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时间:2023-06-26 16:2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自然灾害的态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第1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旅游业;预警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JL061)。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旅游系统中某旅游因素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负向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业的波动震荡,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易受到冲击的行业。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具体见表1),对旅游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研究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预警机制构建,有助于我们积极地认识、预防、处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灾害概述

1.1自然灾害概念

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界定也在不断变化。在众多自然灾害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找出判别和确定自然灾害的三项标准。(1)自然灾害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2)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它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3)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危害性,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1.2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可分为:(1)气象气候灾害(如热带风暴、雷暴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水文灾害(如洪涝、江河泛滥、水污染等);(4)土壤灾害(如盐碱化、土层及养分减少、耕地减少等);(5)生物灾害(如植被退化、物种灭绝、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6)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2.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对旅游者的影响

2.1.1 威胁旅游者的人身、心理安全

若自然灾害发生在旅游热点地区,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首先会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中,除了受到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外,约有8000名澳大利亚人在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失踪。欧洲的瑞典和德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两国各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

2.1.2 抑制人们的出游动机或改变旅游消费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范畴,外出旅游通常是为了放松、愉悦、舒适,安全风险的存在有可能改变旅游决策的性质。灾后旅游目的地的风险因素增加了旅游者购买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到灾后目的地的旅游意愿或者抑制出游动机需求。

2.2 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2.2.1 破坏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设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四川旅游业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巨大损失,诸多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保单位225 处。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世界遗产都江堰- 青城山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鱼嘴裂缝,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以汶川为中心的国省干线公路出现隧道塌方、大桥移位等较严重情况,通往九寨沟等重点景区的道路损毁严重,灾区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

2.2.2 损害旅游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形象包括客观与主观的成分,融入了人们对目的地的态度和感受,旅游者往往基于个体的认识、体验、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感知来做出评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评价通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损害目的地形象。

2.3 自然灾害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2.3.1 造成旅游企业供需链断裂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自然灾害发生时,他们往往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和直接利益相关者。由于消费者取消预定或停止旅游活动,造成旅游供给的大量闲置。

2.3.2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的风险

自然灾害发生后,与灾害发生地具有密切业务联系旅行社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大批预定纷纷退单,出团量接近零,旅游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大幅缩减,下岗、待岗人员增多,导致他们纷纷转行寻求出路。

3.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自然灾害具有严重危害性、突发性与永久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由于旅游业自身敏感的特点,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重创。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预防是解决突发危机的最好方法。对于自然灾害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这就要求把预警放在首位。

3.1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内涵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是以现实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变化过程为对象,采用逻辑推理和一系列的预警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对环境变化所呈现的各种信号源进行不断的搜集、监测,根据其变化趋势和描述安全状态的数学模型或决策模型得到危机态势的动态资料,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号或信息的机构、制度、网络、应对措施等构建的预警系统。

3.2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经济实力。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家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

(2)科技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国构建完备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2篇

一、灾害教育的作用

在中学课程中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这门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听专业教师的讲解,再加上通过媒体了解全球各地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的信息,让中学生对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如何规避灾害,提高防灾技能与灾害意识。应该说,加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能切实增强中学生防灾减灾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更有利于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国家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二、学校实施灾害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发生在21世纪之前的自然灾害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对发生在近十年以来较大的自然灾害,影响深刻,尤其是近5年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和日本九级大地震,这些大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惨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学生也不例外,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会迅速了解到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所造成的伤害,对灾害发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该说,大部分中学生对灾害认识有一定的深度,但我在2011年对我校三千多名师生进行防灾减灾方法的抽样问卷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师生近78.6%的师生并不清楚正确的防灾减灾方法,其灾害意识淡薄,甚至在进行调查问卷过程中部分师生认为我们的活动干扰他们学习,认为中学生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中学生灾害意识淡薄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中学生没有时间,更无精力接受灾害教育。这也同时说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灾害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更谈不上防灾减灾的科普实践。

2008年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灾害对人们的伤害,而在这次灾害中,灾区有一个学校在大地震来临瞬间,让全校成功逃生,几乎没有伤亡,后来才知道该校师生每年都要举行防震逃生演练,这说明灾害教育实践演练对防灾减灾意义非凡。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灾害逃生实践演练,像日本这个国家,每年政府部门都要组织一次大范围的灾害逃生演练,所有部门都要参加,人们对逃生演练的态度非常端正,民众的逃生非常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撤离,2010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海底地震及其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所造成的核辐射,对日本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巨大;最终造成死亡1万3千多人,而无独有偶的是,2004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底9.0级大地震同样引发的海啸,却造成15万多人的死亡,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防震措施要强于印度尼西亚,这说明实施灾害教育,组织灾害逃生、救灾演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学地理灾害教育面临的困难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共有10个模块,其中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按现行的高考体制,理科学生在高一阶段只参加三个必修模块学习,不学选修模块,文科学生在高二阶段学习这一模块,但一所学校,文科人数仅占全校人数的20%多一点,就这部分学生也并非都参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学生只需要选修三个模块就行啦,不一定就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就导致这门课程的地位下降,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教学设置使得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才能学到《自然灾害与防治》,当然不利于灾害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而部分管理层对灾害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导致灾害教育实践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灾害教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的肆虐,让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逐步实施灾害教育,尤其是学校,成为灾害的教育和实践基地,通过灾害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最终达到教育全社会的目的。2008年,我地区地震局率先和地区实验中学联系,开展防震减灾进学校的科普实践,在我校地理备课组的努力下,我们发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实践活动,有调查研究“吐鲁番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关系”的研究性学习,有野外科普考察我地区的一些地质构造(断层带)及地质活动观察点,还参加一系列的科普宣传,包括防震逃生演练等活动,让我校师生对地震灾害及其正确的逃生技能、预防措施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得到学校领导、地区防灾办、科协和地区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援助, 使我校开展的灾害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础。防灾科普实践活动开展的很顺利。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学会了正确的避震技能;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素养,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当然,灾害教育不仅仅只有防震灾害活动,我认为,每个学校和地区,往往存在多种灾害,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灾害教育者,要把本地区危害、影响较大的各类灾害作为中学灾害教育的首要任务,结合当地相关部门,配合学校教学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校师生的灾害意识,提升其规避灾害,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最终达到减轻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第3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巨灾保险政府扶持保险基金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破坏强度大,种类多,危害面积广等。2008年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今年的台风莫拉克,都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然而,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却没能够发挥它应有的能力。由于缺乏巨灾保险制度,我国保险业在灾害预防、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未能够起到很到位的作用,保险业现在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保险的需求,巨灾保险亟待建立。

一、我国目前巨灾形势

据联合国统计的数据显示,20世纪世界方位内54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有8次发生在我国。并且我国仍有大范围的潜在巨灾威胁,全国有近2/3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受到洪水威胁,近一半的城市分布在地震带上。近十年来,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随着我国经济每年高速度的增长和财富的持续积累以及我国各种资源的不断开采,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的威胁与破坏程度将不断上升。

二、面对巨灾,保险赔付寥寥无几

在发生巨灾后的严重的经济损失的补偿与灾后的救援工作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的捐赠,主要是用于解决公共设施和最困难群体的住房恢复重建,层次补偿层次较低救助范围小,一般公众和企业的财产损失常常是“听天由命”。巨灾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损失却是巨大的,各种保险公司根本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目前,保险业承保的各种风险几乎都把自然灾害地震、台风、冰雪等特大灾害排除在外,以规避自己的经营风险,即使承担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经过了层层的严格限制之后给予的微薄的赔付。灾后的损失难以得到应有的补偿,这对于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大的阻碍,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健全巨灾保险尤为重要。

三、保险公司经营巨灾保险的状况

各个保险公司都把各种自然灾害定义为不可抗力因素,将自然灾害排除在可保范围之外。即使保险公司承保巨灾,对于灾后的赔付金额足以让整个保险公司破产。对于巨灾保险,保险公司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自然灾害涉及到地质,地理,气象,水文,土木工程等各种专业技术知识,人才资源资本资源的匮乏造成难以准确的衡量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并且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投保费率也不容易。再者,我国的各种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并未出台专门针对巨灾保险的扶持政策和保障。基于种种原因,各保险公司对于经营巨灾保险都采取谨慎的态度。

四、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议

巨灾保险制度,是指对由于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灾难性事故,如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等各种灾害所引发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身伤亡给予保障的风险分散制度。但是要想有效应对地震等巨灾风险,需要政府、社会各界救助以及各个保险公司、巨灾保险制度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第一,成立巨灾共保联合体。组成以保监会、财政部为领导,以各个保险公司为实施机构,共同建立联合承包体系,即有风险大家共同承担。并且要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基金来源为报废的收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划拨资金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共同构建商业再保险和国家再保险相结合的多层级的巨灾风险共担机制。国内保险业承保巨灾风险,需向商业再保险公司分保,由国内外商业再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再保险主体;对于超过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以上部分,由政府管理的巨灾风险基金提供再保险。巨灾保险的资金来源是设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关键因素,这就要靠国家财政联合商业保险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承担了。具体的措施还需要相关部门具体商定。

