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时间:2023-06-26 16:2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习基本要素

引言

教学实习是实习生成为正式教师之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能够切实提高实习生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必要经历。教学实习最大的特点是让实习生直接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各种问题,探索总结出相应的方式方法。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学习所需要掌握的教材、学生、教学活动等三大要素,进行具体的论述。

1.初中物理教学实习应掌握的基本要素分析

1.1教材要素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础和依据,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教材,教学活动也就无法顺利进行。对于实习生而言,没有完全熟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同样会严重阻碍自己的实习工作。因此,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是实习生应当首要掌握的基本要素

1.1.1熟悉教材

熟悉教材不仅仅指熟悉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还指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在结构体系[1]。首先,实习生由于长期未能接触初中物理教材,难免会有知识和记忆遗漏之处,需要重新回顾学习;同时,新教材的改革造成了实习生对于教材的陌生感,这也需要实习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再学习才能基本摸透新教材的内容。其次,初中物理教材有其内在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之后,还需要积极思考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将整本教材以一定规律进行归纳联系的方式,建立起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网络图,打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界限。教师只有自身达到了对教材融会贯通的地步,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实习生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苏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那么他可能会感觉苏教版教材内容更难,实际上在他深入接触之后就能发现苏教版更加偏向于实验教学,更加注重物理实验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实习生对于苏教版的教材就能很快上手。

1.1.2熟悉、吃透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实验,只有将物理理论与实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物理理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物理教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物理学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还能有效培养起学生认真思索、严谨操作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实习生不仅要完全吃透教材,还要完全吃透物理实验。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熟悉实验的具体流程规范,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以《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这一课为例,实习生在自己进行操作演练时应严格依据有关规范进行,一些测量注意事项要特别留心,比如要用小镊子夹砝码而不能直接用手拿、测量之前要先校对等。实习生只有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水平,才能起好带头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1.2学生要素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对象,也是教学任务与学科知识直接产生作用的核心承担者。这就要求实习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由于实习生与学生在最开始互有陌生感,个别学生还会对实习生存在消极情绪,这就要求实习生需要迅速地摆正自己的姿态,及时把自己投入到学生当中,争取尽快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具体来说,实习生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其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在基本了解每一个学生之后,实习生应因人而异地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例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实习生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其积极发言,并带动全班对其发言进行肯定性评价;对于比较顽皮的学生,实习生根据“张弛有度”的原则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及时制止该学生过分的打闹行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该学生的自身优势,将其运用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该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

1.3教学方法要素

教学方法是教师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熟知程度上以创造性的方式产生的教学技巧。好的教学方法,兼顾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知识需求,对于学生、教师而言都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令人回味无穷。实习生由于授课经验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匮乏,这就要求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把握好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机会,及时备好课,在实际教学时依照课程规划和设计有序进行,课程结束之后再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为下一次授课打下扎实基础;其次实习生要善于获取间接经验,通过听课、参加公开课等形式,吸取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为我所用。例如,在《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回顾学习中,某一优秀教师通过小组竞赛、快问快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众多物质的形态变化,快问快答中同学中忙里出错的窘况又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这就给实习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2.结语

实习是教学的练兵阶段,同时也是提高实习生教学水平的宝贵实验室。实习生只有不断地熟悉教材、吃透实验操作,不断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实践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曾庆美.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放飞物理课堂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13,2(03):29-30.

第2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研究是一种重要方式,观察者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各种教研活动的观察学习,用专业化的方式、方法详细阐述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以此帮助体育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观察 基本要素

一、开展课堂观察的缘由

(一)学校体育教研现状

在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形式,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在一个学校开几节公开课,组织全县市的体育老师来听课、评课,以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是教师开的课表演成份很多,观察者很难复制到自己的课堂;其二是在课后的研讨评课中,每个教师在评价时总是表扬的话比较多,说客套话,批评的话几乎没有,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那就要从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做起。

(二)体育课堂观察的涵义

体育课堂观察一般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根据某种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体育课的生理效果上,比如对最能反映体育课特性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心率曲线等指标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这种课堂观察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状态、课堂互动与氛围、教师教学技能等其他教学因素,课堂观察的要素不够开阔,视角受到局限,偏少。

