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阐述了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作用和植物配置的原则,分析了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式,提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实现生态园林设计的最优化,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重要性;配置原则
城市的迅速扩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性的冲击,恶劣天气不断向人们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城市建设加快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以此缓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配置相应的植物完成生态城市建设,不但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还可以还城市一片绿色。因此,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1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加园林的观赏性
植物配置设计后,既可以增强颜色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实现空间的层次感,使得植物的自然美得到科学搭配,增加其观赏性。同时,植物配置优化后,生态恢复作用日益加强。
1.2促进植物的生长
首先,园林设计中将植物进行空间优化,提高空间立体阳光利用率。其次,将喜阴植物配置在地表,提升地面绿化覆盖率。最后,根据地质结构和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布置,使得土壤养分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配置上的优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既美化环境,又恢复生态的作用。
1.3节约资源
优化配置植物后,节省了其它功能的土地,无法利用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地利用。而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耐旱植物、耐贫瘠植物的应用,节省了水资源和肥料投入,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资源,做到了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保护。
2植物配置原则
2.1调和原则
调和原则是生态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植物配置原则,这种调和包括植物高低搭配、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搭配、开花植物与常绿植物搭配等,还包括植物与建筑物着色、结构、材料等的搭配、植物与道路的搭配、植物与亭台的搭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搭配等。这些调和的内容使得生态园林设计既要满足生态性,还要满足人文性,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融合起来,给人以惬意的生活环境。
2.2韵律和节奏感原则
设计生态园林时,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将植物配置得既有韵律又有节奏感,使得植物增减得当、层次分明。比如,大空间以高大植物美化空间,小场地则以低草本植物为主,这种韵律和节奏感原则使得植物配置更为科学。
2.3统一原则
在进行美化与艺术化相统一的过程中,植物配置还要遵守统一原则,即将同一种类的植物配置到同一功能型地块上,如踊路、花坛、草坪等,使得着色均一、层次清晰,给人一种宁静美。
3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3.1科学搭配观花和观叶植物
为了更好地在城市中体现生态性,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绿色和增加居住环境的观赏性,满足人文情怀,需要科学搭配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使两者相互协调搭配,从而形成色彩视觉冲击,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观花植物的花色要鲜艳、整齐,夺人眼球,根据花期的特性进行适当调配,使得花期延长。观叶植物要选择颜色好、叶形漂亮、叶片丰满的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2种特色,给人永不倦怠的感觉。
3.2注重植物配置的层次性
层次搭配可以减少眼球的疲劳,给人清晰、通透、层次感。主要是指空间层次设计、色彩层次设计、艺术造型层次设计等。有了层次性,园林设计更接近生态美的效果。而且将层次性运用到花期上,还可以延长观赏时间,使得园林设计的观赏价值大幅提升。
3.3注重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植物生长有季节性,在设计搭配时要注意季节性特征,将不同季花期进行调配,将冬季观叶植物穿插于观花植物场所,使花、叶、空间纵横等错落有致,避免单一性现象出现。在设计生态园林时,可将季节性变化规律作为艺术调整的基点,使春、夏、秋、冬都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给人们紧张的神经一个放松、写意的环境,舒缓心绪,缓解工作压力。
4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尊重自然生长和植物生长规律。缺乏配置的条件时切不可求新标异,以免后期生长不利,弄巧成拙。此外,要以本土植物绿化为主,因为其环境适应性强,生长管理可控。若引种求新,要做好相应研究,以防植物死亡,耗费资源。第二,以实际环境条件为基点,不可好高鹜远,做到生态恢复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引种要做好与本地树种的搭配,保证本地树种不被破坏,引种成活率要高,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品种。第三,生态园林建设是为了人文情怀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因此,有必要规划开放性草坪场地供人游戏与放松,保证园林的基本功能性。受社会综合环境影响,在自然环境中痛快呼吸是人们进行心理疗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园林设计中不可忽略。第四,生态园林养护、更新和延续,要以生态手段为主,不可造成二次污染或二次破坏。除草、杀虫等要尽可能选用物理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瑞强.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方式分析与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
2王茜.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现代园艺,2015(2)
【关键词】林业 生态
森林在自然系统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体系,它相当于大自然的‘肺’。我国家的森林资源储存量是十分丰富的,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根本性作用。但是,由于人们过于依赖林业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林业资源的开采过度问题严重,对我们国家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尽管近几年来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保护政策,提出退耕还林,造林育林,和天保项目等工程,自然生态环境暂时得到了一些恢复和缓解,但当前的林业产业发展状况与林业资源的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所以,从当下开始就应该加速实施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能够相互协调统一共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所具备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能够发挥到最高程度。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涵义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一种随着我国林业发展策略的变化,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具体需求并通过交替和继承而形成的一门工程。是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与我国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在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地区性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一种以植被树木为主体的,把相关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群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进行配置和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稳定又高效的复合型人工自然生态体系的过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森林资源储备量,恢复原有森林资源植被,提升森林资源品质,使森林生态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森林。恢复原有的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从实质上说就是确保林业产业能够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是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林业人员自身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这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永久性工程。如果大力的发展林业生态工程,那么一定就会对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林业产业的基础就是林业资源,减少了林业资源的开采就对导致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降低。