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总结

小学音乐课教学总结

时间:2023-06-26 16:2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音乐课教学总结

第1篇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一、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三、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自制力也相对提高,我采用“视唱教学法”,让他们在范唱的过程中体验歌曲的旋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识谱训练,让其在自学的形式下来完成教学,此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第2篇

一、现行小学音乐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份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受教学资源制约导致音乐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小学音乐课受学校教学资源投入薄弱,师资力量不够专业的客观制约,致使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无非教教教材上的、欣赏规定的,学习下基本常识等既定音乐知识灌输,单一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小学生接触体会不到不同音乐艺术。

(二)忽视音乐艺术性导致课堂教学知识面窄.因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不过硬,致使个人音乐教学能力水平不能满足当前时展新要求,通常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忽视音乐艺术性内容,传授的都是课本上涵盖已有内容,狭窄的知识面难以达到小学生对音乐的需求

(三)课堂教学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吸引力不高.受上述二则原因影响,导致多数小学生无法享受音乐美好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地对音乐课心理期待低,甚至有的觉得很无聊,当然也就难以在音乐课上产生吸引力,表现出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不够,也增加不了他们兴趣甚至对音乐的认可。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趣味教学的兴趣.音乐教师将各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在教学中,用较短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更多艺术形式接触中提高艺术和审美的素养。如《理发师》可将舞蹈融合其中,让学生中有人装扮成理发店的老爷爷和顾客,然后在幽默、诙谐舞蹈动作边唱中加深对歌曲理解,一下扣住课堂气氛的活跃。又如:将写作融合其中,通过要求小学生写作品意境听后感和描写作品情节,让高年级学生尝试填词甚至谱曲等,使学生在尽情创造性的活动中充满高度热情,产生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景教学引入趣味教学的渲染.在音乐课教学中,须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有趣情景来抓住小学生心理特征,使其在兴趣昂然中参与活动,进一步充分发挥潜力。如:在节奏训练中,教师可模仿马蹄声等象声词读出节奏,使学生通过自然音响感性的兴趣进行学习。又在《愉快的梦》,教师制作出特技影片,利用光和色,音与像不断移动小船在大海中邀游并驶向神奇椰子岛,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共鸣器官全部感受,加深旋律理解,提高了音乐欣赏及表演能力。

(三)借助多样表现融入趣味教学的形式.在音乐课中还要运用灵活多样手段丰富教学,极大激发小学生积极性。如:《我们的田野》,先让学生观察野外风光景色,再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在绘制出所见的田野景色,让小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力,懂得靠自己双手去描绘改造祖国大好河山,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又如《森吉德玛》,教师编辑典型具代表性的录像内容,通过画面展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内蒙人民积极向上、能歌善舞的生活习俗还学会蒙族舞蹈动作,加深对乐曲理解。

(四)通过教师身心置入趣味教学的品味.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用自己语言、仪表融入艺术创造热烈、轻松的课堂气氛,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激发丰富想象力和求知乐趣,从而带动他们建立起健康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如在音乐欣赏时,教师将作品蕴含的艺术形象通过情景交融表达传递出,使学生身临歌中领会到歌曲内涵,激发出表达情感的愿望,达到演唱声情并茂的效果。

(五)增加学生表演培养趣味教学的知味.教师还应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加入到表演行列获得成功喜悦,从而感受品味音乐无穷乐趣,启发他们的智慧和培养创造力。如:《小红帽》可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小红帽”、“大灰狼”、“外婆”等,调动积极性表现自我,同时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团结协作精神。在器乐教学中,可让小学生采取独奏、小组吹奏、对吹等多种形式,在表演中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

第3篇

一、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对初三、初二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特别是对于坐在没有桌子、讲台的教室中的一群群倍有优越感的中学生。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在古城初中组建舞蹈队。舞蹈队的队员则是由具备舞蹈素质基础的学生组成。每周的大课间排练。

