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2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标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措施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不仅可以优化工程工序,而且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满足建筑工程质量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
1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意识不强
当代建筑工程的规模、工期、复杂度不断增加,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建筑工程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建筑工程管理理念问题。不少施工单位没能充分的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价值,使得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复杂后续问题。例如,有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管理手段的有效性,没能设立专门的工程管理部门,工程管理人员数量与专业性不足,甚至存在建筑工程只有行政人员管理,管理科学性不强,管理体系不完善,没能形成有效问题梳理机制等管理不到位现象。
1.2管理法规不健全
我国建筑工程领域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由于新型施工技术不断涌现,建筑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关建筑法规的标准、有效性、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我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标准与内容落后,管理方法的创新度不足,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不先进,没能围绕着信息技术发展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这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标准性不足,相关的法规制度没能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地方法规对工程的约束力不足,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的顺利发展,而且影响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
1.3管理体系不完善
工程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秩序与工程施工人员,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在建筑工程实施中处于基础地位。但是,我国一些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体系仍不完善。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缺乏专业人员,现有工程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影响了工程管理有效性,工程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未能放在具体施工管理上。其次,工程管理工作的缺乏有效的力量整合,工程管理部门的配置不足,工程管理部门、监理机构和财务机构等配合不足,工程管理未能得到有效配合,因此影响工程管理有效性。
1.4工程材料质量问题
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工程施工手段与工程材料管理方面,只有提高工程材料的质量,才能满足后续施工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工程市场规模较大,施工材料更新速度较快,国家对相关材料的标准与监管不足,导致工程质量材料良莠不齐。施工企业对工程材料的鉴定能力不足,这使得大量质量不合格材料,或者材料管理不恰当现象影响了正常施工。由于施工企业对工程材料管理不到位引导的工程质量问题较为常见,加强工程材料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正常安全施工的重点。
2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2.1提高监管力度
保证建筑工程的正常有序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需要提高对建筑工程的监管力度。首先,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整合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围绕着建筑工程施工情况加强工程分析,针对性的开展具体的工程质量监管。其次,制定具体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与计划,明确各部门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责任,有效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严格按照国家法规与地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第三,加强内部管理机制调整,明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着力优化检测内容与计划,全面监督责任落实情况,保证有效落实管理责任。
2.2优化工程管理机制
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还要优化建筑工程日常管理的方式方法,形成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首先,运用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法规,明确建筑工程管理条例,针对具体的施工要求与施工环境制定施工规章制度。其次,形成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明确建筑工程管理目标,各部门人员应当明确建筑工程的管理岗位。第三,发挥财务部门、监理单位的作用,形成完善的数据信息机制,着力在BIM等软件系统的配合下,实现对工程质量与施工秩序的有效监管。
2.3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还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首先,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宣传工作,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有效的宣传安全管理责任。其次,加强对工程的层层把关,形成层级负责制,设定安全监管员,督促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第三,加强奖惩机制的运用,对未能有效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全面提高安全管理监督有效性,解决安全管理的现实问题。
2.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人员密集型的工程,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水平,着力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降低建筑工程的生产成本,有效配置工程人力资源,达到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的目标。首先,组织加强岗前培训,着力在施工人员上岗进行工程施工环节与重点的培训。其次,加强施工人员的资质与技术考核工作,保证施工人员符合技术要求。第三,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与责任意识,着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常识,形成长远与有效的培训机制。
3结语
只有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管理设施与资金的投入,着力提高现有的人员的管理水平,发挥相关工程部门的配合作用,才能提高管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采矿工程管理;冈险管理
一、HSE管理体系的概念及应用现状
HSE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对一些高危工程进行健康、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于采矿工程来讲,其项目的内容和风险都涉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将HSE管理体系应用到采矿工程管理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国内很多采矿工程企业开始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并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到了HSE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HSE管理体系在我国采矿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如下。
(一)运用HSE管理体系对采矿工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对于采矿工程来讲,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风险的形成因素比较多,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精确的识别,才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风险。所以,目前我国很多采矿工程利用HSE管理体系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一方面,HSE管理体系能够识别影响采矿工程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也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有效地帮助采矿工程进行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另一方面,运用HSE管理体系能够对风险进行分析和判定,对于采矿工程来讲,其中有很多方法对于风险的定位和识别并不准确,但是运用HSE管理体系的知识,对相关风险进行更加深入的识别和分析,能够精确判定出项目的风险,并能够提供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有助于采矿工程对风险进行管理。
(二)运用HSE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进行项目的协调工作。HSE管理体系能够对采矿工程的各个风险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同时能够运用相关的管理模式,对项目进行更好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矿工程管理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人员和项目,资源协调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利用HSE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时,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能够在各个部门之间起到协调和管理的作用,更好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第二,HSE管理体系能够对项目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包括项目中的人员因素、材料因素、设备因素等等,从而能够更好地对项目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和分析,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制定出相关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HSE管理体系在采矿工程管理中的评价及建议
在采矿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很多工程为了更好地对采矿过程进行管理,大多数工程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都采用了HSE管理体系,虽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HSE管理体系的作用,还需要对其整个运用过程进行评价和完善,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HSE管理体系的评价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HSE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需要对其在采矿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HSE管理体系评价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需要更加详细地体现HSE管理体系的作用和管理内容,同时还需要结合采矿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利用HSE管理体系来指导采矿工程的管理工作;第二,为了更好地进行HSE管理体系的评价,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的安全责任,需要将责任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个人,使得他们能够充分肩负起在采矿工程管理中的责任,更好地推动采矿工程的管理和发展;第三,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方法,对于HSE管理体系来讲,为了更好地对其绩效进行相关的考核,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并且严格按照考核流程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考核,避免暗箱操作等现象的出现。
(二)HSE管理体系评价的设计原则。为了更好地发挥HSE管理体系的绩效考核方式,需要遵循评价的相关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重点关注相关的安全事故,而且还需要针对相关的安全事故发生几率进行一定的评估和预测,从而能够更好地制定出针对HSE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对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第二,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分解,从而使得指标的内容包括粗略的指标和更为详细的指标,能够对HSE管理体系进行更好的指导;第三,在制定HSE管理体系指标的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包括结果性的指标,而且还需要包括一些过程性的指标,从而能够更好地调动采矿工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三)加强采矿工程管理人员的HSE意识。对于采矿工程管理工作来讲,为了更好地将HSE管理体系应用到其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采矿工程管理人员的HSE意识,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采矿工程管理中的相关人员进行HSE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采矿工程管理人员对HSE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使其能够掌握在采矿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采矿工程管理人员的HSE意识,使其能够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将HSE的相关知识运用到采矿工程管理中,不断提高采矿工程的安全系数,进一步降低采矿过程中的风险。第二,对采矿工程管理人员进行HSE的培训,不仅仅需要对普通员工进行培训,而且还需要对采矿工程的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培训,能够使其充分意识到HSE的重要性,并且在进行一些决策过程中,进一步遵循HSE的相关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采矿工程管理的效率。