所以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要进行长期的科学合理的规划,特别要重视经济转型期的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既要照顾眼下形势又要对未来做好周密的规划,做到二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相对的来讲,只有林业产业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林业资源为基础,我们才能进行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使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更加的有底气和动力。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森林林作为陆地表面的生态体系当中生物容量最大,组成结构最繁杂,生态功能最完善和有效的生态体系。森林当中的主要植被多为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和它所覆盖之下的其余种类的各种生物及多种环境因子共同构成了森林的整个群落。森林作为林业产业的基本材料和林副产品的极地,同时也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就像一个庞大的‘基因库’,同时还具有防治大气污染,对空气进行净化,调节气候,固水固碳,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多方面的功能,森林常被人们成为地球的“肺”,是一个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森林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计的作用。所以说进行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以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的,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以其为基础来进行实施的。努力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能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也是我国施行可持续发展大略方针政策的必然需求。
(2)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能够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和健康的状态,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国家确实经历了对大自然过度的进行汲取,以此来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后来导致了大量环境问题的出现,比如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山体滑坡,大气污染严重,PM2.5爆表等,使自然生态环境陷入到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所以说要积极努力的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才能够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和健康的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进而使二者共同相互促进的不断发展。
(3)森林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森林在整个生态体系当中做为主体,对于湿地,草原和耕地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能够保证这些子系统的质量和健康稳定的运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充分的利用林业与农业形结合的成产模式,综合全面的使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够有利的保证生物资源及粮食资源的供应,又能够保护土壤的有机成分,防止土壤退化,进而实现二者的和谐和统一。
(4)良好健康的生态自然环境是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这些都是国家施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做到和谐统一的共同发展不仅是我国自己所要面对的课题,同时也是全世界所要共同面对的统一的重要课题,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缺乏经济的支持,社会就不能够进行发展,但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健康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本依据和基础的,所以说,只有保证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健康稳定的状态,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社会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同时,我们更加要重视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驾护航,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胜利.实施林业生态工程[J].现代园艺,2010.
[2]姚月玲.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J].中国林业,2012.
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从森林面积的大小以及建设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好坏。森林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又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做好森林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也就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前,环境和生态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是进行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森林资源虽然类型多样、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分布却不均匀、结构也不够合理,因此,要想发挥森林资源在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的特点
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森林资源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森林类型比较多样化,物种也较为丰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包含了各种地貌类型,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别也比较大,自然条件也是千差万别,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的森林类型才比较多样化,多包含的植物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1•2森林人均面积小,并且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森林面积在全世界排行第7位。但是,我国的人口却很多,如果算人均森林面积的话,就相当小了。除此之外,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还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我国的东南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而西北部就较为匮乏。
1•3森林资源的结构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目前各林种比例无法满足充分发挥森林资源效益的要求。(2)林龄的结构也极协调,林龄出现普遍偏低现象。
1•4林地的利用率不够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也不够大我国对林地的利用率刚刚达到50%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一半的林地都给白白的浪费掉了,但是发达国家的林地利用率就比我国高出好多,基本上都在8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还超过了90%,另外,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也比较小,只达到世界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的68•5%。
1•5人工造林所占面积较大,但质量却不高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大面积造林,人工造林面积位居世界第1。但是,人工林蓄积量却为森林总蓄积的10%,因此,人工林的建设还有待提高。
2保护森林资源对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森林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又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做好森林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也就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的发展。那么,森林在保护和改造环境中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2•1森林可以产生氧气[1]森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再产生氧气,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吸收灰尘和有毒有害物质,对净化空气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又可以释放出氧气,而森林面积较大,因而所起的作用较为显著。随着人类的进步,工业也在飞速的发展,那么就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并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诸如二氧化硫、氯气等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森林里的植物却可以吸收一定量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另外,由于森林枝叶茂盛,可以减小风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阻滞和过滤了粉尘及烟雾,对环境的净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2森林可以吸收噪声森林可以降低噪声。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所接触的噪声也越来越多,噪声不仅可以使人心绪不宁,而且还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听力衰退等疾病,严重的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而森林却可以吸收、阻挡一定量的声波,有效地减少了噪声的影响,给人类创造了一个宁静、清新、舒适的环境。
