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可视化

固定资产可视化

时间:2023-06-26 16:2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定资产可视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固定资产可视化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三维可视化;数字校园;GIS

中图分类号:TP391

三维可视化(3D Visualization)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一门集计算机数据处理、图像显示的综合性前缘技术。能够再现三维世界中的物体,并能够表示三维物体的复杂信息,使其具有实时交互能力的一种可视化技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可视化技术是把描述物理现象的数据转化为图形、图像,并运用颜色、透视、动画和观察视点的实时改变等视觉表现形式,使人们能够观察到不可见的对象,洞察事物的内部结构。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二维世界的研究日益成熟,并开始向三维领域扩展。由于人们对三维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三维可视化技术方兴未艾,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数字城市、环境监测、风景区规划、地质和矿产活动、交通监控、房地产开发、水文地质活动、医疗救助以及数字校园建设等,随着经济及三维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我国各个工作环境中有着迫切的需求空间。

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三维可视化技术从计算机学科出发,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在地理学、资源环境学、测绘学、海洋学、建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都能找到它的用武之地,而且为这些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例如在建筑、交通、医学等领域,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决策者的预见性,能够对其质量和成果进行前期的评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在动画和虚拟世界的应用,已经让我们领略到了它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真实世界的完美再现,使我们可以游历远古的城堡,遨游浩瀚的太空;在仿真技术方面的应用,可为医学手术实施、机械制造加工、矿物开采加工、水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一定的决策作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已带动诸多学科的进步,可见,三维可视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大多以软件的形式体现出来。目前主要分为建模软件、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三类。三维可视化的关键是空间立体三维建模,平台软件大多以模型为基础,实现漫游、观察、分析、决策、交互等基本操作;而应用软件主要是为了满足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某一方面的应用而开发的应用程序,如数字校园信息管理、数字小区监控管理、三维城市景观仿真等。

2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建立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工厂、三维可视化商城等领域的意义重大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已经初见菱角。以数字校园为例,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校园特别是高校大多具备各类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安防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等数字化设施。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大量数字设备的监管维护任务,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更新更有效的系统来应对这一情况,这一系统就是已在众多学科中崭露头角的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数据通信与传感网络、三维可视化与虚拟仿真、智能分析与多维联动、三维GIS空间信息等最新技术的联合应用,依托于三维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集成各种感知识别设备、现有业务系统和各类数据,完成了校园内多方位、跨平台管理。极大的丰富了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的内涵,提升了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校园全方位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3 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方式

数字校园是数字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建模软件、三维GIS平台、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可简单实现数字校园系统的查询分析、漫游浏览、实时渲染、网上等功能。系统设计主要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编程实现几个环节。数据采集主要是利用遥感影像获取数字线化图、航片获取正射影像、数码相机获取地物纹理和用测量手段获取等高线,之后利用等高线数据通过三维软件建立校园模型。同时,利用DEM和DOM在IMAGIS中生成地形、地貌模型之后将其导入三维可视化平台,并借助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取和查询。

3.1 三维可视化技术与GIS的联系。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目前三维可视化技术与GIS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三维现实世界的可视化是以GIS为前提的,地面模型和大范围场景模型的建立离不开GIS,两者只有充分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三维可视化。

3.2 三维立体模型的开发与实现。三维可视化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三维模型、三维漫游、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得以实现,首先建立虚拟三维校园场景模型,可将校园各个三维场景、电力设备工作状态、地下管网状态、实验室设备运行情况等信息和资料直观、形象地在三维漫游平台显示出来。

3.3 三维场景漫游、展示技术的设计与实现:(1)地图基本视窗操作:提供浏览图和鸟瞰图。浏览图是用户操作的主窗口,包括地图放大、缩小、自由缩放、漫游、全幅显示、拖拽移动、点选和矩形区域选择、设计区域快速切换等;(2)导航定位:按照图层分类标准将管理对象信息以树形目录方式进行说明,方便用户了解管理层次结构、快速进入所关注的管理对象信息列表。定位功能支持用户将视窗直接切换到关注目标上;(3)三维显示:可在二维和三维显示模式上进行切换,进入三维模式以后,可以进入校园建筑物内部,将管理对象精确到每个楼层、房间、设施、设备甚至传感器;(4)图层管理:对空间数据、对象和模型进行分层管理;(5)数据处理:包括地图编辑、数据导入导出、地图配准、三维模型加载等等。

4 三维可视化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功用

数字校园三维可视化系统应集成校园现有固定资产、校园OA、校园教务管理系统等业务的接口,建立起包括校园环境及建筑监管、设备监管、运营管理、决策辅助等功能在内的全方位、网络化、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最终实现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与共享,为数字校园安全、精细化管理、绿色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辅助支撑。

4.1 三维建模。按照实景完成建筑内外、资产、设备的模型采集与建模,模型表现需与实际一致,并满足三维数字管理平台的要求。

4.2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基本信息等管理,并实现与三维场景的关联。具备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

4.3 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使用监管。系统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进行实时状态管理,每个教室和实验室均安装联网型的RFID读卡器,教师通过RFID身份识别卡,经过与排课系统的接口,便可获得教室的使用权限。通过网络可以查询任何一个教室和实验室的课程和教师安排。

4.4 三维校园资产与设施管理系统。以三维方式实现资产管理,建立资产卡片,实现资产增加、减少、变动、维修等管理,具备资产变动表、资产减少一览表、资产明细账、资产增减变化表、分类总账等查询统计功能,能在三维中实现资产空间位置管理。系统对资产从采购、入库、领用,建立卡片,处置、盘点和维修等阶段进行管理,分为需求申请管理,采购申请管理,入库管理,领用管理,卡片管理,变动管理,处置管理,维修管理等。采用RFID技术对校园资产和设施进行在线式监管,对固定资产贴上电子标签,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管理。设备的跟踪和监视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在房间入口或楼道出口处安装射频阅读器和校园网络连接,可以监视设备的移动。当设备移出时,射频系统自动接到资产设备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通知管理人员,同时可以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做相应的记录。

4.5 校园地下管网管理。系统能够基于主界面对地下管网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模型管理、数据管理、信息查询、数据更新、结果输出、统计、分析和三维显示等功能。

系统可以实现各类专业管线信息的输入管理,能用电子数字产品全面真实地反映地下管网的现状,包括各类管线的空间位置、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将三维可视现实和虚拟现实进行集成,做到所见即所得,有利于管线信息的有序化管理。可快速、准确地进行管线信息的检索和查询,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为管理、规划、设计、施工等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地下管线的分布、走向、埋深等状态信息及各类专业属性信息。

4.6 校园安全监督管理。系统通过各种现场总线和以太网与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对接后,在主界面上集中浏览查看校园安全防范及消防设备的属性和实时状态,包括视频监控、门禁、周界报警、消防报警主机、消防传感器、阀门、风机等。系统包括了设备管理、设备状态显示、立体场景监控、消防业务管理、报警管理等功能模块。在三维中实现与安防系统的集成,可远程调用监控视频。与消防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安全预案管理、易发事故提醒管理。

4.7 校园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包括应急值守、应急指挥、预案管理、资源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演练等功能,可实现对灾情的预警、监测、预防、减缓、处理等工作以及对伤亡人员的抢救、防疫和安置等。

5 总结

三维可视化的发展,缩短了现实世界和计算机虚拟世界的差距,并且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不仅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还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运用于数字校园的建设与管理中,做为更加便捷有效的管理系统,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数字化校园。三维可视化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基于三维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将物联网的海量数据信息通过三维立体化的方式进行展示和管理,同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集成,还世界原本的真实,让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并得以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基于物联网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校园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必将对传统数字校园建设形成革命性的冲击,成为今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流技术。

参考文献:

[1]乔彦友.基于GIS和物联网技术的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J].地理信息界,2010,8(5):17-21.

[2]李丽丽.基于物联网与三维GIS的可视化供热管理模型[D].大连海事大学,2012.

[3]刘仁义,刘南.ArcGIS开发宝典――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武成伟.基于GIS的数字校园管理解决方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1)78-80.

