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职业认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突出特点在与专业与课程鲜明的职业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要求出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则正好契合了这一目标。将实际工作过程引入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并结合科学、系统的分析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中注重课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选择任务载体的典型性和有序性、课程发展的延续性和动态性,为高职教育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实践技能教学与岗位工作脱节。过分强调学科各分支理论的系统性,导致学生很难把专业中各个孤立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为了改善教学质量,通过分析探讨了引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及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提出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程序和框架。
1.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设置程序。高职教育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采用职场情景化、职业规范化、岗位标准化等模式,配合生产性、工厂化的实训、实习手段,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和职业综合素养。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和高职教育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高职专业建设的程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中,主要把握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和构建,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到位。
我校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就是按照上述程序确定设置的,其专业培养目标自然成型,即培养适应工程管理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熟练掌握工程管理相关的工程理论和管理方式,了解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基本胜任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步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为引导,找到典型工作任务,再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解。内容的选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作为宗旨,直接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课程内容编排强调结构化,围绕工作实践活动由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达到学生容易接受、快速形成职业能力的目标。具体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本步骤:首先,确定职业岗位群(根据社会需求调研分析,确定本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其次,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对本专业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次,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最后,学习领域形成(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课程体系)此外,课程体系内容确定及细化(根据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细化至每一个学习单元或学习模块)。①职业岗位分析。根据本行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结合教育市场人才供给情况、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分析和毕业生就业率预测等,确定所设置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内涵。其次,结合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确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调研分析,最终确定工程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其职业岗位要求。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解构和重组。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融合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工作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又具有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将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一门课程,由一个或若干学习任务组成。例如“钢筋混凝土梁的制作”是建筑施工领域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也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它含有若干学习任务,比如建筑识图、支立模板、绑扎钢筋等。一般,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③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按照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课程)的流程,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素养等。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结构设计,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项目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模拟岗位任务的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体系构建的核心即在于“整合”。如传统的课程流程是这样的:
而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中,这些课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考虑到教学进度安排问题,再进一步分解为各分部工程施工与计量的学习领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又分为构造识图、材料、施工组织与工艺、工程管理等学习情境。
三、结束语
依据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素养、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1.工程管理多维知识的掌握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建立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众多的知识进行整合。
2.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对学生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系列化的实训和岗位模拟,强化了学生的工作技能知识架构。
3.通过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的顶岗实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作的真实含义,引导学生充分做好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心理准备,并能方向明确的学好课程体系中的相应课程。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工程管理专业是融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注定要强调“职业能力”的训练。职业能力强调的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事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显然,大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同其他专业一样,也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包含三方面要素:一是胜任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1.职业一般能力。职业一般能力指经过后天努力能获得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理解、观察、语言表达、文字综合、判断能力等。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职业岗位上,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过程中的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观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2.职业专业能力。职业专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特殊专业技能。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工程项目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原理、管理技术、方法和工具,参与或领导启动、计划、组织、控制和收尾过程的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拥有项目管理员乃至高级项目管理师执业资格证书等。
3.职业综合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衡量毕业生能力高低和职业生涯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业者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在从业者的跨职业、社会活动、方法、个人能力等。跨职业能力体现在从业者所具备的非专业要求的技能,如计算机的运用和外语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有助于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在从业过程中对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解决。社会活动能力指从业者的沟通、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职业能力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志,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方法能力指处理问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工作的计划、决策、执行能力,决定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及职业发展潜力。个人能力指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是强调“能力本位”,即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来确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能力至上为准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要以职业需求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以能力分析确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通过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过程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构建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及实习环节的比重。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
1.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而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工程能力理念,通过课内外诸环节,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融合”的教学、科研、社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此,必须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强调灵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践锻炼,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校企联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实习基地建设,要遵循“以建筑企业为依托、以工程项目为主体”原则,坚持开放式办学,努力促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学校与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习教学,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要调动企业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稳定教学实习基地。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机结合。
3.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仿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组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内容,让学生历经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前期策划、设计准备及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还应在模拟教学的时间上给予保证。
4.改革专业实习方法。以产学合作为主,加大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实习中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亲临工程建设与生产现场,直接领略先进的组织管理、设计手段和生产过程,全方位了解管理技术、生产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等情况。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全面应用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注重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延伸,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设置课外学分,通过讲座、俱乐部、论坛、各种协会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与沟通能力。
6.注重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应与业界建立起广泛联系,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评估,形成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三、构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要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应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组织专业团队教师,会同劳动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根据工程项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加以集成,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2.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专业教师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致力提高职业素养,既懂专业理论,又善于实际操作。要树立创新意识,到实习基地及相关的单位跟踪调查,挂职锻炼,适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要培养教学把控能力,适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引导与解答。
3.加强与咨询、监理公司的顶岗实训合作。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管理着许多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施工进度的工程项目,因此可根据各阶段实习的要求,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利用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的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工程项目间轮换实习,满足实习的全面性。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能很好地承担起指导学生实习的任务,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4.充分运用仿真技术。实验、实习需要大量的设备、资金、耗材及人员的投入,使得很多实训项目受到限制,为解决此问题,可采用仿真实训。如,利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仿真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对项目的经费预算、物资储备、计划进度、质量监控、财务核算及成本管理等全过程模拟,增强学生对现代施工管理的认识。将学生分为业主、承包商及监理等角色,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按照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控制。