第二,巨灾保险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推动并确立相关的法规政策予以支持。巨灾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普通群众投保商业保险的意愿不强,同时,保险公司又难以承担一旦发生巨灾的各种赔付。所以,建立巨灾风险的管理体系很有必要。能否实现较高的参保率是检验巨灾保险制度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一方面需要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宣传,把巨灾保险与防灾、减灾的相关激励政策结合起来形成巨灾保险与防灾、减灾良好互动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也应该出台一些关于保险公司实施巨灾保险的相应鼓励政策,比如对于所得税等方面实施比较宽松的政策等等。

第4篇

环境史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它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历史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既有和谐共生的一面,也有紧张对抗的一面,而后者往往倍受环境史学家的青睐。自然灾害因此而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人类来说,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因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诸如火山、地震、干旱、洪涝、沙尘暴、泥石流、虫灾、瘟疫等)或人为因素(诸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引起自然变异,从而导致严重损害或危及人类生命、健康、财产和栖息环境的祸害。自然灾害往往是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在环境史学家看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历史,是自然被改造和被破坏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自食苦果和需要自我反省的历史。因此,大量环境史著作都是以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人类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作为主题,以警醒自诩为“自然主宰”的人类,并倡导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往往是环境史学家要着力探讨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比如美国环境史学家特德·斯坦伯格在2000年就出版了一部名为《上帝的行动:美国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的历史》的著作。

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灾害问题就一直存在,这可以从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诺亚方舟和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等传说都可以视为自然灾害史的资料。灾害史的资料还大量散见于中外的各类历史文献之中。

自然灾害一旦出现,社会的抗灾自救能力就会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抗灾工作井然有序,就可以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整个社会就可化险为夷;否则,灾害影响所及,远不止于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它也许会加剧人们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可以加速政权的更迭、文明的毁灭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当地居民过分开发土地导致自然灾害频仍直接相关。在《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克莱夫。庞廷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了一系列文明的衰落,他认为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崩溃使文明也随之瓦解。

古往今来,对人类来说,瘟疫都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生命杀手,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类》对此进行了描述。在历史的长河中,天花、鼠疫、霍乱、伤寒和疟疾都曾经长期肆虐。在瘟疫面前,人们往往束手无策,而且瘟疫的流行时间之长,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有时可达两三个世纪之久。因此,瘟疫带来的人口死亡令人触目惊心。在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是天花和鼠疫。在1348—1351年,黑死病(鼠疫)使欧洲几千万人丧生。在17、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口超过1亿人。在新旧大陆接触过程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部分都成为了白人携带的天花、伤寒、痢疾、梅毒等多种病菌的牺牲品,土著人口锐减导致了阿兹台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迅速瓦解,为欧洲的殖民扩张扫清了道路。澳洲土著在白人到达后也几近灭绝。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和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均讲述了白人病菌在欧洲殖民扩张中的故事。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两位作者都不免有欧洲中心论、生物决定论和为白人的罪责开脱的嫌疑。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瘟疫是1918年的流感,它使全球至少两千多万人丧生。2003年春夏肆虐的SARS与历史上的瘟疫根本不能等量齐观。尽管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我们对人类在未来能够战胜病毒切不可盲目乐观。近年来新出现的病毒——诸如爱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和SARS病毒——倒是提醒我们,大肆破坏森林沼泽,侵入动物栖息领地,滥捕滥吃野生动物,对人类来说是引火烧身,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尊重自然,不要恣意破坏自然的生物屏障。

和以往相比,人类的抗灾救灾能力在目前有了很大提高,这主要归功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组织能力的加强。尽管如此,人们对环境灾害,尤其是对瘟疫的担心反而比以前更多,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整体上看比以前更趋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物质消费的不断升级,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资源损耗将更趋严重;传统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而与此同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困境:二战后的8大公害事件令世界震惊;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比如工业三废、农药污染、核尘埃、核废料污染)层出不穷;酸雨、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已经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传统的灾害相比,人们很难预见工业发展和科技滥用将带来的长期后果。许多难以预见的和不易确定的环境灾难,犹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环境史学家往往将自然灾害视为天灾人祸,认为生态的脆弱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但相对而言,人为因素是导致启然灾难的更重要的原因,比如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就完全是人为的产物,资源的退化则是因为人类的索取超过了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洪涝灾害和土地的荒漠化无疑与滥垦滥伐、植被破坏有很大关系。一些瘟疫的流行就是人类向大自然盲目进军的恶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则又加速了瘟疫的传播。总之,在环境史学家看来,灾害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的结果,因此应该从不同方面对灾害进行文化反思。

科学技术与灾害。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和变革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在二战以后表现更加明显。科技的运用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它的滥用确实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引发了许多新的灾害。比如杀虫剂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害,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它也会造成食品污染和生态灾难,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就对此进行了描述。核能的开发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但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它犹如潘多拉盒子,一旦失控,有可能毁灭全人类。氟利昂被应用四十多年之后,科学家才发现它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科技远非是尽善尽美的,在有的情况下,科技制造的问题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另外,在受到外界赞助的情况下,科学家也很难从事真正独立和自由的研究。据此,环境史学家对科技发展通常持谨慎态度,提醒人们对科技的潜在巨大风险保持警惕,确保技术的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轨道。

文化观念与灾害。自然资源的滥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人类不能善待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对立物有关。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自然完全就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自然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另外,传统的发展观只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一以贯之地从文化观念的角度对环境灾害进行批判。在《尘暴》一书中,沃斯特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肆虐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只有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改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环境灾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制止。

社会制度与灾害。生态社会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中提出,灾害与资本主义制度有关,人对自然的贪婪与对自然的破坏都是当前的社会经济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争取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资本家的生存法则,而这必然会导致生态灾害。科学技术就其本身而言无所谓善恶,但人们以它为工具,既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在人们铤而走险追求利润动机的驱动下,科技就会被滥用,但并不能由此而认为,科技应对环境破坏等灾害事件负责。离开现行的社会机制对科技进行批判毫无意义。生态社会主义者反对将生态灾害视作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他们认为解决环境问题还得依靠科学和理性,这使他们与主张否定一切的后现代主义者区别开来。

总之,对环境问题的文化批判,是环境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环境史学是在战后以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兴起的,它受到了环保运动的推动。从一开始,环境史学家就显示出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强调人对自然的破坏性影响,从而与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史坛有重大影响的西部史学——美国环境史学的源头之——一形成了分野。西部史学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和人对自然的适应,这一立场与生产力和科技的不发达、人在自然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流行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成为环境史学与西部史学的明显区别。虽然环境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有相近之处,比如两者都重视对灾害的研究,但环境史学对生态的忧思、对现实的警示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倡导绿色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史学的价值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5篇

关键词:巨灾;保险;政府救助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2.00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田 玲等:我国巨灾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引 言

2011年,全球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自然灾害至少发生了12次\[1\]。世界经济论坛在《2012年全球风险报告》中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及气候自我调节机制的减弱,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失幅度仍会上升。

从我国的情况看,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以来全世界54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事件中有8个发生在我国\[2\]。据统计,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平均每年出现的较大气象灾害为24.5次,发生频率约为美国的4倍,日本的2倍,菲律宾的1.5倍,俄罗斯的30倍\[3\]。

在这种情况下,巨灾保险被人们寄予了厚望。在我国,人们多关注巨灾保险的制度设计,而巨灾保险需求等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Cummins\[4\]通过研究发现,加利福尼亚只有很小一部分家庭购买了地震保险。企业购买地震保险的比例在1996年只有33%,而到2003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3.6%。这个现象称为“加利福尼亚地震保险之谜”。在我国,人们对巨灾保险需求意识更低。在当今巨灾保险制度呼声甚高的情况下,对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及海南五省台风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巨灾保险制度设计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巨灾保险需求特征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总量不多,主要集中于对美国洪水保险需求的研究。从研究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基于历史数据的计量方法、基于调研的计量方法以及实验定量分析三类。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集中于投保人的风险认知,收入,政府政策(如是否强制保险),对巨灾保险需求如何,如何用这些因素解释巨灾保险参保率不高的现象(如加利福尼亚地震之谜),等等。

一是采用基于历史数据的计量方法。M.J.Browne和R.E.Hoyt的论文是引用率较高的使用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美国洪水保险影响因素的文章\[5\]。通过研究发现,价格与洪水保险需求显著负相关,保险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不同定义下分别为-0.997与-0.109。随着研究的深入,实证方法采用的数据也越来越微观。有代表性的如Dixon等采用了全国性家庭层面的数据\[6\],MichelKerjan.E和Carolyn Kousky则采用了NFIP的全国保单数据等\[7\]。

二是采用调研的方法。Toshio Fujimi和Hirokazu Tatano\[8\]对日本京都和中部地区3 000户居民进行了调研,R Brouwer\[9\]使用问卷的方法,对孟加拉国五个不同地区1 200户居民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收入、灾害经历对巨灾保险需求影响较大。

三是采用实验方法。基于实验的方法是以前景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高估发生概率低的事件,而低估发生概率高的事件,人们对获得金钱(正收入)与发生损失两种情景下的选择行为是不同的。Slovic等\[10\]是较早且被引用最多的使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保险需求的文献。Kunreuther和Pauly\[11\]利用理性决策模型解释了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现象。认为民众可能是因为搜寻信息的成本太高所以才理性地决定不购买保险。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樊沁萍等\[12\]在2011年针对台湾洪水风险进行了研究,以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前景理论中关于个人往往低估高概率风险而高估低概率风险的结论。

