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素质的核心

时间:2023-06-26 16:2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素质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素质的核心

第1篇

信息素质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概念。这一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来的。最早将信息素质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又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是人类在长期的信息活动中,尤其是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中,由各种基本素质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新品质;是在信息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中获得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人们获取、评价、使用和创造信息的智力性技能。美国国家信息论坛在1990年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质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们认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指能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检索信息源;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对信息进行组织并运用到实际中;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已有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创造性的思维,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尽管目前对信息素质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对信息素质的内涵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能力是保证、信息道德是准则。

二、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1.充分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对信息素质内涵所达成的共识,我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大。据统计,近几年来国内刊物上发表的关于信息素质及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文章有300余篇,并且还有相关的专著和译著出版,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信息素质的概念、性质、特点,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实施的措施和途径以及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许多图书馆专业杂志也开辟了专题论坛。2002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相关机构和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以及图书馆的18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21世纪创新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经过数年来的理论研究,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已达成了共识:所谓信息素质,是指有关个人能意识到信息需要并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四个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信息能力教育。信息理论、方法与技术技能教育,培养面对和应付信息化社会的能力。(2)信息意识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核心是倡导与培养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及其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3)信息观念教育。核心是信息价值观教育,对信息来源、价值的认识、信息认识与信息态度。(4)信息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树立信息道德规范。

2.单一的教学方式、陈旧的教材、落后的师资制约了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在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一方面正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形式开展。而文检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虽然教育部高教司曾在1984年和1986年两次以文件形式强调和指导文献课教学。1996年成立了文献课教学指导小组。最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提倡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文检课的地位。许多高校开设了多年的文献检索课名存实亡,有的则根本没有纳入教学计划。而且,在原有的文献课的《教学基本要求》([92]44号文件)中,涉及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才一条,而且只要求“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包括选择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在当今高新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领域的环境下,这要求显然偏低,与对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教材方面,20年来,我国出版的文献检索课教材虽然多达600余种,但内容陈旧、缺乏“纲领”性,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些学校至今没有专职文献检索课教师。大多高校图书馆对文献检索课教师既不关心,也不培训、进修,人员流失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文检课教师对计算机检索知识并不非常了解,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检索结果与检索策略能够进行评述的更少。师资队伍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已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

3.权威部门与教育机构对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统一规划,没有适用的评估标准。信息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未起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2000年1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包括5项标准和22项操作说明,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作了详细的说明,并作为评估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个指南。信息素质教育在美国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和相关的协会组织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牵头,负责相关事宜。这很容易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的低水平的状态。要保证信息素质教育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必须有相关的评估标准和准则。虽然有不少学者就这一方面作过相关研讨,但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4.当代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2003年,我馆曾就馆藏文献利用情况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核心期刊的人大有人在。他们的科研意识淡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虽然有部分学生有科研的要求,但对如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缺乏认识,对图书馆计算机检索功能不甚熟悉,更谈不上对信息检索技能的深入掌握。

5.信息资源开发手段落后。高校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科技信息,不管是从信息的拥有量,还是信息的载体类型以及收藏质量等方面堪称一流。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服务手段仍以手工为主,90%以上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极大的局限。

6.信息资源的开发人员素质偏低。信息资源的开发人员信息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方式被动、服务面窄。计算机知识水平低,即使有些馆使用了计算机,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软件,但由于开发人员自动化水平的限制,影响了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1.争取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努力,争取高教司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联合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出适合于我国高校实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准则和方案,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施。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创新;中小学

一、 信息技术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素质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立足学生的素质创新,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二、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造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欢迎。

(二)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培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对信息技术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的创新应用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创新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目标的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我对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特提出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架构的设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革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教育的素质创新。

(三)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教育;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创作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

>> 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调查研究 海南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调查 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信息利用和信息评价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 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能力培养 基于培养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公关教学改革 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 基于多媒体与网络培养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 大学生“三自主”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 大学生领导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统计调查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20.

[5] 盛兴军.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10(3):28-31.

[6] 叶鹰.信息素质教育之教材建设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3):13-15.

[7] 冯春英,盛兴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设计[J].图书馆界,2011(3):26-29.

[8] 廉清,曹志梅.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J].情报探索,2008(11):22-24.

[9] 吴晓伟,娜日,李丹,唐昕辉.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现代情报,2011(8):73-78.