5.沙盘模拟实践教学。ERP沙盘模拟培训软件是以工程项目为背景,运用沙盘模拟工程项目从立项、建设、验收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学生扮演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角色,使学生得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切身体验与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项目进度安排、成本核算、资源配置、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团体策划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每年举办的“广联达杯”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及算量比赛,可帮助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掌握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岗位角色职责,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积极推进学徒式实践教学。利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以课程为纽带,结合课程的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及不同的部门进行学徒式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由师傅深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做中学、学中做”,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我国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学位(AcademicDegree)和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两种。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2]。根据“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精神,我国研究生教育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并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等方面的改革,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国际上工程管理专业队伍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从大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以短期管理培训的方式培养;二是从工科大学毕业、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收研究生,类似MBA或MEM方式培养。据统计,前者主要担任现场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而工程项目经理人员则主要由后者承担,后者已成为国际上培养高层次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在技术方面或者管理方面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立即胜任重要的管理工作。我国的情况也很类似,本应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岗位却被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占据。以建设领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例,据调查,工程管理队伍中,工程技术专业占72.46%,管理类专业占17.39%,经济类专业占5.8%,行政类占4.35%。可见,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出身于技术专业。这些工程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管理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管理能力基本上来自于经验,这样形成的管理能力显然有限,且很难得到提高,亟需补上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学历方面,62.79%为大学本科学历,29.21%是大学专科学历,中专学历占7%,另外有1%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称方面,9.68%具有高级职称,77.42%具有中级职称,12.9%具有初级职称[3],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人才较少,无法满足工程实际需求,需要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提高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比重。放大到广义的工程和工程管理方面,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量约为1600万人,按10%估算管理人员应有160万人。全国高校工科在校生共有803万人,其10%约为8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队伍之庞大,提高工程管理队伍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在职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帮助他们掌握管理和经济类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旨在通过以在职教育为主的针对性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能够推动工程领域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使其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获得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管理能力和出色的协调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组织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能够进行重大工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当前,工程技术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攻读管理硕士研究生比较受欢迎,需求不断扩大。设置MEM专业学位,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对于加速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工程领域的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工程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产品、物资设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工程的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管理。我国对工程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指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则取大工程的概念,既包括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等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领域范围[4]。MEM专业学位教育着眼于广义的工程管理,旨在为各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管理人才。MEM专业学位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在培养目标、层次类型、服务的行业领域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别,其学科覆盖面更广。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工程管理学术型硕士相比,MEM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1]。工程管理硕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性,仅靠工程技术或管理单一学科的力量难以实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发挥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优势,共同参与MEM人才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分为全日制学习和在职学习两大类。由于对报考者有工作经历的要求,大部分生源为在职学习。其优势在于工作岗位为其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且无需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而劣势在于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控。#p#分页标题#e#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入学要求、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确定了MEM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总体目标。在此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各高校应结合主客观情况、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各高校行业背景及优势各不相同,宜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各自的行业优势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所侧重,合理确定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5]。同时,培养目标的确定还应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甚至可由导师或指导小组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各自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层次标准,差异化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项目是在对世界一万多名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知识调查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代表工程管理最佳实践的系列知识体系,是首次在全球推出的专门面向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工程管理师的资质认证项目。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考核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生源主要是有若干年工程领域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有的甚至就是管理者。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作为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基于此背景合理安排。EMCI为合理组织我国培养MEM知识结构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数学、统计学、系统论等是基础。在合理组织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能力训练,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科学发展观、工程伦理观等理念的灌输。课程设置宜采用模块式体系,即按照培养目标及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要求,将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6]。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模块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以不断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个性化,要求每一模块的课程覆盖面较大,以供学生选择。例如,某些学生本科毕业于技术类专业,目前在管理岗位。他们擅长技术,但对于如何管理好团队缺乏系统知识,则其可以通过更多地选择管理类课程加以弥补。这种弹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MEM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突出应用、突出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1)以案例为平台组织教学。按照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构建并完善MEM教学案例库,基于案例组织教学活动和考核活动。案例应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横向上与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相结合,纵向上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逻辑线索。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经验学习方式,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互结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相应管理活动的绩效为主要着眼点。(2)以实践环节统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学生所学的核心知识体系,都应在实践平台上亲自动手实践,且将实践效果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3)以课程设计为手段深化教学。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按工程管理全过程进行有序安排,以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投资与融资、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等课程设计为主线,使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对工程管理的认知逐渐深入,最后实现知识的全面融合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4)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属于交叉型学科,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参与。从国外情况来看,多数MEM专业学位由工程学院开办,但教育过程由多个学院共同完成。如美国杜克大学MEM由普拉特工程学院开办,商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等都为MEM提供课程。我国的MEM专业学位也有相当一部分依托技术学科设置在工程学院。MEM专业学位要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相关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参与。因此,应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由工程学院与商学院联合开展MEM教育,发挥商学院在MBA教育及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方面的特长,提高学生管理方面的“软技巧”,促进MEM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是保障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各高校的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这与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是否健全直接相关。由于专业学位生源多为在职攻读,且多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用于课程学习、论文写作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无法保证,甚至少数学生攻读专业学位就是为了“混个学位”,对学习过程不够重视。如果缺乏严格的培养质量管控评估制度,则人才培养质量势必无法保证。在这方面,美国的专业学位课程考核制度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课程考核制度非常严格,课程成绩一般由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各占1/3。有的课程每周都进行考试,最后汇总;有的学校课程考核没有补考或重修。如果期末成绩低于一定水平,则该生将被认为没有培养前途而被淘汰。我国的MEM专业学位要实现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评估制度。培养单位层面,应建立符合MEM特点的导师遴选、课程考核、学位论文评审、培养过程质量自评估等制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性组织,MEM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应从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办学模式等多方面对各培养单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强化监督和评估作用。#p#分页标题#e#
关键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1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暴露的问题