[5]申蔚,曾文琪.虚拟现实技术基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城市通信管线;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前言

通信网络绝大部分的基础设施、设备都与地理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城市地理信息中相当复杂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施行对城市通信管线的管理,在城市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下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分析信息属性和空间属性,使工程设计、网络规划、维护管理等在通信管线的管理活动中实现计算机一体化等。很多线路管道的稻菔嵌态变化的,我们必须考虑到地下通信网络复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更新。此外,不可忽视的成本代价往往会随着建设、设计和维护部门在工作中时常遇到的大的问题而产生。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凭借着其囊括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三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优势,能够让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设备更上一层楼。

1.通信管线系统的建设目标

在通信管线网络业务开展和管理实施过程中,由于引入了GIS技术,加上城市地理地图充当其背景,使得通信管线的相关操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网络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料存储告别了传统的方式,实现了多个方面的计算机管理一体化,这些方面主要包括资料输入(输出)、整体查询、通信管线网络工程设计及其规划预算、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固定资产统计分析、系统运行维护、线路非现场监控、市场分析和预测、通信综合业务等。

(1)可以依据对管线各种实施、设备相关属性及数据的准确管理,按照种类、区域等多种标准,查询、统计和研究物理路由以及各种管线和管线附属等设施、设备。

(2)通过为行业各个系统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图形,奠定电信企业内其他的系统建设的基础。

(3)可实现包括通信管线相关设施(备)、地上他下管线深埋和分布情况以及室内设备等的可视化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计算机以表格及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从机房到配线架,再到用户分线盒的全面的通信管线资源管理。这种以城市地理地图为依托的管理也是电信部门强有力的管线资源管理工具。

(4)可以较为准确、及时的把新建工程完工的相关资料传送给应用系统。

2.通信管线系统的设计原则

为了更深层次的扩充和扩展系统,尽可能的满足相关要求,实现系统目标,在进行系统设计工程中应该满足以下7个原则:

(1)可靠性。可靠性主要包括属性数据和图形信息的可靠,我们应该组建大型商用数据库,运用其数据管理、备份等功能,时时补充、更新、备份发生了变动的数据。

(2)先进性。在系统设计时应该运用当前世界上主流的系统结构,在通信管线网络数据分析和建模中运用GIS的方法和理论,并且应该运用大型的商业数据库来管理和储存数据,做到先进但却不缺少可靠和成熟。

(3)完备性。完备性是指数据库中储存的属性数据和图形信息应该具有完备性,即不仅应该满足日常工作,还应该满足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实时更新的要求。

(4)实用性。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应当以满足相关人员的日常工作要求及其使用习惯为前提,做到人、软件和业务流程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对深埋地下的大量不可见到或难以见到的通信管线相关数据实行可视化管理,以便对其进行管理、维护、更新;对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数据,做到数据在各个系统中统一。

(5)可扩充性。可扩充性是指在数据库设计、系统信息编码及其功能方面留出充分的空间供以后更深层次的开发或是增添另外的专业应用系统。

(6)高效性。高效性要求能够对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

(7)标准化。标准化要求在开展工程时,遵循实际工作标准、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并且还应该合理利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标准进行实时补充和拓展。

3.通信管线系统的功能

(1)建设管理工程

建设管理工程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其一,可实现非现场全程监控;其二,建设更高质量的客户服务体系。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工程的进度,从施工到验收,全部根据事务处理的流程开展,工程被验收后,系统会自动将其归入固定资产管理。通过在地图上直观明确地反映即将开展的工程,依据施工范围,找出会受到影响的客户,及时地与他们交流沟通,使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2)预测规划

借助实时监测系统,依据客户密度的增加情况,同步分析电信、市政建设,分析局所设置规划,设置光(电)缆路由,分析网上资源及其相关优化等。

(3)维护管理底图

图形方面可实现图形录入、编辑、变换、整理以及输出等操作,图幅方面可实现栅格图、图幅拼接、矢量图叠加等操作。此外还可实现地图库更新和管理等功能。

(4)设计工程

可组建完工图纸库、设计图纸库和概预算数据库,依据工程相关情况生成概预算报表。甚至输入相关的限定条件,如网络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等,系统会自动生成最优的工程方案,待工程竣工后,相关资料会自动转存系统。

(5)管理维护管线

针对本地网全部管线设备、设施,提供查询属性相关材料和实体图形、查询任何条件下的路由状况、编辑设备数据、统计实体对象相关资料、定位故障点以及图表和报表输出等功能。

(6)管理公用电话

可实现公用电话(电话亭、电话机)数据输入、统计、编辑和查询等功能,即对公用电话信息与业务进行管理。

(7)监测设备,线路

依靠与已有的监控系统的紧密联系,可在地理地图上清晰明确的呈现出实时数据。建立在用户信息和故障信息上的报警功能,可发挥指示故障地点等基本作用,也能够实现对故障产生的影响估计和预测等高级功能。

第3篇

一、实物资产管理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资产管理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固定资产,已经扩展到流动资产中低值易耗品、原材料等以实物状态存在的设备,通称为实物资产,针对实物资产的管理称为全资产管理。在管理层级上,也从财务会计核算层级的价值管理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物管理,从获取物权后,一直到报废、处置等物理形态消失或所有权转让后的状态,提倡实物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业务管理系统,其应用目标是为管理人员提供作业平台,采集资产基础数据、资产业务数据,实现实物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二、传统资产管理特点

传统资产管理模式的特点:管理范围为固定资产,不包含低值实物资产或设备;管理层级局限于财务方面的价值管理;管理目标是资产宏观管理,侧重于账务处理,业务用户为财务部门;管理手段为ERP(企业资源计划),侧重于对企业资源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不涉及实物资产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运行状态。在传统资产管理模式中,由于“重财务、轻实物”的管理理念,且管理技术手段相对缺失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普遍存在管理范围狭窄、资产管理粗放、未涉及资产全生命周期等情况。

三、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技术思路构建

信息化系统采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管理思想、提供的业务功能是跟随管理理念、实现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阶段不断进步,从而满足不断地新增的业务需求。现代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进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实践通过落实资产管理业务的精细化操作、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核算、精细化分析、精细化规划等管理过程,实现以实物管理为核心、全资产、全生命周期、全视图管理。这是现代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主要趋势和发展方向。(2) 基于“互联网+”的业务管理系统 “互联网+”在实物资产管理的体现是基于Web架构技术与Internet网络,构建B/S模式、跨平台的应用系统,提供业务处理、数据查询、分析报表、决策依据等信息服务,这是现今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主流趋势。(3) 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运用物联网技术,将资产、设备等接入互联网,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管理系统,解决人与物的通信问题,实现数据的自动交换和实施过程控制,协助用户进行业务处理,不断发展与提升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4) 多异构系统的应用集成化实物资产管理系统需要与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ERP、MDM、OA等多个异构系统进行数据信息与管理业务的整合与集成,实现业务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高效利用。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工业”等信息化技术,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为资产业务管理的更加深入、细致和广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为实物资产业务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四、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与设计

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是落实实物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工具、手段、载体。需要基于企业现有的信息化整体架构,整合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应用集成与融合创新,全面实现信息流的上下贯通、资产业务的左右协同、资产数据的资源共享,为企业经营提供资产业务、数据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全面支撑资产管理科学化。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定位由于红云红河集团已实现了ERP、MES、OA、MDM等核心信息系统。系统设计要遵循集团信息化建设要求,坚持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确保与集团信息化建设体系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一脉相承、相互关联,遵循集中化、平台化、集成化的技术路线开展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实物资产管理系统需要与ERP系统对接,实现资产实物与财务账务一体化;与OA系统对接,实现统一的审批业务处理;与MDM系统对接,获取各种主数据。基于主数据模型构建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在系统设计阶段,参照主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模型,遵循主数据系统指定的接口标准,实现主数据管理的集成目标。重点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数据模型设计要保证与集团数据仓库系统基于相同的主数据标准,为数据仓库的抽取、清洗、分析等提供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实物资产系统中应用与产生的数据,要与主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保持一致。实物资产管理业务应用的各种组织数据、人员数据、客商数据等都是属于集团的主数据管理范畴,实物资产管理系统通过从主数据系统实时更新这些主数据,保证在业务应用时使用最新的、标准化的基础数据。实物资产系统管理着所有实物资产档案,其中的固定资产数据属于主数据管理范畴,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将新增的固定资产数据,通过ERP系统及时上报给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由于遵循行业统一的主数据标准、规范管理体制及同步分发机制,从数据层面解决了数据不一致、不共享、不完整等问题,提供集中统一的数据视图;保证了实物资产的数据质量,避免与其它系统之间的数据冲突,减少错误的、语义重复的数据;从业务层面加强了业务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帮助业务人员统一沟通语言,降低沟通成本。物联网技术在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体现在感知层:由条码/RFID标签、打印设备、固定式读写设备、手持识读设备组成。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采用数据采集设备扫描条码或RFID标签识别资产实物,从服务器或存储区获取资产数据,帮助用户实时掌握实物资产状态等信息,协助用户进行业务处理。根据不同的业务应用场景和资产对象,采用的不同的物联网技术。条码具有成本低、数据容量小、只读、应用寿命周期短、安全性差、抗干扰性差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具有生命周期短、流通较快、成本较低等特性的实物资产、低值易耗品等:一维码受标签长度限制,一般应用不超过50字节,可以将实物资产编码打印在标签上;二维码的最大容量可储存2000~3000字节,可以将实物资产编码与固化属性共同打印在标签上。超高频(UHF)RFID标签具有数据容量大(512Bit)、可远距离读取(5-8米)、可重复存储(100000次)、能够回收利用、应用寿命周期长、安全性好、抗干扰性强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具有生命周期长、价值较高的实物资产,在存储区内保存实物资产编号、固化属性及当前状态等业务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导入图2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与主数据图3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与物联网在资产管理业务处理过程中,实现了精细化操作、精细化控制;通过解决物品标识问题,对不属于固定资产的设备、工具、低值实物等物品也进行了规范化管理,扩大了企业资产管理的范畴,实现了全资产管理;将实物资产业务管理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各个业务节点,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全视图管理;通过现场作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上传,保证业务数据及时更新,为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流。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为适应业务现场的复杂环境,在充分利用企业的局域网(有线、Wi-Fi)、移动互联网(3G/4G)等网络环境的基础上,采用智能手机外置RFID模块的集成方式,集成条码、RFID、移动通信、地理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为业务人员提供便捷的现场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巡视管理、转移管理、维修管理、资产及车辆定位等移动业务服务。为业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与资产业务相关的任何事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构成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方案。综上所述,从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在集团信息化系统建设体系中的定位出发,说明系统建设与设计过程中,应用主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促进系统按照企业信息化规划进行合理化、合规化、创新化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五、红云红河集团构建了集成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系统;.NET;研究与实现

