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学历教育

学校学历教育

时间:2023-06-26 16: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学历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学历教育

第1篇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对象:全校在职在编教职工。

适用范围:各种脱产、半脱产或函授学历教育。

在职学历教育的原则

坚持积极鼓励,向高学历发展的原则,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三、凡报考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以上层次学历教育的人员,必须工作满一年以上。

四、报考的审批程序

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处室负责人签署意见,交学校政治处审核,报分管校领导审查,报校长或校长办公会批准。未经审批的,不得报销费用,不得安排学习时间。

五、费用

学习费用采取个人承担与单位补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具体办法:

(一)报名费、书费、学杂费、面试和考试期间的交通费个人自理。

(二)学费:大专:单位承担20%,个人承担80%;本科:单位和个人各承担50%;研究生:单位全部承担,博士研究生并报销往返车船费。

参加学历教育,只能享受一次报销学费。

经审核同意聘用的人员,在本校工作满二年以上,经批准参加大专或本科学历教育,参照正式工待遇执行。

单位承担的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待取得毕业证后,凭发票按财务管理规定再审核报销。

六、考试复习及面授时间安排

入学考试前、面授学习、期末考试前,各部门可根据工作实际,适当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

已被录取的,参加考试、学习的时间按在岗对待。

超过2个月以上的脱产学历教育,学习期间不享受岗位津贴。

七、其他要求

凡享受了上述学习待遇的人员,必须为本校服务一定年限。具体规定为:

参加专科学习的,毕业后在本校最低工作3年。

参加本科学习的,毕业后在本校最低工作5年。

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毕业后在本校最低工作8年。

第2篇

第一条为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活动,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并领取《办学许可证》的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专修/进修学院、培训学院/学校/中心、自学考试辅导学院/学校/中心/站/部(以下简称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从事招生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招生工作的管理、监督以及违规处理由办学许可证发证机关及其主管机关负责。

第四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招生工作应做到既有利于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有利于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的双向选择。

第二章招生资格

第五条申请招生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我省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标准等规定的基本条件,依法取得办学许可证。

第六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应主要面向本省招生。办学规模较大,条件较好或举办我省经济社会需求紧缺专业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可跨省招生。跨省招生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招生活动。

第七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合作举办函授站、教学点、网络中心、研究生课程班等,不具备独立招生、办学资格。在业务上应接受主办学校管理,协助主办学校完成招生、教学、管理和课程考试等组织工作。

第八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进行招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招收境外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正在筹设、被依法停止、被取消招生资格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不得招生。

第三章招生工作规则

第十条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认真做好招生工作,确保招生工作有序开展。

(一)要制定有关招生工作的规章制度、招生方案。

(二)要建立健全招生机构,法人代表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

(三)要加强招生队伍建设,配备素质高的招生工作人员。

第十一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招生章程、简章、广告和录取通知书(以下简称招生宣传)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规范、合法、详尽,不得含糊其辞。

招生宣传应当清楚地介绍本校的办学层次(本科、专科)、办学性质(是否民办)、办学类型(自学考试辅导、学历文凭考试)、学习形式(全日制、业余制、培训班、课程班等)、招生对象、招生范围、学习期限、专业设置、招生机构、招生性质(是否属于国家计划内招生)。

招生宣传应当标明考试类型、考试科目、毕(结)业颁发证书种类、获得证书所需条件、颁发单位及国际、国内承认范围。如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或国家学历文凭考试班,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说明学生参加考试的方式和取得毕业证书的类型。

招生宣传应当实事求是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本校办学基本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等情况。不得作违反规定和不负责任的许诺。如有“推荐工作、包分配”等承诺的,应向学生出具相关的证明材料,并与学生签订合同。

招生宣传不得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内容。

第十二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必须持办学许可证、收费许可证进行招生。应当在校园内方便公众阅读的显眼位置和交费场所,设立固定的公示栏或公示牌,公布审批机关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收费许可证(批准机关及文号)、收费标准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查询电话。

第十三条与其它中、高等学校联合办学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如非主办学校不得以主办学校名义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

第十四条招生宣传资料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招生宣传可自行选择媒体及刊播方式。

第十六条禁止委托非法招生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

第十七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收取学生学费应当按学年或学期收费。收费一律使用税务票据,按物价部门备案的收费项目标准收费。对申请退学退费的学生应当按省有关退费管理规定办理。

第四章招生工作管理

第十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招生工作的指导和监管,督促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依法办学,依规招生。

第十九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审批机关应当严格审定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招生资格,定期向社会公布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名单、办学情况、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变动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信息。

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审批和主管机关应当建立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信誉记载制度,定期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学生及其家长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招生工作的监督。

第五章违规处理

第二十条在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筹办期间招收学生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招生,退还向学生收取的费用。情节严重,拒不停止招生的,由审批机关撤销筹办批准书。

第二十一条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制发虚假招生宣传,欺骗、误导学生,骗取钱财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责令限期改正并视其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警告、通报批评、退还所收费用、停止招生、取消招生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并通知刊播广告单位立即终止刊播。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未按有关规定擅自与其他中、高等学校联合招生,或非主办学校而以主办学校名义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一经发现将按有关规章规定严肃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3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多层次、多结构、多门类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教育消费者将目光投在了非学历教育培训上。非学历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新的教育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必然推动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革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我国的培训行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非学历教育是相对学历教育而言的。从广义来说,非学历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是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层次的继续教育,它是依赖市场经济的需求而成长起来的,是与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从狭义来讲,非学历教育一般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能力为主的、不获得学历证书(可以获得其他证书)的教育培训、进修活动。

非学历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的周期短、灵活性强,知识上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快捷性强,这些特点使其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学历教育担负着教育的基本任务,它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学习时间上的固定性和层次性。相比之下,非学历教育一般针对一个实用性内容,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通过对学员进行短期、集中的培训,学习和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的。它无需顾及其他相关内容的齐头并进,也很少追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渊,只注重其使用价值的提高。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使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学历教育在此方面的不足越来越明显。

非学历教育不是只有高校才能进行,它不仅是高校之间的竞争,而且是高校和专门商业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更加开放的竞争状态。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行发展,而不再仅提供单一的学历教育。高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优质的办学条件、良好的办学环境、完善的管理体系,发展非学历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其开展非学历教育,是教育资源整合、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未来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非学历教育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日益壮大和成熟,高校应立足长远,把握机遇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新时期高校教育部门面对的又一崭新的课题。下面阐述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优势。

(一)依托高校品牌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开展教育培训。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科领域特色,学科实力存在差异,故培训力量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高校做出的品牌非学历教育,必须依托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这是未来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生存之道,也是必由之路。各高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行业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成就使许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在社会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和行业影响力,高校开展相关学科的非学历教育,其成功是可以预见的。差异化发展将是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特色。

(二)师资优势。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坚实基础。高校在拥有大量优秀师资的同时,还有一些双师型人才,在课堂上是讲师,到生产单位就是工程师,他们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还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既具有高科技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有这样的师资作为后盾,为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资源优势。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和学校自身建设的不断积累,高校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包括大量的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源、计算机房、电化教学设施,良好的住宿环境及餐饮服务部门等的存在都为实施非学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充分利用这些较好的办学条件,在做好在校生教学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这些都是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无法与高校抗衡的先天条件。

