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基本情况自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男男者;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志码]A
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与同性发生的男性,是行为学上的定义:由于MSM易发生无保护的并有多个多,因此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从性取向上,MSM包括男同性恋、男双性恋和曾与男性发生过的男异性恋者,其中以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者为多。男性同性恋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发育及内分泌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青年学生MSM作为这一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青年学生MSM的同性性取向(包含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家庭及成长环境成因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对这一人群有更好的了解,从而预防青年学生MSM感染艾滋病。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5月至7月,以天津市各区级疾控中心和社会组织为依托,通过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同伴教育员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MSM 51人,并从5高校招募异性恋学生35人,1名MSM学生因年龄过大(33岁)而被排除研究。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和性取向成因问卷(参考张艳辉等的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问卷包括出生日期、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性取向(自我认同的)等问题;性取向成因问卷包含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式提问,有效确保问卷的质量。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85人,全部为男性、未婚,年龄范围为18~27岁,平均年龄(21.18±2.01)岁。MSM组50人,平均年龄(21.60±1.92)岁;普通男大学生组35人,平均年龄(20.57±2.02)岁,两组年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基本情况见表1。
2.2 性取向相关影响因素
经卡方检验,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M自述性取向成因
50人中,26人(52.0%)自述同性性取向为先天性,均不自觉有任何事件或人诱导,属自然而然、不自觉便喜欢同性,但发觉的时间早晚各异,从小学至初中不等;24人(48.0%)自述为后天性,其中10人是由于后天家庭因素影响(包括父母离异、父亲强势、和父亲关系紧张、父母工作繁忙由祖母或外祖母照看等),网络及影视作品影响的有5人,另有因好奇、被人诱导、与异往受挫等原因而产生同性性取向。
2.4 调查对象对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估计
MSM组估计我市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的均值(中位数)为15.7(10.0)%,普通男大学生组估计该比例为11.7(2.0)%。合计为14.0(7.8)%。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在校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依从性高,而且年龄小回忆偏倚小,有利于质量控制并能减少回忆偏倚,可使收集的信息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的青年学生MSM依托于各区级疾控和社会组织招募,虽为匿名调查,但信息相对可靠,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
同性性取向的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先天说包括基因、激素和大脑结构,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国外还有研究成长环境和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提出同性人群有更大的精神压力。本研究中,MSM组童年时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的比例低于普通男大学生组,说明了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会对同性性取向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杨泰等的研究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幼年时喜欢扮做女孩易造成男性儿童性别角色混乱,这与钱玉燕、张北川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小时候不爱活动、不喜冒险、不喜欢玩刀枪玩具的青年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这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同性性取向的表现倾向。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或电影并从中获得性可能是产生同性性取向的诱因。
在自述的同性性取向成因上,认为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和后天形成的比例相当;而自述为后天因素导致的同性性取向中,家庭因素为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排在第二位的后天因素为网络及影视作品,说明了信息便捷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根据“空白占据理论”,首次性经历对于性取向的形成至关重要。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首次性经验对其性别角色的识别认同具有较强的影响,并因随后一段时期内的空白而不断强化进而固化,逐渐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恋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原因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研究还设计了对大中专院校男生中MSM人群所占比例进行估计这一题目,估计的比例可能有一定偏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同性恋人群正由以往的隐蔽化向公开、显现化过渡。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一、基本情况
周先生来到咨询室,他是为儿子的问题而来。他介绍说:“孩子17岁,正读高中,大概是暑假8月中旬,发现他行为反常,比如不说话;家中5个人吃饭时,只要前面3个人上了桌,他决不会第4个上桌。开学了,下晚自习后坐出租车,明明该4元钱,他宁愿给5元也决不会给4元钱。凡是与4有关的数字他都特别回避,现在不能正常上学,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我们曾把他带到大医院去看过,医生诊断没有身体上的问题,也开了些药,但吃了见效不大。”
听了周先生的介绍,我心中有底了。过了两天,父子俩来了,周先生开口就说:“你约的这个时间他很满意,因为是8点。他在家硬要等到8点钟才出门。”
来访者自述:对4、14、19这些数字特别敏感,其中对4、14这两个数字尤其恐惧,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敢第4个上桌吃饭;不敢第4个走进教室,如果是第4次坐板凳,必须马上起来重新坐一次;老师讲课讲到第14页时,决不翻到14页;不坐4路车;下午2点钟,因为手机上显示的是14,这个时候决不做任何事,如果在家中,该上学了,也决不去上学,甚至家人、同学跟自己说话也不答应。凡是这些时候,心中总是不安、心烦,担心会有不幸发生。对这些时间特别在意,常看手表。有时事前不知道,但突然发现是在这个时段,就马上会感到烦躁、头痛等,严重的时候,会抱着头撞墙壁、抓头发,想摆脱这种困境,但又不能自拔。自己原来学习成绩还可以,高一时分到普通班,经过一年的努力,这学期到了尖子班。高一时过得很快乐、很自豪,现在不一样了,好像什么都变了,由于耽误的时间多,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了许多。感到再没有高一时快乐了。
第二次,他又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其父对我诉苦:“真是气人,在家非要等到约定的时间才走,早一分钟都不行。明天晚上要来咨询,他非要我今天就打电话跟班主任请假不可。还专门办了个出入证,随时都可以出校门,特殊对待。老师觉得怎么连父亲也这样疯疯癫癫,你说气不气人!”
二、问题诊断
来访者自述:暑假买了一本测字算命的书看,上面罗列了一些数字,是与不吉祥、凶、险联系的,如4、14、19等,加之谐音,4就是死,14就是要死;而对19的害怕则是听婆婆说幺爸死的那天就是19号。
我进一步了解到他有点口吃,且很在意,假期中在进行自我矫正。跟父母相处得也不是很好,尤其是母亲,一是母亲文化程度低,二是性格不好,动辄破口大骂,语言极不文明,他觉得母亲很没修养,很受不了,于是相处得很不愉快。暑假在家时间多,经常跟母亲发生冲突,爷爷有时也打他,责怪他。这些人际冲突产生的不良情绪与对数字的害怕心理叠加在一起,导致他在这段时间有较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如反感、烦躁、焦虑、痛苦乃至恐惧。又加上换了新的班级,还没有适应新集体,原有的那种自豪感受挫,这一切都让他在短时间内体验了太多负性情绪。
综合他的讲述,我判断他的心理问题是属于强迫症,开始是观念上的强迫,进而出现行为强迫。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的、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法摆脱的神经症。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最为常见。强迫情绪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
从来访者主述的情况分析,来访者符合强迫症的基本要件:1.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2.明知这些行为不合情理又反复出现;3.对症状力图抗拒和排斥而又不能控制和无力摆脱;4.症状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三、矫正方案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在几次咨询中,我认真倾听他的述说,以确定其症状的具体表现及严重程度,并接纳和认同他所经历的这些内心体验,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为进一步咨询矫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认知疗法梳理认识及情绪
假设。如果这些数字不吉祥的话,那么不论你做不做事,都会发生不幸的事。
推论。在其回避的时间和事物上,肯定同时有很多人在做事,第4路车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坐;也总有人是第4个上桌吃饭的人;14点钟,总有人出门做事;老师讲课讲到14页时,班上其他同学,包括老师在内照样翻着看,他们都好好的,没出什么意外……所以,这些数字会导致不幸是不成立的。
3.用心理暗示法改变思维方向
我让他用音乐中的发音来联想数字“4”“14”,那就是“发”“多发”,而不是“死”“要死”。人的心理总是希望美好的事物出现,希望好运青睐自己。改变思维方式,用正向、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就会伴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4.用系统脱敏法矫正强迫行为
在几次咨询中,我将他的强迫症状分成轻重几个等级,按照系统脱敏的方法逐级脱敏,直至最后建议他的父亲在他忌讳的“14”点钟陪同他去做些事,陪同他去坐“4”路车等。让他感到即使是与这些跟“4”“14”“19”有关的这些时段和事物发生联系,也是安全的。
四、效果及反思
来访者的恐惧情绪得到了控制,强迫症状有所缓解,能坚持正常学习。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74-02
1 一般资料
白XX,女,研究生二年级。2010年9月前来求助。自述父母均有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睦。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一个弟弟。身高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研究生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病史。
从小交替在城市和城郊生活,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学习成绩一直优良,深得师长喜爱。对喜爱的事物兴趣持久,有坚持和奉献精神。在校和班中兼任职务,对分内之事尽心尽责。平时不大主动与生人说话,但待朋友真诚开朗,人缘较好。自述有些懒,不爱动,偏激,看问题片面,锋芒毕露,与人相处有点困难。大事有主见,小事没注意。怕吃苦,没经过摔打和挫折,不够坚强。
2 主诉
求助者一个月前收到一直暗恋的男子的表白信,应允,确立情侣关系。两人从前是好朋友关系,恋情进展顺利,均见过双方家长,并于当月末结伴旅行。近来发觉男友心情沉重,多次询问后得知其前女友怀有其身孕,当场大怒,与男友分手。分手后又心灰意冷,不知如何向家人交代,与朋友诉说之后心情仍然无法平复。同时学业任务繁重,没时间失恋。于是处于想走出阴霾又无法放手遗忘、想努力学习又无法集中精力的痛苦中,每天情绪都很低落,失眠,头痛,郁郁寡欢,常背人哭泣;没有食欲,从来不觉得饿,不想吃东西,身体虚弱无力;上课老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得很差,学习效果低下;觉得“倒霉透顶”,“命运不公,老天弄人”,十分无助。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很想振作起来,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上自习、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不由自主的出现发呆、放空的状态。但是一想到大堆的课业任务又觉得不能放松和休息。越是希望集中精神越是无法集中,越是无法集中越是感到无助、无能为力,认为自己“很没用”。有时感觉后悔不该冲动分手,而应与男友共度难关,十分自责。很想与男友联系,又强迫自己与其断绝联系,删除其QQ号码和电话号码。在路上遇见,也不回应其招呼,转身后心痛难忍,泪流满面。症状已经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得已前来求助。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现场观察求助者十分憔悴、消瘦,有礼貌,口齿清晰但表达不是很有条理,诉说过程中多次不禁抽泣不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心事重重,没有笑容。有人主动与她打招呼也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有时听见她唉声叹气,问及原因,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有时到了吃饭时间根本不去吃。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甚至周围有人说笑时她也没有什么反应。
4 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症状选用SCL-90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3.4;强迫:3.6;人际关系敏感:2.7;抑郁:4.1;焦虑:3.5;敌对:2.3;恐怖:1.0;偏执:2.2;精神病性:2.1;其它:3.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心理测验记过,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优良,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有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和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抑郁和焦虑水平较高;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4.1 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抑郁情绪;
4.2 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5 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降低其抑郁和焦虑水平,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时注意力水平,改善其生活作息饮食习惯。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6.1 主要咨询方法与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失恋和学习任务)引起的较大压力,自身又无法调适,于是处于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不良情绪,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2]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加之其具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欲望,比较适于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6.2 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3]
