集回来的数据上传到业务层数据库中,支持TCP/IP、SNMP、SOCKET等多种接口协议。
3)业务层主要负责的是将采集层采集回来的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共享平台、数据输出平台、定位追踪、门禁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的业务规则进行分析与处理。
4)应用层实现表示层的展示与管理,通过WEB、移动终端等方式展现目前数据中心中的资产及资源信息。
4 结束语
数据中心整体运维解决方案创新性地引入RFID、移动终端对数据中心设备进行自动盘点核对,颠覆了传统方式,融入智能数据中心资产管理的理念,结合数据中心环境监控、数据中心运维管理,通过3D展示模式,达到对数据中心IT资产全覆盖和全面监控,并能有效跟踪和定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中心整体运维解决方案使得IT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融合,提升企业IT管理水平,提高运维和巡检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运维巡检工作的使用方便性与准确性,为信息系统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 物联网: 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为打造智能化的领先金融APP,此次招商银行APP5.0主推摩羯智投、收支记录、收益报告和生物识别这四大金融科技新功能,这也秉承了招商银行在实时互联、智能服务、自然交互领域的核心理念。
据了解,招商银行APP5.0突破了物理网点的局限,用移动互联技术将虚拟的手机银行与现有的物理网点进行有机结合与分工再造。这一次,招商银行推出融合服务新模式,不仅在中国银行业是一项创新与突破,也开启了中国银行业迈向未来银行的进化之门。
招商银行APP5.0,打造智能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此次升级的招商银行APP5.0,重磅推出了收支记录、在线理财顾问、收益报告、针对高端客户的定制尊享版、银行卡管理、支付管理等新功能,这些新功能采用全新的用户视角,均为国内银行业首创。
作为售后服务的重要一环,招商银行APP5.0推出了收益报告这一新功能,收益报告会将用户个人名下产品的收益按天、按月展示出来,让用户对自己的收益情况一目了然。
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招商银行APP 5.0提供了首个360度全视角“收支记录”功能,对银行的传统查账功能做了大幅升级,招商银行APP5.0能够全方位地自动记录客户的资金流向。另外,招商银行APP5.0的收支汇总与明细、收支搜索与分类、收支分析这三大重点功能,也能让用户清晰地查看自己的收支数据,操作非常简单、便捷。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相比,招商银行APP5.0将全视角记录和分析用户的收支、投资等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供提醒服务,使手机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小管家”。
不仅如此,招商银行APP5.0还延续了招商银行生物识别覆盖面最广的这一大优势,招商银行APP5.0将在用户全应用渠道启动人脸识别,并增强指纹识别,新增了语音搜索,用户只需动口不动手,就能搜索到想要的功能、产品、资讯等,使用户在招商银行APP上的体验,更为新潮和有趣。
摩羯智投,契合国情的“人+机器”智能化投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管理着中国最有价值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的金融总资产达5.4万亿,理财资产管理规模达2.3万亿,金融资产托管规模为9.4万亿,而摩羯智投正是站在这个强大的金融数据平台上的一款新型智能化服务。
招商银行APP5.0上搭载的“摩羯智投”,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并融入招商银行十多年财富管理实践及基金研究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以公募基金为基础的、全球资产配置的“智能基金组合配置服务”。
【关键词】 智能电网 数据中心 智能变电站 意义
在电力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变电站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变电站智能化能够有效增强电力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与输电能力,改善电力设备的运行环境。为电网调度优化以及运行与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为电力网络设备管理与调度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变电站系统管理与运行水平,提供电力网络与变电系统的信息互动。
1、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与发展
变电环节智能化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设备在线监测一体化和自诊断、变电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制与应用、智能变电站监测装置和自动化装置的检测检定、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体系、智能变电站中运行环境监测、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集约化等。要实现变电环节智能化,必须制定智能变电站和智能装备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电网运行信息完整准确和及时一致的可靠采集,开展基础信息统一信息建模及工程实施技术研究,构建就地、区域、广域综合测控保护体系;研究各类电源规范接纳技术,满足各类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完善智能设备的自诊断和状态预警能力;完善设备检修模式。我国的智能变电站总体发展目标是实现电网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实时共享,支撑电网实时控制、智能调节和各类高级应用。实现变电设备信息和运行维护策略与电力调度全面互动。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和高级应用互动化。