(四)管理优势。

普通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专兼职的管理队伍,他们在教学过程管理、学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高校教育的大环境中,非学历教育可以在规范管理下迅速成长,使之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目前,高校逐步将非学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专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各高校在发展非学历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非学历教育所发挥的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在保证学历教育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差异化的非学历教育。开展各种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宗旨,以促进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为基本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要多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实现办学主体多样化、办学机制灵活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并做到以学员为中心、培训内容针对性和适用性强、培训内容同步或超前于社会发展。

(三)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教育的社会效益。

与学历教育截然不同,非学历教育具有显著的市场特点,受人才需求市场影响特别明显,其培训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和市场培养出大批急需的、适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促进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综合效益为驱动力的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在按照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教育的社会效益,实现教育的公益属性。

(四)建立评估体系,确保培训质量。

非学历教育培训有明显的市场特征,社会认可是根本前提。要实现社会认可目标,唯一的标准就是质量。质量是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生命线,我们应该把非学历教育的质量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质量评估和保证体系,以此检查非学历教育的办学状况,促使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实现优胜劣汰。这是规范和保证非学历教育向高水平、高效益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五)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第4篇

关键词:研究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兼顾学习年限和学位高低,将高等教育分为两大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即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a)和实用职业技术型(b)两类。a类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进入高级研究领域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b类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能够适应具体职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即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a类进一步细分为a1和a2两类,a1类一般依学科设置专业,培养为研究作准备的人才,a2一般依行业设置专业,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每种类型的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同。当高校类型与所培养人才类型相匹配时,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方能符合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才能办出特色、获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如此以来,逐渐导致了学校类型与人才培养类型不匹配的现象,这一问题在学术性研究型(精英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使得研究型大学中的成人学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一、研究型教育大学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培养

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是培养理论基础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的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而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曾在高职高专就读,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其所在行业的一线工作经验,一般通过半脱产、全脱产、函授、网络学习等形式继续学习,以获得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更高层次的学历,应属于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尽管他们通过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的方式进入了重点大学(成教学院),但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依然是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学生。

(二)精英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成人学历教育

由于精英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对于他们的培养方案、计划自然也不同,进而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也有很大差异。而我国目前成人教育中普教化问题严重: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由于生搬硬套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方式,而未能充分体现成教学生的特点,课程多而不精,教学内容泛而缺乏针对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岗位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在承担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型高校,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研究型高校往往不能适应成人实用性、职业技术型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师资方面。照搬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往往造成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彼此不适应。潘懋元教授很恰当地描述道:“正如五星级宾馆的高级厨师到大排档未必能做出适合大众口味、物美价廉的菜肴,学术水平高的理论型教授也

当不了‘双师型’的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是不易改变的,当学术性、研究型教师在承担成人教育课程时,会不自觉地按照精英教育的思想或教学模式教授职业技术型学生,最终结果是学术性教师不能适应理论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弱和创新意识不足的成人学生,而成人学生也跟不上教授所讲的高深难懂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学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师生彼此不适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研究型高校培养实用职业技术人才未必“双赢”

研究型高校能够培养出杰出的研究者或科学家,但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优秀实用职业技术人才。首先,介于以上两个原因,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成人学生,在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方面不见得比专门的职业技术类学校有优势。对于成人学生来说,是在其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接受教育,其学习目的性比较强,知道自己需要补充和提高什么知识技能(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大量只为获得一纸文凭的学生存在),然而研究型高校提供的再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其实用性、职业性的需求。虽然学生暂时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学历,但并未学习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从长远来看对其发展的后劲有限。其次,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其教育教学重点并不在成人学历教育这块,成人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不为大家所重视,更多的是被作为学校的一种创收来源,因此教学资源供给一般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质量。高校的长足发展在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便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许多高校成人学生在校生规模堪比甚至超过全日制学生,如此大规模的成人学生戴着“xx大学”的光环进入劳动力市场,若不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社会逐渐会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质疑,长此以往也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二、研究型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

不同类型的大学,其社会功能定位不同,所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也不同,只有当大学的类型与其培养的人才类型相匹配时,方能发挥大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培养出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学校后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成人教育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使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定位的同时也指出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成人教育不再单纯是学历补偿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将逐渐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

作为承担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a类),在成人教育方面应逐渐由“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方向发展,开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基础,既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的精英人才,也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关注精英人才的大学后职业培训教育,集中精力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非学历、非学位的高端、精品教育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三高三不(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不搞学历教育、不挤占学校紧缺教育资源、不影响学校声誉)”原则,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将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做大做强,已成为中国一流大学成功发展非学历、非学位教育培训的先驱。清华大学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值得国内研究型大学借鉴。

而对于成人学历教育,要在研究型大学中可持续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明确成人学历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积极调整成教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建立针对成人学生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符合成人学生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ike l.schneider and irena kogan(1997).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of education 1997:challenges in the appliction to national da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n cross-national surveys[eb/o

l].http://equalsoc.org/ uploaded_files/publications/schn08b_theinternationa1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pdf.[2]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3]汪全海,陆琳琳等.适应成教特点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机

制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3).

[4]詹海涛,唐冬生等.新时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

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第5篇

关键词: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流程化

1引言

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因此在社会上教育需求也逐渐扩大。高校学籍管理是学校对在学校学习学生学籍资格进行管理的统称。学籍通常是按照相关规定,对于取得在学校学习资格的学生,进行注册,登记成绩,以及记录学生在学校一切表现及毕业情况的材料。面对增长的生源人数,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下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繁复程度。因此,学籍管理流程化迫在必行。流程化管理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注册后的学籍及毕业后的学籍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将工作步骤规范化以及系统化,提高整个学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

2目前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当下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过程中,传统的模式仅仅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成人学历教育学籍作用和影响均十分重大,良好的学籍管理能够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目前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效率问题。因为成人教育所面向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的差别也比较大。借助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学校,其学籍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大,学校很难及时高效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导致很多学籍不能直观并且准确地反映学生状态,以及很难完整无误地记录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其次,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并没有完善的跨部门系统,容易导致学籍上多项内容脱节,对学籍的准确性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3流程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流程化管理模式是以流程为管理主线的方法。在流程化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需要将做事的步骤、顺序和方法依次列好,并且在实际工作中逐渐规范化、系统化之后,在部门内完全推广,成为具有持续性的工作模式。流程化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是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流程体系,这对于革新陈旧的管理方式、提高效率以及提升工作效果十分重要。借助于流程化管理模式,高校学籍管理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注册、登记成绩、记录学生在学校的一切表现以及毕业资格审查等内容都具有流程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及时更新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状态,并且准确记录。在学生毕业之后,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完整记录他们在校学习状态的材料,有助于学生日后的求职或其他工作的展开。

4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流程化管理探究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注册后的学籍管理和毕业的学籍管理。注册后的学籍管理即意味着学生拥有入学资格,学校理应在学籍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属于学生的学籍材料。毕业后的学籍管理,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证明学生在学校已经结束所有学习内容的材料。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深入探究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流程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4.1注册后的学籍管理