国外相关学者在进行对中国的教学调研时曾经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受到人才的制约,从而难以有效的推行产业升级计划。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对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判断,当前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主要使用书本型、理论性以及教师单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很难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培育出的高校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观点,提出了应当改变当前以课堂、教材、教师等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应当面向社会需求以及日后的工作实践进行教学,从而走上一条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道路上。笔者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进行调查,总结了如下几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办学水平差异明显,许多院校需要对专业进行提升
目前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而这项学科是一项涵盖较广、跨度较大的学科体系,有着理论紧密连接着实践,并且呈现出文理交融等特性的综合性学科。此外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存在差异,各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开设院系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不同[2]。当前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专业有六成的学校不能达到标准水平,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社会突然对此专业需求扩大,导致许多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直接开设这项专业,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述院校在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后并没有跟上相关的配套设施,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到全面的知识技能。
1.2缺乏实践教学
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调查可以看出,多数高校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工程管理的实际出发,学生缺乏对这项专业的了解,并且对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缺乏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认识概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使学生缺乏对于工程管理中问题的切身了解,影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培养。
1.3缺乏对学科定位的准确认识
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出现的时间较短,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还有这一定的分歧,不确定这项专业应当是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还是应当以管理技术作为中心进行教学。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时,出现一定的偏差,将不同的方向的专业捆绑到一起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导致了不同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放在了不同学院中,。如有些学校将工程管理放到管理学院。有的则放到建筑工程学院。这种学科定位上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在学生的学习中,不同学生对于不同专业课重视也不同,所以最终所学习到的知识重点与知识架构也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对于日后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会产生影响。
2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改进与优化策略
2.1突出重点课程,合理进行专业课设置
各个高校之间工程管理的归属存在差异,有效高校将其划入管理学科、有的是工科;此外还有着房地产方向、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等不同的培养方向。但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不管是如何划分以及哪种培养方向,都应当让学生明白核心课程是哪些,这样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知道学习重点[3]。此外不仅要指明重点课程,还需要强化重点课程所配套的实践。当前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缺乏实践,到了社会工作后,空有书本知识而不能施展,还需要从头进行实践学习,面对这种状况就要有针对的去解决,使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并且加强对于工程管理的实践。
2.2高校明确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工程管理专业牵涉到建筑施工领域的许多环节,所以在进行专业的设置上,许多高校以为求大求全,但是在实际的培养方向上,却没有清晰的目标,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精通”。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进行工程管理教学中,要明确和清晰培养目标,在不同专业上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其他专业,只有搞懂了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在进行其他方向上的学习,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3强调对学生专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在社会中许多建设单位反映,当前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中,经常出现学生的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与之配套的职业素养却较低。进入工作单位后,在实际的工程管理时间中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在一些人为因素上对建设工程的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说明这当前高校教育中过分的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所以这一点也应当应用到高校教学的优化中去。
2.4对教师队伍进行机构上的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大建设的时期,迫切的需要实践性人才。而在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工程管理教学理论知识储备上较为雄厚,但是在实践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所以在面对工程管理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解决方案缺乏操作性、过于理想化等现象[4]。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认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在进行师资力量建设时,应当注意多使用实践性人才进行工程实践类的教学。工程管理对于实际操作有着较强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发展中应当注意理论知识需要搭配着实际的工程管理实践进行,也就是说高校应当注意对高校教师的时间培训,使教师对实际的工程实践有所认识,保证学生能够从学校也学习到工程管理的实践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国家在应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以及高效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将实践项目与专业知识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全方位的让学生认识到应用管理专业的特点,并且有效的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保证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上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发展中也需要依托工程管理的行业与社会支持,我们国家的高校应当在办学中通过突出自身优势的办法,形成专业特色。并在进行理论教学的环节中,不断的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时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课题研究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9.
[2]谢丹凤,郭树荣,李素蕾.基于递进式思想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集”教学特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
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实践教学面临着组织难度大、实习经费短缺、教学时间短、学生安全不易保障等多方面的困难,此环节在多数院校难以有效实施,造成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一瓶颈已成为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一大羁绊。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校期间接受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但是一方面由于平时缺乏参与系统的大作业实践项目的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课题题目陈旧、偏小而得不到综合训练,因此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常会出现角色转换慢、岗位适应周期长的现象。(四)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容乐观,表现为年长老师实践能力强,但专业技术知识背景单一;而年轻老师专业技术背景较宽,但实践操作能力差,尤其是综合型工程管理项目经验不足。这种师资队伍的尴尬结构在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对于适应企业需求和专业建设都会是一大羁绊。
我国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步伐加快,跨国公司和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据调查显示,我国工程管理人才普遍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就经验型的人才而言,他们一般都是土木工程或其他技术专业出身,具有较强技术素质,但是知识结构单一,管理能力欠缺,对国际管理、法规、标准不熟悉,综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就纯管理专业的人才而言,他们缺乏相应的背景技术,出现工程管理项目人员看不懂图纸,做不了工程预算的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技术背景;较强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成熟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了解国际惯例操作实务的能力等等。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才是目前国内外企业所期望的。显然,面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管理项目国际化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各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态势严重不符。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面对国内和国际对工程管理人才的亟需,各高校应该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过程,积极探索和践行有效的培养方案。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国际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各院校应该突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在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四类平台课程内容的同时,应强化工程类技术背景知识。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有效结合学校和校外企业的实训条件,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类综合工程项目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全程管理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工程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要求,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作内容,工程管理项目中的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方面内容需要系统、科学地进行教学安排;二是工作类型,工程管理项目通常包含项目管理、物业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多种工作类型,因此在细化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着实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设置专业课课程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中,要考虑每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及层次递进性,避免相互重复和颠倒次序,以提高每门课程及整个系统的效率[2]。各教研室要增进沟通,对课程设置共同把关,避免内容交叉、重复、断层等现象。立足于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课,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等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现有核心技术平台课程的内容,尤其应从广度上拓展现有的核心技术平台课程,包括整个项目建设各阶段尤其是项目施工阶段所涉及的技术知识点应尽可能全面[3],使学生能够宏观把握工程管理项目的整个流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避免以往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要求应聘学生有“实践经验”,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训是十分必要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内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相关工程管理软件,沙盘课设等进行项目管理的全程模拟,给学生一个宏观认识;另一方面是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此环节中,指导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让顶岗实习确实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剂,而不是走形式。
工程管理专业要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各院校首先应提高担任实验、实习、课设等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层次,并定期指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拓宽教师的行业视野,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新老教师之间切磋和沟通,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此外,可以临时聘用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来承担实践指导的工作。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是在实训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增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购置工程管理专业前沿的实验设备及模拟软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社会上选择一些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把学生的一些实训项目放在企业中去完成,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增强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知度。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由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的学科。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随着社会各领域工程项目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期待有效地解决,工程管理专业正日益凸显出它的优势,它的专业建设也必将日趋完善,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p#分页标题#e#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将面临着新的情况,整个社会对工程管理这个专业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各院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认真贯彻教书育人并重,专业能力和个人修养并重的全方位教育理念,通过明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目标、优化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力度四个途径来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应放眼于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国际视野中,各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不懈努力、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途径,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本文作者:郑皎 单位: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1BIM技术在国内外运用现状