2、数据中心的重要作用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中,包括很多二次系统,比如信息安全系统、电力监控系统、一次设备监测系统、电能质量监控系统、同步相量测量设备等。大部分系统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不存在数据联系的通道。而SCADA/EMS系统是以电力网络整体为基础的监控系统,需要智能化变电站各个分系统中的完整信息内容。由于存在这样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变电站系统中采用了信息通讯管理单元进行简单的通信方法。这种方法仅能够支持十六进制数据的接入,无法扩大信息通信种类,也难以实现信息的标准化管理。
在智能化变电站不断发展应用的过程中,管理系统中人的作用不断弱化,人机交互向集中控制与调度系统转变,变电站各种功能系统中的数据与信息需要向集中控制与调度系统传输。所以在智能变电站系统中建立数据中心,以标准化的信息交换管理模式与机制进行数据与信息的传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变电站智能系统中的数据中心
变电站信息数据中心需要完成变电站内部系统中的多种数据集中处理的工作,进行信息与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将传输中的数据信息模型化,以树形结构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在数据建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统一的数据建模方式,确保各类功能实现中的信息标准化。要求模型能够覆盖IEC61850标准的数据模型,还要能够实现智能应用中输出输入的数据建模。使用动态建模思想作为基础,对各种数据进行统一。首要任务是建立数据模板,以此为基础创建各种不同的数据实例。采取米啊你想对象的动态建模方式能够完成灵活的数据描述,将数据中心模型与IEC61850标准模型与应用进行集成定义。
数据中心的数据检索需要建立对象索引访问与名字访问两种模式。数据中心的内部数据以模型层次关系为基础构建数据数,将数据节点与对象索引号和数据模型相对应。通过对数据模型的检索完成数据属性的读取。名字访问通过对包含层次信息的属性名进行检索直接对数据进行调用。在非标准化的数据检索中,名字访问模式能够灵活运用,实现信息检索功能。
变电站智能系统的数据中心能够为多种智能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读取存储接口,将接入数据预处理后,提供可靠性高、准确度强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中心的构建,能够规范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信息通信结构,同时进行集中处理,简化了系统结构,还能够通过数据的统一处理,减少应用中的数据处理负载,提高了系统效率与可靠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智能化电网对智能变电站的要求,是基于现在的研究成果,继续深系测量、传感、信息、通信等多种先进技术,完成数据与功能整合统一的进一步发展,以数据共享的平台对电气与非电气信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减少维护与建设成本。在智能化变电站发展中,实现高级调度中心、电源、负荷及相关变电站协同实现智能电网“安全可靠、清洁高效、自愈可调”的目标。
4、结语
智能变电站是现代化智能电力传输网络中的重要单元,在输配电网络中具有重要的节点与信息采集功能,在电力网络基础构成中起到关键的核心节点作用,是智能电网功能实现的基础。当前智能变电站的研究刚刚起步,需要大量的研究提供支撑,数据中心是智能变电站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特高压大电网联网与智能调度系统逐渐实现,需要变电站数据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完整性,因此,数据中心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是电网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技术;电能计量;优点;实践
智能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科学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电能计量的质量,包括计量效率以及计量准确性;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计量产品的节能性,使电力用户用电的商品化以及智能化。
1.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优点
1.1 完善了电能计量的信息系统
智能技术本身具有很多优点,其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可以凭借其庞大的数据信息量,为电能计量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智能计量系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第一手的测量数据,方便数据信息的交流与查询;其次,智能电能表的使用,使其广泛的分布于千家万户,不仅为电力用户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的用电环境,还能够满足电力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再次,智能电能表的使用能够为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最后,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实现了智能计量系统,具有有效的指挥系统以及数字化网络,提高了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1.2 实现了电能计量的智能化管理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构建了智能计量系统,能够提供庞大的信息网络,能够针对不同的电能计量点进行相关信息提取,并根据所需信息制定具体的计量管理策略,有利于变电站、发电厂、输变台区等之间的联系,提高电力系统整体的服务质量。智能计量系统的应用,电力用户能够及时的了解最新的电力信息,可以根据自身用电需求,对用电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用电的成本。