国内研究巨灾保险需求的文献也较少,李文娟\[13\]以美国的数据系统研究了洪水、地震及风灾保险的需求影响因素,发现经济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并不自然带动巨灾保险需求增加,政府救济通常会抑制巨灾保险需求。丁元昊\[14\]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巨灾的可负担性,认为有效需求法能较真实地反映人们对巨灾保险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从总体看,经验数据的缺乏成为制约实证研究的最大障碍,多数国家尚未建立或缺乏历史性的数据积累,致使实证的结论也缺乏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调查问卷的方式成为发现人们的风险态度及消费行为的主要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在近年的发展来看,调查问卷及实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亮点,尤其是通过有偿的实验统计,发现人们真实的风险态度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最新的该方面的文献均为有偿实验。但这种方法成本很高,制约了样本量的大小。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文本以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及海南五省台风保险为研究对象。由于没有专门的台风保险,被解释变量采用《中国保险年鉴》中五省企财险、农业险和家财险的保费收入之和作为替代变量。在三个险种的保险责任中,台风是主要的列明责任,也是五省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将台风所引起的洪灾损失也包括在内,所以将三个险种之和作为台风保险的替代变量是很强的(主要保险责任为火灾、洪水、台风)。数据区间均为2002年至2010年。

(一)台风风险

台风对我国造成的损失除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包括倒塌房屋,受灾人群以及受灾面积等因素,由于分省数据的可得性和权威性,2007年-2010年的数据采用了直接经济损失,同时采用受灾面积的农田数。2002年-2006年采用间接指标,即台风造成的成灾及绝收的农田面积数。虽然2002年-2006年的间接该指标不能直接反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可以代表台风损失的大小,对台风损失其他变量的正负相关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此种数据无法反应各变量的弹性系数,仅能验证各变量之间的正负关系。数据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其中,2007年至2010年数据用价格指数进行修正。

(二)投保人的风险态度

投保人的风险厌恶是保险需求的基础。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投保人的风险态度都是厌恶的,且厌恶程度大小不一。在国外,利用前景理论分析投保人的风险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近几年得到发展。但在实证分析中如何描述投保人的风险态度则成为一大难题。因为其风险态度受衡量方法、实验对象等影响,差别较大。本文采用的衡量风险态度方法同于Browne等\[15\]及赖丽华\[16\]的方法,以高等教育占比作为风险态度的代替参数。2004年-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年-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等教育占比采用统计年鉴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各省人口的比例,其中各省人口总数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三)平均家户规模

家庭作为保险购买单位受家户规模的影响较大。家户规模越大,说明面临的损失越大,这时越有可能购买台风保险,但同时灾后恢复重建的可能性也越高,此时对台风保险的购买行为造成负面影响。平均家户规模对台风保险需求的影响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的概念。

根据何兴强、李涛的研究\[17\],“社会资本论”认为居民的保险购买决策会受到他的社会资本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本是指特定社群或社会中的互惠和互助规范等社会特征,它是影响居民个体行为进而促进集体行动的重要因素,其重要的传播渠道是社会联系网络。本文使用平均家户规模作为社会资本的替代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四)政府救助支出

政府的救助是我国传统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方式。据中国民政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2007年的23年间,全国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人数达到17 898.4万人次,紧急抢救灾民累计达到8 950.2万人。2008年,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的损失远超常年,全年共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38次,先后向灾区派出50个救灾工作组,指导地方政府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 682.2万人次,完成灾区恢复重建民房631.5万间,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住房\[18\]。而且由于我国国情及社会体制,居民对政府的灾害救助期望较高。尤其是在大灾面前,往往依赖于政府救助,并形成了固定的心理。对欧洲及美国的研究也表明,政府救助往往对巨灾保险起着负作用。本文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五)保费收入

将财产险保费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财产险保费收入包括企业财产保险收入、农业保险收入及其他保费收入,考虑了其他保费收入主要是家财险等因素。保费收入来源于2003年-2011年的《中国保险年鉴》。考虑到物价因素及可比性,便以2002年为基点,以物价指数将各年保费进行折算。

四、模型形式与结论

在多数的回归模型中,回归形式被定义为单一的方程。方程被定义为两个方程的形式,Manoj Athavale和Stephen M.Avila\[19\]则充分考虑了变量间的自相关性。其形式如下:

ln(Demandjt)=α0+

α1ln (Incomejt)+α2Riskj+

εt+eDemand

(1)

及eDemand=θ0+

θ1ln (Pricejt)+εj+e

(2) 考虑到国内数据无法确定台风保险的价格,因为无法将该种风险与其他风险相区分。因此本文仍采用单一方程模式,但会充分考虑Manoj Athavale和Stephen M. Avila的方法,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

由于对台风灾害的指标不同,回归方程分为两个。

方程1:使用经济损失作为台风损失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保费收入,为避免单位的影响,被解释变量及解释变量均取对数,时间段为2007年-2010年,具体得出下式ln (Demandjt)=

αj+α1jln (lossjt)+

α2j(attitudejt)+α3j(scalejt)+

α4j(GDPjt)+α5j(valuejt)+

α6j(exp ensejt)+εjt

(3)式(3)中:t=2007,2008,…,2010;j=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海南。

方程2:使用受灾面积作为台风损失的替代指标,被解释变量为保费收入,同样采用对数形式,时间段为2002年-2010年,具体得出下式ln (Demandjt)=

αj+α1jln (lossjt)+α2j(attitudejt)+

α3j(scalejt)+α4j(GDPjt)+

α5j(valuejt)+α6j(exp ensejt)+εjt

(4)式(4)中t=2002,2003,…,2010;j=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海南。

利用Eeviews5.0首先对方程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各变量水平量在1%的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说明这三个变量的水平量是不平稳的;从相应变量的一阶差分项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看,统计量均显示能够拒绝变量的一阶差分项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说明3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I(1)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再利用Hausman检验面板模型是采用固定效用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统计量的值是22.13,相对应的概率是0. 0005,说明检验结果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因此,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比较适合。这也是方程1和方程2形式设定的原因。面板分析的结果,

五、结论分析

(一)各变量影响的分析

一是经济变量的影响。经济变量包括GDP、农村住房价值。从回归结果看,方程(1)和方程(2)中GDP变量均显著,尤其是海南省,说明保费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农村住房价值中,只有在方程(1)中的江西和方程(2)中海南系数显著,其他均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采用的保费收入中保险标的涉及的农村住房不多,因果关系不强,另一方面对保费收入没有区分农村和城市,且家财险在总保费收入中占比较低,对保费收入的解释性较差。

二是自然灾害损失与保费收入正相关,但方程(1)中的浙江和方程(2)中的江西该变量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在于江西受台风灾害的地区有限,保费收入中的一些地区并不受台风影响。但从总体来看,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了保费收入的增长。

三是平均家户对保费收入解释有限,只有方程(1)中的江西和方程(2)中的海南显著,且显著水平不高,原因可能也是保费收入中企业财险占比较高,该险种与平均家户规模关系不是很大。且社会资本的概念较为宽泛,平均家户规模无法完全代表一个家庭的社会资本。

四是政府灾害救助与保费收入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政府的灾害救助对保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挤出作用。但方程(1)的江西与方程(2)的浙江灾害救助对保费收入的作用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浙江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且对台风的防灾防损经验较多,对政府的救助并不敏感。

(二)实证结果对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的借鉴

从结果看,政府灾害救助与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大,在巨灾保险的具体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目前保险产品已经包含台风、洪水等的风险及我国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因此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注意巨灾风险保障的分层性。要充分利用目前保险产品对洪水、台风、地震等风险的保障,利用财税优惠等提高保险人的积极性。但也应该设计专门的洪水、台风、地震等单一巨灾产品,保障不具备商业保险购买能力的人群。

第二,重视救助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居民对政府依赖较强,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实际情况,应重视救助保障体系与保险体系的衔接,在适用范围、运作方式、筹资渠道、监管对象、适用对象等方面形成功能互补。

第三,提高参保率。巨灾保险的参保率不高,对巨灾保险的运行和效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国内外的经验也发现,巨灾保险的参保率往往达不到预期。提高参保率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政府提高对巨灾保险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巨灾保险的认识,提高自愿投保比例。二是通过财政补贴引导人们提高巨灾保险的投保率。三是采用强制或半强制保险。

\[参考文献\]

\[1\] David Flandro,Lara Mowery.2011Catastrophe Losses and Reinsurance Capital\[EB/OL\].(20120224)\[20120610\]http:∥.

\[2\] 李 永.巨灾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与补偿机制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07(1):610.

\[3\] 田 华,张 岳.巨灾风险管理中的政府责任边界分析\[J\].保险研究,2007(2):5557.

\[4\] Cummins J D.Should the Government Provide Insurance for Catastrophe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Review,2006(4):337379.

\[5\] Browne M J,Hoyt R E.The Demand for Flood Insurance,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0(3):291306.

\[6\] Dixon.The National Flood Insrance Progrtam Market Penetration Tate Estimat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R\].Report,2006.

\[7\] MichelKerjan E,Kousky e rain or shine:Evidence on flood insurance purchases in Florida\[J\].Risk Insur,2010(2):369397.