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正积极的将BIM理念融入建筑与工程类专业中,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研究和改革。如奥本大学(AuburnUniversity)在本科生课程中开设面向施工专业学生的BIM软件课程,通过实践,发现与相邻建筑院系学生相比,它们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能力;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奇科分校在成本估算课程中引入BIM技术,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整体速度和效率;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施工管理系,在大一时,以BIM课程替换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CAD),培养学生基本的BIM建模能力;将BIM教学单元整合到专业知识中,比如结构、造价、进度控制等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BIM技术的运用起步较晚,BIM理念还没有贯穿到高等院校建筑与工程专业中。
随着BIM技术应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建筑类院校意识到BIM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各种尝试。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清华斯维尔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该公司内部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BIM软件的运用能力,连续两届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总决赛”中获得本科组全能冠军、三维算量与清单计价单项比赛冠军等荣誉;2010年9月,广东番禹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校企合作,设立BIM项目工作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BIM技术;2011年,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在建筑学本科生中,挑选3年级作为教学改革试验年级,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通过一年的教学改革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与广州优比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开设国内首个BIM方向工程硕士课程,培养BIM综合管理人才。
2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技术的变革对未来建筑与工程专业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向企业输送人才的高校,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变得分外重要。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如何将BIM融入到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管理类人才,是高校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综合了土木工程类知识和管理类知识,同时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要求较强。工程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或者没有)。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二时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如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在大三开始接触专业课,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等。学生真正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不长,并且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对工程实际情况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广泛,在知识的讲解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系统的知识面以不同课程的形式人为的分解开来,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专业课程内容中知识点的重复现象非常多,比如工程经济学和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等,由于多个教师共同教学,知识点重复讲授的情况更加频繁。因此,整体来看,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课讲授系统性不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没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不容易形成系统、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上文分析可知,工程管理专业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专业知识系统、有层次等特点,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BIM的产生,给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真实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BIM相关技术,将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有层次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优化教学工程流程,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借助BIM技术平台,以一个完整工程的真实案例为核心,通过建筑制图、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讲授案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以面到点,从实践到理论,通过案例将知识点串接起来,进而由点到深化,在BIM平台上,让学生系统、全面、可视化的了解工程设计、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施工管理、合同管理、运营管理等一。
3结语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和深入,建筑行业对所需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工程管理专业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将BIM技术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让学生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借助于BIM技术平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比传统授课更具系统性和层次性,从实际真实案例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再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应用型、交叉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时刻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张雪陈三波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华润建筑有限公司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管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TU17-4;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52-01
BIM及建筑信息建模,该技术近年来在工程界已经初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已经成为了建筑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技术之一,受到了建筑领域人士的广泛推崇。BIM依托于数字技术与可视化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建筑信息的系统整合,对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BIM技术的产生,为建筑工程传统作业模式的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也为高校有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给以了充分的基础保障。
一、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国外BIM技术应用现状
BIM技术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美国来看,其自从在2003年启动了BIM项目之后,该技术在其军事建筑工程及对应的民用建筑中已经得到了推广应用,并且美国很多高校已经将该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的相关课程中,有效实现了各类课程的开展,并举办了相应的BIM大会。而就英国来看,其政府部门已经拟定了与BIM技术相关的战略发展规划,同时高校也开设了对应的BIM专业课程,例如英国的萨尔福大学已经在其硕士课程中纳入了相应的BIM专业知识。而日本学术界及相关单位也积极主动的开始了对BIM技术的系统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其研究成果,政府部门也制定了有关推动BIM技术发展的专项战略方案,所研究的BIM推广应用率极高,已经达到了85%。此外,BIM技术在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中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显著。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将BIM技术融入了与建筑工程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以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的方式,提高了受教育者接受专业技能的效率,有效推动了建筑工程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
(二)国内BIM技术应用现状
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筑工程的现代化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越,但受发展时间限制,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伴随着BIM技术普及应用给建筑工程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国内高校对BIM技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已经开始了与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工作。例如深圳大学通过与清华斯维尔公司的合作,已经建立了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BIM应用程序课程教学模式。此外,如广东番禹职业技术学院、中南大学等都已经加强了对BIM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了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今国内对BIM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设计阶段,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其应用价值,这是亟待业界同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BIM技术在国内部分高校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成果。而就工程管理专业来看,由于其设计领域较为广泛,是一门涵盖信息量较大系统学科,所以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对BIM技术的掌握水平及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合理改革。
(一)合理设置培养目标
为提高BIM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实际效果,高校必须合理设置培养目标,以此满足于社会对高校BIM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此,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入手,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应用能力。另外,为实现传统工程软件与BIM技术应用的平稳过渡,高校应该合理把控好BIM技术的培养方向,应该将其与传统工程软件以期纳入培养方案中,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传统工程软件的基础之上,了解相应的BIM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技能。
(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受政府支持力度及高校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各个高校间师资配置不均衡现象极为明显,对此开始工程管理学科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选择具有较强适宜性的方式将BIM技术合理的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而就优化师资来看,一方面可以采用外聘专业从事BIM技术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公费培训的方式,派遣校内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并加强学校优势资源的开发。而就师资力量较为欠缺的高校来看,可基于当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主动寻求BIM软件单位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优化校内师资力量的同时,利用校内生源资源,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实习生产力,另一方面以顶岗实习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完善既有课程体系
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主要可分为开设单独课程或融入其他课程两种方式。其中前者能够从基础入手,夯实学生BIM技术的理论基础,但是会让学生过分关注于相关软件本身的操作,容易导致学生忽略BIM技术对管理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作用。而后者虽然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BIM建筑信息模式思维,促进其对BIM相关软件进行自行学习,但其基础难免不牢固。故,高校可以在大一阶段将其设置为必须课程,主要讲解BIM的基本理论及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其次,再在之后的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等课程之中,融入BIM技术,以具象化的方式辅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形成以系统眼光看待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思维模式。
(四)构建BIM实验室
为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利用校内计算机实验室,下载相应的BIM软件,同时建立以建成工程项目的信息资源库,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以仿真的对相应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更为系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广联达、鲁班等所开发的工程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于桌面虚拟化技术,依托于校园内网,为学生创建可于寝室连入虚拟系统的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寝室中选择相应的BIM软件进行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已成为了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有助于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此,高校应该将BIM技术合理的应用于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以此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建超,张丁元,周静海.BIM技术在建筑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7,(01):161-164.