(编校:崔萌)

第4篇

1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标准介绍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对信息素养的标准、表现指标和成果做出如下规定:①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有能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具体地说,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确认信息需求的产生时间和明确表述该需求,并能评估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②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具体表现为,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设计一定的检索策略、通过一定研究方法和检索工具的运用找到所需信息,并对所获取信息实施相应的管理;③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对获取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并将处理加工后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具体表现为,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从获取的信息中总结要点、对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相关指标作出评判、确认信息相对原有知识和价值观的增值、通过多方讨论验证自我对信息理解和诠释、将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融入个人知识体系;④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实现特定目的,具体表现为,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运用信息解决特定问题或进行某种产品的创造和改良;⑤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悉信息使用的相关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具体表现为,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遵守信息获取、使用的经济范畴、法律范畴和社会范畴的规定和政策,引用信息时,表明出处。

英国2011年新版的信息素养核心模型的7大指标分别为:信息需求识别、信息需求研究、检索策略计划、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知识管理和知识展示与创新。这7大指标是在对原有指标按照科研和学习流程的重新规划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它叙述了有信息素养的人在信息运用的各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按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进程罗列了信息素养的评估标准;另一方面,它又揭示了信息使用中的逻辑进程,7大指标环环相扣,实现了信息从需求阶段向物质成果转换的质的飞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中构建了6个核心准则,这些核心准则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①能够识别信息需求和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②能够高效地发现需要信息;③能批判地评估信息和信息搜寻的过程;④能管理搜集和产生的信息;⑤能将新旧信息应用到构建新概念或者知识创新中;⑥能在使用信息时,理解和遵守与信息使用有关的文化、道德、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含7个维度、19项标准和61条具体指标,它涉及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管理、信息成果、信息创新、信息道德的方方面面。具体7个维度为:①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②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③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信息;④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信息源,并把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⑤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⑥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⑦能够了解与信息检索、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

2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标准对比分析

通过国内外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大多数已形成国内甚至是国际统一(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较为完善和科学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估标准体系,用以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评估和信息素养教育。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国内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这就使得各高校的信息评估活动失去了统一的指导准则和行动指南。当然,各高校可以以北京地区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为参考指南,设计适合自身的评估标准,但权威性、普适性的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的建立,仍是今后国内信息素养评估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统一评估标准的建立,才能赋予各高校信息素养评估工作以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操作工具,才能增强国内各高校信息素养评估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实现高校信息素养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虽然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只是区域性的统一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①对比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国外所有相关评价指标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到信息创新都被囊括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范畴,该评估体系的全面性和高度概括性,是国内信息评估历程上的里程碑式标志;②对比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它加入了信息意识评估维度,简单地说,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的认识,它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源泉和动力。缺乏信息意识,一切信息相关活动都无从而谈,信息意识评判对于信息素养评估不可或缺;③对比英国信息素养核心模型,国内标准加入了信息道德评价指标,信息社会中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实现合理、合法条件下的信息获取和使用,同样是如今信息素养评估和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信息道德建设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应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3国内高校信息素养工作展望

今后,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评估和教育工作应通过以下思路展开:①建立国内统一的信息素养联盟,全美信息素养论坛、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委员都是通过构建横跨教育界、商界和政府的组织同盟形式,通过多方集聚力量的发挥推动其国内信息素养工作的进程,进而发表权威性的信息素养标准指导和统一原则,为国内各高校的信息素养建设提供统一的发展平台;②将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估结果纳入各高校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形式的考核,分析各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分析不足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战略决策和相关方案,实现信息素养评估考核和教育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体系;③在建立高等教育信息素质统一化评估标准基础上,鼓励各校、各专业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校、本专业评估领域的标准和准则。如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除了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外,还面向不同专业颁布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素养标准、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等等。因此,今后国内的信息素养理论建设工作重点还在于通过信息素养标准专业化趋势分析建立起普适性和专业性兼顾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高校评估工作的开展。

作者:周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 赵建明.信息时代的学习执照――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 (26) : 30-34.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民办院校 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业竞争变得日趋严峻和激烈,要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顺利地就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势在必行。因此,注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知识迁移和岗位转换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

一、民办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1、信息意识不强

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其中大部分学生平时只忙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写论文,民办院校的学生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课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意识。

2、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四个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民办院校大学生虽对信息资源有一定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对自己所学专业学术资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不会运用相关的检索技巧和方法。

3、信息道德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民办院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带来新的行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信息道德问题。