(四)要进一步加强对HSE管理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为了更好地在采矿工程管理工作中运用HSE管理体系,不仅仅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而且还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者部门,对HSE管理体系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小组的成员需要深入了解HSE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对其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时,能够明确哪些是错误行为,并且给予及时的记录和反馈,从而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正确实施;第二,为了更好地将HSE管理体系运用到采矿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对体系的实施和运用给予充分的支持,包括人员和其他资源方面的调配,从而才能够确保HSE管理体系在采矿工程管理中的正确实施。
三、结语
总之,HSE管理体系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标准,基于其自身较强的自律性与自我调节性,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对采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辨别与预防,实现对采矿工程的安全化管理。只有在充分认识HSE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究采矿工程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来制定出具体的完善策略,实现HSE管理体系在采矿工程管理中的良好应用。本文只选取了其中的某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在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对HSE管理体系在采矿工程管理应用的讨论和研究当中,以此来不断完善HSE管理体系促进其在采矿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姜清江 单位:宁夏银川市奥特莱斯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庆伟,周庆骊,孟洁,汪小勇,白杨.我国海洋调查船HSE管理体系建立探讨[J].标准科学,2015,11
[2]刘雷涛.HSE管理体系在石油勘测工程项目中的建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健全的政策保障体系
在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政策方面,颁布于20 世纪90 年代的《节约能源法》以及《建筑法》中都有涉及到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建筑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强制性。《节约能源法》在建筑节能方面所作出的规定相对笼统和过于原则化,并且存在法律责任缺乏明确性的问题,这导致了《节约能源法》本身可操作性的欠缺。和《节约能源法》一样,《建筑法》也并没有在绿色建筑方面作出强制规定,只是提到了“提倡”、“支持”以及“鼓励”,强制性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性。在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规定中,有关的强制性标准仅仅局限于建筑的节能设计方面,而材料方面以及施工监理方面却缺乏相应的要求与标准。并且从我国当前实行的各项法律法规来看,对于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没有对建筑节能标准作出执行的基础上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对建筑节能标准作出改变或者根本不执行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使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流于形式而没有得到贯彻。虽然针对建筑节能管理,建筑工程相关管理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规章,但是这些行政规章并不具备如法律法规一样的权威性,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中,这些内容往往只能够发挥参考价值。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并没有出现建设单位因为违反了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而被的现象,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配套性和可诉性。从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来看,多年来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实践突出了对工程设计的监管,而在工程规划、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以及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监管力度并不十分到位,这些监管的薄弱环节直接导致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工作流于形式。
(2) 开发商与建筑单位缺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
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积极性欠缺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绿色建筑相关节能标准的实现和推广。从我国地方性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法规来看,虽然强制性得到强调,但是大多数内容都比较滞后,同时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相对缺乏。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实行过的唯一节能优惠政策是减免国家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而这个税种在2001 年也被取消。同时,在2002 年,我国经贸委与财政部对一项用于建筑技能和墙改的新兴墙体材料专用基金进行了改革,指出新兴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用途不再用于建筑节能。由于在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能够更多地体现出建筑节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对于个体而言并不明显,所以个体在建筑节能的追求方面并不积极,这一点也阻碍了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因此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当出台与绿色建筑节能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从而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扶持鼓励力度并促使开发商以及施工方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实现建筑节能标准与要求。所以通过恢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在内的建筑能源消费税来对经济性政策缺失作出弥补十分重要,这在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以及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对国外的许多先进经验进行了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仍有较大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绿色建筑技术评价的适应面还仅仅停留在奥运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层面,在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所作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身的系统性以及全面性相对缺乏。同时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只是局限于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而对经济价值、健康价值、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全面评价相对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当进一步根据国情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作出完善,从而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4) 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
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不仅包括建设管理部门,同时涉及到财政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劳动部门等。所以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多个单位共同管理的局面是客观存在的,而其问题在于这些部门中并没有牵头担责的负责单位,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管理人员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地体现在管理人员缺乏与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与能力较低,无形中也给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并且影响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建筑工程中的管理部门是建筑业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对绿色建筑推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职能作出明确定位,同时对自身的职能范围作出准确界定,在对国外绿色工程管理经验积极借鉴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来不断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有序发展,从而对建筑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根据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推动绿色建筑管理工作发展并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
通过法律政策的完善来加强管理部门宏观管控能力
政策体系的完善是确保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能够对政府的行为与决策进行有效的规范,从而减少因为政府不当干预而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首先要通过对法律手段的运用来对市场行为作出规范,并在对建筑主体的权责关系进行理顺的基础上进行责任追究制度与理赔制度的完善。并且要重视对咨询服务业的应用与扶持并促使其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要建立起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与资质管理体系。其次要对相关法规作出修订。如在《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等法律中加入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对已经有这部分内容的法律法规也要尽量进行补充与完善。再次有必要进行绿色建筑认证、评估、标识制度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级评定,从而对市场的消费决策起到引导作用; 二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民众对建筑业法律法规的了解十分欠缺,同时建筑人员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所以不仅要重视对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绿色建筑监督机制,同时要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而言必须对法律权威性作出维护,通过违法必究来保证绿色建筑标准的落实。
(2) 完善经济激励政策,调动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
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与优惠政策的实行能够对市场起到调节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相关管理问题的解决,所以对经济激励政策作出完善是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有效途径。在经济激励政策的完善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其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补贴和贴息补充两种,通过财政补贴不仅可以对生产者的积极性作出调动,扩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需求; 二是进行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开发商和建筑单位而言,在进行建筑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投资成本较大并且回收时间较长是其放弃节能投资的直接原因。但是绿色建筑的推行能够创造出较大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而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开展,政府有必要进行专项资金的设置来进行绿色建筑的教育与宣传、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等工作,从而促进绿色建筑工程的推广以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管理不管是在实际的生产当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最近都是比较火的一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各种新型管理方法的运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也正在建成当中。现代建筑管理体系是建立在由来已久的建筑实践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虽然它已经拥有了一个很久远的历史,并且越来越出色,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不可避免的仍然存着这一些需要我们去改善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在今后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去进一步弥补现代建筑管理体系的不足,努力提高现代建筑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