[2] 李明,赖小东.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障碍与解决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6,(29):225-227.
[3] 孟红,喻敬琴,马海兴.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15):167-168.
[4] 周明桂.BIM课程在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3-16.
[5] 张雪,陈三波.将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17):269+280.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实践教学;市场需求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套用于建筑物内或建筑物群之间为计算机、通信设施与监控系统预先设置的信息传输通道。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懂理论、熟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1 现阶段网络综合布线的现状
1.1 目前职校开设综合布线出现的几个现象
1.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由于教师缺少经验或学校实训条件有限,部分教师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实践课程少之又少,造成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的深层次内涵,同时对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不足,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1.2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技能模块分成综合布线系统基础知识和施工流程、实训设备器材与工具认知、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设计拓扑结构实训、双绞线制作、RJ45配线端接与安装、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施工、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测试、综合布线工程的验收与管理等。但目前的教学中多数学校侧重网络拓扑结构、双绞线制作、RJ-45配线端接等网络方向的技能训练,忽略了施工方向的实训。而市场需要的是应用于智能楼宇等建筑物或建筑群间信息传输,这与施工布线,施工管理等技能是离不开的。
1.1.3 网络技术与工程施工技术不能结合
网络综合布线这门课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综合布线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综合布线的国际标准和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阐述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施工工程管理技术、网络测试技术、工程验收和管理维护等内容,突出学生网络布线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大多是网络工程或相关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他们大多没有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学习经历,更没有工程管理和验收的现场施工经验。因而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是照本宣科。对于网络布线,链路测试则是他们的本行,往往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阐述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顾此失彼,只知“这样做”,不知“为何这样做”。
1.2 以技能大赛为指导思想下的教学问题
2009年,综合布线项目进入到国家技能比赛的行列,各职业中学纷纷开设了综合布线这门课。有些高职校过于重视全国网络综合布线技能大赛的成绩,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和锻炼几个参赛选手。这样对全校技能比赛获得好名次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学习知识系统是不利的。由于集训过于针对比赛内容,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没有大的帮助。反而扭曲了综合布线这门课开设的意义。
2 针对上述现象及问题的解决建议
1)提高师资水平,向多元化发展。将教师送出去,走进企业,走上施工现场,整合网络技术和施工技术,丰富理论知识体系,增加项目参与经验,为教学打好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2)完善综合布线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重新设置教学内容。加大实训实验室的投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动手规划、布线、实施的过程中能直观的了解结构化布线的应用环境,加深对理论的认知,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毕业后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3)深化“工学结合”。随着近年来的高职课改的发展,“工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学校建立综合布线实训室始终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可紧密联系处业龙头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引企入校,让一线的工程师走进校园成为专业教师,让正在实施的项目走进课堂成为学生探讨,研究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所学即所用”。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发展,综合布线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学校更加密切同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也需不断充电,才能保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参考文献】
[1]钟九洲.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J].学术交流.
[2]张云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教学与研究[J].科技信息.
[3]李晶.工学结合下的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2012.
[4]是强.《网络综合布线》实践教学现状分析[J].理论研究.