学生在取得入学资格之后,注册后学籍管理即为流程化学籍管理的首要步骤。学籍管理的老师应当对列出配合学生在学校学习流程的工作计划。再由各个学院专业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处的负责人统一协作,分担每个工作步骤,将相关材料报给上级审批,再由学籍管理老师集中,对申请表或办理学生证等工作进行集中审核。再由各个学院学籍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完成学生学籍内容及时更新的工作。

4.2毕业的学籍管理

学生毕业时,在对毕业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方面,学籍管理部门应该完成对学生和对学校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学生的工作,学籍管理部门应当以书面形式输出其在学校内的所有表现,以及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证明。其次,在对学校内的工作,学籍管理人员要准确且完整地记录学生所有信息且留存。在环环相扣的毕业生学籍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复核数据,采用准确的数据形成相应的毕业生学籍库,完成对学生所有学习活动的记录。

5流程化管理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的意义

在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过程中引进流程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学籍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教育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形成一条高效运作的工作链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对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要求,将学校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完成对学生学习记录的真实记载,增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6结语

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反映学生从取得入学资格到获得毕业资格的全过程。因此,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相互协作,并且明确分工,在学籍管理上更加系统化和流程化,以高效率地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记完整记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方.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6).

[2]刘然,贺静.以流程化管理的方式进行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3]任晟.天津开发区社区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4]符强.研究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异常数据检测实现[D].东北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0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纯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的需求,非学历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单纯学历教育的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协调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因素。

一、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强大保证

我国高校学历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校生人数保持稳定且逐渐增长,教学和科研水平也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并逐步走向成熟。非学历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在高校教育体系里与学历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需要学历教育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

(一)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高校正常运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历教育收费、国家对学历教育的财政拨款及科研资金等。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种,面向特殊群体的培训、提高班等属于营利性质的;面向大众的普及知识的百姓课堂等属于高校非学历教育中公益性质的,没有收入。无论是营利性质的培训,还是公益性质的百姓讲堂,其媒体宣传、网络建设、课件制作等前期运作都没有定向拨款,所需资金都需要学校从学历教育的资金范畴里划拨。

(二)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提供教学支持

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学历教育的大力支持,其中教学上的支持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高校的非学历教育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师资源,而是根据非学历教育的需要从各相关院系借调教师上课,这些教师从事学历教育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非学历教育的整体课时安排也需要学历教育的支持,如何将涉及培训内容的理论知识、目前的科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融入教学之中,需要根据学历教育的相关学科整体发展状况去设计;另外,非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注重实践,非学历教育的学员在参加学习过程中想要去相同行业的先进单位参观实践,这就要高校利用自身学历教育中的校友资源、科研合作单位去实现非学历教育中的实践场所问题。

二、非学历教育反作用于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促进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

非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门。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首先,非学历教育能刺激大众在学历上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一些单位的员工在经过非学历教育培训后,针对某一方面的技能有所提高,选择成人继续教育,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高校非学历教育也为学历教育提供经济效益。高校的非学历教育也是各高校创收的途径之一,目前,一些名牌的综合性或是行业里知名的高校,每年的非学历教育收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此外,一些合作单位还会出资在高校建立各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用来资助学历教育相关的发展。最后,非学历教育能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可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高校,增加大众对高校的认可度,这些对学历教育中的稳定生源、促进就业以及吸引社会对学历教育建设的资金都大有帮助。

(二)非学历教育弥补学历教育的不足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学历文凭,更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就业条件往往是学历文凭加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就业者通过非学历教育来弥补自己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强自己实践技能经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此外,非学历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其投入所产生的成果,也可以在学历教育上加以应用,弥补学历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不足,增强学历教育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及时更新知识技能。

三、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均衡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在思想、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仍倾向于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造成了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局面。

(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些高校认为,高校就是要重点培养由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学历教育学生,其含金量高,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非学历教育应该是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和高校关系不大。即使一些高校在做非学历教育等方面的事情,也是简单地将其当作一个创收的渠道,没有从整体上看待非学历教育。高校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了非学历教育整体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高校在资金投入上也是将重点放到学历教育上

高校在资金的使用上,大多以学历教育建设为中心,从学历教育建设的角度考虑、规划资金的运用,很少会站在非学历教育的角度去考虑资金的投入。而非学历教育所创造的收益,高校也不会全部投入到非学历教育硬软件的改进上,大部分被用于学历教育的建设上,导致了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三)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偏重学历教育的现象

在高校教学资源投入方面,非学历教育低于学历教育。好的师资会优先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学中的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都投入到学历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中,在非学历教育上投入得很少,不会花太多的心思去研究非学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另外,高校在教材、教室、教学辅助工具等的安排上也会偏重学历教育,将其放到优先的位置,从而影响非学历教育的质量。

四、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扩大,高校必须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谐发展,以适应及大众对新知识的需求。

(一)高校应在办学思想上明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和地位

高校作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施的一个平台,应该在办学思想上转变以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思想,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以既往的经验和未来自身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上的规划思路为依据,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协调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工作涉及的教务、财务、后勤及专业院部等部门,高校应设立相关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在各方面协调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保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能够长期和谐发展,共同服务社会。

(三)高校应增加对非学历教育的资金投入的比例

非学历教育的开展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校在得到非学历教育创收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非学历教育资金的投入,以保证非学历教育的效果和实效,使其在竞争激烈的非学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非学历教育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及实训基地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技能更新的需求。这些方面都需要高校在资金上对非学历教育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四)高校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第7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应范围指举办国家高等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中等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中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学历教育的初级中学、初等学历教育的小学。

第三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应备以下条件:

(一)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

(二)应配备以专职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建校初期教师人数、结构应与专业设置及在校生规模相适应,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专职教师总数的30%。

(三)应独立建校,应具有近、远期发展规划,并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校园占地一般不低于200亩(市内四区的学校不低于120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万平方米。

应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四)应有充足的建校资金,学校的注册资金应不低于600万元,其中用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不少于200万元,学校流动资金不少于注册资金的1/3。

第四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熟悉职业教育,具有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及中等学历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证书的专职校长。

(二)应配备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校初期,专业课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职教师数的5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教师1人。

(三)应有近、远期发展规划,并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和设施。原则上校园占地面积不低于30亩(市内四区的学校不低于15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

应具备与专业设置相匹配,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或资金保证)。

(四)应有充足的建校资金,学校的注册资金应不低于150万元,其中用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不少于50万元,学校流动资金不少于注册资金的1/3。

第五条设置普通高中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熟悉普通高中教育,具有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及中等学历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证书的专职校长。

(二)应配备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建校初期,主要学科每科至少应配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教师1人。

(三)应有近、远期发展规划,并有与办学规模及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和设施。校园占地面积不低于30亩(市内四区的学校不低于15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

应具备符合国家规定一类标准的实验仪器设备(或资金保证)。

(四)应有充足的建校资金,学校的注册资金应不低于200万,其中用于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不少于70万元,学校的流动资金不少于注册资金的1/3。

第六条设置初中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熟悉初中教育,具有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及中等学历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证书的专职校长。

(二)应配备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建校初期,主要学科每科至少应配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教师1人。