引言

随着Web2.0时代及网络时代的来临,全球信息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2016年,全球网民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此,教育行业在Html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传统高校资产管理体系面前,现代化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摒弃了传统的人工数据处理模式,应用于主流的.NET技术实现数据的交换与存储。在该系统里,系统具备扩展性、空间性、便捷性及可靠性。在Dreamweaver、PS及Axure等可视化软件的支持下,系统的开发能力早已领先于传统资产管理体系,并为高校资产管理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用户体验,以供管理使用。

一、技术概述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利用.NET的开发平台,结合C#的开发语言,主要针对B/S及C/S相结合的两种方式进行系统架构的实现。开发软件主要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2008,Photoshop CS6,Axure RP Pro 7.0和Edraw Max V7.3。其中VS2010用于整个系统的开发,SQL用于数据处理,PS和Axure用于界面设计处理,而Edraw是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流程图的搭建[1]。

二、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需求。在高校资产管理系统中,系统角色包含管理员及教职工。管理员可使用系统管理、资产管理、资产档案管理及统计报表管理。而教职工用户则有以下功能:资产的申购、资产借用、资产维修申请、资产报废申请、资产记录查询及报表导出。在系统管理需求里,管理员可实现用户管理、用户角色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及数据库备份。在资产管理需求里,系统活动包含资产基础信息维护、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资产申购管理、资产借用申请、资产维修申请及资产报废。而档案管理需求和资产统计报表需求主要用于资产的数据存储,用于记录系统活动的内容。2.2 性能需求。在国家标准的指导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需满足以下性能: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系统扩充性及开放性,系统易用性及易维护性。性能上的需求主要以符合系统开发与应用为主,用于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流畅稳定地运行与使用。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可以保证系统在开发运营中拥有更多的保障,以防止黑客或者病毒的侵入。实际上,系统更需要专业化、安全级别更强的系统安全维护软件来保护。而系统的扩充性及开放性主要是以拓展系统功能为主,重在系统功能的再开发。系统易用性及维护性用于整体系统的维护,易用性则是说明系统的开发功能需符合系统使用人员的使用特征,以便于操作为主。

三、系统实现环境

硬件主要采用Pentium III处理器(内存大于256M,硬盘大于8G),软件环境需要用Win7及以上版本(64位操作系统,基于x64的处理器),通信协议采用TCP/IP协议[2]。由于许多开发软件对于配置上的要求,系统实现环境以高配置为主。其中硬件可采用因特尔i7处理器,RAM内存8G及500G硬盘空间的主机,再结合鼠标、键盘、显示器及网络连接设备。软件方面除了开发软件外,还需要能独立支持系统在线运行的浏览器,一般使用谷歌浏览器。相较于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不用安装系统运营插件。同时,谷歌浏览器还可在线查看模块源代码及整体源代码,有助于系统开发人员进行系统的运营检查。

四、系统实现

4.1 系统架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物理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及数据存储层,而高校资产管理系统逻辑上还有新的三层架构,主要包括客户层、组件层及服务器层。事实上,物理三层结构属于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真正开发使用的架构体系,这三层架构可进一步划分,其数据的分布性也会越来越明显。系统物理的三层架构主要呈现以下的设计流程:首先,表示层通过服务响应界面请求,并传递给IIS服务,进而传递到Html+asp。其次,系统通过表示层的IIS服务,业务逻辑层执行业务逻辑控制,并分为业务接口及业务逻辑实体的设计,业务接口又直接传递给业务逻辑实体(C#类实体),并传输给进行数据库操作。最后,业务逻辑层将其数据库操作的数据传输给数据存储层,数据层形成数据库操作实体类,并通过SQL server2008存入数据,再读取数据回到数据库操作实体类。对此,我们可知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三层架构是按照流程式进行一步一步的系统设计及开发。在系统架构中,MVC的设计思想与XML的控制文件进行转换。可视化视图的设计特征将有利于系统功能更快更高效地进行实现。4.2 系统整体结构的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包含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资产管理功能模块、档案管理功能模块及业务查询与报表功能模块。系统管理功能模块有系统初始化、备份与还原、添加管理员、添加用户。资产管理功能模块有资产信息管理、资产申请、资产借用及资产报废。档案管理功能模块有设备用途管理、设备类别管理、增加方式管理及减少方式管理。业务查询与报表功能模块有现有资产查询、资产信息添加查询、资产查询删除、资产借出查询、资产归还查询及资产维修查询。4.3 系统模块的实现。在系统整体结构下,实现模块如下:管理模块的系统登录及注销及系统权限过滤,资产管理模块的资产的领用、资产的借用和资产的报废,资产档案管理模块的数据字典的建立、设备状态数据字典建立和资产档案管理,资产统计报表模块的资产基本信息查询和资产维修信息查询。其中,资产管理模块的领用、借用及报废都需要高校领导者进行审批。而资产统计报表模块中,系统用户通过查询资产统计报表,可对报表执行浏览、收藏及下载功能。资产维修信息查询是通过判断设备是否需要维修,进而执行自修或者报设备管理处的选择操作,而报设备管理处的操作又分为校内维修中心及校外维修两个模块。

五、系统测试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测试采用两种测试方法,包括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静态测试是分析测试。动态测试中的白盒测试是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否符合设计标准,而黑盒测试主要是检测系统功能是否实现。测试内容包含五大模块:登陆界面测试,系统管理模块测试,资产管理模块测试,资产档案模块测试及资产统计报表测试[3]。

六、结语

在高校无纸化办公及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无疑用于减少传统高校资产管理的弊端,并加强了其实用性。B/S与C/S架构模式下,系统应用三层架构设计思想进行实现。在实现与测试过程中,系统较为稳定。因此,本文包含需求分析、技术概述、实现环境及功能模块的实现与测试。在现代高校信息化办公趋势的影响下,本文对未来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研究者具备应用意义,且文章对研究具备展望及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岚敏.基于NET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3,(17).