1观念的改变
到目前为止,随着科学知识的发展,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也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企业主要完成上级交付的计划任务,并以追求产值为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应将市场观念取替计划观念、利润观念取替产值观念、管理观念取替行政指令,以此促进工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同时改变经验主义,实现科学技术管理,强调创新,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
2对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做好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工作也就成了非常必要的。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利于同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相互交流和沟通。众所周知,不同的生产或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对我国当今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实施现代化的管理,可以方便大范围地与其它生产或者经济领域进行合作,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2)有利于解决当今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诸多管理问题。由于当今建筑企业私营化起来越普遍以及企业自身的改制导致的管理机制被严重削弱,使得质量问题、违法违纪案件、管理混乱,工程事故以及鉴定不利等管理问题普遍出现,因此必须对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3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3.1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进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筑工程变更体系是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所在。管理人员编制的进度计划要具体、合理,要对人员、天气、材料等影响施工过程的因素充分考虑。对管理人员定期召开会议,使他们能够牢记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计划与目标。进度款是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做到使用合理、规划详细。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这个大局为重,对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原因要进行深入调查,及时解决,保证施工进度。对所有管理人员,施工质量的管理都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在主动与监理部门等积极配合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法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加强管理力度,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严格依据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为对施工作业进行监管,对施工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明确规定,对于随时发现的问题,要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编写质量控制书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详细说明。对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要严格控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第一,既不能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对建筑结构布局、和装修等标准进行任意变更,也不能对建筑临时设备和材料进行随意变更,以避免造价失控的出现。第二,既定的施工时段内不要轻易更改施工方式,保证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工的必要性,尽可能减少施工成本。第三,对于施工方面的管理,如果出现问题和矛盾需要变更签证,要先弄清楚是属于哪一方面的责任。
3.2新科技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也受到了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的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吸收和创新了很多有效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促使当今国内外很多新颖的管理手段和想法快速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相融合。这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投资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与国外计算机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在我国各个行业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建筑工程业也是如此。因此,无论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接受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在职工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知识普及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以达到管理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的业务人员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办公,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3.3加强工程管理人才的控制
人才永远是任何行业发展最迫切需要的,这一点在现代建筑管理体系的管理中也不例外。在管理人员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作用要保证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不断创新。对管理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保证他们在整个现代管理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完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补充管理体系的新鲜血液,引进优秀人才。在企业内部广泛使用竞争上岗的制度以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达到提高办事和工作效率的目的。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为目的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除了以上三点外,我们还应该做到:加强对管理、设备、材料和人工成本费用的控制,同时提高对机电设备与劳动的干预。在经营管理、施工生产、党政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有力的约束机制保证项目管理的平稳进行,保证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严格认真执行,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标准、规划。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正确管理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也必然更加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其内部的管理体系,以便能获得更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变化,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也许要跟上这一步伐,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改善提高。本文中我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为可行的操作方法,但这些措施针对建筑工程管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建立更为完善合理的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仍然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仍然是我们今后进行研究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文忠.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改进[J].消费导刊,2008,(15).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67-01
水利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质量,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评价,并加强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水利工程管理人才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概述
水利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当有必要对水利工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及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建设各种水利工程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传统水利的作用。现代水利对优化水资源配置较为注重,并采科技手段和用现代化管理,在保证水利工程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管理原则,采用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法制化以及社会化,创建一流的、先进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模式,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要求。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应当结合我国国情,科学地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水利现代化水平。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水利现代化水平,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时,应当符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及要求,并对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建立的评价指标在具备可比性和代表性的同时,还应当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协调性,并满足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要求。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主要由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以及综合评价指标组成。其中定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完善的水资源配置网路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利发展机制、水管理保护体系,是否具备良好水环境与生态保护系统,是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指标。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防洪能力指数、水旱灾害损失率、农村用水比例系数、城市供水普及率、生产用水生产效率指数、水利信息化指数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率等相关指标。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评价包括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其中正向指标MDI=IOOI实际值/I标准值(I=1,2,3…n),逆向指标MDI=100I标准值/I实际值(I=1,2,3…n),采用等权评价模型来进行评价,即:SMD=∑MDI/n,其中SMD是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MDI中的MDi是第i项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n是评价指标总个数。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现代化管理:1.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可以采用先进科技来建设通信与网络、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以及数据库储存与服务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2.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现目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根据我国水利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我国水利可持续发展。3.加强水利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水利的不断发展,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制定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队伍,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进行水利工程现代管理时,应当注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水利工程的抗洪涝、抗干旱等基础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逻辑起点分析