(三)应有近、远期发展规划,并有与办学规模及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和设施。校园占地面积不低于25亩(市内四区的学校不低于10亩),建筑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应具备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活动设施(或资金保证)。

(四)应具有充足的建校资金,学校的注册资金应不低于150万元,其中用于实验仪器设备和活动设施的资金不少于50万元,学校的流动资金不少于注册资金的1/3。

第七条设置小学,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熟悉小学教育,具有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及初等学历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证书的专职校长。

(二)应配备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建校初期,每一学科至少应配备专职教师一人,其中初级以上专业职务的专职教师不少与50%。

(三)应有近、远期发展规划,并有与办学规模及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和设施,校园占地面积不低于20亩(市内四区的学校不低于8亩),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

应具备满足教学要求的各类仪器设施设备(或资金保证)。

(四)应具有充足的建校资金,学校的注册资金应不低于80万元,其中用于教学仪器设备和活动设施的资金不少于30万元,学校的流动资金不少于注册资金的1/3。

第八条达到本规定中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基本要求的,可以申请筹建;达到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的,可以申请正式建校。

申请举办高等职业学校的,由其主办单位(人)向青岛市教育局提出申请,经青岛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考察、评议,认为符合标准的,由青岛市教育局提请青岛市政府报省政府,由省政府审批。

第九条在青岛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申请举办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由其主办单位(人)向青岛市教育局提出申请,由青岛市教育局审批。

在其他市、区申请举办面向全市招生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由各市、区教育体育局提出初审意见后,报青岛市教育局审批。

第十条在青岛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申请举办小学、初中学校和面向本市、区招生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在青岛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申请举办小学的,由其主办单位(人)向各市、区教育体育局提出申请,由各市、区教育体育局进行审批。

第十一条达到本规定中中等及以下层次学历教育学校设置标准要求的,可以批准其筹建学校,筹建期一年,筹建期间可以招生。待学校师资、设备等达到要求后,方可批准其正式建校。

第十二条学历教育学校设置申请的受理时间为每年的第四季度,下一年度第一季度给予答复,逾期申报者,转至下一年度办理。

第十三条设置中等及以下层次学历教育学校,学校要独立,其中租用校舍的,其独立校舍的租期应不少于10年。

第十四条设置多种层次办学的学历教育学校的,应达到最高办学层次学历教育学校的设置标准。

第十五条设置学历教育学校,其校(院)长(含副校(院)长)的任职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8周岁,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

第8篇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择业和参与社会垂直流动,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人们对受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8年起连续几年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其速度世所少见。同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有较大发展,到2010年(后提前到2005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5%,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继续扩大招生,然而连续几年的扩招几乎已经耗尽了现有高校的潜力,而且由于扩招幅度较大,配套措施跟不上,已经影响到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于是,新兴的现代远程教育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另一绝佳的选择。由教育部批准试点的几十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中,绝大部分开展的都是学历教育,其招生对象在实际操作中也有许多是以高中毕业生为主。这种高中起点的学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为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推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完成我们的计划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现实支持。在社会舆论上它也风头正盛,以至于现在一提现代远程教育,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校的网络学院。然而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这种高中起点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其现实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这实际上涉及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位问题。

下面我将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来说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不应定位在学历教育尤其是高中起点的学历教育上,而应该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国外现代远程教育以学历教育占主导的经验因为社会背景与教育传统的差异,是我们不能直接照抄照搬的。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我们不宜对现代远程教育寄予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

一、社会并未做好接受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心理准备和制度准备

在我国,教育程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由于我国的人事制度还不是很完善,教育就成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在社会中居于弱势地位的人改变自身地位,实现垂直流动,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条件最切实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正是因为通过教育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人们才会付出巨大的投入(学费、时间、精力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其它有效的手段,社会或具体的组织在接受、认可和选拔一个人时,最先注意的也是最容易辨别的往往就是这个人的教育情况,包括学历、学位、毕业学校、成绩等。这样,教育就成为一个人走向社会并被社会接纳的敲门砖、通行证,同时,社会(组织)对其认可的程度实际上就决定了一种教育形式的命运。那么,当今社会对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做好接受的准备了吗?

一方面,高中起点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的开展紧紧伴随着高校大扩招的步伐,现在第一届扩招的本科学生已临近毕业,而从就业市场反馈来的信息不容乐观,竞争之激烈可以说是前所未见,签约率也较往年有所下降。这里面原因固然很多,但由于扩招造成的毕业生人数激增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仅广东一省,今年毕业生(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就达8.5万多人,比去年增加了2万多。种种原因相互交织,使得用人单位特别是相对较好的单位选择的余地加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相对增大。再加上我国就业市场一向有盲目追求高学历、名校生,单位之间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存在,让普通高校学生在许多“点”上供过于求(一定意义上“面”上亦然)。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出就业市场这种供过于求的现象只是表面的,实际上我国高级专门人才仍有巨大的缺口,如乡镇企业、西部大开发等等,关键是学生定位太高之类的话来。然而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即使用人单位声称对不同教育形式毕业生一视同仁,但如果最终某一种教育形式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多是其它教育形式毕业生不愿去或仅仅是他们最后一条退路而作为备选的话,那么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不平等,一种歧视。长此以往,就会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各种教育形式的毕业生就会分成三六九等,将某种教育形式彻底打入另册。而这些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都会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甚至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其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

另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作为教学的媒介,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它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倚重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但是,现代远程教育在突出灵活性和自主性长处的同时,也表现了控制难和评估难的不足。所有这些都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它就显得不是那么“正规”和“规范”。如此在一般人眼里,它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是很难说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可以说是前车之鉴。虽然这两种教育形式开展的历史已经比较长了,也形成了自己一套比较稳定的体系,但至今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仍没有取得与普通学校教育平起平坐,“同工同酬”的地位。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规范”和“正规”,不能被视作“正统”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现代远程教育会不会走上它们的老路,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为单位创造出高于其工资价值的效益来,但在招聘时单位只能凭借应聘者以前的相关资料来进行判断、选择(所以一个人的教育情况才会显得如此重要),并不知道这个人到单位后工作究竟如何。因此,招聘人员对单位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风险投资”。作为新生事物,现代远程教育一方面本身发展还不完善,很多东西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对其也并无深刻的了解,既缺乏感性认识也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对一般人而言,招聘远程教育的毕业生同招聘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风险可能会更大一些(对其不了解)。这种情形也会影响到社会对(高中起点)远程学历教育的接受与认可。

二、许多学校并未做好开展(高中起点)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发展非常迅速,1994年我国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1997年湖南大学和湖南电信合作建立第一个网上大学,到目前已经有67所试点学校开展了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但是对于开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一些学校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表现出“仓促上马”的色彩。具体说主要有三种表现:1.经验缺乏。这些学校以前多只开展过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但这种辅的网络教学同纯粹通过(或基本上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是两码事。辅教学在教学中毕竟只处于从属的地位,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教学,而且这种辅教学常常也是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同样可以就相关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现代远程教育就不同了,它是一种师生分离的远距离教学,而且由于技术等因素限制,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师生的实时交流还难以实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与普通学校教育大不一样。此外,现有高校多是“自力更生”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相互之间及普通高校与电大之间的切实合作还比较少,资源(包括经验教训)共享难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获得经验,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

