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课堂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课题“提升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对策研究”(jd201601)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重点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应用型技能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也出现了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不高的现象。因此,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也提出要培养技术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德育课的学习与熏陶。
德育教学对技工院校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为技工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人生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技工院校除了要担负培养操作技能娴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技术工人的重担以外,还要担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的责任。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必须把培养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为国家输出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一、学习兴趣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出于对学习的需要而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或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学习德育理论知识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主动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现实生活,学习也会更加勤奋刻苦。学生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后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及如何更好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素养,增强学习的毅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技工院校德育课学习兴趣现状,更加有效地提升学习兴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617份,废卷15份,有效问卷602份,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分别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的兴趣水平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从学科内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生情感体验的维度了解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调查结果如表1。
第一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学习兴趣处于低水平,高职班与直升班的兴趣水平要高于技工班,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成正相关。男生的兴趣水平低于女生,男生更易被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所吸引,表明现阶段的授课方式让他们感到无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兴趣水平呈下降趋势,表明学生对德育课越来越不感兴趣。
第二部分中的学科内容调查结果显示,41%学生想要获取外界时事新闻,只有10%学生想要获得课本德育知识,表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更愿意从德育课中了解热点新闻,关注外面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学习单一枯燥的课本内容(见图1)。有47%学生认为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表明学生对教材编排的满意度较高(见图2)。
在考核上,认为以平时课堂表现和期末的自我总结与同学互评方式进行考核的学生分别占32%和30%,表明学生不愿意以书面考核形式进行学业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都是开卷考试,学生接受度高(见图3)。
第二部分中的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爱的课堂环节是“与同学小组合作讨论”,其次是小组竞赛制。表明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更愿意合作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有40%学生会向老师求助,而有19%学生并不打算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习方法上,有51%学生表示并未刻意使用过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促进知识的消化与迁移,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然而学生并未在德育课上有方法有策略地学习。
第二部分中的情感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素中,各因素都比较均衡,让老师家长满意、掌握新知识、考试取得好成绩分别占31%、27%、22%。在选择心中理想型教师上,“语言幽默”选择率高达34%,“关心学生”和“知识渊博”分别占29%和28%,这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人格魅力对提升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组织的德育活动中,有43%学生认为比较有趣,也有14%学生不感兴趣,认为浪费时间,表明德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在组织形式和内容方面有待改进。
三、对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调查分析的思考
技工院校德育课受教材、学生个性特点及教师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德育课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德育课上经常出现学生睡觉、吵闹、吃零食、看漫画书等不良的课堂现象。
根据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德育课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提升专业素养的迫切愿望与坚持新课改观念的有效动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无法创造性地把抽象的道德理论转化为学生“身边的事儿”,没有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不强烈,存在“德育课无用论”的心态,对德育课的学习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把德育课所学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更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此外,学生对德育课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德育课是开放性与全面性的课程,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不懂得如何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校也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活动,学业评价也存在扁平化倾向,过于单一,这些都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幽默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用爱感染学生。在教学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时事热点新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积极提供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发言权。在教学评价上,改变以往书面评价的单一方式,主张平时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堂 教学模式
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存在缺陷的现实情况下,要求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方法,担负起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为中职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片面地认为在中职学校工作地位低,学生素质较差,对当前的中职德育教学现状不满。再加上这些教师缺乏工作动力,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教学方式滞后
众所周知,德育课堂教学以说教为主,本来就比较枯燥,再加上部分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比较滞后,更加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目前,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也极少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反而片面地认为中职学生基础差、理解力差,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充耳不闻。
3.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据调查了解,多数中职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学习消极,认为现行的德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内容与其思想实际、知识水平、社会现状严重脱节,致使学生们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二、创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
1.充分运用案例教学
运用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事例,来引导、激励学生,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要以班级生活情境为题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会,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案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热烈讨论,在沟通中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可以真正把学生的所想、所思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大大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2.充分运用情境教学
运用情境教学,就是通过使用部分设备、场所、工具等,给学生创设出一种活动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活动场景中,真正学会去关爱、去协作、去分享,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能力。一般来讲,情境创设可以分为“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场景”“现实情境”等不同类型,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创设。创设情景教学可以有效还原知识的背景,通过生动的情景来恢复知识的本来特征,让学生更加乐意接受德育教学。
3.充分运用探究教学
运用探究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教学方式。这种探究活动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德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使其成长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探究式教学便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既可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合作,更是增加德育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任重道远。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广大中职德育教师充分认识到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等方式,创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途径,就一定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窦方.浅析中职学校“新手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
[2]陈建莹.浅谈中职德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 教学