二、民办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途径

1、规划信息素质教育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当前由于我国各民办院校院校起点不一,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有所差别,所以在针对本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所招收学生的专业特点,制订民办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培养计划,并和专业知识培养一起写进专业培养计划书中,在计划中要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应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根据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构建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合理选择相关课程,组织专业人员讨论完善每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还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学大纲,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2、深化信息素质教学改革,促进信息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与实际科研创新活动相脱节,达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 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和实用的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民办院校院校必须将基础学科的教育、信息素质的教育和专业课程全面整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进整个课程教学中去。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组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论文练习等方式, 并提供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及期刊,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引导民办大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训练其结合实际问题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各类信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学会用信息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应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检索、组织、利用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信息研究和创造能力,为民办院校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

3、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图书馆作为民办院校院校的知识宝库,是收集和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中心。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科研和民办院校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在保证重点学科的专业书刊收藏的同时,对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合理选购;二是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力度,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大学生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三是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民办院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为民办院校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让民办院校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三、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是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物质基础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提供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知识,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面临教育职能的新形势,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其所需的各种知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在这个“第二课堂”里通过阅读和借阅,可以得到大量信息,了解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知识。

2、学习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是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客观因素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指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它贯穿于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全过程,其特有的教育地位是无法替代的。事实上,课堂教学实行的是共性教育,而图书馆实行的是个性教育。在课堂上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而在图书馆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它抛开了僵硬的形式和纪律约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和时间,自由地选择书刊阅读,这大大加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四、发挥民办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及时调整藏书结构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教育职能充分发挥的物质基础,图书馆文献收藏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教育职能就越强。采购人员应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使馆藏文献针对和配合教学改革,馆藏建设除加强基础学科外,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补充课堂教学,提高个人修养,订购书刊也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加强读者教育工作

学生虽然对图书馆比较重视,但一大部分学生在利用图书文献方面,存在严重欠缺,甚至不会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因此,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作为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图书馆可以通过一些专题教育活动、读书报告、新书推荐和开设检索课程等等对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教育。

3、强化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优秀的图书馆员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一个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其高尚的思想品德、全面的文化修养、熟练的专业技能、文明的言行举止,对读者无疑是一种榜样、一种吸引。图书馆领导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给他们创造机会;而馆员自身也要不断学习,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专业知识,另外还要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的知识,确保高质量的为读者服务。

4、提高教师的图书馆意识

所谓图书馆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个人或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功能的自学意识,是进行研究的探究意识,是学会学习的意识。学生对图书馆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换句话说,教师的图书馆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图书馆的态度。因此,提高教师的图书馆意识至关重要。因为再好的教师也无法取代图书馆的作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和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则取决于学生自身利用课堂提供的方法和线索去检索、阅读和分析图书信息。教师的工作中心将转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

图书馆只要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就能够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工作者应意识到自己所在岗位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应积极、主动地肩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成颖,张玲玲. 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 (2): 251.

[2]王长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际职教论坛上的讲话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1-3.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质不仅是一种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对信息素质的要求不同,针对我国的现状,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几方面内容。

近年来,国家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大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信息素质培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前提,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需要利用怎样的信息,通过怎样的渠道有效、迅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首先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意识还比较单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对于知识的获取与信息技术也多局限在教师的课件和多媒体演示中,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都不高,若问学生上网的目的,回答最多的是聊天、游戏、E-mail,平时很少有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或课题的研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的渠道,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教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不妨将课件制作、资料获取的过程向学生做一个介绍,虽说与教学内容本身的关系不大,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信息意识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进入网络这一浩瀚的知识海洋,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利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应用所学的方法与技巧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毫无疑问,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我国学生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目标:(1)信息获取能力;(2)信息分析能力;(3)信息加工能力;(4)信息创新能力;(5)信息利用能力;(6)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青少年必须具有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将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常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软件的开发方法,知晓网络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材中有70%以上的内容是操作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不同的软件虽然具体的功能有所不同,但许多操作方法是相通的。在教学中,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有共性的基本功能的演示和练习上,使学生能通过对某一软件的学习达到对不同软件中类似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的习惯,并把这种能力延伸到其他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不是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能够涵盖的,信息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信息技术一门学科的事。在高职教育中,要把信息能力的培养辐射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指导性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利用“任务驱动”策略将各学科教学中的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学习其他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合情、合法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强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诸如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网络陷阱、网络游戏等负面因素也同时威胁着我们。处于成年与未成年过渡期的高职学生具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个体需求,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控制力不强,对信息危害的免疫力较差,网络聊天、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乃至网络犯罪现象在高职学生身上并不鲜见。

目前,整个社会的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尚待完善,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信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道德和法治教育,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要利用专题片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开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自我约束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德育主题网站,开展专题活动,丰富德育内容,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元素与德育整合起来,帮助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信息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的培养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也为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应充分认识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信息素质培养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努力,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好途径、好方法,以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如,张再跃,陈崚.中学计算机教育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杨晓光,陈文勇.高等院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几个问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1).

