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德育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德育教育;积极向上;实践体验;科学的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1
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学生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根据现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条件,人文社会等各种因素,我认为目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诚信的德育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也是如此。在进行诚信德育教育活动中,学校,家长和教师要善于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性,性格差异,社会坏境等从不同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例如:1.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德育观念。2.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有感染力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3.充分利用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德育教育的氛围,大面积,大幅度的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专刊",阐述德育的含义,列举诚信德育的优秀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德育教育。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助,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也可以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的习气就会逐渐逐渐的减少,最终成为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三、注重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要实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甄别能力。
四、采用特殊先进样例教育法
积极上进的样例去影响学生,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在树立样例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样例,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样例,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先进样例,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还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以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行感化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耐心的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努力做好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校长如何营造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J].教学与管理,2007(03)
[2]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1 (02)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2-01
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创新课堂形式,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生物新教材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新教材生物教学是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3、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在生物实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法律方面的内容,作为实验教师,除了吃透教材,还应该对实验教材中涉及到法律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每次上实验课之前,应认真查询资料,搜集一些与本实验有关的涉及到法律的一些案例、图片或视频等素材,然后把这些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比如在上“DNA的提取”实验之前,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用DNA鉴定确认犯罪嫌疑人”的案例与图片,公安人员在查找凶手时,可通过在作案现场作案人员留下的物品上提取到的DNA与犯罪嫌疑人身上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最后确认犯罪凶手。这样使法律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把枯燥的法律内容转变成有趣的法律知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
2、利用教材资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具有运动发展的特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生物膜系统,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内外因;淋巴细胞的产生、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的观点;水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进化理论。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要告诉学生,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利用教材资源,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引入目前我国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人置法律于不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生态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那些破坏生态资源的人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防止环境受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三、凸显理科魅力,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让数据说话。通过抽象的数据,展示具体的现象,并从分析原因中感悟出一些道理。例如:“人类遗传病和预防”这节课,为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遗传病发病率和环境关系的曲线,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和遗产病发病率的关系,教师并没有说“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的口号,而数据对学生的冲击力远胜于教师的语言。
2、巧用媒体,创设情境。理科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抽象的,需要媒体的支持,在讲课时可以利用媒体,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严谨的知识学习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比如人教版选修三“胚胎工程”中受精过程的的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仿真的动画对该过程的艰难进行呈现,同时也让学生们体会能完成受精的是在众多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这是多么的幸运和偶然,所以一定要珍爱生命。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2-01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高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高中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与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高中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结语:想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就应该从家庭和校园两方面共同努力,有效的完成育人的目的,提高高中生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全面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走上歧路,所以德育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情感的语文学科。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品德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完善自身品德;第二,家庭美德方面,让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家人;第三,社会公德方面,让学生时刻注意言行举止,自律、友好;第四,环境道德方面,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中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举止。高中学生易叛逆,常常自以为是,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事例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2.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让教师注重素质教育的意义,从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改变的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3.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要向高中学生传递语文基础知识及汉语言的精髓,而且更应该利用经典教材把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