中等专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中专院校的学生还都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德育课堂教学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目前中专院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改善德育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学习认识程度不够。中等专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大概在16-19岁之间,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大多不是很成熟,有的学生是对某一专业有兴趣,专门学习一技之长的,有的学生是由于一些原因不愿意去读高中的,还有的就是想早点走入社会,早点赚钱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学习基础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不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学习,特别是对德育课的学习,认为无关紧要,这些错误的学习态度也给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中考文化成绩很不理想;有的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送到我们这所职业中学来,并不指望他们学到什么,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不高。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德育课已成为了专业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还有很多因素导致教师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就是由于学校生源的增多,德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有的德育老师教学任务过重,以致课堂效果不高;其次是在教材的选择上,专业院校使用的仍是国家的统编教材,这并不能很好地针对专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再次,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之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德育教学的作用。
二、改善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对策
尊重学生,构建民主课堂。 在德育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而并不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来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表达意见,在一个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里让学生培养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真正实现德育课堂的德育功能。
改革方法,构建灵活课堂。在德育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不照搬书本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充分备课,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取出教材中的精华,除去教材中的糟粕,补充其他丰富新鲜的内容,比如一些心理学知识、一些名人故事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从而填补和完善课本中的不足,掌握一些教材上没有编写但是却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其他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形式,构建互动课堂。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丰富德育课堂的教学形式,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兴趣充分结合起来,而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拓宽教学手段。比如安排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或者是开展一些德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拜访敬老院等,让教育走出课堂,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达到德育课以德育人的目的。
激励学生,构建快乐课堂。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不能用过于苛责或者是严厉的语气批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多加鼓励和表扬,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让学生真正爱上德育课,让德育课不再是压抑的,而是快乐的。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应该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不一样的新式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德育课堂真正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担负起育人心灵的作用,让德育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参考文献:
[1]方武.让德育课焕发时代活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2(02).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冠以“副课”的称号,学生在心理上一直认为德育课是很不重要的一门课程,这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德育课的智能和德育的双重功能。
《德育新课程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教师若不改革课堂教学,德育课的实效将难以落实,德育教师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要使德育课真正受学生欢迎,必须进行德育课课堂教学改革。本文就如何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浅见。
1 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德育课这一德育主渠道作用的重要保障。为此中职德育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其次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再次要为人师表,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 拓展教学内容
德育课是一门边缘学科,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于一身,甚至涉猎一些理科知识。因此,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专研教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
2.1 增加时政新闻知识。教师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与所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这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
2.2 是适时增加专题和选修课。根据社会发展,教师要注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当增加选修知识,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强了德育课的教学实效。
3 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3.1 要重视课堂导入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头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3.2 要重点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导入后,只有通过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幽默式的教学手段效果最好。它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法人”概念时,先提出“法人是法国人”“法人是说法语的人”“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连串荒谬的定义,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真正使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4 改革教学手段
教育正在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学方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教学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德育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德育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中去,从而有效的提高德育课堂的有效性。
5 多元考核评价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德育课的考核评价主要从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人手。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通过德育课学习,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有提高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设定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合理制定学生学业成绩比例,力求实现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5.1 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讨论问题参与度)占15%。平常收集记录哪些学生有上课迟到、说闲话、睡觉、玩手机,哪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作为评价的依据。
5.2 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平时测试、日常行为表现占15%。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搜集案例、展示成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能力。
5.3 课后作业占10%。学生针对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评定。
摘 要:在中职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中职德育课生活化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研究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多种途径: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生活化;德艺双馨;人才培养;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8-02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德育课是培养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对职校学生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以“说”为主的德育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模式。生活是德育课堂的出发点,也是德育课堂的归宿。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内涵
德育课生活化是相对脱离社会生活的纯理论教学而言,指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生活为源头,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用生活事例讲解德育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德育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优良品德、养成得体的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手段,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旨在构建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让中职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生活化也并非任由学生在生活中自娱自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引导者,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德育课面临的困境。审视当下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存在着实效低微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难以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迟到、厌学等不良行为在他们身上比较常见,甚至有一些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学校虚度光阴。基于这样的现状,德育课在他们眼里是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另外,职业学校的课程分为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很多学生和家长严重忽视文化基础课尤其是德育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以顺利就业就行,而文化课不需要参加升学考试,所以学不学或者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再者,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德育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自然就无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讲授为主,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背离新课改的要求。