第9篇

    1信息素质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1.1信息素质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由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美国国家图书馆信息科学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信息服务环境、关系和优先权》中就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术语,并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而在现在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素质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获取、评价、整理、组织和信息的综合能力,含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多个方面。

    1.2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工具性课程,旨在根据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要求。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应具备信息处理技能,知道如何收集并获取信息,如何筛选、鉴别和使用信息,该怎样遵守信息道德;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不仅在校学会如何学习,更能使这种信息能力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能力。

    2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成为主导,信息技术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信息将是人类驾驭社会、驾驭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信息素质高、信息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创造型人才,高校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知识、灵活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以培养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为主的信息素质教育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不断前进的动力。在现代信息社会,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主要看其拥有的信息量、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和能否有序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信息。只有培养和早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21世纪,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时展的必然。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3.1教育模式不合理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缺乏完善的规划和部署,对信息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高校大学生只能在文献检索课中接受信息素质培养,但目前我国高校关于文献检索课的安排和设置并不合理,大部分高校把文献检索课设置为选修课,这样一来,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仅仅为在校生的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也不会去重视;有些高校把文献检索课设置为必修讲座,虽然是必修,但往往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众多,课时有限,不便于实践指导。

    3.2资金的制约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离不开利用计算机的实践操作,目前我国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区普遍存在着计算机数量不够多,计算机供不应求等问题,为人数稍多的班级授课,很难保证学生人手一台机器,这样一来,上机实践的效果会大打折扣;除机房等场所以外,学生也没有足够多的机会利用网络资源,这也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

    3.3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单一目前,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的讲授多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讲授内容也多局限于本校所购买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并不能真能培养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意识。此外,文献检索课的教材内容编排也不够合理,大部分教材过于专业和复杂,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3.4师资力量稍显薄弱高校从事信息教育的老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也有待提高。教授文献检索课的老师多为图书馆馆员,虽然在图书馆开展文献检索教学得天独厚,但馆员中的大部分并非读信息情报学专业,一般都是工作后逐渐接触信息情报学,一定程度上缺乏将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整合贯穿于教学的能力。

    4关于改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想法

    4.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首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应只在文献检索课上培养,各专业各门课程的老师都应该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多利用课本以外的各种网络工具收集并获取所需信息。此外,大学生入校后应接受一系列全面、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通过有限的文献检索选修课或几学时的必修讲座,应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安排,采取嵌入式的文献检索教学方法,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

    4.2加大信息素质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计算机和网络数字资源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多媒体教学区域的机器数量不够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除了机房外学生没有更多机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机器陈旧硬件设施维护跟不上、数字资源的种类单一不够丰富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利用信息资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4.3进一步优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应构建合理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逐渐变以老师讲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为以学生小组讨论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引导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并多与学生的专业教师联系,多用与学生专业有关的案例,使之不但能适应信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更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学科相结合。

    4.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教授信息素质的老师更应该时刻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应不断加强和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学习,多参与信息素质教育有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逐步锻炼和培养自身的信息素质,提高自己将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整合贯穿于教学的能力,使自己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带头人。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7-01

0 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IL)的概念自提出后便受到社会关注,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广泛开展IL教育,而它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各国图书情报界、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2]。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使其也随着时代和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而发展。信息素养的发展是从最初的图书馆界到基础教育界、高等教育界以及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共同参与的过程。信息素养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其内涵也在不断充实。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比以前更加丰富。信息素养进一步被定义为: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2]。世界各国对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使其逐步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系统中,成为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我国,目前主要有教育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军队等几方面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总体来看,这几股力量并没有有效结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出现了较多的重复研究和难见成效的现状,同时也存在很多各方都未曾研究的盲点。这种情况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社会各界的有效大力支持有关。因此,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专门机构负责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工作,做好整体规划,提高研究成效势在必行。