在研究我国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框架时,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工程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在现代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决定的。此外,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思想世界的东西归根到底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尽管它们可能会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可能会在表面上掩盖它们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工程管理实践和工程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遵循这些原则,不同的工程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工程管理实践,相应地,就会形成不同的工程管理理论。而工程管理理论也只有放回到具体的工程环境之中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其正确与否。一旦工程环境发生改变,人们对工程及工程环境的认识即工程管理理论就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环境起点论认为,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工程环境,它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工程管理实践的全部范畴,并且孕育着工程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我们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其进行充分认识,才能在揭示工程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要素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内容完整、结构科学、概念统一、逻辑严密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框架模型
在明确工程管理理论范畴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1],本文构建了中国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模型。该模型将工程管理理论分为两大类:本体理论和外延理论。单点虚线框内为本体理论,双点虚线框内为外延理论。本体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及由此衍生的核心理论和应用理论。核心理论部分是工程管理本质的精髓所在。工程管理实践是一切工程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与建设离不开特定环境下典型工程管理案例的归纳分析。案例归纳与分析成果为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是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前提和保障。外延理论是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事业的支撑体系,是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是指在该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主要包括哲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学。这些基础理论对整个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起支撑和指导作用,其内涵及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在文献[1]中已作论述。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包括工程伦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组织学,它们不只是传统的狭义的概念,而是基于工程管理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指导工程管理各应用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广义范畴。(1)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学作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或基本理论,是研究工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学科,是指导工程管理的基本思想。将工程伦理学涵盖的所有内容进行融合,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工程人文论、工程社会论、工程(自然)环境论、工程价值论、工程创新论、工程本质(过程)论、工程信息论。(2)工程经济学。广义的工程经济学是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工程经济学的范围包括工程项目方案投资建设和更新的评价、比选的判据指标;会计核算方法、税收和通货膨胀等对工程项目方案经济分析的影响;成本(费用)估算、公共项目的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以及价值工程、资金来源与融资等。(3)工程组织学。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层级(等级)、沟通系统以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相关,并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以及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和结果。组织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传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理论。工程组织学研究工程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原则和规律。广义的工程组织学内容包括:工程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主体和团队行为管理、工程组织文化、组织模式演变等。
(1)工程规划技术。用于工程相关产业规划、战略规划、科技规划等的调查法、评价法、预测法、平衡协调法、优化决策法、遥感技术、仿真技术。(2)工程决策技术。用于工程决策的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群决策技术、情景分析法、决策树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3)设计、研发管理技术。设计研发管理采用的价值工程技术、虚拟技术、限额设计方法、方案优化等。(4)目标控制技术。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五大目标进行控制的手段和平台。如PERT计划审查技术、WBS技术、TQM、挣值法、帕累托分析、零缺陷管理技术、PDCA循环、因果分析法、事故树法、合同管理技术、HSE管理等。(5)规范化管理技术。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工程管理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目标合同化、管理内容格式化、内容执行程序化、执行手段信息化,实现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确保目标的实现,包括合同化管理、程序化管理、格式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技术。(6)协调沟通技术。为保证工程实施过程中工作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常用的有目标协调法、权责分配协调法、平衡协调法、角色差异淡化法、权威强化法等。(7)风险管理技术。指从工程风险识别、分析到采取措施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包括检查表分析法、专家调查法、事件树法、风险保留技术、风险转移技术、保险技术、风险利用技术等。(8)信息化技术。包括信息门户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远程监控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9)评价技术。包括用于工程前期实施和后期评价的指数法、系数法、聚类分析法、逻辑框架法、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成功度评价法、灰色关联法等。#p#分页标题#e#
工程管理外延支撑理论是指由工程管理基本理论和管理主体拓延、派生出来的推动工程管理本体理论发展的各种理论,针对当前我国工程管理领域发展的现实需求,其包括工程管理教育、学术平台建设、改革与发展、规范与标准等相关理论。工程管理教育理论涉及工程管理一级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执业资格与职称设置等问题。学术平台建设理论是指导学会组织、论坛组办、期刊创办和学术交流等平台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规范与标准相关理论涉及工程管理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目标、制定原则、制定基础(导向)、制定模式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改革与发展理论探讨工程管理的工作组织、工程管理体制、法制、改革与发展等问题。(本文作者:王青娥 王孟钧 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陈建国(1957-),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可持续建设研究,(E-mail)。
摘要: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针对国内高校课程体系逻辑结构不清,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层面,以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扩展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工程管理;核心知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41-05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素质的核心, 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素。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优化课程体系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铸造办学特色以及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众多院校的探索和努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挑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胡文发(2007)认为,国内工程管理专业长期沿用计划体制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缺乏创新[2]。金长宏(2005)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有待改进[3]。杨建伟(2008)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4]。因此,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章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对其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现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自身办学条件和工程过程实际出发,探索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设计方法,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999年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体系(图1)[5]。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所包含的专业方向较多,开设院校的专业背景也不相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6]。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由于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既需要工程技术背景,又要求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普遍“杂而不精”。(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部分课程类型设置、性质划分和学时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前后顺序衔接处理不当,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较多[7-8]。此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与完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实践环节构成不合理[9]。
通过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和国内外高校对比发现,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强,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存在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做好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分析与设计。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10],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进行,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关键,国内学者对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从战略层面,刘降斌和李丞北(2010)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由理论到实践的复杂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素质课程;注重统合思维培养,设置课题中心课程;确立国际意识,开设国际性课程[11]。徐幼林(2008)、郑力(2008)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柔性化设计思想,认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应该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教学安排上应弹性化[12-13]。胡弼成(2007)则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呈现的三种形态:树状形态、板块形态和球体形态,为高校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14]。
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模式由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提出,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应用技能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15]。该理论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广泛应用[16]。