2•3森林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杀菌森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起到杀菌的作用。森林植物展现出的绿色,充满了生机,不仅美化了环境,对人类的精神也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力量,同时有着消除烦恼、平复情绪之功效。身处在森林之中,人们享受到宁静,并且还会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森林中的法桐、回柏等分泌出的物质不仅可以杀菌,而且还可以使人兴奋。据研究,森林时时刻刻都在向大气中散发带负电的阴离子,而这种阴离子有着很好的医疗作用,它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压,使人呼吸均匀,提高了人体抵抗病毒入侵的能力。这种原理已被应用到了部分医院和疗养院。
2•4森林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栖息动物[2]森林不仅可以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是很多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气息之所。一般有1/4的雨水都会被森林所吸收,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防护林可以减少将近一半的风速,很好的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另外,森林又为很多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使它们能够很好的生存和繁殖,而这些动物很多都是害虫的天敌,极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如何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3•1做好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3~4]国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要做好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要进行严格管理。首先,要做好限制砍伐森林的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对林木进行随意砍伐,要采取限额的制度,要严把林木砍伐审批关,把此项工作当做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做,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的现象。其次,要做好林地管理工作。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林地的征占用进行管理,如果发现有未得批准或不按照法律程序法征占用林地的,要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如实进行报告,并对此非法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再次,一定要做好林权的管理工作。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林权证发放情况的登记工作,明确林权的所属关系,以免出现林权不清的现象。如果出现林权纠纷问题,要积极进行协调处理,保证林权所属关系的稳定性。最后,要做好木材流通及经营加工的监督管理工作。运输木材一定要凭证才能运输,基层林业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出现非法运输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对林木加工单位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非法加工企业,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3•2做好林业执法队伍管理工作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做好林业执法队伍的管理工作,要为他们行使相应的职权提供有力保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及时解决人员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等一系列实际性的问题,改善装备设施状况,尽量为林业执法队伍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另外,林业执法人员也要严于律己,尽忠职守,依法办事,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森林资源管理更规范化和标准化。#p#分页标题#e#
3•3从思想出发,做好教育工作[5]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制于思想的,任何工作都受到思想的影响,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像有了自己的武器,它会指导人们如何去工作,只有有了思想,人们才会把每一项活动都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因此,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首先都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只有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了,工作效率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也不例外。在工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好基层林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拥有正确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另外,还要想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只有群众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开展资源保护工作。
关键词: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环境保护
1草原生态现状
1.1退化及沙化
草原退化主要表现在植被的覆盖度降低、优质牧草比例下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草原牧草都为可食性牧草,产草量高,牧草优质。为牲畜的繁衍和栖息提供的优异的环境,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草原过度的超载放牧,致使草原发生了退化,草原产草量的大幅下降,优质牧草比例逐年降低,畜牧业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草原的退化也使狼毒、醉马草、棘豆等有毒有害的植物大量生长,有害生物虫害与鼠害泛滥成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以上情况导致了我国草原逐渐退化、沙化、盐碱化,甚至出现了沙丘以及带状沙群的情况。
1.2自然与人为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草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无节制无计划的乱垦乱挖行为造成草原的面积不断缩减,现存的草原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坏。例如,阿坝州红原县月亮湾大草原慕名前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人数激增,草原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限制和保护,长此以往,大草原就会逐渐沙化和消失,土地沙化会到过度吸收阳光造成地表温度升高,导致降雨量降低甚至是干旱的恶性循环后果,会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2现阶段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2.1建设内容单一
现阶段,在进行保护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建设的内容安排相对单一,并且不具有系统性,导致相关部门无法从整体上进行草原建设工程的协调,不利于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草原建设的过程中,工作内容需要扩大覆盖面,其中包括对草场的大面积补播改良、封育围栏、治虫灭鼠、优质饲料基地的建设减轻草原压力、对草原进行实时的生态监测等诸多方面。
2.2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的矛盾
一直以来,进行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牧民的经济收入,即使有着新的相关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为此,需要在保护建设工作中重视牧民的收入因素,在保障牧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2.3控制牲畜数量和科学合理放牧
一些牧民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添加牲畜的养殖数量,一旦超出草原的承载力就会导致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要科学布局,划区轮牧、根据放牧时间合理计算载畜量,科学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对畜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3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策略
3.1大力宣传草原生态建设