1 信息素养教育概念及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

1.1 信息素养教育概念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将信息素养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九大技能)来考虑[2,3]。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指对信息用户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普及信息知识,启发用户的信息意识,强化其信息能力,规范其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1,4],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素质,从而激发人们的信息智慧和信息潜能的教育。它包含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素质。因此,它与计算机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有某种程度的交叉重叠,是信息化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1.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状况不仅是反映高校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目前很多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对信息意识、信息态度等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忽视,有些甚至没有此方面的内容。如果不注意并及时修改培训的内容及方向,只是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培训,而缺乏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并不能够有效的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因此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多数教师现有的信息素养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现状,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其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产生的后果也会越来越明显。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探索了各种方式以增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英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盛誉全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等。我国现阶段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也往往是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如专家讲座法、观摩学习法、集中培训法等。显然,上述传统的各种培训方式对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培训方式更多的关注了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满足了教师对信息技术“量”的需求,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质”的问题有所忽略,简化了或有意忽略了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对教师信息素养可持续的发展关注也不够。因此,我个人认为为了尽快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趋势己经迫在眉睫。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否定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教师信息素养自身发展的规律。

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价值及研究思路

尽管我国已经在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却一般。因此研究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提高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满足信息化社会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教育工作。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而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内因,只有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高校一切工作中的核心轴—教学工作,才不是虚设,而高校才能高速、稳健地发展。

因此课题的研究思路,应从合理的制定调查问卷,如教师个人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教师信息意识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教师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的调查与分析;教师收集信息的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调查与分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交流合作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科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从而提出加强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以及如何制定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内容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衣学勇,李文杰.浅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5.8.

第11篇

论文摘要 电大图书馆员直接面向开放教育的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电大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决定着信息服务的水平,在现网络信息环境下电大图书馆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

电视大学简称电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电大图书馆承担着为开放教育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任,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电大图书馆员的素质决定服务的水平和层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职能,做好信息服务工作,要求电大图书馆员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因为他们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开放教育学生这些知识群体,图书馆员自身的信息素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图书馆员要注重自身的信息素质,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信息专家和知识导航员,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1 关于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又称信息素养,本来是与图书馆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美国有一种说法,认为信息素质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自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原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全美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上提出信息素质概念以来,这个概念就一直在动态发展着。泽考斯基将此概念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认识只停留在技术与技能层面上,关注的是对信息工具的掌握与应用,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信息检索技能,就成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到1989年时,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年度报告中明确定义信息素质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接受、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这对信息素质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还包括对信息的认知、评估、筛选、利用,是认识与操作能力的综合。此后,1990年美国国家信息素质论坛提出信息素质的标准,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也提出学生信息素质的九大标准,从而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并有效地将信息素质教育向学校、社会推广,使得信息素质这一概念从最初的简单关注技术技能上升为含义深广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质不仅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和识别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传递与创新信息的能力。可以将它概括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3个方面,对电大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2 电大图书馆员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前面谈到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它是图书馆员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在动力;信息技能是运用信息技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并将对自己研究有用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信息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的总和,图书馆员应自觉遵循信息道德的准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电大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规程(修订)》总则中明文规定,当前高校图书馆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中坚力量的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践者,在学生获取、处理、评价、运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图书馆员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快、全、准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状况直接影响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

3 提高电大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途径

3.1 馆长要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图书馆员信息素质

从我国电大图书馆的现状来看,电大图书馆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较低,因此要做好为开放教育提供信息服务,要求馆长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员的培训。我国的国情是某件事情只要领导重视就能办好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在目前环境下,为提高馆员的信息素质,图书馆馆长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馆长在思想上要意识到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不仅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制约着信息时代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只有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重要性,才会在行动上支持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同时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等手段来督促图书馆员接受信息素质教育。有了图书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可大大加快图书馆员提高信息素质的步伐。

尤其是现代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并且已经普及,数字图书馆针对各个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服务,有远程包库、镜像站点、流量计费等服务方式。目前成熟的数字资源有清华同方中国知网、北京万方集团的万方数据、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维普数据库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电大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开放教育的实际需要灵活订购。要使这些数据库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求图书馆员熟知并能检索运用,才能通过远程开放教育形式指导学生利用。

3.2 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信息素质

电大图书馆可以根据图书馆员的年龄、学历、职务、知识层次和业务专长,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分层次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如对非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开设“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班”,使他们掌握图书情报基础理论,提高信息能力;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使其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其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采取整体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整体培训是指每个馆员都应参加的培训,普及性很高,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外语知识;专项培训是针对某一方面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特点进行的重点培训,如读者服务部门应对信息反馈、信息处理、网络搜索工具等方面进行培训,流通部门应加强对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