\[8\] Toshio Fujimi,Hirokazu Tatano.An econometric m

odel based on the maxmin expected utility model an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Insurance\[M\].Managing Safety of Heterogeneous Systems,2012:5675.

\[9\] Brouwer R.Informing micro insurance contract desig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catastrophe risks using choice experiments\[Z\].2010,working paper.

\[10\] Slovic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Corrigan B,Combs B.Preference for insuring against probable small losses: Insurance implications\[J\].Risk Insur,1977(2):237258.

\[11\] Kunreuther H,Pauly M.Neglecting disaster:Why don't people insure against large losses?\[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4,28:521.

\[12\] 樊沁萍.灾害保险需求地区性差异之实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1(2):265304.

\[13\] 李文娟.巨灾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4\] 丁元昊.巨灾保险可负担性研究\[J\].保险研究,2011(10):7785.

\[15\] Browne M J,Kihong K.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Life Insurance Demand\[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3,60:616629.

\[16\] 赖丽华,谢秀宜.台风洪水保险消费因素之再探讨-台湾县市的实证\[D\].台北:中正大学,2011.

\[17\] 何兴强,李 涛.社会互动、社会资本和商业保险购买\[J\].金融研究,2009(2):116132.

\[18\] 民政部规划财务司.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522)\[20120611\]http:∥/article/tjbg/200906/2009060003

第6篇

【关键词】巨灾保险;保险体系;再保险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目前中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巨灾损失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推动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增强中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我国应该如何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尽可能减少和预防自然灾害给老百姓和企业带来的财产风险等进行探讨。

一、巨灾保险体系的基本概念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与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潮。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通过保险形式,分散风险。

巨灾保险体系是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巨灾保险及风险处置体系,以实现多方共担风险。

二、我国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

1.投保率低,保险覆盖面积小。

由于人们的保险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参保的个人和企业较少,这就导致投保率低,保险覆盖面积小。

2.从保险产品的角度看。

对于寿险的意外险而言,未将因地震引发的保险事故列入除外责任条款,所以赔付情况较好,而对于财产险的家财险和企财险产品,并不包含地震责任,少数特约的地震险往往是以主要合同的附加险形式出现,且收费较高。而且,针对巨灾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

3.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巨灾损失理赔额偏低

我国巨灾风险处置的现状是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商业保险还没有成为自然灾害风险补偿的重要手段,重大自然灾害中保险赔付率低,仅有少部分灾害事故损失能够通过保险获得补偿。如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11亿元,保险业已给付赔款约50亿元,保险赔款占损失金额的4.5%;汶川地震截至6月28日,导致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截至7月12日,保险公司已赔付保险金3.86亿元,预付保险金1.16亿元,保险赔款仅占损失金额的0.5‰。

(二)导致巨灾保险体系难以有效建立的原因

1.缺乏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公民巨灾保险意识普遍较弱,强制性的保险法律制度也相对薄弱,使巨灾保险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法律支持。从国际巨灾保险的成功经验看,为了确保巨灾保险的覆盖面,包括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强制性保险制度,而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规。

2.缺乏经营技术和水平。

经营巨灾保险涉及地质、地理、气象、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技术门槛和投入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培训巨灾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还比较欠缺,保险公司无法对地震、风暴、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相对准确的衡量和把握,致使保险公司无法开发、设计出种类丰富的巨灾保险产品,对经营巨灾保险业务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

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应对巨灾事故的保险制度,应对巨灾风险的职能机构分散,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大障碍,且保险公司巨灾风险责任没有与一般风险责任加以区分,对保险费率的厘定未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政府对巨灾保险的保费连同其他保费一起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巨灾保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积累制度。再保险制度也还未完善,仅靠其自身的偿还能力根本无法解决巨灾保险的问题。

三、国外构建巨灾保险体系的经验

(一)美国

美国和中国的自然环境比较类似,对于巨灾损失分担,美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去分担巨灾损失。比如,美国国会分别在1956年和1973年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和《洪水灾害防御法》,提出了关于洪水保险的详尽计划,将洪水保险作为重要的救灾措施,并规定计划由全国洪水保险人协会具体管理;1938年,美国建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为超过农场主控制能力的自然情况引起的全部损失提供保障。

(二)日本

作为地震多发国,日本早在1966年就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并根据这一法律逐步创立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地震保险制度。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企业地震保险由保险公司提供;家庭地震保险则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

(三)新西兰

新西兰对地震风险的应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新西兰巨灾保险的核心是风险分散机制。首先,当巨灾事件发生后,先由地震委员会支付两亿新元;其次,如果地震委员会支付的两亿新元难以弥补损失,则启动再保险方案。

四、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构建

中国的自然灾害损失基本上在政府和受灾者间分摊,其中政府在制度上扮演了风险第一承担者的角色。目前亟需建立由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和行业互助组织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灾前预防机制

1.从政府的角度。

目前,我国每当巨灾发生后,政府都成为了风险第一承担者,但这并不有利于政府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政府应协调各方力量,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1)设立国家地震及巨灾保险制度,制定一部有关巨灾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从而确立巨灾保险的政策性地位,明确巨灾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地位和巨灾保险的强制性,规定各商业性保险公司把地震、洪水、冰雪、台风等列为综合性保险的承保责任。同时,国家应对巨灾保险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2)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地震保险。比如对地震保险保费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对地震保险保费提供税前扣除优惠,对采取抗震防灾的保险标的提供费率折扣,对申请国家财政信贷支持的项目可考虑要求投保地震保险等。

(3)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地震、地质、水利、海洋等各方面力量,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及巨灾分布规律与发生条件,提高巨灾监测、预测、预报水平;开展全国巨灾风险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并不断完善巨灾预警、防御体系。

2.从保险公司的角度。

因为保险公司在核保、核赔、定价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无疑能为巨灾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所以建立巨灾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大力参与。

(1)大力开发关于巨灾风险的保险产品,比如寿险可以开发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保险产品;财产险可以开发专门针对巨灾风险的巨灾保险产品。

(2)对于不同的险种可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财产巨灾保险可以采用以政府统筹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政策性保险模式,由政府对居民家庭财产提供基本的保险保障,对于超过基本保障额度以上的家庭财产保险可由商业保险提供,政府可对购买巨灾商业保险的居民进行补贴;企业财产巨灾保险可以采用以商业保险为主、政府间接参与的模式。(3)从承保方面来说,可以采用地理承保方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保险标的进行风险评估和损失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以及巨灾的出险频率、损失程度来厘定承保条件和费率。比如,制定一个基础费率,以基础为前提,根据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和发生频率来调整费率。具体到地震险的保险费率可根据房屋的抗震水平差别对待,不同的抗震标准享受不同的保费优惠政策,从而加强当地的防震措施。总之,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巨灾风险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慢慢积累经验。

(4)从理赔角度来说,应做好一些基础性的技术工作,比如建立巨灾损失模型,有了这些信息资料后,就可以制定更科学的理赔标准。对于巨灾保险来说,在出险后,还应灵活运用理赔标准,必要时可以采取通融赔付。

(5)保险公司可以将巨灾准备金列入成本进行核算,从而便于形成积累和公司财务状况的长期稳定。

(6)建立巨灾共保体。单独一家商业保险公司是无法抵御巨灾损失的,所以保险公司应联合起来,组成巨灾共保体,共同承担巨灾风险。当然,共保体的经营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并且必须在国际市场购买商业再保险。

3.从再保险的角度。

再保险既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更要发挥向全球分散风险的制度和技术优势。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一个国家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应建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体系,利用再保险扩大巨灾保险计划的承保能力。再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险公司出于控制损失、稳定业务经营、扩大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有利于改善经营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保险机制。积极培育发展国内再保险公司,大力培育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活跃再保险市场。同时,应进一步开放我国保险市场,引进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技术精湛、经营经验丰富的国际知名再保险公司和组织,构建商业再保险和国家再保险相结合的、多层级的地震风险分担机制。这种分担机制包括国内保险业承保地震风险,向商业再保险公司分保,由国内外商业再保险公司作为再保险主体;对于超过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以上的部分,由政府管理的地震风险基金提供再保险。

4.巨灾债券。

发行巨灾债券,分散保险在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巨灾债券是一种场外交易的债权衍生品,是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通过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利用债券市场来分散风险的风险证券化形式。通过巨灾债券可将巨灾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增强社会危机处理能力,增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5.巨灾风险基金。

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可以从四条渠道筹集:一是通过国家财政,每年按照当年GDP的一定比例直接拨付,此项拨付应该优于其他需要;二是商业保险公司,从每年收取的保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提取的部分可以参照保险保障基金的方法进行管理;三是利用财政拨付和从保险公司提取的资金进行投资,以促进资金的保值增值,该部分资金的投资宜集中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领域,诸如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其他低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四是国家可以利用财税杠杆,实施减税政策,降低现行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税率或者对巨灾险部分不征或减征营业税。

(二)灾后救助的补充形式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当发生巨灾风险时,充分利用社会救济途径募集资金,用于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社会救助有两种途径为灾区筹集救助资金:

1.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通过自愿的方式向灾区民众进行捐款,这应该是社会救济的主要方式。

2.可以发行赈灾福利彩票,将所募集资金捐献给灾区。

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时不可忽视的社会救济的力量。

巨灾来临,遭受损失的主要是公民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以及社会团体和企业的财产。而这些受灾群体又恰好是投保主体,因而巨灾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也对投保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提高公民个人及企事业团体对巨灾的认识以及发生自然灾害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其投保意识;在投保时,应向保险人如实告知、提供保险标的的相关资料;在平时应提高管理水平,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发生风险时,投保人应主动、积极地进行恰当、正确的自救,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综上所述,我国巨灾保险体系应是一个由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结构。在这一体系中,当保险事故发生时,首先由巨灾风险基金进行赔付,对此应设立最高赔付限额,比如将房屋赔付的最高限额设定为10万元,将屋内财产赔付的最高限额设定为2万元。然后由保险公司负担超过限额部分的赔付,由再保险公司承担超过保险公司赔付限额的部分责任。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救济途径募集资金,用于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当这些民间救济手段不足以弥补损失时,由政府最后买单,相信此时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应该不会很大。

【主要参考文献】

[1]米建华,龙艳.发达国家巨灾保险研究——基于英、美、日三国的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21).