在草原生态治理修复工作过程中,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当地政府宣传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加强对生态草原的保护与建设的相关宣传,让当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举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相关宣传讲座、发放有关草原生态建设的宣传单,并充分利用现阶段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如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手机中的公众号等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当地广大人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宣传部门应当及时为人民群众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视性以及约束性,针对一些恶意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人,应及时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保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效性,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3.2构建科学合理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
从草原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现阶段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与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已经逐渐凸显出了两者相互矛盾的局面。由于畜牧业在日常发展中,一些牲畜饲养人员需要将家畜赶到草原上进食,对草原破坏力度较大,甚至草原中一些牧草在幼苗期间就被牛羊啃食掉,最终导致草原面积逐年萎缩,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此,现阶段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是畜牧业良性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秉着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理念去发展畜牧业,并且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方可有效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3.3完善草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现阶段有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已经逐渐被制定出来。但在其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法律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来进行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活动。如现阶段的草原法在执行过程中,对违法的人民群众的惩罚手段与力度相对较轻,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忽视,进而造成了一些法律条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流于表面的现象。因此,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针对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草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工作。对于草原的占用、征用情况,应当进行一系列的严格审批,尽量降低草原面积被征用的频率与数量。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日常开展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治人,确保草原生态面积不被破坏。
3.4加强相关部门执法力度
草原生态面积的减少以及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太低,且部分群众个体在其自身的思想中以利己主义为生活理念。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加强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查处力度。在实际执法环节中,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涉事案件的个性化差异,及时调整与完善现阶段的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一些比较典型的草原违法案例,应通过各大信息传播终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更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该种违法乱纪行为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最后,相关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执法形象,并且要求执法人员一定要深刻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执法能力。确保执法人员能够在执法过程中坚守文明、公正的执法原则。
3.5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中,相关部门应当创建相应的生态保护补贴或奖励相关政策。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域中,如水资源保护区、草原生态重点保护区等,应当禁止开垦、放牧、滥采、滥挖等,对周边的生活人员按照相应政策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一些可辅助畜牧业发展的草原,相关人员应当根据草原生态环境现状、草原覆盖面积以及现阶段可承载的牲畜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建设体系。与此同时,应积极引导当地畜牧领域中的广大人民应当在草原上进行划区轮牧,为草原区域面积的草地恢复争取时间,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草原建设机制。
3.6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保留;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9203
1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使生态园林处于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等科学的原理,以植物材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助,建成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景观优美舒适,人与生物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在单体园林中科学地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目的。
既然植物作为生态园林的主体,因此建设生态园林的景观场地中,生长良好、形态美观的原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2生态适宜性原理
生态适宜性是指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对当地的光、热、温、水土等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性。生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也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长良好的植物对于它生存的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在生态园林的场地中,显然原生植物比移栽植物对该场地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只要施工时给予一定保护,生长良好的原生植物会比移栽植物更迅速的构建更好的植物景观效果。例如:同样是一丛花灌木,如果是场地的原生植物,它枝叶饱满而且开花繁茂;而移栽的花灌木不但枝条稀疏而且需要几年的生长适应时间才能更好地开花,而且也不能排除这丛花灌木由于不能适应场地的环境而死亡的可能性。
风景园林设计者应了解并尊重场地中植物的自然演进过程,适当保留场地中生长良好的乔木以及景观效果优良的灌木、地被群落。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原生乔木和原生灌木、地被群落有机的结合到设计之中,满足园林功能及景观效果的同时,维护场所固有的生态环境的健康。
3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由于过快的城市化建设,很多生长良好乡土植物被连根铲除,加上有些园林工作者偏执的认为乡土植物就是影响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的杂树野花,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引进外地的植物。由于乡土植物太过廉价,苗圃也不做乡土植物的育苗。从此很多乡土植物就从城市中彻底消失了,这使很多与这些植物共生或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也被迫迁徙到城市。这严重的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更违背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需要保留场地中原生植物,如景观效果良好的原生乡土乔木、灌木、以及野花。只有保留场地中的原生乡土植物,才能使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持续保存,才能保证景观中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景观多样性还是保障景观功能正常发挥,保证景观稳定性的前提。在生态园林中保留场地中的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相当于城市中构建了生物的栖息地斑块,使动物又回到城市中与人类共同生活。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季义力:浅谈生态园林保留景观场地中原生植物的重要性园林与景观
4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树体高大或树龄较大的树木,其枝繁叶茂,叶面积大,能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大量的叶片能够减少尘土,截留雨水,保留原生大乔木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