1.将相应的语文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渗透道德事例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对于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用他们的爱国事迹感染高中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止得体、思想端正。而对于体现亲情、友情、高尚情操的内容,教师要找寻相关内容,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枯燥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正直。如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老人与海》,文中渗透面对艰难勇敢拼搏的勇气和信念,教师不能只注重普及经典、教授词句和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让他们明白这种传统美德。再如《师说》的课文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根据当代高中生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随着网络在社会上普及度越来越高,一些不良信息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高中生的道德标准下滑,很多人自私、自负、狭隘,甚至还将正义、诚信、责任、孝顺、爱国抛之脑后,他们不关注德育,不关注传统文化,盲目追求虚荣和金钱。如何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分析当代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找到共性,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教育,将他们引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个过程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重视课外的德育教育,注意角色转换,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现在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当生活遭受变故的时候,很多孩子表现得很脆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心血,这是怎么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什么样的人才能融哀痛与幸福于一身?在课上完以后,笔者把这个问题转移到德育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更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在面对挫折和坎坷时,要做生活的勇士,奋斗的过程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3.在课后作业中融入道德教育。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教育,课外也要进行。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会渗透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如2015年北京试卷作文题目之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题目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足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题目要有利于德育教育,如《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然后教师在课上进行点评。
四、结论
总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与各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教育 音乐教育 意义 教育方法
高中阶段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阶段,被称为是人生的转折点,高中教育更是被国家重视。音乐教育是高雅音乐对人本性的呼唤,音乐教育不可或缺。高中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高中音乐德育教育的功能
1.1音乐德育教育能激起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先看一个教学案例:在一所有名的音乐附中,有一名高中生在音乐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扎实基础,在学校中却是所有老师、同学眼中的另类人:“迷茫的音乐天才。”他自身从小练小提琴而打下扎实的基础,获得强于常人的音乐感悟力,却一直未在音乐方面有着超越他人的造诣,每天的小提琴弹奏只是机械般地反复练习,毫无情感的投入,导致自身的潜力未开发。归其原因:是从小家长强迫练习,使他曾经对小提琴的兴趣一点点地随着时间消磨殆尽,仅仅认为音乐是自己的任务,不曾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使音乐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应与学生沟通,安慰好学生心灵的创伤,采取鼓励的方式让学生重新明白音乐的意义;适当地减少学生的音乐演奏次数,让减少的音乐演奏次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全新的方式面对音乐演奏,投入情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力,真正地喜欢上音乐。
1.2高中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当今教育中,学校教育仍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输入,更需要学生在音乐方面培养爱国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传授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歌曲或现在的著名歌手写的爱国歌曲,这些歌曲能激起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兴趣;此外,一些民族歌曲不能忽略,一些或许被学生遗忘的歌曲应让学生欣赏,如现代版的《沙家浜》既有古代京剧的韵味又不会让学生太过于陌生,在音乐的感染下重拾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增强民族凝聚力。
音乐的强大感染力赋予音乐德育教育显著的成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完成文化的传承,薪火不绝。
1.3高中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三观”。
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改变和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导致现今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是现今社会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所以音乐德育教育在现今被高度重视。文明的社会需要道德高尚的人支撑。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音乐德育教育应从改变学生的思想出发,虽然曾经的歌曲已是历史,但是它表达的感情和创作意义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应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出发,虽然学习音乐是一个艰辛、枯燥的路程,但是音乐感染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在不断的音乐体验中所培养的音乐审美能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断进取。在音乐的氛围中,净化灵魂、实现人格的发展。
2.高中音乐德育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
2.1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在校园中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当年韩红的一首《感动中国》,打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性。在地震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面前,歌曲给予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一首首动人的歌曲让我们体会到灾难无情人有情,对待灾难,我们只有奋勇向前。很多优秀的作品中,告诉了我们做人的真理,传达着优秀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完善课堂,进行分层、分组教学。
以前学生虽然很喜欢音乐,但是对音乐兴趣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音乐教学模式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体性。因此,通过完善课堂,开展分层、分组教学,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分层、分组,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音乐项目的选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扬长避短,在音乐中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音乐创新。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在课堂上不能过于随便,加深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培养自身的音乐特长,从而保证音乐素养的提高。
2.3提升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必须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高中音乐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当为教师创造机会观看各种音乐比赛,并且组织音乐教师对音乐论文进行评论,各抒己见,从而提升教师的素质。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音乐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
2.4丰富授课方法。
教师在音乐授课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丰富授课方法,因材施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才能真正融入音乐课堂,感受音乐的魅力,领悟音乐的真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欣赏教学、歌曲教学、乐器教学、演出活动趣味教学等教学方法。高中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合唱,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音乐传播了美,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意义。
3.结语
高中阶段应做到与时代接轨,更好地完成属于自己的蜕变,音乐是人对美和高尚追求的结晶。在现今的社会的复杂环境中完成灵魂的净化,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高中生面临即将独立的生活,他们在变迁的社会中还未能完全做到稳住自我,还会随波逐流,所以才需要高中时期的德育教育,才需要音乐德育教育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李宁.音乐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科技创业家,2014(1):16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班主任 德育
德育工作一直是我国教育开展的重点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外界的思想观念会对其未来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高中班主任必须注意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高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虽然知识的学习是高中生教学的重点,但是,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养,恪尽职守,为人民服务,待人接物能够把握分寸。此外,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有必要把德育教育生活化;不能一味遵循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采取德育教育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时刻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积极引导,体现高有的人文关怀,时时刻刻深化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们易于接受,以此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对德育教育生活化认识不足。虽然开展了德育教育生活化的教育模式,但还是以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为主,依旧是传授式的教学,以告诫为主。不能让学生们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只是刻意的去效仿,不能真正形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为此,要改变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成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对学生们内在德育素养的提高。加之,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很多高中老师不敢采取新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本身就对德育教育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德育教育生活化工作的开展。即使有课外德育活动的开展,但是因为班主任没有教导学生应该如何自觉培养正确的德育生活化观念,导致很多学生离开了课堂之后,依然会出现在生活与生活道德缺失的问题。