(三)体育课堂观察的目的

体育新课程的目标是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在别人的课堂中发现对方的优点,找到缺点,通过交流并能化解这些问题,以此来优化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观察者最根本的目的。

二、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

体育新课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华东师大崔允教授研究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由此四个维度,我们可以推导出下列问题:1.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结果如何?2.教师是怎么教的?组织手段与教学方式是否得当?3.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4.观察者对这堂课的整体感受怎样?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认识了它们是如何协调与整合的,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师生之间如何进行紧密的连接。

(一)情景要素

体育技能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技术动作理解后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的时候,根据外在信息,会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和“转化”,建构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实例1:在高一技巧课中教师学习直腿后滚翻的技术动作。

情景1、向学生提问:直腿后滚翻与普通的后滚翻的区别是什么?

情景2、学生在翻转中的能量怎么来的?直腿后滚翻时阻力臂加大了为何还能滚翻过去?

评析:通过情景1、2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技术动作学习的欲望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社会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情景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中各小组或者集中讨论时,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时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上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解决是否有帮助。

(二)教学方式要素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大都在室外,在不同的气候、场地器材下面对几十个学生,而且所面对的学生很可能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就要更加丰富,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关注上课者用什么教学方式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化解的?各个小组利用何种方式讨论?结果如何?

教学实例2:水平五《田径》模块中的接力跑教学:以4*100米为例。

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力跑的种类、方法、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和挂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2.为何4*100米的成绩比四个人100米的成绩相加要快?四人中哪些人右手持棒哪些人左手持棒?哪些人在跑道的内侧跑?哪些人在跑道的外侧跑?3.教师按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由小组成员推荐一名学生担任组长,集体讨论4*100米跑的策略;4.组织学生在跑道上分组练习;5.教师根据学生交接棒的情况进行点评,各个小组进行总结;6.教师在各个小组改进后组织练习,提高交接棒的能力。

评析:在上述教法中,教师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思维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通过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探究结论。

(三)互动交流要素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特征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完善。新课程教学中,虽然进行了模块教学,但在各个模块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差异很大。教师要创造多种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鼓励、互相帮助等。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例3:水平五《足球》模块教学,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学习步骤:

1.教师利用教具介绍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方法(图3);2.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3.两人通过传球和跑位练习,熟悉双方的特点,如传球时机、路线、力量和落点以及跑位的时机、路线和速度等;4.两人达到一定的默契之后,可以面对空门配合进行射门练习;5.增加一名守门员,提高各组进攻射门的难度;6.小组讨论: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合作、节奏、射门前观察、射门动作……)

评析: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练习,充分意识到能否射门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射门动作和能力,而且取决于两人的默契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资源要素

体育新课程所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时间资源、场地、器材、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运用,上课者应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作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重点、难点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学会制作简易器材,合理布局和使用学校场地。因此观察者要认真观察上课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它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

教学实例4:在《田径》模块跨栏跑教学中,为了能够说明栏上的技术动作,教师仅仅凭靠示范动作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挂图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观看了挂图和多媒体上职业运动员的动作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他们技术动作的学习帮助很大。

评析:学生对跨栏跑的接触不是很多,没有直观的感受,教师的示范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挂图和多媒体可以反复提供给学生观看,特别是放慢的栏上技术动作。

三、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好观察点

在听评课中,课前准备好观察点是观察者要提前准备好的,可以让每一位观察者重点观察这堂课的某一个内容或环节,就容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观察者想要了解本堂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能否与同伴一起分担和处理体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没有尊重他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能否与同伴分享体育活动和比赛中与同伴齐心协力取得集体的成功等?有了预设的这些观察点,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观察者就有了明确的观察方向,也容易发现本堂课的优点与缺点,评课时就有了具体的内容。

(二)课中学生与教师的行为

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带着准备好的任务走进课堂的,这需要观察者尽量完整的记录一些听课的数据,以便在在课后进行分析,在评课时进行举例说明。因此观察者在听课时尽量准备好秒表、量表、计算器等器材走进课堂,比如,本堂课教师示范了几次?提问了几个问题?教师是怎么进行分组练习的?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安排了哪些练习?学生练习了几次?学生之间怎么交流的等?