(2)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首先,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是:生活中处处有德育,社会中时时见德育。要把德育从学校这一“鸟笼”里解放出来,要想德育课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生活过程。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德育课,就像无根的野草,注定是随风飘散的。其次,“三贴近”原则。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成长特点,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也要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三贴近”原则充分阐明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实际的重要性,“高、大、空、远”的德育课是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更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因而德育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摒弃传统“说教”的形式,采用生动、有趣、具体、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德育课生活化的途径
(1)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更应该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从传统“知识课堂”向“生活化课堂”转变的第一步。
(2)教学内容生活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根植于生活的沃土,生活是多彩的,教学的素材也必然是多样的。1)教学中要采用乡土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时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德育,实现在生活中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以“增强法律意识”为例,教学时可以引入发生在茂名地区的三名青年持刀到荔枝园抢劫荔枝、而且拍小视频发到朋友圈炫耀、最后面临法律制裁的案例。这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缺乏法律意识往往会误入歧途,巩固了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德育目标。2)教学内容应突出时效性和时代性。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往往都是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德育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选择最适合、最恰当的素材。教材是滞后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德育教师必须在现实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完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情境化。要真正实现德育课生活化,必须结合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体验、讨厌说教等学习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法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则有助于学生体验和思考。1)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的优点在于通过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构建德育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仅仅是“听”。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往往是和案例教学法结合使用。用生活化的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总结学习过程,以达到强化德育效果的目的。3)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与德育课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体验式教学法包括活动体验、游戏体验、实践体验等方式,体验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模拟法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
(4)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是为了考量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知识课堂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生活化课堂则着重考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生活化的德育课堂不应该以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方式,虽然终结性评价不可少,但过程性评价更为重要。1)改革考核方式。生活化德育课堂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一不时刻关注现实生活。德育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在这样的要求下,“纸上谈兵”的考试方式就无法全面考量德育课教学效果。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必须把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其中平时表现占55%,期末成绩占45%,平时表现要涵盖学生的考勤、课堂纪律、课堂参与积极性、作业完成状况等方面。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改善德育课堂的现状,充分实现“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目标。2)课后作业延伸巩固。课后作业的布置一来是检验教学效果,二来是巩固教学效果。要通过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为例,在学生探究总结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习惯养成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进度表”的课后实践作业:分别列出某不良行为习惯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的具体改正措施,实际效果,存在的困难,满意度。这样的课后作业,让课堂的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真正实现德育课堂生活化。
四、结束语
德育n生活化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提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德艺双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中职德育课生活化仍然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相信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德育课定能彰显其迷人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梁云(1986-),女,广东茂名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政治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许立群.教学生活化理念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9(17).
关键词:德育教师;中职生;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37-02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探索从课堂上与中职生的通过情绪调节、情感交流来调动课堂气氛,树立德育课趣味、益智的新形象,从而发挥中职生德育课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发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构建“快乐”德育课堂,让中职生体会德育课学习的乐趣,从而受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快乐”的德育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快乐”课堂教学建立在中职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作为一名德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在德育课堂中构建良好的人际互动,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用德育教师真诚、热情、积极的情绪对待中职生,与中职生构建合作学习伙伴,中职生就会用更大的热情回报教师,参与课堂互动,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快乐”课堂,教学才能“快乐”起来,德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才会提高。
二、构建 “快乐”的德育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
(一)创设“快乐”的德育教学情景
中职德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中职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时,先向中职生提出问题:“当你在商场购物时,是否知道享受了哪些权利?你作为消费者,假如你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你是否懂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呢?”这问题一提出,马上激起了中职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让中职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听课找答案。
(二)穿插“快乐” 德育教学的实例
《政治经济和社会》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结合现实的生活举例说明,才能让中职生理解明白。创建“有趣”而又能发人深省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方案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的兴趣是中职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如在学习“投资理财”时,先设置给中职生每人虚拟人民币 8 万元,让中职生设计出最合理的投资方式,结果中职生的设计方案非常丰富。在中职生自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也就对课本的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知识掌握的非常熟练了。
(三)借助视频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感官
视频是图、文、声、情并茂的一种影像资料。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师借助恰当与适量的视频资料不但能充实知识内容,还能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全方位调动和刺激中职生德育课堂学习的激情与乐趣,活跃德育课堂气氛。
如在学习《哲学与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时为中职生播放观看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华益尉和李春燕,让中职生从人物故事中理解人生价值的真正内涵,也为将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四)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德育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德育教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中职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
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礼仪塑形象”这一内容时,结合学校即将举行的“毕业生现场供需见面会”的时机,预先布置各小组准备相关的模拟招聘情景,题目:本周日,张伟同学就要去参加宏伟药业面试。请你为他出谋划策:在求职中他要注意哪些面试礼仪?