其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高中德育教学不专业。在当今中国的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阶段,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工作内容都十分繁重,而在所有教师中,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往往较其他任课教师更大,但是高中班主任除了要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担负着学生的德育工作,这就使得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德育教学在每学期的频率也不多,而且大多数班主任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德育教学理论学习,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都停留在班主任自身对德育工作的简单理解上,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接受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之后会出现更多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困扰。
三、高中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的对策
首先,高中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提升德育教育水平。一方面从学校领导方面,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生活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班主任方面,在德育教育开展时降低姿态,和学生们形成一种朋友的关系,在这种亦师亦友这状态下,才能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逐步理解父母的艰辛,亲人朋友对自己的付出。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其次,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增加对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在每个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的同时,加入对学生德育基础的考察,保证学生们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以便德育教育生活化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要求学生们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从小事做起逐步改变自己,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感动的同时要付诸于行动,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从自身出发提升道德素养;带动学校的德育教育氛围,把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最后,增强班主任的整体德育教学水平,提高高中德育工作的专业性。针对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应该定期对高中班主任进行德育知识的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教学质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德育教学的渗透性,将德育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的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结语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因为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逐渐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公民。
【参考文献】
[1]贾宗荣.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切入点高中德育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10-01
前言
相关的文件指出,对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其实是为了加深有关知识的传授,意在以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六大以来,我国就开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的优化德育教育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高中生生涯规划是整个高中阶段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学生制定良好的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的水平。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还处于懵懂的状态。高中阶段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学生提早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让学生对职业也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在进入社会初期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当学生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制定了良好的生涯规划之后,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的奋斗,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填报志愿以及在未来的就业中作出明智的选择提供有利的帮助。其次,当前我国的德育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并且付诸行动。
二、高中德育的新途径
1.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
基于高中生对生涯规划的不了解,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自我认知,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并且清楚生涯规划对我们整个人生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之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并且利于学会僧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做好各方面的计划。高中生还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唯有清晰的认识自己,才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之后。比如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列出自己亲朋好友从事的职业,从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制定自己的未来规划。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科学的测试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兴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划意识。
2.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效率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对生涯规划教育越发的重视,而从事生涯规划的教师大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或者是由班主任来完成,使得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不理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体现。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比较强的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首先,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一定要十分热爱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其次,熟悉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对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再者,学校还要定期的给生涯规划教师专业化的培训,让他们接受最新的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传授给学生。只有培养比较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够让生涯规划教育保质保量的完成。
3.开展生涯规划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
班主任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主题班会是目前班会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了解学生的生涯规划,并且指导学生制定正确的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的规划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以“十年后的自己”为本次班会的主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生涯规划,并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涯规划。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并且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比较了解学生,因此在开展班会时更加高效。通过主题班会的活动,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理想的“自己”,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目标,并且提高自身的规划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涯規划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划,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做好自己的规划,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成熟,需要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伍辉.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 探索高中德育的新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6(8):122-123.