[ Abstract ] in order to focus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create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s vigorous development, is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mechanism of bold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strong, high employment rate, as many institutions of popular professional,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exceptional also, as of 2011July, provided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in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104. " Project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i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ized core courses in specialty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the four big platform ties, comprehensive and strong, policy sex is strong, strong practicality. Combination of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in its teaching,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 a" student-centered " principle, teacher's guiding teaching methods,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nitiative, to create a good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三本院校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教学方式
[Key words]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project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 C93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三本”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开展情况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正逐步发展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近年来,我国三本院校发展迅猛,截止2009年4月,全国共有318所三本独立学院,三本独立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按照办学层次和培养模式分,可分为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种类型。就人才培养目标上来说,三本院校致力于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
由于三本院校鲜明的特点,学生的组成结构既不同与普通公办高校的本科生,又区别于高职院校的专科生,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行为特点、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及其人生追求等均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方面,他们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三本院校学生的录取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是相对薄弱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缺乏持久力和自我约束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对纯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他们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乐于参与课外活动,喜欢轻松娱乐式的活动氛围,沟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并不弱。他们还对一些实用性课程、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期望在各种活动中拓宽知识。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特点
据笔者统计,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三本院校有104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背景,以工程造价、合同法、建筑法等课程为基础,其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四大平台,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平台的纽带。例如,《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内容涉及认识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需要经济学的知识;编制招标文件,需要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编制投标文件中的施工方案,需用到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编制投标报价书,需要用到工程造价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签订中标合同,又会涉及到法律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要用到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进入工作后在许多领域都会运用到本课程的知识。在三本院校开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更是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接轨。
(三)“三本”院校开展《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综合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从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的结构分析,涉及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技术、工程法律等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该课程同国家政策法规紧密相关,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该课程的实践性强,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出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的呆板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纳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案例分析,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课程的专业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一)教学方法创新
笔者在三本院校教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多年,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注重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结合式、讨论启发式、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得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收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先将主要教学方法理念和思路总结如下:
1 案例教学
该课程结合实际工程实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入经典案例,采取主动启发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然后课堂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氛围,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案例教学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创造性活动,在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及求知欲望。真实情境化的“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达到学生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同步培养的目标,实现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
2 互动教学
在恰当的时间找一节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备课,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收集案例等,然后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自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3 开放式教学
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参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参加真实的招标会议。邀清一些企业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工程师等来学校讲学,以真实案例、经验来讲述理论知识,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印象,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工学结合为突破,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4 实践教学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问题,笔者所在的课程组设计了工程招投标模拟实训课程。在招投标模拟实训中,模拟招标投标过程让每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理论知识点全部体现在招投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这样的模拟方式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得到了实践的操作,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缩短了进入工作角色的时间。
5 适应职业资格考试教学
为了适应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在教学过程中采集全国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经过整理后运用到案例教学中。结合这些资格考试的出题方式和出题重点,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适应这类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够顺利通过各类考试。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建设工程项目招标;(2)施工项目投标;(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4)FIDIC合同;(5)施工合同管理;(6)建设工程索赔。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结合三本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
1 建设工程项目招标
(1)学习目标和内容:
掌握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性质与管理范围;熟悉建设工程法律制度,掌握其条款的内涵并能正确运用于具体项目;明确招标程序,准确把握程序中各个阶段的时限及工作要点;掌握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方法及内容;熟悉招标文件编制的内容,能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独立编制招标文件,包括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能针对实际项目制定出评标标准及评定办法,并对投标文件准确评定。
(2)教学方法和建议:
第一.开放式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了解其办公程序及内容;
第二.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模拟招标程序。在教学中,由学生分为小组,分别作为招标人模拟实际招标程序进行:教师根据实际工程案例,提出工程项目的概况,学生根据已有的项目具体情况,结合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的知识,设立相应的项目招标方案,选择招标方式,拟定招标程序;编制招标公告,向投标人提出书面资格审查要求;结合工程量清单编制方法,编制工程量清单;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编制出一份招标文件,确定评标办法。
第三.适应职业资格考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集“招标师”考试中的案例,经过整理后运用到案例教学中,并结合“招标师”考试的出题方式和出题重点,使施工项目招标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适应考试的要求。
2 施工项目投标
(1)学习目标和内容:
明确投标程序,准确把握程序中各个阶段的时限及工作要点;熟悉投标文件编制的内容,能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独立编制投标文件,包括商务标、技术标及综合标;把握项目报价的关键,熟练运用投标决策及报价技巧;掌握合同谈判的技巧并运用于实践。
(2)教学方法和建议:
第一.开放式教学,邀清施工企业投标领域的专家、工程师等来学校讲学,以真实案例、经验来讲述理论知识,阐述投标的工作重点和投标报价技巧。
第二.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模拟投标程序。在教学中,由学生分为小组,分别作为投标人模拟实际投标程序进行:根据上一阶段编制的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熟悉招标文件,运用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编制实质相应招投标文件的商务标;运用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运用工程造价和管理的知识编制商务标;及时、准确的把握项目特点,运用投标报价策略和技巧获得中标;招标小组根据招标文件中得评标方法评定标书,确定中标人。
第三.适应职业资格考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集“造价工程师”考试中的案例,经过整理后运用到案例教学中,并结合“造价工程师”考试的出题方式和出题重点,使施工项目投标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适应考试的要求。
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件
(1)学习目标和内容:
熟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基本内容,对条款理解透彻并能正确运用于实际项目;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件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熟悉建设工程其他相关合同的签订过程;熟悉合同的效力。
(2)教学方法和建议:
第一.案例教学。合同条款的讲解枯燥无味,应结合工程实践案例,采取主动启发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一起。
第二.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模拟合同签订程序。在教学中,讲学生分为招标人组和投标人组:根据上一阶段中标人的中标文件和招标文件,运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正确运用谈判技巧进行合同谈判和签订,双方发挥各自团队力量,集思广益,使本方利益最大化。
4 施工合同管理
(1)学习目标和内容:
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管理细则,并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实际突况能及时、准确的运用管理细则处理;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风险管理细则并能运用于实践;准确把握违约责任的认定及对争议的处理办法。
(2)教学方法和建议:
第一.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结合工程实践案例,在施工过程中常发生的合同问题进行讲解。就合同管理细则进行讲解。
第二.互动教学。提出某一论题,如:黑白合同的效力,让学生备课,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收集案例等,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相关的知识,教师及时准确的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开放式教学。邀清合同管理专业领域的专家、工程师等来学校讲学,以真实案例、经验来讲述施工合同的管理,讲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第四.适应职业资格考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集“建造师”考试中的案例,经过整理后运用到案例教学中,并结合“建造师”考试的出题方式和出题重点,使施工合同管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适应考试的要求。
5 建设工程索赔
(1)学习目标和内容:
掌握工程签证管理:工期签证、材料预算价签证、工程量计量签证、设计变更签证;掌握工程施工索赔的概念、种类、处理程序及方法,掌握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的值计算。
(2)教学方法和建议:
第一.案例教学:老师针对实际案例就合同签证及索赔进行讲解。
第二.实践教学:进行工程索赔模拟实训。将学生分为业主和承包商两组,根据上一阶段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结合索赔及技巧,运用合同谈判技巧,针对老师给出的某一项目突发事件,进行工程索赔,运用工程造价管理的知识,计算工期和费用索赔值,编制索赔报告,进行索赔审核,各方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三.适应职业资格考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集“监理工程师”考试中的案例,经过整理后运用到案例教学中,并结合“监理工程师”考试的出题方式和出题重点,使建设工程索赔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适应考试的要求。
三 总结
笔者从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分析三本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但乐于参与课外活动,喜欢轻松娱乐式的活动氛围,沟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并不弱的特点,因材施教,并结合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运用理论和实践结合式、讨论启发式、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原则,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高考志愿填报实时信息系统.省略/specialty/425/evaluation.