[2]赵鹏,吴旭,杨剑,周文军.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第5篇

当前很多处于“托拉斯”集团组织形式下的基层企业,从生产任务性质的角度出发,以供应链管理、企业再造等管理理论为原则,企业通过生产销售运行机制优化,整合内部供应链,减少管理内耗,基本都实现了供、产、销的生产销售系统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以“大数据”技术应用,拓展企业管理空间,设想在集团内建立大数据计划体系,整合基层单位各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孤岛,使大数据计划为决策提供支持成为可能。

生产销售系统整体优化思路

一、在原有的生产销售运行

机制上对企业生产销售系统进行优化(见图1)。生产销售系统运行机制改进的要点是使企业生产任务性质与生产销售管理相配套。其中,取消销售管理部门,成立“供销运行部”,使之返回到本来面目,即只负责日常油品发运及资源接收,确保发运及接收设备运行安全,隶属于生产管理部门管理。原销售管理部门日常接收销售及资源进厂指令业务由生产管理部门调度室承接,并据此编制日常生产销售作业计划,以调度指令实施。建立企业内生产管理部门以调度为核心的生产指挥系统,融合月度计划指令,日常产销作业计划、库存、调和进度及质量检测等信息,做到可视化,使信息同步传输至相关方及决策层。计划管理部门明确代表企业与集团公司下辖各销售企业进行产销衔接,争取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强化与生产管理部门衔接,信息共享,依据生产指挥系统对日常产销情况进行监督,依据旬统计数据监督月度生产及交货计划进度。

二、在原有的企业内生产销

售供应链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见图2)。通过企业供应链整合,物流清楚,信息传递对象明确,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即物料供给与生产供货彼此融合。计划管理部门的生产计划管理业务通过生产管理部门生产指挥系统,来实现生产供货信息同步传输,极大方便了对企业内生产供货过程的全程监督,促使生产计划管理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向成本管理方向转移创造条件。

优化系统在大数据计划管理中的设想

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大计划建立创造了条件。从企业内部角度看,大计划设想是集生产销售计划、投资计划、设备检修计划、零购计划等,各种化工原材料、费用、水、电、人工、气等成本计划于一身的综合性计划。如果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其集成,使之具有可视化,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计划完成时智能提醒,就能够直接反应到金额,快速查找超欠计划的关联点等基本特征。其结果是能更好的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强大决策支持,使管理决策者摆脱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足情况下做出不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或发展的决定。效果是企业内部计划管理核心得到进一步拓展,能够实时为企业各级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如一台设备停机反应到设备本身,能够显示该设备采购时间、供应商、保修期、维护次数、检修次数、是否有备用设备等信息;反应到生产上,能够显示对装置整体运行造成的影响;反应到固定资产折旧上,能够反应出折旧年限,已折旧时间,剩余时间;反应到费用上,能够显示是否列入设备检维修计划,所需的检维修费用等等。这样作为企业决策者才能综合判断修还是买,供应商是否需要更换,是否需要调整生产等等一系列决策。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企业内部多达90余种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进一步开发,为大计划建立奠定基础,也只有采用大数据技术应用才能将如此庞大、繁杂、各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孤岛进行整合,使大计划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成为可能。与集团公司下辖的某一个基层的企业不同,从整体上看集团公司直面国际、国内市场,并与国际、国内的其他石油化工行业集团公司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就目前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来看,类似于“托拉斯”的企业组织形式与其他国内同行业集团公司并无太大竞争优势。俗话说“长得都差不多”。目前集团公司也意识到问题存在,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占有更多的消费市场,在集团公司内形成合力,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挺进。相较于集团公司下辖的某一企业而言,各种信息系统更多,生产的数据更多,数据孤岛现象更为严重,通过大数据计划应用,能够为集团公司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决策提供强大数据支持,去伪存真,区分“垃圾资产”(不是所有的亏损企业都是垃圾资产)和“优良资产”(不是所有的盈利企业都是优良资产),并为下一步轻装上阵奠定基础。通过大数据计划应用,还能够为集团公司在原料(或半成品)互供、上游生产与炼化加工、炼化加工与产品销售方面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通过大数据计划应用,能够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等。大数据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还有待于数据技术领域进一步,有待于在IT领域和在企业管理方面进一步开发应用,企业管理的未来或变革或许就掌握在大数据应用的设想中,并为无数从事IT开发和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前沿思路,从而带动大数据科学发展。这或许也将成为一场企业管理的革命。

作者:张志宏 刘建楠 庞玺邦

第6篇

关键词关键词:工业控制系统;行为审计;智能分析;信息安全

DOIDOI:10.11907/rjdk.162241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2004

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大量IT技术被引入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网络设备、计算设备、操作系y、嵌入式平台等多种IT技术在工控系统中的迁移应用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工控系统与IT系统存在本质差异,差异特质决定了工控系统安全与IT系统安全不同。

(1)工控系统的设计目标是监视和控制工业过程,主要是和物理世界互动,而IT系统主要用于与人的交互和信息管理。电力配网终端可以控制区域电力开关,类似这类控制能力决定了安全防护的效果。

(2)常规IT系统生命周期往往在5年左右,因此系统的遗留问题一般都较小。而工控系统的生命周期通常有8~15年,甚至更久,远大于常规IT系统,对其遗留的系统安全问题必须重视。相关的安全加固投入涉及到工业领域商业模式的深层次问题(如固定资产投资与折旧)。

(3)工控系统安全遵循SRA(Safety、Reliability和Availability)模型,与IT系统的安全模型CIA(Confidentiality、Integrity和Availability)迥异。IT安全的防护机制需要高度的侵入性,对系统可靠性、可用性都有潜在的重要影响。因此,现有的安全解决方案很难直接用于工控系统,需要深度设计相关解决方案,以匹配工控系统安全环境需求[12]。

1工控系统安全威胁及成因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5]:

(1)工业控制专用协议安全威胁。工业控制系统采用了大量的专用封闭工控行业通信协议,一直被误认为是安全的。这些协议以保障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为首要目的,缺乏安全性考虑,一旦被攻击者关注,极易造成重大安全事件。

(2)网络安全威胁。TCP/IP 协议等通用协议与开发标准引入工控系统,使得开放的工业控制系统面临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威胁[67]。

早期工业控制系统为保证操作安全,往往和企业管理系统相隔离。近年来,为了实时采集数据,满足管理需求,工业控制系统通过逻辑隔离方式与企业管理系统直接通信,而企业管理系统一般连接Internet,这种情况下,工业控制系统接入的范围不仅扩展到了企业网,而且面临来自Internet的威胁。在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混合的情况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状态更加复杂。

(3)安全规程风险。为了优先保证系统高可用性而把安全规程放在次要位置,甚至牺牲安全来实现系统效率,造成了工业控制系统常见的安全隐患。以介质访问控制策略为代表的多种隐患时刻威胁着工控系统安全。为实现安全管理制定符合需求的安全策略,并依据策略制定管理流程,是确保ICS 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4)操作系统安全威胁。工业控制系统有各种不同的通用操作系统(Window、Linux)以及嵌入式OS,大量操作系统版本陈旧(Win95、Win me、Win2K等)。鉴于工控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存在兼容性问题,系统上线和运行后一般不会对平台打补丁,导致应用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5)终端及应用安全风险。工业控制系统终端应用大多固定不变,系统在防范一些传统的恶意软件时,主要在应用加载前检测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型攻击方式和不断改进的传统攻击方式,采取这种安全措施远远不能为终端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对静态和动态内容必须进行安全完整性认证检查。

2审计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

2.1系统总体架构

本方案针对工控系统面临的五大安全威胁,建立了基于专用协议识别和异常分析技术的安全审计方案,采用基于Fuzzing的漏洞挖掘技术,利用海量数据分析,实现工控系统的异常行为监测和安全事件智能分析,实现安全可视化,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电力、石化行业工业控制系统行为审计,主要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各种安全事件信息进行采集、智能关联分析和软硬件漏洞挖掘,实现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及安全事件准确定位的目的[89]。

审计系统采用四层架构设计,分别是数据采集层、信息数据管理层、安全事件智能分析层和安全可视化展示层。其中数据采集层通过安全、镜像流量、抓取探测等方式,监测工控网络系统中的服务日志、通信会话和安全事件。多层部署采用中继隔离方式单向上报采集信息,以适应各种网络环境。信息数据管理层解析MODBUS、OPC、Ethernet/IP、DNP3、ICCP等各种专用协议,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优化存储结构和查询效率,实现系统数据层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智能分析层通过对异构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预处理,采用安全事件关联分析和安全数据挖掘技术,审计工控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协议异常和行为异常。安全综合展示层,对安全审计结果可视化,呈现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事件,标识安全威胁,并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趋势作出预判。

2.2审计系统关键技术及实现

2.2.1专用协议识别和异常分析技术

第7篇

目的: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国家卫生部对大型医院的最新要求,实施现代化医院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理念。方法:结合自身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实际经验,利用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进行软件开发,并在院内进行试用。结果:系统能在医院医疗设备的论证、采购、验收、入库、维修、保养、调拨、计量、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实施精确、高效的管理。结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固定资产管理、维保管理、效益分析、质量控制、风险管理各个方面,是医院领导决策部门、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生物医学工程部门、设备使用部门的强力工具和助手。

[关键词]

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0引言

在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模式中,医疗设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我院为例,400张左右的床位数规模就拥有上亿元的医疗设备,这些医疗设备在医院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化医院的科学管理与信息化的应用是分不开的,随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nationsys-tem,HIS)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医院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管理阶段[1]。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有了信息化的配合和支持,就可以优化医院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医院传统的设备科大部分的工作只是做好医疗设备购置及维修工作,现代的医学工程部门除此以外同时也要做好医疗设备的调配、保养、维护、质量控制、风险管理、成本效益评估等多方面工作。传统的手工记录方法及第一代的软件已无法满足医院信息科的动态管理需求,新一代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迫在眉睫。