[2]杨宝华.政府在巨灾保险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J].上海保险,2008,(2).

[3]李文富.我国巨灾风险保障机制运作模式探析[J].中国保险,2008,(3).

[4]马莉.巨灾债券与巨灾保险风险分散[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1).

第7篇

这次全市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全省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研究分析当前减灾救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减灾救灾工作的发展。根据会议安排,下面讲两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回顾

2011年,我市主要发生了干旱、风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尤其是2010年秋季以来,我市遭遇近50年来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给农业、水资源、水产养殖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进入汛期后,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市多次出现强风、强降雨,先后形成风雹和洪涝灾害。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309.39万人次,受灾农作物333.43万亩,其中:成灾194.75万亩,绝收15.28万亩;因灾倒塌民房414户。970间,损坏房屋1943间;紧急转移安置1100人,因灾死亡1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9.3亿元。与历史相比,总体上属灾害中等发生年份,但部分地区偏重。

面对多次发生的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加强灾情核查作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前提,把加大救灾经费投入作为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有效保障,把强化救灾款物的监管作为各项救灾政策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把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作为提高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重要手段,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认真开展了冬春灾民生活救助。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市主要遭受了特大干旱自然灾害,灾害覆盖全市5个县、4个区,受灾群众生活面临一定困难。按照省厅要求,我们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开展冬春灾民生活救助工作,制定了我市冬春灾民生活救助方案,规范救助程序。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全市共落实冬春救灾资金1550万元。各县区共发放救灾粮食1268吨、救灾款1230万元、棉衣被4700床(件),灾区困难群众15万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及时开展了2011-2012年全市冬春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指导各县区制定了灾区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方案,下拨中央和省级冬春生活救助资金2146.2万元,并督促各县区民政部门加紧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进一步规范拨付程序。

二是应急救灾工作扎实有力。我市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2011年上半年,全市旱灾严重,受灾人口296.3万人,受灾农作物320.4万亩,11.1万人发生饮水困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我市及时启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Ⅲ级响应(霍山县、区、裕安区也先后启动了应急救灾预案),积极争取旱灾救助资金285万元。6月下旬,霍山、金寨两县部分地区因强降雨先后有9.8万人遭受洪涝灾,都及时进行了应对处置。做到应急救助及时、核实灾情认真、上报灾情准确、灾后重建资金到位、倒塌民房恢复重建落实,使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地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灾民倒房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今年省下达我市灾民倒房重建148户379间的计划,其中霍山县42户96间、金寨县106户283间,已在12月上旬完成,在春节前完成全部搬迁居住任务。

四是精心组织全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活动。根据《省减灾救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皖民电〔2011〕37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2011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围绕“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据统计,宣传周期间,共散发各类宣传资料9.7万份,悬挂各类宣传条幅200多幅、展出防灾避灾图片500多幅,张贴防灾减灾避灾宣传画3000多张,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五是积极组织乡镇灾害信息员培训。根据省厅部署,2011年组织乡镇30名自然灾害信息员参加省厅举办的救灾业务资格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各级信息员对做好灾害信息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且都取得了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证书》(初级),其中霍邱县23人、霍山县7人。

六是认真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启动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国减办发〔2011〕7号)要求,进行了部署安排,对各县(区)上报的示范社区进行认真检查评估。霍山县衡山镇文峰社区、区中市街道小南海社区、裕安区小华山街道和顺社区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七是切实加强救灾款物监督检查。根据省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省政府纠风办《关于开展2011年度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区都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审计、监察、政府纠风办等部门协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采取县级自查的方式,对2011年度款物的接收、登记、拨付情况,使用、发放情况,公开和监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了个别地方救灾款物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保证了救灾款物的专项使用和重点使用。

2011年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共同努力下,在灾害应急、灾后重建、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希望大家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好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减灾救灾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制度建设上,各地的应急预案还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启动应用上还要进一步规范有序;在投入机制上,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为零投入,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各项救助标准偏低;在队伍建设上,基层救灾装备落后,救灾业务人员严重不足,手段落后,工作忙碌被动,严重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发展,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努力使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取得实效,再上新台阶。

二、2012年减灾救灾工作重点任务

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做好减灾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对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一定要树立政治观和大局观,从保障“稳中求进”的政治高度认识今年的减灾救灾工作。同时要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清今年减灾救灾形势的极端严峻性。一是从气候变化看,必须加强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风险意识。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也出现常态化,极端强降雨、台风入侵和风雹灾害,次数明显增加;二是从地震趋势看,必须增强防御破坏性地震的风险意识。我们的挑战会更加严峻,不能丝毫松懈;三是从我市救灾工作实际看,洪涝、干旱、风雹、地质灾害是我市频发的灾害,特别是淮河每隔几年就有一次流域性的大的灾害,所以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领导,立足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思想上丝毫不能懈怠,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识一定要到位。各级主要领导要把减灾救灾工作摆上位置,充分做好防灾救灾准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做过、不可错过”,使减灾救灾工作始终处于常备状态。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继续加强春荒救助工作,深入落实各项救助政策

冬春救助工作有着严格的时间节点,每年12月到下年2月为冬荒救助期,3月—5月为春荒救助期。春节前,各地已将第一批冬令款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2月底,省厅又再次下拨了春荒救助款。目前春荒救助期还有一个半月。各地要在总结冬令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春荒救助工作。要在春荒救助过程中,按照“底数清、救济方案细、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安排部署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要尽快下拨资金,按照分类救助,保障重点的原则,抓紧制定实施工作方案,通过“一卡通”方式把资金尽快不留地发放到群众手中。二要加大本级资金投入,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照上级救灾资金分担的要求,尽可能加大本级投入力度,充分履行地方各级政府的救灾主体责任,三是做好公开和宣传工作。资金下拨后,各地要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并积极联系有关媒体,宣传春荒救助政策及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让受灾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救助政策,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要加强灾情管理,努力提升灾害管理水平

各地民政部门要本着对党和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各项救灾应对措施落实到位。一是要掌握各项政策。要认真扎实学习《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熟练掌握中央和省级灾害救助政策,并积极建立本级资金投入机制,下功夫协调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真正把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好事办实、办到位。二要强化应急值守。各级民政部门要严格汛期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主要负责人要上岗带班,值班人员要熟悉救灾业务,救灾设备要运行良好,灾害损失达到本地救灾应急预案相应等级的,要立即启动应急相应,组织工作组赶赴灾区,确保各项救灾政策落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坚决地转移危险区域和危险地段的受灾人员,将紧急转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县、乡、村、户、人,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确保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饮用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够及时医治,孩子有学可上,确保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三是要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工作。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新上线的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报送灾情。在以往的救灾实践中,经常出现灾情信息报送不及时问题。民政部门作为灾情主管单位,在重大灾情发生后,必须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汇报的同时,还必须上报上级民政部门及至民政部,坚决杜绝灾情上报不及时,对灾情不审查等现象。发生突发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灾情、通报灾情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灾情管理规范化、秩序化,灾情报送要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系统,灾情评估要与有关部门认真会商核定;灾情客观真实及时统一,保证灾害信息快速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规范。四是要加强救灾工作的动态管理。减灾救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有的工作程序,在灾情未发生时,要进一步完善救灾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前做好资金、物资、设施、设备等备灾工作;灾害发生后,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做好灾区群众生活安置,及时上报灾情;灾情稳定后,要扎实做好查灾核灾工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准确及时确定救助对象;及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不同救助对象,采取不同救助政策,要明确重建目标,建立联系人和责任制,及时帮助解决存在困难,随时督促检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重建任务;针对因灾造成的生活困难,扎实开展冬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摸清不同人员在口粮、饮水、衣服、取暖及医疗方面存在困难,保证受灾群众自12月—下年5月期间,基本生活不发生问题。目前,各地在急的是加强汛前各项救灾准备工作,我市每年5月中旬进入自然灾害多发时间段,各级民政部门在5月中旬前对本地汛前准备工作组织一次全面自查,认真查找、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将自查情况上报市局,市局将适时组织汛前检查工作。

(三)要切实加强救灾款物监管。

为了加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落实自然灾害分级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民政部和民政厅、财政厅均出台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各级要按照《办法》中明确的资金使用用途、资金管理和监管要求,认真安排好各级救灾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和监管。要进一步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切实简化拨付手续,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要按照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要求,区分救助对象,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公布资金分配、使用、发放情况。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突出重点管理环节,加大本级审计力度,规范资金发放程序,主动接受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建立健全救灾专项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开展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年度核报和监督检查。各县区要开展自查自纠,市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抽查,确保救灾款物规范管理,安全使用。