(三)课后的评估与反思

听课后,观察者要在第一时间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结论,然后和上课者进行交流,让上课者清楚本堂课的表现是否和他预想的一致,本堂课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进行改正等?

比如,在《足球》头顶球教学中,观察者通过“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来观察课堂互动情况,把学生的活动方式、地点、时间和参与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录成表。

如何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这就要借助观察者在听课中收集到的数据,反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应该单纯模仿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而应该从上课者的课堂教学策略出发,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重建自己的教学结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观察可以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专业化的教学观察研究则是一个团队合作,每个人有自己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研究,应对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管理,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得到较高的发展,如果课堂观察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常态,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够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27.

第3篇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使我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设计者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要注重有效地评价

有效地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六、要注重有效的教学延展

第4篇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使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有利于促进教学的系统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所谓科学,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既切合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思想正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就是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创造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论哪种学科,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 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 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转贴于 (4)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 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教学设计与教案区别

教学设计有别于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编者写形式上。教案(是课时教学计划)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的编写呈现单向、线性状态。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运用、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学过程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形态。它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行进的。

(2)在编写内容上。教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学媒体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则相当关注“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另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容易取得最优教学效果,这一点教案是赶不上的。

(3)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两者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目标陈述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教案中以教师为阐述主体,以教材教法为中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只考虑知识技能。教学设计则有较大的变化,教学设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阐述主体,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有效性 教学经验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不仅要追求活跃的气氛、丰富的信息输出,更要追求高效,只有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探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1. 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 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使我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设计者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不作牵强附会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3. 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4. 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5.要注重有效地评价

有效地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6.要注重有效的教学延展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课堂教学技能 最优化

教师的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外教学三大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探讨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基础和保证。课堂教学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因此,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方式是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教学技能要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引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成功的新课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学习,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包括:诗歌型、趣味型、练习型、提纲型、诱发型、实验型、过渡型、矛盾型、提问型、自阅型、阐述型、警语型、直观型、质疑型、对比型、联想型、游戏型等方法。

怎样做好新课的引入工作呢?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新课引入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备课时必须充分重视。即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引入形式;最后,平时要做好资料收集,提高自身的素质。丰富的素材,靠平时的积累,教师平时要多注意看科普杂志、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并做好记录及摘抄。平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讲演、板书板画、实验技能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引入材料表现得更充分、更形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关系到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不论当今教育如何改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何提高,用好教学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语言既要有科学语言的共性,又要有教学语言的个性和特色,必须科学、准确、精练、生动、通俗易懂。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则可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主动思索、尝试、奋斗,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含糊、杂乱、呆板,则学生会感到枯燥、厌烦,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三、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是无声的教学语言。教学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如果能充分利用,则可节省繁杂的语言描述。因此,设计好板书板画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解教学内容。它能将所学内容,尤其是较复杂的教材内容分成层次与段落,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扩大、巩固学生的感知量,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是学生记学习笔记的主要依据。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板书板画内容和组成形式。一般来说,板书板画应包括的内容有:课题和各段教学内容的标题及内容要求;带有文字和讲解的略图,有关实物简图或示意图,过程和现象的示意图及图表、图像等;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表述;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或证明的过程及布置作业的有关内容,等等。

要做好板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注意板书必须与讲解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密切地配合起来,边讲边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其次要做到板书有计划性、纲目清楚、条理性强,各纲目的标号应统一,重点内容可酌情加适当标记。板书内容要正确无误,词语要通顺,标点要适当,书写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字迹工整、大方,字体要大小适中,板书主区的书写内容要尽量做到一课一板,便于保持知识的系统性。