ACCP是印度Aptech公司推出的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突出项目经验积累[17]。王庭之(2010)基于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课程理念,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主线,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新模式[18]。倪贵林(2011)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19]。“订单式”是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孙根年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系统结构模式,论述了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20]。
图2 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和方法共同点在于从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展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必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但相比其他专业,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加庞杂。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还必须对众多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紧扣核心知识和能力展开,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开设课程及工程过程,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分析核心能力、课程逻辑关系和核心任务,形成专业教学线,然后分别研究每条教学线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及构建
考虑产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特征和实际条件,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和工作性质分为两部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题体系的核心主线,是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教学核心线;扩展线1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线,即向前向后拓展至项目开发管理或设施管理(基于PM的DM或FM);扩展线2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课程族为基础,面向建筑业或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一) 核心主线:工程项目管理(PM)教学
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对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的任务也是最为复杂和繁重的。因此,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也是整个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以下从核心任务、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五方面探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核心任务方面,项目管理规划、计划和控制、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合同执行,以及项目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包括对设计工作的管理;采购阶段还包括工程的承发包管理;工程施工阶段还包括工程建设组织;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完成对项目的验收管理。
核心知识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施工方法与技术以及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等是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另外,设计阶段还需要建筑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和设计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采购阶段还应掌握项目采购、工程合同管理、招投标法律规范和国际工程采购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施工阶段还要用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项目实施的“三控制三管理二协调”、技术经济等相关知识;工程验收和移交阶段还应掌握竣工档案管理、验收管理、项目后评价等的相关知识。
核心能力方面,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控制、设计与工程变更管理、技术经济分析、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贯彻、团队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建设手续管理等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应具备编制设计任务书和组织设计委托的能力;工程采购阶段还应具备工程承发包模式设计,合同文本设计以及招投标组织的能力;工程施工阶段还应具备进度计划的编制与控制、工程合同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的能力;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具备组织工程验收移交的能力。
对项目实施阶段各个环节的任务、知识,以及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针对性地设置以下课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法律制度,以提供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相关知识(图3)。
图3 项目管理教学核心主线
此外,针对各个课程教学环节,需要设置实践环节。工程实习、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大型项目建设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针对设计阶段的管理,还设置了测量实习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采购阶段还设置招投标课程设计和工程法律体制讲座,工程实施阶段还设置了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二) 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主线
扩展线1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BLM)教学主线,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基础上的扩展,即往前延伸的开发管理(DM)和往后延伸的设施管理(FM)课程体系,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包括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设项目前期的开发管理,或项目建成后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工作(图4)。
图4 教学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主线
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体系和课程族的设计,是在项目管理课程族的基础上,增设开发管理课程族和设施管理课程族。建设工程项目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理念是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策划、项目评价和决策,设施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设施物业的运营、维护管理和增殖。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为可持续建设。开发管理的核心知识还有市场调研、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立项等,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还包括设施管理以及项目运营等。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能力包括可持续建设管理。开发管理的核心能力有市场定位与项目功能分析、项目策划、评估与决策方法应用、可行性研究组织、设施管理的核心能力是设施管理。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专业课包括可持续建设、建设环境管理、财务管理等;开发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学等;设施管理的专业课程有设施经营、物业管理、建筑维护维修(BS)等。
开发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调研、建筑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设施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物业管理方案课程设计等。
(三)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是工程项目管理线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线的扩展,是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筑业行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图5)。
建筑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行业管理、行政管理;核心知识包括建筑经济原理、产业组织、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等;核心能力包括行业组织与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经济、国际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实践环节可安排建筑行业管理讲座等。
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包括建筑企业管理与经营。专业课则有建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会计大作业、企业管理讲座等。
城市建设管理核心任务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运营;核心知识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核心能力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专业课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与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城市建设管理的讲座等。
图5 教学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不论是按照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分类还是按照行业特征进行分类,这些课程都是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因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着眼于全局、全过程管理,所以,行业的宏观知识和战术层面的知识也不可缺乏,但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应该以此为努力的方向,有所侧重。
基于上述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族群的深入分析,可以构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四、结语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和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从顶层战略层面,以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以同济大学为例,构建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为基本结构的课程体系。但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着学科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才能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四海.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5):77-82.
[2]胡文发, 祁予. 从课程体系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N].
[3]金长宏. 对加强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基建优化, 2005(4):79-81.
[4]杨建伟, 姚传勤, 韩佳.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13-16.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钟昌宝.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3):89-94.
[7]陈威威, 龚德书.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9(6):109-111.
[8]巩建闽. 谁来编制课程体系――地方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9(5):72-76.
[9]陈建国, 许凤.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1):89-94.
[10]项喜章, 付晓灵, 万文君, 等.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 交通高教研究, 2002(2):55-57.
[11]刘降斌, 李丞北.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探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2):65-67.
[12]徐幼林. 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26(1):24-26.
[13]郑力. 基于柔性教育的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7(5):92-95.
[14]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1):23-27.
[15]威金斯, 麦克泰.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16]陈志澜, 沈少来. “逆向设计”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 2009(22):32-34.
[17]范路桥, 朱小平, 吴教育, 等. 北大青鸟ACCP教育的特色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53-54, 56.
[18]王庭之. ACCP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设计[J]. 职教论坛, 2010(14):61-62, 64.
[19]倪贵林. “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以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1,13(3):62-64.