6.3 咨询时间与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2次,每次50分钟左右。
咨询费用:免费。
7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7.1 评估诊断和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7.2 心理帮助阶段;
7.3 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10年9月9日
目的:㈠搜集资料,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㈢确定主要问题;㈣探寻改变意愿;㈤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测验法。
过程:(1)询问求助者基本情况,向其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2)与求助者会谈、施测,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和求助意向。(3)根据临床资料做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产生不良情绪和精力无法集中。(4)确定咨询目标。(5)布置咨询作业:①主动关心家人和朋友,寻求心理上的安慰。②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二次,2010年9月12日
目的:㈠加深咨询关系;㈡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㈢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关心和温暖。(2)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挫折,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3)通过讨论,让求助者明白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信念以及由此导致的自责和不自信。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鼓励求助者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4)改变不合理信念,比如认为失恋是“倒霉透顶”, “命运不公,老天弄人”, 暂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是“很没用”,以及冲动分手的后的后悔与自责等。(5)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失恋确实叫人难过,但其原因不在天而在人,选择的权利始终在于我”,“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暂时的精力不集中并不会影响我的学习能力”,“分手已成事实,与其后悔自责不如勇敢接受”,“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才能最终解决”等。(6)布置咨询作业:①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写成日记,帮助自己进行思考。②每天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运动(散步、慢跑等)。③将学习任务分解,按轻重缓急一部分一部分有序完成。
第三次,2010年9月16日
目的:(1)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2)逐渐改善食欲、睡眠、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排解苦闷心情,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2)相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示范。(3)布置咨询作业: ①每天做1-2次放松训练,每次15分钟左右; ②每天有规律的饮食起居。
第四次,2010年9月19日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3)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顺利完成,表扬其认真完成咨询作业的态度,肯定其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2)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比如“成长是通过战胜一个个困难而实现的,因此合理对待挫折是成功发展自身的重要因素”,“危机就是‘危机+机遇’,接受困难,面对困难,往往可以使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无能为力之事就顺其自然”等(3)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4)基本结束咨询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求助者的评价
半个月后求助者主动致电表示“课业任务已完成大部分,剩余还在按计划完成”,“坚持运动,身体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和睡眠均较良好”,“国庆和朋友出游身心舒畅,精神较好”,“和闺蜜聊了几次,对失恋的事渐渐释怀,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世界仍是宽广的”。
8.2 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基本达成: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不再纠结于失恋的泥潭中,生活规律,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良好状态。本咨询消除了求助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以及其无助无能为力的感觉,使求助者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8.3 心理测验结果SCL-90:躯体化:1.0;强迫:1.2;人际关系敏感:1.1;抑郁:1.2;焦虑:1.1;敌对:1.2;恐怖:1.0;偏执:1.0;精神病性:1.0;其它:1.2。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和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都得到消除,抑郁和焦虑水平也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民族出版社
[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 民族出版社
[3]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二级) 民族出版社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66-02
一、基本情况
求助者,小珍(化名),女性,19岁,汉族,大一新生,来自海南省经济欠发达村镇,有两个姐姐,一兄,一妹。两个姐姐已嫁人,没有继续学业。哥哥在外地求学结束后独自生活,妹妹还在家乡念高中。母亲没念过书,在家操持家务。全家靠父亲做农活、帮工维持生活,家庭负担较重。从小到大发育正常,相貌清秀,按时入学。性格内向,说话带有南方口音且语速较快,目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个人成长史:小珍足月顺产,发育正常,身体健康,母亲身体健康,孕、产期及哺乳期未服用药物。幼儿时期曾受过一次烫伤,在胳膊上留下一块明显的伤疤。其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求助者自述:烫伤之后,一次和同村朋友做游戏,有小朋友说我是“妖怪”。从此回避与同学朋友接触,无论什么季节都穿长袖上衣。我两个姐姐都没上中学,早早嫁人。她们对我继续念书花家里钱很不满,认为是我使父亲带病打工挣钱,说我不孝。高考发挥失常,来到现在的学校。对内蒙古的气候、饮食、人际方面很不适应,十分想家。跟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和宿舍同学交流不多。自己感觉宿舍中其他五个人是一个小团体,自己被排除在外。回到宿舍,同舍人原本在谈天说地,见到我就不说了。周末出去吃饭唱歌也很少叫我。对此我很不满,但从没有正面表达,而是“冷”处理――我也不理他们。我在这边没有能说话的人,心情很低落,感到很孤独。不想学习只想回家,一想到父亲要辛苦挣钱供我读书,又感到很愧疚。
二、初步印象
来访者叙述条理清晰,但能感觉到她情绪低落。在开始阶段,双手交叉紧握,防御性较强。当谈到令自己受伤的经历时,语速加快,情绪激动,开始哭泣。
三、心理测试结果
SCL-90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1,强迫症状1.4,人际关系敏感3.9,抑郁2.1,焦虑3.2,敌对1.3,恐怖1.2,偏执1.0,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92;阳性项目数47个。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总分超过160,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要进一步检验。该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最近情绪低落。
EPQ各因子分如下:E分39.6;P分33.3;N分54.4;L分60.1。通过测试得知:来访者属于倾向内向不稳定型。她通常缺乏活力;活动时从容不忙,喜欢宁静、闲适的假日。宁愿只有几个特殊朋友,喜欢从事如阅读一类的单独活动,难得谈论他人,有从令他烦恼的社交关系中退出的倾向。喜欢选择熟悉、安全和保障的生活。一般作决定前考虑问题很周详,讲究系统性、规则性、审慎小心,总是预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说话先要考虑,总是“三思而后行”。情绪状态不是特别稳定,对生存状况的态度比较客观平和,但面对复杂的状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忧虑与不安。一般对自己评价不高,认为自己缺乏魅力,可能因事情出错而心烦意乱,并且不必要地为可能或不会发生的事忧心忡忡;经常需家人朋友的同情和安慰。常自责、自卑,无论其行为是否真正负有道义责任,都受到自己的良心谴责。
SAS的标准分57分,来访者有轻度焦虑。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偶有焦虑,在面临极大压力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焦虑感觉,但是其焦虑症状轻微,经过及时的调试,一般都会迅速缓解。
SDS的标准分54,来访者轻度抑郁,偶尔有些郁闷、压抑。在遇到挫折和烦恼时,会出现暂时的情绪低落,只要认识到这种情绪并且恰当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选择适当的应对方法,就可以从低沉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评估与诊断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
诊断依据如下:第一,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来访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个性稳定。第二,持续时间较长,但心理问题反应强度不严重,问题没有泛化。自己感到痛苦但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合以上信息,初步界定来访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
病因分析:
1.生物因素。该来访者者19岁,女,大一新生,处于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新生成为心理问题的易感群体。
2.社会因素。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因为受伤被嘲笑、排挤,努力学习但没考上心仪的学校。家人不赞成她求学;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适应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感到有很大的落差,未得到老师和同学及时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因素。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只能做到最好,否则无法面对家人;同学不喜欢我,认为他们排挤异乡人;行为模式方面: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性格方面:内向、不稳定。
五、咨询目标及方案
针对造成她心理冲突的原因及自身实际情况,我们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首先设定具体目标:调节心理状态,多参加课外活动,扩大交友圈,消除与人交往时的害怕心理,逐步提高自信心,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最终目标:调节自己的认知方式,建立自信,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
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身份特征及人格基础,本案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摆脱负性情绪,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辅助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运用倾听、且情绪宣泄、解释与鼓励、自我暗示等咨询技术。
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将已经打印好的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资料,交给来访者一份,并告知来访者,如有疑问,可提出来。
咨询的时间和收费;咨询时问:每周星期一早上9:30~10:30;咨询收费:根据学校的文件规定,为本校学生咨询不收费。
六、咨询过程
1.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阶段。
2.具体目标。(1)改善来访者目前的不良情绪状态,使求助者将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缓解来访者的情绪。(2)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例如:如果同学喜欢我,就应该主动和我打招呼。(3)提高来访者的认知能力,重建合理信念。启发来访者理性分析和反思自身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技能。
3.终极目标。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完善人格。咨询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关系、宣泄情绪;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寻找问题根源,改变不合理信念;第三阶段巩固认知、促进健康。
第一阶段咨询:运用倾听、共情、鼓励等技术建立关系、宣泄情绪。在初次接待来访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后,运用倾听、共情和鼓励等技术,一方面给她一个倾诉的机会,将她自己近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感受以及存在的困难表达出来,将此过程中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理解,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咨询师详细了解来访者问题的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寻找问题根源,改变不合理信念。在关系建立和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指出该来访者的错误认知。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完人”,平和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针对人际问题,让她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策略及应对方式。通过两次咨询,来访者与同学有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可以潜心学习不再纠结宿舍人际关系。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家庭作业:大学时期遇到的一些困惑,都跟自己的哪些想法有关。
第三阶段巩固认知、促进人格完善。通过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后,本阶段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巩固咨询效果并监督来访者将在咨询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结束本阶段咨询。
4.具体咨询过程。(1)第一次咨询。任务: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②摄入性会谈,通过倾听、共情等方法降低效率下降、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布置家庭作业:自己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都跟白己的什么想法有关。(2)第三次咨询。任务:进一步寻找和明确引发来访者不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过程:根据来访者的家庭作业问题,寻找和确认不合理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例如:如果同学喜欢我,就应该主动和我打招呼。