另外,智能电力系统能够满足电力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够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及时的根据用户反馈问题进行整合与改进,提升电力用户的满意程度,增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1.3 大大推动了电能计量技术与设备的更新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为电能计量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加速了电能计量技术以及设备的更新速度,使一些传统的电能计量方式得以完善,并淘汰了一些老旧的计量工艺与设备,从根本上提升了电能计量的准确性,避免了由于计量工艺及设备缺陷导致的计量纠纷。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远程自动抄表功能,还增加了远程监控功能,提升了计量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提升了计量工作的效率。
2.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2.1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能技术在我国电能计量系统中的应用,电能计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计量系统的应用,需要电力企业重新制定完善的计量标准。原因有两点,一是智能计量属于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其工作原理等都属于全新的模式,需要有完善的标准作为依据;二是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在鉴定、测量等方面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权威认证,这样才能为智能计量系统提供法律依据。
(2)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使用,必定会淘汰一批老旧的设备,如果将这些淘汰的设备直接丢弃显得有些浪费,这就需要有关人员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挖掘这些淘汰设备的潜在价值并加以利用。
(3)新技术的使用,还牵扯到人才配置问题,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电能计量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功能,还需要能够熟练的掌握智能计量设备,为计量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推动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系统中的推广语应用。
2.2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前景
第一,智能计量系统具有完善的数字化网路,具备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功能,能够为现阶段电能计量设备运行过程中数据存量小、通信难等问题寻求出路,实现电能计量的远程实时监控。智能化技术发展,必定会实现对电能计量系统的全天候监控,对窃电、漏电行为的监控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还能够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并加以处理,降低电能计量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第二,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电能计量的自动化自动化功能,一个能够对全方位进行在线监测的系统被构建,这是一次技术上的飞跃,对今后智能电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此系统通过在线监测,可实时掌握电能表、计量装置以及计量终端的工作情况,其提供的监测手段具备多种功能,如对线损异常进行分析等,方便了工作人员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此外,该系统对发出的报警能够自动筛选,形成工单后传输至营销管理系统,最终实现报警处理的智能化。
第三,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对计量设备、电力系统等进行全过程监控,使电能计量设备在生命周期内都处于监控状态,提高了电力资产管理的时效性以及精细性。另外,智能管理模式结合了立体仓储设备与物流管理模式,对电能计量资产实施配送,同时通过计算机的有效使用做到对计量器具的购置、校验、资产状态跟踪、数据信息储存、出入库信息以及标准设备管理等管理内容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
第四,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还应用与电力线损管理工作中,满足广大用户以及社会现实的需求,自动化系统功能包括:处理线损模型相关的内容、进行线损的分析查询、处理相关报表、对线损计算的调度等。主要有进行线损的计算、自动创设线损的模型以及进行科学的线损调度。对于构建线损模型方面,是为在对变电站、计量点和馈线进行分析以后,组合有关分析后的资料,对线损模型进行创建。
3.总结
综上所述,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电能计量的质量与效率,还加速了电能计量装置的更新换代,确保了电能计量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智能计量系统的应用是我国电力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同时也给电力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中国电力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莫克强.有关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2,25(4):147-148.
[2]田桂林,马玉珍.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优势及应用分析[J].创新科技与应用.2013.26(23):124-125.