在这个学期里:组织学生参加了我市蔬菜艺术节的排练与选拔;我辅导的群舞《星光》获得了寿光市蔬菜文化艺术节“少儿才艺展演”一等奖,并参加了古城街道政府组织的群众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演出,在校领导、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较成功地举办了 “六月飞歌”学生才艺比赛活动,本人还参加了潍坊市音乐学科教学能手的选拔和讲评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足:没能实现在初一组建管乐队的计划。学习器乐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实践。对于音乐课少、学习紧张的初中生来说,学习演奏一些乐器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另外没有专门的舞蹈教室,排练节目非常受限制,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一个高水准的舞蹈教室。

五、其他:

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下电脑音乐。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参加市里的音乐教研活动;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网上的教育工作站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但做得非常不足的是听课太少,使我失掉了很多直接学习的机会。

总之,自觉做事还算细心,但考虑太多缺乏魄力。还有不太会运用学生会、校团委的力量开展活动。凡事都要有计划,重要的得做详细计划。在交际方面,还应多学习,处理事情要灵活。2012年教学教研工作总结小学音乐课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数学半期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备课组长教学工作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分析;思路;策略;设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02-02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体校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 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体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音乐教育已成为体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体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在体校的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体校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体校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体校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体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体校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不同普通中学,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体育后备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体校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体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运动员“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体校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体校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体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体校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根据体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 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第5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世界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音乐连堂教学将课时进行“合二为一”,让教师能从容地安排激趣、导入、体验、探究、拓展、评价等学习环节;让学生能有相对完整和连续的时间欣赏一场音乐盛会,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音乐活动,达到培养其审美能力等目的。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连堂课教学 能力培养

七至九年级的音乐、美术课都是一周一节,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及欣p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教学往往顾此失彼,关注激趣就会淡化效果与评价,关注知识技能就会淡化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便无法完全实现。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下进行了连堂音乐课的教学尝试,并由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连堂音乐课课时的设置改革

多数学校都会把音乐、美术两个学科合并,统称艺术科,为了推行连堂音乐课,美术课也配合实施连堂教学,一同探讨。关于课时设置,我校把每周每班各一课时的音乐课、美术课合并为两个连堂艺术课时,实行音乐课、美术课单双周间隔上课。为了平衡艺术教师的每周的工作量,我校采取AB级组(1-6班为A级组,(7-12班为B级组)同时上艺术连堂课。例如:单周:1班周一下午第1、2节上连堂音乐课,7班周一下午第1、2节上连堂美术课。双周:1班上连堂美术课,7班上连堂音乐课。

二、连堂音乐课的教学优势

连堂课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整合,从两个相对独立的40分钟到一个完整的80分钟,教师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激趣导入――深入展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也有了充分时间聆听、歌唱、感受、实践,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了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观。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

1.连堂课让“激趣”更有价值

新课标中提及“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连堂音乐课中,可用15至20分钟“激趣”,让学生充分投入音乐世界里。

“激趣”的手法有很多:直观演示、故事穿插、巧设疑问、参与表演、积极鼓励等①。在传统课时中,因为只有短短的40分钟,“激趣”的时间不适宜过长,否则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在连堂课中,由于时间充裕,“激趣”可以被运用在课前引入、课中穿插、课后拓展等多个环节中,这样大大增强了音乐课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艺术氛围,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从而一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以一个教学案例为例:

《摇篮曲》(花城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上课了,教师抱着一个布娃娃进入课室。

教师:我想请一个同学上来模仿哄娃娃睡觉。

学生A动作:让宝宝横躺在怀中,轻拍,身体轻轻摇摆。

教师:大家说她做得怎样?

学生:很好,还可以配上唱歌或讲故事来哄。

教师:说得对!那应该唱什么歌呢?

学生:摇篮曲。

教师:对!能唱几首吗?