七、咨询结果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感到学会如何适应大学人际关系,开始与同学正常交往,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可以恢复正常学习状态。感到这个大学对她“打开了”。
2.心理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发现已达到预期咨询目标。来访者精神状态健康,与同学关系好转,可以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客观的评价。
3.心理测量结果。求助者SAS和SDS的标准分从57和54降到了42和31。来访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已明显下降。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错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46-02
一、一般资料
田某,女,21岁,汉族,四川攀枝花人,身高1.60米,体态适中。现为成都某高校大三学生,金融专业。求助者为独生子,家庭关系良好。求助者性格偏内向,对自己要求较为严格,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大三选修了一门课程,第九周时因忙于其他事务而错过了占期末成绩比例10%的期中测试,认为此门课程成绩必定受到影响,心里感到有压力,临近期末考试了,在复习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精神遗传史,家人身体健康。最近失眠,食欲下降,烦躁,焦虑,情绪低落。能按时参加学习,学习努力,能与人交往,但是学习效率较低。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因子分:躯体化因子1.5,强迫症状1.2,人际关系敏感1.4,抑郁因子1.5,焦虑因子2.5,敌对因子1.4,偏执因子1,精神病性1.2,其他1.0。SAS(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为65分,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为40分。求助者的scl-90自评量表中焦虑因子得分明显偏高,SD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属正常范围,SAS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表明求助者处于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快期末考试了,在复习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约两周。
求助者自诉:我学习一直非常用功,对每门课都很在意。每学期第九周是中期测试周,有些课程会做中期测验,有些不会。我有一门课是晚上的选修课,老师之前并没有宣布会中期测试,那天晚上我因为社团有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比赛活动,想着老师没有说要中期测试,就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去上课,哪知老师做了测试,说要算10分的平时成绩。我得知后就着急了,想着期末考试时成绩肯定会落后于其他同学,这样会影响我的成绩在班上的排名,这次挫折让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以后的前途也会受到影响,父母也会失望。最近要期末考试了,我心里焦虑,没有办法集中精神,找不到学习的感觉,不知道怎样复习了,又想起会让父母失望,心里很紧张,饭也不怎么吃得下,晚上睡觉也不踏实。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谈吐正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其辅导员反映:该生学习比较努力,上课一直都比较认真,成绩较好,性格内向,对自我要求偏高,家庭经济一般,人际关系尚可,最近快到考试了,有点紧张。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与诊断依据。诊断:一般心理问题,考前焦虑。诊断依据:①心理症状学依据。认知能力:注意力下降;情绪情感:情绪紧张、焦虑、烦躁;意志行为:很容易烦躁,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思维:思维反应正常;社会功能状况:能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情况良好,但是学习效果受到影响。②心理测验。根据前述心理测验结果,scl-90自评量表中焦虑因子得分明显偏高,SD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属正常范围,SAS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表明求助者处于中度焦虑。
2.鉴别诊断。①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②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求助者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于考试这一现实刺激所引起的,其冲突有现实意义,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不到1个月,不良情绪反应强度不太强烈,只局限在考试的范围内,尚未泛化,社会交往有一定影响但不严重,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③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以焦虑为主要症状,是因考试而引起,有具体的对象和固定的内容,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焦虑情绪时间短,不到1个月,症状没有泛化,故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求助者共同协商,达成口头协议,初步商定近期与远期目标。近期目标:①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模式。②帮助来访者缓解当前的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可以很好地复习考试。③长期目标: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完善人格,以正确的认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适应不同的环境。
六、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见解等。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观念的认知过程。求助者自身领悟能力较强,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适用于认知行为疗法。
七、咨询过程
本案例包括3个阶段:①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②心理咨询阶段;③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第一次咨询:2015年5月20。目的:①了解基本情况;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确定主要问题;④进行咨询分析,发现不合理信念。方法: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疗法。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②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绪,表示理解、接纳,强调她的感受是完全正常的反应。③强调其焦虑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观念。④取得其辅导员配合,共同确定咨询目标。⑤反馈测验结果,结合问题做出初步分析,让她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⑥布置家庭作业:在情绪出现烦躁、紧张和焦虑时,探求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烦躁、紧张和焦虑时,进行放松练习。
第二次咨询:2015年5月27。目的:①加深咨询关系;②确定问题:提问及自我审查技术;③检查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过程:①讨论家庭作业,让她在记忆或想象中找到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引导求助者去探寻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②告诉求助者其认知评价是如何导致其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的。③指导求助者通过真实性检验,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己的消极认知是不符合实际的,并找出认知歪曲与负性情感的关系,从而矫正认知障碍。主要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到以下几个错误信念:其一,少了10分的平时成绩必然使得我期末成绩落后于他人(绝对化);其二,这次平时成绩的错过让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绝对化)。通过语义分析技术来纠正,换成:“我在参加一门选修课期中测试这件事上没有做好”,帮助她确立新的合理信念。④布置家庭作业:练习探求自己内心自动的不合理信念,并开始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与信念辩论;在紧张烦躁和焦虑时,进行放松练习。
第三次咨询:2015年6月4。目的:①学会合理评价,与不合理信念辩论;②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③帮助求助者改变思维,放弃不合理信念,代之合理信念,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过程:①反馈咨询作业:与求助者深层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进一步辩论,找到核心错误观念,即我的成绩必须要比别人更好(绝对化);成绩是衡量自己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绝对化);成绩不好将严重影响我将来的发展(以偏概全);成绩不好就无法回报家人(绝对化)。②进一步改变认知模式,强化正性思维。③布置家庭作业:练习用合理的思维与信念代替不合理思维与信念;在紧张、烦躁和焦虑时,进行放松练习。
第四次咨询:2015年6月10。目的:①巩固咨询效果;②心理测验;③结束咨询。方法:心理测验。过程:①反馈作业,焦虑症状基本消失,心态较稳定。②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现实问题,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学会接纳和自我开放,树立积极的人生理念。③心理测验结果:SAS得分46(标准分),SDS得分39(标准分),SCL―90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④基本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帮助求助者把咨询中学到的认知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本人和辅导员评价:①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自述:“心里平静了许多,晚上睡眠质量提高了,现在开始复习,为各项期末考试做准备,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②辅导员反应:“求助者情绪平稳,各方面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2.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上课的观察,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能正常学习,睡眠状况改善,焦虑不安、烦躁的症状明显减轻,错误观念、不合理认识明显改善。咨询过程完整、有条理。
3.心理测验评估:通过测验的前后对比,求助者的多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说明求助者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通过以上评估,说明本案例咨询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第2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一、个案基本情况
1.个案一般资料
陈某,男性,12岁,小学六年级,在城市生活,家庭经济一般,发育正常。成绩中等,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内向。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目前身体健康。自己前来求助,衣着得体,表情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入座后低着头,双手不住地互相捏着。
2.来访者自述
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我平常话不多,朋友也不多,从小到大我和邻居的林某最玩得来,他喜欢听我拉小提琴,我喜欢看他画画。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比我大两岁,为人谦和,总像大哥哥似的呵护我。去年初的一天,我们像往常一样一道回家,这时迎面来了一辆失控的中巴车,好友林某先看到,他猛地推开了我,自己却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我怎么也不相信那是真的。
这件事发生后,我觉得自己从没轻松过,特别是林某的父母从不当面责怪我,使我的自责、负疚感更强。我常常觉得很不安,脑子里老想着出事时的情景。我一直问自己,我当时在干什么,为什么当时发现情况的不是我?为什么离开的不是我?我常茫然想着当时车祸的情景,也因此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学习,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了不少,我原来是班上的优等生,现在是中下生。自那事以后,我更不爱与人打交道,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常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不愿任何人来打扰我。父母也不能理解我,说我性格懦弱,经不起挫折。有空时,我常到我和林某一起常去的树林子和他说话,拉提琴给他听。最近,我常失眠,学习成绩又下降了,有时感觉胸闷、疲乏、心神不定、食欲下降,不爱有人来打扰我,我觉得再没人能像林某那样理解我,我觉得是我害了林某,生活真是没意思透了。
3.观察得到的初步印象
其叙述条理清楚,回答问题抓住要领,话不多,语速偏慢,在叙述过去时情绪低沉。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肢体语言不多,大部分时间埋头,显得不安,突出为不停地互捏双手。
4. 心理测验
SDS标准分64分。
二、评估与诊断
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也就是其抑郁情绪是由外在事件引起的;来访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他的抑郁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运动性不安和有时的睡眠障碍是一致的。其个性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2.表现的程度:持续时间一年多;他的心理问题反应的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思维逻辑,问题表现基本局限在情绪方面,其心理问题引起了其他的一些躯体化反应及社会交往障碍,躯体化反应的程度较轻,社交障碍程度重一点,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3.在综合收集来访者的多方面资料后,初步诊断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在性质上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可排除重型精神疾病;在种类上是属于因生活事件(车祸)引起的抑郁情绪。
此外,他的问题对其身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情绪方面:抑郁、低沉、明显不安;感知觉方面:注意难以集中,人常感到疲乏,提不起劲;行为方面:有时增多无目的的来回走动;躯体方面:植物神经功能轻微变化,如有时感觉胸闷,心神不定,食欲下降;生物节律(生活)方面:有时失眠;社会功能方面:学习效率有所下降,社交退缩。
三、咨询目标
我和来访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首先设定了具体目标:缓解抑郁情绪;近期目标是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能坚持正常的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关注的重点;最终目标:调整对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要锻炼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咨询方案
根据来访者的身份特征和改变动机,笔者认为这个案例宜以改变认知为主,调整其痛失朋友,怪罪自己,抑郁不能自拔的状态。具体需要运用倾听、通情达理、解释、指导等咨询技术。