四、教态变化

体态语言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情,来表达含义的符号或代码系列。体态语言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所说的教态,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形态。好的教态不但可以增强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通过情感的影响可以起到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因为手势不明确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有的因为教态不好,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因表情不当,引起学生的误会等。因此,教师教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应是面带微笑,给学生以亲切、和蔼、可信的感觉,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兴趣,带来鼓励和信心;在教学中,教师的手势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手势可以做比喻,如在讲解力时,可以用手表示提、拉、推、压等动作;通过手势还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如适宜、丰富的手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表情、手势、动作等信息工具。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教鞭指点板书、图表或其他教具,在课堂上适时地到学生中间巡视,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演示

教学演示即演示实验,它是指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它是教学重要手段之一,是体现具体与抽象相统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原则的主要方法。教学演示实验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示范,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成功的演示实验以令人信服的深刻印象,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就必须做到切实掌握实验原理、仪器构造、性能,认真做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在演示过程中必须做到现象清楚、讲解明白,提高演示实验的生动性、科学性、安全性。

六、课堂讲解

学生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来获取知识的,因此,教师的讲解尤为重要。讲解正确、科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新知识。教师的讲解必须做到:一是符合科学性,即讲解的内容合乎科学原理,用词要正确,表达要确切;二是符合逻辑性,即讲解必须有条理,顺序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内容的安排要合乎逻辑;三是讲解要有启发性,即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四是要突出重点,即每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着一两个重点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从与它的不同联系中来分析研究;五是简明生动,即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练明达、形象生动和通俗易懂。

七、课堂提问

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设计好课堂提问。要设计好课堂提问,就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水平有的放矢;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有针对。

八、反馈强化

反馈强化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中反馈的信息以自己特有的应变力来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强化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反馈信息有表情、手势、回答问题、堂练、课堂测试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动向,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致判断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进行反馈调整,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上黑板做练习或布置学生做堂练、观察学生操作、做课堂测验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途径,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检查教学措施的实施效果,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和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

九、课的结束

圆满的课的结束作用能对所讲授知识加以总结、整理,能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能为下节课设下伏笔,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后续课程或教学服务,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要设计好课的结束,就要针对不同的课堂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结尾。课的结束方式有:总结归纳式、练习巩固式、比较识记式、设疑伏笔式、启导预习式、首尾照应式、激发兴趣式等。

十、组织教学

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三个基本要素组织教学,即从课题引入、课题教学和课的结束都必须体现这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在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思想,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其中知识结构要求有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互补性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有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学内容应围绕“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树立观点”的要求来进行选择,而教学内容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明义.关于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1,(8):8-12.

[2]郭永霞.试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108-110.

[3]陶丽萍,黄学龙.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3):77-78.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和谐 课堂氛围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6-02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多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因素而忽视课堂氛围的有效营造,基本都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态度等基本要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形成的规律特点,从而形成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固有模式,体育课堂僵硬、死板;较

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然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意向、动机、兴趣等往往是在良好的情景及氛围中产生的。

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能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可以

认为,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是取得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换而言之,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情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心理环境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构成体育教学氛围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这些基本要素在实践过程中如

何加以注重与把握,是创设体育课堂教学和谐氛围的关键所在。

1. 注重语言环节 点评恰当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因素。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渴望被欣赏是人性的需要。平时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失败与困难时,教师要善于运

用激励性的语言,比如"坚持、再坚持!"、"你能行,再来一次!" "你肯定可以完成",

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可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示范与讲解、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等

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学、善于学、乐于学。使学生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

做到!"让学生体验成功。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之间多加交流,进行互帮、互学、互教,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如完成动作的正确与否,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这样对于改进与提高技术动作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加体育学习。

2. 注重教师形象 情绪调整

学生学习情绪的好坏,练习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学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均与教学氛围相关。课堂实践证明,把课堂管理的重点放在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上,比把重点放在树立教师权威、强制或严格执行课堂纪律更能获得成功。当然,体育课堂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也是有必要的,但这并非目的,这只是组织课堂、支持教学的基本手段。

情绪是一种无声的主导,如果教师在课上精神不振,表情呆滞,情绪低落,就会给学生

带来消极的影响,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高涨,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与调动。