2.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现在还没有符合我们需要的、比较成熟的适用于编制远程教育课件的课程设计理论,在课件制作上多以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为主,他们深受传统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要很快设计出符合和表现现代远程教育特点与优点的课件来难度很大。现有课件许多是“教师头像+教师讲义”式的,或将课堂教学“copy”到网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许多学校都是“先上马再开发”,一边学历教育已经开始了,另一边还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常常是开发一门课件就开设一门课,甚至是一门课边制作边教学,如此仓促如何能保证质量呢?远程教育课件具有很强的重复使用性,投资又很大,理应精雕细琢才是。我们现在这种遍地开花式的远程教育模式既造成了内耗,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竞争,更分散了有限的投入,难出精品。第三,教学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教学支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和维持一个高效灵活、强有力的支持服务系统是有效地开发、管理和实施远程教育项目的保证,关系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生存”。但从目前来看教学支持系统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实践重视不够、作用发挥不大的问题,这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应该重视的方面。

3.教师的角色转换滞后。远程教学中的教师一般都是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由于对现代远程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又没有及时获得足够的培训,常常以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一些问题,不能很快实现从教学向导学,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控制者向学习的设计组织者、学生的参谋帮助者,从讲台上的管理者向平台上的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这也会影响到师生的交流沟通与教学质量的保障。此外由于扩招造成现有高校规模扩大,教师的工作量也相应提高,开展远程教学往往就成了一部分教师的额外负担,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利益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到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上面这些问题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教育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于一个新生事物而言,探索试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要特别指出开展(高中起点)学历教育是值得商榷的呢?这和学历教育本身的特点有关。一方面学历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它要求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严格的培养计划,相对而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规格的限定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目前我们社会垂直流动手段还很少的情况下,教育的重要性是异乎寻常的。通过学历教育获得的文凭是个人学识、能力的标签,因此就社会成本而言,学历教育的质量理应是有保证的。此外,我们也应郑重考虑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而言学历教育的意义,他们将要付出好几年的黄金时光,并对此赋予如此高的期望值,无论是对其学业、就业还是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较大规模的学历教育为试点,在道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由于远程教育经验的缺乏、教学资源及支持服务体系建构的不完善以及教师角色转换的滞后和积极性缺乏等问题使得我们不宜过早开展大规模的远程学历教育。

三、学生也未做好接受远程教育的心理准备和学习准备

现代远程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倚重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高中起点的学生多在18岁左右,他们刚从高考的压力和教师谆谆教导与严格要求下走出来,长期的就学经历已经让许多人习惯了外界强大的压力与要求,突然开始接触远程教育,完全要在一种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自己来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学习时间,他们能不能适应这样的学习环境,能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大有疑问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正处于一个容易浮躁的时期,再加上乍一摆脱学习的重压,要保持很强的自控能力去继续艰苦却又是自觉的学习是有点勉为其难的。同时,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忽视了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他们能不能通过远程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令人担忧。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以往更广泛也更深刻,不仅要求掌握知识技能,对其非智力因素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承认远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上有着特殊的长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这种校园虚拟化、课堂虚拟化、交流虚拟化对学生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高中毕业的青年人正处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时期,他们需要长者的指点带领,需要良好环境的熏陶;但在远程教育中,他们得不到学长们的传帮带、得不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得不到大师们的言传身教、得不到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他们所获得的(基本上)只是知识的传递与接受。在校大学生们尚需要辅导员、学生社团组织等来帮助促进其成长,又何况这些校外的学子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章(虽然有些幽默的成分在里面),对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进行比较,甚至从为人处事的方式里就能分辨出他毕业自哪所学校,这种独特的气质与思维方式难道仅仅源自他的母校校名吗?这是在他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逐渐积淀而成的啊!所有这些都是现在的远程教育所难以满足的。

四、关于“国际经验”

西方一些国家(经常被引用的如美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比较早了,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这样的后发的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美国等国的远程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其受教育对象中高中毕业生和普通高校在读生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成了一些人声称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也应以(高中起点)学历教育为主的一个重要论据。然而考虑到双方存在的客观差异,我们是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走别人旧路的。具体说,下面几个因素表现得比较明显:

1.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电脑、网络普及率比我们高得多。如美国到2000年已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95%的中小学连上了互联网,“做好了全速进入互联网络教育的准备工作”。我国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美国在儿童中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得他们的学生相对而言有着更强的操作电脑的能力和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观念与能力。在他们的学校中许多小学生就能够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撰写一些小论文,这在目前对我们来说还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些能力对接受远程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他们对接受远程教育有着比较充分的学习准备,更容易接受与适应。这种“数字鸿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2.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前面已经提及的,我们的社会强调稳定、习惯与传统的力量,不太容易接纳新的东西,对非“正统”的教育形式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提防、抵触心理,这造成对其接受、认可的难度比较大。二是学习习惯的差异,我国在教育传统上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实际中更强调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对权威、书本、教师的认可与服从的被动学习的风气。在近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则不然,他们更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更侧重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培养学生养成一种探索、怀疑的精神。这一差别决定了他们的高中生能够对远程学习很好地负起责任,对这种学习方式更易于适应和习惯,而我们的学生突然从学校、教师、家长的约束与要求下“解放”出来,要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完全负责,这其中的角色转换即使能够成功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三是他们的高校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而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更方便快捷、更易扩展、更能体现“有教无类”思想的教育形式,本身就具有“宽进”的涵义,因此远程教育在实施管理、社会接受与认可等方面都更易成功;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则更多体现出严进宽出的特色,对于远程学历教育这种新的形式,如何看待招生的(相对)低标准,如何适应学生水平差异的扩大,如何实现科学的考核来评价远程教育质量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新课题。面对这种教育传统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怎么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呢?

3.在社会认可方面,美国拥有多家非官方的高等教育鉴定机构,如一些院校协会、专门的鉴定机构等。这些机构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同学校也没有什么利害冲突,能以比较客观的态度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细致科学的测评。多年的实践成果使得他们的评价被广泛认可,一些学校往往会主动要求这些机构对其进行评估。这种比较规范的社会评估认证机构对保证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与认可度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还没有成熟的、得到社会认可的社会评估机构,对远程教育的设立与运作、对远程教学过程的分析与监控、对远程教育毕业生的考核与认可都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势必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发展。

这些差异的存在,决定我们不能对西方的经验全盘照搬,而要考虑到他们这么做的社会背景与现实依据是什么,同我们的情形一致不一致,然后才能决定“引用”与否。如果仅仅因为他们走在前面就不假思索地跟在后面亦步亦趋,这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不宜定位在学历教育尤其是高中起点的学历教育上,至少在目前开展这方面教育的时机还不成熟。我以为当前高校远程教育应主要定位在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上,先从事一些提高培训之类的工作,以积累经验,培训教师,如果要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学历教育试点,也宜从成人这一块做起。至于高中起点的专、本教育,则应该及时降温,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必须在普通高校上下功夫。毕竟,搂着电脑上网学习的生活不等于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力.现代远程教育论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