学生七嘴八舌唱起来。

教师:看来,大家对摇篮曲都不陌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首不同地区的摇篮曲吧。

进入教学主题。

教学中段,播放一段动画片《狮子王》中大猩猩哄小猩猩睡觉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摇篮曲的感性认知。

教学末段,请十个同学上来,分成五组,配合着摇篮曲,做律动游戏,考验学生对摇篮曲的节奏和速度的理解。

这样的激趣活动,不再只是一个引子,或是活跃气氛的点缀,而成了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连堂课将“专题探究”落到实处

在单课时的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个内容要拆开两节课来讲,如果等到下一周的音乐课再继续介绍,就会缺少引入环节,缺少连续性,学生的兴趣大大减弱,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会大打折扣。在连堂课中,因为课时“合二为一”,使得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大大增强,更具专题探究的特性。

(1)以人物为线索的连堂音乐课;

(2)以作品体裁为线索的连堂音乐课;

(3)以乐器为线索的连堂音乐课;

(4)以人声为线索的连堂课;

(5)以某种情感为线索的连堂课;

……

下面以人物为线索的连堂课为例:

贝多芬及他的作品(花城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在导入阶段,大概用20分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通过观看电影《贝多芬传》中他发现有耳鸣迹象的片段,让学生对贝多芬的遭遇产生怜悯之情。在展开阶段用25分钟的时间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第一乐章》,并分析第一乐章中英雄主题和命运主题的交替,再用卡拉扬指挥的版本加深学生的记忆。用20分钟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第四乐章》并学唱《欢乐颂》,突出贝多芬虽然已经完全耳聋,但在挫折面前他仍然用音乐传递着博爱的精神。最后拓展阶段,用15分钟进行拓展总结:观看G20晚会的《欢乐颂》,从灯光、水花、烟花与音乐的完美配合,更好地体会这首交响乐所讴歌的人类团结,这也是贝多芬一生所追求的人类大同的精神。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在连堂课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贝多芬的生平,对贝多芬的作品风格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完整地感受了贝多芬的精神。学生既听了又唱了,还与时事接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论选用怎样的专题,教师必须把握好方向和原则,突出本课的重点,切莫本末倒置,使音乐课成为无主次、无轻重之分的“大杂烩”。另外,在以往的单课时教学中,教师都只能以课本里的知识为主,就算加入课外知识,时间也受限制。连堂课教学有充分的时间让教师给学生补充大量课本以外的音乐,教师在选材时要十分注意所选作品之间的共性与特性,作品与作品之间要有可比性,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可利用这一节连堂课,让学生也参与到专题探究中。只有专题式的探究,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其艺术素养,从而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

3.连堂课将为“学科整合”搭建平台

“提倡学科综合”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之一,音乐学科不仅与其他艺术学科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且与文学、历史、地理及心理等非艺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完整、准确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在连堂课的教学中,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处理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融相通的关系,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构建出综合式的音乐课堂②(如图),也为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搭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案例:《走进大自然》(花城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卧)

教唱《小鸟,小鸟》,介绍旋律线与主歌、副歌的概念。(20分钟)

聆听《苗岭的早晨》,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三个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的段落犹如书上的三幅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的图画。(20分钟)

聆听《雨后彩虹》,请学生把自己理解的音乐用画笔形象地画出来,正如《苗岭的早晨》那样,边听边作画。(25分钟)

教师挑选几幅有特点的、能生动体现音乐的图画进行点评。(注意:并不是需要挑选画得最好的,因为这毕竟不是美术课。)(10分钟)

让学生复习《小鸟,小鸟》,并引导学生在唱的时候,脑海里要想象自己就是这只小鸟,跟随着歌声来到一个鸟语花香的欢乐世界。此时,因为有了想象力,学生的歌声也会因此而更动听。(10分钟)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在连堂教学中以音乐为主体,有机地结合美术,抓住音乐与绘画审美上的共同特征,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互强化,共同陶冶情操,感受、发现、表现、创造艺术美。

三、连堂课教学的可行性与成效

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体会到无论是音乐课还是美术课,连堂教学都是可行的,而且教学效果好,学生能在连堂音乐课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实践,这正是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连堂课上落实这些理念,使课堂变得内容丰富,形式活跃,达到了高效有趣的效果。

当然,连堂教学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例如教材中有一些一课时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如何上连堂课?教师应发挥主动性,充实学科内容,将课程处理得更深入或者适当地拓展学科内容。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这一节连堂课上,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验与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拓展,通过老师有效的引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经过实践,不断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和科组老师的集体备课和听课研讨,在连堂课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思考,归结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完整与连贯;

(2)教学形式的活跃与创造;

(3)学生主体的参与与提高;

(4)教学氛围的营造与专题探究的可能性;

(5)学科整合与艺术素养的培养。

连堂课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上课的时间,而是更深层次的改革,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今天,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注释:

①周金元.音乐课堂的“激趣”艺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

②苏妙音.构建综合式音乐课堂实现课堂效益最优[EB/OL].临安教师进修网,2007.1.