(四)要加强减灾救灾协调机制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减灾救灾工作发展。

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在2010年成立了市减灾救灾委员会,今年又及时调整了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及主要领导。同时根据我市救灾减灾工作现状,救灾扶贫周转金及时更名为市减灾救灾中心,并赋予了新的职能,救灾减灾功能得到完善,救灾力量得到加强。各县区未成立的要及时成立,已成立的应及时调整充实组成人员,保证汛期到来前,机构健全,领导到位,部门责任明确。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国家综合减灾防灾规划(2011—2015)》,重点抓好部署落实和项目对接,寿县已列入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市减灾救灾中心要积极争取列入有关项目建设总盘子,尽早完成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前期工作,向省厅积极汇报,争取项目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厅有关救灾工作政策,同时及时修订完善市、县、乡、村(社区)救灾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建立市县各级自然灾害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要确实制定受灾人员救助政策,推动县区出台本级受灾人员救助标准,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水利、气象、地震、农业等部门的横向沟通联系,完善预警会商、评估机制,有效整合各项救灾资源。

(五)要加大全市防灾减灾工作力度。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四个国家减灾日,各地要尽早动手,认真谋划,制定好活动方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减灾宣传,切实提高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技能。要继续在全省城乡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活动,以此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相关预案,组织社区开展减灾防灾演练,建立社区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大减灾宣传力度,在去年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基础上,各县区至少争取再创建一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六)要加强能力建设,全面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第8篇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仅要有清晰的认识,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下功夫,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应该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的目标。

一、明确目标方向,让“教”变得扎实轻松。

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小学教学中的位置是重要的,也是特殊的。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在农村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大都是由语数老师兼任的。与语文或是数学学科对比之下,该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制约了教学时对于学科特点的把握、对于教材重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努力克服诸多“不专业”,尝试着让教变得扎实、变得轻松。

1.把握知识重点。

怎样让自己轻松地准确地把握教材、教得扎实呢?首先,我会根据全册教材内容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寻找到每一课教学的重点。只有把握了重点,教学时才不会被“面面俱到”所累,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落实目标。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2课《从世界看中国》,本课共分“中国在哪里”、“哇,这里太美了”、“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三个板块,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不同角度去了解中国:一是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可以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概况;二是从中国内部了解区域差异,了解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三是从中国看周边邻国,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祖国。教学中,只要把握了这三个“角度”,就自然呈现了教学的侧重点,选择正确的角度切入教学就不在时难事了。

再如第5课《地球在“发低烧”》,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地理、气候、能源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知识重点是要求学生知道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意识到地球继续变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继而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引导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好地反思他们不当的生活行为。把握了重点,教学思路也更明晰了。

2.突出情感教育。

怎样让教学深入人心、体现出较为高效的育人效果呢?我们在教学中就一定要关注到情意目标的教学,突出情感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前,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设定相应的贴切的情意目标,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

再如《从世界看中国》这一课,教学中需要重视熏陶与培养的就是爱国主义情感。透过这一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并能进一步树立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信心。教学中要将“我爱祖国”的观念贯穿始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开发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关注祖国未来等。

我在教学第6课《天有不测风云》时,也突出了情感教育。因为每位学生都对“5.12”汶川地震以及今年的玉树地震相当了解。虽然就教材内容看,学生有可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缺乏亲身的体验,但通过各种渠道,对其他地方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了解应该还是比较深切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课,就借助了图片、新闻等,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带去的巨大痛苦,学生的爱心、同情心也在学习中被激发。教学最后,我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应当主动向灾区人民施以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了解各种救助、捐款等活动,学生对“天灾无情人有情”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与此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民族的团结互助精神得以锤炼、升华,全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也更强更高了。教学这一课时,就地取材,虽有脱离文本之嫌,但超越文本所能给予学生的启示,也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尝试。

3.注重知行转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理,更应当导行,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就必不可缺了。

比如第6课《天有不测风云》,教学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的第二步,也就是在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上,着重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能力。为了更好的指导行为,我还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了最可能遇见的几种自然灾害,比如台风、洪水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以备防患于未然。这有助于学生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积极地开展自护与互助,将灾害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4课《网络连接你我他》也是必须注重实际指导的教学。网络是热门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可能为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内容,对其他一些方面的内容缺乏关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关注到了多方面的网络现象与状态,这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看清了网络的全貌、认识到了网络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我也让学生知道网络是柄“双刃剑”,引导学生理解家长不放心自己上网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学会自我保护,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重视网络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沉迷于网络,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避免掉进网络陷进等。

教学中,把握知识重点、突出情感教育、关注知行转化,这让学习更趋生活化,教师的教自然也就变得轻松了。

二、倡导自主探究,让“学”更加有趣有效。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1.丰富学习渠道。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应当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第3课《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重点是促进学生对中外贸易交流的关注。然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经济活动关注的程度不高,兴趣也不大。因此课前准备就需要做得更加充分一些,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调查等方式,了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学生可以上网查询了解,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积累资料,也可以直接询问家长。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包括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包括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根据他们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自主学习。学生在探究摸索中同样能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并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益处多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拓展学习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我们还可以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的学习渠道,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第9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火灾、涝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快速有序地进行抢险救灾,保护学校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一、组织结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职责:协调处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抢险救灾.

   2、设置三个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各自分工负责。

   (1)消防应急分队

   负责人:

   成员及联系方式:吴胜宁李世平、曾滔、曾强、陈泽民、杨东、李渝、杨杰、王乐勇、王政、陈同军等。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扑灭初期火灾、协助扑灭火灾。(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职责:根据《消防控制程序》《义务消防队工作职责》处理,保护学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防汛应急分队

   负责人:

   成员及联系方式:

   第一梯队: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第二梯队:全体保安队员奔赴现场,职能部门增派中青年积极配合抢险救灾.

   职责:阻挡、排泄洪涝,保护重点部位,抢救人员物资,保护学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地震应急分队

   负责人:

   成员及联系方式:以家属区保安、巡逻队员作为家属区疏散引导员;以教学区保安、巡逻队员作为家属区疏散引导员。其他物业服务人员配合做好疏散引导和救助工作。(应急分队队员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

   职责:及时疏散引导家区群众到达避难地点,及时救助和协助救助伤员,减少人员伤亡。

   二、处置步骤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严格按下列步骤处理:

   1、在第一时间报告灾害的地点、类别和损害程度。启动预案。

   2、以在现场工作的保安、城管队员作为第一梯队,立即奔赴现场抢险救灾。

   3、其他保安、城管队员,闻讯尽快奔赴现场;各个部门50岁以下健壮中青年闻讯尽快奔赴现场抢险救灾。

   三、预防措施

   1、各应急分队造具名册,明确岗位职责和联系方式,进行岗位培训,接受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发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迅速奔赴现场实施抢险救灾.

   2、物管中心各业务部门,作好预防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检查本部门预防自然灾害的程度,发现并堵塞漏洞,实施本部门自然灾害防范责任制.制定本部门抢险救灾预案,发现灾害,率先对管辖范围自行抢险救灾,及时报告引导实施综合抢险救灾。同时为支援学校抢险救灾作好人员准备.

   3、消防器材储藏室(灭火器、水带等),设在慧园小区培训楼二楼学校安管处。

   4、防涝器材储藏室(沙袋、水靴、电筒等),设在地下车库。负责人;抽水机放置在能源中心,负责人

   5、地震避难所:设在教学区两个足球广场。

   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分队:

   (1)地震发生前,根据地震预报有序疏散室内人员到地震避难所。

   (2)地震发生后,迅速疏散家属区各住户室内人员到地震避难所,抢救被压人员。

   (3)迅速疏散教学区各大楼及学生宿舍室内师生到地震避难所,抢救被压人员。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迅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并尽早予以防范,确保档案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细则》,省、宁波市《档案工作条例》和市委、市政府及市档案局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局档案管理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是指可能危及档案安全的汛期警报、火灾警报、防盗保密事件等处理与防范措施,以期及时地组织人员,保证档案安全的活动。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立足防范,分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凡涉及突发事件的部门和个人,均应遵守本预案中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事件报告

   第五条一旦发生事件预警,应立即向责任处办公室领导报告,同时向主管领导通报。

   第六条主管领导和责任处室领导应按照已发生、可能发生之事件性质和等级,赶赴现场,组织处理。必要时,应迅速报告局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第三章应急处置

   第七条本级档案库房为特级应急处置的区域;计算机中心和其它档案保管场所为一级应急处置的区域;档案查阅利用室为三级应急处置的区域。

   第八条各级区域应急处置以本级为主,并视情况请求市公安、消防中心等部门支持。

   第九条突发事件发生时,建立以局长为总指挥、业务分管局长具体抓落实和思想发动、其他中层以上领导协作配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指挥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具体名单如下:

   总指挥:戴时鑫

   现场指挥:余为群

   协调:邢良波

   成员:邬益良、鲍广玮、葛天威、王燕萍

   第十条承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室职责:

   (一)档案管理员应按档案存放区域等级依次指导处置:汛警期查漏防潮,发生期不间断监控排查,危险期按要求立即组织力量把特级区域的档案向高位转移。火警期应迅速告知库区人员撤至安全区域;盗窃泄密发生期应立即控制和保护现场,禁止一切人员进入,同时报告主管领导和公安部门查勘;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期应做好珍贵和保密档案撤离准备,发生期应视上级要求和现实需要,指导处置人员搬运至设定区域。

   (二)管理员在汛警期作好通气排湿、设备设施的运行检查,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作,危险期按要求组织力量把计算机、贵重设备向安全场所转移;火警期在报119火警的同时,报告安全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义务消防队员按消防应急预案的规定程序实施处置。

   (三)办公室应在汛警期及时了解汛警情况,向主管领导和有关科室通报,并协助做好止漏防潮工作,发生期应按主管领导要求和现实需要通知人员到位;火警、失窃泄密发生期应及时掌握信息,协助做好联络工作;整体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期应落实搬运装具、车辆和场地以应急需,发生期当按上级要求和现实需要,保障后勤到位和信息沟通。

   (四)其它科室应按领导指派协助处置。

   第四章奖励惩戒

   第十一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应报由市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因参加应急处置致伤残或牺牲人员之善后事项按照国家有关因公(工)受伤致残或牺牲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因玩忽职守等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借故逃避或拒不执行处置命令的,应按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对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

   为加强值班安全管理,及时妥善处理发生的各类安全紧急事件,提高紧急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映和各项应急工作的协调开展,确保企业及员工财产和人身安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本着预防为主,迅速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处置工作,切实维护企业的安全与稳定。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态度明确,区分性质,严格纪律,讲究策略,措施得力,处置果断,防止事态扩大。

   二、 报告制度和程序

   1、发生安全事故后,值班人员应及时向企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视情况迅速拨打110、120、119应急电话(110匪警、120救护、119火警)。

   2、值班人员应根据事故情况,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逐级上报。

   3、报告内容如下: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已采取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

   三、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消防应急预案

   1、发现火警后,在场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值班领导汇报,迅速扑灭火源,值班人员在接到火警信息后立即组织抢险,并视火情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2、保障安全通道畅通,有组织的做好人员疏散工作,在疏散过程中,应井然有序,避免拥挤所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

   3、应坚持先救人,后救火的原则,如有人被火围困,需立即组织力量抢救。

   4、控制火势,防止火势蔓延,极力抢救财物,降低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二)食品卫生应急预案

   1、如发现生病员工,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

   2、通知员工所属部门领导,以便及时做出工作安排,配合开展抢救工作。

   3、若遇员工非正常中毒或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立即停止食堂的生产活动,迅速报告卫生行政部门,积极配合救助病人。

   4、保留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或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

   5、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封存和销毁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对中毒食品加工场地、工具、设备进行消毒,控制事态发展。

   (三)停水停电应急预案

   1、首先查明原因,如因上级管理部门决定停水停电,应立即将详细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和员工;

   2、突发水管爆裂:迅速关掉总闸,并立即将积水清除,保护财物,同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抢修,并及时说明停水原因以及来水时间。

   3、突发大面积停水停电:迅速打电话向物业管理部查明停水、停电原因,并及时说明原因以及来水、来电时间。

   4、下水管堵塞:立即组织维修人员找出堵塞处,及时进行疏通。

   (四)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自然灾害发生后,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到位; 2、认真组织员工疏散到安全地带,对没有及时撤出的人员,应极力查找或营救。

   3、沉着应对突发灾害性事故的发生,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使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效保障员工的生命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4、各部门应积极主动协助配合领导小组维护好企业秩序,并向上级部门报告伤亡人数及损失情况。

   (五)防范被盗应急预案

   1、盗窃事件发生后,立即保护好现场,并通知物业管理部来进行调查,查找被盗原因;

   2、及时向企业领导报告情况;

   3、如发现有人现场作案,应先拨打“110”,并对正 在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法分子预以制止,组织保卫力量将其抓获交公安部门处理。

   (六)侵害员工事件应急预案

   1、员工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场人员应加以劝阻,并向值班领导报告,如有受伤人员应及时就医,调查事实经过,对当事双方做出相应处分。

   2、若有外来人员不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保安员应加以阻止,并报值班领导,不得随意放行。

   3、发现不法分子来企业滋事、斗殴、行凶,应予以制止以防意外和不测,同时应拨打“110”。

   4、 如有敲诈、伤害事件发生,必须立刻采取救治措施,视情况必要时拨打“120”救护电话 。

第10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内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快乐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对教学各个流程环节进行优化,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使其更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满积极的情感,快乐地开展地理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四方面的显著优势。

1.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快乐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快乐,热爱地理学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因快乐模式的氛围营造而学得更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

2.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在快乐模式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消极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学生能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尤其是对于中后位置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其地理学习兴趣。

3.有助于缓解地理学习难度。快乐教学模式侧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演示手法,对知识难点进行分解与突破,学生的理解更直观形象,学习也更具技巧性。

4.有助于提高地理综合素养。运用快乐模式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强化了课堂的分析研究,而且注重了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实施要点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为抓手,对教学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聚合优势,让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得高效扎实。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有效实施快乐教学。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情感快乐起来。积极的学习情感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意义重大,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保持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面带笑容、语言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倡导同学之间平等互助,让地理课堂成为最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始终注重以积极的正面评价为主,多发掘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进步与闪光处,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情感系数。

2.运用信息手段让教学演示快乐起来。制约高中地理教学成效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演示手段的匮乏,挂图、投影等静态演示手段无法完全满足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需要。随着各级教育部门投入力度的加大,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已经成了基本配置,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信息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成效。例如在《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洪水泛滥、飓风肆虐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主观感知,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的必要性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可以极大地拓展课堂信息容量,让教学活动演示操作更便捷,融生动性、形象性与丰富性为一体,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效果明显。

3.借助专题研讨让思维交流快乐起来。地理学科的许多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密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感知较近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专题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中,笔者以江部沿海某市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适宜发展哪些产业,同时其存在的丹顶鹤保护区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哪些产业不能在此落户,以及鉴于这样的状况,应当如何确定产业发展规划与思路,更好地定位地区发展的方向。这样的讨论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感知联系较紧密,他们讨论起来更有兴致。结合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有效控制污染产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专题讨论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组织自主探究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始终是整个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平台,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起来。例如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事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稳定四大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实施背景场面意义,并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阐述。这样的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完成,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开展讨论分析。通过数据对比、资料分析、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学习,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是以往教师单向灌输模式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整个学习过程既让学生有了认真思考、相互讨论的空间,又有了积极发言、补充完善的机会,地理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快乐指数明显提升,知识能力水平也得到同步提高。

5.开展实践活动让能力培养快乐起来。

第11篇

    一、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狭义上,生命教育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可怕的灾难甚至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而,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例如,针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中“火山与地震”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提前一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前的征兆和来临时的应对措施、危害等资料。上课时先播放经过剪辑的关于火山喷发和大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灾害短时间内毁灭家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震撼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接着启发学生找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组介绍之前要求准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处汶川大地震区的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奇迹的案例——因为学校平时重视了劣质教学楼的加固,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紧急疏散演习,因而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作小结并升华:虽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伟大而充满奇迹并值得珍惜的,我们可以用知识努力去守护生命。

    二、利用地理灾害教学强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阐述到: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涉及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灾害教育可以强化生存教育。

    例如,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气候中“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针对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灾害进行自学归纳——六种气候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然后分小组介绍学习成果,这样既对我国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结合2013年初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因雾霾天气造成重度空气污染现象,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续而严重的空气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灾害?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后面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在全班分享各小组成果,直到分享完毕。当然,如果是地理教师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以此为主题,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达到在地理灾害学习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结合地理灾害教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理解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条“课程性质”中写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明确了“生活性”是地理课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灾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也为人们认识地理灾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灾害教学用活生生的实例,警示人类居安思危、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丰富生活教育的领域。

    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 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和农村,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中“珍惜每一寸土地”和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中“合理利用每一滴水”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其实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这一切应该与灾害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交集。所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另外,利用假期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对这类灾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围绕家乡土地质量、水质量、空气质量情况进行调查或者小课题研究,将形成的有价值的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尽一份力。

    地理灾害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灾害教学因为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一体的“三生教育”的结合而更具内涵,“三生教育”通过地理灾害教学这个平台也被演绎得更为丰富和形象。当然,地理灾害教学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还处在探索阶段,两 一、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1.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科书一共三本必修、七本选修。必修一共五大章,分别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一中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影响、对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质灾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环境知识。必修一主要在自然地理中渗透环境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大自然,对环境有初步认识。必修二分为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六大章节。必修二中的人口与环境、城市化与环境、农业与环境、工业与环境、交通运输布局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从人文地理角度介绍环境知识。必修三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五大章节。必修三是区域地理,主要讲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选修课本共七本,分别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本选修教科书蕴含丰富的环境知识,教材与环境知识紧密联系,如海洋地理中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旅游地理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各种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教材更是整本书都渗透环境知识。