[20]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22(2):86-90.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cor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CHEN Jianguo, LIU Deyin, LI Xiuming, ZENG D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体系漏洞;规范化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并为我国的建筑领域的有序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却还存在着多个方面的漏洞,影响建筑领域的发展,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及规范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建筑领域虽然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并且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化措施,但是就当下建筑领域的发展形式来看,现有的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仍旧不能满足建筑领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今后的建筑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及规范化建设的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建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而促进建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分析
1.1质量管理责任机制方面
责任是建筑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条件,但是当前建筑业的行政审批制和政府职能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从而形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责任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为责任不到位。目前,有许多建筑单位都没有制定完善的责任机制,在建筑企业内部出现了风险意识缺乏、项目管理混乱、权责分离、腐败滋生等不良现象。当然,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明确权责是其核心内容,而不健全的管理责任制度是无法建立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也难以促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质量管理责任机制不完善,还大大增加了质量监管的难度和监管成本,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2从业人员的管理方面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正面临着从业人数众多且数量庞大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势必会增加管理难度,让管理过程变得更为复杂。首先,从事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较低,入行时间较短,所以在从事一些专业性较强且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时,时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又由于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差,缺乏专一且专业的技术能力,导致了整体的工程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的标准。其次,如今的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人员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业主本身对建筑行业的了解不够全面,加上监管人员业务能力较弱,技术能力不足,因此导致了建筑管理行业出现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情况。多数建筑企业在进行管理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因此就降低了对自身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
2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的对策
总结以上的观点可知,在对不同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既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还要严把质量关,避免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责任划分不明确的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专业的建筑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分析,提出更多可行性管理办法。面对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出现的管理漏洞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予以改善:
2.1加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科技的迅猛发展,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并对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不同的建筑管理团队,都采取了计算机技术开展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企业的领导也可以更加合理的对工作人员进行调度。随着建筑企业对工程质量、造价、工期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多,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不得不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办法,让高科技手段介入到工程的管理层面,促使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国内外较为成熟的高科技管理方法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不断融合,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企业效益为根本目的,也满足了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要求。
2.2加强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诸多漏洞,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筑行业需要更多的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工作,确保企业具有更多高素质管理人员,帮助企业不断完善管理系统。任何领域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吸纳更多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一方面,建筑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面向社会招募更多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确保技术能力较弱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企业要求掌握更多与管理有关的知识,促使企业可以有效的规避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管理人员筛选的过程中,以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为基本要求,应试者需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进入建筑企业。
2.3要健全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更要积极进行市场制度分析,通过不断规范原有的建筑管理系统,提高市场准入制度的认识能力,并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措施,并且以高要求、高标准为基础,做到管理体系漏洞控制与提高,通过这些管理体系,严格评审兼职企业以及想要从事建筑行业管理的工作人员,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提高建设能力,同时,在建筑行业为了达到长远发展目的,在各个部门之间不行设定有效管理方法,通过部门之间的有效整合,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对于从事多年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严把建筑行业质量关,通过质量控制,进一步让能力较弱的管理人员从事其他岗位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达到要求的标准。
综上,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活动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在建筑单位中,不但要重视分析管理体系漏洞,更要明确如何发挥出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相关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专业化,这样也可以保证企业经济发展效率与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同时,企业更要重视每一个相关管理环节,强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这样通过有效的管理要素整合,加上相关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也为国家建筑事业的稳步发展做进一步努力。
作者:韩雪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规划中心
参考文献
[1]何宗玉.A公司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2]张燕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技术是指把用户需求转换为用户实际可用系统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从工程实施的角度看,体系项目是以追求用户满意作为目标,强调各个组分开发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与复杂背景和运行环境不可分割,强调体系建设是逐步演化的动态进化过程。因此,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不同于信息化单系统建设的工程管理,存在着管理对象复杂、管理技术新颖、管理信息量大等问题。信息化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已成为管理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如何科学认识和解决信息化体系建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以最优的方法、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好的效果,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强调通过平衡“投入”与“产出”来寻找适合用户的体系设计方案,并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循环、演化,使用户需求与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断地形成一系列的平衡解决方案或建设成果。整个建设项目可能会包括多轮建设,每一轮建设都要经历“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收维护”的多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建设周期,并产生一个可以交付用户的阶段性成果。
鉴于体系工程注重“适用”而不是“最优”的特点,在维护期内,随着用户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原本适用的系统将会不再适用于新业务和流程,因此将进入新一轮的建设循环,最终生成一个新的、更接近“最优”的阶段性成果,多个建设周期,将形成了一条螺旋曲线,产生向“最优”目标成果逐步逼近的的成果序列。换言之,体系工程的工程建设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多轮的“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收维护”步骤,形成一系列用户“满意”的基准成果,并向“最优”目标逐步迭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用户需求逐步展现,基准成果不断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工程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应该按照系统建设的六个环节,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工程管理技术工作,包括:建立适应项目建设、贯穿全过程、涉及建设各方的的工程组织机制,明确机构各方职责。制定涵盖各方责、权、利的工程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合同管理、综合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工程信息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软件开发与基础数据管理等工作。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综合集成环节,不断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的手段和制度,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体系工程方法继承了系统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它在体系的描述、设计、集成、演化、测度等方面探索提出了一批新的方法,丰富并发展了系统科学理论。从体系工程方法的角度看,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的内涵可概括为: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从项目全局角度和体系目标出发,将全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控制,在优化配置管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整合、总结提炼、丰富扩展而形成以过程为基础的、以项目为整体的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用以规定和指导体系建设全寿命过程建设并保持和持续改进。