上课时,先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每一次代表发言后,带领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德育教师在总结中发现优点和闪光点都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让中职生从德育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鼓励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发掘出自己的内在潜能。通过设置与中职生生活密切相关与今后就业密切相连的模拟招聘情景,让中职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在实践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德育课有着密切关系,不仅提高了中职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求职技巧、应变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机会,增强了毕业应聘的自信心。
・德育研究・让“快乐”点亮中职德育课堂(五)充分发挥德育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育非常重要,绝不能太过严肃。这就要求教师要富有个人魅力,在德育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读懂中职生的眼神,抓住中职生的听课心理,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和手势语言,还要做到幽默而富有情趣,生动而富有形象,更关键的是德育教师要把对知识的认知情感融入到语言表达中,把抽象深奥的内容用浅显的语言讲“活”、讲“透”,做到声情并茂,引起中职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中职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将“快乐”的德育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当中。
参考文献:
[1](美)黛安娜・罗曼斯,卡伦・科尔伯格.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关健词]德育课教学 实效性 教学方法 学习主体
德育课教学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德育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妨害和限制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包括德育教育效果和德育教育效率两方面,强调德育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做人,正确看待事物。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重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教育 实效性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87-02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要求中指出:德育工作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德育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不仅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 增强德育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
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 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的地位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 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
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实施案例教学法 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3(4)
[2]常倩倩.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J].学园,2013(19)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中职德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30-01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生本教育”理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教授郭思乐提出来的,这是当时乃至今天具有特色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理论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现今,全国超过100所学校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实践。顾名思义,“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适度引导学生,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使学生得以健康地发展。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中职德育课堂是适合走“生本教育”的发展道路的,中职德育课堂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这与“生本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如何在中职德育课堂上实施“生本教育”呢?
1. 以获取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采取多维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制定的《中职德育课程标准》也要求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相统一。这要求我们的中职德育教师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努力向“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维教学模式。比如,讲解“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其具体步骤是:(1)展开情境导入,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2)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我国人民生活中有关文化方面的变化,例如服饰、餐饮、娱乐方式等的变化;(3)提出“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思考;(4)各自思考完毕后,可以采取前后桌临近的原则,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答案和共识;(5)教师可对该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提出重点和难点;(6)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教师共同分享,最后再由教师做出最终评价。这样环环相扣,步步引入学习主题,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全面发展。
2. 以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为任务,实现生活化教学
中职德育课说得通俗一点其目的就是教会中职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形成一种优良的思想品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某些时候它甚至比知识、比智能更重要,只有知识、能力和健康的人格三者相互统一,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因此,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也是“生本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这就需要中职德育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实际社会生活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比如,在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一知识时,德育教师可以借助漫画《啃老族》来引导学生体会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努力找工作,只知道在家啃老的不良行为,并让学生分析、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警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谋生能力,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争取早日“断奶”。借此生活化的故事,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一个质的升华。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分析