[2]蔡宪.论高校远程教育的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

第9篇

关键词:非学历教育;公益性;市场化;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06-02

高校非学历教育是高校举办的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无权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总和,内容包括各类进修、培训、陶冶教育等。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在承办着各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企业培训、自考助学、各类证书考试培训等。高校非学历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教育产业。国务院近期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可见,非学历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和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构件,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而在这块庞大的市场蛋糕里,高校以其优势的教育资源,必将占据较大的份额,同时,也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责任。

一、非学历教育的公益性质

非学历教育并不是因为世界教育理论的宣传与弘扬或国家的重视和提倡才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相反,正是因为人们对其亘古不变的需求,才让它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对人类个体的公益性是它存在的根本。教育活动是以公益性还是市场化(营利性)的方式来举办,并不是由教育活动本身属性来决定的,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看用哪种方式举办更为有利。关于非学历教育的公益性和营利性,我们可以参考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袁振国的高等教育属性模型图解。

如图1所示,高校可以将非学历教育活动向公益性和市场化方向任意移动,这就给许多高校举办非学历教育时留有极大的自由操作空间。非学历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必要补充,体现是的个体意愿,起到完善知识面,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等作用。对受教育者个人而言,非学历教育内容、方式、时间等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受教育者甚至可以对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拥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决策权,因而教育作用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非学历教育对个体的公益性更加直接、更加具体。国家举办非学历教育,考虑营利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非学历教育的公益性质,即必须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以保证教育质量。高校在具体操作时更不能唯利是图。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背离了它的原始价值,必将被其价值主体所抛弃。

因为非学历教育的公益性质,发达国家也历来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例,自1990年起,美国联邦政府在培训企业员工方面的预算每年超过70亿美元,1996年达56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用于高等教育经费的一半。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最终版本所确定的资金总额为7870亿美元,其中直接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为530亿美元,而其他大项目如对州政府的援助、对个人的援助、对个人的减税、健康、能源以及失业等项目中有许多分项目也是与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涉及教育与培训的总投入共约800亿美元。

二、非学历教育的市场化运作

近几年,参加非学历教育的人数稳步增加,非学历教育的市场也越来越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和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人数分别要达到2.9亿人次和3.5亿人次。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本身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有限的高等教育供给和日益扩大的非学历教育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供需矛盾决定了非学历教育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不是可以选择,而是必然选择。市场化运作将拓展非学历教育的投入渠道,市场竞争也将提高非学历教育供给的质量,进一步促使其公益性质最大化。

比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由于承办教师继续教育有利可图,一个地区的教育继续由哪所高校承办,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继续教育的初衷。而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即由主管部门指定由本地某些高校承办。更不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即本地区的教师继续教育不能到外地高校去办。要对承办继续教育的高校的师资实施严格的考核,甚至可以由教师以填写志愿的方式自主选择高校,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继续教育的效果。那些师资达不到要求或教师不愿前往的高校要么加强对继续教育的投人以提高教育质量,要么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再如举办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证书、岗位证书的培训,国家要鼓励民营培训机构进入,鼓励高校与市场中的民营培训机构合理竞争。高校也要主动进入这一市场参与竞争,这样既可多渠道地筹集教育资金投入,也是高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我国的民营非学历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而且也必将沿着市场化这一途径发展下去。单以上海市为例,上海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数量2001年就达到1305所和421所,2006"年就已经发展到1600所和540所,增加速度极快。民营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使高校非学历教育面临很大的生存竞争,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必须以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应对,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三、保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高校非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的政策导向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给我国的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高校举办非学历教育时仍存在较大的问题。目前,这些问题主要有:许多高校仍视非学历教育为附属业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纯粹以营利为目的,从而忽视了非学历教育的公益性;教育模式由学历教育衍生而来。缺乏独立的成人教育的科研力量和针对成人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等等。面对竞争激烈的非学历教育市场,高校应该采取主动的发展策略,自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既要灵活多变,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又要合理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保证我国非学历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我国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的相关目标。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应该体现在“准确定位,以质取胜,兼顾效益,名利双收,主动适应,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上。

1.在宏观层面上,国家要加强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立法工

作,从经费投入、办学机制、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给予明晰的法律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各高校对非学历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发达国家历来重视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加拿大的成人职业教育相当发达,从20世纪初开始,政府先后颁布了《技术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技术和职业训练援助法》、《成人职业训练法》等,以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美国1966年颁布实施的《成人教育法》1968年又修正《职业教育法》,这些法律的出台使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成人非学历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既然非学历教育是惠及全民族的公益性事业,就要以法的形势确定下来,保障其健康发展,实现其公益性。

2.在中观层面上,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要给予相应的制度、经费支持,切实保障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有力开展;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应资助成人非学历教育,扶植有前景、有潜力的民营非学历教育机构,促使其与高校非学历教育机构公平竞争;培育非学历教育市场,让受教育者群体成为最终受益者,体现非学历教育的公益性质,从而实现非学历教育的初衷。在保证公益性的基础上促进竞争,在竞争的氛围中实现公益性,努力促成非学历教育投入由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受教育者个人多方共同承担的格局,以确保非学历教育的正常运行及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多赢的效果。

第10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用一整章的篇幅,提出:“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二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1。三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一、高职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办成人教育和各种培训,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发挥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目前,各省每个地、市、州至少设置了一所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了当地国民素质,有力支援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三)培养了高技能的劳动者

高职教育“学校→企业→社会”的办学模式和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服务第一线的培养目标,直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贡献力量。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是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高职院校跟上时代步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活动,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意识与成才愿望更加强烈, 这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动力和内因,是贯彻“育人为本”教育方针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把握的大问题2。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但是,就其客观现实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大学的主体在于在校学历教育,而开展继续教育可能会冲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继续教育常常被看做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发挥“育人为本”的真正教育理念2。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作为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继续教育学院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侧重管理,各教学院系侧重教学。由于办学权力过于分散,难以规范管理,加上教学院系常常把继续教育看做一种创收的手段,重经济效益,轻管理和投入,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校继续教育长期而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建立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无非三大类型:知识技能更新、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仍作为事业单位下属部门来运行,很少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基本上停留在靠政策、凭经验来开展继续教育的层面,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三、加强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定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普遍热衷于创收,用经济杠杆对继续教育进行调控,许多学校凭感觉办学,什么(名字)时兴捉什么,什么(专业)紧俏办什么,不管对象,不论条件,各种形式的校外班也应运而生,部分单位和个人竞争不择手段,社会上种种以低学费竞争生源,给中介组织或个人以高报酬来争抢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对象不知所从,扰乱了高职学院继续教育的办学秩序;同时,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越来越萎缩。针对这两种现象,各高职学院要进行继续教育办学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由当前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再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尽快完成由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既是市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明确规定3。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对接点

两者均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同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均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cbet),职业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训练过程的职业培训的重心转向关注学员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而不是个人相对于组织中其他人的成绩水平;均实施“学历教育 + 非学历证书培训”的办学模式;培养过程均以劳动力就业市场需要为出发点;眼前的学校课程均不能决定学生的职业志愿,决定学生志愿的因素在校外,而非校内,学校课程对学生志愿选择的影响有限。

(三)重新审视继续教育、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

第11篇

论文摘要:主要分析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状,探讨了在办学思路、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应采取的改革举措。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而使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是,经济资源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经济合作日益加深,整个经济呈现出一种全球化趋势。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充分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