作者:王嘉兴 单位: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工程管理 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 A
一、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 加强进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中的管理
管理人员编制的进度计划要具体、合理,要对人员、天气、材料等影响施工过程的因素充分考虑。对管理人员定期召开会议,使他们能够牢记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计划与目标。进度款是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做到使用合理、规划详细。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这个大局为重,对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原因要进行深入调查,及时解决,保证施工进度。
对所有管理人员,施工质量的管理都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在主动与监理部门等积极配合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法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加强管理力度,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严格依据新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为对施工作业进行监管,对施工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明确规定,对于随时发现的问题,要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编写质量控制书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详细说明。对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要严格控制。
第一,既不能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对建筑结构布局、和装修等标准进行任意变更,也不能对建筑临时设备和材料进行随意变更,以避免造价失控的出现。第二,既定的施工时段内不要轻易更改施工方式,保证加班施工和签证用工的必要性,尽可能减少施工成本。第三,对于施工方面的管理,如果出现问题和矛盾需要变更签证,要先弄清楚是属于哪一方面的责任。
2 普及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手段的实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的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吸收和创新了很多有效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促使当今国内外很多新颖的管理手段和想法快速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相融合。这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投资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与国外计算机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在我国各个行业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建筑工程业也是如此。因此,无论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接受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在职工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知识普及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以达到管理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的业务人员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办公,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3 在管理人员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作用要保证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不断创新
对管理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保证他们在整个现代管理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完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补充管理体系的新鲜血液,引进优秀人才。在企业内部广泛使用竞争上岗的制度以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达到提高办事和工作效率的目的。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为目的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管理、设备、材料和人工成本费用的控制,同时提高对机电设备与劳动的干预。在经营管理、施工生产、党政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有力的约束机制保证项目管理的平稳进行,保证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严格认真执行,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标准、规划。
4 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若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提出质量战略,在企业中塑造质量体系。因为单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只有通过战略策划,并加入更多的质量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变革。实际上,建筑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的缺陷,而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则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一致,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需要随着
二、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包括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成本投入、意外投入、非生产性投入等内容。具体的涉及到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设计方案的合理以及设计方案中对技术和应用材料、应用设备的要求,都会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加强造价管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资金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造价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在造价估算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相关费用进行管理。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根据动态的建筑过程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造价最优化。
三、加强工程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也是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管理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项目实施之前,建设单位要组织相关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人员按照相关事务和制度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事先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建设单位在制定建筑工程进度计划时,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工程按期完成的同时还要使进度计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工程实施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制定进度计划时,为了制定一个高质量有效的工程进度计划表,还要根据工程具体的情况,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进来,比如请设计师以便熟悉工程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请施工人员以便搞清土建和安装工程需要的详细时间等,根据合同工期安排工程进度。制定的进度计划在确保总的工期按时完成的同时,还要制定各阶段的详细计划安排,比如月计划、周计划以及季度计划等,根据进度计划配置施工人数、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使投入的人力物力达到最优的配置。
四、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相关机制
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竞争淘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使机构保持旺盛活力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用铁的纪律来确保施工质量。在对质量事故责任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设立高额奖金,用以奖励质量好的单位和个人。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它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与运作之间的客观规律,是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得出的结论,因此,它能作为工程实践的指导。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能保证企业的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该将工作中心向建筑工程管理上移,坚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工程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沈越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安徽建筑 2012年4期.
一、环境工程的概述
环境工程就是指从事研究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因为环境工程在目前来说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我国的环境工程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相对还很不完善,学科的研究领域还正在不断地开拓当中,关于学科的性质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我们比较明确的是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研究的重点就是相关的防治技术。
二、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环境因素评估不充分
建立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体系是一个环境工程项目进行实施的前提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我国在建立环境因素的评价体系时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评估标准,具体的评估指标不够全面,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为接下来项目实施中的资金、方法、监控手段等埋下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缺乏优秀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优秀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才是推动研究管理工作实现质的发展的真正动力,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环境工程这个专业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许多人并不会选择这种比较冷门的专业,各大高校在关于环境工程的院系设置上还比较少,所以我国十分缺乏优秀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三)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
环境工程管理体系是一个独立科学的运行系统,从目标的设立、指标的确定评估、防治技术的研究、监测技术以及环境影响的评价都需要十分严谨的体系管理。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方法、职责以及监测手段之间的不配合。
(四)缺乏相应的市场管理
环境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相关的市场管理还很不完善,环境工程市场的准入规则还相对较低,政府、企业以及客户作为市场中的三大主体,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没有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环境工程市场的监督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有些企业或生产商来说,普遍存在着环保产品质量欠佳的问题。
(五)缺乏高效的监督机制
环境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运行系统,要想获得良性运行与平稳发展必须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环境工程管理的有序性、高效性与科学性都依赖于合理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项目运行的高效运行。目前关于环境工程的监理制度、招投标制度以及验收制度等都没有完备的监督制度。
三、加强环境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重视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估工作