既然是生态园林,动物在其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中需要有健康的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是植物、动物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而保留原生植物,对保护场地中原有动物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大树上撘巢的鸟类;在灌丛中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在芦苇丛中生活的蛙类;以及以原生植物为寄主或者和原生植物共生的昆虫,并吸引了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保留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原生植物可以有效的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物,并快速构建生态园林中的生物链。
然而如果完全不保留原生植物,而苗圃植物不能满足造景需求,大量搞“大树进城”会严重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众所周知,森林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群落,大规格树木是这些群落的骨架,将它们连根挖掘取走,必然对周围环境引发连锁反应,使其他种类的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从而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大树在移栽后,往往要进行修剪才能提高成活率,这将改变大树原来的面貌,减少绿量、降低生态效益,而且移栽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特别是一些较大年龄的老树。有些大树移栽到异地后,会因不适应而枝枯叶落,从而降低绿化效果,有些大树甚至会因不适应而死亡。
因此,保留原生植物不但保护了景观场地中的生态环境,而且避免了山林的生态环境由于移走大树而遭到破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关键词:吐曼河 生态环境保护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摘要:大渡河是甘孜州泸定唯一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进一步做好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
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一级支流,大渡河(泸定段)干流北从冷竹关入境,南至雨洒河出境,纵贯全县烹坝、泸桥、冷碛等9个乡镇,两岸有冷竹关沟、蚂蜂沟、磨西河、雨洒河等48条支流,流水为82公里,落差332.1米。大渡河两岸谷坡陡峭,谷宽300——800米,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或冲积扇,扇面上多已开垦成为农田。大渡河均为石质床,河床平均比降3.2%—4.1%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74万千瓦,具有巨大开发价值。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
一、大渡河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大渡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大渡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渡河(泸定段)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泸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孜州乃至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泸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泸定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大渡河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泸定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大渡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泸定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大渡河,在泸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泸定的“母亲河”,是甘孜州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泸定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渡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泸定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所以,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农业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大渡河工农业用水及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因此大渡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大渡河改造完成后,泸定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泸定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大渡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耕地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三、对策和措施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5、在大渡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6、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7、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翠玲,严以新.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陈晚清,肖荣辉.论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为了城市建设发展更加的井然有序,同时也为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更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得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材料和能源消耗大量的浪费,高层建筑建设导致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对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层建筑;影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应用;注意事项
生态建筑是以生态为基础的生态与建筑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从而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以下就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高层建筑的负面影响
建筑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居住,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高层建筑会给社会生态、人们的居住环境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高层建筑内往往都伴随着高科技的运用,电梯、中央空调机组、风的作用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在局部空间中尤为明显,造成了高层建筑的噪音污染,影响着高层建筑的舒适度。同时,高层建筑外墙大多采用的玻璃幕墙,在太阳光、紫外线等光线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光污染,不仅会对行人的视觉产生干扰,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还会影响飞行动物,造成许多飞行动物撞击在建筑上。②对生态气候的影响。高层建筑高耸入云,密集而又狭窄的空间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在高空形成高速气流,气流的变化会对建筑周身的天气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在雨雪等天气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会对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多的不便,甚至会改变建筑物周边的气候。
2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主要表现为:①节能环保设计。有效的节约能源资源是高层建筑设计的目标之一,也是生态建筑学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所选择的能源资源都是一些低能耗和可再生资源,大大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建筑物所在地的可用能源资源,比如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将太阳能作为建筑主要的能源来源,并将其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大大降低煤炭、电力资源的使用,还能充分利用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资源。但同时,过度的使用太阳能资源会带来一定的光污染,因此在利用太阳能资源时,还必须采用恰当的防护措施,如安装节能门窗、遮阳挡板等,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②舒服化设计。为了更好的体现生态建筑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考虑到现有的空间条件下,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还能达到室内通风情况良好的效果,促进空气的对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应尽量避免采用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材料,为人们的居住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在高层建筑电梯上的选择,由于楼层太高,电梯是必须的,但是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噪音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建筑学建议采用国内外研究的先进成果,设计时保证每层楼彼此独立旋转,采取格外的形状和碳素材料以减轻噪音带来的污染。③环境友好设计。高层建筑的出现会对周边的环境甚至是地区长期的气候带来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这就需要在生态建筑时,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外部环境进行空间上的合理设计,形成立体的合理的多层次美化体系,从而保证高层建筑周边的生态平衡。