中国已经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行列,要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争取较大的发展空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源,这是中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我们需要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地位,为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供各类高素质人才。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在教育需求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增强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克服单一文化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在进一步传承中国特色文化、陶冶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判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普及世界多元化文化和国际经贸知识,让国人尽快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培养和培训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对成人高等教育功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的一个主体,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未得到正确认识。一些高校把办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缺乏必要的投入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

(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政府主导的成人高等教育,其运行机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改革虽有了一定的改善,出现了面向市场多种形式办学的现象,但是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本身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体制和地位并没有真正形成。

(三)办学模式缺乏成人教育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普教化倾向,基本上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由于忽视成人学习特点、知识结构和实际的需要,偏重于书本知识、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加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滞后,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去掉“普教化”现象,突出成人教育特色。

(四)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补偿任务的完成,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的数量日趋减少。以我校为例,2005年报读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数2万人左右,2006年减为1.3万人左右,2007年减少为8千多人,2008年又减少为7千人左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成人教育已逐渐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但目前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缓慢。

(五)教学手段滞后

就广西而言,由于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远程教育迟迟没有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成人教育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型的教育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经济全球时代,个体学习的终生化必然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持续的、潜在的广阔的发展前景。普通高校在办好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同时,着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要同时考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的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在组织、经费、政策、人员、设备、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使学校真正成为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 转贴于  (二)创新机制,激发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资源配置的职能开始减弱,而市场配置社会资源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教育资源配置也不例外。对于非义务教育性质的成人教育来讲,政府管理职能应当转向对成人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调控。对于各种非公益性成人教育,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政府可放手交给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各类成人学校及开办成教的普通学校,是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骨干部分。政府应该在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招生、教职工的聘任等方面赋予非公益性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更多的自主权。让学校享有自定招生规模、具体培养目标,自主设置专业、拟订大纲、实施计划、安排课程、组织教学、考核管理、核发文凭,自己对教学质量、文凭价值、学校声誉负责,接受人才市场的评价和全社会的检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再加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将使成人教育形成“自主办学,自求发展,自我约束,政府监督,以质为本,竞争发展”的“市场式”运行机制,才可能充分激发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创造力。 

(三)发挥各高校学科优势,创特色、创品牌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上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院校办出鲜明特色的关键环节。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第一要坚持市场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贴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这是专业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成人教育生命力所在。第二要坚持浮动性和稳定性原则,保留相对稳定,市场有持续需求,有稳定的生源与发展前景的专业,舍弃只能满足一时之需的短期专业或知识而过窄的专业,积极开发紧缺专业。第三要坚持针对性与适度超前性原则。专业设置必须经过预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考虑到专业几年后的社会需求,具有一定前瞻性,做到适度超前,掌握办学的主动权。第四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的客观条件,处理好需求与可能、可行的关系,以保证开设专业的质量,真正创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四)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

各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实施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发展模式。主要在继续拓展成人学历教育尤其是成人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向社会、企业、社区和农村发展,寻求合作单位和教育项目,开展岗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高层次非学历教育活动。

(五)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构筑21 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大学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更加适合各类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必将部分取代传统成人教育的函授、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的多种助学方式,成为21世纪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

(六)加强和其他国家与地区成人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以广西为例,近几年来,我区的一些高校就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积极开展了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目前这种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2002年广西高校招收的东盟学生就达1 000余人,目前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从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项目看,已由最初的语言培训向多种业务培训拓展,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拓展,由一般的考察访问向学术交流拓展,由双方政府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向政府和高校双管齐下的交流、合作拓展。当前,广西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区为契机,大力宣传我们教育品牌项目。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指导下,充分调动各高师院校的积极性,做大做强传统项目尤其是品牌项目,不断开发新的特别是继续教育合作项目。制订与东盟国家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以确保交流与合作的稳定性、持续性、长期性和创新性,成为一个区域性国际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杨广德著.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第12篇

从法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可以看出,以研究型学位文凭和职业型学位文凭并行的学位制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学位制度与大学的源头,与博洛尼亚大学一样,前身是索邦神学院的巴黎大学是中世纪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授予巴黎大学“universities”称号。巴黎大学对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载体———大学的成立以及机制的建立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与博洛尼亚“学生型”大学不同的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型”管理奠定了现代大学内部运行机制的管理模式。在巴黎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学士学位和第一个博士学位,孕育出中世纪完整的学位制度[3],并影响至今。法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如图3所示。从中可见,中世纪学位的产生是借鉴了欧洲的骑士制度和行会制度,仿效骑士制度的等级划分体现了荣耀和社会认可度;仿效行会制度的晋升方式以表征能力和职位之间的关系。中世纪大学学位的最初含义是对个人任教资格的认可,是学者进入教师行会资格的证明。尼古拉四世(1230—1292)规定,凡是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者,有资格在任何地方任教,而无需另行考试与考察。作为精神传承阵地的大学是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惟一完整的组织结构,历来是各朝代的君主们与教会的争夺之地。在宗教改革运动前,处于天主教管辖之下的大学主要培养宗教和社会管理人员。王权另辟蹊径,支持文艺复兴运动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在1530年创办了皇家学院(LeCollegeRoyale),即后来著名的法兰西学院,与宗教保守的巴黎大学分庭抗礼,开另建大学之先河,为以后大学校的创建提供了模板。18世纪初,法国对外扩张,急需一批军事与专业技术人员,于是在1720年创办了炮兵学院。随后一批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学院孕育而生,这些学院统称为大学校(lesgrandesécoles)。相比于商业学院、师范学院和政治学院等有明显行业背景的大学校,其初期侧重工程技术与管理,以培养满足各个工业领域的工程师人才为目标,现在转变为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科学精英人才为目标。