1现状分析

目前,医院在用的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直接采购市场上的医疗设备管理软件。这种方式最为便捷,但存在诸多问题。如价格昂贵,更重要的是很多功能不符合各个医院的实际工作需求。因为软件开发人员很多只具有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不熟悉医院的管理流程,在设计理念上有欠缺。(2)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服务商进行合作开发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的技术服务商有技术保留,不愿将源代码进行共享;服务商的人员队伍不稳定,经常换人,造成核心人才不断流失,且软件中后期的维护更离不开他们,所以这种合作式的开发方案也不是很可靠。(3)医院自行开发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科与设备科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紧密与领导理念、临床需求、医院流程、患者需要相结合开发系统。这种方式最具可持续发展力,但需要本单位的人员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

2系统创新点

与目前各医院在用的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相比较,本系统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在设备维修方面,增加了售后服务商的资料记录、维修单记录,并可据此进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工作绩效评定及领导决策支持。(2)提供使用率及效益分析数据供院内领导部门对医疗设备的新购、报废等程序的决策。(3)在设备保养方面,增加了保养内容、重要配件有效期、保修合同的自动跟踪提醒,以防止人为失误造成损失。(4)新增法定的计量局(所)来院进行年检及院内自行进行质量控制工作记录的功能,并进行统计及周期性提醒。(5)新增对全院医疗设备的不良事件上报记录及监测、统计功能。

3实现方法

3.1系统结构分析

本信息系统针对医院医疗设备使用中全生命周期内的管理,主要分为以下5个模块:(1)基本信息模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编号、设备名称、品牌、型号、购置日期、使用科室、经销商、价格等方面。基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在信息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医疗设备采购、验收、入库、固定资产清查、报废等各个环节[2]。系统还支持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科室间双向通信,方便在设备论证、采购、验收、报废等环节的沟通及存档。(2)维修保养模块。主要包括2个部分:①维修档案记录。包括售后服务商名称、联系方式,每次重大维修的日期、停机时间、所更换重要配件、维修人员、费用等[3]。②保养档案记录。包括保养日期、实施人员及保养效果等,对购买厂方或第三方保修的设备,在保修期即将到期的用户自定义时间系统会自动弹出提示,提示用户及时续保。维修档案的作用:一是对大型设备在一定时期内的维修历史有个汇总清单,可考查近期是否有重复故障、所产生费用总计,可监测重要消耗品及配件寿命对是否购买保修或第三方维保提供决策支持[4];二是对生物医学工程部门工程师的维修指数进行统计,通过每位工程师的工作数量及质量客观记录作为其绩效评定的参考依据。保养档案的作用:记录设备的历史保养情况,在重要配件即将到预定使用寿命及保修合同即将到期时系统自动提示管理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做到预防性维保[5]。(3)效益分析模块。主要包括2个部分:①设备使用率记录。对于自身有此功能的设备,通过设计接口程序自动转换传输到信息系统数据库;对于无此功能的设备,则由收费系统提取数据或由手工定期录入系统数据库。根据设备的不同类型,统计的方法分为时间和人次2种。对比医院设定的参考值,即可测算该设备是否达到使用率标准,并以此作为领导决策使用科室申购新设备时的参考[6]。②效益分析。以医疗设备单价值100万元为界,分为2个标准,即贵重和普通设备。对于每种标准,用户均可自行定义效益评估用使用年限,比如5和8a。由设备购置费结合评估使用年限即可得出该设备月度经济效益标准值,从医院收费系统取得当前月度实际经济效益值后,对比标准值即可得出是否合格[7]。医院管理部门可据此定出支出比例及奖惩制度。大型贵重设备是耗能大户,且维保费用高,在精算时需将用电费用(可取平均耗能数计算)及维保费用(取自系统维保模块)计算在内,得出合理结果。(4)质量控制模块。主要包括2个部分:①计量管理。对卫生部门规定强制检定的医疗设备,由专人手工录入计量执行日期及合格证书编号备查,系统并可在下次需计量周期到来前自动弹出提示信息,此时间提前量可由用户定义。对于辐射源设备及压力容器设备,还设有专窗记录。②医院内部质控。医院医学工程部门在巡查或维修过程中利用自行采购的计量装备对重要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其完成日期、是否合格、质控操作者等信息也将由工程师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备案[8]。(5)风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2个部分:①医疗设备巡查记录。医学工程部门工程师实行每月对重点设备现场巡查,对设备运行状态、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对有可能产生风险的设备,通知科室停用及下一步维修,并将结果反馈至信息系统。②不良事件记录。由设备使用人员或工程师上报至信息系统存档。

3.2系统模块说明

结合上面的功能需求,本信息系统操作界面设计的模块布局。

3.3软件开发工具说明

利用目前较先进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进行软件开发,其核心内容即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应用。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三大部分组成。本信息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多层架构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为远程数据库,多个使用部门,例如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医学工程维修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均可在自己本地计算机操作。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包括连接在一个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请求另一台计算机为之服务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而处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所有用户都拥有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来处理应用程序。采用LocalInterBaseServer数据库服务器,利用Delphi中的数据库引擎BDE(BorlandDatabaseEn-gine)、数据库设计接口IDAPI、客户机/服务器连接方案SQLLink进行系统开发。

3.4软件开发工具数据流程说明

根据软件开发工具及数据特点,本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

4结语

本信息系统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及方法,已完成初期一些功能的设计与开发。经由我院设备科、相关医技及临床科室的试用,大家普遍反应界面友好、功能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对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当然,对于功能的稳定性及数据库的容错性,后期还需进一步进行完善。

作者:赵鹏 田永昌 单位: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设备科 珠海市人民医院设备科

[参考文献]

[1]黄杰.浅析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医学装备,2012,9(3):46-47.

[2],顾超.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6):72-75,116.

[3]张展.信息化系统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77.

[4]张红雁.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06,3(5):14-15.

[5]乔桦,仝青英,孟晓东,等.应用信息管理提高医院设备维修服务水平[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89-390.

[6]胡艳辉,未广喜.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及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1):38-40.

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 安防系统 传感器 监控

校园安防系统是基于保护校园宿舍安全、重点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和信息以及相关重要办公场所信息安全所进行设计的。使用安全生产产品和系统以及相关产品来构成一定的警报系统,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的系统;或是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中子系统组成网络,这都是为有效的保护校园的安全而采用的系统和模式。在当前社会信息系统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校园安防系统的整合与发展,实现资料和数据的共享,都能够在互动的关系中形成有效的安防系统的。因此,需要根据学校的需求,进行重组与发展,建立有效的安防体系是极为必要的。

1 相关技术介绍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涵盖多方面的内容:网络通信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情景感知技术方面有一些相对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撑: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 无线传感器网络),红外感知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等。这些技术为情景感知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证。在通信方面,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或者Internet都为通信的实现提供保证。在信息处理方面,基于各种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嵌入式智能系统的开发都为信息处理提供了充分的支撑。可以说,物联网概念的诞生是各类技术手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基于各种信息应用产品的开发,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

1.2 MVC架构

MVC框架是软件系统的模块化、层次化处理的一种典型理念。对于MVC这样的分布式的有鲜明结构的三层体系结构,顶层为视图层,是直接面对用户的内容,视图层负责将系统传递过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显示,包括各种图形化显示以及文本显示等;与视图层进行知己联系的是为他提供各种数据的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根据用户在页面的操作触发各种事件,然后针对事件的对应内容,发送各种请求到服务器端,并等待服务器的相应,在收到服务器的相应之后,业务逻辑层同样负责将这些内容进行解析并传送给视图层;最底层的是数据逻辑层,系统提供的数据访问方法是有限的,业务逻辑层想要获取某方面的数据,可以调用数据逻辑层提供的一个或者多个方法来进行实现,数据逻辑层的功能就是直接与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2 总体架构设计

为了保证本安防管理系统能够良好的运行,根据系统的各种性能与安全性需求考虑,同时考虑到系统后期的扩展工作,系统需要采用MVC三层架构方式实现,通过独立的MVC架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各方面性能。对于采用C#系语言实现的系统,该MVC架构主要包括:数据层、业务层、展示层,具体MVC架构的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本系统在实现上采用C/S与B/S混合的方式,通过混合的服务模式,可以既满足在线查询方式又可以提供智能终端的查询途径,同时对于宿舍和重要办公场所不同的监控片区,采用局域网连接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对于频繁使用的终端,采用局域网的方式可以减少系统的维护工作量,各个片区信息办公处构成本地的局域网环境,数据采集以后后台传送到系统服务器上,保证总服务器数据随时更新。本地服务提供采用局域网的C/S方式实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用户对个人数据的访问通过终端或者浏览器进行,由于用户个人仅仅局限于查询个人的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开放相关的API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3 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前面的描述,本系统主要包括6个不同的功能块:基本信息管理、用户管理、门禁管理、监控管理、消防管理以及固定资产防盗管理。