[2]索朗旦增.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生涯规划中效应浅析[J].魅力中国,2014(19):207-207.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德育教育 教学渗透
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依旧受到陈旧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普遍表现出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多数英语教师只知一味灌输英语知识,认为情感德育教育与考试毫无关系,从而忽略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本文通过对德育渗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现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从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水平。
1. 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社会形势的不断更新给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形势。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安全隐患。由于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学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2高中英语课程教育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教之道,德为先”的教学准则,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同步提升。高中英语作为高中的主要课程之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门重要语言技能,了解国外先进科学文化,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提高教师自身德育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严于律己,用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理智地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英语教师在平时应加强自身修养,在遇到某些不利状况时,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冷静地处理问题。
2.2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和高中生的个体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更好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国外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在课文讲解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潜在人文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英语教师也可以教材为模板,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例如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等,这样的课外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学生还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2.3在教学评价中进行德育渗透
虽然德育评价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但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评价,打破传统教育中“一考定终身”的教学评定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基础上增设其他阶段性考核手段。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发言给予中肯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了解学生的实际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价值观并积极引导改正。另外,作业评语也是一项能沟通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手段。高中英语教师在书写评语时应注意评语的艺术性,针对学生的错误应多加鼓励而不是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于学习成绩较优的学生,英语教师应通过作业评语表达出教师的殷切期望,鼓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奋斗。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使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当然,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意识到,德育渗透只是教学目的中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太过注重德育渗透而忽略掉既定的教学目标。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力度。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中德育;日常生活
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强,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而在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各种社会意识、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固有认知与意识,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塑造人格、正确思想道德意识关键期的高中生群体来说,现阶段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而高中团委在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又是非常重要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团委工作的重点与核心。但是面对社会意识的不断侵袭,面对学生尚且不算牢固的思想意识,要做好德育工作也是相对困难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有畏难情绪,要积极寻找更好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尤其是要重视德育工作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力渗透,从而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当前高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当前时期,在社会意识多元化不断发展的时期,高中德育工作虽然较前些年有了相当大幅度的质量提升却仍然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育方式呆板、僵化,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氛围格格不入,难以实现教育的长效等。
二、加强德育工作的日常渗透的思考
前文我们谈到了当前高中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许多方面和各个环节,如果这些问题如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高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及未来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德育工作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力渗透。
(一)校园活动渗透
学习阶段,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生活的时间是非常多的,而学生除了上课之外,仍然有大量的时间是要呆在学校里并参与到各种活动与交往当中,所以德育工作想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实现积极渗透,首先就要加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渗透力度,通过开展各式各样丰富的校内活动来提升德育教育质量,达到潜移默化。校内活动应该遵循三个主题,勤俭、勤劳、勤奋。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虽然高中生在金钱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却往往被父母的宠爱之中,他们尚未踏足社会,不了解获得劳动所得的辛苦,所以往往会在金钱方面观念淡漠,大手大脚的现象也非常常见,所以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商品展销会的方式,让学生将闲置商品在校内进行展销,一方面了解到金钱的价值以及金钱的衡量标准,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校内买卖来实现学生手头资源的二次分配,树立学生勤俭的正确意识。
其次,可以通过校内劳动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光荣。如一日食堂活动,每日由不同的班级主持食堂工作,同学们自行分派采买、制作、服务、清洗等各个环节的劳动,为了提升活动效率及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可由教师和食堂工作人员从旁协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在得到其他同学赞扬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光荣,让她们树立起勤劳的积极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其他有浪费现象的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主持,来投射自身,让她们懂得彼此尊重及爱护他人劳动成果。