[2]杜祖起,孙淼,王立红.“三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0年24期 .
[3]陈辉.“三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探索.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1期.
[4]顾娟,聂鹤松.从认知到情境――《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学习领域情境研究.中华建设,2009年 第11期.
[5]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第1期.
[6]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年 第1期.
[7]董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创新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10年 第1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职业能力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能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熟练掌握设计流派与风格,能进行各种类型的项目设计,能独立进行方案的手绘或者计算机辅助快速表达的方案设计师;熟悉行业规范,熟悉装饰与景观材料,并能合理运用;熟练掌握构造,能独立进行项目平面图的绘制,能独立进行立面图绘制,能独立进行大样图和节点详图的绘制的设计师;能熟读设计图纸,了解施工材料与施工工艺,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施工质量验收要点的工程现场管理人员。
(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面向室内装饰、景观规划等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设计职业领域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环境艺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生产、管理等第一线的方案设计师、绘图员、工程管理等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相关岗位从事方案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知识要求:①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英语、计算机应用及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②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③具有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方法;④具有人机工程学、景观生态学、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植物植被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⑤掌握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规划、建筑的基本知识。2.能力要求:①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写作、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②能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及英语技术资料的阅读能力,具有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基本能力;③能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④具有景观设计人员图纸表达手绘表现能力;⑤具有一定的景观和室内设计职业素养和工作岗位能力;⑥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操作能力;⑦具有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实施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能力。3.素质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②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热爱人类生活的精神;③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④具有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精神。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实施“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内工作室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中完成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技能性训练使学生成为专业的新手具备设计师基本的理论与基本技能;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工作室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中交替完成各种综合性训练,并邀请行业的专家学者和本校老师交替上课来扩充学生设计的知识面,并与市场充分接触。使学生成为专业的能手;第三阶段: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依靠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兼职教师,通过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专业特点、行业特点、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现状、企业需求而确定的。其核心就是“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段递进式”主要是指职业能力的递进。刚来到学校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大多不是艺术生,是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他们是凭着自己一时的兴起和爱好,选择了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一名彻彻底底的专业新兵、专业新手。在一年级学校主要开设专业认知实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喜欢这个专业,并达到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第一阶段。二年级主要开设景观规划设计、非居住性空间设计、小型建筑设计、展示设计、居住性空间设计等综合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课程和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这是第二个阶段。三年级就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顶岗综合实习。解决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校模拟到社会实战,这是第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实践,学生就能从新手到熟手到高手,实现零距离毕业上岗。“2+1”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它重要的意义是真正实现“双环境双师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专业,仅仅依靠学校模拟真实的项目是不能完全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完成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后,要尽快的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战中来,让学生在岗位上通过企业的人员的带领来学习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但“2+1”的人才培养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或者是时间问题,它不是或者说是不仅仅是2年在校1年在校外这么个加法算式,而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式的紧密结合。作为学校要用学生需要一年在校外顶岗实习,能满足企业对学生技术能力基本胜任、能做事的角度去思考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作为紧密合作方的企业也要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让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学生2年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校也要主动参与到学生1年在顶岗实习中,不能放任学生,要多指导学生,多参与企业的设计活动,这样也能锻炼了师资,达到学校企业双赢,学生受益的目标。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保障问题
“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第三年的培养问题。首先要保证学生有企业提供一年顶岗实习的岗位,其次企业要有合适的人员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而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就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所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建立订单式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就非常关键。一是搞好校内的专业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企业是否选择我们来共同育人,其核心动力是我们培养的人对企业来说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也就是专业技术是否过硬,是否能直接解决设计的技术问题,是否具备手绘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是否能对室内和景观空间进行技术性设计和表现,若能企业就会很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进行校企合作。二是选择优质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或者是校企合作育人协议,用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意愿固定下来,来共育人才。三是加强顶岗实习期间,校内老师的指导、帮扶。这里的校内老师不仅指专业教师,还有辅导员等教辅人员。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岗位职责同心协力共同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保障学生安全稳定、富有成效的完成学业。加强学校领导组织机构的建设。重点是加强组织机构对校企合作层面的领导、管理和具体工作的实施。根据实际的状况,主要是首先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行业专家领导、企业主要领导、学院院长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只有这样才能将校企合作领导、协调、沟通、指导到位,才能紧密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的培育好学生。同时学院要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专业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辅导员为主体的校内工作落实组,主要是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与企业对接后校内培养的落实,以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的具体的指导帮扶工作。同时成立由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人事或者是技术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工作衔接推进组,来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校企互动,让校外的企业专家走进校园,让校园的专家学者走向企业。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届学生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实现了毕业即可以零距离上岗就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实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职业岗位群“无缝对接”。多年来,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为100%,部分优秀的学生成为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设计总监,成为企业的骨干。少数学生经过实践自己开公司和工作室当老板。专业老师在带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企业的业务,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现在所有的专业老师都成为教学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家能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证。充分弥补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和教育资源的缺失的问题,使企业教育资源有效为学校服务。同时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增强了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36-37+48.