五、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关系、宣泄情绪;第二阶段分析问题、探寻根源;第三阶段调整认知、促进健康。
第一阶段咨询:运用倾听、通情达理等技术来建立关系,宣泄情绪。
在初步接待来访者后,运用倾听、通情达理和重复技术等,给他一个倾诉的机会,把自己对过去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感受及现在的低沉情绪表达出来,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和信任。为了有助于倾诉,我和他做了 个小小的游戏,我先播放哀乐,在舒缓、哀伤的乐曲声中,我提示他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想像着当时的情景,勇敢地把痛苦情感释放出来。在乐曲中段,来访者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同时也促进他倾诉的欲望,这些为建立咨访关系打下了基础。这些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我详细了解来访者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尤其是有助于我了解来访者对问题的应对方式、主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情况,特别是事件发生前两人的友谊及事后朋友的家人、他的父母对他的态度等。
第二阶段咨询:运用解释、指导等技术来分析问题,探寻根源。
在建立关系和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解释、指导和情绪困扰面质等技术向来访者说明他的问题是,生活重大事件的打击引起的情绪困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好友为了救自己而遭车祸去世,自己处于强烈的自责及怀念好友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由于该事件的发生及家里人对他行为的不理解,让他觉得生活没意思,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在哪里。而且由于林某父母的不责怪,使他的自责、负疚感更强,而自己又觉得父母不够理解他,把他的负性情绪一部分转移到父母身上,自感无力从这种处境摆脱出来,于是便以抑郁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在听完解释后,来访者似乎明白了许多。
第三阶段咨询: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整认知,实现改变。此阶段分三个小部分。
1.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认知转变法调整来访者对车祸事件发生后的认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来访者问题,可见他的情绪问题固然与客观上车祸事件有关,主要原因还是他认为失去朋友就失去生活的意义,虽然他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还是夸大了失去朋友与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因此调整的重点是让他能够勇敢地面对已成事实的结果。
咨询师:车祸事件完全不受你个人控制的,是属于意外之灾,不是你的错。试想,如果当时发现车失控的是你,你会推林某一把吗?
来访者:我会。
咨询师:假设,如果活下来的是林某,而你在天上,你看着林某因此而伤痛不已,不原谅自己,你会怎么想?
来访者:我不希望他这样,我希望他好好活着,和以前一样开心,一样成绩好……
咨询师:你们是那么好的朋友,我想他的想法和你是一样的,他也希望你天天快乐。所以,你怀念、痛失好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因此而消沉,不与人交往,学习下降,不仅自己不快乐,你的父母也不快乐,而且林某的父母看在眼里也不快乐,林某在天上又怎么能快乐呢?
来访者:(沉思不语)
咨询师:所以你这样过度消沉是无益的,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来怀念你的好朋友,比如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把好朋友的爱心传递下去;积极地去爱自己的父母和林某的父母;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等等。你还能想到什么是你可以去做的吗?
来访者:(沉默)
3.运用积极关注技术,寻找来访者的亮点予以鼓励,增强改变自身的信心和积极性。从其叙述中得知,来访者非常重情义,有爱心,有感恩的心。这一点说明他目前的交际阻碍是暂时的,是由车祸这事件引起的,于是鼓励来访者,要像过去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珍惜同学、朋友的友情,他将很快获得新的友谊。
最后,与来访者做情景告别游戏。在较欢快、轻松的音乐声中,来访者向屏幕上出现的过去的好朋友(动画课件制作)的背影告别。看着朋友的背影,他深情地说:“林×,你虽然走了,但你的生命会在我身上延续的,我会把你的爱心传递给你、我的父母,传递给周围的朋友和需要帮助的人们。你祝福我吧。”经过上述咨询后,来访者自述心情放松了许多,高兴地说:“老师,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过。”
六、咨询效果的评估
在最后一次咨询后的第三天,来访者给我发来Email:自己想开了许多,觉得许多事情还需要去做,抑郁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平静、轻松了不少,睡眠也好了起来,学习也较专心了。最近,他还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训练,家人、同学都说他变了。
我的评估: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缓解了抑郁情绪,由此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爱与人交往、学习效率低下、睡眠等问题已逐步好转。
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DS标准分45,显示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焦虑性神经症;合理情绪疗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27-02
一、一般资料
(一)张某,女,19岁,四川达县人,中文系大学一年级学生。父亲是当地政府部门公务员,母亲在学校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事业心强,对她要求严格,在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独自一人来咨询室,自诉因心理有问题,想要退学,前来征求意见。
(二)心理测验与分析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标准分为65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属于中度焦虑。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验结果:E=36,N=62,P=54,L=35。性格内向,偏抑郁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大一第一学期,张某发现入学时做的16PP的报告单,在报告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感到难以置信,难以接受,之后开始怀疑,想到自己一直人际关系不好,可能就是心理有问题造成的,相信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同学,每天都食欲不振,提心吊胆,晚上失眠,经常性头痛。时常感到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胸闷,心跳加速,流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一般印象:求助者衣着简单朴素,神情疲惫,落座后不停地抖腿,交谈时,目光闪避,害怕与咨询师正视。
(二)咨询师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张某的老师介绍,张某专业成绩比较好,性格细腻。但是她比较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近来也发现她有些异常,在课堂上常常发呆,不愿学习。
四、诊断与评估: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一)心理诊断及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协调一致,知情意统一,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病程三个月以上(2分),该求助者对正常的工作和学习难以正常进行,而且已经泛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分),经过一个月的休息,症状仍无法得到缓解,心里痛苦完全无法摆脱(3分)。对照评分三标准,该求助者得分为7分,可诊断为神经症。4.该求助者的问题表现为:有焦虑的情绪体验(烦躁,坐立不安,头痛);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胸闷,心跳加速,流汗。符合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5.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与咨询师观察结果,且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因此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二)鉴别诊断:对该求助者应做的鉴别诊断为:1.与器质性病相鉴别:求助者自述有失眠、头痛,胸闷等躯体症状,但近期体检表明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与器质性病症相鉴别。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一致,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三)病因分析: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症状无明显的生物学原因。2.社会原因:求助者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自我要求较高。缺乏心理倾诉的对象,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3.心理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社会交往能力差是其潜在的心理困扰,形成了错误的因果逻辑。
五、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1.缓解焦虑情绪。2.改变人际交往状况。
远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的选择。
(二)合理情绪疗法。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阶段。咨询师应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收集求助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定主要症状、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咨询阶段。咨询阶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求助者症状产生的社会学、生物学、认知方面的原因,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消除症状。
3.结束与巩固阶段。做好咨询总结,巩固咨询成果。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09年10月15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来访者自由联想、宣泄情绪。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收集资料,与求助者探寻心理冲突,协商咨询目标及方案,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并完成EPQ、SAS心理测验的测定。家庭作业:与同学、老师多沟通,寻找人际支持。
第二次咨询:2009年10月22日
目的:
1.加深治疗关系。
2.学习放松技巧。
3.按照ABC理论模式分析不合理的信念方法:会谈法,行为放松训练。
过程:
1.引导求助者察觉并领悟自己焦虑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不是看到测量结果这一事件,而是自身的认知偏差和逻辑错误。
2.与求助者探讨其思维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其弄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其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促进其领悟什么是合理的信念。
3.反馈上次的家庭作业情况,并用剩余时间教给求助者自我放松的方法。家庭作业:(思考其思维中不合理的信念,领悟合理的信念。按照咨询师教给的方法对自我进行放松练习。
第三次咨询:2009年10月28日
目的:
1.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对生活事件做合理的评价。
2.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反思
3.学会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方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产婆术”的辩论技术。
过程:求助者说出认为心理有问题所以造成自己长期人缘不好,朋友少让求助者明白这种因果推理是错误的。让其明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面临困扰的关键。并认识到放弃非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主动加以矫正。
第四次咨询:2009年11月5日
目的:
1.巩固认知重建效果
2.消除焦虑情绪方法:会谈法,并利用合理情绪想象的技术消除焦虑情绪。
过程: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产生并进入不适当的情绪情景之中,让他体验这种情景下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体会适当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改变了哪些观点学到了哪些观念。
第五次咨询:2009年11月12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引导求助者建立并完善适合自己的一套理性生活观和行为模式;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SAS:40分;对咨询过程进行总结:帮助来访者做好结束的心理准备。半年后,对其做电话随访,来访者反映临床症状消除,能适应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张嘉伟,怎样治疗焦虑症,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张仲明,李世泽,心理诊断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如何提高述职报告的写作质量
摘 要: 述职报告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写作者不仅要掌握述职报告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写作结构,而且要掌握述职报告同个人总结、思想汇报、经验材料、演讲演说等文体的本质区别,同时还应注意避免面面俱到、评议不分和贪人之功。
关键词: 述职报告; 写作; 质量
述职报告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为接受考核,就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自我回顾和评估而写成的,是向主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或本单位的职工群众进行陈述汇报的书面报告。它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事务文书的一种,也是个人日常应用文体的一种。
述职报告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实行新的干部管理体制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及考核体系的一种重要工具,便于组织人事部门考核,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发现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 便于群众监督评议、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人们群众主人公地位; 便于促进被考核干部不断总结经验,明确自身职责,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领导才干和业务素质、勤政廉政、爱岗敬业。尤其是述职报告是要当众宣读,或呈进给特定的上级领导审阅,具有很强的透明性和应用性,其写作质量的高低,包括思想观点、材料内容、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的优劣,都直接反映着述职者的工作实绩、态度和基本素质,以及影响到述职者的形象和前程,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提高述职报告写作质量? 笔者认为述职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深刻理解述职报告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
( 一) 述职主体的法定性