参考文献:

[1]周金元.音乐课堂的“激趣”艺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

[2]苏妙音.构建综合式音乐课堂实现课堂效益最优[EB/OL].临安教师进修网,2007.1.

[3]尹少淳.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音乐课堂教学节奏感悟力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地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地奏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

一、结合生活现象和通过儿歌朗诵来掌握节奏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1.生活的音响与时值挂钩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我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2.通过音乐时值与动作相结合

“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动”了,就意味着有兴趣,并乐意参加学习。因此,我根据音乐教育理论中这个有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动”起来,来主动地理解和感受音符的时值。例如,像马跑、像射箭、像跑步等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就得到深深地体验。

3.通过朗读来掌握节奏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非常形象地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特征表现出来。所谓“节奏基石”,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而“节奏基石”在音乐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

(二)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第7篇

音乐教学的导入:激发音乐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

导,指的是引、引导之意。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中断学生的日常经验,唤起其对音乐课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作品的序曲一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一段充满新意而又匠心独具的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对成功上好一堂课关系极为重大。音乐课堂教学的导人常用以下几种方式:(1)感情导入式,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用朗诵般的音调、言词恳切的语言,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友善感,令学生产生情感心理的共鸣。(2)表演式导入,教师运用表演的手段取悦于学生,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益而无害。音乐课的教学导入,以教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或演奏作媒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本体特征,借音传情,以音代言,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处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渴望。(3)趣味式导入,比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有位教师是如此导入的:先在黑板上写“曲谱一菜单一土豆”几个字,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关“曲谱、菜单、土豆”的音乐故事,在学生的迫切渴求中,亮出本课的教学题目,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渴望。(4)悬念式导入,在欣赏乐曲之前,可设置若干问题,如:该乐曲由什么乐器演奏?速度如何?情绪怎样?学生便会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去听音乐。音乐课教学中用悬念式的教学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也不失为音乐教学导入的好方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效应的重要环节。当然,也请记住下面的话:音乐课开始五分钟后如果没有听到音乐,那叫窝心;十分钟后如果还没有昕到音乐,那就叫伤心。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遵循本节课的音乐主题展开,明确地指向音乐本体,切忌庞杂、繁琐。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在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一般可看成是新课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均渗透着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感知要素。对歌曲的录音欣赏尤其是让学生现场聆听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会大大地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轻声学唱,使得对歌曲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审美探索活动。歌唱教学重在声音、音色的开发,以声传情,让歌唱学习成为学生音乐审美探索的主阵地。音乐欣赏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对优美的音响的听觉感知,包括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综合感受。随着音乐音响的展开,配合教师富有感情的引导,将大大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欣赏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身体动作、音乐主题演唱,尤其是欣赏过程中积极的想像与联想的参与,这些都是音乐欣赏教学能否取得审美效应的关键。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个体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的能力。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来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在非器乐化的教学中,视唱和听音是很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则可调动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从而掌握视唱与听音。当然,学习乐器的目的是学“音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技术难度(当然不是不要技术),对音乐美(声音美)的探索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动机所在。另外,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有“乐趣”的学习过程也是“器乐进课堂”的成功之关键所在。

音乐教学的复结:深化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与理解

在师生共同进行了审美感知与审美探索的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进入到复结阶段,它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歌曲或乐曲)的重复过程,目的在于通过重复,使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或熟练,进一步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审美实施的层次。音乐教学的复结不是简单地再唱一遍、再听一遍,要能使得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认识与审美理解层面,获得更多音乐美的享受。有位老师在执教高中一年级音乐欣赏“摇篮曲”一课的结尾是这样总结的:“今天为人儿女,记住摇篮曲,你会更好地体谅和回报;明天为人父母,记住摇篮曲,将会更好地奉献和生活。”最后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中下课。这样的复结不但进入了深层次的审美实施,并必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学生以美好的心情结束一堂课后,自然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期待,也即新的音乐审美渴望产生了。