1. 有效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内在主动性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下,中职学校在德育课堂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使得德育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以前,很多中职德育课的教师经常把学生缺乏学习德育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归结为德育教学效果差的根本,事实上这是比较片面的想法。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仅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责任。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实施“生本教育”,就相当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自己做主的地盘里大显身手,学习兴趣自然提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内在主动性。
2. 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职业能力
德育课不仅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生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思想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等。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道德品质需要。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生本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职业能力,有利于改变学生错误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中职德育课教学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才会更具活力,更加有效。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做到“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中职德育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摘 要: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是当今德育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德育课教学中,不仅活跃了德育课堂的气氛,促进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提升了德育课的实效。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德育课 改革
当今,职业教育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化理论课改革。然而,就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而言,通常是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无疑这极大影响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追求德育行为的改善,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德育课能否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德育课教师当前探索的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笔者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德育课堂进行改革,是希望变革、改革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德育课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无疑能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打瞌睡、教师声嘶力竭的传道士式的说教,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概念和道理的现象。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由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设计完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牢固地掌握德育原理,并运用德育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所谓的“思维导图”,又俗称“心智图”(Mind Map),也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思维导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是使用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通过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施德育教学,笔者通过以下思路进行了探索。
一、简单解说思维导图的理念和优点
开学的第一堂课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刻板印象。所以,第一次上课时,笔者会通过引入思维导图实例直观地告诉学生们,思维导图是可以通过颜色、图像、符号等建立起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还能让思维导图运用得更加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它具有能把书读“薄”、把握重点、增进记忆、方法独特、解题更准的五大优势。通过将思维导图的这种方式引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用于实践中。长期坚持在德育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训练,能帮助学生们用以分析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随后,可以引入一个实际、简单的例子,如“分析本班同学的入学情况”。最后,引入一些学生们的作品。通过用丰富的颜色、图像、符号等让学生感到笔者的德育课与以前的不一样,与笔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兴趣。
二、根据简单、就近原则,给学生分组
一个组的学生不能太多,而且距离也不能太远。所以,笔者采取简单、就近原则,将前后四张桌子的同学分为一组:一是方便讨论,二是可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样,就不会因小组人数太多,而有些同学忙得不可开交,有些同学无所事事,导致分工不均,最后团队产生分歧,不利于团队合作。将思维导图引入德育课堂中,必须将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相结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必须各司其职。如,组长负责组织工作,分配任务;策划负责设计用何种形状来表达其理念;编辑负责排版、画图;编写负责书写等。每个同学都应分配相应的任务,这样一来,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高涨。
三、教师要耐心做好第一次思维导图辅导教学
“德育课就是过去的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这种刻板印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况且,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实施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笔者第一次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总是说:“太难了!”“为什么要做?”“不就是手抄报吗?”“我不懂!”“我字不漂亮,不写!”等问题。因此,笔者花了很大的工夫为学生一一解答和辅导,甚至有时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顾不过来。但是,改革本来就是要克服困难的一件事,而且又是在文化理论课中的德育课中进行改革。虽然是这样,笔者并没有放弃,用努力、韧力辅导,用耐心、诚心解答原理,通过实例、网上下载的作品等,用一切办法手把手地教,甚至有时放学了,只要学生还想继续完成,笔者都会留下来指导,直到学生完成第一次的作品。
四、用心批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
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第一次的思维导图作品,要做到及时批改,并在每组作品上都附上详细的批改意见。这些意见多为站在欣赏的角度进行评价,通常都会表扬在前,然后再婉转地指出不足和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一来,学生既在肯定中兴奋,又会在笔者提出的意见之下进行修改,下次的作品就会更完美。其实,学生们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每一次批改完思维导图作品,发回学生时,学生都会很在意地去进行比较,看老师给他们组多少分,有何意见,别的组表现又如何,然后,拿着自己组的作品,津津有味地研究。
五、进一步总结点评,提出希望
上新课前,笔者将班上的全部作品做进一步的总结性点评,并提出本次课的希望。
有了第一次课的讲解与辅导,再加上笔者的批改和点评,学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次做思维导图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就更加轻松了,而且作品越做越漂亮、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当然,不能缺少批改、提出意见的环节,不管是在第几次批改,都不能缺少,因为老师的批改意见是学生们的期待,这些批改意见是给学生的一种激励。不过在上课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应表扬,口头的表扬激励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鼓励。学生也有虚荣心,笔者认为要经常鼓励学生,要满足他们,只要满足他们,下一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一个组做到更好,其他组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不服输,也会更加努力,这就是“羊群效应”!