3.1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与系统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用户有关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其功能包括登录管理、密码设置、数据备份和数据还原等。

3.2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由注册用户、信息修改、权限设置以及信息审核这样四个部分组成的,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

3.3 视频监控管理模块

视频监控管理模块是采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在监控系统中增加智能视频分析模块,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过滤掉视频画面无用的或干扰信息、自动识别不同物体,分析抽取视频源中关键有用信息,快速准确的定位事故现场,判断监控画面中的异常情况,并以最快和最佳的方式发出警报或触发其它动作,从而有效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及时取证的全自动、全天候、实时监控的智能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解决传统监控系统中的“防”的问题。视频监控管理由视频采集摄像机、智能视频服务器、报警控制单元及报警探测器、视频墙、远程控制中心组成。从而对校园宿舍以及相关重要场所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

3.4 门禁管理模块

门禁管理主要有前端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后端的权限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前端的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对操作门禁的人员信息进行采集,包括操作门禁人员所持有的RFID电子标签信息、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用户所录制的音频信息、系统拍摄到的用户的图像和视频信息等;后端的权限管理系统通过验证前端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鉴别相关用户是否可以打开某一个特定的门。本文关于门禁系统的讨论,仅包含基于这2种硬件实现的门禁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的一般流程为:通过RFID识别器识别用户说持有的RFID设备是否为系统授权的设备,如果是,则通过控制各种电磁阀等控制闸门的开关,密码锁的操作过程与此相类似。

3.5 消防监控管理模块

消防监控管理对其监控的宿舍区域和重要办公区域的消防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险情发生时候的及时反馈。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为方便监控子系统的部署、降低各个监控节点的监控成本,主要采用物联网领域中无线传感网(WSN)技术对消防监控子系统进行设计与部署。整个无线传感网主要用于对监控区域环境信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汇聚,然后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串口线等方式将数据传递至监控中心,从而使无线传感网的使用者可以远距离了解被监控区域的物理状态和环境状态等实时状况,并及时作出处理。

3.6 固定资产防盗管理模块

固定资产防盗管理模块作为学校安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对学校的重要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监控,防止固定资产被盗窃等情况的发生。

本文讨论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基于GPS模块来实现,具体的管理机制为:每一个欲进行登记管理的固定资产,都备有一个GPS模块,在正常的情况下,该GPS模块处于休眠状态;对于每一个设备,都定义一个合理的活动范围,如果在该范围内活动,则视为正常的活动,如果一旦有设备被带离制定的活动范围,会触发一个触发信号发送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一旦收到该信号,则会触发这个设备上的GPS模块,GPS模块一旦被激活,就会以固定的频率进行定位信息的返回,一次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4 数据库设计

由前面的模块设计阶段,可以对系统的实体进行提取,进而建立系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的设计主要需要考虑系统实际使用中不同的实体,以及对系统的实体的属性的提取。本系统的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考虑系统用户群体的区分以及系统分析内容的存放等。

根据系统的实体属性,系统共需要11个不同的信息表,分别有工作人员信息表,与用户对应包括角色内容以及对应的权限信息。其他所有为学校的各种资产信息,包括设备ID以及硬件设备信息等,具体的系统E-R图的设计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安防系统的防护能力,给学校安防系统带来了质的变化。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安防系统把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等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学校宿舍或重要办公场所的门禁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系统中,解决了传统安防系统中许多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学校安防系统也必将完善,从而能较好的解决校园安全问题。

(通讯作者:罗扬)

参考文献

[1]吴伟.基于GPRS无线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河北工程大学,2009.

[2]马川鑫.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第9篇

【关键词】:道路运输企业 低碳经济 发展对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对经济活动的要求是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过程中需要得到循环可持续利用,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其定义为:“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道路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为: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资源要循环利用,不可循环利用资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有序原则,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在输入端进行减量化,即在生产源头要考虑节约资源,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实现既定的生产及消费目的。这要求道路运输企业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减少浪费,从生产源头就开始注意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道路运输企业资源的资源化为输出端,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系统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资源化废弃物,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来处理废物。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上的。因此,在此机理上建立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层次模型可为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方法依据。

二、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通常运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专家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考虑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层次性,难于准确计量,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更有意义。

1.评价目标

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即对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评价。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体现了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实现,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社会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而低碳经济恰恰将二者统一起来。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评价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达到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水平,以及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能为交通运输业或其他行业提供发展经验的目的。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能全面反映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的分析整理,通过评价可以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3)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依据以上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相关决策原理来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转贴于

3.评价指标计算

(1)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即为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资源的产值,包括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等。各指标数值越小越体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越好。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以上计算指标中,占地面积为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2)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

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相关计算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可根据层次分析法,运用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

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特质不尽相同,可以结合企业独特的特点设计相关指标,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标体系以及层级结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点内容。在道路运输企业采用评价指标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应用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指标,节约土地,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化。建设时注重经济效用,保证企业收益,对可通过改造作为其他用途的基础设施,可合理使用将其资源化。

(2)车辆的选择及使用方面:选取节能环保的车辆,使用过滤装置或配备尾气催化转化装置以减少尾气污染,使用清洁燃料车来节约能源。提高车辆利用率及运输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基础上选用大型运输车辆,陈旧车辆可改做其他用途。

(3)经营管理方面:重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有新技术、新科技产品投入市场。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进与使用。在运营过程中做好统计预测工作,预测未来市场走向并对车辆、能源的使用成本、办公设备、清洗清洁设备使用成本等进行成本管理。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增加企业收入并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4)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实施资源计划建设,提高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水平与服务能力,加强可视化管理技术、集成化管理技术、智能技术在运输车辆方面的应用,延长运输资源使用年限并提高运输效率及安全性。

(5)生产经营方面:应多学习借鉴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如采取先进的管理制度或运输企业联营模式,运用先进的的车辆调度制度保证车辆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转贴于

四、结论

在道路运输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车辆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应用、生产经营这些方面考虑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对策,而且要根据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运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合理决策以提高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赵涛,徐凤君.低碳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第10篇

关键词:GIS系统;燃气管网;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96.6+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燃气管网是纵横交错的网络,燃气企业通过这种网络将燃气从气源输送到用户,燃气行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着各行各业的正常运作。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可以实现对相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而城市燃气管网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应用GIS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燃气管线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概述

我国城市燃气管网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伴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燃气用户大幅增加,已经形成了地下管网体系。如此一来,关于管网的信息资料越积越多。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方式保存资料则信息分散,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我们将一种集合采集、处理、传输、管理、存储、检索、查询、分析、应用和表达的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称之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它的主要功用是处理、分析和挖掘大量地理数据。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分为计算机硬件平台、地理数据和专业软件等,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管道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等关系的一体化管理。能够为燃气管网的抢险、维护、业务分析等提供一手的参考数据,从而形成一套完备的燃气管网信息系统。

2、GIS信息化建设目标

燃气管网GIS信息化是以燃气管网数据库为核心,通过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并集成调度、热线、客服、巡检等信息,为燃气管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服务,提高燃气管网业务管理水平和流转效率。燃气管线GIS信息化建设实现的目标包括:

实现对燃气管线及相关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

建立燃气管网数据更新体制;

实现燃气管线运维的信息化管理;

通过GIS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打通相关应用系统的关联。

3、燃气管网GIS信息化解决思路

燃气管网GIS信息化是将管网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关联,形成燃气管网综合数据库,实现对燃气管网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管网业务属性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并通过建立燃气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保证管线数据库的现势性。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需求,可选择客户端/服务器(C/S)、浏览器/服务器(B/S)、移动设备/服务器(M/S) 三种运行体系结构。

4、燃气管网GIS应用系统建设

燃气管网GIS应用系统的建设应构建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燃气管网信息,实现管网的动态更新、查询统计、事故应急抢修、管网运营巡检、管网动态监测、三维分析等功能。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用户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体系结构,对于简单查询类的用户,可以采用B/S结构;对于管线巡检业务可采用M/S结构;而对于编辑类用户或者综合管理类用户可采用C/S体系结构。虽然体系结构不同,但燃气管线常见的应用功能却是相似的,常见的功能应用如下:

4.1 浏览定位

通过平移、缩放、全图等功能实现对管网图的自由浏览。通过输入地名和道路名称等可以快速定位到相应的地方。

4.2 查询统计

根据图形查询设施的属性信息,也可以根据设施的属性定位设施的空间位置,可以实现对指定范围内管线的埋深、材质、管径、埋设年代等各种属性的快速查询和统计。4.3 制图打印实现对管线特征点的标注、管线属性的扯旗标注等,实现管网图廓的定制。同时可以实现指定区域、某条街道范围管线图的打印。

4.4 应急抢修

当城市内某段燃气管线发生爆管事故时,可以在地图上快速搜索到需要关闭的阀门,弹出关阀分析结果,列出需关阀门的基本信息(口径、阀头、关阀圈数、当前状态等)。并能自动生成辅助决策报告,其内容包括故障点位置、管段、影响的阀门及其栓点图、最近的消火栓、影响到的调压箱、楼栋、及相应的用户资料等,为抢修提供快速、准确的辅助决策信息。

4.5 格式转换

利用数据转换功能模块实现不同格式空间数据的准确转换。

4.6 管网分析

管网分析模块是由燃气管网业务相关的分析功能组合而成。管网分析是GIS软件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管网分析包含的内容有:断面分析、覆土深度分析、连通性分析、净距分析、缓冲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燃气泄漏分析等。

4.7 管网巡检

燃气管网巡检管理系统由管理中心端和巡检终端组成。可以为燃气管线、门站、阀门、调压站、储配站等燃气设施的巡检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手段,对巡检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并自动形成各类统计表,管理者在办公室即可随时了解巡检到位情况。燃气管网移动终端为客户解决业务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外业工作人员或车辆的实时监控、外业人员现场信息及时上报、突发事件的有效指挥处理等。

编辑更新功能供数据编辑人员使用,可将竣工测量数据、外业探测数据通过编辑更新功能导入到数据库中,并可进行拓扑连接检查、字段值重复检查、孤立管点检查等,检查后的数据可以直接成网进入系统。可实现管线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同步录入及管线数据和管点数据的拓扑一致性,支持成批数据的快速录入等。

4.9 集成共享拓展

能够以符合SOA架构的API为企业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管网地理数据。通过开放的系统接口和服务,与工程管理、管网维修养护、管网巡检、场站管理、SCADA调度、气量管理、营业收费、客户热线、呼叫中心、业务报装等系统实现无缝集成,将海量复杂的燃气系统资产及动态运营信息利用地图实现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为燃气企业日常监管、业务运营和领导决策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

4.9.1 SCADA系统集成

GIS系统需要SCADA系统中的监测点的压力数据进行气体流向分析及压力负荷分析等,辅助燃气输配的调度。SCADA系统需读取GIS系统中的城市基础地图及管网图数据,作为其运行的背景。

4.9.2 客户管理系统集成

通过GIS系统和客户管理信息系统集成,GIS系统可以提供客户管理系统在故障(爆管和停气)分析后的影响客户数据。呼叫中心可以快速定位客户的地理位置,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的后续调度和服务。

4.9.3 与城建档案馆系统的集成

系统会将每次编辑更新的数据进行标示,以数据增量的方式,将更新部分提交给城建档案馆,保证城建档案馆燃气管网数据的同步更新。

4.9.4 水力计算模拟分析

建立水力计算模型,配合SCADA系统的监测计量,实现燃气输配网的模拟分析。提供了空间地理数据插值的算法,完成燃气等压线计算等。

4.9.5 资产管理集成

实现燃气管网设施资产运行状况、资产净值的可视化、形象化的管理,按照工程信息并关联GIS数据库进行统计,在地图上显示各个工程下的不同类别的设备数量,其中管材和阀门数量按照材质和口径等分组统计。

5.系统应用前景

5.1、客户用气管理

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输入时,如小区名称、楼号、立管等属性,将其与公司现有的客户系统建立属性链接的关系,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客户的详细资料导入GIS。如此一来,便可以方便地查询客户的资料和对客户用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5.2、管网设备资产管理

城市燃气管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都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GIS来将其简化。按照管网地理位置,对于管段和管网设施进行逐个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资产和实物相符,账目一目了然。通过多种统计查询方式方便提供管网的地区划分、材料种类、阀门的类别及使用年限等信息,最大程度上方便管网设备资产的管理。

5.3、图档管理

该系统能够在属性输入的前提下。建立竣工图和GIS相应设施的链接关系,达到将竣工图电子化管理的目的。并能够动态更新,双向查询。还可以利用CAD将全部的图档(管网布置图、地形图、竣工图、施工图等)矢量化,以光栅形式打印保存,减少纸张打印。

5.4、市场开发

借助于GIS,可以在宏观上看出城市燃气管网的分布情况、管道的走向等,这样就能够为管网的建设提供设计方案数据参照。确定施工的时间,预先通知客户通气的时间。还能够借助GIS来浏览住宅区的密集程度,为市场调研提供一手资料。确认燃气使用的用户数量,推算可以挖掘的潜在用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为开拓市场做准备。

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天然气发展迅猛,燃气管网的建设也越来越快。因此,燃气管网GIS的应用在城市燃气管道建设的发展下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另外,燃气管网GIS的应用为城市管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使得燃气管网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方便了使用者,为管网的后期维护、维修等方面带来了便利。方便居民生活,服务社会,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电网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图纸绘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背景与目标

电网规划是电网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网结构合理的关键环节,好的规划是最大的经济,电网企业是投资密集型企业,规划的优化程度提高,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配电网变化频繁,每日产生大量的信息,由于规划人员无法像计算机一样具有大量的计算能力来求解规划的优化模型、记忆大容量的关系型数据,且目前通过计算机获得的优化结果无法清楚地考虑线路约束和地理环境限制,因此现有的手段工作量比较大,获得的规划方案可能存在可行性问题,或者优化程度不高。

通过建设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电网规划图形分层系统,在地理信息、电力设备分布和网架接线现状信息平台基础上,构筑电网规划辅助支持软件平台,利用GIS可视化的优越性不但实现“规划信息一张图”,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多源数据集成、海量数据存储和拓扑分析的应用,为配网规划方案设计提供辅助分析工具优化规划流程,创新形式、整合资源,有助于提升电网规划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提升供电可靠性,保证电网规划经济、可行,保证电网安全、可靠,实现电网优化的发展目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研究背景。江门供电局是广东电网公司直属国有大型一类供电企业,供电面积9600平方公里,共有供电客户211万户。在“十二五”期间,江门供电局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成绩显著,但与国内领先的地市级电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满足精益化管理、绿色电网的发展对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大的需要,针对目前电网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规划决策工作效率”的核心价值理念出发。通过基于江门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半开放性数字江门地理信息平台进行开发,构建统一的基于GIS的电网规划可视化辅助支持工作界面,整合各层级电网元件,为电网规划数据提供接口资源;结合GIS矢量图和2000∶1地理影像图,统一规划电子图形绘制形式,实现多图互动,提升图形精度,提高规划决策工作效率。

1.2 现状及问题。在电网规划工作中,各电压层级、各县区局均应用不同的图形界面进行电子图纸绘制。有应用google地球软件绘制,有应用AutoCAD(配合航拍图或万分之一矢量图)绘制。对我局来说,目前影响电网规划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网规划应用外国软件引擎内带来一定的数据担忧。

(2)图形界面的不统一造成坐标统一,比例不统一,数据集成困难,电网规划层间协同难度加大,横向协作容易出现信息错位。

1.3 建设目标。本项目结合配网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提高配网规划效率,减轻工作量,通过建立基于江门地理信息平台、打通配网规划相关的各专业系统信息壁垒,实现配网地理信息、网络拓扑信息、配网运行信息、客户营销信息的有机融合。在规划方法研究基础上,构建面向配网规划决策的配网多源信息综合分析可视化展示平台,实现面向配网规划的多源信息的高效融合和集中展示,有效提升配网规划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和配网规划质量。项目具体围绕以下建设目标开展工作:(1)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平台是一个国内半开放平台,由国土部门加密共享形式对各个部门进行地理信息开放,可自己开发图形界面,数据不需进行外部上传,数据保密有保障。(2)基于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电网规划可视化GIS工作界面,整合各层级电网元件,为电网规划数据提供接口资源。(3)结合GIS矢量图和2000∶1地理影像图,统一规划电子图形绘制形式,实现多图互动,提升图形精度,提高规划决策工作效率。

2.系统技术架构

2.1 设计准则。利用GIS技术,将地理信息与规划数据相结合,实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有效管理,进而实现科学地进行电网规划决策,系统设计时参考以下的原则:(1)GIS为规划展示基础,所有规划工作都可以在GIS的支持下完成,电力元素等都显示在GIS平台中。(2)支持电网规划的电子图纸绘制及分层功能。(3)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以无缝方式集成其他业务功能等。