所谓述职,即指担任一定职务者向特定对象陈述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不任职者,则不存在“述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替代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述职,述职主体总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自已的有关情况进行自我述评,而不是从第三者的 角度检查、总结和评价他人的工作情况。
( 二) 报告内容的规定性
述职报告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必须以“职”为其所“述”的对象,即必须以自己对一定时段所在岗位的职责、目标的履行情况作为报告内容。岗位职责和目标是有国家、部门或单位统一制定的,它规定了每一个岗位的职权范围和责任,因而述职报告的内容也是规定的、明确的、可循的。述职报告是述职者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仅需要定性分析,更要有定量的证
明,要求从德、能、勤、绩、廉诸方面进行报告。
( 三) 拟写时效的特定性
述职报告是述职者在特定的时限,为接受一定的考核而拟写的。无论是任职期满、试聘期满、年度结束的述职报告,还是上级领导不定期、临时布置的一些述职活动所需的书面材料,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写完毕,否则就会影响对述职者的考核,甚至影响全局工作,迟到的述职报告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时效。
( 四) 实用价值的鉴定性
述职报告既是上级领导考核鉴定的依据,又是群众民主评价的基础,最后的材料将作为述职者升迁、留任、降职或调任等的重要凭据而纳入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档案。述职报告的作用程序和最终目的决定了它非可有可无,而是具有相当的行政约束力,具有鉴定审核的实际价值特征。
二、掌握述职报告同四种相似文体的区别
( 一) 述职报告与单位、个人总结的区别
更多精彩文章请您关注
述职报告和单位工作总结都采用自述的方式,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和评价。但是,他们毕竟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文种:
其一,内容范围不同。单位总结是回顾整个单位的工作,重视过程性和全面性,注重展示整个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全方位地反映情况,以便读者清晰地了解什么工作做的好,什么工作做得不好以及为什么。而述职报告重在叙述个人履行职责的情况,着眼于汇报个人履行职责的情况,着眼于汇报个人是否胜任某职,履行职责的能力任何。
其二,写作目的不同。总结作为常规性工作回顾,主要目的是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寻找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以利于今后在实践中更有效的推动工作向前发展。而述职报告是上级主管领导、人事部门或有关评审组织对述职者进行任职期间业绩和能力的考核,也是群众评议的基础。因此,述职报告写作要比照某一岗位的职责来写,对自己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时所表现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自觉接收领导的考核和群众的评议。其三,写作主体不同。述职报告的写作主体是个体,单位工作总结的写作主体是集体。那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写作主体,既要对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又要对过去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述职,很容易混淆两个文种的界限。
( 二) 述职报告与思想汇报的区别
思想汇报是个人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应用文体,是一种抽象的“报告”,其内容主要是汇报思想情况。当然,思想报告也要靠工作或事迹来体现,但被体现的思想终究也是思想,而不是工作或事迹。述职报告是要把任职期间的思想和行为如实展现出来,主要不是想过什么、想得怎么样,而是要实事实说,述职报告拒绝过多地谈思想认识,即使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也需要具体实践来佐证。思想认识也不是不可以谈,而是要侧重谈依此思想怎么办的、有什么样的效果、反响怎样。述职报告也需要寻求规律性的认识,但要简洁,要以述职为基础。
( 三) 述职报告与经验材料的区别
经验材料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了表彰先进、传播事迹、交流推广经验所写的材料。经验材料侧重成绩与经验,可以谈喜不谈忧。而述职报告必须贯彻事实求是的原则,要如实地反映情况。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工作成绩是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建立威信,赢得良好声誉的有力武器。理直气壮地展示成绩是十分必要的,但大谈特谈成绩,一味地为自己唱赞歌、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掩饰失误、失利、失败,这是不可取的。成功的述职报告不但善于总结成绩,还要善于归纳问题,做到谈喜又谈忧。
( 四) 述职报告与竞聘演讲、就职演说区别竞聘演讲、就职演说和述职报告文体内容带有共性,都是围绕职责这个中心展开。写作时均应注意以下三点:
( 1) 考虑现场性和听众的多元性,摆正位置,处理好与听众的关系,使演讲内容的表达、称谓、口吻、语气、用语等与自己的身份、角度、与听众、环境、气氛等相协调,以创造有利于信息交流、心灵共鸣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比如称谓要体现出理解与尊重,说话的立足点、角度、口吻要体现出平等、友好和坦诚,个体形象要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骄狂、友善而不献媚、坦诚而不愚鲁。
( 2) 要考虑演讲因口耳相传带来的即逝性,注意主题和结构的单纯性,避免冗长、生僻、复杂的句式和词语,采用明线过渡、前后照应的结构方式和短句式、口语化等语言形式,包括运用幽默、形象化表达等手法,以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 3) 要注意情感因素的注入,处理好事、理、情三者的关系。既直观展示个人的德才风貌,又表现出内在的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做到以德赢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听众留下深层回味的余地。但三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竞聘演讲侧重于说明“我”胜任此职的主观条件和一旦任职的施政构想。就职演说则侧重于宣布施政纲领,告诉人们“我”将怎样履职。
而述职报告则侧重于陈述“我”的履职情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述职报告因为是“事后”的陈述性演讲,旨在展示述职者履职情况和德能素质,所以,其表述上的突出特征即是紧扣职责用事实说话。
三、正确掌握述职报告的五大写作要素
根据述职报告实际功能的需要和人们写作的实践经验,述职报告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束语和落款五大要素组成。
1、 标题。标题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由述职人和文种构成,如《我的述职报告》,另一种直接用文种做标题,即《述职报告》。2、称谓。即述职者面对的对象或呈报的部门或是负责人。3、正文。正文是述职报告的核心和关健。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份组成。
前言: 是整个正文立标定调部份,陈述述职人的基本情况,一般应简要交代任职的自然概况( 何种职务、职称、任职时间) ,岗位职责及个人认识,对个人履行职责的总体评价等。主体。即履行职位职责的情况,内容包括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指导思想及工作的成效和经验,要注重介绍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工作实绩,并写明其起止时间,概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中的失误和改正措施以及努力方向。主体要写得详实有价值,既要避免空洞、抽象地表述自己的政绩或专业业绩,又要防止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对一些难题的应对思路和重大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最后的效果和影响,要交代得一清二楚。
主体写作可根据内容的不同需要,选取以下三种中的任何一种: 一是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和逻辑关系组成材料。根据事物的内存联系,把问题的各个方面分别给予具体的叙述、分析,它便于多角度、全方位表现述职人的工作情况。二是纵式结构,即按照时间先后和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安排内容,一般要把整体工作进程分成几个阶段,再分别对每一阶段的情况作陈述、分析。三是纵横交叉式结构。既考虑时间的先后顺序,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又注意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的是先把工作进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来,然后再把每一段进程中的若干具体做法分别陈述出来; 有的则是先按逻辑顺序把材料归纳成几个大问题,然后分别围绕着每个问题,按照工作展开的顺序先后加以陈述。运用纵横交叉式结构,尤其要注意条理清晰、顺序得当。结尾。自我批评及努力方向,自我评价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表示自己将更加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愿望和努力目标。
4、结束语。述职报告末尾还应有个明确的结束语作为标志,通常写“以上报告,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以上是我的述职报告,谢谢各位”。这些习惯用语既显示了对上级领导或下属群众的尊重,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示了自己做好工作的愿望,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5、落款。即述职者职务、姓名和成文日期。
力求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面面俱到。述职报告要围绕你所在的岗位、履行的职责,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着重反映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的具有个人特色、个人优势的领导、决策和实践活动,这是述职报告的写作重点,是述职报告的精华之所在,也是组织和群众对述职者进行评议的主要依据。有一些述职者在写述职报告时,担心遗漏了自己的工作成绩,事无巨细,象流水账一样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似乎成绩不小,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所有的工作都平分秋色,毫无主次之分,甚至岗位职责以外的也大写特写,虽然一般来说做出较多成绩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是能干的,有能力的,但这也不等于说成绩和称职是一回事。因为,一个人离开职责干的事情越多,也不能证明其履行职责越好,反而证明其不务正业。
二是避免议评不分。述职报告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述”,即叙述,就是要谈情况、摆材料、讲事实,给人们的印象应当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同时,也需要有适度的“评,评即评议,就是得出经验,引出教训、鉴定工作、评价自我。这应当合情合理,水到渠成。这里“述”是“评”的坚实基础,“评”是“述”的必要升华。在实际写作中,多为先述后评,
也可先述后评或边述边评。但都应当做到观点统率材料,材料印证观点,两者高度和谐,有机统一。在“述”作为述职报告基本或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所“述”内容也应当有详有略。尤其是在述职任职时间长,头绪多,工作重的情况下,更要观照全局,疏理清晰,突出重点,做到纲目有序、主次相宜。
三是避免贪人之功。述职报告的内容要求真实、客观、准确,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不弄虚作假,避免把下属的工作成绩写入自己的述职报告,“贪人之功,据为己有”。现代社会中,一项工作往往是大家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写自己的工作成绩时,应当写清楚自己在这项工作中所担任的具体工作、所起的作用、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主要担负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具体任务主要由下属完成。所以,在讲述工作成绩时要分清那些是属于下属的工作成绩,那些是属于自己的工作成绩。其中自己独创的,具有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的做法应重点写好,包括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自己如何安排并指导实施的,无“我”之事不提,无“我”之策不说。只有讲清个人所起的作用,才能看出述职者与政绩的关系。总之,对于述职人来说,述职报告写得如何,直接影响组织、领导和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正确评判。
因此,述职者必须了解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掌握述职报告的写作技巧,正确理解述职报告的“四大”特征,弄清述职报告同相似的“三个文种”的区别,注意“三个”避免,定能写出高质量的述职报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考试 焦虑 正念 潜意识图卡
一、 求助者基本资料
李某,19岁,男,汉族,理科大一学生。来访者情绪紧张,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无心理咨询经历,主动来咨询中心求助,无任何躯体症状。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晚上失眠、紧张难以入睡,很累。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不知道从何入手。
个人陈述:邻近期末,学生会的工作、班委的工作、办公室值班的工作,还有期末考试的压力,让他无所适从。紧张、焦虑、大脑疲惫。该期末考试了,不知从何入手。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独自来访,衣着整洁,行为有些拘谨,神情暗淡无光,似乎饱受失眠痛苦,可以看出全身肌肉不放松。讲话有条理,声音清晰,语速正常。咨询过程合作,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谈到睡眠和期末考试时表现出明显的痛苦和焦虑。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家中无精神病史和遗传史。来访者工作认真、做事细致,老师喜欢把工作交给他。班级上的一些事情,许多同学一拖再拖,导致自己在组织班级工作时浪费很多时间。很多时候为了把工作完成,晚上会忙到十一点多才睡。近期,因为快要期末考试了,自知要好好学习,开始复习,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故而在忙一些琐事的时候,心情烦躁、并开始失眠,已持续一个多月。
四、评估与诊断
1、综合临床资料,对来访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来访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无明显异常,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思维符合逻辑,无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来访者情绪焦躁、紧张、失眠等症状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不超过2个月,焦虑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该来访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且仅局限于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焦虑,焦虑内容尚未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综上,该来访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两个月以内,情绪反应尚未泛化,能照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受到轻微的影响。属一般心理问题。
3、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该求助者无器质性病变,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
(2)社会原因:
生活压力事件:学生工作多,邻近期末,又是大一。面对期末考试有很多的紧张和压力。
社会支持系统:与室友的关系一般,因为自己经常忙着在学生会等方面的杂事儿。
(3)心理原因:
个性特征:求助者行动力很强,工作时有完美主义倾向。自尊心较强,遇到问题也不愿意跟室友倾诉。