1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都是市场需求比较大,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们往往最终成为建设工程的主力军,在建设工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专业能力决定了中国未来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由于近几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的建设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而人们对建设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的原材料、工艺、手法等等多个方面都在不断改进,但是安全问题也逐渐随之而来,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让人们痛心疾首,也越来越重视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应当时刻审视社会的要求,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让大学生注重安全管理的内容,并掌握具体的行为方式,在建设工程当中将危险防患于未然。目前在高校的安全管理课程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进行梳理并改进。(1)安全管理的教学没有落实: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很少有高校设立工程安全管理的专门课程,所有的学校都将重点放在的专业的工程课程当中,并将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内容与职业健康等课程进行杂糅,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介绍具体的知识内容的时候,顺便提一下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比如教师在介绍施工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教材中提及到而来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教师会在课堂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简单介绍与施工技术有关的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学生对于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接受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2)实践运用机会少: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课程的认真学习,对基本的建筑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还应当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书面上,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工程安全管理的学习机会是非常少的。一方面,学校的环境比较闭塞,很多学生并没有尝试过自己走出校园,走向工地,锻炼自己,还有的是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原因,不愿意从基层干起,总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应当不会从事地层劳动而放弃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和企业的交流比较少,实习的机会非常少,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工程安全管理的实践教学工作。还有的企业对来实习的大学生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认为大学生也不能成真正的员工,就让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跑腿打杂,一些比较重要的施工场所都不让大学生进去,以防止出现危险难以交代,很多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收获。(3)学校与企业的衔接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和生产规范等方面,一些具体涉及到的机械和设备都是很久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长时间都没有进行更新,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被企业所淘汰,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完全没有相关的理念,在学校学习的那些知识已经逐渐被企业所淘汰。
2剖析原因
(1)重视性不足:目前高校的关注主要重点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好职位,因此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投入能够收获比较高的就业率,带动学校的发展,但是工程安全管理技能并不能像专业素质一样获得很明显的回报,学校考虑到课时等方面的原因,就不会安排工程安全管理的课程,实际上还是高校对工程安全管理重视不足的原因。(2)认知有限:高校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问题不够重视,施工单位比较注重的是完成工作的时间和投入的成本,对于一些安全问题也认识不足,政府的监管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监督效果并不显著,一些施工单位出现安全事故就隐瞒,政府发现的不够及时,而且不能大力惩处,如此循环往复,各方对工程安全管理的观念都认知不足,导致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得到重视和实施。(3)师资力量不足: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应当对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背景,然后还要对实践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有自己切身的体验,这样才能在教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让学生们学有所成。
3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改进策略
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对我国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是对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改革的几条建议。(1)引起高校的重视:在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中需要开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专业课,首先学校必须对工程安全管理足够重视,看中它在未来的建设工程中的发展前景,以及目前重要地位,然后做好传达工作,让高校中的教师也足够重视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最后在设立专业课的同时,要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在给孩子们讲课的同时,也要注重介绍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之后,学生自然就会自主去学习[6]。(2)项目法:运用项目法进行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安全管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能学会团队协作,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3)教学方法多样化:由于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困难,很多问题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转换,这也加大的教师教学的难度,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容易分心,教师应当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8]。(4)优化师资力量:对于高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多提供学习的机会,可以是到国外短期学习,吸收国外的优秀指导意见,还可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真正学习到实践知识,不断提高高校中教师的工程安全管理的专业能力,在学校里面逐渐培养出能够教授学生的优秀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对于教师而言,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是成长的契机。
总之,通过对目前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高校改进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策略,希望能为高校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作者:张哲弘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挺生,王欣,唐菁菁,刘显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S2):379-383.
[2]方东平,席慧璠,杨钇,陈大伟.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矩阵的构建及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12(09):167-174.
关键词:职业院校 计算机专业 综合布线 实训教学
近年来,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我国建筑物的标准配置。随着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综合布线系统容纳的通信系统也从最初的网络和电话发展到了计算机网络、电话、视频监控、公共广播、有线电视等多个通信系统,这也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市场。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具有内容新、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等特点。不少学生的理论成绩尚可,但在实训过程中却“判若两人”,还有一些毕业生根本无法胜任相关的实际工作。如何改进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的实训教学,努力实现教、学、研、练、做一体化,已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职业院校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内容的确定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择既能贴近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又适合学生知识掌握现状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在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内容确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一方面以国家建设部颁布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为依据,从智能建筑和综合布线的基本概念出发,紧紧围绕工程应用,系统、准确、深入地向学生讲述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工程管理技术、网络测试技术和工程验收内容,同时讲授电子配线架等综合布线新技术。
二、职业院校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能力达标的确定
过去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偏重于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这种能力是不是真正贴近企业岗位群的需求呢?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能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闭门造车,对学生将来就业必需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仍然十分薄弱。因此,我们在确定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能力目标时,与相关系统集成公司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合作,对网络建设工作领域的综合布线各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校掌握网络系统结构和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熟悉综合布线产品,熟悉综合布线的相关标准,掌握设计方式和规范,掌握安装规范和技术,熟悉综合布线从设计到施工、从安装到测试及验收的工作流程,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能承担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现场安装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测试验收等工作任务,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网络建设工作领域中的网络工程技术员、工程监理员、项目经理等职位,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三、职业院校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学的开展
1.循序渐进地推进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逐年下降,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许多学生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进度,进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因此,在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始终以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为教学依据,按照综合布线的工作流程“系统设计安装施工测试验收”来布置实训内容,这样就使实训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实现了无缝对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体会项目成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的实训主体地位
为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训主体地位,在对产品和安装操作步骤进行详细讲解的基础上,每个理论知识点都安排相应的实训项目。例如,在布线器材与布线工具这一知识点上,我们布置了认识常用布线材料,常用管槽、设备安装工具的使用,认识常用线缆安装工具三个实训项目。这样就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尽可能将理论知识通过工作任务串起来,理论知识内容既符合工作任务职业行为,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做到了教、学、研、练、做一体化,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3.实训考核实战化
我们将以往的在实训场地内的考核方式改变为校园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考核,充分利用学院的新校区建设,让学生模拟新建校园网,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教工宿舍、学生宿舍等信息点,设计各自的方案。这样既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确保了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