(二)校园环境营造
校园环境营造与校园活动渗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活动渗透是通过有形的活动来实现德育意识的渗透,而校园环境营造是从气氛上实现德育气息的培养。环境营造可分为校内环境营造和班级环境营造两个部分。校内环境营造的方法如标语书写、校园广播宣传、人文景观建设等,用德育的文字、图画、声音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让她们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气氛当中了解德育知识、明确德育目的,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班级德育气氛营造工作当中,需要授课老师更多的配合与协调,在课余时间甚至是课堂上适时的引导学生重视道德意识树立,如在班级黑板报书写好人好事、在课堂作业点评时提醒学生评价的前提是尊重、有爱。通过校园环境的营造让学生萌发好的情感、塑造积极的心态、进取的意识。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
德育工作的渗透是方方面面的,学生日常生活除了校园生活以外,更为重要的便是家庭生活,而想要切实实现德育的渗透,离开了家庭的配合与帮助是绝对不行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但是家庭的作用在学生的道德意识树立方面仍然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家访、互访、线下交流与线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校内校外生活情况的思想动态。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家长的协助、发挥家长的监督便利,进一步促进学生在校外的言行规范性,将校园内的勤奋、勤劳、勤俭的德育教育理念贯穿于家庭生活当中。此外,针对高中生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家长还可以发挥与学生更易交流沟通的优势,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从而及时调整校内教育的内容与方向。这样一方面能够督促学生不断自律、自觉,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合力,帮助家长纠正自身的一些偏差行为与认识,实现家长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结语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面对具有一定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却又处于心理结构不稳定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所要面对的难题与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工作不能止步不前,我们应该在正视问题艰巨性的同时发挥教育的创新与主观能动性,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虽然工作艰难,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也仍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许多问题,但是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不断调整方法,必然能够逐渐提升德育工作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高中;班级德育;感化;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46
班级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成功的班级德育感化直击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班级德育感化的目标,不仅着眼于德育教育目标,还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等等。班主任在建班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之重。因此,作为德育感化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班级工作细微处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契机,以求得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班级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三江县民族高中的德育教育现状来看,情况不乐观,学校德育时效性不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重要原因是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当前高中生的实际需要。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常常听到一些高中班主任有时因为学生闷闷不乐,为什么现在高中生总是不懂教师和家长的苦心?为什么总是与教师、家长教育格格不入?这种痛苦,笔者认为是我们工作思路与方法违背了当前高中生的实际。我们辛苦的付出,难道就是学生的需要吗?再有,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他们好奇,辨别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叛逆性强,在学校规章制度面前或家长教育时,他们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明显反感倾向。在孩子成长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难调理的高中阶段,他们不想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各项制度的制约,他们同样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紧随着教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也可以这样说,他们软硬不吃。而班主任面对他们这样叛逆性的心理的直接对象,这也成了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但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从教育实践寻求解决不仅来自于学生的德育压力,而且也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压力。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抓好德育感化,使德育工作的每一步都能切合学生的需要,在德育工作感化中能引爆学生的潜能,遵循学生的需要。
二、班级德育感化的策略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实施者、引领者,肩负着五、六十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任。大至管理教学工作,协调科任教师对本班管理的支持,引导学生的人生发展;小至管理班级的粉笔、地面瓜子壳、窗户上的灰尘、厕所冲洗干净与否等等,当好高中班主任真不容易。而且高中生再也不像初中生那样自觉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这也给高中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探索了一些方法和实施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是否具备健康人格,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生活态度,最容易受到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任何教科书,道德语言,学校的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潜在教育力量。为了完成学校赋予的德育教育重任,任何高中班主任都必须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知识。班主任在努力学习精深专业知识过程中,他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也给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2. 积极引导,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三江县民族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总人数90%,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无束的交往有利调动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高中生更愿意在同学中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自己的能力。班主任这时应当热情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发挥学生的这种优势,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解脱班主任一些无谓的琐事,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实际上,有经验的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在信赖、理解的关系中。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的一些错误,班主任多使用积极反馈,而不过于死板与严肃,经常在班级大庭广众之下“有错必批”地辱骂、体罚学生,讽刺后进生,这样造成学生心理上压力,增强了学生焦虑感,同时也把学生推到教师的对立面。但很多班主任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也会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也是可信赖。所以学生也会朝教师所要求的方向去发展,班主任的班级德育感化无形当中得到了实现。