行为方面:缺乏解决问题的明确策略,不知如何面对工作与学习间的矛盾,不知如何去准备期末考试。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通过对来访者相关资料的收集,据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同来访者协商,共同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采用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增加与室友的互动,采用正念来改善睡眠、降低焦虑,找出平衡工作与学习间的策略。
2.近期目标:找出平衡工作与学习间的策略;让其掌握一些放松技术来调节焦虑状态。
3.长期目标:认识到完美主义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弱化完美主义倾向。掌握正念的方法,增强应对失眠、焦虑的能力。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及原理:本案例使用的咨询方法是行为主义疗法、潜意识图卡分析和正念。
1、潜意识图卡分析 主要对怎样平衡工作与学习、怎样理性的面对期末考试进行探索和分析。
2、行为主义疗法制定学习计划,每日执行。
3、正念-躯体扫描:本方法主要是降低来访者的焦虑、缓解其失眠现状。先让来访者深呼吸三次。之后进行躯体扫描。由脚-腿···最后到头。具体来讲就是感知躯体某一部位的感觉,直至全身全部扫描结束。
(二)向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的内容。(3)遵重咨询师、遵守预约的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的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共四次。
(四)咨询收费
学生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咨询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1次,第1次);
2、心理帮助阶段(共2次,第2—3次);
3、结束与巩固阶段(共1次,第4次)。
(二)具体咨询过程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向来访者介绍有关心理咨询的原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说明咨询的保密原则。
(2)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3)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求助者的详细资料,了解目前导致焦虑的原因;
2、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使用潜意识图卡帮助求助者分析内心对学生会、班干部的工作及学习的重要性做区分,确定以后如何进行二者的平衡。增加社会支持,用图卡分析怎样与室友更好的相处。应对失眠,简单进行正念的练习。
方法:会谈法,潜意识图卡分析;正念
过程:
(1)使用图卡分析,来访者意识到自己非常看重学习。但因自己有种做事情就要做好,要一次做完的想法,故而在学生会等工作中费时较多。发现自己要有侧重,降低在工作中的完美主义倾向。使用图卡分析,来访者还意识到即使没有太多时间与室友在一起,依然可以通过和室友一起吃饭;晚上提前会宿舍几分钟,与室友做简单沟通;帮助室友;有压力时向室友倾诉等方式获得友谊,增加人际关系。
(2)进行冥想练习—躯体扫描。
(3)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晚上或中午睡前进行正念练习。
[第三次咨询]
目的:使用潜意识图卡探索如何应对期末考试及完美主义倾向的坏处。掌握正念的躯体扫描法。
方法:会谈法,潜意识图卡分析,正念练习,行为主义
过程:
(1)询问家庭作业,解答正念练习中的困惑。
(2)潜意识图卡分析后,李某发现应该多去图书馆,增加学习时间,焦虑的时候就去学习、带着焦虑学习。还发现完美主义让他浪费了很多时间,又对工作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应该在不必要的小事上降低要求,在工作时给自己限定时间,这样就可以加快速度等方法。
(3)正念练习。
(4)布置家庭作业:正念练习以降低焦虑;每天有一顿饭与室友一起吃饭增进感情;每天晚上去图书馆学习三个小时以应对期末考试。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询问家庭作业,共同讨论分析,并对其变化给予肯定鼓励。
(2)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鼓励,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念练习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降低焦虑、用新的方法去面对未来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本人评估:“晚上正念后很快入睡了,现在对期末考试也没有那么多的焦虑了。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学习,这对降低焦虑很有帮助。已经有意识的降低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完美主义倾向,节省了不少时间。”
2、咨询师的评估:
加拿大著名学者艾斯纳提倡教育应是一种“带有脸谱的教育”,脸谱上刻画着丰富生动的表情纹路,体现出个性化的人格特征。“带有脸谱的教育”要求我们在教育研究领域要立足于教师的经验,即关注教师,对他们的生活世界进行独特的解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从教师的个人生活史角度出发,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体现了教育事业以人为本、关怀生命的特点。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中学英语教师个人生活史角度进入,重视教师的“实然”生活,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以中学英语教师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探究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了解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位有13年中学英语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艾佳(化名)。选择艾佳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她的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艾佳毕业于A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先后在A市的两所中学任教,教龄13年,期间函授本科,后考取B省重点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现硕士研究生在读。艾佳对英语教学一直怀有极大的激情,她的教学与为人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喜爱,她也很乐意参与笔者的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均在其同意下进行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工作记录、教案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下文的“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先后顺序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3.叙事
(1)高考失利,考入师专。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耳濡目染,从小就对读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科成绩都很好,但在高考中却发挥失常,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最后填报了A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英语专业。学校开设了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生必修课程,在这些科目中,我的英语精读、英语口语成绩一直很好,参加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也获得了一等奖。我喜欢唱歌、跳舞,平时也积极参加各种球类运动。这些生活经历对我以后在课堂上调动气氛非常有帮助。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教育见习,我发现自己似乎有当教师的天赋。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我和两位同学去某中学听了几节英语课,同时听课的还有另外几位老师。听完课后,老师们要求我们评课,于是我就把自己听课的感受和理解说了一下。老师和同学们认为我见解独到、评价中肯,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真正教育实习的时候,我把实习当成一次自我锻炼和展示的极好机会,从备课到试讲,再到真正给学生讲课,我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圆满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
(2)毕业应聘,成为中学教师。1995年我从A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应聘了A市的一所县级示范性中学。凭着多次上台讲课积累的经验,我成功地进行了试教,顺利地留在了这所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我热爱教学,对教学充满了激情,喜欢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很快熟悉了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我成为学校的教学能手,也因此有较多机会参加各种公开课比赛。在工作的第三年,我参加了A市的中学优质课比赛。当时我教的是初中,在课堂上,我用各种适合的方式来调动气氛,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最后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学校申办示范性高中时,专家进校评估期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也令我至今难以忘怀。那天晚上,我接到校长的通知,要我第二天上示范课,这时我才开始备课。整晚我都在考虑上课的每一个环节,设想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措施。第二天的公开课上得很出色,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表扬了我。由三所高等学校的教授组成的专家组也给予我很高的评价,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在全省中学教师中已属于中上等。
在这所中学里,虽然工作很累,但我得到了很多教学锻炼的机会。工作的第五年,我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
(3)角色转换,走上管理岗位。2003年,我调入A市的一所重点中学任教,任英语教研组组长,成为学科带头人。这一角色转换,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审视我的教学实践。当上教学管理者后,我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还担当培训新教师的任务。我深感一个教师成长的环境和同事之间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和有必要,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的环境会极大地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毫无保留地与教研组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听新教师的课后,给他们提出一些中肯、有益的建议,彼此合作得非常愉快。虽然处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对我来说不容易,但我也从中发现了许多同事在教学上的优点,并不断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和改进。成为教学管理者后,我有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并参加了各种教学研讨会,从而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教学理念,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教育理论知识却长期“营养不良”。我是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决定去考研究生的原因之一是我想提升、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最缺乏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今的机制不利于我的专业生存发展。起初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考研究生的,但因为复习起步晚,加上教学工作、家庭事务等占据我的绝大部分时间,复习的时间所剩无几,因此第一年考研究生的分数没有上线。但我没有灰心,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上。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终于,我成功了,成为了一名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把这一切归因于自己敢于挑战,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不断努力。我还会继续努力向前走,不断成长。
4.评析
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它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无比丰富、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当然难以令人信服,但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和分析,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并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师范教育铸造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学校教育在教师个人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正规的专业学习、师资培养、机构培训是教师成长阶段的关键,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还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艾佳正是在正规的师范教育下,具备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英语口语水平及宽阔的知识面。从艾佳大学时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她的英语学科知识、技能是扎实过硬的。
师范教育给师范学生提供了许多教学实践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艾佳在大学二年级的教育见习令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她热爱教育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她的心底萌发并涌出。
正规的师范教育还铸造了艾佳健康的人格。她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营造风趣、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可以说,正规的师范教育不仅铸造了教师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而且为教师日后的专业成长向良好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育实践磨练学科教学能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这个平台上发展的。艾佳从教学新手变成教学能手,然后成为骨干教师,再成长为教育研究者,这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和现实力量。
其中,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艾佳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真实、平等、常态的公开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我们提倡“返璞归真”的公开课。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教案时,大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情感氛围的营造、重难点的分析,小到板书的书写、作业的布置、讲课语言的推敲,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公开课的设计既加深了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深刻剖析,又促进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功的公开课对教师有“专业荣升”的作用。艾佳在工作第三年的公开课的成功展示,促使她的教学渐入佳境。她还相继参与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公开课。一次次的公开课展示,逐步增强了她的职业信心,推动了她的专业发展;来自于专家、校长及其他教师的好评,也使她增强了信心。