3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应用的注意事项主要表现为:①结构平面布置的注意事项。在设计生态型的高层建筑物时,处于水平荷载的作用中结构侧移是制约建筑物最主要的因素。布置建筑物的平面时所遵循的原则例如形状、对称性等都影响着建筑自身具有的抗侧压力,不对称和不规则甚至是比较复杂的平面结构都会对建筑本省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布置结构平面时应该使建筑物功能作用得到满足后,还要将建筑物的抗侧压力尽量提高。②建筑物构造的注意事项。由于不同高层建筑物具有的功能和特性不一样,意味着其内部空间也不一样,再加之建筑物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构造的建筑物具有不一样的优点。比如悬挂这种结构,是一种允许主框架落地但是其他都可以不落地的结构,而巨型结构则是由大截面其斜、竖杆所构成的担负竖向力和水平的一种结构。③高层建筑节能的注意事项。a.节能会受到建筑的朝向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受到季节的印象,因此在设计生态型的高层建筑时要具体全面的将环境的因素给考虑在内,最好设计出来太阳高度角图,对不同的季节朝向不一样的太阳高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打开窗户时拥有的最大的采光面积那侧,让室内可以得到最多的太阳光线,使损失的热量可以有效减少,让室内的温度保持稳定。b.在建筑物的外表面最好使用节能材料,依据不一样用途的建筑物来选取最适合的材料,其中具体的材料主要有透气、遮光和吸声等材料。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人类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但是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的具体践行,因此对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波.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5(21).
西方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流别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人应当服从和保护自然界。西方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赞成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生态运动,如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等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除了生态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课之外,开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程。
2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生态设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价值。推行生态设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是生态设计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开展该课题研究,可以明确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内涵,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3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3.1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研究目标。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为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效果,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
(2)理论依据。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论渊源;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3.2研究内容
(1)研究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培养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指从事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和循环设计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生态设计能力等三个方面。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是指高校对设计类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品质培育和生态设计能力培训的活动过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
(2)探讨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发展生态设计的客观需要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塑造生态设计师的内在要求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调查分析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我国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4)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模块。包括两类课程:生态文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等课程;在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生态文明科学、生态文明哲学、生态文明伦理学、生态文明美学等课程。二是生态文明品质养成模块,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生态文明能力培训模块,包括两类:专业实践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并探讨三大模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该培养模式的特点:即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1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2存在的问题
2.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2.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3.2“畜南下、禽北上”的新思路
“畜南下、禽北上”的思路也成为目前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新思想。这一思路主要针对畜禽所食植物的特点与植物所分布的特点来解决目前的草原生态退化所面临的难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各自的优势,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光合产物增值,土地增值,节约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5]。比如全国养鸡47亿只,平均每人年需求3.7只。但是农民滥用饲料添加剂使其速肥,将生理周期由散养的300d以上缩短到不足45d,且狭小的生存空间造成禽流感的蔓延,给食品和卫生安全造成大量隐患。而草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很好,如果将鸡等家禽转移到草原养殖,不仅生存空间够,而且草原虫害也可得到控制,还可节省1/3的粮食。
4参考文献
[1] 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
[2] 盖志毅.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汉)[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3] 韩建国,孙洪仁.怎样保护和利用好草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作者:常鹏周 郝方涛 郭文林 单位:林州市环保局
摘要:介绍了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 可持续发展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对策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面临着逐年退化、面积日益缩小的危机,其中主要原因有过牧 、开垦 及矿产开采。其中草原矿产开采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由于受利益驱动、牧民增收压力大、国家政策导向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草场也出现过度放牧和内蒙古部分旗县牧民将成片草场开垦种粮的现象,使得草场退化。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一、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二、存在的问题
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
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2.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4.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5.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6.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