最后,学生的状态是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导图将授课内容高度浓缩,并以组为单位轮流将教学内容与思维导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解说。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胆量。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善意地提醒:“掌声在哪里?”慢慢地,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给出阵阵掌声,肯定同学的进步。当然,在课堂尾声阶段,笔者认为一定要对本次课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教学知识点,这是对学生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教学环节的完善。
德育很重要,但从教学课程结构上来讲,德育课毕竟是一门考查课,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有限。但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将每次课程内容的
关键词 、字、句等作为核心,以辐射线形式连接所有的代表词汇、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构建图解方式,进行细化分析,这就需要组内学生高度紧密合作,对内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真阅读教材、研磨教材,最终总结出核心词。有时候,学生会在研究过程中讨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就要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用自己的客观认识来化解矛盾。所以,整个课堂中,教师需要多方观察,精神高度集中。通过在德育课中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慢慢地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更加喜欢德育教师。笔者看着学生以主动求学的态度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品,不由感慨只要用对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潜力是无限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德育教学,笔者明显发现引入思维导图后,带动了学生在德育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并将思维导图推广于本校的德育教学中,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堂,确实成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践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学实效,同时,解决了德育课作业难布置、难批改等问题。在德育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将数据根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分类管理、资料的累积等方面,展现个人的潜能,提高了思维技巧,增进了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有效率,有利于学生将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个人或企业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巨大的功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白纸和彩色笔,最好是A3白纸和彩色铅笔,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装订成册用来展览,这样可能就会增加教学成本,不过,成效确实显著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只有在对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乐意接受新事物,并进行思考和吸收。所以在阅读能力方面,只有转变学生的机械阅读,就要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才能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实际教学中由于中职学生存在种种原因,他们的阅读兴趣普遍存在不专一,不专注,不广泛等特性。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传播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要设计各具风格、各种阅读素材来吸引他们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状况下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对德育课堂教学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将他们的认知、想象和情感全部调动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接受并提升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和德育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中我常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先讲一个相关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回答和思考,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新课传授的环境。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兴趣进行课堂阅读,为顺利的德育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提升德育课堂教学实效。
二、进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德育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该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去加以引导,并不断强化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鉴于中职学生的实际阅读素质,老师要着力于培训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设法克服他们的不良阅读习惯,要求他们进行强化联系阅读,整体把握。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阅读中结合意境进行阅读,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阅读学习效果。
三、改善师生关系,正确进行阅读反馈
在中职德育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要做到课堂教学调节的控制者,教学气氛的调节者,教学效果的评审者的多重角色。所以,中职德育老师在支配教学活动过程的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要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对德育课堂增加兴趣,对德育任课教师在思想上认知,成为学生的心理老师和生活朋友,学生就能因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去无限扩大德育课的阅读学习兴趣。而德育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对课后的阅读情况和效果进行反馈。德育课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及交流,询问他们在阅读方面的看法和意见,解决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使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动变为常态,及时反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态,通过深入得到反馈,从而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德育内容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德育阅读交流,通过一些职场实际案例或名人故事作为阅读文本,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其关注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可以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增强中职学生的阅读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德育水准。
四、多渠道引导,拓展学生阅读内容
随着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课本上的阅读素材已远远地不够,这时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传授者,老师要设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素材和平台,提高学生不断增加的阅读需求,拓展他们的阅读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间外,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职场案例、名人成长故事、企业创业经典、个人创业困惑等实例阅读文本。德育课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鼓励他们对阅读内容进行思索和感悟,定期地进行学生阅读思想交流,适时地进行德育阅读故事大赛。通过阅读进行提升学生的正确学习态度和岗位价值观。老师要在设计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上下工夫,可以到学校图书室了解库存书本,推荐阅读;通过主题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主题选择。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不断需求不断提高。这样培养思想健康,技术过硬的中职技术人才是每个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总体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扩充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思想健康,技术过硬,心理承受力强的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是每个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的努力方向,从而使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发挥其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堂师生关系兴趣
德育课是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原理较抽象,偏重于说理的内容较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的目的认识有偏颇,思想上不够重视,方法上偏重于死记硬背,不能把所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实例相联系,从而使思想德育课的功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只能狠抓课堂教学,让德育课堂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德育课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活跃德育课课堂气氛的前提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只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业务工作关系和主客体关系。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创设一种积极主动、激发创造欲的情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
古人曰:“亲其师,才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架子”,走下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生活中,教师要利用空闲,多接触、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排解他们的困惑,与他们做朋友,从内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己正”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爱岗敬业、人格高尚的教师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地对待本职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人格魅力建设,努力提高个性修养,真正达到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从学识和人格上征服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崇敬感,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这利益至上的年代,讨价还价已经成了大多数非商人的职业原则,教育也不例外,虽然我这两年担任的都是理科班的德育课教学,班级多,报酬微薄,典型的“钱少话多”,但我从没对工作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凭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活跃德育课堂气氛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兴趣,只有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得到激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个性优势,精心组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通过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就像磁铁一样,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一下“热”起来,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激起思维的涟漪和浪花,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合作探究新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每节课的导入,有时通过复习以旧导新,有时通过设疑制造悬念,有时利用时事开门见山,有时设置情境引人入胜,有时利用故事、歌曲激发好奇……恰如其分的课堂导入,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中。
(二)设疑、解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步。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善于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体验激发兴趣。
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闹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借助一定的实物教具,通过学生体验等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促使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语言激发兴趣。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德育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练、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幽默风气、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德育课的实效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让学生动起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