第8篇

小学生在学习中对环境较为敏感,他们的积极性通常会被热烈的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模仿其他学生的行为,而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加强学生的环境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营造课堂情境的方式有很多,而鉴于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同时以课堂活动作为辅助。以《我是小音乐家》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堂开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片段,让学生认真欣赏音乐的旋律,倾听这首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其次用导语引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参加一场小小的音乐会,好吗?课堂活动:师:要参加音乐会需要入场券,售票叔叔说,只要我们能通过一个考验,就免费赠送入场券。用多媒体分别展出吉他、小提琴、法国号三件乐器的图片。师:第一张图片的乐器名称叫什么?生:吉他。师:吉他的演奏姿势是什么?在问题情境下,由笔者示范吉他演奏的姿势,学生模仿。当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吉他的演奏姿势,笔者再次以多媒体播放《阿拉伯风格绮想曲》的现场演奏视频,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吉他的演奏方式。如此,通过课堂活动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营造出了优美、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二、强化民乐教学,加强文化体验

文化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点,并用不同乐风诠释了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民乐教学中重点突出音乐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让学生们增强文化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如《新疆舞曲第二号》一课,在课堂开始,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汉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们认真倾听,播放完毕后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讨论和总结歌曲的风格和节奏的特点。随即播放《新疆舞曲第二号》,再次让学生们总结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并引导他们将两首歌进行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在第二个教学阶段,再次播放《新疆舞曲第二号》,并提出问题。师:这首歌中运用了哪些民族乐器?生:弹布尔、苇笛等等。师:将这首歌和《茉莉花》进行对比,同学们从中能够听出哪些具有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生:典型的新疆节奏与乐调。师:如果想学习这首音乐,我们需要首先学习哪种维吾尔族乐器?想一想,如何用其他民族的乐器弹奏出与这首音乐风格相似的乐曲?在问题情境下,笔者带领学生们对《新疆舞曲第二号》的音乐结构、风格、乐器的运用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如此,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从而让他们加深了对音乐风格的了解。

三、优化活动设计,加强艺术体验

严格来说,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艺术之美,仅靠课堂传授知识和教师反复的强调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歌唱或演奏过程中不断地增强体验,感受音效对他们带来的冲击,才能让他们真正发现音乐的魅力,进而爱上音乐,提高音乐的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技能,体验由音乐艺术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歌唱竞赛,让他们通过比赛这一平台逐渐加强对音乐课程的热爱,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们成立乐队,将擅长器乐和演唱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在培养他们合作默契度的同时,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表演,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另一方面也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们尝试着编曲,给他们提供一个大致的编曲方向,让他们充分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如此,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弥补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让学生获得了更为强烈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他们对音乐课程产生全新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音乐是世界上各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广大一线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开辟多个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发掘他们的音乐天赋,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音乐素养,为以后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前行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秦勤.对中小学音乐体验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19):38-39.

第9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教学现状;对策分析;激发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以来,全国各地的高级中学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高中音乐教育与小学音乐教育相脱节、学生不重视音乐课等问题日益凸显,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不重视音乐学科

高中学生面对沉重的高考压力,无暇顾及音乐学科的学习,由于音乐不参加高考,很多学生甚至将音乐课的学习当成负担。有些学生或许很喜欢音乐,但也迫于高考的压力,不得不在音乐课上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在考试重压之下,学生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对这门学科没有什么兴趣。

2.音乐素质水平偏低

在对高中生音乐基础素养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重视音乐教育,很多学生上音乐课都不听。学生在本该学习基本知识的年纪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压力过多集中在高中课堂上,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部分学生追求流行音乐,对课堂上所讲的音乐知识不感兴趣,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对其他风格的音乐知之甚少。

二、对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建议

1.学生主体,注重师生互动

“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的高中教育了,音乐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音乐欣赏的主体,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

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成立音乐欣赏小组,就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讨论,交流音乐体验。例如,在古典乐器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举办一次“中国乐器大家说”的音乐活动:全班学生分为6人左右的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琵琶、二胡、琴、古筝、萧、笛子等,就乐器的发展历史、代表曲目、演奏方式、流派特点做一次小组调研,在下次课上展示给同学们看。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现场演奏,与同学交流演奏体验。