3. 注重对象区分 内容整合

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各式各样的的。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男女性别的差异、体质强弱的差异、运动基础上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的能力问题常常摆在我们面前。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全面照顾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学习方法与适度的疑难问题。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和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应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体育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在教学评价中做到不草率的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思想认识,而应当通过合作、交流、引导,使之自觉获得对练习的过程、目标的达成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预设能力指标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如:跳远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的远度将学生分组,实施分层次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各项学习

任务,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教学中,可以尝试不同进度的学习,如让距跑、跳、让时跑以及限制人数的篮球、足球、排球比赛等等。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了学生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营造体育课堂和谐氛围提供保证。

4.注重学生主体 关系理顺

体育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是心理品

质的信息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体育教学中听、看、议、思、练的意向、 动机和兴趣等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的。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们认为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关键是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感,具有激发、调动积极性的作用,推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消极的情感抑制学生热情,甚至会使学生拒绝接受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上课时,精神饱满,利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对要进行的项目跃跃欲试。在教学过程中亲切耐心细致的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热情的保护与帮助,使学生感到亲切,得到鼓励,给学生创造了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和谐的课堂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共鸣,培养师生间友善的情感交流,才能有效激

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能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

5.注重场地设计 气氛营造

体育课堂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场地器材的设计与安排,对课的组织工作、课的顺利进

行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场地的充分利用、器材的恰当安放,有利

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还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筹划,全面设计好场地、器材。如在跳箱

内容时,许多学生都有一些畏难情绪,如果教师合理设置器材,做好保护措施,教师自身的

优美示范与合理安排教学手段,学生必然受到教师的感染,情绪高昂,积极投入练习。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器材、利用已有的器材进行改造,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样学生经过亲身经历,增强参与的兴趣,主动性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也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自己制作简易的教具并把自己制作教具带到课堂教学中来,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如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把绳子、跨栏架、长凳、垫子等器材分组进行布置并根据本组学生的意愿排放器材顺序进行练习,通过设置障碍的摆放,让学生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完成障碍跑教学活动。又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时利用车胎、呼啦圈等器材,学生以4人为一组,前后距离 3米左右,面对面进行传球练习,另外两人手持车胎或或呼啦圈站于中间并将器材举于肩膀高度,以碰到器材的次数最少的学生获胜等等。

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

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活动、思

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 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

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喜悦。而教师更多的是扮

演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才能真正

达到让"体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凤霞,李广文.中学体育主动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四川体育科学,1999,(9).

第8篇

一、评价目标

1、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实行。

2、使教师有效评价,通过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师生的发展,从而形成民主、主动、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3、构建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实践。

4、使有效课堂的保障得到落实。

二、评价内容

1 、在有效教学评价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原则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能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考察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在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不能不顾有效课堂带来的实际效果,一味的已完成教学为主,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不同学科和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

5、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这是有效课堂的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价过程的一种标准。

三、有效课堂的落实

1、在教学方面创建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创设情景让课堂灵动起来,以人为本,尽人之性,这已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轻松愉悦,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障。课堂教学气氛,指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密布的特殊情调和气息。这种情调应该是健康的、美好的、愉快的,这种气息应该是和谐融洽的、温馨的。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

2、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实施有效教学并取得成功的保障。

对于教育发展来说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就是实际经验与理论依据以及有效课堂的实施。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的理论中,有效课堂的评价与保障的课题的提出,是为了让有效课堂教学的可行提供事实和理论保障。由于,有效性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相比有效性教学面临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提出有效课堂的评价与保障这个课题是必须的。同时,对有效课堂的评价与保障的论述也是为有效教学的可行性做铺垫,为教育教学方法革新做铺垫。

对于教育发展来说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就是实际经验与理论依据。良好的课堂情境、充分的理论依据以及教学实施的到位是有效课堂成功的保障。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说明一个道理,有效教学的实施是教学的根本,只有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到位,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教学。

四、评价保障

1、组织保障:以校长为领导,以学科组为实施单位,建立有效教学评价组织;分析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等为主要分析方法,也是本课题得到实施的保障。