关键词:智能化开关;电气设备;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M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6-0051-02
配网自动化是减少客户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实现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升设备管理和资产运营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配网自动化技术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应用自动隔离故障区间的时限顺序送电装置,加快查找故障地点和在重要线段进行故障自动隔离,实现了局部自动化;第二阶段,通过各种开关的远程监控装置和电量自动测量装置应用,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隔离、负荷管理等功能在内的配电监控自动化阶段;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末期,通过研发地理信息系统并应用于配网自动化,建立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实施离线的配电管理系统与在线的实时系统的数据集成,进入了运行监控结合设备及需求侧管理的综合性自动化发展阶段。
目前使用的分布式智能FA方案,在不依赖主站FA的情况下,利用终端设备本身的逻辑功能实现故障自动隔离和自动转供电。设备构成为电动开关加上智能控制器,开关类型不限可选择负荷开关和断路器。工程实践证明单纯的电流定值和时间级差保护配合,配网馈线故障处理是行不通的,此方案综合应用了电流型和电压型馈线自动化原理,隔离故障速度快、准确性高,故障处理不依赖于主站和通信通道。但是在实际的智能化运行检修工作中经常会由于种种原因的出现,使得智能化运行出现问题,这对于电力企业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影响。
1 在运行操作中遇见的问题
1.1 手动操作刀闸容易导致带负荷合刀闸
智能开关是通过终端设备本身的逻辑功能实现故障自动隔离和自动转供电,当判断电源侧有电时,就会启动合闸操作,手动送电时如果先合上电源侧刀闸,开关自动合上,在不知道开关已合上的情况下去合负荷侧的刀闸,就会导致带负荷合刀闸情况出现。
1.2 故障状态下容易突然送电
线路故障情况下,当有电源送到开关刀闸侧,开关逻辑功能判断会采取合闸动作,导致线路带电。2013年X月X日15时10分,某供电所接到配调电话,35kVXX站10kVXX线F1速断保护动作跳闸,重合成功(当时是雷雨大风天气)。供电所安排运维人员进行故障巡视,发现10kVXX线F1#28塔自动化开关跳闸。在没有退出10kVXX线F1#28塔自动化柱上开关FTU箱内分合闸压板及FTU箱内逻辑功能按钮的情况下,运维人员继续巡线,在巡视过程中于15时42分发现中学小区内恢复送电,巡视人员立即到#28塔检查自动化开关,发现#28塔自动化开关已自动重合,全线恢复送电。原因分析:自动化开关有过闭锁的记录,从里面的定值可以看出,开关复位时间值是按负荷开关形式设置的,开关闭锁后,若复位时间到,当检测到有电压时,开关有一定概率会发生自动重合。
2 智能化运行操作中遇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所有配网自动化开关分合闸操作必须电动进行,操作前需确认开关本体ZW20与控制单元RDCU-1A/F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面板上的运行LED灯闪烁,位置信号灯与开关状态一致),如因FTU箱故障造成电动分合闸失灵,需退出分合闸压板及逻辑功能按钮,此时自动化开关当普通柱上开关使用。注意:严禁在压板未退时手动分合柱上开关,此时柱上开关存在自动分合可能!
图1
制定该类型开关运行转冷备用及冷备用转运行两种操作典型票并严格参照执行。
加强培训工作,组织运维人员学习配网自动化知识,熟悉自动化开关操作及日常运维注意事项,使运维人员掌握自动化开关运用。
运行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人员应按交接班制度中规定的值班方式、交接时间、交接程序、交接内容等进行交接。巡视与检查制度:电气设备在运行中的巡视,可分为定期巡视、特殊巡视、登杆检查,有利于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健康状况,以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
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线路运行维护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电力行业标准《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DL/T741)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DL409-1991)的规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认真搞好线路的运行维护工作,即做好巡视、检修及反事故措施的实施工作。
运行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其所属(包括代管)的每条线路都应有专人负责运行维护。每条线路必须明确其所属的线路运行单位,并明确划分运行维护界限。一条线路属两个及以上线路运行单位维护时,应有明确的运行分界点,不得出现空白。对用户设备也要在供用电合同明确产权分界点,并按合同规定的责任开展配电网的运行维护工作。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电力系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大对智能化的建设力度,因此配网自动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运行人员对新设备的不熟悉容易出现失误与问题,因此运行人员应当对智能化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与研究,在进行实践与经验总结后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与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智能化运行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红松.配网自动化建设与运行管理问题研究[J].中
国电力教育,2011,(3).