面对一群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个性鲜明的高中生,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丰富多彩的小组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

2.听、想、唱、说,多感官调动音乐思维

音乐欣赏以听为主,但如果整节课都让学生听音乐,学生就会觉得很疲劳,音乐欣赏课也就会上成催眠曲课。音乐欣赏课上,除了耳朵听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口、多动手,多感官刺激音乐思维,获得更高水平的审美感受。

例如,在《草原小姐妹》这首乐曲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这首乐曲采用了哪种乐器进行演奏,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同学们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教师利用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思维,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听完《草原小姐妹》这首琵琶协奏曲中的《草原放牧》一段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学唱,深刻理解这首作品,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

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听、想、唱、说的能力,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音乐视野,使得学生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高效完成音乐欣赏目标。

3.多种手段教学,激发音乐兴趣

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是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经典作品,学术性较强,而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素养的不全面,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积极性,甚至明显表示不喜欢、不感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尝试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元素,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例如,在莫扎特古典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与台湾女子组合S.H.E的歌曲《不想长大》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之处。

音乐欣赏是高中审美教育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要想组织好音乐欣赏教学,教师就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展音乐具体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带入音乐欣赏的具体意境中,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

改革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的事情。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求,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探索研究,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教学

一、情景渲染来“引趣”

在音乐课教学中,技巧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枯燥的发声、节奏练习、视唱以及乐理知识等单纯的学习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与一些有趣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其变得生动活泼,让学习在兴趣昂然中参与活动,学生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

如在学习《小小粉刷匠》。在这堂课前,教师可以事先在教室外墙壁上都贴上了白颜色的纸,还准备了许多小刷子和报纸。在歌曲新授后,《粉刷匠》这首歌曲的背景音乐渐渐响起,教师带领同学们用报纸折成帽子,带上小刷子来到教室外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粉刷游戏。此时,同学们都充分施展他们的装扮才艺,俨然一个个小小粉刷匠正在认真的工作着。试想,如此生动的情境还不足以吸引学生吗?还怕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吗?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又收获到了劳动的喜悦。

在学习常用的力度标记和速度记号时,教师可以编一些音乐谜语或顺口溜。像延长记号,教师可编其为“眉毛弯又长,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它,歌声唱得长”。教师说出前两句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其记法,然后再读出后两句,使学生充分掌握它的意义。这样,增强了音乐课的娱乐活动性,有利于培养、激发儿重的音乐兴趣。

在节奏的训练中,教师可采用象声词读出节奏,如:模仿马蹄声等等,让学生先以感性入手,通过这些自然的音响,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节奏练习也可利用语言节奏或歌谣等多种形式,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会认为学习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意志力也会增强。在视唱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用口琴、竖笛等乐器来吹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识谱的能力,加强了音准的培养,收到了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发声练习可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喜爱的儿歌或世界名曲,如《闪烁的小星》、《欢乐颂》等等。

二、丰富教学手段中“激趣”

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运用中表现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动物、音符的头饰,美丽的“花朵”形象的图画,还可以制作“活动”的教具。如在歌曲《谁唱歌》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几个卡片制作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当老师教授歌词内容时,启发学生“谁唱歌儿叽叽叽?”学生回答:“鸟儿唱歌叽叽叽。”老师就将黑板上的“鸟儿”“飞”到挂图中歌词的空白处。这样,对于歌词的记忆就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使音乐课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时,教师可编辑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录像内容,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展示美丽广阔的大草原和勤劳勇敢的内蒙人民,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内蒙人民那种积极向上、能歌善舞的生活习俗,而且还通过录像学会了几个典型的蒙族舞蹈动作,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幻灯的运用同音乐课堂教学结合更加紧密,选择有艺术感染力的图画绘出特定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歌曲《愉快的梦》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抽拉与旋转结合的特技影片,在利用录音范唱时,教师不断移动“我”与“我”的小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邀游,随着波涛汹涌的海浪起浮,驶向那“神奇的椰子岛”。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共鸣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全部感受都融于歌曲之中,从而来加深对歌曲的基本情绪、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旋律进行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及演唱、表演的能力。