由此看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磨练了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
(3)自主意识和能力促成个体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专业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个人特色和自觉性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将外在影响因素有效地内化为个人发展积累,才能得到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能把自己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确保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更新的取向,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发展自己。
从艾佳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究生等经历可以看出,她的自主发展意识非常强烈,她学习踏实、做事认真,遇到困难不服输,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如艾佳积极地进修本科及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考研究生;在公开课和日常工作中表现出色,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从中学新手教师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自主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能力。艾佳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创新,不因循守旧,积极构筑、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考取硕士研究生,以跟上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积极去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行为和能力有本质的提高;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研究生,艾佳有意识、理智地规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一个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一个不想成为专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如今艾佳正在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条专业发展的道路必定布满荆棘,但是如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就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从而主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相对比较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位教师都在生命历程中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研究对象的自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位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对其的分析研究说明:正规的师范教育铸造了中学教师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教育的热爱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教学实践磨练中学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其专业发展的源泉和沃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冲突;自我调节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来访者一般情况
廖XX,女,1987年9月13日出生,汉族,XX大学三年级学生。姐弟3人,行1,身高大约1.61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联系方式:略。父亲为教师,母亲待业,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病史。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来访者一个人前来咨询,衣着整齐,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情绪低落;接触主动,说话处事节奏平稳,能详细描述自己的感受,自控能力较差;自知力好,能够认识到自身长期以来不良情绪体验的变化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逻辑思维正常,求治心切。
(二)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主诉:因恋爱问题出现自卑、焦虑2个多月,近期加重并伴有头痛、失眠、注意力差、学习效率低、好发脾气等现象。
(三)心理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4个月前男友提出分手时曾出现过自卑、焦虑的症状,由于贫血、身体不好等多种原因两人没有分手,经朋友及同学的安慰,其症状很快得以缓解。2个月前发现男友暗自跟其他女生交往,害怕男友再次跟自己分手和希望获得爱情的愿望发生矛盾,另外面临第二次等级考试的压力,产生了心理冲突,再次出现自卑、焦虑的症状。
近期症状加重,并伴有头疼、失眠等躯体上的症状,朋友劝解自我开导均无效,痛苦不堪,前来咨询。
(四)来访者背景资料
通过摄入性会谈,来访者陈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目前的现状。
1.个人成长的自我描述
廖某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家庭教育,在家排行老大,有弟妹各一人。父母事事要求她为弟妹做好榜样,因此她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小好强,学习自觉,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学玩耍、做游戏,小学、中学在学习上很努力,是家长、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父亲因对母亲不很满意,对母亲的态度十分冷淡,她对父亲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加之父亲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父女关系十分紧张。平时跟母亲相处得多一些,跟弟妹的关系还不错,自信、独立、追求完美是她的主要个性特点。
2.一般现状的自我描述
自述:我是一名大三学生,与男朋友交往已经快两年了。感觉相处得还是比较好的。四个月前男朋友突然提出分手,说“两人的缘分已尽,再处下去也不会开心。”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感到非常的委屈、自卑和困惑。后才知道原来是男友外出比赛时看上了同专业的小师妹。而且对方从各方面来讲都不如我。当时情绪低落到极点。虽然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生病住院,男友又表现出很关心的样子,并发誓跟那女生一刀两断,最终两人没有分手。但是,自认为男友对自己没有以前好,这学期开学(2个月前)他没有去车站接我,我自己带了很多行李(又赶上例假),觉得很委屈,他以前不是这样子的。我很喜欢他,不想和他分手,也特别想他对我好些。后来,同学告诉我看到他和另一个女生去溜冰,当时就呆住了,心里感到很委屈,害怕。他怎么能这个样子?问他也不做解释,有时就干脆躲着不见我。本想着快英语六级考试了,把这感情的事先放一放,可我现在上课不能集中精力,记忆的东西刚背会一会儿就忘记,感到很有挫败感。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白天没有精神,注意力更难集中。其实我很想这次能考过(上次就差了几分),可是这个样子根本不可能通过,对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真是没有用!我感到前途渺茫,对自己也十分的失望。最近两周更加心烦气躁,情绪不稳,不愿与同学有过多的交往,看什么人都不顺眼,好冲动,一点小事就容易失去控制,有时还自己哭,感到很疲乏。(以上内容根据来访者口诉整理)
二、咨询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一)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基本判断
依据上述来访者的资料,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来访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内心感到痛苦焦虑,能主动寻求帮助;其症状表现出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保持相对稳定性;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
(二)心理问题的归类或诊断,诊断依据与鉴别
根据精神检查和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访者个性好强,智力水平正常;与咨询师谈话时目光热切伴紧张、焦虑;情绪低落且不稳定。对自己的状况有客观的评价。未发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下面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这三个纬度进行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进行归类诊断。
1.社会学分类层面
(1)恋爱婚姻与家庭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3)学校学习与适应问题;
2.心理学分类层面
(1)情感(绪)问题;(2)认知问题;
3.医学分类层面
(1)根据CCMD-3,来访者心理行为症状不足以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根据许又新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小于6分,故也可以排除神经症。
(三)严重程度
依据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划分,廖某的心理问题属于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诊断依据如下:
1.该来访者自从男朋友第一次提出分手后,其痛苦的情绪体验是正常的反应,由于廖某从小有争强好胜的性格,但没有经历过大的失败和挫折,在面临失恋打击后,自我意识修正能力不强,特别对男友看上不如自己的小师妹耿耿于怀,自我评价走向一个极端;以至于后来男友没有去车站接自己却和其他女生去溜冰以及在学习中的不顺利所出现的心理问题都具有现实意义。
2.第一次和男友虽然并没有分手并很快消除了不良情绪,但其的认知观念发生了偏差,但这次听说男友与其他女生交往和考级问题时,导致其不良情绪的再次发生,症状持续2个多月。
3.反应强烈,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有泛化现象,如人际关系交往减少;在宿舍因心情烦躁有时会和同学发生冲突;出现睡眠问题,学习受到影响,痛苦无法自行解决;没有器质性病变。
4.来访者目前的情绪症状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反面已经产生轻度的影响。
(四)心里测查结果
1.SDS标准分59分解释:轻度抑郁
2.SAS标准分55分解释:轻度焦虑
根据测查结果可以看出,来访者情况不足以满足焦虑症条件。
三、心理师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生物学层面
求助者为女性,21岁,正处于青年时期。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感染、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严重头部外伤史。近一周来访者出现的头痛失眠、头痛、失眠、注意力差等症状主要是由于思想压力过重造成的,以至于影响到学习效果。
(二)社会与环境层面
依据埃里克森的理论,恋爱和婚姻是青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正因为来访者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而是采取消极的态度,产生了心结,自我评价走向极端――自卑,以至于再次出现感情危机时陷入了痛苦、苦闷之中。当来访者面临等级考试时,上次考试的失利本是个正常现象,但来访者并没有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这不但影响到学习,也应影响到社会交往方面,社会主动性降低,同时也影响到跟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
(三)心理原因
青年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到成熟的重要阶段。由于来访者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够稳定,自我意识修正能力不强,当来访者面对男友提出分手所引发不良情绪时,加上其性格特点,认知观念产生偏差。来访者消极被动的处理恋爱问题,没有树立合理的恋爱观,但此再次面临感情危机时,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担心失恋的恐惧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再次被激化,与此同时担心等级考试不能顺利通过,其错误的认知观念被进一步强化,不良情绪症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以至于出现了泛化现象,社会功能也轻度受损。求助者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一)咨询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协助其合理分析情感危机的原因
(2)纠正其对情感问题所产生的错误认知信念
(3)学习掌握ABC理论,针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分析,逐步减轻焦虑、自卑的不良情绪症状,改善睡眠状况
(4)探讨如何正确面对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
2.远期目标和终极目标
在消除来访者不良情绪体验这一远期目标的同时,帮助来访者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分析、判断自己的认知观念,修正错误观点,强化合理的信念,以达到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重返实现人的潜能,习得健康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人格的完善这一种终极目标。
(二)咨询方案制定所依据的理论及采用的治疗方法
咨询方案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认知心理学理论,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达到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目的。
(三)拟实施的步骤
合理情绪治疗方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任务目的:咨询师让来访者对合理情绪疗法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咨询一次)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
任务目的:让来访者更深层次上领悟引发起不良情绪的根源所在,学会区分合理与不合理的信念。(咨询一次)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
任务目的:主要运用于不合理信念辩论、家庭作业的方法和技术,使来访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和消除。(咨询三次)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
任务目的: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帮助来访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新的反应模式,以减少生活中的情绪困惑倾向。(咨询一次)
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方案,在开始实施方案时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向来访者说说明治疗效果取决于其配合程度,并指明在咨询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每周会谈一次,一次50分钟。(治疗历时6周,主要过程见附件记录)
五、咨询效果评价
1.来访者的主观感受
心情开朗了许多,慢慢感觉到自信又回到自己的身边,学习积极主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很多,心态也逐渐平和,恋爱观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宿舍中也不乱发脾气,关系融洽。
2.心里测查结果对比
SDS:48分 解释:正常
SAS:46分 解释:正常
3.咨询师的评价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基本掌握了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能够很好的运用分析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真完成家庭训练作业,咨询结束时来访者以往的不良情绪体验基本消失,治疗效果较好。SDS\SAS测查结果标准分趋于正常范围内验证了治疗的效果。