[2] 李胜利.城市配网自动化发展分析及其运行管理模式
【关键字】集中化;智能化;创新性;网络运维
1、概括当前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局势
社会的不断发展最终促成了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竞争格局的形成,加剧了全业务领域之间的竞争。当今时代下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不断加大,网络不仅要覆盖在每一个角落,同时还要保证网络的速度、稳定和安全,基于此,网络运维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向四网协同发展转型、做好流量分配、全面推动集中化的网络维护管理"、"基于客户感知的端到端业务实现的横向一体化,网络全生命周期的纵向一体化"、智慧运维、智慧管理、智慧支撑和智慧培育,统筹兼顾,降本增效的管理要求。
2、网络运维的概念
网络运维管理也就是由相关部门负责对网络日常运营的管理工作,这其中主要包含了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网络运维管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项内容:
(1)设备管理。对相关设备的日常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管理,此外,还要着重关注组织怎样依据服务等级协议标准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所要管理的设备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以及操作系统等。
(2)数据储存与管理。对系统和业务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集中式管理、储存、备份和修复。
(3)业务管理。所谓业务管理就是对企业自身重要性业务系统进行监督和管控,重点针对业务系统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关注。
(4)资料管理。也就是针对企业中需要统一宣布或根据个人制定的相关资料的管理以及公共信息的管理。
(5)资源资产管理。对企业中各个重点系统的资源资产变动情况管理,这些资源资产可能是物理存在的,也可能是逻辑存在的,关键是都和财务部门有一定的关联。
(6)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中信息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当前对信息安全进行管理时主要根据相关国际标准进行。
(7)日常工作管理。主要是针对相关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内容、职责以及绩效考核标准等进行管理安排,用于规范和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3、智能化网络运维体系的创新设计原则
3.1管理平台的统一性与开放性
在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各个设备资源的集中式监控和管理,确保其统一性才能保证其有效性,如:网络设备、主机、数据库、应用资源等等。还要具备基础结构、业务服务、性能、告警、资源以及用户权限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其中要设置主机与应用可以批量发现的功能。管理平台的设计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建立开放性的平台进行管理,以便完全符合业界相关标准。此外还要提供管理接口,这样方便对各个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设置开放式的接口为用户使用提供便捷,还能扩展系统管理范围。
3.2保证告警监控的集中化、智能化
通过对集中化维护体系、标准化工作流程以及信息化的方式和专业的人才团队的依附成立完善的集中化监控机制,采用制定花的监控系统对各种告警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性能问题进行自我处理,通过告警标准化规则、告警关联规则、工程告警标示、自动派单规则、抑制重派等,将原始告警有效缩减。立体化监控,由单一专业网络设备监控向网络与营帐、网络与事件、跨专业立体监控转变,监控角度更全面(图一)。
3.3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平台对自身的安全性进行保障。设计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时要确认系统是否安全,比如:登录失败次数权限设置;各个组件在传递信息时需要通过密码验证;提供完整的策略和框架,并能适应组织的变化,灵活地设定管理人员的角色及权限;对用户名、密码等关键信息;用户登录时间限制等等。
3.4模块化结构和扩展性
电信网络运营商的业务范围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展,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对管理平台的扩展性进行全面思量:针对管理功能的扩展,在设计时可以在网络设备和主机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和业务服务的扩展设置;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功能扩展性,这样在需要扩展管理模块时能够顺利进行。这样能够有力保证现有资源资产的安全性。
3.5集中化、智能化方式优化网络
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以及远程协同和过程管理等途径,全面完善优化集中式体系。不断总结专家经验,形成了多种类型、场景,针对不同问题的自动优化模型,快速发现全网级、网元级、小区级问题,并迅速处理,使原来以周、天为单位的优化周期缩短到现在的以小时、分钟为单位,整体优化效率提升了好几倍。
4、网络运维管理平台的实践效果
4.1平台部署架构
想要网络整体的数据、资源、主机、应用以及各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得到保障,通过网络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图二),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还更好的保证了数据中心的各种生产业务系统的安全性。一般网络运维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了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是分成了不同的模块,三者之间的管理时处于松耦合状态。层次与层次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API接口。每一个不同的层次也分为多个关键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都是松耦合的关系,修改一个模块不会影响其他模块。这个层次结构包括:(1)被监控层(2)数据处理层(3)展现层。
4.2应用效益