三、学生自身表演中“品趣”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曾经看到:课堂上参加表演的同学总是个别的尖子生,涉及学生范围面很窄,大多数学生常常处于静止状态,听别人唱,看别人演。这样,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调动。因此,教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表演的行列中,让学生在自身表演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感受、品味学习音乐的无穷乐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歌曲《小红帽》学会之后,可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表演赛。一组中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红帽”、“大灰狼”、“外婆”、“猎人”、“樵夫”等。先让学生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地表现自我。同时,采取现场评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使表演更精彩。在器乐教学中,如竖笛的吹奏,教师可选择简单的乐曲或歌曲的旋律,让学生看谱试吹,当大部分学生几乎能完全掌握时,要抓住适当的时机,问学生:“谁能来表演?”教师可让学生采取独奏、小组吹奏、对吹等多种形式,多给他们自我展现的机会,通过他们表演,去感受品味学习音乐的乐趣,并由此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

四、结论

总之,通过趣味教学,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不仅能很好的完成作业,也能更深层次的诠释作品内在,进行深层次的赏析与审美。由于本人学识及经验有限,本文的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参考文献:

第11篇

这学期又结束了,这一学期,较忙碌,较充实,其中有着失败的心酸,也有成功的喜悦。细细品味,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也对自己走过的弯路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十几个班,众多的学生,使我一下子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但我深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经常和同年级老师交流,上课时多留心,现在我不仅掌握了哪个班旋律感好,哪个班节奏感好,哪个班的表现欲强,就连班里每个学生的情况我也能基本了解。这样我才能作到备课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我教的年级跨度比较大,所以格外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突出音乐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创造音乐。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我多用鼓励的方式,尽量避免说教,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使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喜欢音乐。

作为老师,上课是最重要的,上学期公开课就反映出很多问题,比如,课堂的组织,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跟网上的优质课学习,多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多在课后进行反思。

我负责的校合唱队可谓是本年度的一个工作亮点,今年国庆六十年编排的合唱《祖国,祖国我们是你的花朵》获得了新乡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的一等奖,我本人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和南岗区第十七届校园艺术节活动的优秀组织工作者。

我对工作充满热情,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相信勤能补拙,在领导和同事、家人的信任和关心、帮助下,我会更上一层楼,不断的进步。这是成长的一学期,因为在这一年当中我付出了、收获了,我很快乐,我会用心去面对将来,用我的全部热情来浇灌我深爱着的教育事业。

第12篇

“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中,专业必然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这一方面,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和良好的音乐知识、技能。那么,音乐教师具体应该具有哪些职业素养呢?

1.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学不仅仅是死板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成为真正的人。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音乐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音乐教师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教学实施能力。音乐教师无可厚非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毕竟音乐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要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合唱指挥、舞蹈编排等专业知识技能,教师本身专业水平的高低能体现教学水平的高低。此外,在课堂上还要具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音乐课堂更活跃、有趣。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让学生吸收消化所学到的知识。让课堂在有序的基础上轻松活跃有效率,才是真正好的音乐课堂。

3.音乐教师需要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体系。音乐教师在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教师的知识面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直观体现。要真正感受和理解一部音乐作品,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深入其文化精髓,明白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沉淀。此外,广泛的知识体系是对任何一门学科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自己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4.音乐教师需要具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在总结中理清思路,在实践中成长,充分利用每一次教学过程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并不断总结经验。课下,要充实自己,多阅读书籍,丰富文化内涵。树立个人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认识人生,感受人生。厚积才能薄发,音乐教师只有年年月月的积累,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教学才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如何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

1.重新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加强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端正态度,真正理解音乐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多方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打好基础。学校应该多宣传音乐教育的意义,支持音乐教师的工作,共同促进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加音乐教师数量,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音乐教师应该把音乐教育视为一项伟大的工作,不受地域、贫富的限制,偏远地区目前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师资待遇不如发达地区,所以出现音乐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合格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单纯地以经济作为衡量教育事业的唯一标准,对于偏远地区支教活动要积极参加,同时学校应该增添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