六、总结
1.需要改进和肯定的方面
咨询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验总结
虽然在咨询开始阶段,咨询师已经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可是仍然会出现阻抗现象。这就要求咨询时及时准确地分析产生阻抗的原因,同时咨询时要灵活机动调整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另外,要很好地掌握识别和处理移情,为尽量避免来访者移情与依赖的发生,在每次会谈中或咨询关系正常结束时,提早让来访者做好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对策
工科学生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前沿,是综合国力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笔者以工科研究生为数据采集对象,对其学术道德认知、学术诚信状况、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对策,旨在对提高攻克研究生的学术自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良好
本文中的“学术”特指学术研究活动。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的:发出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其中:博士生42份,博士一年级6份,二年级24份,三年级12份;硕士生142份,硕士生一年级50份,二年级68份,三年级24份。
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所选择对象的总体学术状况良好。体现在以下命题和选项:撰写论文时,79.8%能够做到遵守论文的写作规范;从未请人论文或代人写论文占到89.8%;从未有过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用金钱购买他人学术产品占到92.4%;从未把别人的论文拼凑、包装成为自己的论文占83%;95.3%从未在答辩过程中,以不正当行为影响评委;94.1%从未有过个人学术情况填写不属实的情况;94.1%在投稿时,从未有过影响编辑的行为;88.2%从未有过一稿多投现象;85.9%从未有过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85.9%的人从未有过在自己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等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用缺失环境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问及“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时,32.6%的人选择“社会风气不良”,排在第一位。学术道德问题应该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说起,它是社会风气和道德状况在学术领域的延伸和表现。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如不良信贷、产品造假、政府失信、官员腐败、司法不公等直接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必然影响了研究生对学术信用的认同。
在问及“你认为导师在你的学术活动中的表率作用”时,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63.2%,选择“一般”和“很难说”占37.8%。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导师的学术行为对学生起了正面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占37.8%的“一般”和“很难说”的比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俗话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导师不仅要“授业”,而且要“传道、解惑”,应该是既解学业之惑又解思想之惑,导师在学术信用方面失范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当问及“你身边的同学是否存在学术剽窃和伪造等学术越轨行为”时,11.6%的人选择“普遍”,其他人选择“少有”“没有”和“不知道”。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学术诚信目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随着良性的社会诚信环境的逐步建立,良好的导师示范作用正在发挥作用,普遍性的学术越轨行为也在逐渐降低,但还未达到完全杜绝。
2.对科学道德的认知取向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你选择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中,53%的人选择了“在就业时增强竞争力”,而只有16%的人选择“从事科学研究”。说明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献身科学的思想,也没有心甘情愿坐科学的冷板凳的准备,因此也就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当受利益驱动时,行为就会产生偏差。
在“剽窃是否涉及道德问题”及“抄袭、剽窃与偷窃哪个在道德上更应该受到谴责”等选项中,有21.8%的人认为不涉及道德问题,43.7%的人认为偷窃更应受到道德谴责,还有个别人提出学术剽窃与偷窃是不同的概念,不存在可比性。这充分说明对于学术诚信伦理价值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
3.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在“你对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关注程度”的问题调查中,“很重视”只占13.8%,而“一般”和“无所谓”占到86.2%,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行为的重视不够。
对于“你对于引用别人成果的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回答占66.3%。在“您认为引用其它著作自述超过多少字属于剽窃”的回答中,58.5%的人选择300字以上,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内容了解不够。
关于“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的问题中,“学校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占28.2%,而81.8%的学生选择“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术规范教育”,表明对行为人的教育缺失。
4.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于本科生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经验而言,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还显得很薄弱,导师数量不足,思想教育力度不够,科研任务重等问题普遍存在。“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科研压力过重”占29.3%;“假设您摘抄别人的论文可能会想”,“自己不会写,没办法”占30.3%,因为有49.4%的人选择不做假设,因此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5.评价机制尚需完善,监察力度不够。
现行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视远远甚于对研究生道德素质的重视,过分偏重量化的指标体系。加之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监管不利等因素的存在,许多开题、答辩、盲审等环节流于形式。而且学校对研究生的失范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惩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研究生的侥幸心理、漠然态度和失范行为。“当发现有学术作假、学术抄袭等现象时,您是否会制止或举报”,其中“不会”和“视情况而定”的比例占87.5%。
三、对策与建议
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个人德行伦理的缺失问题。它不但涉及“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涉及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1.加强管理规范,发挥他律的外因作用。
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和学术进步的保障机制。“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博弈规则,反映的是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制度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你认为学术道德规范应该是程序性的规范还是具体内容的规范”,内容规范占69.3%,远远高于占30.7%程序性规范,说明人们在内容规范问题上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1)建立完善的学术审查和惩诫制度
按照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设,人都有投机取巧,自利的机会主义倾向。要保证学术法律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导引人们的行为,还必须有完善的监察制度和惩罚制度。完善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生中的失范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止他们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可以使那些精于算计的理性人感到违约成本太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监察制度的设计方面,应做到依靠教授专家,实行民主管理,指导教师应肩负主要责任。在惩罚制度方面,应重视学术法律制度的建设,运用法律武器来规约人的行为。如在防剽窃方面,在美国不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违规行为,而且是一种法律上的违法行为,剽窃和学术不端行为是可以导致教授被学校除名的重罪之一。由于我国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特别在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方面尚有欠缺,此外,大多数教师、研究生对论文署名、文献引用规范仍不够清晰,经常会导致学术不端的发生。这次的数据抽样结果表明在研究生的入学教育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要采用科学有效和同行专家评估的方法,不能采取行政决断的方法。比如,在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方面,如果仅仅根据的数量进行评定,将极容易导致研究生向低水平,甚至垃圾杂志投稿,从而产生大量的学术泡沫。在这方面,同行专家的评价就极为重要。同行评议制度是指学术评价制度中的评价主体应是同行专家。当今学术发展日益分化,通晓诸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专家是不存在的。因而,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评价主体只能是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其次,建立同行评价的制度方面,应注重制度的设计,功能不健全的专家评审制度,不仅会给滥竽充数和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造成不当得利的后果,而且会使原本符合评审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因担心评审不公正而无可奈何地加入“走后门”的队伍,从而使学术腐败演变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3)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要把学术诚信纳入个人信用体系之中。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但高校可以首先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将学术诚信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将在就业、职务升迁、银行信贷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要明确学术道德评价指标。如果一项制度存在模糊性,可能会诱使更多的作弊行为发生。不仅要制定诚信手册和荣誉守则,明确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罚规则、申辩程序等,而且要及时应对新情况。
2.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
要使学术诚信管理制度运行顺畅,还必须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因为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总是有不可能究尽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调查中“你认为当前的学术规范能够约束学术行为吗”,“能”占15.9%,“不能”占59.1%,“不知道”占25%。因此必须依靠道德自律的形成,促使道德主体出于道德自觉而规避学术失范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在学习之初,就要有明确的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研究”,什么才是“做学问”,科学精神的精髓是什么。要创造学术精品需要埋头工作,长期奋斗,做学问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是科学的探寻精神的写照。
要在研究生层面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思想、观念、宗旨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加强科学精神、诚信意识、道德自律的教育,应传授学术规范的相关基本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文献检索的技术和方法,引用文献资源时应遵循的规范等,进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的目的。83.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针对学术规范进行专门教育。但“如果学校开设了学术规范的选修课程,您会?”的问题中,“很愿意选修”占30.7%,“没事就去听听”占60.2%,“肯定不去”占9.1%。因此,如果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还要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要加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力度。明确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职责,并把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和实施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研究生院应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制订政策,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性的问题。院级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心,设立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应以导师负责制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同一导师梯队中,导师起“传”的作用,优秀的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起“帮、带”的作用。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大学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因此,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解决研究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应摆在研究生教育的首位。
参考文献:
[1]朱月晨.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博奕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林.研究生学术教范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陈朝氽.加强高校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4]谢维营,刘晓雪.对我国学术失范现象的制度伦理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