第12篇

能够对伤员进行第一时间救治的往往不是医护人员,而是伤病员自己、或是现场目击者、或是普通社会营救人员。因此,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就是这样的一项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应急演练讲话稿,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应急演练讲话稿1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安全教育,每学期都要举行紧急疏散演练及自护自救等安全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更是十分重视。_在四川大地震后曾指出“将灾害预防等科学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等部门也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为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的精神,本学期我们学校的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将于本周二上午9:58分正式举行。而这次疏散演练将是我们学校历史上到目前为止人数最多的一次,演练方式也由原来的宿舍疏散演练改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楼的疏散演练。为切实组织好此次演练活动,今天我利用国旗下讲话这段时间,给大家进行演练前的动员同时讲一下疏散演练的意义及有关注意事项和要求,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一、疏散演练的意义

大家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类无法抗拒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去年“5·12”汶川8级大地震时,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临着震灾最为惨烈的北川,却在这场举世震惊的特大地震中,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而该校的校长叶志平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史上最“牛”的校长。因为该校从20_年开始,在这位校长的要求下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由于平时多次演练,地震来时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的时间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上。要知道,该校每个教学楼内的学生都非常多,人员密集,学生数最多的班级有80多名,能做到安全、快速的疏散很不容易。桑枣中学抗震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平时重演练,震时无伤亡。因此,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疏散程序:

1、12月29日(周二)上午9:50分,学校广播中将提醒各班学生和班主任迅速回到教室准备进行疏散演练,9:58分学校广播里将连续三次发出“老师们、同学们:学校遭遇突发事件,请广大师生马上有序紧急疏散”的语音提示。

然后广播播放防控警报,大家听到防空警报信号后,班主任迅速组织学生打开前后教室门,切断电路,指挥学生开始按预案规定的线路进行有序撤离,并服从各撤离路线上引导老师和保安的指挥。记住所有的引导老师必须在学生全部撤离后方能离开危险区。

2、各系疏散到集合地后,请各系及时整队,清点疏散学生人数并及时报学校安保处陆新宝老师处。

各系部同时要安排人员检查有无遗留或受伤学生等情况。

3、最后各系组织好学生,就地聆听此次疏散总指挥,学校法人代表梁国忠校长就疏散演练情况进行讲评。

老师们、同学们: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基石;保障生命,尊重生命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对疏散演练的重视,就是对您自己生命的尊重。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做得更好。就会使我们大家拥有一个平安、和谐、祥和的校园环境,我们大家也就会在平安的校园里快乐地工作、学习、同学们能健康地成长。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会在我身边!”

今天我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应急演练讲话稿2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县红十字会和县教育局联合开展的学校应急救护培训正式启动了,第一站培训来到我们美丽的新丰一中,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培训,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还将陆续在二中、三中以及职业中学进行培训。在此我谨代表县红十字会向给予大力支持配合的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向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红十字会是一个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各级红十字会的重要职责,是保护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校是人员最集中和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容易造成损害的场所之一,青少年和儿童在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面前更是最脆弱的群体,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因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既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新丰,实现新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需求。因此,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广东省政府《转发省红十字会关于加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和韶关市政府《印发韶关市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县红十字会和县教育局联合组织开展系列培训工作,今天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一中精心选派的素质高、能力强、口才好的骨干,希望大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对待这次培训,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并将应急救护知识传授给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在此也希望大家尊重授课老师,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听讲,做好记录,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为全县应急救护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位老师、同学们,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减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意外伤害,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有效举措,是弘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具体行动,让我们认真履行《红十字会法》赋予的神圣职责,为提高群众的应急救护能力,减少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祝大家学有所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应急演练讲话稿3同志们:

早上好!今天一起赶了个早集,大家辛苦了!

首先我们一起温习下公司的口号,预备,321,精益价值,科技创新,好品质,好企业,好未来!

谢谢大家!

消防演习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公司举行消防演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事故发生时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自救,如何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沉着冷静地应对。消防安全是从根本上保障正常生产秩序和保障同志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全是最大利益,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防安全委员会的工作,把消防自主管理,有效地防止火灾事故发生,实现火灾事故为零的目标,共同建设安全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同志们的利益。在这里目的和意义我做一点延伸,刚才我为什么要使用同志们的称谓?为什么到了21世纪,我们还在大会提到革命年代的同志两个字?大家都知道,宝乐公司规模在模具行业不算大,我们才刚刚出发,刚刚起步,但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安全,效益,纪律,这里就消防演习的深层含义和大家做一个探讨,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以人为本,把员工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资格谈社会责任感,没有资格谈理想。今天我代表公司董事会告诉诸位,就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志向和理想,要把宝乐发展为中国家电和汽车领域模具塑胶具备领先地位的规范企业,所以我们是同志,是为实现宝乐战略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同志,一句话,同志们的利益和宝乐的利益息息相关,同志们的安全和宝乐安全同样息息相关。

今天作为消防总指挥,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希望我们宝乐的同志们能在消防演习中吸取经验,群策群力,为公司也为我们自己的安全做到防微杜渐。

以上消防演习的目的和意义做了分析,请同志们牢记,生命对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所以演习的过程必须严肃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试想对自己或对同事生命都不能认真负责的人,他将来能有什么出息,演习全程请大家保持严肃镇定,一旦发现在演习的过程不服从指挥,阳奉阴违,吊儿郎当,嘻嘻哈哈,将以违反公司规定扣分处罚!同时将会影响你在同事和领导心目中的印象。

应急演练讲话稿4同志们:

接到前指命令,在某市西南方向、_公里处发现一伙,他们在我渔业三连劫持人质,焚烧民房。前指命令我市机关民兵应急连迅速集结,前往现场实施抓捕任务。时间紧迫,任务紧急,困难重重,对我们市机关领导干部组成的应急连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希望同志们高度重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下面,请连指导员同志作战前动员。

总指挥同志,民兵应急连集结完成并进行了战前动员,(是否按计划行进)请指示!

刚才指导员同志作了战前动员,总指挥同志对完成这次抓捕任务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提出了严格要求,希望同志们细心体会,切实落实。

为确保完成好这次任务,在行进中,我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要服从命令,严守纪律。二是要有序行军,严肃态度。三是要团结互助,严格要求。四是要注意安全,严防意外。

同志们对完成这次任务,有没有信心?!

下面,我下达行动命令,请一班、二班乘坐考斯特,三、四、五班乘坐二号车,六、七、八班乘坐三号车。请以排为单位,迅速登车进发。

同志们,讲评。

在反恐总指挥部的正确领导和现场指导下,我们这次任务,历时六个小时,行程二十多公里,共抓捕_名,解救人质_人,扑救纵火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民房,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安全,全面完成了反恐总指挥部交给的艰巨任务。

在这次行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想统一,态度端正。每位参战人员都能够放下机关领导干部的身份,严格按照一个兵的要求,实现了从领导者到服从者身份的转变,特别是几位师领导,身先士卒,亲历亲为,以积极的态度参加了这次应急演练,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是严格要求,演练刻苦。每位同志都充分利用这次演练机会,把练好应急处突基本功,在实战中学习战术知识作为重点,坚持贴近实际、战训合一,在训练内容上突出了实用性、训练方法上注重了实战性、训练质量上讲求了实效性,练体能、练队列、练技术、练思想、练作风,取得较好效果。

三是服从命令,遵纪守法。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是一名合格军人的必备条件,我们作为市的应急连队,其特殊任务决定我们这支部队必须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每名同志都能够用纪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军人意识,培养军人气质,争当合格军人。

四是完成任务,成功检验。通过这次演练活动,检验了连队干部对总指挥部和总指挥的适应能力;检验了连队干部对连队作战的指挥能力;检验了连队班排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也检验了机关民兵应急连队的作战和应急能力。

当然,通过这次演练,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二是执行命令还不够坚决;三是对军政素质的要求还不够适应;四是对应急演练的态度还不够严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实战的要求去练兵,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带出一支过硬的民兵队伍,确保完成师市党委和反恐总指挥部交给我们的各项艰巨任务。

总指挥同志,市机关民兵应急连完成了全部演练课目和任务,请指示。

应急演练讲话稿5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了“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目的在于,在出现紧急状态时,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迅速、有序、安全地疏散,这是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的重要手段。以后,这样的训练我们还要经常地进行,请同学们认真参与、用心体会,不断地提高同学们的自救能力。

同学们,刚才是一次模拟演练,说的是我们的教学楼、教室突然出现了突发安全隐患情况,报警器响了,要求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用很快的速度撤离危险区,我们这个操场是一个应急疏散的安全地带,我们用了很少的时间脱离了危险区域。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应急疏散的本领,说明我们这次应急疏散活动很成功。

在灾难来临时最大的危害是心理恐慌,因为恐慌、无自救的常识,而造成较大伤害。只要保持冷静、有序,灾害是可以减小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教学楼、教室等公共场所,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有序,不恐慌、不尖叫、不起哄、不拥挤,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事故,保护生命。这些都是逃生上的安全知识,掌握了这些逃生知识,我们就能成功地撤离了,这是主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对于我们学生来说,遇到灾情肯定会惊慌失措,请不要慌张,有我们老师在,老师会在第一时间教你们,带领你们逃脱危险区,刚才的成功撤离就是我们全体老师一起行动的结果。今天我们做到了这两点,以后,如果真的遇到什么大的还是小的灾害,就可以按照今天的演练办法逃生。

老师们、同学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防自救的本领,保持冷静和秩序,既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护,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此同时,老师们、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学校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便于学校立即予以排除,学校一定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