环境因素是活动进行生产、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作用在环境中的因素,它是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核心,也是我们对于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对于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对环境因素来源进行识别以及对于环境因素性质进行识别等两种途径。
(二)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首先环保部门必须给予环境管理工作足够的政策支持,其次在进行与环境相关的任何重要的决策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在资金方面,建立多方支持的多投资渠道,为环境工程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重视环境工程研究人才的培养
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必须尽快加强对于环境工程的研究工作。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应该发挥积极的正功能,为环境工程研究输送大量的优秀的专业型人才,鼓励越来越多的人才走向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第一线。
(四)提高环境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我国的环境工程行业的市场管理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为了整顿环境市场,我们应当首先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整合全部的环境工程资源,为环境工程市场制定更加规范合理的市场秩序。同时,我们还要建立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加强监理、验收、影响评价等多种监督方式,实现环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四、小结
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十分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我们中国作为大国,更有责任与义务去积极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当前我们还处于环境工程管理研究的初始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与论述,提出可从环境因素识别、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人才培养、规范市场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根华,张瑛,唐永贵.关于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价值工程,2010,29(27):57-57
关键词:工程管理;构建;工程管理体系
伴随着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的工程管理实践,相关的工程管理理论在研究工作中也渐渐深入,体现并提升了工程管理的价值,在同时与自身独立学科的地位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以,必须要将工程管理的内涵进行解析并建立完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来作为当前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工程和工程管理
(一)界定与分类
从科学的角度能够将“工程”定义成:人类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将特定的目的实现,运用有关技术和科学,有效地利用起资源,来对事物性状的改变或者将其进行集成的活动。
同时产业相关性和技术的集成性是工程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我们分析“工程”是从其行业领域和工程的性质上来进行的。土木建筑、化工、运输、石油、矿业、通信等等都是属于行业领域的分类。建筑类工程、制造类工程、采掘类工程、探索类工程等则都是根据工程的性质分类而产生的。
(二)工程管理虽具有的内涵
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将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对于工程进行中的决策、组织、指挥、计划等起到了控制作用,并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这便是工程管理所指。
工程的产业和发展中的产品科学管理技术,科学管理基础综合性,科学管理等体系就将工程管理体系进行了囊括。工程管理科学定义便是工程、管理两大科学所融合后的产物,这种科学主要面向工程。简而言之,工程管理科学便是将工程、管理两大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因为工程、技术、产业三大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工程意义具体表现就应该联系特定情况下的产业活动与技术开发,从而工程管理必然具有和技术以及产业有关联的特殊内涵。工程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是大不相同的,工程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技术人员对特定形式定集成体进行管理,面向的是特定目标和特定形式中的决策和控制工作。也可以说,工程管理科学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群体,是工程、管理两大科学融合之后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综合性的学科。
(三)工程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进入了21世纪以后,工程管理便被广泛地认同了,现实时代也要求工程管理质量更加坚实。
工程管理对经济在发展中的主要影响有:能够快速促进经济的增长速度,提高在投资中的收益;为科技的进步搭建起了新的平台;工程项目的理性也在增长的同时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大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工程管理理论应用能够有效促地进经济的增长,从而提高了投资的收益。工程质量的保障来源于工程中的规范、细致和相应的标准,来对民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工期的合理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增加也是基于工程管理在技术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也使得工程投资的收益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降低工程的成本就源于工程是否拥有科学的决策、科学的价值工程和科学的目标来进行管理,使得资源利用的效率能够大大地高并促进经济快速地增长。
(2)为推动科技的进步,应该搭建好创新平台。能够推动行业在科技上有明显的进步也是基于重大工程的实施和建设上都拥有自主创新的平台;让不同类型人才能够拥有更大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要建立起各阶段的合作关系,才能够为培养具有创新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在工程领域中的创新实践能力。
(3)实现社会能更加和谐地发展前提要首保持工程能够理性开展。倡导将科学的发展观来作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工程目标新统领的工程理念,来保证人与社会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与互动;转变工程的发展方式,在工程理念中灌输好循环、绿色的思想,来使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得到有效平衡;利用外部效应,尽可能使得社会公平,将工程外部环境造成的负效应尽可能地减少,使外部效应能够内部化,从而将外部效应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少,能让社会、工程、自然实现和谐共存。
二、工程管理理论
(一)工程管理学特点
工程管理学具有一般管理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其具体表现为:
(1)工程管理学中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工程管理技术中的管理法则。研究的对象是在工程活动中所出现的管理问题,需要对工程技术活动设计的管理法则进行有效解决。因研究对象行业的差异,导致研究对象也就不同。工程管理的共性知识和所处的行业的特征结合,体现出了工程管理的技术背景,也作为了工程管理学的主要特征。
(2)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具体过程便是工程管理的发展。人们为了能够对工程进度优化,工程质量保障,和对成本能够降低,便开始研究如何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法来实现。通过总结建设和运营中的经验与教训,在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形成工程管理方法和理论,从而在具体的运用中推动管理理论高效发展。同时,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完善,对工程管理实践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更切实地说明对工程管理理论和应用互动工程的研究就是工程管理学的发展。
(3)工程管理所涉猎的领域很广泛。工程管理领域包括如,工程规划了论证、工程勘察、工程施工等重大工程建设在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复杂和比较重要的新型产品的研发,还包括了技术创新或者技术改造一类的管理等都属于工程管理的领域。
(4)工程和项目的管理除了在本质上有区别的同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工程管理实践,项目管理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衍生。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是管理的对象不相同。工程管理是在特定环境里对特定技术下的技术集成体管理,项目管理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对具有临时性质活动的管理。项目管理的对象不会有特定的环境来限制,也不是非得关系到工程技术,例如可以将银行里的一次贷款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组织一次活动也可以当做项目来管理,而他们全都不属于工程管理的领域之内。
三、工程管理理论的框架体系
工程管理理论的框架其功能在于能够将理论覆盖的内容进行界定,将其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结构逻辑和层次关系进行揭示,让工程管理理论的基本研究脉络得到梳理,从而能够对工程管理在实践上的发展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
工程管理活动与工程哲学理论模块和应用模块构成了工程管理的理论和体系。
(1)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起点便是工程管理活动,要产生工程管理理论就必须要先具备工程管理实践,而后才能谈工程管理的理论体系。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工程管理活动包括决策、规划、生产、施工管理和设计管理等。为工程管理理论而创新是这些工作最基本的价值,其中还包括为工程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以及将工程在经济上的效率进行提高。
(2)工程哲学便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工程本质进行认识的,从而引导人们去探讨工程管理理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工程管理发展观、系统观、和价值观,进而去指导工程管理进行实践活动。
(3)在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应用到工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便是工程管理。因此,其余学科的管理理论为工程管理理论在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理论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程管理学的发展,工程管理学科在发展中也体现出了其余科目基础理论的重要价值。
(4)工程技术理论和一般理论的交叉地带便是是工程管理活动的结果产生的地方,产生了工程管理上全新的方法与思想,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其中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这些理论为工程管理在实践中的总结与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还能够进一步应用到新工程实践活动中。
四、我国项目工程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
(1)将各专业和工种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抓好重点工作的源头,其中包括设计图纸、会审图纸和技术交底;(2)控制好工程的投资,合同管理的力度也应该加强;(3)对项目决策的把握度要加强,同时还要加强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前期工程管理计划工作。工程变更涉及到了建筑功能性的时候就必须要经过相关的决策才能够做出变更;(4)把握好施工的工期,避免不能够按时完工而引起管理上混乱的现象出现。
(二)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难点
(1)往往出现各个工种和各个专业不能够协调配合的局面,给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而这也是项目工程管理中的最难点之一(2)施工单位经常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在施工过程中找出各种借口,来获得另外的收入,从而造成难以对工程投资进行控制;(3)由于不完善的监理制度和监理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原因,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迅速的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我国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难点,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后,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实践才能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何继善,王孟钧,王青娥. 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1:1-4.
[2]刘慧哲.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探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2,36:50.