2、物力保障:学校为课题研究自筹经费,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3、制度保障: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每月组织教学研究课或观摩课,在教学中尝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设听课、评课、说课活动,探讨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制。

4、阶段总结及相关的科研成果。

认真组织实施中,通过文献学习,行动研究,个案分析,对不同阶段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不断调整策略,形成案例,经验总结,研究报告等。

5、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参与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很强,有利于克服困难,完成研究任务。参研人员中,高级教师占有一定比例,经验丰富。也有中青年教师,热情高涨,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完成课题研究。参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有一定的课改理念。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擅长将研究发现提炼出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评价于保障》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2]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3]戈登、珍妮特著:《学习的革命》1997年版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检测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71-02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美术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①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就可以丧失美术课的特点吗?②三维目标该如何设计?三维目标写进教案但教学效果为何并不明显?③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或教育内涵为何淡薄了?④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⑤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

二、关于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关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教学成果的可检测性,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教师的反思意识,思考“怎样的教学才有效”“我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有效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行为的教学思路或智慧。有效教学的实施可划分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三个阶段。

三、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如“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工具、材料、方法、步骤、语言、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以及通过造型表达思想与情感等。②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③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不要“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④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同是剪纸的教学内容,其在小学的中、高年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

(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过程的优化应做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谓“好钢”是指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所谓“刀刃”是指一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最佳时机,把较多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来。

(五)范例应具典型性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

四、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参与度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

(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一堂好课除了应达成教学目标之外,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课堂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美术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回味。

第10篇

[关键词]提升 教师 素质

一、以养成教育为主线,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

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品质的转变,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我们要进一步认清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任务。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场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唯一目的,在小学,最重要的并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点,而是通过这些知识点给予孩子一些本质的东西。第一,给予孩子学习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保持终生。第二,形成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第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发展孩子的思维和智力以及能力。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

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给孩子们补上补好这一课,做好两个方面的指导和校正,一是学习行为习惯。如: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当众讲话,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倾听别人讲话,怎样与别人合作做事等。二是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性等。要把这些纳入师生教与学的任务目标和评价中,随时检查督促,定期组织展示、评比、交流、竞赛活动,营造氛围,拉动竞争,引领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行为品质和心理品质,为其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健康情趣、完善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设立“全面发展奖”、“单项突出奖”、“显著进步奖”三个层次。在德、智、体、美、劳、心理、特长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的,可获得“全面发展奖”。各科成立兴趣小组,扎实开展“诵读工程”。

二、创建学习型校园,落实校本教研的中心地位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科研又是学校工作的生产力。所以,全区小学教学要努力创建学习型校园,扎实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

⒈创建学习型校园要明确三个理念。⑴学习型学校的特征之一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强调学后必有行动。⑵校本教研的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即课题。⑶教研形式是“反思―探究―参与”,“行动”即教研。

⒉强化学校、中心校搞好校本教研的责任意识。各学校、中心校要明确两级校长是两级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各小学教研活动的次数每两周不得少于一次,各中心校教研活动每月不得少于一次。活动形式以“主题研讨”、“集体备课”、“个案剖析”、“特色推广”四种模式为主,活动内容由课堂教学可拓宽到“学生评价”“作业设计”“命题改革”。

⒊活动要关注实质,重研讨、重收获、重解决问题。关于教研活动,我们强调不管是什么形式三个基本要素必须突出:⑴教研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要么是研究专题,要么是解决问题。专题也好,问题也罢,这是教研活动的主魂,教研活动必须有灵魂,才有实效。⑵研讨过程要有研讨的氛围,参与活动的教师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或赞同、或争辩、或补充、或完善,最后形成共识,不可依席发言,更不能对别人发言不做任何思考,毫无反映,各说各的,各唱各的,好象彼此无关。⑶活动结束时,要对研讨有个结论。专题研究的,要形成统一认识;解决问题的,要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除了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外,发言内容要少些大理论,多些具体的教学设计。能用理论说明每步设计,这才是最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空谈理论,成为理论交流会。本学期我们要抓好“集体备课”、“习惯培养”、“能力训练”、“学法指导”四个层面的试点工作,并录制典型活动、课例予以推广。