3.3 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

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作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知识补缺、知识更新和知识拓展来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使图书馆员的信息理论和实践得以升华。图书馆可以利用报纸、书籍、专业杂志等传统媒介宣传教育,馆内不定期地举办信息获取与利用、文献检索等方向的专题讲座或理论研讨班,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等方式使馆员及时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同时,图书馆为馆员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员参加一些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交流研讨会,使馆员开阔眼界,了解学科最新动态,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学术科研水平。尤其是现代数字资源销售商为了效益往往举办公益性培训,这种培训要鼓励图书馆员参加。此外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图书馆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吸引其他院校先进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拓展工作思想,改进并完善自己所从事的信息服务工作。

3.4 通过继续教育培养

电视大学是远程开放大学,教与学分离,学生地域不均,时间忙闲不等,水平参差不齐,要求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享受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完成好这项任务,按照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的原则,要求图书馆员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电大图书馆员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的,另一部分是非图书馆学业专业毕业的,这两部分馆员各有所长。在现在电大馆员中,未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受过图书馆专业教育的馆员,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果不继续接受教育,也不能及时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更不能适应新时代信息服务工作的需要。继续教育已成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应积极鼓励和提倡员工继续教育,为馆员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凡是有条件接受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馆员,都不应该轻易放弃进修学习的机会,如图书馆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可以攻读研究生或出国进修,以及参加各种短期、中期进修班。图书馆应当有计划地选拔优秀馆员脱产学习,攻读更高学位,以完善知识结构,有效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

21世纪将是数字化技术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空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人类可以利用、社会得以发展的资本资源之一,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当代图书馆事业的主体,图书馆员的素养是影响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全面提高图书馆员信息素质,大力倡导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自我教育,培养自身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通过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艳强.浅析电大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6-78

第12篇

面对信息化的巨大挑战,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人们也变得越来越重视,而利用高校图书馆优势,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图书馆新的教育任务

一、信息素养概述

1.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这个词最早是在1974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aski所提出的,他把信息素质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综合的信息能力。而所谓信息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素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信息智慧和信息潜能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素质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对现代知识的检索技能,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融于意识中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以此提高当代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2.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当前,就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而言,国际上一共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层次的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们分别是

美国高校和研究图书馆协会(CRAL)特别工作组提出并于2000年1月正式颁布《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教育能力标准》,该项能力指标一共提出了6项基本标准和22项二级具体评价指标。

(1)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

(2)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3)鉴别信息及其来源。

(4)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

(5)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

(6)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该项评价指标是当前国际上应用的最为广泛也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指标,其除了6项基本标准以及22项二级评价指标外,还详细的包括了86个可测评的细目,是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和图书馆馆员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评价和信息素质教育评估的依据。

至于另外两项,则应用的相对较少,分别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以及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

二、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1.大学图书馆具有丰富的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的不是很好,但是在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上,还是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尤其是大学的图书馆,其电子版读物以及网络数据库的建设都是进行的非常的出色的,而这些优秀的网络资源以及物质资源都是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优秀基础。大学图书馆使学生在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2.良好的环境气氛

在大学校园中,图书馆无疑是一个神圣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其独特而又和谐幽静的环境,总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无声无息之中快速提高。而且,图书馆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们的心灵,升华学生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

3.专业人才优势

大学的图书馆馆员一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有着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检索能力、精深的信息加工能力、完善的信息服务能力,可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信息策略的专业人士,有了他们的帮助,学生就能够快速的掌握使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技能,并教会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扩大知识面。而且,他们还能够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咨询服务和情报知识教育,针对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以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信息检索能力给大学生们以实际适用的指导。

三、加强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策略

1.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环境建设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想要更好的施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保证,所以,作为大学的图书馆,应该扩增自己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尽量满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于资源的要求。同时,在资源的形式上,图书馆也要尽量扩充自己的资源形式,既要有传统的文字资源藏书,也要拥有自己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所以,图书馆应该努力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络主页,加强对网上知识资源的处理和服务能力,从而强化图书馆的资源收藏量以及资源形式,为信息素质教育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2.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贯穿信息素质教育

虽然大学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极大的优势,但是,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却绝不能仅仅依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管理员来进行教育,而是应该普及到每一堂专业课中,通过日常的教育,让学生们正确的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平常的专业课的教育中,教师就可以贯穿着信息素质教育,通过让学生们接触与本专业相关专业的数据库、核心期刊、光盘检索系统和会议记录等来引导学生们自主提高信息素质。

3.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

大学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队伍。而这就需要加强对于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的整体信息素质,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从事信息服务,管理、评价、教学和培训任务,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