3. 营造良好的班级德育感化环境
(1)创设班级细化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当然在学生认可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约束力会有意想不到效果,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中,主要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操行制度进行评比。学生在某些方面做不到位进行登记,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每周或每月进行总结,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教育,引导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因人而异。班主任最好运用真挚情感感化学生,毕竟他们已经是高中生,在某些错误面前,高中生也会有所觉悟。当学生在纪律,学习方面有进步时,班主任也不能吝啬地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热情,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纪律观念,竞争意识,使学生严格自己,逐步完善自己,一个良好的班风在班级细化中形成了。
(2)创设班级优秀班干部团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见,一个强有力的班干部群体是建设班集体重要保证。班主任在创建班集体过程中,培养优秀班干部团队的任务不可忽视。班干部是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才干,挖掘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热心为班级服务,集体荣誉强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进行挑选、培养。组建成合理的班干部队伍。在班干部岗位设置上,职责分工,各尽其责。在班级活动开展上,班主任要大胆放手让班干部努力去完成,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同时平时加强指导,班干部在组织活动和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同时班干部通过自己地努力,也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一支优秀团结协作的班干部队伍就这样就建好了,班级管理工作做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3)创设班级奋斗目标
班主任根据班集体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在班级开展相应的班级活动中,经过一次次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班主任明确目标当中得到明显的提高。每开展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向班级奋斗目标的迈进;每成功地开展一次活动,就能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学生也在班级奋斗目标中逐步走向成熟。多年的班主任生涯,笔者的许多学生毕业若干年后,见到笔者时,还经常感叹当年班级的奋斗目标给予他们的锻炼。实践证明,那些锻炼是有必要的,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连连“加分”。
(4)创设班级融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的能力。据一些成功人士总结:今天的成功=15%知识+85%的人际关系。可见,人际关系被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学校的班级精神的文化建设,它可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鞭策。学生在丰富多彩班级活动中,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增强师生了解,促使师生关系和谐。而且,班级活动都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都与集体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4. 借助社会、家庭有利资源,实现德育感化
今天的高中生是伴随着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革命先烈的故事似乎离他们有点遥远,这也很难使他们强烈的认同。在这新形势下,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借助社会力量,家庭教育,进行大胆革新。常人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利用电视传媒,社会上近期发生的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时代感。这些电视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再现事件,也能够对目前的德育手段进行有效的加强和补充。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也是学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一部分。班主任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往往会达到是事半功陪的效果。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普遍开展电话、短信进行家访,与家长建立友谊,从中发现适合教育学生方式。很多家长也乐意助班主任一臂之力,参与到班级管理。每学期家长会,我都组织学生为家长准备 “给家长一封信”活动,目的是增进家长和孩子的心灵沟通。在家长们阅读自己孩子信时,都很有感触。他们从信中读懂了其实孩子内心深处也感受的父母亲在方方面面为他们的关爱。家长会之后,学生们试着敞开自己心扉去了解父母亲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所以,这些有效的教育,单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
总之,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是重复、大量的;是辛苦、繁重的,但班主任如何在平凡、琐碎工作中打造不平凡的业绩,那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应该有所追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完善。
参考文献:
[1] 丁如许.打造魅力班会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宏翰.心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钟悟,梁 芳.环境――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J].广西基础教育研究,2007(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实践模式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对高中学生有着积极的教化作用,因而,高中学校加强培养和提升学生友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现阶段,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诸多不足,且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学校有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教育,以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一、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诸多不足,使得学生友善价值观意识较为淡薄。虽然许多学生认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值得弘扬和继承,但多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能有效落实。尤其对于90后高中生而言,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于溺爱,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逐渐降低。因此,学校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培养和提升学生友善价值观念很有必要。
二、影响高中生友善价值观的因素
现阶段,多数学生的友善价值观意识较弱,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究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高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过强,弱化了集体意识。许多高中生以自我为中心,该思想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念增加了难度。其次,社会环境过于复杂,对高中生思想观念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进而为学校开展友善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严峻挑战。最后,贯彻和落实新教育思想理念经常流于形式,对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对学生友善教育较少落到实处。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高中生友善价值观的对策