三、倡导课改实验课题化,以课题研究统领教改方向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构建主义 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岗位竞争也随之加大,对员工的职业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院校为适应社会需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体,是获取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所以革新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院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职业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误区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各职业院校开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特别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对学员仍然是劈头盖脑地进行“电灌”,使得课堂教学改革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以学员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无法体现,课堂上“教”和“学”的活动还是围着教员转的现象,仍然是现代教育技术加传统教学模式。问题的症结就出在未能深刻理解职业教育课堂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而是包括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二、树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理念

1.“双主”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实质上是观念的变革,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员主导与学员主体的学习活动。要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从学习方式的变革入手,按照学员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的生成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变革。

2.基本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员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职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员为中心,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不仅要求学员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员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员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它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自学、自悟、自立”的过程。因此,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学员成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员成为对学员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者,要让学员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三、构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方式,逐步探索出以培养学员职业能力生成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不拘一格,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模式。

1.自主型模式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学员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员为学员设计学习的平台,为学员设计学案和设计学习方法,引导学员对创设的学习情境,进行积极地观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另外,引导学员对教学资源进行查询阅读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达到让学员主动掌握学习的进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

问题学导自学答疑练习评价

关键是学导,为学员设计学案和设计学习方法。自主型教学容易与自习课混淆,自习课是完全由学员进行自学,是在教员的引导、个别提示、启发下,尽可能地拓展学员的自主学习空间,由学员根据学案借助资源信息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模式比较适合基础性、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的教学。

2.合作交流型模式

作为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人才,部队是讲求协同发挥整体力量,学员要利用各种信息,在学习中要学会交往和合作,学会在交往与合作中更好地学习。尽量设计与引导学员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进行学习,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善于协同作战的工作作风。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设计是:

诱导交流协作归纳统一巩固评价

关键是引导合作交流,激发思维。在此,教员就相当于节目主持人,及时提出议题,引导合作交流,激发思维,根据各方观点及时归纳统一,同时根据一条主线逐渐引发出下一个议题。此模式比较适合辩证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的教学。

3.探究型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员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员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教员可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情境,为学员的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培养学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设计是:

问题探索报告答辩评价

关键是启发式引导探索,及时纠偏。此模式比较适合验证性、探索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的教学。

4.情境型模式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可设置认知氛围情境,给学员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可设置形象氛围的情境,或再现部队作战训练情境,将课堂延伸至部队,让学员更加贴近部队实际,获得直观感受和虚拟体验,有力地促进了学员通过情境进行学习意义的建构,培养了学员的岗位任职技能。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设计是:

创设情境角色行为感受体验意义建构

关键是情境创设逼真、角色具体。此时教员就是一个总导演,学员为演员,在虚拟现实的情景下,扮演相应的岗位角色。此模式比较适合部队实践性、感知性较强的装备课程的教学。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改革实质上是观念的变革,核心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学员主体性作用的落实,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遵循学员任职特点和职业能力的生成规律,构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员一定要彻底的更新观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时机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当好学习的导引者和组织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全面发动起学员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其最佳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12篇

[关键词]激发;学生;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他们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心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

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百合花4支20元,3支12元,玫瑰花5支60元”。问:老师想买7支花,可只带了25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抽象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同时,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应看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确确实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教师还要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模式。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使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讲到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电视屏幕上有声有图地出现了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了实地收集数据的,教学效率高,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或选择的)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由一整套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方式。它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功能,它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库。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和构建科学规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正如有些专家所言,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掌握七、八个教学模式,那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数学分课型、分内容、分年段等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大大增强。

处在中年级段(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强,其主要表现是: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态度,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判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而且特别关注老师是否“公平”。由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动荡”的过渡时期,不听老师话的现象开始出现,班级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此时,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动荡”中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认识。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劳动,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加强学习兴趣。

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可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新颖、奇妙甚至出人意料的结论。老师要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欣赏数学之美。老师可以把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数学以灵性,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喜欢它直到最终热爱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