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与工业革命和法国社会变革

追寻三次工业革命和其间的法国社会变革可以分解出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使英国和法国一举成为“世界工场”,并建立起欧洲帝国,叱咤全球半个多世纪;以内燃机和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使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一跃成为发达工业国,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驰骋世界民族之林;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至今),虽然在这期间美国在多极化世界独领,但仍使法国保持其领先地位。[4]在法国工业化进程中,工程师学历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成长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变革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明确了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国家性、应用性和精英性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近代工程应用的“蒸汽时代”。机器的广泛采用、生产的规模化,使各个行业都对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守的中世纪大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波旁王朝的君主办起了军事学校和工程学校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来满足社会科技进步和国家军事需要。如炮兵学校(1720)、军事工程学校(1749)、国立路桥学院(1747,EcoleNationaledesPontsetChaussées,简称ENPC)和巴黎高等矿业学校(1783)等,工程师教育开始形成和发展。作为第一所能授予正式工程师文凭的国立路桥学院,其使命是培养具备高水平科学、技术和综合能力的工程师,能够在军事装备、领土整治、建筑、交通、工业和环境等领域担任领导职务。国立路桥学院从建校之初就表现出典型的法国“大学校”的主要特点:学校对学生的选拔要求极高;预科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繁重的学习压力要求学生刻苦勤勉;学生的淘汰率很高,竞争非常激烈,但最终获得学位的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好的职业前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对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影响深远的关键历史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1789—1794年,以攻占巴士底狱为标志的法国大革命从根本上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大学代表了教会和旧王朝的势力和传统,因此关闭了全部中世纪大学(后来拿破仑恢复了部分大学)。大革命后建立的各类专业化学校主要以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为特色,或专门为某一职业服务,课程内容多为新兴的实用性科学和技术,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工程师学校,如在巴黎创办的综合理工学校(1794,colepolytech-nique)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794)等。可见,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工程师教育的大发展。1799—1814年拿破仑执政期间,法国确立了中央集权管理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成为实现帝国政权目标服务的工具。为了帝国的迅速强大,拿破仑积极推进工程师教育的发展,先后开办圣西尔军校等一大批大学校,指明了大学校的国家性、应用性和精英性,完善了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为法国的工业化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业型人才,直接推动了法国工业化进程。如在1805年,拿破仑正式赠予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训:“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5]巴黎综合理工大学被当作一所军事院校,为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军事科学技术和工业方面的人才。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得以巩固和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确定了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规模化、规范化和认证制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由“蒸汽时代”带进“电气时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工程师学校在建校纲领中均提出了要通过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来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生产技术的变革使法国国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工业、金融、交通和商业等领域持续增长,农业现代化也初显规模。为加快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的速度,研究型工程师对工业技术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这些促进了工程师教育的快速发展。1890年前后,第二轮工程师教育机构的兴建和扩建潮开始涌现。随着工程师学院的快速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对工程师文凭的社会价值和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法国决定提高工程师文凭的含金量,强调文凭的发放只能针对真正有实力的领军人才。法国在1934年通过法律确定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为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机构,并由此确立了法国及欧洲最早的针对工程师学历教育和工程师文凭的评估和认证体系。CTI负责工程师资格认定和工程师文凭发放,它是教育部下属的独立机构,但不具有行政权力。因此,具有职业和学历两种属性的工程师职衔及工程师学历教育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CTI的评估和认证,对保证和提高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质量发挥了推动和监督的作用。按照CTI的评估和认证要求,工程师学院具有小而精的特色,其在校人数只占法国大学生总数的5%左右。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需要通过两年艰苦的预科学习,并通过严格的考试后才能进入三年的工程师学习阶段。工程师学习阶段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第一学年为基础理论学习,强化学生在预科所学的知识;第二学年为专业理论课、实习课和实验课的学习;第三学年为部分专业课,毕业实习和答辩;每年实习一次,累计10—12个月;至少有三个月的国外游学经历;总计约2500到3000学时。如此规范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质量得以保证,毕业生很受企业和社会欢迎。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博洛尼亚宣言:促使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标准化、国际化和跨学科化

以核物理、空间、信息、生物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其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技与产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使人类进入了“地球村”。[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光辉30年”里,法国高等教育进入跳跃式发展阶段,国家对学校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统筹引导,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适应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战略,法国教育部决定从1950—1960年共发放12000份工程师文凭,到1971年,增加并达到20000份。自1968年的“五月风暴”之后,法国颁布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指导法案》,在扩大规模、拓展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进行改革,提出高等教育办学自治、参与和多学科发展三项方针,使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有了更多的自。1972年,法国在里尔、蒙伯利尔和克莱蒙-费朗三个城市的公立大学首创了工程师教育,形成了工程师的多元培养模式。20世纪的最后10年可以说是法国大学内部工程师教育飞速发展的10年,颁发了占法国18%的工程师文凭。这期间CTI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指南》,作为指导工程师学院认证的标准化文件。1984年《萨瓦里》法规定,工程师培养可由工程师学院、综合大学(公立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完成,在培养机构获得CTI认可后,才准予发放工程师文凭,并获得国家高等教育部的认可。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包括法国)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签订了博洛尼亚宣言[6],推进了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实现了欧洲诸国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统一性①,确保了各国高等教育标准的一致性。这使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开始走向欧洲和全球。在2005年5月卑尔根(Bergen)欧洲峰会上,CTI作为发起机构之一和其他成员机构一起成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②,2007年,CTI获欧洲工程师教育认证体系(EUR-ACE)标志。至此,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认证及文凭授予的方法和标准符合欧洲统一标准,与EUR-ACE的评估和认证相互认可。同样在2007年,法国颁布了《综合大学自由责任法》,鼓励大学和大学校组合形成大学区,公立大学自治,资源共享,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2009年最新版的《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指南》中指出③:现代工程师科学是跨学科科学,工程师接受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广的、多学科的科学基础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工业背景或工业环境上。强调以多学科教育、多模式教育和多元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中:多学科教育涵盖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知识的融合;在工业背景下的多模式教育,是指以项目、案例研究、实验和实习为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方式有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等。可见在21世纪,现代工程师学历教育在坚持原有的精英化培养,夯实坚实的数理基础,与工业界紧密结合,培养团队精神和个性化因材施教等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化要求和现代工程科学跨学科特点,强调了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学科交叉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获得具有管理国际项目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师人才,即国际型系统工程师。现代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如图4所示。该培养模式既保留了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传统的基本原则,又有培养理念的变革。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如表1所示,可见,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利益驱动对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具有导向作用。

启示

(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因为历史原因,中国一直屈居在后。如今中国进入现代工业化时代,急需大量卓越的工程师人才,国内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在变革中谋求发展的好时机。参照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发展历程,系统工程师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人才,为了填补之前工业革命进程中部分没有成熟发展起来的工业领域用人需求的空白,中国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因此,中国工程师培养需要实施多层次和多元化培养模式,每个工科院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定位好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型、研究型还是系统型工程师,才能选择有针对性且合理的培养模式,协调所有资源,培育出有特色的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质量的评估与社会认可度

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实施与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制度并行的工程师学位,工程师学位相当于硕士,有工程师学位的学生可以直接读博士,但是在预科阶段没有相当于本科学士的学位。工程师学位在法国社会享有很高的认可度,政府、行业和企业对持有工程师学位证书的毕业生另眼相待,相比较于持有其他职业证书或是学位证书的毕业生来说,经济不景气对工程师学位证书持有者的失业率影响较小。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战略是“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其核心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卓越”二字突出了质量的重要性。④可参考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依法设立专门机构,对实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工程师学院及其培养过程进行定期评估与认证,以监督、促进和保证工程师学历证书的质量和含金量。中国针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评估,现急需建立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

(三)培养模式的个性化与融合

为加快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可以引进、借鉴国外优质的工程师教育资源,如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美国的CDIO工程回归教育模式等,为我所用,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例如: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217—220,即是与在法国工程师学院排名前三的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合作,引入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结合北航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因地制宜,培养具有中法两国文化教育背景的高水平国际通用工程师人才。2012年1月,第一届毕业生同时持有法国CTI和欧洲EUR-ACE认证的工程师学历证书和北航硕士证书。这种引进、融合、再提高的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锤炼可取长补短并能高效实施。同样,国内的高等教育要主动跨出国门,通过对比研究,凝练并保持自己的人才培养优势,并加以推广。随着中国地位的崛起,高等教育有责任和义务使更多的世界目光投向中国,甚或向中国看齐。

(四)人才培养中的国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