1.增强学校领导对友善价值观的重视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要更好地开展友善教育实践,必须增强领导及教师对友善价值观的认识和重视,深入开展教育工作。首先,有关部门鼓励高中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思想。其次,通过微信、腾讯QQ等网络社交工具建立群组,要求领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友善的互动,加强学校管理。最后,鼓励全体教师人员利用网络查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资料,并进行科研探究。
2.利用新媒体加强友善价值观的宣传
新媒体的发展,为教师对学生加强友善价值观宣传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首先,班主任要更好开展友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使学生了解友善价值观产生的背景。因而,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关于友善价值观的资料信息,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传授,为深入开展友善教学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应充分利用好班会课。班主任可以在主题班会上引人德育微课,学生亲自拍摄、制作、观看宣传友善待人的微课,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友善价值观的熏陶。最后,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应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积极渗透友善价值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该文章表达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情感,因而可深入挖掘,渗透友善价值观。
3.利用新媒体深化友善价值观的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深入友善价值观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利用LED显示屏加强友善价值观的宣传,促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友善思想观。其次,学校在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同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内容为背景,设置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主界面,推进友善教育,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加强德育教育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有效教材,友善是该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中学校培养高中生友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新媒体为高中学校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以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而且能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育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08-02
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了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课程教学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科技人才和创新科技人才打下基础而设置的。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工作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工作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育工作行为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理想课程改革也不会成功。让新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融进教育工作者和高中生教与学的实践工作中,比推出新教学理念更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艰巨。
一 实施新的教育工作理念,改变旧的传统观念
化学课程教育工作大纲着眼于通过引导高中生科学探究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工作大纲要求面向全体高中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化学是高级中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课程教育工作搞成仅为高考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老路,使高中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高中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一要保障优秀学生正常发展,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力度,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作为化学课程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化学课程与生活、与社会、与环境以及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听课学习习惯,产生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科技人才。
二 加强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1.激发高中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抓住高中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自主探究实验、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阅读资料课本、准备实验用具、通过讨论了解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开展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让高中生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高中生如果做实验时遇到困难,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恰当指导。
2.创设自由空间,培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工作是老师和学生交往、互动与共同讨论的过程,教育工作者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育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育工作者应以热情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高中生、满足高中生表现欲,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在高中生自主研究实验中更应如此。
三 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育工作之始终
实施教育工作大纲的素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文化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化学课程课也不例外。
1.在化学课程教育工作中,应结合教育工作内容不失时机地向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课程发展史是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育工作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和德育最佳的结合点,潜移默化地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两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空白;我国首先在全世界上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结晶牛胰岛素”等。这样,寓德育于化学课程教育工作之中,点燃高中生爱国热情,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实现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2.在化学课程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化学课程与社会、与人关系的教育,使高中生了解化学课程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化学教育工作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一点现代社会的急需解决的工作难题,如淡水资源缺少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消耗危机、环境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典型事件。再如由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臭氧层破坏,塑料产品形成“白色污染”等。以此培养高中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观念;防止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有限的能源,合理有效利用现有的
能源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减灾防灾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