通过创新网络运维体系,使得当前网络中数据中心各项资源得到了统一监督和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权限设置有效对自己范围内的资源进行保护,网络运维管理体系能够二十四小时不停息的工作,通过智能化分析监控,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警告,还能够规则梳理提升维护效率,通过梳理自诊断、自处理规则和向导式告警自处理流程、网络优化向导、优化评估模型,总结专家经验和知识库,节约维护人员费用;运维的自动化水平提升,系统能够实现50%的网络自动日常优化,60%的告警自动处理,较大程度实现维护工作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维护人员数量降低,有效节省网优、监控人力成本。通过知识共享学习,网优、监控人员整体能力提升,高级网优、监控人员占比提高,提升组织的精英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云. 江苏联通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市一体化网络运维体系[J]. 江苏通信,2015,03:20.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智能化弱电系统、网络系统、企业管理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romoting and realizing enterprise's system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 important means. Through continuous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China and South Africa Group has been built by the software systems,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he Intranet internal network system of three module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enterprise, continuous change,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management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oftware systems, intelligent systems, network systems, enterpri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信息系统功能及应用
中南集团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软件系统、智能化弱电系统和Intranet集团内部互联网系统三大模块。
(一)、软件系统信息化建设
软件系统信息化建设,已涵盖工程施工、房地产、安装、装饰、机械制造等产业集团的各种管理应用系统,还实现了对各种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使全集团的各种经营、生产、财务、人事、物资、采购、资产等资源得以共享和集中调度。
1、企业信息门户(集团外部网站群):
位于DMZ区的企业信息门户,即:集团外部网站群,通过Internet和域名访问中南集团及下属产业集团、分公司的网站,目前中南集团共建成各类网站25个,主要用于宣传企业形象、进行产品展示、采购信息、与中南业主互动等。
2 企业应用门户:
位于集团核心服务器区的企业应用门户,以企业应用为核心,把各种软件异构系统有效地组织起来,为用户提供所有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是一个多系统协同工作的平台。
中南集团的企业应用门户,具有单点登陆、统一身份认证、多种应用系统整合等特点。目前挂接在企业应用门户中的系统有:OA协同办公系统、HR人力资源系统、总承包PM项目管理系统、安装ERP管理系统、装饰ERP管理系统、房地产项目管理系统、房地产营销管理系统、房地产物业管理系统、房地产会员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网上招投标系统、项目监控管理系统、弱电设备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薪资管理系统、、BI商业智能系统等。
在企业应用门户的安全管理方面,我们采用‘动态密码认证系统’和‘CA认证系统’。把‘动态密码认证系统’架设在企业应用门户上,有效地鉴别用户真实身份、阻止非授权用户对系统的入侵,从而保护了企业关键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企业的数据安全;我们把‘CA认证系统’运用在网上银行和NC财务系统中,严格控制了网络传输数据和信息不被恶意窜改,保证了用户在网上传递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
3 OA协同办公系统
OA协同办公系统是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平台,它不仅包括:电子公文、工作计划与总结、任务跟踪、工作日志、资金计划、会议管理、图书管理、车辆管理、物品领用等应用模块,还把集团各种软件应用系统中的流程审批功能整合在一起,让审批者无需进入相应的软件应用系统,即可完成各类公文的审批。
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高效率、准确性,以电子方式在指定范围内准确传递信息,信息传递成本低,工作流准确无误,以网络应用平台为接口,整合了公司诸多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
4 PM项目管理系统
建设集团PM项目管理系统包括: 经营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工程决算、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进度管理、技术质量、安全管理、设备管理、风险管理、物资管理、档案管理等应用模块。它的运行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输失真、管理内耗、政令不通、效率低下等各种矛盾。PM项目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多项目管理的需求,通过17个应用模块的运行,实现了企业对多项目的经营、生产与核算进行集成化协同化管理,提高企业的项目管控能力,提高企业集约化管理能力。
5 BI商业智能系统
BI商业智能系统主要是通过从财务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薪资管理系统等不同软件应用系统中,通过ETL提取有用的数据,获得企业数据的全局视图,以Biro作为分析工具,根据不同条线管理者的需求展现出不同的图表,从而为集团领导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6 监控管理系统
监控管理系统把智能化弱电系统中的远程监控系统与软件应用平台相结合,对施工现场、料场、大门、仓库、办公区域等重要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每月统计发生问题的类型,以便辅助集团检查组进行重点检查。
7料场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
监控系统由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设备包括:红外球机、红外枪机、硬盘录像机、监控计算机;软件包括视频监控软件和信息监控软件。集团中心监控组通过监控系统能从视频和数据两个方面对料场进行监控。
8招、投标网络采购系统
针对工程物资采购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企业建立网络招投标管理系统。严格的网络评审流程,减少了数据的人为干预,规避了采购风险,使采购材料准确、及时到位;同时系统还建立了各种知识库,不但具有招标采购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还具有对供应商的定期评估功能,实现了招、投、评、定甲乙双方网络互动阳光采购管理模式。
9 资金管理系统
与网银系统直接连接的资金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资金管理的预算化、计划化和合约化。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通过对资金的统一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实现资金的收支平衡。通过网银系统,实现资金自动收支划拨,将收支划拨的资金转账记录与财务系统连接,实现数据的自动流转,打造企业资金的全过程管理,规避了资金使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