2.2 系统架构。系统整体设计实现采用JavaEE技术架构,运用轻量级的技术框架进行实现,整体上是多层架构的B/S系统。同时系统的模型基础和展现应用平台是基于WebGIS平台技术展现电网各个元件信息、电网规划设计方案等相关信息。

系统从逻辑上分为多个技术层面:(1)模型层:模型层用来表达电网拓扑模型,是与实现无关的描述,由GIS平台管理拓扑连接关系,并为实时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和数据服务平台共享。(2)数据层:数据层包括关系型数据和实时数据两部分。(3)平台层:平台层主要是采用的WEBGIS平台,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方便上层开发。(4)应用层:数据库表在设计时面向应用主题进行分析,并基于基础数据和集成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功能,为大量的业务分析提供服务。(5)表现层:系统的主界面采用浏览器,所有功能都在GIS上实现和展现。

3.系统功能设计

3.1 基于GIS的电网数据管理。系统集成江门地理信息平台的地形数据地图,并与设备拓扑关系数据,构建了统一的电网规划可视化GIS工作界面,整合各层级电网元件,为电网规划数据提供接口资源。

3.2 电网图层管理。为了更合理高效的组织图层,便于管理和查看,系统设计了如下的图层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在建体系、近期规划体系、中期规划体系、远期规划体系。每一类别体系都存储3种类型的电网要素信息,并对每个类型管理期各个版本的数据。

3.3 规划电子图纸绘制。结合GIS矢量图和地理影像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电网规划设计方案的电子图纸绘制,实现多图互动,提升图形精度。系统可提供两种录入模式:(1)绝对坐标模式:通过输入绝对坐标的方式录入电网要素,包括变电站、线路、变压器等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2)地图描绘模式:通过在地图上描绘点,把规划设计方案绘制到平台上,这种模式直观、操作方便,也适用于电网要素的选址讨论,并且系统地对每种方案进行评估预测分析,可判断规划的合理性,经过不断地修改,即可得到最优的规划方案。

3.4 规划方案对比。规划方案对比是实现不同规划方案之间技术经济性的比较,客观反映出规划方案的优劣及可行性。对比内容包括不同方案之间电网规模、技术参数、设备投资估算、供电可靠性等方面的比较。规划人员从规划方案的纵向对比中得到规范项目的可行性,从横向对比中得到不同方案之间的优劣。该功能能够辅助规划人员进行规划方案的决策,减轻规划人员工作负担,提高规划科学性。

结语

通过对电网规划图形设计需求及特点的分析,设计了适合电网规划图形设计的GIS平台系统。可以有效地辅助电网规划人员的规划工作,使规划工作更具科学性、高效性。该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有效提升配网规划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和配网规划质量。

(2)建立了基于GIS的统一电网规划电子图纸绘制设计平台。

(3)实现多图层互动设计,包括:地形数据地图、电网元件信息及电网规划各版本的图层。

(4)提高规划日常管理水平。提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规划报告自动生成等实用化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规划人员日常使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钟伟.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12篇

一、 背景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单位,下同)、使用人和受益人多元化,存在归口管理的方式不尽科学、手段不尽有效,特别是缺少资源共享平台和有效的管理手段。高校公共资源管理分工较细,各部门分管自己一块财产,部门之间信息无共享性,处于简单的电子记账阶段,缺乏一个全方位的公共视角和统一的公共资源管理平台。

1.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很多部门对信息化建设思想上重视不够,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没有一个全景规划和总体目标,无法实现协调、全面、可持续可展,系统的后期升级能力和扩展性差。

2.缺乏一个公共的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部门之间各自建立工作平台,往往从本部门的工作角度出发,很少考虑部门间信息的共享机制,造成了各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结构与数据标准也是千差万别,信息整合能力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各部门数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也不利于树立高效、透明、权威的机关部门形象。

二、 规划与目标

1.网络构架分析论证——整体规划,开放性,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升级能力。

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统一网络资源、统一网络用户、资源使用个性化等管理。将目前我们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到一个管理平台,统一的一个登陆地址。设计时需充分考虑未来信息量的增长趋势,在网络建设中留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可以快速吸纳用户,不断扩充。网络平台的连通能力应具有全球性,可互通、互联、互操作,有较好的升级能力。

2.功能模块重新论证——外部服务,内部管理;做好可行性分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固定资产工作的两大块主要内容:对内,如何做好资源的管理工作,管好、用好、保值增值;对外,如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为教职工做好服务工作。根据上述两大块内容,对所有工作业务重新分析,梳理,分两大块进行设计。

内部管理:信息的录入与更新、查询与统计、报表与打印、共享与访问、文件流转等等,操作方便快捷,并且将平时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进去,数据建设不再只是一个电子账本的作用。

外部服务:信息、数据提交、信息查询、交互式沟通等,尽量使老师获得全面的对称的信息。

3.基础数据重新编制——建立数据中心,编制数据字典,增加部门间数据的通用性,避免重复建设。

所有数据都放在一个数据库里,统一数据环境,建立多个数据表,同类别数据采用统一编码与命名,经数据中心处理后产生不同需求的数据报表。

4.职能与权限的定位——明确职能,设定权限,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安全。

后台管理:所有用户在信息系统管理中均设定权限,按权限对信息进行管理、操作。

横向(校区—部门—科室)间数据横向访问资源范围的明确;

纵向(校长—处长—科长—科员)间数据纵向访问资源范围明确。

前台服务:

对象是单位和特定人群,信息公布是有权限的,按统一身份论证访问;

对象是所有人群,信息是公开的,在校园网内均可查阅。

三、建设方案

公用房作为学校“物”的重要公共资源,结合附属于其上的其它公共资源,关联现有的学校其它一些公共数据库,建设成一个基于学校环境下的公共资源管理系统,纳入学校整个信息化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公用房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结合相关财产,将人、财、物的使用、管理关联起来,实现公共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视化,为领导和职能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公共资源的供给率、使用率和效益。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绘制浙江大学三维仿真网上交互性e校园,绘制每幢楼的分层分户平面图,使得学校房产资源可视化。将整个校园三维和二维图形显示在浏览者面前,各房屋的标注与实物相对应,将校园信息高度集中、配置和互动。点击目标公用房,就会出现该房屋系列相关信息(详见数据分析),将人、财、物有机结合在一起。

今后还可以考虑整合虚拟全景模块。对一些大型会议室、报告厅、教室等公共场所设置虚拟全景,通过360度的全景拍摄,再经技术处理,能使浏览者身临其境的观看到所拍摄的场景,并且可以主动式的控制视

转贴于

角,对目标进行仔细观察。

(2)建立公共资源数据中心,统一编码规则,建立各类数据字典,建立数据录入有效性规则,确保数据处理准确、全面,确保数据更新能及时反映到地图上。如房屋基本情况、房间基本情况、设备设施基本情况、管理和使用人基本情况。

(3)实现资源的动态调整。自动生成各学院、部门公用房使用情况考核的报表,并与科研院、人事处、计财处建立数据库关联或定期更新功能,根据科研情况、人动实时调整、更新数据。实时更新设施、设备的增减情况。

(4)数据分析系统,为校领导及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公用房的空间布局调整、各单位的用房使用情况和超(缺)编情况,维修经费的合理使用与调配,教室等公共场所的使用安排和使用率等。

(5)设立权限,建立审批制定,实施资源的有效调度,如报告厅、会议室的网上申请;如对教务处和学生可开放公共教室和实验室查询功能,合理安排,提高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率;对各单位、学院可开放公用房及家具、设备的录入或查询或统计功能;对保卫处可提供本大楼或本房间责任人、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创建平安校园。

四、手段与方法

1.成立项目小组,负责网络平台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

要建成一个好的网络平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大的,如不做好整体规划工作,所有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建议由各部门领导、各科室相关人员、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对平台建设的目标、框架、内容、功能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2.建立技术过硬的、持久的合作伙伴

目前,很多单位都是通过勤工俭学的模式获得技术支持,但网络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技术人员达不到保障,阶段性的更换,使得平台的发展受到冲击,且每个人的设计风格、设计专长也不一样,并且新的技术人员熟悉环境及沟通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公司,建立一个长远的合作关系,获得持久的技术运行,可使我们在建设中少走很多弯路。

3.建立严格的数据报送和更新流程

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丰富的资源库并不是一天就可以造就的。只有及时更新数据,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建立严格的数据报送和更新流程,什么数据必须提供什么材料;哪些数据规定在什么时间更新;原有信息应如何保留;各类数据报送的标准格式如何;更新数据应该由谁来审核把关等等。

4.建立相关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

正规有效的培训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5. 建立相关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